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规益教授先进事迹材料--医学精神的守望者

时间:2019-05-13 14:4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屠规益教授先进事迹材料--医学精神的守望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屠规益教授先进事迹材料--医学精神的守望者》。

第一篇:屠规益教授先进事迹材料--医学精神的守望者

每次见病人都是一次考试。6月8日8时50分,83岁的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屠规益教授看了看表,抱歉地中断了采访,急匆匆赶往门诊。当医生58年来,他已经在这个考场接受了几万次考试。

■我常常遗憾,在病人面前感到无能

候诊区坐着来自天南海北的疑难病人,等候屠规益的一纸诊断。

一个精瘦的小伙子走进了诊室,屠规益注意到,小伙子的半边脸歪了。22岁的小伙子从去年10月开始脖子一直疼,后来长了个包,去医院做活检后确诊是腮腺癌。

小伙子小心翼翼地拿出包好的病理切片。屠规益先是仔细研究切片,然后又打开阅片灯,看着一张张检查报告,眉头皱了起来。他站起身,用他那双曾拯救过无数生命的手仔细为小伙子检查。不好,肿瘤已经堵塞了右耳。小伙子也说,近些天,右耳听不清了。

你在这里等一会儿,我上楼一趟。屠规益对小伙子说。

小伙子不知道,这位83岁的老大夫,拎着片子,直奔楼上,找到自己的老朋友欧阳汉。这个病人我怀疑肿瘤已经转移到肺了,你帮我再看看。屠规益经常为病人的事来麻烦欧阳汉,影像学他比我更专业。屠规益说,医生对病情的判断不能满足于八九不离十,而应该争取一点差错也不犯,医生多走几步路,病人就能省掉很多奔波,也能得到更准确的诊断。欧阳汉证实了屠规益的判断。

下楼梯时,屠规益叹了一口气,肺转移意味着小伙子已经没有手术机会了。

回到诊室,屠规益说:你家属没来,我只能跟你实话实说,你这个病要一下子全治好不太可能,我把你转到内科去,让内科医生给你出一个化疗方案,你拿着这个方案回广州化疗,一个疗程下来可能要花十几万元,在北京你没法报销,费用太高了。

小伙子离开诊室后,记者问,他余下来的生命是不是已经进入倒计时了?屠规益点了点头:医学还有太多未知领域需要探索,我虽然是一个老大夫,但常常在这样的病人面前深感无能、沉重,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

■不仅要让病人活着,还要让病人活得好

在他的学生、该院头颈外科副主任刘绍严看来,老师的一生有太多值得骄傲的事情。

屠规益很早就意识到,头颈肿瘤外科医生是在病人的头面部舞动柳叶尖刀,不仅要让肿瘤断根,还要尽可能兼顾病人的容貌,尽量保全患病器官,不仅要让病人活着,还要让病人活得好。

上个世纪60年代,对于晚期喉癌病人通常都是进行喉全切除,术后病人不能说话。有一次,屠规益蹬着自行车去一个术后病人家家访,看到病人缩在门后的一个犄角旮旯里,目光呆滞,头也不抬一下。他自责不已:虽然我救了他的命,但他的生活质量很差,这不是医学的最终目的!不久后,一位做过喉全切除的喉癌病人,因不堪忍受有口难言的痛苦,跳楼自杀了。深受刺激的屠规益开始钻研,改全切为部分喉切除,为的是让喉癌病人术后能说话。

第二篇: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屠规益先进事迹材料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屠规益先进事迹材料

喉癌,口腔癌,鼻咽癌,舌癌,中耳癌,颈淋巴结癌……人一旦患上头颈这个敏感区域的癌症,往往意味可能要切除重要器官,丧失重要功能,即便存活也痛苦不堪。

有一位医学科学家,一生拼搏奋斗,潜心探索头颈肿瘤治疗技术,创造了多个国内或国际第一,造福了无数患者。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共产党员屠规益。

“要让肿瘤病人活下来,还要活得好”

现年83岁的屠规益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接受7年制医学教育,1953年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63年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从任头颈外科主任到医院副院长、代院长,他一直奋战在救治头颈肿瘤患者的第一线,成为我国头颈外科学的创始人和最权威的专家之一。

