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范文合集

时间:2019-05-13 14:28: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第一篇: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传记性报道在美国

-----兼谈普利策获奖作品

一. 美国传记报道的特点分析(以普利策获奖作品为主文本)

说明:这里的“特点”是指与中国传记报道比较不同的地方,而非全部特点。

1.平分秋色的反面人物报道

美国媒体对人物报道并没有正面或负面人物的明确划分,而是偏重于人物或事件本身所包含新闻价值和传播价值。因此,大量反面人物报道出现在新闻之中。案例:他是三K党的老成员。(1938年普利策奖)

三K党于1866年在美国成立,主要从事反黑人、反少数民族运动。是美国最悠久、最庞大的恐怖主义组织。这篇新闻稿真实客观地向读者报道了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布莱克这个三K党老党员如何从一名平凡的律师在三K党的帮助下最终成为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的发迹史。文章标题非常醒目:他是三K党的老成员。读者读到这一题目,就会在心里想“他”是谁,谁会是三K党的老党员呢,这样悬念就产生了。同时报道不仅提供了许多细节,而且写得生动有趣。细节增加了这篇报道的真实可信度。

类似的这种反面人物报道在美国相当普遍,1971年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一个恐怖分子的成长》也是佳作。

2.关照平凡人(包括弱势群体):

从1980 年-2006 年的普利策特写获奖作品的主题选择来看,大部分报道涉及自然灾害、战争或社会大变动之后普通人的生活,属于典型的“小人物,大主题”。这些新闻人物没有特别崇高的品质和精神追求,也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他们大多数人处于艰难的生存环境中,甚至社会的最底层,记者所做的更多的是如实地再现他们的生存状态,体现人物与环境和命运抗争的精神。

从1980 年至2006 年美国普利策获奖作品的报道主题,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种取向:

1980:一位在一战中受到不公正待遇的老人上诉的故事,1 9 8 1 :一起模特谋杀案,1982:联邦政府的官僚作风,1983:个人与疾病作斗争,1984:新式波音757 飞机,1985:一个盲童的世界,1 9 8 6 :美国农村家庭如何面对农业危机,1987:航空母舰上的生活,1988:一位农村爱滋病患者的生与死,1989:黑人在南非,1990:爆炸后一家人的重生,1991:一个遗弃孩子的母亲,1992:与黑人女佣的友谊,1993:女孩被谋杀凶手逍遥法外,1994:一个四年级学生和1993 年的大洪水,1995:贫民区的优等生,1996:当代美国,1997:一个失去了儿子的棒球裁判,1998:被杀害的母亲和两个女儿,1999:遭遇抢劫的药商,2000:一个奴隶后裔的原始部落,2001:一个14 岁男孩的整形故事,2002:一个由于疏忽导致儿子死亡的父亲的审判,2003:一个洪都拉斯男孩冒险寻找已移民美国的母亲,2004:(空缺),2005:席卷由提卡的飓风,2006:一个海军少校帮助在伊拉克战争中阵亡的士兵的家庭度过难关。

典型案例:“a boy of Anusual vision” Alice Steinbach of Baltimore Sun 1985 3.立体报道,形象丰实

西方注重于形象思维,反映客观事物的直接映像,运用形象思维使事物的表象运动引起人们的联想和想象,传递出丰富的信息,加深人们对新闻人物的认识。同时,西方形象思维的多元性反映在人物报道中,使新闻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多面性,人物形象丰富、立体化。通过形象描写,使新闻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刻画表现出客观和理性。

案例:歌剧天骄,以身殉职。1961年获普利策地方报道奖。伦纳德*沃伦是深受美国民众欢迎的歌唱家。1960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当唱完咏叹调《我生命里的最后时刻》,准备下场时,在舞台上突然倒地,猝然去世。整篇新闻报道情感饱满、炽热。但记者并没有一味赞颂,而是认真的指出了他性格上的缺点,使我们看到更真实和更具血肉的著名歌剧演唱家。

4.立场中立的人物描述:

中国的内向型文化使中国新闻报道在倾向性上显示出强烈的主观倾向,而西方新闻报道则显得较为客观化、中性化,注意在新闻写作中隐蔽倾向性,使一般受众不知不觉地接受记者和媒体所要传达的立场和观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技巧和手段,是西方媒体发展成熟的表现。

西方的传记性报道的作者与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客观的笔调写人,而作者往往隐入对象的背后,他们绝少发表记者的个人的议论,西方人物传记中经常会有对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报道,虽然西方的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但在报道这些领袖人物时,记者们几乎不会有情感上的明显表露。他们更多的是就这些领导人的人格作描述。像曾获普利策奖的《铁托风采》。典型案例:《访列宁》纽约世界报

5.报道对像与事件交融

美国的人物报道以人物为中心,但并不总是就人物而写人物,而是将人物放在具体的事件当中,通过事件中人的行为来表现人物特征,同时又呈现了一则有趣味的故事。案例:《恩瑞克的旅行》

