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考作文素材2015感动中国、最美乡村医生事迹和颁奖词大全
最美乡村医生”居马泰
居马泰,男,哈萨克族,1964年10月出生于新疆伊犁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镇,1992年7月毕业于伊宁卫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分配到包扎墩牧区卫生院,一干就是20年。
包扎墩是特克斯县三个乡镇、两个牧场以及尼勒克县一个牧场的牧民过冬的冬牧场,总面积2200余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共1500户4000余人。进包扎墩冬牧场路途十分艰险,身边是悬崖峭壁,脚下是万丈深渊,路是由牧民凿出来的,所以仅能容一匹马或一只羊通过。每年冬季牧民赶着牛羊转场,只要稍一不慎,人和马就会坠崖,连尸首都无法找回。就在去年秋天,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年幼的婴儿骑着马转场时,马失蹄,结果连人带马摔下悬崖,母女和马都没能找回来。所以,包扎墩也被当地的人成为“天堑之地”。居马泰在这样的地方一干就是20年,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身患心脏病,不能在高原山区工作,随时有生命危险。加之他妻子动了5次手术,3个孩子还年幼。当地卫生局领导签于他的实际情况,准备把他调至农业村,但是他婉言谢绝。
他的可敬还在于他本身并不富裕,他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收入,却维持全家五口人的生计。妻子没有工作,也工作不了,因为三个孩子要照顾,自己又连续动手术,身体十分虚弱,最主要的原因是居马泰还要到包扎墩为牧民巡诊,一去一个月不回来,回来没几天,又进山,几乎一个冬天要呆在包扎墩。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减免注射费以及诊疗费,赊账为贫困牧民看病,甚至垫钱给贫困牧民看病。20多年来,他免的注射费、医药费等近10万。包扎墩牧区卫生院的医生换了一批又一批,很多年轻人不是不会骑马就是怕有危险,都不愿意进包扎墩冬牧场,但居马泰一心惦记这里的牧民。他说道:“这个冬牧场路这么险,又没有通信工具,如果一个孩子发烧,不及时就诊;如果一个妇女难产,得不到医生及时的专业助产;如果一个老人血压药不及时送过去,也许就会要了他们的命。所以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2002年,居马泰的弟弟叶尔波力患高血压,期间都是居马泰在照顾。但就在居马泰进包扎墩进行巡回诊疗时,由于弟弟高血压发作并脑出血,家人不知道情况,失去了最好的治疗期不幸去世。居马泰在包扎墩没有任何通讯工具,等他一个月后回到家的时候,弟弟已经去世,而且连丧事都办完了。
包扎墩牧民居住十分分散,去一个牧民家也要翻好几个山才能到达,最远的牧民家也得骑两天的马才能到达。2010年,居马泰在巡回诊疗的途中,正逢雨雪天气,山路湿滑十分难走,而且危险系数极大。在一段狭窄的山路上,马不小心失蹄,把他摔到岩石上,马却坠下山崖。因为包扎墩没有任何的通讯设备,他又得去救治一名正在发烧的婴儿。他知道在包扎墩婴儿发烧不及时救治,也许一个小生命就夭折了。他拖着一瘸一拐的伤腿,蜿蜒爬行10公里路,才到目的地,救治完病人,自己却病倒了,最后牧民们把他从包扎墩送下来医治。
高三语文
像这样的事,在他20多年包扎墩巡回诊疗中是最普通的事了,他在包扎墩的感人事迹有多少,救
治过多少生命垂危的病人、孕妇,连他自己都记不起有多少例,因为在这条天堑路上,不知留下居马泰多少脚印和汗水,有多少牧民在痛苦呻吟时,有多少待产的山区妇女在死亡线上挣扎时,是他不畏艰险救死扶伤。而他认为,作为一名牧区医生这是他义不容辞要做的,这是医生的良心。他就是这样一个朴实、善良、勇敢,用自己的青春年华谱写人生赞歌的牧区好医生。
李前锋
一根扁担,一头挑着药箱,一头拴着干粮,累了就席地而坐,渴了喝点山泉,身子虚弱的他十年如一日地在大浪村崎岖不平的山路间来回不停地穿梭,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日前,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医生的报道讲述了横县扁担医生李前锋的故事,身患尿毒症身体羸弱的他却在大山深处的乡村诊所坚守10年,让许多人为之动容。
从六景镇到李前锋所在的大浪村,需要翻过一座陡峭的大山,大浪村村委卫生室就建在村道旁,村民们对眼前这条前往诊所的路再熟悉不过。2003年,李前锋主动申请来到了这里,成为大浪村有史以来第一个正规村医,而他在这个乡村诊所已经坚守了10年,带来的是村民们对他救死扶伤、让病人摆脱病患的感激和尊敬,也让李前锋对大浪村2000多名村民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感情。
走进大浪村村委卫生室,房屋是今年6月份新建的,面积很小,但配有治疗室、中医药房、公共卫生服务室、诊室、医生值班室、消毒室等。诊所里最引人注目的不是这里的医疗设备,而是大门上醒目的两道用粉笔写下的电话号码。“这是我的手机号码,有时候我出去给人看病,病人突然上门又找不到我,拨打这个电话马上就能找到我了。”李前锋说这个号码现在村子里的人几乎人人都知道,有什么事只要一个电话,他就马上背着药箱出诊了。
据他介绍,现在村子里多是老幼孤寡,出行很不方便,两三百米的路都走不了,更何况这数公里的山路。“远的地方一次要走10多公里,最近的也有3公里,很多地方车都进不去,只有靠步行上门。”出诊通常是山高路远,但记者在诊疗室看到,摆在一旁的出诊装备仅仅是一根扁担、一个药箱和一个装食品的小竹篓。但正是这仅装着感冒、风湿、消炎药的普通药箱,却给山里人免去了很多病痛的折磨。
在诊所的诊疗室里,一本厚厚的出诊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就诊村民的详情。病人何昌林认识李前锋有8个年头,患有风湿病的他正在诊所换药。他说,李前锋几乎24小时都在工作,“只要你上门,或者一个电话,他都会出现,对村民很热情、很贴心,大家也很信任他,有病都愿意上他这来看”。
在大浪村的诊疗室里,妻子邓小妹正在为他准备这一天出行的干粮,一个小包裹里装着他平常一天在外的口粮———毛薯和芭蕉。“刚刚有个老人打电话说老毛病又犯了,他得过去瞧瞧,离诊所有四五公里的路程。”邓小妹说,李前锋的身体很虚弱,缺钙,经常感到乏力,但由于换过肾吃不了营养丰富的食品,只能吃这些清淡一点的“土货”。
在大浪村委当村医的这些年里,不管是严寒酷暑,或是刮风下雨,只要村民召唤,他都会及时出诊,送医送药到户,几年如一日地奔走于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用学到的医学技术让广大病患摆脱了病痛的折磨。至于救过多少人,连他自己也不清楚,只知道哪里有需要,他就往哪里去。但常年的劳苦奔波终于让这个不知疲惫的山里汉子累倒了。
从2008年5月,他时常感觉到头晕、腰酸痛,刚开始以为劳累过度休息不好而引起,没太在意,继续为村民看病而奔波,但后来几天头晕严重,全身开始浮肿且出现少尿等症状,凭着医生的经验,他知道自己病了,却没想到被医院诊断为“尿毒症”,后来他不得不离开大浪村到南宁市大医院接受治疗。他的事迹经过媒体报道得到社会各界对他的帮助,换肾手术也成功实施了。
待病情好转之后,他开始不断接到各种信息:他住院这段日子,原本找他看病的村民现在都要翻山越岭跑到20多公里外的镇上看病,更多的老人因此没办法看上病。这让这个朴实的山里汉子坐不住了,原本被建议休息一年的李前锋仅仅休息了3个月,因为经不住村民对他的期盼,他又“火线回归”,重新披上他的白大褂,挑起了那根熟悉的扁担又开始走村串户。几许肯定他笃定坚守基层信念。
14日,南宁市泌尿外科专家听闻李前锋的事迹后也特意赶来为他诊断,在他自己的诊疗室里,整天为病人号诊的李前锋终于也当了一回病人。“尽管已经换肾,但最乐观地估计,他可能也只有10年的寿命。医生说他现在的情况都还算正常,但需要多休息,不能太劳累,在饮食方面也得多注意。”妻子邓小妹说,她在20公里外的六景镇幼儿园上班,近一个月时间才能见丈夫一面,很少能照顾到他。
“平时他就住在诊所,由于家里事情多,加上山路不便,我们也很少来这里,女儿都快和爸爸认生了。”谈到这些,邓小妹颇为心酸,“其实他自己就是个病人,他是最需要照顾的人,却还一直在为别的病人奔波劳苦。”
尽管如此,李前锋却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每天走村串户,救死扶伤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每次听到病人说,‘谢谢你,我的病好多了’,我就会感到很欣慰。我也希望自己能学到更多的医学知识,来救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为村民们免去疾病痛苦,带来健康,是我作为一个乡村医生最大的愿望”。
这几年来,李前锋因其模范事迹相继获得广西道德模范和助人为乐先进典型等称号。近日,央视播出了他的报道之后,不少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助都寄到了他这里,许多人都对他的情况表示关心。李前锋说,这些是对他一个小小乡村医生工作的肯定。这些荣誉将坚定他这辈子在基层奉献的信念,只要村民们需要,他将一直坚守在这个乡村诊所的岗位上。
张振江17载坚守写大爱
张振江是亳州市利辛县的一名普通村医,从医32年来,他用自己的医疗技术,悉心服务每一个需要高三语文
帮助的乡亲。从1995年开始,他的诊疗服务对象里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艾滋病患者。他顶住世俗压力,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
1995年,张振江为村里第一名确诊的艾滋病病人提供诊疗服务,“刚开始时,没有村医愿意治疗艾滋病病人,我心里也有些恐慌。”但张振江最终没有退缩。他和妻子胡凤琴想的是,这些乡亲生大病了,如果再没有医生给他们治疗,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自己帮助他们责无旁贷。
仁爱医者心,张振江当上了“艾滋病医生”。外面的传言跟着就起来了,一些村民说,张振江是艾滋病医生,肯定也染上艾滋病了,不能到他的诊所来看病。以前,方圆几十里的村民都来张振江的卫生院来看病。但这一下病人变得寥若晨星。“我是一名村医,靠诊疗赚钱,以前每个月赚6000元不成问题,可村民都不来了,收入一下就降下来了。”张振江说。
“那你后悔吗?”记者问。
“不后悔,生命无价,这不是钱能算得出来的。”张振江说。
张振江成了村里艾滋病患者最信任的医生。村民张灵岩是位艾滋病患者,一直都是张振江帮他做检查和治疗。2003年普查时张灵岩才得知自己的病情,因为对病不了解,感觉就像天塌了。后来在张振江的诊疗和开导下,心态慢慢平复,现在每天过得很精神。“俺最信张医生,他对俺的身体状况最了解,照顾得又周到。”张灵岩说。
天天与艾滋病患者打交道,难免会出现一些“小意外”,有一次,张振江为一位艾滋病患者输液,拔针时针头弹到手指上,扎破了皮。由于处理及时,经过医院检查,并无大碍。“自己要小心一点,不能因为出一些意外就放手,这又不是他们的错。”张振江先后曾做过四次艾滋病初筛检测,并没有被意外传染。
