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议召开
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议召开
刘冰
文章摘要:为落实2005年全军通信工作要点,加强应急作战通信准备,5月25日至27日,总参通信部在广州组织召开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各大单位通信处长、无线参谋、网管中心主任,部分军兵种、集团军通信处长、通信总站和部分通信团的领导,以及有关院校、研究所的领导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听取了广州军区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工作情况介绍,观摩了短波综合接入网系统功能演示,听取了专家授课,进行了座谈研讨,文章主题:中国 军事通信 无线电短波通信 改革目标 发展方向
文章内容:2005年第3期外军研究和稳定.二是使指挥通信手段立体化.目前,美军已形成远,中,近程配套,陆,海,空,天,电五维结合的立体化多源情报搜集,探测与情报信息传递共用体系.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动用了30多颗侦察卫星和70多架侦察机,昼夜不停地对伊军情况进行侦察和监控,提供及时,准确的战场情报,确保了指挥能够连续有效地实施.三是使指挥通信手段多样化.伊拉克战争中,美军调用了10多个系列的通信卫星,直接为前线的美军提供战略和战役战术指挥通信服务:各级指挥所和战地指挥员使用了固定式,车载式,机载式,舰载式和背负式等多种类型的卫星通信终端;美军还建立了战场地域网,即把军一级移动用户设备()与三军战术指挥通信网,机载警戒控制系统,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连接起来,为各级作战指挥提供了多手段,多路由,多网系的可靠通信保障.四,通过改善指挥机构建设来促进指挥的稳定美军认为:战时指挥所的设置科学与否,不仅直接关系到提高指挥效率,而且关系到生存问题.采取的策略有:一是使指挥人员精干.美军将指挥机关分为军令,军政两大系统,军令系统负责指挥作战,军政系统负责行政管理和军队建设.这就使负责作战指挥的司令部得以摆脱庞杂的行政工作,专事指挥作战,从而保证了人员的精干.据有关资料分析,美军中央总部指挥参谋人员仅有400人左右,中央总部陆军司令部有270人左右,师司令部只有80人左右.二是使指挥作业自动化.美军广泛采用先进的指挥自动化技术,促进指挥的稳定.比如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有效简化了命令文电的处理,大幅压缩了参谋人数;运用通信自动加密技术,实现机要与通信的一体化,精减了机要部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已成功使用了一2,一57,一2400等保密话报系统.三是使指挥平台机动.为了更加有效地保证指挥的不问断和安全稳定,美军指挥所的依托平台正在向机动化发展.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除了本土的中央总部指挥所和设在利雅得前线的固定指挥中心外,海,空军开设了海上和空中指挥所,地面部队开设了由各型指挥车辆组成的移动指挥所.每个指挥所配有1部移动式战术卫星接收机和数部小型电台,保障对快速推进部队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口(作者:云南蒙自军分区司令员)?要闻简讯?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议召开为落实2005年全军通信工作要点,加强应急作战通信准备,5月25日至27日,总参通信部在广州组织召开全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研讨会暨无线业务工作会.各大单位通信处长,无线参谋,网管中心主任,部分军兵种,集团军通信处长,通信总站和部分通信团的领导,以及有关院校,研究所的领导等100余人参加会议.听取了广州军区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试点工作情况介绍,观摩了短波综合接入网系统功能演示,听取了专家授课,进行了座谈研讨,部署了全军无线业务工作任务.代表们普遍认为,试点工作为我军无线电短波通信组织改革探索了新路子,是今后一个时期无线电通信建设发展的方向;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我军无线短波通信组织开始向新的组织运用方式转变,具有里程碑意义,必将对深化军事通信领域各项改革产生深远影响.广州军区李作成副参谋长,广东省军区倪善学副司令员到会指导.总参通信部陈东副部长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各级业务部门领导,要以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为指导,以提高短波通信综合能力,保障“打赢”为目标,以改革短波组织运用为突破口,扎实做好应急作战无线电通信准备;要认清形势,需求牵引,切实增强短波通信组织改革的紧迫感;要理清思路,突破难点,大力推进短波通信组织改革的深入发展:要科学组织,稳步推进,确保实现短波通信组织改革目标.会议由总参通信部通信和指挥自动化局周绍荣局长主持.(刘冰)?53?
