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同志关心军中英模纪实:关怀·激励·重托

时间:2019-05-13 14:06:2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胡锦涛同志关心军中英模纪实:关怀·激励·重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胡锦涛同志关心军中英模纪实:关怀·激励·重托》。

第一篇:胡锦涛同志关心军中英模纪实:关怀·激励·重托

胡锦涛同志关心军中英模纪实:关怀·激励·重托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记者贾永、曹国强、白瑞雪)人民军队80年的历史画卷,也是一部群星璀璨的英雄谱。革命战争年代如此,新世纪新阶段同样如此。

杨业功、华益慰、丁晓兵、李中华、方永刚„„今天,当这一个个闪光的名字传遍大江南北,当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成为鼓舞全军乃至全国人民的一种力量的时候━━

人们总会想起,胡锦涛同志对军中英模的殷切关怀。

(一)每一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注定是群英荟萃的时代;每一代英模群体,必然是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群体。

用先进典型鼓舞士气、凝聚力量、促进工作,历来是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十分关心英雄模范和英模群体。

2005年8月12日,中央军委举行杨业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人们注意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坐在听众席上,和官兵们一起听报告。

胡锦涛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号召全军广大官兵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向杨业功同志学习。

毕生奋斗铸“神剑”,不辱使命谋“打赢”━━杨业功,第二炮兵某基地司令员,一位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殚精竭虑直至生命最后一刻的将军。胡锦涛说,杨业功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模范实践党的根本宗旨,出色履行我军的神圣使命,为解决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谱写了一曲当代军人为国奉献的壮丽乐章。

2005年12月,胡锦涛签署命令,授予杨业功“忠诚履行使命的模范指挥员”荣誉称号。一个月后,经中央军委批准,杨业功的画像同我军历史上各个时期的7位著名英模的画像一起在全军悬挂。

使命高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从张思德、董存瑞到苏宁、杨业功,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人民军队一代又一代英模不同的人生轨迹中,有着一个相同的主题━━他们,都是履行我军使命的典范。

新世纪新阶段,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人民军队应当肩负起什么样的历史使命?

胡锦涛明确提出:军队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2006年10月22日举行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在总结长征胜利的根本原因时,对我军优良传统进行了高度概括:“红军长征胜利充分说明了一个真理:建设一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革命军队,是革命的依托、民族的希望。”

新的时代,新的使命。始终不变的,是那根贯穿人民军队发展过程的红线━━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这,既是我军的光荣传统,也是我军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必然要求。使命焕发激情,使命激励斗志。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历来是我军官兵报效祖国、献身国防的不竭动力。

从一名大学生成长为新一代试飞英雄,空军某试飞团副团长李中华把勇敢者的足迹留在了蓝天上:试飞3个机种26个机型,安全飞行2250小时,成功处置15次空中险情„„

2006年3月25日,胡锦涛在视察空军某部时亲切接见了这位一次次征服空中禁区的试飞勇士,称赞他说:“你不愧是思想、技术双过硬的新型高素质试飞员,不愧是我军飞行员的优秀代表。特别是你牢记使命、为国奉献的政治觉悟,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临危不惧、勇攀高峰的英雄气概,值得全军学习。希望你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军事素质,为祖国为人民为军队再立新功!”

3个月后,李中华与来自全军和武警部队的9位战友一起,站在了首届全军青年十大爱军精武标兵的领奖台上。闪耀在他们胸前的,是胡锦涛题写章名的“爱军精武标兵”奖章。

2007年6月18日,在“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评选活动开展10周年之际,历届评出的100名英模,佩戴上了由胡锦涛题写章名的“中国武警忠诚卫士”奖章,并受到胡锦涛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接见。胡锦涛高度称赞这些英模身上集中体现的武警官兵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和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

听党指挥,忠于使命。英模们身上展示的这些宝贵的精神,也是党中央、中央军委对人民军队的殷切期望。

(二)人民军队爱人民,人民军队人民爱。军队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和鱼水之情,历来是我们强大的政治优势。

从去年盛夏到今年早春,华益慰、方永刚这两个军人的病情,让胡锦涛牵挂在心。他们,都是在本职岗位上实践党和军队根本宗旨的模范。

北京军区总医院原普外科主任华益慰从医50年、做手术数千例,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收过病人的红包,被患者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这位倾尽毕生精力救死扶伤的人民军医直到生命垂危,还惦记着他的病人,还想着要用自己的遗体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最后一份贡献。

以传播党的理论为人生选择的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教授方永刚,足迹遍布东北大地,向各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获得了“平民教授”“大众学者”的美誉。在身患癌症住院后,他仍然在思索如何将党的最新理论生动地传播到部队、工厂、街道、农村。

2006年7月21日下午,胡锦涛冒着酷暑来到北京军区总医院,看望病中的华益慰。

一盆怒放的鲜花,表达了总书记对一名普通军医的深切关爱;一句“华老,我是胡锦涛,我来看望您!”让饱受病痛折磨却从未流泪的华益慰热泪盈眶。

胡锦涛特别叮嘱有关部门,要继续做好救治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华益慰的病痛,以实际行动向华益慰同志学习。

“老华一辈子就想做一名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好兵,他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恪守了自己的职责。”回想当时的情景,华益慰的妻子张燕容说,“胡主席来看望老华,这是我们全家的骄傲,也是胡主席对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关心和勉励。”

2007年2月20日,同样是在一间洁白的病房里,胡锦涛紧紧握住了方永刚的手。

刚刚结束在外地的考察回到北京,胡锦涛就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看望正在接受治疗的方永刚。

坐在方永刚身旁,胡锦涛亲切地说:“今天是大年初三,我特地来看你,向你和你的家人致以新春的问候。”

当方永刚谈到希望尽早跳下病床、奔向喜爱的讲台时,胡锦涛叮嘱他说:“现在我对你的要求只有一个,安心养病,早日康复!”

华益慰、方永刚,一个与无影灯相伴,用精湛的医术救治人;一个扎根三尺讲台,用党的创新理论鼓舞人。他们所彰显的,都是牢记使命、服务人民的本色。

心向祖国,情系人民。在服务人民中奉献真情与智慧,在报效祖国中实践军人的誓言,英模的人生因此而壮美,英雄模范因此受到党和人民的关爱。

就是在这次看望方永刚的过程中,胡锦涛把对英雄模范的关心爱护提到了关心爱护党和军队事业的高度。他说:“方永刚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军队的一名战士,我们关心他、爱护他,就是关心爱护党和军队的事业!”

独臂英雄丁晓兵身上,寄托着胡锦涛绵延20多年的深厚关怀。1985年,《中国青年》杂志等单位联合发起的“祖国为边陲优秀儿女挂奖章”评选活动接近尾声,100枚金质奖章已确定人选。时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锦涛在得知丁晓兵的事迹后,提议就给丁晓兵颁奖问题召开专题会议。

在保卫边疆的战斗中英勇善战的丁晓兵,最终挂上了为他特地增设的第101枚金质奖章。

胡锦涛非常关心这位年仅19岁的英雄,专门委托团中央书记处领导与丁晓兵谈话,勉励他正确地面对荣誉、面对人生,踏踏实实地走好成为英雄之后的道路,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更为辉煌的成绩。

党和人民给予的荣誉,组织和领导的亲切关怀,给丁晓兵指明了方向。20年间,他从一名战士成长为武警部队的团政委,先后被人事部和中国残联授予“全国自强模范”称号,被武警部队树为“优秀干部标兵”。288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从战斗英雄到时代先锋的前进道路。

2005年6月22日,胡锦涛见到了被评为第八届“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的丁晓兵。握着丁晓兵的左手,胡锦涛勉励他说:“你是党和人民的功臣,希望你保持荣誉,为党和人民再立新功!”

(三)英雄模范之所以赢得人民的敬仰和爱戴,是因为他们始终保持着英雄的本色,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

胡锦涛同志的关怀,激励着军中英模倍加珍惜荣誉、续写人生崭新篇章。2006年12月,丁晓兵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保持英雄本色的忠诚卫士”称号。这位已担任武警某师副政委的独臂英雄说:“荣誉,只能代表昨天。我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踏踏实实走好今后人生的每一步。”

2007年6月,李中华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英雄试飞员”称号。在命名大会上,李中华表示,要把新的荣誉当做新的起点,不负重托,再立新功。

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的方永刚,已当选为党的十七大代表。这位被中央军委授予“忠诚党的创新理论的模范教员”称号的教授最大的愿望,就是履行好党代表的职责,早日回到他心爱的讲台,把十七大精神传播给他的学生、他的听众。

在杨业功、华益慰身后,他们的精神如同火炬,在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手中传递着。

参加过杨业功先进事迹报告团的第二炮兵某基地副司令员高津说,每一次报告会,都是泪水与掌声的海洋。老司令员的精神,正在化为基地官兵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强大动力。

在华益慰生前所在的北京军区总医院,广大医务人员以华益慰为榜样做人行医,以实际行动争做“患者值得托付生命的人”。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给予这所医院的医务人员新的勉励:“希望同志们大力弘扬华益慰同志的崇高精神,认真学习他的高尚医德和高超医术,不断提高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位英模,就是一根标杆。从杨业功、华益慰到丁晓兵、李中华、方永刚,每一个英模的故事都感动了中国,他们的事迹在网上的点击率均超过了千万次。2006年1月26日,胡锦涛在看望一位老同志时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最近我注意到,新闻媒体对丁晓兵这个典型的宣传很成功,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青年中包括在大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我们要重视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重视用典型教育青年。”

8年前的7月9日,海军工程大学13名毕业学员乘火车赴南海舰队报到,途经衡阳时列车脱轨颠覆。危难时刻,学员们自发组织起来投入现场抢险,抢救遇险伤员近百名、转移乘客200多名。年仅21岁的刘晓松在抢救乘客中壮烈牺牲。胡锦涛在反映学员们英雄事迹的材料上两次做出批示,号召广大青少年向被誉为“衡阳抢险英雄群体”的13名军校大学生学习。

今年7月9日,12名抢险英雄在重返母校、参加衡阳抢险8周年纪念活动时,给胡主席写信,汇报8年来“身在部队基层,志在强军报国”的工作和学习情况。

胡锦涛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的进步和成长而感到高兴。他在回信中勉励这12名海军青年军官“牢记我军根本宗旨,弘扬我军优良传统,光大不畏艰险、勇于奉献的革命精神,不断增强履行使命任务的能力,为海军的建设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胡锦涛同志情系军中英模、关心军中英模、勉励军中英模,正是为了弘扬我军的优良传统━━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

这是我军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军肩负新使命、迎接新挑战、创造新业绩的巨大动力。

第二篇:在洒满阳光和爱的大地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在洒满阳光和爱的大地上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心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纪实

新华社北京5月11日电(记者谢登科、邹声文、刘羊旸、侯大伟)汶川特大地震灾区的浴火重生,世界为之震撼!这是曾被国际社会视为难以攻克的艰巨挑战——

3年内,在13万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完成城镇再造,为近2000万的受灾民众重建家园,让破碎的山河重现勃勃生机„„

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目标,世界为之瞩目!

