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群体师德创优实效,奠定学生终生发展基础[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3 13:58: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提高群体师德创优实效,奠定学生终生发展基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提高群体师德创优实效,奠定学生终生发展基础》。

第一篇:提高群体师德创优实效,奠定学生终生发展基础

提高群体师德创优实效,奠定学生终生发展基础

——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巡礼

回 顾 历 史

浙江省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创办于1851年,前身为崇正书院,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学生腾飞的摇篮,教师成长的沃野。学校占地面积21434平方米,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绿化面积1924平方米,座落在人杰地灵、风光秀丽的好溪之畔,是浙南工业重镇——壶镇镇的中心小学,现有教学班37个,在校学生1815人,教职工102人。

学校办学目标明确,管理规范,设施完备,师资优良,办学特色明显,2002年被浙江省教育厅命名为浙江省示范小学,先后荣获全国假日雏鹰小队、浙江省体育达标先进集体、浙江省雏鹰红旗大队、浙江省普及实验教学先进集体、浙江省勤工俭学先进集体、浙江省现代化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丽水市教师基本功培训先进单位、丽水市师德师风建设达标学校、缙云县改陋习树新风系列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成为浙江省书法教育实验基地、丽水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学校、丽水市文明学校和缙云县唯一一所教学改革窗口学校。

学校拥有一支以吕李龙校长为核心的高素质的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领导班子。他们以其“团结务实的工作作风、超常发展的教育理念、廉洁奉献的团队精神”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他们凭着开放的理念,领先的科研,以良好的素质、进取的态度、奉献的精神和实干的作风,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教师和杰出的学生。

探 索 历 程

随着现代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时代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顺应形势发展的要求,非常重视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并且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综观多年的实践,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的群体师德创优活动经验对于普遍提高群体师德创优活动的实效,为学生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具有较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师德认识水平,保证为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奠定思想基础。

要有效地开展群体师德创优活动,首先必须切实提高教师对开展师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否则,师德教育活动往往会流于形式,教师往往是被动接受教育,这样的师德教育很难取得应有的实效。为了解决师德教育工作的认识问题,让每个教师明确,师德之魂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无怨无悔、甘愿奉献”,师德之本是每个教师自觉履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之能是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水平,师德教育就是铸造师德之魂,恪守师德之本,培育师德之能,学校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认真学习《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等法规,使师德教育工作有法可依,有规可循。

(二)召开“我看师德”座谈会,举办“师德演讲比赛”,开展师德知识竞赛,让教师畅谈师德,发表看法,加深教师对师德的内容和师德的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三)开展以“教师师德水准与教育教学效果的相关性”为专题的调研活动,让教师真正明白,教师的人格修养是影响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效果的关键因 素,真正理解“亲其师,信其道”这句古语的深刻含义。

二、制订师德标准,深入开展师德创优达标竞赛活动,真正把群体师德创优活动落到实处。

为了把群体师德创优活动真正落到实处,学校以《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订了一套师德评价标准。这套标准分“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个方面内容,学校按这八方面内容制定相应的具体的可操作的评分标准,并采取自评、互评和相对应科室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教师进行师德考核,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群体师德创优“学、比、创”竞赛。为确保考核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学校每周对考核工作人员要完成的检查任务提醒一次,每月月末向全体教师公布本月每位教师的考核结果一次,每学期对每个年级组进行集体评比一次,凡平均分在85分以上的年级组为创优达标年级组,学校发给金匾和奖金。学校同时引进激励机制,把每个教职工的师德考核成绩纳入学校的考勤考绩奖罚条例,纳入教师聘任等工作中去,真正把群体师德创优活动落到实处。

三、以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不断把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推向前进。

学校确定了以“求学、会学、实学、乐学”的学习主题活动,创设形式多样的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同时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培训,不断把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推向前进。学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举行“六不”签字活动。“六不”是指:不参与有偿家教和违规带教;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强制学生统一购买有关教辅资料;不向学生推 销商品;不向学生和家长索要财物;不参与赌博。我们让每个教师签字,使教师在心理上形成一种自我约束,以此促使每个教师真正努力做到“六个不”。

(二)开展撰写教师座右铭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们投入了很大的热情,认真斟酌,反复修改自己的座右铭。学校把教师的座右铭编印成册,发给每个教师,让大家受到无声的熏陶和感染。

(三)开展“评评你的老师”活动。每学期期末,学校都要给学生一次评价老师、说说心里话的机会。我们设计一种表格,题目就叫“评评说说”,让学生在所有的任课教师中选出最喜欢的老师,最喜欢的课,最不喜欢的老师,最不喜欢的课,并写出自己平时想说而又不敢说的心里话。这项活动,我们已坚持了七年,对老师是一种诫勉,对学生也是一种锻炼和培养。它对于促进教师自觉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准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四)积极开展教师基本功训练活动。

