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高0809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0806

时间:2019-05-13 14:0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省高0809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0806》,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省高0809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0806》。

第一篇:安徽省高0809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0806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促进我省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现根据中办发〔2002〕23号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贯彻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人民调解制度是一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我省人民调解工作在化解民间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群众自治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人民调解已成为解决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之一,成为维护全省社会稳定的一支重要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纠纷,矛盾纠纷的主体、内容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许多纠纷如果不能及时疏导化解,有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甚至激化为刑事犯罪案件,严重干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委员会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工作水平,使人民调解工作成为新形势下解决民间纠纷的更加坚实可靠的“第一道防线”。

二、积极推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一)巩固、健全、发展多种形式的人民调解组织。各地要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及时调整、充实和巩固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切实消除调解组织建设空白点。要继续加强调委会、调解小组、调解员三级调解网络建设。争取在2003年底之前在全省乡镇、街道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并将现有的乡镇、街道司法调解中心规范到人民调解的工作范畴。要建立和健全企业、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探索在非公有制企业依托工会组织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稳妥地发展行政接边区、经济开发区、大型集贸市场等区域性人民调解委员会和社会团体中的行业性人民调解委员会。

(二)进一步加大人民调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力度。人民调解工作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制度,严格工作程序,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纠纷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切实保障依法调解、平等自愿、尊重当事人诉讼权利三项原则的落实。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要全面加强人民调解组织的自身建设,建立健全岗位责任、例会、学习、纠纷登记、回访、档案管理以及纠纷排查、重大疑难纠纷和易激化纠纷报告等各项规章制度。

(三)加强队伍建设,大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素质。要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积极推行民主选举与聘任相结合的制度,进一步拓宽人民调解员的选拔渠道,将有一定法律知识和政策水平,热心调解工作,公道正派、年富力强的同志充实到

人民调解员队伍中来。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其他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要大力加强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通过举办培训班、以会代训、考试考核、经验交流等多种方式,提高他们的法律政策水平和调解工作技能。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逐步推行“首席调解员制”和“调解员等级评定制”。要加强思想、道德、作风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合格、法律水平较高、适应新形势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调解员队伍。

(四)拓展工作领域,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人民调解组织和人民调解员要主动适应民间纠纷发展的新情况、新特点,积极扩大工作领域。要在调解婚姻、家庭、邻里、赔偿等传统性、常见性民间纠纷的基础上,积极介入公民与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的各种民事纠纷的调解。要坚持“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民间纠纷的调解力度,努力把可能激化的矛盾纠纷减少到最低限度;同时,要认真分析当前民间纠纷发生的特点、规律,把预防矛盾纠纷作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点。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网络优势,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严防民间纠纷激化而引起自杀、凶杀、群众性械斗和群体性上访事件。要按照党委、政府的部署,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三、依法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达成的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并由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的调解协议,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要认真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号),对一方当事人反悔而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应当及时受理,并按照该司法解释的规定准确认定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凡调解协议内容属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不违反法律、法规,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无效、可撤销或可变更法定事由的,应当确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并以此作为确定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通过法院的裁判维护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要谨慎处理对调解协议的撤销。当事人请求对调解协议内容变更的,人民法院不得撤销调解协议。当事人请求撤销调解协议的,人民法院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予以撤销,也可以不予撤销,而对调解协议直接予以变更。

四、加强和改善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

各级人民法院要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业务指导。积极探索新时期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办法、新途径。人民法院在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时,应将已生效的裁判文书副本抄送制作该人民调解协议书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所在县(市、区)司法局;对人民调解员违反自愿原则,强迫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的,应当及时向当地司法行政机关或者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纠正建议。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要积极配合司法行政机关采取专题培训、组织旁听、参与案件庭审前的辅助性工作、担任人民陪审员等方式,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纠纷的能力。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把指导、管理人民调解工作作为重要任务抓紧抓实。司法所、司法助理员要认真履行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日常工作的职责。要及时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中的成功经验,帮助调解组织和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与人民法院密切配合,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研究人民调解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水平,努力开创人民调解工作的新局面。

