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普先进事迹 林强事迹

时间:2019-05-13 13:20: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普先进事迹 林强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普先进事迹 林强事迹》。

第一篇: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普先进事迹 林强事迹

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向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甫同志学习的决定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饱满的工作热情,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大批先进模范人物,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甫同志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林强,男,汉族,53岁,中共党员。1969年参加工作,1973年入伍,1987年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工作至今,现任四川省教育厅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在教育战线工作20年来,林强同志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多次深入甘孜、阿坝、凉山、巴中等高寒山区和革命老区了解学校工作情况,并为贫困山区的学校争取了50余万元的教学经费,使70多所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近年来,他克服各种困难,不顾个人安危,九进凉山州布拖县麻风康复村,关心帮助村民,并在家庭经济不宽裕的情况下捐资7万余元,建起了林川小学,使村里的孩子们接受到教育,被当地群众誉为好党员、好干部。

李明素,女,汉族,55岁,中共党员,原重庆市沙坪坝区回龙坝镇中心小学高级教师,2003年7月退休。李明素同志任教28年,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她对学生充满爱,特别是对身患重病或有残疾的学生更是给予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照顾;早年她曾在一乡村小学任教时,冒着生命危险冲进即将倒塌的教室,救出被困的7名学生。她多次获得市区优秀教师、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2007年7月17日下午,重庆市沙坪坝区遭受百年不遇的暴雨袭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在生死关头,李明素同志挺身而出,奋不顾身,组织家人营救出了32名被洪水围困的群众,关键时刻充分表现出一位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教师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品德。

阿木冬·吐鲁甫,男,维吾尔族,33岁,中共党员,生前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依提木孔乡恰斯木克小学一级教师。任教14年来,他爱岗敬业,好学上进,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积极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2001年5月,在发生车祸意外时,不顾自己身受重伤,奋勇抢救遇险同事。2007年6月14日,为了营救不慎落水的学生,在近7公里浑浊湍急的河流中,他一次又一次把孩子托出水面,并把能够救命的木棒让给落水的学生,最终使其得救,而阿木冬·吐鲁甫同志却献出了年仅33岁的宝贵生命。他用舍己救人的英雄壮举诠释了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

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甫同志是新时期我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优秀代表和杰出楷模。他们的模范事迹和英雄壮举充分体现了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党和人民、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导向,体现了教育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高尚道德情操。为进一步彰显他们的先进模范事迹,不断加强师德建设,教育部党组决定在全国教育系统开展向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甫同志学习的活动,号召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崇高思想和坚定信念;学习他们牢记使命和责任,心系基层、心系群众、心系农村教育,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们关爱学生、关爱他人、临危不惧、舍生忘死、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大无畏精神和高尚品德。希望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以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甫同志为榜样,坚持不懈地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水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探索,锐意创新,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新的贡献。

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紧密联系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积极组织开展向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甫同志学习的活动。要把学习三位同志的先进事迹与学习孟二冬、方永刚等同志的先进事迹结合起来,与弘扬高尚师德、加强师德建设结合起来,与提高教师思想政治业务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加强自身修养,树立高尚品德,不断增强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楷模。通过学习活动,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二○○七年七月三十一日

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普先进事迹--林强事迹

“这样做,我感到很幸福”

——记军转干部的优秀代表林强(上)转载自光明网

本报记者练玉春

发布时间: 2007-07-30 04:58 光明日报

“好啊!你长高了!”“你的病眼还流眼泪吗?”“哟,你回娘家来探亲了!”

“你家孩子明年就可以来学校读书了!”

2007年7月15日,当四川省语言文字

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53岁的军转干部林强,第十次徒步走进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的“麻风村”的时候,面对夹道迎接的人群,林强一把抱起冲在最前面的孩子,然后和几乎每一个村民、每一个孩子握手、打招呼,他甚至还叫得出很多人的名字。而每一位村民面对林强的时候,都露出开心的笑容。

这种自然亲密的关系,让人忘记了他们之间的时空距离和身份差别,显示出林强在村民们心目中的特殊位置,而林强也很享受自己走进“麻风村”、与麻风病治愈者交朋友、为他们解决具体困难而与村民们建立起的这种关系,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这样做,我感到很幸福”。

用了两年时间,终于走进“麻风村”

阿什俄日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林强时的感觉:两年多前,这个留着长长头发、挎着个相机的“领导”,居然要求自己当向导,带他去山下的阿布洛哈村,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麻风村”。40多年里,这个村子的人几乎没有出来过,除了少数民政和医疗人员,更没有村外的人曾经走进过这个村子。这个“领导”,可是太奇怪了!