第二篇: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总结会领导讲话
内部情况通报
第36期(总607期)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 2010年12月2日
在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总结会上的讲话
郑国光
(2010年11月29日)
尊敬的杨根平副秘书长、阎立市长,各位代表,同志们:
上午好!
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总结会今天在美丽、古老而又现代化的苏州市召开。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党组对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 祝贺!对江苏省委省政府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对会议在苏州召开所给予的重视和周到的安排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请大家转达中国气象局党组对全国天气预报业务科技人员亲切的问候!刚才,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根平同志和苏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阎立同志作了非常好的讲话,我完全赞成!
这是第六次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也是本世纪以来召开的第三次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这次会议的筹备和召开,将其列入了中国气象局今年的重点会议。根据党组安排,梅燕同志从年初就开始部署筹备这次会议。一会儿,她还将代表局党组做工作报告。下面,我利用这次机会讲两点意见。
一、关于现代天气业务的地位和作用问题
现代天气业务是气象业务的核心,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是检验气象业务水平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国务院、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关心重视气象工作,很大程度上就是看气象部门所做的天气预报是否准确、是否有用。1996年江泽民同志视察中国气象局时指出气象预报准确与否,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这充分说明了天气预报在气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气象局党组历来高度重视天气业务工作,始终把发展天气业务作为气象业务工作的核心,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自2004年第五次全国天气预报(预测减灾)工 作会议以来,各级气象部门紧紧围绕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全国天气业务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天气预报的业务内涵不断丰富,产品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升,预报员队伍的建设不断加强,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断提高,总体水平接近或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发展和发挥气象服务效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首都国庆60周年庆典、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以及历次重大气象灾害的气象保障服务中,气象部门提供了及时准确和精细化的预报服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当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天气预报的时效性、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限的预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虽然我国天气业务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着基础科学支撑薄弱,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不高,数值预报核心技术能力不强,台风、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不足,新技术和新资料综合应用不够,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以及天气预报业务流程不尽合理等突出问题。我们还要清醒地看到,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时空分布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大气运 动变化和影响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现代天气业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气象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贺信中要求广大气象科技工作者,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也殷切的期望广大气象工作者要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重大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和预警时效性,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预报能力。可以说,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心,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良好的机遇。在当前大力推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着力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努力提高气象核心竞争力、加快实现气象现代化的形势和压力面前,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天气业务,必须把发展现代天气业务作为气象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抓紧抓好。
二、关于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问题
今年年初,中国气象局下发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指导思想、目标、主要任务、关键技术、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以及保障 措施。一会儿,梅燕同志将在工作报告中,对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任务要求、科学内涵、重点任务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和具体部署。这里,我强调四个问题。
