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 黄旭华 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从1958年到1986年近30年间,黄旭华一直隐居在太平洋上某座荒岛上。广东老家的父亲临终前都不知道儿子在哪里,干什么去了。母亲93岁才盼回花甲之年的儿子。在父亲坟前,黄旭华流着泪说:“爸爸,我相信你会像妈妈一样谅解我。”
黄旭华“失踪”的这30年,一直在从事绝密的核潜艇研制工作。1959年起,苏联对中国实施技术封锁,毛泽东指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在没有外援、没有资料、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等中国核潜艇人没日没夜努力着,创造了世界核潜艇研制史上前所未有的高速度:上马3年后开工,开工2年后下水,下水4年后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中国成为全球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为躲过对手的监视,所有核潜艇拥有国都在不断拓展下潜深度。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核潜艇就是在深潜试验中葬身大海,艇上100多人全部遇难。
1988年初,中国的核潜艇按设计极限也要做深潜试验。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
“我们不是去牺牲,我们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为稳定人心,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决定和艇员一起深潜。随着越潜越深,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咔作响,终于抵达设计要求深处,性能完好,试验成功了!
平安出水的黄旭华诗兴大发:“花甲痴翁,自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他自我评价道:“这个‘痴’字好,我确实不考虑个人的问题。”
在国与家、忠与孝之间,他为他的选择无怨无悔,他用“血一滴一滴慢慢流”来形容自己的付出。血流了30年,还是热的。1988年之后,黄旭华退而不休,如今年近九旬,依然为核潜艇试验做着工作。他的人生,犹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却有无穷的力量。
【颁奖辞】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 沈克泉、沈昌健 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 “这个油菜长得好乖哟!”46岁的沈昌健,目光无限温柔地抚过地里的油菜花。在不远处的山岗上,是沈昌健父亲沈克泉的坟茔。“那是他生前自己挑选的地方。”沈昌健说,“在那里,他可以一直‘望’着自家的油菜地。”
4年前,74岁的沈克泉老人因劳累过度晕倒在油菜地里。“走”的时候,胡须飘洒。他发过誓,不成功不剃须。“他舍不得死。”老伴说,“他委托儿子,一定要把任务完成。”
父子两代前仆后继要去完成的任务,是通过杂交试验培育油菜良种。村民暗地里说笑:“泥腿子想当科学家,异想天开。”
“这不是异想天开,我不是要去摘星星,油菜育种是可行的,我和爸爸是梦想天开。”
事情还得从1978年说起,养蜂人沈克泉寻找蜜源时,在山区发现几株特别 粗壮的野生油菜。沈克泉突发奇想,如果把它和家乡湖南临澧县的油菜杂交,也许可以改良品种,解决吃油难问题。
说干就干。“白天搞生产,晚上搞学习,学到鸡叫了,哈,我还在搞。”在过去录制的影像资料中,沈克泉快活地说。
凭着决心、诚心、耐心、细心,沈家父子投入了持久战。耕作、观察、记录、总结、培育,日复一日,寒来暑往。然而,搞科研对于农民来讲谈何容易,油菜是雌雄同株,做杂交试验更是难上加难。除了一次次的前功尽弃,还欠下一屁股债。送检费、工钱、肥料钱„„都需要钱,父子俩“把家里能卖的都卖了,把所有的亲戚都借遍了”。
倔强的沈家父子爬起跌倒,跌倒爬起。梦想,终于拉开了一角帷幕:2004年,他们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轰动。尽管他们开发的新组合有几项指标仍未通过农业部门审定,但沈昌健并不泄气:“困难再大,我都要坚持搞下去。”
【颁奖辞】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 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 姚厚芝 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 河图》的重病母亲 来自重庆的姚厚芝说:“我只是一个母亲。”但谁能说,那份沉甸甸的母爱不是她留给孩子的最美回忆和留给世间的最好礼物?
2006年,姚厚芝被查出乳腺癌转移,医生建议切除。高昂的手术费用让她选择了放弃,她对挖煤的丈夫和一双年幼的儿女说:“医生说了,吃点药就能控制。”
这个柔弱却又刚强的母亲独自盘算着:孩子还小,我能为他们留下点什么? 她偶然听说大幅十字绣能卖大价钱,于是买回一幅6.5米长、0.85米宽的《清明上河图》绣样。每天刺绣长达17个小时,“不敢停,一停下来就想睡觉。”她要为孩子绣出未来。
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元收购,姚厚芝拒绝了。她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感觉到心愿已了,姚厚芝这才对家人说出自己的真实病情,丈夫痛心不已,孩子们哭个不停。儿子的学习成绩开始下滑,姚厚芝急了:“你大么,要把妹妹带起的么。你学习不好,我就不喜欢你了。”
为了不让孩子消沉下去,姚厚芝咬咬牙,花光所有积蓄买回一幅22米长、0.85米宽的《清明上河图》绣样。这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十字绣,刺绣的难度和需要的时间远远超过前面的那一幅。
病情的加重让姚厚芝每绣一针,都会牵扯出胸口的疼痛。她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新的目标,“我就是想用这个事督促小孩,妈妈带着病都给自己一个很大的挑战,你们学习也要加油,不要被困难吓倒。”
儿子振作起来了,这个学期末取得了班级第二的好成绩。在“感动中国”录制现场,懂事的他对主持人敬一丹说:“不要让妈妈举奖杯,一举就疼。”小小男子汉代妈妈接过奖杯,同时接过的,还有母亲留给他的精神财富。【颁奖辞】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 刘盛兰 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12年来,“感动中国”的奖杯第一次走出了典礼现场,走进山东招远市的一家敬老院,送到孤寡老人刘盛兰的床前。
两名儿童为老人递上鲜花。老人说:“我最喜欢小孩子了。花这个钱(指鲜花)干嘛啊。”
钱——刘盛兰靠着拾荒,一分一分攒钱。17年里,没买过一次肉,吃的是集市里别人扔掉的菜叶;没买过一件新衣,穿的是垃圾堆里捡来的旧衣裳。
孩子——老人把一分一分抠出来的钱,全部寄给了家庭困难面临失学的孩子们。17年里,他捐助了100多名孩子,款项达到10多万元。
助学的初衷很朴素。“等自己老了,不能动了,身边能有一个照顾自己的人。”让他自己都预料不到的是,这个小小的私心,后来竟然发展成漫长而令人感慨的善举。
“我见不得孩子没学上,不上学就没希望了。”为了接续孩子们的希望,老人订了报纸——这是他一年之中最大的开销——只有从报纸上,他才能了解哪些孩子需要捐助。
