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坎坷不改创业心.(王灿帮先进事迹材料)
坎坷不改创业心
--九江县鑫丰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王灿邦
阳春三月,经过双瑞路,在距新塘乡政府左侧不到1公里的地方,一幅美丽的景象呈现在面前。放眼望去,1000余亩的茶园象一片绿色的海洋。一排排茶树苗整齐划一,吐露着嫩嫩的苗芽,也蕴含着春天的气息。这里就是返乡创业的农民党员——王灿邦的鑫丰茶叶基地。
王灿邦,九江县新塘乡前进村13组村民,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1993年,刚满20岁的他怀揣着一纸高中文凭,只身到上海打工谋生。在上海的日子里,他到一个茶叶公司工作,从种茶,摘茶,炒茶,制茶,直至升为主管,经过几年的历练,付出了艰辛,也积累了一些生产管理经验。2001年,在外摸爬滚打多年的他,在新塘乡人民政府的感召下,毅然决定回乡创业,为家乡的经济发展和父老乡亲的致富梦贡献微薄之力。在家乡,他看好全国的茶叶市场和新塘乡适宜茶叶种植的自然环境,从自家的几十亩地开始,后来干脆承包了前进村闲臵的三百亩荒地,栽起了茶苗。可是村里人都笑,亲戚他,朋友也都反对,他们说:“花那么多钱租那些长不出庄稼的荒地有什么用啊,难道还能刨出金子不成?怎么还有那么傻的人呀!”,甚至还有些人笑他做发财的“白日梦”。仅凭借着年轻人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的冲劲,他说干就干,做起了一名农村创业的“小老板”。
为了能把茶园经营好,他和家人起早摸黑,从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到租赁村民闲臵的荒地,从找亲戚好友筹集资金、开垦荒地到栽种茶树苗,在创业的路上他不怕苦不怕累,风风雨雨几个月过去了,茶苗总算是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栽好了,看着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小茶苗,满怀着来年丰收的憧憬,日夜为它灌溉、施肥、剪枝,象照顾小孩一样地呵护着小茶苗的成长。但是,由于自身管理经验、专业栽培知识不足,他辛辛苦苦栽的茶苗第二年的长势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效,茶苗死的死,枯的枯,茶叶的收成非常不理想,公司投入十几万元资金却没得到预期的回报,他的 “茶叶公司”没经营两年就不得不面临停产。公司濒临破产边缘,家里的生活也遭遇窘迫的境遇,连小孩读书的学费都难于支付,新塘乡党委书记张周应获知情况后,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2000元资助他小孩读书,并深切鼓励他,要坚定实现创业梦想。看着自已辛辛苦苦经营的三百亩茶叶地,他心里不甘………,暗暗下定决心,从哪里跌倒了,就一定要从哪里爬起来。
他坚信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摔了跤爬不起来。2004年,怀着“创业梦” 他再次外出。这次,他来到了浙江,在华发茶叶公司做起主管。这时候,他不仅仅是为了打工挣钱,更重要的是学习外地种植茶叶的先进经验,学习茶叶栽培的专业技术知识,摸索创造各种适宜茶苗生长的环境和条件,有了以前的失败经历,他卧薪尝胆,学习也更加刻苦努力。就连浙江茶叶公司的老总都被他的认真劲感动了,当他提出在家乡种植浙江名茶——百叶茶的想法,老总认为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百叶茶只适合在浙江种植,在江西还没有百叶茶种植的先例。但是在他的真诚邀请下,老总数次来我们的家乡考察茶苗生长的环境条件,经过专家检测,他认为家乡完全适合种植百叶茶,并表示愿意投资发展家乡的茶叶产业。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作为劳务输出大县的九江县,大批在外务工人员返乡。为解决好当地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县、乡两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在外务工的他,审时度势,认为重新创业的时机已到。2008年底,辞去了工作,怀揣着打工赚来的一点点资金,毅然回到了家乡发展茶叶产业。在乡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投资了100余万元,注册了自己的公司——九江县鑫丰茶业专业合作社。
09年初,在原有已开发的三百亩茶场的基础上,他又开发了七百亩荒地,栽种从浙江引进的优良早茶品种——百叶茶,因为这种茶在沿海的需求量非常大,并且价值比一般的茶叶要高。但是新开发700亩荒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原有的300亩茶场投入的资金还没有收回,资金投入遭遇瓶颈。为了有效地开发这700亩荒地,连扩建中的茶叶加工厂房也不得不停建,新产出的茶叶也因得不到及时加工而霉变。新塘乡政府知道这种情况后,主动出面,向农村信用社担保贴息贷款20余万元,有效地缓解了资金紧张,破解了融资难题,使茶园起死回生。
目前,茶叶基地占地1000亩,茶叶苗长势良好,多家浙江老板考察了茶叶基地,纷纷下订单并签订茶叶供销协议,茶园出产的茶叶供不应求,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仅上半年,原有的三百亩茶园生产新茶达5000余斤,实现产值60万余元。茶场采茶的工人目前有100多人。新开垦的七百茶场两年后可产生效益,届时,茶场茶叶的产能可达30000余斤,实现产值360万余元,可解决家乡几百人的就业问题。茶场还引进了国家稀有茶种——白茶,目前全国仅有400万株,茶园种植的白茶有150万株,占全国白茶总株数的三分之一以上。白茶产量低、生产条件要求高,必须在28度以下采摘,但是价值高,是一种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供不应求,发展前景广阔。目前该茶园已申请了有机茶基地,他正在申请无公害茶园。
2011年,鑫丰茶叶专业合作社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十大创业基地”,他也被新塘乡党委、政府评为“十大致富能手”。面对荣誉,他总是对村民们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穷过,是改革开放的好政策让我先富了起来,是新塘乡政府让我的事业蒸蒸日上。我不会忘记生我养我的土地,不会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我要尽我最大的力量来致富百姓、回报家乡、奉献社会,促进家乡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激情点燃青春,创业成就梦想”,他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父老乡亲的支持下,他坚信一定能够在自己的人生画册上浓墨重彩地描绘出未来最绚丽的色彩,把家乡的茶叶产业做大做强,带动家乡走向富裕、繁荣,带动父老乡亲奔向小康!
