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医院儿科111先进事迹
县医院儿科111先进事迹
他不是名医,却让所有的患儿和家长牢记了他的名字;他不是亲人,却成为了孩子们心中胜似亲人的,,;他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张总是洋溢着热情的亲切笑脸,一个总是穿梭于病房的忙碌身影----他,就是大家眼中的,,医者父母心,在职责中渗透
儿科往往是医院中最容易滋生医疗纠纷的地方,无法准确表述不适的患儿,爱子心切、焦虑紧张的家长,使得儿科医生的工作如履薄冰、倍加艰辛。而;;;医生以他十倍的严谨和百倍的耐心,赢得了患儿家属们如潮的好评。在他近十年的不算太长的从董生涯中,医疗纠纷不但与他绝缘,而且越来越多的患儿和家长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不为别的,只为“找王医生看病我们放心!”。
在儿科,王医生对病人及家属的细致和耐心是出了名的,他初来乍到的一些实习生眼里,甚至近乎“婆妈”。他始终以一颗特有的同情心善待每一个孩子,无论贵贱、贫富、残疾抑或美丑,在他的眼中只有一种形象:“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每次接诊,查房,他从不轻易凭经验作出判断,而是仔细查体,询问病情,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活动,精神表现,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针对病情作出综合分析和判断。
王有一个令所有人为之感动的习惯:每天清晨,走到每一张病床前,他总是要亲自闻一闻每个孩子的尿液和大便,有时甚至还要用棉签扒开仔细“研究”一番,看看有无异常,连父母都皱眉避让的排泄物在王医生的鼻尖下似乎全无异味。在治疗的同时,他极其注重宣教,从不吝啬时间与患儿家长耐心交流,总是用通俗易懂的病情分析和真诚耐心的解释清除家长心中的焦灼和不安。许多家长都众口一词地感叹:碰到像王医生这么耐心细致的医生真是难得!
在 打工的何生夫妇,三岁半的小儿患有癫痫,在多家医院医治无效后转到这个医院,王医生仔细检查,判断病情,针对性地制订了治疗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交谈中,王医生了解到何先生的另外两个孩子也有类似病史,立即将情况汇报给领导,并亲自带救护车奔赴数百公里,赶到何先生老家,为两孩子检查,经与当地医院协商,病情轻一点的孩子留在当地就治,王带着病情相对严重的另一个孩子连夜赶回医院,在精心治疗在院的两个孩子的同时,他每天都不忘打电话询问,指导留在家中的孩子的治疗情况。当三个孩子的病情相继好转,逐步康复时,如释重负的何先生的感激已无法用语言表达,在发给王医生的短信中,他们这样写道:您不仅救了我儿子,更救了我们全家,您是孩子的再生父母啊!,而王星夜兼程救治患儿的故事也成为了当地广为传诵的一段佳话。
韶关5岁的小女孩静文,自1岁起,下肢进行性瘫痪,几年来四处求医都查不出病因。王医生查体后发现病情罕见,为明确诊断,他连续几天上网查资料,组织医生讨论,请来知名神经专家会诊。经过努力,小静的病因逐渐明朗,最后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为脊髓萎缩症。按照医疗常识,脊髓萎缩症的孩子几乎活不到成年,家长一下掉进了绝望的深渊。望着孩子求生欲望特别强烈的双眼,王医生不肯放过哪怕万分之一的希望,他结合会诊意见,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每天亲自到订边为其作康复治疗,手把手教孩子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锻炼。几个疗程后,小静的病情奇迹般地减轻,竟能扶着墙慢慢地起来了,回到家的小静在妈妈的帮助下,写来了感谢信,她在信中表示,王的关心和鼓励一直感动着他,她一定会活下去,走好人生每一步!
