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

时间:2019-05-13 14:2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

第一篇: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 关于表彰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和先进协调组织的决定

近年来,全国各级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促进家庭美德建设,创建和谐家庭,提高广大家庭综合素质出发,加强领导,完善机制,构筑示范网络,拓展工作载体,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创建活动的实践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五好文明家庭和先进协调组织。

为了表彰先进,树立榜样,在全社会营造弘扬家庭美德、学习先进家庭典型的良好氛围,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决定,授予刘秀平等100个家庭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光荣称号,授予赵寰等1000个家庭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光荣称号,授予北京市等10个省、直辖市协调小组省级先进协调组织荣誉称号,授予北京市海淀区等33个地(市、区)县协调小组基层先进协调组织的荣誉称号。

希望全国广大家庭认真学习受表彰家庭的先进事迹,自觉弘扬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大力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着力推进未成 年人家庭道德实践教育,积极参与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以家庭美德促进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以家庭文明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以家庭和谐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希望全国各级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组织认真学习受表彰的先进协调组织的工作经验,加强对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领导,不断赋予创建活动新的时代内涵,使创建活动更具时代性、广泛性和参与性,为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附件:

1、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名单

2、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名单

3、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省、地(市、区)县级先进协调组织名单

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 2005年11月25日附件1:

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

北京市

刘秀平家庭

天津市

陈 卫家庭

河北省

王宝珍家庭

山西省

安兰娥家庭

内蒙古自治区玉 荣家庭

辽宁省

臧立君家庭

吉林省

项文儒家庭

吕英绵家庭孙耀芳家庭王晓红家庭史先玲家庭魏荣涛家庭白晓冬家庭高淑琴家庭 纪清远家庭 钱玉珍家庭 袁玉文家庭 杨春霞家庭 张良芳家庭 李文哲家庭 3

黑龙江省

齐佳民家庭 李敬彬家庭 呼凤云家庭

上海市

刘学根家庭 周亮然家庭 赵东元家庭

江苏省

韩汝芬家庭 吴胜东家庭

浙江省

陈筱渝家庭

安徽省

陈 杰家庭

福建省

林 榕家庭

江西省

李金梅家庭

山东省

夏季亭家庭 王平家庭

牟惠娟家庭 励顺良家庭 李 琦家庭 林瑞班家庭 朱丽萍家庭 张永堂家庭 4

王金凤家庭 张宪洪家庭 陆继兰家庭曹正洛家庭 刘晓燕家庭 张同强家庭

河南省

崔 敏家庭 吴新芬家庭 李 群家庭

湖北省

孙开林家庭 陈 萍家庭 毛建东家庭

湖南省

宋先钦家庭 彭善荣家庭

广东省

屈良鹄家庭 刘小毅家庭 杨 杰家庭

广西壮族自治区

梁启波家庭

向 荣家庭

海南省

周运方家庭 吕春容家庭

重庆市

秦大伦家庭 邓广琼家庭

四川省

何尚会家庭 冯元杰家庭 贵州省

晏跃雄家庭 叶吉惠家庭 李建珍家庭 梁凤梧家庭 宋国平家庭5

文小春家庭 岑燕明家庭

云南省

董德汉家庭 孙 琴家庭

西藏自治区

大明珠家庭 旺 珍家庭

陕西省

丁树文家庭 王 蕊家庭

甘肃省

王晓霞家庭 戚德文家庭

青海省

陈 静家庭 陈有郡家庭

宁夏回族自治区

闫世杰家庭 马爱香家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艾买尔〃沙依提家庭 王新德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张新华家庭 中直机关

任广振家庭 朱兆立家庭 田桂明家庭 黄素芬家庭

中央国家机关

王晓峰家庭 申保珍家庭 王旖旎家庭 姚淑华家庭 郭金兰家庭

解放军总政治部

安海林家庭 刘二明家庭

王义夫家庭 王明军家庭 7 附件2:

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

北京市

赵 寰家庭袁 放家庭李金香家庭王国全家庭施金娥家庭张 凯家庭刘德泉家庭张翠霞家庭宋卫东家庭刘爱红家庭石玉增家庭 天津市

王彩云家庭井春玲家庭翟润芝家庭李亚丽家庭李 瑞家庭吴凤贤家庭张满成家庭张 光家庭

潘树枫家庭 郑桂顺家庭 杨振环家庭 李 伟家庭 周长亮家庭李春生家庭陈宝忠家庭 刘连蕊家庭 杜黎彬家庭李淑秀家庭张凤清家庭 谭富友家庭 张庆芳家庭 彭秀云家庭 王淑云家庭 于 文家庭 穆 桦家庭 刘绍仁家庭 贾尊胜家庭 姚金玲家庭

孙春红家庭 崔淑敏家庭

李俊兰家庭

王学武家庭

杨 颖家庭

高雅娟家庭

纪玉成家庭

王宏杰家庭 李广英家庭 董作珍家庭 刘文利家庭 王宝茹家庭 张万秋家庭 赵绍军家庭 杨乃林家庭 王兆杰家庭

赵 柱家庭 赵文英家庭 冯相苓家庭

河北省

闫福顺家庭 蔡 轲家庭 赵世枝家庭 赵秀红家庭 张文中家庭 刘项芬家庭 杨广文家庭 李秋华家庭 王海儒家庭 罗静超家庭 陶文元家庭 李惠生家庭 郭启明家庭 段志芹家庭 杨玉兰家庭

山西省

裴秀芳家庭 吴增玉家庭 田永平家庭 马润英家庭 马荣先家庭 云玲凤家庭 董兰亭家庭 纪锦河家庭

内蒙古自治区李则平家庭 杨树生家庭

西树忠家庭 董艳华家庭 彭德凤家庭 林秀贞家庭 谢风芹家庭 李胜茹家庭 李建荣家庭 李银娟家庭 李祥风家庭 郭壮武家庭 李志军家庭 田 晓家庭 田淑珍家庭 郑 晔家庭 银 钱家庭 李文学家庭 孙雪莲家庭 刘会林家庭 向雪琼家庭 刘贵森家庭 陈翠芹家庭 康辰香家庭 郭福贵家庭 许世奎家庭 李艳平家庭 韩玲梅家庭 邢利民家庭 李翠玲家庭 杨 刚家庭 陈玉梅家庭 哈 斯家庭 朝克图家庭 郑贵荣家庭 包晶格家庭 李贺茹家庭 云桂萍家庭 张乌力吉家庭 孟繁章家庭 谢晓芬家庭 曹 英家庭 云曙碧家庭 韩 霜家庭 包桂英家庭

