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助人为乐包召娣事迹
用真情演绎大爱
-----记“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评选候选人包召娣 在油坊镇振兴村,“善人”包召娣几乎家喻户晓,十多年来,她积极投身于社会公益事业,在帮扶生病群众、孤寡老人、公共事业等方面做了连她自己也无法算得清的好事、善事。
包召娣同志和她已故丈夫傅建国秉承诚实、守信的经营理念,把江星高分子材料制品厂从一个名不见传的小厂发展成年产销近三千万元的村骨干企业,为村级经济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包召娣夫妇二人关注、关心村里的各项工作,特别关注全村的弱势群体和公共事业。多年来,他们致富不忘乡亲,村里造路、新修水利工程、建老年活动中心、新建村卫生室等等,他们都能带头捐款,对村里的贫困家庭和困难学子,他们也十分关心,已累计捐款捐物达数十万元。
2003年,振兴村东六组修建水泥路,资金遇到困难,生产队长找到包召娣夫妇,他们二话没说,拿出2万元支持修路;2006年5月,振兴村东五组修路,该夫妇支持3万元;2007年8月,独立出资十几万元,修建了东10组的水泥路;2008年8月,村集体修建主干道振华路,村工作人员找到包召娣夫妇,他们一次性捐款2万元。2009年5月,包召娣主动拿出5000元,支持生产队修建灌溉站,解决了全队50亩田地的灌溉问题。2003年到2009年,包召娣累计支持村集体、各生产队修路和水利工程建设达20余万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包召娣总是说“我们夫妇俩办厂赚了点钱,这与大家的支持分不开的,现在回报社会,是我们夫妇俩应尽的义务。”他们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更是包召娣夫妇的真实写照。2004年两村合并后的第一个春节就要到了,由于刚刚合并不久,村干部对下面的情况不太熟悉,包召娣夫妇俩主动找到村干部,自己带头捐款5000元,在她的影响下,村其他企业主也给予了积极支持,为全村两百多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提供了保障。今年4月份,该村6队袁爱琴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包召娣送上2000元;6月份,知道2组在校学生陈家伟生病要动手术,她又支持了1000元。至于平时乡亲们有困难,找上门来支持个三五百的,数不胜数。从2004年至今,每年春节前夕,包召娣都拿出5000元,关爱全村的困难群众。她就是这样从一桩桩一件件做起,在奉献中也升华着自己。
振兴村卫生室的老屋始建于60年代初,里面的设施陈旧,百姓就医的环境很差,为改变这一面貌,包召娣夫妇主动找到村支书,谈了他们的想法,建议重新翻建,同时又带头捐款3万元,在包召娣夫妇的带领和感化下,村总支共收到捐款20余万元,2010年底一座标准化、现代化的村卫生室终于建成了,他们助 人为乐的义举,受到了周边群众的一致好评。2010年11月份,包招娣夫妇做出决定,成立“傅建国、包召娣”慈善基金,捐资100万元,存入江星高分子材料企业账户,由公司每年支付利息5万元,用于振兴村的公益事业以及村里贫困户的救助,于2011年年底实施。在作出这个决定的当时,包召娣的丈夫傅建国同志已经身患食道癌住院几个月了(傅建国同志于2010年年底去世),在这种情形下,他们仍然做出如此慈善之举,大爱之情令人动容!其子女亦表示坚决支持父母的善举,今后一定运作好这个基金,每年配合村委会,将慈善基金合理发放到位。除了这些,村老年协会会长张纪寿透露,2006年修建村老年协会的时候,包召娣夫妇也支持了七八千元,2010年支持2000元给老年活动中心购臵服装等道具。并向他承诺:老年协会今后遇到困难,比如缺器材、少服装,就直接去找她儿子,儿子绝对不会有二话。
包召娣夫妇的事迹先后被扬中快报、镇江日报等媒体报道。2011年荣获油坊镇“大爱之星”荣誉称号。
新时代需要新的精神、新的楷模,平凡的岁月生活中,很多时候更需要一个契机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善良,而包召娣同志正是这样一位发起者和践行者,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大爱的光芒,看到了新时期油坊道德模范提升的内生动力。
第二篇:曾凡娣助人为乐事迹
(助人为乐)曾凡娣:新余市志愿服务的领头雁
——全国志愿服务先进个人、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部编外部长曾
凡娣助人为乐事迹
曾凡娣,58岁,新钢公司退休工人,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部编外部长兼志愿服务总队负责人,是“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和“终身红十字志愿者”。
因“凡娣”音似“凡提”,且经常骑着“电驴”四处做好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阿凡提”。“阿凡提”是我市红十字志愿者的榜样,已成为我市公益战线的一张名片。2008年以来,他先后被评为“全国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感动新钢好员工”、入围“中国好人榜”、“优秀红十字志愿者”、“终身红十字志愿者”、“新余市妇女儿童慈善奖先进个人”。
哪里有灾他就心系哪里
“5•12”汶川地震时,曾凡娣承接的一项水电安装工程还未完工。他看到电视上播出汶川地震的惨状,心急如焚,对业主说:“工钱我不要了,灾区等着我帮忙呢,你再请人吧!”
