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
我们的“老县长”
云南省怒江州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 稳宜金(白族)
高德荣同志出生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这里位于滇西北,北接西藏,西邻缅甸,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独龙族的唯一聚居地,自然资源非常丰富,战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独龙江流域有“四多四难”之说。所谓“四多”,一是雨水多,平均年降雨量在3600毫米以上,一年有300天是下雨天,是世界上降雨量最多的地区之一;二是蚊虫多,无处不在的蚊子和蚂蟥,叮了人就会发炎,很长时间治不好;三是流行疾病多,流感、疟疾、痢疾等传染病几乎每年都要发生;四是蛇多,有上百种蛇出没,人们经常被毒蛇咬伤,老百姓说“独龙江人吃的东西不多,吃人的东西多”。所谓“四难”,一是行路难。解放以前,独龙人与世隔绝,从独龙江到贡山县城,需要徒步翻越高黎贡山,来回要走半个月。1964年,修通了贡山县城到独龙江的人马驿道,马帮进出独龙江的时间缩短到了6天,由于每年大雪封山,可以翻越高黎贡山的时间只有短短几个月,独龙人仍然处于“半隐居”生活状态;二是物资缺乏生活艰难,大雪一封山,物资运不进去。1965年,一名边防军战士突发急病,上级动用了飞机也无法把药品投进去,生病的战士不幸牺牲了;三是通讯难。每年能够通邮的时间只有4个月,头一年的书信报刊要到第二年7月才能收到,收到一封家书高兴得不得了,常常被驻军士兵们和地方同志相互传阅、共同分享;四是找对象难。许多干部职工4到5年才轮休一次假,而且只能安排在8月到10月之间,找对象往往靠家人选、靠家人定,没有谈情说爱的时间和机会,只好在假期内匆匆办完婚事。
高德荣老县长意识到,独龙江要发展,首先要解决基础设施问题。1997年7月1日,经过高德荣等同志多方奔走呼吁,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独龙人民盼望已久的独龙江至贡山县城的公路终于开工了。高德荣建议公路进入独龙江最后5 公里由独龙族群众组成一个工程队来完成。因为独龙族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指挥部担心独龙族施工队不能完成任务,表示不同意。高德荣恳切地说:“正是因为我们独龙族落后,才更需要学习修路的技术,独龙江公路修通了,以后还要修乡村公路,不靠独龙族群众靠谁?”
独龙族施工队组建起来了,人们担心的事情也终于发生了。修公路是非常辛苦的事情,而且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有的独龙族民工没干几天就扔下工具回家了。高德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挨家挨户把民工找回来,白天和民工一起抬石头,晚上一起住工棚。每天天不亮,他第一个起床烧起火,煮好早饭,这才把独龙族民工叫起来,一边吃饭,一边教育他们要努力工作、学好技术。参与独龙江公路修建的外地施工队队长说,谁都想不到这个亲自给独龙族民工做早饭的中年人,竟然是贡山县人民政府的副县长。独龙江公路最后5公里,就是在高德荣这个“编外施工队长”的督促下按时按质完成的。后来,这批独龙族民工在修建独龙江乡村公路中的确发挥了骨干作用,大家对高德荣的远见卓识刮目相看。
但是,这条简易公路,每年仍然有半年的时间,因大雪封山而中断。每年大雪封山以及第二年开山之前,高德荣都要驻守在雪山上,少则一星期,多则两个月,和交通部门的同志一铲铲、一锄锄地刨开雪堆,维持公路畅通。2007年5月,一场突如其来的雪崩把高德荣乘坐的吉普车淹没,高德荣在瞬间不见了踪影。幸亏装载机手阿利红及时发现,迅速刨开积雪,才把他救了出来。
高德荣一心为公、一心为民,踏实做人、务实做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无愧为党的群众路线的模范实践者,无愧为“忠诚、干净、担当”的好干部。高德荣同志虽然已经从县长的岗位上卸任多年,群众依然习惯称呼他为“老县长”。“老县长”这个称呼在怒江州家喻户晓,成为高德荣同志的代名词。我想,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是人民群众对他最高的褒奖。
我的“阿摆”
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独龙江乡孔当村村委会主任 普光荣(独龙族)
“阿摆”在我们独龙话里是“父亲”的意思,高德荣老县长不是我的亲生父亲却胜似父亲。
我出生在独龙江乡的普卡旺小组,父亲去世得早,照顾家庭的重担重重地压在我的肩上。2001年,18岁的我应征入伍,到遥远的内蒙古当了一名空军雷达兵。家里留下体弱多病的母亲和年近百岁的奶奶,让我非常牵挂。我刚到部队,人生地不熟,经常躲在被子里悄悄地哭,好几次产生了偷偷跑回家的想法。有一天,我盼来了妈妈的信,信中说:“家里一切都很好,你走后,高县长来了两次,给了600块钱,给我和奶奶带了很多生活用品和食品,还交待乡政府和村委会要照顾好我们,家里的事你不用担心,在部队好好干,不能对不起高县长啊!”老县长无私的关爱和妈妈的谆谆嘱咐,让我百感交集,泪流满面。2009年,我从部队退役回到独龙江。第一天见到老县长,他拉着我的手说:“你回来了,回来就好啊。现在独龙江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发展产业,我带着大家种草果、养蜜蜂,这就是独龙人的绿色银行。”后来我才知道,独龙江乡气候湿润、雨量充沛,十分适宜草果生长,早在2007年,老县长就开始探索种植草果,率先示范种植,把种植草果确定为独龙江发展产业的主打项目。
我虽然在部队工作多年,种草果、养蜜蜂却是门外汉。老县长发现我的担忧,拍着我的肩膀说:“没关系,到我的‘秘密基地’住上几天,包你什么都能学会。”
独龙江畔追梦人
云南广播电视台记者 于瀛
从2013年8月到2014年12月,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先后6次进入独龙江近距离采访老县长高德荣。
第一次采访出发前,曾经采访过老县长的同事给我打预防针,说老县长是个很倔的老头儿,对媒体记者他是能躲就躲。我心想,媒体主动去宣传报道他的先进事迹,他应该是求之不得、积极配合才对,怎么可能拒绝呢?我不太相信。结果等我第一次见到老县长,我们的摄像机还没打开,就差点被他撵走。老县长说,你们媒体记者一来,我就没法工作了。后来,我们央求老县长,今年独龙江的草果又是大丰收,您就带我们看看您种的草果吧,关于您本人的事情一句不说,这样可以吧?老县长这才勉强答应我们留下来。
我们跟着老县长来到他的草果基地,老县长蹲下来用一双粗糙的大手给树根下的草果清理杂草,这时他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他自言自语地说,这些草果姑娘要好好打扮一下,不打扮一下嫁不出去。在老县长心里,这些草果真的就像他女儿一样。老县长滔滔不绝地讲述独龙江种了多少亩草果,人均收入提高了多少,挣了钱的老百姓有多高兴,这个时候的老县长和之前要把我撵走的那个老县长相比,简直判若两人。
老县长工作起来风风火火的,我们记者虽然年轻,但也要小跑着才能跟上他的脚步。我以为这个农家老汉身子骨硬朗得很,然而有一天我无意中发现了老县长的一个“秘密”:每天早上出门前老县长都要偷偷地吃一大把药,止痛药、消炎药很多种药,有时候他怕工作忙起来忘记吃药,所以一天三次的药他就一股脑一次全吃了。为了贡山县的发展,他曾经出过车祸,摔下过山崖,被雪崩埋过,因为不好好接受治疗而落下了一身的病,但他从来不会对外人说他身体不好。当我们想拍摄他桌上一大堆药瓶的时候,他是真发火了,说“拍什么拍,不许拍”。
第一次采访,我和老县长在独龙江乡待了10天,也跟着他把独龙江跑了个遍。在我们准备出山的时候,半路上却发生了大面积滑坡滚石,路基被摧毁了。老县长送我们到滑坡地方,嘱咐我们过滑坡体的时候千万不要回头,一直往前跑。我问老县长,你不出去吗?老县长说,他还要留下来尽快把公路修通,要不然家里的人出不去。我恍惚了一下才反应过来,他说的家里人就是独龙江乡的老百姓。当我手脚并用爬过危险的滑坡体之后,回过头看,我们和老县长已经相距百米之外了,但是这100米却感觉隔得好远好远。老县长为了独龙族的发展,回到贫穷简陋的乡下,他不是不能走出来,而是不想走出来,他选择了坚守。
经过第一次采访,我和老县长成为了好朋友。逢年过节或者老县长过生日的时候,我给老县长打电话,但他的电话经常无法接通,我知道他要么是下乡去了,要么是在草果基地里,因为那些地方没有手机信号。我也终于理解了老县长所说的忙是忙到什么地步。
6次“贴身式”采访,我没有看到老县长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壮举,更多的是平凡小事,但正是这些平凡小事,让我发现了老县长放弃城市优越生活,把办公室搬回独龙江的答案,那就是一个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
在老县长高德荣的入党申请书中,他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入党不是为了升官发财,图名图利,高人一等,而是为了更好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入党的那一刻起,直到今天,30年来高德荣始终不忘初衷。
共产党恩情比天高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厅级干部、怒江州委独龙江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高德荣(独龙族)
1954年3月,我出生在独龙族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父辈经常讲族人的历史和故事,独龙人生活在大山深处,住山洞、茅草屋,刻木记事、结绳计数、火炮传信,野菜、野果充饥,历代反动统治者把我们当野人,独龙人受尽了歧视和压迫。
1950年10月,解放军越过高黎贡山进入独龙江大峡谷,解放了独龙江,第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独龙江上空高高飘扬。独龙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有了“独龙族”这一响当当的族名,成为56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深深感受到了“第一次解放”当家作主人的自豪,从此迈上了文明社会的新征程。
1972年,我考上了怒江州师范学校,第一次走出大山峡谷,看到了外面世界的精彩,看到了独龙江的差距。毕业后,我留校任团委书记。1979年,我要求回到独龙江公社巴坡完小任教,代理扫盲干事。此时,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独龙江仍然是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独龙族依然居住在茅草房、木头房里,出行靠徒步,过桥靠溜索,运输靠马帮,生活靠救济,狩猎、打鱼、挖野菜果腹充饥的历史还在这里重复和延续。
1984年—1990年间,我先后担任了独龙江区(乡)副区长、区长、乡长、党委书记,对这里的贫困感受至深。困扰着我的最大问题是独龙江乡不通公路,基础条件差,缺资金、缺项目、缺医生、缺教师、4-
第二篇: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医院)
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得体会
——黄华菲
2015年3月23日下午,曲靖市中医医院党委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观看高德荣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学习高德荣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
高德荣同志是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老县长。可是报告视频里出现最多的身影却是一个喜欢穿一件“独龙族褂褂”经常住在老乡家里带头做事,甚至亲自为修路的老百姓做饭的朴实老人。身为一个厅级干部,他如此接地气真是出乎我的意料。而随着报告团汇报的深入,我对他的敬佩、惭愧、感动及崇高的敬意也油然而生。