11个月的患儿小翔,经常直半夜高热抽搐,口吐白沫,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可治疗效果却总是不佳。王医生接诊后,为了摸清小翔的病情,连续在床边守了四个晚上,每晚都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累了,就喝上一杯浓茶提神。孩子的父母都困得趴在床边睡着了,可王医生布满血丝的眼睛却生怕错过一丝病情变化。他一会为孩子擦身,一会为孩子喂水,邻床家长一直以为病床上的孩子是王的亲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晚上的仔细观察分析,王医生终于明确了孩子患的是非癫痫性发作睡眠肌阵挛,纠正了之前的错误诊断。六个疗程后,小翔好转出院了,全家人欢天喜地,直说碰到王医生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来自乡下的王女士清楚地记得,4岁的儿子小刚,突然出现双下肢站立无力伴进行性加重,慕名来到县医院儿科,王医生检查后建议孩子做磁共振检查。可孩子却总哭闹着不肯配合,王女士一筹莫展。王医生拿出玩具耐心地哄孩子调节孩子情绪。他亲自抱着孩子到影像中心,坚持站在检查床边全程看护,陪着孩子经受“射线浴”,让王女士大为感动。打孩子康复出院后,不管小刚有什么大病小痛感冒发热,一律来县医院,还介绍了许多亲戚朋友的孩子来找王医生看病。
王对工作尽心尽力,对孩子的耐心细心,常常令家长们自叹弗如,他把每一个患儿放在了自己的心上,以上颗“医者父母心”,诠释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夜内涵。
医者仁爱心,在点滴中闪光
医乃仁术,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没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是无法胜任医生这份神圣的职责的。在儿科,王处处为患儿着想,全身心系念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尽可能的抚慰他们因病而显阴霾的心灵。同事们经常戏称他为孩子们的“超级保姆”,除了病情和治疗,每一个孩子的饮食,喜好,脾气他都能一一道来。冬天查体时,他总是先搓热了手再触摸孩子身体,孩子哭了,他搂在怀里轻声地哄,孩子汗湿了,他随手就为孩子更衣换尿布,孩子高热了,他亲自为孩子作酒精擦浴,孩子送诊迟了,他甚至会急得责备粗心的父母。。。。
两岁半的小男孩丁丁,在家吃蛋糕时窒息,送到医院时已是植物状态。孩子家经济条件很差,父母选择了放弃,七十多岁的外公带着简陋的行李坚守在病床旁。王医生一方面积极治疗,想方设法节约费用,一方面努力与孩子父母沟通,帮助家人重建信心,甚至为孩子多方联系,寻求社会资助。他从自己家里拿来毛巾,衣服,牛奶送到孩子床边,每天早上为爷孙俩买来早点,亲自为孩子按摩抚触,一手为孩子抠出干硬的大便。。。。满头白发的外公感动得老泪横流,稍稍恢复意识的孩子张口就把他错认成了爸爸。
病区里的孩子特别亲近王医生,用家长们的话讲,是因为王医生有“绝招”:孩子哭闹不肯打针,他总有耐心和办法把孩子逗笑,每年的端午、中秋佳节,病区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吃到王医生买来送到床头的粽子或月饼,不能进食的孩子也会收到奶粉。哪怕是每个人一小份,对病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份节日的惊喜。一份亲人般的呵护,一份让家长铭记在心的感动!
细微之处见真情,王医生给予病人的关爱和帮助举不胜举。作为一名工作过于繁重的临床医生,他完全可以“善小而不为”,但他宁可自己劳累,却无法对病人的困难视而不见,“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正是他所说的这些“小事”,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患儿的心田,驱除着每个家长的焦虑和痛苦,彰显着医者的大爱、人性的光辉!
医者无私心,在奉献中升华
从医十多年来,为了患了康复,王医生总是这样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地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许多人一心追名逐利的社会,有人为他的敬业所折服的同时,好奇于他从何而来的动力和精力?他的回答却朴实无华:我是医者,累一点不怕,就怕对不住这些奔着医院来的孩子!。
为了不辜负患儿和家长的求医热望,他一心扑在工作中,从来都是早出晚归,从未正常下过班,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一天完整休息过。他把病人的利益和需要永远摆在了第一位,逢年过节,深夜或凌晨,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王医生的真诚和无私,使慕名就医的患儿越来越多,家长们敬重他,总想着要表达一点谢意,可王却从不肯接受他们的馈赠,实在推辞不过,他就以帮患儿交住院押金的方式悄悄还回去,来自农村的一个婴儿痉挛症患儿的家长,几次邀请王吃饭都被谢绝,便趁王去洗手间的功夫偷偷将一个红色塞进他的白大褂里。出院结账发现预交金上多出的500元钱时,孩子爸爸才恍然大悟,感到的泪水顿时湿润了双眼!
心中有不渝的信念,行动上才会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在医患关系纷扰紧张的今天,他始终恪守着“用心治病、真诚待人”的座右铭,以一颗朴实无华的仁心,奏响了一支医患情深的和谐乐章,成为了患儿家长心中真可以生命相托的好医生!
