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王敏报告吕清森同志先进事迹docx
责任所在重于泰山
国家电网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工会主席 王 敏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天,我代表国家电网公司向大家报告吕清森同志的先进事迹。
在深入学习了吕清森同志的事迹后,我在想:吕清森是国家电网公司最普通的员工,他为什么让那么多的人发自内心的感动和尊敬?因为他用“责任”两个字充满了自己的内心,写进了30多年的日日夜夜,融入了生命的足迹中,彰显了当代中国工人阶级的时代风采。
吕清森同志1960年出生,199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吉林桦甸供电分公司送电站工人。从1979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负责巡护吉林省吉林地区海拔最高、环境最差、巡视难度最大的一条66千伏输电线路,及时发现排除各种隐患,保证了这条线路32年安全运行无事故。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央企业先进职工标兵等荣誉。
2010年,吕清森同志入选中央宣传部选树的“时代先锋”,入围2010“感动中国”候选人,当选“感动吉林”十大人物。他的先进事迹,获得了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
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汇报吕清森同志的事迹。
一、从一天看32年——最真实的吕清森
32年来,吕清森最重要的就是做了一件事——巡视从吉林桦甸红石变电站到白山发电厂的66千伏输电线路。这条线路我们通常称为“红白线”。在国家电网经营范围内,这条线路电压等级不高,只有66千伏,也不算长,只有47公里、179基铁塔。它一头连接着发电厂,另一头连接着桦甸市的三个镇。线路主要负荷是以“中国第一金矿”——夹皮沟金矿为代表的冶金矿业,另外,两千余家单位和几万户居民,供电也靠这条线。吕清森的责任就是定期巡视这条线路,及时发现隐患和缺陷,保证线路状态良好,运行安全。
很多人对巡线工作并不熟悉。吕清森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后,去年7月份,有5位网友不相信报道中写的细节,分别从北京、上海等地集合到桦甸,要跟着吕清森体验生活。
这5位网友都是比较专业的“驴友”,有丰富的登山经验。清晨5点,他们跟着吕清森出发,当天计划走20个塔位,大约30公里山路。
东北的盛夏,白天很炎热,人站着不动都会汗流浃背,但是他们都穿着长裤长衣,裤腿、袖口都要扎紧。一是因为暴露的皮肤很容易被树叉划伤;二是因为丛林里到处都是“草爬子”(学名“蜱虫”)。“草爬子”很小,钻入人体不易被发现,其携带的病毒一旦进入血液系统,可能让人高烧不退,严重的会导致深度昏迷、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巡线的路,都是土路、石头路,甚至根本没有路。一边是横七竖八的丛林,要不断地拿棍子拨开;另一边是荆棘和丛林掩盖下的悬崖。路上遇到一条湍急的河,网友问,吕师傅,没有桥怎么走啊?吕清森跳下河说,来,我背你们过去吧!因为不好意思,网友们跟着蹚了过去,但是走得东倒西歪。过了河,突然又下起瓢泼大雨,石头和青苔变得特别滑,网友们都感觉站不住了。但吕清森依然稳健地走着,头向上抬着,脸向上扬着,眼睛还是紧盯着线路。他要巡视线路,所以不能低头。在网友们眼中,吕清森脚下好像也长着一双眼睛,让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扎扎实实、稳稳当当。