2008年5月20日,曾凡娣抵达了四川绵竹灾区,和来自其他地方的12名志愿者组成了一支“大爱”援建医疗队。他和队友每天早上8点钟出发,身上背着20多斤重的医疗物品,走三、四十公里路,搜救被埋压人员,救治受伤人员。刚去灾区的头几个晚上,只能睡露天、吃饼干,连饮水也只能小口抿。晚上回到营地后,他还去绵竹临时医院,帮病人擦身体,做按摩,清理大小便。在灾区,他们医疗队创办了“大爱德智帐篷小学”,让灾区的孩子们没有因为大灾而落下功课。此举获得当地群众的交口称赞。在灾区的20天里,他三次与险情擦肩而过,帮助10余名群众摆脱了困境,其中为80多岁的朱启发老人包扎踝关节时,发生了6.4级余震,旁边的房子倒塌,差点压倒了曾凡娣。
回家后,他一直心系灾区。7月1号,当月的工资发下来后,他又向朋友借了一些钱,再次前往灾区,这一去,又是20多天。两次奔赴灾区,他共自掏腰包一万多元。再次回到新余时,口袋里仅仅剩下10元钱。
在这次抗震救灾中,中国红十字总会授予曾凡娣“抗震救灾优秀志愿者”称号,我省仅有5人获此殊荣。
2010年3-4月,我国西南五省市遭遇历史罕见大旱灾,曾凡娣又坐不住了。他自费购买一台抽水泵,并带上两塑料桶净化水,坐火车赶往昆明灾区。他跟志愿者一起搬水、运水,把水和抽水泵送到灾民手中。
从云南回到新余的第二天,曾凡娣又得知“玉树地震”伤员大都送到了成都市人民医院治疗,他又立即前往成都,参加当地一个献血活动,当场献了400毫升血,之后就到病房照顾受伤者。
2010年5月,我市也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水灾,新余火车站广场被淹,曾凡娣赶到现场疏通下水道,搬运和拼接桌子架人行桥,以便旅客进出。
2010年6月曾凡娣当得知抚州发生特大洪灾的消息后,又自备工具和干粮,携全家骑着摩托车赶赴抚州灾区,在安置点当起了志愿者,搬运救灾物资、为灾民送饭送菜,就这样忙碌了10天。
进汶川、入曲靖、奔玉树、赴抚州灾区,曾凡娣总共花费了2万余元。
“芦山地震”后,他几次向市红十字会提出要去“芦山地震”灾区救灾,只因灾区志愿者人满为患而未能成行,尽管理解,但还是感到遗憾,就把精力放在支援地震灾区的募捐工作上,并带领全家捐款。
(曾凡娣在汶川灾区和美国志愿者一起护理灾民)
(曾凡娣在汶川灾区救出86岁的朱启发老人)
谁有困难他就想帮谁
曾凡娣一直喜欢“学雷锋、做好事”,不管认识不认识,只要有困难,他就会伸出援手。“助人为乐,乐在其中,不求回报”,这是2012年刚受到曾凡娣帮助介绍工作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的求助者郑红玉给予曾凡娣的评价。
让他记忆深刻的是,20岁那年,在出差途中,他看见一位素不相识的年轻人因赶时间从公交车跳下车时,不小心摔断了腿,立马把年轻人送到医院并掏出所有的盘缠为他支付了住院费,自己只能借当地邮局的电话,请求家人汇款过来“救助自己”。此事,感动了该邮局的工作人员,执意要把妹妹介绍给他。
1991年,曾凡娣的一名胡姓工友患肝癌住院,其爱人在农村照顾老人和残疾儿子无法抽身,曾凡娣便接下了照顾工友的重任,为工友擦身、接大便,这一照顾就是3年。受该工友临终之托,曾凡娣又答应照顾他的残疾儿子。忙完工友后事,曾凡娣四处张罗,帮工友的残疾儿子摆起了一个修鞋摊。
1995年曾凡娣退休前,在新钢公司干了30余年的水电工作,有着丰富的水电安装及检修技术,还懂一些家电维修、水电安装、管道安装等。热心肠的他因此成了邻里街坊的义务水电工,随叫随到,他都会免费帮助修理,遇到困难对象还免收配件费,被邻居们称为“活雷锋”。
2000年,曾凡娣在回家途中看到一起车祸,伤者被压在车底下不能动弹,此时救援人员还未到现场,曾凡娣看到后,不顾危险,一头钻到车底下,用双手扒开压在伤者身上的砖块、渣土,直到伤者送往医院。
2010年6月,曾凡娣看到媒体报道吉安一名14岁少年为抢救孩子身负重伤的事迹,立即赶往吉安市医院细心照料了见义勇为少年12天。
渝水区下村镇单身农民冯里根身患强制性骨髓炎,从颈椎到到脚全身关节僵直,多处皮肤溃烂。2012年以来,曾凡娣不仅经常赶几十里路到他家看望、帮助照料生活,而且帮他联系医院,请医生到他家义诊,陪同到省城医院会诊,接送到市里医院治疗,还帮他联系在新余市区租房子,找民政局、移动公司、电信公司为他设立彩票销售点和电话费缴费点,以便其兄弟、自己及结对帮扶的红十字志愿者照顾他,帮助他尽力自食其力。
