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家风小故事
家风伴我成长
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敬长辈,正心术,端人品,笃勤俭,懂礼貌。
从小爸爸妈妈就教我要有孝心,百善孝为先,父母他们都是很有孝心的人,所以在这个方面,他们给我做了很好的榜样.我们家是个大家庭,外公外婆和舅舅一家与我们每天一起吃饭,十多年来一直其乐融融。在家里,吃饭时好吃的东西要请长辈先吃,平时要听长辈的话。父母整天辛苦工作,每当父母劳累时,我会帮父母捶捶背,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勤俭节约是美德。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平时吃饭能吃多少盛多少,不能浪费食物,要吃干净碗里的每一粒米。我的姥爷更是“节约标兵”,我们家可是每天都做到“光盘”哦!在洗脸刷牙、洗头洗澡、每天打扫卫生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滴水。在使用电灯、空调、电脑的时候,我们在意的节约一度电。
“勤俭之风”养我好习惯,“尊老之风”伴我成长。
第二篇:我的家风小故事
我的家风小故事
但凡提到家风优良,大家总会认为这是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处世思想之精髓,生活态度之总结,育儿教子之良方,如《颜氏家训》、《曾国潘家书》等。其实在我看来,书香门第、名门望族只占少数,而大多数是普通百姓的家教文化,让华夏文明得以代代相传,繁衍不息。我也是这普通百姓的一份子,我的家教也无外乎些浅显易懂的家教小故事,即“忠孝、廉耻、和气”而已。
对于“忠孝”的启蒙,还得从端头碗菜说起。小时候农村家境普遍不富裕,自家养的家禽也只有逢年过节或者亲朋团聚时才会被烧成佳肴端上餐桌,爷爷奶奶由于年岁高,时常不便出席这样的家宴,这时我便会被赋予端头碗菜给他们二老的重任,虽然那时的我并不明白这其中的奥秘,但是从爷爷奶奶那满脸的堆笑,以及不停的夸赞我端的菜好吃的时候,让我干劲十足,来回奔跑而毫无怨言。现在想来,怕不是菜的味道如何美味,而是子孙的孝道让他们心满意足。难怪有人会说: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生命交界处的链接,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更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我为儿时父母让我尽“孝”的传递而自豪。
有关“廉耻”的深深教诲,得从深浅不一的枝条印讲起。幼时,农家都会在门前的庭院里种上些瓜果蔬菜,那时候,种的最好的就数隔壁邻居家的葡萄园了,每到夏季,密密麻麻的葡萄挂满了枝头,每一颗都是那么的饱满诱人。记得那年暑假的一天,母亲因为工作错过了准备午餐的饭点,一上午的嬉戏打闹,让我和哥哥早已饥肠辘辘,看着院墙外诱人的葡萄,我和哥哥相视一眼便立马心领神会了彼此的意思。搬凳子,支网兜,在一阵乱棍之后,我们的网兜瞬间被又大又紫的葡萄填满,当我俩刚要品尝胜利的果实时,便传来母亲的呵斥声,还没等我俩站稳脚跟,就见一向对我俩呵护有加的母亲顺手捡起地上的树条向我们抽来,枝条在爆发力的作用下,在我们的屁股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将“耻”的含义根植于内心深处,难以忘怀。
至于“和气”,得从和事佬说起。成长至今,我的父亲母亲几乎没有过口角之争,除了父亲性格温和外,爷爷的执家理念也耳濡目染了父亲。爷爷为人和善,虽然读书不多,但却深谙邻里相处、为人处世的道理。但凡有婆媳争吵、兄弟纷争、夫妻失和,自家解决不了又不足以向外人道时,都会来邀请爷爷去做和事佬。那时的农村读书识字的人不多,对于文绉绉的大道理有些不能兼容,但却非常认可爷爷那番“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的言论。只要他老出马,事情总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所以当爷爷病重去世时,那些受过他“和”字熏陶过的家庭,纷纷不请自来,搭把手、帮点忙,和和美美地送他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现在想来,他老人家的这份和气,不仅成就了爸妈幸福美满的婚姻,也成就了我们其乐融融的一大家子。
这就是我的家风小故事,事虽小,却对我影响至深。身为儿子、丈夫、父亲、企业员工等多重角色的我,在受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一如既往用自己的言行处事践行,脚踏实地做人做事,助己茁壮成长。
第三篇:我的家风小故事
习俗: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也不准跨过或踏过餐巾;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哈萨克族热情好客,待人真诚。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人到来,除宰羊外,还需宰马,以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和脸盆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
哈萨克族尊敬老人,喝茶吃饭要先敬老人,一般在进餐时习惯长辈先坐,其他人依次围着餐布屈腿或跪坐在毡子上。在用餐过程中,要把最好的肉让给老人。哈萨克族有许多禁忌,如:年轻人不准当着老人的面饮酒,不准用手乱摸食物;绝对不准跨越或踏过餐布,不准坐在装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忌讳当面数主人家的牲畜;不能跨过拴牲畜的绳子,也不能骑马进入羊群;忌讳别人当面赞美自己的孩子,尤其不能说“胖”,认为这样会给孩子带来不幸;忌客人在家门口下马和骑快马到家门口下马;忌食猪肉、狗肉、驴肉、骡肉和自死的畜禽肉及动物的血。对登门投宿的人,主人都要拿出最好的食品招待。十分尊贵的客人或多年未见的亲朋到来,以羊肉、马肉相待。入餐前,主人用壶提水让客人洗手,然后把盛有羊头、后腿、肋肉的盘子放在客人面前,客人要先将羊腮帮的肉割食一块,再割食左边耳朵之后,将羊头回送给主人,大家共餐。食毕大家同时举起双手摸面,做“巴塔(祈祷)”。客人中如果有男有女,一般都要分席。待客
以纯朴、诚实、直爽、热情好客而闻名。这是因为牧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行旅不便,外出时,凡有毡房的地方,自然就成了休憩和投宿之处,行人就可免受饥寒之苦。
哈萨克人好客是长期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美德。哈萨克人中流传说:“只要沿途有哈萨克,哪怕你走一年,也不用带一粒粮、一分钱。”他们认为客人是安拉赐予的,不可稍有怠慢。由于这样的好习惯,哈萨克族在接待客人时,连自己也舍不得吃的东西都要拿出来款待客人,不但用好饭、好肉招待客人,而且还精心喂养客人的马匹,第二天热情送行。这样的招待,并不向客人索取任何报酬。他们认为向客人卖东西是非常耻辱的事。招待客人吃的肉,如果是陈肉,就要说明原因,否则客人可告诉头目,说他无礼,将陈肉待人,头目必定罚他有失散客之礼。