中途休息的时候,网友发现,吕清森不管干什么都不坐下,总是半蹲着;吃面包不是拿在手上,而是从包里撕一块出来,吃完再撕。为什么?吕清森告诉他们,坐在石头上,下面可能藏着蛇,坐在树底下,可能会惊动成群的马蜂。山里面有熊、狼和野猪等猛兽,蹲着时人的神经更警惕,能够更好地预防猛兽的袭击。山里天气多变,大雨说下就下,面包一点一点地撕着吃,才不会被浇湿。当天,他们走完8个塔位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5条蛇,最粗的一条有小孩的手腕那么粗。
这一天走了差不多7个小时,5位网友感觉自己的体力已经接近了极限。本来计划跟着吕清森走7天,最后只走了两天就提前结束了。
一位网友说:“爬一座大山不可怕,可怕的是山后还是山;走一条没人的路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路都没人。”另一位网友说:“我以前从来没想到过还有这样的工作,换做是我,可能坚持不了3天。”
其实,这只是吕清森32年工作中最最普通的一天,甚至可以说,这是他状况相对良好的一天。
这一天,他们只是遇到了几条蛇,而过去32年里,吕清森曾经来不及躲闪,让马蜂群蛰得脸肿成了大馒头,眼睛只剩下一条缝;曾经和黑熊狭路相逢,距离不到5米;曾经只靠一根棍子敲击树丛,吓退了在暗处悄悄盯着他的狼或者野猪。
这一天,他们只是遇到了一场大雨,而过去32年,吕清森曾经在齐腰深的大雪中连滚带爬,棉裤冻成冰筒;在山洪暴发的时候蹚过洪水,两条腿被石头碰得都是伤。
这一天,网友们只背着旅行包走了六七个小时,而过去32年,吕清森背着总重量十几斤的工具、水和食物,平均每个月徒步200多公里,总长度累计达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两圈。
这一天,跟着吕清森走的网友们“心里有了绝望的感觉”,而吕清森一直这么走着,走了32年,把这条红白线走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把崎岖险峻的山路走成了一条光明大道,把深山野林走成了自己无比熟悉的另一个家院。
二、吕清森工作是平凡的,但是他用最朴实、最坚定的责任心筑就了自己的高度
既然巡线工作这么艰难,又有这么多危险,为什么吕清森能够坚持32年?源于他对责任的理解。
责任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从四句话看看吕清森同志是如何理解责任、如何履行责任、如何坚守责任的。
责任就是保障安全: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这句话,是吕清森的父亲对他说的。
1979年,吕清森参加工作,成为一名送电工人,单位给他安排的巡护线路,就是他父亲巡护了一辈子的红白线。父亲把自己的望远镜像发奖牌一样挂在了吕清森的脖子上,对他说:“你拿上这个望远镜,干了巡线这个工作,就要保证不出事故。” 吕清森至今还清清楚楚记得那一幕,记得父亲说的每一个字。
这条线所在的山岭是长白山的余脉,高山林立,人迹罕至,林木密布,野兽出没,平均海拔超过了500米,几乎是一个山头一座塔,最高的一座铁塔海拔1100米。因为风雨雷电、暴雪冰霜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线路发生导线舞动、覆冰、落雷等故障的概率很高。为了保证线路安全,吕清森每月至少要徒步完全巡视一次。但是无论发生什么状况,他没有简化过一次巡视程序,也没有漏过一处隐患。
线路故障,就是吕清森的一块心病。隐患不消除,他就吃不好饭,睡不好觉。2002年端午节前一天,雷雨导致线路跳闸。所有同事特巡了一整天,直到天黑还是没找到故障点,单位决定第二天继续查。吕清森回家后,想着第二天就是端午节,要是没有电,老百姓肯定过不好这个节日。于是他从当天天气、地理位臵等多个角度仔细分析了线路情况。凌晨两点多,吕清森出门打了个车赶到他认为最有可能发生故障的地方,一基一基铁塔仔细巡视,终于在天刚刚放亮的时候找到了故障点。线路检修的同事们赶到时,发现他倚在附近的草垛上睡着了。
有一年他过生日,正好巡线回到家。饭菜刚端上桌,忽然电闪雷鸣下起了大雨,吕清森说:“线路如果受到雷击就可能出问题,不去看看总不放心。”他拿了工具袋拔腿就往外走。家里人说,“他心里装着线路,一分钟也等不得。”