作为一名共产党干部,他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清白做人、干净做事、坦荡为官,把“为民务实清廉”落实在行动上,生动诠释了总书记提出的“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要求。在偏远的独龙江,将共产党人的精神洒遍大地,展现了共产党人的精气神,传递了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作为一名县长,他更是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挥到了极致,用博大的智慧、勤劳的双手、沁人心脾的感染力,带领着独龙江人民,奔向幸福的彼岸。他工作一辈子,一直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直勤奋工作,埋头苦干,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艰苦创业,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一直坚持严于律己,廉洁奉公,严格遵守党纪国法,坚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他心中有民,对民诚信。深爱这里的老百姓。他直接面对基层群众,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干事创业中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想的透、看得淡,百姓的口碑最重要。他心中有责,对责担当。以自己的肩膀,承托起百姓的信任。他心中有戒,对戒严守。谨记“三严三实”,严守纪律,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诱惑。在面对贪腐的攻击时,高德荣总是“任你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戒条心中 留,做到廉洁奉公。
整个听课过程中,随着报告团代表们一次次饱含深情的讲述,我的眼泪也一次次感动着飞舞,年轻一代的我们,虽然没有经历过老一辈的风风雨雨,也算是在红色太阳下茁壮成长的一代。听过雷锋的故事,看过焦裕禄的电影,也学过为人民服务。我们缺少的不是教育,而是实践。我们,需要的不是保护,而是磨练。老县长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老县长的故事鞭策着我们。我们要虚心向老党员、老同志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优秀的思想品德和敬业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实践、总结,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不负重托。老县长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标杆和典范,我们要以他为榜样,扎实工作,以责无旁贷的主人翁意识、一心为公的服务意识、无私奉献的大局意识,把老县长的精神具体落实到工作中来、落实到卫生服务事业上来,自加压力、负重前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党员精神,尽职尽责尽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我们要严格的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敢于担当,切切实实的为患者着想,将服务群众落实到实处。
二零一五年三月二十五日
第三篇: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材料
丽莉,讲台等你回来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副校长 靳艳萍
张丽莉老师出生于教育世家,小时候,她经常怀揣羡慕地阅读爷爷案边那一本本翻旧的教科书,翻看一摞摞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本。渐渐懂事了,一个想法在她心中油然而生,‚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高考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院校,向着她的人生理想迈出坚实一步。
2007年,丽莉毕业后来我校任教。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校园艺术节上。作为主持人,她漂亮的面容、明亮的眼睛、大方的举止、自信的风格让我难以忘怀。那天,主持间隙她俏皮地眨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跑到跟前问我:‚校长,我漂亮吗?‛一股强烈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丽莉老师谦虚好学、善于钻研。每次听完她的课,她总是问我哪里有问题,应该怎么改,并把建议认真记下来。我在检查教案和听课笔记时发现,丽莉与其他年轻人不同,每节课都设计了师生互动环节,都有总结规律的方法。备课组教研讨论时,她总是用独特、有创意的观点娓娓道来。这几年,‚偷师学艺‛成为丽莉的习惯,只要有时间,她见课就听、拿笔就记,同事们都开玩笑说丽莉的成绩是‚偷‛来的。
工作中的丽莉从不服输。她把对手看成朋友,把同行当作战友。一次学业水平测试中,丽莉班级没有邻班好,在认真查排后,她自信地对邻班班主任说:‚等到下次,我们班一定会胜出!‛
直到今天,那位班主任也不敢相信,这位可爱而自信的对手会缺席比赛。
丽莉一心扑在事业上。她工作像‚拼命三郎‛,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晚上8点左右才回家,常常备课到深夜。工作5年,丽莉老师只休了两次假。一次是三年前的婚礼,只休了两天;另一次是两年前的流产,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又出现在班级里。她曾经说过:‚等送走了这届学生,我一定要个孩子。‛可就差47天,意外发生了。我们为丽莉祈福,也共同期待她的这个愿望早日实现。
丽莉有本工作日记,记录了班上50多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甚至最近的情绪变化、微小进步。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尽情享受着教师这个职业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5年时间,丽莉就在全校90多名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她被评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优秀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佳木斯市的‚菊花杯‛课堂教学竞赛中,她获得一等奖。她所带班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业水平稳定攀升。
丽莉总是以热情的心感动着身边人。在十九中学,所有和她接触过的同事,都从她那无处不在的关怀中感受过爱的温暖。一次,陈老师因丈夫生病需要请假,丽莉知道后,主动和陈老师说:‚我来帮你带这个班,放心吧‛。那时的丽莉工作还不到一年。三个月后,陈老师回来时发现,班风没有变,孩子们似乎更懂事
了,她找到学校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张丽莉适合做班主任,完全有能力带好一个班。‛
一次校园艺术节选主持人,团委书记找到丽莉,她在舞台方面没有太多经验,但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挑战。一天,我路过语文组办公室,看到她正对着镜子反复练口型。见我到来,她开口就说:‚校长,我的吐字准不准?感情表达得怎么样?到不到位?帮我改改!‛直到在我的口中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她才充满自信地点点头。在她的努力下,她的主持风格得到师生认可。
还有一次,同事秦楠老师网购了一双鞋,一试大了两码,很苦恼。丽莉试了试,说穿着正合适,就硬把钱塞到秦楠手上买走了那双鞋。可事后,大家才知道,丽莉和秦楠穿一样号码的鞋,是因为怕秦楠上火,才买走了这双自己穿着大两码的鞋。
丽莉出事的第二天午餐时,同事们打开鱼罐头的那一刻,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因为这鱼罐头是丽莉听说同事苏老师爱吃,前几天特意去超市买回来的。
至今,我们已记不清丽莉为同事们打好了多少次可口的饭菜,递来了多少杯温情的开水,更数不清她为大家准备了多少包润喉的含片。在同事眼里,丽莉心中有爱,丽莉口中有歌,同事们都喜欢她,我们大家都爱她!
自从丽莉出事后,我每天都守在电视机旁,牵挂她每天的病情变化。听到她5次手术都很成功的消息,我们的焦虑和担心终于放下了;品读她饱含无限牵挂、展现坚强乐观的微博回信,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看到她在党旗下宣誓时专注而坚定的目光,我们为丽莉重获生命高兴欣慰。记得四川汶川地震时,丽莉
这样写道:‚当大难来临的一刹那,谁能预知自己的命运?当命悬一线的瞬间,谁能握紧亲人的双手?‛丽莉用实际行动,勾勒了时代的精神底色!我越来越读懂了丽莉,读懂了她柔弱外表下隐含的那份勇敢与坚强。她在生死抉择瞬间迸发的非凡勇气令我钦佩,她在人生劫难面前的淡定从容更让我感动,她是人民教师的骄傲,当代青年的楷模!
在这里,我想对丽莉说:丽莉,你是个乐观、坚强、勇敢的好女孩,你承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你正在经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我们始终坚信,全国有那么多的好心人都在关注着你,有那么多的师生都在牵挂着你,你的笑容一定会更灿烂!丽莉,加油!我们等你回来!
师爱点亮人生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 张佳岩
张丽莉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平时我们都叫她丽莉姐。5月8日晚上,丽莉姐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有说有笑走出校门,没想到,祸从天降。学校门前不远处的一辆客车突然失控,连撞前面两辆车后朝着丽莉老师和同学们直冲而来,人群一片慌乱。万分危急时刻,丽莉老师冲了上去,用身体使劲撞开紧挨着她的两名同学,同时伸出双臂,奋力推开身边另外两名同学……同学得救了,而她却被碾到车轮下,倒在血泊中。
当时,已经上了校车的同学看见丽莉老师被撞,用撕心裂肺的声音大叫着‚老师‛,疯了一样冲下车去,‚快救老师啊!‛同学们呼喊着,‚赶紧送医院!‛大家忙乱着,人们不断呼喊着
丽莉老师的名字,大声和她说话,提醒她千万不要睡去。‚救救我们的老师!快来救救我们的老师啊!‛
当救护车赶到现场时,救护人员发现,丽莉老师的伤势非常严重,双腿已被辗轧得完全畸形,让人不忍看下去。
丽莉老师出事后,我们的数学课在肃穆的气氛里只进行到一半,老师说‚你们老师还没脱离生命危险,而且已经截肢了。她还那么年轻呢……‛听着这令人心痛的结果,全班都安静下来,只能听见抽泣声。英语课上不下去了,英语老师只是哭。同学们一直都不敢相信,大家互相安慰说,咱们老师做完手术就能回来。
当时我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紧去看看丽莉老师。重症监护室外,隔着玻璃窗,我们终于见到了丽莉老师。那么空旷的房间,她一个人孤零零躺在那里。我看不清她的脸,只看见那么多冰冷的管子插在她身上,监护仪一闪一闪地跳动,长长的被单罩着瘦瘦的她。我的心碎了,真想冲进去,扑进她怀里说:丽莉姐,你疼吗?丽莉姐,你怕吗?丽莉姐,你还能给我当老师吗?然而我能做的,只有把双手放在胸口默默祈祷,心中呼喊:丽莉姐,你快醒来吧,我们都等你回家呢。
那天以后,除了电视新闻和学校活动,我只能靠回忆寻找丽莉老师美丽的身影。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么难忘。
记得初中报到的第一天,一个高高瘦瘦的老师走进教室,一副近视镜,白衬衫,黑色条格裤子,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她做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自我介绍:‚我叫张丽莉,第一个丽是美丽的丽,第二个莉是茉莉花的莉。只要你记住美丽的茉莉花就
会记住我。‛她对我们说:‚我们是兄弟姐妹,将要一起携手走过3年。‛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那天我又出去淘气,晚上,一个电话突然打来,是丽莉老师。话语里没有指责和批评,只有轻声细语:‚张佳岩,你应该好好学习,快乐成长。父母不容易,打工挣不了多少钱,他们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吗?你就像一只风筝,在天空中遨游,想飞得又高又远,但需要线牵着,否则会狠狠地摔在地上……‛她还说:‚第一次看到你时就觉得你这个本家妹妹聪明伶俐,一定能行。人身上有光,一定要让别人看到。有伯乐,千里马也要努力!‛电话里,丽莉老师的嗓子因劳累带着沙哑,但她始终那么温柔。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放下手机,我一查,她足足和我聊了3个多小时。我感动了。我在想:‚老师为了谁?老师为了什么?‛终于,我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努力,决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希望!
