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6年度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水兵先进事迹
2006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张水兵先进事迹
张水兵,男,1945年出生,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汀头村人,初中文化,1975年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04年注册乡村医生。
张水兵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此,我们一致推荐他为全国优秀乡村医师,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如下:
一、不辱使命,立志乡村医卫事业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蓬勃兴起,张水兵同志就是那时由群众一致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走上赤脚医生工作岗位的。当年的汀头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对付。那两年光乙型脑炎就出现了三十多例,一部分人至今还留下后遗症。那时的张水兵也由于患胸椎结核被取掉了几根肋骨,他的走马上任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自身少几根肋骨他可以不当回事,但毫无医学基础的他要独自挑起全村医卫工作的重担,他顾虑重重,彻夜难眠,的确有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作出决断,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毅然走上新的岗位。为了尽快掌握医卫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1 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几番拼搏的张水兵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他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张水兵坚守自己的信念,心系群众的安危,拖着半残的身子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三十二年啊!
二、立足长远,努力做好预防基础工作
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张水兵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头。可防病不象治病,不少人轻防重治,加之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要做好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张水兵为此付得有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次次列举生动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认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有一身倔劲,不完成工作任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70年代至80年代,疟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疟疾,他将抗疟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疟疾病象全省一样被控制下来了,二十多年来汀头村从未发生过疟疾病人。2001年,镇村开展儿童免疫,2 一组村民王志军夫妇因信奉基督教,不肯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张水兵先后四次登门做工作,一开始,夫妇俩态度生硬,说他们的孩子就是病了或死了也不怪政府,不怪你张医师,甚至承诺以签字画押,张水兵当然不肯这么做,他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请来王的父母从旁规劝,施压,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王志军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2005年,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一组组长卜乐清的孙子跟随父母走亲在外,考虑疫苗不能久放过期,张水兵不厌其烦,三次电话,四次登门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张水兵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张水兵自己掏钱垫付,疫苗接种人数多的时候,张水兵向村支委提建议,由村上统一付费,既保证了接种率,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在张水兵同志的努力下,汀头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局面,六次大型防疫接种中,汀头村次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张水兵同志认真负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年年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一次逐门逐户的结核病人的普查排查工作,并在每个农户的门或墙上都明确记录好本户有无结核病例。历年以来,他每年积极推荐疑似结核病人5至6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每年都有1—3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在汀头村所有全程督导的结核病人中没有一个中断服药或过早停药的。真正实现了“发现一个,治愈一个”的目标。在协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他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认真协助上级血防人员搞好本村的查螺灭 3 螺,普查普治工作,每次都受到上级血防机构的好评,并赢得了汀头村百姓的信任。特别是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张水兵同志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张水兵消瘦了,累病了,但他无怨无悔。为此,汀头村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张水兵当然受到表彰。
张水兵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不懈,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情况,他总是按时按要求呈报,从不缺漏和迟到。汀头村历年的建卡率,人卡符合率均为100%,张水兵用辛劳换回了汀头村的美誉,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有的已绝迹。
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汀头村卫生室原设在张水兵自己家中,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1998年张水兵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他花血本,出地租,自筹资金将卫生室迁建到村中心地域。环境大大改善,面积也成倍扩大,有药房24平方米,消毒注射室20平方米,新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还专门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方便随时查阅。添制了紫外线灯、冰包、冰柜等消毒设施,在历次卫生查检中均符合标准要求。
三、治病救人,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三十余年来,张水兵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4 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的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村镇干部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 998年冬季的一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秀英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她的胸口一直烫到膝部,惨不忍睹,送到益阳市医院因交不起每天三百多元的医疗、住院费用,不得不转回村卫生室治疗,患者家属抱的是听天由命的态度,可张水兵持的是千方百计治愈的决心。他不顾风寒雨猛,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卫生室,为患者洗溃换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用食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肉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100多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痊愈了,张水兵及患者亲属都露出了笑容。亲属们感激地说,在大医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费用,我们治不起,只怕命难保,感谢张医师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药物成本费,真是个大好人啊。2004年底,七组村民彭翠娥因失火,右大腿被烧见骨头,在益阳人民医院的治疗花去了5万元,也是钱空债累,只能回家治疗。张水兵同志为其换药护理长达14个多月,天天上门从不间断,同样免收各种费用,仅按调价计算的几千元药费,张水兵也是至今还垫着。