多少年来,曾凡娣从未停止过助人的脚步。问他到底做了多少善事、帮助过多少人,他说自己也数不清楚,但会一直坚持下去。他说:“能让更多的人得到温暖和幸福,是我此生最大的愿望。即使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快乐!”。他曾经帮助过的晏小红、郑红玉就主动请求认曾凡娣为义父。
带领更多的人做好事他感到更过瘾
早在2007年曾凡娣就第一个加入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者,他一直默默地以红十字志愿者的身份出现在困难家庭、灾区等需要帮助的地方。对此,他并不满足自己一个人做好事,就动员和影响他的妻子、女儿、儿子、姐姐、干女儿、干儿子陆续加入红十字志愿者。女儿经常跟随爸爸参加红十字志愿服务活动,承担拍照、整理志愿服务资料等工作;干女儿系市红十字会应急救援志愿队的骨干成员之一,经常参加演练,传授现场应急救护技能;干儿子经常为志愿服务活动免费提供车辆;妻子、姐姐和他一样都是献血志愿者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
者。
他感到更自豪、更有价值的是带领更多的人一起做好事。在2011年3月,曾凡娣受新余市红十字会领导的邀请,成了一名专职红十字志愿者,并担任新余市红十字会志愿服务工作部负责人兼志愿服务总队负责人,负责志愿者的日常工作,招募联系志愿者、筹集善款、组织活动等等。这时,他做好事的热情更加高涨,不仅亲力亲为做好事,而且尽力组织志愿者一起做好事。虽然没有报酬,但他坚持每天上班,还经常加班加点、乐此不彼,经常由家人送饭到办公室。
仙女湖区河下镇划江村村民赖世华患声带萎缩症,说不出话,多年有捐献遗体供医学研究的想法,但因世俗观念和儿女孝顺等因素,做不通妻子儿女的思想工作。曾凡娣得知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反复上门做他妻子儿女的思想工作,最终帮助赖世华实现了的愿望,成为捐献遗体器官登记志愿者。康盛社区居民孙秀兰患有内风湿关节
炎,关节严重变形,行动极为不便,家庭困难,曾凡娣组织红十字志愿者与她结对帮扶,红十字志愿者的行为感动和影响了她,并帮助她做通了丈夫和女儿的思想工作,她也成为捐献遗体器官登记志愿者。
5月10日,新余学院、市红十字会、市人防办将联合组织新余学院学生开展地震疏散演练活动,在筹备工作中,曾凡娣7次深入学院商量演练方案、带领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培训、指导、训练新余学院红十字应急救援志愿队,有时夜以继日地工作。
曾凡娣对公益事业痴迷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品质,让许许多多的人敬佩不已,也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有数名红十字志愿者也近乎成为专职志愿者,如江西文明网“身边好人”候选人李超就是其中一人。两年来,在他的爱心感召下,我市红十字志愿者有几十人发展到上千人,红十字志愿服务深入养老福利机构、学校、企业、社区、街道、农村等社会各个领域,积极开展红十字知识宣传、扶贫助困、敬老助残、捐血献髓、捐献遗体器官、自救互救、心理援助等活动100余次,在市级以上媒体刊播稿件近200余篇(条),散发宣传资料4万余份,捐献造血干细胞登记入库1758人份,为困难对象筹资近6000元,进行老年介护理念传播和技术传授50余次,与困难对象结对帮扶7对,开展公益性救护培训8200多人次,组织应急演练活动6次,为156人提供了心理咨询服务,获得了社会和群众的广泛认同,已成为新余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涌现出大批优秀志愿者和星级志愿者,打造了响当当的“红十字志愿服务”品牌,为和谐富裕文明新余建设作出了积极地贡献。
