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牛玉儒张思德观后感
影片《生死牛玉儒》观后感
观看了影片《生死牛玉儒》后,我们深深的被他的先进事迹感动着。牛玉儒同志是继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之后,涌现出的又一位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是新时期领导干部的楷模,是全党全国人民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榜样。牛玉儒在3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一直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赢得了各族干部群众的尊敬和爱戴。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集中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共产党人勤正为民、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清正廉洁、一身正气的公仆精神,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的风采。牛玉儒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党员领导干部如何按照党的要求,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如何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大问题。
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奋斗之中,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了不朽的丰碑。牛玉儒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坚定信念、为党和人民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对困难群众的真切关爱,为群众谋福祉的执着追求,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与病魔顽强斗争的超人毅力,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认真学习。(牛庄公司
苏咸涛)
廉洁奉公的表率----牛玉儒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能否保持清正廉洁,关系到人心向背和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在清正廉洁方面,牛玉儒同志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要像他那样,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真正过好权力关、名利关、金钱关、人情关;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慎独慎微,把好大节,管住小节,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生活格调和生活品位;努力改造主观世界,真正想清楚“参加革命是为什么,现在当干部应该做什么,将来身后应该留什么”,努力从思想到行动、从工作到生活、从大事到小节全方位构筑起坚固的防线,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坚信,牛玉儒事迹必将会感染更多人,牛玉儒现象必将会吸引更多人,牛玉儒精神也必将会激励更多人,当千千万万个牛玉儒涌现的时候,必将是我们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兴旺的时候。(牛庄公司
刘春光)
当做群众贴心人
牛玉儒是人民的贴心人,他有着勤政为民、鞠躬尽瘁的公仆情怀。牛玉儒常说,“我们手里有点权,就得想着给老百姓办点事。”他经常深入到企业、街道、社区等基层一线,深入到下岗职工、困难居民、贫困农牧民之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竭尽全力为群众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病重住院期间,仍时刻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弥留之际,牵挂的仍是他正在奋斗的未尽事业。他把毕生精 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深受广大人民群众信赖和爱戴的优秀人民公仆。
为民积劳成疾,为党鞠躬尽瘁,不愧为新时期民族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病重住院期间,仍时刻关注群众生产生活;弥留之际,牵挂的仍是他正在奋斗的未竟事业。他把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事迹平凡而伟大,他的品德朴实而高尚,他的精神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为我们树立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光辉榜样。牛玉儒同志的思想、品德和精神,激励着每一个共产党员实践党的宗旨,在新时期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牛庄公司
房灵太)
平民书记—牛玉儒
“人民的利益高于天”,这是牛玉儒的座右铭。他不是只将这句话挂在嘴边,说给别人听,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它。在癌症晚期,他忍受着巨大痛苦的同时依然心系百姓,时刻关心地区的发展,为了解决就业、招商等问题,不顾病痛的折磨四次要求回到呼市,回到他所热爱的城市和百姓中,他用自己的生命见证着自己的誓言。牛玉儒最后一次返回呼市,主持呼和浩特市委九届六次全委会。为在这次会上提出呼市发展的最新目标,他在病床上殚精竭虑,作了充分的准备。上会前,妻子谢莉翻遍衣柜找不到一身合体的衣服,丈夫原来2尺9寸的腰围,现在变成了2尺3寸。谢莉本想买套新的,牛玉儒说:“别浪费了,多穿几件内衣,让人看不出有太大变化就行。”他兴致很高地在试衣镜前一件又一件地套上内衣、衬衫,妻子和女儿早已泪眼模糊„„。他勤政为民的情怀、鞠躬尽瘁的品格,深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赖和爱戴。
牛玉儒为民积劳成疾,为党鞠躬尽瘁。他的一生短暂而永恒,他的事业平凡而伟大,他的思想朴实而光辉。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像牛玉儒那样,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为人民谋取更多的利益,我们的党就能坚无不摧、我们的国家才能强大昌盛。作为党员,我们要学习牛玉儒等老一辈共产党员的优秀品质,学习他们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做人,将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光和热。(牛庄公司
闫军)
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观后有感
我对影片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生命一分钟,敬业六十秒”。牛玉儒同志做人如水,做事如山,他的奉献令人敬佩,对照先进的典型、榜样,我们应该意识到,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真正能够胸怀坦荡,清清亮亮地干些事情。人民的利益高于天”,这是牛玉儒的座右铭,体现了他不忘本色,始终保持共产党人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的崇高品质。每个共产党员,每个东胜人都应该像牛玉儒同志那样,对事业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心,始终充满革命的激情,一心扑在工作上,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像他那样,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像他那样,对工作极端负责,不懈怠,不偷懒,全力以赴,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像他那样,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
学习牛玉儒,争做敬业争先的表率。“只要我们生命一分钟,就要敬业六十秒”,就是要像他那样,始终保持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做人民的贴心人。(牛庄公司
高元泉)
激情创造未来
“全自治区最有激情的干部”,是人们对牛玉儒的评价。他是党的好干部,有着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工作中勇挑重担,锐意进取。干什么事都充满信心,充满激情,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扑在事业上,无私无畏,无怨无悔。他思想敏锐,敢于创新,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每个岗位上,都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取得了优秀的业绩。
牛玉儒同志为我们树立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以对党和人民的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自加压力、负重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学习他坚持原则、顾全大局、求真务实、公道正派,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领导作风;学习他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心系群众,为人民的利益不懈奋斗,把一生献给党、献给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清正廉洁、勤奋为官、无私奉献,为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情操。(牛庄公司 臧立)
生死牛玉儒
电影介绍
电影《生死牛玉儒》继《任长霞》后将成为本年度第二部感动中国大江南北观众的影片。该片歌颂了党的好干部、前呼和浩特市委书记牛玉儒在工作岗位上鞠躬尽瘁的感人事迹。
银幕上展现的是牛玉儒查出癌症后100天内的工作活动。他在癌症晚期的情况下,4次提出回呼市工作,3次得以实现,最后一次提出后不久就去世了。他对群众有着深深的责任,对城市的建设有着满腔的抱负,对亲人有着无奈的挚爱,面对死亡,他依然履行着一个市委书记对人民的承诺。影片中没有刻意去拔高人物形象,始终贯穿了一个“情”字。作为领导干部,他为不能为亲人解决实际困难而内疚;作为儿子,他不能为老人尽孝而痛苦;作为丈夫,他为不能与妻子共度美好人生而忧伤。他赢得了呼市人民的尊敬和爱戴,他的银幕形象也将感动银幕下的众多观众„„
《张思德》观后感
最近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又重新感悟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 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 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大呢!
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有人说把公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只要需要不管大小就去做,这是为人民服务;有人说,为他人做有利的事情就是为人民服务;还有人说,在本职之外做有利于社会的事情是为人民服务。在我们周围,在我们的工作中,有很多需要去做,但又是很平凡的小事情。如果看到了,又默默地去做了,并且坚持做下去,几十年如一日,他就是一个伟大的人。这就是为人民服务。
其实只要有伟大的理想,就能够在平凡中找到伟大。平凡中可以做出不平凡,平凡中蕴涵着不平凡。为人民服务是平凡的,为人民服务更是伟大的!