汀头村人家大多经济拮据,如遇上天灾人祸和病痛,更是难上加难,张水兵熟知村人的状况,心系着村民的安危冷暖,他奉告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自愿 5 给与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历年来免收特困户患者药费近万元。张水兵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师,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可他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不计罗得失,心怀大度,普献爱心,对常人而言,这是较难做到的。
张水兵的勤奋敬业不仅大大改善了汀头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近三十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去年春节,村民给卫生室送来一副春联:“提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是发白干部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干部群众对张水兵同志的无声赞誉。
四、遵纪守法,十分注重医品医德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吭蒙、拐骗,安排医托,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甚至连有些正规医院也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张水兵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也靠预防保健一般医疗收入过日子,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卫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张水兵对 6 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些许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虽已年近花甲,仍然在岗位上奋斗不止,他有一个长远打算,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要求,满足群众的需求,添制更多更新的设备,创造更优更良的医疗环境。并着手培养接力人,逐步接替他的工作,为汀头村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第二篇: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先进事迹
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先进事迹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朴实无华十七载 一心为民铸医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2010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候选人先进事迹
“MsoNormal” style=““>**,男,汉族,38岁,中专学历,**市**区青木关镇石碾桥村乡村医生,中共党员,擅长普内科疾病诊疗。自1993年担任乡村医生以来,他立足农村,在最基层的医疗卫生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十七年如一日守护着当地农民的健康,缓解了农村群众看病难、就医难的问题。他凭着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为病人除疾祛病,排忧解难,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赞
誉,是新时期我区乡村医生的优秀代表和先进典型。曾4次被评为镇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和**市优秀乡村医生,2008“感动**十大人物”提名候选人。当地报社和**新闻中心对其先进事迹在全区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报道和学习。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情系乡村,无悔选择
“MsoNormal” style=““>**,出生在青木关的一个小乡村里,由于交通不便,村民到镇上看病要步行一两个小时,加上农村缺医少药,不少村民患病后能拖就拖,往往小病拖成大病,甚至因救治不及时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从小立下志向:长大后当一名医生,让村里的乡亲们健康**。1990年,立志学医的**报考了**市**区卫生学校。在三年的求学生涯里,他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中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1991年被沙区卫生局评为优秀共青团员,1993年被沙区卫校评为“三年医疗专业三好学生”。
“MsoNormal” style=““>1993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顺利毕业。毕业后,他本来可以留在镇上,像别人一样开一家挣钱的私人诊所,但他放不下村里缺医少药的乡亲们,毅然选择回到条件艰苦的乡下——青木关镇石碾桥村青杠六社,做了一名乡村医生。他十七个春秋如一日,默默无闻地扎根农村基层,爱岗敬业,视患者为亲人,热情为村民服务,村里乡亲们常见病、多发病都到这里来医治,甚至没病也要来坐一坐,与冯医生唠唠嗑,听冯医生讲讲医学小常识和养身之道,小小卫生站俨然成了守护大家健康的温馨的“家”。特别是后来,在**的努力和争取下,他所在的卫生站合并入石碾桥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环境、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设备更先进,是青木关镇政府打造的一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乡亲们看病就医更方便了,就连外村的病人也来他这里看病拿药。
“MsoNormal” style=““>他给乡亲们治病,有求必应,不管本村外村,随喊随
到。一个夏日的中午,天气非常炎热。正在午休的**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外村一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发高烧不退,神智恍惚,已经两**米不进,病情危重,家里无壮年人护送,请冯医生马上出诊。他二话没说,翻身起床,抓起时刻准备好的急救出诊箱就匆匆上路了。病人的家离诊所有3公里多的路程,又不通公路,路上的杂草没过膝盖。他心里为病人着急,顶着烈日在杂草丛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赶路,好几次差点摔倒。平时半个多小时的路程,他只用了十几分钟便赶到了。虽然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衣服也被汗水浸透了,但是由于他救治及时,病人终于脱离危险。等病人的体温逐渐下降,神志逐渐恢复正常,病情有所稳定后,他才长长松了口气。病人家属感动得热泪盈眶,老人也嗫嚅着干裂的嘴唇,执意挽留冯医生吃过晚饭再走,并无论如何要将自家养的大公鸡送给他,但他还是像往常一样婉言谢绝了,并反复嘱咐病人要怎样服药,怎
样调养后,才收下那几个不多的药费,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悄然消失在暮色沉沉的乡村小道上。
“MsoNormal” style=““>这仅是**十七个春秋、6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很平常的一天。但他一直就这样任劳任怨,默默无闻地奉献在乡村医生的岗位上,始终以一个乡村医生的实际行动来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在镇里推出评选先进个人的活动以来,他连续二年被青木关镇政府评为乡村医生先进个人,其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群众的充分认可。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医术精湛,崇尚医德
“MsoNormal” style=““>**,一直以“救死扶伤”为自己神圣的天职,对自己的医术精益求精,在工作中不断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他认为,医生要有过硬的本领和技术才能治好病,救好人,才能悬壶济世,光凭一腔热血还很不够,给人看病,不能庸医害人。面对群众的需求和自己肤浅的理论知识,他更加刻
苦学习,钻研业务,积极参加中心医院组织的业务学习、上级部门组织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各类培训,注重知识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他先后参加了沙区卫生局举办的预防和控制血源性传播疾病培训班学习、全科医师岗位培训班学习、好医生教育中心举办的农村卫生人员急诊急救知识培训和农村卫生人员合理用药知识培训,丰富了实践经验,并于2006年取得了《社区卫生岗位培训合格证》。
“MsoNormal” style=““>他所在的村卫生站有着完善的各种医疗制度,齐全的资料、设备。他高尚的医德、精益求精的医术,使得小小的卫生站在村里村外都有着良好的口碑。在2007年1月5日,他发现一名13岁的中学生因发热伴全身斑丘疹,不能用其他病例作出合理的解释,经反复鉴别,他考虑以猩红热疑似病例报告青木关中心医院,并亲自护送病人前往就诊,后经医院儿科专家会诊,以疑似病例将病人隔离。因冯医生及时
发现并作出了果断、正确的判断,从而有效阻止了传染病的流行传播,维护了更多群众的生命安全。经过此事,他得到了镇中心医院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
“MsoNormal” style=““>17年来,他恪尽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执行《药品管理法》,杜绝假药劣药,从未出现过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医疗纠纷。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着他妙手回春的事例:配合针灸治好了石花村民刘忠明的轻度脑梗塞;为88岁的石碾桥村民邱德芳排除怀疑患上膀胱癌的思想包袱,正确施治,治好了她的膀胱炎症;为西永村民周勇治好血尿症……等等,不胜枚举。另外,他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协助医院发放计划免疫通知书、健康教育宣传和结核病等传染病人的追踪、督导管理。他走村入户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每个月对每一家都要进行三次产后访视,为农村卫生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区乡村医生队伍中作出了楷
模。乡亲们只要谈到他,都会伸出大拇指,由衷赞许道:冯医生是一个好医生!