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顽强拼搏创造的人间奇迹—— 3年来,修通的城乡公路可以绕地球一圈多,修建的居民住房达657万套(户),建设水平和发展基础远远超过灾前„„

从废墟上崛起,在重建中超越。奇迹背后,是中国力量。“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迎难而上,用信心、智慧和汗水,奋力夺取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书写了人类灾后恢复重建史上的壮丽篇章!

有一种坚定凝聚力量——运筹帷幄科学决策有力指导灾后恢复重建 春天的旋律,奏响在北川新城——永昌的每一个角落。

2011年4月20日一早,巴拿恰商业街在永昌3万多居民的欢笑和泪水中开启,鼓点铿锵,羌乐悠扬,人们尽情放歌。午夜已过,这里仍水泄不通„„

“永昌这个名字是胡锦涛总书记取的,寓意新北川和全国一样永远繁荣昌盛。”北川县县长经大忠说。

“唱羌歌谢大爱恒传薪火,开新城记党恩永昌福祉”——北川新城两侧的巨幅对联,诉说着北川人对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感恩之情。

北川老县城在“5·12”大地震中夷为平地,2万多居民只有4000余人逃生。作为唯一异地重建的县城,北川新城的建设,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牵动着党中央的心,也牵动着胡锦涛总书记的心。

“再造一个新北川”,这是全国人民的期盼,也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震后第一个春天。

2009年5月,北川新县城建设工地。胡锦涛总书记仔细察看规划展板和沙盘模型,详细询问工程建设情况,亲切看望正在紧张施工的建设者。他对大家说:“北川新县城是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标志性工程。参加北川新县城建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一定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抓紧施工、确保质量,又好又快地完成建设任务。”

科学规划。确保质量。又好又快。

为了受灾群众早日重返家园,400多个日日夜夜,3万多建设者播撒汗水。2010年9月25日15时30分,一把挂着红花的巨大钥匙由山东省援建者交到北川人民手中„„

北川新生,是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奇迹的一个缩影。

目前,四川、甘肃、陕西三省地震灾区的永久性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基础设施全面恢复,一个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呈现在眼前。

事实上,从汶川特大地震发生的那一刻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就投向中国:遭受重创的特大地震灾区能否重新挺立?

灾后恢复重建,成为对执政能力的一场严峻考验—— 地震当晚。首都北京。中南海灯火通明。

胡锦涛总书记连夜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第一时间对抗震救灾各项工作作出紧急部署:“抓紧抢修受损的设施和设备,尽快恢复灾区的通路、通电、通信和供水„„”

5天后。四川成都。金牛宾馆灯火通明。

结束一天在重灾区的奔波指导,胡锦涛总书记于夜里主持召开抗震救灾工作会议:“尽快研究制定扶助措施,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震后第10天。中南海怀仁堂。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对灾后恢复重建作出部署:中央有关部门要指导受灾地区在深入调查、综合评估、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及早规划和适时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任务千头万绪,复杂艰巨; 决策坚定有力,有条不紊。

随着形势发展变化,党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明确。

5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在深入分析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后,果断作出“建立对口支援机制,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这是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创举。

10天后,胡锦涛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就对口援建作出具体安排: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19个省市以不低于1%的财力对口支援重灾县市3年。随后,《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正式颁布。

震后30天。6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省区市和中央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会议,对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工作作出具体安排。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动员令。

这次极为重要的会议,对全国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力以赴做好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意义重大。

一次又一次重要会议和重大决策,一项又一项重大举措,全程展现了大力度、全方位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的坚定决心。

在灾后恢复重建的重要时间节点,胡锦涛总书记和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前往灾区,考察指导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26次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会议,11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接连召开重要会议,研究解决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的重大问题,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建立中央财政恢复重建基金、实施税收和信贷政策倾斜„„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密集出台88项扶持政策,大力支持灾后恢复重建,确保全面做好和按时完成各项恢复重建任务,向灾区群众和全国人民交出一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答卷;

第一时间出台恢复重建指导意见,第一时间调整预算,第一时间进行立法„„从政府到人大,目标一致,步调一致,灾后恢复重建始终沿着科学和法治的轨道稳步推进„„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倾心相助,有关部门科学组织,灾区干部群众奋力拼搏,饱受特大灾害摧残的土地,迅速掀起重建家园的热潮——

灾后第一时间,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即成立灾后重建规划组,组织开展灾后重建前期工作,研究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恢复重建阶段,33个中央和国家部门及时组建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协调小组——这些部门和四川、甘肃、陕西省委省政府一起,坚决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着力加强指导、研究政策,不断解决重建中存在的问题,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按照中央部署稳步向前推进。

一对一、一帮一。根据中央部署,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江苏等19个对口支援省市的援建队伍,带着资金、设备和浓浓的情谊,赶赴灾区、日夜奋战。内蒙古、海南、青海„„一些没有对口援建任务的省份,纷纷自发参与到对灾区的援建之中。

用双手重建家园,用双手开创未来。千千万万灾区干部群众,迅速从废墟中顽强站立,动手建房,进山修路,以顽强的毅力和艰辛的汗水重建家园。“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在灾区广泛流传的标语,成为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精神的生动写照„„ 力量,在凝聚,在迸发;灾区,在变化,在重生——

一年后。灾后恢复重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灾区人民大踏步走向新生活;

两年后。“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如期实现,跨越式发展态势日趋明显。

但是,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异常艰巨而繁重,大自然仍不时显现出暴虐的一面——

2010年8月12日晚开始,四川灾区暴雨如注,山洪暴发,特大泥石流灾害频频告急。青川:县城被淹,36个乡镇受灾;绵竹:600万立方米泥石流堆积,5000多人被困;汶川:山石垮塌,道路中断,人员滞留„„

昨天的伤痕还未抚平,新的灾难再次降临。“灾区的境况一传到北京,就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四川省主要负责同志回忆说。

胡锦涛总书记立即给四川省主要负责同志打电话,详细询问灾区情况,叮嘱一定要迅速行动、科学应对,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温家宝总理临时调整行程,前往灾情最重的绵竹、汶川,指导抢险救灾。吴邦国、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也以各种方式了解灾情,表达关怀,作出指示。

各项预警机制迅速启动,各种处置预案科学实施,上百万群众化险为夷。灾后恢复重建在新的挑战面前继续有力、有序、有效向前„„

这是一份权威部门1天前公布的灾后恢复重建进展清单——

四川。纳入国家总体规划的29692个项目已完工94%,投资完成92%; 甘肃。8个重灾县的7546个规划项目完工91.8%,受灾最重的陇南已基本完成重建;

陕西。4个重灾县已建成规划项目3964个,完工率和投资完成率均超过95%。

到9月底总体规划颁布3周年时,灾后恢复重建各项任务将全面完成,重建美好家园的预期目标将胜利实现!恢复重建,是考验,更是砥砺——

党中央用高超的总体指挥能力、统筹协调能力,有效驾驭复杂局面,极大鼓舞和激励灾区广大干部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赢得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也赢得世界广泛赞誉。

有一种牵挂情暖万家——把灾区群众冷暖挂在心头,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贯穿于灾后恢复重建的每一步

想要有个家,此时此刻成为灾区群众的最大期盼。

尽早让灾区群众重新拥有一个温暖的家,成为党和政府牵挂的头等大事——

震后第一个冬天,灾区天气显得分外寒冷。栖身于帐篷和过渡房的群众如何过冬?胡锦涛总书记惦念于心。

“那是2008年12月28日下午3点48分,那年我69岁!”那一刻,深深定格在田传贵老人心头。

那个下午,正在四川灾区考察灾后恢复重建的胡锦涛总书记走进都江堰幸福家园的活动板房里,让居民们格外欣喜。

“当时,总书记来到我家,握着我的手说,中央很牵挂我们灾区群众,惦记我们能不能暖暖和和地过冬、能不能过好灾后第一个新年。”田传贵一边说,一边拿出当时的照片,眼里闪动着激动的泪花。“他还问我有什么困难,说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解决。我就告诉总书记,希望能够早日住上房子,能有一个家!”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田传贵借着大树和雨棚逃生。“家没了,以后日子怎么办?”震后,望着一片废墟,老人家曾失声痛哭。

板房里,胡锦涛总书记用坚定的语气对田传贵说:“党和政府已经制定了灾区重建规划,相信经过我们共同努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重建规划,使灾区群众尽快拥有一个良好生活环境。”

一席话,带来温暖,点燃希望。

在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下,让受灾群众早日住进永久性住房成为恢复重建的首要任务。去年6月,田传贵拿到新房钥匙;9月,乔迁新居。

“现在,我总对孩子讲,要好好学习、好好工作,才对得起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爱!”田传贵家12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兰花、茉莉、藿香、君子兰争奇斗艳,生机盎然„„

从取暖到口粮,从住房到看病,从上学到就业„„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3年来,党中央始终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天,从巴山蜀水到甘陕山区,总书记先后5次深入灾区,进板房,上山寨,检查灾区群众生活保障情况。总书记反复强调,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

中共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也始终心系民生,一次次前往灾区—— 汶川县银杏乡东界脑村。吴邦国来到位于岷江岸边的新建居民点,看变化,问生活,话未来,热情勉励羌族群众通过辛勤劳动,把日子越过越好;

青川县红光乡东河口村。温家宝沿着山路前往建房工地,关切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强调要把困难地方作为重点帮扶对象,一件事一件事地解决;

都江堰。贾庆林走进居民家中,详细询问灾区生产生活,强调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灾区群众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北川新县城工地。李长春仔细察看建设中的安居房,了解功能设施,叮嘱要确保工程质量,让老百姓住得放心、过得舒心;

陇南市徽县龙头新村。习近平实地了解灾区群众生产生活情况,强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要坚持突出重点、以人为本;

映秀板房医院。李克强专程看望医护人员,指出要加快恢复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条件;

宁强县汉源镇北辰新村。贺国强关切询问村民家中就业、收入等情况,希望大家安居以后,努力开拓致富门路;

绵竹市孝德新镇。***与老人们拉家常,要求当地干部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水平,把建设成果巩固好„„

