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准确筛选信息的秘诀-学会多重比对高效演练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准确筛选信息的秘诀-学会多重比对
(2015·商丘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来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来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合来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来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解析】选C。应该是“不理解‘和而不同’”;另外,建造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与建设者是否理解“和而不同”,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加固训练】
(2015·衡水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苏州大学教授、江苏省吴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罗时进日前就乡贤文化的人文道德价值向记者进行了深入阐述。
首先,如何理解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说:“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乡土性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要重视乡贤文化。
谈乡贤文化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谁是乡贤?或者说谁有资格称为乡贤?大致来说,乡邑有道德声望和卓越建树的人方可以称为乡贤。有没有一个标准呢?在古代,这个标准的尺度,权衡在地方人心,落实在乡贤祠的祭祀上。一个乡邑中人,品学为地方所推崇,死后被题请祀于其乡,入乡贤祠,受春秋致祭,便称乡贤。
乡贤文化属于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当我们称乡邑某前人为“贤”的时候,是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的,所以乡贤文化无疑是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其次,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贤文化蕴含着怎样的人文道德力量?
浙东清代史学家全祖望对乡贤文化的认知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辞官回到甬上以后,花了很大的精力对乡贤事迹深入发掘,为地方文化谱系建立永存的标识,其目的正如他在《感怀》诗中所说:“古人观世道,首重在人心。天地纵多故,此志终昭森。”这里的人心,是乡贤的道德高度,是一种至善大有、忠贞正直、悲天悯人、推己及物的典型人格。
当然,乡贤文化是一种地方性人文知识,很多地方的文化精英走出了乡邑,但他们从方言音声到性格风尚、观念行为都带有乡园的烙印,其实践成果和道德文章可能在更广泛的范围产生影响,但都与其乡园有着天然的联系,因此应该注意乡贤文化与整个历史传统文化的关系。举例来说,范仲淹的先忧后乐思想、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表达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和道德高度,具有历史的典型意义,但如果将其放到吴文化的范畴中,他们都是苏州的乡贤,其思想观念都和苏州、江南之地域与人文密切相关,自然属于乡贤文化。
最后,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乡贤文化这种人文道德力量还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
在乡贤的人文道德力量传播影响方面,文献、文物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地方文献是乡贤事迹的载体,B.乡贤的道德精神是可以“看见”的,而“看见”就有可能产生感召力,影响一方文化。明人李东阳对祭祀乡贤说过的话便印证了这一点。
C.乡贤文化是一种人文道德力量,要想使其影响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就应对乡贤文物遗存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发挥其传播影响作用。
D.乡贤文化是乡贤所创造的具有人文价值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人文道德力量,以文物、文献等形式影响着一方文化和社会风貌。
【解析】选A。对传统文化的追怀必然包括要重视乡贤文化并把乡贤文化看作是当今人文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不对。【规律方法】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解题要领
1.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意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
2.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画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3.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
第二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范文模版]
