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村改居社区充分就业平台的对策思考

时间:2019-05-13 13: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创建村改居社区充分就业平台的对策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创建村改居社区充分就业平台的对策思考》。

第一篇:创建村改居社区充分就业平台的对策思考

创建“村改居”社区充分就业平台的对策思考

——东莞市松柏朗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调查

吕海燕杨 飞叶许光

23(1、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江门 529000

2、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广东东莞 5231063 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劳动服务站,广东东莞

523782)

摘要:经济的快速发展,利益、环境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促进了东莞市的大量农用土地改为工业用地,许多村完成了村改居、村民就地变市民的过程。为了村改居后失地农民就业和再教育问题,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村委会针对区域内主动失地农民的特点,积极创建劳动力就业平台,让这些主动失地农民顺利实现就业,接受自我认同的身份转变,以社区为单位教育主动失地农民丢弃依赖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不劳而获、坐享其成的“搭便车”心理,真正成为自食其力的新型城市社区居民。

关键词:社区 就业平台 中图分类号:F328 文献标识码:A

一、松柏朗村的基本情况

松柏朗村是东莞市大朗镇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是典型的丘陵地区,位于大朗镇中心区的西南部,毗邻东莞市松山湖高新科技生态工业园,处于东莞市几何中心和穗港经济走廊黄金腹地, 东接求富路,南临松山湖,西邻佛子凹,北依黎贝岭,毗邻松木湖,紧靠大朗镇中心区。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镇政府曾斥资千万推进松佛路市政改造工程,修通通往镇中心区的松佛路、工业园区路网和村中主要道路,目前已经被东莞市政府规划为生态旅游开发区和高科技工业园区。

松柏朗村占地总面积2.25平方公里,下辖10个村民小组,总户数967户,居民9135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4135人,非本地户籍人口5000人。改革开放以前,松柏朗村属于典型的一元化农业生产结构,广大村民主要依靠种植水稻和荔枝等农产品维持生活,每年人均收入不足两千元,工业收入几乎为零。改革开放以后,松柏朗村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全村现有企业543间,外商投资企业多达23间,内资企业12间,个体户518个(内资企业中,没有集体企业,有2间村民投资企业,10多个本村个体户)。据统计,2009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1800万元,村组两级集体资产总值16042万元,集体总收入1303万元,纯收入516万元。村民当年人均收入近35000元,其中集体分配收入4146元,个人务工收入14400元,私人物业租赁收入15600元,农业收入几乎为零。

二、.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和工作情况

1、创建农民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背景

改革开放之后,松柏朗村的外源性经济和民营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村里土地绝大部分被征用,耕地日渐稀少,广大农民陆续“洗脚上田”,逐步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并转向二、三产业。同时,村委会和村民分别投资兴建了一大批出租厂房、商铺和宿舍,逐步形成了以出租物业为主导的社区经济结构模式。失地农民从务工创业、出售土地和出租物业等经济活动中获取收入。伴随着“村改居”

和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松柏朗村农民彻底蜕变为新型的城市社区居民,与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民身份告别。

市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虽然让松柏朗村过上了富裕的市民生活,却有许多主动失地农民由于缺乏必要的创业条件和就业技能,不得不“被失业”在家,游离于工厂企业大门之外,主要收入来源是集体收益分配和物业租金收入。因村民能够持续分享村组集体经济福利,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逐渐养成了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要求集体分红只能增不能减的“搭便车”社会心理。他们既不想务工创业,也不愿意投资生财,只是贪图闲暇与安逸, 把农村集体当成“土围子”,被人戏称为 “新农民贵族”。与此同时,村中两极分化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一些村民赌博的恶习也有所抬头。这种状况,不仅浪费了社区人力资源,增加了集体经济的负担,也阻碍了社区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必将影响到东莞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为了让社区农民能够及时转化就业,走向全面发达富裕道路,松柏朗村在上级政府的指导帮助下,于2006年正式建立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认真贯彻落实经济社会“双转型”政策,努力搭建劳动力就业平台,为本社区失业村民、“4050”困难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绩,积累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经验。为争取“充分就业社区”目标的典型村,失地农民就地转移提出了较好的对策建议。

2、劳动力就业平台建设情况

2006年5月26日,中共东莞市委东莞市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推动自主创业,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当前就业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提出建立健全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和全面实施“创业东莞”工程,切实推动城乡劳动力自主创业、充分就业。松柏朗村响应市政府号召,努力搭建本社区失地农民就业服务平台,先后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村委会指派干部专门负责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管理工作,履行本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职能,并为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配备了2名专职工作人员。同时,村委会还为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提供了150多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并划拨专项资金10万余元装修了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办公室,配置了空调、电脑、电话、传真机、打印机、办公桌椅等必要的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建立健全了 “市—镇—村” 就业管理三级联网系统和劳动力档案管理系统,将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与原有的社区劳动服务站纳入统一的社区劳动服务管理职能体系。