辽宁省

许树文家庭 王善智家庭 徐海清家庭 曲桂清家庭 张仕财家庭 孟凡伯家庭 张春雷家庭 王秉德家庭 金淑兰家庭

吉林省

丁树达家庭 夏治国家庭 张崇喜家庭 郝桂贤家庭 张树香家庭 徐春民家庭 高桂珍家庭 姜 利家庭

罗 刚家庭 罗连军家庭 王桂珍家庭 王太玉家庭 崔玉祥家庭 范守贵家庭 孙显波家庭 刘凤荣家庭 邱万成家庭 金惠茹家庭 王世绪家庭 王淑兰家庭 谭 海家庭 陈永梅家庭 张淑杰家庭 郭秀莲家庭 张秀玉家庭 袁 辉家庭 王 影家庭 胡福玲家庭 李玉珍家庭 陶密密家庭 谢严森家庭 姚秀云家庭 崔国华家庭 凡文博家庭 王世歆家庭 周长林家庭 安延庆家庭 谭闰英家庭 高玉珍家庭 祝瑞雪家庭 10 黑龙江省

姜春梅家庭 江显埠家庭 李文杰家庭 李桂琴家庭 毛培先家庭 林永祥家庭 麻晶莉家庭 蔡炳龙家庭 何建勋家庭 夏云涌家庭 田秀明家庭 王军文家庭 赵来金家庭 高明义家庭 张哲峰家庭 何笑琴家庭 胡 伟家庭 李秀梅家庭 宋新生家庭 于 刚家庭 李常本家庭 冯黎光家庭 杨宗英家庭 朱庆东家庭 马永利家庭 吴晓龙家庭 邵玉琴家庭

上海市

施锡安家庭 崔鹏飞家庭 王中伟家庭 王金宝家庭 潘引仙家庭 李 莲家庭 王振柱家庭 赵德珉家庭 龚建琴家庭 刘含芬家庭 李广仁家庭(台湾)王一后家庭 樊绍栋家庭 陆玉妹家庭 葛明铭家庭 艾维那家庭(印度)忻月萍家庭 彭翠娣家庭 汪国仙家庭 陈杏娟家庭 杨 静家庭 曹培基家庭 翁锦华家庭 尹金龙家庭 张桂珍家庭 吴春妹家庭 许国屏家庭 陆婉根家庭 陈培民家庭 阮光页家庭

江苏省

陆长梅家庭 骆海林家庭 施兴凤家庭 周建松家庭 陈友鹤家庭 郝荣菊家庭 权 颖家庭 席如英家庭 顾 芗家庭 钟 绍家庭 王 生家庭 陆汉萍家庭 钱恩英家庭 王浩敏家庭 尹 磊家庭 周耀武家庭 尹小平家庭 蒋爱祥家庭 汪 玲家庭 李怀德家庭 李家旺家庭 王羊山家庭 周国平家庭 冯 岩家庭 王 曙家庭

浙江省

饶曙光家庭 成祖德家庭 王学朝家庭 董有生家庭 黄金雅家庭 潘惠孙家庭 叶安甫家庭 颜巧平家庭 留建飞家庭

安徽省

汪永恒家庭 刘安军家庭 陈根木家庭 陈良云家庭 高淮成家庭 吴翠珠家庭

曹 琳家庭 金顺祥家庭 裴仁治家庭 李志伟家庭 方向明家庭 盛国娟家庭 辛玉琴家庭 殷桂兰家庭 胡卫明家庭 杨彩兰家庭 潘龙林家庭

孙士全家庭 黄竹平家庭

徐水红家庭

虞 力家庭

窦桂芳家庭

陈嫩华家庭 王洪高家庭 缪惠新家庭 田元兴家庭 金招娣家庭 程 华家庭 钱水娟家庭 吴松林家庭 曹华芬家庭 马文俊家庭 陶 薇家庭 宋根保家庭 唐世龙家庭 左 华家庭 王勋才家庭 汪文清家庭

程明香家庭 孙大秀家庭

陈爱琴家庭 刘发明家庭

钱荣斌家庭 姜风清家庭

崔居秀家庭

王小琪家庭

福建省

黄瑞杰家庭 林善昌家庭 滕生淦家庭 曾清泉家庭 刘豆花家庭 黄荣辉家庭 韩 建家庭 林丽芸家庭 赖永兴家庭 陈忠和家庭 杨海峰家庭

江西省

沈冬英家庭 朱 莹家庭 钟小华家庭 胥敏锋家庭 郭子廉家庭 吴宜文家庭 钟文花家庭 吴永梅家庭 曹 建家庭

蔡玉灿家庭 蔡亚佳家庭 黄 菊家庭 林梅玉家庭 黄仔玉家庭 卢一方家庭 朱向东家庭 郭美香家庭 张本祺家庭 王河山家庭 黎永忠家庭 宋和先家庭 刘陆锋家庭 陈 俭家庭 戴连莺家庭 廖飞莲家庭 刘三妹家庭 13

陈海霞家庭 连美华家庭 田光梯家庭 陈玉春家庭 杨金花家庭 张增椿家庭 潘建筑家庭 刘晓兰家庭 黄 林家庭 袁长春家庭 陈美荣家庭 江 鸿家庭 余美莲家庭 肖仪凤家庭 方加莲家庭 熊 伟家庭 山东省

