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繁森事迹展览讲解词

时间:2019-05-13 13:5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孔繁森事迹展览讲解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孔繁森事迹展览讲解词》。

第一篇:孔繁森事迹展览讲解词

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讲解词

第一部分 齐鲁赤子

主要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从普通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党的优秀领导干部的光辉历程。

这是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藏前的留影。

这是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以及聊城地委和行署的领导为他送行时的情景。

这张照片是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藏工作时与家人的合影。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孔繁森第二次报了名。临行前,孔繁森默默的来到老母亲的身边,又一次为老人梳理他那稀疏的白发,然后贴近母亲的身边,声音颤抖的说:“娘,儿走了,您可要多保重啊……”说完,便毅然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二次赴藏,孔繁森又一次把家庭的重担留给了妻子。

这张照片是孔繁森生前与家人的最后一次合影。

第二部分 汗洒雪域

这一部分主要展示了孔繁森同志两次进藏工作,为西藏的建设、稳定和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1988年,他第二次赴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1993年春,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整个阿里高原,超负荷的工作和长时间的高山反应使孔繁森预感到死神正在 朝他一步一步逼近……他给公务员小梁写下了这样的交代:“小梁,万一我发生了不幸,千万不能让我的母亲和家属、孩子们知道,请以我的名义每月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的信,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然而这一夜,孔繁森并没有倒下,终于挺了过来。

为了加速阿里的发展和振兴,1994年11月,孔繁森带领阿里工作组赴新疆考察边贸工作,途中,他在这4页便笺上拟就了“关于阿里发展的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可是谁会想到,这竟成了他留在高原上的绝笔。

第三部分 情系高原

孔繁森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早在孔繁森生前,大众日报,西藏日报、聊城日报和山东画报等报刊就曾多次报道过他在西藏的感人事迹。

孔繁森在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时,全市共56所敬老院和社会福利院,他走访过48所,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每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了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三个失去父母和家园的藏族孤儿,为这三个藏族孤儿,孔繁森先后三次卖血900毫升,这900毫升鲜血,蕴含了孔繁森对这三个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第四部分 廉洁清正

孔繁森长期担任领导职务,却从来不利用职权搞特殊,谋 取个人私利。这是1986年元宵节时,孔繁森在聊城地区行署任办公室副主任,用车非常的方便,可是他却用借来的地板车推着老母亲到街上看花灯。

孔繁森总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把方便和利益让给别人。1991年,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新盖的专员住房本来有他的一套,可他却让给了住房有困难的同志,自己还是住在原来的3间平房里,办公室提出要给他装修一下房子,他也谢绝了。

这是孔繁森殉职以后,在他的遗物中发现的上千元的发票,这些发票对他来说,报销很简单,可他却严格的把握了公与私的界限。上面这张5元钱的用车发票,就是他任林业局局长时,因私事用车,按每公里一元钱缴纳的用车费用。

在阿里,作为一个地委书记的孔繁森,抽的却是几毛钱的低档烟。这两盒红塔山香烟是他有一次去阿里地委党校讲课时,那里的同志专门给他摆在桌子上的,他不但没抽,还批评说:“在阿里,一斤羊毛四块八毛钱,一盒烟抽下来,四五斤羊毛可就烧掉了。”现在这两盒香烟在这里展出,成为教育我们的好教材。

1994年的7月,孔繁森带领阿里的同志到北京跑项目,为了节约费用,他们常常在商店里避暑,到小摊上吃面条。次数多了,随行的同志觉得在小摊上吃东西,既不卫生也不雅观,而且有失地委书记的身份,可孔繁森却说:“咱们阿里太穷了,现在还有好多人吃不上饭,想想那些饿着肚子的群众,大鱼大肉咱能吃得下吗?”

这是孔繁森在老家五里墩的住房,十几年来,他的职务变 了,房子却没变,和妻子一直住在这里。

孔繁森一生生活极为简朴,几十年来,身边总带着个针线包,衣服破了,自己缝补,遇难以后,阿里地委在清理他的遗物时发现,除了这个袖珍收音机之外,就是这几件打着补丁的换洗衣物,还有这仅有的八块六毛钱,不是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竟然是一个地委书记的全部家当!

这里是我们根据孔繁森在阿里的生活居室制作的一个复原区。当年,孔繁森和收养的两个藏族孤儿,就是在这所房子里幸福的度过了一年多的时光。

第五部分 深切怀念

1994年11月29日,一场车祸无情的夺去了孔繁森年仅50岁的宝贵生命。

12月14日,在山东聊城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骨灰安放仪式,当孔繁森的儿子孔杰,怀抱着父亲的骨灰送往灵堂时,来自他老家五里墩村的父老乡亲,纷纷跪倒在地上,连声哭喊着繁森的名字,泣不成声。

12月5日,阿里地区隆重举行了孔繁森同志追悼仪式。那一天,一副挽联特别醒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这充分表达了阿里人民对孔繁森同志的高度评价和深切缅怀。

孔繁森同志殉职以后,中央领导,山东省领导,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领导,先后接见并慰问了孔繁森的家人。

第六部分 光耀神州

孔繁森同志殉职以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乔石、李瑞环分别为他题词,胡锦涛同志发表署名文章:全党都来学习孔繁森。

1995年9月10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正式开馆,原人大委员长乔石,作为首批观众参观了纪念馆。

纪念馆自开馆以来,受到各级领导人的关怀和支持,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温家宝、曾庆红、宋平、尉健行等分别来馆参观并指导工作。

这一组图片是山东省的领导,在我市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孔繁森家乡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聊城人民努力奋斗,必将使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更加灿烂辉煌!

孔繁森同志事迹展览在全国巡回展出,历时近两年,观众近千万,展览所到之处,均引起强烈反响,在全国掀起了向孔繁森同志学习的热潮。

1995年7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正式批准,在聊城建立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纪念馆现已成为:

全国党员干部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孔繁森同志的业绩,在共和国历史上矗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祖国不会忘记、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孔繁森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庆祝新中国六十年华诞的光辉日子里,孔繁森当选为全国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60位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的劳动模范;山东省100位为新中国成立、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第二篇:孔繁森事迹

孔繁森(1944—1994年),聊城市堂邑五里墩村人,1961年7月于聊城技校毕业后,应征入伍,1964年被评为济南军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同年10月赴京参加国庆15周年观礼。1966年9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8年复员回到聊城,任聊城技工学校革委会副主任。1971年到聊城地革委生产指挥部工作。曾任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1975年3月,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7月赴西藏自治区。任中共岗巴县委副书记。1981年4月回聊城,历任中共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党组成员,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聊城行署副专员、党组成员。1988年,再次赴藏,任拉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1992年11月,调任阿里地委书记、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政协阿里地区委员会主席。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功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泽民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也题词“学习孔繁森同志热爱人民、无私奉献的精神”。

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

第三篇:孔繁森事迹(范文)

孔繁森同志先进事迹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孔繁森用生命书写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新篇章,为新时期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光辉榜样。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是山东聊城人。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还领养了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收养孤儿后,孔繁森生活更加拮据,为此他曾3次以“洛珠”的名义献血900毫升,900毫升的鲜血蕴含着孔繁森对藏族孤儿深深的爱。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

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带领有关部门,亲自到新疆塔城进行边贸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在孔繁森的葬礼上,悬挂着一副挽联,形象地概括了孔2 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藏族人民对他的怀念:“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两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们在料理孔繁森的后事时,看到两件遗物:一是他仅有的8元6角钱;一是他去世前4天写的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这就是孔繁森留下的遗产,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怀。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孔繁森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第四篇: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

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讲解词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参观《广东历史文化陈列展览》。展览分四部分,南粤源流、扬帆世界、继往开来和粤海烽火,展示了广东历史文化内涵,尤其是三大民系、海外交通与贸易、近代史等广东最具特色、最为闪亮的历史风貌。

现在您看到的是广东的卫星地图,上面遍布广东各地的历史文化场景,说明广东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

珠江(the Pearl River)是中国南方(主要在广东省)最大河系,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松花江、辽河并称中国七大江河。