一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在提高天气预报科技内涵和准确率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围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的核心目标,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预报技术”的要求,深刻认识“天气业务是研究型业务,依靠科技进步是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根本途径”的内涵,加大“天气研究计划”实施力度,加快数值天气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加强多种资料和方法综合应用的研发,发展建立更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技术方法,努力提高现代天气业务的科技内涵,不断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
二要紧紧围绕气象服务需求,在提高天气预报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上下工夫。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传统的天气预报方式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气象服务的需求。我们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努力提高天气预报产品的精细化和专业化水平”的要求,以多种资料融合技术和高分辨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继续深入推进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试点工作,着力建立专业化的预报业务技术体系,发展完善具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预报业务,制作发布精细化、个性化和专业化预报 产品,提升大城市气象预报、农业农村气象预报、山洪和地质灾害气象预报等精细化水平,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
三要紧紧依托人才保障,在提高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以人才体系建设为保障,加强人才培养,建设高素质预报员队伍”的要求,深刻认识“预报员在现代天气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内涵,坚持把预报员队伍建设作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大预报员培训培养的力度,建立常态化的预报员岗位培训和集中轮训制度,继续做好国家级首席预报员评聘和预报员技术竞赛等工作,努力提高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不断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对预报员能力素质的要求。
四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在完善现代天气业务体制机制上下工夫。要深刻理解《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关于“依靠改革创新,完善预报业务体制,促进现代天气业务科学发展”的要求,深刻认识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设科学化、集约化、规范化天气业务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认真分析各级气象台的业务优势、技术特点和服务要求,推进现代天气业务体制改革试点进程,合理布局各级气象台的业务任务和资源配置,发挥国家级业务中心、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的技术引领和业务指导作用。要进一步强化省级气象局在天气预报业务中的组织协 调作用,建立科学合理、高效集约的预报业务流程,进一步完善与现代天气业务相衔接的业务规范和业务规章,为发展现代天气业务提供制度保障。
“十二五”是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国务院关于气象事业发展第二阶段战略目标顺利实现的攻坚时期。《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关键是要结合当地和本单位实际,切实做好《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各省(区、市)气象局、各单位要全面深入分析本省(区、市)、本单位天气业务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业务发展实施方案。各试点单位要继续创新,确保试点任务的顺利完成。在试点的基础上,中国气象局将在全部门开展天气业务技术发展与业务布局流程的改革调整,加快建立现代天气业务。
同志们,推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以本次会议为新的起点,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实践,努力工作,不断提高天气业务能力,为早日实现气象现代化,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依靠科技进步 坚持改革创新 扎实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在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与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上的报告
矫梅燕
(2010年11月29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全国天气预报工作会议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总结会。这是继2004年全国预测减灾工作会议后,时隔6年的又一次关于天气业务发展的重要会议。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领会中国气象局党组关于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的战略要求,围绕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的核心,进一步深入扎实地贯彻落实《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认真总结“十一五”我国天气业务取得的成就与经验,分析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形势与需求,总结交流2010年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的进展和经验,部署“十二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发展。
受中国气象局党组委托,我作会议工作报告。