一所好学校,必须有一批好老师。这是学校在多年工作中形成的认识并身体力行的。早在1996年,学校就率先推广了在校园内讲普通话的活动,在全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首先,学校充分利用本校部分教师的特长这个教育资源,对全体教师进行三笔字培训(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民族乐器培训和唱歌培训。学校要求教师都要学会写一手好字,会一种乐器,会绘画,会唱歌。在全县中小学文艺会演中,学校的师生同台器乐合奏,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赞扬,获得了二等奖。

其次,学校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的方针,加强与课改实验区的信息联系,促使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课程,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评价学生,以多样的方式重新审视教学,将新课程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一九九九年,学校花重金邀请省内4位语文、数学名师莅临壶镇,举行了一次大型的送教活动,吸引了全县2000多名教师前来观摩、听课。几年来,学校邀请了省教研室、市教研室、市教科所、县教师进修学校、县教育局、县教研室等多位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学校经常派出教师到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实验区及市内各县兄弟学校考察学习。近三年,学校用于教师业务培训、听课、考察的经费达6万元。仅2003学年,学校组织教师赴县外培训学习44人次,总计投入经费2.4多万元,教师外出学习后开出校级汇报课8节,讲座两次。

另外,学校长期坚持“每周一课、每周一研、三级开课、举办青年教师提高班”等做法来加强教师全面素质的培训和提高。每周一课,是面向全体教师的校内公开课。每个教研组分别推荐1位教师由学校安排时间,向全校开出公开课。每周一研,是学校统一安排时间的教研组内的教研活动。三级开课是在县教研室指导下,校、镇、县三级从下而上层层选拨的公开课。师徒结对是由学校指派一位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中年教师担任那些教龄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的师傅,结成师徒。师傅至少要给徒弟上示范课(每学期4节),徒弟要向师傅开出汇报课(每学期8节),课后是师傅评价、师徒交流。青年教师提高班是学校教研处在全县的首创,将青年教师集中起来,让名师上示范课,让学员中的骨干上观摩课,让全体学员上研讨课。语文、数学隔周活动各1次,地点可在本校,也可在其他学校。由于教师培训工作成绩显著,学校被评为市级教师基本功培训先进单位。

四、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师德教育氛围,共同把群体师德创优活动引向深入。

(一)环境氛围。学校在各处室、各办公室都挂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让教师对规范的内容深入理解;在学校宣传窗上刊出师德专题,内容包括群体创优活动的方案,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本地、本校名师的先进事迹,学生的二十八种烦恼等。

(二)文明氛围。少先队的礼仪示范岗活动在我校已坚持了九年。早上,由十至十二个少先队员佩戴绶带在校门口列队欢迎师生上学,表示问候。学校对教师提出要求:学生向老师敬礼,问好时,老师要面带笑容,或用语言问候或点头微笑,或招手示意,表示对学生的礼貌。在校园内讲普通话,也是学校坚持多年的特色活动。几年来,师生普通话水平提高很快,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更重要的是,校园内推行普通话,杜绝了本地方言的脏话、粗话,净化了语言环境。

(三)团结氛围。在教师之间,学校一贯倡导“多说人家的优点,背后不揭短”的交际原则。平行班、同学科、聘任的竞争是相当激烈的。学校鼓励正当竞争,实绩竞争。反对贬损人家抬高自己的恶性竞争。在评职、评优、评先工作中,坚持实事求是,严格以师德表现、工作实绩为依据。多年来,学校在评职、评先工作中,基本做到公正合理,大家都心服口服。

(四)民主氛围。根据上级的要求,学校一直坚持做到政务公开。一是公开收费项目。每学期开学收费时,公开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二是公开财务支出,每学期派教职工代表参加学校财务审查,审查情况在教职工大会上予以公布。三是奖金公开。按照学校考勤考绩条例,由教务处考核记录,核算每一位教师的得分和奖金额,向全体教职工公开。四是重大决策公开,如学校要建电脑教室,上基建项目等重大事项的决策,提交教职工代表 大会审议通过。每年一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对中层以上的学校领导进行民主评议。评议按德、能、勤、绩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让教职工无记名打分,再把评议结果在教代会上予以公布。通过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形式,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学校和领导的各方面情况,使学校领导能够得到教职工的理解和支持,教职工因知情知底而心情舒畅。