第二篇:王媛媛先进事迹(写写帮推荐)
王媛媛先进事迹
她是山的女儿,她选择了大山。
从浩瀚的黄海之滨,只身来到巍巍梵净山下。
在她身上,有海的宽广,海的柔情,也有山的雄壮,山的豪迈。
王媛媛,一个年仅25岁的山东女孩,投身祖国的西部农村,在短短17个月里,一步一个脚印,走进黔东山区人们心间。
父母亲友多次要她回山东老家工作;地、县部门数次调她进机关,她却不为所动,铁了心扎根基层;她心怀群众,千方百计为百姓办实事,在她眼里,百姓利益大于天;她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她无私奉献,把满腔青春的热血挥洒在闵孝河畔,无怨无悔……
王媛媛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深深打动了黔东各族人民。她因公殉职后,数百人自发为她守灵,数千人自发为她送行,她的葬礼在江口历史上空前隆重。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选调生的精神内涵;用闪耀的青春彰显了80后的人生信念;用年轻的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广大党员干部、青年一代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在梵净山下,在黄海之滨……
一腔热血洒黔中
3月24日,山东籍女选调生、江口县闵孝镇团委书记、党建办负责人王媛媛遭遇车祸,不幸因公殉职,年仅25岁。
人间四月芳菲尽。在梵净山下的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一处梨园里,两株苹果树露出新绿。村民们动情地说,这是王媛媛专门从山东烟台老家带来的。
2009年7月,王媛媛从遵义师范学院毕业后,考取了省委组织部选调生,被派到江口县闵孝镇工作。去年春节,她回老家过年,看到家里成片的果园,当即精心挑选了两株苹果苗,辗转两千余公里带到江口闵孝试种。
王媛媛是家里的独生女,大学毕业后本可以回老家工作,但她却毅然选择了贵州山区。今年春节,年过半百的父母再次要她回老家工作。她却说:“不是女儿不孝,是女儿实在放不下闵孝镇的乡亲啊!爸,您当了10多年村干部,不是经常教育我,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您不也希望我多为群众办些实事吗?”
王媛媛曾告诉同事,“如果苹果试种成功,就把父母接到这边,教大家种苹果。”
是什么让这个山东女孩如此眷恋贵州这片土地?在闵孝的近两年时间里,亲眼目睹山区的贫困落后,百姓的淳朴善良以及对脱贫致富的渴望,让她扎根黔东,默默奉献。
把百姓当亲人,把闵孝当家乡,就像她带来的两株苹果苗一样,王媛媛在这片贫穷而充满生机的大地上生根、发芽、成长,将自己的整个身心,融入到梵净山下、闵孝河畔。
殚精竭虑思发展
刚来时,得知王媛媛是个外地女孩,又是学美术的,当地一些干部群众心有疑虑;她搞基层工作能行吗?
王媛媛看出大家的心思,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工作搞上去!