一、我国“十一五”天气业务工作取得的成就与经验 回顾我国天气业务的发展,我们始终坚持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需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带动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推动发展,坚持以强化管理促进发展,天气业务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天气预报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一)天气业务能力明显加强 1.天气预报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气象服务需求推动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受服务需求的牵引,气象要素预报的时空分辨率更高、预报要素的种类更多,预报的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延长预报时效和加强预报定量化为目标,重大天气过程和灾害性天气的中短期定量预报水平明显加强,延伸期预报逐步发展。面向防灾减灾以及农业、水利等各行业需求的专项预报针对性更强,预报产品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
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科研开发和业务能力不断加强,气象资料综合应用水平明显提高。雷暴、强对流和暴雨落区短期预报的动力诊断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分类别的强对流天气落区预报已开展试验。数值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基于格点和站点两种方式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开始在中央气象台和部分省气象台进行业务试验,精细化乡镇气象要素预报也已在部分省气象台逐步开展。基于雷达、卫星和自动站资料的定量降水估测业务水平不断提高,集合预报技术在中期天气预报、台风路径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逐步深入,台风路径概率预报和登陆台风精细化风雨预报业务稳步发展。
2.短时临近预警能力明显加强
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警预报是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重点内容,也是近年来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领域。目前,我国各级气象台站已不同程度建立了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和技术体系,临近预报业务取得了明显的发展。实时天气监测、短时强降水等强对流天气预警预报业务的开展,使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提高。依托北京奥运成果和广州、武汉区域气象中心的科研基础,首次建立了全国统一的短时临近预报系统平台(SWAN1.0)。中央气象台和大部分省气象台初步建立了中尺度分析业务,雷达、探空、稠密地面观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应用得到加强。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联防、指导业务流程不断完善,业务组织与管理工作不断规范和强化。
3.预报技术平台和业务流程日趋完善
近几年来,在中国气象局的统一组织下,由国家气象中心牵头、区域气象中心及各省气象台积极参与,建立起了全国统一的天气预报基础业务平台。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MICAPS3.0)成为全国各级台站天气预报的主要基本业务平台,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0)在全国省级气象台 站得到广泛应用,数值预报解释应用业务系统(MEOFIS)开始在部分省级气象台应用,初步建立了全国共享的预报产品数据库(NWFD)。
加强了以集约化为目标的天气预报业务流程改革和建设。实现了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以省级预报为主、中央气象台提供指导的业务分工布局。以全国共享的预报产品数据库为基础,完成了全国城镇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流程的调整改革,增加发布频次,统一发布时效,实现了城镇预报对外发布的一致性。积极推进国家级专业化业务中心建设,中央气象台台风海洋预报中心、强天气预报中心等专业化中心的建设和灾害性天气预报、定量降水预报等业务流程的改革取得良好的效果。
4.天气预报准确率有了明显提高
2005-2009年全国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84.4%,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平均为22.2%。暴雨预报准确率近10年提高了5%。2009年全国分县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为86.3%,相对于2004年提高了4.4%。2005-2009年台风24和48小时路径平均预报误差分别为119公里和203公里,台风路径预报准确率已达到发达国家的同等水平。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也取得了良好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效果。在近年来的防汛抗台、抗击持续低温雨雪冰冻、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防灾减灾服务以及北 京奥运、国庆60周年庆典、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中,准确、及时、精细的天气预报不仅取得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也为气象部门赢得普遍的赞誉和良好的社会影响力。
(二)数值预报研发和业务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持续努力,我国数值预报业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2007年,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系统由T213L31升级到T639L60,使我国的业务数值预报系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业务数值预报产品得到了各级气象台站预报员的广泛应用。GRAPES全球中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于2009年投入准业务运行,标志着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进入到业务试用的关键阶段。针对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气象保障服务需求所发展建立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系统,标志着我国高分辨数值预报业务的新进展,有力地支持了精细化天气预报业务的新需求。以全球模式和区域高分辨模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台风数值预报系统、快速资料同化预报系统、集合预报系统及各类专业数值预报系统,带动了我国数值预报模式业务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气象资料在数值预报中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为精细化的天气预报业务及专业气象预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2010年组建成立了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实现了新一代数值预报研发和应用人员的有效结合、模式研发和应用工作的协调推进,为我国 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预报员队伍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中国气象局党组高度重视气象人才工作,始终坚持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作为气象人才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预报员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升。