最初,村里发现艾滋病人时,大家谈“艾”色变,亲戚朋友之间都不走动,整个村子里暮气沉沉。“刚当了‘艾滋医生’时,有一次我去巡诊时,在路上渴了就到村民家讨口水喝,用水瓢喝完水后,人家转身把水瓢就扔了。”张振江又好气又好笑地说。为了减少艾滋病人心理的阴影和村民对艾滋病的恐惧心理,张振江经常到艾滋病人家里,和他们一起吃饭,教育病人家属正确认识这种疾病,从内心接受他们,从生活关心他们,艾滋病人与村民们相处得越来越和谐,相互串门、聊天,没啥顾虑。
张振江欣慰的是,国家实施了“四免一关怀”政策,为贫困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为自愿检测艾滋病者免费提供咨询和初筛检测、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免费提供母婴阻断和婴儿检测、对艾滋病病人遗孤免收上学费用、对贫困艾滋病病人进行政府救助政策,村里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温暖。“希望社会能给艾滋病人更多的关爱!”张振江说。记者手记
德厚者无畏。张振江当上艾滋病人的专职村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仁爱医者心”的内涵,用忠诚与爱心,驱散生命的阴影。
洛松江村
他,消瘦,皮肤黝黑,中等个头。33岁的他正值一个男人的花样年华。然而,额头上几道深深的皱纹与略显瘦弱的身体,使他显得有点苍老。
他就是昌都地区边坝县沙丁乡卫生院院长,“最美乡村医生”洛松江村。15岁起,稚气未脱的洛松江村就开始了他的行医巡诊路。
18年来,洛松江村扎根基层,踏冰卧雪、风餐露宿,足迹踏遍了怒江两岸、高山深谷,为3000多名基层百姓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生命健康“守护神”。
18年,守护生命,传递幸福,洛松江村把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最基层的老百姓。遂母心愿,从医当乡村医生
位于西藏东北部的昌都地区边坝县沙丁乡平均海拔4000多米,全乡680平方公里,所辖16个自然村中有13个不通路,加上怒江环绕、山高谷深、绝壁小道,在其间行走之艰难,难以用语言形容。也因此,沙丁乡自古闭塞,与外界少有交流。
小时候,年老多病的外婆让洛松江村记忆深刻。而对于他的母亲来说,长年躺在病榻上的外婆是她痛苦的心结。由于地处边远,缺医少药,更无医生可请,外婆最终未能躲过病痛的折磨,过早地撒手人寰。
这件事对母亲的触动很大,深受无医无药之痛的母亲把希望寄托在洛松江村身上,她希望洛松江村能够救死扶伤,做一名医生。
上个世纪90年代,昌都地区卫校招录在校初中生就读医卫专业。当时还在边坝县城读初中的洛松江村遂母亲的心愿成为了一名昌都卫校的学生。
1994年,从卫校毕业后,洛松江村回到了边坝县尼木乡,成为该乡建乡以来的第一位乡村医生。短短的3年,洛松江村褪去了年少的狂躁,也积累了在乡村行医的最初经验。
1996年,他从尼木乡调到沙丁乡卫生院,而这次一待就是15年。踏冰卧雪,马背行医十八载
尼木乡和沙丁乡都为半农半牧区。不通公路不说,行医的路上山高谷深,路途极为凶险。在尼木乡行医期间遇到的一场车祸,让初次行医的洛松江村第一次目睹了生离死别。那场车祸重伤11人,其中4人到乡卫生院不久便不治身亡,剩下7名重伤病人的惨状迄今仍让洛松江村心有余悸。
尼木乡卫生院条件艰苦,别说没有手术器材,就连一般的医用消毒器械也极为缺乏。但是,如果他不救,那7名伤者就会因出血过多而有生命危险。也就在那一次,洛松江村在无任何手术器具的情况下,用缝衣物的普通针线为那些车祸病人一一做了手术,从当晚的7时左右一直到第二天上午10点,他一刻不曾停歇。当为最后一名伤者做完手术后,洛松江村已经累瘫在地上了。
高三语文
“今天这些病人依然把我当成救命恩人,可我知道,当时条件不好,我的医术也有限,手术缝合处还有点难看呢。”他说。
如今,在沙丁乡,散居于680平方公里的16个自然村中13个村依然不通路,艰难的行医路只有洛松江村心里最清楚。18年来,洛松江村行医的大部分时间需要骑马和步行,行走途中,踏冰卧雪则是家常便饭。
大雪赶去为一牧民治病,冰天雪地路又湿滑,越过雪山,踏冰前行时马蹄打滑不慎从马背上摔下,导致右腿髌骨骨折,疼得他眼泪直掉,但就是这样,洛松江村硬是拖着一条残腿,走到了牧户家为其治病。后来,牧民的病治好了,洛松江村却在牧户家躺了近半个月。洛松江村说:“那会儿我最怕的就是腿残废了,如果腿脚残疾,我怎么去给农牧民群众看病呀!”
在沙丁乡,最长的一次巡诊需要五六天的路程,洛松江村总要带上干粮,一路喝山泉水、雪水。如此长年累月,加之路途遥远、工作强度大,导致洛松江村身体虚弱,多次胃出血,但作为一名医生,他却因为巡诊太忙而顾不上治疗和调理。
愧对父母妻儿,仍无悔此生行医路
洛松江村的妻子在沙丁乡完小担任教师,育有两个儿子。早年在边坝县工作的父母退休在拉萨生活。然而说到父母妻儿,洛松江村却少有地沉默着,他的内疚与愧对父母妻儿之情,让人看着也难免心痛。
他说:“父母年过七旬,作为儿子的我应该尽孝,但一直忙于工作,一年也不能回趟家,尽孝更无从谈起。至于妻子和儿子也没怎么顾上,大儿子由父母帮忙带着,另一个基本上也是靠妻子带着,说真的,若说这辈子我对不起谁,那就是愧对年老的父母和妻儿了。”
18年来,每月只有150元基本报酬的洛松江村无怨无悔。他说:“沙丁乡卫生院因为我的坚守才让老百姓能够在得病时有地方看病,我一点都不委屈,我很满足。”
每月150元当然不够开销,那些年父母为他倒贴了不少钱。这些洛松江村只能铭记于心。舍小家,顾大家。这是18年乡村行医路上洛松江村的真实写照。18年来,沙丁乡所辖3400多名村民视洛松江村为亲人,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有一次,不知从哪听来传言,百姓们听说洛松江村要调走了,哭着就来了,他们拉着洛松江村的手不让他走。害得洛松江村解释了很久,村民们才高兴地离开。
18年了,无论是曾拿150元乡村医生基本报酬时,还是现在的900多元工资时,洛松江村从不收一分钱的出诊费用。他说:“18年了,这里的每名村民都是我的父母兄弟姐妹,他们离不开我,我更是离不开他们。”
被评为央视“最美乡村医生”,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全国亲自致信给他,所有这一切,让洛松江村倍感意外。他说:“我就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乡村医生,救死扶伤是每个医生的天职,我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18年来,在尼木乡和沙丁乡,洛松江村为村民治病、为孕产妇接生、为孩子们接种疫苗„„所有大病小病他从不放弃。洛松江村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一个虔诚至极的人,对生命敬重,对百姓尽心,对父母妻儿却饱含愧意。
18年来,他执著地坚守着自己的梦,完成着母亲的心愿,不为名不为利,心甘情愿做一名普通的乡村医生,做一个农牧民的健康使者,守护着千家万户的幸福。
他说:“我希望还有机会精进医术,提升水平,情愿一辈子留在乡亲们的身边,做一名乡村医生。”
“最美乡村医生”谢爱娥:情系大湖铸医魂
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医务工作者,被人们尊称为白衣天使,不仅是因为拯救了他人的生命,使他人重获健康,更因为他们表现出的仁爱之心、崇高医德让世人仰止。
洪湖市滨湖办事处船头咀村村医谢爱娥,中共党员,一名普通的村医,她二十年如一日,情牵渔民,扎根湖上,凭着对大湖渔民赤诚的爱和全心全意为患者做好医疗服务的职业信念,赢得了广大湖区群众的真切爱戴与尊重。
怀揣梦想她在这里安家落户
船头咀村常年“飘荡”在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洪湖大湖中央,是一个由170多艘散居船屋、600多人组成的小渔村。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个偏僻的湖上小渔村缺医少药没有一名医生,湖上的渔民谁要生病了,哪怕是小小的感冒,也得驾船走上20多公里水路上岸看病。希望有一名医生成了湖上渔民最热切的期盼。
1992年初,新婚不久的谢爱娥还是洪湖岸边滨湖办事处的一个卫生所里的医生,收入不多,日子虽不富裕,倒也过得安稳。一天晚饭的时候,在湖上做了二十多年木工手艺很少回家的公公与家人聊起湖上缺医少药的事情。“现在湖区渔民的收入增加了,渔民的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惟一不足的是缺医少药,大家要是得了个小病小灾的总是没法子。”公公很无奈地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现在形势好,湖区渔民收入增加了,要是我们能到湖上去,这样一来可以为渔民看病,二来还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谢爱娥在心里盘算着在征得家人理解和支持后,义无返顾地向组织申请到船头咀村当村医。后来经组织同意,谢爱娥于1992年8月把家安在了百里洪湖上,从此开始了水上行医路。
初来乍到,湖上的境况远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湖上没有安家的地方,只能蜗居在“村支部”——一艘绿色的船坞里一间高不过1.5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船舱;这里没有电,连简单的家电也派不上用场,湖面的清风难以排解夏天的闷热;这里没有路,方圆20多公里的船头咀村一片浩淼,谢爱娥高三语文
既不会游泳,也不会撑船,加上广阔的湖面无风都会涌起三尺浪,让过惯了陆地生活的她寸步难行;这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渔民绝大多数来自江苏、山东、安徽等17个省市,各具特色的方言,且不说看病问诊,就连简单的日常沟通也是困难重重;这里的人家居住分散,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的通讯联络工具,常年生活在船上精神生活极其单调,甚至连窜门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只是孤独与寂寞。
艰苦的生存环境,一下击破了谢爱娥怀揣的梦想。面对重重困难,她犹豫了,退堂鼓在她的心里狠狠地擂响,进退两难让她寝食难安。然而,后来发生的一件事却又让她坚定了留下来的决心。听说村里来了医生,村民们摇船架桨,有的走了几个小时的水路,聚拢到“村支部”争相问候岸上来的美女医生,家长里短,寻医问诊,好不热闹。虽然全是“外语”谢爱娥一句也听不懂,但她从村民淳朴的眼神中看
到的是热切的期盼,都没有难倒倔强的谢爱娥,她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去克服:不会游泳,慢慢学;不会撑船,慢慢憋;语言不通,慢慢说;皮质的出诊箱沾水容易散架,就自己用木头做„19年来,每天划着小船出诊接诊,风里来,雨里去,她在这片水面走过的水路,足可以绕地球两圈。
掀开医务室的一块“地板”,就是谢爱娥的家--一个高不过1.5米,面积不足10平方米的船舱。夏天闷热,她唯一可以用来解暑的电器是放在床头的一把电风扇;冬天阴冷,她就加一床棉被,而她所有的“家当”也都堆放在船舱中,既无冰箱彩电,也无音响洗衣机,因为即使有这些,船上也没有足够的电能。所谓的“家当”,无非就是一套陈旧的衣柜、一些必要的换洗衣物,外加一些必要的日常生活用品。作为女人最喜爱的化妆品,也仅仅是最普通的护手霜——因为冬天湖上风大,双手常常皲裂。要说最值钱的“家当”,则是一部用来接诊出诊24小时不关机的手机。