第二篇:医院儿科主任先进事迹
市中医院儿科主任,年轻的主任医师,是水乡卫生战线上脱颖而出的新生代专家代表。他所在的科室是一个团结和谐、勤奋廉洁的温馨集体,在小儿哮喘、内病外治等方面优势突出,冬病夏治、膏方调补等中医疗法特色彰显,被评为名科和泰州市五一文明示范岗,泰州市总工会专门设立了劳模创新工作室。,从事儿科临床二十多年,他深知,做一个合格的医生,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丰富的学养,三者缺一不可。医者德为先,他总是怀着一颗炽热真诚的心,呵护着每一个脆弱的生命。有一次深夜,他接到一个求救电话,急忙赶到患儿身边,患婴呼吸困难、极度烦躁、哭闹不止,一家三代手足无措,焦急万分,经过仔细诊查,原来是新生儿特发性鼻堵塞,经冲洗鼻腔、吸出分泌物后,患婴立刻安静下来,进入甜美的梦乡。还有一次,门诊楼道上突然响起急促的脚步声,一个惊厥的患儿,口唇青紫,四肢抽搐,立即组织抢救,针刺、吸氧、输液,一切有条不紊,患儿终于停止了抽搐。为了观察病情,主任72小时没有离开医院,一直守护着孩子直至脱险。出院时,患儿爷爷为了表示发自内心的感激,将一面印着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锦旗送到了院长室,这样的事例在从医生涯中数不胜数。,儿童的健康卫士,是许多青年夫妇的定心丸,他付出了许多,但作为一个儿科医生,也常常收获生命中的感动。新年,收到了一件特别的贺卡,是一个机关幼儿园的小男孩,用自己稚嫩的双手制作的,上面剪贴了他六张不同时期的照片,有出生后第一次生病流着口水拍的,还有最近的一张健康天真帅气的面庞,这些照片围成一圈,中间的一张是前几天孩子亲手为拍的照片,贴在大大的石榴上,旁边写着一行稚嫩的字:朱医生,我爱你!医者父母心。一个好的医生,首先要做一个好人,然而,光有一颗爱心和同情心远远不够,还要有过硬的技术,而技术水平的提高须靠刻苦学习和大胆实践才能取得。在临床工作中,他从不放过任何一次学习机会,精勤不倦,不断地追赶学术前沿,占领学术高地,引进新技术,发明新疗法,理论联系实际,继承创新并举,潜心研究小儿腹泻、紫癜、多动症、出疹性疾病等常见病、疑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抽动症和中医音乐治疗相关研究,获市科技进步奖,他主持的课题《悦脾散治疗小儿厌食症临床研究》列入泰州市311工程科研项目资助计划。《哮喘的中西医治疗比较》,刊于《中国中医药报》国际哮喘日专版头条,新颖的观点博得业内的好评;甲型h1n1流感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但达菲的儿童用药尚缺乏经验,主任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及疫病防治经验,拟定了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的方剂,运用中药袋泡剂、茶方、漱口等不同剂型,未病先防,得到患者的欢迎。主任还非常关注医院文化、医患关系、新医改等医院热点问题,学习研究现代医院管理知识,在泰州市卫生系统政治思想研究会年会上,他的论文《医院管理中的媒体应对》激起与会者的共鸣,连续第四届被评为一等奖。他认真履行社会责任,担任《江苏中医药》杂志审稿和编辑、受聘为《中医儿科杂志》第二届编委、网上家长学校指导老师。作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兼职教授,多年来认真带教临床实习生,精心备课、制作课件,他亦师亦友、亦庄亦谐的带教风格得到同学们的欣赏与同仁的认可。主任一直以弘扬中医文化与医学普及教育为己任,愿为中医药事业鼓与呼,经常参加咨询义诊、送医下乡、乡医培训、社区讲堂、广播宣教等公益活动。先后在《家庭医生报》、《信息》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朱主任的科普文章语言活泼,通俗易懂,趣味横生,贴近百姓。《我见中医多妩媚》、《中医膏方赋》等中医文学作品见报后,激起了读者对中医药文化的浓厚兴趣。主任深爱着中医药事业,深爱着与他共同成长的中医院集体,为了中医人共同的理想与愿景,为了每一个危重患儿治愈出院时脸上绽放的笑靥,作为一个中医儿科医生,他固守着自己纯净的一方天地,学习、开拓、奉献,读经典,做临床,他不断提升着自己的学术境界;大医精诚,仁心仁术,他不断升华着自己的医者风范。,水乡儿童的健康卫士,他甘愿为这个伟大的事业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一曲绚丽的人生诗篇。
