第一篇:(2015-128号)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规划方案
广西壮族**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糖业二次创业
总体方案(2015—2020 年)的通知
(桂政办发〔2015〕128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
《广西糖业二次创业总体方案(2015—2020 年)》已经**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食糖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多年来,我区充分利用区位、资源、政策优势,紧紧抓住产业发展的重大机遇,全力推动糖业快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原料蔗和蔗糖生产省份,糖料蔗种植面积、原料蔗和食糖产量均超全国总量的60%,为保障全国食糖供给安全、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近年来,由于种植集约化程度低、劳动生产率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导致制糖成本高、缺乏竞争力,在当前国际贸易背景下,广西糖业受到很大冲击,影响了产业稳定发展。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谋求广西糖业新发展,推动糖业转型升级,实现降成本、增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已成燃眉之急,必须实施糖业二次创业,从甘蔗种植到制糖生产和市场管控,从管理体制到运行机制,从制度、法规保障到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创新。为全力推动我区糖业二次创业,实现产业的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广西壮族**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桂政发〔2013〕36 号)精神,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一)基本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策引导,有序推进蔗区管理体制和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保稳定、促发展、强产业为目标,支持企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一步巩固我区糖业基础;以全区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建设为重点,加快提升糖料蔗经营规模化、种植良种化、生产机械化、水利现代化(以下简称四化)水平,降低糖料蔗生产成本,提高蔗农收入;以甘蔗多样性产业为抓手,加快发展甘蔗非糖产品,增强产业抗风险能力;以资本为纽带,推动企业战略重组,提升企业竞争力;以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为方向,推动糖业“二步法”生产,提升市场调控能力,提高我区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总体目标。
有序推进蔗区管理制度和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形成与市场发展相适应的蔗区建设与管理制度,行政管理体制基本理顺,糖料蔗种植、食糖生产与市场管理统一到**糖业发展主管部门。经过5 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在糖料蔗种植、工业生产、市场管控三大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如下目标:全区500 万亩“双高”基地基本建成,糖料蔗生产成本与食糖出口大国差距大幅缩小;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快速提升,收获环节机械化率 16%以上,其中“双高”基地50%以上;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逐步分离,原糖产量占广西总产糖量的30%以上,制糖企业专业化分工生产格局初步形成;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初显成效,非糖产品年消耗甘蔗能力1000 万吨以上、产值100 亿元以上,朗姆酒、生物化工产品、蔗汁饮品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八大制糖企业集团(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东糖投资有限公司、广西农垦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英联糖业集团、广西永鑫华糖集团有限公司)合计产糖量占全区总量比例提高到90%以上;全国最大的食糖批发市场广西糖网的地位进一步巩固,食糖现货网上单边交收量提高到35%以上;初步建成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二、二次创业方向与内容
(一)糖料蔗种植业二次创业。
按照“高产、高糖、高效、集约、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重点推进我区四化“双高”基地建设。利用5 年左右时间,在全区建设 500 万亩“双高”基地,确保平均亩产6 吨以上、蔗糖分14%以上。其中,连片300亩以上、坡度6 度以下、良种率100%、水利条件与设施优越的优势蔗区力争平均亩产8 吨以上、蔗糖分15%左右。糖料蔗种植业二次创业主要按照国家糖料蔗主产区生产发展规划和**“双高”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抓好落实。
(二)推进制糖生产专业化分工。
结合我区500万亩“双高”基地建设布局,在南宁、崇左、来宾、柳州、百色、河池等市糖料蔗种植优势区域,推进原糖、精炼糖生产和综合利用专业化,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配置效率;实施制糖“二步法”生产工艺改造,逐步实现原糖生产与精炼糖生产分离;引导制糖企业联合建设大型精炼糖项目,增强我区食糖调控能力;积极构建我区制糖生产专业化分工格局。
(三)推动企业战略重组。
坚持市场原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产业政策引导,完善财税政策激励,加快推进制糖企业战略重组。重点支持实力雄厚、技术装备先进、管理水平好的区内八大制糖企业集团,以及国内外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百亿元的其他企业集团通过参股、控股、资产收购等多种方式兼并重组我区制糖企业,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进一步提高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引导企业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强我区糖业国际合作,重点在食糖精深加工、技术合作与市场开发等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同时,支持制糖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筹集发展资金。
(四)加快糖业循环经济发展。
一是拓展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新领域。加强产学研用合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蔗渣利用,除继续推进蔗渣生物质发电外,重点探索生产糠醛、木糖、木糖醇、阿拉伯糖等高附加值产品;糖蜜利用,以酒精为基础,深入开发高附加值化工产品;滤泥利用,着重加强滤泥环保处理,实现肥料还田。二是提高蔗叶、蔗梢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推进以养牛业为纽带,食用菌、乳品、肉品加工、饲料加工等多个产业共同发展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五)适应“双高”基地建设开展技术改造。
以制糖企业为龙头,实现合理机械化生产为目标,开展机收压榨一体化项目试点。在一体化种植、中耕培土、收获、装载、运输等环节实施机械化作业。对试点企业压榨槽进行技术改造,使其适应切段式机收甘蔗的入榨要求。重点对糖厂装卸平台、压榨输蔗槽、撕解机等实施技术改造,增加机收糖料蔗含杂物清洗工艺和设备。优先抓好农垦金光糖厂、崇左东门南华糖厂、来宾东糖迁江糖厂等企业压榨槽改造试点项目建设,及时总结推广。
