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回乡打工女创业致富的典型事迹宣传材料
农村回乡打工女创业致富的典型事迹宣传
材料
回乡打工女创业致富
农家女出身的邹芹,今年34岁,她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XX年婚后不久就和丈夫一起到江浙一带打工,先后在电子厂、玩具厂打工,丈夫也为别人开过车跑过运输,但几年的打工生活使邹芹清醒地认识到,仅靠打工收入是远不能改变现状而真正致富的。于是,夫妻俩不顾工友们的劝阻,XX年10月毅然辞去了工作,回乡创业。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绚丽多彩,而多彩的生命是用艰辛和磨难织成的。凭借以前在玩具厂打工的经验,邹芹和丈夫开始了他们的回乡创业历程,他们租用了厂房,并向亲朋好友借款,自筹资金10万元办起了全镇第一家“巧义玩具厂”。从深圳拿订单,按照公司合同要求的规格、款式标准,主要生产“蓝精灵”系列布娃娃,憨态可掬的“动漫熊”,及一些布艺产品,远销海外。
刚建厂时,问题不断,迫切的问题就是招工,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多向苏南等地转移,一时很难招收到熟练的缝纫工,为了解决招工难的问题,邹芹和丈夫丁富强就利用春节务工人员返乡这个机会,上门动员以前同在玩具厂打工的姐妹,承诺支付与在外打工同等的收入,在他们的多次努力下,厂子招收了20名熟练缝纫女工。厂子主要是承接来料加工的订单,生产软性毛绒玩具,邹芹不断地扩大再生产,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工艺,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已生产十多个品种,厂子越办越红火。厂子由当初刚建厂的20余人短短半年时间发展到40多人,预计年创利润15万元,年生产软性毛绒玩具3万多个。
邹芹在回乡创业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一人富足不能改变家乡落后面貌,必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能真正改变家乡现状。她的厂内46名工人,均是本地留守妇女,邹芹不仅是她们的雇主还是她们的好姐妹,在工作和生活上照顾关心她们,积极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安排人员到厂里上班。
邹芹经营的玩具厂一天比一天红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尝到了创业成功的喜悦,也更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她决心与丈夫一道带领村里人积极创业,共同致富。她还计划帮助技术好、有头脑的工人在较偏远的乡村,再创办玩具分厂,让更多的留守妇女能够在家门口打工赚钱
邹芹说:“现在有创业的好政策、好环境,只要不甘于现状,不怕吃苦,敢闯敢干,谁都行。自己创业虽然风险大、压力大,但只要选的准不怕难就能成功。”
第二篇:农村回乡打工女创业致富的典型事迹宣传材料
农家女出身的邹芹,今年34岁,她不安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2006年婚后不久就和丈夫一起到江浙一带打工,前后在电子厂、玩具厂打工,丈夫也为他人开过车跑过运输,但几年的打工生活使邹芹苏醒地熟悉到,仅靠打工收进是远不能改变现状而真正致富的。因而,夫妻俩不顾工友们的劝阻,2012年10月决然辞往了工作,回乡创业。每一个人都希看自己的生命绚丽多彩,而多彩的生命是用艰辛和磨难织成的。凭仗之前在玩具厂打工的经验,邹芹和丈夫开始了他们的回乡创业历程,他们租用了厂房,并向亲朋好友借款,自筹资金10万元办起了全镇第一家巧义玩具厂。从深圳拿定单,依照公司合同要求的规格、款式标准,主要生产蓝精灵系列布娃娃,憨态可掬的动漫熊,及一些布艺产品,远销海外。