3、劳动力就业平台的具体做法

为了搞好劳动力就业服务工作,松柏朗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平台设置了专门的就业服务窗口,配置专用的就业服务电话,定期与不定期召开村民座谈会或上门访问和电话回访等活动,向村民们宣传就业政策、接受失业登记、求职登记、招聘登记、培训申请等活动,提供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一站式” 便民服务。同时,建立了与市、镇就业管理网络联网的社区局域网站,健全了就业管理“市-镇—村”三级网络系统,向广大村民和社区居民定期和不定期地滚动发布就业政策信息、职业培训信息和劳务市场信息等。专门为40—49岁之间的妇女和50-59岁年令段的男性开展了“岗位信息进家入 2

户,重点帮扶‘4050’”的项目计划,在积极组织他们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帮助他们联系工作单位和协助申领工资差额补助等。通过与镇人力资源分局沟通和辖区内企业的合作,在本社区内定期和不定期地集中举办企业招聘会,创建“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为本村失业者、尤其是失业妇女、待业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提供专门的就业岗位和职业训练场所。针对本社区公益性服务系统的要求设置优抚岗位,优先招录本社区村民上岗工作,如做村保洁员、治安员和市场收费员等。配合镇人力资源局在社区内举办“村民职业技术培训班”和“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学习班”,聘请相关专业的技师为村民传授实用职业技术,聘请职业培训师为本村户籍大中专毕业作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培训,扶持村民上项目搞创业,组织村民申领无息创业贷款,支持失业青年兴办工厂商店,帮助本社区村民自主创业。把每月的10日定为“就业服务咨询日”,由村组干部及就业服务平台工作人员集中作专场劳动就业政策宣传与就业问题咨询服务活动,同时利用节假日,如国庆、春节、“三八”妇女节、和“五一”劳动节等作专场就业服务宣传和咨询服务活动。

三、劳动力就业平台的主要工作成果

松柏朗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建立以后,在大朗镇政府和镇人力资源局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广大村民的积极配合努力下,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到2010年6月,松柏朗村劳动服务站推荐本地村民就业总人数达525人,其中:男性212,女313人。成功就业总人数达368人,其中:男性106人,女性262人(包括4050人员212人,男72人,女:140人;39岁以下人数:156人)。本村工厂就业人数为295人,其中男性112,女性183;外村工厂就业人数93人,男性29人,女性64人。申请工资差额总人数160人,其中男性31人,女性129人。

总体看,松柏朗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成就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转变了村民就业观念。本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在建立初期,开展就业服务工作十分困难,安排村民参加职业培训和介绍工作的时候,经常需要村干部反复做动员工作,2006年村民日均咨询访问量只有几人。经过几年的宣传教育之后,村民逐渐由过去被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变为主动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目前,广大村民的劳动就业观念已经发生明显转变,逐步扭转了依靠村组集体分红的思想,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工作,依靠自己双手劳动、勇敢投资和智慧创业为家庭创造收入。(2)提高了村民职业能力。根据市劳动局和镇劳动局的要求,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对本社区的失业劳动力和大中专毕业生,开展了免费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先后开设了电工、焊工、美容、美发、电脑、家电维修、制冷空调、点心制作、粤菜烹饪、保健按摩和创业知识等多个职业技能培训班,累计培训劳动力和大中专门毕业生达达500多人次。仅2009年培训的文员、清洁工、包装工、装配工、保安员等就达300人次。培训合格率均在95%以上。

(3)解决了村民工作问题。几年来,通过向村民传递招工信息、举办社区劳务集市、提供公益性服

务岗位、向辖区内企业推介村民就业、与厂商合作建立“村民车间”、“巾帼工厂”和“青年见习基地”等途径,直接或间接地为村民解决了就业问题。截止2010年5月,在本劳动力就业平台办理失业登记152人,推荐和安排就业累计500多人,其中妇女和“4050”村民均占九成以上。先后解决了102位因政府“禁摩”而失业的摩托车司机的工作问题,指导和辅助30位本村大中专毕业生上岗就业。目前,全村户籍劳动力2605人,已经上岗的有 2403人,就业率已达92.3%,提前基本实现社区“充分就业”的目标。

(4)村民创业带动了就业。在东莞市委市政府青年创业项目支持政策指引下,本社区服务平台主动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商业银行,先后为吴汉平、刘健华、张敏玲等11位有创业能力但缺乏投资条件的村民,办理了由市政府提供的无息“创业贷款”,累计放了贷款达88万元,指导和帮助村民上项目搞创业,新办加工厂8间,商店3间。创业带动劳动力就业达68人,其中本社区村民23人,外来工45人。

(5)提高了村民生活水平。许多村民“洗脚上田”之后,经常围着麻将台消磨时间,由于缺乏劳动锻炼,与外界接触机会少,不仅导致身体健康状况差,思想观念也比较保守和僵化。村民通过再就业进入车间,成了“上班族”之后,白天在工厂劳动,晚上跟同事一起喝茶跳舞,社会接触面扩大了,谈话内容改变了,接收信息量增多了,眼界大大开阔了,思想认识水平也提高了,过上了健康向上的文明生活。通过转化就业和投资创业,不仅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家庭收入,改变了生活方式,也改善了生活品质。