(六)推进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强产学研用合作,推进甘蔗多样性产品研发和生产。探索甘蔗多样性产业发展新途径,引导甘蔗转向生产其他高附加值产品,进一步拓宽产业带、延伸产业链,按市场需求实现甘蔗制糖和相关高附加值产品可调可控的产业技术格局。一是发展生物化工产业,包括醇及醇的衍生物:乙醇、丁醇、丙二酮等;有机酸及其衍生物:苹果酸、L—乳酸等;酯类及衍生物:乙酸乙酯等;高分子化合物及其他生物基化学品:聚氯乙烯、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黄原胶、凝胶等。二是发展食品工业,包括功能性糖:低聚果糖,异麦芽酮糖及异麦芽酮糖醇等;酒类:朗姆酒、果酒等;饮料:蔗汁浓缩液、蔗汁饮料等;食品添加剂:焦糖色素、酵母提取物等。三是发展发酵工业:氨基酸产业(赖氨酸、谷氨酸),多糖产业(黄原胶、凝胶多糖)等。
(七)建设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
一是运用信息技术促进甘蔗农业生产现代化。在选种、育种和推广,以及蔗地种植管理、机械化、病虫害防治、运输车辆识别、糖分测定等方面广泛采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甘蔗种植、砍运、收购和运输模式,切实打造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信息服务平台,降低糖业“第一车间”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二是利用互联网推动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探索运用云计算或云服务模式对糖业农、工、商等大数据进行处理,在制糖行业全链建立资源共享平台,服务糖业一体化发展。
(八)加强食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构建我区与国内大型商品交易所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食糖期货市场发展协作、信息交流等机制,实现合作共赢;完善食糖网上现货交易规则,规避市场风险,引导和规范现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强我区网上现货市场与国内期货市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多层次的食糖网上交易市场体系,降低制糖企业交易成本,促进食糖网上交易平台繁荣和稳定发展。
(九)支持企业开展套期保值和期货金融业务。
支持企业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食糖套期保值业务,规避市场风险,锁定产品利润。支持企业加强与期货公司合作,充分利用期货公司金融期货经纪功能,为制糖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融资服务,拓宽融资渠道,增强企业融资能力。研究组建广西期货公司,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三、项目策划与布局
在甘蔗种植、加工制造与综合利用、市场与服务体系三大板块,谋划布局103 个项目,概算总投资约470 亿元(详见附件1)。项目主要涉及“双高”基地建设、甘蔗种管收机械研发生产及应用、甘蔗多样性产业、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原糖生产、精炼糖、食糖深加工、市场与服务体系等领域。
(一)甘蔗种植板块项目与布局。
在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食糖主产市,通过制糖企业大力参与,采取企业自营、糖—蔗一体化、公司+农户、合作社、专业户等模式,推动500 万亩“双高”基地建设。突出制糖企业及科研院所的示范带动作用,重点建设一批“双高”基地项目和糖料蔗良种育繁推广项目,总投资约80 亿元。
(二)加工制造与综合利用板块项目与布局。
——甘蔗种管收机械研发生产及应用。重点在南宁、柳州、钦州、崇左、来宾等市布局16 个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种植、管护、收获、运输、清洗机械及机械转运车辆等项目。实施一批甘蔗机械化收获—压榨一体化技术改造项目。总投资约37 亿元。
——甘蔗多样性产业。甘蔗酒项目:在来宾市布局1 个朗姆酒项目和2 个甘蔗低度酒项目,形成10 万吨/年朗姆酒(甘蔗低度酒)生产能力;在防城港市布局 1 个5 万吨/年朗姆酒项目。生物化工项目:在河池市布局20 万吨/年聚乙烯醇项目;在贵港市布局3万吨/年焦糖色素项目;在崇左市布局10 万吨/年谷氨酸、2 万吨/年黄原胶、10 万吨/年乙醇、10 万吨/年L—乳酸项目各1 个;在南宁市布局10 万吨/年L—乳酸项目。蔗汁饮料项目:在北海市布局2 个甘蔗浓缩汁项目,形成8 万吨/年浓缩汁生产能力,配套建设1 个30 万吨/年蔗汁饮料项目;在钦州市布局20 万吨/年蔗汁饮料项目;在崇左市布局5万吨/年甘蔗醋项目。各类项目总投资约139 亿元。
——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布局项目共21 个,主要包括崇左中粮生物科技产业园及各食糖主产市县蔗渣浆纸及纸制品、活性酵母、乙烯、生物肥、酒精、生物质(蔗渣)发电、饲料等产品领域,总投资约90 亿元。
——生产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在柳州、南宁、桂林等市布局11 个制糖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项目,主要包括制糖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机械控制装备及包装、码垛、装车、卸车机器人。在糖厂开展应用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装备技术改造,提升生产过程控制水平和效益。总投资约18 亿元。
——原糖生产。在桂南主产区和桂西潜力区布局9 个原糖生产项目,形成270 万吨/年原糖生产能力,总投资约17 亿元。
——精炼糖生产。在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桂中经济区和西江—珠江经济带(广西)投资约33 亿元,布局若干个大型精炼糖项目,新增220 万吨/年精炼糖生产能力,形成350 万吨/年精炼糖生产能力。
——食糖深加工。在崇左市布局2 个食糖深加工项目,在桂林市、柳州市、南宁市、来宾市各布局1 个食糖深加工项目,形成糖果15 万吨/年、巧克力5 万吨/年、异麦芽酮糖7 万吨/年生产能力。总投资约48 亿元。
(三)市场与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与布局。
重点在南宁、柳州等中心城市和崇左、来宾两大食糖主产区布局8 个项目,涉及期现货市场服务平台、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机收社会化服务组织等领域,总投资约6亿元。
四、政策措施
(一)推动蔗区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坚持糖料蔗划区管理制度和蔗区秩序属地管理原则,在此基础上,推动管理体制改革。一是实施制糖企业蔗区面积增减与“双高”基地建设挂钩试点。支持完成“双高”基地建设任务的试点制糖企业到完不成建设任务的相邻企业蔗区开展“双高”基地建设,建成后的糖料蔗基地归建设企业所有。二是开展糖—蔗一体化经营试点,支持基础好、积极性高的制糖企业到周边没有制糖企业的县(市、区)发展蔗区或实行订单式糖料蔗种植。三是探索推行糖料蔗按质论价,促进高产高糖品种的推广应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四是支持发展甘蔗多样性产业的非糖企业建立原料基地,保障原料供应。
(二)推进行业管理体制改革。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整合糖业管理职能,将糖业发展与管理职能统一到**糖业发展主管部门,强化其在统筹全区糖业发展中的牵头协调职能。各主产糖市、县(市、区)参照**模式,理顺糖业发展行政管理体制。全区上下加快形成权界清晰、分工合理、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的糖业管理职能体系,提高行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三)加快糖业立法。
借鉴世界主产糖国立法保护其国内食糖产业,避免国际糖价剧烈波动影响国内生产与消费,保护制糖企业和农民利益的做法,加快推进我区糖业立法。通过立法,明确蔗区划分、糖料蔗定价机制及联动办法、行业管理等体制,明确政府、制糖企业、糖料生产者等各方的权力义务和法律责任,规范育种、种植、收购、生产、运输、经营、储备等行为,实现依法治糖。