刚建厂时,题目不断,迫切的题目就是招工,村里的剩余劳动力多向苏南等地转移,一时很难招收到熟练的缝纫工,为了解决招工难的题目,邹芹和丈夫丁富强就利用春节务工职员返乡这个机会,上门动员之前同在玩具厂打工的姐妹,承诺支付与在外打工同等的收进,在他们的屡次努力下,厂子招收了20名熟练缝纫女工。厂子主要是承接来料加工的定单,生产软性毛绒玩具,邹芹不断地扩大再生产,精益求精生产技术和工艺,生产范围不断扩大,已生产十多个品种,厂子越办越红火。厂子由当初刚建厂的20余人短短半年时间发展到40多人,预计年创利润15万元,年生产软性毛绒玩具3万多个。邹芹在回乡创业过程当中,深入体会到一人富足不能改变故乡落后面貌,必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才能真正改变故乡现状。她的厂内46名工人,均是本地留守妇女,邹芹不但是她们的雇主还是她们的好姐妹,在工作和生活上照顾关心她们,积极帮助村里的困难户,安排职员到厂里上班。邹芹经营的玩具厂一天比一天红火,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起来,她尝到了创业成功的喜悦,也更坚定了创业的信心,她决心与丈夫一道带领村里人积极创业,共同致富。她还计划帮助技术好、有头脑的工人在较偏僻的乡村,再创办玩具分厂,让更多的留守妇女能够在家门口打工赚钱邹芹说:现在有创业的好政策、好环境,只要不甘于现状,不怕吃苦,敢闯敢干,谁都行。自己创业固然风险大、压力大,但只要选的准不怕难就可以成功。
第三篇:农村创业养殖致富事迹
农村创业养殖致富事迹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农村创业养殖致富事迹》的内容,具体内容:创业要找最适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事迹,学习他们,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创业要找最适合的方法,不要找最好的方案。看看那些农村创业的事迹,学习他们,感受他们勇于创业的精神,激励自己的斗志,从他们的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那么下面是我分享的,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一
“90 后”留法海归用“阿甘精神”种菜 ?
跟着植物生长的节奏慢下来
今年冬天北京最冷的一天,王冕穿着大衣、揣着手快步走在农场的小路上,路旁是早已结了冰的湖面,他回头向勉强跟上的《青年参考》记者喊着,以后打算在里面养鱼,声音很快被瑟瑟寒风吞没。
滴水成冰的天气里,独自矗立在园子里的洗手间早已被冻上,但一钻进王冕的“目的地”——厨房,一股热浪扑面袭来。请来做饭的阿姨煮好了面条炸好了酱,三四个小伙子在热气腾腾的锅灶旁端着碗吃得飞快,根本不需要在逼仄的屋子里多添几把椅子。
有厚棉被遮挡和阳光直射的蔬菜大棚成了白天唯一温暖的地方,下午王冕就坐在里面和记者侃了两个多小时大山。自然乐章的员工坐在一旁喝
水、听音乐、看书,分外惬意。
种菜需要的时间实在不多,几个年轻人一起住在园区隔壁的小木屋里,一起洗菜做饭,再花三四个小时天南海北地聊天,在习惯了浮躁和快节奏的北京竟显得有些奢侈。用王冕的话说,这样悠闲自在的生活就像是“跟着植物的节奏慢下来”。
从小王冕就患有一种目前无法治愈的疾病,精力不是特别充沛,下午只有一两个小时可以处理事务,他甚至可能不分时间、场合地睡着。以前朝九晚五地上班,每天得花两三个小时在路上,还要看微信、打电话,让他有些力不从心,如今的慢节奏生活简直像为他量身打造的。
而在负责客户关系的魏旭珂眼中,这位说话慢条斯理、笑起来热情单纯的老板,能力强、思路清晰、看问题独到,“很有人格魅力”,还是个就算不讲理也让人无从辩驳的“脑洞大开型”人才。
魏旭珂辞去医疗器械行业不错的工作去种菜,家人自然不同意,觉得他“自讨苦吃,从安逸稳定跳进了水深火热”。但这个“90 后”男孩的理由是“想认真做点事”,这大概是诸多创业青年的共同想法。这家创业公司的员工不多,个个算得上是高学历精英,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拿一分钱工资。
