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地方台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灵感

时间:2019-05-13 14:24: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略谈地方台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灵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略谈地方台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灵感》。

第一篇:略谈地方台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灵感

略谈地方台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灵感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批判性、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予以反思空间。

故事化是纪录片发展的未来

故事化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一种共性。“通过具体故事讲述人生命运、生活经历和社会事件,成为纪录片创作的思路。”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互相吸取美学及艺术营养化,纪录片创作开始对故事化有越来越高的追求,完美的故事性无疑可以使纪录片拥有更高的收视率,有思想力求好看,已经成为纪录片顺利进入国际纪录片市场的重要因素。

纪录片的故事化受到欢迎最大原因就在于故事化符合观众的收视习惯。人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体,影视作品有教育、愉悦和认知三大功能。愉悦是艺术作品一个主要创作功能,用电视这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来讲故事,更容易做到在叙述过程中渲染细节、刻画人物性格,赋思想以鲜活的生动故事情节,使电视传播行为更感性、审美、认知,必然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市场的认可。故事化的纪录片具备许多影视剧的元素,能吸引观众,这种取长补短的做法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力,同时,纪录片的故事化更为观众所接受和认同。纪录片的选题又常因其时空上的大跨度,人物事件的独特性与显著性而有故事可讲,正是由于纪录片是真实又具有故事性的,作品更具有其它形式的电影、电视题材所难以启齿的魅力。所谓纪录片的故事化是指:在纪录片的创作内容上和表达形式上,强调情节因素,不仅以“讲故事”的方式替代过去一味地对社会生活的自然主义的刻板记录,通过人物活动来见证历史重要事件,在题材选择、表现内容上偏向于人文世界的深度挖掘。

纪录片的故事化叙事

纪录片讲故事核心是人,就必须塑造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的个性、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表情及人物所处的独特氛围。如果说情节是电视纪录片的筋骨,那么细节则构成丰腴的血肉,好的生活细节,往往能增强纪录片“故事”的感染力,使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细节能勾勒出一个人的精神和情感,能增强故事的状态和张力。结合我多年电视编导工作经验,做好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应该做到:

一、主题要鲜明、定位要准确、要突出地方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某某有个性,就是这个“个性”决定了人与人的区别,一个好的节目、好剧本及题材如果没有个性,没有特点,都是一个面孔,没有鲜活性,就不会扣动人心。

一个先进人物典型往往亮点很多,需要我们在大量的实事面前进行筛选,选出最能反映其个性也最能打动观众的事实。事实上,人的思想大量反映在他的言行上,并不是当他做出先进事迹的时候才具有先进思想的,因此,要写好人物的思想,与平凡的生活亮点,一定要选取能揭示人的思想境界,最能表现人的品质平凡和不平凡的事实来写,把写人与揭示人的精神境界结合起来。

二、就事论事、实话实说

在人物纪录片中,要用真实可信的人所做的事来感染观众、教导人、激励人、进步、创新、求发展。人物专题片顾名思义是写人,纪录片就是复制历史和再现历史,纪录当代领军人物。但人物个性的刻画往往离不开他们从事的具体事件,没有具体的实事,也就无法实现对人物的刻画与研究,无法打动观众,更无法震撼人的心灵。如2000年由我的栏目组制作的人物记录片《卜奎的吴督军:吴俊生》,反映的是齐齐哈尔市历史上有争议的一位历史人物,也是东北军四大金刚之一的大人物。我们九下白城听其民间传说,不厌其烦的整理史治和地方治,找他为人善良的一面与反日抗争,霸气、为人仗义讲义气的感人事件,吴俊生是近代史记上为数不多有争论的黑龙江督军。我们在走进他的出生地时进行了二十三天的采访,在和当地人交谈中捕捉到了吴俊生的人文信息,从老人到十几岁的孩子都能说上几句吴俊生的某某事件与侠义。乡镇虽然不大但人人都知道本镇有个大人物,叫吴俊生。他在齐齐哈尔任上人人都叫他“吴大舌头”。纪录片就是要还原历史真实表现,观众看后感到极大震撼,产生共鸣起到了很好的还原历史教育作用。

画面真实自然,我认为更应该应采取“导演中抓拍”、“抓拍中导演”的手法,尽量让人感到真实。编导要有敏锐的眼光和观察事物的能力,耳听八方,借景生情、借物联想、具有艺术化的优美画面构成。从做事内容所歌颂的人间美德,主题与画面结构、画质配乐,所表现的平凡,与不平凡人间美德。