第三篇:珠江医院儿科周细中医师先进事迹范文
珠江医院儿科周细中医师先进事迹
一片“兵”心在玉壶
他不是名医,却让所有的患儿和家长牢记了他的名字;他不是亲人,却成为了孩子们心中胜似亲人的“周叔叔”;他早已脱下了军装,却始终坚守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人宗旨。一张总是洋溢着热情的亲切笑脸,一个总是穿梭于病房的忙碌身影—他,就是大家眼中的周细中。
周细中,一个有着二十年兵龄的转业军医,一个普普通通的儿科主治医生,1987年当兵入伍,1990年考入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研究生毕业后在珠江医院从事儿科神经发育临床工作至今。在看似平淡的人生履历上,他以军人特有的坚韧和不懈的努力,完成了由一名普通战士到军医到科室专业骨干的三级蜕变,以一腔兵心不改的赤忱在平凡的岗位上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实践着救死扶伤、悬壶济世的从医誓言,演绎着一个又一个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
医者父母心,在职责中渗透
儿科往往是医院中最容易滋生医疗纠纷的地方,无法准确表述不适的患儿,爱子心切、焦虑紧张的家长,使得儿科
医生的工作如履薄冰、倍加艰辛。而周细中医生以他十倍的严谨和百倍的耐心,赢得了患儿家属们如潮的好评。在他近十年的不算太长的从医生涯中,医疗纠纷不但与他绝缘,而且越来越多的患儿和家长成为他忠实的“粉丝”,不为别的,只为“找周医生看病我们放心!”
在儿科,周细中医生对病人及家属的细致和耐心是出了名的,在初来乍到的一些实习生眼里,甚至近乎“婆妈”。他始终以一颗特有的同情心善待每一个孩子,无论贵贱、贫富、残疾抑或美丑,在他的眼中只有一种形象:“所有的孩子都是我的孩子”!每次接诊,查房,他从不轻易凭经验作出判断,而是仔细查体,询问病情,详细了解孩子的饮食、活动、精神表现,事无巨细,一一过问,掌握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然后针对病情作出综合分析和判断。
周医生有一个令所有人为之感动的习惯:每天清晨,走到每一张病床前,他总是要亲自闻一闻每个孩子的尿液和大便,有时甚至还要用棉签扒开仔细“研究”一番,看看有无异常,连父母都皱眉避让的排泄物在周医生的鼻尖下似乎全无异味。在治疗的同时,他极其注重宣教,从不吝啬时间与患儿家长耐心交流,总是用通俗易懂的病情分析和真诚耐心的解释消除家长心中的焦灼和不安。许多家长都众口一词地感叹:碰到像周医生这么耐心细致的医生真是难得!
在东莞打工的何先生夫妇,三岁半的小儿子患有癫痫,在多家医院医治无效后转到了珠江医院。周医生仔细检查、判断病情,针对性地制订了治疗方案。经过一个阶段的治疗,孩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在交谈中,周医生了解到何先生的另外两个孩子也有类似病史,周医生立即将情况汇报给科室领导,并亲自带了救护车奔赴数百公里,赶到何先生远在广西灵山县的老家,为两个孩子检查。经与当地医院协商,病情轻一点的孩子留在当地就治,周医生带着病情相对严重的另一个孩子连夜赶回医院。在精心治疗在院的两个孩子的同时,他每天都不忘打电话询问、指导留在广西的孩子的治疗情况。当三个孩子的病情相继好转、逐步康复时,如释重负的何先生夫妇心中的感激已无法用语言表达,在发给周医生的短信中,他们这样写道:“您不仅救了我儿子,更救了我们全家,您是孩子们的再生父母啊!”而周医生星夜兼程救治患儿的故事也成为了灵山县广为传诵的一段佳话。
韶关5岁的小女孩静文,自1岁起,下肢进行性瘫痪,几年来四处求医都查不出病因。周医生查体后发现病情罕见,为明确诊断,他连续几天上网查资料,组织医生讨论,请来知名神经专家会诊。经过努力,小静的病因逐渐明朗,最后通过基因诊断确诊为脊髓萎缩症。按照医疗常识,脊髓萎缩症的孩子几乎活不到成年,家长一下掉进了绝望的深渊。望着孩子求生欲望特别强烈的双眼,周医生不肯放过哪
怕万分之一的希望,他结合会诊意见,制订了详细的治疗方案,每天亲自到床边为其作康复治疗,手把手教孩子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锻炼。几个疗程后,小静的病情奇迹般地减轻,竟能扶着墙慢慢站起来了。回到家的小静在妈妈的帮助下,写来了感谢信,她在信中表示,周叔叔的关心和鼓励一直感动着她,她一定会活下去,走好人生每一步!