“不是捐去一拨就完了,我是年年捐、年年捐。”一张张汇款单和一封封回信,装满一口深蓝色的布袋。孩子们不知道老人的身份,在回信中称呼他“刘阿姨”、“刘奶奶”。
他把孩子们寄来的照片贴在墙上。那一张张纯真笑脸,是他的精神世界。他用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
【颁奖辞】 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 格桑德吉 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
“我的女儿,管我老公的姐姐叫妈妈,管奶奶也叫妈妈,管我叫德吉妈妈。”一聊起女儿,格桑德吉老师满含愧疚。女儿8岁了,格桑德吉只见过她6回,她是个不合格的妈妈。
她把女儿留给拉萨的公婆,把自己留在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留给了墨脱县帮辛乡门巴族的孩子们。
那里是她的家乡。她是乡里第一个大学生。走出大山不容易,但她却放弃了毕业后留在大城市教书的机会,义无反顾回到帮辛乡小学。艰难的求学经历让她深知,教学资源匮乏的家乡正在无声而热切地盼望着她。
她对家乡回报着热辣辣的情义——为了劝学,14年来每一个寒暑假,她都要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走村串户;为了孩子们不停课,邻村学校缺老师时她不顾6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让每4个月回一趟家的寄宿学生出行平安,她一路护送,过冰河、溜铁索、走悬崖峭壁„„
她的付出换来了改变:门巴族孩子的入学率,从70%上升至95%,她把40多个孩子劝回了校园,把200多个孩子送出了大山,有6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格桑德吉就像高原上盛放的格桑花,热烈、挺拔、美好。【颁奖辞】 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 段爱平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
在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村民们对村支书段爱平有种特别的情意:既把她当家长,又把她当闺女,既依赖她,又怜惜她。
去年夏天,襄垣县连日暴雨,段爱平三天三夜没有合眼,查看汛情、转移物资、修缮房屋„„把村民安顿好了,舒了一口气的段爱平昏厥过去,被送进了医院。
“我想好了,我有一天生命,就尽一天力量。”食道癌、淋巴癌的折磨让她的嗓音日渐嘶哑,但话音里透着决绝。
村小学的娃娃们眼神巴巴的:“段书记,你快点回来!”村敬老院的老太太眼泪汪汪的:“要是没了这姑娘,咋办哪!”村小学是段书记出资修的,敬老院是段书记带头建的,电网、水渠是段书记发动改造的,药材、树木是段书记引进种植的,没了她咋办?半个月后出院的段爱平安慰在村口接她的老百姓:“我这不好好的回来了嘛。”
回了村,但回不了家,段爱平自家的窑洞在暴雨中坍塌了;回不了家,又处处是家。“我早就腾了一间屋子,来我家住!”“凭啥住你家,得住我家!”拗不过乡亲们的争抢,段爱平决定在各家轮流住。
“当干部15年来,我盆干锅净,光零零的,成了个穷光蛋,但我心里蛮劲高兴。我不要命不要钱,要的就是我的老百姓。”
段爱平本来不穷,早年的煤炭生意曾为她积累了百万家财。但她捂不住钱,对儿子说:“媳妇给你娶了,饥荒(欠债)给你还了,剩下的钱干啥哩?就给村里干点实事吧。”1999年,村里还没有一所像样的学校,“那就给娃娃们修所学校吧。”
段爱平的义举让乡亲们动了心思:她会做生意,跟着她干肯定能富;她自家的钱给公家花,跟着她干肯定不亏。那一年的村委会选举,90%的村民把原本不是候选人的段爱平选了上去。
“老百姓选我,说明信任我,我不能辜负大家的心意。”从小失去双亲的段爱平吃过很多苦,“我知道苦有多么难。看到谁家受苦,我心里就像刀割一样难受,就得过去拉一把。”
有人说,村官难当,“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当了15年村官的段爱平却说:“一点儿都不难,你把真心交给老百姓,老百姓就会把真心交给你。”
【颁奖辞】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龚全珍 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 “光荣岁月里不变的赤子心,种进泥土等待盛开的记忆,你的皱纹已和山川连在一起,本色成为你感动中国的传奇„„”马年春晚舞台上,韩磊演唱的《老阿姨》真挚感人。歌曲中的“老阿姨”原型龚全珍来到晚会现场。她是开国将军甘祖昌的夫人,是受到总书记接见的全国道德模范,也是本年度的“感动中国”人物。但她对自己的定位是:“我只是一名很平常的退休教师。” 1957年,她跟随甘祖昌将军回到江西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老家。将军种地,她教书。1986年,将军离开了人世。他给村民留下的是修好的水渠,建好的大桥和改造好的良田。给家人留下的是数枚用鲜血换来的军功章。
“他一直到死,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一想到他,我就觉得自己没资格享受。”龚全珍说,“我每天都会问一问自己,我今天为人民做了什么事。”离休后的她开办了“龚全珍工作室”,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服务社区„„
【颁奖辞】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 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 胡佩兰 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 1月22日,郑州98岁女医生胡佩兰逝世,她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
她工作到了最后一刻。在1月18日的“感动中国”颁奖典礼录制现场,白岩松问她:“您最怕啥?”她回答:“最怕躺床上不能动,光伸手要钱。”白岩松又问:“您最不喜欢什么?”她还是回答:“躺床上不能动,光伸手要钱。”老人的纯真让全场观众会心地笑起来。谁会想到,4天之后,带给我们欢笑的她突然走了。那样匆匆,跳过了“最怕”和“最不喜欢”,为人生画了个干脆而圆满的句号。
胡佩兰生于1916年,22岁时考取河南大学医学部,是新中国第一批上岗医生。1986年,70岁的她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的职位上退休。家人劝她歇一歇,她坚持到社区医院坐诊20多年,每周一至周六,风雨无阻。
她不为钱,她甚至给病人垫钱、贴钱,还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她为的是“当个好医生,给病人解决问题,让穷人看得起病”。
她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得坐轮椅;她耳背,问诊时要戴助听器。慕名找她的病人很多,她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助手怕她累,她说:“精神一集中,就不觉得累。”
要么在人间看病,要么在天堂歇息。“病人看完了,回家吧。”她就这样潇洒地去了天堂。
“医生是博爱精神的职业,是感情投入的职业,是一代又一代的事业,光看钱不中。”这句话,是她留给“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的最好纪念。