(四)生活氛围。教师的生活是清苦、单纯的。学校非常重视运用各种形式丰富教职工生活,活跃工作气氛,强健教师体魄。学校要求音乐教师每周教教师一首歌;要求所有教师参加晨练、打太极拳,学校给予早餐补贴。学校工会组织男、女教工篮球队,利用早上、下午放学后训练,并经常与兄弟学校单位开展友谊赛。学校运动会上,组织教师开展400米、50米接力和拔河等比赛。中秋节、三八妇女节,我们举行家属联欢会。这些活动的开展,都是教职工团结、和谐的粘合剂和润滑剂,营造了和谐温馨的生活氛围。

五、重视教育科研,研究解决师德教育核心问题,努力开辟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新途径。

通过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学校教师的师德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的事业心、敬业精神、进取意识和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师德教育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是抓住了根本和要害。如何解决师德建设的核心问题呢?学校选择了教育科研。因为教育科研是培育教师的进取意识、敬业精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思想,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最佳途径。

基于上述认识,学校开展了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的活动,试图以此解决师德教育的核心问题,开辟群体师德创优活动的新途径。为了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推 进师德教育的作用,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做到了“三全”,即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实行“三进”,即教育科研进备课、进课堂、进活动,让科研渗透学校各个领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做到“四个落实”,即时间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待遇落实;实现“五个转变”,即由“神秘化”向“大众化”转变,由“理论科研”向“应用科研”转变,由“个体状态”向“集体状态”转变,由“单纯写论文”向“总结、提高、应用、推广”转变,让科研有层次发展,有重点突破。群众性的科研活动有效地增强了学校教师的进取意识和敬业精神,在教师中形成了主动地“常新教育观念,常学教育理论,常练教育技能,常变教育行为”的热潮,这对于推进学校形成一支师德素质优、业务技能精、教育质量高、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2003年下半年开始,在上级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学校成立了“小学生右脑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申报立项了“小学生右脑开发的研究与实践”这个总课题,各教研组下设若干个子课题。这个课题以“优化人格,培育智能,开发潜能”为手段,以“为学生的终身持续发展”为目标,运用最新脑科学理论中关于右脑的认识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发展学生特长、挖掘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才,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发展的有效途径。相信这个课题的深入研究能给学校的各方面工作带来无限生机,为学校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为有效、科学、完整的经验和策略。

辉 煌 成 果

通过多年的群体师德创优活动的开展,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在各方面工作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目前学校已成为“五无”学校,即无赌博、无体罚、无犯罪、无违纪、无闹不团结;教师之间形成了“五比”的风气,即比教学研究、比教学质量、比论文水平、比现代信息技术、比对学校的贡献;学校实现了“三稳”,即学校领导班子稳定、教师队伍稳定、办学质量稳定。

学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素养有了质的提升。1997年,全校大专以上学历教师仅有3人;到2004年上半年,取得大专学历有82人,还有45人继续参加本科学历进修。学校目前有语文、数学、思品市级学科带头人4人,县级以上教坛新秀23人。学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硕果累累:教师集体舞蹈《竹笛里的小姑娘》获丽水市电大文艺汇演第一名,并在省比赛中获得第五名的佳绩;参加丽水市中小学生乒乓球赛荣获小学男子组团体第一名,黄允政同学获男子单打第一名,田凯乐同学参加浙江省中小学生乒乓球积分赛荣获男子组个人第四名;参加缙云县小学生篮球比赛获女子组第一名,参加缙云县三棋比赛获围棋团体第一名。仅2003学年,全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1人次,三等奖1人次;省级一等奖1人次,二等奖5人次,三等奖5人次;市级一等奖3人次,二等奖3人次,三等奖16人次;县级一等奖116人次,二等奖133人次,三等奖162人次。学生的文艺表演、鼓号队表演、体育达标、田径运动、美术书法等团体比赛成绩一直保持全县领先地位。

优良的师资队伍和科学的教育管理,促进了学校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迅 速提高。学校规模在不断扩大,学校占地面积比1994年扩大了一倍,学生人数从1994年的965人增加到目前的1815人。学校的高质量、高效益吸引了各地前来求学的莘莘学子。本县各乡镇甚至其他县市的大量学生家长慕名而来,生源一年比一年充足。

展 望 未 来

群体师德创优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全新的理念来指导开展活动,并要不断革新活动方式,努力提高活动效果。

作为丽水市群体师德创优的首批达标学校,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始终将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未来的教育发展征程中,缙云县第二实验小学将树立起大教育观念,“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秉承“文明、进取、求真、创新”的校训,宏扬“严谨、踏实、开拓、育人”的教风,倡导“乐学、会学、巧学、博学”的学风,切实贯彻教育的主体性、和谐性、发展性、个别性和成功性原则,充分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不断提升人的主体地位,为学生终生幸福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而不懈努力。