五、努力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及时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人民调解工作,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级政府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培训、表彰经费视情予以解决,并协调和督促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要确保乡镇、街道和企事业单位人民调解委员会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必要的办公设施。有条件的村(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也应设法解决固定的办公场所。要加强对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地位、作用和先进集体、先进个人事迹的宣传,对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有功的集体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激励人民调解工作者为维护社会稳定多做贡献。文章来源:中顾法律网(免费法律咨询,就上中顾法律网)好资料来自互联网

共同分享

第二篇: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地方司法规范(共)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安徽省高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关于规范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意见的应用

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安徽省司法厅关于规范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的若干意见

(皖司发〔2008〕6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法院、司法局:

为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与诉讼程序的衔接配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独特优势和职能作用,努力实现人民调解与民事审判工作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会稳定和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安徽省人民调解条例》,制定本意见。

一、人民法院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对民事案件进行调解,应当遵循当事人自愿、合法,有利于化解民事纠纷的原则。

二、人民法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可以将下列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1)离婚案件;(2)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3)继承、收养案件;(4)相邻纠纷案件;(5)买卖、民间借贷、借用等一般合同纠纷案件;(6)损害赔偿案件;(7)其他适合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

三、县(市、区)人民调解委员会、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以及区域性、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可以接受人民法院委托开展民事案件的调解。

四、人民法院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的,应当由当事人填写《人民调解申请书》,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在收到申请之日起3日内出具《委托人民调解函》,连同起诉状副本复印件及相关证据材料复印件转交人民调解组织,由人民调解组织对案件进行调解。

五、人民调解组织接受委托后,应当按照合情、合理、合法的原则调解纠纷,促成当事人达成协议。人民调解组织在调解中发现案件重要情况或矛盾易于激化等重大情况时,应及时向人民法院反馈。当事人达成协议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制作规范的人民调解卷宗,并将《人民调解协议书》报县(市、区)司法局备案。

六、人民调解组织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在结案后5日内将《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连同《人民调解协议书》、相关证据材料移送人民法院。同时敦促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撤诉,由人民法院审查后决定是否予以准许。如果当事人要求人民法院按照调解协议出具民事调解书的,人民法院应对调解协议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制作民事调解书送达当事人。

七、人民调解组织调解不成的,应当将《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连同相关证据材料移送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审理。调解不成包括下列情形:(1)当事人明确拒绝继续调解的;(2)经多方调解确实无法促成当事人和解的;(3)规定期限届满仍不能调解结案的。

八、经人民调解组织主持调解达成的协议经审查无效或当事人反悔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对案件进行审理。

九、人民调解组织应当在自接受人民法院委托之日起15日内完成调解。双方当事人申请延期的,人民调解组织应填写《延长调解期限申请书》,报人民法院同意并出具《准予延长调解期限决定书》,调解期限可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5日。

委托调解的期间计算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调解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四条的规定执行。

十、受委托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应当严格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妥善保管案卷及有关证据材料。

十一、县(市、区)人民法院和司法局要建立健全民事案件委托人民调解工作的相关统计、考核制度,组织好对委托调解成功案件的跟踪回访,及时向上级法院、司法局报告委托调解工作开展情况。

附件:

1、委托人民调解函(略)

2、人民调解申请书(略)

3、委托人民调解反馈函(略)

4、延长调解期限申请书(略)

5、准予延长调解期限决定书(略)

二○○八年八月二十日

第四篇: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综治委、法院、司法厅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意见》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转发《省综治委、法院、司法厅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

实施意见》的通知

闽委办发〔2003〕8号(2003年5月5 日颁布)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现将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厅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转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进一步做好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作用。今年省委、省政府已将“进一步加强新时期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省司法厅还制定了《关于落实2003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强新时期规范化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实施方案》。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确保社会主义政治稳定的高度,按照实施意见和省司法厅的实施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领导和指导,扎实抓好各项任务目标的落实,进一步推进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改革发展,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三年五月五日