就在屠规益调到肿瘤医院工作不久,一位做了全喉切除手术的喉癌患者因为不能忍受成为“哑巴”,痛苦得自杀了。深受刺激的屠规益意识到,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有很大

特殊性:既要彻底切掉肿瘤,又要尽可能保全患病器官,还要兼顾病人容貌。他下决心“要让肿瘤病人活下来,还要活得好”,从此潜心探索头颈肿瘤功能保全性外科治疗。

就在1963年,屠规益打破喉癌过去都是做喉全切手术的常规,做了全国第一例喉的声门上部分切除手术,手术成功了。这一技术使喉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80.8%、喉功能也能大部分恢复,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下咽癌的治疗早期国内外也是做全喉切除,病人手术后颈部上端咽部暴露、下面气管和食管造瘘,咽部跟食管接不上,难以进食,需要8个到10个月后才能做二期缝合,病人很痛苦,生存率也不高。屠规益对下咽癌患者先实施放射治疗使肿瘤变小,再在切除手术中保留喉部,1973年在国内做了第一例这样的手术。这一技术使患者既保留了器官,5年生存率也比单纯手术提高近一倍,屠规益作为首创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晚期下咽喉癌患者不得不做下咽喉全切除手术,屠规益探索把病人的胃、肠等部组织移植到脖子上代替食管,1979年在国内做了首例不开胸食管修复术,成功帮助患者修复吞咽进食功能。

鼻咽癌因为肿瘤长在鼻子后边、脑袋中间,手术治疗被视为禁区,过去国内外全是进行放疗,患者放疗后如果复发,再治疗没有好办法。屠规益在国内外最早开始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进行挽救性手术治疗,45%的患者术后可获5年生存率,这项技术在国际上领先,此后国外也开始对鼻咽癌进行手术治疗。

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国内外大多数外科医师采取颈经典性清扫术,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及手术范围。屠规益于上世纪70年代设计上颈清扫,减小手术创伤,又能保证疗效,这一设计比上世纪80年代后世界流行的颈择区性清扫术领先了10年。

晚期上颌窦癌长在患者眼球边上,过去在手术中都要切除掉患者眼球,给患者造成容貌破坏和极大身心痛苦。屠规益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展术前放疗后保留眼球的治疗方案,使无数患者保住了眼球,生存率也不受影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党委书记董碧莎说,屠规益教授对头颈外科的贡献,造福了无数肿瘤患者。

“一切为病人着想,是最基本的医德”

“一切为病人着想,是最基本的医德。”这是屠规益的一句名言,也是他一生践行的准则。

屠规益说,一个外科大夫不能只管手术,你有本事把病人的喉切除了,还得想想病人不能说话怎么办。他与头颈外科同事在全国最早探索开展“无喉食管发音训练班”,不断完善技术,使九成的全喉切除病人通过一个月的训练可以重获新“声”。作为一家在全国首先定期开展食管发音训练班的医院,肿瘤医院至今已持续办班17年。

相声演员李文华因患喉癌成为屠规益的病人。屠规益准备给李文华做喉部分切除以保留说话功能,但李文华因担心手术后不能流利说相声,为了事业而拒绝手术选择放射治疗,病情缓解两年后肿瘤复发,为了挽救生命只能做喉全切除。屠规益和医护人员精心帮助李文华训练食管发音。李文华很快恢复了说话功能,他感激地说:“我非常感谢屠主任,没有他,我的生活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李文华生前经常到肿瘤医院的培训班为患者讲课,指导和鼓励无喉病人。

屠规益坚决反对过度治疗。我国甲状腺癌的发病率近年有增加趋势。国外外科医师普遍主张甲状腺有病就做全切除手术,术后甲状腺功能缺失用内服左旋甲状腺来维持。没有人证明药物可以全部替代甲状腺功能。国内一些医师以向国际水平接轨为由,也普遍采用全切手术。屠规益和同事研

究发现,甲状腺全切术对病人生存率没有提高,只给患者带来器官损失和不少严重并发症。屠规益向业界大声疾呼不要做甲状腺全切手术,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他坚持自己的主张,撰写论文呼吁同行“多为患者着想”“不要侧重手术技术而不顾后果”。