以后的日子里,我没有让丽莉老师失望,当上了班长,当上了学生会干部,还入了团。这离不开丽莉老师的帮助,是她像亲人一样待我,把我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去年,我的父母闹了矛盾。那天,我觉得世上没人要我了,心情糟透了。细心的丽莉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她特意为我调了一节课,怕别人知道,她把我带到门卫室,告诉我:‚你还是一个孩子,父母为了养家很辛苦,你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她又找来妈妈把我接回家。刚到家,我就接到丽莉老师的短信,一条、一条、又一条,我数了数,足足有60多条啊!我还记得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条:‚每一个人都有低谷 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怎么解决!丫头,要拿得起,放得下,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爱你的丽莉姐。‛
丽莉老师,对我们每个同学都无微不至,我们全班都很爱她。同学过生日,她在黑板写下祝福的话;有的同学不吃早饭,她就私下准备一箱点心;同学扣子没系好,她会上前整理;同学衣服脏了,她会帮着洗;下雨了,她把伞留给我们;天热了,她给我们买冰激凌;冬天来了,她买来电水壶,让我们喝上热水。
有的同学因病不能来上课,她会主动帮助补习。有的同学因为学不会情绪低落,她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心鼓励。我班有个女生语文学不好,难过得直掉眼泪。丽莉老师发现后,急忙用手帕擦去她的泪水,不停地说:‚别哭了,再哭老师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交给你学习方法。‛在丽莉老师的帮助鼓励下,这个同学找回了自信,语文成绩迅速提高。
不知道丽莉姐还记不记得我送她的结婚礼物。一个大心、一个小心,祝他们夫妻永结同心。那时我也有一个小心眼儿,想她那颗大心永远连着我这颗小心。3年里,我很庆幸,是丽莉姐用无私的爱温暖着我和同学们。
一次班会上,我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丽莉老师看得那么开心。我们知道她特别爱唱歌,可她就是不唱。她说:‚等你们毕业了,我一定给你们唱。‛现在,我们都升入高中了,我和同学们期待着丽莉老师能为我们唱上一首歌。
就在出事前几天,丽莉老师为我们出了道作文题,题目是: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对我们来说,丽莉老师就是我们心中永远最美丽的风景!
你用坚强抒写美丽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赵鸣雁
5月8日晚,在奋力推开学生、自己却倒在车轮下的那一刻起,张丽莉这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也是从那一刻起,像我这样的医务人员心中多了一份担忧和牵挂。
看到张丽莉的一刹那,我的心紧紧抽动了,丽莉伤得太重了,车轮碾轧造成严重多发伤,没有意识,靠呼吸机维持呼吸,靠升压药维持血压。为了尽全力抢救,专家组决定将她转往医疗综合救治能力更强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刚进入哈医大一院ICU时,丽莉的呼吸、循环和意识状态都不稳定,医护人员捏了一把汗,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血流动力学监测、生命支持治疗、呼吸机参数的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调整……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跟上,专家们连续4天4夜没有回家,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用过药后,丽莉徐徐睁开了眼睛,眼神逐渐由迷茫到清澈,意识恢复了!第二天,我们为丽莉试停了呼吸机,丽莉配合着医生的节奏,艰难但顽强地呼吸着,经过24小时的观察,脱机成功了!拔除气管插管是个痛苦过程,经常有患者因配合不好,拔管失败而再次插管。坚强的丽莉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尽管呛咳流出眼泪,硬是没吭一声,听话地大口喘气,呼吸渐渐平稳,拔管成功了!当她用虚弱的声音说出‚谢谢你们‛时,我们热泪盈眶。
四川汶川地震时,我在成都的ICU工作,看过太多因截肢后感染不得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截肢的患者。同样是严重碾压伤,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控制不住感染。骨科医生及时为丽莉做了6次手术,2次扩创引流、2次清创缝合、2次植皮手术。每天换药,医生都小心得不能再小心,认真得不能再认真,尽最大努力防止感染。
因为疼痛,每次换药都是一次考验。每当我们问丽莉疼不疼,止痛药用不用加量时,她总是微笑着说‚我能坚持‛。医生向她竖起大拇指,说她是好样的,她就眨眨大眼睛,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当我们告诉她,止痛药长时间应用会有副作用时,她毅然要求不用止痛药。每次换药,丽莉用牙齿咬住一块纱布,双手握住病床护栏,用眼神示意‚可以开始了!‛整个换药过程中,丽莉紧紧咬着纱布一声不吭,手臂微微颤抖,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咬过的纱布竟然几乎被牙齿穿透!医生和护士都是含着眼泪,动作尽可能轻一点,让丽莉的痛苦尽可能小一点。她的坚强,对医护人员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鼓励。经过共同努力,丽莉成功避免了再次截肢。
由于高位截肢,丽莉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以自由姿势睡眠。夜里,她曾一次次难受得满头大汗,为了不让护士过度劳累,却从不发出声音。面对细心的询问,她说,‚没关系,我只是不想睡,你快忙你的吧!‛
早期,由于丽莉病情不稳定,医护人员一直没有告诉她双腿截肢的情况。丽莉有时会说自己腿疼,护士们就假装帮她做腿部按摩,实际是在按摩竖放在被子下的两个枕头。一天聊天时,丽
莉突然说起自己穿7厘米的高跟鞋也可以健步如飞,护士们红着眼圈小心翼翼地把话题绕开了。在换药时,医生刻意用被单挡住丽莉的视线,不让她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缺失。为了转移注意力,康凯医生买来杂志,但把杂志给丽莉之前,他都仔细翻阅好几遍,不让敏感内容引起丽莉关于病情的联想。
5月25日,丽莉的病情趋于稳定,专家组研究决定,将双腿高位截肢告诉丽莉。是歇斯底里还是嚎啕大哭?不能接受现实?无法配合治疗?病情加重?我们心里没底,毕竟,丽莉只是一个28岁的女孩啊……然而,知道真相后,丽莉默默地流泪了,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情绪平稳了一会儿,她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后能安假肢吗?我还要上讲台给我的学生上课呢!‛那一刻,我们的心很痛很痛,丽莉坚强、勇敢、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所有人流下热泪。
丽莉说,‚住院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温暖,我已经把医生和护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每次见到我,丽莉都会亲切地叫我姐姐,每次看到周晋院长和骨科毕郑钢主任,她都娇憨地叫周姥爷、毕姥爷。丽莉对我说,‚等我好了,我要写本书,书名就叫《我在ICU的深度游》,记录下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点点滴滴,我以前从没想到医生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崇高!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为了让丽莉放松心情,专家组决定让她坐着轮椅到户外活动。第一次出门,丽莉特别兴奋,像只小鸟一样雀跃着。可半个多小时后回来时,她却满脸哀伤。她委屈地说,‚我看到满眼睛都是腿!‛重又躺在床上,整整一个下午,不知悄悄流了多少眼泪。
然而,丽莉终究是坚强的,第二天,当我们问她还要不要出去时,她倔强地回答‚要出去!‛丽莉适应能力惊人,她的心情很快好转,双上肢力量不断加强,竟然可以自己转着轮椅出去了。每次出门前她都笑眯眯地朝我们摆摆手说:‚我去旅游了,等着我回来给你们带礼物!‛
再过不久,丽莉要去做康复训练和安装假肢,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会有一次次跌倒与爬起,是对身心的更大创伤与磨练。我告诉她这些,可丽莉斩钉截铁地回答:‚姐姐别担心,只要能重新站起来,无论吃多少苦,我都不怕,我都能承受!‛
望着丽莉清澈的大眼睛里放射出的坚定光芒,我震撼了,胸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在涌动澎湃。作为医生,我和同事看过太多沮丧和悲伤。然而,张丽莉,一位了不起的患者,用她顽强不屈的性格、豁达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永恒的期待,诠释了生命别样的美丽!
你就是我的唯一
张丽莉的丈夫: 李梓烨
我是张丽莉的爱人李梓烨。我和丽莉在2007年元旦相识,陌生人面前,我少言寡语,但第一眼看到丽莉时,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我知道了她从小和母亲一起摆地摊卖水果,知道了她在病重母亲的床前悉心守候,知道了她为照顾父亲放弃更好的择业机会……也许是她的经历触动了我,也许是她的家庭责任感染了我,也许是她的善解人意影响了我,和丽莉一起,我总是
感觉很阳光,很快乐,很充实,她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一年后,我们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在布臵新房、筹办婚礼时,我问丽莉想怎样办得风风光光。然而,丽莉却出乎我的意料,她说,‚双方老人都操劳大半辈子了,没必要铺张。‛于是,窗帘我们买便宜的,大衣柜和电脑桌是找木匠做的。精心布臵的婚房,虽然简单,可每样东西都有我们精打细算的痕迹。这就是我们的家,虽然简陋,但却充满温馨、洋溢幸福!
婚后的日子里,我越发觉得丽莉是个十分孝顺的好女孩。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一到家准帮我妈妈擦地刷碗,时时处处比我这个当儿子的还细心。丽莉没给自己买过一件名贵服装,但给长辈花钱从不计较。我爸爸喜欢上网,丽莉就给他买来腰枕。就在出事前几天,丽莉还花了1000多元给我妈妈买了一张治疗腰痛的磁石电褥子。我妈见人就夸:‚我这辈子没女儿,老天爷对我好,给我送来一个。‛面对父母的唠叨,有时我会不耐烦,偶尔顶上几句嘴。每到这时,丽莉就会把话题岔开,回屋后劝慰我,‚那些唠叨,不正是做老人的担心吗?‛有了丽莉的影响,似乎母亲的唠叨不再那么絮烦,父亲的神情也不再那么严肃,丽莉融洽了我们家,更倾注了一片情!丽莉出事后,我妈在医院ICU病房门外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嘴里不停地念叨:‚闺女啊,你可心疼死妈妈了,心疼死妈妈了!‛
丽莉是个好妻子,也是个好女儿。丽莉总惦记着给我岳父找个伴儿。岳父有了意中人后,我陪着丽莉找了饭店,一家人坐在一起,岳父把未来的继母足足介绍了20多分钟。那一刻,我能感
觉到丽莉的意见在岳父心中的分量,我也相信丽莉会从父亲的角度考虑这一切。正如所料,丽莉笑着对岳父说:‚爸爸,只要你幸福,我就完全支持。‛之后,丽莉拉着我为他们买了全新的床上用品,带着他们照了厚厚的两大本婚纱照。
丽莉很阳光、爱生活。她的网名叫‚华丽内心‛,她的空间叫‚一脸幸福‛,她的QQ空间寄语是‚做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只是倾尽所有去爱。‛在平时,她和很多女孩子一样,有那么一点‚小臭美‛,逛街时看到漂亮衣服,也挪不动步子。她天生就是‚衣服架子‛,虽然衣服都不贵,但每一件穿在她身上都那么得体。丽莉最喜欢歌曲《我心是海洋》的歌词:有一种光亮,小小的,却能为人指引方向,有一种力量,微微的,却能使人变得坚强……闲暇时,丽莉总拉着我和同事去K歌,大家抱着麦克风手舞足蹈、尽情撒欢儿。偶尔她也耍一个‚小赖皮‛,有一次非得缠着我,让我把她一口气背到五楼。想那时的我,每迈动一次脚步,每登上一个台阶,心中都充满了甜蜜。
我一直以为,我们可以将这样充满亲情与温馨的日子不断延续下去,一直到慢慢变老。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打破了这一切。我现在最不敢回想的就是丽莉受伤后,我见到她的那一幕:妻子往日白晳健美的双腿被碾压得全是碎肉,几乎没有跟骨头连着的。那一刻,我简直不能呼吸……说真的,有一段时间,我都不会笑。心里想的全是丽莉,想她得知真相之后怎么办,并时时被痛悔折磨着,恨自己单单那天没有去接她。如果我去了,那天出事的也许是我,而不是丽莉,我宁愿代替她倒在车轮下!丽莉出事到现在,我虽咬紧牙关没有流过眼泪,但也曾有过脆弱与孤
独。我最怕医生找我,说丽莉突然有什么意外情况,我最想听到的是生命体征平稳、状态良好……
危难之下的救助,凝聚了真善美的力量!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心存善念的人们,是你们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了我们全家人最长久的温暖,真的谢谢你们!