然而,现实却不尽如意,一大堆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江口是一个多民族县份,少数民族群众说的方言很难听懂;贵州的饭菜偏辣,北方人吃不惯;加之人生地不熟,基层很多情况亟待掌握……为了尽快打开局面,王媛媛一有空就学当地方言,克服饮食上的不习惯。为了解民情,她抓住一切机会进村入户。她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干部群众的信任和支持。2009年底,她被任命为镇团委书记。此时,该镇团委工作十分薄弱,王媛媛上任后,创造性地开展党建带团建活动,在鱼良溪村率先建立果蔬专业合作社团支部,鼓励16名青年团员返乡发展生态果蔬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如今,鱼良溪村的团组织工作位列全县之首,全镇的共青团工作焕发生机,蓬勃发展。
由于在团委工作中的出色表现,2010年上半年,镇里安排王媛媛担任党建办负责人。党建工作十分繁杂,但王媛媛很快进入了角色。她发现,山区部分群众乃至一些党员致富无门。“如何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呢?”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和探索,一种党建帮扶模式在王媛媛脑中成形,即一名能人党员带动三名普通群众帮扶一名贫困党员,王媛媛将之命名为“1+3+1”,并首先在该镇产业基础较好的鱼良溪村试点。
鱼良溪村支书杨再炼率先带动姚钗妹、张嗣举、匡老三等3名普通群众并帮扶贫困党员龙元,发展大棚西瓜、葡萄、双孢菇、生姜等果蔬产业。村里其他能人党员纷纷行动起来,带领普通群众和贫困党员共同致富。在能人党员杨兴和的带领下,村民杨秀和发展起大棚蔬菜和双孢菇,年人均收入上万元。如今,闵孝镇已结成170多个帮扶对子。
星火燎原,“1+3+1”党建帮扶模式随之在全镇、全县全面推行,并受到省、地组织部门相关领导肯定。去年,全县党建带团建现场会和全区党建工作现场会在闵孝召开。
“媛媛特别爱学习,爱思考,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在工作上。”与王媛媛同在江口工作的校友、选调生周月琴说。在闵孝镇工作期间,王媛媛在省、地、县各类媒体发表了40多篇有关闵孝镇党建、团建、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的新闻和调研文章。她的出色表现迅速赢得组织和干部群众的认可。去年,王媛媛在闵孝镇党员干部考核中名列第一,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由于工作突出,铜仁地区妇联、江口县委组织部、共青团江口县委等部门曾有意调动王媛媛,她都婉言回绝。她说:“我参加工作的时间不长,还要在农村多锻炼。和闵孝的干部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很舍不得。”
只为百姓谋小康
闵孝镇双屯村是省级二类贫困村,地处偏远,山高坡陡,全村18个村民组,全部走遍得用四五天。
作为联系该村的镇干部,王媛媛走家串户走访调查,在村里主持召开了几次党员干部会议,分析现状理清发展思路:尽快转变种植结构,发展各类经济作物。为帮助村民们开阔眼界,她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一方面组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到鱼良溪等地参观学习,一方面请来当地“土专家”以及县职校的老师,在村里连续举办10天的“阳光培训班”,手把手给村民们传授农业生产技术。在她的发动下,该村发展连片烤烟1000亩。记者看到,连片的田土已经翻犁起垄,不远处的烤烟漂浮育苗大棚里,绿油油的烤烟苗长势喜人,即将移栽。村支书姜启云说:“媛媛给我们村定了个目标,今年力争人均增收800元。”
和双屯村相比,鱼良溪村的自然条件和产业基础要好很多,前些年在村支书杨再炼的带领下,当地群众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种植大棚西瓜等,成效显著,杨再炼也被评为全国劳模。
勤学的王媛媛当即拜杨再炼这位致富能人为师。一天,她突然给杨再炼提了个大胆的想法:“杨叔,鱼良溪当前产业发展很不错,如果再发展些葡萄等产业,效果会更好。”说着,拿出三张葡萄种植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的光盘递给杨支书。
“继续说下去。”杨再炼一下子来了兴趣。
王媛媛接着说:“大棚西瓜要进行轮种,不能连续种植,而且近两年很多地方跟风种植,市场已趋于饱和,如不增加其他产业,将来会面临很大的产业风险。”
杨再炼听了暗暗吃惊,没想到这个小姑娘这么懂农情、有眼光。他当即回村在远程教育室播放王媛媛拿来的光碟给村民学习,并组织人员实地考察。如今,该村已发展葡萄130亩。
从葡萄入手,短短数月里,王媛媛看书籍,上网查资料,到农村实地调查研究,硬是学成了半个农业专家。
王媛媛深切地意识到,思想观念落后、农技知识匮乏,是横在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路上的两道沟壑。如何铺平这条致富路?她利用镇里的远程教育室,搜集农技信息和资料,刻成光盘、制成幻灯片,然后抱着笔记本电脑和投影机走村入户,给群众播放。一次,该镇部分干部群众四川苍溪考察核桃产业,带来了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忙碌了一天的王媛媛连夜制作幻灯片,一直忙到次日凌晨五点。
丹心一片为人民
去年底的一天,王媛媛到双屯村访民情问民意,无意间听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春汛涨水,该村老马坪组下乡沟河水暴涨,阻断了通行,两个小学生把书包丢在岸边游回了家里。人们看到书包后,误以为孩子遇险,组织人员沿河到处寻找,虚惊一场。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次没出事,万一哪次孩子出了事怎么办?”王媛媛实地了解河道情况后,跟村支书姜启云商量:“一定要争取修座桥!”