李 健家庭 李少恩家庭 马明辉家庭 邱丙霞家庭 徐桂花家庭 方绍英家庭 刘德基家庭 刘冠英家庭 范振孝家庭 周玉兰家庭 牛成民家庭 孙玉乾家庭 孔宪雷家庭 赵春生家庭 张明安家庭 刘宗利家庭 段金彪家庭 王明军家庭 曹 丽家庭

河南省

侯志强家庭 何德聪家庭 彭振天家庭 张 旭家庭 王 敏家庭 赵 峰家庭 康进京家庭 沈德珍家庭 屈桂宇家庭

湖北省

黎逢明家庭 黄 俊家庭 王道凤家庭

张桂霞家庭 李明海家庭 柳善芬家庭 刘秀农家庭 苏擎宇家庭 李存格家庭 宋绍忠家庭 董怀福家庭 吴素瑛家庭 王兰兰家庭 李献荣家庭 冯凤云家庭 孙素清家庭 郭蒲喜家庭 邱碧云家庭 张振文家庭 岳金辉家庭 王爱云家庭 陈忠明家庭 马文芳家庭 张永志家庭 刘用喜家庭 史世领家庭 田秋梅家庭 王建武家庭 朱明娥家庭 王祥玉家庭 王治芬家庭 谭正鹏家庭 许昌海家庭 方素珍家庭 邓神志家庭 陈鼎常家庭 王旺林家庭 高 萍家庭 谢 柯家庭 刘纯明家庭 唐翠娥家庭 杨 艳家庭 王万雨家庭 陈启双家庭 彭祖荣家庭 刘淑玉家庭 许文成家庭 尹长林家庭 周贤修家庭 万铀能家庭 程良胜家庭 龚玉枝家庭

湖南省

刘迪辉家庭 陈正集家庭 曾毓成家庭 肖耀明家庭 孙 斌家庭 黄 四家庭 高从林家庭 谭冬生家庭

广东省

郑伟强家庭 党 玲家庭 周 华家庭 谭英兰家庭 林淑华家庭 冯志华家庭 邓岱梅家庭 陈锦荣家庭

杨湘奇家庭 彭吉安家庭 鞠晓阳家庭 刘开友家庭 袁亚军家庭 童积江家庭 夏长林家庭 王 芹家庭 杨映淮家庭 陈银卿家庭 王世芳家庭 唐 云家庭 江春燕家庭 潘裕岳家庭 郭汉鹏家庭 15

王前煌家庭 邝代治家庭 郑芝初家庭 张文科家庭 张小月家庭 王洪元家庭 周贤德家庭 曾柳英家庭 罗碧坚家庭 关润尧家庭 侯光兴家庭 钟焯满家庭 潘广妹家庭 欧阳丽霞家庭杜斯娜家庭

邱良炳家庭 黄远亮家庭

广西壮族自治区

向 宁家庭 黄凤科家庭 颜金华家庭 姚引花家庭 于 红家庭 何书成家庭 唐敬群家庭 刘明敢家庭 李远忠家庭 吴建华家庭 肖 孟家庭 刘美鲜家庭 韦 毅家庭 刘持桂家庭 黄祥享家庭

海南省

蔡丽琴家庭 林锦川家庭 陈 新家庭 吉爱英家庭 林建智家庭 陈洪寿家庭

重庆市

戴安治家庭 樊世华家庭 廖 毅家庭 高富德家庭

何坚英家庭 黄雄芳家庭 陈月凤家庭 阮永端家庭 陈勇新家庭 周 琳家庭

毛妤斐家庭

刘仁冠家庭

唐平家庭 许 袍家庭 佘佐银家庭

龙文成家庭 周志民家庭 李木香家庭 李兴韧家庭 刘庆珍家庭 吴增荣家庭 吴华长家庭 王秀兰家庭 陈新明家庭 符秀芳家庭 陈颖民家庭 黎才燕家庭 王笑嫔家庭 田显凤家庭

艾应科家庭

张荣容家庭

肖加容家庭

李赤富家庭 李昌辉家庭

何菊香家庭

谢红英家庭

丁履谊家庭 谭远东家庭

陈善国家庭

王云涛家庭 张洪斌家庭

余长泾家庭

罗 贵家庭 李传模家庭 张黎明家庭

叶茂青家庭 卢 刚家庭 吴 萍家庭 王存桂家庭

刘有年家庭

张耀府家庭

四川省

孙志美家庭 柯 莉家庭王荣祥家庭 王德明家庭 傅新民家庭 骆常非家庭 戴 伟家庭 张静洲家庭 徐光源家庭 高国睿家庭

贵州省

刘秀丽家庭 李冬霞家庭 陈 燕家庭 王仕丰家庭 罗伯艳家庭 吴碧鲜家庭 赵水林家庭

肖 亮家庭 雷筱兰家庭 黄秀琼家庭 杨 朴家庭 张远慧家庭 黄仁沅家庭 杨树珍家庭 周昌亮家庭 魏承训家庭 格尔玛家庭 郭福祥家庭 刘建尧家庭 夏 明家庭 王建军家庭 张玉萍家庭 张 艳家庭 胡华东家庭 王学东家庭 马正发家庭 王树根家庭 王玉平家庭 赵隆杰家庭 董彦星家庭 刘怀兰家庭 蒋平家庭 林 华家庭 招 娣家庭 杨明义家庭 金玉芬家庭 杨再付家庭 王 军家庭 谢月芬家庭 周业能家庭 张筑华家庭 17 李少文家庭 戴斌武家庭

云南省

魏云芳家庭 阮绍会家庭 杜丽芬家庭 杨 双家庭 左立竞家庭 彭 梅家庭 李建芬家庭 黄兴芬家庭 郑朝银家庭 李 菊家庭 李明章家庭 朱永康家庭 温淑仪家庭 梁翠兰家庭 张琼珍家庭