如今,丽莉虽然时时被鲜花与掌声包围,但在漫长的时光中,我相信更多时间是我们夫妻平静相伴度过。那样的日子,也许才是真实的生活。记得当她获悉双腿截肢的消息后,满眼含着泪水,轻声对我说:‚我们分手吧,你再去找一个更好的。‛我凝视着她的双眼说:‚如果躺在这里的是我,你会吗?‛她坚定地摇了摇头。话说回来,无论是今天丽莉被无数荣誉与光环围绕着,还是将来我们默默相守,她都是我最爱的媳妇,我将无怨无悔地和她携手共度未来的人生!
茉莉花开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邹韵
从5月12日早上7点开始,一个叫‚张丽莉‛的名字写在了我的采访本上。几个月来,我在用话筒和笔记录着她每一次牵动人心的点滴变化,也在用心感受着‚最美教师‛用生命缔造的爱心传奇。
5月12日晚10点50分,佳木斯市中心医院ICU病房的两扇玻璃门被人重重推开,四名医护人员推着移动式病床快步走出。当一行人走出医院时,他们发现,等候的除了救护车,还有成百
上千的普通市民,他们听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将被转院治疗,特意前来送行。很多人大声喊:‚张老师,加油!我们等你回来!‛高速公路上,一辆又一辆车闪动大灯,主动靠边,为车队让行。几百台私家车、出租车专程赶到哈尔滨入城口迎接车队……我原本以为深夜是寂静的,可那个夜晚,张丽莉像一簇火苗,点燃了成千上万人的爱心。
这一幕幕画面让我深深震撼,同时深深好奇,病床上的张丽莉,脸色苍白,双眼紧闭,身上插满了各种仪器的管子,这样一个躺在病床上的‚80后‛女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所教授的班级。教室的最后一排,一张空着的课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学生们告诉我,那张课桌是张老师的。原来,丽莉不忙的时候,会和学生们一起听课,或者一块上自习。她曾说过,只有把自己臵于学生的位臵,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老师出事后,学生常常回头张望,那个位臵已是空空荡荡,他们无比失落,多么希望张老师快点回来呀!
后来采访中,我曾问张丽莉,驾驭学生的秘诀是什么?丽莉告诉我,秘诀就是不去‚驾驭‛,而是‚以心换心‛,你走进他心里,俘获了他的心,剩下的就都好办了。
丽莉出事后,很多人在讨论,面对失控的汽车,张丽莉在那一瞬间超乎寻常的举动,究竟是一种本能还是选择?有人说,是本能,但人的本能是躲避危险,为什么丽莉不是避开却是迎上?有人说,是选择,可刹那间的变故来得那么突然,哪有时间容她计算、取舍?生长在教师家庭的张丽莉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工
作5年来,与学生朝夕相处,悲喜与共,对于学生的爱和责任感早已渗透到她的每一根神经,对于她来说,学生的安危已经胜过一切。车祸发生时,她的确没有时间思索,但她的本能天平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生。就像丽莉后来说的,‚如果你也是一名人民教师,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本能,这是每一个爱学生的教师都会有的本能!‛
采访报道中,我每一天都被感动着。自从张丽莉转入后,哈医大一院的ICU病房门外几乎成了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方,除了日夜守候的各地记者,更多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热心人。他们当中,有病友举着点滴瓶来捐款,有宾县的农民送来连夜缝制的靠垫和褥子,有到哈尔滨旅游的香港游客手捧鲜花默默祈福。65岁的张金荣大娘听说丽莉的事情后,在重症监护室前足足站了3个小时,见到医生就上来要求献血。‚我求求你们了,我是O型血,是万能血,你们抽点给张老师吧。‛
5月16日,张丽莉苏醒后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们‛。很多人感慨万分,有人说‚我曾猜想过你醒来后可能说的任何话,但从来没想到是这句,你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说‚丽莉,你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善和美‛,还有人说‚张老师,你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我们,其实我们最想跟你说的也是‘谢谢你’‛。后来我曾问张丽莉,当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丽莉笑着告诉我,她觉得自己很幸运,是社会的关爱给了她勇气和希望,是无数人的爱心接力为她争取了生存的机会,是医生的全力救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上天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
只要还有希望,丽莉总是始终保持向上的状态。16岁时,丽莉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虽然身卧病床,可听说自己的愿望要实现了,她异常兴奋,瞪着大大的眼睛对我们说:‚太好了!‛眼中泛起泪花。宣誓前一天,丽莉拿着党章,一遍遍地在病床上背诵誓词。她说:‚我要牢记入党誓词,一辈子做合格的共产党员!‛7月1日,丽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她也在期待着,快点安上假肢,重新登上朝思暮想的讲台!
从5月12日赶赴佳木斯至今,我采写了150多篇有关张丽莉的新闻报道,黑龙江电台的直播间接到听众电话1200多个,社会各界为张丽莉捐款1500多万。
危难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舍己救学生,我们赞叹她的英勇壮举。突遭变故,她没有灰心气馁,而是以一贯的坚韧执着笑对人生。这个夏天,一朵洁白美丽的茉莉花,开在了全国人民的心里。我相信,当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爱来相互回应时,这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第四篇: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张丽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 人民日报 》(2012年09月05日 22 版)
丽莉,讲台等你回来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副校长 靳艳萍
张丽莉老师出生于教育世家,小时候,她经常怀揣羡慕地阅读爷爷案边那一本本翻旧的教科书,翻看一摞摞用红笔批改过的作业本。渐渐懂事了,一个想法在她心中油然而生,“长大了我也要当老师”。高考时,她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师范院校,向着她的人生理想迈出坚实一步。
2007年,丽莉毕业后来我校任教。我第一次注意到她,是在校园艺术节上。作为主持人,她漂亮的面容、明亮的眼睛、大方的举止、自信的风格让我难以忘怀。那天,主持间隙她俏皮地眨着一双会说话的大眼睛,跑到跟前问我:“校长,我漂亮吗?”一股强烈的青春气息扑面而来。
丽莉老师谦虚好学、善于钻研。每次听完她的课,她总是问我哪里有问题,应该怎么改,并把建议认真记下来。我在检查教案和听课笔记时发现,丽莉与其他年轻人不同,每节课都设计了师生互动环节,都有总结规律的方法。备课组教研讨论时,她总是用独特、有创意的观点娓娓道来。这几年,“偷师学艺”成为丽莉的习惯,只要有时间,她见课就听、拿笔就记,同事们都开玩笑说丽莉的成绩是“偷”来的。
工作中的丽莉从不服输。她把对手看成朋友,把同行当作战友。一次学业水平测试中,丽莉班级没有邻班好,在认真查排后,她自信地对邻班班主任说:“等到下次,我们班一定会胜出!”直到今天,那位班主任也不敢相信,这位可爱而自信的对手会缺席比赛。
丽莉一心扑在事业上。她工作像“拼命三郎”,每天早晨5点多起床,晚上8点左右才回家,常常备课到深夜。工作5年,丽莉老师只休了两次假。一次是三年前的婚礼,只休了两天;另一次是两年前的流产,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就又出现在班级里。她曾经说过:“等送走了这届学生,我一定要个孩子。”可就差47天,意外发生了。我们为丽莉祈福,也共同期待她的这个愿望早日实现。
丽莉有本工作日记,记录了班上50多名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状况、性格特点,甚至最近的情绪变化、微小进步。她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生身上,尽情享受着教师这个职业带给自己的幸福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短短5年时间,丽莉就在全校90多名青年教师中脱颖而出。她被评为学校“青年骨干教师”、“教师新秀”、“优秀班主任”、“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在佳木斯市的“菊花杯”课堂教学竞赛中,她获得一等奖。她所带班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学业水平稳定攀升。
丽莉总是以热情的心感动着身边人。在十九中学,所有和她接触过的同事,都从她那无处不在的关怀中感受过爱的温暖。一次,陈老师因丈夫生病需要请假,丽莉知道后,主动和陈老师说:“我来帮你带这个班,放心吧”。那时的丽莉工作还不到一年。三个月后,陈老师回来时发现,班风没有变,孩子们似乎更懂事了,她找到学校领导,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张丽莉适合做班主任,完全有能力带好一个班。”
一次校园艺术节选主持人,团委书记找到丽莉,她在舞台方面没有太多经验,但还是愉快地接受了这一挑战。一天,我路过语文组办公室,看到她正对着镜子反复练口型。见我到来,她开口就说:“校长,我的吐字准不准?感情表达得怎么样?到不到位?帮我改改!”直到在我的口中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她才充满自信地点点头。在她的努力下,她的主持风格得到师生认可。
还有一次,同事秦楠老师网购了一双鞋,一试大了两码,很苦恼。丽莉试了试,说穿着正合适,就硬把钱塞到秦楠手上买走了那双鞋。可事后,大家才知道,丽莉和秦楠穿一样号码的鞋,是因为怕秦楠上火,才买走了这双自己穿着大两码的鞋。
丽莉出事的第二天午餐时,同事们打开鱼罐头的那一刻,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因为这鱼罐头是丽莉听说同事苏老师爱吃,前几天特意去超市买回来的。
至今,我们已记不清丽莉为同事们打好了多少次可口的饭菜,递来了多少杯温情的开水,更数不清她为大家准备了多少包润喉的含片。在同事眼里,丽莉心中有爱,丽莉口中有歌,同事们都喜欢她,我们大家都爱她!