【颁奖辞】 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 陈俊贵 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 新疆乔尔玛烈士陵园的碑文上刻着:“人是躺下的路,路是竖起来的碑。”在这里,长眠着天山深处独库公路修筑大会战中牺牲的168名解放军指战员。
55岁的陈俊贵是守墓人。他在班长郑林书的墓前放上一个馒头,顿时哽咽:“当时如果再多一个馒头,你不会死的。”
他忘不了34年前的痛。1980年冬,筑路的1500多名官兵被暴风雪围困,班长带着4人小分队承担突围任务,20多个馒头是他们全部的口粮。经过一天一夜的行走,馒头只剩下最后一个。班长用不容商量的口气说:“一人一口,咱 们谁都出不去。我和罗强是共产党员,陈卫星是老兵,只有陈俊贵是新兵,年龄又小,馒头让他吃。”饥寒交迫中,班长郑林书和副班长罗强先后倒下,陈卫星和陈俊贵在昏迷中被哈萨克牧民救起。
因冻伤而腿部残疾的陈俊贵经过4年治疗后,1984年复员回到辽宁老家,成为一名电影放映员,娶妻生子,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逸。但一年之后,他就辞掉稳定的工作,带着妻子和不到1岁的儿子,回到新疆给班长守墓。
他这么做是解不开一个心结。“班长临终前对我说,如果你能活着出去,请代我回湖北老家,看看我的父母。我说,班长您放心,您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修路完工后部队改编,线索断了,而最有希望打听到班长老家地址的办法,就是给班长守墓。
喝雪水、啃干粮,一守就是20多年。2005年,陈俊贵终于打听到了班长湖北老家的地址。令人怅然的是,班长的父母已先后辞世。“爸,妈,我来晚了!”跪倒在两位老人的坟前,陈俊贵涕泪长流,“我唯一能告慰你们的是,我会一直陪着班长,让他永不孤单。”
陈俊贵又回到了天山脚下。那个无情风雪夜见证的战友情、兄弟情和千钧承诺,已化作今天的不渝信念和生死相依。
【颁奖辞】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 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 方俊明 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
2013年11月,轮椅上的方俊明拿到了武汉市政府颁给他的见义勇为证书。这个迟到了28年的荣誉,让他笑着流泪了。
1985年8月,正打算到东湖游泳的方俊明听到水面上传来呼救声,为了抢时间,他采取了一个跳水姿势。
被“救”的男孩嬉笑地从不到一米深的水里站起,原来,他是在假装溺水逗岸上的妹妹玩。而一头扎下的方俊明此刻已不省人事,他的头部撞到了浅水区的一块石头上。
这个瞬间的举动彻底改变了方俊明的命运。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一下子成了终日卧床的高位截瘫病人。5个月后,妻子扔下不到1岁的女儿离开了,老父亲去世了,55岁的老母亲默默挑起所有的重担。妈妈的理解、无私、坚韧和精心呵护,让方俊明有了活下去的勇气。
由于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而1993年成立的见义勇为基金会又将奖励对象定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方俊明的义举并没有得到及时褒奖。但他依然固执地相信善良:“我不后悔。救人,肯定是第一个念头。那个孩子,不是故意的,这只是一个意外。”
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的辩论潮中,“感动中国”把奖杯授予方俊明,这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拷问。
【颁奖辞】 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此外,《感动中国》还向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表达了年度致敬。
第二篇:2013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1 黄旭华
【简历】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推选委员评价】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叹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事迹】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2
胡佩兰
【简历】退休后20年坚持每天出诊的仁医。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获奖名片】秋兰为佩
【推选委员评价】 面对胡佩兰
我们只有敬佩
【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事迹】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3 方俊明
【简历】荣誉迟到28年而一生不悔的湖北见义勇为好市民 【获奖名片】克明俊德
【推选委员评价】 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
余秋雨:不被理解的高尚行为
【颁奖词】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事迹】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4 沈克泉、沈昌健
【简历】35年前仆后继、追逐科技梦想的“油菜花父子“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事迹】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 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5 龚全珍
【简历】守护开国将军梦想,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革命老人。【获奖名片】松筠之节
【推选委员评价】童年: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一位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颁奖词】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寻见爱,暮年到来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事迹】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6.刘盛兰
【简历】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推选委员评价】 陈雨露这样评价他:“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吴孟超说,“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颁奖词】风烛残年,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事迹】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7 段爱平
【简历】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获奖名片】一秉至公