深切的关怀、有力的部署,确保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战胜一个个困难,朝着规划目标顺利向前。

一块块普通的红砖,承载着别样的深情——

2011年4月19日,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大雪纷飞。200辆满载红砖等建材的军车在川藏线上排起长龙,向最偏远的受灾地区艰难挺进„„

随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入高峰,各种建材尤其是红砖需求巨大。一块红砖经过长途运输,到户价格从震前的0.2元左右,最高涨到了0.8元,正在重建家园的人们万分焦急。

困难时刻,一份来自四川灾区的情况反映传到了中南海。胡锦涛总书记看后立即指示军队派车辆帮助灾区群众运送建筑材料和各种物资,降低建筑材料价格。

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和中央军委的命令,成都军区先后抽调上万名官兵和3700多台运输车辆,昼夜兼程全力抢运建材。在四川灾区考察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专门前往重建建材特供站考察,要求有关方面确保货源充足、确保建材质量、确保价格稳定。总书记还亲自登上满载物资的军车,看望运输部队,勉励官兵们克服困难,继续把抢运任务完成好。

截至目前,共抢运红砖5300万块,抢运帐篷近23万顶,抢运水泥3.2万吨,行驶总里程2646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60多圈。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校,是孩子的家园。

“要认真谋划灾区学校重建工作,切实提高校舍建设的抗震标准,高度重视学校建筑质量,为师生们提供安全可靠的教学和生活环境。”——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就灾区学校恢复重建作出重要指示,并亲临灾区检查指导。

每一天,孩子们的琅琅书声都在青山中回荡;每一天,崭新的校牌总被擦得锃亮。陕西省宁强县广坪镇金山寺小学,一所藏在大巴山深处的山村小学,凝结着中南海对灾区孩子的牵挂和期望——

地震中,这里的200多名孩子失去了校园,他们天天盼着能早日重返课堂。2008年5月31日,金山寺小学孩子们难忘的一天。一直惦念着灾区学校恢复重建工作的胡锦涛总书记,沿着崎岖山路长途跋涉,特地赶到这里。在狭小的简易防震棚里,总书记亲切看望正在刻苦学习的孩子们,向他们致以节日的祝福。

“今天你们还只能在帐篷里学习,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你们建设好新校舍,你们一定会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总书记充满感情的话语,让孩子们的双眸闪烁希望。

很快,大巴山里工程机械昼夜轰鸣。

冰雪开始消融,山坡上的油菜花传递着春的消息。200多天后,金山寺小学正式启用。那一刻,孩子们像一群快乐的小鸟,飞向红白相间的教学楼„„

3年来,四川、甘肃、陕西已经建成新学校3839所,数以百万计的灾区学生全部告别了板房校舍。

有一种超越昭示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恢复重建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也是灾后恢复重建的一大关键。9米立车高高矗立,高速运转——

上世纪50年代从法国进口、70年代从东北调入、坐落在东汽重型一分厂的这台立车见证了东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然而,汶川特大地震无情摧残了她,残垣断壁中,她伤痕累累。东汽人不愿意弃她而去,硬是冒着厂房坍塌的危险把她从废墟中抢出,赋予她新的生命。

2008年12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走进位于龙门山麓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关切地察看公司恢复生产的情况。听说企业在震后不久就迅速恢复生产、已如期实现当年100亿元的生产目标,他感慨道:“这些成绩来之不易。东汽广大干部职工发扬了泰山压顶不弯腰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工人阶级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你们是好样的!”总书记希望干部职工们搞好当前生产,加快重建步伐,让新东汽真正成为国际一流的电力设备企业。总书记的鼓舞和激励给东汽的重生注入强大动力。服役了50多年的“老将”——9米立车又重新出征,投身重大装备制造第一线。震后3年,东汽重建、搬迁、生产三不误,不仅产值连创新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重大进展。

面对大地震造成的破坏,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对灾区经济的恢复和产业发展始终给予高度重视,在不同场合,通过不同方式为经济重建排忧解难,为灾区发展鼓劲加油。

在中央召开的重要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把灾后恢复重建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与主体功能区建设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如何加快灾后工农业生产恢复?如何把恢复重建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结合起来?如何实现更高水平的建设和更高起点的发展„„中央领导同志奔赴灾区,了解重建实情,反复深入思考,提出指导意见。

根据中央指示精神,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一次次深入灾区,就灾后恢复重建开展调研、提出对策,引导恢复重建工作又好又快向前推进。

谋转变、促发展,上水平、上台阶。

“中央确定的优惠和扶持政策不仅直接促进经济的恢复,也为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布局优化拓展了空间,含金量高,实际作用大。”四川省一位负责同志说,3年来,仅税收减免这一项就为四川灾区减负155亿元以上。

四川是农业大省。在灾后恢复重建中,第一产业也必须增强发展后劲,提升竞争能力——

绿油油的菜田,繁茂的果树,盛开的鲜花,现代化的农业大棚„„走进上海企业和当地政府合力打造的都江堰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蓬勃生机扑面而来。

“以前这里是一片地震损毁的农田。2009年5月12日,园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总书记曾经来过。”园区负责人说。

在园区水田边,胡锦涛总书记同正在操作插秧机的农民拉家常,询问秧苗培育、水稻产量、农机具补贴等情况;在蔬菜基地里,他察看用现代农业技术培育的种苗。离开时,总书记希望农业技术人员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带动更多农民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既推进灾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又为灾区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

重科技,上规模。这个园区如今已声名远播,国内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前来入驻,园区的农户收入得到显著提升。

恢复重建,不是原样恢复,而是跳起摸高。

2009年5月12日上午,一辆面包车冲开设在庙子坪大桥中间的彩带,通往震中的都映快速通道在人们的欢呼声中正式通车。

成都到汶川过去只有一条213线国道。地震后,这条唯一的“生命通道”被破坏,原本几十公里的距离要被迫绕行上千公里。震后1周年,胡锦涛总书记专程来到这里,乘车体验这条刚刚建成的高等级交通线。

路通,人和,经济兴。

在中央召开的会议上,在灾区考察的行程中,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反复强调,道路等基础设施是保障民生、恢复生产的关键。要大力提高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为加快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力支持。

新修的公路纵横交错,各种车辆川流不息——

“按照中央的规划部署,震后灾区由原来单一‘生命线’升格为‘交通网’,这是一个巨大跨越。”交通运输部负责人表示。

3年经济增长:15.75%;3年财政增速:54.5%;整体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来自地震重灾区的最新报告,让人们体会脱胎换骨的涵义,让人们感受浴火重生的分量。

有一种关爱催人奋起——对灾区群众心灵家园的守护激发起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灾区人民走向新生、开启未来

灿烂的笑容,朗朗的笑声!正在德阳市残疾人康复及假肢中心进行康复检查的刘春艳,总会把内心迸发出来的自信与乐观传给别人。

3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让37岁的刘春艳失去了左腿。“当时,我每天只能躺在床上,一动也不能动,两眼盯着天花板,直到眼泪模糊得什么也看不见了。”刘春艳一边走,一边坦然回顾那一段黑暗的日子。“我不止一次地想,不如死了算了!”

战胜困难,离不开精神力量的支撑;走向新生,更需要心灵家园的重建。2009年5月11日,心中牵挂着地震伤残人员的胡锦涛总书记专程前来残疾人康复及假肢中心考察。“来,我扶你走几步。”总书记看到刘春艳在训练行走,主动伸出手臂,搀扶她在训练道上走了一个来回。临别时,总书记握着她的手说:“我送你8个字——自强不息,乐观向上。”

如今,安上假肢和矫形器的刘春艳不仅能够独立行走,还在汉旺新镇开始了新生活。“我和丈夫开办了一家窗帘店。我还与病友分享康复的经验和感受,帮助他们重树信心,重建生活„„”

用坚强面对挑战,用微笑迎接明天。3年来,灾区人民的心灵家园同样经历了一场浴火重生的锤炼。

这是一次次饱含关爱、细致入微的安排——

“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为更多受灾群众做好心理抚慰”、“帮助大家增强信心、克服困难、重建家园”„„党中央非常重视灾区心理重建,以各种方式激励灾区群众自强不息,重建家园。

这是一组组使人坚强、催人奋起的画面——

“要从小学会坚强,不向困难低头,将来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在四川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总书记搂着在地震中失去亲人的孩子,一边安慰一边激励;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陕南的简易防震棚教室里,总书记把16个大字奋力书写在小黑板上,也深深铭刻在孩子们的心田里;

„„

这是一段中央领导与灾区孩子间感人的书信情缘——

桂溪初级中学,北川群山之中一所普通农村中学。2008年12月27日下午4时许,正在板房里上课的1200多名学生得知胡锦涛总书记的到来,兴奋不已。初一(8)班同学决定由作文写得最好的王力敏代表全班给胡爷爷写一封信,表达大家的感恩与进取之心:

“地震,让我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学校,但是在党和政府的关爱帮助下„„我们看到了我们的希望,也看到了我们的未来„„”

当晚,百忙之中的总书记认真阅读了孩子们的震后心路,当即提笔给孩子们回信——

“„„希望你们把党和人民的关爱变成激励自己不断进步的动力,用知识成就理想,用美德塑造人生,长大以后更好地建设家乡、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衷心祝愿你们在祖国温暖的怀抱中茁壮成长。”

汶川特大地震3周年前夕,学校师生再次拿出他们珍藏的这封回信,倾诉自己的心声:“我一定会保持坚强自信、好好学习本领”、“长大后我要为建设更新更美的家乡奉献力量„„”

在灾难中挺立。

灾区群众走出伤痛,下地耕耘,进厂做工,用双手重建家园,昔日的废墟真正走向新生。

在希望中奋进。

灾区人民的心中激发起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强大力量,给13亿中国人留下宝贵的精神、深刻的启迪。

踏平艰辛成大道,风雨高歌勇向前。

我们坚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必将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惧任何艰险、不畏任何挑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奋勇前行,开创祖国和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二○一一年治国理政纪实

总揽全局 科学发展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二○一一年治国理政纪实

2011年——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年:“十二五”时期开局,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新10年开启,走过90年奋斗历程的中国共产党从新的起点再次出发。

一年里,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以高瞻远瞩的战略谋划,作出一系列关系全局、影响深远的重要决策,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为继续实施“十二五”规划、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种眼光纵观世界——劈波斩浪,领航中国奋勇前行

伟大的事业,总是在不断应对挑战中铸就新的辉煌。

2011,伴随新年钟声,中国站在一个崭新的起点——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4000美元新台阶。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