加强首席预报员队伍建设,从2007年开始,连续四年开展了“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的评选,形成了由46位预报员组成的国家级首席预报员队伍,并以此为基础,开展了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建设。各省气象台也设立了首席预报岗位,开展了国家级与省级首席和骨干预报员的岗位交流。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由国家级首席和省级首席为主的骨干预报员队伍。加强了预报员业务技术和岗位技能培训。组织开展了对全国预报员的集中轮训工作,促进了预报员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2007和2009年开展了两次全行业的预报技能竞赛,带动了全国范围的预报技术岗位练兵和预报员业务能力的锻炼提升。不断优化预报员成长的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通过修改完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条件,使预报员的正研职称评审更加注重业务实践能力。目前全国具有正研高工职称的预报员已达56人,占正研总数的比例明显提高。建立了常态化的预报技术总结和技术交流制度,预报员对重大天气过程的科学分析和认识能力明显提高,科学 素养得到加强。通过全国性的预报业务手册编写工作,使预报技术和预报经验得到系统化的总结和提炼,为进一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奠定了科学基础。
(四)预报业务管理取得良好成效
加强天气业务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近年来,按照《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的总体要求,先后制定下发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和《中国气象局数值天气预报业务发展规划》、《气象卫星应用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明确了天气业务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加强业务发展的统一组织,推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天气预报业务基础平台(MICAPS3.0)、短时临近预报系统(SWAN1.0)等系统的开发以及在全国范围的推广应用,初步形成了基础预报业务系统统一建设、各地特色化二次开发的集约化预报系统技术研发模式。实施了全国城镇气象要素预报业务流程的调整改革,实现各级台站预报产品制作与发布一致性和业务流程的集约化。加强业务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推动天气业务的持续、有效、规范发展。近年来,制定下发了《海洋气象预报业务规定》,修订了《全国短时临近预报业务规定》和《台风业务和服务规定》,制定了《全国电视天气会商业务规定》,编制了《中尺度天气分析业务指导意见》,规范了国家级和省级气象灾害预警及预警信号发布办法。加强预报质量的考核评估管理,改革预报质量考核 办法。开展了省级气象台相对中央气象台指导预报订正技巧的检验和考核评估,不仅有效促进了预报质量的改进和提高,也推动了上级台站对下级台站指导预报业务流程更有效地发挥作用,是预报质量评定管理的一次创新。今年以来,在推动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的工作中,通过抓试点、以点带面带动天气业务发展取得良好成效,也形成了推动天气业务发展的有效管理模式。
(五)天气业务发展取得的基本经验
天气业务的发展实践也形成了值得总结的发展经验。一是始终坚持服务引领,着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天气业务始终面向国家防灾减灾的需求、面向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是天气业务精细化发展和不断提高预报准确率的根本动力。
二是始终坚持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升天气预报的科技支撑能力。天气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历程表明,数值预报水平的提高,卫星、雷达等现代化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天气业务能够不断适应气象服务需求发展的根本途径。
三是始终坚持以人才为本,建立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人类现阶段对大气科学理论的认知水平决定了预报员仍将在天气预报业务中发挥重要作用。高素质的预报员队伍,是把握大气科学理论、驾驭现代预报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水平的关键因素。四是始终坚持以科学管理为手段,不断提高现代天气业务的效率和水平。近年来天气业务管理的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业务发展的规划设计和统一组织,强化质量管理、业务考核和业务规范化建设,是提高业务发展质量和预报业务水平的有效措施。
在充分肯定天气业务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现阶段天气业务的发展与国家防灾减灾、公共气象服务的需求,以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仍有待提高。适应防灾减灾需求的重大灾害性天气的预报精度,特别是突发性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预警能力亟待提高;面向公众气象服务需求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和预报产品针对性迫切需要改进。数值天气预报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现阶段我国全球数值预报模式的水平还只相当于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21世纪初的水平。在模式框架技术、资料同化和模式物理过程的研发应用能力等方面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新一代全球数值预报模式(GRAPES)还不具备业务应用能力,高分辨数值预报模式面临迫切的发展需求。预报技术体系难以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要求。尚未形成适应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卫星、雷达以及近年来增加的新型探测资料的应用水平不高,集合预报、动力诊断等现代预报技术的 应用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天气图分析等基础业务薄弱的问题没有明显改变。天气预报业务面临着向灾害影响和风险评估延伸的挑战。集约化的天气业务布局有待完善。我国五级台站业务布局中各级业务分工不够清晰,预报业务、系统开发和技术研发等方面简单重复的问题依然存在,预报岗位设置和指导业务流程不适应预报业务发展形势,基层台站业务技术薄弱而预报服务任务加重的矛盾越发突出。预报员队伍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预报员队伍总量不足与预报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影响和制约了预报员综合素质的提升。