姜支书苦笑,“我们何尝不想修桥,但没钱啊!”王媛媛自有主意。她联系有关部门派人现场勘查测绘,又根据群众意见详细论证,拟就了一份关于解决老马坪下乡沟河桥梁问题的报告,拉着姜启云要去找县委书记。
“我一个村干部,直接找县委书记不合适吧。”姜启云有点犹豫。王媛媛给他打气:“姜支书,我一个女孩子都不怕,你退缩啥?”
在县委书记办公室,望着眼前这张略显稚气的脸,感受着媛媛对山区群众的一片牵挂之情,冉晓东感动了,当即要求相关部门解决6万元经费,给老马坪组修座桥。
如今,这座石桥已经投入使用。老马坪群众说:“等农忙结束了,一定要在桥边立块碑纪念媛媛!”
“媛媛的心里,总是装着百姓,在她眼里,凡是涉及百姓的事都是大事!”哨上社区支书吴立明感慨地说,“有些事情,我们几十岁的人还没做到,她却想到了、做到了。”
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吴立明刚吃完晚饭,就接到了媛媛的电话:“吴叔,有空没?开车过来我们去办点事!”
这么晚了还有什么事?吴立明很快开车来到镇政府办公楼下,早已等候的王媛媛跳上车:“吴叔,我们到鱼良溪买西瓜去看看镇敬老院里的老人!”
“真是个好孩子。”吴立明心里想着嘴上却说:“就这点儿小事?”“吴叔,你可别说这是小事。孤鳏老人更需要我们照顾,怎么是小事呢?”媛媛毫不含糊地说。
买了西瓜来到敬老院后,王媛媛把西瓜一个个洗净、切开,一片一片地递到老人们手上。看着老人吃得津津有味,她欣慰地笑了。
“不管是村干部还是普通农民,只要一进办公室,她都会起身相迎,让座倒水,是出了名的热心肠,每个到过王媛媛办公室的人,都这么说。
2月25日凌晨两点,沙河坝村黑塘组发生火灾。王媛媛和男同事一起赶去参加救火,回到镇里又发动党员干部为受灾群众捐款,很快就募捐1.2万元,解了受灾户的燃眉之急。
捧着一颗爱民为民的滚烫的心,王媛媛全心全意投入到为民服务中,奉献一片炽热的爱,用自己的行动深刻阐释了“群众利益大于天”。
青春之歌奏黔东
“三八”节放半天假,师姐周月琴打电话给媛媛:“放半天假,你来江口我们姐妹聚聚?”不料媛媛说,“月琴姐,最近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很忙,我来不了。”周月琴后来得知,当晚她加班到凌晨。
这种场景,闵孝镇干部经常看到。同在党政办工作的西部志愿者安云强说:“每天媛媛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最后一个离开。”大学生村官黄德智说:“周末大家出去烧烤,她很少参与,经常在加班、下村寨。”
3月24日,王媛媛又和镇领导下乡到新岭村进行换届考察,忙了一整天乘车返回镇政府,不料在途中发生交通事故,不幸因公殉职。
消息传开,闵孝镇沉浸在一片悲痛之中。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为她守灵,整整守了三天。71岁的镇老年学校学员李奎香老人哭着说,“她就像我的亲孙女,就这样走了,怎不叫人悲伤?”
遗体告别仪式上,两千多名干部群众自发赶来。双屯村500多名村民找来4辆中巴车,从大清早出发,在山间整整跑了三趟,赶到县殡仪馆。人群中,村民张建明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泣不成声:“媛媛啊,在我失去发展信心的时候,是你开导我转变重男轻女观念;在你的帮助下,我发展了5个大棚的双孢菇,你怎么就走了啊……”
87岁的退休干部陈立高夫妇不顾年迈和乡亲的劝阻,硬是随着上百名老年学校的学员一同前来。“媛媛啊,前几天老年学校开学,是你争取来2000元经费,给我们买乒乓球、象棋……”
殡仪馆内,哀乐声声,她的遗体上,覆盖着鲜艳的党旗。人们眼噙泪水,自发拉起白底黑字的横幅:“媛媛——山东·贵州人民的好儿女”、“选调生的好榜样”、“江口人民不会忘记你”……从殡仪馆到火化场只有100来米,而送行的队伍整整走了10多分钟。82岁的刘衍福老人感慨:“我活这么大年纪,这么隆重、庄严的追悼会,还是第一次看到。”
王媛媛的办公桌上,一盆文竹仍在生长不息,电脑还在运转,一些工作表格还没填完,桌上半杯牛奶尚未喝完,插在主机上的U盘仍在闪烁,上面挂着的小熊在静候主人的回来……
镇政府不远处的宿舍楼里,王媛媛10平方米大的寝室尚保持着原状。床头是她经常读的书,地上摆着煮面煲汤用的砂锅,墙上挂着一幅照片,那是她在这里留下的唯一一张生活照。
在整理女儿的遗物时,王德友抚摸着媛媛在闵孝新办的户口簿,潸然泪下:“媛媛啊,你生前远离家乡选择了这一方水土,现在你走了,就把你的户口永远留在这里吧!”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黔鲁人民的好女儿
3月29日,江口县委追授王媛媛为“优秀共产党员”。县委书记冉晓东如是评价:“王媛媛不愧是大海的女儿,她的心胸像大海,装着广大群众的疾苦!这值得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学习。”
王媛媛出生在山东烟台牟平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亲王德友曾当过13年的村支书。在村里,王家人团结邻里,尊老爱幼,口碑极好。长期受家庭环境的熏陶,王媛媛从小懂事勤劳,从小学到大学,一直品学兼优。
王媛媛的骨灰安葬在她的老家烟台市牟平区栾家疃村后山上。安葬那天,全村人都来了。村支书王岗说,“大家都被她所感动,为她骄傲。”
王媛媛的事迹在山东烟台以及第二故乡贵州铜仁引起强烈反响。江口县号召党员干部、各界青年向王媛媛学习。共青团贵州省委追授王媛媛为“全省优秀共青团干部”。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谌贻琴获悉王媛媛的先进事迹后动情地说,王媛媛同志的精神值得每个人特别是青少年学习,她是山东、贵州两地人民的骄傲!