(四)完善糖—蔗价格联动机制。
保持糖料蔗收购政策连续性,兼顾蔗农和制糖企业双方利益,综合考虑蔗农种蔗成本收益情况、制糖企业成本效益、国内外食糖市场供求关系以及市场价格走势等因素,科学合理地制定糖料蔗首付价、对应联动食糖基准价、联动系数。
(五)实施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政策。
加快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工作,**给予财政等资金支持,同时争取国家对此项工作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试点先行,以点带面,鼓励和引导更多蔗农和制糖企业参加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
(六)不断完善食糖临时储存机制。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制糖企业代储制度改革政策,不断完善我区食糖储存机制。**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不再作为食糖储存主体,改为制糖企业临时储存、财政贴息的方式。**人民政府根据榨季生产和食糖市场供求情况,择机启动制糖企业食糖工业临时储存,财政按银行基准利率给予贴息支持。临时储存政策重点向大型骨干制糖企业集团和实行“二步法”改造的企业倾斜。
(七)完善二次创业激励机制。
对实施兼并重组的企业,各级政府在蔗区规划和调整上向兼并重组的企业倾斜,优先支持其“双高”基地项目建设。对资金链断裂、待重组的制糖企业,为保证甘蔗能进厂入榨,允许对其实行1 年的托管封闭运行。对发展循环经济和甘蔗多样性产业的企业,在项目审批备案、土地供给、环境容量调整、专项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八)设立政府糖业投资引导基金。
**设立政府糖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用于支持企业联合重组、技术改造、甘蔗多样性产业、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双高”基地建设和糖料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信息化服务平台、良种繁育和推广等项目的投入和使用。资金来源:一是**财政和产糖市县财政安排;二是广西糖业协会采取自愿的方式向会员单位筹集。糖业投资引导基金实行专项管理。
(九)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一是继续争取国家在广西实施糖料蔗目标价格管理和蔗农临时价格补贴政策,稳定糖业发展基础。二是争取国家调整糖业发展布局规划,将广西定位为全国最重要的甘蔗制糖生产基地和原糖加工基地,实现食糖按需持续生产,延长重点制糖企业生产周期,促进国内食糖收储由成品糖转向原糖,降低收储成本,更有效防范市场风险。
五、实施步骤与主要工作分工
(一)实施步骤。
按照“稳步推进、有序开展,成熟行先、逐步实施”的原则,推动我区糖业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的开展。总体按如下三个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15 年):宣传发动,并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报道糖业二次创业总体目标、政策措施等。
第二阶段(2016—2018 年):取得阶段性成果。
1.“双高”基地建设完成总任务的70%以上;
2.企业战略重组取得实质性进展,八大制糖企业集团产业集中度85%以上;
3.适应“双高”基地建设的企业技术改造完成任务的80%以上;
4.糖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在农、工、商三大领域广泛运用;
5.广西期货公司组建并运营;
6.2016年底前糖业管理体制改革完成;
7.加快《广西壮族**糖业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力争2017年完成调研起草,2018 年上半年颁布实施;
8.完善食糖临时储存机制;
9.2017年完成政府糖业投资引导基金的设立并运作。
第三阶段(2018—2020 年):主要任务全部完成,目标基本实现。
(二)主要工作分工。
主要工作按照职能分工,指定牵头单位,相关单位配合,联合推进(详见附件2)。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一)做好指导协调。
各食糖产区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抓好糖业发展,保障食糖安全,促进我区“两个建成”目标实现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糖业发展放在本地区工作的重要位置,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统筹解决我区糖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明确职责分工。
各食糖产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树立全区糖业发展“一盘棋”意识,通力合作,严格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充分认识广西糖业二次创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本单位在糖业二次创业中担负的责任,健全工作制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糖业主管部门要对落实本方案的情况加强指导协调,强化监督检查并做好跟踪分析,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人民政府请示报告。
(三)营造糖业二次创业良好社会氛围。
各食糖产区政府、**有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好各类传播媒体,大力宣传我区糖业二次创业先进典型,在主流媒体开辟专栏深入报道,引导糖料蔗产区广大蔗农及制糖企业积极参与,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重视和促进糖业二次创业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广西糖业突围启示
广西糖业突围启示
入秋之后,即是又一榨糖季。因国内外差价日益拉大,食糖进口猛增,给广西等主要糖产区造成巨大压力,糖业生产、收储、流通等体制面临多年未有的结构性变动。
海关数据显示:9月中国进口食糖58.56万吨,高于8月的58.34万吨,为年内单月最高进口量。截至9月底,中国累计进口食糖301.15万吨,同比增长80.38%,已经超过194.5万吨的食糖进口配额。而在前一榨季中,中国食糖产量仅为1100万吨。
因国产糖价连探新低,政府已启动多轮食糖收储。但进口配额内进口成本仅5200元/吨,而南宁现货价格则为6500元/吨。差价逾千元,合法进口糖迅猛增加,食糖走私日益猖獗。
随着城镇化及消费结构变化,国内食糖需求持续快速增长,而在耕地日益捉襟见肘之下,中国食糖进口会否逐步失控及丧失定价权,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2011年到产糖大省广西视察后曾提议:稳定优势产区、提高甘蔗单产、制定食糖产业保护政策。具体措施为提供甘蔗种苗脱毒补贴、甘蔗生产补贴、增加研发及推广经费。国家相关部门亦从2012年初开始加大了国内食糖收储的力度,避免糖贱伤农。
“提高收购价格,从农民的角度确实得到了一些实惠,但农民更希望的是有一个相对公平的横向比较效益,不仅仅是种植的收益。因此应当考虑提升整个糖业比较收益的政策支持,应该在市场化基础上建立国家扶植、企业重点参与的完善的政策扶植体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陈章良对《财经》记者表示。
有关“糖业之苦”的治本之策,相关人士共识是:中国应学习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强国经验,在蔗区内实现土地规模化生产,既能提高产量,又可降低成本。这一路径具有多重优势,能够实现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实现机械化播种及收割、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相关利益方形成制衡,逐渐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解决思路之一。