省综治委、法院、司法厅关于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实施意见

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和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结合本省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全省人民调解工作,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及时化解民间纠纷,充分发挥第一道防线的作用,确保社会安定稳定,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的环境。

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在全省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对全省所有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整顿、加强。所有“外口公寓”(100人以上)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加强对已设立的调委会的指导。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的自律性人民调解组织。按照标准进行规范化建设,全省90%以上调委会实现规范化标准。在全省纵向形成乡镇(街道)调委会、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及企事业单位调委会、自然村(居民小区、车间)调解小组、十户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的四级调解网络;横向形成综治、法院、公安、司法、民政、土地、林业、1 城建、经委、工商、劳动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把全省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成为一支讲政治、懂法律、通政策、有文化、熟业务、善调解、好形象的队伍。民间纠纷调解率达98%以上、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全省实现“四无”(即无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无民间纠纷激化引起的非正常死亡、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众性械斗、无民间纠纷引起的群体性上访)的村(社区)达70%以上,实现“四无”的乡镇(街道)数量逐年上升。

二、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在基层党委、政府领导下,在综治部门协调下,接受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机关的指导。

(二)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相结合,与人民来信来访工作相结合。

(三)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群众自治。

(四)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及社会主义道德进行调解。

(五)以事实为依据,秉公调解。

(六)在双方当事人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七)尊重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得因未经调解或调解不成而阻止当事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三、人民调解工作三年规划及措施

为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规划三年时间实现全省人民调解工作网络化,形成齐抓共管的大调解格局。

第一步:2003年,各地要抓好中办发[2002]23号文件和全国、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以调整和建立基层调委会为重点,加强调委会规范化建设。2003年底前,全省有50%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全省所有村民(社区居民)调委会完成调整、整顿、充实工作;所有“外口公寓”(100人以上)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推动企事业单位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积极稳妥地发展行业性、区域性的自律性人民调解组织;加强对已设立的调委会的指导。全省四分之一的调委会实现规范化标准:辖区内民间纠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均达90%以上;全省实现“四无”的村(社区)达50%以上,实现“四无”的乡镇(街道)数量比上年有所增加。

第二步:2004年,全省乡镇(街道)全部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全省三分之二的调委会实现规范化标准;辖区内民间纠纷调解率达98%以上,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全省实现“四无”的村(社区)达60%以上,实现“四无”的乡镇(街道)数量比上年明显增加。

第三步:2005年,各地要对三年来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巩固工作成果,做好评先奖优工作,促进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上一个新台阶。2005年底前,全省90%以上人民调解委员会实现规范化标准;形成上下互通、左右联动的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解工作格局;全省实现“四无”的村(社区)达70%以上,实现“四无”的乡镇(街道)数量逐年上升。

采取以下措施抓落实:

(一)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民调解工作会议精神,对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进行动员部 2 署,并结合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措施。

(二)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各中院确定若干个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人民法庭作为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试点单位。省司法厅确定3-4个人民调解工作试点县,设区的市司法局也要确定1-2个试点县,各县(市、区)司法局要重点抓1-2个乡镇,司法所要重点抓1-2个村(社区)。通过抓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人民调解工作的深入发展。

(三)各级综治委、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门要面向基层,深入乡镇(街道)和村(社区)调研,全面掌握人民调解工作现状。加大指导管理力度,为基层调委会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总结经验,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三年内,省综治委、法院、司法厅适时组织力量对人民调解工作进行检查。对每一阶段的重点工作适时组织验收。把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重点检查和经常性督查结合起来。各市、县(区)法院和司法局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开展自查,共同推进人民调解工作。

(五)2005年底,省综治委、法院、司法厅将联合召开全省人民调解工作表彰会,对三年来人民调解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巩固工作成果,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各市、县(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总结表彰。

四、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机构和规范化标准

(一)人民调解委员会的组织机构:

全省乡镇(街道)、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必须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企事业单位、“外口公寓”可根据人员数量及具体情况设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小组或选聘调解员,人员数量较少的可以就近组合设立区域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农村自然村、城市小区、企业车间设立调解小组;在十户左右农户、居民楼院、企业班组设立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