11个月的患儿小翔,经常下半夜高热抽搐、口吐白沫,被当地医院诊断为癫痫,可治疗效果却总是不佳。周医生接诊后,为了摸清小翔“癫痫”的发作形式,他连续在床边守了四个晚上,每晚都忙到凌晨三、四点钟,累了,就喝上一杯浓茶提神。孩子的父母都困得趴在床边睡着了,可周医生布满血丝的眼睛却生怕错过一丝病情变化。他一会为孩子擦身,一会为孩子喂水,邻床的家长一直以为病床上的孩子是周医生的亲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四个晚上的仔细观察分析,周医生终于明确了孩子患的是非癫痫性发作睡眠肌阵挛,纠正了之前的错误诊断。六个疗程后,小翔好转出院了,全家人欢天喜地,直说碰到周医生是孩子最大的福气!
来自黄埔区的靳女士清楚地记得,4岁的儿子小刚,突然出现双下肢站立无力伴进行性加重,慕名来到珠江医院儿科,周医生检查后建议孩子做磁共振检查。可孩子却总哭闹着不肯配合,靳女士一筹莫展。周医生拿出玩具耐心地哄孩
子,调节孩子的情绪。为保证检查效果,他亲自抱孩子到影像中心,亲手为孩子镇静,怕孩子惊醒后躁动,他坚持站在检查床边全程看护,陪着孩子经受“射线浴”,让靳女士大为感动。打这次康复出院后,不管小刚有个什么大病小痛、感冒发热,靳女士一律舍近求远往珠江医院跑,还介绍了许多亲戚朋友的孩子来看病。
周细中对工作的尽心尽力,对孩子的耐心细心,常常令家长们自叹弗如,他把每一个患儿放在了自己的心上,以一颗“医者父母心”,诠释着“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深刻内涵。
医者仁爱心,在点滴中闪光
医乃仁术,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没有一颗悲天悯人的仁爱之心,是无法胜任医生这份神圣的职责的。在儿科,周细中医生处处为患儿着想,全身心系念孩子们的喜怒哀乐,尽可能的抚慰他们因病而显阴霾的心灵。同事们经常戏称他为孩子们的“超级保姆”,除了病情和治疗,每一个孩子的饮食、喜好、脾气他都能一一道来。冬天查体时,他总是先搓热了手再触摸孩子身体;孩子哭了,他搂在怀里轻声细语地哄;孩子汗湿了,他随手就为孩子更衣、换尿布;孩子高热了,他亲自为孩子作酒精擦浴;孩子送诊迟了,他甚至会急得责备粗心的父母……
两岁半的小男孩丁丁,在家吃蛋糕时窒息,送到医院时已是植物状态。孩子家经济条件很差,父母选择了放弃,七十多岁的外公带着简陋的行李坚守在病床旁。周医生一方面积极治疗,想方设法节约费用,一方面努力与孩子父母沟通,帮助家人重建信心,甚至为孩子多方联系、寻求社会资助。他从自己家里拿来毛巾、衣服、牛奶送到孩子床边,每天早上为爷孙俩买来早餐,亲自为孩子按摩抚触,一手为孩子抠出干硬的大便……满头白发的外公感动得老泪横流,稍稍恢复意识的孩子张口就把他错认成了爸爸。
一名西藏军人的脑瘫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走路,妈妈带着孩子千里迢迢来到珠江医院求治。孩子的病有希望了,水土不服却使孩子妈妈憔悴不堪,丈夫远在边陲,广州举目无亲,独自照看幼小的孩子让她筋疲力尽,有时甚至连吃饭都顾不上。周细中医生一边精心为孩子诊治,一边又主动当起了患儿的“编外亲属”,“我也是当过兵的,有难处尽管和我说!”他为孩子妈妈买来面食,送来日常用品,竭尽全力帮他们解决生活困难,成了母子俩最信赖的“后勤部长”。一个疗程过去,孩子终于歪歪斜斜迈开了他人生的第一步,欣喜若狂的妈妈一遍又一遍地教导儿子:“长大要当周叔叔一样的好医生!”