情系渔民她在这里播洒爱心
平时看病,挂账的现象在所难免,尽管手头上还有1万多元的欠账至今还没收回来,但不管是谁,只要有人身体不适,谢爱娥都会尽全力医治。现年59岁的渔民董继财去年12月份刚做完肺叶切除手术,恢复期需要打针吃药,又因为身体原因不便来回颠簸,谢爱娥便每天定时送诊上门。2011年洪湖大旱,机船根本无法通过,谢爱娥便准备了胶鞋、探路棍,每次到董继财家,她总是大汗淋漓。等到身体恢复的差不多时,董继财便坚决要求自己每三天亲自上门一趟赴诊。有一天,谢爱娥发现老董没有来就诊,便亲自上门了解情况。原来老董因为家境和身体原因,在谢医生那里有不少欠账,现在一直受谢医生的关照却又无钱付费,心里实在过意不去。得知这一实情后,谢爱娥依旧笑容满面劝慰老人不要计较,并要求老人继续好好看病。去年深冬的一天半夜,熟睡中的谢爱娥被急促的手机铃声惊醒——吴绍好老人突然发晕动弹不得。谢爱娥立马起床,准备好急救箱、药品、手电筒,独自驾着小船急速赶往老人的渔船,直到输完液老人有了病情好转才离开。
恪守医德她在这里收获真情
在近7000个日日夜夜,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每到年底,渔民为表达感激之情,将自家养的鱼送给她,即使她一再谢绝,但总是有人趁她不注意的时候悄悄把鱼放在她的医务室门口转身就走,有时一天就收到好几十条鱼。渔民们以一种纯朴的传统方式,表达着他们对谢医生的深深谢意。有人曾劝谢爱娥上岸谋一份差事,告别水上漂泊的生活,但谢爱娥说她不会选择离开,一是自己习惯了,二是和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有了感情,离不开,因为她也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
为了更好地给渔民治病,谢爱娥领头建立了船头咀村民公共卫生健康档案,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时时处处替渔民解决疾病防治的后顾之忧。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对谢艾娥来说是人生的一大劫难--妈妈病重,孩子需人照顾,而整个湖区一片汪洋,特大洪灾随时有爆发特大疫情的可能,她的工作更是举足轻重,片刻不能离开。为了给受灾的渔民做好疾病防控,她每天在大风大浪中满湖奔忙,好多次险些船翻人沉,常常一天休息不到7个小时。工作结束,他又要和丈夫一道抱着刚刚牙牙学语的孩子去照料病重的母亲。2008年元月,特大冰雪灾害使洪湖大湖上结满了一层厚厚的冰,渔民全被围困在渔船上,64岁的陈德胜患食道癌,其妻在为他煎中药时不慎引起大火,船上所有家什全部着火,住船也烧焦了,谢艾娥闻讯毫不犹豫将他们一家接到了“自己家”,共同生活和医治。2009年3月7日午夜,村民刘俊凤临产了,谢艾娥打着探灯连夜护送其到计生指导站生产。2010年,洪湖发大水,为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她顶烈日冒酷暑,挨家挨户发放消毒药材。今年洪湖持续干旱,为保障渔民饮水卫生,她带着探路棍,穿上胶鞋,逐家逐户指导投放净水药品„„
坚定信念她在这里执着追求
正因为她的忘我工作和倾情奉献,船头咀村民于2002年推选她为村委成员,分管妇联和计生工作;2006年光荣入党,连续多次被滨湖办事处评为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面对这一切,她说:“这是对我的鞭策和鼓励,这将激励我更好地为乡亲们服好务。”
谢爱娥认为,作为一名医生,除应当具备高尚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外,更要具备一颗诚挚的爱心和无欲无求的平常心。在这样的职业信念指引下,她在僻静的湖心孤舟上一干就是19年,热情周到为渔民服务,积极参与合作医疗、妇联计生等工作,从不言弃,任劳任怨,靠她那满腔的热情、高尚的情操去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疾苦,以一位乡村医务工作者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的内涵、演绎了奉献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当代共产党员的奉献之歌。
陈凡经
1、目睹乡亲遭血吸虫病折磨立志行医
陈凡经生长在南矶乡,目睹了不少村民患上血吸虫病,因病致贫、因贫致病。自己的姥爷也是因为血吸虫病过早离开了人世,1975年陈凡经如愿实现了自己的夙愿,成为南矶乡的一名医生。
2、不漏过一个样本,保证血吸虫防治第一手资料
高三语文
鄱阳湖的盛夏酷暑难耐,一次陈凡经得了重感冒,他从早晨6点开始到村民家里取便,取了50多个人的样本,大便生蛆爬到了身上.变质恶臭的气味熏得昏倒在地.3、为了阻断传染源多次受辱
陈凡经每年春季都要到沼泽地带查螺灭螺,秋季定期查病治病,控制传染源,最难进行的是化验环节。很多时候由于村民们自己怕脏,不愿意动手取大便,就拒绝配合化验,每到这时陈凡经都亲自动手完成这一过程。多年来村民们都看在眼里无不佩服。
4、冒险护送被毒蛇咬伤病人转院
南矶乡全乡人口4786人,只要乡里有人患重病要转院,陈凡经都会一路护送。2000年6月,朝阳东谢村陈飞凤在地里干活时左脚被毒蛇咬伤,呼吸困难,病情十分严重。丰水期的鄱阳湖风浪大,一个风浪扑面而来,陈凡经的无名指被氧气瓶压破,手指顿时鲜血直流,他一声不吭。由于救得及时,陈飞凤得救了。
5、从未在县城休过一个节假日,守护“瘟神岛”根治血吸虫
2004年医院已经给他下了疾病通知书,要求他离开疫区养病,新建县卫生局曾多次安排他离岛,他都没有离开。现在,一双儿女都已经从江西医学院毕业,在县城医院工作,在几十年中,他从未回县城和子女过春节。因为他坚信:在岗位多呆一分钟,岛上渔民就多一分安全感。
王布和用高尚的医德铸就崇高的灵魂
王布和,男,蒙古族,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西哲里木镇西哲里木嘎查卫生室乡村医生。2001年被评为盟、旗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2002年荣获自治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2004年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感动中国”西部十大新闻人物之一,2005年荣获全国民族团结先进个人称号。
王布和出生在哲里木嘎查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当时由于村里缺医少药,农牧民群众就医很不方便,八岁时其父亲患病去世。这使王布和深深认识到农民害怕得病、看不起病的难处,从而坚定了他钻研医术,扎根农村,一心一意为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除疾苦的决心。他拜民间老蒙医为师,学习蒙医内科。为了采集草药,他不知走了多少路,少睡了多少觉,手被磨烂了多少回,每制成一味药,他都亲口尝试,用自己的身体来验证药品的效果。几十年的精心钻研和摸索,王布和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知识和经验,他
采取针灸、药浴、按摩、拔罐以及中蒙药结合等办法,对肝、胃、类风湿、精神病以及一些山区常见疾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方法,为难以计数的蒙、汉、回、满、朝等各民族患者解除了病痛折磨。
王布和医生视患者如亲人,只要来到他的卫生室,不分国界、不分民族、不分职位高低,一视同仁。对生活条件实在困难的,王布和不仅免费提供治疗、住宿,有的还给拿回家的路费。“没有钱也能治病,这样的事情只有草原上才会有。”一些就诊者发出这样的感叹。去过王布和卫生室的蒙、汉、回、满、朝等各民族农牧民都伸出大拇指说他是民族团结的楷模,是一位医德高尚的好医生。王布和医生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不仅吸引了国内广大患者来就医,他的声名还远播海外。蒙古国患者也慕名多次邀请王布和医生前往诊治。
黑龙江漠河一位叫刘景义的金矿矿长患类风湿病多年,奔波求医五年多,但始终未见效。王布和采用内服中、蒙药、药浴等方式为其综合治疗,终于使其疾病得以好转。刘景义高兴地说,没想到偏僻的草原山村还有这样的好医生,他拿出3000元表示重谢,可是王布和医生只收了应收的医药费,其余的全部退还给该患者。
王布和不但治病救人,还处处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实意为家乡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在八十年代初,嘎查地处偏僻,不通电,王布和拿出一万余元赞助嘎查拉电,结束了嘎查不通电的历史。他每年还拿出一些资金维修学校校舍,1998年他拿出三千元钱彻底翻修了学校房舍,为嘎查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1998年嘎查通往镇里的桥梁被洪水冲垮后,王布和筹措资金修建了一座新的水泥桥,为嘎查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群众们亲切地称这座桥为“布和桥”。
王布和医生帮困济贫,为贫困老百姓伸出援助之手,他所在嘎查有一名残疾五保户叫哈日巴拉,今年53岁,老伴去世早,生活不能自理。王布和十余年如一日,帮助他安排生产生活。去年哈日巴拉老人住的土房成了危房,布和自己拿出钱给他建起了两间50平方米的砖瓦结构的房子,解决了他的住房问题。
王布和医生孜孜不倦地耕耘,默默地奉献在平凡而高尚的医务岗位上,他高尚的医德铸就了一位人民好医生的崇高灵魂。二十多年的医务工作中,他起早贪黑,不休节假日,任劳任怨地忘我工作,一心为农牧民群众解除病痛疾苦,以其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赢得了蒙汉等各民族人们的尊敬与爱戴。
最美乡村医生:她在丈夫背上行医22年
丈夫背着周月华去出诊
“周医生,你快过来看一下,我岳母头晕得厉害,呕吐、看不清东西。”9月28日清晨5时,一阵急促的电话声惊醒了睡梦中的周月华。周月华是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和其他乡村医生不一样的是,左腿残疾的她,每次出诊都要靠丈夫背或骑摩托送。
打电话的是西河村三社村民周明。周月华来不及带雨具,立即带着出诊箱,坐上丈夫艾起的摩托车出了门。到周明岳母童先英家的山路不到一米宽,又陡又峭,左边是悬崖,右边是山,车技娴熟的艾起骑得小心翼翼。
此时,一直下着大雨,在一个很陡的拐弯处,摩托车拐了一下,险些滑倒,夫妻俩惊出一身冷汗。高三语文
艰难地走了半个小时,终于赶到童先英家。来不及歇口气,周月华赶紧为老人量体温、测血压、听心肺、摸脉搏、开药打针等,待病情稳定后,又转送到柳荫医院作进一步治疗。
1969年,周月华在西河村呱呱坠地,因小儿麻痹后遗症,导致终生残疾,只能靠拐杖行走。凭着自己的执着,周月华完成了中学学业,并成功从卫校毕业。找工作时,因身体残疾,周月华四处碰壁。父母鼓励她:“乡亲们每次要步行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医院看病,你是学医的,为啥不自己开个卫生室?”