三、纪录片强化人物故事性

纪录片故事化是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这也是全球关注的社会、人文、自然等三大类纪录片类型的创作中普遍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在社会类纪录片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创作者将人们生活中的故事用影视艺术的手法真实再现,如刚刚播出的《甲午》使历史故事更生动、更感动、更打动人心、更具说服教育力和影响力;在人文类纪录片中,由于使用了“故事化”叙事表述手法,使原本过去了的历史故事、历史知识、历史文献变得不再乏味而生动有趣,使消逝了的文明重新再现耀眼的光芒;在自然类纪录片中,通过它使所反映的各种动植物生灵的神秘面纱得以揭开,使各种深奥而枯燥的自然科学知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满足了人们渴望亲近大自然和探索发现的心理需求和求知欲望。

(编辑/丹桔)

第二篇:播音主持论文浅谈栏目化状态下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创作

浅谈栏目化状态下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以《讲述》为例

绪论

随着纪录片在我国的发展,在实现自身创作意图的前提下,制作出顺应市场需求,符合受众品位的纪录片成为当今各纪录片创作者所追求的目标,较之早期纪录片所走的贵族化路线,如今的纪录片创作更加倾向于贵族化与平民化的有机结合,抑或是从主题选取到表达手法上都平民化十足的创作,讲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故事,记录普通人的生存状态。1993年,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开播,同年,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开播,一种以栏目播出为依托的新的纪录片创作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一时间全国掀起纪录片栏目化高潮,而这种为大众广泛接受和喜爱的创作和播出模式也一直被许多电视台沿用至今,更多更成熟的纪录片栏目进入人们的视野,同时也在激烈的收视率竞争中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突显自己的栏目特色。本文将以中央电视台一档口述体纪录片日播栏目《讲述》2006年播出的几期节目为例,谈论栏目化状态下的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创作。

一、电视人物纪录片及纪录片栏目化

纪录片是一种非虚构非表演的影视纪实艺术,其本质特征是视听形象的纪实性。随着电视时代各种纪实节目的发展,纪录片的外延也在不断的扩大,根据不同的标准,纪录片的类型也存在着各种划分。本文所说的电视人物纪录片主要是指通过跟拍的纪实手法或是在尊重事实的前提下通过再现的表现形式对真实时空中行动的人的完整的生活流程进行记录,表现人的生活常态,借助其中的动态性及不确定性揭示人物内心情感的一种纪录片创作模式。所说的纪录片栏目化则是指纪录片在制作和播出环节上符合栏目的运作模式,即内容风格一定,制作周期一定,播出时长一定,播出时间一定。

二、电视栏目的特性对电视人物纪录片创作的影响

(一)对纪录片创作选题的影响

传统的纪录片创作以深刻见长,这就要求它的选题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可挖掘性,由于电视栏目具有固定的播出时间,固定的播出时长等方面特性,这些特性使得受限于栏目化的电视纪录片在选题的确定方面有所不同。对于电视人物纪录片来说,由于人物纪录片主要是对一个特定人物的事迹或生活状态给予真实地记录,所以如何在有限的节目时间内对人物进行记录,突出人物形象,吸引受众成为创作中的难点。在这种限制之下,创作者往往把故事性和可看性放在创作的首要位置,所以在选题方面也会对满足这类条件的人物给予较多的关注,而不是重点考虑它是否具有深度挖掘的可能性。

(二)对纪录片创作成本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一部长达几个小时的纪录片在创作上都会有较大的投入,包括庞大的创作班底以及较高的创作经费,所以,制作如此大投入的纪录片使得很多创作者心有余而力不足。栏目化状态下的纪录片创作因受到制作周期,选题等方面的影响,对于任意一期纪录片的创作无论是从创作班底还是从创作经费来说都远比传统纪录片投入的要少,成本相对要低。

(三)对纪录片创作质量的影响

电视栏目因其所具有的特性使得它在培养电视人物纪录片稳定的受众群体,扩大品牌影响力上占有极大的优势。然而,播出时间的固定一定程度上就意味着制作周期的缩短,这无疑有悖于传统纪录片超长制作周期的创作模式,以记录真实、追求深度见长的纪录片在没有了创作时间的保证下就很难再出现先前在各方面都制作十分精良的作品。虽然,在栏目化状态下,纪录片可以采用分集播出的形式一定程度上弥补深度和广度上的不足,也可以借助这样的形式调动观众连续收看的兴趣,但毕竟栏目播出的时长有限,不可能做到为深挖一个典型人物而拿出好几期栏目的时间,这其中也存在着制作成本(包括人力物力)、观众收视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

三、栏目化状态下电视人物纪录片的优化策略

面对激烈的收视竞争,电视人物纪录片如何在纪录片栏目化这样一个大的环境下很好的生存,实现它的创作价值,笔者认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恰当选择记录对象

对于以突出人物形象为主的电视人物纪录片来说,所选人物是否具有可圈可点之处,是否值得纪录,在纪录了之后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等都成为纪录片创作先期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选择采访对象显得尤为重要。

1、人物应具有典型性

笔者认为,具有典型性的人物应符合以下情况中的一种或同时符合以下情况中的几种:

①非正常人,主要指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身体和心理缺陷

②妇女

③少年儿童

④具有特殊经历的人或有传奇故事的人

⑤在某一方面具有特殊贡献的人

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往往心存好奇,如具有特殊经历的人,对于弱势群体,如非正常人、妇女、儿童等存在着同情和怜悯,对于在某一

方面有特殊贡献的人则或多或少表现出赞赏。因此,选择符合以上情况之一或同时符合其中几种情况的人物为采访对象的电视人物纪录片,在其核心人物确定之时起就已经拥有了一定的受众。

12月9日,《讲述》栏目播出的纪录片《挑战》中的主人公王嘉鹏是一位留学挪威的中国学生,1993年在一次飞机失事中不幸造成高位截瘫,从此,近三年的时间内,他几乎丧失了所有的生活自理能力,躺在床上不能动,大小便失禁,生活中的一切,包括翻一个身都需要别人帮忙。在妈妈的帮助下,王嘉鹏一边与死神抗争,一边学习迈步,在长达5年的漫长坚持后,终于可以拄着拐杖行动了。然而,有着这样非常人经历的王嘉鹏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被挪威国家队教练看中,在经过了两周的集训之后,原本没有一点儿滑雪功底的王嘉鹏一举夺得了冬奥会高山速降和15公里速滑的两项金奖,第一次把五星红旗插在百斯特拉滑雪圣地的高山上。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来说,无疑是具有典型性的,残疾人+有传奇故事+对祖国有特殊贡献,自然会成为受众关注的对象。

再如《讲述》10月20日播出的纪录片《琴童》,主人公宋徽中是大连市沙河口区兴文小学六年二班的学生,为了给自己的同班同学,得了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迟云龙筹集医疗费,在父母的支持下去街头拉小提琴,以募集钱款,他的举动引起了全大连市民的关注,他执着的精神和善良的本性得到了人们的称赞,同时,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迟云龙也得到了及时的医治,小宋徽中则在2005年底被评为“感动大连十大人物”。广告学中有一个原则叫做“3B”原则,3B即

beauty——美女,baby——小孩,beast——野兽。该原则认为人们通常会对美好的,美丽的(beauty);可爱的,纯真的(baby);丑陋的,邪恶的(beast)事物产生较强的注意,因此,少年儿童+有故事,理所当然会成为吸引受众注意的有效手段。

2、人物应具有接近性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它的目标受众应是我国橄榄型社会结构中中间突起的那一部分人群,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是做给谁看的。而在这一部分人群当中,电视最主要的收视群体则是并不拥有较高的工资收入,没有太多娱乐生活的工薪阶层或已退休职工等。他们在情感上更加关注自己身边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遭遇,或想从中寻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或纯粹的是想放松自己疲惫的心情,而在这种情况下,电视人物纪录片是否能使人们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给予它一定的关注,创作者则应当考虑被采访人物的平民化程度,是选择就在我们身边的普通老百姓,还是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人物。

《讲述》栏目并不像《人物》和《大家》一样专门播出人物纪录片,它主要强调的是讲述发生在老百姓身边的事情,有时侧重于有故事的人,有时侧重于抓人的事儿。而在制作人物纪录片时它同样是更多的选择贴近百姓的典型人物。如11月17日播出的《无法放弃》中,讲述的是一个进城打工的乡下妹子李泽英凭借自己的爱心,放弃自身幸福,12年如一日地照顾雇主遗弃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再如11月3日播出的《如此冤家》,说的是一个叫陈建林的车祸受害者亲人为了减轻肇事司机的生活负担主动将其索赔的四万元钱退还的故事。一个是打工妹,一个是普通工人,他们并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多大的社会影响,然而创作者

之所以把他们定位为节目的主角,是因为他们是有故事的平凡人,观众可以从他们的身上获得情感的共鸣,感受到小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小人物的善良和可爱。让遭遇到不幸的人觉得原来世间还有真情在,让不相信有真情在的人转变原有的想法,让懂得感受真情的人认真品味其中的真情。笔者认为,电视人物纪录片应作为人们生活的镜子而存在,即通常所说的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而这面镜子最大的作用在于照见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子,展现客观、美好、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让本来就积极乐观,拥有真善美情感的人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让消极悲观,对真善美并不追求的人以此“正身”。

(二)重视挖掘人物内心的情感

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创作是以人为本的创作,该类型纪录片的创作区别于以一个事件为主线的叙事型纪录片以及以展现动植物生存状态为主要目的的科教型纪录片,它所表现的群体是有着丰富的情感,思想性较强的人,而人物形象是否饱满完全取决于该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是否客观真实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所以,对于人物纪录片的创作,重视挖掘人物内心情感的变化过程和思想演变的脉络成为创作的核心。