对于林强来说,这没有什么奇怪的。

1973年,林强作为体育特长兵入伍,到成都军区政治部体工大队田径队当运动员;1976年提干,在四川省军区独立第11团任排长;1979年5月参加全军运动会,打破全军田径十项全能纪录,受到军委副主席徐向前元帅接见;1987年,林强以副营职干事转业到四川省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任副主任科员;1989年,任该处副处长;1992年,任该处处长;2005年,任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在军队,他是体育尖子、宣传骨干;转业地方后,他是机关下基层调研最多的干部之一;加上对摄影的痴迷,已经是《中国国家地理》、《华夏人文地理》杂志签约摄影师的林强,常常利用出差和长假的机会,外出采风、摄影。大山、高原、河谷、冰川、雪山、荒野,这些蕴藏着苍凉生命力的所在,总是林强一心向往的地方。

也就是在2003年一次外出采风的时候,他听布拖县当地人提到了在乌依乡有一个叫阿布洛哈村的麻风病康复村,当地老百姓却称之为“麻风村”:1963年,当地政府为防止麻风病传染,把全县的400多位麻风病人集中到金沙江西溪河峡谷中一块交通隔绝的地方,进行治疗管理。几十年中,数百位患者经过政府的治疗,康复后离开了该村。但是,因为当地民间对麻风病极度恐惧,尽管麻风病并不遗传,但是部分患者因为麻风病的后遗症,四肢变形,面部溃疡,无法被山外人接受,就只能永远留了下来,在这个村里生儿育女,生老病死。

听到这个消息,林强决定到“麻风村”看看。于是,他从布拖县城来到乌依乡的乌依山头,虽然“麻风村”就在直线距离不到3000米的山脚下,已经看得见村里稀稀拉拉的简陋的茅草房,可林强根本无法在坡度接近70度的乌依山找到下山的路。说到下山进村,当地人更是避之唯恐不及,或者根不就不认得道路。第一次的试探,以失败告终。

一年之后的2004年,林强再次来到布拖县,再次来到乌依山,试图下山进村。但是,这一次,林强还是没有找到向导带路,望着山脚下与一年前一模一样的村子,林强徘徊了很长时间,只得作罢。

一连两次的失败,在常人也许就放弃了,不过林强却执拗地在2005年3月第三次来到乌依山顶。这一次,他幸运地找到了阿什俄日,这个40多年来一直担任“麻风村”与外界沟通桥梁的县民政员。他反复地请求、劝说,终于让阿什俄日同意带这个“怪怪的领导”下山,去“麻风村”。

初进“麻风村”,震撼而且感动

“那是我这一辈子走过的最艰险的路。”林强回忆起第一次下山的经历,山路的险峻还让他印象深刻:在接近70度坡度的山体上,遮掩在灌木和杂草中的“之”字形山路,大多处也就半米宽,路的外缘就是万丈深渊,有一段道路还是流沙坡,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山摔死。

用了近5个小时的时间,林强到达了他两年多来一直心所系之的阿布洛哈村。走到山脚下,林强才发现到:自己的十个脚趾头,已经有四个瘀血,疼痛不已,酸软的双腿已经无法以正常的步态行走。

但是,下山时身体的疼痛和神经的紧张,迅速被“麻风村”村民生活状态所带来的震撼驱散了:整个村子村民67户、共177人,其中麻风病患者46人,44人已经治愈,其余的都是治愈者健康的第二代、第三代。40多年里,虽然麻风病患者得到政府多方救治,但是因为道路艰险闭塞,村里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在一片石头和荒山间,村民们开辟出的500余亩土地,是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村里还实行着工分制,主要劳动力一天劳动记10个工分,当时价值仅3角5分。

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村民们顽强地生存繁衍着。因为麻风病并不遗传,病人正常的第二代大多健康强壮,可以在林强这位当年全军十项全能选手视为险途的山路上背负200多斤重物,轻松健行。第三代的孩子也活泼可爱,天真健康。但是这些健康、正常、强壮的“麻风村”后人却几乎都是文盲,无法走出这个小村落。这强烈地震撼了林强。