西藏自治区

习海蜂家庭 孙国顺家庭 洛桑佳措家庭次仁巴杰家庭其美拉加家庭扎旺家庭 陕西省

白秀兰家庭 王连生家庭 姜巧珍家庭 贾振保家庭

赵声彦家庭 杨云珍家庭 白 涌家庭 李宗尚家庭 杨秀芬家庭 甘功菊家庭 扎巴云丹家庭 罗布顿珠家庭 泽安家庭 格来家庭 强巴家庭 胡联合家庭 刘春丽家庭 郝彩霞家庭 马桂花家庭 18

赵慧芸家庭 周新惠家庭 汤苏云家庭 吴 虹家庭 文 跃家庭 高葵峰家庭 夏光述家庭 江村旺扎家庭 李丽珍家庭 德吉玉珍家庭 更才扎西家庭 苏新喜家庭 李会娥家庭 申淑敏家庭 陈改琴家庭

李培琴家庭 王俊如家庭 李桂香家庭 魏友珍家庭 袁成秀家庭 罗金香家庭 王月华家庭 魏新发家庭 李小虎家庭 李向阳家庭 李 雄家庭

甘肃省

金小菊家庭 王剑峰家庭 吴守强家庭 刘德义家庭 李佰巧家庭 袁丽红家庭 杨书蝉家庭 王耀明家庭 魏晓梅家庭 范天兵家庭 陈瑞兰家庭 拉毛草家庭

青海省

王宝珊家庭 申 纪家庭 陈玉娟家庭 高雪萍家庭 李积玉家庭 宝 花家庭 王顺禄家庭 李俊兰家庭 郝 诚家庭 刘 刚家庭 克 保家庭 杨发录家庭 冯 涛家庭 盛国平家庭

宁夏回族自治区

李 哲家庭 王 辉家庭 沈桂芝家庭 陆平昌家庭 罗云峰家庭 王 莉家庭

虎守琴家庭 兰淑惠家庭 刘 英家庭 胡兆勇家庭 高 霞家庭

瓦忠辉家庭 王进杰家庭 高步青家庭 王志渊家庭 斗侯拉家庭 华 瑞家庭 边惠萍家庭 田孝花家庭 叶铁牛家庭 张庆民家庭 马少荣家庭 马 雄家庭 马莉花家庭 丁雪梅家庭 刘慧君家庭 戴学花家庭 刘九香家庭 李亚辉家庭 杜爱文家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比娜西家庭 田均荣家庭 布 久家庭 阿依登家庭 巴合提〃胡阿尼西家庭

古丽尼沙汗〃乃孜买提家庭 卡买尼沙〃卡地尔家庭 于尔古阿布拉家庭 阿不都肉孜家庭

张 燕家庭 哈斯也提〃艾则孜家庭 李庆辉家庭 阿同古丽家庭 申伯平家庭 徐启明家庭 关建平家庭 徐振声家庭 穆广荣家庭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高建平家庭 潘国营家庭 马合木江家庭 王 勇家庭

中直机关

高连宝家庭 云秀玲家庭 徐子英家庭 刘建生家庭 公 保家庭 康春林家庭 贺 玮家庭 高燕平家庭 禹叔范家庭 周天伦家庭 周晖冲家庭 伏慧敏家庭 郝沛霖家庭 王永钦家庭 王晓旌家庭 宋墨铁家庭 刘长顺家庭 苏 俊家庭 唐 勤家庭 窦维勤家庭 万 燕家庭 王亚玲家庭 李建敏家庭 高 伟家庭 金光伟家庭 郭伟宏家庭 马联红家庭 孙 杨家庭 乔桂华家庭 刘 晖家庭 刘小迎家庭 马志和家庭 王健美家庭 刘 瑞家庭 胡晓晶家庭 孙 岩家庭 彭 彪家庭

中央国家机关 赵向阳家庭 刘长瑛家庭 王淑娟家庭 于 践家庭 李海伟家庭 陈群洲家庭 郭文生家庭 付绪银家庭 杨 扬家庭 吴玉霞家庭 阎志杰家庭 李明柱家庭 王继云家庭 王福顺家庭 张丽川家庭 刘 敏家庭 陈 璞家庭 柳维河家庭 刘会洲家庭

罗庆东家庭 肖 晗家庭 李东日家庭 岳昆仑家庭 周秉建家庭 黄淑美家庭 高 原家庭 张洪远家庭 赵月荣家庭 张凤杰家庭 白玉兰家庭 魏晶晶家庭 王张福家庭 刘进军家庭 董树华家庭 赵红卫家庭 姜 霞家庭 文 军家庭 孟宪范家庭 曹宝贞家庭 徐 迎家庭 李振海家庭 李运昌家庭 籍江滨家庭 魏文良家庭 尹振祥家庭 柴广东家庭 孙成海家庭 任万平家庭 李佩文家庭 刘清灵家庭 石万清家庭 查丽华家庭 刘太明家庭 吴险峰家庭 石毅华家庭 靳建英家庭 李 伟家庭 卢乃锰家庭 龚海英家庭 刘春雨家庭 迟彦明家庭 王小建家庭 李香菊家庭 商瑶玲家庭 张 琪家庭 大齐米家庭 李巧贤家庭 汪天喜家庭 李迎春家庭

解放军总政治部

李京城家庭 马登收家庭 尚 峣家庭 孙岩松家庭 余霞君家庭 黄 鹏家庭 李景林家庭 苏 迪家庭 朱石坚家庭 李中华家庭 李加立家庭 谢兴凤家庭 何涤清家庭 张雨亭家庭 卢 力家庭 宋 煜家庭 赵云鹏家庭 常晓利家庭 赛买提〃买买提家庭 王 彬家庭 刘建业家庭 王福学家庭 邱吾荣家庭 戴 华家庭 蔡永中家庭 陈学斌家庭 李素芝家庭 吴金矿家庭 王九州家庭 赵罡大家庭 苟春燕家庭 郭春耀家庭附件3:

第五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省、地(市、区)县先进协调组织

省级先进协调组织 北京市 河北省 黑龙江省 安徽省 福建省 江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重庆市 云南省