电影《张思德》观后感
文章作者:吴晓红
昨天晚上,党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张思德》,《张思德》这是一部非常好的电影。它讲述了一名普通的士兵,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淡泊名利。他是1933年入伍的老红军,三过草地。他认保育院的孤儿做儿子,拜炊事班的聋哑老兵当父亲,用真诚和群众、战友沟通。这些都让人非常受感动。尽管一切是那么的平凡,然而,正是这种平凡产生了伟大。对于我一个年轻的入党积极分子来说,是上了一次生动而富有意义的一课,面对银幕上纯朴憨厚,可亲可敬的张思德,我被他的那种革命精神和平凡而伟大的人格深深的感动了,禁不住几番试目。这部影片给人以震撼和启迪,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革命人生观教育,值得我们用心去体会和揣摩。
对我这代年轻人来说,对张思德这名伟大的英雄人物并不太知晓,后来才听长一辈的老师说起,才知道张思德同志原来就是毛主席千古名篇里《为人民服务》中的伟人。
张思德,一名光荣的警卫战士,他很普通也很平凡,他普通得只知道工作,他平凡得只懂得奉献,但在人民利益面前,他却用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承载了一切,为人民服务的崇高追求,使他成为一位英雄,由于他的不幸牺牲带给我们无穷的思想动力,使他不仅成为一名英雄,更成为一种精神——伟大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虽然英雄离我们而去,但历史没有忘记他,祖国没有忘记他,老百姓也不会忘记他,他的名字永远闪耀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他对我的震撼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是一种向往,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崇拜,是一种共鸣,曾几何时,公而忘私、舍己利人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被某些人视为“傻”,惟利是图、享乐第一才是“精”。当今社会,这种现象也存在,甚至在党员干部中也出现,这与张思德的高尚、无私、纯美的精神世界形成强烈反差,由此引出我发自心底的对高尚人格的追崇和呼唤。
我们生活的社会,绝大多数是平凡的人,干着平凡的事,平凡成了许多人平庸的借口。的确,我们也应清醒看到,随着形式的发展,党员的思想观念和构成发生了变化,也存在着与新形式需要不相适应和与党员先进性要求不相符合的问题,工作中,有的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工作得过且过,有的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我们一些党员在党的宗旨、党员意识等方面淡漠,党的组织观念不强,先锋模范作风弱化,不能客观的审视自己自身的能力。我们要向张思德学习,不管做什么工作,都要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以一个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来鼓舞和感染周围的群众。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张思德
百科名片
张思德
张思德(1915年4月19日—1944年9月5日)四川仪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楷模。1915 年 4 月 19 日(农历三月初六),这天是谷雨节气。张思德出生在四川仪陇县六合乡韩家湾的佃农张行品家中。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人物简介
张家本来就生活艰难,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张思德的出生给家里带来的不是喜,而是深深的忧愁。因为张思德的母亲产后得病,卧床不起,没钱买药,无米下锅,所以没有奶水喂孩子,只好拖着重病的身子,从穷苦乡亲那里讨得一点谷米,捣碎后熬成糊糊喂养孩子。母亲望着这个出生在谷雨节,用谷米糊糊喂养的瘦弱孩子,给他取名
“ 谷娃子 ”。
张思德生下才 7 个月,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临死前,她把张思德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此后,张思德一家的生活更加艰难。大哥给地主干活,累死在水田里;二哥沿街乞讨,饿死在猪市场的戏台旁;生父张行品外出谋生,流落他乡。家人就这样生离死别了。
养父张行忠的日子也十分艰苦。他给地主扛活,累坏了身子,常常吐血。养母生下女儿张桂香才 4 个月,身体还很虚弱,为了活命,就把两个娃娃放在背篓里,背着他们起早摸黑地在地里干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张思德很小就下地干活了。娘上山坡种豆,他跟在后边点种;娘下田割谷,他跟在后边捡穗。七八岁,正是上学念书的年纪,可他却成了割草、挖菜的劳力。尽管养父母终日辛苦,家人仍然难得吃上一顿饱饭。
1933年红军来到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同年12月,张思德参加了红军,不久又加入了共青团。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随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张思德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1940年初夏,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采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烧炭要打炭窑,洞口很小,却里边很大,每次要出500公斤木炭。木材在窑中要立起来码放,还要会看火候。开窑出炭是非常辛苦的,里边活像一座焚化炉。那时没有任何防护用品,连起码的手套都没有。人要爬进去,将木炭一根一根地传出来,外边的接应晾上。进去一次,人就闷热得好像要脱一层皮。这种最脏最苦的活儿,张思德总是抢在最前面。苦战三个月,经过伐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又随警卫营来到南泥湾开荒。张思德不仅带领全班战士完成了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又担负起通讯工作,白天劳动,夜里步行,长距离送信,积极完成通讯任务。1942年张思德调回延安。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1944年,组织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张思德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时年29岁!
在我们的眼中,张思德同志只是一个平凡的人,他的事迹也很平凡,但是平凡中见伟大。他最让我感动的就是他听从领导的安排,服从党的分配,党叫干啥就干啥,不讲条件,不讲报酬,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专一行,以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不像我们我们现在的某些党员,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条件,讲报酬,甚至于以权谋私。
张思德入伍后,红军要执行新的任务,离开了六合乡。国民党乡长刘红安带领 “ 还乡团 ”,捣毁苏维埃政权,枪杀革命干部和群众。张思德的生父张行品也惨遭杀害,养母被打伤,妹妹桂香被逼得病饿而死。张思德得知这个消息,顿时悲愤欲绝,一心想着回家为亲人和父老乡系报仇雪恨。连队干部知道了张思德的心思后,就找他谈心,耐心地启发教育他树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思想。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明白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心胸开阔了,斗志更旺了。他英勇顽强,视死如归。不久,他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在革命的大熔炉里茁壮成长。
从 1933 年至 1934 年粉碎国民党对川陕根据地的两次大规模围攻(参见川陕苏区反三路围攻、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张思德英勇杀故、屡立战功,被战友们称赞为 “ 小老虎 ”。在攻打关门梁的战斗中,他参加尖刀班,冒着弹雨枪林,和战友搭成人梯,攀上寨顶,炸开寨门,为部队打开了通路。接着,他又带领 6 个战友,扼守一个山包,粉碎了敌军两个排的多次进攻。在另一次战斗中,他冒着枪林弹雨,跑进深谷,攀崖绕行,插入敌后,在接近敌阵时,扔出手榴弹,炸死了敌人,趁着浓烟,扑上高坡,夺来一挺机枪,然后,他端起机枪,向另外一群敌人猛烈扫射,又夺一挺机枪,接着高呼一声: “ 冲啊!” 战友们一齐冲上去,歼灭了敌人。战斗中,张思德虽负了伤,却满脸笑容。在又一次战斗中,他迎着浓烟烈火,在水田、小丘、深沟里,持续与敌拼搏。子弹打光了,敌人扑上来,他就用手榴弹炸死敌人。后面敌人又上来了,他在田坎上同敌人白刃格斗。一个敌人举枪向他刺来,他猛挥大刀,将枪拔开,— 脚把敌人踢倒在水田里,将敌人砍死。接着,又有两个敌人向他扑过来,他用脚猛击田水,使敌人的头上溅满了水,两眼被迷住了。当敌人急着摇头擦眼时,他用全力扑上去,举起大刀,把他们劈死了。这时,飞来一颗子弹,打伤他的右臂,连长叫他退出火线,他倔强地说:
“ 不,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战斗!”
张思德不仅在生活上乐于助人,而且也很关心同志的思想进步,和大家建立了真挚的同志友谊。警卫连刚组建时,班上有个解放兵,是南方人,因为想家而闹情绪。凡是轮到他站岗放哨,他就称病请假。同志们在班务会上批评他装病,谁知不但问题没有解决,反而越闹越僵,他干脆连早操也不出了,天天睡懒觉。
张思德看到这种情况,就把自己的铺值搬到这个战士旁边,头并头地与他睡在一起,和他谈心。原来这个战士家里也很贫穷,他在给地主打长工时被国民党抓了当壮丁,在直罗镇战役中被解放,志愿加入八路军。张思德摸清了他的思想,就用忆苦的办法,启发和教育他树立革命的信念。后来,这个同志真的病了,张思德就给他做病号饭;他的鞋破了,张思德就用布条和麻绳精心编了双鞋送给他。这个战士很受感动,握着张思德的手说: “ 张副班长,你对我象亲兄弟,今后看我的行动吧!” 从此,这位同志变了,精神振作,工作非常积极,成了班里的骨干。
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编辑本段] 人物事迹
“斧头劈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 打倒土豪劣绅,实行分田分地!” 贫穷、破败的六合乡变了天地!