多民族聚居地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人数较少的民族成员。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有妇女委员。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在乡镇(街道)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依托在基层司法所,接受综治办、人民法庭和司法所的协调和指导,与乡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一道做好辖区内人民调解工作。

(二)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的基本标准:

1、有班子、有队伍、有办公室(含调解室)、有牌子、有印子、有基本的办公设施。

2、工作经费到位,调解人员报酬落实。

3、健全五项制度:即学习例会制度、调解责任制度、纠纷登记制度、廉洁自律制度、文书档案管理制度。

4、设立“五簿”、“二册”。“五簿”即学习会议记录簿、法制宣传登记簿、调解登记簿、排查登记簿、回访登记簿。“两册”即调委会委员花名册、十户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花名册。

5、做到“四上墙”:即调解工作任务、原则、纪律、纠纷当事人的权利义务上墙。

6、人民调解员持工作证或挂牌上岗。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除具备以上基本标准外,应达到:有一间调解室;有一部电话;有交通工具;有专门工作经费;聘用(有条件的)1-2名专职委员。

对村(社区)等调委会,各地也要为其办公条件。人员培训等创造良好条件。

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设立及其组成人员应报司法行政机关备案。村民(社区居民、其他)人民调解委员会报司法所或司法助理员备案;乡镇(街道)、企事业单位和区域性、行业性的人民调解委员会报县(市、区)司法局备案。

五、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任务

(一)调解民间纠纷,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二)通过调解工作,宣传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教育公民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三)向村民委员会、社区居民委员会、所在单位和基层人民政府反映民间纠纷和调解工作情况。

六、人民调解员的选举(聘任)条件、义务和权利

(一)人民调解员的选举(聘任):

人民调解员除由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或企事业单位有关负责人兼任外,一般由群众选举产生,也可以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聘任。

人民调解员任期三年,每三年改选或聘任一次,可以连选连任或者续聘。

人民调解员不能履行职责时,由原选举单位或聘任单位补选改聘。

人民调解员严重失职或者违法违纪的,由原选举单位或者聘任单位撤换。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可由乡镇(街道)分管综治的领导或司法所长、司法助理员担任,由县(市、区)综治委、法院、司法局聘任。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村(社区)两委副职以上干部兼任。企事业单位及其他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由有关负责人担任。

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由下列人员担任,由基层司法所聘任。

1、在本乡镇(街道)辖区内设立的村民(社区居民)、企事业单位、“外口公寓”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2、在本乡镇(街道)内居住的退休法官、检察官。律师、法律工作者和政法综治、司法行政干部等。

3、本乡镇(街道)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

4.在本乡镇(街道)内居住的懂法律、有专长、热心人民调解工作的社会志愿者。

(二)人民调解员的条件:

为人公正,联系群众,热心人民调解工作,具有一定法律、政策水平和文化水平。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应当具备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三)人民调解员的义务:

1、努力学习法律、政策、科学文化,提高自身素质和调解能力。

2、主动或接受纠纷当事人的请求,调解民间纠纷。

3、在本辖区内宣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公民道德建设规范。

4、了解和掌握辖区内民间纠纷信息和动态,排查纠纷苗头,预防民间纠纷发生。

5.辖区内一旦发生民间纠纷,应立即赶赴现场,制止和控制事态发展,防止民间纠纷激化。

6、遵守《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工作纪律,保持人民调解员的良好形象。

(四)人民调解员的权利:

1、参加人民调解的有关会议,接受法律政策教育和调解业务技能培训。

2、人民调解员可以连选连任或续聘。

3、依法履行职务,受到非法干涉、打击报复的,可以请求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依法予以保护。

4、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受到尊重,工作成绩应当受到肯定,有突出贡献的应当得到表彰。

5、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应当取得适当报酬。

6、对人民调解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

七、人民调解工作范围和要求

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民间纠纷,包括发生在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和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涉及民事权利义务争议的各种纠纷。