(6)落实了政府就业政策。根据东莞市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对1999年及以后毕业的在生产性或服务业企业持续工作满一年的东莞户籍大中专毕业生给予一定的岗位津贴;对在全日制就业岗位上就业,并且月工资低于最低月工资标准的150%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工资差额补助;对在村(社区)劳务组织非全日制岗位灵活就业,并且每月累计工作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的就业困难人员给予一定的灵活就业补助。本社区劳动就业服务平台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每年至少办理了150多位村民的中专毕业生企业岗位津贴、就业困难人员工资差额补助和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补助,有效地落实了政府就业促进政策和“创业东莞”发展规划。

(7)缓解了企业招工难题。辖区内的企业招聘使用本村劳动力,一个重要优势是村民上班距离近,工作稳定性强,职业流失率低,能为村民带来丰厚稳定的收入;另一个优势是,由于村民就近上班工作,可以在自己家里食住,能为企业节约许多经济成本,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目前的“民工荒”所造成的招工难问题,尤其是国际金融海啸期间,广大在职村民为所在企业做出了非常大的劳动贡献,真正实现了劳资双方的互利双赢。这也是一件非常出人意料的事情。

四、劳动力就业平台面临的工作困境

松柏朗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遇到了许多难以克服的棘手问题。首先,部分村民,尤其是一些年轻人,贪图闲暇与追求安逸,不愿意劳动的思想根深蒂固,长期不学习、不工作、不投资和不创业,彻底扭转这种社会心理,工作难度大,任重而道远。其次,农村流行重男轻女思想,男人在家庭经常被骄贯,只在外面做事,不做家务劳动,妇女需要承担全部或绝大部分的家务劳动。这种情况,既影响了男人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妇女快速进步,阻碍了妇女平等地参加学习培训和上岗就业,对开展社区劳动力转化就业工作十分不利。三是,部分村民就业观念严重滞后,他们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一直抱有“等、靠、要”的思想,总是期待社区政府通过行政权力安排再就业。尤其是部分刚毕业大中专毕业生,只愿做公务员不想进企业,只愿做“白领”职员不想当“蓝领”技工,没有丰厚薪水待遇宁愿在家待业“啃老”的思想非常顽固,使社区就业平台的工作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四是,一些村民自身技能素质比较低下,而对就业岗位的预期要求过度偏高,不愿意接受艰苦脏累的工作岗位,上班经常借故请假,喜欢挑剔和“跳槽”,不加班不谦虚不学习,造成本村劳动力使用费用偏高效益偏低,许多企业曾拒绝招请聘用本地劳动力,要做通厂商的思想工作也非常艰难。五是,部分村民自傲为“老莞人”阶层,对外来工有歧视心理,不愿意与外来工合作劳动,常与外来工或厂方发生的矛盾,影响其在辖区企业中广泛上岗就业。六是,许多“4050”村民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家庭负担偏重,缺乏新兴行业的职业经验,转行转业跨度高难度大,成为市场就业竞争的弱势群体。对他们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生涯调整过程,需要投入的时间比较长,人力物力比较大,教育转化工作异常复杂,且很难取得理想的职业训练效果。七是,缺乏明确的法律制度规范,缺乏系统的政策规划指导,缺乏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现实的劳动力转化、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常常摸着石头过河,只能依靠靠经验做事,经常出现主观性、盲目性和风险性,社区就业平台工作可能事倍功半,事与愿违,无法保证工作目标、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五、搞好劳动力就业工作的主要对策

搞好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需要国家、政府、社区和企业等方面各司其职,共同努力,缺一不可。为了搞好今后的社区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笔者建议如下:

(1)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国家法律制度,为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系统明确的法律规范;(2)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政府政策规划,为基层劳动力就业服务与管理工作提供及时正确的指导和支持;(3)各级政府和社区组织,应加大对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资金投入和人才投入,尤其是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专业性的就业培训指导人才,强化和提高当前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的工作力量;(4)社区就业服务平台应抓紧建立和健全社区劳动力就业平台服务网络体系,劳动力失业登记系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跟踪服务系统和劳动力转化就业跟踪服务系统,做好劳动力就业平台的规划计划和监督管理工作;(5)各级政府,包括社区和大众媒体,大力开展对市民的宣

传教育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就业观和人生价值观,提倡劳动创业致富,提倡男女地位平等,提倡公平合理竞争,提供尊重知识爱惜人才,提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倡按劳取酬和按要素贡献分配等;(6)各级政府与社区组织,要特别关心所辖区域的弱势群体,积极帮助有特殊困难的村民和外来工解决实际问题;(7)建立健全劳动力就业服务约束与激励机制,严厉打击和处罚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积极鼓励和表彰为劳动力就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厂商、企业家、培训教师和社区工作者;(8)大力宣传和扶植自觉接受职业培训和自谋职业的先进劳动者,以及通过自主创业吸纳失业村民的带头人和投资者等;(9)定期和不定期地邀请政府领导为村民做报告,及时沟通和传达相关的就业政策和信息;(10)经常聘请专家学者对村民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村民的劳动技能和职业素质;(11)经常组织在职村民和失业村民的座谈会,相互交流经验,彼此取长补短。