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四)[推荐时间:40分钟=15分钟(语基+默写)+25分钟(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一、语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潜伏/缱绻
龋齿/踽踽
尽早/尽其所有 ......B.发酵/咆哮 皈依/诡秘 躯壳/金蝉脱壳 ......C.股肱/弘扬 称职/职称 罢黜/相形见绌 ......D.巨擘/引擎 恫吓/胴体 饮马/饮水思源 ......2.(2010年娄底第二次月考)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不如里面自己轻轻地一拨。
B.我汗流夹背,四肢颤抖,恨不得立刻躺倒在那片刚刚开恳的泥土之上。
C.你想知道一个人内心缺什么,不看别的,就看他眩耀什么;你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就看他掩饰什么。
D.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谢人散后,良晨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B.旱情仍在持续,人们在祈望上苍普降甘霖的同时,也采取了各种积极的办法应对灾难,比起古人只能诉诸宗教力量以祈风雨的做法已不可同日而语。....C.王教授开设考古专题课,普及考古学的知识,引起考古爱好者的广泛关注,他那坐而论...道的风度也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D.洪水、地震、沙尘暴,这些灾害算什么!只要我们大家齐心协力,三人成虎,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
4.(2010年怀化第一次质量调研)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因租借期满,4岁的熊猫“泰山”将于2010年初离开美国国家动物园回到中国。现在,一种离愁别绪弥漫在动物园的饲养员、管理员和工作人员之间。
B.针对家长们对放宽小学入学年龄的诉求,教育部官员表示: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应依法执行“年满6周年入学”的规定,切实保障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
C.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D.由于对所接入网站疏于管理,致使大量低俗信息长期在网上传播,严重败坏社会风气、污染网络环境、损害广大青少年身心健康,11家互联网接入服务商被曝光。
二、名句名篇默写
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用心
爱心
专心
()A.心好像一扇厚厚的城堡之门,没有外面的锁,只有里面的闩,别人在外面怎么使劲地踹,(1)吾所以为此者,______________。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白居易《琵琶行》)(2)____________,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_________。(3)会桃花之芳园,____________。
三、论述类、实用类文章阅读
(2010年长沙高三教学质量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谈谈自由主义 毕 然
自由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所提出的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保护个人思想的自由、限制政府的权力和建立透明的政治体制等主张对解决当代中国问题无疑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接纳这一思想的合理性的同时,我们要警惕过分强调个人自由可能给社会文化和道德建设带来的危险。
容易引起人们诟病的是自由主义者在文化上的态度。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多元的文化政策,强调尊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多元的文化政策和道德领域过分的个人自由会给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当今西方社会的种种社会病:享乐主义流行、纵欲、毒品泛滥等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由主义在文化上的相对主义政策导致的道德观念的混乱有关。这种道德和文化观念上的混乱既不利于良好的社会秩序的形成,也不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在持保守立场的人们看来,自由主义者在文化和道德上对人性的迁就和放纵常常是无节制和令人无法容忍的。我们理应在道德的善恶之间、在观念的美丑之间保持更为传统和有节制的立场,因为对生活放纵和无节制的态度对于人类精神的成长总是不利和有害的。
在当代中国社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道德问题,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盛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发展呈现着极不同步的状态,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富有,而无数的中国人在精神上也同样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贫穷。问题的存在与社会革命过程中割裂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当今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我们要严防多元文化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片面性的不利影响,打造具有传统价值和人道精神的道德伦理,对于低级的、鄙俗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习惯绝不能任其泛滥,这关系着我们民族精神的健康和长远发展。