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预防民间纠纷发生。应当积极主动地根据不同时期的群众需求,通过各种形式有的放矢地宣传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公民道德建设规范,引导群众运用法律、政策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共同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避免民间纠纷发生。同时,了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掌握辖区内的纠纷信息和动态,经常性地排查纠纷苗头、及时化解,把民间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及时调解民间纠纷。民间纠纷发生后,人民调解员应主动介入调解,防止事态扩大。对纠纷当事人请求调解的,应当及时受理调解。跨地区、跨单位的民间纠纷,由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受理调解。疑难、复杂的民间纠纷,村(社区)、企事业或其他调委会调解有困难的,提交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调解。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要积极配合乡镇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中心对重大疑难复杂矛盾纠纷的调处,必要时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要严格执行司法部《关于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二十二条关于不得受理调解的范围规定。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告知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提请有关机关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对随时有可能激化的,应当在采取必要的缓解疏导措施后,及时提交有关机关处理。

(三)对即将发生激化的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员应当立即赶赴纠纷现场,制止过激行为,控制事态发展,防止纠纷激化。

(四)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含形成口头协议和书面协议)应当登记在册,统计上报。

八、人民调解工作制度

(一)人民调解员培训制度。人民调解员每年必须接受一次以上的培训,培训时间不少于3天。实行分级负责。省法院、司法厅培训设区的市、县两级负责培训工作的组织者和骨干教员。设区的市法院、司法局负责培训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县级法院、司法局负责培训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和村(社区)、企事业单位等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 5 人民法庭、司法所负责培训村(社区)和其他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新担任人民调解员,按照分级负责培训的规定,必须进行岗前培训,持证上岗。

(二)人民调解工作表彰奖励制度。在人民调解工作中,对作出突出贡献、成绩显著的,依照司法部《人民调解委员会及调解员奖励办法》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司法厅《福建省关于认真做好民间调解工作,奖励防止民间纠纷激化有功集体和个人的试行办法》的通知中的规定表彰奖励。

(三)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各级司法行政部门应向同级财政部门申请,以切实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和表彰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主要由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企事业等单位负责安排解决。基层财政有困难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想办法安排人民调解工作专项经费,补贴人民调解员报酬。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享受村(社区)两委副职以上的待遇。调解委员按照从事调解工作实际误工每天补贴应在10元以上。根据十户调解员或纠纷信息员每年工作情况,适当给予物质奖励。

(四)民间纠纷排查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要把民间纠纷排查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常抓不懈。每季度定期排查;重大节假日前排查;省、市、县、乡举行重大活动前排查;对纠纷多发地、敏感期、特殊的热点难点问题要集中排查并做好防范工作。

(五)民间纠纷报告制度。人民调解委员会负责民间纠纷报告工作。对辖区内的民间纠纷动态要及时掌握,特别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较敏感的事件,要注视动向、详细分析,并及时向当地党政领导及有关部门和上级机关反映。重要紧急的民间纠纷要随时报告。

(六)人民调解联防联调制度。跨地区、跨单位的纠纷,相关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相互配合,共同做好调解工作。我省与外省相邻的县乡村,省内县与县、乡镇与乡镇、街道与街道相邻的,企事业单位与所在地的人民调解委员会之间,应当建立起联防联调工作制度,通过签定协议,对涉及双方的民间纠纷,共同介入调解,协商解决双方纠纷的具体事项。双方人民调解委员会要加强联系,积极沟通,交流信息,研究分析民间纠纷的动向,共同做好民间纠纷的预防、调解和防激化工作。

(七)人民调解工作协调配合制度。人民调解工作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综治部门、人民法院与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加强协调和配合,共同协调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在调解纠纷中,人民调解委员会可以邀请有关单位和个人参加,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给予支持。在调解纠纷中,发现超出人民调解委员会职责范围的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应移送有关部门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和治保委员会要协调配合,互相支持。村(社区)的共青团、妇女、民兵、老年会等群众组织要积极参与调解工作。

