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带动群众摘掉“水困村”的帽子青杠堡村水利管护先进个人张艳生动事迹
带动群众摘掉“水困村”的帽子
青杠堡村水利管护先进个人张艳生动事迹
现年38岁的张艳,担任村水利管理员。仅有初中文化的她,还担任德江县共和土家族乡青杠堡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这位土家妹子自2004年参加村委会工作以来,带领群众与大自然作顽强斗争,抢抓水利基础建设,实现了全村1240户群众饮水,为产业结构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之困:水资源匮乏,困扰着群众生产和生活
青杠堡村水资源十分匮乏,是全乡典型的干旱村。“望着乌江挑水喝,盼天下雨来解渴”,这是对青杠堡村干旱的真实写照。
长期以来,村民生活用水来源都靠挑水和房顶上的积水,遇到干旱时期,连“牛脚窝水”都无法保证。为了全家的人畜饮水,每户家中用最得力的劳动力去挑水。挑一挑水要走五六公里的路到乌江里去挑,饮水问题成了村民的头等大事。
由于没有可靠的水资源,农业生产靠天助,全村1280亩粮田及耕地生产效益十分低下,唯一的丰收保障靠风调雨顺,群众收入来源于外出务工,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群众生活十分困难。
水之路:女强人呕心沥血为群众找水源争项目
当上村委会主任后,面对群众饮水难,张艳坦言压力特别大。但她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默默无闻地将精力投入到群众之中,深入农户,了解民意,深入田间地头,走遍了村寨的沟沟坎坎,寻找水源,为争取项目奠定基础,功夫不负有心人。2008年,中央、省、地、县出台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优惠政策,加大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张艳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向上积极争取。很快就得到了乡党委、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于当年立项开工建设。回家后,她不分昼夜,进村入户召开群众会,深入和广泛动员、号召群众投劳。
由于受水困太深,加之张艳同志耐心做工作,群众积极参与投工投劳。为及时保质保量完成工程建设,在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风雪交加,她都在施工现场,与村组干部群众同吃同工作,常常忘记家中一切事务。
不分昼夜超负荷地工作,一天下来不是腰酸腿痛,就是困乏无力,就连正常的走路对她来说也很吃力和困难。有很多次,因为工作很忙,家属和孩子对她意见很大,常常埋怨、时时唠叨。她内疚过,自责过,但在家庭和群众利益上,她选择了群众。
2009年6月,覃家湾集中供水延伸工程竣工,安全卫生的自来水流进了青杠堡村的每家每户,结束了青杠堡村千百年靠挑水喝的历史。这是张艳最满足、最踏实、最快乐的时候;每当看到群众吃上方便、卫生的自来水,看到他们满足的笑容,那就是她最激动、最舒心的时刻。
虽然解决了群众饮水最大的难点问题,但她没有放弃,还充分利用冬春修水利之机,大力实施小水池、小水窖项目,共修建100m以上大型人畜饮水池18个,小型人畜饮水水池110个;修建了乌中灌区12000米长的中坝引水灌溉工程,并投入使用,使青杠堡村1800多亩耕地有了丰收保障。
水之变:摘掉“水困村”的帽子
今年6月至9月,共和乡遭受罕见的特重大干旱灾害。由于人畜饮水问题基本上得到解决,使青杠堡村遭受的损失为全乡最少。
2009年,在张艳的引进下,养殖大户文美江的科技种草养羊示范场落户于该村。该项目流转土地2700多亩,最大限度发挥了土地的经济价值,通过带动在全村发展山羊养殖大户127户,400多群众增收致富。全村有规模的家禽养殖户从2008年的零户迅速发展到了30多户。
青杠堡村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后,在村支两委的积极努力和带动下,通过政府引导,在全村大力发展养殖业、经果产业、金银花产业。目前,全村发展了金银花400亩,脱毒马铃薯150亩,脐橙200亩。产业优势逐步突显,外出务工村民纷纷返乡创业,激活了村产业经济。
如今,自来水安进了群众家中,群众轻轻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曾经作为“棒劳力”的挑水汉也解脱专心研究致富门路。
如今的青杠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农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产业发展走在了全乡前列。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2770元,群众致富步伐加快。
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