自由主义思想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出发,主张自由优先于主义,主张保障个人自由的优先地位,在现代民主政治的建设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它严格限制在政治观念上的独断主义,要求宽容和多元的政治立场,但这种多元主义的立场涉及到社会道德领域无疑是片面的。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的道德精神的建设具有神圣性、确定性和唯一性。在一个物质和欲望充斥世界的时代,致力于民族精神文明成长的我们,应该坚持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之间选择的确定性,维护高尚和人道的精神价值,保有民族的传统,护住道德的根基。
(摘自《南都周刊》2009.9,有删改)6.下列说法中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A.自由主义的许多主张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自由主义者在文化和道德上对人性的迁就和
用心
爱心
专心 2 无节制的放纵常常令人无法容忍。
B.自由主义在文化上主张多元的文化政策,强调尊重个人在道德观和生活方式上的权利,这些都是其容易受到人们指责的地方。
C.在物质和欲望充斥、物质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念盛行的时代,当代中国社会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极为严重的道德问题。
D.由于在社会革命过程中割裂了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影响,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道德的发展存在错位状态。
7.下列对“自由主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在忽视文化和道德建设的片面性。
B.自由主义在道德的善与恶、观念的美与丑之间所持的没有节制立场以及对生活采取放纵的态度,对于人类精神的成长,不仅不利而且有害。
C.享乐主义流行、纵欲、毒品泛滥等当今西方社会的社会病,从根本上说无不与自由主义有关
D.自由主义在自由与主义以及个人自由地位保障方面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理性。
8.根据文意,概述应如何应对自由主义的消极影响。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A.自由主义是当今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形态,它有重视个人自由等合理性的一面,但也存1.A 2.A 3.B 4.C
5.(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冰泉冷涩弦凝绝 此时无声胜有声(3)序天伦之乐事
6.B 7.A
8.(1)打造具有传统价值和人道精神的道德伦理,遏制低俗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习惯,确保民族精神健康和长远发展。
(2)坚持真、善、美的追求,重视高尚道德精神的建设(维护和人道的精神价值),保持民族的优良传统,护住道德的根基。
用心
爱心
专心 3
第三篇:【世纪金榜】(通用版)2016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七 作文升格的五个角度 2 点题-从直白到圆合高效演练
点题:从直白到圆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为作文拟定一个点题的题目。
有资料介绍说,在美国,当小孩不吃饭的时候,母亲常常这样逗孩子:“赶快吃!你再不吃小心中国人都来抢光了!”的确,在中国文化和现实境况中,不少人的行动原则,就是抢先得到实际的好处和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一些人时时处处都不择手段地“抢”,把我们的社会变成一个越来越崇尚“抢”的世界:在交通路口,我们看到了抢着闯红灯的行人、自行车和汽车;在凡是需要排队的地方——无论是物质领域还是精神领域,我们总能看到试图或已经“加塞儿”的人„„
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与感受,围绕“抢”这一社会现象,写一篇文章。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拟题:
【写作提示】文章可以正向立意,指出“抢”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种不甘示弱、奋勇争先的精神;亦可反向立意,批评我们(一个民族)特别喜欢“抢”的心态,指出这种“抢”其实反映出的是我们(民族)素养上的一种缺陷,等等,给人们(民族)下一剂猛药,唤醒一味盲目去“抢”的人们(民族)。也可辩证立意,既肯定“抢”的积极意义,同时也可指出“抢”的不足。特别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些学生谈自己对“抢”的一种富有个性色彩的感悟,如面对“抢”或在“抢”的过程中的一种迷惘,也是符合题意的。根据以上立意拟题。
答案:为“抢”消得人憔悴;莫争抢,请守望;三思而后抢;也论“抢来主义”;“抢”之文化,应该缓行。2.(2015·济宁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为下面的文章写一开头,要求开宗明义,篇首点题。
历史学家钱穆在一道观中看到一位老道士正在清除庭院中一棵枯死的松柏。
钱穆好奇地问:“挖掉之后要补种一棵什么树呢?”道士说:“夹竹桃。”钱穆大为惊异:“为什么不再种松柏,要种夹竹桃呢?”老道说:“松柏树长大,我看不到了;夹竹桃明年就开花,我还看得到。”
钱穆先生听了,大为感叹:“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当年的开山祖师,为何种的是松柏而不是夹竹桃呢?”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文体特征鲜明。
下面是一位考生的题为“不可鼠目寸光”的作文片段,缺少开头,请结合考生行文的思路,补写出这一内容。
开头:
之灾啊!