珠江,或叫珠江河,旧称粤江,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公里。原指广州到入海口的一段河道,后来逐渐成为西江、北江、东江和珠江三角洲诸河的总称。以在廣州市內段的江中舊有一洲島名海珠石,所以得名珠江。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一篇,南粤源流。

1958年,在广东韶关曲江县马坝镇的狮子岩洞穴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迄今为止广东省最早且唯一的古人类——马坝人的头盖骨化石,距今约12.8万年。中科院专家复原出了“马坝人”的形象,这是一个中年男性个体,属于早期智人,是黄种人的原祖之一。

早期智人(英语:Archaic Homo sapiens),又称古老型智人,通常指距今20多万年前出现的体质特征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间的人类。

与马坝人化石一同发现的还有19种动物种属化石,包括剑齿象、熊猫、虎、熊、鹿、犀牛、野猪等,均属于华南地区“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由此我们也可以推断出当时马坝人生活在气候温暖、水源充足、森林茂密、动物繁多的自然环境中。

西樵山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华南地区最大的石器制造场。西樵山制作的石器分为两大类型,既有类似于华北细石器制作传统并具自身特点的细石器,又有具南方地域特征且广布于环太平洋岛屿的双肩石器。细石器适用于捕鱼打猎,还可以做雕刻器或锯刀、切割之类的工具。双肩石器因其柄部的两侧似人的双肩而得名,适用于砍伐树林、进行农业生产。中文名称:旧石器时代 英文名称:Palaeolithic Age 定义:人类以石器为主要劳动工具的早期泛称旧石器时代。从距今260万年延续到1万多年以前,相当于地质年代的整个更新世。

新石器时代(Neolithic),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从距今7400多年至2200多年不等。不过,考古学家在石峡文化时期的遗迹中发现了栽培稻遗物,包括石锛、炭化稻谷、石磨盘等石器,表明了当时的社会生产是以栽培稻农业为主,但当时的农业生产还比较原始,从发现的石镞和某些打制石器看,还应该兼事采集和狩猎。在石峡遗址下层所发现的炭化稻谷属于人工栽培稻,经研究,石峡古稻是一个从原始栽培稻向现代稻种过渡的的杂合种群,这是华南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之一,距今已约5500年到6000年了。当地出产的马坝油粘米早在唐代就成为朝廷贡品,至今仍是广东省名优大米品种。

在石峡文化层和墓葬中,考古工作者还发现了几千件陶器。您现在所看到的陶鬶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的容器。古人运用形象夸张的艺术手法,以三足鼎立的稳定性原则为基础,创出三个袋形锥足,具有增加受热面积以缩短烹煮时间的作用。广东陶器基本上全是手制的,三足盘、圈足盘等的制作,是先做盘身,再贴接一圈口沿,然后再附上三足、圈足或捉手,这说明当时可能已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流水作业法”。陶器的发明,在原始社会是一项巨大的进步。首先,它意味着人们的生产能力已有很大的提高,能利用泥土为原料,熟练地烧造出各种器物来;其次,陶器的出现,使人们有了炊具和盛放物品的器皿,也说明人们的生产物有时已有剩余,需要有容器储存。

除此之外,广东境内的咸头岭遗址、高明古椰遗址、屋背岭遗址和横岭山遗址等,也出土了大量文物,被评选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些遗址的发现和发掘,为研究我国岭南地区原始社会的解体以及广东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西周以来,岭北南来人口日益增多,他们带来了自身的文化与技术,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对岭南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而岭南诸越在吸收中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了自身与汉民族的融合。

现在位于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叫做“和辑百越”的大型油画,正中央的人物就是赵佗了。公元前204年,南海郡尉赵佗出兵桂林郡、象郡,兼并了包括广西和越南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自立为南越武王,建立南越国,定都番禺。赵佗在位六十多年间,文治武功,为岭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岭南地区汉越民族融合作出了巨大贡献。

《和辑百越》形象记录了公元前204年,赵佗建立南越国的史实。赵佗自率秦朝50万大军南下之后,历秦汉两朝,为岭南统一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油画以宏大场面展示赵佗建立南越国,发展岭南经济与文化,促进汉越民族融合的史诗性历程。

该画表现南越王赵佗出巡,汉越百姓夹道欢迎的场景。大臣、公卿、将军等随侍左右,凸显其睿智威严的王者风范。周围是南越国的黎民百姓,有南迁的汉人,也有纹身的蛮族。他们或赞许“和辑百越”的国策,或感恩重农兴邦的政令,或好奇争睹帝王龙颜……画面生动丰富,内容耐人品味。

大庾岭,古名塞上、台岭,又名东峤、梅岭,为五岭之一,位于江西、广东两省的边境,一向是广东与江西的交通咽喉。相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在这里筑城而得名大庾岭。唐代的张九龄在此开凿通往中原的通道时,在道旁种植大量的梅树,因而又名梅岭。五代后又荒废,宋嘉佑中江西提刑蔡挺于弟广东转运使蔡抗重加修筑,遂成坦途。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韶关)人,唐朝开元宰相,是岭南第一位宰相,也是一位才思敏捷的文学家。他才学超群,风度甚佳,颇受玄宗的赞赏。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每遇宰相荐士,总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后人特在今韶关市建风度楼以纪念张九龄。此陶砚出土于张九龄墓,砚底刻“拯”字,应是张九龄之子张拯之砚。

自先秦起,岭北文化传入并影响着岭南地区,广东各地发现了不少带有中原、楚、吴文化特征的器物。

西周青铜盉,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盉,也是广东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这件器物在“广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你来选”活动中,被网友评选为我馆的“十大镇馆之宝”之首。它造型新颖、刻镂精细,融会了中原文化的特征,铜盉的出土为研究岭南地区秦汉以前的历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下面的错银铜壘出土于肇庆松山战国墓。该墓规模之大,随葬品之丰富,即使与秦汉时期长沙、广州等地的大型贵族墓相比也毫不逊色,其绝大部分随葬器物的形制、花纹同长江流域出土的楚文物相同,该铜壘融合了中原形制和楚式纹饰。说明早在秦汉之前,广东文化已经同中原地区特别是楚文化有着密切的交流。

盉(读作“禾”)是中国商朝和周朝时期用于盛酒和盛水的器皿,基本形状为圆腹,上有盖子,有三到四个足。

商朝到西周时期,盉的口比较大,腹深,流直,足多为分档式袋足,或呈柱状,商朝时足还多为空心。东周时期,盉口渐小,腹扁圆,流多呈鸟头或兽头状,足则多为蹄形。很多盉还有弯曲提梁,盉盖和提梁间还有环索相连。

罍(读作“雷”)是商朝晚期至东周时期大型的盛酒和酿酒器皿,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形状,其中方形见于商代晚期,圆形见于商朝和周朝初年。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两汉以后,汉文化因素大量渗入越族生活各个层面,越族原住民的生活习惯、随葬习俗等方面都有了一些变化。由于长时期的民族交往和杂处,当地的越人已与汉族融合,形成了共同的民族特点。

越族自古兴以干阑式建筑为居室,干栏式房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人类最宜居住的建筑。“干栏”式建筑在古文献里又称为“阁栏”、“高栏”、“麻

经开始饲养猪、牛、羊等,肉食来源渐趋稳定。

这件汉代水田模型则表现了插秧与收割同时进行的情景,反映汉代珠江三角洲水稻种植已经采用一年两熟的耕种方式。

囷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本意是指圆形的谷仓。方形的就称为仓,圆形的称为囷,底部多以四根柱子支撑,以达到通风防潮的目的。由囷和仓的出现,我们可以推断出当时已经有多余的粮食供储存了。

粤人生活的地方多烟瘴之地,因此准许民间自造药酒以御烟瘴。饮酒是粤人重要的养生方式之一,民间也有酿制和饮用时令酒的风俗。这套西晋陶蒸酒器是一套蒸馏酒的器具模型。蒸酒器的出现说明广府地区不乏粮食,至少已经有多余的粮食可供酿酒了;还说明在1700多年前,人们已经会酿烧酒了。

