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是最好的纪念--法官当如邹碧华征文
践行是最好的纪念
有这样一个人,在他生命的时间戛然而止后,噩耗迅速在微信圈蔓延,法律圈为之震惊,家人、朋友、前辈、同事、同行、老师、学生,人们流泪、痛惜、不舍、不愿相信,无数的悼念文章见诸各大媒体。他,就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在他逝世后,全国法律界掀起了一股向他学习的热潮,他成了法律界的标杆。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价值观多元的当下会出现“邹碧华热”?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人们对一个人的离去如此怀念追悼?沉思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在三壁环书的房间中,挑灯夜读的瘦削身影,仿佛听到了他说:“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多一点”的质朴话语。于是,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他树立起了中国法律人理想中的法官形象:有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有精益求精的法艺功底,有善解民忧的司法情怀,有勇于革新的社会担当。
相信每个选择法律职业道路的人,心中都曾有过:“手执法律之剑,伸张公平正义”的“豪侠梦”,只是在追梦的路上,我们大部分人由于现实的种种不完美而彷徨了,犹豫了,退缩了。如今,出现这样一位重新点燃我们梦想的“燃灯者”,激励我们前行的“领路人”,我们的热血不禁又沸腾起来,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重拾了昔日的昂扬斗志。
3月2日,在看完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我清晰地感觉到,几乎每一位聆听的法官眼神中都流露出与往日不一样的神采。民一庭的一位老法官略带遗憾地说:“上海高院的法官确实有能耐,可惜天妒英才啊!”一位刚进法院不久的干警接茬道:“这邹法官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活得绚烂而 有意义,不枉此生了!”往日言语不多,勤恳工作的办公室树哥,当天写了一篇生动的观后感。翌日一早,进法院刚好有“七年之痒”,不惑之年却还处于“惑”中的汪法官,兴致勃勃地发了一篇连夜写的文章给我——《他,就是谜底》,文中写到:“细细思量,我从业法官第七年,一直在寻找‘学成出山’的谜底,原来,燃灯前行,为民司法,他,就是谜底。”那天晚上看电视,一个细微的片段,触动了他想到邹碧华以及一直以来有关职业追求的思考,而这在以往,可能引不起他的共鸣。又过了一天,我留意到行政庭的书记员小许桌子上多了一叠材料,一问才知他把那次报告会上,几位代表的发言稿及邹碧华的事迹报道打印了出来。我问他为什么打印这些东西,他笑了笑:“学习啊,从此,他就是我的楷模了。”
瞧,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它悄无声息而又实实在在的影响了我周围的人,当然也包括我。听完那场报告会后,我第一时间在网上买了那本《法庭上的心理学》。因为在司法实践中,我也经常觉得,作为法官,不能冰冷生硬地就案办案,而应当做到善解人意,并进而善解矛盾。懂点心理学,有利于通过一个手势、一个表情,或者一个细微动作明了当事人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释明,帮助当事人打开心结。在书中,邹碧华老师提出,当当事人处于愤怒或情绪难以控制时,要尽量避免冲突升级,可以将当事人带到安静独立的环境中,或者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他的情绪慢慢平静,之后再去做思想工作,反而事半功倍。
记得不久前,我在跟随一位老法官处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结果很圆满。原告章某诉被告姚某骑电动车将自己撞伤,各项损失加起来,索要一万元的经济赔偿。庭审 2 中,因为章某讲了一句姚某“见死不救,没有人性”,使得姚某气愤难平,姚某认为是章某自己不愿意到医院去,现在却反咬一口,咽不下这口气,当场表示一分钱都不愿付,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承办该案的方法官便将两人分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去,待他们坐下来冷静一段时间后,分头做两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双方平和地达成了调解协议。
说了这么多,我知道对于还没有经过多少磨炼的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一些暴风雨需要承受„„当经过了生活的锤炼锻造,人生便有了厚度和力度,在梦想和现实相遇时,定能让梦想安全着陆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遥望苍穹,星空闪烁。邹老师,你在世界的另一端,如果看到今天的我们正在将你所坚持的理想信念传承发扬,相信你也会感到欣慰吧?你放心,梦想永远不会终止,我们会循着你的足迹,继续砥砺前行。
第二篇:法官当如邹碧华演讲比赛稿
践行是最好的纪念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价值观多元的当下会出现“邹碧华热”?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人们对一个人的离去如此怀念追悼?沉思中,我仿佛看到了他在三壁环书的房间中,挑灯夜读的瘦削身影,仿佛听到了他说:“我们做得好一点,社会就会进步多一点”的质朴话语。于是,我得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他树立起了中国法律人理想中的法官形象:有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有精益求精的法艺功底,有善解民忧的司法情怀,有勇于革新的社会担当。
相信每个选择法律职业道路的人,心中都曾有过:“手执法律之剑,伸张公平正义”的“豪侠梦”,只是在追梦的路上,我们大部分人由于现实的种种不完美而彷徨了,犹豫了,退缩了。如今,出现这样一位重新点燃我们梦想的“燃灯者”,激励我们前行的“领路人”,我们的热血不禁又沸腾起来,按捺不住心中的躁动,重拾了昔日的昂扬斗志。3月2日,在看完最高人民法院组织的“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后,我清晰地感觉到,几乎每一位聆听的法官眼神中都流露出与往日不一样的神采。民一庭的一位老法官略带遗憾地说:“上海高院的法官确实有能耐,可惜天妒英才啊!”一位刚进法院不久的干警接茬道:“这邹法官的人生虽然短暂,但却活得绚烂而
有意义,不枉此生了!”往日言语不多,勤恳工作的办公室树哥,当天写了一篇生动的观后感。翌日一早,进法院刚好有“七年之痒”,不惑之年却还处于“惑”中的汪法官,兴致勃勃地发了一篇连夜写的文章给我——《他,就是谜底》,文中写到:“细细思量,我从业法官第七年,一直在寻找‘学成出山’的谜底,原来,燃灯前行,为民司法,他,就是谜底。”那天晚上看电视,一个细微的片段,触动了他想到邹碧华以及一直以来有关职业追求的思考,而这在以往,可能引不起他的共鸣。又过了一天,我留意到行政庭的书记员小许桌子上多了一叠材料,一问才知他把那次报告会上,几位代表的发言稿及邹碧华的事迹报道打印了出来。我问他为什么打印这些东西,他笑了笑:“学习啊,从此,他就是我的楷模了。” 瞧,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它悄无声息而又实实在在的影响了我周围的人,当然也包括我。听完那场报告会后,我第一时间在网上买了那本《法庭上的心理学》。因为在司法实践中,我也经常觉得,作为法官,不能冰冷生硬地就案办案,而应当做到善解人意,并进而善解矛盾。懂点心理学,有利于通过一个手势、一个表情,或者一个细微动作明了当事人内心真实的想法,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和法律释明,帮助当事人打开心结。在书中,邹碧华老师提出,当当事人处于愤怒或情绪难以控制时,要尽量避免冲突升级,可以将当事人带到安静独立的环境中,或者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让他的情绪慢慢平静,之后再去做思想工作,反而事半功倍。