作者1:吕海燕,女,1967年12月,山东寿光,硕士,副教授,江门职业技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和农业产业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lhy68@163.com 作者2:杨飞,男,硕士,河南,高级讲师,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主要研究方向:物流管理,联系电话:*** 电子信箱:gddgyangfei@sina.com 作者3:叶许光,基层社区干部,东莞市大朗镇松柏朗村劳动服务站,联系电话:***电子邮箱:yxg_pc@163.com

Lu Haiyan1

(1、529000, Jiangmen Polytechnics, Jiangmen, Guangdong)

第二篇:村改居社区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模版]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推荐本文

------------------

□ 梁 慧 王 琳

摘要: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是伴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出现的,它是有别于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的一种新型居委会。由于其产生的时间较晚,“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改制工作仍在摸索当中。本文着重针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职能定位不明确、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社区参与有限、经费来源模糊、法律法规欠缺等主要问题,提出完善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具体建议。

关键词:社区;村改居;“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城市居委会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08)11-0171-0

3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含义与特点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步伐不断地加快,很多农村地区自主或者被动地进入到城市化的浪潮当中,其管理体制、经济结构和生活文化需求等方面发展到了城镇的水平或者接近于城镇的水平,或者是由于要适应村级行政区划的重新调整等形势,被强制性地划入到城市建设的规划区域之内,这些地区都面临着要进行“村改居”工作。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它是指将原来的农村村民委员会撤销,改为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用城市的管理模式去治理被城镇化的原农村地区。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就是指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为管理主体,采用科学的手段,对辖区范围内实施的有效组织管理。

我国“村改居”工作大体上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的,由于开展的时间较晚,发展仍未成熟。进行“村改居”地区有别于原来的农村地区,也与一般的城市地区相区别。因此,通过对我国“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和城市居委会管理进行区别比较,可以看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过渡性。这种过渡性主要体现在管理主体、管理体制和管理人员等方面。在管理主体方面,管理主体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它是由村委会转变为城市居委会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产生就是为了适应从原行政村过渡到城市社区的地区在管理工作上实现和平过渡;在管理体制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然采用农村村委会的管理方式、方法进行管理,对社区的管理依然依靠传统的宗族关系手段,同时又受到城市居委会的影响,在某些方面已经实现了与城市居委会的衔接;在管理人员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成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的班子简单组合而成,社区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原村委会的干部担任。

第二,模糊性。一方面,“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经费来源上比较模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为《居组法》)修改草案第26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居民委员会成员的工资的范围、标准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同时居民委员会的公益性设施由当地人民政府统筹解决,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需要委托居民委员会承办的事项,应提供必要的经费和条件。而村委会在履行行政管理职能时并没有得到国家财政补贴,公共事务、村干部的工资等方面的支出也主要由村集体经济承担。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由于改革不到位,还存在集体经济成分,因而经费来源多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织。另一方面,指导“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的法律规范比较模糊。城市居委会有《居组法》对其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村委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下简称为《村组法》)进行约束,但由于“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具有其特殊性,在工

作中往往不能完全参考《居组法》的规定,导致在法律指导上比较模糊。

第三,环境复杂性。一是人口构成的复杂性。“村改居”社区的居民大都是由农民转化而来,居民社会生活圈子比较小,生活环境是比较稳定和封闭,彼此之间存在联系。而城市社区的居民一般来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之间联系较少,生活环境比较开放,生活中显得更为独立。“村改居”社区多数处在城乡结合部,除了原来的居民,还会大量涌入的外来打工者,冲击着原有的人口构成。二是经济环境的复杂性。“村改居”后的社区经济成分比较复杂,农村原有的集体经济尚未完全转制或者难以进行有效的处理而依然存在。而且仍有少数居民从事农业生产工作,依靠土地生存。而城市社区的经济主要是比较成熟的工商业,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模式。

二、我国城市“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村改居”以后,由社区居委会代替了原来的村委会,管理体制发生改变,社区居委会也按照《居组法》的要求进行了改组。但由于在大部分地区,原村委会的影响力巨大,导致在实际改造的工作中,两者的关系没有理顺,在多方面产生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影响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良好运行。

(一)“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职能定位不明确

在职能定位上,“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职能能否顺利转变,将直接影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能否顺利进行。传统村委会的职能主要是管理本村事务,管理的是本村村民,以及对村经济组织进行管理,行政色彩较为浓厚。而城市居委会的职能主要体现在提供社区服务上,实现的应是服务职能,管理的对象不再只是原来的村民,还要面对很多外来的人口,对于经济部分则不再进行统一管理。目前大部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未实现由行政职能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无法按照社区的要求对社区进行有效管理,也无法向社区居民提供卫生、治安、教育、社会保障等社区基础服务工作。由于政府对农村向城市转变的复杂性了解不够,准备不足,因此在取得城市发展需要的土地以后,不愿意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和人事安排,没有将新改造的社区纳入到整个城市的统一管理体系当中,将“村改居”社区事务留给原来的村组织自行解决。