村里人的达观善良也感动着林强。

阿聪尔聪是一位64岁的孤寡老人。通过向导的翻译,阿聪尔聪讲述了他舅舅的故事:1948年,舅舅得了麻风病,全村人凑钱买了一头牛,让舅舅吃了三天,然后,村里人就用那张牛皮把舅舅缝了进去,抬进山里给活埋了。解放后,虽然阿聪尔聪也得了麻风病,却得到政府救治,保住了性命。他告诉林强:“我在村里生活了40年,有一间茅屋和一分二的自留地。能够活到现在,我已经很满足了”,“没有毛主席,我们就活不到今天。”这单纯知足的态度让林强久久无法平静。

“林川小学”给“麻风村”带来希望

在村里转了四天,林强把自己随身的所有生活用品留给了村民,带着震撼和感动离开了阿布洛哈村。在返程的路上,林强问向导:“如果你们得了麻风病,怎么办?”向导毫不犹豫地说:“自杀!”

这近似冷酷的两个字,让林强意识到,在当地人落后的观念中,麻风病人是多么的孤独、无助、悲惨。也让他意识到,这40年来,财政能力极度紧张的当地政府为这些麻风病人付出了怎样的努力,才挽救了这么多的生命。

已经转业在四川省教育厅工作了18年的林强,觉得应该尽力为这个村子建设一所小学,从根本上改变“麻风村”贫困落后的面貌。于是,林强积极争取、反复努力,促使国家级贫困县布拖县政府决定从极为紧张的财政中拨出20万元专款,立即为“麻风病康复村”修建一所小学。

2005年7月,林强又一次走进“麻风村”。这时,“麻风村”小学已经破土动工了。为了把学校修建好,林强在村子里一住就是七八天。晚上,他在四面透风的村保管室里垫上篾席,在自带的睡袋里凑合着就睡了。保管室漏雨,他就在睡袋上搭上一张塑料布。白天,他和修建学校的村民在一口锅里舀饭吃。他还带上一些热心的村民和学生,在凹凸不平的山头上平整出一块操场,并从山上砍来竹竿、藤条,自制了旗杆、单杠、吊绳、秋千、跷跷板等体育器材。

2005年9月15日,“麻风村”历史上的第一所学校——林川小学开学了。当天,林强把自己的3万元稿费,以及朋友们资助的钱物共7万余元全部捐给学校,作为运转资金。一位叫阿什吉日的退休教师来到“麻风村”任教。飘扬的国旗下,雄壮的国歌声中,31名孩子第一次走进了课堂,年龄最大的已经16岁,最小的才6岁。

42年来,“麻风村”第一次响起了朗朗的读书声。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看到全村老老少少安安静静围坐在学校四周,痴痴地倾听教室里传出的读书声。那一刻,林强对“希望”二字,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冰花绽放在凉山之崖--记军转干部优秀代表林强

转载自新华网

“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你为群众付出一点,群众就会为你贡献一切!”林强,此次中央媒体采访团远赴四川采访的主人公,一个怀着爱心,终日奔忙在路上的人。作为一名军人,他曾打破全军田径十项全能纪录,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3次,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1次受到嘉奖。作为一名四川省教育厅的部队转业干部,他先后10次徒步翻越海拔几千米高山,冒着摔下悬崖和被传染的危险,深入到凉山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帮助村里拓宽山路,与县政府一起为孩子们建立了第一所“林川小学”。他付出他的所有,尽己所能地为“麻风村”百姓改善生活。他的所作所为,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信赖,淳朴的山里人自发地在通往康复村的山崖上刻上他的名字,喊出了“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他做了一个好人、一个军人、一个党员干部应该做的事情,他是全国千千万万军转干部的优秀代表。

这是一个积极面对人生,热心帮助他人,从点滴小事中感受快乐的人。(新华网图片)

新华网北京7月29日电(俞玮)“我心中有一朵花,不是初春的报春花和夏日山崖边的木兰花,也不是秋天林中的野菊花和冬天高山上的雪莲花。我心中的花,没有芬香,没有色彩,是无数冰晶凝结的冰花。”

林强,53岁,现任四川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胡锦涛主席亲自批示的全国“军转干部的优秀代表”。他有着军人特有的品质--刚强、正直、时刻牢记群众利益、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几十年来做过的好事不计其数;同时,他又有着鲜明的“林强特点”,不愿被宣传、不愿作秀、只愿讲真话说事实,认为自己做的都是小事、是很平凡的事。

“无论大家给我多高的荣誉,我希望我还是原来的我,是现在的我。我还是想多去做些小事,因为做这些事情我感到很快乐。”

请让我们叫您一声“林爸爸”