吕清森在家里一般只听电视,不看。大家可能不相信,在电视十分普及,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的今天,怎么可能不看电视?可这是真的。因为在吕清森心里,眼睛是用来工作的,眼睛的主要作用就是看电线。对于电力巡线工来说,眼睛太重要了。有时蹲着一盯电线就是二十多分钟,所以平时他要保护好眼睛。
连续32年安全运行无事故的纪录,就是这么一天一天盯出来的,就是这么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每一天的安全纪录都来之不易,积累32年的安全纪录,其价值更是不可估量。
责任就是刻苦钻研:干工作不能光埋着头苦干,得琢磨怎么才能干好。这句话,是吕清森对他的同事和徒弟说的。
有一次,线路停电检修,按照吕清森提供的缺陷清单逐条进行消缺处理。当处理到215号杆塔时,工作人员把导线从40多米高的空中放下来,几个人反复摸排好几遍,也找不到他上报的缺陷。正当大家带着疑问把导线再挂上去时,吕清森赶到了。他迅速察看了地形、杆塔的距离等,只用了几分钟就找到了故障点。
吕清森只有初中文化。别人发现不了的缺陷或者隐患,他一眼就能看出来。大家都叫他“巡线神鹰”。这种“神功”并不是天生的,凭的是钻研。在吕清森老伴看来,他都钻研成“魔怔”了。
有一次,他在巡线中发现,140号杆塔导线压接管颜色有点不对劲。安全规程写着,导线过热会导致变色。会不会是导线过热呢?如果是导线过热,那么不同的温度会呈现什么不同的颜色呢?吕清森找到更换下来不用的旧导线,用火烧,感觉颜色变化不明显,就把家里的铝勺、铝锅也拿来放在火里烧,观察它的变化,前后烧坏了3个勺子两口锅,终于把导线过热的颜色变化规律给弄明白了。
根据线路所在山区的特殊地形,吕清森花了3年时间,总结形成了包括位臵观测法、“之”字型行走观测法、风力风向观测法在内的一整套特色巡线方法——被命名为“采光巡线法”,通过找到最合适的观测位臵,等太阳光直射导线时观察,能看到平时很难发现的缺陷。现在这些方法已经在当地推广。红白线地处高寒山区,过去使用的水泥杆很容易冻裂。吕清森在10年里测试电杆温度、强度变化上千次,找出原因,提出了解决措施,每年可节省维修资金上百万元,这个方法列入了国家电网公司的技术规程汇编。
吕清森攒下了几十本工作笔记,密密麻麻,详细记录着线路走向、杆塔结构、金具配臵等情况,以及线路途经的地形地貌、动植物分布、气象特征等。线路、杆塔的每一个细小结构他都了如指掌。
吕清森一共参加过三次单位组织的劳模疗养。三次疗养,他不逛街,不看景,不休息,打个车,到郊区观察不同的铁塔结构。碰到兄弟单位施工作业,他就上前一边看一边问一边记。
吕清森不光自己琢磨,还带着同事一起琢磨。他的巡线技巧、方法、经验,都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共享。他常对同事和徒弟说,咱是干这个工作的,不能光埋着头苦干,得琢磨怎么才能干好。
一个人追求什么、烦恼什么,能显示出天差地别的思想境界。吕清森烦恼的,既不是工作条件,也不是工资待遇,而是找不到隐患原因和解决办法;追求的不是舒适享受,不是升职加薪,而是他的钻研有了成果,派上了用场。
责任就是默默坚守:这辈子,我就是要守好红白线。这句话,是吕清森向采访他的记者说的。
32年前,吕清森刚开始巡线的时候,电力线路整体健康水平远不如现在,城乡建设也不像今天发达。公共汽车还通不到线路所在地。进山巡线,一趟走下来需要好几天。除了夜里借宿在老乡家,几乎见不到一个人影。没有电话,没有手机,更没有现在年轻人用的各种电子产品。
采访吕清森的记者几乎都会问同一个问题:你一个人在山里不感到寂寞、不觉得害怕吗?吕清森老老实实地回答:也寂寞、也害怕,特别是刚工作的时候。
寂寞、害怕时怎么办?吕清森有自己的办法,唱“红歌”。吕清森最喜欢唱的是“太阳出来照四方,毛主席的思想闪金光……”到现在还在唱着。他说:“这歌唱起来既畅快又响亮,不但能吓走野生动物,还能给自己壮胆。”吕清森就这么一路走一路唱,层层叠叠的山林如同他的舞台,红白线就是他唯一的也是最知音的听众!