“MsoNormal” style=““ align=“center”>爱满乡邻,乐善好施
“MsoNormal” style=““>作为乡村医生,他时刻把职业道德系在心中,除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外,还对经济困难的病人及慈善公益事业伸出热情援助之手,把一腔赤子之爱献给了他挚爱的乡亲们。
“MsoNormal” style=““>石碾桥村村民陈德明,是一个曾获得抗美援朝**纪念章的退伍老军人,身患肺心病、双侧肾脓肿、白内障等多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从93年开业行医以来,到老人2008年去逝,一直是百忙中抽出时间上门为他看病。在2003年,**为老人争取到市里的一个白内障手术免费名额,老人住院手术的头一天晚上,**却不幸腹泻拉肚子。但是第二天一大早,他顾不上自己虚弱的身体,坚持带老人去办理好了住院手续,在老人手术住院的一个星期里,他像亲儿子一样跑前跑后,无
微不至地照顾老人,直到老人手术成功,双眼一侧复明。老人去逝时口里念着的就是他——冯医生的名字。
“MsoNormal” style=““>**每个季度都要到青木关养老院去一次,协同青木关中心医院对老人们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举办健康知识讲座。还协助青木关医院对辖区内的妇女进行乳腺癌的筛查,并传授给妇女们早期乳腺癌的自我筛查方法,保障了妇女的健康。
“MsoNormal” style=““>在2007年7月17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面前,他抛下自己家里的灾情不顾,积极投身灾后的防病防疫工作中,在青木关中心医院的领导下,进村入户向灾民发放各种防病宣传资料,发放消毒药品,指导村民对饮食饮水进行正确消毒,作好灾后防病知识宣传,防止灾后各种疾病发生。在灾后的十几天里,他几乎整天都奔走在乡里的每个角落,晚上一回家,便累得连一步都不想挪了。2008年5·12**地震,他也是积极报名申请去灾区救援,积极捐款捐物……他用一个普通乡村医生的朴素的情怀,书写着崇高的医魂和无疆的大爱。
“MsoNormal” style=““>**,一个朴实的乡村医生,但却能在从医的十七个春秋里辛勤耕耘,艰苦创业,一心为民,坚持为父老乡亲的身体健康守候。他在平凡的岗位上追求着自己不平凡的理想,他虽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成绩,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点一滴地诠释着崇高的医魂,为了人民群众的幸**康无怨无悔地战斗在基层一线,这是值得每一个医务工作者、每一个普通人学习的。
第三篇:2009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刘兴平先进事迹
----2009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刘兴平先进事迹
刘兴平,男,1965年7月21日出生,系重庆市云阳县蔈草乡斑竹村人,中共党员,中专文化,于1980年9月至1983年12月跟师学徒,于1984年1月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05年12月取得注册乡村医生执业资格。
刘兴平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2007年、200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县级优秀乡村医生。为此,我们一致推荐他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如下:
一、不辱使命,立志乡村医疗卫生事业
西阳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距票草乡卫生院20余公里,交通闭塞,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以得到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应对。1981年至1983年乙型脑炎流行,一部分人至今还留下后遗症。那时的刘兴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决心学医,毫无医学基础的他拜名老中医李万国为师,从此走上了艰苦的行医生涯。他白天跟着师傅学看病。晚上在油灯下夜读医书,他学医三年后,根据组织的安排和群众的要求,被安排到西阳村卫生室工作,为了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为尽快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98年,几番拼搏的刘兴平取得了重庆市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考试合格证书,2005年取得重庆市乡村医生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他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底。刘兴平坚守自己的信念,心系群众的安危,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啊!