此时的世界,迷雾重重,危机不断。

西方发达经济体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经济困局。全球经济增长疲弱,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明显增多,贸易摩擦加剧。新兴经济体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通胀加剧的双重压力。全球经济复苏前景扑朔迷离,悲观情绪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处在低迷困顿、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

国际政治格局深刻变化;西亚北非出现剧烈的政治和社会动荡,一些国家政局多变;地区冲突此起彼伏;气候变化、核不扩散、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重大自然灾害等全球性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

形势逼人,知难而进。

审视中国,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更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充满迷雾、激流、险滩,考验着领航中国巨轮的决策者。

找准方位,才能把握航向;沉着清醒,方能坚定前行。

“尽管存在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但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2011年元旦,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讲话,对形势作出清醒而富有前瞻性的判断。总书记谆谆告诫:“全党全国要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坚定必胜信心,牢牢把握机遇,创造性开展工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冷静观察形势,深入调查研究,反复比较分析——

从重旱灾区到欠发达地区,从东海之滨到茫茫戈壁,从企业、村庄到社区、学校……一年里,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习近平、李克强、贺国强、***等中央领导同志上百次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就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区、发展文化事业、加强党的建设等课题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拜人民为师,就能汲取到永不枯竭的智慧;与人民同在,就能凝聚起无坚不摧的力量。

广泛听取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听取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意见……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各种专题会议,中央政治局成员举行6次集体学习,广开言路,博采众议,权衡利弊,制定对策。

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国务院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工作进展情况的报告,围绕保障房建设、教育等进行专题询问,开展相关执法检查,以富有成效的工作促进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实。

全国政协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开展调研,召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等专题协商会,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总揽全局,才能趋利避害;集思广益,方能形成卓识——一系列立足当前、谋划长远的决策部署陆续推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新的成就。

这是紧紧扭住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大解决突出问题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

这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加快科学立法、民主立法进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公开制度……

这是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的一年——审议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深入实施一系列文化惠民工程,增强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动力和活力……

这是社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一年——出台促进就业规划,部署新一轮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收入分配改革力度,出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意见,加强平安建设……

这是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的一年——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制定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步伐,批准全国抗旱规划……

这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一年——以推动国防和军队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战斗力生成模式为主线,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加快军队机械化信息化复合发展,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全民国防教育……

这是港澳工作和两岸关系取得新进展的一年——加强内地和香港、澳门交流合作,继续实施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深入实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促进双向投资,加强新兴产业、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合作,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持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良好势头持续保持……

这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一年——中国领导人出访的足迹遍及全球,在所有重要外交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发表《中国的和平发展》等8部白皮书……

科学决策,才能化危为机;运筹帷幄,方能决胜千里。

一年过去,在十分复杂的国内外背景下,党中央领航中国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续写新的篇章。

一条道路更加宽广——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是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年。

这一幕令人难忘——8月13日下午,正在广州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不顾暑热,来到越秀区了解广州市河涌综合整治情况。流经广州中心城区的东濠涌以前污染十分严重,整治后水质明显改善,两岸生态也得到恢复。总书记走到岸边,俯下身子,用手舀起水来,仔细察看水质。

这一场景,体现了总书记对保护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更是党中央对加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

时光回溯——2010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二五”规划的主题是科学发展,主线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第一次在五年规划中把科学发展作为主题。

3月14日上午,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会,如潮的掌声中,凝聚全党全国人民意志的“十二五”规划纲要高票通过。

这份未来5年的行动纲领体现科学发展要求,既是党中央着眼长远向全党全国发出的动员令,更是贯穿“十二五”时期的行动指针。

开局之年,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使中国经济发展充满变数和挑战——年初,“物价冲击波”席卷而来,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节节上涨,物价一路攀升;外需疲弱,出口订单下滑,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粮食主产区遭遇严重旱情,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面临巨大挑战……

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节能减排形势严峻,宏观调控“多难”加剧。

见微知著,未雨绸缪。

早在2010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十二五”开局之年经济工作时,明确提出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来,使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数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做到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1年春节刚过,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为全年政策定下基调: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提高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防止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决策果断,部署有力。

坚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加息,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宏观调控政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出台支持小型和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税政策,加大对外贸企业和重大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信贷、财政支持力度;出台进一步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连续部署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

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一年里,党中央既着眼解决当前经济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5月30日下午,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成员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就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要求,要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一年里,胡锦涛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就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他反复强调,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必须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

调研、讨论、决策——一年里,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迈出坚实步伐。

这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一年——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制定钢铁、新材料等产业规划,全面启动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出台支持内蒙古、西藏等地又好又快发展政策……内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三次产业进一步趋向协同发展,东中西部发展呈现良性互动态势。

这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一年——成功实现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出台鼓励软件、集成电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政策,部署加快发展下一代互联网产业……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年——完成18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任务,出台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部署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建立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中国绿色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这是改革攻坚克难的一年——资源税改革从试点向全国全面推开,出台电价改革措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更多领域,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为科学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和有力推动下,全党全国顽强拼搏,国民经济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持续上涨的物价8月起掉头向下,11月大幅回落到4.2%;经济增速预计超过9%,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3万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收入跨进10万亿的“新门槛”;粮食总产量登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八连增”……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12月14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吹响了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新号角——继续抓住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

面向未来,中国的科学发展之路必将更加宽广……

一份情怀温暖人心——保障民生,提高发展的包容性

新学期里,宁夏海原县维宗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都能吃上免费营养午餐。

小小的饭桌,寄托着无数贫困地区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期盼,也倾注着来自中南海的关切——党中央、国务院决定,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160多亿元,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开展试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经济越是发展,越要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形势越是复杂,越要关注人民群众的冷暖。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201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二五”开局之年的民生保障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年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教育、就业、社保、医疗、住房等重大民生课题,连续作出部署和制度安排,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更强、力度更大的政策举措,各项民生事业稳步推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年多来,教育改革稳步推进——一年来,从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到国务院常务会议,从中央领导同志深入校园看望师生到出台100多个文件,从加大教育投入到加快教育改革步伐,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正大力推进。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

一年里,中央不断采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全年新增就业有望突破1200万,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年底,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对解决好就业作出新的部署:到“十二五”末,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就业稳定性明显提高。

开局之年,中国在告别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重大步伐——2011年11月,中央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的1196元提高了92%。

与此同时,24个省份提高最低工资标准,3500元的新“起征点”让6000万人不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收入分配改革向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制度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这是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大制度建设——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从2011年7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同时加快新农保试点步伐。两个试点覆盖面都达60%。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这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攻坚之年——医改5项重点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全覆盖;基本药物售价下降16.9%,群众用药负担明显减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人次明显增加;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投入力度加大,数亿群众得到实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及县级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有序推进。面向未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住有所居的目标加速实现——

2011年4月29日下午,天津市北辰区秋怡家园小区热闹起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这里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退休职工徐淑娟告诉总书记,她家3口以前挤在2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如今搬进了68平方米的公租房,条件大为改善。总书记听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实现广大群众住有所居”,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

“十二五”时期建设3600万套城镇保障性住房,这是兑现承诺的约束指标。

2011年,中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空前,土地、资金、质量、分配等许多难题在实践中不断破解。与此同时,中央出台限购令、试点房产税,多管齐下,遏制部分城市过快上涨的房价,促进房地产市场有序发展。

在灾难中挺立,在废墟上崛起。这一年,从汶川到玉树、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取得新的重大进展。

一座座新村镇、新民居拔地而起,一个个新学校、新医院悄然耸立……这一年,汶川特大地震3年恢复重建工作全面完成:基础设施新建,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文化事业稳步推进,3年前曾经满目疮痍的灾区脱胎换骨、浴火重生,面貌焕然一新。不屈不挠,感恩奋进,灾区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11年,也是青海玉树地震灾后重建的关键一年。按照中央总体部署,灾区重建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开工项目646个,重建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初步形成社会主义新玉树的基本框架。

在曾经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的甘肃舟曲,灾后重建170个项目全部开工,完成投资22亿多元,实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阶段性目标,一个新舟曲已经初具规模。

多难兴邦。2011年,我国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洪水、干旱、地震等各种天灾给群众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云南盈江、西藏亚东、新疆伊犁抗震救灾,川豫桂琼等省抵御严重洪涝灾害,西南地区抗击重旱极旱……党中央科学决策,有力指导抗灾救灾和恢复重建,中央财政下拨救灾补助资金86.4亿元,救助受灾群众7500万人次,转移安置和旱灾、冬春生活救助标准平均比上年提高78%……

民生,有如神经末梢,丰富细微而又极为敏感,时刻牵动着中枢——

追查地沟油、严管食品添加剂,打响食品安全保卫战;统筹谋划未来10年妇女儿童事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和改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制定新的全民健身计划……

解决民生问题难,解决13亿人的民生问题难上加难。在中国,任何一项惠民政策乘以13亿这个巨大的倍数,都是对执政者智慧和能力的考验。

开局之年,中央政治局常委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从山城重庆到瑶族山寨,从天山南北到八闽大地,从滨海新区到大别山区,从盈江抗震救灾到赣湘鄂抗旱,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始终是他们工作的重点。

2011年元旦到来之际,胡锦涛总书记冒着严寒在北京市实地考察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为民生画卷绘就浓墨重彩的一笔。

察民情、听民声、问民意、解民忧。一年来,胡锦涛时刻为民生所牵挂——3月,全国两会期间,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共话民生;4月,深入海南省海口市的农村、企业考察;5月,来到天津了解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6月,走入武汉市的困难职工帮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调研;8月,冒着酷热在广州考察和谐社区建设和城市环境治理工作……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年里,每一项重大决策,每一种制度安排,每一次规划部署,每一场专项行动,融入其中的都是党和政府暖暖的民生情怀。

一项任务亟待破解——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保障民生是社会和谐之本,管理创新是社会和谐之要。

超过2亿流动人口,44万个社会组织,近5亿网民……

一个个庞大的数字折射的是正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中国:社会管理任务不断涌现,管理难度显著增加。

一道道无法回避的难题映衬出的是我国社会管理理念思路、体制机制、法律政策、方法手段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适应。

做好社会管理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11年2月19日至23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以及军队各大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云集中央党校,参加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

“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胡锦涛总书记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总要求。

一年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不断作出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大战略部署。

——5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会议,提出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调查研究,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加强任务落实,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7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意见正式发布,这一纲领性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

——9月,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一词之变饱含深刻内涵,体现理念飞跃;

——11月下旬到12月初,中央领导同志分四路主持召开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片区会,围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总结经验,部署工作。

千方百计解难题,万众一心促和谐。

一年里,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到推行社区网格化管理、实现基层服务管理全覆盖和精细化;从加大民生投入、夯实社会管理基础,到有效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力量,打造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平台;从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到利用网络微博加强政务服务,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努力探索社会管理的新途径新方法,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

创新社会管理,归根结底是创新群众工作。蕴真情于管理,寓管理于服务——2011年伊始,备受社会关注的《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颁布实施。

新条例中,“搬迁”取代了“拆迁”,一字之差,体现了政府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权的尊重和保护。

一年里,党的群众路线、群众工作在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中不断贯彻和深化。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继出台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对促进司法公正作出新部署;全国公安机关开展声势浩大的“打四黑除四害”行动,为民除害、保民平安……

制度创新,依法管理,成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方面——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首次公布中央部门“三公”经费、部署制订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修改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职业病防治法,制定精神卫生法、行政强制法,一批与社会管理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纳入立法议程……

顺应时代新发展,满足人民新期待。中国共产党秉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探索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道路上迎难而上,奋力前行。

一股力量奔涌不息——发展文化,强我中华民族之魂

这是吹响“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嘹亮号角的一年。

“文化产业是大有希望的产业,希望就在你们身上!”