第二篇:提高评价实效 促进学生发展

提高评价实效 促进学生发展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应开展多元性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结合语文新课标和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对多元性评价进行了探究,力求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关键词:新课程;发展性评价;多元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的评价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实施以后,我本着“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综合素质评价理念,借自己担任班主任、语文教师的契机,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学生中开展了综合素质评价尝试。我力求把评价与考试改革定位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此充分发挥评价激励、诊断和发展的功能,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提高,达到基础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一、评价方法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我本着“加强平时、分项考核、综合评定”的原则,努力建立“学习行为记录+学习档案资料+星级+评语”的评价模式,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1.课堂学习行为评价

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新

课程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间的进步状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展示学习过程的机会,并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时做出准确的评价。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评价语言,从正面加以引导。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评和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自己和欣赏别人,学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学会向同学提建议等,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参与活动的情况等进行认真观察,和学生一起对学习行为做好记录与评价。学生学习记录卡是教师用于系统观察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评价工具,也是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的工具。通过记录卡,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有针对地性地辅导学生学习,学生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2.语文学习档案评价

在教学中,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建立学生语文学习档案,是反映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和结果的一种评价方式。语文学习档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由师生共同维护。档案可以是资料袋,也可以是一个个记录本、积累本等。档案的内容,可以是学生成长记录,也可以是实践活动成果,还可以是语文学习记录。由于各学段语文学习的重点不同,低年级可侧重于课外识字的记录,以激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识字;中高年级可侧重于课外阅读和

习作的记录,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落实课标中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就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去展示他们语文学习历程中的点点滴滴。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对学习档案进行评估,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学习档案,让学生借助学习档案,不断反思自己的学生历程,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过程,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3.星级评定+描述性评语

在教学中,要注意定量定性相结合,建立语文学习报告单。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每学期语文学习的情况,我为每一位学生建立学期“语文学习报告单”。报告单既包括以等级评价为主的综合性评价表格,还包括以语言描述为主的评语栏。对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性评价由“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期末测试”等方面组成,采用星级评定的方式。评语栏中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互相评价和家长参与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语言描述以激励、启发为主。“语文学习报告单”采用“星级评定+描述性评语”,是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有机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的一种评价方式。它能实现评价由“绝对量化”到“模糊评价”的转换,较好地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评价方式能使学生、教师、家长清楚地获悉学生在语文各方面的学习水平,从而为学生更准确地认识自己、家长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提供依据,并据此制订下阶段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和策略。

二、语文测试亲近学生,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1.丰富考题内容,激发测试兴趣

三年级时,我设计了以“语文画廊”为主题的试卷,卷首提示“图画是你创造和想象的源泉”,然后是“读文配画”和“读画配文”;最后是“阅读推荐”,文前加苏霍姆林斯基的“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里航行”,提供一篇短文后设计“同学们读了这篇短文有哪些收获呢?请你自己设计制作一张阅读这篇短文的收获积累卡”。四年级时我以“语文读报亭”为主题,卷首加“读书读报能够帮你游向广阔无际的知识海洋”,接下来是“老师特爱读报,希望你也喜欢。下面是我为你选的剪报卡片,请你认真阅读和思考,然后试试自己的语文本领怎么样?”设计几项填空由学生完成,并提供一段经典片段,文后提出“你读懂了什么?哪里读不懂,写出一个最想弄懂的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样的命题,大大激发了学生参加测试的兴趣。2.改变考试形式,享受考试乐趣

口试,一直是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个较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不好操作。我作了一些尝试,就是用不同形式的语文活动对学生进行听、说、读、背的测试。

为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学生积累的兴趣,我开展“记忆之星背诵擂台赛”活动。要求:下要保底(每学期20篇),上不封顶(多多益善),分层达标。步骤是:(1)先根据学生的实际划分出三个不同层面,并确定每个层面的要求,然后由学生去找适合自

己的层面,做充分准备;(2)由各层面比赛产生擂主;(3)打擂(给两至三周准备时间);(4)升级打擂(指超出自己所在层面,向高一级挑战)。同学们跃跃欲试,互不相让,不仅背得正确、流利,而且还有表情、动作,他们背诵的积极性非常高,效果显著。自开展这项活动以来,有97%的学生超量完成了背诵篇目,背得最多的半学期达百余篇(包括自然段和古诗),类似这样的单项考查还有“朗读擂台赛”“讲故事擂台赛”等。这样的考试形式,学生心理上没有压力,能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他们在快乐中进行一次次尝试,一次次体验,就会获得一次次的成功。3.成立考评小组,评价重在激励