吕清森在山里见不到人,回到家里总想找人说话。儿子小的时候,他就对着儿子说山里的事:遇到狼怎么办,看见熊怎么躲,山里都有什么样的蛇……儿子长大懂事了才知道,这些故事原来都是一个,就是父亲的工作。
吕清森在大多数人眼里很少说话,甚至有点木讷。可是去年在北京开会,他和一位变电站站长却相见恨晚,他乡遇知己,越说越高兴,一直说了大半宿。
今年春节前,腊月二十七,天刚放亮,他背着装备又进山了。这个冬天特别冷,连下了几场大雪,山里的路都是积雪。吕清森走得深一脚、浅一脚,仔细观察铁塔、设备、导线有没有受到影响。要是站着看不清,就坐着、趴着、躺着,在雪地里一看就是几十分钟,起来就像个雪人一样。这次他巡线直到腊月二十九,才放心地回家过年。
对工作没有杂念,从不懈怠,32年始终如一的坚守,在吕清森身上雕刻了许多细微的痕迹。人们发现,吕清森的“标准姿势”是眯着眼睛,微微仰着头。劳模会上一位领导要和他照相,摄影师喊了几次让他低一低头,他就是控制不了,刚低下一会儿,又习惯性地抬了起来。
他曾经告诉记者,巡线工我干定了,这辈子,我就要守好红白线。
责任就是全心奉献: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这句话,是吕清森对他的儿子说的。
2002年11月的一个夜晚,红白线跳闸,吕清森特巡到后半夜还是没有找到故障点。天气越来越恶劣,视线越来越差,当天夜里已经无法继续巡视。往回走的时候,吕清森脚下一滑,掉进了一米多深的河水中。冰冷的河水将他的衣服全部浸透,当他磕磕绊绊地赶到一位老乡家时,棉衣棉裤和鞋子怎么也脱不下来,冻得他眼泪直流。本来,吕清森可以选择舒服地睡上一觉,可一想到故障点还没有找到,隐患还没有排除,吕清森放弃了。天刚蒙蒙亮,他又踏上了风雪弥漫的巡线路。巡线这么辛苦、这么危险。吕清森难道是铁打的吗?不是的。巡线生涯给他身上留下了各种陈年的伤痛。在家睡觉,家人总能听见他在睡梦中忍痛的呻吟。但是他在工作中总是精神饱满。他多次放弃升职的机会,婉言谢绝了单位给他的照顾。现在,他已经50多岁了,家人希望他换个工作,他仍然不同意,他认为自己比别人更熟悉红白线。他跟儿子说,干活累不死人,但没有精神却容易死人。不管干什么,都得有一股精神头。
吕清森自己说不清这种“精神头”究竟是什么。但是,他的“精神”影响了很多人。他带过好几个徒弟,有的做了管理,有的成了巡线骨干。
李维辉家在桦甸市农村,小时候就认识了年轻的巡线工吕清森,跟他学过电工知识,家里获得过他的帮助。后来,李维辉报名考试成为农电员工,在吕清森的带动下,工作十分努力,被评为“吉林市劳动模范”、“桦甸市首届道德模范”。
1999年,一位大学毕业生到了送电站,刚开始觉得巡线很简单,但几个月下来,艰苦、孤独、缺乏成就感,让他感到精神压抑。吕清森利用休息时间耐心细致地教他巡线,和他聊天,使这位大学生放下了思想包袱,工作上进步很快,后来走上了管理岗位。
在网上,不少年轻人叫吕清森“森叔”。一个网友留言说,吕清森的故事让我对生活和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大学毕业后,我要像森叔那样,脚踏实地,做好平凡的工作。吕清森的精神闪耀着责任和奉献的光辉。这光辉是可以燎原的星星之火,就像一个开关连接着无数盏灯,一打开,就能点亮整个夜晚。
三、沉甸甸的责任,成就了吕清森不平凡的人生,折射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品格。
吕清森的事迹和精神,感动了许多人,震撼了许多人。
很多人在思考:吕清森的岗位那么普通,他为什么那样执著?吕清森的工作那么艰辛,他为什么那样快乐?