黄海呜咽,梵山含悲。
那永不凋谢的青春之花告诉我们,扎根人民群众的人,实实在在为老百姓服务的人,将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第三篇:窗帘布店的王鹏灿创业故事案例解析
目前,在市面上可以了解到“洋洋布艺”以它的绝对优势正在成为整个西北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店。陈海建究竟靠什么使他的“洋洋布艺”发展成如此规模呢? 像结婚一样创业
1996年,20岁出头的陈海建总想干点自己的事情,在银川最大的装饰城“华泰龙”打工的经历让这个聪明的小伙子看到了一线商机--百叶窗。
“华泰龙”是当时最大的,也是为数不多的百叶窗经营者。当时在“华泰龙”打工的陈海建心里清楚极了,高达200%的利润,并不复杂的加工安装程序,较为固定的货源,使“华泰龙”因这小小的百叶窗着实狠赚了不少。
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光看别人赚钱,给别人打一辈子的苦工,这样的生活没意义!”年轻气盛的陈海建决定投身百叶窗市场,自己创业。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父母时,两位老人犯难了:做生意需要钱,可是自家的条件不好,海建作为家里四姐弟最小的一个还没成家。好不容易辛苦攒了4万块钱留着他结婚用,可现在海建却想把它拿去做生意,若是这钱做生意赔了,这到手的媳妇可就没了……
在老人眼里,孩子的婚事可比做生意重要,二老坚持让这钱留着日后结婚用。海建知道介入这行宜早不宜迟,最终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先结婚,后创业。
女友通情达理,毫无怨言的用行动支持了海建的决定,就这样20出头的小伙子用极少的钱完成了人生大事,了却了父母的心愿。结婚后,海建和女友就在自家老式简易楼同父母住下了。创业的事并没因结婚而耽误,海建已在商都相中了一个30平米的店面,为了节省开销、降低成本,他干脆在自家的简易楼前盖了一间小平房作为加工点和仓库,并亲自进货,使原料、加工、销售成为一体。就这样海建的“洋洋”百叶窗小店在1996年年底开张了。
船小好调头。海建的小店运做成本低,百叶窗的价钱比“华泰龙”便宜了不少,产品质量和服务态度又好,很快凭借这些优势迎来了大量客源,每天的生意很红火。
海建和雇来的工人没日没夜的干,白天出去安装,晚上在家加工,一个星期最少要熬两个通宵。激情是无穷的力量,虽然每天的工作量巨大,可是看着生意这么好,再苦再累也干得欢。就这样,海建忙忙碌碌,兢兢业业的干到了1998年。他奢望中的运输车--摩托车早已变成了现实,自己当初的投入也变为现实的利润极大地回报了自己。
初尝苦果连夜撤退
生意做起来了,商都这30平方米的店面可已经满足不了海建买卖的要求了。为了扩大经营和影响,他决定改变营业地点和店铺面积。随即,热闹的南薰东路便有了“洋洋”的“新家”。风云变幻一瞬间,昔日的行业老大“华泰龙”已被“洋洋”抢尽了风头,海建的信心也越来越大。然而搬到了新店之后生意不但未见提高,反有滑坡的迹象,让他陷入了痛苦的漩涡之中……
由于百叶窗的高额利润像一块诱人的蛋糕,引来众多分食之人。1998年银川的百叶窗市场急速扩张,一时间,经营者众多,良莠不齐泥沙俱下。单位面积中充斥着如此之多的经营者,为赢得更多的客源,“压强”变成了互相压价,这让海建始料未及。百叶窗的市场价从110元每平米,迅速跌至30元每平米,利润从200%骤然滑落到不足20%!再好的产品和服务也抵挡不住恶性竞争的伤害,新营业点每年高达十几万的租金压得海建喘不过气来。
苦苦经营大半年之后,海建毅然撤退,图谋东山再起--如果再不停止没有赢利的经营,那么彻底失败必将是等待他的结局。由于租期未到,违反了双方签定一年的租赁合同,海建没好意思去要押给房主的一万元押金,决定连夜悄悄搬货。腾空的房子和狼狈的结局让他心痛不已……
初次品尝翻船的滋味也让海建成熟了不少。因为没有及早看清市场变化导致了这次失败,但自己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对事业对成功的追求,他决定打起精神从头来。
经过对市场的观察和分析之后,海建看到了新的商机--窗饰布艺!经过几年的时间,百叶窗的市场份额正在逐渐减少,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百叶窗效果单一的装饰作用,富于变化的新材料必将逐步取代百叶窗的统领地位,而颜色丰富、质感多样、易于加工、变化多端且风格自然的各类装饰布正是首选。
1999年开始,银川的房地产业也逐步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家庭准备更换住房或重新装修,人们的消费观念也逐步变得更加灵活,银川的窗饰行业潜力巨大。习惯思考的海建又看到了新的希望……
当时银川市场上窗帘布艺店不多,且品种单一,档次偏低,整体水平不高,是一个很好的切入时机。海建的哥哥一直在“银川一职”做服装专业的老师,哥哥决定辞职,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弟弟一起打拼,拿着二姐用9万多元的新出租车换来的7万元,而第一次创业失败的故事给他们带来很大的打击,可是这两兄弟却还满怀希望的开始了“二次创业”。
背水一战梅开二度