传统的考试都是学生答题老师评分,在统一的标准答案下有许多学生个性特征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我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在每一次考试前都成立考评小组,整个测试完全由学生自己评价。考评小组对学生的考评结果用不同标志表示不同等级,不设不及格等级。如果5名评委中有3名或3名以上评委举同样标志,即可定为某一级别。为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又特设“最佳标志”及“进步标志”,凡获得最佳标志的学生可作为下一次活动评委的候选人,凡获得进步标志的可得到全班同学每人送给他的一句话。这样的测试缩小了后进面,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加自信,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毫无顾忌地参加测试,享受测试带来的快乐。

三、全面实施多元评价,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多元评价的一大特点。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参

与的积极性呢?我觉得作为班主任和语文任课老师,首先要想办法巧妙地向学生介绍“语文学习档案袋”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于是,我请班级中一位喜爱朗读的学生家长介绍该同学的朗读情况。在该同学朗读新文章的过程中,家长在不同阶段分别为他做了录音“今天是×月×日,从今天开始,我练习朗读××文章。”然后是断断续续,不连贯的朗读声。接着是“今天是×月×日,是我练习朗读的第×天。”接下来,大家听到的是已经连贯的、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段是该同学即将参加朗诵比赛的前一天录的:“明天是学校的艺术节闭幕式,我将在全校老师和同学前朗诵这篇文章。”这时,该同学读出的文章生动、流畅,已经十分娴熟。这是一组体现学生努力程度和进步水平的录音内容,我提供给学生欣赏,班级中的每位学生都被深深吸引和感动了,从而激发学生自己的表现欲望!

每次孩子们表现好的时候,我就会给学生加星表示鼓励,学生则要将其写入当月的“送给自己的话”一栏中,并要写清楚为何而得,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家长签字。看看学生张××的一篇成长记录:“星期四,老师在批我们的预习卡,她表扬我们预习卡写得既工整又正确,我高兴地得到了两颗红星,同学们都在向我表示祝贺呢!”在学生张××自己写的话下面有她妈妈的一段话:“孩子妈妈也向你表示祝贺!你每次作业都写得那么工整,妈妈看到你的作业本真为你感到骄傲,努力吧,你会做得更出色!”

当学生有了参与的积极性后,还要及时对学生的参与进行指导。

如:指导学生选择将什么作品放入档案袋;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如观后感、读后感;对自己档案袋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评价和反省;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和进步。

语文评价改革改变了评价方法,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阅读,无拘无束地交流,争先恐后地表达,学生的学习行为由“被动”转向“主动”,学生的情感由“厌学”转向“乐学”。阅读在学生心中不再枯燥,语文课成了学生的期待,他们向往语文课了。评价改革使师生的身心彻底地放松了,老师态度的变化悄悄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师生间的关系平等了,学生越来越自信了,学生们收获着健康发展的喜悦,品尝着自主合作与主动探究所带来的成功。

第三篇:提高内涵式发展 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求是理论网 >> 党建 >> 党报视点 >> 正文

提高内涵式发展 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1日 10:05

提高质量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核心任务和基本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求赋予我们的新使命,是广大人民群众对高校的新期盼,也是高校自身科学发展的新要求。西藏民族学院是党中央在祖国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学校,一直肩负着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的光荣使命,承载着西藏千万户家庭的梦想。自学院第十次党代会以来,西藏民族学院转变发展理念,提出了内涵式发展的理念,主动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5年来,西藏民族学院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刘延东同志致学院建校50周年贺信精神,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积极开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完善人才培养计划。西藏民族学院从西藏社会经济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需要的高度出发,充分考虑西藏社会在人才需求上的新形势、新特点和新要求,转变教育思想观念,针对生源特点,将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终身学习的理念融入人才培养之中,努力建构以培养“宽专业、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为目标,充分考虑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根据2009年暑期在西藏调研反馈意见,在院内开展了广泛而深刻的研讨,制定了《西藏民族学院关于修订本科专业培养计划的意见》,对培养计划进行全面修订,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使分类型教学不断深化。

在分类型教学方案中,着重强调要根据生源特点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长远发展,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行性、层次性。既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又要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改革;既要强调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相结合,又要强化实践教学、外语教学和计算机教学;既要坚持因材施教,又要坚持分类型。努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构建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课程结构,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努力方向,健康、顺利成才。