九、人民调解协议

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人民调解委员会要认真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经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解决的纠纷,有民事权利义务内容的,或者当事人要求制作书面调解协议的,应当制作书面协议。人民调解协议要严格按照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第三十五条规定和司法部统一的文书格式要求规范制作。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对调解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督促,教育纠纷当事人自觉履行调解协议,对履行情况适时进行回访,并就履行情况作出记录。当事人如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反悔的,应当按照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 6 第三十七条规定分别处理。各级人民法院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对在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下达成的调解协议,一方当事人反悔而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受理,依法准确认定调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对当事人因对方不履行调解协议或者达成协议后又后悔,起诉到人民法院的民事案件,原承办该纠纷调解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应当根据人民法院要求做好有关配合工作。凡人民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及社会公共利益,不具有无效、可撤销或者变更法定事由的,应当确认人民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并以此作为确认当事人权利义务的依据。

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的规定,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是人民法院的职责。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条例》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法院指导下工作。指导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由司法所或司法助理员负责。县级人民法院及人民法庭、县级司法局及司法所要不断提高业务指导水平,加强联系。协调配合、互相支持,根据各自的职能,共同搞好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各级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总结经验,切实加强和改进对人民调解工作的指导,探索人民调解工作理论、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县级人民法院、司法局应当把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纳入工作考评范围。各级人民法院、司法局要建立健全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的组织机构,人民法院的指导机构可以与指导人民法庭工作的组织机构相结合,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指导机构可设在基层工作部门。

(一)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人民法庭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1、对涉及人民调解协议被人民法院生效判决变更、撤销或者确认无效的,人民法院要以适当方式告知当地司法所或司法助理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发现人民调解协议书具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第五、六条规定的情形等问题时,应当及时向司法所或司法助理员和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纠正的司法建议。

2、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可以组织参与调解并制作该人民调解协议的人民调解员参加旁听。

3、定期进行人民调解员培训,每年一般不少于两次。可以单独举办,也可以配合当地司法行政机关进行。

4、基层人民法院对有调解经验的、具有一定法律知识、作风正派的人民调解员可以聘任为人民陪审员。

5、组织人民调解员开展对疑难案件、敏感性案件和本辖区存在的法律热点问题的集体座谈和研讨。

6、对审结的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实行定期或不定期质量评查分析,通过评查分析,向人民调解委员会提出建议,帮助提高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二)司法行政机关指导人民调解工作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形式:

1、经常性教育人民调解员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热情服务、诚实守信、举止文明、廉洁自律、注重学习,不断提高法律、道德素养和调解技能。

2、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人民调解员,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员队伍的素质。

3、对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开展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4、协调和督促村民(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企事业单位等落实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工作经费和人民调解员的补贴经费。

5、负责解答、处理人民调解委员会或纠纷当事人就人民调解工作有关问题的请示、咨询和投诉。

6、对成绩显著、贡献突出的人民调解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员应当定期或适时给予表彰和奖励。

7、总结推广人民调解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针对新情况、新问题,不断研究和探索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路和途径。

十一、形成齐抓共青的大调解工作格局

人民调解工作是加强基层民主的重要内容,是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维护和促进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面。各级综治委、人民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批转《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人民根本利益、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人民调解工作;要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工作汇报通报制度,定期不定期向本级党政领导汇报工作和向下级党政领导通报情况;要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把人民调解工作摆上保稳定、促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解决人民调解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要认真实施“一把手”工程,实行领导分片抓人民调解工作责任制;要建立联合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协调机构,分别由有关领导和庭(处)负责人组成,每季度召开一次联席会;要主动与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联系,加强对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先进人物事迹的宣传。各级综治委要把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纳入综治工作责任制的重要内容,凡因领导不重视,对民间纠纷处理不及时或处理不当转化为恶性刑事案件、引发群体性事件或造成非正常死亡,影响恶劣的,要坚决实行综治一票否决。乡镇(街道)党政领导对重大疑难、复杂纠纷要指挥在前,调处在前。各级公安、民政、土地、林业。城建、经贸委、教育、工商、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要积极做好调解纠纷、化解矛盾的工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大调解格局。

下载安徽省高0809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0806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省高0809级人民法院、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0806.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