自从丽莉出事后,我每天都守在电视机旁,牵挂她每天的病情变化。听到她5次手术都很成功的消息,我们的焦虑和担心终于放下了;品读她饱含无限牵挂、展现坚强乐观的微博回信,我们倍感温暖,深受鼓舞;看到她在党旗下宣誓时专注而坚定的目光,我们为丽莉重获生命高兴欣慰。记得四川汶川地震时,丽莉这样写道:“当大难来临的一刹那,谁能预知自己的命运?当命悬一线的瞬间,谁能握紧亲人的双手?”丽莉用实际行动,勾勒了时代的精神底色!我越来越读懂了丽莉,读懂了她柔弱外表下隐含的那份勇敢与坚强。她在生死抉择瞬间迸发的非凡勇气令我钦佩,她在人生劫难面前的淡定从容更让我感动,她是人民教师的骄傲,当代青年的楷模!
在这里,我想对丽莉说:丽莉,你是个乐观、坚强、勇敢的好女孩,你承受了一场突如其来的风雨,你正在经受着别人无法想象的磨难。但我们始终坚信,全国有那么多的好心人都在关注着你,有那么多的师生都在牵挂着你,你的笑容一定会更灿烂!丽莉,加油!我们等你回来!
师爱点亮人生
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 张佳岩
张丽莉老师是我的班主任,平时我们都叫她丽莉姐。
5月8日晚上,丽莉姐像往常一样和同学们有说有笑走出校门,没想到,祸从天降。学校门前不远处的一辆客车突然失控,连撞前面两辆车后朝着丽莉老师和同学们直冲而来,人群一片慌乱。万分危急时刻,丽莉老师冲了上去,用身体使劲撞开紧挨着她的两名同学,同时伸出双臂,奋力推开身边另外两名同学……同学得救了,而她却被碾到车轮下,倒在血泊中。
当时,已经上了校车的同学看见丽莉老师被撞,用撕心裂肺的声音大叫着“老师”,疯了一样冲下车去,“快救老师啊!”同学们呼喊着,“赶紧送医院!”大家忙乱着,人们不断呼喊着丽莉老师的名字,大声和她说话,提醒她千万不要睡去。“救救我们的老师!快来救救我们的老师啊!”
当救护车赶到现场时,救护人员发现,丽莉老师的伤势非常严重,双腿已被辗轧得完全畸形,让人不忍看下去。
丽莉老师出事后,我们的数学课在肃穆的气氛里只进行到一半,老师说“你们老师还没脱离生命危险,而且已经截肢了。她还那么年轻呢……”听着这令人心痛的结果,全班都安静下来,只能听见抽泣声。英语课上不下去了,英语老师只是哭。同学们一直都不敢相信,大家互相安慰说,咱们老师做完手术就能回来。
当时我满脑子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赶紧去看看丽莉老师。重症监护室外,隔着玻璃窗,我们终于见到了丽莉老师。那么空旷的房间,她一个人孤零零躺在那里。我看不清她的脸,只看见那么多冰冷的管子插在她身上,监护仪一闪一闪地跳动,长长的被单罩着瘦瘦的她。我的心碎了,真想冲进去,扑进她怀里说:丽莉姐,你疼吗?丽莉姐,你怕吗?丽莉姐,你还能给我当老师吗?然而我能做的,只有把双手放在胸口默默祈祷,心中呼喊:丽莉姐,你快醒来吧,我们都等你回家呢。
那天以后,除了电视新闻和学校活动,我只能靠回忆寻找丽莉老师美丽的身影。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么难忘。
记得初中报到的第一天,一个高高瘦瘦的老师走进教室,一副近视镜,白衬衫,黑色条格裤子,是那么清新,那么亲切。她做了一个让我终生难忘的自我介绍:“我叫张丽莉,第一个丽是美丽的丽,第二个莉是茉莉花的莉。只要你记住美丽的茉莉花就会记住我。”她对我们说:“我们是兄弟姐妹,将要一起携手走过3年。”
在老师和同学眼里,我是个不懂事的小毛孩。那天我又出去淘气,晚上,一个电话突然打来,是丽莉老师。话语里没有指责和批评,只有轻声细语:“张佳岩,你应该好好学习,快乐成长。父母不容易,打工挣不了多少钱,他们为了谁,还不是为了你吗?你就像一只风筝,在天空中遨游,想飞得又高又远,但需要线牵着,否则会狠狠地摔在地上……”她还说:“第一次看到你时就觉得你这个本家妹妹聪明伶俐,一定能行。人身上有光,一定要让别人看到。有伯乐,千里马也要努力!”电话里,丽莉老师的嗓子因劳累带着沙哑,但她始终那么温柔。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放下手
机,我一查,她足足和我聊了3个多小时。我感动了。我在想:“老师为了谁?老师为了什么?”终于,我暗自下定决心:以后一定努力,决不辜负老师对我的希望!
以后的日子里,我没有让丽莉老师失望,当上了班长,当上了学生会干部,还入了团。这离不开丽莉老师的帮助,是她像亲人一样待我,把我的优点发挥到极致。
去年,我的父母闹了矛盾。那天,我觉得世上没人要我了,心情糟透了。细心的丽莉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她特意为我调了一节课,怕别人知道,她把我带到门卫室,告诉我:“你还是一个孩子,父母为了养家很辛苦,你的责任就是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全面发展。”她又找来妈妈把我接回家。刚到家,我就接到丽莉老师的短信,一条、一条、又一条,我数了数,足足有60多条啊!我还记得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一条:“每一个人都有低谷的时候,最重要的是你怎么解决!丫头,要拿得起,放得下,我相信你一定会做好!爱你的丽莉姐。”
丽莉老师,对我们每个同学都无微不至,我们全班都很爱她。同学过生日,她在黑板写下祝福的话;有的同学不吃早饭,她就私下准备一箱点心;同学扣子没系好,她会上前整理;同学衣服脏了,她会帮着洗;下雨了,她把伞留给我们;天热了,她给我们买冰激凌;冬天来了,她买来电水壶,让我们喝上热水。
有的同学因病不能来上课,她会主动帮助补习。有的同学因为学不会情绪低落,她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关心鼓励。我班有个女生语文学不好,难过得直掉眼泪。丽莉老师发现后,急忙用手帕擦去她的泪水,不停地说:“别哭了,再哭老师会心疼的。来,老师帮你分析原因,交给你学习方法。”在丽莉老师的帮助鼓励下,这个同学找回了自信,语文成绩迅速提高。
不知道丽莉姐还记不记得我送她的结婚礼物。一个大心、一个小心,祝他们夫妻永结同心。那时我也有一个小心眼儿,想她那颗大心永远连着我这颗小心。3年里,我很庆幸,是丽莉姐用无私的爱温暖着我和同学们。
一次班会上,我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丽莉老师看得那么开心。我们知道她特别爱唱歌,可她就是不唱。她说:“等你们毕业了,我一定给你们唱。”现在,我们都升入高中了,我和同学们期待着丽莉老师能为我们唱上一首歌。
就在出事前几天,丽莉老师为我们出了道作文题,题目是: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对我们来说,丽莉老师就是我们心中永远最美丽的风景!
你用坚强抒写美丽
哈医大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 赵鸣雁
5月8日晚,在奋力推开学生、自己却倒在车轮下的那一刻起,张丽莉这个名字响彻神州大地。也是从那一刻起,像我这样的医务人员心中多了一份担忧和牵挂。
看到张丽莉的一刹那,我的心紧紧抽动了,丽莉伤得太重了,车轮碾轧造成严重多发伤,没有意识,靠呼吸机维持呼吸,靠升压药维持血压。为了尽全力抢救,专家组决定将她转往医疗综合救治能力更强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刚进入哈医大一院ICU时,丽莉的呼吸、循环和意识状态都不稳定,医护人员捏了一把汗,不敢有一丝一毫懈怠。血流动力学监测、生命支持治疗、呼吸机参数的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的调整……一系列抢救治疗措施跟上,专家们连续4天4夜没有回家,大家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
用过药后,丽莉徐徐睁开了眼睛,眼神逐渐由迷茫到清澈,意识恢复了!第二天,我们为丽莉试停了呼吸机,丽莉配合着医生的节奏,艰难但顽强地呼吸着,经过24小时的观察,脱机成功了!拔除气管插管是个痛苦过程,经常有患者因配合不好,拔管失败而再次插管。坚强的丽莉忍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尽管呛咳流出眼泪,硬是没吭一声,听话地大口喘气,呼吸渐渐平稳,拔管成功了!当她用虚弱的声音说出“谢谢你们”时,我们热泪盈眶。
四川汶川地震时,我在成都的ICU工作,看过太多因截肢后感染不得不进行第二次、第三次截肢的患者。同样是严重碾压伤,我们最担心的就是控制不住感染。骨科医生及时为丽莉做了6次手术,2次扩创引流、2次清创缝合、2次植皮手术。每天换药,医生都小心得不能再小心,认真得不能再认真,尽最大努力防止感染。
因为疼痛,每次换药都是一次考验。每当我们问丽莉疼不疼,止痛药用不用加量时,她总是微笑着说“我能坚持”。医生向她竖起大拇指,说她是好样的,她就眨眨大眼睛,心领神会地点点
头。当我们告诉她,止痛药长时间应用会有副作用时,她毅然要求不用止痛药。每次换药,丽莉用牙齿咬住一块纱布,双手握住病床护栏,用眼神示意“可以开始了!”整个换药过程中,丽莉紧紧咬着纱布一声不吭,手臂微微颤抖,额头渗出细细的汗珠,咬过的纱布竟然几乎被牙齿穿透!医生和护士都是含着眼泪,动作尽可能轻一点,让丽莉的痛苦尽可能小一点。她的坚强,对医护人员是一种安慰,更是一种鼓励。经过共同努力,丽莉成功避免了再次截肢。
由于高位截肢,丽莉不能像正常人那样以自由姿势睡眠。夜里,她曾一次次难受得满头大汗,为了不让护士过度劳累,却从不发出声音。面对细心的询问,她说,“没关系,我只是不想睡,你快忙你的吧!”