阿布洛哈村的村民们把通往村里的这条山路取名为“康复路”。(新华网图片)

阿布洛哈村(即麻风病康复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全村现有67户村民共177人,其中麻风病患者46人。上世纪60年代,布拖县是麻风病的重灾区,为了防止病情传染蔓延,当地政府把麻风病人集中在一起治疗,修建了“麻风村”。这里三面环山,地势险要,村里物质条件极为匮乏,唯一的生活来源是在荒山石岭间开辟出来的500余亩广种薄收的贫瘠土地。村里不通公路,不通电,基本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2003年9月,时任四川教育厅体育卫生艺术处处长的林强来到布拖县调研,偶然听人提及乌依乡有个“麻风村”,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和摄影师的本能让他对这个村落充满好奇。他想前往看看,可竟然没人敢为他带路。直到2005年3月,在林强的努力劝说下,终于有一位当地的勇敢者带他进入了阿布洛哈村。

去“麻风村”的路,是林强这辈子走过的最艰险的路。路不到一米宽,一侧是千米高的岩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稍不注意就会掉下山摔死。山路的坡度是呈70度的流沙坡,来回徒步行走要走7个小时,由于下坡惯性他的4个脚趾都淤了血。至今,这条路他已经走了10次,习惯了,然而,脚趾也变形了。

与“麻风村”的第一次接触让林强深感震撼。“第一代麻风病人的年龄一般在50岁到80岁之间,他们治好以后会有些残疾,比如四肢变形、面部溃疡,看了很可怕。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即使治愈了也无法被山外人接受,只能永远地留下来,生儿育女。走近他们,你会发现他们的心地其实都很善良。”林强告诉记者,“看到他们生活的很苦,我很心痛。不过最让我难受的是,村里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村民,他们的身体都很健康,每天可以背200斤重的东西在山上跑。然而,他们没有文化,基本上全是文盲。”

回到成都后,林强的心一直牵挂着阿布洛哈村的村民。每天,走在从家到单位的马路上,他就会想为什么都市的路那么宽,而阿布洛哈村的路却那么艰险呢?那段时间,林强一直在思考自己能为村民们做些什么,怎么样才能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怎么样才能让那些天真的孩子插上知识的翅膀,飞出大山,改变生活,改写命运?这些问题不断盘旋在林强的脑海中。

林强找到了布拖县县长,给他讲述了阿布洛哈村的情况。布拖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县政府要单独拨款为这么偏远封闭的山村建学校本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在林强的积极争取下,县政府从极为紧张的财政中拨出了20万元。“我了解到县里已经对'麻风村'的发展做了规划。我就想我应该加快他们的进程,首先我自己要尽力。我刚出版的画册可以拿到3万块钱稿费,我准备拿出来帮助他们。”

这是当年林强捐助1万元用于阿布洛哈村拓宽康复路时,村民代表们签署的保证书。一个个手印代表着村民们感谢林强的心意。(新华网俞玮摄)

2005年5月3日,学校破土动工。7月,林强第二次进村,他与村长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条路你们不能走一辈子,我一定要帮你们把路加宽。”林强给了村里1万元作修路经费,现在,这条山路已经拓宽到了2米,好走多了。

2005年9月1日,承载着阿布洛哈村所有百姓希望的“林川小学”正式开学,林强被聘为名誉校长。这一天,他把自己的3万余元稿费和朋友们资助共7万余元钱物全部捐给学校。他还特意从成都给孩子们带去了一面国旗。看到国旗飘扬在学校上空的那一刻,林强的眼眶红了。

“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什么叫幸福。”

孩子们喜欢叫林强“林爸爸”,因为他是他们最亲的人。这是林川小学的孩子们在记者本上写下的话——“我爱林爸爸”。(新华网俞玮摄)

听到林强这句话后的两天,我在乌依乡见到了这所学校的2位老师和部份学生。最大的学生18岁,最小的6岁,同样都上2年级。和城里的孩子相比,他们皮肤黝黑,表情拘谨,只会说些简单的普通话,沟通起来也比较困难。

“林爸爸,林爸爸”,林强的出现让孩子们特别高兴,笑容不自禁地挂在他们的脸上。我赶紧把相机对准他们,镜头里,蓝天白云下,孩子们与林强站在一起,乌黑发亮的眼睛里散发出明亮的神采。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他们走出大山的未来。