梅瓶,因瓶口仅能插梅枝而得名,梅瓶也称为“经瓶”,是盛酒器。在这只褐彩人物梅瓶上,无名工匠用简练的笔法惟妙惟肖地描绘了一个人从浅尝、微醉、大醉、到昏睡四种状态,非常生动。

广府饮食文化中的喝茶文化同样引人注目。茶楼起源于清代,前身为咸丰、同治年间的“二厘馆”和茶居。环境优美、集品茗、餐饮、小吃于一体的茶楼,是聚会休闲、洽谈生意和社会交往的场所。饮茶,成为广府饮食文化的著名品牌。潮州人喝工夫茶意在品茶谈天,而广府人,喝茶之意不在茶,在乎以喝茶为名的进食以及伴随着喝茶的各种消闲的、商业的、交际的活动,故而成为“茶市”。饮茶给广府饮食文化带出了两样特色,一是老字号文化,例如成珠楼、莲香楼、陶陶居、广州酒家等;二是广式点心与小食,例如虾饺、干蒸、凤爪、蒸排骨、萝卜糕等等。

广州人饮茶并无什么礼仪上的讲究。唯独在主人给客人斟茶时,客人要用食指和中指轻叩桌面,以致谢意。据说这一习俗,来源于乾隆下江南的典故。相传乾隆皇帝到江南视察时,曾微服私访,有一次来到一家茶馆,兴之所至,竟给随行的仆从斟起茶来。按皇宫规矩,仆从是要跪受的。但为了不暴露乾隆的身份,仆从灵机一动,将食指和中指弯曲,做成屈膝的姿势,轻叩桌面,以代替下跪。后来,这个消息传开,便逐渐演化成了饮茶时的一种礼仪。这种风俗至今在岭南及东南亚的华侨中依然十分流行。

清末民初,茶楼、酒楼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烹调技艺在争奇斗艳中日臻成熟。20世纪20、30年代,广州饮食业进入兴旺时期。

这个展柜里展出的是各种形状的饼模。饼模,俗称饼印,是制作月饼和家庭印饼的工具。中秋吃月饼取团圆之意。清末民初,广州月饼就以“选料上乘,制作精巧,皮薄馅滑”的特色闻名遐迩,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华侨聚居地。广式月饼是月饼宗族的龙头老大,它起源于广东及周边地区,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传统广式月饼的特点是皮薄、馅大,通常皮馅比为1:4,皮馅的油含量高于其它类,吃起来口感松软、细滑,表面光泽突出,栊有通风和保安的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的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西关大屋最富特色的标志之一是满洲窗。这些正方形的窗格用许多五光十色的玻璃镶嵌而成,工序十分复杂繁琐,光是一个满洲窗就耗掉了15人10天的工时。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广府人在新年时布置的西关大屋。新年广府人家少不了用鲜花装饰房间,各种各样的鲜花使屋子充满了喜庆的气氛。仔细一看,上面还挂着不少装利市的红包呢!利市即压岁钱。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压住邪祟之后,晚辈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广府大的岁时节俗与中原内地无甚差别,仔细分析,在时序安排、活动方式等方面,体现出特有的地域特色。逛迎春花街是广府最具特色的节俗活动之一。广府地区的岁暮迎春花市源远流长,广州气候温和,适于各类花木生长。一千多年前的南汉时期,就已有不少种花为业的花农。花市起源于明代万历年间。一年一度的羊城岁暮花市约形成于19世纪中叶,最初设在广州市中心地带。花市规模盛大,游人如潮。岁末花市的形成,是以广州工商业的发达为物质基础的,与市民的闲余爱好也有一定的关系。多数人买花,并非仅仅为了点缀一下家庭的新春气氛,而是指望“花开富贵”、“桃花盛开鸿运来”、“花开灿烂,今年必有好生意”,等等。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我们南方十分流行,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广府地区端午赛龙舟历史悠久,南宋时期已有大型龙舟竞渡,明清时期尤为盛行。珠江三角洲一带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很有特色。划龙舟有一套固定的仪式。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祭拜仪式,将沉于河底的龙舟挖出,举行操练。农历五月初一至五月二十之间划龙舟。赛龙舟时所表现出来的万众一心、奋勇当先的精神,一直都是广府和岭南的文化精神体现。

我们面前的这两艘龙舟非常庞大,气势恢弘。其中,黑色龙舟是从番禺征集而来,彩色龙舟是从猎德村征集而来的。这艘番禺传统龙舟长41米,重3.75吨。

与一般被涂上黑色的龙舟相比,这艘龙舟被画上荔枝、杨桃、大桔、莲藕等岭南佳果图案,还被配搭上水仙、葡萄等花果图饰,两只飞马,暗喻龙舟像飞马一样快,因此猎德村民称它为“花龙”。猎德花龙长达42米、长度(不含龙头)40.43米、最宽达1.18米,高1米、重达4吨。这艘花龙以红色为底色,上面绘制了许多岭南佳果以及八仙所使用的神器,有着浓郁的岭南特色和吉祥寓意。许多人都会问到,为什么这艘龙舟与一般的龙舟不同,身上绘制了那么多图案。这是因为,猎德村分为三个区,西浦、中约和东约。这条龙舟来自西浦,而西浦信奉的是龙母娘娘,龙母娘娘的衣服是红底绣花,所以龙舟也就绘制成为这样的花龙了。在众多岭南佳果中,杨桃画在了最前面,因为猎德村盛产杨桃,而且相当

煌而著称,与 浙江东阳木雕、温州黄杨木雕、福建龙眼木雕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雕”。潮州木雕分布于旧潮州府管辖的广大地区,如潮安、潮阳、揭阳、饶平等地,因当地的木雕作品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共同之处,所以统称为潮州木雕,又因这些木雕作品在制作完成之后,大多进行髹漆贴金,所以又称之为“金漆木雕”。您现在所看到的是复原的清代小姐房。小姐房中的金漆木雕漆画小姐床、金漆木雕虎皮漆面梳妆台、金漆木雕镶玻璃人物漆画衣柜,尽显潮州木雕的精美绝伦。大家可以仔细看一下,这位小姐在做什么呢?她正在做潮绣。潮绣即潮州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粤绣”的主要流派,始于唐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刺绣珍品。刺绣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艺术,刺绣所需要的材料非常普通,仅仅需要针线、布、绣架和绷子等。潮绣珍品的图案设计注重均衡对称,构图饱满,色彩绚丽。主线为金线,并用银线、绒线或单独色勒,或混合针绣,产生金碧辉煌、鲜艳夺目的效果。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民国年间潮绣“寿”字上衣。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士大夫大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对于功名事业、道德名节方面的事情十分看重,因此,每到寿诞之时,寿星会穿上潮绣盛装,亲朋好友会送来寿帐,送上赞颂文字,表彰他们对于国家、社会的贡献,宣扬他们洁身白好、注重修养的高风亮节。

潮州瓷器品种琳琅,早在唐宋时期已驰名海内外,其独创的通花瓷塑艺术尽显精巧纤丽的魅力。

潮汕民间非常重视生老礼俗。一个人从出生、成人至老年,大致要经历催生、开腥、满月、四月、周岁、入学、成人(出花园)、结婚、祝寿、丧葬礼俗,尤其是“出花园”和祝寿礼,别致而隆重。这几组“潮州大吴泥塑”生动地反映了潮汕人从出生、成人至老年各个阶段的不同礼俗。潮州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江苏无锡惠山并称“中国三大‘泥塑之乡’”,泥塑艺术驰名中外。

要特别为您介绍的就是潮汕最具特色的成人礼了。潮汕地区把成年礼称为“出花园”,在男孩子15岁这年的七夕举行。这一天,讲究的人家要采十二种不同的鲜花,浸在水里给孩子沐花水浴,让芬芳洗净身上的孩子气。洗完之后,扎上母亲亲手缝的新肚兜,肚兜里压着十二颗桂圆和两枚“顺治”铜钱,穿上外婆送的新衣服和一双红皮木履。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上述的繁琐礼节已较为少见,但祭拜“公婆”这一仪式,至今仍然少不了(用薯粉圆、糕馃以及三牲来答谢“公婆”)。因为“公婆”是小孩子的看护神,当小孩步入成年时,“公婆”也就是尽职了,因此要答谢他们多年来的辛苦。祭拜后,用这些供品宴请亲戚朋友。自此之后,“出花园”的孩子要以大人相待,破例让他坐到席上的主位,这一切都象征着他已经长大成人。这一天,“出花园”的孩子不能出远门,以免不测。