早期,由于丽莉病情不稳定,医护人员一直没有告诉她双腿截肢的情况。丽莉有时会说自己腿疼,护士们就假装帮她做腿部按摩,实际是在按摩竖放在被子下的两个枕头。一天聊天时,丽莉突然说起自己穿7厘米的高跟鞋也可以健步如飞,护士们红着眼圈小心翼翼地把话题绕开了。在换药时,医生刻意用被单挡住丽莉的视线,不让她发现自己的双腿已经缺失。为了转移注意力,康凯医生买来杂志,但把杂志给丽莉之前,他都仔细翻阅好几遍,不让敏感内容引起丽莉关于病情的联想。
5月25日,丽莉的病情趋于稳定,专家组研究决定,将双腿高位截肢告诉丽莉。是歇斯底里还是嚎啕大哭?不能接受现实?无法配合治疗?病情加重?我们心里没底,毕竟,丽莉只是一个28岁的女孩啊……然而,知道真相后,丽莉默默地流泪了,没有发出一点声音,情绪平稳了一会儿,她的第一句话是:“我今后能安假肢吗?我还要上讲台给我的学生上课呢!”那一刻,我们的心很痛很痛,丽莉坚强、勇敢、积极的人生态度,让所有人流下热泪。
丽莉说,“住院以来最大的感受是温暖,我已经把医生和护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和朋友。”每次见到我,丽莉都会亲切地叫我姐姐,每次看到周晋院长和骨科毕郑钢主任,她都娇憨地叫周姥爷、毕姥爷。丽莉对我说,“等我好了,我要写本书,书名就叫《我在ICU的深度游》,记录下你们把我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的点点滴滴,我以前从没想到医生是那么的无私,那么的崇高!我要让所有人都知道!”
为了让丽莉放松心情,专家组决定让她坐着轮椅到户外活动。第一次出门,丽莉特别兴奋,像只小鸟一样雀跃着。可半个多小时后回来时,她却满脸哀伤。她委屈地说,“我看到满眼睛都是腿!”重又躺在床上,整整一个下午,不知悄悄流了多少眼泪。然而,丽莉终究是坚强的,第二天,当我们问她还要不要出去时,她倔强地回答“要出去!”丽莉适应能力惊人,她的心情很快好转,双上肢力量不断加强,竟然可以自己转着轮椅出去了。每次出门前她都笑眯眯地朝我们摆摆手说:“我去旅游了,等着我回来给你们带礼物!”
再过不久,丽莉要去做康复训练和安装假肢,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会有一次次跌倒与爬起,是对身心的更大创伤与磨练。我告诉她这些,可丽莉斩钉截铁地回答:“姐姐别担心,只要能重新站起来,无论吃多少苦,我都不怕,我都能承受!”
望着丽莉清澈的大眼睛里放射出的坚定光芒,我震撼了,胸中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愫在涌动澎湃。作为医生,我和同事看过太多沮丧和悲伤。然而,张丽莉,一位了不起的患者,用她顽强不屈的性格、豁达细腻的情感和对生活永恒的期待,诠释了生命别样的美丽!
你就是我的唯一
李梓烨
我是张丽莉的爱人李梓烨。我和丽莉在2007年元旦相识,陌生人面前,我少言寡语,但第一眼看到丽莉时,就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后来,我知道了她从小和母亲一起摆地摊卖水果,知道了她在病重母亲的床前悉心守候,知道了她为照顾父亲放弃更好的择业机会……也许是她的经历触动了我,也许是她的家庭责任感染了我,也许是她的善解人意影响了我,和丽莉一起,我总是感觉很阳光,很快乐,很充实,她总是在不经意间让我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一年后,我们携手走进婚姻殿堂。在布置新房、筹办婚礼时,我问丽莉想怎样办得风风光光。然而,丽莉却出乎我的意料,她说,“双方老人都操劳大半辈子了,没必要铺张。”于是,窗帘我们买便宜的,大衣柜和电脑桌是找木匠做的。精心布置的婚房,虽然简单,可每样东西都有我们精打细算的痕迹。这就是我们的家,虽然简陋,但却充满温馨、洋溢幸福!
婚后的日子里,我越发觉得丽莉是个十分孝顺的好女孩。不管工作多忙多累,她一到家准帮我妈妈擦地刷碗,时时处处比我这个当儿子的还细心。丽莉没给自己买过一件名贵服装,但给长辈花钱从不计较。我爸爸喜欢上网,丽莉就给他买来腰枕。就在出事前几天,丽莉还花了1000多元给我妈妈买了一张治疗腰痛的磁石电褥子。我妈见人就夸:“我这辈子没女儿,老天爷对我好,给我送来一个。”面对父母的唠叨,有时我会不耐烦,偶尔顶上几句嘴。每到这时,丽莉就会把话题岔开,回屋后劝慰我,“那些唠叨,不正是做老人的担心吗?”有了丽莉的影响,似乎母亲的唠叨不再那么絮烦,父亲的神情也不再那么严肃,丽莉融洽了我们家,更倾注了一片情!丽莉出事后,我妈在医院ICU病房门外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嘴里不停地念叨:“闺女啊,你可心疼死妈妈了,心疼死妈妈了!”
丽莉是个好妻子,也是个好女儿。丽莉总惦记着给我岳父找个伴儿。岳父有了意中人后,我陪着丽莉找了饭店,一家人坐在一起,岳父把未来的继母足足介绍了20多分钟。那一刻,我能感觉到丽莉的意见在岳父心中的分量,我也相信丽莉会从父亲的角度考虑这一切。正如所料,丽莉笑着对岳父说:“爸爸,只要你幸福,我就完全支持。”之后,丽莉拉着我为他们买了全新的床上用品,带着他们照了厚厚的两大本婚纱照。
丽莉很阳光、爱生活。她的网名叫“华丽内心”,她的空间叫“一脸幸福”,她的QQ空间寄语是“做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只是倾尽所有去爱。”在平时,她和很多女孩子一样,有那么一点“小臭美”,逛街时看到漂亮衣服,也挪不动步子。她天生就是“衣服架子”,虽然衣服都不贵,但每一件穿在她身上都那么得体。丽莉最喜欢歌曲《我心是海洋》的歌词:有一种光亮,小小的,却能为人指引方向,有一种力量,微微的,却能使人变得坚强……闲暇时,丽莉总拉着我和同事去K歌,大家抱着麦克风手舞足蹈、尽情撒欢儿。偶尔她也耍一个“小赖皮”,有一次非得缠着我,让我把她一口气背到五楼。想那时的我,每迈动一次脚步,每登上一个台阶,心中都充满了甜蜜。
我一直以为,我们可以将这样充满亲情与温馨的日子不断延续下去,一直到慢慢变老。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打破了这一切。我现在最不敢回想的就是丽莉受伤后,我见到她的那一幕:妻子往日白晳健美的双腿被碾压得全是碎肉,几乎没有跟骨头连着的。那一刻,我简直不能呼
吸……说真的,有一段时间,我都不会笑。心里想的全是丽莉,想她得知真相之后怎么办,并时时被痛悔折磨着,恨自己单单那天没有去接她。如果我去了,那天出事的也许是我,而不是丽莉,我宁愿代替她倒在车轮下!丽莉出事到现在,我虽咬紧牙关没有流过眼泪,但也曾有过脆弱与孤独。我最怕医生找我,说丽莉突然有什么意外情况,我最想听到的是生命体征平稳、状态良好……
危难之下的救助,凝聚了真善美的力量!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心存善念的人们,是你们在最艰难的时刻,给了我们全家人最长久的温暖,真的谢谢你们!
如今,丽莉虽然时时被鲜花与掌声包围,但在漫长的时光中,我相信更多时间是我们夫妻平静相伴度过。那样的日子,也许才是真实的生活。记得当她获悉双腿截肢的消息后,满眼含着泪水,轻声对我说:“我们分手吧,你再去找一个更好的。”我凝视着她的双眼说:“如果躺在这里的是我,你会吗?”她坚定地摇了摇头。话说回来,无论是今天丽莉被无数荣誉与光环围绕着,还是将来我们默默相守,她都是我最爱的媳妇,我将无怨无悔地和她携手共度未来的人生!
茉莉花开
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邹韵
从5月12日早上7点开始,一个叫“张丽莉”的名字写在了我的采访本上。几个月来,我在用话筒和笔记录着她每一次牵动人心的点滴变化,也在用心感受着“最美教师”用生命缔造的爱心传奇。
5月12日晚10点50分,佳木斯市中心医院ICU病房的两扇玻璃门被人重重推开,四名医护人员推着移动式病床快步走出。当一行人走出医院时,他们发现,等候的除了救护车,还有成百上千的普通市民,他们听说“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将被转院治疗,特意前来送行。很多人大声喊:“张老师,加油!我们等你回来!”高速公路上,一辆又一辆车闪动大灯,主动靠边,为车队让行。几百台私家车、出租车专程赶到哈尔滨入城口迎接车队……我原本以为深夜是寂静的,可那个夜晚,张丽莉像一簇火苗,点燃了成千上万人的爱心。
这一幕幕画面让我深深震撼,同时深深好奇,病床上的张丽莉,脸色苍白,双眼紧闭,身上插满了各种仪器的管子,这样一个躺在病床上的“80后”女生,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号召力?
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走进了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张丽莉所教授的班级。教室的最后一排,一张空着的课桌引起了我的注意,学生们告诉我,那张课桌是张老师的。原来,丽莉不忙的时候,会和学生们一起听课,或者一块上自习。她曾说过,只有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位置,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老师出事后,学生常常回头张望,那个位置已是空空荡荡,他们无比失落,多么希望张老师快点回来呀!
后来采访中,我曾问张丽莉,驾驭学生的秘诀是什么?丽莉告诉我,秘诀就是不去“驾驭”,而是“以心换心”,你走进他心里,俘获了他的心,剩下的就都好办了。
丽莉出事后,很多人在讨论,面对失控的汽车,张丽莉在那一瞬间超乎寻常的举动,究竟是一种本能还是选择?有人说,是本能,但人的本能是躲避危险,为什么丽莉不是避开却是迎上?有人说,是选择,可刹那间的变故来得那么突然,哪有时间容她计算、取舍?生长在教师家庭的张丽莉从小就有一个教师梦,工作5年来,与学生朝夕相处,悲喜与共,对于学生的爱和责任感早已渗透到她的每一根神经,对于她来说,学生的安危已经胜过一切。车祸发生时,她的确没有时间思索,但她的本能天平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学生。就像丽莉后来说的,“如果你也是一名人民教师,相信你也会有这样的本能,这是每一个爱学生的教师都会有的本能!”