二、立足长远,努力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刘兴平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放在第一位。但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轻防重治,要做好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刘兴平为此付出了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次次列举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了解、认识、重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有一身倔劲,不完成工作任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2001 年,痢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痢疾,他将预防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痢疾病流行得到了有效控制。2002年,在儿童计划免疫接种时,一组村民邓中六夫妇因信祖,不肯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刘兴平先后四次登门做工作,一开始,夫妇俩态度生硬,说他们的孩子就是病了或死了也不怪政府,不怪你刘医生,甚至承诺以签字画押,刘兴平当然不肯这么做,他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请来邓的父母从旁规劝,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邓中六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2005年,在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中,三组组长王怀清的孙子跟随父母走亲在外,考虑到疫苗不能久放过期,刘兴平不厌其烦,曾三次登门不辞辛苦,每次往返10余公里山路,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刘兴平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刘兴平自己掏钱垫付疫苗成本费,免费接种达120余人次,为西阳村的儿童健康建立了免疫接种屏障,提高了接种率,至今未发生过一例乙脑病例。在六次大型预防接种工作中,西阳村次次都圆满完成了任务。
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刘兴平同志认真负责。特别是在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刘兴平同志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刘兴平消瘦了,累病了,但他无怨无悔。为此,西阳村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刘兴平也受到了表彰。
刘兴平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不懈,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工作,他总是按时按质按要求上报,从不漏报、迟报。西阳村0-7岁儿童建卡率100%,“四苗”接种率分别达95%;刘兴平用辛劳换回了西阳村的健康,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
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西阳村卫生室原设在西阳村4组,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2007年刘兴平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他自筹资金6万余元建起了一个80平方米的规范化村卫生室。环境大大改善,新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还专门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且添制了电视、消毒锅、病床、候诊椅等设施,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为规范化村卫生室。
三、治病救人,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二十余年来,刘兴平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村镇干部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998年冬季的一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有秀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她的胸口一直烫到膝部,惨不忍睹,送到万州三峡医院因交不起每天三百多元的医疗、住院费用,不得不转回家中听天由命,可刘兴平持的是千方百计治愈的决心。他不顾风霜雨雪,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她家中,为患者洗溃换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用食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肉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100多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痊愈了,刘兴平及患者亲属都露出了笑容。亲属们感激地说,在大医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费用,我们治不起,只怕命难保,感谢刘医生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药物成本费,真是个大好人啊。2004年底,斑竹村4组村民张帮宣因患中风,左侧肢瘫痪,因家庭贫困无钱去上级医院治疗,刘兴平同志为其送医到家,经中医辩证施治治疗近1个月,对患者肢体功能康复治疗,患者已恢复到能够做日常家务活动,仅收药费800多元,免收出诊费、诊疗费、治疗费共千余元。
西阳村人,大多经济拮据,如遇上天灾人祸和病痛,更是难上加难,刘兴平熟知村人的状况,心系着村民的安危冷暖,他奉行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自愿给与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历年来共免收患者药费五万余元。刘兴平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至今家中房屋还没改建,可他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不计得失,心怀大度,普献爱心,对常人而言,这是难做到的。
刘兴平的勤奋敬业不仅大大改善了西阳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近二十多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