8月的岭南大地,绿意正浓。

正在深圳考察的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察看特种电影生产线和数字电影特效实验室。企业文化与科技相融合的经营思路给总书记留下深刻印象,他亲切鼓励着年轻的员工们。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共通血脉,是一个国家守望相助的精神家园。

开局之年,文化改革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

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文化领域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年出版图书30多万种;年产电影500多部、电视剧1万多集;农村公益电影年放映场次超过800万场;39万多家各类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78%……

这是改革继续深化、事业产业稳步发展的一年——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开局之年,从“十二五”规划到政府工作报告,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改革发展进行系统规划,作出重要部署。一项项改革持续推进,一个个工程深入实施,文化领域风生水起。

从郭明义等54人被评为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到中国美术馆等国家级文化场馆免费对外开放;从1600余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在竞争中不断成长壮大,到全国城市影院票房超过120亿元……一年里,文化活力进一步释放。

尽管成绩斐然,但作为五千年文明古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还亟待增强。环顾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

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90年来第一次系统谋划文化发展战略。《决定》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出发,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对未来10年的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了“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指出了文化繁荣发展的前进方向、根本任务、出发点落脚点、发展动力以及发展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目标明确,才能更好凝聚各方智慧;路径清晰,就能更大激发奋斗力量。

岁末,从渤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江南水乡到塞外高原,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各地迅速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推动文化建设。

加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力度,研究实施支持新兴文化业态的税收政策,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发行上市……从中央部委到中央企业,有关部门纷纷行动。

11月22日,中国文联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胡锦涛总书记深情寄语广大文艺工作者——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

殷切的期望,真诚的嘱托,激励着广大文艺工作者——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文学、戏剧到音乐、舞蹈,从电影、电视到曲艺、美术,广大文艺工作者积极投身火热的社会生活,为人民抒怀,为时代放歌。

开局之年,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

一个舞台更加广阔——和平发展,中国声音世界回响

2011年,国际形势经历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任凭风浪起,扬帆志更坚。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高举和平、合作、发展的旗帜,全面推进外交工作总体布局,妥善应对各种国际乱局,积极引导国际体系变革,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在风云激荡的世界舞台上迈出了坚实有力的步伐。

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外交工作更好为巩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服务,为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服务,为维护重要战略机遇期服务——这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面对复杂局势的清醒认识和科学判断。

这一年,中国努力化解外部风险,积极倡导共迎挑战、共谋发展——

“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登高望远,超越具体分歧,超越一时得失,共同探索走出危机、实现发展的正确途径”。

11月3日,法国南部海滨小城戛纳。面对持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胡锦涛主席提出的5点建议指明了方向:坚持在增长中兼顾平衡;坚持在合作中谋求共赢;坚持在改革中完善治理;坚持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坚持在发展中共促繁荣。

在一次次重大多边场合,胡锦涛主席全面阐述我国内外政策,就共迎挑战、共谋发展提出建设性主张和倡议。

机遇要紧紧把握,挑战要妥善应对。过去一年,中国在努力谋求自身经济增长的同时,加强同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从发达国家增购债券,反对各种保护主义,妥善处理贸易摩擦,积极扩大进口,为促进有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国际经济金融形势作出贡献。

求合作,谋发展,更体现在中国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自觉行动上:2011年至2015年,为发展中国家援建200个清洁能源和环保等基础设施项目;对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7%的税目的产品给予零关税待遇……

一个个应对挑战的主张和倡议、一项项促进合作与发展的举措、一次次向发展中国家伸出的援手……中国向世界传递信心、决心、责任心,凝聚了共识,廓清了方向,受到国际社会普遍赞誉。

这一年,中国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负责任大国形象愈加凸显——

“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

4月14日,胡锦涛主席在海南三亚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上发表讲话,对“如何使人类拥有一个和平安宁、共享繁荣的21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答案”,展现了负责任大国形象。

一年里,在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西亚北非局势等热点问题中,中国妥善应对,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在全球变暖、恐怖主义、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上,中国以负责任的态度推动问题解决……

一个个热点问题、一项项全球性挑战,中国秉持公正,伸张正义,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承担力所能及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尊重。

这一年,中国广交朋友,全方位外交阔步前行——

2011年1月18日至21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中美掀开了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新篇章。

中美、中俄、中欧、中日……一年里,中国同各大国关系稳步发展。

扩大与邻国的互利合作,推动10+1、10+

3、上合组织、亚太经合组织、东亚峰会等区域合作进程……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维护周边地区稳定发展大局。

从大国外交到周边外交,从发展中国家关系到多边合作,中国大力推进与各方的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参与多边事务,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国家形象片首次亮相纽约时报广场……一年里,中国积极开展公共人文外交,增强中国形象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国际影响力。

面对下一个10年,中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但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没有变,全方位外交大有可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声音必将在广阔的世界舞台上更加响亮。

12月11日,人民大会堂,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周年高层论坛举行。

在这个富有特殊意义的场合,胡锦涛主席向世界郑重承诺——“面向未来,中国将坚定不移做和平发展的实践者、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我们坚信,一个改革开放的中国,一个繁荣发展的中国,一个和谐稳定的中国,必将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面旗帜更加鲜艳——加强党建,推进新的伟大工程

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2011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90年间,成立之时只有50多人的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国难深重、积贫积弱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局之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加强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党的自身建设任务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

这一年,党中央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不断加强思想建设——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到编写《马克思主义哲学》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骨干课程专业基础教材、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一年里,党中央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引导党员干部认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提高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年,党中央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建设——党的先进性,要靠千千万万高素质党员来体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党的十七大作出了这一重要决策。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在中央统一部署下,各级党组织把创先争优作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的有力抓手,广泛开展向杨善洲等先进典型和优秀共产党员学习活动,立足本职争创一流业绩……

加强农村、社区、机关、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领域党建工作,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进一步落实;从县委书记、乡镇党委书记队伍建设到市(地、州、盟)党政正职管理,党中央进一步加强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

这一年,党中央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继续加强作风建设——优良的党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从中央领导同志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从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到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优良作风在这一年里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这一年,党中央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活力的重要保证。从提高、扩大“公推直选”的对象层次和范围,到“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广至全国,一年里,中国共产党人以扩大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不断释放党的创新活力,不断巩固党的团结统一局面,进一步向世界展现了自信、公开、透明的形象。

这一年,党中央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开展公务用车问题专项整治,到开展重大工程治理,从不断推进巡视工作,到清理规范庆典研讨会论坛,一年里,党中央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着力解决反腐倡廉领域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度持续加大。

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一项项着眼长远的部署,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年里,根据中央统一部署,5年一次的地方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顺利进行,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一大批政治坚定、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

这将是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选好2270名十八大代表,是开好十八大、完成大会各项任务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德为先,严把思想政治素质关,突出党员代表性——年末,推荐提名工作以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方式有序展开……

2011年7月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华灯璀璨,万众瞩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这是党中央从90年奋斗历程得出的科学结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是党中央对未来发展环境的清醒判断——“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这是党中央对历史使命的自觉认识——“我们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研究和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认识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是党中央对党的建设的全面部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这是党中央开拓前进的政治勇气——“我们一定要坚定不移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信心、砥砺勇气,坚持不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奋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重要讲话,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坚定不移走科学发展道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2011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航中国“十二五”开局作出的一系列战略谋划,在中华大地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这足迹,承载历史,指向未来……

第四篇: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海阔天空好扬帆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纪实

新华网北京11月5日电

历史的潮流,总是浩浩荡荡,勇往直前;

时代的脚步,总是永不停歇,无可阻挡。

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锐意进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展现出勃勃生机。

这是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懈奋斗的10年;

这是直面挑战,攻坚克难,奋力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到新阶段的10年;

这是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中国社会发生新的深刻历史性变化的10年。

十载砥砺前行,十载春华秋实。东方地平线上,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10年来,一个主题贯穿始终:找准历史方位,抓住战略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10年前,这是一张全新的考卷——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用30多年走完西方国家一两百年才走完的历程。进入新世纪,当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之时,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又待破解:

如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问题?

如何避免传统现代化路径所带来的差距拉大、矛盾积聚、环境污染、资源趋紧等弯路?