有一段时间,广州集市上鸡蛋紧俏,好几个患儿的家长都犯愁买不到鸡蛋。周医生拿了自己的饭卡,将食堂所有的鸡蛋全部买下,带回科里分发给患儿家长。
科里的孩子进行康复治疗往往要持续数个疗程,家长们经常需要在医院附近租房子。工作间隙,周医生又成了“出租屋”的“包打听”,到处托人:“哪有空房告诉我一声,我有病人需要租房子!”
湖南来的一个孩子经过几个月治疗后,年底准备出院回老家,带的钱已所剩无几,身上穿的还是夏天入院时的衣服,一家三口愁眉不展!周医生二话没说,从家里拿来自己和女儿的衣服给大人和孩子加上,托战友帮忙买好车票,下班后又拖着忙碌了一天的疲惫身体,开车将一家三口送到车站。
从化一对打工夫妇抱着孩子出院时,因钱不够,无法支付出院带药的费用,他转身掏钱垫上药费,仔细交待家长服药的注意事项,将一家送上出租车的同时,执意将车费塞进了经济拮据的夫妇手中。
科里的护士都知道,不值班的日子里,每到深夜十二点,周医生的电话总会雷打不动地打过来询问病区孩子的情况,不问清楚,他就无法踏实入睡。
病区里的孩子特别亲近周医生,用家长们的话讲,是因为周医生有“绝招”:孩子哭闹不肯打针,他总有耐心和办法把孩子逗笑;孩子表现勇敢,他会买来孩子爱吃的囟鸡腿作为奖励;孩子过生日,周医生会“变”出小礼物。每年的端午、中秋佳节,病区的每一个孩子都会吃到周医生买来送到床头的粽子或月饼,暂不能进食的孩子也会收到奶粉。哪怕是每个人一小份,对病中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份节日的惊喜,一份亲人般的呵护,一份让家长铭记在心的感动!
细微之处见真情,周医生给予病人的关爱和帮助举不胜举。作为一名工作过于繁重的临床医生,他完全可以“善小而不为”,但他宁可自己劳累,却无法对病人的困难视而不见,“我只是做了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而正是他所说的这些“小事”,点点滴滴,如春风化雨,滋润着每一个患儿的心田,驱除着每个家长的焦虑和痛苦,彰显着医者的大爱、人性的光辉!
医者无私心,在奉献中升华
从医近十年来,为了患儿的康复,周细中医生总是这样竭尽全力、无怨无悔地默默地奉献着。在这个许多人一心追名逐利的社会,有人为他的敬业所折服的同时,好奇于他从何而来的动力和精力?可周医生的回答却朴实无华:“我是
当兵出身,累一点不怕,就怕对不住这些奔着医院来的孩子!”
为了不辜负患儿和家长的求医热望,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从来都是早出晚归,从未正常下过班,一年365天,几乎没有一天完整休息过。他把病人的利益和需要永远摆在了第一位,逢年过节、深夜或凌晨,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
因为工作太忙,医院离家又远,周医生经常无暇照顾自己年幼的双胞胎女儿,孩子一周都难得见上爸爸两面,时间长了,两个小姑娘有时甚至赌气故意不叫爸爸。一天晚上,周医生的妻子在单位值班,刚刚回到家不久的周医生听说科里一个孩子突发惊厥,他放心不下,扔下双胞胎女儿独自在家,匆匆赶回医院,守在患儿的床边。不久,他的手机响了,原来家里的两个女儿也发热了。听着女儿带着哭腔的呼唤,周医生心里真不是滋味,可他望了望眼前病床上还未脱离危险的孩子,却挪不动双脚。他在电话里“遥控”女儿:“爸爸现在走不开,你们俩个到冰箱取冰毛巾互相敷额头,爸爸晚点就回来了”。等到病区孩子的病情平稳后,周医生赶回家已接近深夜,第二天挨了妻子好一顿埋怨!