地(市、区)县级先进协调组织 北京市海淀区 天津市东丽区 河北省廊坊市 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 吉林省长春市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 上海市闸北区 江苏省盐城市 浙江省杭州市 浙江省绍兴市 安徽省淮北市 福建省泉州市 江西省宜春市 山东省潍坊市 河南省郑州市 湖北省武汉市 湖南省长沙市 广东省湛江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

海南省海口市 重庆市巴南区 四川省成都市 贵州省安顺市 云南省玉溪市 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 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 陕西省安康市 甘肃省兰州市 青海省海东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

第二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妇联组织紧扣中心、围绕大局,应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是妇联组织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家庭细胞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盲目无序性带来的家庭伦理道德失控等诸多问题,给提出了新课题。近年来,连云港市把创新作为破解创建工作难题,促进创建活动更加贴近时代、体现民意的动力,增强创新的主动性,找准创新的着力点,提高创新的实效性,有力推动了的深入持续开展,使这一老树泛出的新绿、开出了新花、结出了硕果。目前,全市236.5万户家庭已有212.8万户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占总数的90%。近期,深入家庭一线对全市五好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走访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连云港市创新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主要做法

一、着力创新机制,深入推进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在层层建立五好文明家庭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协调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同时,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牵头工作的大文章,突破妇联独家经营思维定势,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市妇联与市纪委开展的家庭助廉评选表彰、家庭助廉事迹报告及家庭助廉读书活动;与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基层女村干部、社区女主任研讨班;与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广电局等联合开展的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与市司法局深入农村开展反家庭暴力法制宣传活动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优化创评机制。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建是根本,评选是手段,不能重评轻创,更不能以评代创。为此,我们对原有的评比条件做进一步改进完善,把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内容列为文明家庭创建的具体要求,细化具体标准,使创建活动融入时代特色;同时,废除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终身制,建立六项创建制度,即申报制度、评议及复评摘牌制度、公示制度、通报反馈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表彰制度等,使五好文明家庭评比工作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为促进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我们注重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并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市级每2年应表彰一批文明家庭先进典型,县(区)每12年应进行一次表彰,乡镇每年都进行文明家庭表彰,同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五好文明家庭示范点,抓好一个巩固一个,以点带面,延伸辐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了廉内助、好妻子、好丈夫、好少年、好军嫂、好警嫂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激励作用,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广大家庭文明意识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生活理念逐渐深入。

二、积极创新内容,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从创建学习型家庭上切入,增强创建活动的感染力。xx年上半年,我们与市委宣传部等有关单位联合下发《建设学习型家庭实施意见》,按照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等不同年龄段,分别明确了学习重点在抓好综合学习的前提下,每年确定一个竞赛主题,开展家庭各类竞赛活动,调动家庭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意见要求,xx年暑期举办城区家庭母子(女)英语演讲比赛;xx年举办全市家庭日常英语900句会话比赛;xx年举办全市科技与法律知识竞赛。为丰富家庭成员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市妇联不定期举办家庭才艺表演赛、老年夫妻健康知识竞赛、家庭生活窍门征集活动等,并确定了200户为学习型家庭联系户,登记造册,统一管理,随时掌握这些家庭在创建过程中的进展情况。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王浩敏家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网站,网站从xx年2月8日开通以来,点击人次已达到12800次。学习型家庭创建不仅丰富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内涵,也为家庭文化建设注入勃勃生机,进一步营造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家庭氛围。

第三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调查报告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调查报告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妇联组织紧扣中心、围绕大局,应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妇联组织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家庭细胞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盲目无序性带来的家庭伦理道德失控等诸多问题,给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出了新课题。近年来,连云港市把创新作为破解创建工作难题,促进创建活动更加贴近时代、体现民意的动力,增强创新的主动性,找准创新的着力点,提高创新的实效性,有力推动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这一老树泛出的新绿、开出了新花、结出了硕果。目前,全市万户家庭已有万户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占总数的90%。近期,深入家庭一线对全市五好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走访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连云港市创新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主要做法

一、着力创新机制,深入推进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在层层建立五好文明家庭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协调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同时,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牵头工作的大文章,突破妇联独家经营思维定势,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市妇联与市纪委开展的家庭助廉评选表彰、家庭助廉事迹报告及家庭助廉读书活动;与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基层女村干部、社区女主任研讨班;与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广电局等联合开展的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与市司法局深入农村开展反家庭暴力法制宣传活动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优化创评机制。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建是根本,评选是手段,不能重“评”轻“创”,更不能以“评”代“创”。为此,我们对原有的评比条件做进一步改进完善,把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内容列为文明家庭创建的具体要求,细化具体标准,使创建活动融入时代特色;同时,废除“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终身制”,建立六项创建制度,即申报制度、评议及复评摘牌制度、公示制度、通报反馈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表彰制度等,使五好文明家庭评比工作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为促进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我们注重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并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市级每2年应表彰一批文明家庭先进典型,县(区)每1—2年应进行一次表彰,乡镇每年都进行文明家庭表彰,同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五好文明家庭示范点,抓好一个巩固一个,以点带面,延伸辐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了“廉内助”、“好妻子、好丈夫、好少年”、“好军嫂”、“好警嫂”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激励作用,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广大家庭文明意识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生活理念逐渐深入。

二、积极创新内容,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从创建“学习型”家庭上切入,增强创建活动的感染力。XX年上半年,我们与市委宣传部等有关单位联合下发《建设学习型家庭实施意见》,按照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等不同年龄段,分别明确了学习重点在抓好综合学习的前提下,每年确定一个竞赛主题,开展家庭各类竞赛活动,调动家庭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意见要求,XX年暑期举办城区家庭母子(女)英语演讲比赛;XX年举办全市家庭日常英语900句会话比赛;XX年举办全市科技与法律知识竞赛。为丰富家庭成员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市妇联不定期举办家庭才艺表演赛、老年夫妻健康知识竞赛、家庭生活窍门征集活动等,并确定了200户为学习型家庭联系户,登记造册,统一管理,随时掌握这些家庭在创建过程中的进展情况。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王浩敏家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网站,网站从XX年2月8日开通以来,点击人次已达到12800次。学习型家庭创建不仅丰富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内涵,也为家庭文化建设注入勃勃生机,进一步营造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家庭氛围。