„„

一句话,如何从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

10年后,这是一张优异的答卷—— 改革向深水区挺进,变革步伐日益加快;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

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和自然、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兼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

10年间,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征程上扬帆远航,改革发展稳定、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国防,各项工作持续取得新进展,国力、财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10年发展,10年跨越。

是什么引领中国航船方向,穿越浓云迷雾,跨过激流险滩?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就是新世纪新阶段的指路明灯。

湖南株洲,几年前,这里烟囱林立,气味刺鼻,五颜六色的污水直接排入湘江„„

今天,这些都不见了。曾经黑乎乎、灰蒙蒙的城市变得绿油油、水灵灵,完成了从全国十大污染城市向国家卫生城市的蝶变。

变革时代产生创新的思想,思想的创新推动时代变革。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使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感受到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从2003年4月抗击非典关键时刻在广东提出“坚持全面的发展观”,到4个月后在江西调研时提出“牢固树立协调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再到半年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要求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面对新世纪新阶段的这张考卷,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政治智慧,创造性地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用科学发展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中国的发展路径、发展方向。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年里,从中央全会到地方考察,从把握经济形势到部署各项工作,在不同场合下,在不同活动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科学发展贯穿于治国理政全过程——

胡锦涛指出,全党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吴邦国要求,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断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温家宝要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贾庆林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要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较快发展的同时,注重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全社会的创造力;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李长春要求,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的思想文化保证。

习近平要求,要使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形成科学发展共识,更加自觉地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过去、总结经验得失,以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分析现实、查找突出问题,以科学发展观规划未来、完善体制机制。

李克强要求,推动科学发展,关键靠改革开放。要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推动科学发展,目的是为了全面改善人民生活。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贺国强要求,要更加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落实到纪律检查工作各个方面,更加自觉地把纪律检查工作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去谋划和部署,不断探索和拓宽服务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促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要求,必须为科学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服务,必须从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入手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和谐稳定,必须用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必须在执法工作中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

从坚持以人为本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从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一个个重大决策,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力量的具体体现,是科学发展观走向深入的历史足迹。

实践永无止境,认识不断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这一耳熟能详的词汇,其内涵发生着深刻变化——

从“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重视“总量”到强调“人均”„„表述方式变化的背后,是发展方式转变的坚定意志,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铿锵步伐。

变革带来发展,决策催生繁荣。

10年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各项事业蒸蒸日上:

——经济年均增长10.7%,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同期的3.9%;

——经济总量占世界份额由4.4%提高到10%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135美元增加到5432美元,进入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

——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连年增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事业欣欣向荣;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增强,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节能降耗取得明显成效„„

一场深刻的变革在神州大地上不断推进。

10年间,经济社会发展和身边变化,人们可知可感: ——10月16日,合肥至蚌埠高铁开通,由此,合肥至北京最短运行时间缩至3小时50分钟,比以往减少5小时42分钟。京津、武广、京沪„„从无到有,不断延伸的高铁线不仅压缩了时空,方便了群众,更为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创造了新的巨大可能;

——经济结构和发展质量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002年的13.7%下降到2011年的10.1%,第二、三产业占比均有所上升;

——更多的产业在规模上跃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遍及全球,“中国创造”熠熠生辉;从产品出口到企业并购、对外投资,一批批企业走出国门,成为响当当的品牌;

——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从城市到乡村,汽车进入更多的普通家庭,人均住房面积不断提高,冰箱、电脑等耐用消费品拥有率成倍增加;

——越来越多的城乡面貌悄然改变: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一座座新城拔地而起,一片片社区、一个个村寨更加美丽,城镇化率从不到40%上升到50%以上„„

统筹发展,全面推进——10年来,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经济5个“轮子”一起转,社会主义中国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农民工人大代表亮相政治舞台、网上公示法律法规广泛征求意见、持续推进“三公”经费公开„„10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步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日益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成熟,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巩固。

场馆免费开放、农家书屋遍布乡村、出版集团纷纷上市„„10年间,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软实力进一步增强。

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到扩大公共服务,从完善社会管理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10年间,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民生优先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

从植树造林到防治荒漠化,从提倡循环经济到厉行资源节约„„10年间,生态文明的理念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生态建设的成绩单同样引人关注。

国防的巩固,是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0年来,一系列富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强军治军方略,推进了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10年来,“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谱写出新篇章,两岸关系展现出和平发展的良好态势。

这是历史性的进步,这是历史性的跨越——

以时间来丈量,10年只是沧海一粟;

以事件来刻录,10年则可能成为永恒。

从三峡工程竣工到青藏铁路通车,10年里,几代国人的愿望得以实现;

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10年里,华夏儿女实现了百年梦想;

从“神舟”飞天到“蛟龙”探海,10年里,中华民族千年梦圆。

“中国为什么能?”一个巨大的问号,引发人们不断探究、不断思考。

有人说,这是30多年改革开放积累的雄厚物质力量使然;

有人说,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力量的集中迸发;

有人说,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一个政党与时俱进的历史必然„„

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不断提升——10年来,一种力量始终在凝聚:中国共产党人从容应对难事、急事,成功举办大事、要事,经受住一次次考验和挑战

初冬的阳光里,位于四川德阳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蓝白相间的新厂房巍然伫立。

汶川地震前,企业连续多年摘取全球发电设备产量第一的桂冠,地震后又连续4年位居榜首。

4年前的那场特大地震,几乎将这里夷为平地。

“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再大的考验,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十八大代表、东方电气总经理斯泽夫感慨万分。

历史,总是以最严峻的方式,考验一个民族自强拼搏的能力,考验一个执政党处理复杂问题的水平。从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到特大地震、特大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到“3·14”、“7·5”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沉着应对,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众志成城,迎难而上,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不断提升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

需求疲弱、增速骤降、失业上升、税收下滑„„几年前,当国际金融危机海啸般席卷全球时,暗礁与漩涡,横亘在中国经济这艘巨轮面前。

中国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经济大国开始了艰难的应战——

这是一串遍及大江南北的足迹:从东北重镇到边疆省区,从江浙沿海到广东改革开放前沿,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奔赴各地调研,及时把脉经济运行情况;

这是一组让人印象深刻的数字:仅2009年上半年国务院就召开常务会议33次,研究讨论74项议题,其中,31次会议、51项议题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直接相关;

这是一系列让市场为之振奋的举措:发放家电下乡补贴,全面实行增值税转型改革,四万亿投资计划、十大产业振兴和调整规划接连出台;

这是一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成绩单:随着党中央、国务院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至2009年底,中国经济成功实现V形反转,率先回升向好。

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在初步摆脱经济危机冲击后,共和国决策者们的目光看得更远。

“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确处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日子里,中央政治局共召开30多次会议,其中有8次研究经济工作,对如何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实现经济平稳可持续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

有一种力量可以凝聚人心,众志成城——

10年来,每一个危急时刻,中央领导同志都在第一时间出现在灾区人民群众中,凝心聚力,提振士气,及时采取措施应对灾情。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细节:“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玉树强烈地震发生后,心系灾区的胡锦涛总书记果断压缩出访行程,从巴西提前回国,经过近25个小时长途飞行回到北京后,又赶赴雪域高原,与人民同呼吸共患难。

从非典疫情到大范围洪涝灾害,从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到汶川特大地震„„

灾情就是命令!第一时间发布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调集救援力量,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谱写出一曲曲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有一种情怀可以温暖人心,砥砺斗志——

10年来,每一次生死关头,每一次救援行动,中国共产党人都始终秉持生命至上原则,不放弃、不抛弃。

救人,救人,还是救人。无论是非典疫情、汶川地震还是泥石流灾害,在灾难来临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始终把救人放在首要位置。

和死神赛跑,和生命竞速。汶川震后10天内,83988名同胞从废墟中获救,360多万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两周时间里,10048位重伤员安然转送至全国20个省区市的375家医院。

每个数字的背后,都是对生命的尊重;每次救援的背后,都是对以人为本理念的弘扬。

有一种进步可以鼓舞人心,奋发前行——

10年里,我国通过了突发事件应对法,修订了抗震减灾法等和危机应对相关的法律不下10部。

10年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涉及公共安全、安全生产等领域的25件专项预案、80件部门预案出台生效,国家危机应对机制进一步完善。

10年里,从中央到地方,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得到较大提高。

„„

伟大的民族,总能在考验中锻造不屈的精神;先进的政党,总能在挑战中凝聚强大的力量。这是经受大事、要事磨砺,民族精神不断升华的10年。

从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到上海世博会,从“嫦娥”揽月、太空漫步到超级计算机、基因测序等前沿科技实现重大突破,从南水北调到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捷报频传,中华民族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让世界惊叹。

从载人航天精神到抗震救灾精神,再到奥运精神,10年来,在一次次考验中,民族精神在升华,自信心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更加具有凝聚力。“加油,汶川”“加油,中国”的呐喊声至今仍然响彻云霄„„

10年里,面对境外敌对势力的干扰破坏,党中央、国务院从容应对,依法处置了拉萨和乌鲁木齐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迅速控制事态发展,保卫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并制定了一系列推动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重大政策举措,雪域高原、天山南北呈现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的喜人景象。

以史为鉴,昭示未来。10年来,从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到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再到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人们深刻总结伟大历程和宝贵经验,更加坚定了改革开放的信念,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10年来,一个宗旨更加突出: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党、政府、全社会都会关爱和帮助你们。”2004年11月30日下午,北京佑安医院。胡锦涛总书记微笑着把手伸向受病魔困扰的艾滋病患者,胸前的红丝带在冬日里闪动春的希望。

历史的长河百转千回,细小浪花折射温暖光亮。

10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几乎每年看望艾滋病患者,还邀请患儿和致孤儿童做客中南海。

“四免一关怀”,中央防治经费从每年1亿增加到22亿,制定艾滋病防治条例„„

一部10年艾滋病防治史,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执政为民理念的与时俱进。

适应时代新要求,满足人民新期待。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指导思想的变化,带来政绩观的变化——

2011年8月,南京首次在全市郊县镇街考核中取消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居民就业和收入成为主要考核内容。

政绩考核指标的调整,是执政党践行以人为本理念的生动体现——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成为上下一致的共识;“幸福广东”“幸福安徽”“幸福山东”„„越来越多的省区市,将提高民生福祉作为党和政府追求的目标。

民生艰难处,为政发力时。

扩大就业、社会保障、办好教育、医疗改革、保障住房、增加收入„„10年里,中国共产党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成绩单。

——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人数超过13亿,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连续5年超过千万;

——从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铺开到拨款160亿为农村学生提供“营养餐”,从校舍维修改造到《校车安全管理条例》通过,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加快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大兴保障性安居工程,保障范围从低收入困难群众向中等收入群众、进城务工人员延伸„„

——出台多项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框架日益健全,基本实现了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积极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各地普遍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对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3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依靠谁?为了谁?发展的成果由谁享?答案,写在一项项政策措施里,蕴含在民生的点滴变化中。

10年来,一笔笔真金白银的倾力投入,民生保障和改善的力度前所未有。数字显示,2003年至2011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16.47万亿元。10年来,从新农合补助标准到种粮农民补贴,从企业养老金标准到农民工子女上学,民生保障和改善水平一步步提高,社会公平正义的阳光洒遍城乡大地。

10年来,从基本药物制度的初步建立到促进就业规划出台,再到义务教育法修订,政策法规体系的逐步健全和完善,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制度保障。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华夏儿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夙愿,变成一幕幕生动而真切的生活场景。

人民怎能忘记,从洪涝灾区到地震灾区,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到苦甲天下的甘肃定西,从圣地延安到巍巍井冈„„每逢元旦、春节,胡锦涛总书记顶风冒雪,进民居,看粮袋,和乡亲们一起剪窗花、包饺子、拉家常。

“在改善民生上要扎扎实实办几件实事”“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总书记反复强调。

心系人民,情牵百姓。其他中央政治局常委也对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出要求。

人民不会忘怀,从残疾人到农民工,从留守儿童到被拐妇女,一个个特殊群体权益保护的规划陆续出台,一项项举措相继落实„„

在城市——连续8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全国范围内解决关闭破产国企退休人员参加医保、老工伤待遇等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多部门联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受教育。