(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主要是由原村委会的班子简单组合而成,社区管理人员绝大部分是由原村委会的干部担任的,这些人员的学历普遍不高,在管理工作上主要依靠的是个人威望和传统经验,还停留在使用“土办法打天下”的局面。无论在工作方法上,还是在管理理念上都显得创新不足,思想不够开放,再加上年龄偏大,学历不高,导致他们在工作上创新不足。

(三)“村改居”社区居民适应能力不强,社区参与有限

首先,农民传统的观念根深蒂固,对土地的依懒性很强,受到传统生活习性的影响,“村改居”虽然将其身份改变为城市居民,将其居住的地区由农村转变为城市,但很多人无法改变其农民的意识,下至居民,上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对社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行政村上。例如,不少居民仍习惯称呼居委会主任为“村长”,称呼其居住的社区为“我们村”。可见,居民仍不适应新的变化,思想观念仍停留在未改制之前。若“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人员是由社会招聘而来,居民对其容易产生不信任感,容易出现“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不能落实的局面。

其次,“村改居”以后,居民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依靠土地生活,因此成为了失地人员。虽然这一部分人转变为城市居民,就业环境变得比较宽松,但由于大部分人的文化素质不高,又没有掌握相关技术工作,使这一部分人的就业存在困难。“村改居”的青年由于有年轻的资本,尚且可以快速地找到工作,但很多人特别是“4050”人员,就存在着很大的困难。而部分就地

安置的居民,由于缺乏技能和上进心,造成不少居民游手好闲、不思上进,不能融入到改变后的社区生活。

第三,由于选举制度的改变,导致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不足。《村组法》规定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法直接差额选举出村委会。虽然按照《居组法》也是采取直接选举的形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居委会成员的产生采取的方法是间接选举或者直接向社会进行公开招聘。这对于“村改居”的居民来说,居民不能再像以前直接参与社区的事务,这会导致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力减少,唤醒不了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意识,从而影响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也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难以开展。

(四)经费来源比较模糊

由于涉及到原村民的实际利益和今后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但在“村改居”过程中产权制度等改革不到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又没有出台统一的集体土地和集体资产的处置方法等情况下,在我国“村改居”工作中,我国很多地方都在这一环节被卡住了。很多地方由于缺乏指导,就直接简单地将生产大队改为居委会,将原来村民拥有的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实行“村改居”后的“集体资产权属关系不变”原则,将集体资产简单置换,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这一本来不应具有的经济管理职能的城市群众自治组织接管了原生产大队的权力,造成“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和居办集体企业政企不分的局面。由于社区管理中的经费来源多来自于集体经济组织,因此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区管理中占了主导地位,而“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则沦为附属地位,严重削弱了居委会的职权。根据《居组法》第十七条规定,居民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来源,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或者上级人民政府规定并拨付。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上级政府受财力的限制,从减少政府开支的角度出发,往往未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列入政府财政支出,而改由居办的集体企业所承担。这种结果导致政府把财政责任推给“村改居”社区,使其容易重走以前的由村委会作财政支出的旧路,更加使其政企不分,并且影响居办集体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缺乏健全的法律规范

在“村改居”过程中,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导致“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制度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凡是要进行改革之前,要先立法,然后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改革,这样做既有法可依,改革又有法律的约束,又能落实改革工作。但“村改居”工作由于缺乏相关的法律规范,因此在改制的过程中出现某些问题难以解决,如有很多“村改居”社区采用的仍是原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的社保体系覆盖面低、保障水平较差,改制后的“村改居”社区居民未能享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加强我国城市“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工作的若干建议

(一)完善“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体制,使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跨度较大,体制也不尽相同。因此,“村改居”工作存在其特殊性和敏感性,在进行新的组织体系的设置之前,我们要立足现实,基本保持原状,又要有适度的改革,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一步一步地转变为适合城市社区发展的要求的管理组织,实行和平过渡,从而安定民心。在管理方法上,要吸取原村委会的治理经验,借鉴村民自治的合理因素。例如在选举管理人员时,借鉴原行政村候选人的产生办法,即村民直接提名产生候选人,以无记名投票和公开计票的方法直接差额选举出村委会,保留民主的做法,发展基层民主。在管理模式上,要推进模式的创新,例如健全科学合理的社区自治体系,建立与基层党委、政府、社区企业等单位共建社区的机制;组建新的社区工作网络,招聘专业的社区工作者,加强“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人员队伍的建设;强化社区服务,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把“村改居”社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到城市的管理体系,按城市的标准执行。