1999年底,70多平米营业面积的“洋洋布艺”在众商云集的新华街开业了!新“洋洋”带给了银川消费者新的感觉。海建亲自寻找的货源,哥哥海洋精心设计的款式,让每一个进到店内的人不由得耳目一新--花色、品种繁多的布料制作而成的款式新颖的窗帘,彻底颠覆了人们的陈旧观念,原来不起眼的布可以做出如此多的文章。用布窗帘装点家居温馨且自然,消费者很快就接受了“洋洋布艺”的风格,定单如芝麻开花般节节升高。
每天下班后,海建就用自己的摩托驮着摞地像小山似的布料回家加工,第二天再把做好的成品带回店内。外地若有新的好的面料,海建就尽快地带到银川,书本杂志或脑袋里有什么新的样式,海洋就把它做成样品,所以“洋洋”时常能给顾客新的感觉。
渐渐地,“洋洋布艺”逐步占领了市场,并变成了引导市场潮流的主角。
到了2000年,海建考虑把店面营业面积扩大,以增添更多的品种,吸引更多的顾客。最后,新店面选择在了南关清真寺旁,对面是一个大型灯具市场。装修家居来挑选灯具的顾客便可以被吸引到“洋洋布艺”,无形中又增加了许多潜在消费者。新店200多平方米的面积也使得海建有更大的空间来增加花色品种和经营项目,顾客的选择余地也变得更大。
gjvjxfd
第四篇:学习个人先进事迹心得体王
观看宾川电视台“劳动者风采”栏目有感
劳模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近几天,我认真地观看了宾川电视台播出的电视专题片《劳动者风采》后,对张文同志的先进事迹,感触很深。张文同志能够在平凡的本职岗位上取得突出成绩,得到领导和同事的一致肯定,这与他们勤于学习,善于思考,踏实工作,努力进取的精神是分不开的。通过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做到:
一、要养成努力学习,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两位先进人物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和长处就是刻苦学习,善于思考,他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能够主动自我加压,手不释卷,利用一切工余时间学习,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使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很快得到提高。我们要学习他们努力学习刻苦钻研,是与自己工作的实际需要分不开的。因为如果不注意读书学习,不注意知识的积累,不注意研究新问题,思想就会封闭,思路就会狭隘,在工作中也就拿不出新办法,出不了好主意,工作流于一般化,难以适应新形势和任务的需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像他们那样,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抓紧学习。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工作中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学会用新的理念、新的工作方式和手段、新的技术努力推进工作的创新和发展,并且要不断完善学习方法。要挤时间去学,持之以恒的学,结合现实去学,把学到的知识用于指导工作,反过来在实际工作中去检验所学的知识。
二、要养成勤奋敬业,踏实肯干的好作风
张文同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忘我的境界去教好书、育好人,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为了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一心扑在工作上,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只要工作需要,再苦再累也在所不辞。正是靠着这种勤奋的敬业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培养出了一届又一届的高中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我们树立起了学习的榜样。通过学习先进,我觉得我们就要像他们一样用满腔热情,恪尽职守,勤奋踏实工作,以持之以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去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三、要养成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好品质
