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纪念王进喜逝世40周年发言(学生)
学习铁人精神 编织美好未来
------铁人王进喜逝世40周年纪念活动发言稿
中国石油铁人希望小学 马泽成
尊敬的各位领导、叔叔、阿姨:您们好!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这里,一起缅怀王进喜爷爷的丰功伟绩,感受王进喜爷爷艰辛的创业历程,接受心灵的洗涤。
翻开历史的页面,回溯那一段光辉而苦难历程:铁人王进喜爷爷出生在我们的家乡赤金镇和平村,从小就受尽凌辱和压迫。新中国成立后,王进喜爷爷光荣地成为我国第一代石油工人。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气槪,奏响了“中国非贫油”的序曲!“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铁人”精神,响彻环宇,激荡在我们心中,激励我们为此奋进!
今天,我们举行“铁人”王进喜爷爷逝世四十周年的纪念活动,这是“铁人”家乡人民对“铁人”的深切缅怀!
对于我们这些“铁人”家乡的孩子来说,虽然我们没能亲眼目睹铁人的事迹和荣光,没有经历那个年月的苦难;然而,从书本中,从电视上,从父辈的口耳相传中,他的话语,他的奉献,他的精,一直又为我们耳熟能详。对于从小在蜜罐中长大的我们更深深地被这种精神所震撼。
铁人爷爷虽然离开我们40年了,但他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铁人精神会激励我们不断前进!让我们新时代的同学们在铁人精神的感召下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用优异的成绩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用高尚的人格感恩铁人精神,用勤奋和拼搏来编织我们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永远飘扬的旗帜-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40周年》观后感
《永远飘扬的旗帜—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40周年》观后感
墙改办
孙振宇
四月二日下午我局组织群众路线教育活动集中学习,观看了《永远飘扬的旗帜—纪念焦裕禄同志逝世40周年》纪录片。焦裕禄同志是一个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英雄。他正确使用权力,把自己当做人民群众的一分子,时刻想着自己是来自人民群众,所做的事情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相一致,领导者应当自觉做一个合格的人民公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基本群众思想观念,焦裕禄同志才会自觉地深入群众之中,对于人民群众的情意就会经常铭记心中,群众的甘苦就会时刻装在心中。焦裕禄同志就是这样,他看到兰考那么多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他心似刀绞;他看到全县那么多群众在风沙盐碱地里常年劳作而得不到好的收成,他心急如焚。他知道自己来自人民群众,他心里时刻装着群众,未独没有他自己。在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虽然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但我们领导者当以人民利益为重,牢固树立领导者来自人民群众的基本观念不能变。
在观看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后,我明白了焦裕禄精神就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的求实作风,“敢叫日月换新天”,“革命者在国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焦裕禄精神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习近平近日在河南省兰考县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指出,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与焦裕禄精神是高度契合的,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活动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组织党员、干部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禄同志看齐,从今天做起,从眼前做起,从小事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对待群众、对待组织、对待事业、对待同志、对待亲属、对待自己,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我们学习焦裕禄精神,我想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就是要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工作中,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企业和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墙改节能工作方向的根本依据,把切实解决我州墙材改革和散装水泥行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墙改和推散工作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墙材改革和散装水泥推广工作所带来的节能和环保的成果。
2、真抓实干,务求实效。就是要求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增强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克服浮燥情绪,抛弃私心杂念,把心思用在干事业干工作上,把精力投入到抓落实中,在抓落实上狠下功夫。要察实情、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我州墙改和散装水泥推广工作推向前进。
3、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学习焦裕禄精神就是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树立过紧日子的观念,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4、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就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既重视理论学习,也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从工作实际出发,首眼于解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把学习的体会和成果转化为谋划工作的思路,促进工作的措施、干好工作的本领。