英姿勃勃的红军战士带领乡亲们,打土豪,分田地,成立了自己的政权 —— 六合乡苏维埃政府。翻了身的乡亲们扬眉吐气,喜气洋洋。张思德积极参加少先队,并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翻了身的劳苦大众懂得要革命就要当红军,六合乡的青年们纷纷报名参军。1933 年 12 月,18 岁的张思德报名参军,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队伍中,增添了一名忠诚的革命战士。
长征
1935 年 5 月,红四方面军退出川陕根据地,开始长征。6 月,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四川懋功地区会师。8 月 20 日,红一、四方面军组成左、右路军,开始沿草地北上。就在这时、张国焘大搞分裂主义,擅令红军南下。这样,张思德便随红四方面军,从草地折回南下。
在南下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打了许多恶仗,但是却未能改变部队的险恶处境。随着天气日渐寒冷,部队行动更加困难。1936 年 1 月,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央电令张国焘取消伪中央,停止反党活动。张国焘被迫宣布取消了伪中央。6 月,红二、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接着,红二、四方面军分为左、中、右三路纵队,沿草地北上。
这是红四万面军第三次走水草地了。这时,张思德在通信营任排长。由于他过去在战斗中曾三次负伤,身体没有完全康复,加上艰难的长途跋涉,他的面容憔悴,体质十分虚弱。进入草地后,他的两只脚又被腐臭的泥水泡得红肿,每走一步,都要费很大力气,但是每次有了通信任务,他总是抢先 — 步,拔腿就走,以便让战友们多休息一会儿。
进入草地半月之后。严重的困难出现了,部队断粮了。首长乘骑的骡马被宰了充饥,战士们的皮带、枪背带也被煮着吃了。为了战胜困难,走出草地、战士们冒着生命危险,寻觅无毒的野菜充饥。
张思德深知,在这神秘草地上,毒草丛生,要识别一种无毒的野菜,只能亲自尝。尝了毒草,就有可能付出生命的代价。因此每次采摘野菜,他总是争着上前,把危险留给自己。
一天中午,部队来到 — 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上。休息号刚刚传来,张思德就和一位小战士去找野菜去了。当他来到一个死水塘边时,那个小战士惊喜得叫起来: “ 班长,瞧!水萝卜!” 张思德一看,水塘边上果然长着极象萝卜的野草。小战士弯腰就要采摘,张思德急忙止住了他。他知道,有些样子很好的野菜,往往有毒。他抢上前,摘下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味道甜甜的,便又采了一些。
没过一会儿,张思德突然感到肚子一阵疼痛,直想呕吐,接着就吐出一口口清水。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急忙说: “ 这草有毒,快告诉大家别采!” 话刚说完,他就失去了知觉。小战士着急地大喊:
“ 班长!班长!”
战友们听到喊声。急忙赶来。只见张思德脸色发青,神志昏迷,便知道他中了毒。他们急忙到卫生所,找来解毒药,给张思德服下。过了好一阵,张思德才苏醒过来,战友们都松了一口气。
张思德和战友们来到了草地中的葛河边。他们知道,过河不远,就要走出草地了。战上们受到鼓舞,人人兴高采烈,挽着胳膊,涉过葛河。
正当他们拧干衣服,准备继续前进的时候、身后传来了呼救声。原来是总部医院的几位女同志,身材瘦小,被河水冲倒了。只见他们在水中挣扎着,身上的药包在水上漂浮。
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向下游奔去,拦住了急流中的女同志,把她们一个个背上岸,其中一位女战士昏迷过去。张思德取出盐巴,用瓷缸烧了一碗盐开水,一口一口地喂进女战士嘴里。女战士醒了,张思德鼓励她说:“加劲走吧,陕北再见!”
1936 年 10 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静宁一带,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会师后,红一、二、叫方面军协同作战,胜利地进行了山城堡战役,打破了国民党的围攻。
抗日战争爆发后,红军改为八路军。张思德所在部队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部队中的老弱病残人员被留下来,编成一个留卫连,负责警卫关中云阳八路军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即荣誉军人学校)。当时,张思德身体患病,被编进了警卫连,任一排二班副班长。
警卫连刚成立那阵,班里好几位同志病重,卧床休息。他就端吃端喝,象亲兄弟一样侍候患病的同志。晚上站岗,他经常连站两班,让患病的同志多休息一会。他是副班长,负责班里的内务卫生,可他很少命令其他同志做这做那,而是自己动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大家。班里的水用完了,他就去打水;地脏了,他就去扫地。他的手巧,补衣服、打草鞋都很在行,一有中就帮同志们缝缝补补,一天到晚总是闲不住。在班务会上,大家表扬他,他说: “ 我的病轻,多干点没啥。”
对待同志
1939 年春天,云阳的国民党军队开始制造摩擦事件。他们又是到留守处寻衅闹事,又是下命令、发通牒,限期八路军离开云阳。面对国民党顽固派的无理挑衅,战士们虽然非常气愤,但是为了顾全大局,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于秋初开始长途行军,向句邑土桥一带转移。
入秋的天气,依然酷热难当。行军中最困难的是没有鞋了穿。刚刚走了两大,大部分同志的鞋底就脱了帮,只好用绳子绑着走路。关中的路边长满了蒺藜,有的同志鞋底磨穿,脚上扎了刺,每走一步都钻心地疼。看到同志们一瘸一拐地走路,张思德提出打草鞋,可是一时找不到稻草,他心里非常着急。
有一天行军时,张思德在路边发现了一片马蔺单,就用刺刀把马蔺草割下来,捆成一捆,背在身后。晚上宿营后,他就赶着打草鞋,等他一口气打完三双草鞋,已是鸡叫头遍了。第二天,他把这三双草转送给鞋子最烂的三位同志穿。这三位同志穿上试了试,觉得比破布鞋舒服多了,都很高兴。从此,同志们在行军时只要发现马蔺单,就把它割下来,象宝贝似地背着。一到宿营地,张思德就手把手地教大家打草鞋。这样,同志们都穿上了草鞋。留守处和残废军人医院的同志到达土桥之后,天气开始变冷。为了解决冬季取暖问题,上级决定烧木炭。张思德懂得烧炭技术,于是他和班长带领战士们上山烧木炭。烧炭又苦又累,可是张思德带领战士们干得非常起劲。每次炭窑点火后,他就守在窑边,累了打一会儿盹,再接着干。等到窑烧好,他的眼睛也熬红了、人也累瘦了。那年冬天,张思德领着同志们烧了三个月木炭。烧炭结束后,他被评为劳动模范,留守处奖给他一条毛巾和一个笔记本。