“王总是个有想法的人,大方向把握得准,我们信任他的能力。”魏旭珂告诉《青年参考》,“下一个风口应该是农业,会有起色的。”
“别给我扣上海归帽子”
1981 年出生的王冕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2004 年从大连理工大学毕业后,这个没事喜欢思考的工科生“无聊”之余,打算去国外“拿个文凭,拓宽视野”。这一走就是 6 年。
在法国求学的 3 年半时间里,“没钱”二字几乎是王冕生活的主旋律。为了偿还政府和银行的学生贷款、支付生活费用,他每天除了学习就是打工,在餐馆刷碗、切菜、配冷鲜、做甜点,在农场摘桃摘杏、收割薰衣草,在火车站扫厕所,在地铁站发报纸,还开车去布鲁塞尔、科隆等大城市帮国内人代购 LV 包。只要符合自己的道德标准,他“什么都干”。
幸运的是,法国是个价值标准多元的很包容的国家,穷学生坐公交车逃票,司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会在有人检票时打开后门方便他们逃跑。这让王冕意识到,不是每个人都要照搬同样的行为体系。
“苦不苦,只是自己的内心感受。”王冕向《青年参考》记者回忆道,“在那个阶段,我能够平静地生活,过自己认可的、有价值的生活。”
毕业后,这个出国时抱着“给父母和自己多一种选择”想法的男孩留在了法国拼搏。一开始,他只能租高层建筑里的便宜铺位,10平方米空间里的3 张上下铺住了 5 个人,室友多是世界各地怀揣“欧洲梦”的偷渡客,人人有自己的故事。
还清贷款后,拿到了两个经济类硕士学位的王冕,顺利获得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巴黎代表处的工作,但单调的日子让他厌倦。当初的目标已然实现,法国社会环境太沉闷,个人成长遇到天花板,都是他想要离开的理由。王冕本来有机会移民去加拿大结婚,但那个地方不适合父母,也没有太大发挥空间。
就这样,6 年来没回过一次国的王冕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北京。半个月后,本来打算去东南亚旅行半年的他有了工作机会,于是顺理成章地加入了房地产公司“阳光 100”。
刚回国时,因为中文表达能力差、语速慢,王冕着实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融入过程。但一提“海归”,他就急着划清界限,“别给我扣帽子”。
王冕不觉得自己是典型的“海归”,也没有加入什么协会,因为“生活圈子和娱乐方式都不一样”。在他看来,“海归”并没有区别于其他群体的特质或共性,反而是家境差别明显,“富二代”、“官二代”、“草根”的家庭烙印一眼便知。
2012 年,在“阳光 100”工作两年后,对现有利益分配体系不满的王冕决定结束盲目的奔波,做一番“能体现自己价值”的事业。很快,能“满足自己和朋友对干净蔬菜需求”的农业进入了他的视野。
“阿甘种菜”,要的是执著单纯、目标明确
刚开始辞职创业时,对农业几乎一窍不通的王冕之所以选择“当农民”,有一大半原因是农业“门槛低”、竞争小,没多少资本的“草根”也可以进来。一头扎进农村后,他才意识到,看起来的低门槛其实是因为“门内门外一个样,四面透风,屋顶漏雨”,这一脚踏下去,“深及脖子,差点儿灭顶”。
在昌平种有机草莓的一年半里,王冕大致找到了方向和出路,但没有资金施展自己的想法,甚至没少被狡黠的当地农民忽悠。当时的女友跟着他住在 3 间屋子的农家小院里,生活条件苦得一塌糊涂,到冬天没有取暖设施,洗澡时冷得直打哆嗦。
创业的路从来都不好走。几十万元的积蓄砸进去后,王冕意识到自己“没能力管那么大”。2013 年,他搬到了离市区更近、租金更高的酒仙桥附近。为了节省成本,他辞掉了所有工人,动员父母跟他一起种草莓,一家三口就住在大棚旁的简陋工具房里。同龄朋友们按部就班地过上了有车有
房、结婚生子的安稳日子时,忙着“折腾”的王冕却跟女友和平分手。
好在“没什么事情会放在心里”的性格使然,王冕是那种天生不会发愁的人,遇到再大的坎儿也吃得饱睡得香。虽然曾遇到严重的资金流问题,但他总觉得自己“还没真正碰到挑战”。