在广西,糖业产值达到千亿元,早已成为支柱性产业,采取相关措施实现甘蔗生产规模化是现实的需要,相关试验已经开展。但甘蔗规模化生产并未顺遂实现,原因何在?
2011年底及2012年8月,《财经》记者两次前往广西各主要蔗区调查发现,推行土地流转地区,劳动力已出现较大短缺,但因涉及失地农民生计维持等问题,不应为实现规模化种植而强制农民离开土地。同时,在资本下乡租地之外,种植大户及合作社模式亦可探索。
糖业原有的计划性生产体系延续多年,外来资本进入及土地流转后,蔗农、糖厂与政府间原有利益关系解体,各方利益亟须实现“再平衡”。流转模式选择、失地农民利益保证、政府管理边界等相关问题,均需小心拿捏。
广西糖业尴尬
广西全境耕地总数约为4000万亩,甘蔗种植面积逾1600万亩,年均蔗糖产量占全国67%以上。它的一举一动,是中国食糖供应及价格涨跌的“晴雨表”。
得天独厚的北回归线旱地水热资源,以及甘蔗成熟期内昼夜20摄氏度以上的温差,是广西发展糖业的地理优势。来自中央的长期扶持,则加速了它成为中国“糖罐”的进程。
1988年以前,广西缺粮,全国缺糖。当时中国全年产糖量仅有数百万吨,食糖凭票配给,平均每人每年只有不到3公斤计划糖。为鼓励广西多生产甘蔗,它每生产1吨甘蔗,国家便拨给其400公斤原粮。
198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到广西视察,对其糖业发展提出战略性要求,称要将广西建设成糖业基地。国家自此开始对广西糖业直接投资。
受政策推动,广西产糖量逐步由原先的40万吨上升到最高时的近900万吨。中国开始逐渐摆脱食糖70%的需求必须依赖进口补足的尴尬境地。但随着时间推移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维持原有模式已不足以令广西糖业继续快速发展,广西糖业陷入尴尬境地:供需缺口加大导致国内食糖价格多年上涨,但对甘蔗产量提升并未起很大刺激作用。
自2008年,广西蔗糖产量连续三个榨季下滑,降幅分别为18.82%、6.81%、5.15%,产糖量亦从最高的近900万吨跌至691万吨。产量波动较大亦令广西、云南等产糖大(区)省非常担心。“蔗农与糖业的唯一联系就是甘蔗价格,农民到底种什么正越来越跟市场价格接轨。”广西糖业局副局长张鲁宾称。
新增土地数量有限,原有土地生产力难以提升,抗灾害能力差,蔗农收益低是导致上述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国家严守粮食安全红线,没有谁敢说广西可以只生产甘蔗不顾粮食。”广西糖业协会技术顾问钮公藩称。这意味着,过去通过新占土地增产的方式,已走到终点。因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愿意种植甘蔗的人已越来越少,且多为中老年人。在广西最重要的产糖地区崇左市,因临近中越边境,来自越南的打工者已成为甘蔗收割时期的重要劳动力补充。据该市江州区农业局局长黄红印估计,每年该区劳动力缺口已达1万人次。“一旦劳动力接济不上,成片的甘蔗将烂在地里。”黄红印说。
广西农业厅提出,借鉴巴西、澳大利亚等产糖大国经验,将蔗区土地形成规模化产区,采用机械化播种及收割技术。据广西农业厅糖料处副处长林影介绍,广西蔗区耕地面积为1600万亩,除地形过分复杂无法流转的地区之外,可通过流转形成规模化生产的土地占总数的三分之一,约为500万亩,潜力巨大。这一改革的目标十分清晰,但改革路径仍在摸索之中。
中国近些年来在各地推行的“耕地综合整治”项目,能够让土地流转的速度加快,因为整治意味着将原有田埂推平,如村民愿意将经营权流转给外来承包者,承包者可以直接在整治后的耕地上进行生产,无需再一家一户与农民进行谈判。这也是广西为形成规模化生产的着力之处。
但在现实中,这一项目其实仍未起到太大作用。广西国土厅耕保处处长左旭阳向《财经》记者透露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370万亩整治后的耕地,真正流转出去的目前仅有20万亩左右。“原本设想耕地整治后能够促进流转,现在来看,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左旭阳称。
基于此,广西相关地市尝试打破这一窘境。2011年时,广西崇左市因其蔗糖产量约占全国十分之一而被命名为“中国糖都”。在该市范围内,江州区和扶绥县是最重要的两个蔗糖产区。广西国土厅推进的“桂中土地整治”项目拉开帷幕后,对整治后蔗区土地如何经营,两地选择了不同模式。江州资本试验
“国家(对蔗区土地)进行投资的机会不多,我们要好好珍惜。”江州区一位主管糖业的官员告诉《财经》记者。
江州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80%以上依赖糖业,为维持糖业可持续发展,这样的地区早有加速耕地流转、打破窘境的冲动。在各级主管领导积极助推下,江州区开始以政府名义引进外来资本进行蔗区土地经营权流转。到2011年底为止,由资本方承包的土地总数为6万亩,广西高良实业集团公司(下称高良公司)即为典型。
外来资本流转土地有助于蔗区生产稳定,因为它们不像农民一样随意生产。此外,外来资本流转土地还打破了由合作社及种植能手流转土地的生产力提升一般模式,不仅将小块土地聚拢为大块,还给土地带去了资本及技术。
按照江州区与高良公司的协议,该区相关政府部门为后者与农民进行谈判,而后者则要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在流转后的土地上建成设施农业,修建滴灌设施,实现甘蔗机械化耕种及收割,让土地流转后生产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该区驮卢镇,由高良公司承包的连片蔗区土地总数已达5800亩,在投资近4000万元后,均已采用这种模式改造成为了标准化农田。因为水肥投入得当加之连续的好天气,比正常年月迟了两月播种的甘蔗仍然长势喜人。高良公司承诺每年给农民平均每亩地2吨甘蔗作为租金,以市价每吨500元计算,农民每亩地的土地租金收入为1000元,这一价格相较其他地区的土地租金高出约20%-30%。
照原有耕种模式,农民没有土地租金成本,每亩地获利不足千元。在现有模式下,高良公司要承担每亩近千元的土地租金成本,获利并不容易。
高良公司的做法是将土地分为种植单元,每单元占地1000亩。单元内的农艺标准固化,配备四名相关农艺专员进行生产。为鼓励其积极性,高良公司准备与其分享额外的增产收益。
在土地经过平整、种管收实现机械化后,每亩地机械化成本为1000元左右,能比传统耕种方式节省约一半成本,这是高良公司的盈利空间之一。而肥料及蔗种成本亦可因耕种实现机械化相应降低。前者可降低100元至400元左右,后则可降低一半,约250元。
因甘蔗种植一年可收获三年,故蔗种及耕种费用可进行分摊。照此计算,第一年耕种成本为:土地1000元,蔗种250元,肥料400元,机械成本1000元,管理费用100元。三年均摊后,每年成本为2600元。以每亩地甘蔗产量由4吨上升为6吨、每吨500元计算,高良公司的利润空间,已经为每亩地400元。
在该公司的经营设想中,农资、农机及蔗种这些领域也将带来盈利。以蔗种为例:照国外经验,甘蔗可以在收获后切块,将连接部分消毒后包装留种,蔗茎本身仍可榨糖,如此可获得蔗种与蔗茎两块收入。
高良公司至今流转的土地总数为1.7万亩,按照上述模式进行生产的已有1.4万亩。因为对未来盈利前景不认同等原因,最初的投资伙伴已纷纷撤资,但高良公司董事长李力仍非常乐观。
在开展蔗区土地流转颇为积极的江州区,全区范围内由资金投资流转的土地总数,一年内已达2万亩左右。土地大规模流转后,失地农民生计如何安置?按照高良公司的设计:为提高生产效益,1000亩土地原先需要100个农民进行耕种,流转后仅需不足10人。这意味着有近90人需另谋生路,他们靠租金、农忙时打零工、发展“林下经济”等收入是否能维持生活稳定,尚无答案。
矛盾由此产生:一方面,因劳动力不足,土地需流转以实现机械化耕种;另一方面,仍有部分农民依靠土地维持生计,为保持流转土地完整性,他们可能要接受被动流转。
这亦是目前土地流转中争议最为激烈的领域。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对此曾有过多次表态:“只讲土地流转,不讲稳定承包关系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是不对的。必须考虑怎样才能使农民离开土地后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必须做立足人多地少的国情来搞现代化。不能搞大资本下乡,兼并农户的土地经营权。”
据《财经》记者调查发现,目前蔗农意愿可分三类:地少人多的地区,蔗农外出打工较多,愿意进行土地流转;在人少地多的地区,一类是蔗农已不愿意耕种土地,也愿意进行流转;而对于那些自家土地较多、经营已产生规模效益的蔗农则不愿进行流转,且情绪较大。
江州区设想的应对方式为:这些仍愿意耕种土地的蔗农与流转方形成利益共同体。流转方在获得土地后,由其出资建好基础设施,再将其中一部分土地转包给这些蔗农,二者商谈经营分成比例。对于这些蔗农来说,他们既可将原先分散的地块集中到一起,又可在自己不出资的情况下提高土地质量,反对之意可相应减轻。
为减轻阻力,在选择第一批进行流转的地块时,江州区偏重于挑选那些劳动力已出现明显匮乏或地多人少的地块,因此相关矛盾并不明显。但随着流转的深入,一系列相关问题将日益显现。
农民自主模式