除此之外,周岁礼、入学礼和寿礼也独具特色。

周岁礼:抓周 小儿第一次生日,称“头生日”,吃红鸡蛋、甜面条、猪肉豆粉丝。桌子上放文房四宝、刀、弓、胭、粉、针、线、金银财宝等玩具,由小

韩愈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由于向皇帝提出停止迎接法门寺佛骨到长安供奉的建议,触怒了皇帝,被令处死,幸得宰相裴度等讲情,改贬为潮州刺史。韩愈治潮仅8个月,却政绩斐然。他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

韩愈以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兴办学堂,把中原的教育和文化带到潮州,并提拔当地优秀人才赵德来管理州学。韩愈的思想影响了一代代的潮州人,后世学者赞誉他为继往开来的先哲良师。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期,潮州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最多时竟达总人口的十四分之一,考取进士的人数也从唐代的3人,增加到172名,潮州在中国就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韩愈为潮州带来了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变化,潮州人没有忘记韩愈。千百年来,潮州人把韩愈尊为“吾潮导师”。城外那条鳄鱼出没的河流改名韩江,江东的笔架山改称韩山,从此潮州的山山水水都与韩愈联系在一起。在民间工艺品装饰内容中,科举题材不胜枚举,潮汕人崇文之风显而易见。大家可以看下面的这些木雕作品:

潮州“七贤进京考试”屏风窗花:“七贤进京”是潮州木雕艺术的著名题材,它把潮州历史上不同时期科举登第、进京为官的七位乡贤的故事融合浓缩在一起,寓海滨邹鲁连科登甲之意。潮州七贤有二说,一为前七贤,一为后七贤,即宋代的许申、张口、刘允、林巽、王大宝、卢侗、吴复古;一为后七贤,即明代的林大钦、翁万达、萧端蒙、郭之奇、黄奇遇、许国佐、罗万杰。

“鲤鱼跳龙门”窗花:龙门在河东的界内。古代传说每年的晚春有黄色鲤鱼,从大海及各条大河争着来到龙门。一年之中,登上龙门的鲤鱼,不超过七十二条。刚一登上龙门,就有云雨跟随着它,天降大火从后面烧它的尾巴,就变化成龙了。后以“鲤鱼跳龙门”比喻中举、升官等飞黄腾达之事。后来又用作比喻逆流前进;奋发向上。

明代“状元及第”屏门花:“状元及第”,即考中且高踞榜首。一年一度廷试,万中取一,自是了不起的大事,故有“天上麒麟子,人间状元郎”之誉。

广东客家人,由中原迁徙而来,主要聚居于粤东北地区,使用客家方言。一千多年来,迫于天灾人祸,从中原迁徙到南方,在民族迁徙的历史洪流中脱颖而出,形成、演变和发展起来的拥有数千万人口的大民系(全世界约有3500-4000万人)。颠沛流离的生活磨砺了客家人坚韧不拔、勤劳节俭的品质,他们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崇尚节俭。客家历史就是客家先民、客家人的流浪史、拼搏史、创业史。

从这幅客家迁徙图,我们可以看到客家大规模爆发式的迁移有5次,其迁移模式和路线总的来看是从北到南、自东到西,从平原到丘陵、山区,沿着河流到核心地区,由国内走向国外,从而散居世界各地。

明末清初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客家人物,他幼读诗书,但后来因赌博,家

客家人建立了著名的梅州学宫、兴宁学宫、东山书院等学宫,培养出无数人才。著名的晚清外交官、爱国诗人——黄遵宪、近代著名诗人和教育家丘逢甲,以及现代画家林风眠都是客家人的杰出代表。

两千多年的海上贸易与文化交流,确立了广东国际大都会的历史地位,广东也由此成为中华大地得风气之先的“南风窗”,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现在,我们来到了展厅的第二篇,让我们面向大海,扬帆世界。

广东地处南海之滨,海岸线绵长曲折,峡湾良港众多。广东自汉代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枢纽,东西文明交汇的中心,中国走向世界的门户。

大家左边是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铜提筒上的纹饰,上面描绘了“羽人竞渡”的场景。原物的一周共绘有四艘大船,船上有戴羽冠、穿羽裙、持弓箭握钺的战士,也有祼身被反剪双手的奴隶,表现了在海上作战的船队凯旋的情景,可见我国古代的南越人,精于造船,擅长航海。他们长期生活于南海,不但能够制造技术水平高的大船,而且积累了丰富的航海驶船的经验。

南海神庙是古代扶胥港的标志和象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祭海场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四海神庙,是融海上交通与祀海风俗于一体的古庙,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见证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扶胥港,位于今广州市黄埔区庙头村西,是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广州外港。于开皇十四年(公元594年)隋文帝下诏创建南海神庙,其后历代帝王亦派员到庙立碑致祭。唐宋时期,中外商船出海前,必入庙拜祭南海神,祈求一帆风顺,海不扬波。

这件陶俑灯座的人物形象似西亚或东非人,深目、高鼻、厚唇,俗称“昆仑奴”,是海上交通贸易的证物;熏炉是专门燃熏香料的器具,香料主要来自海外。这件西汉陶熏炉的出土反映了两千多年前广州地区已从海外进口香料;徐闻港和合浦港都是两汉王朝开辟南海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始发港之一,在徐闻港发现了两汉时期的板瓦、万岁瓦当、汉砖等建筑材料及生活陶器。在合浦发现汉墓有六千余座,出土文物种类繁多,风格多样,既有本土文物也不乏舶来品;而这幅清代黄埔港铜版画,则见证了18-19世纪广州对外贸易的鼎盛时期。它们都见证了广州当年繁华似锦的商贸景象。

海外贸易的发展、航线的不断扩展与广东造船业的进步和航海技术的提高是密不可分的。早在秦汉时期,船已经发展到成熟的木帆船阶段,在船体上建有重楼、帆、舵、锚等设备。唐宋时期,广东成为全国船舶制造的重要基地。明清“广船”之名大起,在船舶种类、质量、性能、航海技术等方面有了新的进展。这是1980年德庆县高良官村出土的陶船,设备齐全,适宜江海航行。这是东汉后期,1955年广州先烈路出土的陶船,有前中后三舱,后舱特高为舵楼,船头系锚,船整体结构复杂,设备完善,适宜深水航行,具有一定程度的远航能力。

1千多件文物,其中1万件左右是瓷器,可见当时的瓷器的销量有多大。2010年“南澳一号”的考古发现被评为“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这是水下项目首次进入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标志着中国水下考古取得巨大进步。

南澳一号,原名南海二号,2009年9月25日改称南澳一号。它是一艘明朝万历年间,向外运送瓷器而失事沉没于中国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附近海域的商船。由于1987年在南海海域发现了南海一号,而被命名了“南海二号”。它最初被发现于2007年5月25日,船上装载的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极具价值,有盘、碗、罐、碟、瓶、盖盅等,横跨宋、元、明三个年代,估计整船将有万件以上瓷器。现在南海二号沉没于邻近半潮礁(俗称“三点金”)27米深的海底。

文物基本上为漳州市平和窑克拉克瓷的瓷器,此外还有景德镇产的彩釉瓷器以及金属器等。瓷器的主要类型包括青花瓷大盘、碗、钵、杯、罐、瓶等,此外还有釉陶罐、铁锅、铜钱、铜板以及锡壶等。在出水瓷器的纹饰中有人物、花卉、动物等图案以及汉字。如用莲花代表“廉政”的“廉”,用鹿代表仕途的“禄”。纹饰中同时还有绶带鸟、十八学士登瀛州、米芾拜石的典故等。数量最多的青花大盘直径在30厘米左右,内壁绘麒麟、牡丹、仕女、书生与花草等。