四、积极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服务为民
2007年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中,他走家串户,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000余份,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协助村支两委筹集新农合资金,使全村的参合率达到了95%。三年来,他为本村特困户、贫困户无偿缴纳参合资经2000余元,让当地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实惠,即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不起病的问题,确保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五、遵纪守法,医德高尚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坑蒙、拐骗,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刘兴平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也靠预防保健和一般医疗收入过日子,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二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从主渠道购进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多次县药监局和县卫生监督所检查中,均未发现过假劣药品,深受当地群众信赖。
随着时代的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刘兴平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这些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村民的健康办点实事是应该的。我虽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生,但仍然愿意在这个普通岗位上耕耘,与时俱进,不断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创造更优更良的医疗环境,为西阳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四篇:优秀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范文一: 史怀清同志是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石头镇史家圪崂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回村担任乡村医生工作,48岁的他,一生只会做一件事,也只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乡医,终结了乡亲们看病难、看病贵的灰色历史。他走进了群众的心里,也走进了人民大会堂,作为2009年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代表,受到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三十多年来,史怀清把每一位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视群众的身体健康犹如自己的生命,一心扑在全村258户1300口人的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妇幼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这些平凡而又崇高的事业上,坚持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与管理知识,注重改善设施条件,提高服务质量,使史家圪崂村卫生室成为全市较早实施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村级医疗机构,大大方便了全村及附近两个行政村8个自然村3000多名群众的卫生保健,医疗就诊。同时,在近年来发生的各种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防控工作上,他能够尽职尽责的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在他自己的人生途中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
激情投入 真心奉献
从小生长在沟壑纵横的山乡,史怀清曾不知多少次看到庄稼人田间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也不知听到多少次农家院里乡亲们身患疾病的无奈呻吟。这些深深的印记,使他在上中学时就萌发了将来学医回乡为父老乡亲解除病痛缠绕的愿望。
高中刚一毕业,他如愿当上了一名乡村医生。当时,史家圪崂大队部只有一孔破窑洞,一付药箱,一只听诊器和为数不多的一般常用药,集体经济收入也很微薄。史怀清不等不靠,用自己家的油菜,烤烟收入,从县药材公司够置回治疗感冒、肠道感染等疾病的常用药品;接着,他与父亲商议忍痛卖掉了家里唯一的一头耕牛,用所得的600多元钱重建了卫生室,购置了药柜和常用医疗器械。他一边向书本学,一边向乡卫生院的大夫请教,在很短的时间内,不仅胜任了定期为儿童接种疫苗,实施妇幼保健等多项工作,而且能够上门为村里人诊治一般的头痛脑热等病症。为这些距乡卫生院较远的群众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掌握真才实学,史怀清与1986年至1988年自费在洛川卫生学校学习医士专业,其后又两次在县医院参加集中培训,多次到延安市,渭南市人民医院观摩学习,并订阅了《卫生报》、《健康报》、《中国医刊》、《实用内科学》、《陕西中医》、《社区医师》等专业书刊,通过充电使自己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不断得到提高。
为了乡村医生这个无悔的选择,史怀清放弃了学生时代培养的其他特长爱好,常年与药箱,药柜做伴,在解救病人中不知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为了自己的事业,他让一个个轻松赚钱的商机擦家而过,却情愿为家庭生活困难的村民垫付累计达2.5万多元的药费;苹果生产大忙时节,他不时穿梭在众乡亲的果园里,为防止发生中暑,感冒而操心忙碌,却惟独难得到自己的十亩果园去干活。
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鏖战中,史怀清所在的村因其地处延安与渭南两市的交界处的交通要道位置,县上在路边专设了检查点,他一面坚持挨家挨户宣传,发放口罩,体温计,到各个角落消毒,一面逐一登记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情况,及时查体温,留观,保证了全村群众的健康安全,同时还冒着酷暑奔波于村里于检查站之间,为检查人员送水送饭,协助他们检查过往车辆,人员,保证了全村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受到影响。
心系群众 无愧医魂