伤害,是玩伴必须避免的利剑。“爱太深,容易看见伤痕;情太真,所以难舍难分„„”至亲之人,伤之至重。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与亲近的人相处时更易有情绪波动。一个人,可能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多般忍让,却在家里“大吼大叫”。这并不一定是他不孝,而是一种信赖,一种对对方不会离开自己的笃信。但这并不是对的,再亲近的人也不会永远忍让你,再亲近的关系,也需要精心呵护。玩伴亦这样。如果,你一而再再而三地肆意而为,就可能伤害到你的伙伴,从而使他远离你,甚至反过来伤害你。因此,对于伤害这把双刃剑,朋友要避开。
思考,需要换位才能避免伤害。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了博美人一笑,终究失了天下的历史事件告诉我们:不管你是什么人,做事之前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诸侯信任并忠诚于周幽王,也是幽王值得信任的下属,却因为幽王的一一戏弄破坏了他们之间的信任。周幽王伤害了诸侯,诸侯也就抛弃了幽王。如果,幽王当初不曾为博美人一笑而戏弄诸侯,是否会将周朝断送在自己的手中?历史就是历史,它没有假如。所以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经常换位思考,以避免伤害信任的伙伴,造成自食恶果,孤家寡人的后果。
理解,信任架起合作共赢桥梁。一个作曲家,如果无法信任他的伙伴,就可能无法静心创作和演出;一个杂技演员,如果不信任伙伴,就可能无法练习完成动作,进行盛大高难的表演;一个公司,如果无法信任伙伴,就可能无法坦诚合作,占领市场,进而甚至会背后互相算计,两败俱伤。理解是伙伴之间互信的基础和桥梁,避免不信造成的伤害。而伙伴,是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朋友,可以倾诉和坦诚交往的对象。如果,你先理解别人,诚信对人,那么别人也能够信任和依赖你,这样彼此互相信任,进而共同搭建起成功的平台。
结尾:
【写作提示】首先要分析考生的作文片段:①文章题目“做人原则底线不能丢”,直接揭示材料和文章的中心,态度坚定,旗帜鲜明。②首段运用材料,揭示恶果造成的原因,引出中心论点。③中间段,分别从伤害、思考、理解三个角度,确立三个分论点,围绕中心展开层层深入的论述——递进式结构严密论证。写作特色十分明显:每段提论点,举事例,正面论证,反面假设论证,正反对比结合,十分严谨。然后紧扣中心,补写结尾。
答案:是什么让我们不再信任他人?是什么容易伤害他人?信任和理解的缺失,造成信任大厦的坍塌。不要因受伤害而伤害他人,不要因不被信任而不相信他人。困境中,我们不要丧失道德底线和做人原则。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原则和底线不能丢啊!因为它是我们做人的根本,成功的阶梯,登峰的立足点。海可枯,石可烂,做人不能丢底线!4.(2015·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却将自己的未来寄希望于别人,好恶逸劳,醉生梦死。试想飞禽走兽若答应大树的请求,它们终有一天也会因大树的庞大而感到疲惫体力不支,大树也不能前往那么多的地方欣赏风景。依附他人而铸就的未来,哪有自己双手拼搏而出的那样动人闪光?自己奋斗,不苛求别人,那样获取的未来才是春光满满,幸福无比。
愿你我都拥有大树的智慧与勇气,靠着自己的奋斗,拥抱幸福的未来,走出自己的康庄大道。【点评】本文选择了一个切合材料主旨的角度入题,首段末尾即点题。行文中紧扣题目,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从正面“幸福的未来之路上,始终伴随着梦想华丽的舞步”“幸福的未来之路上,必然浸透着个人奋斗的汗水”两个方面展开主题,紧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说服力强。议论时充分挖掘材料与分论点的内在关系,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刮目相看。不断点题是本文的最大亮点。【加固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近日,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及经济研究所研究发现,当今世界政坛上,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德国总理默克尔、《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等,她们都有共同之处,就是她们都是家中的长女,长女“野心”最大,能力最强,容易成为成功人士。而长子则排行第二,此外,过半的诺贝尔奖得主或美国总统均是长子或长女,如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等人,上述材料对你有哪些启发和感悟?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给下面文章补写所缺内容,使其文中点题,升华主题。
强者担当方自强
最近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今世界政坛上许多成功人士都有共同之处:他们在家均是长子、长女。他们早早就蜕去了年轻时的幼嫩,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开始了人生的旅程,因而他们“野心”最大、能力最强,他们拥有结实的羽翼和坚强信念,能够在这片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事实告诉我们:强者担当方自强。
(1)__________。她,一介女子,代父从军。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将军战死,壮士凯旋。是她的担当,让她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巾帼英雄——花木兰;她,身为总统长女,9岁入住总统府,22岁获得学士学位后,直系亲人母亲、父亲先后遇刺身亡,她被迫退出政坛。在韬光养晦多年后,她竞选总统,最终当选了韩国总统,以主人身份回到了总统府邸青瓦台,她就是朴槿惠。是她的担当,让她实现了从公主到总统的蜕变。困难压不垮她们坚挺的脊梁,挑战改变不了她们前进的方向,挫折动摇不了她们必胜的信念。是她们的担当,让她们变得更加坚强而伟大。
第四篇: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专项提升练3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66-49
专题专项提升练(三)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
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传统节日的产生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往往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认识和尊重,蕴含着厚重的历史与人文情怀,成为涵养中华文明、凝聚社会共识、培育民族精神、留住乡土情怀的共同心理纽带和精神支柱。它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代代相传,已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成为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近些年来,每当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到来时,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似乎要过得冷清、随意得多,越来越淡的年味成为人们普遍的感受,甚至连其中的感情投入也越来越少了,一些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渐渐被人们遗忘。