2、进行品牌专业建设。为了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强专业建设,着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院按照“思想先进、目标明确、改革领先、师资优化、教学优秀”的要求,开展了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评选了10个校级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进一步优化学院的专业结构,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通过对品牌专业建设的不断深化,取得显著的成效,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会计学获国家级特色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会计学、新闻学和法学专业获自治区级特色专业;财政学、新闻传媒、全科医学生培养和法律人才培养等获自治区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改革立项;行政管理、学前教育、民族学获自治区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3、加强学院重点课程建设。为推进教育创新,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西藏民族学院适时开始开展校级重点课程建设工作,通过几年的努力,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建设了一批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符合现代教育规律、贴近学院办学目标和定位的重点课程。学院划拨45多万元建设资金,建成和在建的校级重点课程41门。通过校级重点课程建设,推动了学院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为自治区级和国家“质量工程”储备了力量。通过几年的努力,重点课程建设成效显著。古代文学、藏族史、毛泽东思想概论、藏族文学、写作训练、基础会计学、经济法学、管理学原理、心理学、财务管理和马克思主义哲学11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4、实行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制度。学院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采取措施,鼓励教师根据专业、课程以及学生的特点,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提高教学效果。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每年开展一次,2007年以来,已有立项项目近百项,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产生了积极作用,极大地调动了教师潜心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2007年,围绕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学院适时调整教学改革立项的侧重点,强调项目内容必须以提高西藏民族学院教学质量为重心,并将教学研究与改革立项与教学成果评奖结合起来。

5、奖励优秀教学成果。为推动学院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院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学院开展评选优秀教学成果活动,表彰、奖励教学改革方面的优秀成果。

仅2000年以来,我院就获12项自治区教学成果奖,其中一等奖3个,分别是《“写作素质训练教程》”、“《基础会计学》教学改革与实践”、“西藏民族学院大学英语分层次教学及学分制管理改革”;二等奖2个。分别是“《西藏地理》”和“《简明藏族史教程》教材”;三等奖7个,分别是“《方志专业系列教材建设》”、“《经济数学学习指导与题解》”、“《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网站教学辅助作用探索”、“ 《市场营销》教材”、“新闻传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施”、“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立体化教材”、“ 《财务管理》案例教学改革与实践”。

二、以教学团队建设为突破口,打造适合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师资队伍

西藏民族学院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来抓,坚持“以教师为本”的思想,加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培养,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一定提高。

1、加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西藏民族学院按照“组建团队,构筑平台,争取项目,创造成果”的思路,形成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教学科研团队;以教学团队建设为出发点,加大优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确保引进人才的质量;制定和完善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引进、选拔和考核制度;推行学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和课程负责人制度,科学设岗,认真选人,把学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加强教师梯队建设,推荐评选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积极选拔和推荐优秀中青年学科骨干进入国家和省部级各类人才建设工程。

2、加强师资培训。西藏民族学院加大师资培养力度,不断提高在职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和学历层次。落实青年教师导师制;继续开展并完善青年教师岗前和岗位培训制度;不断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事业心和对学生的爱心,转变教风,促进学风的根本好转。目前,西藏民族学院有5人被评为自治区教学能手,有20名教师被评为学院教学能手;实行中青年教师例行学术报告制度;充分利用国家对西藏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特殊政策和教育部部属重点高校对口支援西藏民族学院的有利条件,选派教授、副教授、中青年骨干教师以访问学者、合作科研等形式参加培训,提高西藏民族学院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近3年来,国内访学人数10余人;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先后有100余人在中国人民大学、天津大学等名校攻读研究生学位。配合“质量工程”,近年来,西藏民族学院选送80多名教师到对口援助学校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同时派出一大批教学管理干部到对口援助院校挂职学习。学院2007年出台了《西藏民族学院教职工报考研究生实施办法(试行)》和《西藏民族学院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对师资培养和队伍稳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有力地促进了西藏民族学院教师队伍业务水平的提高。截至目前,西藏民族学院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教学团队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要教学团队、中国古代文学教学团队、法学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教学团队的建设极大地发挥了团队的优势,提高了教学水平。

三、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理论教学是两个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根据西藏民族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实践教学制度,强化实践教学内容,落实实践教学目标。新的专业培养计划进一步完善了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和社会实践、实验教学、见习、专业实习的完整体系,落实了各类教学实践的学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考核办法,提升了应用能力培养和实验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考试制度。

为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性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根据西藏民族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要求,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我学习和训练为主的、开放式的、与理论教学联系紧密、以教学模块为特征的实践教学新体系。

1、抓好实践教学环节。西藏民族学院充分认识到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育人作用、地位和重要性。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力度,加强对实践课程的管理,完善实践课程的考核办法。

2、加强实践实习基地建设和利用力度。学院通过投入资金、人力和物力,大力建设校内、校外实践实习教学基地,努力将实践实习基地建设成满足西藏民族学院教学需要、又能满足培养学生动手能力需要的重要场所。通过努力,已经建成70多个实习基地。实践实习基地在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西藏民族学院今年还被教育部授予“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