其次,从创建和谐家庭上切入,增强创建活动的影响力。一是倡扬家庭美德,营造社会和谐。XX年制定了《家庭美德公约》、《五好文明家庭标准》,编印了图文并茂的《家庭美德手册》,发放到各基层妇联及部分城乡家庭,以三字歌的形式开展了广泛宣传。近年来,我们还联合市委宣传部、连云港日报社等开展了十佳敬老好儿女、十佳孝顺好媳妇、感动港城十佳母亲等评选活动,通过层层推荐、媒体公示、群众评议产生出“十佳”,在社会上影响较大,效果很好。二是深化家庭教育,推动社会和谐。一方面我们积极实施“春蕾计划”。实施“社会妈妈”工程以来,“社会妈妈”队伍不断扩大,已达到目前的2700多人,资助了近3000名孩子;对全市孤儿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摸底,为1000多名孤儿全部建立爱心帮扶档案。另一方面,围绕“双合格”实践活动,不断创新家庭教育工作模式。市妇联与移动公司联合成立网上家长学校,开展了“幼小衔接”家教讲座、“留守儿童中秋给父母送祝福”短信大赛等多项活动。三是净化家庭环境,促进社会和谐。面向广大家庭成员广泛开展《妇女权益保障法》进社区各类普法宣传,使他们知法、懂法、守法;面向全市开通了妇女维权服务热线;协调有关部门,把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纳入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考评内容,在全社会构建遏制家庭暴力的氛围和机制。

第三,从创建特色家庭上切入,增强创建活动的生命力。围绕家庭建设、家庭文化、家庭教育、家庭美德等内容,近年来,我们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载体各异的特色家庭创建活动。一是通过宣传发动、典型带动、活动拉动等方式,深入开展“平安家庭”创建活动;二是以“廉政文化进家庭”为契机,深入开展“廉洁家庭”创建活动;三是紧跟国策政策宣传,广泛开展绿色家庭、环保家庭、节约家庭等各种创建活动;四是让各种家庭各展其长,各显其优,向善求美,开展了书法之家、音乐之家、美术之家、钢琴之家、京剧之家、体育之家、足球之家创建评比活动,各类家庭百花齐放,呈现出了“万紫千红总是春”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新局面。

三、不断创新手段,着力提高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水平

1、创新“星级化”评比手段,使无形激励化为有形激励。“星级化”评比是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内容上的拓展和形式上的创新。作为一种创新手段,我们在开展十星级文明户的评比工作中注重把握新的时代特点,准确定位评比内容。一是把家庭文明建设定位在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弘扬家庭美德上。二是定位在建立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家庭模式上。三是定位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上。四是要定位在不断满足家庭的精神文化需求、繁荣城乡家庭文化、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上,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创建活动。同时,我们还创新推展“星级文明户”自评工作,变村(居)委会定为村民定,通过村(居)民主动参与评选,使村(居)民对评出“星级文明户”心服口服,真正起到了示范引领的作用,激发了村(居)民参与和谐社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2、创新舆论宣传手段,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为社会共识。推进家庭道德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此,我们以宣传家庭美德20字和公民道德20个字的基本规范、家庭道德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错误观念和丑恶现象为重点,突出抓好三个层面的宣传:一是向领导宣传,引起各级领导干部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关注;二是向社会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三是向妇女宣传,让妇女认识到她们在五好文明家庭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宣传中注重策划,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及时提供信息,主动交流情况,抓住典型事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为广大家庭的自觉行动。

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内涵、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以至家庭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会继续变化。因此,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在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扩展新的人群,提出新的要求。从调查情况看,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工作机制没能真正形成,协调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在研究创建工作,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对创建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上还存在差距,各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党委领导、文明办牵头、妇联主管、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机制应进一步完善。

2、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家庭没有参加过这类活动,也有的家庭表示不知道这项活动具体怎么操作的。从调查情况来看,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创建活动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二是几十年如一日家庭标兵的树立,它的重复性与单一性,也难以引起广大家庭的关注与兴趣。

3、男女平等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创建活动中存在忽视男性的现象,如在我市开展的优秀家庭角色评选表彰活动中,大多是以好婆婆、好母亲、好媳妇等女性角色出现,在举办家庭美德创建活动动员会议时,虽然要求家庭成员都要参加,但来的几乎全是女性。一些男同志则表示:家庭是女人的事,与老爷们无关。这也反映出人们对创建活动在认识上的偏颇。

三、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对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群“三位一体”的创建格局。1996年党的xx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家庭美德建设纳入了党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也是第一次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纳入了党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使创建活动由妇联的独家经营变为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在手段上要突破妇联独家经营的思维定式,发挥妇联组织的牵头作用,紧紧凝聚起党政、公检法司、教育等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群策群力,发挥好整体运作效益。党政群主要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各级妇联干部更要转变观念,积极正视家庭美德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的现实,准确把握好妇联在创建活动中的角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牵头工作的大文章。党政领导要真正把家庭美德各项创建活动纳入本单位、本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1234

二要规范创评工作,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家庭道德建设的“软约束力”决定了这项活动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来进行。因此,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感的活动载体至关重要。要以人民群众渴求的内容和充满时代气息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吸引影响家庭成员。在农村,继续深入开展“十星级家庭”创建活动,规范家庭自报、群众投票、公开表彰的创评程序,抓好“美德在农家”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在城区,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意愿,设计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大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社区和“和谐家庭”创建等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借助最便捷、最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的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启开百姓心中的门,扩大创建活动的参与面,使创建活动真正深入人心,使家庭对创建活动的参与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意愿。目前,应该从人们思想、生活多元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打破整体划一的评选模式,设立多种更符合不同家庭特点的单项文明家庭的评选内容,如艺术之家、武术之家、环保之家、敬老之家、教子有方之家、热心公益之家、自立自强之爱、互敬互爱之家等。这样既激发了不同特点的家庭成员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吸引带动了更多的家庭走向文明,努力增强文明家庭的光荣感,营造“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的浓厚氛围。