究其原因,正是在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不足,认识不够系统,对节日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对节日文化的载体建设相对缺乏,对节日的仪式感体会不深,从而导致传统节日在仪式感、载体、符号等方面缺乏时代感,不能满足人们在审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不够,降低了传统节日在人们生活中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今天,在物质生活已经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人们更加注重在感情上相互倾诉、回应彼此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追求节日所带来的幸福感、愉悦感。一些喜欢过西方节日的人,往往只是想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这就启示我们,要充分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中的“情感”元素,让人们在节日的氛围里心存敬畏、体验传统、享受亲情、告慰祖先,在感受舒心与祥和的同时,寄托对来年的美好希望与祝福。另外,时代在发展,人们的精神、思想也在变化。所以,我们要重视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的挖掘、整理,让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使之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反之,节日就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不可能行之久远、世代相传。
文化符号与载体是节日内涵的重要内容,文化是依靠具体载体来传承的,文化载体让文化变得生动可感,能够给予人们视觉、听觉、触觉的多元享受。如春节流行的对联、年画、窗花,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船,都是传统节日符号、载体与仪式感的体现。这些节日载体不仅内涵丰富、形式多样,而且展示过程也轻松活泼、贴近自然,使人们在其中体会亲情,感受欢娱,传递温暖。
中国是礼仪之邦,仪式表达着中国人对事物重要性、价值性的认同,没有仪式感的节日难以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而仪式本身又是让人参与进来的重要方式。一系列依次展开的程序,代表着节日文化内涵的逐层展示,也是让心灵参与其中审美的过程。
在这样一套看似繁琐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也得到彰显和传承。仪式让传统节日变得庄重,富有意义,为生活增添了趣味和价值。通过举办仪式,人们可以领略到人生的美好、自然的瑰丽,人性的善良,感受到对生命的虔诚和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当传统节日丧失了仪式感,节日应有的庄重感、吸引力、投入性、参与性也就消失了。因此,我们要有仪式感地过好传统节日。
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对文化符号、载体、仪式的重视,离不开国家宏观层面的正确引导,也需要社会各类主体的共同参与。
(选自2017年3月《人民论坛》,作者范如国,有删改)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相关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涵丰富,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天文等方面的内容,已牢牢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与文化情怀之中。
B.中国传统节日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和思想、道德和伦理、行为与规范、审美与情趣,凝聚着千百年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积极向往和执著追求。
C.中国传统节日起源于农耕时代,根植于农业社会文化土壤中,必然具有农耕生活的色彩,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有助于留住乡土情怀。
D.中国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淬炼和代代相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复兴、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C项,“必然”错,原文为“往往”,选项把或然当作了必然。
答案:C 2.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过得冷清、随意”原因的一项是()A.近些年来,部分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
B.我们不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也不能系统地认识、不能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C.在一定程度上抛弃了生动的节日符号,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载体的建设不到位,更不必说举行节日仪式。
D.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结合不够,人们不能充分感受到传统节日在生活中的价值和存在。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答非所问,此项并不能导致传统节日冷清,因为对西方节日热情的同时也可以重视传统节日。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围绕中国传统节日,分别从传统节日的起源、形成、内涵、意义,国人对其的淡化,如何继承和发扬三大方面阐释了如何过好传统节日的论点。
B.建设节日文化载体能给人们带来情感上的冲击,使人感受到欢娱,体会到亲情;举办隆重的节日仪式,可让人领略到美好,体会到善良。
C.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节日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内涵,成为没有意义的空洞符号,更无法与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相符。
D.元宵节的逛灯会、猜灯谜,重阳节的爬山、赏菊、登高望远,母亲节的献花,七夕节的乞巧等,都属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符号或载体。
解析:A项,论点理解不准确,本文的论点应是,继承和发扬传统节日应当挖掘传统节日文化内涵,重视文化载体与仪式;C项,“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内涵”无中生有;D项,“母亲节”不属于中国传统节日。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
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
王院成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的精粹、乡土中国的“活化石”,也是人们现代乡愁的有效“消纳地”。近年来,尽管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外援性力量都积极介入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但由于“不在场”,外部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传统村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力量。这是传统村落保护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重要原因。