市场经济活跃后也影响医务界,屠规益反对为了挣钱而乱给病人做手术,坚持能做小手术就做小手术,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肿瘤医院放射治疗科负责人说,屠规益长期提倡和积极贯彻肿瘤综合治疗,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存质量出发,积极与放射治疗科合作开展头颈部肿瘤手术前后应用放疗的综合治疗措施,效果很好。

善待病人是屠规益的原则,也是习惯。“对不起,让您受苦了!”这是屠规益给病人做手术后经常说的一句话。在做喉裂开声带切除时,他尝试打破常规,不做气管切开术,这样可以减轻病人术后带管的痛苦。做完第一例手术的晚上,屠规益在病人床边守了一夜,观察病人的呼吸是否通畅,防止意外出现,直到病人稳定后才离开。当时,他已年过六旬。

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护士长杨燕美、吴秀玲说,一些肿瘤病人气管切开,咳嗽时会把痰喷出来,屠大夫查房时碰到这种情况,就赶紧用手去挡在病人气管那里接着,很多护士都

做不到这点。屠大夫看到病人的敷料渗出血迹,就亲自给病人换药。他拒收患者感谢他的红包,对药品回扣坚决抵制。

“希望中国的头颈外科学不要落在世界后头”

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副主任刘绍严说,作为创始人之一,屠规益非常关心中国头颈外科学科的发展。他始终跟踪掌握国际上头颈外科学的最新潮流,善于总结临床治疗经验,学术成果斐然,推动了头颈外科学的发展,他的成果也得到国际社会承认和肯定。

屠规益先后担任《中华耳鼻喉科杂志》副主编、《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编,成为美国外科医师学会名誉会员、美国耳鼻咽喉科学会名誉会员,出任美国《喉镜》杂志国际编委等职务。

从医近60年来,屠规益已在国内外主要期刊发表论文160余篇,编著专科书籍4本。他编著的《头颈肿瘤学》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编著的《恶性肿瘤手术新动向——器官功能保全性根治术》获第六届全国十家科普期刊优秀作品一等奖。

肿瘤医院头颈外科主任徐震纲说,屠规益从不计较个人名利,为了提携后人两次谦让,让学生上报科研成果奖,这两项成果分别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如

果屠规益有这两个奖项,对申报院士非常有利,但他放弃了。屠大夫最关心的是头颈外科这个学科的发展,希望中国人不要落在世界后面。

屠规益担任头颈外科主任时,每年都为全国的肿瘤医院举办高级医师培训班,让外地医师重点观摩和学习手术,传播先进治疗技术,这一传统坚持至今。

2010年,屠规益捐出50万元发起成立基金支持培养全国省市级肿瘤医院年轻的头颈外科医生。徐震纲深受感动,也主动捐出50万元。屠规益治疗过的一位病人受感召也捐出10万元。目前已用这些捐款设立了“头颈肿瘤学人才培养及科研基金”,从2011年开始每年选送4名到5名年轻医生派往美国纽约和休斯敦的肿瘤中心培训半年。美国两个肿瘤中心听说这是中国医生私人捐款资助的培训项目,很快就同意展开合作。今年已通过考试从全国选拔了4名35岁以下的医生,正在办理赴美学习手续。

第三篇:“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屠规益先进事迹材料

喉癌,口腔癌,鼻咽癌,舌癌,中耳癌,颈淋巴结癌人一旦患上头颈这个敏感区域的癌症,往往意味可能要切除重要器官,丧失重要功能,即便存活也痛苦不堪。

有一位医学科学家,一生拼搏奋斗,潜心探索头颈肿瘤治疗技术,创造了多个国内或国际第一,造福了无数患者。他就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都十大健康卫士、共产党员屠规益。

要让肿瘤病人活下来,还要活得好

现年83岁的屠规益早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接受7年制医学教育,1953年从上海第二医学院毕业分配到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63年调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从任头颈外科主任到医院副院长、代院长,他一直奋战在救治头颈肿瘤患者的第一线,成为我国头颈外科学的创始人和最权威的专家之一。