在土地流转政策方面,扶绥县与来宾市和江州区形成较强对比。当地人士认为,土地平整后继续掌握在蔗农手中,并不是一条死胡同。
广西土地的特点是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土地肥瘦差异较大。因此在上世纪土地承包到户时,为减少分田摩擦,每块好劣地都被均分到各家农户。“每家的土地数量不少,但大多分散为多块,给耕种和管理带来了很大麻烦。”来宾市农业局副局长张大刊称。
扶绥县和来宾市因此很看重土地由小块变成大块带来的生产力提升。因为不涉及蔗农与外来资本和糖厂的利益再分配,在这些地区的相关糖业人士眼中,这种做法显然更为稳妥。
土地流转后到底需要多少投资、是否必须由外来资本进行投资,已经形成“外来派”和“本土派”两种意见,双方意见仍存较大争议。
因种植甘蔗仅需注意水肥条件、对耕种的技术性要求并不高,相应的设施农田投资亦并非天文数字,故“本土派”认为:种植能手与农民合作社虽然因资金规模小故发展速度较慢,但亦有将自己所掌握的规模成块土地建设成为设施农田的可能。以来宾市兴宾区桥讯乡岜山村峦山屯种植大户谭成军为例:他凭借自身实力,以每亩800元的租金价格,承包了全村20户左右人家的400亩土地。他对这些土地的投资标准,比高良公司还要高出不少,达到了每亩近4600元,包括土地租金800元、机耕费350元、蔗种800元、肥料费800元、农药等相关农资成本350元,以及1500元左右的人工成本。
因每亩土地甘蔗产量可达10吨以上,加之卖蔗种、套种生姜、马铃薯等一系列收入,谭成军每亩土地的收益已达到2000元左右。他希望今年可以再流转1500亩左右的土地。因为涉及到的总面积相对较小,谭成军可做通村民工作,无需政府参与。
小块土地采取此种方式流转给种植大户,既可提升甘蔗产量,又不会引发矛盾,实现上万亩的土地流转规模,只需十个左右大户即可。相关官员还很看重的是:土地收益由当地农民获得。
对于居住在相邻地区、每家土地达到10亩以上的几户家庭来说,便可采用类似台湾和日本的模式,采用形成互助合作社的方式进行甘蔗种植,也可以起到降低生产成本,提升收益的效果。
在来宾市部分蔗区,已产生了作为这一模式萌芽的生产互助组织:10户左右的人家达成协议,每一家需砍收甘蔗时,其余人家均为其帮忙。而每人每砍10根甘蔗只需给0.25元的劳务费,折算下来,每家每吨甘蔗的砍收成本只有12.5元左右,比直接雇佣外来劳动力节省近百元。
来宾市东糖迁江糖厂总经理张新天亦告诉《财经》记者:糖厂因不必再跟零散的农户打交道,所以也对这些互助组织的出现持欢迎态度,愿意对其进行贷款,并帮助它们统一购买农药和化肥等农资等,这样做既帮助了糖厂,又减少了蔗农的成本。
这种互助组织有希望形成生产型合作社。“一个自然村有1.6万亩土地,800户人家,形成16个合作社,糖厂只需跟16个负责人打交道就行了。一步到位搞几万亩的流转,既不容易,风险还大,不如循序渐进。”张大刊说。
利益新平衡多途
随着外来资本的进入,蔗区原有的利益格局已被打破,政府、糖厂、高良公司、农民四方正进入寻求利益新平衡阶段。
高良公司流转的1.7万亩蔗区土地分为两块,分别隶属湘桂及东亚两家糖厂。按照广西的蔗区管理体制,蔗区内农民种植的甘蔗,必须全部卖给所属糖厂。为打消糖厂疑虑,江州区政府在流转合同中对此进行了强调。
崇左东亚糖业有限公司农务总经理程为军告诉《财经》记者:在原先的种植格局下,为稳定蔗农种植积极性,糖厂会给其每亩地200元-400元不等的种植补贴,且会在耕种时对其进行贷款,帮助他们购买蔗种和农资。但因担心外来资本做大后与自己叫板,糖厂并不想给其相同待遇。
但这可能形成坏的结局:二者利益纽带被扯断,后者在种植何种作物、甘蔗卖给哪家方面的自由度得到提高。因都不愿看到这一结果,双方正在互相试探,均不敢轻举妄动。
高良公司的出现还产生了另外一重“鲶鱼效应”:原本并不积极的糖厂们开始争相“夺地”。为增加自身主动性,崇左市的各家糖厂开始变得非常乐意由自己出面流转蔗区土地。以崇左市规模较大的南华糖厂为例,它正在规划承包100万亩土地,希望以此一举解决其今后的原料蔗供应自主权问题。
这正是江州区最初引进高良公司的初衷之一:土地加速流转到风险承担能力最强的糖厂手中,由其出面对土地进行投资后,转包给愿意承包种田的农户或企业,并给予其各种补贴。
崇左市农业局一位官员向《财经》记者分析:糖厂以前不乐意这么做,一是因为糖厂的确在甘蔗种植方面没有人力及技术储备。但更重要的是,流转后耕种及蔗价波动风险将完全由其承担。
“旱涝保收的本应是风险承担能力最差的农民,最终却是实力最强的糖厂高枕无忧。”这位官员称,“这种局面早该被打破了。”
在流转土地方面,高良公司等外来资本和糖厂之间不会形成太多冲突,反可形成互补。原因之一是高良公司有意避免冲突,“土地掌握在糖厂手中,原有平衡不打破,资本和糖厂之间的猜疑可以减少”。李力说。
其次,高良公司有意凭借自身正在逐渐成型的“种植单元”模式转身变成“耕种服务商”,为糖厂提供土地种植服务,赚取种植费,这样可避免直接承担经营风险,亦可较少其自身对土地的直接投资。
黄红印认为,糖厂应积极采纳这一模式:后者掌握种植技术,在获得糖厂补贴或者直接为糖厂耕种时可提高甘蔗产量。在既有蔗区无法扩大的前提下,这一模式能增加糖厂可榨甘蔗数量,提升其利润水平,增加工人工资,扩充政府利税,形成多方共赢。
为熨平蔗区耕地规模化过程中的波动,江州区地方政府对其自身的角色定位亦在经历变化。
2012年8月初,江州区政府成立了“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由江州区农业局局长黄红印任董事长,注册资金为1000万元。当地政府对该公司的设想是:一方面,由其直接出面与农民谈判;另一方面,其手中掌握大量可流转土地后,提高谈判地位,对外来资本及糖厂形成制约,促使后两者增加对土地投资。
该公司运营经费及利润来源,是对经该公司流转的土地收取每亩10元服务费。这笔钱一部分作为公司运营成本,一部分作为流转后出现风险的应对资金。
除掌握土地这一筹码,这家公司还拥有另外一项制约糖厂及外来资本等承包者的“杀手锏”,也即由该公司代为运营的政府各项现代农业投资项目资金。
以高良公司为例:它目前完全由自身投资的土地总数仅有不足6000亩,在剩下的1万余亩土地中,它的投资比重仅占30%左右。而政府以现代农业、节水灌溉等项目进行的投资,已占到投资总额的60%以上。
在土地流转及甘蔗生产等相关博弈领域,作为政府代表的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所拥有的,已不只是较高的谈判地位,而是一种决定相关问题的最终“话事权”。
“这种计划性较强的安排是好是坏,能否见效,现在还真不好说。”
第三篇:二次创业[定稿]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我是来自**联通公司客服部的**,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创业艰难百战多,17年风雨历程,**联通人筚路蓝缕,披荆斩棘,用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奇迹,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今日联通之辉煌。立足当下,在市场环境风云变化、用户需求日新月异的今天,**联通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在这个紧要关头,**联通响应省公司的倡议,进行二次创业变革,通过二次创业,求变求新,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实现公司的预定目标。
二次创业是“闯”出来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二次创业需要我们联通人放下包袱,摒弃过去的成就与荣誉,远离安逸生活,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与勇气,整装上路,需要我们站在公司的高度,重新审视变革中的外部环境,扬弃旧的经营思维,坚定不移的推进以“创新转型”为核心的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是“拼”出来的。在联通首次创业时期,联通人凭借着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拼搏精神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敢想敢拼的优良传统在二次创业的今天依然是一把成功的利器,我们必须继承并发扬,因为市场的开拓离不开联通人一步一个脚印的调查走访、推广营销渠道的建设离不开来联通人沟通联系、稳固维护,客户体验离不开联通人细心服务、持续改进,拼下了市场和客户,就拼出了联通的美好未来。
二次创业是“变”出来的。客户需求和市场状况时刻在变,因此我们的管理模式,经营思路,客户服务也应该求变。二次创业需要传承,更需要变革创新。创新企业文化,激发公司整体活力,创新管理思路,激发组织活力,创新客户服务,激发竞争活力,创新营销形式。激发市场活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创新求变就是公司实现二次创业目标的源源活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二次创业的道路,虽然充满挑战和考验,但是相信新一代勇敢拼搏求变的联通人一定能够克服艰难险阻,续写**联通新的辉煌!