其实曾凡娣的生活并不富裕。“家贫并不可怕,怕就怕没有爱心,帮助他人是在为自己积德。”曾凡娣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经济上帮不了,就用精神和体力去援助,我就是这样一个热心肠的人,当一名红十字志愿者,永不后悔!”
这就是曾凡娣,一个时刻铭记“人道、博爱、奉献”红十字精神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的人。他就像一团火焰,燃烧在我们身边;像一缕阳光,温暖着大家的心;像一面旗帜,总是冲在最前面。(作者:梁颖)
第三篇:助人为乐事迹
助人为乐先进事迹
〃〃〃,今年73岁,是新建东村社区居民。她通情达理、持家有道、孝敬老人、爱护晚辈、团结邻里、家庭和睦、婆媳关系相处融洽,成为社区公认的好邻居。她用自己全身心的爱与周围的邻居和谐相处。
社区里的老人们说起〃〃〃,都竖起大拇指:那真是个好人哪!她总是热心帮助,家里下来新鲜蔬菜就送给邻居尝鲜,社区有什么活动,更是积极参加。今年5月,社区成立了 “老年劝导队”,协助社区干部做好卫生监督工作,她听到消息后马上到居委会报名希望成为劝导队的一名队员;今年7月份由于单亲家庭〃〃〃做了子宫肌瘤手术卧病在床,子女上大学不在身边无人照料,许菊芳得知此事后,主动照顾〃〃〃,直至病愈。今年9月份,由于连降大雨,居民巷道人们无法正常出行,社区组织居民挖沟排水,她当时不顾年老体弱,带着工具就加入到排水队伍中,在她的带动下,很快完成了排水任务。
〃〃〃是〃〃〃的邻居,自己体弱多病,而且还要供自己唯一的女儿上大学,家庭十分困难虽然社区一直对他们家进行帮扶,但还是无法缓解压力。徐菊芳看在眼里,痛在心中。只要她一有时间就会去帮助〃〃〃,在她生病
住院的日子里,帮助〃〃〃洗衣做饭,照顾家里,用自己的行动为邻居排忧解难。
用〃〃〃的话说,人这一辈子,少不了沟沟坎坎,有困难相互帮助就过去了。她什么也不图,只要孩子健康,全家平安,邻里和谐,吃再多的苦,受再多的累,她也心甘情愿。
第四篇:助人为乐事迹
铁西区北沟街西二里委七组的***老人每在这个时候都会把自己亲手缝制的拥军鞋垫拿到连队,亲手分发到部队的战士手中。
今年76岁的***,从原市二轻局秘书科退休,是一名有着47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有三儿一女,各自成家,他和老伴张玉平独自生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组织部门把他的关系转到了北沟街社区,***便在西二里社区这个大家庭里发挥着余热。2004年的夏天,西二里社区与驻平65571部队某连官兵一起联欢,***得知战士们离家都很远,平时训练很艰苦,鞋垫磨损得也非常快,外面买的鞋垫不结实,用不了几天就穿破了。联欢会结束时,老人为部队战士缝鞋垫的念头油然而生,他的想法得到了老伴张玉平的大力支持。他们每年都会根据共建连队的官兵需求,为大家制作拥军鞋垫,后来,又开始为连队的战士们制作帽子和手套,从2004年至今,他已经做了超过700双鞋垫,不仅温暖了官兵们的双脚,更温暖了他们的心。
***老人会缝鞋垫缘于他年轻时学过缝纫手艺。17岁那年,他在四平市工艺绣品厂当工人时,向厂里的师傅学会了缝纫和刺绣,后来,家里买了缝纫机和码边机,一些缝缝补补的活计就在家里解决了。***说,“缝制鞋垫也要讲究技巧,布料必须铺平,针线还要匀称,否则硌脚。”闲不住的***老人用退休金买来线团从2004年开始,当每年春秋换季之时,驻平65571部队某连队的官兵们都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家住和大绒面料。为了保证鞋垫合脚,他特意要来了每个战士的鞋号。
说起制作拥军鞋垫等物品的时候,王老露出了快乐幸福的笑容:“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说句心里话,缝制鞋垫的工序很复杂,要经过黏合、裁剪、缝制等步骤。老伴张玉平先将垫布一层一层地挂浆、粘贴,烘干后,他再照鞋样裁剪,最后一针一线缝制,一双鞋垫要缝上几百针。65571部队某连战士李青海对记者说,王大爷很辛苦,经常来帮助我们,他缝制的鞋垫吸水性好,牢固,冬天穿起来很舒服、很暖和。今年,又给我们炊事班做起了帽子、套袖。一次,王大爷在给部队送鞋垫的时候,一位山东籍小战士紧紧握着老人的手说“我们一定不辜负您的期望,一定站好岗,放好哨,做优秀的士兵。”共建连队的穿过***鞋垫的战士高双印把老人的生活挂在了心上。今年夏天,高双印等三名小战士打着雨伞,抬着一箱新鲜蔬菜找到老人的家,战士们把亲手栽植的茄子、柿子和黄瓜等蔬菜送给王大爷。***老人被这种军民鱼水之情深深地感染着。