截止到2010年7月9日,共出水各类文物10241件。其中瓷器9711件,陶器131件,金属器100件(不含铜钱)。

明朝万历年间官府是严禁民间将铜料销往海外的,故有专家推测,铜材的发现或多或少佐证了“南澳一号”是一艘走私船的猜想。

有专家推测这或是一艘从漳州月港出发驶往东南亚的商船。出水的两个佛教用品的喇叭口细颈葫芦身瓶子是重要的参考佐证之一,毕竟东南亚国家多信佛。而且南澳一号出水了大量的汉字装饰瓷器,更加说明应该是驶往受汉文化影响的区域。

新闻摘要:

涨潮至最高潮位时,叫“高平潮”;落潮至最低潮位时,叫“低平潮”。所谓“平潮”,即潮水呈现暂时静止状态。水下考古队员应在“平潮”时下水。

“平潮”时,水下较清澈,能见度较好,便于绘图、拍照、摄像及采集文物。工作一段时间后,水被搅混,能见度变差,他们便转为清理遗址上的淤泥。受气瓶容量所限,每次在水下只能停留半小时,时间一到马上上水。上水速度,按潜水规程要求,每分钟不能超过18米,上升至距水面3米时,还要再停留数分钟才出水。这样,才能防止患上“减压病”。

4个月的发掘有条不紊地进行。顺利完成了对遗址的测绘、拍摄,采集青花瓷器上万件。瓷器出水后,先用淡水浸泡。定期换水,直到盐分全部析出。然后让瓷器在衡温衡湿的环境里,慢慢挥发尽水分(水分若挥发太快,瓷器容易干裂)。

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原理相同,只是由于前者在水下,所以采用的方法、材料会比较特殊。比如两者都离不开的“探方”,田野考古是在地面掘坑,水下考古

钱、越南钱以及宋代的各式铜钱等。这些钱币也证明了古代广东是我国对外贸易繁荣,具有国际市场性质的商品货币聚集地。

这2枚波斯银币铸制于古代波斯的萨珊王朝,经海路贸易传入中国。这些银币是经海路贸易传入中国,由外国商船带来采购中国商品。为了便于交易,有些银币还被剪边或剪成半片,在交易额低于1个银币值时作为碎银使用,以适应岭南商业交换习惯。

我国外销贸易繁荣,铜钱也曾作为商品大量外流。这批打捞上来的明代铜钱因长期受海水浸泡,已与珊瑚石胶结在一起。在西沙群岛的北礁盘等地,还曾发现大批明清瓷器、铜钱及铜锭,大都是远销海外的物品。这些都是当时我国外销贸易繁荣的物证。

17世纪,欧洲经历了一场“饮料的革命”,咖啡、可可、中国茶成为风靡上流社会的奢侈消费品。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向欧洲运销中国茶叶。此后,茶叶逐渐取代了丝绸的地位,成为中西贸易的主要货品。茶壶也随着茶叶的出口外销到国外,紫砂壶很受外国人的欢迎,特别是日本人,他们以紫砂为珍品到中国来学习造壶技术。这是“中国向英美出口茶叶统计表”,据此表所记,自1840年7月至1841年6月中国共出口茶叶5500多万磅。从17世纪末开始,销往欧美的茶叶逐渐增加,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货船在广州装货时,要求装载的“茶叶要尽可能塞满船舱的所有空隙”。

为了更好地管理中国的对外贸易,唐代广州首设市舶使和市舶使院,标志着中国对外贸易管理体制的开始。广州是我国最早设立市舶管理机构的城市,也是终唐一代全国唯一设立市舶使和市舶使院的地方。宋代市舶使院改称市舶司。市舶是指进行海外贸易的船只,市舶司是一种专门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机构。

这是唐代出土于西安的“岭南道税商”银铤,银铤正面中间錾“岭南道税商银伍拾两官秤”,左侧錾“匠黄泰”。可能是岭南道市舶使对商船征税所得的赋税银。青黄釉瓷权、元铁权、清砝码以及民国厘秤均属于称量工具。大大小小的称量工具能够满足不同物品称重的需要,可见当时贸易的物品非常丰富。

清朝时期,康熙设立粤、闽、江、浙四大海关,这标志着自唐代以来1100多年的市舶制度终结和近代海关制度的创始。乾隆年间,四大海关仅保留“粤海关” 以独家处理全国的海上对外贸易,粤海关的税收和财务直接牵动着宫廷生活命脉。

在二十三年(1758年)的一道谕旨中,乾隆皇帝御令,“粤海关采办西洋奇异陈设不必惜费”。乾隆皇帝对西洋珍宝极其痴迷,要求洋行“买办洋钟表、西洋金珠、奇异陈设或新样器物”,“皆可不必惜费”,以至这时期广东洋货贡品数量之庞大和质量之上乘达到巅峰,可以称得上奢靡已极。

经过三年的努力,梁廷枬编成《粤海关志》三十卷,分十四个门类,辑存了大量鸦片战前中外贸易情况的珍贵资料,记载了西方殖民主义者日益加

当时著名书画家沈度将这一盛况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这幅图是清人陈璋按沈度原图临摹而成。

中国传统的大宗出口商品运销海外的同时,也换得域外各国番货入华,甚至麒麟、大象、狮子、犀牛等奇珍异兽及异域的水果、植物也从海路运抵中国。

繁盛的海外贸易也大大促进了宗教方面的交流。

岭南是佛教传入中国的一个重要通道,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就是佛教经海上丝绸之路传入广州的传播。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达摩,在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往洛阳,后到嵩山少林寺传经。为纪念这位祖师,人们在他最初登岸讲法的地方建起西来庵,并把这一带称为“西来初地”。清代建大雄宝殿等,改称华林禅寺。

茶晶达摩像:达摩,中国佛教禅宗的创始者,相传为南天竺人,南朝宋末航海到广州,往洛阳,后到嵩山少林寺,遇慧可,授予经卷,禅宗流传。为纪念这位祖师,人们在他最初登岸讲法的地方建起西来庵,并把这一带称为“西来初地”。

德化窑达摩执鞋像:达摩“只履西归”的传说:达摩去世三年后,有人在葱岭遇到提着一只鞋的达摩,问“何处去?”答:“西天去。”后来掘开他的墓,真的只有一只鞋。

东晋,印度名僧昙摩耶舍来广州传播佛教,在广州修建了一座五间的大雄宝殿,寺名为“王苑朝廷寺”,后改为“光孝寺”。光孝寺是广州地区和海外进行文化交流最早的地方,这一切都在中外文化交往史上留下可贵动人的篇章。唐仪凤元年(676年)慧能在光孝寺菩提树下剃度受戒,并为众人说法,史称“开演东山法门”,光孝寺成为禅宗祖庭之一。

随着贸易的往来,广东地区的佛教也有一定的发展,具有了自己的特点。南华寺位于韶关市曲江县,创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502年),初名宝林寺。北宋初赐名“南华禅寺”,沿用至今。唐仪凤二年(677年)禅宗六祖慧能住持曹溪,弘法讲经37年,创立了禅宗南派,南华寺成为最著名的禅宗祖庭,有粤东第一宝刹之誉。六祖惠能及其传人在广东创立南禅宗,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对中国人的精神结构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慧能,唐贞观十二年(638年)生于广东新州(今新兴)下卢村,从目不识丁的砍柴郎成长为禅宗六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慧能的“见性成佛”说,破除了对于佛、菩萨、西方净土的迷信,将烦琐艰苦的禁欲苦行改造成吃饭、睡觉随遇而安的觉悟,指出了一条简捷的成佛之道,使中国佛教产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件彩绘木雕罗汉像是宋代木雕艺术的珍品,在现存宋代木雕中极为罕见。在南华寺大雄宝殿内共500多尊,用檀香木和柏木雕成,力法简练,人物形态生动,大部分座上有铭文。