第四篇:二次创业
关于“二次创业”(转载+整理)
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业的过程,人类创业过程有两大阶段: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目录二次创业理论二次创业的必要性二次创业的深刻内涵当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和机遇拓展“第三次创业” 二次创业理论
[1]用创业过程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创立。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
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
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二次创业的必要性
一个企业在经历了一次创业之后,本身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果没有一种变革,那么企业一定会衰亡。要想让企业继续发展下去,实现更高的目标,只有对企业进行根本性的改造,才有可能让企业在一个新的台阶上重新开始发展。二次创业,就是企业在取得高速增长之后,为了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进行的内部变革过程。其实质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进行的一次战略转型,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革命性的转变。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二次创业,在企业已有的基础上,进行管理的科学化,不断挖掘内部潜力,以求得进一步的发展。根据前面对企业所面临的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二次创业首先要解决的是抛弃过去的曾经使企业取得一次创业成功的做法,推陈出新,用新的管理模式替代旧的模式。进行二次创业的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关键是要告别过去凭借个人素质来赢得并把握机会的时代,重新建立起一个依靠企业整体素质来实现持续发展的管理体系,这场变革对企业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
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中流传着“二次创业”的口号。企业的领导都希望在市场环境强于自己创业之初的条件下,能够率领旧部在大好形势中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企业价值以及自身价值的大幅提升。但根据当前观察的结果看,提出这个口号的企业最后大多不了了之,企业的领导者不得不认清现实,大家继续原来的日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这要求我们从问题的源头来寻找答案,我们首先要定义什么是二次创业,也就是二次创业的核心内容是什
么?二次创业的深刻内涵?
二次创业是集团生产力发展的一次大飞跃。大家都知道,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到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条件具备时,就会产生质的飞跃。二次创业是在一次创业的基础上搭建企业发展更高的平台和框架,是一个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过程。因此在二次创业中,我们要抢抓一切可以利用的机遇,加快速度,全面发展,使经营规模在量上和经济效益在质上都有一个大的飞跃。比如,要在三至五年内,使我们的年销售收入达到 50亿元以上,年创利润达到6亿元以上,年自营出口创汇达到3亿美元以上,综合实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始终保持在前五名,达到这个水平,可以说就是一次大飞跃。?
二次创业一般是一种由企业领导者认识到,并发起的自上而下的企业变革活动。其核心内容是,企业领导者要求企业成员的工作状态调整到当初创业之时的工作状态。此外,企业领导者一般会为自己企业制定一个宏伟的中期目标,并希望企业成员能像当初创业者从无到有那样,将企业建设的更强。
二次创业诉求企业的特征企业寿命平均在10年以上;企业中高层管理团队已经趋于稳定;企业在既有市场中已经获得一定分额,但距离领先者的差距仍然很大,这个差距正是企业领导者的梦想所在;企业领导者坚信自己的实力,认为企业的未来仍然需要自己的指引;企业都有精彩的从无到有的创业史;企业具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的企业文化;领导与员工的不同反应
二次创业比初次创业还要艰难吗?难道一个企业从无到有,比从强到更强更难?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这些企业的领导者。根据我们对这些企业领导者的了解,他们普遍认为当前的市场形势和企业配置更有条件实施二次创业。
这些理由是:当前的核心团队成员比创业之初更有经验,有更好的能力在市场中拼杀;当前企业的资金能力比创业之初更强,能让企业在市场中发现更多的机会并提供足够的支持;企业当前的掌舵者对行业的认识更加深刻,更清楚企业未来的定位;当前企业的稳定性比创业之初更加稳固,抗风险性更好;
但这些只是领导者的一厢情愿,在企业的中、低层领导,员工们对这种口号的反应更多地是不理解甚至淡漠,他们普遍的反应是:我只是一个小工,二次创业是老板的事,和我没关系,而且我从中无法得到什么东西(基层员工视角);上边的位置(管理位置)都满了,二次创业只是让他们(高管)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只是个小打工的(中层经理);老板的胃口越来越大,给我们定的指标越来越高,这种增长有些不切实际的嫌疑(高管团队成员);什么在阻碍二次创业顺利实施
通过这些认知,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些关于阻碍二次创业顺利实施的问题表现:1 明明形势更好了,但大家的干劲却减弱了;企业中每个人对二次创业的看法有明显分歧;
这只是众多问题的表象,我们需要更加系统地分析才能得出关于如何成功导入二次创业需要的系统环境,否则,二次创业只能是浮华一梦的代名词。
因为二次创业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活动,所以我们假定,企业真实业绩与预期业绩之间的差距是领导者发起二次创业的根本原因。一般而言,之所以会产生二次创业的念头,是因为领导
者认为当前企业的配置通过某种程度的改善能够实现自己预期的业绩,而这种配置的提升在自己可接受的范围内(包括资金、人员的投入)。这种配置的改善表现在:通过某种程度的士气提升,提高人员劳动生产率水平;给定当前的硬件配置,配合提升的人员劳动生产率水平,将能贡献更多的实际业绩。与自己创业之初相比,当前的硬件配置已经达到令自己满意的地步(如果需要改进,企业也有能力支付),但士气的低落是首先需要改进的。所以,从企业领导者的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给定硬件设施的匹配,企业所欠缺的只是急待提升的人员劳动生产率。
企业领导者无法具体描述预期的调整目标,即,他无法清楚地描述预期的人员劳动生产率应该是一个什么水平。他只是对目前的状态不满意。而且,对于如何提升该指标也缺乏清晰的了解。出于大多数领导对自己下属的认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下属身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待挖掘,所以,二次创业几乎都是以针对提升下属的人力资源行动展开的。这并非偶然,而是从领导者的角度出发,他只能认识到这一点。管理方法与措施 JIM节目管理的中文意思: 节,节约,精简节制的意思,是以生存,发展为出发点的管理目,条目,可视化,标准化, 是以目标为导向,标准化的管理 JIM节目管理的的英文意思: Just In Management 一切必须在管理之中,一切又是管理得恰在此时,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JIM节目管理分析,二次创业通常必须体现以下特点:
1)企业已完成原始积累,拥有了自主产权的厂房,设备,或经营场所;
2)企业主要产品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排在前列;
3)企业正在或马上要进行两代人的交替,在民营企业表现在父母与子女辈的交接,在国营企业表现在即将退休的一代企业家和新生代的交接;
4)管理转型,比如很多企业在上ERP,或直接引进总经理职位的职来经理人;
5)新的团队的建立,或者是新的企业文化的植入当前中国大中型企业的问题和机遇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企业全面进入世界市场竞争的时代已经来临,JIM节目管理又提出了“三次创业”的概念,三次创业,是指中国的大中型企业在二次创业发展后期的产业集中走向的一个过程,是规模市场技术创新等各种资源的整合,说到底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如何真正与世界领先企业竞争超越和兼并领先的一个过程。当前,中国有很多民营企业已经成长壮大,包括国营企业在内,中国大中型企业目前存在以下问题和机遇:
1绝大多数产业产能过剩,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仍然盛行;而这些产业(链)中,企业过于分散,集中度不高;
2全国范围内的产业布局不合理,市场混乱,无序甚至是恶性的低价竞争,这对我国的资源和产业构成了极大的伤害。