二、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新时期气象预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致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贺信中指出,要努力探索和掌握气候规律,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进一步推动我国气象事业实现更大发展。总书记提出的“四个能力”要求对气象工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也具有较强的经济社会特征。温家宝总理在视察中国气象局时要求,要继续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预警的时效性,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回良玉副总 理多次强调要提高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中央领导同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对新时期气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的明确、具体要求,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天气预报工作发展的根本方向。
(二)经济社会发展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了更多样化的需求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业对气象的敏感性以及对气象灾害的脆弱性不断增加,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对气象灾害预报服务工作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防灾减灾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的准确率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特别是中小河流和水库防汛治理、山洪地质灾害防范对突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时效性、灾害影响评估的针对性等提出了新的挑战。气象为农服务使天气预报向农村乡镇、农业生产一线延伸,对天气预报的精细化、专业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气象服务的多元化需求在不断增长,要求天气预报更有针对性和通俗性,社会公众对天气预报更加严格的监督评价,使传统的天气预报面临着创新变革的迫切要求。此外,能源、交通等专业领域对气象服务越来越多样化需求,也使天气预报面临着更加多样化发展的新形势。
(三)频发的极端灾害性天气事件对天气预报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呈现增多、增强、时空分布更加复杂多变的趋势,大气运动、变化和影响的规律越来越难以把握。今年以来,西南地区特大干旱、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和超强台风“凡亚比”、“鲇鱼”等灾害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力,充分反映出极端气象灾害复杂多变、难预难防的新特点。极端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难度大,凭传统的经验和现有的技术手段难以做到有效的预报。这既对现代天气业务提出了重大挑战,也对气象现代化水平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四)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天气预报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数值预报是天气预报的核心技术,正处在新的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综合遥感探测技术和高性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全球模式的高分辨率化和天气气候模式一体化成为现阶段数值模式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将为天气预报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及快速同化分析预报技术将成为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报和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的技术基础;天气气候模式的同步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延伸期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能力的提高;集合预报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将推动灾害性天气和高影响天气预报由确定性预报逐步 向表征预报不确定性的概率预报方向发展。多种专业模式(模块)的进一步发展,是天气业务向满足行业用户需求方向拓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预报技术和方法的进步以及预报业务系统的完善,也将对现代天气业务布局和业务流程建设提供保障和支持,推动天气业务体制将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
三、科学谋划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
(一)充分认识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中天气业务发展面临的任务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气象现代化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还没有明显缩小。我国气象业务发展还较多地体现在靠投入、靠硬件建设,核心技术发展、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业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因素。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就是要更加注重天气业务领域气象科技水平的提升和核心技术的发展,要将过去注重硬件建设和发展规模的方式转变到注重科技研发和人才培养、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来。因此,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依靠科技和人才,切实提高气象预报预测业务的能力。
(二)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内涵与客观要求