(二)推进“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职能的转变,有效提供社区公共服务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要把一般的社会管理职能和经济管理职能区分开来。应逐步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与社区企业分开,将社区管理的公共事务与社区企业的经营行为分开,减少经济功能,增强管理、服务、教育等其他功能提供更多的社区公共服务。首先,“村改居”社区居委会要向社区居民提供完善的就业服务管理,以及进一步完善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村改居”以后,居民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失地又失业的弱势群体。因此,“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着重完善劳动就业培训体系,“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和志愿团体为居民提供免费的劳动技术培训;可以通过与企业的良性沟通,扩大就业信息来源,为居民提供就业的平台。其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作为公益型服务的提供者,应做好整体的规划,为社区居民服务。由于公益型服务的重要特点在于,它是免费提供给社区居民的,而进行公益型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拨付。“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不能只依靠政府的资金,还要依靠社区内企业的、志愿团体等提供的筹资。第三,在社区开展互助性服务。“村改居”地区在这方面具有优势条件,原来的行政村拥有传统的宗族关系,居民间相互关系非常密切,“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设立社区治安联防队伍,由社区的失业居民担任,利用他们对社区的熟悉度,对社区的治安状况进行管理;还可以培育志愿团体,定期探访社区的孤寡老人,提供公益性服务。

(三)培训“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治理,最重要的还是要关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目前“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中有一部分是由原来的村委会工作人员所担任,其素质较差引起了人们的注意。相对来说,留任一部分工作能力强的原村委会干部是必须的,因为其对于“村改居”社区各方面比较熟悉,比较容易开展工作,但应注意对这一部分工作人员进行引导和培训,转变其原有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加强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除了依靠正规的学校教育,还必须结合“村改居”社区工作的实际需要,不断加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民主意识等方面进行培训。通过学习,不断总结经验,把实践中的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认识的高度。同时在培训学习的过程当中,为了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素质,可以引入工作人员的竞争机制,采取目前比较流行的绩效评估制度,从各方面对“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此外,还可以定期从社会进行公开招聘,促进竞争机制的有效实行。

(四)积极推进“村改居”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首先,采用多种形式调动“村改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一是要进一步强化宣传,培养居民的社区意识。“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可以通过对社区居民树立强烈的社区意识,促使他们转变过去的原有观念,是促使他们广泛参与社区建设活动的思想基础。强化宣传要注意有针对性、广泛性和多样性。二是要建立和完善居民参与的机制。从长远来看,要使居民参与自治建设社区的积极性保持下去,就必须将居民参与社区推向规范化、制度化,要依据有关法规、政策,通过民主程序和法定程序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一整套参与机制。三是要坚持社区需求本位原则,注重用共同需求、共同利益来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将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放在首位,把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社区工作的重点,从而调动居民广泛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应大力培育社区自治组织,提高社区内单位广泛参与社区自治的积极性。社区自治组织主要是指社区中介组织,如志愿者协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多种形式营造社区共建的氛围,“村改居”社区内单位通过参与、支持“村改居”社区自治工作,使社区资源得到最佳整合与配置,促进社区与单位的共同发展。还需注意要在不断探索、总结共建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企事业单位参与社区建设与社区自治的机制体系,逐步把“村改居”社区自治推向制度化的阶段。

(五)健全法律法规,为推动“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提供法律保障

“村改居”社区居委会在工作中,由于缺乏有关“村改居”工作的配套法律、法规,使“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工作较难开展,难以推进“村改居”社区的建设和发展。虽然已经出台《村组法》和《居组法》等相关法律,但“村改居”后的社区居委会由于其存在背景的特殊性,在过渡工作中,这两部法律都不能处理好有关“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职能和换届选举等有关问题,因此,应加快完善“村改居”配套的法律、法规,以法律来约束和指导处理好过渡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出台相关的地方文件,给予“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管理工作在程序上的指导。除了要制定文件,还应做好落实工作,保证文件的执行,并在适当的时候对相关文件进行修改,以适应形势的发展。同时,还应建立一套具有衔接功能的基层社区自治法规体系,以此来协调在村民向居民的过渡中出现的适用法律的相互冲突,以及主体之间的矛盾关系,保障由村民自治向居民自治的有序过渡,推动“村改居”社区居委会的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3.[2]吴开松.城市社区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王禹.我国村民自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4]邓泉国.中国城市社区居民自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4.[5]崔运武,任新民,苏强.中国社区管理[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6]王振海,王义.农村社区制度化治理[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5.[7]万雪芬.“村改居”社区转型期自治模式探微——以杭州市西湖 区为例[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2).