乡贤是乡村社会教化的启蒙者,是乡村内外事务的沟通者,是造福桑梓的引领者。在传统社会,皇权止于县,乡贤则以其特有的社会文化权威主导和推动着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新乡贤既包括传统村落精英、返乡创业者和退休还乡者等“本土化”社会群体,也涵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专家学者、村官等“非本土化”社会群体。要破解传统村落保护“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须发挥好这些新乡贤的作用。
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是传统村落的“筋骨肉”。保护传统村落要对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进行“修复”和“再造”。这一方面需要新乡贤利用新思想、新理念启蒙和引导民众,让他们拓宽视野、转变观念,对传统村落的自然资源、历史遗存、文化传统等进行普查、整理,认识到传统村落是迥异于城市聚落形态的,具有宝贵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人居形态,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需要新乡贤指导村落民众修复传统村落中的山水、田园、道路、建筑等基本格局,保护村落中的文物古迹、历史遗存、特色民居等传统建筑,恢复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而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
村落文化是传统村落的“精气神”。只有发挥新乡贤的“燎原”作用,示范和带动村落民众依托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和优化传统村落的文化生态,恢复传统村落的公共文化生活,复苏传统村落的节日习俗、民间信仰、手工技艺等历史传统和文化记忆,才能激发传统村落的生机和活力,彰显传统村落的特色和魅力。
村落共同体是基于“乡、土、人”三者关系而结成的利益共同体。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需要发挥新乡贤独特的“聚合”功能,推动村落民众把村落传统礼治秩序与现代村民自治有机结合,提升传统村落的治理能力与水平,让村落民众在村落发展和村落事务管理中掌握主动权、增强话语权、赢得发展权,在与国家政策、市场力量以及现代城市的“互动”中增强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聚合”为新的村落共同体。
传统村落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根脉,是中华文化“再生产”的重要基点。保护好传统村落可以让我们有效地安顿好过去,从容地赢得未来。在“国家在场”的语境下,保护传统村落关键在于村落民众的“在场”和“文化自觉”,核心在于发挥新乡贤的“领头羊”和“引阵雁”作用。因此,制定科学而有效的制度大力吸引新乡贤回乡,让他们引领和带动村落民众自觉珍惜和保护传统村落,自觉利用传统村落文化遗产进行“文化再生产”,才能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近年来,传统村落保护难以取得预期成效的原因,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多种外援性力量无法有效转化为内生力量。
B.新乡贤需要指导村落民众保护村落中的传统建筑,修复传统村落的格局与形态,不需要拆建和开发。
C.保护传统村落既要修复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又要着眼于传统村落文化,这样传统村落才既有“筋骨肉”,又有“精气神”。
D.传统村落保护呼唤新乡贤,在新乡贤的引领下,我们就能有效地安顿好过去,从容地赢得未来。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原文是重要原因,不是全部原因。B项,原文“非自鄙自毁,大拆乱建,盲目过度开发”,不是不需要拆建和开发。D项,“……就能”,说法绝对化。
答案:C 5.下列关于“新乡贤”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新乡贤既包括“本土化”群体,也包括学校组织的支教志愿者在内的“非本土化”社会群体。
B.新乡贤是修复传统村落空间布局与形态的“启蒙者”,可以让民众重新树立对传统村落的“文化自信”。
C.新乡贤是重塑传统村落共同体的“聚合者”,可以让民众重新获得对传统村落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D.新乡贤是复兴传统村落文化的“燎原者”,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民众复兴传统
村落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不是“重新获得”,而是“增强”。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三段从两个方面论述了新乡贤在修复和再造传统村落的空间布局与形态中的主体作用。
B.“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保护传统村落,让人们记得住乡愁,也给了人们一方有效的乡愁“消纳地”。
C.“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每一个传统村落都有独特的风土人情,保护传统村落要彰显文化特色。
D.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保护中华大地上的传统村落可以使人们获得这种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主体作用”不当,文中为新乡贤“启蒙和引导”“指导”村民,不是主体作用。
答案:A
第五篇: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专题专项提升练2论述类文章阅读 Word版含答案-66-48
专题专项提升练(二)论述类文章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一是“博与精”。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大方无隅”的境界。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二是“渐与顿”。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三谈“得与失”。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诸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唐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原来这诗表现对外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例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化成“别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1.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
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D项,应为“学术情境”。答案:D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
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项,“‘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文中无依据。C项,判断失当,因果错置。D项,文中说“这或许是”,或然成必然。