采访报道中,我每一天都被感动着。自从张丽莉转入后,哈医大一院的ICU病房门外几乎成了人口密集度最高的地方,除了日夜守候的各地记者,更多的是来自四面八方的热心人。他们当中,有病友举着点滴瓶来捐款,有宾县的农民送来连夜缝制的靠垫和褥子,有到哈尔滨旅游的香港游客手捧鲜花默默祈福。65岁的张金荣大娘听说丽莉的事情后,在重症监护室前足足站了3个小时,见到医生就上来要求献血。“我求求你们了,我是O型血,是万能血,你们抽点给张老师吧。”
5月16日,张丽莉苏醒后的第一句话是“谢谢你们”。很多人感慨万分,有人说“我曾猜想过你醒来后可能说的任何话,但从来没想到是这句,你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有人说“丽莉,你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善和美”,还有人说“张老师,你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了我们,其实我们最想跟你说的也是„谢谢你‟”。后来我曾问张丽莉,当时为什么要说这句话,丽莉笑着告诉我,她觉得自己
很幸运,是社会的关爱给了她勇气和希望,是无数人的爱心接力为她争取了生存的机会,是医生的全力救治给了她第二次生命。她说,没有过不去的坎,上天在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会为你再打开一扇窗。
只要还有希望,丽莉总是始终保持向上的状态。16岁时,丽莉写下第一份入党申请书,虽然身卧病床,可听说自己的愿望要实现了,她异常兴奋,瞪着大大的眼睛对我们说:“太好了!”眼中泛起泪花。宣誓前一天,丽莉拿着党章,一遍遍地在病床上背诵誓词。她说:“我要牢记入党誓词,一辈子做合格的共产党员!”7月1日,丽莉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与此同时,她也在期待着,快点安上假肢,重新登上朝思暮想的讲台!
从5月12日赶赴佳木斯至今,我采写了150多篇有关张丽莉的新闻报道,黑龙江电台的直播间接到听众电话1200多个,社会各界为张丽莉捐款1500多万。
危难时刻,张丽莉挺身而出,舍己救学生,我们赞叹她的英勇壮举。突遭变故,她没有灰心气馁,而是以一贯的坚韧执着笑对人生。这个夏天,一朵洁白美丽的茉莉花,开在了全国人民的心里。我相信,当我们每个人都能用爱来相互回应时,这世界一定会越来越美好!
第五篇:林俊德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林俊德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发言摘编
干惊天动地事 做隐姓埋名人
总装备部某基地副政治委员 侯力军
林俊德同志是“两弹一星”伟业的重要开拓者,是我国自己培养的核科学家。他的感人事迹和献身精神,浓缩为一句话就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上世纪50年代,党中央、毛主席作出研制核武器的战略决策。一批批海外学者、专家教授、高校学子,响应祖国号召,从四面八方奔赴核试验基地。林俊德就是第一批选调到基地的优秀大学生。当得知自己将从事核试验时,他说,一定要勤奋工作,把自己的一生献给这一伟大事业。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林俊德研制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第一时间就准确地测到了核爆炸的冲击波数据。当周总理问,这次爆炸是不是核爆?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将军根据林俊德提供的数据,坚定地向总理报告,测量数据证明是核爆。那一刻,林俊德无比兴奋。
林俊德同志把开拓创新当作毕生追求。
他成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中首战立功。从此,“林氏”压力自记仪遍布试验场的各个角落,效应试验用的坦克、飞机、火车,从万米高空到地上地下的各种工事里,到处都可以看到这种轻便实用的仪器。作为功勋装备,这种仪器在我国第一次导弹核武器、第一次氢弹乃至整个大气层核试验阶段,完整测得了冲击波数据,为我国核武器威力确定和爆炸效应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他推动建立了我国地下核试验特定地质条件下的力学测量体系。他带领团队先后创建10余种测量系统,从大山深处的平洞到戈壁滩上的竖井,一路披荆斩棘,系统掌握了地下核试验岩体应力波的测量技术和现象规律,为我国地下核试验安全论证和工程设计提供了宝贵数据。他还敏锐地发起了核试验地震核查技术研究,为我国参与国际禁核试核查赢得了重要发言权。
他引领了我国爆炸力学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他带领团队研制出某重大国防实验装备,为保持我国核武器的有效性奠定了重要基础;研制出某大型实验装置,为解决国内航天器空间碎片防护、常规兵器毁伤等爆炸力学研究的难题,提供了必要手段;研制的声电报靶系统,解决了常规兵器大面积立靶自动检测的世界性难题,被广泛应用于我国多个试验靶场和公安部门射击训练场。
林俊德同志把牺牲奉献融入灵魂血脉。
特殊年代,林俊德默默奉献;时代变了,他依然默默坚守。当选院士后,他给自己立下“三不”原则: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2001年,某技术学院想聘请他担任客座教授,承诺年薪20万元,提供一栋别墅,一年只去一次就可以,他当即回绝:“我既不熟悉你们的教学工作,又不从事你们的研究领域,这个忙我帮不上。”
林俊德把国家利益看得高于一切,把忠诚使命看得重于一切。即便是身患癌症后,他念念不忘的仍然是未完成的科研项目,在生命的最后8天,他3次拒绝手术治疗,强忍病痛整理完用毕生心血积累的大量科研资料;在生命的最后3天,他3次打电话指导科研工作,2次召集课题组成员布置后续任务;在生命的最后1天,他用尽气力向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发起了悲壮冲锋,9次请求下床工作,直至把他最牵挂的某重大课题技术思路梳理清楚,留给后人。
住院时,他特意准备了一个小本子,上面记载着需要处理的事情:归档科研资料,完善技术方案,审改学生论文,家人留言等11件事。去世后,我们打开他的小笔记本,其他10项事情他都一一安排好了,唯独“家人留言”这项还是空白,一个字也没有留下。弥留之际,他留给组织的一句话就是:“把我埋在马兰。”
在马兰的戈壁滩上,生长着一种名叫胡杨的树木,它有顽强的生命力,人们说,它死后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林俊德就是一棵扎根大漠戈壁的胡杨树,就是千千万万国防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就是一名永垂不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陪伴老林一辈子我很幸福
林俊德的妻子 黄建琴
我和老林既是夫妻,又是同事,都是核试验科技队伍中的一员。我们在戈壁滩上相识相知,一起工作生活了45年。
我和老林是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认识的,又是在第一颗氢弹试验那一年结婚的。我俩虽然同在一个单位,但不是他进场,就是我出差,恋爱两年只见过两次面,加起来还不到一天。婚后我对老林逐渐加深了了解,在他心中,事业大于天,责任重于山。他一年到头始终都在拼命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和试验场,经常工作到深夜,很少能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家几乎成了他的旅店,就连过春节也照常加班。
老林对工作的投入近乎痴迷,为了核试验什么都不顾。记得女儿快出生时,老林正忙于试验任务,我怀孕后回老家生孩子。女儿满月时,老林才来接我,考虑到当时我的工作也很忙,加上戈壁滩生活条件艰苦,实在没办法抚养女儿,他悄悄地和我商量:“咱俩都忙,没时间照顾孩子,就把孩子托付给大嫂吧。”儿子也是我一个人回老家生的,同样也是寄养在外婆家。两个孩子都是3岁时才接到身边。
我和老林都是大学毕业,他在基地也带了不少学生,按道理,我们有能力辅导孩子。由于工作忙,别说辅导孩子学习,就连他们的日常生活,还经常顾不上。老林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一直觉得愧对孩子。其实老林是非常疼爱孩子的。他知道女儿爱吃新疆烤馕,每次出差路过乌鲁木齐,总要亲自排队给女儿买几个;儿子从10岁离开我们去外地上学,一直到大学毕业,老林给儿子写了100多封信。
老林对自己的身体一直很自信,有点儿不舒服也不在乎,总认为能扛过去。两年前,我发现他一下子瘦了很多,一到半夜就胃疼,多次劝他去医院查一查,可他总是说现在工作忙,往后推一推吧。今年3月,他在跟基地领导汇报工作时,领导看他脸色不好,坚持让他去做全面体检。在北京,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当时我一下子就懵了。老林知道自己的病情后,一再叮嘱我:“我们自己的痛苦自己担待吧,不要把病情告诉别人,别给大家添麻烦。”
尽管北京的医疗条件很好,但老林不肯在北京继续住院,他反复对我说:“建琴呀,我知道我的时间不多了,得赶紧回单位处理工作上的事。”为了他工作方便,5月23日,我陪老林转到西安唐都医院,刚入院他就催着我回家把笔记本电脑给他拿来。在随后的8天里,看着他用颤抖的手批改学生的论文,身上插着好几根管子还要整理电脑文件,看着他在和死神争分夺秒,一点点地消耗自己的生命,我的心像刀割一样,但我和孩子不敢、也不能去劝阻他,因为我很清楚,老林此时已把能做完这些事,看得比他的命还重要。
在生命的最后两天,老林说话越来越吃力,有时含含糊糊,断断续续,只有我能听得懂。那时,他念叨最多的还是工作,还想给我们家人说些心里话。在他的小本子上有一栏家人留言,本来是想给疼爱的孙子、外孙写几句话的,可最终也没能写成。弥留之际,他给我留下三句话:“后事一切从简,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把我埋在马兰。”还对儿子、女儿说:“你们要照顾好妈妈。”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老林住院的60多天,是我们夫妻在一起生活最长的一段时间。老林曾经对我说过,“我们一起生活了几十年,从没说过‘我爱你’,但实际上我都努力做了。”我们虽然缺少点浪漫,但我觉得我们过得很和睦、很充实。
回想我和老林一起走过的日子,最幸福的时刻,还是1964年我国第一次核试验成功后,我们有缘相识;1996年最后一次核试验,我们在罗布泊场区,能一起置身在欢庆成功的人群中,我们深感能够为祖国的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而自豪。老林住院期间经常说:“我75岁了,这辈子干了核试验这件事,我很满意。”这是老林的心里话,也是我们那代人的共同心声。把一生献给国防科技事业,我们觉得很光荣;陪伴老林一辈子,我觉得很幸福。
最后八天的生命冲锋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惠宾科护士长 安丽君
我在临床一线工作了20年,护理过许许多多身患绝症的病人,与林俊德院士接触的短短8天,是我永生难忘的8天。
5月23日下午5时,我第一次见到林院士。他身形消瘦、面容憔悴,言谈举止却淡定从容,丝毫看不出身患重病。翻看他的病历后,我才得知他患的是胆管癌,已到晚期,同时伴有腹腔积液、多发肝囊肿、慢性胃炎等疾病。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生命留给老人的时间不多了。
5月24日上午9时,我们拿出连夜研究的治疗方案与他商讨。没想到一听说要做手术和化疗,他当即回绝道:“我之所以没有在北京做,就是担心术后影响工作。”我们实言相告:如果手术,可能会延长一些生命;不手术的话,癌细胞会很快扩散,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他却十分平静地说:“如果不能工作,多活几天又有什么意义?”