如10月10日播出的《英雄无悔》,讲述了一位武汉市新洲区乡村税务干部邱应发的几件让他妻子不解的事:曾是缉毒一等功臣的他十多年来却对妻子只字不提此事;看着电视里播放的有关战争的节目就会满脸泪水;背着妻子给患癌症的战友送去1万元钱;背着妻子给一位失足青年1万元钱办厂子,而邱应发之所以做这些事情只是因为他心中有一个英雄情结,那么,如何体现这样的英雄情结,则需要对其内心活动进行刻画。《英雄无悔》在引出了邱应发曾经是缉毒一等功臣但仍对这段往事闭口不言这一典型事件时这样描述他的内心:一想起当年在一起的战友,那个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一下子就牺牲了,大邱就感到非常难过,所以他一直很少提及此事。他觉得:自己能活下来是非常幸运的。他总觉得自己不是英雄,英雄是那些流血牺牲的战友。在邱应发打赢几个失足青年后,他的思想也因内心的英雄情结产生了变化:放这些人离开将会给社会造成新的危害。此时他不由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突然意识到:尽管自己已经退伍,但军人保护社会安宁的本色仍不能放弃。于是,便出现了他背着妻子拿1万元钱给他人办厂的事情。通过这些对他内心思想变化的描述,鲜活的展现了他的英雄情结,观众也很容易就可以抓住邱应发这样一个人物的特点,从而抓住整个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英雄无悔。

(三)注意创作中的戏剧冲突

笔者认为,栏目化纪录片区别于传统纪录片的最重要之处在于它借鉴文学创作的方式赋予纪录片较强的故事性。在表现事件的过程中注重转承起合,通过一个个包袱的解除将事件顺畅流利的向观众娓娓道来。可以说,一个栏目是否能够生存完全取决于观众手中的遥控器,在栏目形态多样化,栏目内容多元化的大潮中,受众的选择范围变的越来越广,其主动权也得到了空前的体现。所以,如何在短时间内吸引受众的注意并使这一注意得以延续则需要谈到一种表现的艺术,即创作中的戏剧冲突。

1、寻找具有冲突性的人物事件

在文学创作领域有一句话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同样,对于电视人物纪录片来说,表现人物要通过具体的事例,而事例是否具有生动性、鲜活性和典型性,是否能符合观众的收视需求,则需要对人物事件进行挖掘筛选和提炼。

在电视人物纪录片创作方面,创作者往往选择具有一定冲突性的人物事件来表现人物形象。如《琴童》中宋徽中在拉琴为同学募集钱款时,首先展现在观众面前的第一个冲突是围观的路人并不理解他这一行为,怀疑他是骗子,这给他的计划带来了一定的阻挠,面对这时的困难,小徽中选择的是继续坚持,当第一个冲突有些缓解的时候,第二个冲突出现:保安赶走了拉琴的宋徽中,面对第二个冲突,宋徽中选择去小胡同拉琴,最终解决了问题。从文艺学角度来说,事情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最终平衡的过程。

2、通过结构设置表现冲突

对于电视人物纪录片,如果创作者已经确定了所要选取的人物事件,那么如何讲故事就成为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再是看创作者讲什么,而是看他从哪个角度去讲能让观众容易接受,更能调足观众的胃口。

如《挑战》中,当王嘉鹏告知远在中国的母亲他将去参加滑雪比赛时,母亲坚决反对,面对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的阻挠,观众一定会对其中的原因充满好奇,这时,编导以王嘉鹏回想的方式向观众抖开了其中的包袱。对于这一部分的结构设置,创作者并没有直接说由于小的时候的飞机失事造成高位截瘫,母亲担心王嘉鹏治疗后的效果功亏一篑,所以不同意他参加比赛,而是很巧妙的先说明母亲坚决反对的态度,向观众抛出一个包袱,调起观众的胃口,然后再慢慢解开这个包袱,通过恰当的结构设置表现冲突。

结语

《讲述》这档口述体纪录片日播栏目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着重强调通过当事人的回忆,借助情景再现展现平凡人不平凡的故事。可以说,这种创作方式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在栏目化状态下纪录片制作周期的问题,是纪录片与栏目化有机融合的较好体现。在这种前提下,《讲述》的电视人物纪录片的创作也显得更加符合栏目化运作,值得其他以栏目形式播出的电视人物纪录片借鉴和学习。然而,笔者发现,《讲述》的人物纪录片创作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某些固定的模式,比如结尾有时要找一个地位较高的人,一般为某某地的领导对人物的事迹给予肯定,或者将其上升到国家民族的高度。当然,作为全国核心媒体的中央电视台来说,适当的表现出高调也是正确的,不过,太过模式化的结尾也会使观众产生厌倦,最终可能导致观众对栏目收看的不完整。

下载略谈地方台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灵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略谈地方台电视人物纪录片故事化的创作灵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