我国天气业务已经走过六十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建国初期天气预报工作起步的天气学经验预报阶段,到改革开放时期伴随雷达、卫星、数值预报和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展的预报技术现代化发展阶段,以及进入到新世纪以来受气象服务需求快速增长推动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阶段。建立在现代预报技术基础上的天气预报精细化发展,使天气业务具有了现代化的特征。天气业务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表明,天气业务始终围绕着不同时期气象服务的需求,紧紧依托气象现代化和气象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由此,我们可以概括总结出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科学内涵,即现代天气业务以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为基本特征,以提高精细化预报基础上的预报准确率为根本要求,以数值预报等现代预报技术的发展及多种资料和方法的综合应用为科技支撑,以能够驾驭现代科学技术的预报员为关键要素。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需要科学地认识其客观要求。现代天气业务以数值预报为核心技术支撑。从预报技术的发展看,数值预报已成为构建现代天气业务技术体系的基础,成为预报员构建现代天气业务知识结构和技术能力的重要内容。数值预报是决定现代天气业务能力的核心因素。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要走专业化的预报技术路线,这是天 气预报精细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专业化的预报技术路线包括专业化的预报技术和业务体系。专业化的预报技术是在对大气运动规律更深入地把握和对预报业务细分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的预报技术方法,通过预报技术的专业化发展促进预报业务的精细化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体系,是与预报技术体系相适应,按照预报技术特点布局业务分工,设置业务岗位,体现业务流程的集约化。
现代天气业务更加重视预报员作用的有效发挥。提高精细化预报基础上的天气预报准确率,要求预报员具有更为扎实的大气科学基础和更强的驾驭现代预报技术的能力。发展专业化的预报业务和技术体系,需要预报员对某一领域预报技术的“精”和“专”。因此,发展专家型预报员队伍,是现代天气业务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全面把握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 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客观要求,决定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要以提高预报精细化和准确率为核心目标,以发展预报核心技术、加强专业化的业务技术体系和专家型预报员队伍建设为重点任务。
1.发展数值预报核心技术,提升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持续快速发展新一代GRAPES数值预报模式,实现数值预报的可持续发展,是发展现代天气业务的首要战略任务。要立足GRAPES模式的战略发展,在模式框架、物理过程、资料同化等重点技术领域,加强科技攻关,培育核心技术优势。既要注重学习引进先进的模式技术,更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形成模式的自我可持续发展能力。要立足GRAPES模式的战略发展,既要求在短期内实现业务化,体现业务应用效益,更要立足于追踪国际一流模式水平的长远发展目标。要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组织模式的研发,加强总体规划和设计,围绕目标定任务,基于效果做评估,坚持开放合作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GRAPES模式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
要面向业务需求,不断完善数值预报模式业务体系。进一步推进T639模式的业务应用,持续改进完善以T639和T213模式为基础的全球台风数值预报、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针对模式的应用需求,进一步提高模式产品的后处理和分发服务能力。为适应精细化天气预报和专业气象服务的需求,要加快发展高分辨率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依托北京奥运和上海世博气象保障服务的科研成果,选择先进的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尽快在区域气象中心建立起高分辨率的区域数值预报模式业务系统,为区域内各省级气象台提供应用服务。
加强数值预报的应用能力建设。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对业务数值预报模式产品检验评估,提高预报员对模式 产品的误差订正和模式性能的综合诊断能力。要加强数值预报的动力统计解释应用技术研发,提高国家级和省级台站数值预报的释用水平。发展模式检验新技术,建立确定性模式和集合预报检验业务系统,构建业务模式全国统一检验平台,加强业务模式评估对比工作。加强数值预报模式业务运行管理,规范国家级、区域级、省级数值预报系统业务化标准,建立数值预报模式的业务准入机制。
2.完善专业化预报技术体系,为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发展天气预报关键技术。以数值预报为基础,发展针对不同类别预报业务的技术方法和分析应用手段。研发基于多种资料的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特征识别技术,建立实时天气监测分析业务。开展天气尺度和中尺度天气分析及热力动力诊断技术研发,强化天气分析基础业务。发展多种资料实时综合分析和外推预报技术,以及基于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的动力诊断技术,提高灾害性天气短时临近预警能力。发展定量降水估测和预报技术,提高精细化定量降水预报能力。加强数值预报产品的动力统计释用技术研发,发展基于格点和站点的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业务。加大集合预报技术的应用研发力度,发展建立基于集合预报的灾害性天气和重大天气过程的中期、延伸期概率预报业务。
推进天气预报业务系统建设。加强统一组织,以集中研 发基础平台和本地化应用相结合,推进基本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集约化建设。继续发展完善天气预报业务基础平台MICAPS系统、短时临近预报业务SWAN系统、气象要素客观预报MEOFIS系统和全国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产品数据库NWFD系统,不断完善业务功能,提高业务系统统一研发的标准化水平,推动针对各级台站业务需求的本地化开发应用。
强化气象资料的综合应用能力。认真推动《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的落实实施。突出重点,加强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和实时天气监测分析中的应用。有计划地开展卫星、雷达和地面自动站资料的质量评估和数据集建设,为数值预报资料同化和天气业务应用提供支持。
3.完善专业化预报业务体系,促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
探索专业化的岗位设置。以预报技术体系的专业化发展为基础,通过业务组织结构的专业化设置,带动业务分工的细化。要完善国家级专业化业务中心建设,加强区域气象中心、流域气象中心和海洋气象中心的建设,推进实施省级专业化业务岗位设置。