20多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方圆20平方公里,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丈夫背着她出诊的身影。
说干就干。800元的启动资金,自家堂屋作场地,1990年11月,周月华的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杵着拐杖在山间行医,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苦,也曾让周月华产生过“很难坚持下去”的想法。1994年,周月华和村里的艾起结婚。“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从此,艾起背着周月华行走在乡间,一背就是18年。
让周月华印象深刻的一次出诊,是1998年。“凌晨两点多,村民杨光照的儿媳妇临产。老艾背着我,在陡峭的山路上深一脚浅一脚,一个拐弯处,他左脚一滑,右腿一下跪在地上,我差点掉进深渊。”周月华说,这些年,虽遇到不少危险,但只要乡亲们病了,她仍会毫不犹豫地起身就走。
20多年来,周月华趴在丈夫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方圆20平方公里,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丈夫背着她出诊的身影。
最美乡村医生:邓前堆
1、溜索渡江,往返怒江两岸二十八年
怒江大峡谷山高水急,索道距江面的距离有30米,仅靠一套滑轮,一根绳子,在没有任何保护的情况下通过100多米长的索道,一旦出现意外将是九死一生,而为了给村民治病,邓前堆在这条索道上来来往往已经走过了二十八年。
2、随叫随到,无数欠条换来乡亲健康
邓前堆为了村民的健康,冒着危险,几十年如一日,他所在村计划免疫建卡、建证率达100%,接种率达9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90%以上。他给乡亲们治病,有求必应,不管本村外村,随喊随到。
3、朴实心愿,推动为村民建起“连心桥”
在交通部和云南省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到一年的时间。拉马底村的大桥“连心桥”于2011年11月23日正式通车。一个人,一条绳索,28年。邓前堆用坚守换来了百姓的健康,也结束了拉马底村百姓“溜索过江”的历史。
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颁奖词:
离乱中寻觅一张安静的书桌,未曾向洋已经砺就了锋锷。受命之日,寝不安席,当年吴钩,申城淬火,十月出塞,大器初成。一句嘱托,许下了一生;一声巨响,惊诧了世界;一个名字,荡涤了人心。他是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是89岁高龄的于敏。
中国氢弹之父于敏事迹:
于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89岁,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
在中国核物理的几位开创者中,于敏是唯一一位没有留学背景的人。在氢弹的理论探索中,于敏几乎从一张白纸开始,依靠自己的勤奋,举一反三。克服重重困难,自主研发,解决了氢弹研制中的一系列基础问题。1967年,中国完成了氢弹核爆实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了两年零八个月,这是世界上最快的速度。在氢弹研制过程中,于敏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成为中国氢弹研制中的关键人物。
从60年代开始,于敏放弃了个人热爱的基础物理专业,此后30年一直隐姓埋名,于敏一生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1999年,国家为两弹一星元勋授奖,另外一次是2015年1月9日,国家科技奖颁奖,于敏成为最高科技奖的唯一获得者。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颁奖词:
清水即将漫过家园,最后一次,把红旗在墙上摩平。你带领乡亲们启程,车轮移动的瞬间,心间隐痛。不敢回望,怕牵动一路哭声。五十年间,两度背井离乡,我们的老支书,一生放不下的,不只是白发高堂。他是湖北黄湖移民新村党支部书记赵久富,带领村民重找致富路。
“移民第一责任人”赵久富事迹: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外迁第一人,湖北“移民书记”赵久富
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湖北省有18.2万移民离别故土,赵久富是中线一期工程40多万移民的杰出代表。50年前,为修建丹江口水库,7岁的赵久富随父母搬迁到了郧县安阳镇余嘴村。2008年,该省试点移民开始,在余嘴村当了26年村支书的赵久富主动选择外迁,积极配合库区、安置区工作。于2010年4月,与61户村民一道,由十堰市郧县迁往黄冈市团风县。
赵久富是移民搬迁的带头人。2010年,南水北调移民工作正式开始,湖北十堰市郧县余嘴村被定为首批搬迁的移民试点村。家园难舍,故土难离,乡亲们户看户、村看村、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谁也不愿意主动搬迁。村支书赵久富是党员,又是村干部,还是一名退伍军人,尽管他的家没有被划进移民版图,但他必须带好这个头。他说服自己的爱人:“说话办事乡亲们都看着咱,为了国家南水北调工程我不能拖后腿。”
高三语文
2010年4月30日,搬迁的这天,赵久富含泪告别80岁高堂,带61户村民前往600公里外的黄冈。赵久富本打算把新家安顿好之后就接父母过来一起住,然而这却成了他一生的遗憾。2013年,老父亲突发疾病,当赵久富从黄冈赶回老家时,父亲已经永远闭上了眼睛。
搬迁后,赵久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领乡亲们积极进取,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历了从不适应,到逐渐融入当地;从依赖依靠政府,到主动参与、主动建设的巨大转变,移民的主人翁意识越来越浓,建设新家的热情越来越高,涌现了一大批带头致富、带头创业的先进典型。由于工作出色、贡献
突出,赵久富被任命为黄湖新区党总支书记,也是该省7.7万外迁移民中唯一的省人大代表。
“感动中国”组委员会评价赵久富:量与江海宽。赵久富在颁奖现场表示,自己父母也曾经历过一次移民,我们是二次移民。南水北调40多万移民付出的太多、太多。但看到这么大的工程,我们国家能做,很震撼。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颁奖词:
一个善良的背影,汇入茫茫人海。他用中国人熟悉的两个字,掩盖半生的秘密。他是红尘中的隐者,平凡的老人,朴素的心愿,清贫的生活,高贵的心灵。炎黄不是一个名字,是一脉香火,为我们点燃。他是江苏江阴市民张纪清,27年署名“炎黄”捐款,建敬老院、希望小学。
好心人“炎黄”张纪清事迹:
张纪清(江阴炎黄)
在“感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代表城市良心的符号,一是2006年度青岛的“微尘”,二是这一届的“炎黄”。
1987年,江阴祝塘镇政府收到一笔用于敬老院建设的捐款,捐款人署名“炎黄”,1000元的捐款金额几近于当时一个人一年的工资。此后27年间,贫困学生、希望小学、敬老院、地震灾区都陆续收到
了署名“炎黄”的捐款。
炎黄”到底是谁呢?当人们在大街上举着“寻找'炎黄'”的牌子,当“炎黄”渐渐成为江阴的慈善符号,当代表爱心的“炎黄陈列馆”落成,“炎黄”本人却千呼万唤不出来。
2014年11月,有位叫张纪清的老人在邮局汇款时突然晕倒。散落的汇款单暴露了他的秘密。人们发现,他就是江阴人寻找了27年的“炎黄”!
今年74岁的张纪清出身清苦,曾是改革开放后镇上的首个万元户。这些年,为了多做善事,他的房子越换越小,从3间变成2间,又从2间变成1间。
“一不小心”暴露了身份,他还有点苦恼,“唉!没有隐藏好。”当别人为他的善举点赞时,他摇摇头:“这都是小事,能帮就帮一把吧。”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颁奖词: 他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退休后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
最美乡村教师朱敏才、孙丽娜事迹:
爱·慈善 支教贵州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 孙丽娜
10年前,退休的外交官夫妇朱敏才、孙丽娜并没有选择在北京的安逸生活,而是来到贵州偏远山区义务支教。
他们将义务支教作为新生活的支点,也是圆了自己未圆的梦--1965年从贵州大学英语系毕业时,朱敏才填写的志愿是到贵州山区当一名英语老师,而国家的统一分配让他成了一名外交官。本来是小学教师的孙丽娜,因为跟随丈夫常驻外国使馆而不得不放弃心爱的工作,她总觉得当老师还没当够。
把光鲜靓丽的西装和礼服留在北京,背上简单的行囊,他们来到了偏僻的尖山苗寨。寨里有200多个孩子,在他们之前,这儿只有一名代课老师。
尽管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条件之艰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他们的卧室跟男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晚上要戴着两层口罩才能睡觉。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让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朱敏才患有高血糖、高血脂、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危险疾病,山区湿冷的气候又让他得上了风湿病。这里缺医少药,朱敏才干脆硬扛着。为省下钱购买教学器材和孩子的学习用品,那条大窟窿连着小窟窿的秋裤,他们都不舍得扔,缝缝补补接着穿。
这些年,夫妇俩行了上万公里,支教了5所乡村小学,不仅为学校新开设了外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还募集善款350多万元,为孩子们建了电脑教室和学生食堂。偏远的山寨因为他们的出现而看到了希望,他们也因为孩子们的面貌一新而感到莫大满足,“整个寨子都飘着他们朗读的读书声,那声音太美了。”
2014年9月,在支教的第9年,扎根贵州山区的朱敏才第一次回到北京,他和孙丽娜一起,接受“最美乡村教师”的颁奖。谈起未来的打算,年逾古稀的他表示“只要还能动,就在那里教下去”。但让孙丽娜没有想到的是,仅仅一个月之后,丈夫就因突发脑溢血被送进了遵义县人民医院。突然见不到朝夕相处的朱老师了,孩子们总是问:“朱老师什么时候回来呀?朱老师您快点好起来吧!”
穿一件充满生机的绿色上装,孙丽娜来到“感动中国”的舞台,含泪接过属于他们夫妇俩的荣誉。她带来了丈夫的近况:“他右半边还没有知觉,但神智开始清醒,可以连着说两三个字了。”回到孩子们中间,这是朱敏才最大的心愿。
“感动中国”为他们写下的颁奖词是:“你们走过半个地球,最后在小山村驻足。你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夕阳最美,晚照情浓。信念比生命还重要的一代,请接受我们的敬礼!”
高三语文
当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将大爱洒向山间的时候,江苏江阴的村镇和河南郑州的陇海大院同样因为超越亲情的大爱而温暖如春。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颁奖词:
“他的四周寂静下来,你的心完全沉没。除了母爱你一无所有,但也要横下心和命运争夺。十六年陪读,你是他的同桌,你作他的耳朵,让他听见这世界的轻盈,也听见无声的爱。”48岁的陶艳波,辞职陪着失去听说能力的儿子一起上学,12年苦读,儿子如愿考上了大学。
做儿子的耳朵和向导、陶艳波事迹:
爱·亲人 失聪儿子的陪读妈妈:陶艳波
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即使是出于天性的母爱,也会因为她的非凡坚韧及创造的奇迹而深深震撼观众的心灵。继往年割肝救子的暴走妈妈陈玉蓉和为儿女留下巨幅十字绣作为未来学费的癌症母亲姚厚芝之后,这回,陶艳波母子的故事,再次成为全场的泪点。
儿子杨乃彬8个月大的时候因病失聪,从此,这个黑龙江的三口之家,为儿子的明天,走上了一条异常艰辛的路。
陶艳波本不敢眺望太遥远的未来。她先是去北京学习唇语,回来后不厌其烦训练儿子。整整3年,当那一句含混不清的“妈--”从儿子嘴里说出时,陶艳波和丈夫相拥而泣。儿子7岁那年,她毅然辞掉工作,随儿子一起走进了小学校园。她决心以自己的陪读,为儿子赢得与健全孩子同样的教育。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四年级,整整16年,陶艳波成了杨乃彬的“同桌的你”。
小学的课程相对容易,陶艳波面临的考验在于体力。课间,她得陪着孩子们蹦蹦跳跳。上课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孩子听讲,她坐在一张很矮的凳子上,一堂课下来,累得腰酸背痛。乃彬看不清老师的口型,急得满头大汗。为了让儿子跟上进度,陶艳波必须把上课的内容全部记下来,课后,放慢速度再给儿子讲一遍。
乃彬小学六年级时,陶艳波和丈夫倾尽家财,为他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初中三年,陶艳波既要学习越来越难的功课,还要给儿子进行声音训练。2008年,乃彬收到重点高中录取通知书的那天,陶艳波笑了,班主任却抱着她哭了:“这3年你太不容易了!”
更不容易的是接下来的高中三年。复杂的方程和定律,让年过40岁的陶艳波学得异常吃力。“如果我不懂,他就更不懂了。”为了让儿子考上大学,陶艳波成了全班最用功的学生,“一下课就缠着老师问问题,有些题目一想就是一宿。”
2011年,失聪的杨乃彬终于走进了大学校门。“别家的孩子19岁考入大学,我家的孩子也是19岁考入大学。”说起自己的儿子,陶艳波充满自豪。
如今,乃彬已经是个懂事的男子汉,为减轻家庭经济负担,他勤工俭学,为同学提供快递服务。他那青春的脸庞,洋溢着自信的微笑。当道路越走越宽,48岁的陶艳波会在今后的日子里,给自己订立什么规划么?“感动中国”的采访环节,主持人敬一丹提醒陶艳波:“比如旅游啊,美容啊„„”陶艳波并不接茬,又把话题回到儿子身上:“我的希望就是,他以后能够融入社会。儿子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母子俩一起唱起了《世上只有妈妈好》,听力受限的乃斌无法找准音调,但这依然是最让人动容的演唱。在舞台上唱歌,这是乃彬打小的心愿,也是妈妈帮他圆了又一个梦想。
母子俩能收获今天的成功和荣誉,离不开一个人--乃彬父亲的全力支持,“感动中国”也把他请到了现场。“既然生下他,就要对他一辈子负责。”陶艳波和丈夫的坚定共识,支持着他家走过风雨,走向阳光。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颁奖词:
钢的意志,铁的臂膀,每天都在与死亡的狂沙较量。危险无处不在,他用胸膛作盾牌;为了同胞的安宁,他选择了翱翔。高飞的猎鹰,他绝不孤独,因为身后是人民!他是新疆和田地区公安局民警木拉提•西日甫江,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大漠“猎鹰”木拉提•西日甫江事迹:
木拉提·西日甫江是新疆和田地区一名公安民警。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粉碎在预谋之中,他也因此被当地群众誉为“猎鹰”(维吾尔语的尊称,传说中老百姓的守护者)。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你当时怕不怕?”“感动中国”主持人白岩松问木拉提·西日甫江。“也怕。”
“那你为什么冲在前面?”