回想起来,留学生涯对王冕最大的影响,在于跨越层级的交流。“外国人很简单,学生更是有很多平等交流的机会,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黑社会、地痞流氓、联合国高官、学生、白领。”他告诉《青年参考》记者,这样的经历让他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创业与之相似的,也是打破本来的圈子。从田间地头最普通的农民、技术最前沿的牛人专家,再到创业圈、金融圈甚至艺术圈的朋友,王冕很快拥有了自己相对成熟的“圈子”。
反复咨询专家、阅读国外资料、进行对比实验后,一开始摸着石头过河的王冕,将方向锁定在了他看来最有潜力的生物防治上面,并申请了多项专利,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到后来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李海军、在何各庄租下了 200 亩的农场并逐渐被媒体关注后,他心里越发踏实笃定。
在一篇自述的文章里,多少有点“文青范儿”的王冕用“阿甘种菜”来形容自己。“我做的事需要执著、单纯、目标明确,不一定很难,但需要付出很多。”他告诉《青年参考》,“我想得很清楚,比绝大多数人成熟。”
情怀和利益不冲突个月前,自然乐章开始赚钱了。满心感慨的王冕知道,自己的运气不错。农业盈利周期长,但空间无限大,足以改变世界。
魏旭珂向《青年参考》记者介绍道,公司园区 200 多亩,棚内七八十亩
是有效种植面积,63 种蔬菜的产量大约可以供应 300~400 个用户,目前的会员有 100 人左右。由于产量低、损耗大、科研和物流成本高,尽管每斤蔬菜售价高达 35 元,但自然乐章的实际利润其实不高。
“重视健康、有消费能力、有孕妇小孩的家庭是主要客户。”魏旭珂相信公司未来一定会越来越好,“环境污染严重,潜在危害多,很多人愿意为健康投入。”自然乐章过去没怎么宣传,全靠粉丝口口相传,近来也开始玩营销,运营公众号、去学校进行科普、邀请粉丝参加农药残留鉴定活动。
用魏旭珂自己的话说,他是个“有情怀的人”。王冕则认为利益和情怀并不冲突,“大的情怀可以有利益空间,也只有有利可图的事才能让情怀实现”,足够的利润才能刺激生产者做得更好。
在王冕看来,农业很难实现 o2o 的商业模式。一些知名农产品交易平台虽然有了口碑,但若无法压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很难发展。还有一些难以把控产品品质、利润空间太小。
此外,王冕认为在中国种粮成本太高,泰国、澳大利亚等地的农业生产成本远低于中国,牛肉、小麦、奶粉等国外大宗产品品质更好,价格还比国内便宜 30%。一旦没有进口配额进行粮食保护,本土农产品几乎没什么竞争力。相比之下,不方便储运的蔬菜、鲜花等的价格不会有太大波动,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过去的第一产业太低调了。互联网泡沫褪去,实体经济将迎来上升期,包括农业在内的拥有能保值、增值固定资产的企业,会受到资金的疯狂追捧。”他告诉《青年参考》,“但熬过农业寒冬、看到黎明曙光还很远。等待市场成熟,农业生产实现规模化、现代化、标准化,不是三五年内可以
做到的。”
二
都市白领回家开农派三叔网店卖芒果年卖百吨
从小在芒果树下长大的农家子弟岑参,大学毕业后在港资企业工作了 3年,却突然辞职返乡,做起“芒果贩子”,这让家人着实震惊了一把。
岑参的家乡广西田东县林逢镇坛河村,盛产桂七、紫花芒、玉文芒等顶级芒果,但受限于地理位置,田东芒果在国内的知名度并不高,很多人只知海南芒果,不知广西芒果。
“我们田东芒果一点不比别的差!”岑参还记得,他在中山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就读时,经常带家乡的芒果给同宿舍的同学品尝,看到完全不同于海南鸡蛋芒的田东大香芒,同学们流露出惊讶的表情: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平时都吃不到?