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工作作风可贵之处在于他们通过艰辛劳动,在本职岗位上取得一个又一个成绩的时候,能够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一如既往的踏实工作。这说明他工作时,不是做表面文章给领导看的,更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和利,而是能站在更高的利益上,怀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去完成教书育人这一工作任务。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得养成一种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和脚踏实地的作风。缺乏埋头苦干的精神,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要修炼他们那样不张扬,默默奉献的个人品质。一是要务实,就是要知实情、说实话、想实招、求实效。想问题,办事情,要以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为标准。二是要勤勉,就是要发扬“老黄牛”的精神,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工作上,做到夙兴夜寝,殚精竭虑。三是要吃苦,就是要经受住苦
与累的考验,勇挑重担,敢于到艰苦岗位和困难多的地方去工作,以累为荣,以苦为乐,永葆艰苦奋斗的作风。
对照张文同志的先进的典型、榜样,我想:不管干什么工作,都应该保持一种激情,永远做到对党的事业、对自己的工作激情澎湃地干些事情。张文同志的先进事迹深深地撼动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他们的人格魅力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进,而他们所产生的精神力量,也必将转化成我们实实在在的行动。我要以两位先进人物为榜样,认真对照检查不足,切实改进提高工作,以更饱满的精神状态,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自己的工作不断进步。
第五篇:王化永同志先进事迹(写写帮推荐)
王化永同志先进事迹
(2012年6月)
王化永,男,汉族,大专文化,1970年7月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羊古坳乡赵家冲村,现任隆回县羊古坳乡赵家冲村党支部书记,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科研示范项目实施人,隆回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曾连续三年被评为隆回县‚种粮标兵‛,2010年邵阳市劳动模范,2011年获隆回县‚特殊贡献奖‛,超级稻科研成果和农业生产工作‚特别贡献奖‛、袁隆平院士特别奖金、国家科技部科研成果进步奖等多项荣誉,连续五年被评为代表活动积极分子和优秀人大代表。曾受特邀参加了湖南省第十次党代会,做客中央电视七台‚三农论坛‛、‚三农记忆‛、‚粮安天下‛等访谈节目。
一、努力创业,个人致富不忘家乡
读高中时,家里人口多,王化永还吃不饱饭,经常是一整天里只有晚上才能回家吃上一碗红薯饭,中午就在学校里吃一包红薯丝。对于饥饿的滋味,他有着太深刻的体会。这段青涩岁月不仅给他留下了最难忘的饥饿滋味,还有难以治愈的胃病。也让他萌生了,要努力学习本领,让天下人都能吃饱饭,不挨饿的美丽梦想。1988年王化永在长沙一家红砖厂工作。几年时间,便熟悉了红砖厂的各个生产流程技术。1996年,王化永承包了湘乡市第三建筑材料厂下属的砖厂。通过一年多的技术攻关,让工厂起死回生,并挣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1999年,隆回县茶山砖厂因为经营不善面临倒闭,听到此讯,王化永毅然转让湘乡的砖厂,返回家乡承包茶山砖厂。短短两年时间,由于经营管理有方,茶山砖厂成为全县产品质量最好销量最畅的红砖厂。几年的时间里,王化永的创业为隆回的劳动就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己也迈入了百万富翁的行业。自己富了,王化永念念不忘家乡赵家冲村的发展建设。要致富,先修路,虽然国家加大对农村公路建设的投入,基本上村村都通了公路。但是到户的组级公路大多都是由村民们自己投资修建,赵家冲大部分农户收入低微,无法凑足修建公路的资金,2009年他赞助赵家冲村14万元修建了一条组级公路,方便了100多农户400多人的生产和生活,为赵家冲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他还帮助生活中有困难的村民,为他们提供生活急需用品,解决生活中的难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和爱戴。
二、重操旧业,高产攻关硕果累累
2007年,王化永当选为县人大代表。虽然在企业界他已是名利双收,但是他却一直‚身在曹营心在汉‛,对粮食问题情有独钟。
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世界粮食市场供求关系悄然发生了转折,粮食由供求平衡逐步转向供求偏紧。国际市场粮价飞涨,库消比安全线骤然跌破,有些国家叫停粮食出口。这些悄悄发生的变化,激起了王化永心中一直未能抹去的梦想---重操旧业,回家种田!