【推选委员评价】于丹:“很多中国乡村的变化,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陆小华:“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颁奖词】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事迹】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8 格桑德吉
【简历】悬崖边上的护梦人,西藏墨脱山区教师
【获奖名片】格桑花开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事迹】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陈俊贵
【简历】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 【获奖名片】心比金坚
【推选委员评价】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
黄宏: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事迹】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姚厚芝
【简历】为子女筹学费,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的重病母亲 【获奖名片】寸草春晖
【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事迹】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第三篇:2016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颁奖词
2016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颁奖词
孙家栋:功勋科学家
孙家栋,87岁,中科院院士、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他是中国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是中国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导航卫星等第二代应用卫星的工程总师,是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颁奖辞
少年勤学,青年担纲,你是国家的栋梁。导弹、卫星,嫦娥,北斗。满天星斗璀璨,写下你的传奇。年过古稀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
王锋:火海救人英雄
王锋,38岁,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广阳镇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阳市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浓烟迅速吞没了整栋楼房。租住在一楼的王锋发现火情后,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场救人,20多位邻居无一伤亡。第三次从火场出来时,王锋已快被烧成了“炭人”,浑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从住处到临近的张衡路口,大约五六十米的距离,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脚印。颁奖辞
面对一千度的烈焰,没有犹豫,没有退缩,用生命助人火海逃生。小巷中带血的脚印,刻下你的无私和无畏,高贵的灵魂浴火涅槃,在人们的心中永生。
支月英:扎根乡村36年的最美教师
支月英,女,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澡下镇白洋教学点教师。
1980年,江西省奉新县边远山村教师奇缺,时年只有十九岁的南昌市进贤县姑娘支月英不顾家人反对,远离家乡,只身来到离家两百多公里,离乡镇45公里,海拔近千米且道路不通的泥洋小学,成了一名深山女教师。36年来支月英坚守在偏远的山村讲台,从“支姐姐”到“支妈妈”,教育了大山深处的两代人。颁奖辞
你跋涉了许多路,总是围绕着大山;吃了很多苦,但给孩子们的都是甜。坚守才有希望,这是你的信念。三十六年,绚烂了两代人的童年,花白了你的麻花辫。
秦玥飞:耶鲁村官 秦玥飞,耶鲁大学毕业,现任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大学生村官、黑土麦田公益(Serve for China)联合发起人。大学毕业时,秦玥飞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至今已是第六个年头。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服务乡村,秦玥飞与耶鲁中国同学发起了“黑土麦田公益”项目,招募支持优秀毕业生到国家级贫困县从事精准扶贫和创业创新。颁奖辞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张超: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员
张超,男,30岁,海军某舰载航空兵部队正营职中队长,一级飞行员。2016年4月27日,张超在驾驶舰载战斗机进行陆基模拟着舰接地时,突发电传故障,危机关头,他果断处置,尽最大努力保住战机,推杆无效、被迫跳伞,坠地受重伤,经抢救无效壮烈牺牲。此前,张超是“海空卫士”王伟生前所在部队优秀的三代机飞行员,全团6名“尖刀”队员中最年轻的一员,曾数十次带弹紧急起飞驱离外军飞机。颁奖辞
那四点四秒,祖国失去了优秀的儿子。你循着英雄的传奇而来,向着大海的方向去,降落,你对准航母的跑道,再次起飞,你是战友的航标。
李万君:大国工匠
李万君,中车长客股份公司高级技师。2016年被中组部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为了在外国对我国高铁技术封锁面前实现“技术突围”,李万君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核心试制数据,积极参与填补国内空白的几十种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颁奖辞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
梁益建:帮助困难病人的好医生
梁益建,医学博士,四川省成都市三医院骨科主任 梁益建多年前学成回国,参与“驼背”手术3000多例,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近可能的为患者着想,是梁益建的工作守则。到医院求治的病人,很多经济条件都不好。为了让患者尽快得到治疗,他处处为病人节省费用外,还常常为经济困难的患者捐钱,四处化缘。碰到有钱的朋友,他会直接开口寻求帮助,甚至尝试过在茶馆募捐。颁奖辞
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四处奔走募集善良,打开那些被折叠的人生;你用两根支架矫正患者的脊柱,一根是妙手,一根是仁心。
郭小平:红丝带学校创办人