3、加强实验室建设。学院进一步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增强实验室综合实力。学院在各级各方的支持下,多方面争取资金加大投入,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教育厅和学院先后投资3500万元用于加强实验室建设。同时,还对原有实验室进行了改造,更新和淘汰了部分实验设备。通过新建和资源整合,搭建实验室建设平台,目前,西藏民族学院共建成实验室32个,涉及10个学科门类,实验教学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目前已经建成了10个具有较高水平的校级实验室,其中生命科学基础实验室、高原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研究实验室、西藏教育发展研究实验室、现代网络与通信工程重点实验室、工商管理综合实验室、会计综合实验室、运动生理机能综合实验室和西藏法学教学研究实训基地为西藏自治区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实验实训基地);医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电子设计实践实验教学中心、新闻传播综合实验教学中心为西藏自治区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得到极大的发展,技能水平和动手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近年来,学生参加各类全国竞赛,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得二等奖1项、三等奖11项;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获得铜奖2项;在西藏自治区“成才杯” 课外学术论文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在西藏自治区“成才杯” 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分别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9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联合赛区一等奖2项,联合赛区二等奖11项,专科学生第一次组队参赛,也获得赛区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分别获得国家一等奖6项,国家二等奖18项,国家三等奖28项;在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中分别获得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12项;在全国文科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三等奖6项,优秀奖9项;在全国软件人才开发设计大赛中分别获得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在中国大学生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中,获三等奖5项。

2007年以来,学院按照党代会确立的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要求,坚持改革创新,西藏民族学院的本科教学水平有明显提高,考研学生从过去的两位数,只占本科毕业生的1.5%,提升到了三位数,考研人数占本科毕业生的5.5%;毕业生也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2012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委托国家统计局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对包括西藏民族学院在内的部分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就高校就业及人才培养工作满意度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西藏民族学院毕业生对母校满意度得分在全国42所省属本科院校中名列第四,其中,“对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方向的满意度”排名为第四、“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满意度”排名第三、“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排名第七、“对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含实验教学、实习、见习)效果的满意度”的调查排名第八;用人单位对西藏民族学院毕业生满意度排名十三位,其中“对毕业生在单位的稳定程度的满意度”排名第一,“对毕业生的团队意识与合作精神的满意度”排名第五,“对毕业生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满意度”排名第十,“对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满意度”排名第二十一。厦门大学高等教育质量与评估研究所所做的《大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研究》课题组分析报告显示西藏民族学院学生学习观、主动思考等13项因子均值显著优于全国均值。2012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2011-2012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

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学校“十二五”规划也提出了质量立校、质量优先、内涵式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西藏民族学院将在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在自治区教育厅的指导下,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既是一所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需求和时代赋予的使命。我们只有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努力把学院的各项工作最终落实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以追求卓越为我们的责任与使命,以崭新理念,才能满怀信心,坚定不移地按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努力前行,向实现高水平民族综合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

(作者:西藏民族学院副院长)

第四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上新庄中心小学特色学校建设课题交流材料

上新庄中心小学始建于1934年,学校占地9733平方米。自2008年合班并校后,学校招生范围扩展到半径8公里以内的14个行政村。现有13个教学班,学生666名。教师26名,县级学科带头人3名,县级骨干12名。

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学校以“抓好细节管理、用心做好每件事”为宗旨,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学校办学理念,以“合格+特长”为办学目标。围绕学校办学目标,将管理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方面,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做到人人尽职,事事到位。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以高度的责任性,落实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不断将管理引向深入、规范、实效,现将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以制度为保障,促进学校精细化管理

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为此,学校在校委成员的组织下制定了较为全面、完整且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上新庄中心小学各种规章制度)

学校规章制度是师生日常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学校实行民主管理、人文管理的基础,对形成个人的自律习惯,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学校规章制度的建立是学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校规章制度是学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精神的体现,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依据,也是广大师生员工进行自我规范的依据,是学校持续发展和创办一流学校的制度保障。规章制度不是学校的管理摆设,重

在实施、落实。

规章制度的执行要公平、公正,公开。“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学校领导或教师,必须严格按制度办事,谁违背了规章制度,谁就应该受到制度的处罚。保持一团和气或放低处罚标准,根本起不到应有的激励和约束作用,甚至会起到消极的负面作用。同时提出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注意一下几点:

1、在关注精细化目标实现的时候,应注重精细化管理的过程,更应关注广大师生的自身发展。

2、要处理好调动师生积极性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系。如果因为实施精细化管理而打击了教师的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积极性,那宁愿不要实施精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也应是一种人本管理。

3、教育教学工作是一种有着内在规律的活动,是面对一个个有个性的师生,因而在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同时,更应主张每个教师个人特点的发挥,要注重教师个性的张扬,从而为培养有个性的学生打下基础。