“亲爱的林爸爸,我是吉觉大地,你比我的父母更亲,没有你,我只能还在家放羊„„把1看成树木,把7看成挖锄。”这是林川小学的一个孩子写给林强的信。

“我爱林爸爸。”8岁的小女孩且沙么子作在我的本上工工整整地写下了这一句话。

2006年夏天,阿布洛哈村遭遇严重旱灾,不到年底就会断粮。林强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他拿出1万多元钱购买了8500斤大米送到了“麻风村”。那天,当村民们排队来领大米时,一位60多岁的老人拉起林强的手,含着眼泪说:“你就是我的爸爸、妈妈!”林强回答说:“我回家来了,这里是我的家。”

“你心里装着群众,群众就会把你当亲人!你为群众付出一点,群众就会给你一切!”林强每次到阿布洛哈村时,村民们都想把村里最值钱的“牛”杀了来款待他,据说这是彝族的“最高礼仪”,但每次都被林强制止了。上山下山时,村民们会让林强沿着山壁走,不顾自己的危险也要保护他的安全。淳朴的山民用自己特有的方式回报他们心中最亲的人--林爸爸!共产党员必须是好人里面的尖子

2007年7月13日下午,中共四川省委授予林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暨林强先进事迹报告会在成都举行。这是林强在报告会现场领奖。(新华网俞玮摄)

阿布洛哈村通往外面的路名叫“康复路”,沿途走下去,可以看到路边山崖上村民们请人刻上了林强的名字,和“共产党万岁”的口号。如果说,他们这么做是为了感谢林强,不如说,他们是在感谢共产党培养了林强这样的好干部。

“做一个人,首先要讲良心;作为一名转业军人,应该讲奉献;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最重要的是讲责任。坦白说,我开始做这些小事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身份。如果我是想到了我是党员、是名转业军人以后才去做,我认为这不是共产党的光荣,反而会带来作秀的嫌疑。什么是军人?军人首先就要是好人。什么是共产党员?共产党员必须是好人,必须是好人里面的尖子。我仅仅是做了一个好人应该做的事情,如果按照党章的要求,我还应该做得更好才对。”面对记者,他说得很直白,不像是在接受采访,而是朋友之间的聊天。

贴近群众才能了解群众的需求,关心群众才能赢得群众的爱戴。2007年7月13日下午,林强被四川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报告会上,这位铁血男儿在提到一个人的名字时,哭了。

这是林强当年为阿聪尔聪拍的照片。(新华网俞玮摄)

阿聪尔聪,是阿布洛哈村一位已经过世的孤寡老人。当村里人基本都住上石头房子的时候,没有儿女的他单身住在草棚里,睡在地上。

“我第一次见到阿聪尔聪,看到他简陋的家,我的心很酸。当时,我还没有想到要给他盖房子,只是离开的时候把身上的衣服留给了他。”第二天,林强再次见到了阿聪尔聪,这一回,林强询问了村长盖房的费用。“在村里盖房子很便宜,我跟村长说钱我出,让村里的劳动力给他垒个土房子,再做一张床。”

阿聪尔聪有房子住了。林强还给他拍了照片,这是阿聪尔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样子,他太高兴了。之后每次见到林强,老远地老人就会拍打着没有双手的胳膊表示欢迎。慢慢地,这个善良、淳朴的老人和林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因为村里不通电,阿聪尔聪一个人住,走来走去很不方便。林强就跟老人约定,下次来的时候给他带一个手电筒。只是等到林强再次回来时,阿聪尔聪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村长沉痛地告诉他,老人是在一个晚上走山路的时候摔死的。“没有电,因为没有电,可是我已经带来了电筒呀,阿聪尔聪„„”

站在阿聪尔聪的房子前,林强伤心地流泪,他把电筒和照片放在了老人的门前。“阿聪尔聪,希望这个电筒可以在另一个世界给你带去光亮。”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一个把群众当作亲人,时刻为他人着想的人,才是百姓心中的“好党员、好干部”。如果阿聪尔聪可以听到,相信他一定会开心地笑的。军人本色:爱兵就要爱得动情

这是年轻时身着军装的林强。(新华网俞玮摄)

林强从小就向往着成为一名军人,穿上绿色的军装。1974年,部队看上了他的体育素质,把他作为体育特长兵招进了成都军区体工大队。从入伍第一天起,“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为人民服务”就深深地植入了他的内心。