1998年冬,村民史学礼抱着三岁抽风的孩子到他家求诊,在吃药打针仍退不下烧的情况下,他想只能靠物理方法降温,顿时心中涌动着一股无形的力量,摸黑到附近的河里,侵着刺骨的河水捞起冰块,跑回家中用毛巾冷敷,用酒精擦洗手足,终于在凌晨五点多使孩子的烧退了下来。2002年村民史虎全母亲成玲女老人因患脑血管疾病在西安大医院治疗,由于昂贵的医疗费用使她无法承受放弃治疗,史怀清按时为老人上门输液治疗,经过二十多天的治疗,老人慢慢好转起来。村民史苍海在2005年春一场车祸使他瘫痪在床,史怀清定期为史苍海换药清理褥疮,也不收任何费用,输液药品都按进价开药,有钱无钱都按时治疗,史苍海病危时他联系镇医院救护车亲自送到县医院治疗。
多年来,村里有病人,他都随叫随到,免费为群众诊断,及时开方送药,近年来,他坚持每月按时督促每名适龄儿童到镇中心卫生院进行疫苗接种,从而杜绝了全村传染病的发生,同时与镇妇幼专干协同进行产后访视和降消项目的政策宣传。在计生对象家里,他时刻不忘宣传国家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政策,宣传生殖健康有关知识,使计生对象自觉遵守国家的政策法规,全村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
2008年预防手足口病重要工作时期,史怀清积极配合食品卫生监管执法人员检查村完全小学,幼儿园的食品安全工作,细心指导学生灶,幼儿灶从业人员严格规范操作。同时,为300多名少年儿童讲解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引到他们讲究卫生,杜绝手足口病病源,从而确保了校园食品饮食安全和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取得实效。
2009年甲型h1n1流感更使史怀清寝食难安,他及时查阅网上资料,关注甲流动态,利用广播,宣传栏张贴宣传标语,向广大村民宣传甲流的有关防控知识,注意事项并免费给村民提供消毒药品。
热情服务 精心管理
近年来,国家实行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举措,使亿万农民群众享受到政府大病统筹,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的实惠。而在试点工作期间,不少群众心存疑虑,作为全省试点之一的洛川县充分发挥政策宣传引导作用,使这项工作起步良好,平稳推进,史怀清正是这宣传队伍中的一员。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史怀清把村卫生室宣传栏的板书与进户发放政策问答印单,向群众逐项解释结合在一起,宣传每人只花十五元,大病医疗得保全的道理,使村民知晓率达100%;同时利用最早参加投保的村民马红梅在进行剖腹产后报销住院费用3000元,村民李金成老人参加合疗后住院治疗脑血管病得到5000多元补助款这两个身边的事例,同时把自己积攒的20000余元给参加合疗的村民就诊免费供应药品,启发村民自觉参保,及早解决后顾之忧。通过引导说服工作,全村的参合率由原来的60%提高到98.8%,几年来,全村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的达390多人次。
在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上,史怀清建立建全了《卫生室工作制度》、《预防保健工作制度》、《药房管理制度》、《乡村医生职责》等多项规章制度,建立起了包括全县统一的正规处方,统一的发票和门诊日志,出诊记录,传染病登记等28种表册;坚持从省医药批发总公司,恒庆医药公司等正规渠道进购药品,使药品质量得到保证;严格执行规定的医疗服务价格,药品明码标价,并为村民出具票据,以确保群众的医疗安全。由于他坚持认真执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遵守职业道德,时时处处关心,爱护农村患者,使得他从事的村级疾病预防,妇幼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工作达到了群众满意,卫生部门放心的良好效果。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医疗事故,从未发生过一起与患者在就诊,药品价格方面的纠纷,深得群众的信可。三十余年来,史怀清始终把医者,仁爱之心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孜孜追求,曾多次受到市、县、镇卫生部门的表彰奖励,荣获康复患者所赠锦旗40余面。靠着这种激情投入与真诚奉献,1999年取得《陕西省乡村医生中专水平证书》;2006年取得国家《乡村医生执业证书》同年又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2009年被卫生部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的荣誉称号。
注重创新 不断发展
面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给农村卫生工作带来的新机遇,新要求,史怀清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就医条件,提高自身的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更大的满足农村人们日益增加的生活健康需求。于是他用自己辛苦积攒的60000多元建起四间平房,作为村卫生室,分别设置了诊断室、治疗室、药房、观察室和值班室。投资1万多元,添置了红远外治疗仪,周林频谱治疗仪和电脑,做到了足不出户,便可在网上查阅最新的医药信息和农村卫生工作动态;通过选购,使药品种类增加到385种,总价值三万多元,此外,由省卫生厅配备的资料柜,检查床,高压锅,消毒柜,缝合包等,使史家圪崂村卫生室的设施更趋完善。每个季度,他都在100多平米的村卫生室为村民义务进行体检,村卫生室先进的医疗设备也在他为群众治疗多发病等发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使村民看小病不用再出村。
新农合是农村卫生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体现党的惠民政策的重要体现,门诊统筹补偿模式启动之后,史怀清更是彻夜难眠,他积极宣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新农合,认真填写门诊日志和处方登记管理,加强审核督查,跟踪回访,免费为村民提供健康教育,康复服务工作;切实保障群众的健康安全。
走过昨天,史怀清同志为自己三十年如一日扎根基层,服务农生卫生工作的不懈付出感到欣慰。放眼明天,他更加笃定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健康的信念,在这片播洒希望的金土地上坚实前行,迎接农村医疗事业的又一个明媚的春天。
范文二: 张水兵,男,1945年出生,湖南沅江市阳罗洲镇汀头村人,初中文化,1975年起从事乡村医生工作至今,2004年注册乡村医生。
张水兵同志几十年如一日忠于职守,为改变乡村医疗卫生面貌尽心尽责,为乡村群众预防保健倾心服务,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深得领导的信任和群众的爱戴,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表扬,并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为此,我们一致推荐他为全国优秀乡村医师,现将他的先进事迹介绍如下:
一、不辱使命,立志乡村医卫事业