记得不久前,我在跟随一位老法官处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时,就运用了这一方法,结果很圆满。原告章某诉被告姚某骑电动车将自己撞伤,各项损失加起来,索要一万元的经济赔偿。庭审
中,因为章某讲了一句姚某“见死不救,没有人性”,使得姚某气愤难平,姚某认为是章某自己不愿意到医院去,现在却反咬一口,咽不下这口气,当场表示一分钱都不愿付,两人发生了激烈争吵。承办该案的方法官便将两人分别带到了一个小房间去,待他们坐下来冷静一段时间后,分头做两人的思想工作,最终双方平和地达成了调解协议。说了这么多,我知道对于还没有经过多少磨炼的我来说,还有很多很多东西要学,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还有一些暴风雨需要承受??当经过了生活的锤炼锻造,人生便有了厚度和力度,在梦想和现实相遇时,定能让梦想安全着陆在现实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遥望苍穹,星空闪烁。邹老师,你在世界的另一端,如果看到今天的我们正在将你所坚持的理想信念传承发扬,相信你也会感到欣慰吧?你放心,梦想永远不会终止,我们会循着你的足迹,继续砥砺前行。篇二:学习邹碧华精神演讲稿
“燃灯者”引路 “邹碧华精神”激励我们前行 2014年12月10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同志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永远地离开了他坚守了26年的工作岗位,离开了挚爱他的家人。时间过去近8个月,法律界内外对邹碧华同志的悼念、追忆活动始终没有间断。邹碧华同志出生在江西农村,他对老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对老百姓有着深刻朴素的情感。他认为,作为一名法官,不仅要善解法律,更要善解人意,进而才能善解矛盾。为此,他在长宁法院工作期间,坚持每周一次亲自接待群众来访,亲自登门开导上访户,亲自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邹碧华同志的行为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亲和力,切实感受到了司法的温暖和关怀,提高了群众对司法的信心,推动了群众对法治信仰的形成。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我们与邹碧华一样,是同处在一个法治建设求新求变的伟大时代。这是一个另多少法律人梦寐以求的时
代,另多少法律前辈为此奋斗终生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能激发我们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忱,他能让我们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困苦、什么样的曲折得失,都能坦然面对,都能义无反顾。因为我们的队伍里有邹碧华这样的“燃灯者”在引路,有“邹碧华精神”在激励我们,有邹碧华这样的典型做标杆,我们只有始终像邹碧华那样保持火一样的激情,才能完成党赋予我们的使命,完成邹碧华未竟的事业,才能做出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业绩。人民法官来自于人民,人民是我们的根,是司法权的权源。我们只有始终牢记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宗旨,心存敬畏,守住底线,才能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们只有永远忠诚于党和人民的事业不动摇,才能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任何纷繁复杂的形势下,保持定力,坚定方向,自觉做到公私分明,让“刀把子”永远掌握在党和人民的手中。我们只有做出无愧于人民的事业,才能得到党和人民的认可和信赖,司法权才能有公信力和权威,人民法官也才能有作为和地位。
人民法官,我们就是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今天在座的每一名法官都正处在历史的抉择中,我们能交出一份什么样的答卷?历史将会给与我们怎样的评价?这需要我们有自我革新的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
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法治领域改革涉及的主要是公检法司等国家政权机关和强力部门,社会关注度高,改革难度大,更需要自我革新的胸襟。如果心中只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拘泥于部门权限和利益,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讨价还价,必然是磕磕绊绊、难有作为。”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的手上,只有抓住机遇,拿出自我革新的胸襟和气魄,迎难而上,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做出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法官演讲比赛稿
法官演讲比赛稿
法官梦不是梦 **年以前,我是一名“法官”,这个法官是加了引号的,因为在那之前,几乎所有的法院工作人员都会被叫做法官。随着我国司法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和扩大,我离法官这个称谓似乎越来越远了。热火朝天的改革进程,让我以及和我一样走在法官任命途中的年轻人,有了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危机感。因此有人说,我们这批人很不走运,正好赶上改革,法官任命本来只是程序问题,现在,却成了我们实现法官梦的拦路虎。而我想说,我们很幸运。正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所述:“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司法改革提高了我们年轻人追逐法官梦的门槛,就是要优胜劣汰,实现我们国家法官队伍的职业化、精英化,让最优秀的法律人才成为公平和正义的守护者。因此,我们年轻人更要振奋精神、提高水平,用鲤鱼跃龙门之勇气开拓进取,用心、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法官梦。事非经过不知难。实现法官梦,又谈何容易。那时,我被分在文殊法庭工作,整天与家长里短的民事案件打交道。一开始,我觉得这些案件法律关系明确,标的额也不大,应该很容易处理,但这种乐观很快被证明是盲目的。开庭做笔录时,当事人东拉西扯的表达方式让我无从下笔;下乡送达法律文书却常常找不到人;给当事人解释法律问题,得到的却是一句:你说的我根本听不懂。当然,我也不知道怎么公告送达判决书,不知道怎么报结案,因为这些从没学过。就这样,我从一个自信满满的法学研究生,成为一名蹒跚学步的书记员小菜鸟。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快乐的。当我记的庭审笔录得到庭长的认可;当我用朴实形象的语言给当事人解释法律知识时,他们频频点头;当我撰写的调研文章变成铅字发表,我仿佛看见正义女神忒弥斯手持天平和利剑,在远处向我招手,那就是我的梦想,我的法官梦!