合理布局预报业务分工。认真分析各级台站的业务优势和技术特点,合理布局国家、区域、省、市、县五级台站的业务任务和资源配置,突出国家级的技术引领和业务指导,加强区域级的技术指导和辐射,强化省级的业务组织和业务 指导。通过合理的业务分工,建立集约化的业务流程,减少多级台站预报业务的简单重复。通过上级台站对下的预报指导和下级台站的本地化预报分析订正,发挥各级台站的业务技术优势,形成多级台站优势互补的业务流程。要继续开展与指导预报流程相适应的下级台站相对上级台站的预报质量检验评估,促进各级台站业务优势的充分发挥。要将预报技术总结交流的制度化作为业务流程建设的一项内容,不断丰富业务流程的科技内涵。
4.建设专家型预报员团队,不断提升预报员在天气预报中的核心作用。
分领域组建专家型预报员团队。以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为骨干,组建暴雨、台风、强对流预报等领域的国家级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培养分领域的天气预报专家。省级气象台要组建以全国百名首席预报员为核心的预报员团队,培养有专长的预报专家。要充分发挥专家型预报员团队在各类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中的技术把关、业务指导作用和预报技术总结、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带动和引领作用。
加强对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组织管理。要建立完善预报团队的运行管理机制,通过制度建设和必要的经费投入,支持专家型预报员团队的业务、科技活动持续有效地开展。
四、扎实落实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任务
(一)认真总结试点经验,持续推进指导意见的实施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指导意见》的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今年启动了现代天气业务发展与改革试点工作。力求通过抓试点建设,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推动以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为目标的现代天气业务发展。通过近一年的业务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编制了6个“专项指导意见”提交此次会议讨论。
1.稳步推进各项指导意见的落实
各单位要根据6个“专项指导意见”,结合本省实际,稳步有效地开展中尺度分析、强对流天气实时监测及短时临近预警、强对流天气落区短期预报、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和海洋气象预报业务的实施,要稳妥有序地推动省市县三级天气预报业务集约化布局工作的试验和实施。充分借鉴试点经验,形成以点带面的效果。
2.进一步强化国家级和省级的业务指导能力建设 国家级和省级气象台是建设专业化预报技术和业务体系、实现天气业务集约化发展的关键环节。要丰富国家级指导预报业务的内涵,在全国天气预报业务的组织、预报质量的提高和预报产品的改进完善、新预报技术的应用以及预报技术总结交流等方面发挥更加全面的指导和带动示范作用。要强化省级台站对下的业务指导意识,各省气象台要在全省预报业务的组织、精细化预报业务的实施、以及市县预报业务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增强责任意识,发挥指导和带动示范作用。省级指导预报业务要不断提高定量化、精细化和可视化水平,支持市县级台站预警服务能力的提升。
3.继续开展现代天气业务建设试点工作
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因此,试点工作也将持续地开展。结合气象服务需求的发展,2011年的试点工作将在延续今年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精细化天气预报的试点。一是全国大城市精细化预报服务试点,重点突出大城市灾害性和高影响天气的精细化预报和适应公众服务需求的预报产品表现形式的改进。二是开展农业农村精细化天气预报试点,支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对精细化天气预报的需求;三是开展防灾减灾需要的精细化预报试点,探索和改进针对防汛抗灾需要的台风、暴雨等预报在内容和产品表现形式上的改进。重点结合国务院关于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防治等防灾减灾工作开展精细化预报业务的试点工作。
(二)切实发挥人才科技和科学管理的保障作用 1.强化气象科技创新的保障作用
依靠科技进步是天气业务发展的根本途径,这已经被天气业务发展的实践所证明。新时期现代天气业务的发展,更 需要气象科技创新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扎实落实好《天气研究计划》,完善气象科研计划安排和组织方式,不断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要围绕不同阶段预报业务发展的重点任务组织科研立项,对数值预报、预报系统研发等关键领域,要形成持续科研支持的机制。要高度重视和有力地加强对科研成果业务应用的考核评估,提高科研面向预报业务需求的研发效率。各级台站要将天气业务作为一项“研究型”业务,加强对预报业务的科技和人才投入。
2.强化人才支撑的保障作用
要继续将现代天气业务的人才队伍建设作为落实中国气象局《关于加强气象人才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的重点任务,通过《创新团队建设与管理办法》、《双百计划管理办法》等有关政策的实施,培养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专家型预报员骨干队伍。要培养学习型的预报员队伍,建立常态化的岗位培训和集中轮训机制,不断促进预报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各级台站要高度重视预报员的岗位实践锻炼,注重在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实践和预报技术总结交流中发现和培养骨干预报员。同时,也要将预报系统开发和技术研发人员作为预报业务队伍的一部分,加强队伍建设。
3.强化科学管理的保障作用
要在总结近年来预报业务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天气业务的科学管理。要强化按照业务发展规划组织 实施天气业务的发展建设,实现天气业务持续有效发展。要强化整体设计、集中组织、突出重点的业务建设实施原则,推进天气业务的集约化发展。要进一步强化业务规范化建设,不断提高天气业务的运行质量和效益。要加强调查研究和检查评估,推进各级台站天气业务的协调有序发展。
同志们,气象服务需求的不断提高和多样化发展,决定了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发展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发展现代天气业务,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一定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依靠科技进步,坚持改革创新,以务实的作风、勇于探索的精神,大力推动现代天气业务的改革与发展,努力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本期发:中国气象局领导班子成员,各省(区、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本期编辑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