5月26日下午3时20分,林院士病情突然恶化,出现消化道大面积出血,被送进重症监护室。经过一天的紧张救治,血总算止住了。这时,林院士却提出:“在这里没有电脑,探望时间又有限,我没法工作,请把我转回普通病房。”考虑到他的脉搏、血压、心率等参数明显异常,我们没有同意。无奈之下,他又让老伴出面协调,领导也劝他多观察一段时间,他直截了当地说:“这样呆着,比死了还难受,我宁要有质量的一天,也不要没有质量的十天。”
5月29日上午9时,林院士转回普通病房。一位老中医朋友前来探望,林院士见面就问:“用中医的办法治疗,能不能延长几天时间,好把手头工作再处理一下。”当时,我和老中医相对无语。走出病房后,老中医泪流满面地说:“我们没办法延长他的生命,他想工作就让他工作吧。”
下午5时10分,林院士突然出现完全肠梗阻,肚子充满胀气和腹水,若不及时解除,将会危及生命。专家提出两种治疗方案,一种是外科手术,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另一种是下肠梗阻导管,这种方法需要将3米多长的管子从鼻腔插入肠道。林院士担心手术后可能无法工作,毅然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在近90分钟操作过程中,他疼得面部肌肉变形,却没有喊过一声,没有表现出一丝不配合。
5月30日下午4时45分,林院士肚皮胀得发亮,心率快得接近正常人的两倍,身体严重缺氧。意识到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他强烈要求在病房加一张办公桌。身上插满了胃管、引流管、吸氧管、输液管,在办公桌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减少干扰,他两次要求拔掉引流管和胃管,不断强调说:“带着管子工作不在状态,我需要的是时间和效率。”
5月31日,林院士住院后的第八天,也是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似乎感到死神的脚步已经迫近,从7时44分到9时54分,他先后9次发出强烈请求,反复强调他牵头的一个项目,如果不交代清楚,就无法延续下去,对国家将是很大的损失,对他个人也是永远的遗憾。
办公桌离病床只有几步,但对已经不能站立的林院士来说,哪怕挪动几厘米,都是艰难的征程。9时55分,大家搀扶他一点一点往前挪,当他勉强坐在椅子上时,呼吸更加急促,头颈有些发软,全靠别人帮他扶着。
10时54分,他颤抖的手已经握不住鼠标,视力也渐渐模糊,几次向女儿要眼镜。女儿告诉他,眼镜戴着呢。在场的人都劝他休息,面对一声声请求、一双双泪眼,他反复说,“不要强迫我,我的时间太有限了”、“我不能躺下,躺下就起不来了”。即便是他答应暂时停止了工作,也只愿坐在椅子上休息,几分钟后又继续操作。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林院士的生命体征几乎到了极限的边缘,但他依然在坚持,资料从电脑里找、按ABC的顺序排、开启保险柜的示意图已画在本子上了„„
11时09分,我们极力劝他躺回病床,他这才最后一次查看了电脑里的文件,艰难地说:“好吧,谢谢!”他累了,躺下了,这一躺就再也没有起来。
“发狂”工作的核专家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所研究员 邱爱慈
我和林俊德院士是同事,我们都是从“两弹一星”那个火热年代走过来的,同样的理想抱负,同样的事业平台,同样的成长经历,让我对他有着更深的了解。
林院士常说:“一个人的成功,一靠机遇,二靠‘发狂’。”他说的机遇,就是党中央和毛主席决策研制“两弹一星”;他说的“发狂”,就是从事“两弹一星”时的那么一种干劲,那么一种热情,那么一种奋斗精神。
林院士的“发狂”,在艰苦创业时期,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前,大学毕业没几年的林俊德受命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仪器。研制这种仪器最难的是动力问题。国外的机测仪器一般是用小型稳速电机作动力,但这项技术当时我国还没有掌握。怎么办?林俊德像着了迷似的,整天苦思冥想,连吃饭、走路都在思考,有一天,受街上电报大楼钟声的启发,林俊德产生了灵感——决定用钟表发条作动力,设计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并在反复实验后,攻克了“动力”这一难题。接下来就是尽快找到适合记录冲击波形的介质。林俊德先后尝试了10多种材料,最后还是在戈壁滩上找到了一种硬木头,用火烧炭化后派上了用场。经过一年半的艰辛探索,他们研制出能在核爆炸电磁脉冲等恶劣环境下可靠工作的钟表式压力自记仪,在首次核试验中试用成功。这种罐头盒大小的仪器,现在看很简陋,但当时立了大功、成为功勋装备,在以后的核试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966年的冬天,我国首次氢弹试验不久将要进行。这次试验方式由塔爆改为飞机空投,需要在高空对冲击波进行测量,必须尽快解决自记仪高空防冻、高空定点、落地防震等一系列难题。他接到任务后二话没说,立即投入到研制工作中。由于仪器要在很低的温度下工作,当时没有实验室的条件,他们就背着仪器,先是跑到附近的山坡上,利用深夜和凌晨最冷的时刻做实验。为了更真实地模拟仪器使用环境,他们又爬到海拔近3000米的山顶。冬天的山顶空气稀薄,冰封雪冻,寒风刺骨,他们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山上待了整整一夜,手冻僵了,脚冻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赶在爆炸前研制出高空压力自记仪,为我国飞机投放氢弹安全论证提供了科学的测试手段。
不媚外、不迷信、不跟风,坚持走自己的路,林院士在自主创新上也有一股“发狂”的拼劲。他始终瞄着最前沿、最难啃、最急需的课题攻坚克难。上世纪80年代初,为适应地下核试验爆炸力学测量和研究的需要,基地决定研制某种力学装置。当时,这种装置用传统的驱动技术,在国内外已经相当成熟,有的同志建议借鉴别人的设计来做。但林俊德说:“科研的核心是创新,要做就要做得比别人都好。”凭着坚实的技术基础和强烈的科研自信,他独辟蹊径,发明了新型的气体驱动发射机构,经过两年多的反复设计、加工和实验,成功研制出高效、安全、环保、性能优良的力学实验装置。
林俊德经常要和炸药打交道,每次和同事做实验,他总是冲在前面。一次在室外对炸药进行抽检,等了好久炸药都没响。正当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怎么办好时,只听见林俊德大声喊:“大家都不要动,让我来。”说完就冲上前去,快到炸药放置点时,他又转过头来,对跟在后面的人说:“趴下,不要抬头!”一个人冒着生命危险,沉着冷静地拆除引信,排除了险情。把生死置之度外,林院士的这种“发狂”,不仅是源于对事业的极端负责,更是因为他骨子里挚爱这项事业,愿意用整个的生命去投入。
一个人“发狂”工作,一阵子容易,一辈子很难啊。林院士用一生的实践,为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应该像林院士那样,胸怀祖国,珍惜机遇,奋发工作。有了这种精神,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就一定能够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崭新业绩。
恩师永远引领我前行
总装备部某基地技术部总工程师 钟方华
我是林俊德院士的学生。在我办公室书柜的正中间,摆着一个钟表式压力自记仪,每当看到它,老师的身影就浮现在眼前。老师的一生就像他研制的压力自记仪那样,虽然简单却很精准,尽管朴实却很高效,看似平凡却蕴含智慧,始终引领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钻研学问重在实践、贵在积累,这是老师带领我们搞科研时常讲的经验。记得某前沿课题攻关,相应实验平台尚未建立,为尽快攻克核心技术难关,老师就带着我们在实验区的空地上,挖了个2米多深的土坑进行探索性实验。土坑里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如冰窖,遇到下雨积水可以养鱼,可老师全然不顾,总说实践出真知,坚持和我们一起爬上爬下做实验,一干就是几年。那段时间,我们时常一身土一身泥,同事们都说我们真像一帮民工,背后也悄悄地称老师为“民工院士”。
老师不仅做事亲力亲为,还特别善于知识储备和及时总结。他有个习惯,每个课题都准备一个文件袋,做课题过程中,不管有什么新现象、新启发、新思考,或遇到什么问题,总要及时记录下来,塞进文件袋里。天长日久,文件袋成了装满奇思妙想的“锦囊袋”。凡是做过的实验,老师都专门建立一个档案,就像医生给病人建立病历那样,几十年从不间断。需要的资料数据,我们准能在他那儿找到。
讲实效、讲创造性,对国家负责,是老师科研创新的一贯思想。他最善于用简便实用的方法解决复杂技术问题,发明压力自记仪,就是用简单的钟表发条代替结构复杂的电机;他利用材料塑性变形的特性改进设计,顺利实现了地下核试验仪器设备的防震;他用两根普通的铜丝,巧妙解决了声靶检测系统的传感器标定问题;就连戈壁滩上的沙子,也被他“点石成金”,用作大型实验装备的一种特殊材料,不仅解决了一大技术难题,还节约了大量经费。
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是老师那一代人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在学术追求上,老师奋斗进取的本色不变。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他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亲自承担课题研究;不管处于什么年龄,他对工作需要的新知识都保持浓厚的兴趣;每逢重大研究课题立项,他都深入思考,拿出符合核试验发展需要的意见建议。在日常生活上,老师艰苦朴素的本色不变。家中的沙发是用包装箱拆下的木板做成的,客厅的小木椅是用边角料打制的;母校浙大百年校庆的纪念手表戴了15年,旧得磨手了,就用透明胶粘着;用了20年的公文包,已分不清颜色,他总说能用就行。在师生交往上,老师率直纯真的本色不变。我跟老师20年了,仅去过他家3次,好几个师弟还是在整理老师遗物时,才第一次踏进他的家门;我们和老师在一起吃饭的机会屈指可数,即使一起出差,他一定坚持他的老规矩:谁的工资高谁请客;因为老师喜欢打乒乓球,他当选院士时,我们送给他的贺礼就是一只乒乓球拍,老师特别高兴,每次打球都带着。
与老师接触时间长了,我慢慢感到他虽外表冷峻,但内心火热,培养学生总是精心入微、精雕细刻。在老师的电脑里,他为每名学生都建有一个文件夹,里面详细记录着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技术专长、培养计划、课题建议,甚至每次电话汇报工作的内容。今年老师生病住院后,他特意让师弟把文件夹拷走。那时,大家才惊讶地发现,从跟老师的第一天起,短的三四年,长的十几年,我们的每一步成长,老师都悉心为我们规划着、指点着、记录着。
5月23日,我出差路过西安给师母打电话,想去医院看看老师,他却让师母转告我,不急,回去好好工作吧,以后有的是机会。我很不情愿,又不好违背老师,谁知这竟成了我终生的遗憾。
敬爱的恩师走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老师用生命之火给了我们温暖和爱,用精神品格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我们将接过老师手中的接力棒,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微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