二、精诚团结,发挥学校领导的核心作用

我们在抓班子能力建设上,非常注重班子成员中的个体素质建设,以个体素质提升整体合力,提高协作共事的能力。

一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首先,我们对常规工作实行个人分工管制。按照“发挥专长,熟悉多项,分散管理,集中定夺”的原则,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其次,对专项工作实行分项负责制。对涉及重大工作、重要部署和重点工作,实行项目负责制,一个专项工作由一名班子成员负责,涉及超分管范围的,进行工作协调,其它班子成员予以大力支持和配合;第三,对主体工作实行分头负责制。对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涉及面广 的工作,强化责任意识、配合意识、协作意识,做到分头承担、分头负责、分头落实,齐抓共管,齐头并进,较好地体现了“三分三合”,即:职责上分,思想上合;工作上分,目标上合;行动上分,力量上合,为班子成员在工作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重大问题,民主集中。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议事规则,做到集体和领导分工负责相结合,召开校务会,实行民主议事、集中决策。

三是机制健全,按章行事。为了加强管理,我们着力抓好各制度建设,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使学校管理日趋规范。

三、以活动为载体,使德育教育系列化

德育教育以落实德育为首,突出培养学生“有爱心、负责任、能选择、乐求知、会创新”,让学生在活动中实践,在实践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小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基。

1、强化班集体建设。学校以“文明班级”和“先进班级”评比为抓手,规范师生行为,做到日查、周结、月评,形成班班争创“文明班级”的良好氛围;强化班主任管理,定期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完善班干部组织,实行班干部轮流制,成立规范的“红领巾监督岗”。

2、活动中体验,仪式中升华。我校结合“特色学校建设”的课题研究,以少先队活动为主,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使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校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规范活动仪式,形成仪式文化。结合教师节、六一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的活动,举办手抄报、红歌会、诗歌朗诵、组织感恩故事会、观看影片等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思想意识;同时举办文艺活动,展示学生才华,愉悦学生身心;举办读书节,让学生做个爱读书的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们

每年都要开展学生广播操比赛、拔河比赛、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开展乒乓球比赛、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作文大赛、手抄报比赛,书法比赛,每次明确相关的组织教师,评出一二三等奖进行奖励,让学生得到成就感。

3、拓宽育人阵地。发挥班级专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丰收园的作用以及校园宣传栏的育人功能加强思想教育;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系统的育人效能,“小喇叭”广播开设了校内外新闻、优秀作文展示、学雷锋活动、个人才艺展示等栏目。

四、养成教育常抓不懈

养成教育用最直接话来说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好习惯受益终身,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我校学生因合班并校的原因,这几年,每年都有部分新生从外校转入,包括一年级至五年级,转入的新生因原来学校规模比较小,五年级的学生连最基本的走路和站队都需要教,少数民族多,9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校的养成教育每年都是零起步,每年都有新的问题。为了学校的常规管理,在一年的时间里培养成与本校原有学生一个样。

1、抓好学生养成礼仪教育。我们从学生的坐立行走、文明礼仪、课堂纪律、学习常规入手,加强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注重管理细节,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把每一扇窗,每一块玻璃,每一处角落都责任到每位学生身上,让学生争当学校管理的小主人。学校对学生的进校、出校、上课、下课、集会、出操、等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由学生会进行检查督促,把养成习惯纳入到常规管理中来,实行每日一评议、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的文明班级评比。推选优秀生进行国旗下讲话教育,表扬先进,促进学生思想素质提高。

2、抓好一日常规管理,做好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校一日常规是培养学生良好生活、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我校在学生一日常规方面下大力气进行精细化管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习惯。

五、创造优良环境,搭建展示平台

1、创建良好的校园环境,以墙上文化、班级文化、走廊为长期持点的硬性文化,不断丰富校园的环境文化,使校园环境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2、形成以舞蹈为持长,以棋类、球类、游戏、美术等多项学生喜爱的课外活动补充校园艺术文化特色。突出以班级为单位,形成长期进行课外集体舞的特色,培养以舞蹈艺术见长、音乐、美术体育的特色。

总之:我校各项工作围绕管理精细化,制度规范化,德育系列化,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师成长为本,以学校发展为本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方面的和谐发展;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以教师成长为本:提升教师的职业理想,使教师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终身学习的楷模,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教育实践的研究者,并以此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3、以学校发展为本:立足于学校本身的重构与新生,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促使学校教育系统全面走向开放性、民主性和一体化。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诸多层面,师资队伍、

下载提高群体师德创优实效,奠定学生终生发展基础[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提高群体师德创优实效,奠定学生终生发展基础[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