国恩寺位于广东省新兴县六祖镇龙山西北山麓,是六祖惠能肉身菩萨的故

广州圣心大教堂是现存中国最大的石结构哥特式天主教堂,是广州教区最宏伟、最具有特色的一间大教堂。它建于1863年,落成于1888年,历时25年始建成,至今有130多年的历史。教堂全部墙壁和柱子都用花岗岩石砌造,故又称“石室”或“石室耶稣圣心堂”。圣心大教堂在一德路附近。

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贸易之路,还是各国文化交流之路,尤其从明代开始,中外文化的接触和碰撞更大,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在欧洲广为传播。

明代始中国官员将书籍作为礼物送给外国人。中国儒家经典像《四书五经》和《三字经》流行欧洲各国,激起欧洲知识分子的“中国热”,汉学在欧洲各文化学术界中独树一帜,从而使中国优秀文化在欧洲国家广为传播。

指南针(罗盘)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北宋后期指南针已用于航海,极大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及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萍洲可谈》记述宋代广州海船已使用指南针,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指南针导航的记载。

火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制药时发明。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发挥了它们在中国未曾有过的巨大作用,推动了欧洲社会进步。

由于乾隆皇帝一口通商的圣谕,大清国海路中西贸易只限定在广州,这使得广州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日渐繁华。这里的贸易税收是清廷一项可观的财源,同时这里也是宫廷内大量奢侈品、奇异洋货及通晓西学人才的供应地和中转站。

卢惟良款八宝纹铜琴 明:中国的音乐和戏曲强烈吸引着欧洲人的好奇心,来华传教士用书信或札记图文并貌地向欧洲介绍中国的音乐与戏曲。

漆皮箱 民国:阳江漆器是中国传统工艺品之一,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尤以皮箱、皮枕著名,是广东重要出口商品。

漆皮枕 民国:中国的外销商品深受欧洲人青睐,中式审美趣味在欧洲颇具影响。

人物故事图铁画屏:佛山铸冶工艺历史悠久,所制铁画,工艺精良,独树一帜。当时,有个说法:“天下产铁之区,莫良于粤;而冶铁之工,莫良于佛山”。明代佛山铸造的铁锅、铁钉、铁针大量出口,是当时大宗出口商品之一。

棱形锡酒壶:广东锡器制作以潮州为第一,其产品多进贡朝廷甚至远销海外。该酒壶底部刻“潮城杨源兴”牌形款,款旁刻“净足”两字。

清代紫色料茄形鼻烟壶:鼻烟壶源自欧洲,明代传入中国。随着鼻烟风气的盛行,鼻烟壶的款式日渐增多。鼻烟壶最初用玻璃制成,后来发展为用玉石、玛瑙、金属、陶瓷等多种材料制成。造型有方形、圆形、扁圆、三角形、六角形等口其中以内画鼻烟壶最为著名。匠心独运的各式鼻烟壶,在清代美学工艺上大放异彩,成为清代艺术的重要表徵之一。

乾隆皇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后,十三行成为唯一的对外商行。嘉庆十八年(1813)和道光十七年(1837)刚好是13家,后来才被人们约定俗成的称之

街道两旁均为中国人开的店铺。著名画家庭呱的画店就在同文街16号。

清代广州银器外销盛极一时,十三行街区曾形成一个银器市场。广州十三行外销的银器通常是餐具、纪念高足杯、盖杯及银盒等,式样变化不大。我馆是内地最早征集外销银器的机构。

银刻花花卉奶壶、糖罐、茶壶是依外国来样,在广州加工制作而成。底部“WH”是宏兴银器作坊的店名,“慎昌”是当时美国洋行的行号,位于今广州沙面四街6-8号。

银刻花山水人物四季花提篮为中国纹饰,西方造型,底款有“北昌”银器作坊的店名。

广州钟表业约出现于18世纪初,是在英国机械动力计时器的技术影响下逐步形成,并对清代钟表业作出重要贡献。广钟造型大多为建筑,有房屋、亭、台、楼、阁、塔等,钟壳有金碧辉煌的铜镀金,且大多数是色彩鲜艳、光泽明亮的铜胎广珐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造型别致、制作精美的广钟既是计时工具,又是赏心悦目的娱乐消遣品,深受皇室宫廷欢迎,是广东官员进贡的重要物品。

清铜镀金珐琅葫芦式三星献寿转花钟底座为椭圆形,内有机械装置,腹壁上下两边饰五彩花卉纹,正面以珐琅彩绘风景画,中间设两扇活动门,门内有牙雕福、禄、寿三星,两侧面为水法布景。底座上突起铜镀金珐琅平台,平台上平铺水法,四角有转花;中心竖葫芦式扁瓶,瓶身饰珐琅彩折枝小花,下腹有二针时钟,上腹有料石转花。在底座后边上弦,玩意启动,乐声中,门启开,福、禄、寿三星和所有的水法、转花都同时转动,两侧似瀑布,平台像起伏的波涛,葫芦式扁瓶仿仿佛浮动于水中,寓意“四海升平”。

这边复原了两家店铺,分别是“广发号”瓷器店和画室店铺。

广彩瓷器的产生,是从中西贸易的外销瓷中,逐步适应国外市场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它是将景德镇的白瓷按照外商的需要和所好,在广州加彩烘烧而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彩绘瓷。因它具有绚丽多彩、金碧辉煌的艺术特征,因此又称“广州织金彩瓷”。在清代是深受海外人士的欢迎,英国、法国、荷兰等欧洲国家都曾派人将他们喜爱的色彩图案、“徽章”纹饰等带到广州来定制,也是早期的来样加工。器型大多是瓶、碟等,主要作为纪念品或商品广告用。广彩的用途早期多是日用品,后期大多是陈设品。

清道光鎏金镶广彩人物故事纹托盘以外国式样为本,内绘中国传统人物故事。清广彩徽章纹盖盅以广彩折枝花卉为装饰,盖中央绘制徽章纹饰。

钱纳利签名风景画:欧洲来华的画家,对广东外销画的产生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这些画家中最著名,影响也最广的要算是英国画家钱纳利。钱纳利是十九世纪英国杰出画家,他的大半生都在祖国以外的地方度过。他在印度和南中国的外国人圈子里享有盛名。钱纳利是中国第一代外销画家林呱的老师,他把西洋画

交流的产物。椅座下弯为半圆形,四腿成交叉X形,此椅形式在英国汤姆斯时代曾流行一时,可谓是“西学东用”。

清代酸枝镂雕龙纹扶手大椅形制硕大稳重,雕饰繁复,是清中后期受外来文化影响的家具形式。

“海山仙馆”款紫檀扶手椅:海山仙馆为清代广州富商潘仕成在荔湾的别墅,建于道光年间,是广州历史名园之,在清代号称为全市私园之冠;海山仙馆因馆门上的一副“海上神山、仙人旧馆” 对联而得名;此椅靠背嵌有”海山仙馆”铭,应为海山仙馆所用之物。

广雕指的是以广州为代表的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及其制品,包括牙雕、木雕、贝雕、砖雕、骨雕等。清代以来,在西方进口工艺品的影响下,广雕在造型、工艺等方面融入西方元素,进一步推动了广雕工艺的发展。

广州牙雕工艺历史悠久,素以精细工整、玲珑剔透而闻名于世。广州非常适宜质地细腻的象牙精雕细刻。清康熙海禁以后,东南亚等地的象牙大量输入广州,为牙雕工艺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广东牙雕工艺也成为全国之冠。

清镂雕人物柱花卉纹十五层象牙球是广州最著名的牙雕制品,有“鬼工球”之称。此件为组合式摆件,综合运用圆雕、浮雕、剔地隐起、镂通雕等多种雕刻技法,充分显示广州牙雕的高超水平。此类工艺品大都由外商订制,供出口外销之用。

这件象牙雕镂空提盒,代表着清代象牙雕刻的突出成就。该器物由盖、三层篮筐、底座和提梁组成,各种牙雕制作技法发挥得淋漓尽致,括囊镂空,透雕,浮雕,拼接组合,深雕等各种技法,雕刻刀工纯熟精练、柔畅明快,以刻纹如丝、微如毫发的刀锋见其精湛的功力,刀刀锋棱毕露,不见败痕,具有一种奇峭清新、气韵生动之感。