礼仪 久别的亲友见面时,大辈见小辈接吻;年岁相当的见面时拥抱;若挚友见面,妇女施拥抱礼,男人行握手礼,即双方两只手掌对手掌握手。一般人见面必须热情问候并握手。这在王树桥的《新疆礼俗志》中早已指出:“戚友远别,相会必抱持,交首大哭,侪辈握手,搂腰”,“尊长见幼辈,则以吻接唇,口霎喋有声。”并还进一步指出“少不剃须,唯常剪唇髭,便汤饮,十日一剃发,三日一削爪,同于洋俗。”
每个家都有属于自己家的家风、家规、家训,要说起我家的家风、家规、家训,那可就要跟我小时候的几件事有关了。
从我懂事起,妈妈就告诉我做人的道理,首先要勤学,意思就是要好学,奋发学习;其次是上进,要不断地上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然后是诚实,不诚实的人,哪会让别人信任你,依赖你呢;最后是善良,没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有一颗狭隘的心,怎么为别人着想?怎么会在别人有困难时去帮助他呢?
五岁时,我就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了。但是吃饭很挑食,不是挑肉就是挑菜,而且还常常剩饭。并且我洗手时,每次洗一次,就要浪费半盆水,洗完后水龙头也不关,白
白浪费了很多水。妈妈知道了我这两个不好的习惯以后,对我说:“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以后就不要再挑食了,而且也不要再剩饭了,并且要节约水资源。”从那一刻起,我知道了要“勤俭节约”。
过年时,我到爷爷家去拜年。向爷爷说了声“新年快乐”。爷爷从口袋里掏出了一个红包,放在我手上,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孙女啊!你已经六岁了,明年你就要上一年级了。我要告诉你三句话,第一句话是尊敬长辈,无论你将来走到了哪儿,你看到长辈都要有礼貌,尊敬长辈;第二句话是孝顺父母,父母将你带到了世上,并养育了你。长大你一定要报答他们,孝顺他们;第三句话是自强自立,将来你无论做什么工作,都不要依赖别人,靠着自己的实力工作,还要安于现状,勤奋进取。这就是我对你的期望,希望你时时刻刻地记住。”
又过了一年,我要上小学了。我们坐下来打算开个家庭会议。爸爸说:“今天的内容就是讨论家风、家规、家训。目的就是想让你上学后能约束自己管好自己。”我们讨论了很久,才确定下来。
家风就是勤学、上进、诚实、善良。
家规是勤俭节约
家训则是尊敬长辈、孝顺父母、自强自立。
上学以后,我感觉自从有了家风、家规、家训,无时无刻不在谨记着,约束自己。
第四篇:我的家风小故事
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风家训,而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在家风家训的熏陶中成长,良好的家风不仅体现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也同样体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记得有一次,爸爸妈妈要宴请亲朋好友们来吃饭,饭菜都做好摆到桌子上了,可是客人们还没到,看到满桌可口的饭菜,我不禁直流口水,肚子也不争气地咕咕直叫,最后还是忍不住,用手拿子一支烤鸭腿来吃,真是美味极了!这时候,妈妈从厨房里走了出来,看见我吃着鸭腿,就耐心地和我说:客人还没到,我们当主人的不能先吃,而且在吃饭的时候,只要长辈不动碗筷,我们当晚辈的是不能先动碗筷的。我不解地问妈妈为什么,妈妈告诉我,这是我们家的家风,是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从那时候起,我知道了尊老爱幼,有好东西先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做一个诚实懂事,人人喜欢的好孩子。
第五篇:家风小故事(精选)
家风小故事
八年级三班
陈婷婷
指导老师
黄生昌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乐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爷爷奶奶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小时候,每次上学校之前,奶奶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磨牙{亳州俗语,指吵架或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跟我说,我去找你们老师。”奶奶上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容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奶奶的谆谆教悔之下,我基本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矛盾。
爷爷爱给讲很多关于他当年兵役的经历,告诫我:“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几个能吃苦耐劳的。你要从小学悔吃苦,否则不能干成什么大事!”爷爷还教导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只有经历了常人所不能容忍受的环境,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今后的工作和生活可出类拔萃。也许这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想。
现在,我已经步入初中,成为一名初中生,早已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等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奶奶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爷爷还是时不时在饭前饭后给我聊聊关于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等中华的传统美德。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看,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
我一直在想,树立端正的家风,继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是值得弘扬的名族文化。如今社会一些不良习气已逐渐退出人名的视线,“正能量”得以传递,如再加上优良家风以打造,那么咋们社会将会更家纯洁,人名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国家的未来将会更加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