三要重视舆论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建立全方位的家庭美德教育体系。舆论宣传是抓好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妇联组织必须重视发挥各种舆论阵地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一要大力宣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家庭新风尚,以正确的舆论教育和引导家庭成员;二要大力宣传先进家庭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同时抓好家庭美德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这项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促进家庭美德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进媒体。

第四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调查报告

党的xx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妇联组织紧扣中心、围绕大局,应把家庭美德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是妇联组织加强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家庭细胞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但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中的盲目无序性带来的家庭伦理道德失控等诸多问题,给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提出了新课题。近年来,连云港市把创新作为破解创建工作难题,促进创建活动更加贴近时代、体现民意的动力,增强创新的主动性,找准创新的着力点,提高创新的实效性,有力推动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深入持续开展,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这一老树泛出的新绿、开出了新花、结出了硕果。目前,全市236.5万户家庭已有212.8万户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占总数的90%。近期,深入家庭一线对全市五好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走访调研,形成以下报告:

一、连云港市创新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主要做法

一、着力创新机制,深入推进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在层层建立五好文明家庭协调领导小组,明确各协调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的同时,全市各级妇联组织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做好牵头工作的大文章,突破妇联独家经营思维定势,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配合,凝聚工作合力。市妇联与市纪委开展的家庭助廉评选表彰、家庭助廉事迹报告及家庭助廉读书活动;与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基层女村干部、社区女主任研讨班;与市综治办、市公安局、市广电局等联合开展的创建“平安家庭”活动;与市司法局深入农村开展反家庭暴力法制宣传活动等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优化创评机制。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创建是根本,评选是手段,不能重“评”轻“创”,更不能以“评”代“创”。为此,我们对原有的评比条件做进一步改进完善,把建设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内容列为文明家庭创建的具体要求,细化具体标准,使创建活动融入时代特色;同时,废除“五好文明家庭”评比“终身制”,建立六项创建制度,即申报制度、评议及复评摘牌制度、公示制度、通报反馈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表彰制度等,使五好文明家庭评比工作日趋规范化和制度化。

三是健全激励机制。为促进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我们注重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并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市级每2年应表彰一批文明家庭先进典型,县(区)每1—2年应进行一次表彰,乡镇每年都进行文明家庭表彰,同时,建立了市、县、乡三级五好文明家庭示范点,抓好一个巩固一个,以点带面,延伸辐射,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组织开展了“廉内助”、“好妻子、好丈夫、好少年”、“好军嫂”、“好警嫂”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导、激励作用,在示范户的带动下,广大家庭文明意识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求知、求富、求乐、求美的生活理念逐渐深入。

二、积极创新内容,为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首先,从创建“学习型”家庭上切入,增强创建活动的感染力。XX年上半年,我们与市委宣传部等有关单位联合下发《建设学习型家庭实施意见》,按照老年、中年、青年、少年等不同年龄段,分别明确了学习重点在抓好综合学习的前提下,每年确定一个竞赛主题,开展家庭各类竞赛活动,调动家庭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根据意见要求,XX年暑期举办城区家庭母子(女)英语演讲比赛;XX年举办全市家庭日常英语900句会话比赛;XX年举办全市科技与法律知识竞赛。为丰富家庭成员的文化娱乐生活,提高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市妇联不定期举办家庭才艺表演赛、老年夫妻健康知识竞赛、家庭生活窍门征集活动等,并确定了200户为学习型家庭联系户,登记造册,统一管理,随时掌握这些家庭在创建过程中的进展情况。江苏省五好文明家庭标兵户王浩敏家庭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网站,网站从XX年2月8日开通以来,点击人次已达到12800次。学习型家庭创建不仅丰富了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内涵,也为家庭文化建设注入勃勃生机,进一步营造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家庭氛围。

2、创新舆论宣传手段,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为社会共识。推进家庭道德建设,需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此,我们以宣传家庭美德20字和公民道德20个字的基本规范、家庭道德建设领域的热点问题、背离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的错误观念和丑恶现象为重点,突出抓好三个层面的宣传:一是向领导宣传,引起各级领导干部对家庭道德建设的关注;二是向社会宣传,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三是向妇女宣传,让妇女认识到她们在五好文明家庭建设中的特殊作用。宣传中注重策划,上下联动,相互配合,及时提供信息,主动交流情况,抓住典型事例,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成为广大家庭的自觉行动。

二、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庭的内涵、家庭的结构、家庭的功能以至家庭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还会继续变化。因此,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在诸多方面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增添新的内容,扩展新的人群,提出新的要求。从调查情况看,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建工作机制没能真正形成,协调组织作用发挥不够。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在研究创建工作,适应精神文明建设的整体要求,对创建活动进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上还存在差距,各成员单位的协调配合作用发挥不够。党委领导、文明办牵头、妇联主管、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机制应进一步完善。

2、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个别家庭没有参加过这类活动,也有的家庭表示不知道这项活动具体怎么操作的。从调查情况来看,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创建活动宣传力度不够,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二是几十年如一日家庭标兵的树立,它的重复性与单一性,也难以引起广大家庭的关注与兴趣。

3、男女平等在活动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创建活动中存在忽视男性的现象,如在我市开展的优秀家庭角色评选表彰活动中,大多是以好婆婆、好母亲、好媳妇等女性角色出现,在举办家庭美德创建活动动员会议时,虽然要求家庭成员都要参加,但来的几乎全是女性。一些男同志则表示:家庭是女人的事,与老爷们无关。这也反映出人们对创建活动在认识上的偏颇。