我国的改革事业已进入了关键时期,要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经济,必须克服前进中一个个困难。这就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既要解放思想,又要转变作风,必须像焦裕禄那样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今天,有党的一整套好政策,如果再有一批像焦裕禄那样的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然会大大发扬,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必将会如虎添翼,焕发出更大的活力。我们要深刻理解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紧密结合现在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大力弘扬焦裕禄同志的好思想、好品德、好作风,用以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把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着力点,切实搞好学习实践活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篇: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这是党中央确立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国策,它的总设计师是邓小平同志。确定改革开放国策的时候,我刚2岁。伴着岁月的成长,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切实感受到新中国的强大。事实证明这项基本国策是正确的。
依稀记得小时候的赶集,每逢国历1、4、7才上街赶集一次,最大的快乐就是大人给零花钱可以买5分钱一堆的胡豆或者花生,或者一角钱一串鸭儿粑作为零食。有时大人让上街买油盐柴米,剩下的余钱作为零花钱时,那是无比的欢愉。
小时候的游戏,就是扇纸烟盒,用大人抽烟留下的烟盒或者金箔纸折成三尖角放地上用力猛扇来比输赢。或者“打江山”,一群小孩分两队,一队占据一个小山包,从一个山头奔向另一个山头,直到把对方的人撵跑为胜利。或者几个人“斗鸡”,盘起一只脚,用膝盖猛撞对方,直到对方认输为止。女孩子一般就是玩跳绳与踢毽子,或者用毛线纵横交错地翻“花铺盖”。大人们一般比力气大,通过扳手腕或者扭扁担比输赢。
那时的文化生活,就是看小人书或者听收音机。看小人书需要到赶集的那天才可以,我最喜欢的是《西游记》,《三国演义》。不过摊主对我这种只看不买的主是不太欢迎的。收音机可以播放好听的音乐和曲艺。我比较喜欢听刘兰芳讲的《大西唐演艺》和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这两位艺术家能够模仿各种声音,如鸟鸣马嘶,两军对垒的场面等等,可谓形神兼备,往往让我听得入神。
最喜悦激动的就是看坝坝电影和录像,以及每周六看电视节目。有钱人家有红白喜事,会联系放场电影或者录像,几十里的人都会从大老远的地方赶来,不论刮风下雨,都有许多人观看,那场面可谓人山人海。那时一个村的电视都少得可怜,因为农村没有安电,晚上基本都是点煤油灯或者蜡烛照明。看一回电视需要交一角钱一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周六看《西游记》、每周放一集。放映之前有一部外国片《鹰冠庄园》,又长又臭,100多集,等到它结束了,又是长长的广告。等得在大人怀抱里美美的睡觉。正式开演了,大人一个劲把自己摇醒,才睁开眼看唐僧师徒如何克服81难取得真经,修成正果。后来还有《霍元甲》、《陈真》、《霍东觉》、《再向虎山行》等电视剧。
那时通讯也不发达,打接电话需要到街上邮电所,打电话按分钟计费,接电话一元一次,谁家有电话来了,山上的大喇叭就会响起来“张
三、李
四、王麻子,你家来电话了”,在家的家人立即放下手中的农活,匆匆忙忙赶到街上接听电话了。要是有什么急事,则需要到邮电所发电报。谁家有什么事,如以上方法都不方便通知,则只有通过熟人口头带信了。
读高中后,开始乘客车上学,那时的客车用天然气燃烧作为动力,车顶上放着一个大大的气包,充满气体时鼓包包的,随着气体减少,气包在逐渐变小,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甩来甩去。车辆到达苗儿沱,如果运气好,可以坐趸船过河,如果错过机会,只有赶过河船了。车到码头上,立马围拢几个卖零食的生意人,“花生、盐蛋、香烟”是苗儿沱岸边的特色招呼语。每月按时回家领取生活费和背米去学校换粮票,是大部分高中学子的经历。有的还顺带咸菜和土特产到校与同学分享。要是隔两三天切二两烧腊或者买份蒸菜打打牙祭,那肯定是无比的欢喜。
要是哪位学子考上中专或师范,那简直是祖坟冒青烟了,能考上大学,那就更不得了。意味着这位学子跳出龙门,能端上吃皇粮的“铁饭碗”了,乡亲们定会前来登门贺喜,门庭若市,好不热闹。主人家为表达谢意,会摆起九大碗,与亲朋好友邻里乡亲欢聚一堂,开怀畅饮。
初中毕业考上中师中专,或者高中毕业考上新的学校,会有来自各个省市县的同学,家庭经济宽裕的同学会买一个BP机,电话一来机子会响,上面显示来电号码,然后再到电话亭回拨电话。
如今,电脑进入家庭,打开电脑,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而来。要看电视剧,可以从头至尾观看,没有令人生厌的广告。一家人基本每人一个移动电话,要想说什么事或者通知什么,一个电话就搞定。需要集体商量的,可以建一个QQ群或者微信群,传送什么文件可以直接网上传递。要购什么物资,淘宝、天猫、京东上搜搜就可下单,几天后快递就会送到家门口。
小洋房在农村多起来了,水泥路基本通到各家各户门前,大部分家庭电瓶车、摩托车都购置了,一部分家庭还购置有小车。外出探亲访友大大方便了。农村家庭买了新农保,人们不用担心大病返贫了。空闲时候,还跳起了坝坝舞。
改革开放,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让我们共唱一首歌颂祖国繁荣富强的歌。“总想对你表白,我的心情是多么豪迈,总想对你倾诉,我对生活是多么热爱,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啊!我们意气风发,走进那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那新时代 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
第四篇: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纪念父亲逝世一周年
(乙未年正月二十)
2015.3.10.父亲离世一周年, 冥间日子甜不甜? 永别日子把你念, 感叹吾父真可怜.父亲离世一周年, 儿食三餐味不甜, 端碗就把亲人想, 美味佳肴难下咽.父亲离世一周年, 夜深人静难入眠, 闭目总把亲人想, 梦里见父在眼前.父亲离世一周年, 值此不曾听你言, 在日没有听你教, 如今想来泪涟涟.父亲离世一周年, 你的教诲记心田, 为人处事不莽撞, 不骄不躁有尊严.父亲离世一周年, 你的精神往后传, 教育后代勤耕读, 做人要做忠良贤.父亲离世一周年, 心潮澎湃直翻腾, 醮完海水难书尽, 为表情怀只片言.