吕清森把责任看作本分,所以不求回报。
32年,吕清森从没有向单位提出过个人要求。有一年,他双手在工作中严重冻伤,医生建议截肢。单位领导坚决不同意,转到吉林最好的医院,找到最好的医生,终于保住了他的一双手。吕清森说,企业和组织的恩情一辈子都报不完,他只能用努力工作来报答。
家里大事小事,吕清森基本没操过心。老伴说“不能拖老吕的后腿”。他也觉得亏欠家人很多,总想着退休以后好好为家里出些力。
吕清森把对企业和家人的感恩与深情,都融进了对工作的热忱,对责任的执著。在他看来,做好该做的事就是本分。
因为是本分,所以付出多少,都没有想过回报。像吕清森这样,把责任当作本分,就不会在个人得失上斤斤计较,就能够任劳任怨,吃得了苦、吃得下亏、吃得起气。
如果我们都像吕清森那样,默默地守住自己的本分,就不在乎有没有关注、有没有赞美;就不在乎经受的磨难、遭遇的伤痛;就会心无旁骛,尽职尽责,创造价值。
吕清森把责任看作追求,所以勇于担当。
吕清森对自己的状况很知足。工作很辛苦,但是领导关心、家人支持,让他有成就感。朋友和同事都很好,生活虽然简单,但并不缺什么。大家都说老吕是个热心肠,只要别人有困难,他就一定会全力帮忙;就连巡线路上的那些农户家里有什么事情,他都帮着跑前跑后;对待工作他更是表现出十足的“傻”气,吃多少亏,挨多少累,受多少苦,都毫无怨言。
一个人是否容易满足,因什么而满足,可以体现一种追求,造就一种人生。把责任当作追求,在个人生活上就很容易满足,工作上就勇于担当。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也能发出最耀眼的光和热。
如果我们都像吕清森那样,就能在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国家中恪尽职守,就能在灾难突发、危险紧急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哪怕是肩上千钧重担,哪怕是眼前刀山火海,都毫不犹豫,勇往直前!
吕清森把责任看作信仰,所以无怨无悔。
跟着吕清森巡线的网友问他,山里哪里的风景最美。吕清森说:“赶上过年期间进山巡线,晚上站在山顶,附近村屯亮起的大红灯笼,远远看去就像熟透的樱桃,红红火火中透着喜庆,最美!”
吕清森眼里的美,真实、纯粹、温暖,它不同于时尚的美,甚至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美----因为,这是他闭上眼也熟悉的山石和草木;是企业厚重的培养和关爱;是家人温暖的深情和支持;是老乡家热乎乎的双手和土炕;是红红火火的日子,和和美美的生活!
为心中最美的景色而全心付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像吕清森那样,心中怀有坚定的信仰,就会激励自己守护心中的大美,为人民的幸福而心甘情愿地付出。
如果我们都像吕清森那样,把责任深深地埋藏在心里,用心血滋养它生根发芽,就能长成参天大树,长成人生最坚定的信仰,长成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正因为这份责任枝繁叶茂,所以不惧怕任何风吹雨打;正因为这信仰植根深远,所以历经磨难依然无怨无悔。
当前,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一个学习吕清森的热潮正在掀起。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从公司总部,到生产现场、建设工地,农村供电所,职工们聆听报告会、阅读新闻报道,开展专题学习,进行热烈讨论,学习吕清森,对标吕清森,争当吕清森。
吕清森把责任与奉献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他的身体力行,使国家电网诚信、责任、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得到了空前的发扬和光大。
如果把覆盖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服务10亿多人口的国家电网,比作为人体输送氧气和营养的血液循环系统,那么,1000千伏、500千伏输电线路就如同主动脉、大动脉,而66千伏红白线就是这个肌体上的一条血管。人身上的每根血管都非常重要,即使再小,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即使一条输电线路的电压等级只有66千伏,甚至更低,它对于保障供电也是同样重要,需要千千万万个吕清森这样的人。
对于吕清森来说,巡护红白线是他全部的责任。对于国家电网员工来说,无论是用户家里一个15瓦的灯泡,还是一条500千伏超高压、1000千伏特高压线路,倾注的心血,付出的艰辛,没有任何差别。
守望电网的安全,加快电网的发展,确保电力供应,就是守护和保障全国人民的幸福,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责任所在,重于泰山。
吕清森同志的光辉品格,发扬了优良传统,展现了时代精神,不仅属于中央企业,而且属于当代伟大的中国工人阶级!