2003 年普利策新闻奖的特稿写作奖给了《洛杉矶时报》索尼娅·纳扎里奥的长篇报道《恩瑞克的旅行》。该报道描写了洪都拉斯少年恩瑞克寻找移居美国的妈妈的危险旅程,整个报道“动人”、“详尽”(普利策奖评委)。特稿的主人公恩瑞克,其母在他5岁时偷渡到美国打工,此后年幼的恩瑞克先后被父亲、祖母抛弃,流离失所于社会,染上了不少恶习,但是他从没停止过对母亲的思念,和母亲团聚的愿望支撑他先后9 次偷渡,历尽磨难,最终偷渡到美国。该报道在写作上能够取胜还得益于其强烈的情节感。一位评论者说:索尼娅·纳扎里奥把这篇报道写得“像一部悬念迭起的惊险小说”。题外话:这篇报道最特殊的,是在它三万多字的文章中,有七千字的注释,共139条。“解释的不是别的,正是文中所有细节的考证,从引用的人物对话到罗列的统计数字,巨细弥遗。例如,恩里克童年时和亲人在洪都拉斯的生活情形,其母的出走,材料来自对恩里克本人、其母、两个姨妈、外祖母、和母亲表妹的访谈;母亲离家后恩里克的反应,来自他的祖母;恩里克说:„母亲哪里去了?‟来自他的舅舅;如此等等。当时,普利策奖高层正好向评委下达了一项强调真实性的指令,要求特别重视叙事材料的来源。而注释的作用,可说是一劳永逸地堵住了任何怀疑报导细节失真的人的嘴。所以有些人认为这是新闻史上一次最成功有效的举动。这实际上就是我国一度争论不休的报告文学“细节上是否容许虚构”的问题。文学就是文学,新闻就是新闻。人们读新闻想知道的是真事儿,新闻报导的事是可以上历史的。

6.不同于中国的优秀人物报道。

优秀人物报道在中国往往演化为典型人物报道。中国记者总喜欢将主人公与民族精神相联。而且总在有意无意间对主人公进行拔高。

2007年初美国头号新闻人物不是政界要人也不是商贾名流,而是一个建筑工人韦斯利·奥特利(Wesley Autrey)。他因为奋不顾身跳进地铁轨道,挽救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而被誉为“地铁超人”。为此,纽约市长布隆伯格接见了这名英雄,并给他颁发了代表纽约公民最高荣誉的铜制奖章。各大媒体虽然争相报道奥特利的事迹,但似乎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既没有挖掘人物其它的先进事迹,也没有把这个英雄的所作所为和美国传统美德等等联系起来。对比中国的人物报道,美国的人物报道似乎过于平实,缺少精神意蕴,但其传播效果却不容忽视。

获1996年普得策新闻奖的《她把所有的15万美元都捐给了一所大学》,这是一篇好人好事的报道,可作者塑造新闻人物的方法同我国处理类似题材的手法有很大的不同。作品对人物性格是这样刻画的:“六年级时她便辍学开始工作。一辈子没有结婚,没有小孩,也没学过开车,因为没有什么是她特别想去的。”;“她谈起死亡,平淡得就好像在说下午可能有一场雷雨。对她来说,捐赠是为了防止不测发生,就像下雨时要关上窗子以免雨淋湿床罩一样。”(坦诚!);“她毫不在意她的小黑白电视只能收到一个频道,因为她很少看电视;她还常常抱怨电费太高,也从不订报纸,因为她觉得太贵了。”(真实!可贵。)

7.备受重视的讣闻报道:

讣闻报道(Obituaries)是指由新闻记者采写的、对新近去世的某一人物所进行的新闻报道。讣闻报道不仅报丧, 还对死者生平及其社会贡献做出总结和评述。

美国很多的讣闻报道属于传记性报道。《纽约时报》副总编阿瑟·阿宝(Arthur.Gelb)曾说:“一则讣闻是一个人一生的概括。我们把讣闻看作简明的个人传记、对此人和他一生的解释。”

讣闻报道, 在西方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而且固定的新闻报道形式, 很多报纸都开设有固定的版面, 每天耗费一两个版面报道已故人物是很多报纸的通常作法。从报社到读者, 讣闻报道都受到高度重视。在各种类型的调查中, 美国的读者与新闻专业人员认为: 一份报纸最重要的部分第一是地方新闻, 第二名是讣闻。讣闻版是除时政新闻外,为国外读者最爱读的版面, 位居副刊和评论版之上。从资源配置上来看, 《华盛顿邮报》等大报平均配有5名左右的讣闻记者。《纽约时报》在其资料库中就存有近2000人的讣闻稿件, 配备5名讣闻记者。这些稿件的主人公包括国内外的国家元首、重要政治家、工商巨头、文化名人等。

一个人的过世不论是名家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只要他的一生有特色、有亮点,都可成为报道的对象。“如果一个人对社会有贡献,生产没有报道,死后再不报道,那将是一种损失。”

语言风格: “黑色幽默.。讣闻报道并非都是悲伤严肃的, 西方有不少现代讣闻作者, 极尽颠覆之能事, 将这个原本沉闷严肃的问题, 彻底加以改头换面, 呈现出一种戏谑幽默的另类文体。如美国编剧家艾尔·博斯伯格去世时, 他的讣闻导语是“要么就是你死了, 要么就是我的表停了———这个笑话是关于艾尔·博斯伯格的———他死了。”原来, 艾尔·博斯伯格曾经为著名的家庭喜剧班子“马克斯兄弟”的电影编过不少笑料, 其中最著名的一个情节是:医生为一个病人把脉, 然后拖着长音说: “要么就是你死了, 要么就是我的表停了。”

下载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范文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记性报道在美国——兼谈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范文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