郭小平,2004年,临汾第三人民医院院长郭小平看到艾滋病区的几个孩子到了上学年龄却没法上学,便和同事一起办起了“爱心小课堂”,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2006年9月1日,临汾红丝带学校正式挂牌成立,2011年学校被列入正式国民教育序列。2014年,彭丽媛向红丝带学校写信,并在采访中说:“我希望这些受艾滋病影响的孩子们,都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颁奖辞
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新疆焦裕禄
阿布列林.阿布列孜,男,维吾尔族,新疆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干部。1968年,阿布列林曾经在途径河南时访问兰考焦裕禄故居。这次兰考之行影响了他一生。工作46年来,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他坚持依法公正廉洁办案,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曾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颁奖辞
在细碎的时光中守望使命,以奋斗的精神拥抱生活。执法无私,立身有责;恪尽职守,勤勉为公。在这片土地上,红柳凝聚水土,你滋润心灵。
潘建伟:功勋科学家
潘建伟,46岁,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2016年8月16日,由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它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这将是跨度最大、史上最安全的通信网络。这个项目的首席科学家正是潘建伟。颁奖辞
嗅每一片落叶的味道,对世界保持着孩童般的好奇。只是和科学纠缠,保持与名利的距离。站在世界的最前排,和宇宙对话,以先贤的名义,做前无古人的事业。
特别致敬:中国女排——为国著功成
第四篇:2013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2013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及颁奖词(2014年2月10日)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事迹】黄旭华,男,87岁,中国第一代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那时中苏关系尚处于蜜月期,依靠苏联提供部分技术资料,是当初考虑的措施之一。1959年,苏联提出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对中国施加压力。毛泽东听后发誓:“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30多年中,8个兄弟姐妹都不知道黄旭华搞核潜艇,父亲临终时也不知他是干什么的,母亲从63岁盼到93岁才见到儿子一面。
核潜艇是集核电站、导弹发射场和海底城市于一体的尖端工程。中国的核潜艇研制工作是从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一步一步开始的。
为研制核潜艇,新婚不久的黄旭华告别妻子来到试验基地。后来他把家安在了小岛上。为了艇上千万台设备,上百公里长的电缆、管道,他要联络全国24个省市的2000多家科研单位,工程复杂。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64年,黄旭华终于带领团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300米,是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黄旭华曾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科学大会奖等,为国防事业、为我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奖名片】誓言无声
【推选委员评价】
阎
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
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颁奖词】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高龄孤寡“五保”老人拾荒助学子--刘盛兰
【事迹】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获奖名片】崇仁厚德
【推选委员评价】
陈雨露:走过古稀,走过耄耋,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颁奖词】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陈俊贵
【事迹】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获奖名片】心比金坚
【推选委员评价】 李小林:“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 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黄
宏:一口干粮挽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守墓,守望的是战友情。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颁奖词】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带领村民致富 老百姓的贴心人--段爱平
【事迹】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获奖名片】一秉至公
【推选委员评价】
于丹:“很多中国乡村的变化,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陆小华:“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颁奖词】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油菜花父子”35年的追梦路--沈克泉 沈昌健
【事迹】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11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第12届国际油菜大会,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2009年,沈克泉去世,沈昌健依然是坚持着油菜育种。家人将沈克泉葬在离试验地不远的山坡上。家人知道,这些油菜是老人最后的心愿和牵挂。
如今,沈昌健的“沈油杂”202、819已进入区域试验环节,五亩送检试验田里有300个单株样本,每个样本送检一次就是200元;300亩的示范片里还欠着两万多的工钱,马上要施肥又是两万的肥料钱。对于已经35年没有主业收入的沈昌健一家而言,“吃饭靠田,科研靠借”。几十年来,沈克泉、沈昌健父子自筹资金150多万元,这几年政府也常有资助,可沈家里欠下了不少债,“几乎所有亲戚都借遍了。”家里最值钱的是两台用来贮藏油菜种子的冰箱。
35年父子相继,只为一株油菜的梦想。沈昌健说等现在的种子通过审定了,会卖给种子公司,拿着资金去滚动开发下一代油菜杂交新组合。自己的油菜育种路也许得“慢慢走”,但怎么也会走下去。
【获奖名片】梦想天开
【推选委员评价】
刘姝威: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