1940 年春天,张思德随警卫连回到了党中央所在地延安。不久,他被分配到中央军委警卫营担任通信班长。在通信班,他去南泥湾开过荒,种过地,也进山烧过木炭,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1942 年秋,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并,成立了中央警备团。当时,上级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当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到一连二排叫班当了战士。四班的班长是抗战时期参加革命的同志,年龄也比张思德小,可是张思德却尊重班长,积极完成班长交给的工作,维护班长的威信,帮助班长抓好班上的工作。为此,他受到领导的表扬。
工作
1943 年初春,组织选派张思德到毛泽东身边的内卫班当警卫战士。张思德十分激动。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工作,做毛泽东的忠诚卫士。
张思德到内卫班后,精神更加振奋,工作也更加积极。他常说:
“ 毛主席是我们革命的带路人,热爱领袖就是热爱革命。” 他为了能使毛主席愉快地工作和生活,把全部心血都用到照料毛主席的生活和警卫工作上。毛泽东有个习惯,写文章时彻夜不睡,天亮后才躺一会儿。为了让主席休息一会儿,每逢主席熬夜时,他就早早起床,到主席窑洞附近看看,如果发现有早起觅食的鸡和狗,就悄悄地把它们赶走,听到鸟儿唧喳,他就用石头向树上掷去,把鸟儿撵走.以防吵醒了主席。如果遇到有人求见主席,只要情况不紧急,他就说明情况,说服他们等一会儿再来。
一次,张思德接受了将毛泽东起草的紧急公文立即送交有关部门的任务。当时雷声隆隆,暴雨倾盆,延河水涨,无法徒涉。怎么办?他说: “ 就是天上下刀子,河水万丈深,我也要把毛主席的公文送过河去。” 于是他手拿一根长绳来到河边,将绳的一头绑在树上,又在绳上套上个环,环上拴细绳,把公文牢牢绑在环上,随后牵着绳子的另一头,跳进了激流。他奋力拼搏,虽已精疲力尽,但终于过了河,他将绳子拴在树上,然后拉动细绳,把拴在环上的公文拉了过来,及时把毛泽东的指示送到了有关部门。
枣园位于延安城西北,距城有十多里。那时候,正值抗日战争最艰难的岁月,毛泽东工作十分繁忙,常常要上延安城里开会。毛主席每次外出,内卫班便跟着他前往。
毛主席乘坐的黑色轿车是爱国华侨 陈嘉庚 先生赠送的。车身宽大,可以乘坐 10 个人。车后有一个专供警卫人员站立的踏板。当时国共合作,国统区有很多人到延安参观访问,这些人难免鱼龙混杂。为了毛泽东的安全,每次出车时,都有一个同志站在车后担任警戒,以防万一。
站在车后担任警戒,要比坐在车里辛苦得多。夏天,车后尘土飞扬,呛得人喘不过气来;冬天,车后寒风凛列,冻得人手脚发麻。但是大家都把站在车后值勤看成是一种光荣,争着担任警戒。张思德到内卫班后,每逢毛泽东外出,汽车刚一发动,他就站在车后,“ 抢占 ” 了警戒位置。几乎每次都如此。大家要换换他,可无论怎么说,他都不肯,说: “ 我喜欢冷风吹。” 大家对他也没有办法。
1943 年冬天,几场大雪之后,延安的天气非常寒冷。这时按规定,在车后担任警戒的同志可以放下帽耳。可是张思德嫌放下帽耳影响视线,就把帽耳翻起来。结果,他的脸被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也不在乎。整整一个冬天,毛泽东外出时十有八九都是张思德担任警戒。内卫班的同志们过意不去,一再要替换他,他执意不肯,还是那句话: “ 我喜欢冷风吹。”
牺牲
1944 年,抗日战争进入了第七个年头。为了打破国民党的封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延安边区军民的大生产运动搞得更加热火朝天。这年夏天,上级决定内卫班的部分同志到延安北边的安塞去烧木炭,以解决枣园机关的冬季取暖问题。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争着要去,领导知道张思德烧过木炭,就指派他带领 4 位同志到安塞县石峡峪村去烧炭。月的一天,张思德带领警卫战士背着行李,带着锯子、斧头来到了石峡峪村。这里傍山依林,只有百十户人家。据村长说,进山五六里地,就有青冈树林。青冈树木质坚硬,是烧炭的上等原料。
第二天,东方刚刚发亮,张思德就带领大家进山选择烧炭地点,开始做烧炭的准备工作了。山中林区的景色美丽,初升的阳光洒在苍翠的青冈林上,泛起绿色的光晕,一簇簇山丹花红得象一团团火。张思德他们顾不上欣赏美丽的风光,扛着镢头跑上跑下,根据山势和青冈林的大小,选择烧炭窑的地点。
为了加快烧炭进度,张思德把同志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挖炭窑,一组砍伐青冈树备料。他说: “ 我们进山后,家里的同志可就忙了。我们要加油干,争取多烧木炭,早日完成任务,向毛主席报喜。” 他的话不多,却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大家都决心好好干,创造出优异成绩,让毛主席高兴。
紧张的劳动开始了。荒无人烟的山林里,响起乒乒乓乓的伐木声和战士们欢乐的歌声。张思德领着两个战士起早贪黑,很快打出了两眼炭窑。大家把青冈树枝、树干背到窑前,张思德就开始装窑,其他同志继续开挖新窑,砍伐青冈树。张思德把两眼窑装满后同时点火,等到木炭烧成压火后,同志们也把新窑挖好了,料备足了。他一个人又去装窑、点火,从早干到晚,一刻也不休息。
烧窑是个技术活儿,火要烧得均匀,压火要恰到好处。压火早了,烧出来的是 “ 生头 ”,劳而无功;压火迟了,木炭会变成灰烬,前功尽弃。为了掌握火候,张思德吃住都在窑边,晚上也要起来几次,爬上窑顶观察烟色,判断火候。当时,没有照明工具,他就在山林里采来一种叫做 “ 牛条条梗 ” 的小灌木,放在窑里烘干,晚上用它来照明。这种 “ 牛条条梗 ” 有油性,点燃后火得很旺,也不怕风。同志们都很佩服张思德经验丰富,肯动脑筋。
当地群众烧一窑木炭,一股要 10 天左右。为了抢时间多烧几窑,张思德和大家就在压火后木炭尚未完全冷却时出窑,把烧炭周期缩短为 7 天。出窑时窑内温度很高,有的木炭上还有火星儿,烤得人脸皮发痛,大汗淋漓。每次出窑,张思德就把双手包上破布,站到窑的最里边拣木炭。在他的带动下,同志们废寝忘食,日夜苦战,一个多月就烧了 5 万多斤木炭,超额完成了任务。
木炭烧好后,张思德又带领大伙,用杨树条把木炭打成捆,背到石峡峪村。5 万多斤炭放在村头,象一座小山。大家看着这些劳动成果,心里乐开了花。张思德到安塞打电话给领导汇报了情况,领导指示张思德暂时留下看守木炭,等候马车前来装运,其他同志回枣园执勤。
为了看守木炭,张思德住在村头一位老大娘家里。他是个闲不住的人,给老大娘担水,扫院,还上山打了几捆柴。后来,他想起山上烧炭的地方还留有一些砍伐下的青冈,便想赶在马车来运炭之前再烧一些木炭。他和大娘商量说: “ 大娘,我整天坐着看木炭,也闷得慌。你和孩子替我照看一下,我进山再烧一些,晚上回来时我给你捎一捆柴火,你也就有烧的了。” 老大娘高兴地答应了。这样,张思德每天早晨带着干粮进山,一人伐木,装窑,起火。每大晚上回来,总要给大娘背一捆柴火。老大娘天天都做好晚饭等他回来,晚上又给他准备好第二天进山吃的干粮。月 5 日,天还没亮,张思德又进山了。他走时告诉大娘,晚上回来给她背一些碎木炭,以备冬天取暖。可是到了晚上,大娘把晚饭先后热了三次,还不见张思德回来。鸡叫了头遍,也没见张思德的影子。大娘心里不安,就去找村长。村长放心不下,急忙带人进山,去找张思德。
村长他们来到张思德烧炭的地方,看见窑前整齐地堆放着木炭,炭窑已经坍塌,便知道出了事故,赶紧用手拼命挖开沙土,希望能把张思德救出来。
坍塌的焦土挖开了,只见张思德站立着,心手紧紧地握着一截青冈木,脚下有一堆青冈木,看样子,可能是他正在装窑时,炭窑忽然坍塌,将他埋住了 „„ 在坍塌时,他把战友推了出去,自己却牺牲了。
“ 张思德!张思德!” 村长急切地、一声接一声地呼唤着张思德的名字。可是我们的张思德紧闭着双眼,再也没有睁开!