作为法官,再琐碎的工作都是有意义的,如果把公平和正义比做大海,那法官的每一次开庭、每一次调解、每一次判决,每一次调研都是汇入大海的小溪。法官对待每一个当事人、每一个案子都不能有丝毫懈怠。我曾记录过一个案件,夫妻双方为了一点生活琐事而争吵,最后谁都不服谁,闹到法院要求离婚。在当时的我看来,既然双方都同意离婚,那就直接判决准予离婚吧。可承办法官在得知原委后,通过耐心细致地做双方的工作,最终使原本感情就不错的夫妻双方重归于好。事后这位法官意味深长地对我说:“也许直接判决离婚简单又省事,可对当事人来说,离婚,那可是人生中塌天的大事啊。”寥寥数语,引我深思。
在**法院,引起我深思的事情又何止于此。我们的法官起早贪黑、加班加点的身影,教我学会什么是奉献;摆在案头厚厚的法律书籍,字斟句酌的法律文书,教我学会什么是严谨;当事人不理解、有情绪,他们仍详细释法,耐心安抚,教我学会什么是敬业;
他们遵循“三严三实”,砥砺修身,让我懂得做人做事是法官从业之基。我要学习的还有更多?? 追逐梦想的道路从来都不会平坦,更何况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维护公正、保护权益的人民法官。法官梦,不是梦,而是奋勇前行的目标,是砥砺磨炼的决心,是公平正义的理想,是司法进步的动力。和我一样心怀法官梦的年轻人,让我们一起,向着梦想进发!篇四:法院学习邹碧华事迹心得体会合集
法院学习邹碧华事迹心得体会合集 1某市法院领导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有感 3月2日,我参加了最高法院电视电话会议,聆听了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邹碧华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催人奋进,使我们受到了强烈的心灵震撼,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人的一生,都有一个需要坚守的价值。理想的完满人格,应当是破除自我,将自己融入到人民中,融入到祖国的法治中。无我,党的事业不朽。如是我心。”这是邹碧华所说的,同时他也是这样做的,他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为党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称他为“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号召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向邹碧华同志学习。这样的殊荣前所未有,邹碧华当之无愧。英魂已逝,浩气长存。邹碧华同志是全国法官的骄傲,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 值得我们传承。学习“邹碧华精神”,以典型为榜样,做好自己的工作: 传递到了更多的法官、更多的法律人手中,更多的“燃灯者”将在中国法治发展的道路上砥砺前行!我们要像邹碧华那样富有担当意识,正是这种强烈的担当意识,激励我们无论是做普通法官干警,还是庭长、院长,都要始终知行合一,坚定法治信仰,恪守司法良知,用全身心的投入和激情践行法治理想的道路。三是勇于创新。邹碧华同志自觉地把创新作为一种不懈的追求,始终保持一股闯劲、冲劲、韧劲,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宽广胸怀与气度,开拓创新。“要件审判九步法”、“裁判文书?八个一致?制作法”„„邹碧华以勇于创新的精神直面问题,以创新的方法解决难题,让勇于创新成为其敢于担当的重要体现和一大亮点,为我们迎着困难上、朝着困难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树立了典范和榜样。我们要学习邹碧华同志践行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认真做好本职工作,让人民群众满意、安心。四是追求公平。公正既是法院追求的目标,也是法官坚持的底线。邹碧华同志秉持公正忠实履职,努力守护着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他说要“做一名有良心的法官”,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遵循职业道德、恪守法官良知,依法公正高效地办理着每一起案件。他担任法官22年来,先后指导审理了上海社保基金追索案、房屋维修基金案、中国首例涉及英国皇家建筑协会jct文本建筑工程案等一批在全国具有重大影响的案件,赢得大家对他的尊敬和信赖。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自觉公正执法,通过我们的工作,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五是无私奉献。奉献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质。邹碧华同志将改革作为事业在做,而不是作为一件事情来做。当上海被中央确定为全国首批司法体制改革试点地区之一后,推进司法改革的重担再次落在邹碧华肩头。他带领司改办团队对世界各国司法改革的道路,专门进行了梳理。无数个“5+2”、“白+黑”,15次座谈会、34稿的反复淬炼,方案终于出炉,而邹碧华却倒下了„„。我们要像邹碧华同志那样,在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埋头苦干,无怨无悔,恪尽职守,切实做到一身正气、清正廉洁,用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典型就是旗帜,榜样就是力量。通过学习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要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把“邹碧华精神”内化于心实化于行以榜样为动力扎实做好本职工作,不断开创蒲城法院工作新局面。2某法院干部学习邹碧华先进事迹心得 2014年12月10日,47岁的邹碧华走了,全国法律界震惊之余,一片哀悼之声。这些天来,全国掀起学习邹碧 华先进事迹的热潮。全国法律同仁都十分惋惜邹碧华法官的离世,感叹这是不同领域法律人的共同损失。
听取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后,作为一名基层法庭工作的法官,我深受感动,觉得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向他学习:
一、学习他爱岗敬业的工作精神 人们都说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这一点邹碧华同志做到了。他是专业的法官,也是法院系统最好的“产品经理”,他带领团队建立了上海法院审判管理信息中心、执行指挥中心、司法警务指挥中心、数据共享中心及十大司法公开与服务平台、自主研发了信访投诉监控系统......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
二、学习他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 他家的三面书墙,桌椅旁都堆满了书。勤奋的邹碧华将审判实务和理论研究结合,写下《要件审判九步法》《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基层法院可视化管理》等10多部著作,其中《要件审判九步法》成为全国民事法官和律师办案的重要篇五:燃灯者——邹碧华