七十年代中期,全国农村合作医疗蓬勃兴起,张水兵同志就是那时由群众一致推荐,经村党支部、村委会批准走上赤脚医生工作岗位的。当年的汀头村是一个地处偏远的贫困村,村民生活贫困,医疗条件极差,由于缺医少药,群众有病难得治疗,特别是传染病流行时,更难对付。那两年光乙型脑炎就出现了三十多例,一部分人至今还留下后遗症。那时的张水兵也由于患胸椎结核被取掉了几根肋骨,他的走马上任称得上是受命于危难之中,自身少几根肋骨他可以不当回事,但毫无医学基础的他要独自挑起全村医卫工作的重担,他顾虑重重,彻夜难眠,的确有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最终,他作出决断,不辜负组织的期望和群众的信赖,不辱使命,毅然走上新的岗位。为了尽快掌握医卫知识和技能,他一边开展工作,一边刻苦学习,勤奋钻研,博览古今医学书籍,求教四方名医高师,并挤出时间,积极参加医疗卫生部门组织举办的各类知识、技能培训和考核。功夫不负有心人,1984年,几番拼搏的张水兵取得了省卫生厅颁发的乡村医师资格证书。从此,他信心更足,决心更坚,为了乡村医疗事业的发展,为了群众的健康幸福,他铁了心要一条道走到黑。张水兵坚守自己的信念,心系群众的安危,拖着半残的身子在乡村医生岗位上埋头苦干,这一干就是三十二年啊!
二、立足长远,努力做好预防基础工作
1、认真做好计划免疫预防工作。预防为主是我国卫生工作的一贯方针,计划免疫是预防传染病的重点。张水兵同志深明这一道理,始终把卫生防疫工作挂在心头。可防病不象治病,不少人轻防重治,加之农民预防意识淡薄,要做好防疫工作,其难度相当大。如何落实好防治并举,防重于治的方针,张水兵为此付得有心血,他主动联系,努力争取村支部和村委会的支持,加大防疫工作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村民大会等形式广做宣传,时常拉上村组干部及家人上门宣传、拦路宣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苦口婆心、不厌其烦。一次次列举生动的事例,身边的事例唤起人们对防疫工作的关注、了解、认识。他身体力行,迎难而上,有一身倔劲,不完成工作任务,不达目的决不罢休。70年代至80年代,疟疾流行,为了控制和预防疟疾,他将抗疟药亲自送到病人手中,然后看服到口,服了再走,通过努力,疟疾病象全省一样被控制下来了,二十多年来汀头村从未发生过疟疾病人。2001年,镇村开展儿童免疫,一组村民王志军夫妇因信奉基督教,不肯让自己的小孩接种疫苗,张水兵先后四次登门做工作,一开始,夫妇俩态度生硬,说他们的孩子就是病了或死了也不怪政府,不怪你张医师,甚至承诺以签字画押,张水兵当然不肯这么做,他一边做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一边请来王的父母从旁规劝,施压,可谓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王志军夫妇最终同意让小孩接种。2005年,乙型脑炎疫苗接种,一组组长卜乐清的孙子跟随父母走亲在外,考虑疫苗不能久放过期,张水兵不厌其烦,三次电话,四次登门将其劝回接种。为了确保防疫工作任务完成,张水兵动了不少脑筋,费了不少心思,牺牲不少个人利益,对那些交不起注射费的困难户,张水兵自己掏钱垫付,疫苗接种人数多的时候,张水兵向村支委提建议,由村上统一付费,既保证了接种率,又减轻了群众负担。在张水兵同志的努力下,汀头村卫生防疫工作呈现了新局面,六次大型防疫接种中,汀头村次次都超额完成任务。在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张水兵同志认真负责。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他年年对本村所有农户进行一次逐门逐户的结核病人的普查排查工作,并在每个农户的门或墙上都明确记录好本户有无结核病例。历年以来,他每年积极推荐疑似结核病人5至6例,全程督导结核病人每年都有13例。在督导病人的过程中,真正做到了看服到口,服后再走的要求。在汀头村所有全程督导的结核病人中没有一个中断服药或过早停药的。真正实现了发现一个,治愈一个的目标。在协助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他本着对人民群众负责的态度,认真协助上级血防人员搞好本村的查螺灭螺,普查普治工作,每次都受到上级血防机构的好评,并赢得了汀头村百姓的信任。特别是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打响,张水兵同志不计报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积极工作,既要抓宣传教育、爱国卫生,又要将体温在37.5摄氏度以上的病人进行监测,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流动人口的管理毫不松懈。几个月的非典防治工作,张水兵消瘦了,累病了,但他无怨无悔。为此,汀头村得到上级的高度赞扬,张水兵当然受到表彰。
张水兵同志抓防疫工作称得上常年不懈,高度认真,历年历次的疫情报表,疫苗接种情况,他总是按时按要求呈报,从不缺漏和迟到。汀头村历年的建卡率,人卡符合率均为100%,张水兵用辛劳换回了汀头村的美誉,村民身体素质大大提高,各种疾病、传染病大大减少,有的已绝迹。
2、切实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汀头村卫生室原设在张水兵自己家中,由于房屋面积小、环境条件差,加上道路不好走,村民就医不便。1998年张水兵下决心改善医疗环境,他花血本,出地租,自筹资金将卫生室迁建到村中心地域。环境大大改善,面积也成倍扩大,有药房24平方米,消毒注射室20平方米,新添制了中西药架、药柜、还专门设立了档案柜,规范了各类报表、文件、卡证及帐务管理。方便随时查阅。添制了紫外线灯、冰包、冰柜等消毒设施,在历次卫生查检中均符合标准要求。
三、治病救人,情系乡村千家万户
三十余年来,张水兵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深得群众的赞誉,而更令人敬佩和感动的是他那种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呕心沥血为群众服务的忘我的精神。提起他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感人场景,村镇干部群众如数家珍,至今难忘:1 998年冬季的一天,四组村民、50多岁的刘秀英在提开水壶时不慎跌倒,滚烫的开水从她的胸口一直烫到膝部,惨不忍睹,送到益阳市医院因交不起每天三百多元的医疗、住院费用,不得不转回村卫生室治疗,患者家属抱的是听天由命的态度,可张水兵持的是千方百计治愈的决心。他不顾风寒雨猛,每天泥一脚水一脚赶到卫生室,为患者洗溃换疤。为了减轻患者的痛苦,他用食油涂在纸上,再衬上薄膜,隔在患者肉体与被子之间,既防伤处感染,又保温暖。患者疼痛叫喊时,他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守候在身边,细心地涂抹止痛膏以减轻其痛苦。经过100多天的精心治疗护理,患者痊愈了,张水兵及患者亲属都露出了笑容。亲属们感激地说,在大医院治,不知要花多少费用,我们治不起,只怕命难保,感谢张医师救命之恩,而且只收了药物成本费,真是个大好人啊。2004年底,七组村民彭翠娥因失火,右大腿被烧见骨头,在益阳人民医院的治疗花去了5万元,也是钱空债累,只能回家治疗。张水兵同志为其换药护理长达14个多月,天天上门从不间断,同样免收各种费用,仅按调价计算的几千元药费,张水兵也是至今还垫着。
汀头村人家大多经济拮据,如遇上天灾人祸和病痛,更是难上加难,张水兵熟知村人的状况,心系着村民的安危冷暖,他奉告的宗旨是治病救人、扶贫济困。凡一时拿不出医药费的患者,他自愿给与赊垫,遇上特别困难的就全免或部分免费治疗。历年来免收特困户患者药费近万元。张水兵他只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医师,靠辛勤劳动创造微薄收入,日子过得并不宽裕,可他为患者排忧解难从不计罗得失,心怀大度,普献爱心,对常人而言,这是较难做到的。