3行业联合重组是解决之道,这就是商路明所说的“三次创业”:
(1)细分产品,行业,协会,寻找龙头老大;产业链需要合作,同行资源共享,每一环都是价值链的一部分;
(2)中国企业包括台湾和香港在当今世界500强中共有43家,其中大陆共37家,中央企业24家。今后的5-10年内,每年中国的企业能否成倍的上升,关键看竞争力,而目前我国企业竞争力不够却是不争的事实,打造竞争力,要靠“规模和国际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是客观存在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就是企业之间的竞争!
4很多中国中小企业家已走出了“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误区,愿意进入行业重组,而不再喜欢“单打独斗” 拓展“第三次创业”
“第三次创业”的重点是行业管理,是龙头企业的形成和同一行业、同类产品各企业之间的联合重组。而重中之重就是指龙头或优势企业所进行的基于合并重组领导地位而进行的全方位的营销战略战术管理工作。“第三次创业”的核心是企业要通过“修路”和“造人”打造一种可以复制的营销制度文化以迅速使重组的各成员进入联合竞争状态,是一个
“小家族制”发展到“大家族制”的过程。参考资料二次创业理论 概述
用创业过程来解释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由我国著名学者陈世清创立,是第一个中国人的原创性经济学体系《对称经济学》的基础理理论定位
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业的过程,人类创业过程有两大阶段: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
第一次创业——生存创业: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
人类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六次产业革命: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工业、信息业、知识业。六次产业革命的过程说明了一个铁的历史规律:人类必然自发地从认识和利用物质资源开始,然后及于能量,再及于信息,最后从信息中提升和利用知识。因为,人类的认识总是从具体到抽象,并由此产生相应的实践过程。这种以实物和能源为生产的主要要素,决定了人类生活水平只是求生存;而这种求生存的生活方式,必然以实物和能源的大量不可再生性的开采和利用为前提。这就造成了原始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统一、奴隶和封建社会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同人的分裂、资本主义社会以人为中心同社会和自然的分裂。
第二次创业——生态创业: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只有信息社会,信息成为生产中的主导要素,人们才能逐步以最少的实物和能量的资源就能求生存。这时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是求生存而是求生态——可持续发展。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当前的生存问题,必然要对自然资源作掠夺式的“经营”,这时自然科学就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第二次创业解决的是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必然要和自然和平共处,要求对自然资源作内涵的有效开发,这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哲学等知识的其他方面也就同时成了第一生产力。
生态创业、可持续发展,是二次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一次创业,是由低层的经营活动向高层的经营活动转移,第二次创业是用高层的经营活动统驭低层的经营活动。二次创业,就是以知识产业为龙头,以对人类第一次创业的成果——传统产业——按生态原则重塑改造为途径,以人与环境的协同为基础,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归宿。
知识运营是二次创业的核心。
第五篇:开发区二次创业
明年的工作主要是配合做好等工作,着重做好整合提升工作、污水处理厂改造等工作。
根据到开发区以来的工作和自己平时的学习,下面我想谈点开发区的二次创业问题,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开发区二次创业问题。我觉得我们的开发区现在正处于“二次创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这一思想指导开发区建设,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根据流行的分法,开发区发展主要分为要素集聚、产业主导、创新突破和财富凝聚四个阶段,四个阶段形成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循环系统,每个阶段各有各的特征:
所谓要素集聚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开发区发展主要由优惠政策等“外力”强力驱动,关注的焦点是尽快在园区形成生产要素集聚,对入区的条件要求不很严格,传统企业和传统生产要素有时也被引进,园区主要是靠土地开发、吸引企业入住园区进行生产来实现扩张式的发展;所谓产业主导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开发区的发展动力由政府政策和企业市场竞争力双重驱使,各种生产要素重新进行整合,形成稳定的主导产业和具有上、中、下游结构特征的产业链,增值手段主要是“产业链”;
所谓创新突破阶段的基本特征是:产业主导与创新突破交叉现象明显,“创新链”是其主要增值手段,逐渐形成以区域综合性体系创新为源头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大量风险资本进入、原始性创新涌现、创新网络和创新文化形成、大量高附加价值的产品产生、趋向于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所谓财富凝集阶段主要特征是:形成多点体系的中心经济,如技术品牌中心、研发与创新中心、孵化中心、营销中心、精英人才集聚中心、金融资本中心,从而形成了开发区新一轮发展的崭新“要素”。
提出我们开发区“二次创业”,不是空洞的号召性口号,而是有其深刻的阶段性原因,体现事物发展到一定进程的转化标志。
从发展阶段来看,开发区已进入产业主导阶段。我们开发区国家核准和授权的10.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起步区已基本落实项目,与以要素集聚为特征的所有开发区一样,“一次创业”的历史使命已经阶段性基本完成,初步架构出特种纸和装备制造业两大主导产业,以“产业主导”为主导的“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已经到来。
从发展方式来看,开发区要突破传统发展模式。我们开发区在“一次创业”的发展阶段,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政策优惠、土地开发、招商引资来扩大总量和壮大经济规模的,给政府带来了GDP、财政税收、劳动就业等实在利益。我们开发区自建立以来,通过政策优惠、招商引资,基本完成10.5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任务。在产业主导的“二次创业”的新阶段,若仍然沿用旧有的发展模式,已无拓展空间,应走招商引资和扩区设施建设并重,提升园区综合管理水平和提高现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并举的发展之路。
从拓展方式来看,开发区东扩规划要有新思路。开发区原有10.5平方公里规划已基本完成开发利用。就现行的土 2 地管理政策和园区管理政策,申请扩区很难获得批准,即使有可能,但在审批条件和环节上也相当严格,需要较长的时间去争取。因此,扩大开发区经济管理区域,从实际意义上拓展土地利用范围,达到“事实扩区”的目的,是“二次创业”的扩区思路。东扩规划和执行要告别“工业孤岛”的狭隘理念,努力建成既能生产、又能生活;既能留住项目,又能留住人;既能近期见效,又可持续发展;产业集聚效益明显,城市配套功能完善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区。
从体制惯性来看,开发区需要进行体制创新。由于开发区内外体制不同,外部体制对内部体制不断施以影响,以致经过长时间“侵蚀”,有所“同化”,这一现象被视为体制惯性或“体制回归”。我们开发区在启动之初和其他开发区一样,作为政府的派驻机构,实行党政、政企合一的特殊经济管理体制,机构精简、工作高效、服务便捷。近两年,随着管理职能的增加,社会化工作的延伸,机关内部机构和人员不断被动性调整,以适应变化,原有“小政府”体制被打破。开发区“二次创业”仍要创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实行“政务、事务、服务”相分离的创新模式,继续推行“小政府”的“政务”管理,集中精力抓建设,促发展;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实行“事务”属地托管和“服务”发展中介组织的社会管理体制。
结合我们开发区发展实际,我们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点应包括两个方面的战略内容,一是北区尽快实现由“要素集聚”向“产业主导”的转变,同时同步进入“创新突破” 3 阶段;二是“东扩”,实行“事实扩区”,为开发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发展提供物质空间。空间发展虽然具有要素集聚阶段的某些特征,但对像我们这样规划面积比较小的开发区来说,空间发展仍然是“二次创业”的重要方面,否则想进一步形成区域产业链式的“产业主导”阶段就是一句空话;同时,以“产业主导”为导向的空间发展已不再具有要素集聚阶段的盲目性。