答案:A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
C.人们在用审美心态阅读经典时,可以获得“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所表现出的审美趣味。
D.“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杨
柳”已成为“别情”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B项,“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文中无依据。
答案:B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每小题3分)①“中和”在我国美学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
②“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形成于先秦时代:它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以“和”为美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就有过“和五味以调口”和“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他还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这都是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因此“和”就是美。稍后于史伯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不仅认为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这种统一往往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对立因素互相调和统一的结果。
③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自然是和谐有序的,而且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④“中”的观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中庸”思想的实质是要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应当保持调和,矛盾的双方都有所节制,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坏。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反对矛盾的任意一方为突出自己而压倒另一方,主张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适当发展,这样就没有“过”或“不及”的毛病,这就叫作“中庸”。“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
⑤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孔子对于美的看法是任何一方都不要超过,而要适当配合,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就不会有美。孔子之所以称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在于其情感的表现是适度的。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既不抹杀情感,也不放纵情感。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它既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般特征。
⑥本来,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西方也早已出现。但是,在我国由于这一思想同孔子的中庸思想相联系,就特别强调各种对立因素在量上的适度,强调各种对立因素的调和适中,这便形成了中国美学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它是我国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影响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
(选自李戎主编的《美学概论》,有删改)
4.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和”,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B.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的美学范畴“中和”形成于先秦时代。
C.多样统一的“和”与各方都不超过、互相配合的“中”,构成了美学原则“中和”。D.“中和”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者观点的能力。A项,是对“中和”的整体评价。B项,是“中和”的形成时代。C项,本文的主体部分,怎样理解美学范畴的“中和”。D项,对“中和”的意义总结。
答案:C 5.下列关于“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
B.美学原则“中”强调的是平衡调和,各要素要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发展,不能压倒别的要素。
C.“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
D.“中和”是我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但“中”“和”观念的形成时间并不一致,“和”要早于“中”。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项,“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错,由原文“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可知,“怨而不怒”“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和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不是先后发展的关系。
答案: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在介绍“中和”时,引述史伯、晏婴、孔子等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中”“和”的原则和特征。
B.文章第④段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阐明它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众多意象统一产生了动人之美,若只有一个意象就不具备和谐之美了。
D.“和”与“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把握“中和”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 学具有重要意义。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第四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中’的观
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无中生有。
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