张思德光荣殉职的消息惊动了石峡峪村,乡亲们都为张思德的死而深深惋惜。村长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安寒,给延安打电话,报告了这一悲痛的消息。
题噩耗传束,内卫班的同志个个失声痛哭。毛泽东也沉痛地说:“思德是个好同志,他是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的。”队长向毛泽东报告消息,并说人砸在窑里还没挖出来。毛主席听后很生气地说,打仗死人没办法,搞生产死人不应该。他随即吩咐了三点:那一带狼多,晚上要派人站岗,要是尸体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不用当了;尽快把尸体挖出来,洗干净,买一口棺材;开追悼会,我要讲话。他还指示机要科长叶子龙用汽车到石峡峪村去接张思德的遗体,并指示中央警备团一定要隆重追悼张思德同志。党的领袖如此关心一个普通党员和战士,远不止是出于私人感情,而是表现出革命队伍中人人平等,无论在什么岗位都是为人民服务。
1944 年 9 月 8 日,是一个普通而又很不平常的日子。这天清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笼罩在 — 片肃穆悲痛的气氛中。土台上临时搭起的灵堂上挂着挽悼。在里面的黑幕前安置着烈士灵位,灵位前放着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央社会部、西北公学、中央警卫团团部以及各营连送的花圈。台前两边挂着挽联,中悬毛主席亲笔挽词
“ 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台下肃立着 1000 多名军容整齐的八路军官兵。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在这里举行一个普通士兵 —— 张思德同志追悼大会。
简朴庄重的追悼大会开始了。毛泽东主席缓步走上灵堂,亲手献上花圈,并作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作为对张思德同志的纪念和哀悼: “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 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一位普通战士,没有做出任何惊天动地的伟业,但他却得到党的高度赞扬,成为亿万军民学习的楷模?回溯历史,看看张思德的成长足迹,我们不难找出答案。
张思德 领袖追悼的战士
怀念张思德
巴山蜀水多英雄,思德本是苦寒衣。
革命事业无贵贱,伐薪烧炭一心红。
虽言安邦赖股肱,平凡岗位亦建功。
石峡峪里埋忠骨,领袖名篇传域中。
1944年9月8日,毛泽东主席参加了一名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他不仅亲笔写了挽词,而且发表了著名的演说《为人民服务》。这位被领袖追悼的普通战士,他就是张思德。几十年间,“为人民服务”这一光辉的口号同张思德的名字一起响彻了中华大地。
人物生平
■孤儿“谷娃子”在革命军队中成长为浑身是胆的“小老虎”,长征期间他三次过草地
■参军11年,同期入伍的同志有许多已当了团长甚至是旅长,张思德身为战士却从不计较职务高低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1915年4月19日(农历3月6日)出生于四川省仪陇县六合场的韩家湾一户贫苦的佃农家里,不满周岁时死去了母亲,靠叔母抚养长大。12岁时就给地主放牛、割草。1933年9月,红军来到了他的家乡,成立了革命政权。他积极参加少先队,被选为队长,认真协助红军和民兵站岗放哨,寻查坏人。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不久加入共青团。193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一次反六路围攻的战斗中,他右腿先后两次负伤强忍剧痛,冲入敌阵,缴获了敌人两挺机枪。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长征北上的中央红军在四川懋功会合后,挥师北上。在长征途中,他曾两度经过人迹罕到的雪山、草地,历尽千辛万苦。
到达陕北后,调到中央军委警卫营通讯班当班长,在数年的通讯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认真负责,完成任务准确无误。
1940年初夏,国民党顽固派对边区军民施行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他带领一班人到延安以南的土黄沟的深山老林中烧木炭。苦战了三个月,经过伐树、打窑、烧火、出窑、捆扎、运输等数道繁重的工序,终于把八万斤烧炭运到了延安。
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苦的时期,为克服敌人封锁带来的经济困难,他随警卫营到南泥湾开荒。带领全班战士,克服生活上的许多困难,努力完成上级交给的生产任务。同时,还照常担负通讯工作,白天生产劳动干了一天活,不顾劳累,在夜里又长距离步行送信,完成通讯任务。
1942年冬,他从南泥湾调回延安。不久,因部队整编,领导调他这个班长去另一个班当普通战士。对此,他毫无怨言,服从革命的需要,不计较个人的名义得失。1943年初夏,被调到枣园内卫班,在毛主席身边当警卫战士。
1944年,组织上再次派他到安塞县烧木炭。9月5日,他正在炭窑内工作时,炭窑突然崩塌,不幸牺牲。
1944年9月8日下午,中共中央直属机关隆重举行追悼大会,党中央主席毛泽东同志亲笔写了“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的挽词,并亲自参加了追悼会。在会上毛泽东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重要讲话,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相关文章
为人民服务(一九四四年九月八日)毛泽东
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我们这个队伍中的一个同志。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我们还要和全国大多数人民走这一条路。我们今天已经领导着有九千一百万人口的根据地,但是还不够,还要更大些,才能取得全民族的解放。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中国人民正在受难,我们有责任解救他们,我们要努力奋斗。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不过,我们应当尽量地减少那些不必要的牺牲。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今后我们的队伍里,不管死了谁,不管是炊事员,是战士,只要他是做过一些有益的工作的,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这要成为一个制度。这个方法也要介绍到老百姓那里去。村上的人死了,开个追悼会。用这样的方法,寄托我们的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纪念文章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张思德 为人民利益而死,所以他的死比泰山还重”这些话至今还记忆犹新。张思德的故事和精神鼓舞了我们这一代人,我们时刻都记着要做张思德那样为人民服务的普通人。
自从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地上出现了千千万万个像张思德那样的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雷锋、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的焦裕禄、心系西藏的孔繁森、带领湘西人民致富的郑培民、保一方平安英勇献身的任长霞等。他们都在用自身的行动实践着为人民服务。
在新的形势下,全体共产党人,都要时刻牢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教导,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贡献我们的力量。
在新的形势下“人民”队伍不断的扩大,使为人民服务思想中服务的内容具有广泛的内涵。如果用我们在政治课中所学的主体和客体来解释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的话,为人民服务的主体是共产党人,服务的客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然而,“人民”这个被服务的客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内涵,准确地把握这个内涵,对理解和实践为人民服务思想有着重要意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主席把“人民”的范畴定义在“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新的历史时期,“人民”这个范畴已经发展成为全体社会主义的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尤其是把一些新的社会阶层,准确地定位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行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书记明确阐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内涵并突出强调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的决定性意义,精辟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这就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具体指向和根本所在,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决维护、充分实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今天,所谓为人民服务,就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实现服务;就是要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劳动,使广大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释放获得更广阔的空间,生产出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并在此基础上更高层次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张思德同志是我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就像火炬一直传递着,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践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诺言。张思德的一生虽然短暂、平凡,但是,张思德的崇高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永放光芒。