来: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颁奖词】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格桑德吉
【事迹】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第五次见面。
十三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而她自己的女儿却留在了拉萨,一年才能见一次。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获奖名片】格桑花开
【推选委员评价】
杜玉波:培养学生是事业,关爱学生是本能。一切为了学生,这是老师永恒的追求,格桑德吉就是这样做的。
彭长城:不是远大的抱负,只是广阔的胸襟;不是华丽的说辞,只是纯净的灵魂。她是无私的边疆少数民族教师。
王振耀:喜马拉雅山脚下的辛勤园丁,是她让西藏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照进现实。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20年来坚持每周出诊6天的百岁仁医——胡佩兰
【事迹】胡佩兰,女,98岁,解放军3519职工医院和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医生。
1944年,胡佩兰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部,70岁时才从郑州铁路中心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位上退休。退休后,她一直坚持坐诊。
胡佩兰生活节俭,舍不得在自己身上多花一分钱。但她经常大方地给病人垫付医药费。她还拿出微薄的坐诊收入和退休金,捐建了50多个“希望书屋”。
胡佩兰患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进出都要坐小推椅。2013年7月,98岁胡佩兰心脏病突发,经抢救后,第二天她依然准时到医院坐诊。
胡佩兰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平时看病不太依靠高科技仪器。因为慕名找上门的病人多,胡佩兰每天都会坚持看完所有病人才下班,对患者也极有耐心,给病人开药,很少超过一百元。如今,胡佩兰的记忆明显下降,耳朵也不如以前,但病人的情况她却记得清清楚楚,耳朵里放着助听器,听不清的地方,便由旁边的学生解释。
胡佩兰对病人的态度有目共睹,她经常说:“医患关系搞不好是因为交流不够,医生只要对病人认真负责了,病人也自然会对医生极力配合,不管面对哪一个病人,都要把患者当成自己的第一个病人来对待。”
直至今日,胡佩兰已经在一个工厂职工医院和现在的地方,连续坐诊20年,坚持每周出诊6天,风雨无阻。
【获奖名片】秋兰为佩
【推选委员评价】
张会军:敬佩,我们只有敬佩。
陈
彤:在医患关系如此紧张的今天,胡医生用医德弥合了医患间的裂隙,更难得是20年如一日的坚守。
【颁奖词】技不在高,而在德;术不在巧,而在仁。医者,看的是病,救的是心,开的是药,给的是情。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你是仁医,是济世良药。
绝症母亲为孩子留学费 耗时3年绣出《清明上河图》--姚厚芝
【事迹】姚厚芝,女,38岁,重庆市巫溪县塘坊镇红土村村民。
1999年,姚厚芝嫁给了王以朝,婚后一起赴山东煤矿打工。随着两个孩子的出生,姚厚芝专心在家带孩子,丈夫在煤矿挖煤。2006年,一场病魔突袭,彻底摧垮了这个家。
姚厚芝查出乳腺肿瘤,需立即做切除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姚厚芝选择了“药疗”。几年下来,病情没有丝毫好转。
2009年2月,姚厚芝从电视上得知,绣十字绣也能卖钱。第二天,她坐车辗转十余小时,咬牙花2800元购回一幅6.5米长的十字绣《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次的“先斩后奏”,让一向疼她的丈夫火冒三丈,觉得她是在瞎折腾,可姚厚芝有自己的想法。
从此,姚厚芝过起了“两点一线两头黑”的生活,每天绣十字绣长达17个小时。2012年7月,经过3年零5个月的昼夜追赶,这幅共需127万针才能刺制而成的《清明上河图》终于落针。有收藏家上门出20万收购,姚厚芝拒绝了。
姚厚芝想将十字绣保存下来,即便有一天自己不在人世了,再把它卖出去,孩子们上大学的钱就不用愁了。
姚厚芝的儿子王锐读初中,女儿王琼读小学。王锐说长大了要当医生,给妈妈治病。不善言辞的丈夫,不知道怎么劝说妻子,本身患有肝病的他只是拼命地下井,希望能早点挣够钱给妻子治病。
第一幅十字绣完工后,姚厚芝又买回了一幅长22米、宽0.85米的《清明上河图》十字绣样。这幅刺绣的难度、时间和价钱是第一幅的好几倍。姚厚芝偷偷找以前的工友七拼八凑了一万元,瞒着丈夫说只花了两三千元。她怕丈夫心痛和着急,因为家里实在是负担不起。从2006年到现在,姚厚芝花去的医药费已达10多万元。
如今,王以朝仍在山东挖煤,姚厚芝在家照料两个孩子的生活。姚厚芝说,第二幅《清明上河图》已绣了快6米。希望老天能再给她3年时间。她现在就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不知道自己生命何时会终结。她没有其他奢求和心愿,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多给孩子留点什么。
【获奖名片】寸草春晖
【推选委员评价】
王晓晖:一个草根母亲当她有意留下自己一生稀缺的物质之时,这种贫贱不能移的坚韧,是她留给孩子们更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何东平:亲情战胜了绝症,母爱征服了困苦。这样的人间传奇,总是充满力量。这力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
【颁奖词】病压垮了身体,但不能摧毁母爱。草根母亲呕心沥血,为孩子缝补梦想,而深厚的爱,更铺就孩子精神的未来。请上天给你多一些时间,让你把美好的愿望,织进这春天的图景。
迟到的荣誉 不悔的信念 不变的价值——方俊明
【事迹】方俊明,男,56岁,湖北省武汉市武昌人。
1985年8月,28岁的方俊明为救一个假装落水的顽童,跃入河中,造成颈椎骨折,高位截瘫。直到2013年11月,方俊明终于获得了迟到28年的见义勇为荣誉称号。
方俊明救人当年,武汉市尚无见义勇为方面的奖励条例,被“救”男孩的家庭始终不愿出具书面证明,致使他见义勇为的行为一直未得到确认。对于这样一位“英雄”,他所在单位,原武昌车辆厂,只好比照工伤来处理。
武汉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于1993年成立,但奖励对象为“与犯罪分子作斗争人员”。这两年,有人问方俊明有没有见义勇为证书,“我觉得蛮尴尬,只好把报上的报道拿给人家看。”
这些年来,妻子离开了,父亲也去世了。方俊明的生活无法自理,依靠母亲姜春梅日夜照顾瘫痪在床的儿子,并将当时尚未满周岁的孙女拉扯养大。
2013年,一部话剧上演后,方俊明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应方俊明要求,武汉市通过收集材料,确认方俊明当年行为属见义勇为,并颁发见义勇为先进分子荣誉称号。
虽然荣誉迟到了28年。但方俊明从来没有后悔那次行动。一个家庭的艰辛,一个生命的委屈,这一切都见证了善良在人们心中的恒定不变的价值。
【获奖名片】克明俊德
【推选委员评价】
时文朝:推荐他,是因为他饱受委屈却无怨无悔;在当下“该不该扶摔倒的人”辩论潮中,推荐他,是对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拷问。