“因为我已经有老婆有孩子了,可很多年轻人还没有成家,还没有自己的孩子。”这个38岁汉子的朴实回答,令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木拉提”在维语中是“梦想”的意思。木拉提·西日甫江的梦想有两个:一是当一名优秀的警察,这是他一生要追求的目标;二是让和田更加祥和,大家都去那里旅游。
2014年4月,木拉提获得重要情报,一伙隐藏在和田农村的暴恐分子,正在秘密制造大批炸弹,准备实施多点连环袭击。秘密侦查发现,暴恐分子有很强的反侦查意识,布置了大量机关,还在制爆窝点的内部和周边预埋了遥控启爆的炸药,事情一旦败露,就打算和警察同归于尽。情况紧急,木拉提和高三语文
战友们没有犹豫,在摸清位置、确定时机后,果断行动,击毙了歹徒。当场搜出了200多枚的自制炸弹的成品和半成品,其中包括杀伤力巨大的汽油炸弹和人体炸弹。
和田是暴力恐怖斗争的前沿阵地,面对艰巨繁重和复杂危险的维稳任务,木拉提•西日甫江与犯罪分子机智周旋、斗智斗勇,先后数十次将暴恐犯罪活动打击在预谋之中。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颁奖词:
偏见如同夜幕,和大山一起把村庄围困。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像一名战士,在自己的阵地上顽强抵抗;像一位天使,用温暖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重新照进村庄。他是江西赣州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肖卿福。
麻风病医生肖卿福事迹:
肖卿福,男,66岁,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皮防所支部书记、皮防科科长,一位麻风病医生。一说到极具传染性的麻风病,许多人都会心生畏惧。42年前,当他第一次走进了江西唯一一个麻风病康复村——于都县安背村时,他一夜没睡,连床都不敢碰,蹲在地上一直到天亮。
但医生的职责让他留了下来。42年间,他独立确诊、治疗麻风病新发、复发患者300多人,矫正康复手术100多例,从未出过医疗事故。经过肖卿福和他的同行的共同努力,麻风病患病率从1966年的每10万人中23.5人下降到2009年的十万分之0.5。2010年,贡献突出的肖卿福荣获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奖——马海德奖。
退休后,肖卿福依然闲不下来。他坚持每周到镇上出诊一次。“只要病人需要,我就要帮他们。”
守护父亲朱晓晖颁奖词:
十三年相守,有多少日子,就有多少道沟坎。命运百般挤兑,她总咬紧牙关。寒风带着雪花,围攻最北方的一角。这小小的车库,是冬天里最温暖的宫殿。她病中的老父亲,是那幸福的王。她是朱晓晖,为给父亲治病,她辞掉报社的工作,欠下一身债务,周末还给“债主”的孩子补习。
守护父亲朱晓晖事迹:
瘫痪老爹的孝顺女儿:朱晓晖
本年度“感动中国”的另一则亲情故事同样发生在黑龙江这片黑土地上,与陶艳波的舐犊之情所不同的是,女诗人朱晓晖为我们讲述的是反哺之恩。
刚过40岁就头发灰白、十几年没买过新衣服、整日洗洗涮涮„„这样的朱晓晖很难让人将她和诗联系在一起。
但她又确实是诗人,16岁起发表诗歌,大学毕业后在报社工作。2002年,父亲突患脑梗瘫痪在床,从此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
“父亲最疼我,我一定要让父亲活下去。”为了悉心照料父亲,朱晓晖辞职、借债、卖房卖车。不堪重负的丈夫带着孩子离开了这个家。生活的苦难全压在了朱晓晖的肩上。
父女俩在社区的一个车库里安了家,一住就是13年。女儿天天给父亲擦身、翻身,父亲从未得过褥疮。两人生活的唯一来源是父亲每月1000多元的养老保险,除去治病的开销所剩无几。为维持生活,朱晓晖放下面子去菜市场捡拾别人不要的菜。
“刚开始也有一点点委屈的感觉,但是一看见我爸活着,每天还能跟我爸爸聊聊天,我就觉得很快乐。”夜深人静时,朱晓晖会在灯下铺开一张纸,写写诗,一年也能写个百十首,父亲常常是诗中的主角。
“每天看着东升西落的太阳在守望着父亲让我明白这样的日子会久久的存在不能让坚强的身体倒下要勇敢的寻找生命的活力”诗歌赐予她力量,让她抬头面对生活的所有赠予。
在“感动中国”之前,朱晓晖的孝心故事感动了当地一家孔子学堂的师生。每个周末,朱晓晖在这里当志愿者老师。师生们随她来到那间车库,孩子们背着《三字经》,唱唱跳跳表演节目,还排着队,仰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凑到病榻前亲一亲爷爷那张沟壑纵横的脸。当一老一少两张脸庞在短片中定格时,其带来的心灵冲击胜过任何言语和教材。
科学先驱师昌绪颁奖词:
忧国不谋生。八载隔洋同对月,一心挫霸誓归国,归来是你的梦,盈满对祖国的情,有胆识,敢担当,空心涡轮叶片,是你送给祖国的翅膀,两院元勋,三世书香,一介书生,国之栋梁。
科学先驱师昌绪事迹:
爱·科学 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两位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被评为同一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这在“感动中国”长达13年的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其一是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材料科学先驱师昌绪。
在“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属于他的那尊奖杯被放在烛光和白玫瑰花前--于2014年11月10日仙逝、享年96岁的他,将在天堂里接过这份荣誉。“这让我觉得很欣慰。”师昌绪的夫人通过短片替老伴儿发来获奖感言,“我们每个人,能够一心为国,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将来都可以感动中国。”
“一心为国,兢兢业业”,这是师昌绪一生的写照。2011年1月12日,本报记者曾来到他的居所,记录下这位耄耋老人的音容笑貌。坐在一幅“九旬创得千秋业,百岁更庆万世功”的书法对联前面,他目光如炬,中气十足:“哪里需要发展,怎么发展对中国有利,我就敢干!”
正是这样的赤子情怀,他于上个世纪50年代不畏艰辛,从大洋彼岸的美国留学归国,于60年代立下军令状研制出航空发动机最关键的空心涡轮叶片,成为中国高温合金的开拓者。他于2000年组织两院论证,将制造大飞机列入中长期规划。九十多岁了,他还天天去自然科学基金委上班,编辑《材料大词典》,并为国家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献计献策。
那天,他好几次强调:“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需要,生来就得为国家作贡献,这是我唯一的目的。”高三语文
他把最后的光和热全部奉献,不折不扣达成了他唯一的目的,尽管没有等来那副对联所说的“百岁更庆万世功”,但他的人生同样因为纯粹而没有遗憾。
陇海大院颁奖词:
和风春满园。一场爱的马拉松,长跑三十九年,没有终点,一座爱的大院,满是善良的人,温暖的手,真诚的心,春去春回的接力,不离不弃的深情,鸽子飞走了还会回来,人们聚在一起,就不再离开。
陇海大院事迹:
陇海大院爱心集体
陇海大院精神被发现有些偶然。2008年,一位下基层采访的记者无意中得知高新海的故事,在挖掘这个故事时,陇海大院的爱心事迹方为外人所知。
陇海大院原本称作陇海院。据《郑县(注,郑州以前叫郑县)志》记载,陇海院建于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是为了分段修筑陇海铁路而筹建的办公大院。
院内环境优美,青砖铺设的一条条甬道通向一座座小楼,每幢楼房周围都种植有整齐的冬青和常青的松柏、翠竹。幢幢典雅的楼房全是西式的,木质结构和红砖、红瓦或红灰相间的砖瓦搭配,相得益彰。
解放后,陇海院被改为铁路老干部宿舍,之后成为陇海院社区、陇海宾馆所在地和铁路职工集中居住的楼房大院。
一位老人回忆多年前的陇海大院,“夏季,陇海院内培植的花木争奇斗艳,特别是满院里到处都是一片片、一丛丛的丁香花木。”
就是这个充满传奇色彩的陇海大院,近年来以另一个传奇—“陇海大院精神”再次引起关注。2014年5月16日,电影《好好的活着》在郑州市奥斯卡升龙国际影城举行了首映式。
影片就是以陇海大院的大量真实故事改编,再现了获得“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的“陇海大院爱心集体”数十年接力照顾高位截瘫者高新海的感人事迹。
著名编剧孟宪明谈电影剧本创作时感慨,他在陇海大院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影子,他要以这部片子向陇海大院致敬。陇海大院精神是什么?“邻里互助、扶残助残、扶危济困。”
第二篇:2013高考作文必备素材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林俊德:工作到最后一刻
中国工程院院士、总装备部某基地研究员林俊德,2012年病逝。林俊德入伍52年,参加了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
【颁奖词】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五十年。剑河风急云片阔,将军金甲夜不脱。战士自有战士的告别,你永远不会倒下!
纵死终令汗竹香
2.陈斌强:背着妈妈上班
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决定带着母亲上班。他用一根藏青色的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然后每天骑着电动车。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孝更绝伦足可矜
3.何 玥:捐献肝肾女孩
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9月初,病情复发二次入院,肿瘤已扩散至脑部组织。当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三个月时,她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何处春江无月明
4.高秉涵:台湾老兵
高秉涵,台湾律师,老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高秉涵的一生,凝聚了所有台湾老兵经历的坎坷和艰辛,同时也见证海峡两岸从隔绝到沟通的一段特殊历史。
【颁奖词】海峡浅浅,明月弯弯。一封家书,一张船票,一生的想念。相隔倍觉离乱苦,近乡更知故土甜。少小离家,如今你回来了,双手颤抖,你捧着的不是老兵的遗骨,一坛又一坛,都是满满的乡愁。
悲莫悲兮生别离
5.高淑珍:爱心小院
高淑珍,56岁,河北滦南县司各庄镇洼里村普通农村妇女。附近村庄也有一些因肢残不能上学的孩子,他们都对读书充满渴望。她想让不幸的孩子都能读书,于是在家里办起了学校。
【颁奖词】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爝火燃回春浩浩
6.陈家顺:卧底民工局长
陈家顺,云南省沾益县人力资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沾益县驻浙江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1968年出生。
为保障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利益,从2007年9月起,陈家顺先后深入5家用工企业,以农民工的身份应聘到企业“卧底”打工。
【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
动人以行不以言
7.张丽莉:最美女教师
女,30岁。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第十九中学初三(3)班班主任。驾驶员误碰操纵杆致使车辆失控撞向学生,危急时刻,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碾到了车下。
【颁奖词】别哭,孩子,那是你们人生最美的一课。你们的老师,她失去了双腿,却给自己插上了翅膀;她大你们不多,却让我们学会了许多。都说人生没有彩排,可即便再面对那一刻,这也是她不变的选择。
冰雪为容玉作胎
8.李文波:南海守礁王
李文波,男,48岁,山东平度人,中国海军南海守礁士兵。李文波21岁时毕业于中国海洋大学,当年入伍,三年后赴南沙永暑礁,直到现在。
【颁奖词】二十年坚守,你站成了一块礁石,任凭风吹浪打。却只能愧对青丝白发。你也有梦,可更知肩上的责任比天大。你的心中自有一片海,在那里,祖国的风帆从不曾落下。
能受天磨为铁汉
9.周月华、艾起:残疾医生夫妇
周月华,女,43岁,重庆市北碚区柳荫镇西河村乡村医生。二十多年来,她硬是靠着拐杖和丈夫的后背,“爬”遍了方圆13平方公里的大小山岭,为辖区近5000村民带去了医疗服务。【颁奖词】她背起药箱,他再背起她。他心里装的全是她,而她的心里还装着整个村庄。一条路,两个人,二十年。大山巍峨,溪水蜿蜒,月华皎洁,爱正漫漫的升起。
清香传得天心在
10.罗 阳:歼-15总负责人
罗阳,男,51岁,辽宁沈阳人。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11月25日,随中国首艘航母“辽宁舰”参与舰载机起降训练的罗阳,在执行任务时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猝死,不幸殉职。【颁奖词】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
长使英雄泪满襟
11.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藏区12年支教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杜玉波: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于
丹: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12.吴孟超: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的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胡占凡: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任卫新: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词】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13.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易中天: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
陆小华: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14.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孙伟: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陈淮: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15.阿里木: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