西江月•谒张思德墓
郭石专
两行白杨侍卫,一丛翠柏为帐,大理石墓刻华章,主席碑文在上。
墓前默默肃立,思潮滚滚如狂,为民服务立国纲,万代千秋别忘。
(兰州军区西安老战士大学 郭石专)
纪念场所
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
张思德塑像
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原来位于四川省仪陇县西关外北台嘴上,占地近30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单檐歇山式平房,灰瓦屋面,青砖墙体,坚石墙基,四面采光,宽敞明亮。整座建筑由6间展厅构成,前4厅陈列张思德生平事迹的文物照片史料,后两厅陈列仪陇县文物管理所的部分有代表性的馆藏文物和清代仪陇著名书法家李敷荣家藏稀世珍宝——清朝中叶饮誉中华的大书法金石家邓石如的24张48面《真草隶篆行五体书贴》石刻(原有35张70面,因有11张残缺未展出)。展览大厅外的院坝为花圃,三面围墙不护,中有假山水池,右侧为“仪陇红军碑廊”。陈列室四周,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宜人。
1995年,仪陇县文物管理所与朱德纪念园管理所合并,为方便群众参观、学习,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展览由北台嘴文管所展览大厅迁徙至朱德纪念园内,专室陈列,继续对外开放。此时,正式挂匾,名曰:“张思德生平事迹陈列室”。
张思德墓
张思德墓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枣园的一个山包下,墓的正面有毛泽东手书“为人民服务”刻石,墓的正上方立有张思德胸像浮雕。现迁往四八陵园。
张思德是四川仪陇县人,生前为毛主席警卫班战士。1944年9月5日,张思德奉命到南泥湾挖窑烧炭,被塌落的炭窑埋住。朱旭明当时正在旁边砍柴,他第一个冲到现场救人,亲手把张思德从窑里扒出来。当时锨把顶着张思德的胸腹部,鲜血从嘴里流出,已经牺牲。毛主席知道这个消息后非常难过,要求把张思德的遗体运回延安,召开追悼会。9月8日,毛主席亲自把花圈敬献在这个普通士兵灵前,挽带上是主席亲笔书写的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主席向张思德的遗体深深鞠了一躬,随后亲自主持追悼会,发表了著名演讲《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牺牲时年仅29岁。
同名书籍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张 思 德》
本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本书主要采用文学传记手法,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再现英模的生平事迹,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拔高,不夸大,做到史实准确,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特点鲜明,通俗易懂,让读者从大量生动感人的事迹中,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英模的成长轨迹,更深刻地把握英模精神的实质和时代意义。深信,本书不仅为部队基层提供一部比较完整的学习七英模生平事迹、进行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好教材;而且还为广大官兵,特别是入伍不久、对七英模事迹还不甚了解的青年官兵提供一部生动感人的课外读物。
全书共分五章,各章内容为:第一章《六合场有个“谷娃子”》,第二章《转战万里的小老虎》,第三章《 八路军中的模范班长》,第四章《领袖身边的警卫战士》,第五章《永恒的祭文》,附录为毛泽东《为人民服务》,生动全面地记录了张思德平凡而伟大的一生。
另外,2004年8月,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了《张思德传》,融史料性、文学性、真实性、可读性为一体,全面地反映了张思德的生平事迹,其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一部进行我党我军宗旨教育的生动教材。
【剧情简介】
抗日战争后期的延安正处在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中。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为人憨厚朴实,工作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一心一意为着革命的利益和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而默默地奉献。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1944 年他带领一班人到安塞县烧木炭。在一次烧炭中炭窑突然崩塌,张思德不幸牺牲。毛泽东主席在他的追悼会上深情地说:“我们的队伍里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普通、平常,就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平时注意不到他们,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可是正是这些人,支撑了我们全部的事业„„”
影片《张思德》的拍摄是为了纪念毛泽东《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而创作,全部拍摄取景于张思德在陕西米脂县故乡,导演伊力称,本片编剧是曾经写过《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和《秋菊打官司》等剧本的著名作家刘恒,他表示这部影片最大的难度是“平地起高楼”,在素材很少的情况下创作出让人信服的故事和人物。而经过刘恒的塑造,“张思德成为了一个圣徒,一个孤行僧。”导演尹力也认为这是一部“玩了命的电影”,是一群“玩了命的人”共同创作完成的。
2009年9月14日,他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开场白
许多学生认为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一些非数学老师在听完一堂数学课后,往往这样评价:思路清晰、语言精练、解题严谨,就是太乏味、缺少趣味性,让人昏昏欲睡。那么,如何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引发他们的好奇心?设计好“开场白”,非常关键。下面是数学课的几个片断:
动手实验式“开场白”:桌上摆满了切成各种形状的萝卜,大伙好像还在热列地讨论着什么。老师微笑问:“同学们,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
悬念式“开场白”:老师一上讲台,故意神神秘秘地说“你们每人随便想一个自然数,将这个数乘5减7,再把结果乘2加14”。……“你们算得的结果个位数字一定是0”。顿时教室里象炸了锅似的,……“等你学了字母表示数,你也会算了”。……
故事式“开场白”:为了让学生体会图形的边长、周长、面积在变化过程中的关系,领会列方程解应用题时,关键是捕捉到不变的量。老师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父亲的羊越来越多,想拆旧羊圈扩大面积,可是没有多余的篱笆,怎么办呢?他叫来了儿子,儿子不慌不忙地说:“爸,我有办法”。“你看,旧羊圈长70米,宽30米,面积2100平方米。如果改成50米见方的新羊圈,不用添篱笆,羊圈面积就有2500平方米”。
诸如此类的还有:“贴近生活式”开场白;“设疑式”开场白;“名言式”开场白;“趣味式”开场白;“实例式”开场白;“比喻式”开场白等等。向学生提出恰当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第二篇:张思德观后感
观后感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发表悼念张思德同志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60周年。通过观看影片《张思德》使我们感受到了灵魂的震撼。张思德已经牺牲60年了。与那个时候相比,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环境变了,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仍然升辉。伟大的精神,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60年以后的今天,为什么人们还这样怀念张思德、崇敬张思德?这说明,改革开放年代仍然需要张思德,需要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我们应该经常地想一想张思德,比一比张思德。
一比张思德怎样对待职务。张思德1915年出生,18岁参加红军,受过三次伤,立过几次功,走过长征路。但他在参加革命的11年中,一直都没有升迁。许多和他资历相同的人早已经是团长、旅长了,可是他却从无怨言,尤其是1942年10月,军委警卫营和中央教导大队合编为中央警卫团,领导决定张思德由班长改为战士,张思德愉快地接受了组织安排,并说:“当班长是革命工作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工作需要。”
二比张思德怎样对待工作。张思德是毛泽东同志身边的工作人员,但听说需要有人到距延安70多公里的安塞县石峡峪庄开荒种地时,他二话没说,打起背包就出发;并且哪
里最苦最累,就带头在哪里干。眼看种下的庄稼就要收获了,农场又决定让张思德进山烧炭,当队长问张思德有什么困难时,张思德坚定地回答:“请领导和同志们放心,我是共产党员,为人民的利益,就是拼出命,也要把炭烧好。
三比张思德怎样对待同志。在长征途中,为了解决断粮的困难,张思德带头“尝百草”。而在茫茫的草地上,野草遍地,毒草丛生,要尝出一种能吃的野草是很危险的。当他尝了一种叫“野萝卜”的东西中毒以后,第一句话就是:“不要管我,快去告诉其他同志。”在延安时,张思德常说:“革命队伍里的人,应该互相帮助。”他发现炊事员老王的脚裂了口子,就一连几天给老王洗脚,直到裂口好了为止。
比一比张思德就会发现,许多同志没有张思德辛苦,没有张思德功劳大,自己所得到的东西,却比张思德多得多。现在,有的人在名利、地位、待遇问题上甚至公开伸手要职务、要待遇,达不到目的就满腹牢骚,把工作撇在一边。这些同志应该感到惭愧。张思德同志是一个普通战士,但丝毫也不卑微。他牺牲了几十年后,仍被人们赞颂和敬仰。“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能够得到毛泽东同志如此赞扬的能有几人,能够以战士的容光而青史留名的能有几人?