二、科学做好开发区的功能转变与战略定位
1、功能定位开发区不只是城市空间和规模的拓展,更重要的是产业开发的延伸和布局的优化。因此,开发区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核心资源,使资源占有与深加工实现合理分离,使财富在异地体现出价值。真正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最大限度地运用市场手段,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不断健全区域性开发区联动发展机制,错位发展,相互配合,推动开发区产业集聚、企业集聚,增强对周边地区的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从而达到五个目的,即城市新区的科学布局,可持续发展,一个健康的居住环境,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农民市民化的转变。
2、战略定位。开发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摸索阶段,必须顺应新型工业化和知识经济的新要求,重新审视,科学定位。开发区建设和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贯彻科学发展、生态和谐的建区方针,按照集约、集聚、创新、生 4 态的总体要求,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优化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以增强综合竞争力为核心,以建设和谐开发区为重点,根据城市自身的产业基础、自然禀赋和资源条件,明确产业定位,实行差别化发展;坚持集约开发,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人才高地,实现功能升级;加快发展区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服务业,推进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转变,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新型工业化的先行区、自主创新的先导区、现代服务的集聚区、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和最适宜创业居住的新城区。
三、推进我们开发区“二次创业”的路径选择: 实现“七个转变”。
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次创业”不会自然实现,是体系和区域综合创新的结果。从大方面来说,开发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产业化支撑服务体系和创新管理体制,加快特色和主导产业发展,增强国际化能力,是开发区二次创业的核心和根本目标,这一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推进我们开发区在阶段性上的“二次创业”,需要实现“六个转变”:。
第一,实现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建立和完善产业链。增长方式要由粗放向集约转变,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关联机制。一是要以构建合理的产业链为目标,形成基于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化基地。目前开发区在特种纸仙鹤、夏王等大企业的落户,具有形成特色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基础;同 5 时,针对目前开发区“有企业无产业”的现象,围绕仙鹤、夏王等大企业,通过产业细分,在开发区建立起上中下游关联密切的产业链,形成适应区位特色、能够发挥比较优势和最有效利用区位产业发展资源的特色产业化基地。二是要以价值链为基础,建立完善的专业分工协作机制,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获得外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益。三是遵循市场优选法则,建立以市场选择主导产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第二,实现从单一重项目引进向重环境和服务建设的转变,形成合理的大中小企业共存共荣的企业“生态”结构。下大力气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增强开发区作为现代产业集群体的集聚效应。建设良好的融资环境,加速技术资源的资本化,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做强”提供融资平台。建立高效的服务体系,为“大企业长大”和“小企业快生”提供保障。努力办好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为技术创新提供集中、高效的服务,促进中小科技企业创新与发展。培育和规范管理各类社会中介组织,架起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
第三,实现竞争方式以政策优惠为主向制度创新为主的转变,增强开发区综合竞争力。要推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成,提高开发区的协同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网络化程度。要凝聚全社会科技力量,整合资源,推动官、产、学、研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努力调动各主体单位的积极性,并支持它们在重点领域实行联合创新攻关。完善风险投资企业的退出机制,加强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减少创业者 6 的风险,增加创业者的可选择行为,降低创业成本,调动创业者和创新者的积极性。
第四,实现企业创新方式由单一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增强科技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据统计,截止去年底,我市开发区有规模以上企业*家,其中被认定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家,合计*家,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6%,2008年实现产值*亿,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这说明提高我市开发区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具有创造核心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服务和应用关键技术,是开发区科技型企业应该采取的战略。要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治理机制,推进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要推动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战略联盟、区内企业与区外企业的联盟和企业国际合作,充分利用研发投资的“溢出效应”,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共同建立技术开发机构,重视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充分利用世界先进技术成果。着力落实技术、管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政策,建立鼓励研究开发投入的激励机制。
第五,由传统封闭的创业价值观向开放共赢的创业观念转变,建设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园区文化“土壤”。文化对创新具有激励功能、导向功能、扩散与渗透功能、凝聚功能和规范与整合功能。要鼓励开发区的建设者改变“小富即安”和“故步自封”的传统封闭创业价值观,形成以追求卓越、鼓励冒险、宽容失败、团结协作、重视创新为代表的开放创业价值观念。要制定合理配套的政策法规,规范市场主体,7 营造竞争性市场环境。大力发展行业协会,将更多的社会性事务交由社会中介组织办理,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对创新创业的服务、引导、整合和沟通功能。
第六,实现从单一的重空间规模扩张向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变,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建立能够使人力资本价值得到充分体现的激励机制,探索多种股权激励的实现形式;让人才脱颖而出,解决领袖型企业管理家短缺问题;重视发挥科技人才创办高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园区优秀人才创新创业的新潮流;大力倡导和组织开展技术培训、职工技术比武等活动,努力提高开发区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