第五篇:纪念周恩来逝世37周年
用辉煌人生谱写壮丽诗篇
——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37周年
革命前驱辅弼才,巨里隐翳五洲哀。奔腾泪浪滔滔涌,吊唁人涛滚滚来。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忠诚与日同耀辉,天不能死地难埋。
这首诗是郭沫若在1976年1月9日,周总理去世的第二天写到:
周恩来——让每一位喊出他名字的人,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沧海横流,他于枪林弹雨中展现出大将之姿; 和平钟声,他在经纶治世时闪烁着伟人风采;
光绪二十四年十三日,在淮安的一个平凡的家庭诞生了一个平凡的孩子,但谁能预测几十年后这个人却凝聚力中华民族精神,创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奠基了中国外交原则,在1966年的文革中力挽狂澜;苦挥危局,而成为了民族危之时的中流砥柱!
他过继叔父时不满一周岁;
家庭败落时不满九周岁;
两个母亲相继过世时不满十周岁;
这颗尚还稚嫩的心灵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并没有因此消沉,因此颓废,而是这渐坚强,逐渐刚毅,逐渐产生了建立一个崭新的社会的激情。
1910年春天,日本吞并朝鲜,虎视眈眈,直逼中国边境,年幼的周恩来随三堂伯周贻到达奉天,面对满目疮痍,想到日俄战争却在中国的土地上经行,愤怒的周恩来挥泪写下“忆甲辰年兮神往,想日俄战兮心酸”。这一年,周恩来12岁!
七年后,带着一颗富民强国梦,周恩来渡船远去日本留学,面对滔滔江水,滚滚东去,想到要向一个侵略自己国家的民族寻找强国梦,周恩来在日记中写到: 大歌唱罢调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蹈覆海亦英雄。
有无奈,也有雄心。
1917年——1928年的中国风云变幻,动荡不安,内乱外辱,战争绵延,曾经如虎如龙的中华民族仿佛是虎睡了,龙潜了,全国上下,死气沉沉,任凭饿殍满野,政府的懦弱,帝国的无耻激起了一批批知识分子的愤怒一场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爆发了,远在日本的周恩来得知消息后,毅然返回祖国。投入这场对帝对封的战争中,并逐渐成熟。
1927年的8月1日,这一天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爆发。美国作家肖姆在《传记》中写到:“此时的周恩来权利到达顶峰,跟随他的有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骁勇战将,他完全有资本划地为王,成为中国第一大军阀”。可以说,他正站在天使与魔鬼之间,要么武装起义,将中国带进光明,要么自封为王,将中国推入黑暗。
但周恩来却毅然领导着中国这支拥有着最精英的部队打响了南昌起义的枪声。无论胜利与否,我们都能感受到的是1927年的周恩来闪烁着理性之光和爱国情怀,那种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一切的伟大人格让每一个人发出由衷的赞叹。
这也说明了在1976年那场疯狂的“文化大革命”中他为何如一面旗帜,无论旁人怎么诽谤怎么离间,总有人为他辩解;只因为那种伟大的人格,高尚的情怀使人觉得他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是毋庸置疑的,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像他那样,为了一个他服务的国家和人民废寝忘食,鞠躬尽瘁,……
前半生的周恩来是为战斗,而来的;五四运动,南昌起义,五次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重庆谈判……他一次次的战斗,打击一个旧的世界;
后半生的周恩来是为创建而来的,整顿经济,建立外交,十六国访问,文化大革命,万隆会议,乒乓外交……他一路的奔波,创建者一个新的社会。
无论前半生亦或后半生,都便显得是一种爱,一种崇高而无私的爱,一种对国家和人民的爱,……
1976年的1月8日,巨星陨落,肃穆的长街上,周恩来走完了他完美的一生,五洲同泣,群山哀鸣,联合国为纪念他出色的外交原则极高上的人格修养降半旗以示哀悼,英国作家威尔逊在《周传》写到:
“他很穷,没有孩子,没有家,没有一块土地,他逝世时将自己的骨灰洒向五湖四海;可是他又很富有,中国四万万同胞都是他的孩子,九百六十平方公里的土地都是他的家。他自己私有的几乎没有,但他与国家共有的却富甲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