“第一,三大纪律是一切行动听指挥,我把它理解为军事,只有听指挥才能打胜仗。第二,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就是群众再小的利益都不要拿,我把它理解为政治。如果拿了,就是犯政治错误。第三,一切缴获要归公,我把它理解为经济。在现在这个经济大发展时期,不要说诱惑了,当干部的能做到不贪不占就不错了。所以,我觉得先别说学习什么,光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大家就应该好好学学,学习我们军队的制胜法宝。”这段话林强说得掷地有声,敲在了每个听众的心上。

这是林强获得过的部分奖章。(新华网俞玮摄)

14年的军旅生涯,不仅磨练了林强的意志,也让他成为战士们的“知心人”。每当战士个人或家庭遇到困难时,他都会积极主动地帮助解决。他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要知兵爱兵,知兵就是用真情去了解士兵,作士兵的知己;爱兵就是爱得真诚实在,爱得动情。

1986年夏天,林强接到退伍战士小张的来信,信纸皱皱巴巴,明显被泪水打湿过。尽管信里对发生了何事只字未提,但林强的心却揪紧了。他立即向首长报告,经批准后踏上了北去的列车。经过3天2夜,林强好不容易找到了小张的家。原来,小张订亲的姑娘因为他没能改成志愿兵而要“吹灯”,小张母亲一时气急病倒了。得知情况后,林强主动找到姑娘做工作,自己掏钱将小张的母亲送往医院看病,同时又积极和县民政局联系帮助小张找工作。10多天过去了,在林强的协调下,姑娘同意了这门亲事,小张母亲的病逐渐好转,小张的工作也有了着落。一切停当后,林强才放心地踏上了返程的路。

林强获得过的证书摆满了一桌子。(新华网俞玮摄)

类似这样的事情,林强做过许多许多。有人说,用相机记录生活的人应该是个感性的人。也许正是因为他有着一颗感恩的心和执着的追求,他才能够日复一日地帮助他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回馈社会。“母亲在我入伍第一天曾经对我讲过两句话。第一句是'你当兵不容易,要珍惜这个机会,军队接纳了你,你要对得起军队',第二句是'在你有能力的情况下,一定要多帮助人;只有你帮助了别人,别人才会帮助你'。”

在林强心里,“麻风村”这件事是恰好让他碰上了,于是他做了应该做的事。他说,如果别人遇上了,可能比我做的更好。没有空话,没有套路,不夸大,不叫苦,林强展现给了媒体一个真实的他,一个优秀军转干部的军人本色。

“高处而来,在低处行走,水的智慧可以推动一切潮流,博大的爱来自对渺小的关注。”这段出自林强摄影作品《走进大自然》中的话,道出了他的心声。[补记]冰花的故事

查尔瓦是彝族男子所穿的黑色斗篷,而林强心中最美的花就是查尔瓦上的冰花。采访中,他曾多次提及这朵冰花,为此,记者特意翻阅了林强的摄影文学作品--《查尔瓦上的冰花》,了解了冰花背后的故事。下面摘取部分内容以飨网友。

“那是1987年深秋,我参加海螺沟的开营仪式后留在沟里,下决心要穿过冰川去长草坝。长草坝海拔最低处为3650米,左、右、前方都是海拔6000米以上的雪峰。虽然那里气候恶劣,几乎没有人去过,但却是拍摄贡嘎雪峰的最佳位置。有一位好心的彝族小伙自愿当我的向导,我接受了他。傍晚到了长草坝,为了拍摄日照金山,我就和向导挤在不到3平方米的崖洞里准备等着到天明。

午夜后天气突变,气温降到零下,天空中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借着手电的光亮,我见到向导卷紧查尔瓦缩着身子,用背贴在洞口,一动也不动。我叫他靠我近点,洞口太凉,他说什么也不愿意。憨厚的他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天明。天亮了,雪停了,我提着摄影器材钻出岩洞,感受雪山的辉煌和大自然的宁静。突然,我发现有朵冰花在曙光下显得十分耀眼,这是由无数冰晶凝结成的冰花,它紧贴在向导的查尔瓦上。我恍然大悟,向导昨晚用自己的身体挡着洞口风雪,把温暖带给了我,带给了一位刚认识的朋友。如果是在战场上,他一定会用自己的身体为战友挡住敌人的子弹,这就是海螺沟山民的淳朴伟大。

十几年过去了,虽然我现在也没有弄清他的姓名,只知道他姓刘,但是那朵查尔瓦上的冰花却永远印在我的心中。”

下载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普先进事迹 林强事迹word格式文档
下载林强、李明素、阿木冬吐鲁普先进事迹 林强事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