培育这种品格,让这种品格根植于我们的心中,我们矢志奋斗的事业就能永葆青春,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才有光明的前程!
弘扬这种品格,让这种品格成为企业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打造一支钢铁般的必胜之师,成为当之无愧地“共和国的脊梁”!
谢谢大家。
第二篇:让生命同公路监理共喝彩——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王松生先进事迹
让生命同公路监理共喝彩
——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王松生先进事迹
一些知心的朋友偶尔会善意地笑话王松生:“你好像有两个老婆啊,一个放在家里,另一个是整天厮磨在一起的公路监理。”的确,共产党员、现为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副总经理的王松生同志长年奉献公路建设工程监理事业,他与公路结缘的时间甚至更长于与妻子相识相守的日子。尤其这两年,他全面负责浦南高速公路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始终处于一种“我在施工现场,或者在去现场的路上”状态中,以至2006年3月,他因肝炎复发严重,被“强行”从监理现场拉去住院,来探望的公司党委书记“抱怨”道:“我跟你是班子搭档,一年到头却见不到你几次。”可住院不到一个月,病未痊愈,他又从医院直接上了施工现场投入工作。
-----王松生晒得黝黑的脸上显得平静,他静静地说出 1 了一个字“苦”,沉默了一会儿,又说出了一个字:“值”,让人分明感受到他无悔于“作奉献的人生选择”。
1980年2月,风华正茂的王松生从福建交通学校毕业分配到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即投入到公路、桥梁的勘察和设计岗位上,没料到,他从此的人生就与公路结缘在一起。先是足迹踏遍八闽大地,奔波于崇山峻岭中勘察地形,进行公路和桥梁施工图设计,这一干,就是整整20年,从技术员到助工,到工程师,再到现场勘察设计队的队长,他熟悉了山山水水的地质、地形和地貌,却陌生于大都市在改革开放中天翻地覆的变化。
接着,2000年4月,王松生升调设计院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人到了机关,身影却依然经常在各个施工现场上晃动,谁都知道,质量是工程的生命,没有到现场亲自看一看、查一查,王松生多年形成的责任意识又如何能放得下。再后来,2002年3月,他到福建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咨询公司担任副总经理,分管监理业务的招投标、公路工程现场监理及设计中心的勘察设计等,更是要在现场监督勘察、加班加点收集研究信息编制投标书、协调施工关系、监理工程安全和进度、技术指导等。怎一个“苦”字了得,哪一次铺开项目工程时,不需要王松生一个一个施工点的一次一次检查、协调?听王松生的同事说,他根本就没有上下班的概念,也没有白天黑夜的概念,经常顶着雨水或冒着酷暑,中午没有休息,晚上又要召集相关单位和部门讨论解决进度、质量、安全问题,协调内部之间、内部与监理、施工、业主之间的关系问题,有时累了、困了,能在车上闭闭眼就是休息了。偶尔回到福州,却又在机关忙于招投标、贯标、研究监理方案等工作。
已届知命之年的王松生,他脸上的表情和眼神,能让人读出艰辛,却也更让人读出了成功的喜悦。工程建设监理是辛苦的,但当所辛苦的是自己所热爱的、尤其是辛勤的汗水结出了硕果,辛苦便化作了喜悦。