在农村——2006年元旦,农业税条例废止,终结了在中国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2009年,中国农村养老新政在长久期许中起步。

“农民也有养老金,好比送咱养老儿!”领到第一笔养老金时,74岁的山西老羊倌王立柱刻满皱纹的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发放各种补贴,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连续9年发布“一号文件”,确保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到实处。

娃娃上学不缴费,老汉种地不缴税,月月领钱喜滋味。老百姓说,我们赶上了好光景。1196元,1500元,2300元„„10年间,中国贫困标准不断刷新。

《南华早报》评论:贫困标准每一次提升,意味着更多“穷人”产生。中国宁愿“丢面子”的做法背后,是以民生为重,让更多普通人分享发展成果。

人的全面发展,绝不仅仅是吃饱穿暖。

从“尊重和保障人权”入宪,到“同票同权”“同命同价”——人民权利得到法律的进一步保障;

从5亿多国民在网络自由冲浪,到“开门立法”“专题询问”——公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更加畅通;

从社会服务与管理不断创新,到“村民自治”“基层民主”——亿万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不断迸发„„

神州大地,大写的“人”字高高挺立。

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10年来,一个形象更加鲜明: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深刻变化

这是世界瞩目的时刻——

2006年11月4日,北京人民大会堂。胡锦涛主席与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48个非洲国家的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一一握手。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大陆,掀开了合作的崭新篇章。

这是万众期待的聚首——

2008年11月15日,华盛顿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惊涛骇浪中,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一次聚首,胡锦涛主席向世界发出呼吁:通力合作,共度时艰„„

这是全球关注的行动——

2011年2月底至3月初,战火纷飞的利比亚。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撤侨行动紧急展开:35860名同胞或由中国军舰护航,或乘坐一架架包机、一辆辆客车安全撤离„„ 新世纪以来,世界格局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之中,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日益紧密。10年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大旗,秉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宗旨,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形象愈发鲜明。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郑重宣示——2005年,“和谐世界”,一个充满东方智慧、描绘国际关系理想状态的词汇亮相国际舞台。

这年4月,胡锦涛主席参加雅加达亚非峰会,首次提出应“推动不同文明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胡锦涛主席阐释了中国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理念。

数年里,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反复倡导,“和谐世界”的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

这是始终把国家的主权和安全放在首位,妥善处理复杂敏感问题的10年——

11月初,中国海监执法编队继续在我钓鱼岛海域进行例行维权巡航。海监编队对非法进入我领海活动的日方船只进行监视取证,并实施驱离措施。

自9月10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政府多次严正交涉,宣布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非法实施所谓“国有化”以来,中国采取了公布领海基点基线、海监船“常态化”执法管理等一系列维权行动。

从钓鱼岛到黄岩岛,10年来,中国妥善处理与周边国家的海洋权益和领土主权争议,有效捍卫国家主权。

10年来,中国在国际上坚决遏制“台独”“藏独”“东突”等反华敌对势力分裂破坏活动,坚定维护国家利益。

这是共同应对挑战,话语权不断提升的10年——

2012年6月,中国决定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430亿美元。此时,欧洲经济被债务重负拽向深谷,国际金融机构急需补血„„ 国际金融危机肆虐的日子里,中国始终和各国并肩而立,携手应对:从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到亚欧首脑会议、八国集团同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对话会议,中国领导人积极参与,倡导各国风雨同舟,共寻危机解决之道。

危机之初,美国《时代》周刊预言中国“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中国迅速出台一揽子计划,使经济率先回升向好,到2009年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速超过8%,《时代》不得不感叹中国“几乎成为照耀全球经济信心的灯塔”。2009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有这样一个细节,被有心人记录下来:2009年4月2日,伦敦。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新闻中心的墙上悬挂3个时钟,分别显示着“华盛顿时间”“伦敦时间”和“北京时间”。

小小的细节,从一个侧面映射出中国话语权不断提升,并逐步跻身全球治理核心圈。

10年来,中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不断提升,陆续加入金融稳定理事会、巴塞尔委员会等主要国际金融标准制定机构。林毅夫、朱民分别成为第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和首位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的中国人。

这是分享发展机遇,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不断推进的10年——

2007年4月15日,经历半个多世纪风雨的广交会由“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从“出口”到“进出口”,一字之增,折射的是一个牵动全球神经的变化:中国正日益成为国外优质商品的巨大市场。

权威部门还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货物总进口规模超过8万亿美元,将成为世界最大进口国。

10年来,中国外交始终把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作为主线,推动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切实维护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条件下我国发展利益。

这个长期吸引大量外商直接投资的国度,近年来还“华丽转身”,对外投资迅猛增加,已成为第五大对外投资国。

自由贸易有助于互利共赢。中国迄今已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订和实施10个自由贸易协定,双边贸易总额超过了中国进出口总额的1/4。这是积极参与,在国际安全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10年——

黎巴嫩东南部小镇希亚姆,联合国军事观察员哨所外不到200米处,被炸弹烧焦过的土地上,一块墓碑上镌刻着中国军人杜照宇的名字,也记载着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誓言。

10年来,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向战乱地区派出了2万多人次维和官兵和军事观察员,成为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无论是应对恐怖主义、解决地区冲突,还是参与斡旋朝核、伊核问题,中国一直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从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到印度洋海啸救援,从气候变化谈判到粮食安全会议,10年来,解决国际热点问题都少不了中国的建设性作用。

这是广交朋友,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外交的10年——

从一些细节,可以窥见中国运筹新型大国关系的不懈努力:

中美元首10年会晤26次,两国建立健全了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等90多个政府间对话机制;

普京再次就任俄罗斯总统一个月内即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中欧领导人每年定期会晤,增强了双方的理解和互信„„

作为世界上邻国最多的国家,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划定了约2万公里边界线,解决了同12个陆地邻国之间的陆上边界问题。

从不断创新的上海合作组织到日臻成熟的中非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从备受瞩目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到倡议中的中国-拉丁美洲合作论坛„„10年来,一系列对话机制成为增强互信、促进合作的新平台。

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交往格局实现新发展:中国共产党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建立党际联系;全国人大与五大洲的几十个国家议会定期交流;中国军队与30多个国家的军队举行近60次联合演习;350多所孔子学院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公民出境人次从1000多万增加到7000多万„„ 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10年来,一个核心更加巩固: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科学化水平

10月10日,老舍茶馆内,一场由北京大栅栏街道工委主办的党建沙龙,吸引同仁堂、全聚德等36家老字号负责人齐聚一堂:大栅栏文商旅科技平台建设启动,互联网快车将搭载着大栅栏800年传奇历史和老字号故事,驶向全国乃至世界„„

“大栅栏文化底蕴深厚,我们要把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用商圈党建推进科学发展。”大栅栏街道工委书记田静说。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空前广泛的社会变革,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些党员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战斗力不强„„

新形势下,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10年来,党中央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统筹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武装全党——中国共产党站在执政兴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一次次学习和教育活动在全党展开。

2005年1月起,全党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为一次党性锻炼的大实践。

2008年9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正式启动,370多万个党组织得到锤炼,7500多万名党员经受洗礼。

2010年4月以来,创先争优活动使党员干部的作风得到磨砺,党群关系进一步密切„„

活动中,中央领导同志身体力行,为全党作出表率。“进基层、进村子、进农户”,“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一项项举措,真正使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得实惠。

沉下身子接地气,排忧解难聚民气。仅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就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780多万件。各级党组织把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为党和国家办成大事、办好喜事、办妥难事提供了强大动力和重要保证。

一个善于学习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中南海怀仁堂,中央政治局各位同志一次次围坐在椭圆形的会议桌旁。

10年77次——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确立为一项重要制度,长期坚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研讨马列经典,寻访革命足迹,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专题教育„„10年来,史上罕见的干部培训在全国大规模展开。一批批省部级领导干部陆续走进党校,县委书记、县长一次次端坐在课桌前„„

“不加快发展不行,不科学发展更不行。”广大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人民群众是力量之源、执政之基。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10月12日上午,人民大会堂,上海市普陀区桃浦镇紫藤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杨兆顺的先进事迹在会场回响。

拳拳深情,讲述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你跟百姓有多近,百姓对你就有多亲。”10多年来,在杨兆顺带领下,一个昔日的治安“重灾区”变成了文明社区。

杨善洲、沈浩、郭明义„„10年来,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牢记宗旨,爱岗敬业,树起时代的精神标杆。

小小电话号码,架起“爱心热线”;微博、博客、QQ群,搭起“连心桥”„„伴随科技进步,网络信息平台成为党和政府为民谋利、解民之忧的重要渠道。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重中之重。

“今后每次召开中央全会,中央政治局都要向全会报告工作,以接受大家的监督。” 2003年2月,党的十六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一次代表中央政治局向会议报告工作时郑重宣布。这是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带头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10年来,党中央带头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推进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制度,推行和完善地方党委讨论决定重大问题和任用重要干部票决制,健全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选人用人制度,完善党员党性分析、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等监督制度„„10年来,一项项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制度逐步健全完善,增强了党的活力,提高了执政能力。

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机制的变化,使更多的优秀干部脱颖而出;两推一选、公推直选„„制度的革新,让广大基层党组织活起来、强起来。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联络部、中央党校等单位的大门向外国记者、驻华外交官打开;党中央13个部门单位、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的新闻发言人全部“就位”„„10年间,中国共产党更加自信、更加开放。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颁布《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成立预防腐败机构,大力加强巡视工作,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积极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等制度改革„„10年来,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权力运行进一步规范。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党委和纪检监察机关保持了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坚决查处了一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

从2007年11月至2012年6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64万多件,涉嫌犯罪移送司法机关处理2.4万多人。

保持党的纯洁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今年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为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强化道德建设,努力提高党性修养„„今年以来,党在纯洁性建设上领域不断拓展、内容不断丰富、成效不断提高。

10年来,在波澜壮阔的治国理政实践中,党旗更加鲜艳,党徽更加闪亮„„

“中国和中共都发生了巨大改变。如今的中共能直面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加以解决。”长期观察中国共产党的欧洲左翼党主席比斯基认为。蓝图鼓舞人心,明天更加美好——10年来,一种启示更加明晰:面对未来,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征程上创造新的辉煌

彩球飞舞,旗帜飞扬。10月26日,“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大型图片展览在北京展览馆开幕。

一张张图片、一幅幅图表、一段段视频,记录着10年间令人难忘的一幕幕。

2002年至2012年——10年发展不寻常,10年道路耐思量。

综观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和用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了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7月23日上午,京西宾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科学分析了当前我国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深刻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未来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这是10年实践得出的科学总结——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

这是10年发展得到的最大启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最重要的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党的十八大前夕的中国世界瞩目——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将何去何从?