余秋雨:推荐方俊明,不仅仅是表彰他,而且是表彰那些大地上天天在发生,却不被我们知道,甚至不被我们理解的高尚行为。
【颁奖词】纵身一跃,却被命运撞得头破血流。在轮椅上度过青春,但你却固执地相信善良,丝毫不悔。今天你不能起身,但我们知道,你早已站立在所有人的面前。
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将军梦,守护情——龚全珍
【事迹】龚全珍,女,90岁,现居江西莲花县琴亭镇金城社区。
1957年8月,开国将军甘祖昌主动向组织上辞去新疆军区后勤部长职务,回家乡江西省莲花县坊楼乡沿背村务农,龚全珍相随而归。那一年,她34岁。
将军当农民,甘祖昌是新中国第一人。龚全珍完全理解和支持丈夫的决定:“老甘不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正像他说的那样,'活着就要为国家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复杂重要的工作就做简单的工作,决不能无功受禄,决不能不劳而获'。”
从新疆到江西,全家11口人的行装只有3个箱子,却带了8只笼子,里面装着新疆的家禽家畜良种。当时甘祖昌每月工资330元,生活上十分节俭,把2/3的工资用来修水利、建校舍、办企业、扶贫济困。他一共参加建起了3座水库、4座电站、3条公路、12座桥梁、25公里长的渠道。龚全珍全力配合丈夫,也把自己工资的大部分花在支援农村建设上。回到莲花头几年,她没有做一件新衣服。
龚全珍在家里呆不住。步行25公里到县文教局联系工作,被分配在九都中学任教。这所学校条件很差,只有3名老师,她却一点不嫌弃,第二天就搬铺盖去了学校,开始把自己赤忱的爱投入到这片红土地。
1961年,县文教局安排龚全珍到同乡的南陂小学当校长,在那里一呆就是13年。后来,她又被调到离家不远的甘家小学当校长,依然还是老作风,吃住在学校,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
1986年3月,甘将军因病逝世,一只铁盒子是他留给妻子和儿女唯一的遗产,里面用红布包着3枚闪亮的勋章。
离休后,龚全珍积极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倾力捐资助学、扶贫济困,开办“龚全珍工作室”,服务社区、服务群众,从青春岁月到耄耋之年,为广大群众做了大量的实事好事,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2013年9月26日,龚全珍获得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称号,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同志高度赞扬。
【获奖名片】松筠之节
【推选委员评价】
陈小川:读她,我懂得了什么是理想主义,而理想主义者可以如何无私。读她,可以让今天的领导干部们净化一次灵魂。
童
年:只有心中盛满人间的真情、头脑装满天下的道理,才能通达真理的意义。一位忠于爱情、深明大义的老人,让我们读懂了什么才是伟大的人生。
【颁奖词】 少年时寻见光,青年时遇见爱,暮年到来 的时候,你的心依然辽阔。一生追随革命、爱情和信仰,辗转于战场、田野、课堂。跨越人民的敬意,是你一生最美的勋章。
特别奖:载人航天英雄群体
【获奖名片】壮志苍穹
【颁奖词】 浩瀚星空中,他们让中国闪耀出最灿烂的光芒。广袤银河里,华夏儿女的飞天愿望不再是幻想。敢上苍穹揽月,不畏艰险启航,豪情问天,壮志报国,那一个个肃穆的军礼,是对祖国最庄严的承诺!
《感动中国》还向中国载人航天十周年的中国航天人群体表达了致敬。
第五篇:2008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事迹、颁奖词
2008感动中国人物:震撼、悲恸、温暖、自豪
2008年,有太多的欢乐,有太多的苦难,便有了太多的感动。
每个中国人对刚刚过去的2008年的记忆肯定是复杂的,震撼、悲恸、温暖、自豪,强烈的情感,交织、充盈着我们的心田,催人泪下。
(1)灾难中的光辉——男儿榜样 李隆
在四川抗震救灾战斗中,担任郑州市公安消防支队特勤大队副大队长的李隆和战友们在异常险恶的环境下,不怕牺牲,连续作战,在废墟下先后挖出57名群众,其中5人生还,包括被困104个小时的李青松和被困124个小时的卞刚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生命救援的奇迹。
1995年加入公安消防队伍后,他先后参加灭火救援战斗3170多次,抢救遇险群众760余人,为保卫人民群众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颁奖词:火场、废墟,有多少次出生入死,就有多少次不离不弃。他用希望扩展希望,用生命激活生命。
(2)大爱至善—— 唐山13位农民
宋志永、杨国明、杨东、王加祥、王得良、宋志先、王宝国、王宝中、曹秀军、尹福、宋久富、杨国平、王金龙,最大的62岁,最小的19岁,唐山市玉田县东八里铺村二组农民。
2008年初,特大雪灾袭击了华南地区,湖南郴州成了一座冰雪中的孤城。13位农民除夕租了辆中巴车,顶风冒雪到郴州救灾。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他们辗转来到灾情最重的北川县城,成为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他们与解放军、武警战士一起,抢救出25名幸存者,刨出近60名遇难者遗体。他们的义举充分诠释了什么叫“勇为”。
颁奖词:
不是归途,是千里奔波,雪中送炭;不是邻里,是素不相识,出手相援。他们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
(3)中流砥柱—— 经大忠
在汶川大地震中,北川县受灾最严重。地震发生时,北川县县长经大忠正在开会,他果断地组织与会人员疏散,并用最快速度将县城里的8000多幸存群众集中在安全区域。全面的救援工作展开以后,经大忠成为北川抗震救灾前线指挥部副指挥长,始终战斗在第一线,3天3夜没有合眼,而他家中的6个亲人全部遇难。他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只有一马当先的身体力行。
颁奖词:千钧一发时,他振聋发聩,当机立断;四面危机时,他忍住悲伤,力挽狂澜!他和同志们双肩担起一城信心,万千生命。心系百姓、忠于职守,凸显共产党人的本色。
(4)死的光荣——武文斌
一个战士倒在了抗震救灾的第一线,上万民众为他哭别。所有参加吊唁的人都与武文斌素昧平生,他们只听说:一位解放军战士在抗震救灾中活活累死了!仅这一句话,已经让人们泪流满面。
6月17日晚,济南军区士官学员武文斌和战友们冒着大雨将8车50吨重的活动板房建材全部卸载完后,累得瘫倒在泥水地里。就在这个夜晚,他因劳累过度,引起肺部大出血而停止了年轻的生命。“我们一定要多救人,才能对得起身上的这身军装。”这是一个普通的解放军战士对老百姓的承诺,更是对共和国的承诺。
颁奖词:山崩地裂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他树起了旗帜,自己却悄然倒下,在那灾难的黑色背景下,他26岁的青春,是最亮的那束光。
(5)奥运惊艳世界 大写尊严 ——金晶
当几名藏独分子试图从她手中抢走火炬、干扰圣火传递时,坐在轮椅上的金晶毫不畏惧,用双手紧紧抱着火炬,脸上流露出骄傲的神情。她被威胁、被殴打,但她手中的火炬始终没有被抢走。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
颁奖词:那是光荣的一刻!她以柔弱之躯挡住残暴,她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
(6)点燃生命——吉吉
2008年5月8日上午9时17分,中国登山队19名队员成功登上珠峰之巅并进行了奥运火炬接力,首次实现了奥运圣火在世界之巅的传递。中国兑现了7年前的诺言,书写了奥运史上的一个奇迹!