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曾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等职务。2014年12月10日下午,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2015年1月24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与中共上海市委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追授邹碧华同志?全国模范法官?、?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1人物履历
学习经历
工作经历 1988年,进入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从事书记员工作。1993年,成为助理审判员。2001年,成为审判员,并调至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2002年,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助理,2003年担任研究室副主任。2003年10月,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一庭副庭长,主持工作。2005年6月,担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民二庭庭长。2008年7月,任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
2012年10月,任上海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在上海高级人民法院任职期间曾赴美国联邦司法中心担任高级研究员。2014年12月10日下午,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2社会兼职
中国民法学研究会理事、上海市第九届青联委员、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3学术研究
研究方向
民商法,诉讼法,国际经济法。
研究成果
著作: 《证券民事赔偿司法解释的展开与评述》(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4年10月第一版。
《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第二版。《公司法疑难问题解析》(副主编、作者)法律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三版。
《合同法学》(副主编、作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合同解释论》(个人专著,法律出版社即出)。《要件审判九步法》,法律出版社,第1版(2010年9月1日)。
论文:
《国企改制中劳动关系之司法认定初探》,载《中国劳动》2004年8期,并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法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
《论归一性股权转让协议之效力》,载于《法学》2005年10月。
《事实劳动关系之司法认定初探》,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前沿》2005年第2期。《我们应当如何看待待证据规则》一文,载于《法律适用》2006年1月。4成就荣誉 2006年当选?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5人物评价
邹碧华同志以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私奉献,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各级人民法院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精神,大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全面推进人民法院队伍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邹碧华式的好干部、好法官。
6新闻报道
新华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邹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指出,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邹碧华生前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投身司法事业26年。2014年12月,他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终年47岁。邹碧华去世后,中宣部追授其?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最高人民法院追授其?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他的先进事迹被媒体广泛报道,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3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并讲话。这是刘云山向邹碧华亲属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邹碧华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3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并讲话。新华社记者 饶爱民 摄
邹碧华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2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代表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邹碧华亲属表示慰问,并颁发中央组织部追授邹碧华同志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证书。刘云山在会见时说,总书记重要批示高度评价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对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邹碧华提出明确要求。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像邹碧华那样,甘当?燃灯者?。?燃灯者?越多,我们的事业就越兴旺发达,我们的社会就越温暖如春,我们的国家就越充满光明。做?燃灯者?,就要点亮理想之光,彰显信仰力量,始终忠诚党、忠诚人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就要发扬奉献精神,为社会传递温暖,欢乐百姓的欢乐、忧虑百姓的忧虑,像善待亲人一样善待百姓;就要敢于担当、勤政敬业,树立问题意识,弘扬改革精神,勇于直面和解决困难矛盾,用铁的肩膀扛起应该肩负的担子。刘云山指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走在前列,需要大力弘扬邹碧华精神。各级党组织要广泛开展向邹碧华同志学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以先进典型为镜,深学、细照、笃行。各级宣传部门和新闻单位要进一步挖掘和宣传好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为时代楷模立传、为榜样人物点赞,更好汇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孟建柱、赵乐际、韩正、周强参加会见。