王松生至今仍记得1982年1月,他作为助工负责的厦门东渡码头港外二级公路施工图设计,工程顺利竣工交付使用,第一次看着自己设计的图纸上的东西变成了眼前一条漂亮的公路,心中的那份难言的喜悦啊!他喜悦于自己分管的监理业务年合同金额从2002年的1000多万元,增长到2006年的8000多万元;他喜悦于自己分管公司贯标和勘察设计工作期间,公司保持了ISO9000质量体系的持续有效运行,先后签订得尤溪、明溪、南靖、涵江、顺昌等多个地方公路项目预、工可及勘察设计合同几百万元;他喜悦于自己立岗奉献27年来,30多个公路工程项目在他手中竣工投用,宛若一位父亲,看着孩子一步一步地长高、长大的那种喜悦。回顾往昔人生,王松生笑着说了一句:“累是累点,可看到监理咨询的业务快速发展到今天,想想在单位的发展中有我的一份,心里特痛快,特觉得值得”。-----都说工程建设监理是一门技术性强的工种,高级工程师王松生被同事们评价为行业技术标兵,他监理公路工程,也监理着自己的人生,立足监理岗位努力实现“显身手的人生价值”。
1990年至1991年期间,王松生任队长主持了泉厦高速公路81KM预可、工可研究项目,不仅通过了交通部的评审,报告成果还获得了院的科技进步一等奖。紧接着下来的他仍然任队长主持的泉厦高速公路B、C标段初步设计37KM及C标施工图设计23KM工程项目,实现了福建省高速公路建设零的突破。王松生作为主要设计人、并担任队长主持的福泉高速公路施工项目工程,于1999年底竣工交付使用,在全国第十届优秀工程设计项目评选中获得银质奖,另外,该项目中的相思岭隧道荣获了福建省建设厅颁发的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
技术类别的荣誉是一个人技术能力的最好说明,现在的王松生,是单位的一面“技术品牌”,在现场,是众多年轻监理人员热捧的“高级技术指导”,可又有谁知,在这技术背后,凝聚着他多少刻苦钻研、与时俱进地学习的心血?王松生深知自己是以技术立身的,而技术永无止境,他时刻坚持自学,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花4年时间完成了福州大学交通土建工程的课程学习,接着又花4年拿到了长沙理工大学交通管理工程的毕业证书,这是一种怎样的学习毅力?就是因为参加培训、博览群书的不间断学习,使得王松生做到了 与世界公路工程建设技术的同步发展,从对普通公路工程的监理,进步到成为高速公路工程监理的带头人。他发表的多篇技术性文章,如登载在《福建交通科技》上的《田螺特大桥主桥悬臂施工线形监控》、《湖南绍怀高速公路雪峰山隧道施工监理》等,多次受到上级领导好评。
2005年,福建南平浦南高速公路工程建设提上日程,省领导决定作为首次试点,引进具有国际最新成果的“业主+项目管理服务单位”和施工总价包干的建设管理模式,挑谁担起大梁呢?7月7日,作为“最佳项目负责人”的王松生,组织专家进驻南平,立马配合业主,加班加点查阅现行的高速公路施工管理书籍、各类技术规范和有关规定,编制出了《浦南高速公路施工管理手册》共七册,证明了他无愧于“监理技术品牌”的称誉。
工程开工后,王松生带领150多位监理技术人员分4个点进驻浦南高速公路施工现场,王松生就此一头扎进工地工作中,两年来,他没清闲地过一天,为掌握全线工作面进展情况,有时他连续几天要在244.5公里的施工线上跑几个来回,工作忙,常常耽误吃饭,每天都是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项目管理部,晚上还要审阅资料,真是累得够呛,以至肝炎的老毛病复发,经体检,转氨酶指数达到了正常人的几十倍之多,即使住进了医院,他依旧心怀工程建设,经常打电话询问工程进展、管理部及各代表处的工作开展情况等,他常说:“累倒不怕,就是一天不上工地放心不下。”150多位 工地上的现场监理人员都记得他说过的一句话:“想干好工作,就要有一种责任心和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地走好每一步!”