张水兵的勤奋敬业不仅大大改善了汀头村的医疗环境,而且,给村民带来了更多的方便和实惠。近三十年来,从未出现过重大差错和医疗事故。去年春节,村民给卫生室送来一副春联:提壶济世,救死扶伤这是发白干部群众内心的感慨,更是干部群众对张水兵同志的无声赞誉。
四、遵纪守法,十分注重医品医德
当今社会,常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患者求医心切的心理,打着行医的幌子,吭蒙、拐骗,安排医托,贩卖假药,诈骗钱财,危害百姓,甚至连有些正规医院也千方百计变换手法,抬高收费,虚报药价,赚黑心钱。张水兵对此十分痛恨。他常说:做人要讲人品,行医要重医德。因此,他虽然也靠预防保健一般医疗收入过日子,却从不为钱动心,为钱丧德。从医三十余年来,他一贯自觉遵纪守法,从不违纪违规行事,决不多收一分钱。为了杜绝伪劣药品,他坚持购进的药品一定要是通过了药检部门检验的药品。由于他严守规章,严格把关,几十年中,他在使用和销售药品的过程中,从未出现过质量安全事故,在历次地、市卫部门的检查中,均未出现过问题。
社会的发展进步,给乡村医生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张水兵对此有深刻的认识。他说:我的工作能取得些许成绩,靠的是党和政府的领导,上级卫生部门和地方干群的支持,多为国家出点力,为村民办点实事是应该的。他虽已年近花甲,仍然在岗位上奋斗不止,他有一个长远打算,要努力跟上时代的要求,满足群众的需求,添制更多更新的设备,创造更优更良的医疗环境。并着手培养接力人,逐步接替他的工作,为汀头村医卫事业的兴旺注入新的活力,为迎接农村合作医疗事业新一轮挑战作好充分准备。
第五篇:文档乡村医生先进事迹
医生这个职业是光荣而崇高的,不仅是能以肉体上解除人的痛苦,而且在精神上也能给人安慰,所以选择了这个职业必须全身心的投入,才能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
自高中毕业,××*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理论。通过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政治头脑。85年至87年自学
中文函大至毕业,87年至88年在吴堡卫生院临床进修各科,刻苦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参加全科医生培训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下课认真复习做作业,经考核获得全科合格证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现在读在岗乡村医生中专补偿教育,用当兵时的一句话,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所以业务上提高,技术精益网求精,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以减轻病人的痛苦,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
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所在的服务站是由原三个行政村合并组建的,在组建这个服务站上花了大量心血,能爱岗敬业,扎根在农村最基层卫生服务,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执行规定的收费标准,坚持从正规渠道进药,药品价格,收费标准公示上墙,不开大处方,不乱收费,让群众花小钱,就能放心就医。
医者父母心,对群众热情,关心,耐心听取病人苗述病情,和痛苦。分析他们的需求和意见。时时急病人这所急,痛病人之所痛,上班时严肃认真,细致诊查每一例病人,谨慎用药,严格执行操作常规,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不管是寒冬还是酷暑,白天还是夜晚,下雨还是下雪,上班时还是下班时,随叫随到,无怨无悔言。有时一晚能出诊数次,一夜都睡上觉,有时刚端上饭碗,吃了一口饭,就被病人叫去,就是大年初一,也没轻闲过,更谈不上平时节假日,曾有人问,这么没日没夜,图的是什么,即没有高的收入,也没有政治地位,回答的是凭一个人的良心一个医生的道德。
在防洪排涝,防控非典,手足口病,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冲峰在前,为群众一户户的送上洪涝后防大疫的消毒药品,向群众宣传饮用安全卫生水等防病知识。非典期间早出晚归,整天排查从疫区回归人员,为他们早晚测一次体温,不畏惧随时被感染的可能为辖区内儿童检查手足口病,做好散区儿童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防控h1n1流感,做到发现疫情及时上报,认真筛查辖区内出国回归人员,做好登记,严密防控h1n1流感的发生和流行。
所在社区服务站,管理规范,制度健全,资料齐全,去年被评为镇先进社区卫生服务站,个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服务站被扬州市命名为示范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本人在部队服兵役四年,连续四年受大军区嘉奖,从事乡村医生工作后,多次被评为先进乡村医生,防控非碘被评为先进共产党员,曾二次参加过镇党代会和江都市残联代表大会。
能团结站内人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公正廉洁,任劳任怨,服从主管部门及村委领导,配合镇防保所,顶住了来自站内站外的压力,统一站内人员思想,使他们认识到乡村管理一体化的必要性。率先实行乡村一体化管理,使服务站工作人员走上正规,让领导放心群众满意,所在服务站是一家真正的集体单位。
在辖区内经常开展巡诊工作,及时送发防保所下达的各种宣传资料,使防病抗病知识普及到全村各家各户。向村民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宣传新型家村合作医疗的优越性。配合主管部门村委员会开展改水改厕工作,主动参与,当好参谋,向村民宣传改水改厕对人的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使人民群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把各种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经常为60岁以上老人健康体检,听心肺、测血压,建立了村民健康档案,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筛选出高血压、糖尿病、肿瘤、肢残疾、精神残等慢性病人。定期为他们检查,建议治疗和康复方案。在门开展35岁以上测血制度,及时发现高血压病人,提出最佳治疗意见。及时通知辖区内孕妇去医院体检,向她们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夏秋季产后访视的同时宣传预防产妇中暑。做好儿童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及时发放预防接种和体检通知单,结核病督导工作一丝不苟,主动与患者达成服药协议,发现副反应及时报告。
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千头万绪,各项工作按上级要求还有不足之处,还要不断学习和进取。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为人民群众做好卫生服务工作,使领导满意人民群众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