西二里社区主任陈世艳对记者说,王大爷为社区做的事从来不和别人提起,但也有人讽刺过他,“哎呀,老王头,你没事就帮社区、帮部队做活,你得到什么好处了,”王大爷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不说,挺坦然的就过去了。他就是凭心去做,去感染身边的人。几乎西二里社区的每个居民都认识***老人,社区老年活动室方凳上的坐垫是他亲手缝制的;社区里40多平方米的老年秧歌场地是他一锹一锹平整的;居民邻里纠纷是他赶去进行调解和好的。与***老人家住一个楼栋的西二里社区居民吕连霞说,***是我们社区的优秀共产党员,经常为我们服务,缝制暖气片套,还给我们做鞋垫,因为王大爷也很大年纪了,他还帮我们做这些,我们很感动。这不,社区那套新棉裤、新棉袄是他刚刚送来准备捐给四川地震灾区的……。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大家感到钦佩。
***居住的北沟街西二里委曾是我市的棚户区改造1号地,去年夏天,***和其他1000多户居民高高兴兴地回迁到被命名为“滨河家园”小区,今冬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暖气楼。“这楼房建的多好啊,现在屋里热乎乎的,阳光一进来,满屋子通亮,棚户区居民生活很幸福,在这么好的环境中安度晚年,能够为战士们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感到欣慰,我对子弟兵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我要为战士们继续缝制下去,”***老人自豪地说。
第五篇:“助人为乐”主要事迹
得到同事们的信任选举为劳模候选人,我很荣幸。那我就说说我所捐助的这说贫困小学。里庄小学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陈霞乡,这所小学时休宁县海拔最高的小学。校舍时2005年新建的平房,面积95平方米,有教室两间,外加两间房,一条走廊。由于地势高,条件艰苦,一直没有老师愿意来。学校前抵路后抵山,无任何活动场所,学生们的学习及课外活动均在教室里。学校条件极差,没有任何教学设备,没有教具,没有玩具,没有体育器材,更没有电脑这样的现代化学······里庄小学里休宁县90公里,去考察的人从休宁县到这所贫困小学开车走了两个小时。孩子们所用的课桌椅破烂不堪,所以大家首先要为孩子们配置课桌椅和基本的教具和玩具。于是我和群里的几个网友一起为孩子们配置了这些东西。现在孩子们虽然有了新的课桌椅和基本学习用具,单孩子们连个普通的书包都没有,连件新衣服也没有。网友们正在计划后期为孩子们添置几台电脑和一些生活用品。我会尽我所能去帮助那些孩子们的。哦,忘记说很重要的一点了,由于这所学校海拔高,村里共计200人左右,过半的已经外出打工,所以就读在这所学校的23个孩子都是留守儿童。助人为乐,乐于奉献要从我做起,我提出:
一、助人为乐从我做起。我们要努力做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互助互爱,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积极参加“爱心捐助”、志愿服务等活动,用我们的一颗热心去帮助有需要的人。
二、见义勇为从我做起。当今时代需要扬善抑恶、见义勇为、凛然正气、无私无畏的精神,让我们勇担责任、匡扶正义,坚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勇于同社会的不法行为和不正之风作斗争。