信插是钉在墙上用于放置信件的用具。象牙雕人物故事纹信插采用了象牙材质,雅致洁白细腻,镂空满刻纹饰,信插上部雕双龙戏珠,并配有清代人物故事,信兜主体以象牙雕人物故事,场景各异,人物刻画生动,并以象牙雕龙首为栏杆,信插尾部雕人物,边饰双龙。整件作品精美别致,雕刻细腻,成对保存较为难得。

象牙开光人物徽章纹名片盒一面开光中部留白,开光部位雕柳亭人物,下方有一徽章,是清代时期外国公司或私人定制的产品。

广州的玳瑁工艺品以精雕细镂、玲珑剔透著称。这件是清代玳瑁雕人物山水图饰盒。

贝雕鹰雄雀鹿纹摆件以成对贝壳为材料,随形布局,透雕而成,内刻铭文,是一件研究清代广州贝雕工艺的珍贵实物。

海外的象牙、犀角、水晶等材料输入广州,并由广州工匠加工成如水晶鸳鸯等精致的工艺品。

塘双雀图,开光外饰通花缠枝莲纹;盖沿以红、蓝彩绘火珠纹。提梁与炉身相接处贴饰铜镀金“吉庆有余”纹花牌。手炉为冬天暖手用,此手炉豪华考究,当为富贵人家所有。

清铜胎画珐琅人物风景画画心为铜胎,用珐琅彩绘人物和海山风景,再现了清代中西贸易往来盛况。作品设色华丽,层次丰富,颇具油画效果。

18世纪,欧洲人把中国臆想为出产丝、瓷、漆的仙境。中国漆器上的金漆彩绘工艺对欧洲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清黑漆描金筹码盒内有141枚贝雕筹码,两个象牙色子盒。

黑漆描金针线盒和黑漆描金玩具盒分别摆放有象牙制缝纫工具和各种象牙小玩具。

秦汉时期,岭南先民便浮舟出海,开始了与海外世界的接触。隋唐以来,陆续有广东人远渡重洋,到南洋群岛和南北美洲谋生,成为早期海外华侨。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前期,广东人出洋谋生进入高潮。清末民初,由于政治、自然、海外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广东人开始大量移民海外,寻求新的生机。从早期下南洋到聚居美洲乃至遍布世界,到处都有粤人的身影。他们或因被迫、受骗而前往居住地;或为和平移民,以探亲、经商、留学等名义移居海外。

占全国华侨人数70%的海外粤人,在融入侨居地的过程中,不仅传承、弘扬中华文化,也大量吸收西方文化精髓,并将西方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生活方式等传入故乡,使南粤民风率先开放。他们心系故土,将海外积蓄汇回家乡,赡养家眷、投资兴业、,捐资慈善公益、支持革命、支援抗战,对广东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广东人民为了能够移居海外也必须经过重重困难,为了能够顺利入境,他们也想了很多办法。这些口供簿(近1.1329,近1.620)就是其中之一。也称“口供纸”,美国排华时期的特殊产物,是当年华人为应对苛刻的入境审查程序而编写的应对移民官盘问的对策资料。因华人多数为劳工背景,能利用这种“口供纸”方式顺利入境的,以少数商贾身份华人为主,人数有限。

这里有1913年美国移民管理部门发给旧金山华侨Lee gung、SIT YAU FOON的身份证。

拥挤在蒸汽船上的华人:19世纪,为了到加利福尼亚州淘金,华人挤在驶向阿拉斯加蒸汽船上

移美华人在天使岛等候入境。据“天使岛”史料记载,1848年,第一个中国人到达了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眼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飘洋过海来这里“淘金”,美国国会在1882年通过了“排华法案”,从此开始限制从美国西海岸登陆的华人人数。1910年“天使岛”开始用来囚禁那些试图进入美国的华人,据统计,大约有17.5万名中国人曾先后被关押在这里。

海外生活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很多人为了实现出国梦都付出了血和

了吉隆坡,成为创建吉隆坡的功臣。

陈慈黉(1843-1921),又名陈步銮,出生于饶平县。早年随父经营南洋至中国沿海各地的航运,后在曼谷创设陈黉利行,经营进出口贸易,又在香港、新加坡、汕头等地创办企业。热心家乡公益事业,曾出资修桥筑路,并于1909年在家乡创办成德学堂,是潮汕地区最早的侨校。

这幅油画画的就是唐人街上熙熙攘攘的繁华街景。旧金山市的唐人街是美国最大的“中国城”,甚至号称是亚洲以外最大的华人社区。由旧金山“现代生活的心脏”联合广场向北走几步,就会看到一座中国式的绿瓦碑坊,穿过这座牌坊,恍然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强盛的朝代。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往往称自己是“唐人”,他们聚居的地方便称为“唐人街”。美国最大的“唐人街”在旧金山。旧金山的“唐人街”始于1850年前后。当年开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初来异国,人生地疏,言语不通,因此他们便集中住在一起,团结互助,休戚与共。在唐人街,广东方言是主要交流语言。

海外粤人在侨居地兴建唐人街市,组建华人社团,创办华语学校,发行华文书刊,传播中华文化,促进了当地文化多元发展。

旧金山唐人街内,商店林林总总,其中酒楼更是移民聊天解乡愁的常到之处。海外华人保留着中国传统习俗,其中农历新年是美国华人最隆重的节日;华人还在美国创办粤剧院,弘扬传统文化艺术。

华人侨居海外,为寻求生存和发展,通过宗亲会、会馆等社团组织联络感情,调解纠纷,兴办教育,实现自助互助和信息交流,促进了当地华人社会的发展。

马来西亚宁阳会馆、马六甲五邑会馆的成立旨在同乡互助扶持,团结一体增进感情,谋乡亲福利,宣扬文化,发展慈善公益事业。

新加坡中华总商会是新加坡华人商会组织,在1986年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成立以前,总商会实为华人社会的最高领导机构。

在海外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华侨目睹了西方国家在社会公益事业和社会福利方面的进步,深切地感受到祖国家乡的贫穷、闭塞、落后,感受到文化教育落后的痛苦,积极在家乡投资兴办教育、公共事业,为侨乡引进了西式文化教育,带来欧风美雨的洗礼,形成南粤社会新风尚。

启发学校由客家茶阳(大埔)会馆于1906年创办,新加坡最早的华语学堂之一。

早期移民注重文化传承,子女放学后,通常会被送到私塾补习中文。从这些照片和明信片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华侨对子女中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华文书刊是海外华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维护华人福祉,传承中华文化,帮助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同时,还记录着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历史。

身在海外的广东人在打工赚钱同时,也十分怀念祖国和自己家乡的亲人们。

博览馆。这是开平碉楼与村落的模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美国实行排华政策,大批华侨被迫纷纷返乡。他们回到家乡后,投资兴业,修建了大批融合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建筑。开平碉楼是集防匪,防涝及居住为一体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

2007年6月“开平碉楼与村落”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5处世界遗产,这是广东省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它既是首个华侨文化的世界遗产项目,也是国际“移民文化”的第一个世界遗产项目。

长期的海外生活使华侨的日常生活习俗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回到家乡,他们用洋货、说洋文,这些变化被家乡人们效仿,并引以为时尚。

留声机又叫电唱机,是一种放音装置,其声音储存在以声学方法在唱片(圆盘)平面上刻出的弧形刻槽内。唱片置于转台上,在唱针之下旋转。留声机为爱迪生的众多伟大发明之一,因为唱片能比较方便地大量复制,放音时间也比大多数筒形录音介质长。