浦南高速公路是典型的山岭区高速公路,路线横穿5个县市区,绝大部分为闽北高山丘陵,地面起伏高差大,部分路段桥隧相连,地形和地貌相当复杂,面对于此,王松生却是以责任心和拼搏的精神,彰显他的技术身手:2006年9月底,水利部太湖管理局对浦南路检查,给予了水保和环保工作的充分肯定;是年11月初,交通部“全国公路建设市场督查组” 督查后认为该项目创新推行类似“代建制”形式的专业化管理,探索的效果显著;2006,项目管理部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业主组织的半、考核,被授予“浦南高速公路先进单位”称号,王松生同志因突出的技术业绩被授予“福建省重点项目建设立功竞赛先进工作者”荣誉。
-----当听到业主们赞誉他是“工程质量的保护神”时,王松生没有谦虚,因为他明白这个称呼针对的是整个监理队伍,针对的是他所代表的公司,业主的评价也是提醒,时时让他激发起“树形象的人生需要”。
每一次,公司的监理项目开工时,王松生都要设法参加,参加开工前动员,或者在监理人员岗前培训时讲话,因为他要讲出他的强烈要求:“当好工程质量的保护神,是我们每位监理人的神圣职责!” “没有合格的监理,就不会有合格的工程。”正是基于心中的这份执着信念,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使得王松生所带领的监理团队十分受业主的欢迎。在业主的眼中,高级工程师王松生同志在技术上很有一手,副总经理王松生同志在业务管理上很有一手,比如,根据多年经验他总结出的监理工作“想到、说到、做到、记到”八字方针,对年轻一代相当有启发,一是“想到”:即周密思考本工程的难点、重点和控制点,预见过程中可能影响工程质量、进度、投资的潜在问题;二是“说到”:即对工程施工影响质量、进度、投资的问题必须提出意见和建议,及时向业主和承包方反映,通报施工和监理情况;三是“做到”:即严格履行监理合同承诺和质保体系的每项规定,执行监理过程的所有控制程序;四是“记到”:即坚持做好现场工作记录,涉及监理工作质量问题和处理情况如实记载,重要的监理事项必须反映在书面文字资料中。
不管是大工程,还是小工程,王松生都是一视同仁,都是紧抓质量、进度、安全三个关,紧扣“三控制、一管理”,即:质量控制、进度控制、费用控制、合同管理。王松生总是在公司的各个监理项目点跑来跑去,以现场检查、指导、协调等方式贯彻自己的“紧抓和紧扣”管理,不仅得到业主的认可,也不断提升了公司的监理服务水平。他指导监理的漳龙高速公路路基、路面项目、京福高速公路南平连接线J1标段、广西水南公路第七监理合同段等工程,均被评为优良 工程,公司还被省工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
王松生勇于创新管理,勇挑实行“业主+项目管理服务单位”全新管理模式的浦南高速公路项目的项目管理部主任重任,积极探索将传统的“业主、监理、施工”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向“业主、管理服务、监理、施工”四位一体转化之有效途径。两年来,他负责的项目管理服务代替了业主行使项目法人的部分职责,出台《浦南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办法》,以质量的现场控制为管理重点,实行监控、管理、督促、检查和协调本项目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安全、环保、廉政“六大”指标。作为交通部典型示范工程,施工进展十分顺利,工程质量总体良好,王松生以亲身的实践,为全省探索高速公路建设新模式积累了经验,贡献了才智,得到了上级和各级单位的充分肯定,更在业主面前再次树立起了“管理形象、技术形象、质量形象、安全形象”。
27年来,一条条的公路,一架架的桥梁,一座座的隧道,在王松生的手中设计出来、监理出来,而王松生的人生,又何尝不像一条正在施工、监理的道路?王松生的人生路还在延伸着向前进,他要在这条宽敞大道上,履行一份职责,追求一种信念,树立一块丰碑,他更要以浦南高速公路的项目管理为新起点,超越过去,谱写人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