——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能否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思想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取决于我们推进改革发展的步伐。——我们要全面审视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大势,全面把握我国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科学制定适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的行动纲领和大政方针,更加奋发有为、兢兢业业地工作,继续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继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奋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面向未来,中国共产党人使命依然光荣,任务更加艰巨。

这是世界上最大执政党的政治宣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决心: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们必须抓紧工作,抓紧落实,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

——我们必须毫不动摇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

四个“必须”,再次向世人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清醒和坚定。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基本国情——

人口多、底子薄,发展还很不平衡,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各国中处于百位左右,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还有1亿多人生活在联合国设定的贫困线以下„„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未来工作进一步作出了全面部署。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于11月8日召开。这次大会将在总结10年治国理政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必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记者:张宿堂、李斌、车玉明、杨维汉、熊争艳、王宇、余晓洁)

第五篇: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骨干力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中国石油发展纪实

做党和国家最可信赖的骨干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心中国石油发展纪实

来源: 中国石油报

在石油人的记忆中,有一种关怀、有一种温暖、有一种力量,以深深的足迹、殷殷的深情被定格下来,历久弥新。

总书记心系我国石油工业发展,多次到中国石油调研指导工作、做出重要指示批示。从黑土地、黄土塬到中亚、古巴,总书记的足迹印刻在井队、油田、炼厂。总书记的勉励与厚望,化作持久强大的动力,激励百万石油员工砥砺奋进。

“大庆就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

——牢记总书记重托,大庆油田开启新创业、迈向新征程

两年前的“两会时间”,2016年3月7日,总书记参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黑龙江代表团审议时,对大庆油田、大庆精神给予高度肯定:“大庆就是全国的标杆和旗帜,大庆精神激励着工业战线广大干部群众奋发有为。”

殷殷关怀寄深情,谆谆教诲催奋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百万石油员工深感振奋,备受鼓舞。集团公司党组第一时间召开扩大会议,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从思想和行动上把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融会贯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是激励,更是动力:站在历史维度上的标杆、旗帜,如何在现实空间攻坚克难,赋予标杆、旗帜新的时代内涵?

不负使命初心,远谋近施,科学布局,战略蓝图破茧而出。2016年11月3日至4日,集团公司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近百人参会,集中两天时间,专题研究大庆油田及其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12月7日,集团公司党组制定下发《关于大庆油田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的意见》,着眼大庆油田未来发展大格局的战略谋划破茧而出。

两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战略布局下,大庆油田砥砺前行,探寻突破路径,“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战略蓝图由此徐徐铺展。两年来,大庆石油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期盼,强化标杆意识和担当,稳定经营业绩,深化改革破冰,加强党的建设,队伍奋发进取、迎难而上。

2016年1月至2月,低油价带来“整体性亏损”,大庆油田一度处于舆论中心。今年一季度,大庆油田累计生产原油942.96万吨,其中,国内794.31万吨,超出运行计划2800吨;生产天然气12.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3.26%,取得生产经营开门红。

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

——牢记总书记重托,中国石油凝聚新时期干事创业的精神

力量

“这些年,出国打井,困难无处不在,危险时有发生。但只要我们心中装着祖国、装着人民,就敢于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6月5日,中国石油举办石油精神论坛,大庆油田李新民等23位劳模、青年代表和基层党组织,倾情讲述践行石油精神感人事迹,石油精神在这里传承。

传承精神,传递力量。2009年4月,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临中国石油总部调研,强调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永远不过时,要继续弘扬、始终秉承,并与时俱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2009年9月,习近平出席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庆祝大会,指出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2016年6月,在党的95周岁生日前夕,总书记做出大力弘扬以“苦干实干”“三老四严”为核心的石油精神的重要批示,在石油战线激荡起深刻而有力的回响。

溯源中国石油工业发展历程,正是在“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精神鼓舞下,一代又一代石油人战胜物质的匮乏、环境的险恶、差距的鸿沟,迸发出强大的创造力,书写出世界石油工业史上的“中国奇迹”。从一穷二白的家底到如今三大国有石油公司均跻身世界石油公司50强,从昔日外国地质权威眼中的贫油国到世界第五大产油国……短短几十年,新中国石油工业挺起精神的脊梁,真正站起来了。

伟大的时代产生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产生于艰苦创业年代的石油精神,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传承、升华,始终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一直是推动石油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近两年来,中国石油以批示精神为指针,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弘扬石油精神,重塑良好形象”大讨论活动。继承弘扬石油战线优良作风,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文化的合理内核和新一代石油人的优秀品质,石油精神不断丰富完善,正在成为促进公司提质增效、推进稳健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原油产量保持1亿吨以上稳产,天然气产量首次突破千亿立方米,开源节流降本增效4年累计增利近1200亿元,部署实施160余项全面改革举措……石油人以忠诚和担当,尽情诠释石油精神。“能战胜低油价,安然走过那一段困难时期,说到底,靠的还是‘三老四严’、艰苦奋斗的石油精神。”回望过去的几年,一位老石油由衷地感叹。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

之路、文明之路

——牢记总书记重托,中国石油打造开放共赢、互利互惠的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

2100多年前,中华民族先辈在欧亚大陆及其沿海区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陆海两条“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上写下重要篇章。

2013年9月7日,阿斯塔纳瓜果飘香。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礼堂,习近平主席上任后首次面向中亚地区发表演讲,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在这次出访期间,习近平同土库曼斯坦总统别尔德穆哈梅多夫共同出席中国石油承建的土库曼斯坦复兴气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仪式。习近平指出,复兴气田是中土能源互利合作的又一成功典范,承载着两国人民以合作促发展的真诚愿望,将为中土能源合作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五年来,中国石油全面落实中央重大战略部署,围绕“五通”目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国际油气合作的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步伐更加坚定。特别是去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石油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关于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的指示精神,成功组织“一带一路”油气合作圆桌会议,提出打造开放共赢、互利互惠的油气合作利益共同体,建设“一带一路”重要支点的倡议,得到国内外同行和合作伙伴的一致认可,促进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油气合作领域进一步拓展、合作规模进一步扩大、合作质量进一步提升。

2017年6月8日,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当地时间14时30分许,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在热烈掌声中一起走进阿斯塔纳世博园中国馆视察。15时许,当习近平主席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来到中国石油的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全息投影展示模型旁时,在模型旁等候的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王宜林迎上前与习近平主席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握手。纳扎尔巴耶夫紧紧握着王宜林的手对习近平主席说:“这是我的老朋友,中国石油在哈萨克斯坦做得非常好,是很棒的石油企业。”并向习近平主席竖起了大拇指。习近平主席听到翻译的内容后十分高兴。王宜林向习近平主席和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介绍了二氧化碳捕集埋存与提高石油采收率技术的原理和在中国吉林油田应用的情况。两位国家领导人听得十分认真,并仔细观看模型的自动演示。当王宜林介绍到这一技术具有提高石油采收率和碳减排的双重功能时,习近平主席频频点头,纳扎尔巴耶夫总统也表示赞赏。

中亚只是中国石油击水五洲,深耕“一带一路”的一个方面。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石油在“一带一路”沿线参与运作管理着52个油气合作项目,2017年油气权益产量当量7353万吨,占公司海外权益总产量的80%以上。“一带一路”已成为中国石油海外核心油气合作区、海外油气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主要来源地,也是跨国油气战略通道的资源保障区和优势产能合作的主要市场。

“继续发挥优势、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牢记总书记重托,中国石油筑牢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塔里木大化肥项目建设工地机声隆隆,独山子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工程工地热火朝天……2009年6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调研。每到一家企业,他都同企业负责人、科技人员和一线员工亲切交谈,仔细询问工程建设和生产经营情况。

在新疆之行的十天前,习近平在甘肃调研,来到长庆油田陇东指挥部考察,要求长庆油田“创和谐典范、建西部大庆”。在兰州石化公司,他实地考察了基层党建工作,详细了解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情况。他强调,要不断深化对基层党建工作规律性的认识,找准基层党组织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改革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作风做好工作。7年后的10月,在总书记出席的全国国企党建会上,兰州石化公司党委作为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唯一代表做典型发言,受到广泛好评。

当前,中国石油数万个基层党组织、近70万名党员,广泛分布在国内32个省、市、自治区和海外91个国家(地区),点多、线长、面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集团公司党组带领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国企党建会精神,按照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强化顶层设计,层层压紧压实党建责任,公司上下抓党建强党建的思想更坚定、行动更自觉、氛围更浓厚、工作更深入,筑牢了国有企业的“根”和“魂”。

中国石油坚持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把党的基层组织作为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做到生产经营延伸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作用发挥就跟进到哪里,着力建设坚如磐石、充满活力、战斗力强的基层党组织,始终保持基层党组织健全率和党员受教育率“两个100%”。

2011年6月,习近平调研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古巴项目,充分肯定海外党建“五落实”做法,强调海外党建工作要实现全覆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石油把加强海外党建作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维护国家能源安全、推进海外企业发展的有力保障,既尊重国外的法律法规,又使企业的党建具体化,使员工的精气神能够及时调动起来。中国石油按单位、项目、地域、行业、托管机构等多种方式设置党组织。根据项目和队伍规模、施工周期不同,分别在尼罗河、哈萨克斯坦、南美等大型油气投资地区设立党工委;在工作区域比较稳定、业务规模大、运营周期长的专业技术服务队伍中设置地区党委;在管道工程和炼化工程这些规模大、施工周期相对较短的项目中设置前线党工委;在海外同一地域、单个项目规模较小、党员人数较少的队伍中设置联合党支部或党总支;在单独执行中小型合作项目或合同任务,具有一定业务规模和党员人数的队伍设置了独立党支部或党总支;对少数单独执行中短期任务的零星党员和流动党员,就近纳入其他党组织挂靠和托管,始终保持海外党组织健全率100%,确保海外业务延伸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党组织作用就发挥到哪里。

深情暖石油,重托催奋进。

追寻总书记足迹,步履铿锵,爬坡过坎,石油人奋力书写“赶考”新答卷。

牢记总书记重托,不忘初心,闯关夺隘,石油人同心共圆美丽中国梦。(记者 张晗)

下载胡锦涛同志关心军中英模纪实:关怀·激励·重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胡锦涛同志关心军中英模纪实:关怀·激励·重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