那一刻,全世界的中国人都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请记住造就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逾百年历史上一道奇观的5名英雄和他们所在的珠峰火炬队:第一棒火炬手吉吉,西藏登山队运动员;第二棒火炬手王勇峰,中国登山队队长;第三棒火炬手尼玛次仁,西藏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第四棒火炬手黄春贵,中国农业大学学生;第五棒火炬手次仁旺姆,西藏自治区登山学校学生。
颁奖词:白的雪,红的火,刺骨的风,激荡的心。鹰失去了同伴,但山的呼唤让她飞得更高,她,是高山上绽放的雪莲。
(7)华彩惊世 张艺谋奥运团队
开幕式是北京奥运会呈献给世界的“第一印象”,经过一千多个日夜的努力,奥运开幕式以出人意料的方式,精彩阐述了中华文明的演进和世界文明的交融,用中国 文化打动了世界。
总导演张艺谋说,电影做了20多年,从来没有这种感受。这种机会一生只有一次,当你有幸从事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工作,这是你一生的财富,值了,值了!
这是一群太懂得自己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人,也是一个知道如何用世界通用的语言介绍中华民族骄傲的团队,金牌授给他们,现在还不晚。
颁奖词:
长卷舒展,活字跳跃;圣火激荡,情感喷放。他们用人类共通的语言,让五千年文明跃然呈现,那一夜,中国惊艳世界。
(8)太空中的第一步——傲拓天疆“神七”航天员
去年9月25日晚,搭载着3名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执行中国第3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在72小时的飞行过程中出色地完成了所有任务,9月27日16时43分24秒,翟志刚开始出舱,他在太空迈出第一步,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
杨利伟、费俊龙和聂海胜、“嫦娥一号”研发团队,他们无一例外地成为当年“感动中国”评选的入围者,“神舟七号”航天员团队的当选,更是众望所归。飞天的渴望在中华民族的脉搏里流淌了数千年,如今“神七”发射的圆满成功,再一次复活了一个古老民族关于“飞天梦”的记忆和影像。3名航天英雄用近乎完美的方式举步量天,将一个古老的人类巡天愿景变成了现实。“神七”的成功发射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继北京奥运会后,“神七”在中国民众心中激起了新一轮民族自豪感。
颁奖词:中国人的足迹,从此印进寥廓而深邃的星空,当他们问候世界的时候,给未来留下了深远的回声。
(9)普通人的大爱——韩惠民
34年前,一场飞来横祸,把韩惠民和初恋情人吴月瑛分开,吴月瑛瘫痪了。
照顾吴月瑛3年多后,韩惠民认识了徐敏芳,而他答应交友的前提是,对方必须同意与他一起照顾吴月瑛。当徐敏芳了解到韩惠民坚持多年不谈恋爱只是为了照顾过去的情人,她被韩惠民的一片痴情所打动。1980年,韩惠民与徐敏芳结为伉俪,从此,守护在吴月瑛身边的又多了一个人。
韩惠民和徐敏芳告诉吴月瑛:“我们一定会守护你,照顾你到老!”吴月瑛被深深地感动了,她流下的不再是悲伤的泪水,而是幸福的泪水,更坚定地活下去的泪水„„
一段相知带来一个汉子34年的照顾,一声承诺变成一对夫妇共同的看护,一个特殊的传奇连起两个普通的家庭。
颁奖词:他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有比爱情更坚固的情感,有比婚姻更宏伟的殿堂,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不变的是真情。
(10)烛照深山——李桂林、陆建芬
甘洛县乌史大桥乡二坪村是凉山北部峡谷绝壁上的彝寨,海拔2800米,进出极为艰难,村民一年难得下绝壁一次。从汉族地区来的李桂林、陆建芬夫妻扎根这里18年,把知识的种子播种在彝寨。
18年如一日,李桂林、陆建芬夫妇教书育人,共培养了6届共149名学生。陆建芬现在还是代课老师,1个月的工资才230元。夫妇俩第一次来到北京,连照相机也没有。是他们,为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
颁奖词:在最崎岖的山路上点燃知识的火把,在最寂寞的悬崖边拉起孩子们求学的小手,19年的清贫、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让希望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