三、尊老爱幼从我做起。老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过去贡献者,儿童则是国家、社会前进的未来接班人,他们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爱和帮助,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伸出有力的援助之手,将尊老爱幼化为每个人的实际行动。爱心公益几乎是每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就离不开志愿者,志愿者是指任何人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而提供服务的活动。“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既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只要是关于爱心互助、关于志愿服务和志愿者的事情都可以在这里交流。慈善公益、爱心传递、文明传播!给大家说一个助人为乐的事迹:房泽岸,男,1972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天桥区无影山办事处前黄屯社区党总支副书记。
房泽岸始终热心公益事业,坚持参加无偿献血,从1998年至今,他献血的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山东省,甚至在走亲访友过程中路遇成都中心血站救治大出血的产妇时,他也毅然走上献血车。迄今为止,他献血总量高达128000多毫升,如果按医院临床用血600毫升抢救一名危重病人计算,其无偿献血总量可以救治163名危重病人。为了能够拯救更多的人,2005年3月他成为第一批加入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之一。
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他第一时间参加了由山东省血液中心组织的“支援地震灾区,请您无偿献血”的活动,捐献了两个单位的血小板相当于1600毫升的献血量,并先后两次从微薄的收入中捐出2100多元作为“特殊党费”支援地震灾区。除此之外,他还在社区党总支,与其他成员积级组织全体社区党员以“特殊党费”的形式向灾区献爱心。
房泽岸的事迹曾经感化了误入歧途的青年。2009年6月14日,他的钱包被偷,半个月后,偷盗者却将钱包原璧归赵。这个以“一个心灵接受过洗礼因你而改变的人”为署名的偷盗者在信中写道:我的灵魂被触动了。原来偷盗者看到房泽岸包里的63张献血证,才知道自己偷了一个“献血状元”,在被深深感动归还钱包之后,偷盗者表示,他要从此“金盆洗手,悬崖勒马、重新做人”。
房泽岸在参军期间曾两次荣获三等功,先后六次荣获国家民政部颁发的全国无偿献血金、银、铜奖以及全国无偿献血最高奖--全国无偿献血特别促进奖,荣获“济南市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等荣誉称号。
既然选举我为助人为乐的模范,我希望告诉大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不难,只要我们愿意去帮助,不管能帮多少,都是一份心意,一份爱的力量。神东每人捐上一元钱,就能建好几所小学,让无数留守儿童和贫困儿童看到希望和未来。当你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时,你会感到无比的欣慰和快乐。借这个机会,我想给各位领导提一点意见或建议,如果有什么说的不好或不对的地方,还希望各位领导多多原谅。神东每年都有职工子女内招的机会,也有劳务工工作到一定年限参与转正考试的机会。可有些劳务工对工作认真负责,就是由于文化水平的缺陷而与转正考试无缘。我们班组有个劳务工叫余对红,他对工作很认真,很勤快,没有一个同事说他不好的。可是家里条件不好,没念几天书,已经做了5年以上的劳务工了,考了几次转正考试,都没考上。我觉得像老余这样好的人,特殊的情况,组织上应该考虑给予特殊的对待。我就说这些吧,希望我们神东人一起努力,让神东充满爱,让中国充满爱,让世界充满爱。做个有爱心的神东人,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