报告会由中组部、中宣部、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和中共上海市委联合举办。各主办单位负责同志、中央和国家机关干部代表、中央政法系统各单位干部代表、北京市法院干警代表等约800人参加报告会。报告会上,5名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经历,动情讲述了邹碧华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现场听众被深深打动,会场多次响起热烈掌声。7学习体会 ?燃灯者?邹碧华是一位令人敬仰的好法官,一心扑在工作上,最后却倒在了工作岗位上。正直壮年却撒手而去,这无疑是中国司法事业的巨大损失。自邹碧华法官去世以来,法官、检察官、律师、学者、群众,成千上万的人自发组织了各式各样的悼念活动。看到这些我非常感动,也倍感沉重。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我们追忆邹碧华,就是要把他的精神传承下来、发扬下去,用他的精神孕育出更多的?邹碧华?。这也是对他最好的纪念。?燃灯者?邹碧华是勇于担当的改革奋楫者。总书记指出,?面临改革大潮,我们要做改革的弄潮儿?。邹碧华就是弄潮儿的楷模。他身前除了担任上海高院副院长,还有另一个头衔——上海司改办主任。从参与研制最高法?审判权力运行机制改革试点??司法公开平台建设改革试点?等方案,到参与主持起草《上海法院司法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邹碧华以?背着‘黑锅’前行?的担当精神,啃下了司法改革中一个又一个?硬骨头?。生长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时代,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追求改革理想,献身改革大业,不计个人得失,不计个人毁誉,顶住压力,冲破阻力,将改革?一点一点向前拱?,在改革的征程上?杀出一条血路?。?燃灯者?邹碧华是勤政务实的时代好干部。勤政务实,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和鲜明品格。这一点在邹碧华身上得到了有力印证。推行法官员额制,独创一套?案件权重系数?,避免了两个?一刀切?;针对执行投诉多,变?一人一案管到底?传统运行模式为接待、查控、研判、强制4个环节,执行投诉率下降76%;为让当事人方便联系法官,建起法院?小总机?,安排专人接听,成为如今在全国法院推广的12368热线电话的雏形„„邹碧华用一个个实际行动践行着自己?有数据、重事实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的工作理念。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每名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像邹碧华一样,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向实处着力、用实干说话、凭实绩立身。唯有勤政务实,方能谋成小康之业、扬起改革之帆、行好法治之道、筑牢执政之基。?燃灯者?邹碧华是与时俱进的行业创新者。?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抱残守缺、固
步自封,只会越来越退步,吐故纳新、与时俱进,才能越来越进步。邹碧华曾经说,?我们做司法改革,光懂审判业务和法院那点儿事是不够的,你必须及时吸取其他学科的最新成就,可视化、大数据、移动终端„„都是未来的大趋势,法院现在不研究、不跟上,将来就会被别的行业嘲笑。?主持制定上海法院信息化建设三年规划,他综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用信息化力推司法公开,其中6项应用属于全国法院首创。?不日新者必日退?。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无论身处何种岗位、从事什么工作,都要像邹碧华一样,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在创新中赢得工作主动、答好时代考题。?燃灯者?邹碧华精神回应了时代的价值诉求。一个法官,之所以能得到如此高的关注,固然与邹碧华的专业学识与人格魅力有着必然关联,但最重要是邹碧华精神有效回应了当今社会民众对公平正义和精英法官的期盼,恰好体现了这个时代对于某种价值理念的追求。他坚定的理想信念、法治精神,他忠诚敬业、勇于创新、敢于担当、自觉奉献的精神都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他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无愧于习总书记对他的褒奖。?燃灯者?邹碧华同志是新时代人民法官的精神地标。从法院的书记员到司法改革的设计者、践行者,邹碧华将其短暂的一生都献给了司法事业。他是人民法官的优秀代表,对法院信息化建设和司法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精湛的审判业务能力、敬业的工作态度、致力司法改革的进取担当与构筑良性法律共同体的不懈努力为法官职业树立了一把标尺,也赢得了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律师、当事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尊敬。邹碧华同志满怀为法律献身的精神,无怨无悔,艰苦奋斗,给人民法院的改革与审判事业交出了满意答卷,并最终以自己的生命树立了中国法院改革的丰碑。?燃灯者?邹碧华的生命最后一瞬大放光彩,凝聚起强大的舆论认同,凸显了人们对法治中国的期待,凸显了人心所向和强烈的改革共识。这样的共识弥足珍贵,这样的共识正是改革的信心和希望所在。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法官,我们深深被邹碧华的事迹感动。作为法律从业者,我们就是要继承他的理想信念和实践创造,带着他心中的那团火,奋力前行。这,就是我们对邹碧华最好的追思。?燃灯者?邹碧华用崇法信法的精神践行了社会法治理念。笃信法律是法治理念的前提。如果对法律没有高度信仰和崇敬,就不可能实现法治理念的真正养成。邹碧华法官所体现出的高度敬业品质和高超专业素养,体现了其内心真正崇尚法律、信服法律的可贵精神。要真正做到崇法信法并非易事。尤其当自身利益受到减损、自己行为遭到监督的时候,还能坚持崇信法律、遵守法律,才是真正表里如一的崇法信法。法治的根基,源于信任法律。社会法治理念的养成需要公众发自内心崇法信法,唯此才能实现公众自觉维护司法权威、尊重法庭秩序;才能让群众坚信法律可以解决矛盾,依靠诉讼渠道而不是无理闹访缠访期求纠纷化解。因此,要通过?邹碧华精神?中高度崇信法律的内容,引领社会公众对中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和依法治国宏观决策充满信心和期待,为最终建成高度成熟的法治社会奠定社会思想基础。
第三篇:法官当如何对待律师?-邹碧华(范文模版)
法官当如何对待律师?
——对《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的几点感想