病区的工作已是十分繁忙,考虑到康复出院后的孩子需要定期回来复诊,为了方便病人,他自己给自己加担子,自
2005年6月份起,自发地坚持每周三下午出门诊。有时碰上周二24小时值班,通宵忙碌不眠,可他第二天上午仍旧坚持查完房,中午睡上个把小时,下午又准时准点出现在门诊。每次门诊不管忙到多晚,他总是坚持看完最后一个病人,不肯有半点马虎,多次被评为“门诊之星”。
工作中,他从不计较自己在时间和精力上超负荷的付出,却时时系念和计较着病人的得与失,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病人减轻痛苦, 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为了一个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为了一个更经济的康复计划,他到图书馆翻找资料,到网上搜索讯息,打电话请教专家。查房时,不管是上级医生的指导还是下级医生的建议,只要是对病情有利,他从来都不会因顾及面子而抵触,总是虚心接受采纳,择其善而从之。
一次,一个刚入院的孩子高热抽搐,前卤饱涨,经过检查后,周细中医生建议孩子做腰穿进一步确诊,可家长却因心疼孩子不肯执行,反倒责怪医生是为了私心乱开检查单。周医生将孩子的病情、症状到可能的后果仔细分析给家长听,认真说明其必要性,家长还是不愿意。一再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为避免延误孩子病情,周医生请求与患儿家里一个学医的亲戚电话沟通,终于通过“迂回”战术说服了家长,及时确诊了孩子的病因。当孩子康复出院时,愧疚的家长握着周医生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2007年6月,周医生患上了感冒,可他根本顾不上休息半天,一直带病坚持工作。七月初的一个晚上,他带车连夜赶往阳春接诊一名患儿,一直忙到第二天7点多才返回。由于通宵劳累,他的咳嗽加剧,一路上喘息得厉害,整个人感觉透不过气来,一路吸氧回到医院。医生让他住院治疗,可他却放心不下科里的孩子,每天在门诊输完液,又到病房忙碌开了。
周医生的真诚和无私,使慕名就医的患儿越来越多,家长们敬重他,总想着要表达一点谢意,可周医生却从不肯接受他们馈赠的红包,实在推辞不过,他就以帮患儿交住院押金的方式悄悄还回去。来自河南的一个婴儿痉挛症患儿的家长,几次邀请周医生吃饭都被谢绝,便趁周医生去洗手间的功夫,偷偷将一个红包塞进他的白大褂里。出院结账发现预交金上多出的500元钱时,孩子爸爸才恍然大悟,感动的泪水顿时湿润了双眼!
心中有不渝的信念,行动上才会有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二十年从军的经历,以奉献为天职的军人本色已深深渗入周细中医生的每一个细胞,成为他经常激励自己的一杆标尺。在医患关系纷扰、紧张的今天,他始终恪守着“用心治病、真诚待人”的座右铭,以一颗朴实无华的“兵”心,奏响了一支医患情深的和谐乐章,成为了患儿家长心中真正可以生命相托的好医生!
第四篇:巾帼建功标兵先进事迹(医院儿科主任)
**现任**县中医院儿科主任,儿科主任医师。多年的从医道路上她始终把病人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都要做到最认真细致地检查,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关心着每一位患者。
医院儿科工作相对于其它科室情况较为特殊,特别是对待新生儿要求医生必须以双倍的责任心来工作。不仅要始终密切观察,危机时刻更是要施以最及
时有效的抢救。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不仅要富有爱心、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心,首先更要具有高超过硬的医学技术。在工作中她认真学习理论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应用新经验、新技术,为广大患者服务。她先后多次到佳木斯医学院、中日友好医院、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和学习。她非常珍惜每一次学习机会,带着平时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虚心向老师请教,不断学习和掌握儿科疾病治疗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地了解儿科发展的新动态。进修完毕回到医院后,她把学习到的新技术广泛地应用于临床,不断地总结经验,并加以完善。先后在省及国家级医学刊物上发表医学论文10多篇,在儿科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28年如一日辛勤地耕耘在医疗服务第一线,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有患者就诊,就随叫随到。用同事们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休过一个安静的节假日。为了诊治抢救患者,她一顿饭、两顿饭吃不上是正常的事。可是不管有多累,她都坚持每天下班之前详细查看每一位患者的情况,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疗。她不但参加初诊、会诊及儿童门诊和病房的值班工作,还要在技术上不断地指导下级医师,并且负责着实习生、进修生及低年资医生的代教工作。她组织救治了重症肺炎合并心衰、新生儿上消化道出血、新生儿脑出血、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危重病人数百例,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也为我县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多年的辛勤换来了累累的硕果。**同志多次荣获各级表彰和奖励,也得到了广大患者、群众的一致好评,为服务社会,构建和谐**,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新生儿科先进事迹
新生儿科先进事迹