第三篇:2017年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计划

2017年 ××村创建充分就业社区

工作计划

我村为进一步加强社区劳动保障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更好地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我村以劳务合作社为依托,有针对性的对社区劳动力作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工作,努力开发就业岗位,使用壮年劳动力和老年劳动力充分就业,使区内零就业家庭为零,有效地让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结合本村实际,特制定本的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的工作计划如下:

一、巩固创建成果,要在巩固创建成果的基础上,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举措,在开展就业援助服务,促进失业人员充分就业上有新的突破。要对照创建标准,从健全制度、完善台账、规范管理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地做好创建的各项工作,确保创建目标的圆满完成。狠抓“基础性”工作,解决了促进就业工作的前提性问题做到三清为有针对地开展职业介绍,做好基础性工作,解决了辖区内劳动力就业需求方向性问题,从而为进一步开发适合辖区特点的就业岗位提出了决策依据。

二、摸清底数,健全台账,建立剩余劳动力动态管理机制,以创建充分就业社区为抓手,建立了通信联络机制,为及时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用工洽谈提供了联系保障。

1、将村内劳动力的通讯号码编制成册,建立了求职用工微信群。

2、实行了定期信息发布制度。每月的第二个周四为用工信息发布日,把一个月以来筛选的实用就业信息统一发布微信群内,并帮助求职人员进行洽谈对接。

3、建立了用工信息库。通过多种渠道搜集用工信息,即:通过就业信息网络搜集信息;通过与辖区内企业建立联系搜集信息。

三、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失业人员充分就业,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重在实效,切切实实解决各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以发挥社区优势,开展社区就业援助,定期走访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就业愿望与要求,建立就业帮扶工作网络,实行分片包干,分类指导,落实帮扶工作责任制。实施动态管理,进行及时的跟踪服务。

在开展好就业工作基础上,建立了用工信息台帐,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做到劳动力遇到困难时马上服务到位、指导到位,实行组长责任制,完善了各项就业服务制度。按照“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发现一户帮

扶一户,帮扶一户稳定一户”的要求,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归零,基数归零。积极配合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和街道劳动保障机构,向就业困难人员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组织推荐他们参加就业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将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组织到积极的就业准备活动中来。

四、加强宣传,营造创建舆论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手段,通过多种有效形式广泛宣传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活动的重要意义,宣传创建工作的有关政策和主要内容,使社区内失业人员都动员组织到创建活动中来,形成人人关心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发挥社区优势,广泛收集招聘信息,利用社区网站、宣传栏及时进行发布,使失业人员不出社区也能就近就便找到工作,促进就业再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社区居委会

2017年1月22日

第四篇:村社区充分就业工作汇报

xx村社区充分就业工作汇报

按照区、街道办的统一部署,社区20xx年积极开展充分就业工作,截止11月,已完成实现充分就业社区各项指标,实现了居民集中居住区社区充分就业。现将社区充分就业工作开展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工作情况

至今,我们社区通过走访登记失业人数41人,并免费办理了劳动手册,其中一般失业人员15人,新成长劳动力3人,被征地农民23人,就业困难认定9人,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9人,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人。

二、促进充分就业的主要措施

在区劳动保障所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我们建立了社区创建充分就业领导小组,社区主任为组长,会计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以“安置一人,稳定一家;安置一户,稳定一方”的指导思想和“急民所急,想民所想”的工作思路,以社区“三项措施”为保障,积极主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目前取得明显效果,已基本实现充分就业。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规范化管理。

社区劳动保障站各种规章制度和服务流程已上墙,政策宣传资料摆放在明显位置。统一了规范台账。

2.认真落实“三项措施”

一是积极主动寻找工作岗位,尤其是公司企业内的清洁工、搬运工、普通员工等要求较低的岗位,同时全方位服务企业;二是做好就业工作思想,转变求职观念;多培训多学习,提高职业道德水平和素质。我社区配合用人单位开展了计算机培训等各种各种技能培训。同时大力宣传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散发宣传资料100份,组织失业人员集中学习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政策2次,参加人数80多人。根据我社区实际情况大力引导居民尤其是4048就业困难人员从事灵活就业。三是做好求职登记和回访工作,将寻找到的工作岗位及时准确通知到登记求职人员,随时实现劳动保障工作人员用工信息通过手机短信方式与各居民小组长、求职人员互动,让求职人员及时到用工单位面试应聘。

3.把就业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起来

把就业工作与社区其他工作密切联系,如计划生育、社保、用工纠纷等工作。解决好就业人员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工作。重点放在就业困难人员和新成长劳动力就业上,特别是转变就业观念,家庭和睦;做到边工作边学习边提高。

三、今后主要打算

1.全方位收集岗位。为了我社区居民的生活更加稳定富裕,我站将继续为社区居民寻找更多更好的工作岗位,加强与周边单位,提供更多、层次更高的岗位供社区居民选择。

2、提高培训档次。继续抓好培训工作,联系学院教师

对社区居民进行长期培训尤其是计算机、管理等,让社区居民向高级人才转变。

3、加强队伍建设。我站工作人员将继续努力,加强自身培训,提高素质,认真学习劳动保障的各项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把此项工作做得更加完善,保证充分就业社区的长期稳定性。