邹碧华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上传时间:2014-6-3 浏览次数:479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最近,发现在微博上关注的律师朋友与法官们相互之间颇有微词,如@友明律师的微博:“【法庭奇遇三】法庭辩论阶段,我先说了本案的基本观点,然后准备展开。刚刚引用一个法条,法庭说法条不用说了;我于是说司法解释,法庭再次打断说司法解释不用引用了;于是我只好进行法理论述,法庭再次打断说,这不是课堂,不用讲法理,可以直接讲辩护观点。我说我的观点一开始就说了,一句话的结论。”类似的微博不在少数。读了这些微博后,发现有三个特点:一是意见性或评价性内容多于客观性内容;二是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内容或者为律师指责法官如何如何,或为法官指责律师如何如何;三是受挫性倾诉内容居多。虽然微博中有些事实无法核实,但从社会统计学的角度,当一群体表现出一些共同的倾向时,这种倾向本身也是一种客观事实。律师们的倾向性观点,自然也是法官群体在律师群体中的主观反映。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揭示出,无论是法官对律师还是律师对法官,彼此在理解、沟通或尊重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
2010年,我所在的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曾经发布《长宁区人民法院法官尊重律师的十条意见》以后,两年多的时间,我院法官对等律师的态度虽然已经有较大的改观,但法官不尊重律师的投诉仍然偶有耳闻。法官如何对待律师的问题确实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解决,非投入长期扎实的努力不可。于是便写下了这篇感想。
一
从实务中的情况看,有的法官显得非常强势,不愿意多听律师解释;有的法官在法庭上不注意听取律师的陈述和意见,或者,在感觉律师陈述和意见与自己内心认知相左时,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有的法官对律师提出的要求或请求不置可否;有的法官在法庭上当众训斥或指责律师不懂法或不熟悉业务;有的对律师的人身安全未予以足够重视或关注,对于对方当事人带有人身侮辱性的言辞不及时制止或消除;有的法官对于律师过于随意或表现得过于熟悉甚至亲热,给对方当事人合理怀疑的较大空间;有的法官不注意就一些发问行使权力,从而使对方当事人不能正面回答律师发问,致庭审调查无法深入;有的法官不情愿为律师代理行为创造条件,如刑事案件中,对于异地代理律师设置一些障碍或不愿提供相关便利,包括会见当事人、阅卷等,或者,对于律师提出的更换庭期的请求不愿意满足,等等。
二
发生上述情况,从法官的角度看,既有主观原因,亦有客观原因。从客观方面看,确实存在一些让法官很无奈的因素。首当其冲者,案多人少,法官工作负荷过重。就基层法院而言,大部分司法人员所付出的辛劳,用“不堪重负”来形容恐怕不致为过。近两年,我所在的法院查出癌症患者达六人之多,工作压力过大应是原因之一。难案缠案增加,法院受理的案件中群体性、闹访性的案件逐年增多,法官承受过重的心理压力。我们有一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案件,圈钱者圈走了数百位受害人数千万元,并且挥霍一空。圈钱者被依法判处十年有期徒刑。受害人认为应当把圈钱者当庭释放,让其在社会上继续圈钱,以便把他们的钱还上。这一要求显然不可能得到满足。为此,上百位受害人经常到法院来闹访。法院的工作也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接待他们,法官必须放下手头案件,不厌其烦地反复解释,但收效甚微。
我曾接待过一离婚案件的当事人,因为调解书中出现的两个错别字,要求法院赔偿15万元。其根源,是她把婚姻失败的责任归咎于法官了,为此上访多年。还有些情况,也让法官头疼不已。有少数律师的职业表现不佳,一些基本的调查工作或基本思路的确立明显不到位,如有的连当事人主体资格证明材料也拒绝提供,要求法官外调。
职业性规范不成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法官如何行使释明权,如何公开自己的法律观点或心证结论;对于庭审中的发问,哪些必须正面回应,哪些不应由法官提出,哪些发问或回答可以由法官加以制止,哪些必须由律师提出抗议,均不十分明确。这样就很容易在法官与律师之间引起争议。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办案效率的压力也是重要的客观原因。一些法官急于结案,往往担心律师“搅局”,使案件变得更加复杂,影响自己及时结案。我国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心理需求在某种程度上是神化的,不少人认为到法院打官司就应该像到自动提款机上取钱一样便捷,因而我国也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诉讼法典上规定审判时限的国家。迫于这种压力,我国各级法院目前对审判效率的考核普遍较为严格。基于这种压力传导,法官对一些程序上的事项极易采取简化甚至忽略的做法。其结果,内心希望律师在庭审中尽量“配合”自己,律师多说两句便会表现得不耐烦。从诉讼规律上看,司法认知尤其是对事实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还需要大量程序保障(如当事人应当承担证据提出义务、证人应当出庭,等等)。这个过程可能会比较长。不尊重这些规律的结果,反映在具体个案中,就很容易牺牲实体公正。此外,办案效率纳入法官绩效体系以后,如果绩效标准不合理,法官就会不知不觉地压缩办案过程,这种压缩往往伴随着大量程序要素的流失。事实上,法官在这种情况下不知不觉地把个人利益带入了案件,因为绩效利益也是一种重要的利益,它有可能会影响法官的晋级升迁。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法官听到律师提出补充调查或延期开庭的请求时,脸色会变得那么难看。
三
上面讲到的都是一些客观原因。但这些客观原因并不能掩盖隐藏在此背后的主观原因。那么,从法官的角度看,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观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首先,少数法官在职业认知上出现了误区,有的法官对法官和律师的职业定位认识不清,忘记了自己作为中立裁判者或公正守护神的角色,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久而久之,律师、当事人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变得非常轻。
事实上,正如有一位法官所说,律师在法庭上是法官的助手,依靠他们的努力,法官能够更快地弄清案件中的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确实如此,法庭是由各种不同角色共同演绎的一场话剧。可以说,律师在某种意义上是法官延伸的眼睛和手足,他们可以弥补法官在调查和研究能力上的不足。其次,职权主义思想过重。由于我国历史上,司法行政一体化的强职权主义较为盛行。包青天、狄仁杰等等超职权主义的断案精英,在我们的民众心理中根深蒂固,甚至形成了偶像崇拜。一方面,我们的老百姓往往认为,对自己在案件发生过程中的一些事情、证据,法官是当然应当知道的。所以法官是被神化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法官或多或少也受到这种影响,在行使职权时,易于表现得过于强势,认为法庭上的所有问题都应当由自己负责,因而不重视发挥律师的作用,律师在法庭上的活动空间自然受到抑制。
再次,部分法官在基本沟通技能和庭审技能方面存在缺陷,情绪认知、控制技术基本处于盲区。心理学上的一些沟通障碍,如不专注、反驳倾向、随意打断发言、随意指责等常识性错误在现实中屡见不鲜。有的法官在开庭过程中甚至会跟当事人吵起来。
还有的法官在庭审技能方面存在较严重的缺陷,不少法官对法庭盘问、补充发问、促使回应等方面的技术不太精通,容易把握不当,在关键时刻,极易影响律师职业水准在法庭上的正常发挥。例如,在一起民事案件中,被告声称自己未在签约现场,原告律师立即就此发问:
律师:被告,你能否告诉法庭你当时在什么地方? 被告:我当时一个人在XX电影院看电影。律师:能告诉你看的电影名字吗? 被告:这个有必要告诉你吗? 律师:那么,那天电影院里人多吗?
被告:我觉得这根本没有必要告诉你。这些根本与本案无关,你问得太多了。
在这里,律师已经组织好了许多问题准备证明被告在说谎,但由于被告拒绝回答律师提出的问题,致使法庭盘问无法进行,自然,法庭也无从得知被告是否在说谎。这种情况下,法官正常的做法应当是促使被告作出回应,但现实中,类似情况下,不少法官的做法是要求律师抓紧时间,问一些与本案有关的问题。这说明,法官职业技能的欠缺会导致律师在这种情况下陷于无助甚至绝望的境地,产生空有满腹才华之怨愤。最为可悲的是,这样的隐性伤害在我们的法院管理中却非常容易视而不见,日复一日地在我们的身边以或轻或重的形式重复着。
最后,极少数法官心态失衡。有的法官认为自己的工作比律师辛苦,但律师收入却远远高于自己。同样是法学院毕业,进法院的同学还在骑着自行车上下班,而进事务所的同学已经开上了宝马。这方面的反差自然会对法官产生一定的影响。更有甚者,有的律师在代理案件过程中,一些该做的调查工作都没有完成,有些还要法官去补充调查。如此更加剧了法官的心理不平衡感。这种心态,在许多场合也就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例如,有的法官对于律师提出的更换庭期的请求往往一拒了之,有的法官在法庭上指责律师不懂法,还有的随意打断律师发言,等等。
四
这些问题如果不加以治理,将会对中国的法治产生巨大伤害。
法官与律师之间互相不尊重,会破坏法治的根基——信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史蒂文大法官在批评布什诉戈尔一案的判决时说道,社会公众对法院的“信任是公共的财富。它是经过许多年才缓慢建立起来的„„它对于保护实际上维护法治本身的任何成功的努力来说都是极其必要的因素”。而著名律师德肖微茨则把这种社会信任称为“道德资本”,这种资本是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积聚起来的。如果我们不能正确处理好法官与律师的关系,日积月累,必将动摇法治的根基——信任,司法的公信力无从谈起。
法官与律师之间的相互不尊重,不仅会损害司法权威,也会损害律师的职业形象。《香港法官行为指南》指出,“如果有理由令人觉得法官存有偏私,这样很可能使人感到不公平和受屈,更会令外界对司法判决失去信心”,“法官无理责备律师,以令人反感的言语评论诉讼人或证人,及表现毫无分寸,均可能削弱外界对法官处事公正的观感。”例如,法官在律师与自己的法律观点不一致时,如果自我中心地当然认为自己正确,当庭指责或嘲讽律师不懂法律,以法官的裁判地位而言,对当事人的心理冲击无疑是强烈的。其结果,会直接影响律师的职业权威,同时,也会降低法官在律师心目中的形象。法官其它不尊重律师的行为,同样也会影响法官的权威性,如有的法官在法庭上心不在焉,不认真听取律师的发言,势必会让律师对法官产生愠忿之意。此外,法官与律师之间的不和谐,还会影响法庭和谐气氛,既影响司法审判的效率,使庭审流畅性受到阻滞,也会对法官、律师的情绪产生破坏作用。
五
法官与律师关系不处理好,将会给司法公正及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伤害。鉴于法官在与律师关系的构建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法官应当把建立社会信任作为自己的使命。美国法社会学家泰勒认为,人们对法律的服从并不能直接转化为对法律的信任,从法律服从到法律信任必须经由法律权威来转化。法律权威的可信度会直接影响人们对法律的信任度。而这种信任可以分为程序信任与人格信任。前者是人们对程序公正和法律权威中立性的信赖。后者是人们对法律权威在实施法律行为过程中的人格方面的信赖。
[1]
首先,法官应当不断提升人格,完善职业素养。社会大众有权对司法机构及法官抱有最殷切的期望。台湾著名法律人陈长文先生认为,“法官要想赢得别人的衷心爱戴,法庭不想被人藐视,法官就必须做到超然中立、精于判断、人格完整、办案公道、采证正确、不贪渎、有清风,裁判合乎法理人情。当法官做到这一点的时候,法庭内就会建立起一种信赖的气氛。当这样的法官多起来的时候,整个司法就会获得受人尊崇的社会基础”。日本《关于法曹伦理的报告书》强调法官有义务尽量避免做出可能有损于一般公众信赖的言行和态度,有义务保持一定的品质。对审判的信赖是审判权威性的基础,与对法官人格的信赖和敬意密切相关。[2]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李国能指出,“法官必须在行为上无时无刻严守至高的标准,以维持公众人士对司法机构及法官执行司法工作的信心”。为此,法官应当具备包容、超越、谦和、关怀等基本素质,应当具有清醒的职业认知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具备这样素质的法官在法庭上才能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气度。法官在法庭上并无私利,亦不应带有成见,法官没有必要非要将某人定罪或者非要让某一方当事人败诉,法官只需保持开放的心态,认真聆听双方的陈述、举证质证和辩论,在双方的对抗过程逐步接近案件事实,直到作出公正的判断。法官不得亦无需压制一方、纵容一方,不能要求律师按照自己内心设定的意思发表意见,不能随意打断律师发言,更不能随意驱逐律师,在遇到个别律师不够敬业或者律师对自己不够尊重时,应当能够从容应对,并且决不把不良状态扩散到其他案件中。
其次,法官应当在具体的言行举止上让外界感受到自己的公正(即表现公正)。《香港法官行为指南》则指出,“法庭要秉行公义,而且必须是有目共睹的。法官除了需要事实上做到不偏不倚之外,还要让外界相信法官是不偏不倚的”。对于法官在法庭内的言行举止,该指南进一步指出,“法官应以礼待人,亦应坚持出席法庭的人以礼相待。”,“所有出席法庭的人(无论是法律执业者、诉讼人或证人),都应受尊重,这是他们的权利。法官必须确保庭上各人,都不会因种族、性别、宗教或其它歧视性原因而被不平等地看待”
[3]
。即使是为了保持法庭秩序和提高效率需要作出干预,法官也应当确保自己的干预手法不会影
[4]响法庭的公正,避免影响外界对法庭公正性的观感。
再次,法官应当确立法律共同体的理念,以尊重律师为己任。司法公正是整个法律共同体的共同任务,单靠法官是难以完成司法公正与高效的重任的,法官应当视律师为职业助手。“真理,在被说出来之前就已经是真理。但在它还没有被说出来之前,我们未必知道它的存在。”法官的判断若无足够的事实和证据指引,就有可能作出违背真理的错误选择。当这种错误足以影响他人的生命、财产或自由权利,法律就必须设置严格的程序,帮助裁判者减少他们作出错误判断的可能性。在法庭上,律师通过充分地揭示案件的事实、证据及其之间的联系,协助法官发现关键的事实或真理,帮助法官作出正确判断。我们要想建立属于我们道德资本的司法公信力,必须依靠整个法律共同体的共同努力。缺少了律师的参与,法官与检察官在法庭上只能上演“二人转”;缺少了其他角色的参与,法官在法庭上只能上演“独脚戏”。
再其次,法官还应当注重学习一些心理学基本技术。心理学上,关于倾听、沟通、信任关系的建立、心理影响、情绪的察觉等问题有一系列非常专业的技术,这些技术在法官处理与律师的关系时,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法官在法庭上应当防止自己出现“反驳倾向”及当众指责律师,避免破坏当事人对律师的信任。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法官应对自我情绪有清醒的认知,应当形成“空杯”心态。在进入法庭或接待室之前,法官会遇到许多影响自己心理和心态的东西。老子说过,“致虚极,守静笃”。“致虚极”指的是把自己的内心完全“清空”。“守静笃”,专一不二曰“守”,寂然不动曰“静”,不动如山曰“笃”。这就是要求法官让自己处于开放性的心态,不带任何成见,并处于冷静专注倾听双方意见的状态,唯此方可传达出法官对律师和当事人的尊重。