黑胶唱片习惯被称为LP,long play是德国发明家爱米尔.贝利纳(Emile Berliner)在1887年设计出一种供留声机使用的薄形录音圆盘。在黑胶唱片的规格中,对音质影响最大的是转速。在唱片發展的初期,唱头的制作和唱片刻纹技术還不是很发达,只有以提高转速增长音轨来保证唱片的频率响应,黑胶唱片转速定为每分钟78转,这是当时一个标准,因此英文叫做Standard-Playing,缩写为“SP”。由于78转的高转速,可录音时间非常有限,78转的SP唱片每面只能记录5分钟左右的音频信息,一首约30分钟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灌录78转的SP唱片需要6-8张。

邓廷铿编撰的《英语会话初编》是清学务处培养英语人才使用的课本。邓廷铿,曾任清政府驻英国、西班牙公使馆翻译。

1909年版《英语指南》以四邑话注音的英汉对照常用对话汇编。四邑是指江门市的新会、开平、恩平、台山;“邑”就是县的意思。

华侨不仅从物质上惠及故里,而且积极兴办新学,广启民智,教化乡里。展品:台中半月刊:台山中学,加拿大维多利埠台山籍华侨集资24.9万多元加币于1920年兴建。

民国光大第三校建校筹办出收条是华侨捐款助学的凭证。

培正中学1889年创办于广州,从筹建到发展得到海外粤籍华侨的资助。该校培养了成千上万英才,知名校友有美国核专家罗竹年、秘鲁鞋业巨子余裕舜、音乐家马思聪等。

关族图书馆位于开平赤坎,1931年落成,由赤坎关氏族人及华侨捐资建成,外形以葡式设计为主,精美壮观。

司徒氏通俗图书馆:位于开平市赤坎镇堤东潭江河畔,1925年建成,因司徒氏人捐款所建而得召。建成之初,为一座三层中西合璧的庭院式楼房,一楼为

书“砚田”二字,落款“献章”,篆文印为“献章”。是明代陈白沙用过之物,为传世品。

陈献章先生生前在书法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图片中这支茅龙笔(现代)--陈献章晚年取当地茅草,束之为笔,自号“茅龙”。其“茅龙”书法行笔矫健、神态飞动,冲击甜熟柔弱书风,在中国书坛占有重要一席。

陈献章先生多年讲学,弟子无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湛若水。湛若水(1465-1560),明代理学家、教育家,师从陈献章,钻研心性之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学以致用,使岭南理学更加完整化、思辨化。

湛若水讲学遍江南, 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白沙,共创办书院40多所, 弟子近4000人,构成岭南书院蓬勃发展之势。湛若水一生云游各地讲学,也创作了很多书籍,其代表作为湛若水著作集(甘泉先生文集)。

屈大均、梁佩兰、陈恭尹为明末清初杰出诗人,因有共同的民族思想,追思故国、哀悯苍生、感怀身世,被称为“岭南三大家”。其诗作意境远大,气势磅礴,拉开了岭南诗坛鼎盛的序幕。

大家首先看到的这位是岭南三大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屈大均先生。屈大均(1630-1696),字翁山,号菜圃,番禺人,清初诗人、史学家。晚年隐居著述,诗作有负盛名,对岭南诗坛产生深远影响。

屈大均在绘画、书法方面成就卓著,尤以行草见长,“率意超旷”为其主要特色。代表作之一,屈大均行书《罗浮杂咏》。

屈大均具有多方面的文学才能,其中以诗的成就最高。《广东新语》是屈大均的代表作。它用笔记体记录地方历史文献,史料丰富,文采斐然,也《广东新语》记录了广东的天文地理、经济风物、人物风俗,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当代学者誉之为“广东大百科”,它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

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岭南三大家”中咏史诗首屈一的陈恭尹。陈恭尹(1631-1700),字元孝,号独漉子,顺德人,清代诗人。

陈恭尹提出诗歌必须创新反对盲目崇古。《独漉堂诗集》是其代表作。陈恭尹精于书法,隶、行、草俱佳,有清初广东“隶书第一高手”之誉。这幅陈恭尹隶书轴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

最后我们认识一下博学多才梁佩兰。梁佩兰(1630-1705),字芝五,号药亭,南海人。凡论粤诗者,必论梁佩兰,有《六莹堂集》行世。工书画,善填词,为清初岭南书法大家。

清嘉庆以前,广州的很多书籍都要从外地运来。自阮元设立学海堂,定下“课士刻书”计划后,广州官刻、私刻、坊刻、社团刻蔚然成风,“广版”图书闻名全国。《学海堂二集》卷十一【刻板一组(100块)】

刚刚了解过“岭南三大家”,接着请跟随我再去了解一下岭南地区的另外两

帮助下,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1924年1月孙中山主持的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形式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李大钊,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1922年8月多次到上海与孙中山会谈,为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廖仲恺负责筹划改组国民党,在国民党“一大”期间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兼工人部部长。

中国近代文学史上诗界革命的最早倡导者--黄遵宪。黄遵宪(1848-1905),21岁就发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文学自由呼声,提倡诗歌的内容要反映时事,诗歌的形式要走通俗化的道路。黄遵宪的诗歌主张和实践,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诗界革命奠定了重要基础。

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1861-1919),南海(今广州)人。1872年第一批留美幼童之一。1881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05年主持修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1909年10月京张铁路建成通车。詹天佑采用采用美国的经验,开创了中国铁路修建长山洞的先河。为了确保火车行车安全,他还从美国引进“詹尼式自动车钩”技术,为中国铁路普遍使用自动车钩开了先例。

冯如(1883-1912),恩平人,中国从事飞机设计、制造和飞行的第一人。1909年制成一架飞机,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飞行表演中不幸失事牺牲,被尊为“中国首创飞行大家”。

现在进入展览第四部分——粤海烽火。

20世纪30年代,广东在省长陈济棠的治理下,经济建设稳定繁荣。为增强地方经济实力,陈济棠于1932年制订《广东省三年施政计划大纲》,发展工矿业、农林业、渔业和交通事业。抗战爆发前,广东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现代工业体系。

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1937年6月,广东已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公路交通网,抗战前广东先后新建和扩建了20多个大工厂,带动了民营工业的发展。

文化教育逐步完善,广州市立博物院(今广州博物馆),1929年建成;广州市立中山图书馆(今孙中山文献馆),1933年落成;广州中山纪念堂,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1931年落成。

30年代的广州,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呈现一派祥和的景象。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38年10月,日军在大亚湾登陆,开始侵略华南。广州沦陷,广东经济发展被迫中断。日军轰炸下广州到处满目沧夷,废墟一片,曾是广州繁华的街市,日机轰炸后,成为遍地瓦砾。路面随处可见残墙断壁,尸横遍街,家破人亡。

1932年1月28日夜,日军进犯上海,“一·二八”淞沪会战爆发。蒋光鼐、7

第五篇:孔繁森的事迹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是山东聊城人。1961年,孔繁森光荣参军,196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

在他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1994年11月29日,他在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下载孔繁森事迹展览讲解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孔繁森事迹展览讲解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古老而又富饶的鲁西平原,象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古老而又富饶的鲁西平原,象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他......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范文]

    孔繁森同志事迹简介古老而又富饶的鲁西平原,象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儿女,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堂邑镇五里墩村,他......

    前进中的长沙大型展览讲解词

    文章标题:前进中的长沙大型展览讲解词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欢迎大家参观“前进中的长沙”大型展览!“十五”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沙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全市人民坚持以“三......

    讲解词

    演播中心西门处集合: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 大家上午好! 欢迎来到汤阴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参观、指导工作,我是 ,很荣幸由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 汤阴县职教中心创办于1......

    讲解词

    诸葛亮庙博物馆讲解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领导): 大家好!欢迎各位来五丈原参观游览,我是讲解员×××,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五丈原的概况。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城南二十五公......

    讲解词

    鲁山县产业集聚区是省定180个产业集聚区之一,位于县城东北部,规划面积为16.3平方公里,辐射区域50平方公里,分为南北两个区。南区约 6.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纺织服装、旅游产品加工......

    大学生学习孔繁森事迹思想汇报(精选)

    尊敬的党组织: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观看孔繁森事迹录像片,我了解到孔繁森是西藏阿里地区的地委书记。他两次赴藏,历经10载。他把九旬老母.3个未成年的孩子交给了体弱多病的妻子。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