以上是我们社区充分就业工作汇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导。

第五篇:村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村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按照区、街道劳动保障部门要求,关于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实施意见,以村就业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我村就业资源,充分提供各岗位用工信息,帮助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扶持更多的失业人员及时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使我村就业工作实现制度化、社会化、规范化。现结合本村实际,就我村争创“充分就业村”活动工作作如下汇报:

基本概况:

我村位于街道北部,常住居民407户,人口1489人,党员40名,劳动年龄段人数861人,有劳动能力人数855人,其中在校生87人,就业人员752人,就业率为97.91%;农村劳动力从事一产比例12%; “4050”人员240人,低保户17户。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确保工作到位

一是健全组织机构。村领导非常重视,按照创建要求,成立了由书记任组长,村主任任副组长,……为成员的创建充分就业村领导小组,精心组织,层层落实,明确职责,责任到人,建立了创建工作组织网络。按照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建设的要求,配备了电脑等相关设备,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村党支部坚持把再就业工作与村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把创建充分就业村建设工作列入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落实科学发展人民群众得实惠,服务居民、构建和谐村的重要工作来抓。

二、加强学习,熟悉业务,积累工作经验

今年是创建工作的第一年,为积累工作经验,熟悉业务知识,我们参加了街道劳动保障站组织的业务培训,学习了相关文件及基础知识,明确了服务内容,熟悉了工作方法,掌握了台帐管理。同时,通过交流学习,树立了“用心工作,服务于民”的决心,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三、调查摸底,走访到户,夯实基础工作

组织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劳动力资源状况、农村“低保家庭”就业情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建立了劳动力资源花名册、个人求职登记信息、用工单位招用工信息查询与备案信息台帐等 “七册一表”,其中全村劳动段年龄人数861人已全部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

为了全面掌握村里无业人员的基本情况,村组织人员坚持每月走访村民深入了解我村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再就业状况;走访了解就业困难对象的下岗失业时间、年龄、家庭生活来源、个人特长、家庭成员情况、居住场所、就业愿望等方面的详细情况;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建立优惠证发放台帐、再就业援助登记卡、失业人员台帐等基础资料,摸清了这些人员的生活状况、择业意向、就业能力、就业意愿。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建立、健全了各类台帐、表册,并将资料录入微机,实行了动态管理,从而为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夯实了基础。

四、积极动员,多方协调,整合利用资源

针对村内未就业群体,我们根据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技能进行排查,分析原因、分类排队,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技能想对策。一是积极动员、提供用工信息,鼓励村中能人带动输出,介绍从事一产的人员到企业工作。二是村里多方协调,开发了一些适合“4050”人员困难群体的就业岗位,(如:护绿保洁、家政服务、门卫、治安协管、后勤管理等),帮助从事一产的人员向二产、三产转移就业。三是积极收集空岗信息,介绍失业人员或从事一产人员到单位应聘。四是实施再就业援助服务。帮助失地农民联系协调工作。通过开展空岗调查,进行求职登记、发布用工信息、开展职业介绍,促进再就业,切实解决了弱势群体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

五、广泛宣传,热情服务,努力创建充分就业村

广泛宣传充分就业相关优惠政策,使广大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就业意识。深入群众为失业人员和困难居民开展政策引导、法律宣讲、观念更新等内容的。积极宣传,广泛动员,组织人员参加街道劳保站开办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失业人员就业技能,拓展了就业渠道,为进一步开创就业再就业工作新局面创造条件。通过开展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使就业再就业工作逐步形成合力,提高了自身素质、改进了工作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服务质量,确保了创建活动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村民委员会 2010年11月9日

下载创建村改居社区充分就业平台的对策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创建村改居社区充分就业平台的对策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充分就业村创建工作总结

    梨洲村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一、梨洲村概况 梨洲村地处四明山镇中心,为四明山镇政府驻地,下辖岭里、湖里、庙下、溪下、寺前、大岙、岩下山、灵溪、旦孔9个自然村、19个村......

    村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村2011年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按照**街道劳动保障部门要求,关于创建充分就业村实施意见,以村就业平台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挖掘开发我村就业资源,充分提供各岗位用......

    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2008年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天香桥村位于前应路南端,新城大道南延伸段,东与横河镇彭桥村相连,南与埋马村接壤,西与相士地村隔虞波江相望,西北为宜青桥村,东北为浒山街道隆兴村,......

    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2011年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临城村位于329国道北侧,临山镇中心城区位置,为典型的城乡结合村。全村总面积3.8平方公里,本村有农户1186户,总人口3581人,有外来务工人员2117人。自......

    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

    创建充分就业村工作总结根据中山市三角镇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工作实施方案,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我村充分挖掘开发就业资源,充分提供各岗位用工信息,帮助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汇报材料

    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汇报材料 按照市人社局的统一部署,新星社区以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为目标,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工作。现将新星社区创建......

    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汇报

    红土乡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工作汇报 按照县社保局的统一部署,根据2012年全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业务知识培训会、奉节县委关于201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任务通知(......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案

    争创“充分就业社区”,实现“共享品质社区” ——**社区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提升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的就业服务水平和就业援助功能,落实各项促进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