作为一名国家干部要永远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要向张思德同志那样勤勤恳恳、扎扎实实、任劳任怨的作好本职工作。
第三篇:张思德观后感
张思德事迹观后感
周末老师组织观看电影《张思德》,很有教育意义的一部片子。特别是我们这些在幸福中生活的大学生,能使我们了解到革命的艰难性,和现在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电影以张思德奔跑作为开头和结尾的画面,我觉得电影是意喻张思德是一个平凡的人。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搞过生产,烧过木炭。生命历程中,他没有惊人的事迹,也没有动听的话语,“普通、平常,像清凉山上的草一样,我们不注意到他们,往往也听不到他们的声音”
张思德是不平凡的。毛泽东评价他“有思想,有道德,就是缺张嘴。” 他纯净而不肤浅,憨厚连着忠诚别人不愿干的活,他干得有滋有味;最不起眼的工作,他也求尽善尽美。艰苦的日子,平凡的岗位,出头露面时他那么笨拙,功名职位前却那样淡泊。从不声不响的举止和点点滴滴的真情中,我们看到了一颗高尚的灵魂。银幕上的他,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震撼力,是不计个人得失,乐于造福他人的奉献精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精神,这种震撼力来自心灵深处的向往和追求。张思德,以他的行动诠释了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用他的生命谱写了一曲为人民服务的诗歌。
张思德同志有很多看似有点普通的优点首先,他做事努力,勤奋。别人都上床休息了,他还在搓麻绳。别人熄掉了灯,他就到厨房去干活,还与老师傅抢活干,被老师傅拒绝后,就到门口继续搓麻绳。后来,他在山里烧炭时,他仍然以身作则,努力干活,一天下来,整个人就跟黑炭差不多了。直到牺牲前,他还在煤窑里开心的干着活。其次,他做每一件事都很认真,努力想做的很好。烧炭时,也是脏活累活抢着干而毫无怨言。正是他这种认真负责的态度使他深受主席的赏识。再次,他身上洋溢着共产党员的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当他被派去烧炭时,连他的朋友都有意见了,“怎么别人让你干啥,你就干啥!”他只一笑,说:“烧炭没什么不好的呀!”当他的养子问道:“烧炭是干什么的?”他说:“烧炭是为大家提供温暖,天底下谁冷,我就给谁烧炭!”说完脸上还露出一个开心的微笑。一个纯朴的党员形象就这样定格在我的心中。另外,他还十分虽然他不爱说话,别人问一句他答一句但是他做事很努力热心,不管是谁,只要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去帮助他。
我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所具备的基本品质:努力,认真,乐观,热情,务实。总的来看,张思德同志似乎很普通:做的事情很普通,说的话也很普通。可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为法西斯卖命,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重,尽管他看似平凡,但其中孕育着伟大和光荣的品质。
向张思德同志致敬!
第四篇:张思德观后感
一是“常”字。张思德一直在平凡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从不懈怠,除在警卫班给毛主席当警卫这项工作重要特殊外,其他岗位工作都很平常。他人也很平常,没有英俊潇洒的外貌,没有耀眼的职务,没有显赫的地位。照他老乡说:1933年跟他一起参加革命的老乡都是团级以上的干部,而他仍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革命老战士。做的事都很平常:站岗放哨、修轮胎、打水、编草鞋,甚至抱小孩拉稀,等等,看不出什么是惊天动地的事业,也不见引人关注,轰轰烈烈的行为。张思德是常人一个,可他却在平常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常的成绩。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凡人一个,要取得丰功伟绩不太可能,但我想,只要我们在自己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勤勤恳恳,用心办事,真心奉献,就一定能干出不同寻常的成绩。
二是个“跑”字。在影片中,我们经常看到张思德跑来跑去。一开始,张思德一路劲跑,一身黄土,为了赶回来参加唱歌演出。照他战友说:少他一人也无所谓;在小河边,猛跑追一只小猪,被主席问起,从此,张思德的名字留在了主席的记忆深处;中间一段,张思德给主席打水,跑来跑去,以至于忘记用水给自己洗个脸;最后,主席的汽车轮胎瘪了,张思德在黄土田埂上跑了两次,拿了两次轮胎。跑,意味着抓紧时间,提高效率。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时光流逝一去不返,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太多太多,我们能不抓紧时间,能不跑吗?今天,我们丹阳已落后先进县市一大截,已落入苏南次发达地区,我们需要效率,需要高效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跨越发展,才有可能追赶上前面的标兵。
三是“忙”字。影片当中,张思德没有空余时间,一闲下来,就站岗放哨,就编草鞋,与战友谈心,关心他人,他把时间填得满满的,不浪费一分一秒。在今天,问一些人忙不?忙啊!他们忙什么?忙应酬,忙交际,忙跑官,忙娱乐,即使有空余时间,也不静下心来读点书,也不去关心他人,关心弱势群体,他们忙得无怨无悔?忙得踏实?忙得幸福吗?答案是否定的。应该忙些什么,答案显而易见。
四是“急”字。急别人所急,急群众所急,这是多么崇高的品质啊!战士们演出时灯坏了,要找梯子,那个急啊!张思德便成了梯子,让战友站在他肩膀上装好了灯。过后,主席笑着说:我想这么快就找到了梯子,哦,原来他成了梯子。老百姓丢了一头小猪,张思德急忙去追,在水中奋力游泳,把小猪捧到老百姓怀中。看到老乡被抓了,他心急如焚,自己找战友谈心,找战友昔日恋人去做工作。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要建立良好的干群关系,这是最佳处方,我们的党员干部要随身带着这张处方。
五是“苦”字。张思德生活的年代,是中国最困难的时期,是共产党最艰苦的岁月,共产党被迫二万五千里长征,到了陕甘宁边区——延安。吃只有窝窝头,住只有窑洞、土屋,穿单衣单裤,饥寒交迫,生病受伤难以医治。苦,真苦!苦也是一种良药,苦能磨练人的意志,苦能修炼人的品行,苦能让人懂得珍惜,能理解宝贵的含义。我们的时代,物质比较丰富,可精神却比较贫乏。今天,我们仍要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我是农民的儿子,平生最痛恨浪费粮食。同志,你看到否?一桌丰盛的饭菜,喝了两口酒,吹了几句牛,就倒掉了,可惜、可叹、可恨!这是农民的血汗,这是在浪费农民的劳动,扼杀农民的生命!这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吗?这是大写的“人”吗?这些人只能是一种没有道德,没有情怀,没有理念,没有感性的动物。
六是“纯”字。张思德那个年代,大家的思想都非常纯洁,一心想干革命,一心想上前线。而张思德更纯,他没有一点私心杂念,从来不想到自己该获取什么,也从不求任何报酬,只知道奉献。毛主席给他总结,最大的缺点就是做事不吭声,最大的优点也是做事不吭声。张思德像一名永不生锈的机器,为革命耗尽了自己的生命。当今社会,有许多人认为,张思德是个傻子,脑子“进水”了,而我想,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纯洁,尤其是共产党人要纯洁自己的思想,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当然,我们这个时代,要求像张思德那样纯洁不太现实,也不太可能,但我个人认为,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要有张思德的影子,心底要有一杆秤。这杆秤的秤心是用良心、道德、法制做成的,秤铊是用人民群众的利益做成的。
七是“笑”字。整个影片中,张思德始终傻呵呵地笑着。他忙,他累,他急,他苦,可他从不埋怨,从不叫苦,反而笑容满面。主席也喜欢看他的笑容,他的笑感染着每一个人。而我们今天有些同志,苦一点,累一点,多做一点,就叫苦连天,就索取报酬,就要加薪、提干,如不满意,不达到自己的要求,则整天阴板着脸,就像整个世界都欠他似的。作为一名共产党人,我们要讲的是哪个贡献大,要比的是哪个奉献多。
八是“死”字。人一生下来就注定要死,这是生命规律,这是自然法则。谁又能长生不老,超凡成仙呢?自然不容,人类也将没有历史。张思德牺牲了,他没有痛苦,没有遗憾,带着踏实,带着笑容,满脸春风走了,可他留下的是多么宝贵的精神财福,他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今天的我们仍然会死,我认为,我们的死不要说重于泰山,留芳百世,就留芳一世吧;不要说千古,就让世人有所怀念,掉几滴真心的眼泪吧
电影《张思德》以全新的视角刻画了张思德这个革命队伍中普通士兵的不平凡的革命历程以及一代伟人毛泽东和这个平凡士兵之间的深厚感情。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那种憨厚淳朴,对党一贯忠心耿耿,对革命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为人民服务”最朴素的实践和最宝贵的精神内涵。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在一次烧木炭中,因炭窑突然崩塌而不幸牺牲。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影片中的一个场景使我深受感动:有一次张思德为将毛泽东同志亲笔写的一封重要信件送出,在敌人严密的监视下,为躲避敌人追捕,跳入一个臭气熏天的水沟,一待就是半天,直到敌人撤走。他的这种为革命事业奉献一切的精神动力,使他能正视并克服一切艰难困苦,体现出共产党人坚毅的革命意志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看完影片后,大家一致认为电影《张思德》寓教于艺,生动感人,使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解了“为人民服务” 的由来和那段历史。张思德是一个“道德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和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值得弘扬。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绚丽多姿的人文环境,更需要这种伟大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我们更需要加强党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党组织队伍,发挥党组织作用,使企业员工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将企业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我们还应立足本岗,踏实敬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日益走向辉煌。