最后,职业技能的提升对于一名法官也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职业方法(包括证据规则、庭审技巧等)的训练。这也是我国法学教育和司法实务方面存在的不足。目前,《交叉询问的艺术》、《法庭语言技术》、《还你清白》、《辩护律师永不停息》等著作,在庭审技巧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知识,值得一读。还有一些法律题材的影视作品,诸如《费城》、《永不妥协》、《大审判》、《杀死一只知更鸟》等,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直观的法庭技能。
注释:
[1] See Tom R.Tyler, Why People Obey the Law, Yale University, 1990, p.4.[2] 〔日〕森际康友编:《司法伦理》,于晓琪、沈军译,商务印书馆2010版,第286-287页。[3] 见《香港法官行为指南》第18、21、28、29条。[4] 见《香港法官行为指南》第39条。
出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325b14401018wib.html
第四篇:法官当如邹碧 用生命照亮法治之路
“法官当如邹碧华”,用生命点亮法治之路
说来惭愧,以前我对邹碧华法官的认识仅止于办公桌上刚刚购置不久的由他撰写的《要件审判九步法》,我还没来得及走进他的学识,2014年12月10日,年仅47岁的邹碧华在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病,带着对司法事业的热忱遗憾地离开了人世。他去世后,在新闻媒体、微信朋友圈、微博QQ等铺天盖地的报导文章中,从法官、检察官到法学教授到律师,网上网下都敬佩他的人品学识,一致哀悼、惋惜他的英年早逝。没有人会料到,一位并不算高官的法官的离世,会在业内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效应。
通过这些报导与悼念之词,我深深地认识了邹碧华法官,名门大院履历、司法高地中坚、生前一舒志向、身后备极哀荣,这位生前有志于构建“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法律人,身后赢得了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学教授以及其他各类法律工作者的一致认可,更赢得了百姓的拥护和爱戴。“走上这个岗位,就得承担起这个岗位的使命与责任。”对法律、法官职业的信仰,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可以概括邹碧华26年职业生涯的所有付出和坚守。邹碧华用生命诠释了何为法治精神,用一生践行法官的铮铮誓言。
“法官当如邹碧华”,说易行难。回顾邹碧华的一生,47年的人生历程,历经中国法治曲折进程,时间的流逝没有让激情懈怠消失,骨感的现实没有使丰满理想折翼,微弱的存在没有放弃改变世界的雄心。经历风雨不改初心,以蚍蜉撼动大树之决心不断推进改革。邹碧华生前并非身居高位,所为之举也没有震天动地,无论是当法官还是做院长,不论经历大事还是小事,他始终坚持自己内心的法治理想,做一个有良心有担当的法官。那么,“邹碧华精神”留给我们什么呢?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平常工作中,我似乎寻找到了答案。
坚守理想,乐于奉献。2010年大学毕业后,我回到家乡,从事自己热爱的法院工作,成为了一名平凡的基层法院法官。回想在兴宁法院工作的五个年头,1800个日日夜夜,我和同事们一起,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甘于清贫、无私奉献。田间地头,我们释法明理;执行路上,我们风雨兼程;审判席中,我们一锤定音„„所有辛勤的付出,都是为了实现心底深处那个神圣的法律梦想。
我之前所在的宁中人民法庭,是一个基层中心法庭,这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也没有复杂多变的新型案件,更多的是一些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的琐碎案子。一直以来,我们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不轻视的理念,定纷止争,排忧解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法安天下,更暖人心。还记得,那个大雨滂沱的下午,我们冒着倾盆大雨,踩着泥泞小路,翻山越岭来到距城区30公里远的径南镇白石村,为一起旷日持久的相邻纠纷案件做调解工作。当原、被告双方看到我们那被汗水、雨水、泥浆湿透的衣衫时,不禁深受感动。后来,在我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耐心调解下,原本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双方当事人,终于握手言和。那一刻,纵然我们身上是那么地狼狈不堪,心中却满怀着喜悦之情!每一起矛盾纠纷的解决,让我们深深地懂得:用心去办案,用爱去解忧,用情去平怨,用理去化仇,才能案结、事了、人和,真正化解矛盾。
有这样一宗离婚纠纷案件,更让我至今难以忘怀。唐某从江西远嫁来到永和镇石陂村,因为家庭困难,生活难以为继,万念俱灰之下,来到法庭起诉离婚,并且多次流露出轻生的念头。我们受理此案后,并不是简单地一判了之,而是根据案情,制订了“边调解边帮扶”的办案策略。在着手修复原、被告双方夫妻感情的同时,积极奔走,与相关部门一起全面帮扶当事人改造危房,增加经济收入,共同解决了当事人的家庭经济困难,最终,使这一个濒临解体的家庭走出困境。当和好如初的唐某夫妇,激动得一遍又一遍地感谢我们的时候,我们感到由衷地高兴!
敢想敢做,推陈出新。除了办案调解,我们注意总结经验,在工作方法上大胆创新,在管理思路上敢为人先,在尝试中突破,在突破中成长。于是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兴宁法院在全省首创开展“无讼村居”创建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形成合力,探索院村对接、情理法融合的矛盾预防化解新模式。通过法制宣传、法律咨询、指导村委登记排查、指导和联合镇政府、镇司法所和村委会及时调处等工作,不但主动介入将纠纷排解在基层,更以行动润物细无声地向群众灌输了法制观念,潜移默化地培养了群众的法律意识,影响和改变了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的方式。
时光,在厚厚的卷宗里流淌;青春,在定纷止争中消弭。我们是默默无闻的法律护航人,时时刻刻以自己的行动,忠实履行着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庄严承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邹碧华法官的过早离开令人痛惜,但他炽热的信仰力量仍在,他的事迹正在或者将会影响着一代代的法律人,召唤更多满怀职业理想的法律人接过火把点亮未来。邹碧华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是人民法官的杰出代表,他的事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他的品格永远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传承。我们要把学习邹碧华法官先进事迹与推动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始终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我宣誓: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忠实履行法官职责,恪守法官职业道德,遵守法官行为规范,公正司法,廉洁司法,为民司法,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