三、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要切实加强对文明家庭创建工作的领导,建立党政群“三位一体”的创建格局。1996年党的xx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把家庭美德建设纳入了党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议中,也是第一次把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纳入了党的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使创建活动由妇联的独家经营变为全社会的齐抓共管。因此,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工作在手段上要突破妇联独家经营的思维定式,发挥妇联组织的牵头作用,紧紧凝聚起党政、公检法司、教育等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的群策群力,发挥好整体运作效益。党政群主要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应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各级妇联干部更要转变观念,积极正视家庭美德建设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的现实,准确把握好妇联在创建活动中的角度,摆正自己的位置,努力发挥自身的优势,做好牵头工作的大文章。党政领导要真正把家庭美德各项创建活动纳入本单位、本部门精神文明建设总体规划,开展各具特色的活动,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

二要规范创评工作,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扩大群众的参与面。家庭道德建设的“软约束力”决定了这项活动更多的是依靠自身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来进行。因此,丰富多彩、富有时代感的活动载体至关重要。要以人民群众渴求的内容和充满时代气息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吸引影响家庭成员。在农村,继续深入开展“十星级家庭”创建活动,规范家庭自报、群众投票、公开表彰的创评程序,抓好“美德在农家”示范乡镇、示范村建设。在城区,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意愿,设计开展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活动,大力开展文明楼道、文明社区和“和谐家庭”创建等活动,特别是要充分借助最便捷、最易为人民群众接受的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启开百姓心中的门,扩大创建活动的参与面,使创建活动真正深入人心,使家庭对创建活动的参与真正成为一种自觉的意愿。目前,应该从人们思想、生活多元化发展的实际出发,打破整体划一的评选模式,设立多种更符合不同家庭特点的单项文明家庭的评选内容,如艺术之家、武术之家、环保之家、敬老之家、教子有方之家、热心公益之家、自立自强之爱、互敬互爱之家等。这样既激发了不同特点的家庭成员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同时也吸引带动了更多的家庭走向文明,努力增强文明家庭的光荣感,营造“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在单位做个好职工、在家庭做个好成员”的浓厚氛围。

三要重视舆论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建立全方位的家庭美德教育体系。舆论宣传是抓好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各级妇联组织必须重视发挥各种舆论阵地的宣传和引导作用。一要大力宣传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和家庭新风尚,以正确的舆论教育和引导家庭成员;二要大力宣传先进家庭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同时抓好家庭美德教育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小公民道德建设计划”这项提高全民道德素质的基础工程,促进家庭美德教育进课堂、进社区、进企业、进媒体。

第五篇: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总结

XX妇联2010年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情况

“五好文明家庭”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环节。我乡“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党委政府的重视支持下,以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家庭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建设良好家风为目标,和谐家庭建设活动扎实推进,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促进“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开展 我乡的“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在乡党委的高度重视下,把创建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统一部署,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乡妇联采取多种宣传方式加强教育,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认识,注重家庭教育,举办各类培训班,利用橱窗、墙报等形式,开展各种知识的宣传,组织家庭成员积极参与社区清洁、绿化美化环境和便民利民等公益活动,充分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二、围绕经济建设,促进家庭经济发展

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家”字做文章,把创建活动与“双学双比”、“巾帼建功”活动结合起来。在农村一是组织开展“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活动,大力推进“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培养了一批女科技致富带头人,让她们带领家庭脱贫致富。二是开展“庭院经济”和“特色经济”活动,组织广大家庭发展种、养、加特色经济,促进一些地方形成一家一品,一村一业的经济格局。三是开展扶贫助困活动,促进家庭增收和文明程度提高。

三、开展多形式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推进家庭美德建设 以创建“五好文明家庭”为载体,立足于提高家庭成员的素质,坚持不懈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党的基本理论教育,帮助广大家庭成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按照 “四个结合”开展活动(即:科普知识进家庭与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相结合,与绿化美化环境相结合,与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相结合,与开展社区文化教育生活相结合)。发挥阵地宣传教育作用,深入开展家庭教育活动。

四、营造温馨家园,拒绝“公害”进家,促进社会文明 深入开展的声势浩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和各具特色的“不让黄赌毒进我家”活动,群众认识提高,参与禁“黄赌毒”的积极性高涨,社会治安“三禁”工作有了明显的变化。

五、广泛开展“妇女·家园·环境”宣传教育活动 我乡以“美在农家”为主题,开展环保知识宣传,动员农村家庭节能改灶、改水、改厕,积极推广沼气,改善生活居住条件,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生活观念,积极动员广大妇女参与退耕还林、还草、荒山造林、美化家园和六改六建(改路、改水、改电、改厨、改厩、改厕;建园、建池、建家、建卫生室,建设和完善村小学、建设村文化)的活动,有效地促进和改善了农村庭院环境,美化了家园,使村容村貌得到了很大的改变。

六、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倡导家庭文明新风

为促进广大家庭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各地注重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并加大对典型的宣传力度。

一年来,我乡“五好家庭文明”创建活动在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成效。但依然有许多不足之处,我们一定会在来年改进。

2010年12月20日

下载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协调小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管理办法五篇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提高全市质监系统家庭成员素质,弘扬家庭美德,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经常化、制度化、......

    2006年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总结

    2006年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总结我校“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在校领导及工会.女工的共同努力下,以提高家庭成员素质、家庭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建设良好家风为目标,做了一些工......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情况汇报5篇

    南定镇妇联“五好文明和谐家庭”创建 活动汇报材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五好文明家庭是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环节,家庭又是社会的缩影,家庭建设可以折射出一个地方社会文......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调研报告(★)

     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科学地分析我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探讨创建"五好文明家庭"活动的新途......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调研报告

    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的调研报告 为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进一步深化“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科学地分析我省开展”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不断......

    关于“文明楼院”、“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

    关于“文明楼院”、“五好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区委、区政府、九曲街道党工委关于开展“文明楼院”、“五......

    转发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评选[合集]

    内妇发〔2013〕13号关于评选推荐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表彰活动的通知各盟市、计划单列市妇联、直属机关工委:根据全国妇联《关于开展第九届全国五好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的......

    五好文明家庭

    “五好文明家庭”事迹材料 贾玉璐男,1972年3月出生,2011年至今担任柯柯镇镇政府人大主席。该家庭共有4口人,下有一个女儿,夫妻一直以来相亲、相敬、相爱,真诚相处,建立起一个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