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崔永元: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只有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煽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陈菊红:传说中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词】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16.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五岁时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
丁俊杰:孝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孟佩杰,付出的是孝心,赢得的是尊重,一个感动中国人的平凡女孩。王振耀:小小的年岁,撑起几经风雨的家。她的存在,是养母生存的勇气,更激起了千万人心中的涟漪。【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17.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阿来:倏然之间事情就发生了!没有犹豫与权衡的空间与时间,不假思索就伸出双手,这是本能,是善良的本能!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18.科学泰斗——钱伟长(赤子)
钱伟长(1912—2010),江苏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28岁时,他的一篇论文已经让爱因斯坦大受震动,并迅速成为国际物理学的明星。抗战结束后,钱伟长拒绝美国科学界的诱惑,坚持回到祖国,开创了力学科学教育体系,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57年,钱伟长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但是钱仍然没有放弃科研和对祖国的忠诚。1977年以后,他不辞辛劳,去祖国各地做了数百次讲座和报告,提倡科学和教育,宣传现代化,为富民强国出谋划策。1990年以后,他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及和平统一祖国的大业奔走。他是学贯中外、国家利益重于一切的当之无愧的科学泰斗。
杜玉波:奠基中国近代力学,他是伟大的教育家。他一生坎坷,从未放弃理想,为国家谋,为天下谋。纪宝诚:《论语》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钱先生以毕生的身体力行,昭示了一位学者的坚持与信仰。颁奖辞: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屈,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思与悟:有人说,钱伟长太全面了,他在科学、政治、教育每个领域取得的成就都是常人无法企及的。钱伟长说: “我没有专业,国家需要就是我的专业;我从不考虑自己的得与失,祖国和人民的忧就是我的忧,祖国和人民的乐就是我的乐。”他用六十多年的报国路诠释了自己一直坚持的专业:爱国。
19、信义兄弟——孙水林 孙东林(信义)
孙水林,男,1960年生,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泡桐镇人,建筑商。弟弟孙东林。2010年2月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水林回到天津,他决定在天津至武汉的高速公路封路雨雪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工资。春节前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当晚,孙水林提取26万元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车祸,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说多少钱,就给多少钱。钱不够,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6.6万元和母亲的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60多名民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新年不欠旧年账,今生不欠来生债”。孙水林、孙东林兄弟20年坚守承诺,被人们赞为“信义兄弟”。2010年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选“中国好人榜”。
陈淮:这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照,值得我们整个社会照,值得我们把自己的心掏出来照。喻国明:他们如期还薪原本是普通的,因为生死接力,才显得具有特殊的意义。透过这件事情,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也许应该让我们看到更多的令人痛心的缺失。
颁奖辞:言忠信,行笃敬,古老相传的信条,演绎出现代传奇。他们为尊严承诺,为良心奔波,大地上一场悲情接力,但情义打在地上铿锵有力。
思与悟:二十来年不欠农民工一分钱,他们用生命的悲情接力,用良心、尊严、承诺和实践,将信义打造成光灿灿的金质名片。曾经的打工拿不到钱的经历,让他们深味农民生存的不易,立志将信义坚守到底,深挚的情谊镜子一样映照出社会存在的恶疾。
20、康巴铁汉——才哇(铁汉)
2010年4月14日,青海省玉树县发生7.1级地震,住玉树州粮油公司的才哇在一阵山摇地动中懵了,回过神来以后他立即冲出了家门,开车赶往扎西达通村,他要去救自己的村民。在路上,他看着四处坍塌的房屋和被困的受伤群众,马上停下来投入到救人当中。“才哇,你们家的房屋全塌了,人被压了,你快去看看吧!”一名村干部带来的这一噩耗如晴天霹雳。然而,才哇继续在废墟里刨挖的双手却一直没有停歇下来。
在紧张运送了近30多名受伤的各族群众后,他安排好下一步工作,急急忙忙赶回家去。可那个时候,呈现在他眼前的却是亲戚们帮助他料理亲人后事的场面,看着刚从废墟中挖出的3位亲人的遗体,撕心裂肺的巨大痛苦迅速穿透了才哇的身心。当他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救灾晚会上接受采访时,他最大的愿望依然是能以最快的速度回到玉树,回到他的村民身边。
陈彤:他是一个普通的村干部,当大灾到来时,才哇展示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应该有的担当和力量。
丁俊杰:村民就是自己的亲人,有了亲情才能干好基层工作,关键时刻才会有这样的风范。
颁奖辞:对乡亲有最深的爱,所以才不眠不休;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才不离不弃。铁打的汉子,是废墟上不倒的柱,不断的的梁。他沉静的面孔,是高原上最悲壮的的风景。
思与悟:在大灾面前,他难以停下救援的脚步,用双手一次又一次地将乡亲从废墟里刨出,却走不完短短的回家之路,直到与亲人生死殊途。他将大爱扛起,将痛苦深藏,用高原铁汉的脊梁,将爱与生命理解的深厚悲壮。
21、雷锋传人——郭明义(传人)
郭明义,男,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工作,1996年至今,任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从1996年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其自身血液的10倍多。2002年,郭明义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鞍山市第一批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6年,郭明义成为鞍山市第一批遗体和眼角膜自愿捐献者。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挤在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郭明义曾先后获部队学雷锋标兵、鞍
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
王振耀:长期奉献不计报酬,于普通岗位拓展慈善,的确是当代雷锋。
阎肃:谁言雷锋去?请看郭明义。盈怀热心肠,满腔浩然气。
颁奖辞:他总看别人,还需要什么;他总问自己,还能多做些什么。他舍出的每一枚硬币每一滴血都滚烫火热。他越平凡,越发不凡;越简单,越彰显简单的伟大。思与悟:他是春蚕,默默地倾吐着晶莹的丝线,用爱与温暖将人性浇灌。五年工作量的奉献,6万毫升鲜红的血液,12万元的爱心捐款,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将“善”优美地抒写!血液、骨髓、眼角膜、遗体、金钱、名利„„他还有什么不可以奉献?
22、舟曲之子——王伟(砥柱)
王伟,27岁,陕西省大荔县埝桥乡游斜村人,甘肃总队甘南藏族自治州支队舟曲县中队副中队长。2010年8月7日晚,舟曲发生泥石流。王伟立即向中队领导汇报雨情,准备应对突发事件。11时48分,王伟带领25名官兵冒雨冲入泥石流现场,与救援队战士搜寻着生还者。没有任何工具,王伟和救援官兵徒手掀开瓦砾,他与战友营救20多个小时,让23条生命逃离了死神的威胁,而自己怀孕2个月的妻子和岳父母一家四口人却遇难,被浑浊的泥石流无情吞噬。救灾的那几天,王伟总会习惯性地掏电话、看妻子的未接来电:,“不知道她最后会说什么。”王伟拭去眼泪又说,“我现在就想多救人,多救出一个人,心里才能好受一些!”
陈章良:送别妻儿他落泪了,但他深信爱人就是爱所有的人。英雄坚强,舟曲人民永远是你的亲人。
朱玉:那个夜晚燃起的灯火,将成为无数人今生不灭的火把!
颁奖辞:大雨滂沱,冲毁了房屋淹没了哭喊。妻儿需要你的肩膀,而人民更需要你的脊梁。五百米的距离,这个战士没有回家。那个最黑暗的夜晚,他留给自己一个永远不能接起的电话,留给我们一种力量。
思与悟:灾难中他用战士的肩膀,扛起了百姓生的希望,却把无助的妻儿留在了最黑暗的废墟,五百米的归家之路,成了永难超越的生死之距。子弟兵的职责与使命,使他挺立成人民心目中的中流砥柱。适用话题:抉择、责任、使命、无私、奉献、英雄、大爱、痛苦、愧疚、牺牲、价值、意义、军民情深、脊梁、光明与黑暗、信念、希望、支撑„„
23、英雄翁婿——王茂华 谭良才(炽爱)
3月21日14:50许,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伯塘村一栋普通民房内,厅堂里有5名幼童在嬉戏,一个孩子打着了手中的打火机,灾难就这样突然到来。王茂华和谭良才得知火情之后,奋不顾身地数次冲进火海,成功救出5名孩子,而王茂华与其岳父谭良才却被严重烧伤。王茂华烧伤面积达98%,经多方救治无效,于5月2日凌晨1时19分不幸去世,年仅27岁。谭良才烧伤面积达85%,目前处于良好的恢复调养期。满怀无私无畏的爱,王茂华、谭良才这对普通婿丈在刹那间如化茧成蝶般绽放出了耀眼夺目的生命之光。
刘姝威:普通的教师普通的农民,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不缺少舍己为人的英雄。
涂光晋:当他们义无反顾冲进火海的时候,近乎于本能的行动,折射出今天亟需弘扬的善与爱。
颁奖辞:烈火是一场生死攸关的测试,生命是一道良知大爱的考验,你用果敢应战,用牺牲应答!一对侠义翁婿,火海中三进三出,为人们讲述了什么是舍生忘死,人间挚爱!
思与悟:一位普通的教师,用爱给学生上完了最深刻最壮美最成功的最后一课;一位普通农民,用义无反顾的行动证明了人性本善。他们用生命,在熊熊的烈火中,将人性的光辉燃烧的光芒万丈,将爱与善的旗帜高高弘扬!
24、最美洗脚妹——刘丽(姐姐)
刘丽,29岁,来自安徽颍上县的农村姑娘。刘丽有五个兄弟姐妹,因家境贫寒,14岁那年,还在念初中就辍学了,她要外出打工,挣钱为弟弟妹妹交学费、贴补家用。她先后到湖北、江苏等地打工,做过服务员,当过保姆。2000年至今,刘丽一直在厦门一家足浴城当“洗脚妹”,月薪2000-3000元,曾被老家的人误会。然而,让身边所有人意想不到的是,为了“生计”打拼的刘丽,把辛辛苦苦攒下来的大部分积蓄都捐助给了那些贫困学生,她自己却仍然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据厦门同安区妇联透露,从2006年起,刘丽通过厦门市妇联在同安一些中小学校展开一对一资助,资助人数也从最初的7个至10个,到现在固定的37个。她把赚来的钱几乎
都资助了贫困学生,还号召数百位好心人加入她的爱心团队。虽然有人说她“傻”,但更多人认为———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孙伟说:刘丽以自身的朴素的生活经验,坚守着善良的底线,展现了当代青年没有熄灭的爱的光芒。
王晓辉说:她和她代表的80后女孩,是都市森林中的蒲公英,真正中国的希望,将在他们脚下生根。颁奖辞:为什么是她?一个瘦弱的姑娘,一副疲弱的肩膀。是内心的善良,让她身上有圣洁的光芒。她剪去长发,在风雨里长成南国高大的木棉,红硕的花朵,不是叹息,是不灭的火炬。
思与悟:她在辛苦的工作里,在别的孩子身上,实现了自己求学的梦想,捐资助学无怨无悔。她用一颗纯美的心,将爱心传递,一个农村姑娘,温暖了一座现代化的都市,她是中国最美的洗脚妹!
25、警界保尔——孙炎明(活着)事迹回放:被称为警界保尔的孙炎明,1962年10月出生,浙江省东阳市看守所任监管民警。从警28年来,孙炎明教育挽救了一大批失足人员。2004年他被查出患脑癌,6年来三次做手术,与死神擦肩而过。“只要我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的工作,监所安全我才心安。”孙炎明说。9年来,孙炎明分管和协管的监室从未发生过任何安全事故。2008年,孙炎明所在的看守所住进一位死刑犯,情绪暴躁,屡次闹事。孙炎明仔细问案情、看卷宗,主动要求将叶某调到自己负责管理的监室。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工作,犯人平复下来,并认识到自己的罪行。被执行死刑的那天,犯人要求见孙炎明最后一面。他说:“孙管教,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谢谢你,你的恩情来生再报。” 涂光晋说:耐心、诚心、坚守、坚持,他用生命诠释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任卫新说:职守在一个特殊的世界里,却让死囚的心灵重新感受到久违的人间温暖。警界保尔,特殊的爱献给了特殊的你。
颁奖辞:重犯监室年年平安,而自己的生命还要经历更多的风险。他抖擞精神,让阳光驱散铁窗里的冰冷,他用微笑诠释着什么是工作,用坚强提示着什么是生活。人生都有同样的终点,他比我们有更多的坦然。
思与悟:一个小时的绝望之后,他洞彻生命的真谛,在忘我地工作中体验着活着的快乐与意义,超越病痛之躯,守望着铁窗里迷途的灵魂,以慈父的热肠致力于改造人格的工程,用爱的温情唤醒那些残缺人性里最后的良知。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着“警界保尔”在绝症与铁窗前微笑着挺立?