就在屠规益调到肿瘤医院工作不久,一位做了全喉切除手术的喉癌患者因为不能忍受成为哑巴,痛苦得自杀了。深受刺激的屠规益意识到,头颈肿瘤的手术治疗有很大特殊性:既要彻底切掉肿瘤,又要尽可能保全患病器官,还要兼顾病人容貌。他下决心要让肿瘤病人活下来,还要活得好,从此潜心探索头颈肿瘤功能保全性外科治疗。

就在1963年,屠规益打破喉癌过去都是做喉全切手术的常规,做了全国第一例喉的声门上部分切除手术,手术成功了。这一技术使喉癌患者5年生存率达80.8%、喉功能也能大部分恢复,他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了1995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下咽癌的治疗早期国内外也是做全喉切除,病人手术后颈部上端咽部暴露、下面气管和食管造瘘,咽部跟食管接不上,难以进食,需要8个到10个月后才能做二期缝合,病人很痛苦,生存率也不高。屠规益对下咽癌患者先实施放射治疗使肿瘤变小,再在切除手术中保留喉部,1973年在国内做了第一例这样的手术。这一技术使患者既保留了器官,5年生存率也比单纯手术提高近一倍,屠规益作为首创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晚期下咽喉癌患者不得不做下咽喉全切除手术,屠规益探索把病人的胃、肠等部组织移植到脖子上代替食管,1979年在国内做了首例不开胸食管修复术,成功帮助患者修复吞咽进食功能。

鼻咽癌因为肿瘤长在鼻子后边、脑袋中间,手术治疗被视为禁区,过去国内外全是进行放疗,患者放疗后如果复发,再治疗没有好办法。屠规益在国内外最早开始对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进行挽救性手术治疗,45%的患者术后可获5年生存率,这项技术在国际上领先,此后国外也开始对鼻咽癌进行手术治疗。

对颈淋巴结转移癌的治疗,国内外大多数外科医师采取颈经典性清扫术,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及手术范围。屠规益于上世纪70年代设计上颈清扫,减小手术创伤,又能保证疗效,这一设计比上世纪80年代后世界流行的颈择区性清扫术领先了10年。

晚期上颌窦癌长在患者眼球边上,过去在手术中都要切除掉患者眼球,给患者造成容貌破坏和极大身心痛苦。屠规益在国内率先研究开展术前放疗后保留眼球的治疗方案,使无数患者保住了眼球,生存率也不受影响。

第四篇:学习胡承霖教授先进事迹的精神

学习胡承霖教授先进事迹的精神

通过网络,报纸以及我们第七党支部开展的关于胡承霖教授的先进事迹的学习,我深受感动!那是一种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为了丰收的使命奋斗终身的一种高贵品质!

一个人做一两件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并不难,难的是一生都在做有意于社会的事情。胡承霖教授就是这样践行着一个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胡教授曾这样说道:“因为我是学农出身的,一直以来都是与农民打交道的。虽然退休了,我跟农业的感情没有断。农民的生活条件还不是很富裕,他们的劳动报酬还不算高。我们只有把农民粮食产量增加了,生产成本不增加,才可以给他们增加收入。另外我们做这些科学研究也证明了安徽的气候资源,土壤条件还有很多没有发挥出来。我是一个共产党员,有59年的党龄了。我一直尊重这样一个看法:党员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不能因为退休了,党员也退了。而且共产党员应该永远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线。我的身体条件还可以,到农村没有问题,所以我必须要到一线去。”正是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一直在支撑着他,让他一辈子都奉献给了“三农事业”,也正是这一种责任感,一种使命感让他50多年如一日,默默地守望着麦田,辛勤的耕耘。这又何尝不是一个党员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呢。

作为农业院校的大学生,我们应学习胡承霖教授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心系三农,创新攻关的精神,在学习活动中立足专业知识,从基础做起,实事求是,从现在做起,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努力提升服务农村,造福农民的业务技能。作为一个共产党员,更要学习胡承霖教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身的那一种精神,永远把党的事业放在第一线。

年月日:

2011-3-29

下载屠规益教授先进事迹材料--医学精神的守望者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屠规益教授先进事迹材料--医学精神的守望者.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