从小,岑参就爱去屋后的山头玩儿,他的父母在山上种植了 300 多棵芒果树。每年 4 月,果树上开着浓密的淡黄色小花,漫山遍野,非常壮观。2012 年的一天夜里,岑参突然梦到了家乡的那片芒果林,满树的小黄花变成了枝头累累的果实。他突然觉得,自己也该用成熟的知识和经验去回报家乡。
从高薪的港企辞职,岑参返乡卖芒果的消息一传出,这个世代务农的传统家庭一下炸开了锅,父母觉得“儿子疯了”。那感觉就像芒果还未成熟时,一口吃下去满嘴都是酸涩。
但岑参心里清楚,祖辈都是把种好的水果拿去市场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要让他们接受在看不见摸不着的互联网、微店上卖水果必然有个过
程。
都市白领回家“务农”
“亲爱的朋友,最近还好吗?我是你的朋友三叔,我务农啦!逃离城市的繁嚣,每晚早睡,每天早起......”在岑参网店里买过芒果的人,除了会在包装盒里收到“芒果吃法”等温馨提示外,还会收到这么一封热情洋溢又朴实自然的信。
2012 年,岑参辞职后回到老家,那时候正是芒果丰收的季节,芒果成为了大街小巷的主角。“能不能利用自己的网络技术将家乡的优质芒果推向全国?”学习电子商务出身的岑参从中看到了商机。2012 年 7 月,岑参在淘宝的网店注册成功。科班出身的岑参,管理网店顺风顺水。加上田东芒果独特的味道,网店在注册的两个月内便突破 80 多万元的营业额。
刚开始,他负责推广营销,女朋友帮着做客服,家里人帮忙采购水果。乡邻问起来,他的父母还有些不好意思,但很快,家人的郁闷就被迅猛上升的销量给冲击得无影无踪了。
开业不到一周,每天的发货量达到四五十件,经营到 1 个月时,岑参一天要写的快递单有时有上百份,这让他不得不采购一台打印机。那段时间,经常打包发货完已是晚上 11 点。
他说,品质是他迈出成功第一步的关键。他记得,有一次他和女朋友去果园挑果时,刚挑到一半,果农突然生气不卖了。原来,他们选芒果时,有斑点的不要,畸形的不要,这让习惯了好果次果一起卖的果农不乐意了。
“传统做线下生意时,他们的观念都是差不多就行。但微店买水果的人之所以愿意付出更多的钱,就是为了购买有品质的水果,所以我们必须挑
出 20%最好的那些果。”岑参解释说,即使有时候被骂哭,他也从未改变采购的质量标准。
“创业有种淋漓尽致的快感,虽然一天下来很累,但你付出每一分努力都会加载在你身上,给你带来成长。”初尝到创业成功滋味的岑参,形容这种感觉就像芒果剥开皮后,散发出的阵阵清甜。
这种新的销售模式,很快在田东这个桂西的小县城传开了。当地快递行业的人最先意识到,原来“看不见的摊”卖水果可以卖得那么好。很快县城里很多人跟风开店,岑参预感到,价格战会越来越严重。岑参注册了公司和商标,抬高了门槛,让地摊芒果变得有“身份”。
田东芒果网络品牌营销中的 No.1
捞到自主创业的第一桶金之后,岑参乘势而上,具有战略眼光的他要走特色之路,卖不一样的芒果。
天猫(淘宝商城)上的网店有机会在淘宝商城页面获得推荐,从而增加店铺的浏览量,天猫商品力推的是诚信和商品品质,所以天猫上的店铺能比淘宝上的普通店铺实现更多的成交量,但入驻天猫的店铺需要公司进行注册。2013 年,岑参在南宁注册了公司:南宁市农派三叔农业有限公司。
注册了公司,使岑参的淘宝网店进入天猫有了“通行证”。2013 年 6 月,岑参在天猫的网店农派三叔旗舰店注册成功,注册的品牌叫“农派三叔”。品牌的力量和网店管理的严要求高标准运作,在 2013 年的芒果季里,农派三叔旗舰店注册的第一年就卖出田东芒果近100 吨。
从淘宝到天猫,使芒果从一般“地摊货”到“品牌货”的升级,“农派三叔”成为了田东芒果在网络上实现品牌营销的 No.1。农派三叔旗舰店也成为
了广西第一家专营本地新鲜水果的天猫旗舰店。岁的岑参越来越会“来事儿”:为了芒果保鲜,他在包装上研究了很久,最后在一个工厂定做专门的泡沫箱和纸箱,用三层包装让最远的客户也能吃到仿佛刚摘的果子。
他的广告语亲切极了:“三叔,自家人的味道。”不老的“三叔”还善于用年轻人的语言销售,比如,“嗨,走远点,咬一口太多汁,爆浆!”