26、感动中国特别奖——海地地震遇难的八名维和英烈 北京时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发生里氏7.3级强烈地震,首都太子港及全国大部分地区受灾情况严重。此次地震共造成近20万人丧生,其中包括8名中国维和人员遇难:朱晓平、郭宝山、王树林、李晓明、赵化宇、李钦、钟荐勤、和志虹。据了解,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地首都太子港西部约15公里处,震源深度约为8公里。而中国第八支赴海地维和警察防暴队的驻地就在太子港。海地时间1月12日下午13时40分左右,朱晓平一行降落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他们一刻也没有休息,随即赶去中国维和警察营地,看望维和队员。然后,又赶赴联海楼与联合国官员商谈。16时53分,灾难降临。2010年1月19日,公安部政治部正式批准在海地地震中不幸遇难的8名中国维和警察为烈士。1月20日上午9时,公安部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为8位遇难维和人员举行共和国公安维和英烈遗体告别仪式。
思与悟:他们是中国警界的精英,为了和平的理想远赴海地,在地震自然灾害中罹难的他们,正在致力于解决人为的灾难——维持世界的和平。“维和英雄,浩气长存”,和平不会在灾难面前却步,英雄的火炬会在更多人手中传递,因为世界人民有着共同的心声:和平!中国人为和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一刻,感动的不只是中国,还有世界。
27、感动中国特别奖——K165次列车乘务组
2010年8月19日15时15分,西安开往昆明的K165次旅客列车运行至宝成线德阳至广汉间,洪水致使石亭江大桥5、6号桥墩倒塌,7号桥墩倾斜,造成列车机后5-17位车辆脱线,1318名旅客的生命财产安全遭受严重威胁。危急时刻,K165次列车司机果断采取紧急制动措施,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列车停稳;K165次列车乘务组临危不乱,迅速组织旅客有序撤离,在15分钟内把所有旅客安全转移,随后列车15、16号车厢坠入江中。此次事故中,旅客和铁路职工无一人伤亡,创造了抢险救援的奇迹。铁道部授予西安铁路局西安客运段K165次列车第二乘务组“抗洪抢险勇救旅客英雄列车”荣誉称号,给予记大功一次,同时授予火车头奖杯。
思与悟:临危不惧让我们看到了工作态度,而临危不乱,让我们看到了职业水准。15分钟,上帝给了K165次列车15分钟,英雄的乘务组紧紧地抓住了,从死神手中抢夺出了1318个生命,在惊心动魄的灾难中创造了无一伤亡的救援奇迹。他们应对灾难所表现出的素质:一
流的职业水准、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协作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28、感动中国特别奖——中国志愿者
2010年5月上海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一批80后、90后的年轻人幸运地作为志愿者进入了世博园区,为观展的客人提供服务。他们接受了严格的上岗培训,除了具有过硬的服务技能外,都具有一颗强烈的责任心。在场馆,在车站,在广场,他们的身影在熙熙攘攘的世博园中显得十分抢眼。无论是烈日当头,还是狂风暴雨,不管多么辛苦和忙碌,他们总是面带微笑,驻守或奔忙在各自的岗位上。他们从措手不及、手忙脚乱,到胸有成竹、沉着面对,赢得了中外游客与世博组织方的一致好评,也为中国完善志愿者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184个日夜,他们用稚嫩的肩膀担负起了“世界在你眼前,我们在你身边”的承诺。他们的微笑不仅成为一道独特亮丽的世博风景线,同时也成为了全世界了解中国年轻一代的重要窗口。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志愿者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更要习惯您也是志愿者当中的一个,在2010年不同的背景上,我们在玉树,在舟曲,在世博,在亚运,在那些鲜为人知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志愿精神在闪耀。
思与悟:我们把它转变成一颗又一颗志愿的心,属于志愿者的这个奖杯,应该颁给太多太多的人,它属于你,属于我,属于他。让这个奖杯在人群当中传递,在您的手中传递,就像一个邀请:你也是志愿者当中的一员。让它带着我们的温度,一个接一个的向下传递。
歌词: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用初次看见你时我的眼睛,流下幸福的泪滴,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第三篇:2016年高考作文备考素材:201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5“感动中国”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你我,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2015人物:
1.屠呦呦——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
2.郎平——重夺世界杯冠军的女排主教练
3.吴锦泉——热心公益的磨刀老人
4.阎肃——琴弦上的放歌者
5.徐立平——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6.莫振高——鞠躬尽瘁的“化缘校长”
7.买买提江•吾买尔——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
8.王宽——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
9.官东——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
10.张宝艳 秦艳友——帮助“宝贝回家”的志愿者夫妇
11.特别致敬——抗战老兵 爱国侨胞
屠呦呦——春草鹿呦呦
中国首位获诺贝尔科学奖的本土科学家
屠呦呦,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疟疾是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流行病,全球百余国家年约三亿多人感染疟疾。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原有抗疟药逐渐失效,国际上迫切寻找新型抗疟药。在国外大量工作未获成功的情况下,中国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1969年,38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项目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科研组以现代科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遗产为指导思想,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本草入手,特别结合古代用药经验,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绞汁”服用截疟记载中,考虑到温度、酶解等因素,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素。
【2016年2月】 青蒿素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10月,屠呦呦因此获得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也成为【2016年2月】 元硬币,倒了三趟公交车,辗转两个多小时来到市红十字会捐钱。
2013年,他将两年来磨刀积攒的零钱捐献给雅安地震灾区,其中1元硬币1715枚,5角硬币501枚,1角硬币7枚。经工作人员清点,共计1966.2元。自2008年以来,他已累计捐款23392.2元。
老两口的生活并不富裕,至今还住着三间破旧的瓦房。除了磨刀,吴锦泉老人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一把刀一块钱,一千元几乎是老人三个月的磨刀收入!
【颁奖辞】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阎肃——弦歌感人肠 琴弦上的放歌者
阎肃 85岁,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
阎肃从艺65年来,始终坚定爱党报国的理想信念,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弘扬时代主旋律作为崇高使命,把真诚为民为兵服务作为价值追求,创作了《江姐》《党的女儿》《长征颂》《红旗颂》《我爱祖国的蓝天》等一大批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感染和激励了几代中国人。
此外,阎肃创作了许多被人们传唱的歌词,比如《说唱脸谱》《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雾里看花》。
1986年阎肃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98年,他68岁,前往抗洪一线,参与组织《我们万众一心》、《携手筑长城》、《同舟共济重建家园》等大型抗洪赈灾义演募捐晚会。2008年,阎肃78岁,再次请缨抗震救灾。当他看到空降兵15勇士冒着生命危险从5000米高空跳伞营救灾区人民的事迹报道后,连夜创作歌曲《云霄天兵》。
党的十八大以来,阎肃以80多岁高龄追梦筑梦,辛勤创作,参与策划多场重大文艺活动,为讴歌主旋律、汇聚正能量,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颁奖辞】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
徐立平——大国多良材 雕刻火药的大国工匠
【2016年2月】 徐立平,男,47岁,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16年2月】
买买提江·吾买尔——盛德表一乡 促进民族团结的基层村干部
买买提江•吾买尔,男,维吾尔族,64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布里开村党支部书记。布里开村共有6000多人,由5个民族构成。自1981年起,买买提江便担任布里开村党支部书记,2001年他因病离任。2006年6月,在村民的请求下,买买提江重新担任村支书。
如何让村民日子过得红火,买买提江一直在想办法:1985年他动员村里党员养鸡并传授经验给大家;2001年他成立了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帮助大家养牛,带着大家种果树。村民人均年收入节节攀升,从2006年的4900多元增加到去年的12830元,村集体经济由负债52万元变为年收入130多万元。
买买提江•吾买尔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作斗争,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不畏恐吓,规范管理宗教事务,做好年轻人的思想工作,配合政法部门打击分裂势力,使布里开村成功创建平安村。他注重民族团结,带头照顾和资助汉族群众,带头学习汉语,开办“双语”幼儿园和中青年农民“双语”技能培训班。
买买提江•吾买尔同志2010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模范村党支部书记。
【颁奖辞】
一碗茶水端的平,两个肩膀闲不住。三十多年的老支书,村民离不开的顶梁柱。你是伊犁河上筑起的拦河坝,是戈壁滩上引来的天山水,给村民温暖,带大家致富。木卡姆唱了再唱,冬不拉弹了再弹,买买提江吾买尔的故事说不完。
王宽——君子抱仁义 为养育孤儿卖唱的老艺术家
王宽,74岁,男,河南退休艺术家,曾任郑州市豫剧团团长,国家一级演员。
1998年,刚刚退休的王宽收养了【2016年2月】
【颁奖辞】
重返舞台,放不下人间悲欢,再当爷娘,学的是前代圣贤。为救孤你古稀高龄去卖唱,为救孤你含辛茹苦十六年。十六年,哪一年不是三百六十天。台上你苍凉开腔,台下,你给人间作了榜样。
官东——天下英雄气
拯救“东方之星”落水乘客的当代大学生
官东,男,25岁,海军大连舰艇学院学员,中共党员。
在2015年6月2日“东方之星”沉船救援现场的潜水救援行动中,官东凭借过硬的潜水技术和机敏的临场反应,成功救出两名幸存者。
参与救援时,官东是海军工程大学的潜水员,虽然是一名90后,却已经多次参与救援任务。6月2日,接到救援命令后,他主动请缨参加救援。抵达救援现场后,他又申请【2016年2月】 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截止到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颁奖辞】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感动中国》2015特别致敬 抗战老兵 爱国侨胞——精忠报国
回望2015年,有这样一群老人让国人瞩目,他们就是抗战老兵和爱国侨胞。对这些高龄老人来说,沧桑往事有很多已经淡忘,然而抗战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生命记忆、民族记忆、国家记忆。
在抗战胜利纪念日,这些老人重新集结,而今天他们又回到了茫茫人海。《感动中国》向他们表示敬意和祝福,愿他们享受宁静,享受幸福。《感动中国》2015特别致敬——抗战老兵、爱国侨胞。
《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是中央电视台的传统品牌,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制作,活动创办于2002年,每年举办一次,评选活动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当年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
过去14年间,《感动中国》共评选出了160多位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在观众中产生强烈共鸣。其中有徐本禹、高耀洁、田世国、丛飞、王顺友等来自民间的杰出人士;有成龙、濮存昕、刘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明星;也有钟南山、袁隆平、桂希恩、黄伯云这样的睿智学者;更有张荣锁、魏青刚、洪战辉、黄久生这样的普通百姓;还有郑培民、梁雨润、牛玉儒、杨业功、刘金国这样的党政高官。每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
【2016年2月】
第四篇:高考作文素材: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1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1—1 朱光亚
一生就做了一件事
【简历】
20世纪50年代末,朱光亚被任命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科学技术领导人。他负责并组织领导中国原子弹、氢弹的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研究,地下核试验的攻关,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与实施,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发展及军备控制问题研究等工作,为中国核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颁奖词】人生为一大事来。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2011—2 胡忠谢晓君夫妇
坚守藏区12年支教