每一个中国人对“为人民服务”这5个大字都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可以说这5个字几乎贯穿了每一个人成长、受教育的全过程。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很多人至今都能流畅地背诵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
在二十世纪中前期,由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比较单纯,人们的思想很朴实,价值观念单一,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教育的口号,一种精神的提倡,深入人心,人们很习惯地认为那是对每一个中国人的教育和要求,也自愿自觉地贯穿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实际行动就是对“为人民服务”的理解和认识,但对其核心精神的更深层次的理解思考和讨论的比较有限。
到了二十一世纪国门打开的今天,社会前进,经济发展,信息繁杂,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极为多彩。思想活跃,价值观念多元。因此当我们今天再来看电影《张思德》,重温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似乎有了不同于上个世纪的感受和思考,有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的碰撞,因此也更加有讨论、思考的价值。
思考一 如何认识个人价值的体现
在张扬个性、提倡实现自我的今天,似乎每个人都希望做出一番伟业,希望成为时代的英雄。在观看电影《张思德》的过程中,可以强烈感受到在日常生活中周围一些同志眼里表达的信息:“张思德明明可以争做排长、连长,甚至更高的职位,可以对革命事业有更大的贡献,但是偏偏要让他去烧炭。这样就埋没了个人的价值,妨碍了个人能量的发挥。你看人家美国大片,提倡的是要做英雄,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精神,鼓励的是极大发挥每一个人存在的价值。”这种想法反映的是当今一部分人的一种价值取向。它和传统教育所告诉我们的价值观似乎产生了强烈的碰撞。
是啊,张思德不过是给不愿离队的老人送去了关爱和温暖;只不过干些跑腿儿、给汽车换换轮胎的活儿;只不过是给犯错误的老乡刘秉钟多一些关心和鼓励。这能算是英雄吗?这能充分体现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在电影中找到的答案是,影片中的刘秉钟从看不上张思德,到他真诚地对张思德说,“我只佩服你一人,以后我就跟着你!”这不就是对张思德个人价值的认同吗!这不就是张思德存在的个人价值吗!那位被张思德称为老革命的哑巴老人之所以不愿意离开部队,是因为他把部队当作自己的家,他不愿意离开这个革命的家。后来在张思德的关爱中,他又找到了家的感觉。当刘秉钟说1933年一起入伍的革命战士有的当了团长、政委,就连他自己最起码也是个主任时,张思德却如数家珍地报出了一连串的名字,在他的脑海里铭记的都是为革命抛投入洒热血牺牲的烈士的名字。我接触到的看过这部电影的几个学生真诚地说:“这部影片好几个地方都让人热泪盈眶。”他们说,以前也看过不少关于父子情和亲情的电影,但没有像这样被感动得落泪。这说明他们认同了张思德。
时代需要英雄,需要有人做出一番事业。同时,时代也需要像张思德这样的人在默默无闻、点点滴滴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中,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而这个价值不亚于英雄的价值,他们正是用自己朴素的“为人民服务”的行动感染、团结,带动了一批人,共同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想做英雄和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为人民做小事情其实是不矛盾的,它们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个人存在的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愿意做为人民服务的小事情的人,是做不了英雄的。
思考二 如何认识伟大与平凡
张思德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但是在他牺牲之后,毛主席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纪念他。张思德是伟大的!张思德所做的都是一些很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但这些平凡的小事中有着伟大的闪光点。他把公众的事情、别人的事情看成是自己的事情,只要他看到别人需要,他就会积极主动去关心,去做。上前线跟日本鬼子真刀真枪地打仗,是英雄;张思德在后方做着非常平凡的,但又是不可缺少的小事,也是英雄。他说,不管在哪里,前线就在脚底下。是的,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需要做的事情做好,把前线放在自己脚下,就能在平凡中做出伟大。张思德是平凡的,但是谁又能说他不伟
第五篇:张思德观后感
通过影片,我们看到了毛泽东的勤务兵张思德那种憨厚淳朴,对党一贯忠心耿耿,对革命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为解放全中国的伟大事业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在他身上集中体现出“为人民服务”最朴素的实践和最宝贵的精神内涵。为解决中央机关冬季取暖问题,张思德在一次烧木炭中,因下雨炭窑突然崩塌而不幸牺牲。毛泽东在他的追悼会上对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作了高度的评价,说他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
看完影片后,我一致认为电影《张思德》寓教于艺,生动感人,使我们这些年轻人了解了“为人民服务” 的由来和那段历史。张思德是一个“道德楷模”,在他身上体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那种朴实、谦和、善良和自我牺牲、自我奉献的精神,这种精神不论在什么时代,都值得弘扬。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绚丽多姿的人文环境,更需要这种伟大的精神,更需要我们每个人像张思德同志那样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不计较个人得失,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特别是在企业改制中,我们更需要加强党组织建设,不断壮大党组织队伍,发挥党组织作用,使企业员工紧密团结在党组织周围,将企业改制工作顺利完成。我们还应立足本岗,踏实敬业,切实做好本职工作,使企业日益走向辉煌。
张思德同志在部队是很平凡的一名党员、一名战士,当了十多年兵,只是内卫队一名普通的警卫员,小小烧炭队的一名队长,许多和他同时当兵的战友都当了团长、连长,可是他从来没有遗憾过。他所从事的工作不像那些在战场上杀敌的战士,没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
举,也没有时刻要冒着生命安危的危险,他只是部队上一名普通的后勤兵。可是他从来不觉得自己微小、从来不觉得自己做得事份量轻,他尊敬老者、爱护幼者、帮助战友、团结同志,拼着命的做好自己份内的工作。虽然不在前线,但他积极服从组织分配,把组织安排给自己的工作当作前线的战场一样去全身心投入战斗。他这种崇高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我是生在新中国长在阳光下的一代,没有经历过腥风雪雨也没有尝过三年自然灾害的苦难,是无数共产党员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我应该不辜负党不辜负那些共产党人,珍惜现在拥有的一切,接过他们的“枪”去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时间已跨入21世纪,在新时期应该有新的打算、新的追求和新的作为。要时刻不忘自己的身份和历史使命,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出色的成绩为党增添新的光彩。要带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争当实践“三个代表”的典范;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在政治上、思想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无私奉献,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当好新一代合格大学生;要把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本职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立足本职、做好本职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劳动保障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