就是再忙,他每天也会抽出时间看客户评价,有顾客只是语焉不详表达不满的,他还会打电话跟对方沟通。“有的顾客反映芒果太青了,我就告知他们怎么去催熟。通过印传单,增加页面描述,明确告知顾客食用方法。”通过点滴的改进,他不断改善对消费者的服务。
如今,家乡在他的带动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果农们再也不用为价格低卖不出去发愁了。2012年当地品质较好的芒果能卖每斤1.8元左右,2013年就涨到了每斤 3 元,到了 2014 年更是涨到每斤 4.5 元左右。当地稍有种植规模的果农年收入超过 10 万元的比比皆是。
这让岑参特有成就感。他说,创业能给自己和周围的人带来那么大的改变,这比咬上一口馥郁浓香的芒果还要好。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相关内容
第四篇:回乡创业女能手事迹材料
小琴在计划生养上是榜样,在回乡创业上也是典型。太湖县弥陀镇安乐村现年60多岁的老党员、老妇女干部祝金霞总是这样称赞本村河口组女青年农民刘小琴。现年31岁的刘小琴出生在弥陀镇的周家岭。那里地处崇山峻岭,土地贫瘠。初中毕业后,刘小琴想,有个初中文化,出往闯几年,学点技术,回来办个私人企业,应当成功。办事干脆爽利的刘小琴就这样离别故乡,外出浙江台州打工,专门从事密封垫圈产品生产。在台州打工期间,刘小琴与同一车间的本镇安乐村有志青年余向群相爱,并结为伉俪。2004年9月生下一个孩子后,刘小琴夫妇就共同约定:为了创业,我们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少生优生,就只生一个孩子。在浙江台州的十几年中,刘小琴夫妇凭着自己的聪明才干、坚强意志,积累了资金、把握了技术。2011年10月刘小琴夫妇,响应镇党委政府回乡创业的号召,决然回到故乡,就在居住地投资200多万元新建厂房、购置机械办起了太湖县群发橡胶制品有限公司,专业从事密封圈半成品组装销售。往年,实现产值1600多万元,五十多个型号的密封垫圈产品主要销往湖北、河南、江西和本省阜阳、潜山等地,供不应求,真正闯出了一条小产品、大市场的致富之路。建在家门口的太湖县群发橡胶制品有限公司,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的就近就业。目前,在公司终年务工的农民工达20多人,她们大多是本村留守妇女,月均收进2000元左右。我们这些农民工,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在家门口这个公司做事,除每个月能挣钱外,还都能早出晚回。既能照料老人,又能照顾到孩子上学。农忙时还可以不误庄稼,这比出远门打工优越很多。太湖县群发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的质检员朱凤娥乐和和地对笔者说。
第五篇:养鸡致富典型事迹
养鸡致富典型
——柏林村养鸡户郭丑的事迹材料
郭丑的是柏林村居民,现年57岁,家中三口人,原先生活非常贫困,靠打工为生,年收入不足万元,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为了摆脱贫困,发家致富,郭丑的根据亲戚介绍,大力发展蛋鸡饲养业。养殖前期,由于自己文化程度不高,技术不到位,日常消防控意识不高。往往在鸡苗还没有产蛋之前,就出现成批死亡情况,这不仅就是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种情况下心神不宁急病乱投医,这听一言,那信一语。还找了不少土办法。但是病情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控制。自参加南西井成人学校组织的培训后,郭丑的内心深处受到了很大的触动,认识到盲目养殖和科学养殖不仅存在着巨大差异,同时也直接关系到自己的经济利益。所以,郭丑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讲并结合自己的实际问题经常找老师探讨,很好的掌握了从选择鸡苗到鸡雏管理再到产蛋期的管理等一系列比较全面系统的养殖技术。长时间下来解决了不少常见病,把自己的损失降到最小。郭丑的同时也学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兽医。近年来郭丑的的蛋鸡饲养业搞得红红火火,纯收入4万元左右。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不但彻底摆脱了贫困,而且成为南西井村比较富裕的户。2011年,郭丑的为了扩大养殖规模,投资9万元,新建一座500平方米的标准化鸡舍,一次性可入雏5000只,纯收入3.5万元。他致富不忘乡亲,带动周边村农户养殖肉食、蛋鸡,养鸡户有什么生产难题,他都随叫随到,受到了养殖户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