我院新生儿科是以女性工作人员为主体的科室,全科39名医护人员中女性有37人,大多数同志身兼二职:职业女性和家庭主妇。然而,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并没有折损她们的风采,多年来,她们以乐观的态度、坚韧不拔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以精湛的医疗技术和女性特有的善良细心让一个个患儿绽放笑容。“赤峰学院新生儿科”在她们的精心打造下成为赤峰老百姓心目中一块响当当的牌子。科室医护人员大多数均多次在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儿科研究所、北京协和医院、盛京医院等各大知名医院进修学习过。进修率达到85%以上。
走进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病区,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拥挤和喧闹。赤峰学院新生儿科一直处于病人量多而医师相对不足的状态,医师长期超负荷工作,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一年365天有300个上、下午都起码拖班半小时,疾病高发期甚至要连班,匆忙扒几口冷饭接着上下班是新生儿科医师常有的事情。新生儿科病房仅有45张床位,相对于庞大的病人数而言,病房床位显得远远不足。为了让需要住院的患儿尽早得到诊治,新生儿科采取了种种措施,如加快周
转,尽量加床。床位的增加使医师们不得不加班工作,但她们毫无怨言,而是出色地完成了工作。
自1997年以来,新生儿科在赤峰市率先开展了气管插管正压给氧,抢救新生儿肺出血58例;应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980例;应用外周静脉高营养救治早产儿1000例;应用纳洛酮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00例;并在赤峰市率先开展了新生儿行为神经测查在脑病、高危儿中的应用1500例等新技术、新项目,效果都非常显著,大大降低了赤峰市新生儿的死亡率及伤残率。2004年率先在赤峰市内组建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共收治危重新生儿1200例,成功、好转率98%以上;引进婴幼儿高压氧舱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300例;小儿脑瘫80例,效果满意。2008年率先在赤峰市内组建了新生儿病房,2009年率先取消新生儿陪护,年救治新生儿540人。率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固尔苏)抢救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新生儿肺炎合并呼吸衰竭20例,成功、好转率97%;率先开展早期干预,早期康复降低高危新生儿脑损伤、脑瘫发生率的研究150例;效果非常显著,正在申请科研立项;率先开展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自赤峰市、红山区、松山区、旗县、乡镇等转运危重新生儿每年200人次,大大降低了赤
峰市危重新生儿的死亡率及伤残率,提高了危重新生儿抢救的成功率。一年内成功救治三对三胞胎早产儿,最小体重900克,胎龄26周。并在2010年6月26日组织召开全市第一届新生儿急救学习班,大大提高了赤峰市危重新生儿抢救的成功率。解决了许多新生儿科,小儿神经科,小儿呼吸等领域的重大复杂疑难技术问题,开展了许多新技术、新项目。每年抢救各种危重病人700余例,每年收治各种儿内科疾病2600-3200人次,其中新生儿疾病400-540人次,抢救成功、好转率97%以上。儿科从2000年经济收入只有20万,增至2010年588万。新生儿专业已发展成为具有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和高危儿早期干预康复室,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听力筛查,智力、运动检测等完整的专业体系,在自治区内处于领先水平。
赤峰学院附属医院新生儿科的医务人员深知,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是建立在优良的服务、高超的医疗水平基础之上,为此,全科室上下团结一致,在改善服务、提高质量上狠下功夫。加强内部管理,加强服务意识教育。为规范新生儿科各级医师职责和规范,科室制定了《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诊治规范》,确保住院病人诊疗规范,杜绝不合理检查和用药。同时加强主任
查房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危重病人交班制度等,保障医疗安全。严格执行各项医疗护理规章制度。为了减少院内感染率,在床位紧张情况下,科室内挖潜力,尽可能让非感染疾病患儿、恢复期患儿和感染疾病患儿分开居住。每遇有病人因不解而投诉时,科室主任在耐心做好解释工作的同时,总是从科室自身找原因,并以此为鉴进行服务意识的教育。加强医学知识普及宣传,努力改善医患关系。积极提高自身素质和医疗水平。尽管人员紧张,新生儿科仍坚持每年选派医护人员到上级医院进修,参加高级研修班和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科室业务学习也从不中断。高超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是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真实写照。多年来,新生儿科一直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坚决反对商业贿赂,自觉杜绝药品回扣,善待和理解每一位患者。
“巾帼多奇志,拼搏创辉煌。”新生儿科的医护人员们以女性特有的细心、爱心和责任心为小患者们服务着,她们从未停止过前进的步伐,继续向着新的高峰不断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