【简历】 在去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念头,得到妻子的支持。3年后,谢晓君带着3岁的女儿也来到这里支教。2006年8月,一所位置更偏远、条件更艰苦的学校创办了,她主动前往当起了藏族娃娃们的老师、家长甚至是保姆。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杜玉波这样评价胡忠、谢晓君:他们的高原红,是阳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热血在脸上的体现,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新鲜最健康的红润。这一票我要表达向他们的敬意和赞美。
推选委员于丹说:这两位老师让我们知道:人最大的富庶在于爱和信念的坚持,他们用生命提携了孤儿的成长,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他们仍然让世界相信:精神无敌。
【颁奖词】他们带上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他们放下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不是绝情,是极致的深情;不是冲动,是不悔的抉择。他们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莲。
2011—3 吴孟超
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
【简历】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颁奖词】 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依然精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从未熄灭。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
2011—4 刘伟——隐形翅膀
无臂钢琴师刘伟
【简历】 “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无臂钢琴师刘伟的励志名言。
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易中天这样评价刘伟:无臂钢琴师刘伟告诉我们:音乐首先是用心灵来演奏的。有美丽的心灵,就有美丽的世界。
推选委员陆小华说:脚下风景无限,心中音乐如梦。刘伟,用事实告诉人们,努力就有可能。今天的中国,还有什么励志故事能赶上刘伟的钢琴声。
【颁奖词】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2011—5 杨善洲——公仆本色
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
【简历】 原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的杨善洲,已于2010年10月因病逝世。他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去世前,他把当地20万元特别贡献奖全部捐出,价值3亿元的林场也无偿上缴给国家。
【推选委员评价】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孙伟这样评价杨善洲:杨善洲的六十年告诉我们:大公无私、坚守信念、一生奉献依然是党员干部的根本。
推选委员陈淮说:一个人能够给历史,给民族,给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
【颁奖词】
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百姓;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60年里的一切作为,就是为了不辜负人民的期望。
2011—6 阿里木——义侠巴郎
烤羊肉串的阿里木 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
【简历】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颁奖词】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2011—7 “希望之翼”张平宜让麻风村孩子受教育
【颁奖词】 蜀道难,蜀道难,台湾娘子上凉山。跨越海峡,跨越偏见,她抱起麻风村孤单的孩子,把无助的眼神柔化成对世界的希望。她看起来无比坚强,其实她的内心比谁都柔软。
【简历】 张平宜曾经是台湾《中国时报》的资深记者。2000年,为了采访大陆麻风康复村的现状,她来到了四川省西部一个叫大营盘的小村庄。2002年,她履行自己的承诺,为村庄小学兴建了崭新的教室。此后她辞去百万元年薪的工作,在海峡对岸开办“中华希望之翼服务协会”,致力于大营盘麻风病人的子女教育。11年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张平宜将一个供麻风村子女上学的教学点一点点地建成为完善正规的学校,2005年至今已培养百余名毕业生。
2011—8 吴菊萍: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
颁奖词:危险裹胁生命呼啸而来,母性的天平容不得刹那摇摆。她挺身而出,接住生命,托住了幼吾幼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她并不比我们高大,但那一刻,已经让我们仰望。
物质生活富足的时代,信仰迷茫、价值紊乱的新闻接踵而来,吴菊萍用柔弱的臂膀,托起了生命奇迹,唤醒了普罗大众对传统美德的自觉。
2011年7月2日下午,杭州滨江白金海岸小区。两岁的妞妞趁奶奶不注意,爬上了窗台,接着被窗沿挂住,随时都有坠落的可能。这可是在10楼,楼下的邻居都惊呆了。坚持了一分钟左右,妞妞还是掉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刚好路过这里的吴菊萍踢掉高跟鞋,张开双臂,冲过去接住了妞妞。
被紧急送往医院后,吴菊萍被诊断为左手臂多处粉碎性骨折,尺桡骨断成三截,预计半年才能康复。逃过一劫的妞妞在10天后苏醒过来,开口叫了“爸爸、妈妈”。
“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情。”躺在病床上,吴菊萍一脸平静。事件发生时,她的孩子只有七个月大,尚在哺乳期。
荣誉铺天盖地,吴菊萍保持了清醒的认识,“我只是普通人,问心无愧就好。”公司奖励了20万元,她留作自用,为此背负了不少压力。“我需要好好生活,好好工作,才有能力去帮助身边的人。”赡养父母、培养孩子、还房贷„„任何普通人,都无法对这些现实问题视而不见。
“我会把重心调整回工作、家庭中来,减少媒体活动。”吴菊萍年后将重返工作岗位,她最大的心愿是看着妞妞与自家孩子健康长大。
2011—9 孟佩杰: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
命运对孟佩杰很残忍,她却用微笑回报这个世界。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去世。在新的家庭,孟佩杰还是没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养母刘芳英在三年后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孟佩杰总是来去匆匆。她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替养母穿衣、刷牙洗脸、换尿布、喂早饭,然后一路小跑去上学。中午回家,给养母生火做饭、敷药按摩、换洗床单„„有时来不及吃饭,拿个冷馍就赶去学校了。晚上又是一堆家务活,等服侍养母睡觉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时已经九点了。
“女儿身上最大的特点是有孝心、爱心和耐心。”刘芳英说,如果有来生,她要好好补偿女儿。为配合医院的治疗,孟佩杰每天要帮养母做20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30分钟。碰上刘芳英排便困难,孟佩杰就用手指一点点抠出来。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孟佩杰的毕业愿望是当一名小学老师,安安稳稳,与养母简单快乐地生活。
2011—10 刘金国: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
颁奖词:贼有未曾经我缚,事无不可对人言。是盾,就矗立在危险前沿,寸步不退。是剑,就向邪恶扬眉出鞘,绝不姑息。烈火锻造的铁血将帅,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
回忆起“7·16”大连新港火灾事故,许多人心有余悸。
2010年7月16日傍晚,大连新港的输油管线在油轮卸油作业时发生闪爆,造成管线内原油泄漏发生火灾,火势顺排污渠蔓延。火情就是命令。公安部副部长、纪委书记刘金国第一时间率领专家组赶赴现场,指导救灾。面对长达数千米的火线、数十个储量巨大的油罐随时爆炸的危险,刘金国在前沿连续指挥了七个小时,直至将大火扑灭。
每逢重大突发事件,刘金国都亲临一线指挥。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救援中,他担任公安部前线总指挥,紧急调集、指挥全国2万多名公安专业救援力量,从废墟中搜救出被埋压人员8335人。
铁血将帅的另一张面孔,是两袖清风的忠诚卫士。1995年,刘金国调到河北省公安厅,搬家时他的全部家当只有半卡车旧家具,和一台黑白电视机。单位分给他一套房子,需要交4.6万元的集资款,但刘金国硬是拿不出这笔钱,最后只能找银行贷款。担任领导职务的几十年,刘金国亲手审批过近20万个“农转非”指标,可他自己的38个亲属无一跳出“农门”。
第五篇: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记录一位八零后的乡村女医生,一直坚守在深山之中,在这艰苦条件下,用自己精湛的医术贴心为村民们尽心服务。以下这篇来自资料下载网整理的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范文。
2014最美乡村医生事迹:
人就算活150岁,如果没为别人做点有益的事,那也是虚度了年华。钟晶,一个80后独生女,一个坚守在大山深处的乡村医生。2008年,她为了与在乡镇工作的丈夫团聚,辞掉贵阳大医院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南州贞丰县龙河村卫生室,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不久,丈夫调入州府,她却仍然独自坚守。没有澡堂、时常停电、没有城市里五彩斑斓的时装和琳琅满目的零食,乡村的寂寞无边无际&&但她一一承受,并用精湛的医术和贴心的服务为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解除病痛。她的付出换回的,是乡村百姓无限的信任,以及来自网友的声声祝福,她是网民眼中最美乡村女医生。
劳动,是美丽的:贵州最美乡村女医生记事
她独自坚守在偏远大山中的村卫生室,用尽所学为当地老百姓解除病痛,把最美的青春留给了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网友称赞她为最美乡村女医生。
最近,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龙河村的乡村女医生、一个来自省城的80后钟晶成为网络红人。她的故事在网络多家论坛上流传。
五一节前,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来到大山深处的龙河村,走近这位甘于清贫寂寞、倾力治病救人的最美丽的劳动者。
记者到达时,临街的龙河村卫生室中,不少村民正在看病买药。一个温柔的声音不断叮嘱道:老人家,这个药晚上睡觉时才吃。头痛粉吃多了不好,你要一盒我不能卖,但可以送一包给你吃。
说话的就是钟晶。她出生于1982年,是个漂亮的贵阳姑娘,个子娇小,皮肤白皙,一双眼睛大而明亮。
2008年,她辞去贵阳长江医院的工作,跟随在乡镇工作的丈夫来到龙河村,为当地缺医少药的老百姓开起了村卫生室,这也是龙河村4000多名村民唯一能进行新农合报销的卫生室。
岂知两个月后,丈夫被调至黔西南州委工作。走还是留?她很纠结。她发现,由于贫穷闭塞,当地农村妇女大都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知识,不少妇女患妇科病后,找不到女性妇科医生,一直拖到病情恶化。龙河村还是个风湿病高发村,老人几乎都患有风湿病,一些村民40来岁就骨骼变形、直不起腰。而村民最缺乏的就是能够对症下药的好医生。
留下来为当地百姓治病!
下了决心的钟晶拿出2万元购买了理疗仪、治疗妇科等疾病的仪器,所有用具每周消毒一次,还按大医院要求设置了垃圾分类。龙场镇党委副书记孙志宏说,她的卫生室是镇里最正规的之一。
钟晶一家三代行医,她又托均为医生的外婆和母亲打听了一副治疗风湿的草药方。48岁的龙庆昌患风湿病14年,多次外出求医花费上万元。最后找到钟医生,20元6包药就好多了,介绍的几个朋友用药后也都有好转。龙庆昌说。
村里不少苗族群众不懂汉语,她就靠打手势,或请懂汉语的苗族学生帮忙翻译。2010年国庆节,钟晶还自掏腰包,请来贵阳的妇科专家为村民坐诊,她也趁机学习。我为自己学有所用感到安心。
早上7点20分钟晶就起床开门了,她在露天水管前洗漱完毕,不施粉黛就开始打扫卫生。不到20分钟,就有村民来输液。她来不及吃早餐,却关心病人是否饿肚子,并把豆浆分给病人喝。
病人多时一天看上百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一直忙到晚上11点,有时脸也不洗,倒在床上一觉睡到天亮。钟晶说。
但最初多数村民对这位年轻医生持怀疑态度,一天只有两三个病人。遇到不信任自己的病人,钟晶就先给他们配一天的药,仅两三元钱,告诉病人若有效再来。每个病人进门,她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
渐渐的,钟医生医术高、态度好的口碑越传越远,邻村的群众赶来找她看病,外地来的建筑工人也把这里当成了固定医疗点。
钟晶看病卖药十分便宜,有时几元药钱都免了,钱不够也可以赊账。村里一位78岁的空巢老人靠捡塑料瓶为生,全是一两毛的零钱,这样的病人,钟晶不仅不收钱,还常留他们吃饭。
时间一长,村民们把钟晶当成了朋友,没病时也来拉拉家常,赶集时常来歇歇脚。也常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快乐和温暖。卫生室里的燕子窝每年都有燕子返巢;村民们常送来自家地里的蔬菜,逢年过节大家又不约而同的送来糍粑、红米饭;乡亲们一起看露天电影有说有笑,感觉人与人很近;她记得每一个医治过的孩子的名字,孩子们也亲切的叫她姨妈小嬢。
一次,一个老大妈对她说:你一个城里的女娃娃,丈夫也不在这边,跑到我们山沟里来又挣不了钱,何苦呢?这样的关心让钟晶倍感温暖。在她看来,农村很能体现人生价值。在大城市,医生和病人多是纯粹的医患关系,但在农村,村民们却把医生当成了一家人。
钟晶在病人面前沉稳干练,私底下也是个典型的80后,她是家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独生女,喜欢吃零食、逛街、跳舞、看电影&&
但在龙河村卫生室,衣柜是装药的纸箱,只有单调的三四种蔬菜,买不到爱吃的巧克力和奶茶,更没有五彩斑斓的时装。电力不足时还常停电,晚上只能靠蜡烛或应急灯照明。丈夫刚调走时,她独自躺在卫生室里,听着山风呼啸,害怕得睡不着,只好爬起来靠在墙上坐到天明。
没有澡堂,只能用两个大桶提水到屋内,蹲在一个大盆里洗澡;农村简易厕所臭气冲天;夜深人静时,还能听见老鼠窸窸窣窣从床下爬过的声音。
最难以忍受的莫过于寂寞。刚来时,没有电视和网络,也没有朋友,病人又少,找不到人说话,卫生室里静得很可怕,感觉外面的世界很遥远。
但她娇小的身体里有一颗强大的心。邻居徐显佳说,有一次钟晶得了重感冒,只能自己往脚背上扎针输液。有人来买药,她还一只脚跳到药柜边拿药。我怪她不找我们帮忙,她却说能坚持就不麻烦大家。
钟晶也试着从贵阳请了3位医生来帮忙,长的呆了3个月,短的只呆了3天,都因无法忍受乡村的艰苦而离开了。
她坦言,自己也打过退堂鼓,朋友们都劝她离开,也有机会调到兴义市工作,和丈夫团聚。但乡亲们听说她可能离开时,纷纷跑来打听:钟医生你要走了吗?我们舍不得你啊&&
老百姓这样需要你,怎么忍心舍他们而去?钟晶说。
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后,被感动的网民,称赞她是值得学习的美丽天使。钟晶听后笑着说:和那些更偏远的乡村医生相比,我的条件已经很好了,起码油盐酱醋俱全。
而在丈夫龙瑞见眼中,钟晶就像矿泉水一样简单纯净,善良宽容,不计得失,凡事总往好的方面想。
如今钟晶有四个家:贵阳市父母家、兴义市丈夫家、女儿所在的奶奶家,以及卫生室这个家。她对女儿和父母心怀愧疚,只能靠电话沟通,夫妻俩也很少在家里正正规规的吃顿饭。
但钟晶说自己并不后悔,她和丈夫都觉得,有时一个眼神、一句关怀都能感受到默契和幸福。我会干下去,直到更优秀的医生来给乡亲们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