这让他的企业员工、亲友大为震惊。尤其是他的家人,一致反对。他爱人反对最坚决:现在做生意一年能赚几十万元,却要从‘米
箩里跳到糠箩里’,这不是自取灭亡吗?王化永理解妻子怕被种田的辛苦累坏了,但他仍然割舍不下自己的梦想。他劝慰妻子说,‚放弃赚钱回家种田不是头脑发热,不是心血来潮。要居安思危。我做过调查研究,现在农村的青壮年都外出打工了,而留守在家的都是些妇女、儿童、老人,致使‘有田无人去种、种田产量不高’。这样下去,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后果不堪设想!如果我回乡种地,做出高产示范田,探索出一条高产新路子,鼓起乡亲们的种田信心,也吸引那些在外打工的‘主力军’回乡来‘重操旧业’,为粮安天下做出一份贡献,那我这辈子就没有白活。‛ 王化永的一席话让爱人理解了他,也开始支持他。尽心照顾家中两个孩子、两个老人,让他没有了后顾之忧。
2000年,杂交水稻亩产700公斤在羊古坳乡实现;2004年,杂交水稻亩产800公斤也在羊古坳乡实现;可是之后好几年,隆回县在羊古坳乡攻关的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超级稻亩产830公斤、860公斤和900公斤,都以失败告终。此时,一心想在粮食生产上有所作为的王化永进入县乡领导、专家的视线,他们鼓励王化永迎难而上。
自己没有种田技术,接着人家的失败干,自己能保得住不和人家一样失败吗?王化永几个晚上都失眠了。
最终他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破釜沉舟。他通过土地流转在羊古坳乡雷锋村承包了156亩农田,其中连片108亩作为实验大田,成为全国以土地流转个人承担超级杂交水稻高产攻关试验项目的
第一人。
从工业到农业,开始时王化永什么都不懂,只好采取多种措施,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加紧学习。读书看报查资料,拜乡农技站技术员为师,走访经验丰富的种田能手,甚至几次去敲袁隆平院士的家门去请教。
袁院士告诉他,高产就要把好这些关:良种,良法,良田。良法就是要良药,良人,良肥,良好的种植管理方法。良药一定要用充分保护害虫天敌的‚生态药‛,保护田间的生物体。袁院士还语重心长地说,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良人和良好的心态。这个良人就是你不但愿意做这个事,而且有高度的责任心。这些话语都深深印刻在了王化永的心里。他用心体会,什么时候水深点,什么时候水少点,什么时候不需要水……一天到晚在田头转悠,探寻把握得恰到好处的规律。
除了跟袁院士这样的顶级专家学外,他还向农技站土生土长的专家以及富有实践经验的老农学,并购买、借阅有关书籍和最新资料细心学习研究,从整田、播种、育种、到小苗移栽、亩株分配、中耕除草、施肥植保,事无巨细,亲力亲为。他起早贪黑地在田间劳作,仔细地观察水稻每一个生长期的变化。从3月份水稻开始播种到10月份收割完毕,没有哪一天离开过田垄。
王化永付出的汗水、辛勤和经济投入没有白费。他种植的108亩超级稻经专家现场测产,平均达到亩产841.6公斤,超过了国家科技部‚863‛计划第一期目标830公斤。更为可贵的是,这也是
全国单产大面积(100亩以上)最高产量试验田!
喜讯震动全国。2009年9月12日,农业部部长、科技部部长、中国工程院袁隆平等7名院士,各省农业厅、科技厅长,多家科研所、高校专家等一大批‚特殊客人‛共200多人,亲临雷锋村试验田现场,召开全国强优势杂交水稻现场观摩会。此后,隆回县被评为国家粮食生产工作先进县和全国科技进步县。隆回县委县政府授予王化永2009‚粮食生产标兵‛称号,并给予重奖。2010年10月10日,王化永受到袁隆平院士的邀请,向其当面汇报试验田攻关详细情况。听完汇报后,袁隆平给予王化永高度赞扬,希望王化永早日实现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目标。王化永果然不负众望,在2010年大面积实现亩产872公斤,超过科技部‚863‛计划第二期目标860公斤的基础上于2011年成功实现了超级稻第三期900公斤目标,亩产高达926.6公斤,创造了世界最高纪录,使得我国杂交水稻科技水平遥遥领先,攻克了大面积实现亩产900公斤的世界难关。超级稻突破亩产900公斤科技成果被评为‚中国三农十大新闻事件‛‚2011年中国农业十大新闻‛,并得到李克强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祝贺和高度赞誉。国内外主流媒体都做了广泛的报道,影响深远,王化永本人也被誉为‚水稻状元‛‚水稻王‛,成为全球瞩目的新闻人物和典型的科技型农民。并受到很多领导和袁隆平等专家的高度赞扬。三年期间,前来观摩的专家学者考察团不计其数,其中包含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考察团和23个国家商务官员考察团。
在王化永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题词: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王化永说,袁院士的题词是他的座右铭,激励着他为实现粮安天下、完成亩产1000斤高产目标勇敢攀登。
三、科技兴农,帮助群众发家致富
在王化永主持的高产攻关项目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从2009年开始,他便带领赵家冲村、雷锋村、牛形村等314户农户进行1100多亩超级稻推广种植,无偿为广大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开设田间流动课堂,帮助他们进行超级稻生产种植,在王化永指导下,这些农户都获得了高产,在相同投入的条件下,平均每亩超级稻的产量比往年提高了25%。同时,他还以高出市场价30元/100斤的价格收购了农户生产出的大米,方便了他们的出售,为他们节约了成本,产生了农产品经济效益。2011年,超级稻亩产926.6公斤的巨大喜悦,让王化永更有信心大面积推广超级稻,去逐步实现自己粮安天下的理想,为广大农户带去福音。在王化永的示范带动下,羊古坳乡25000多亩水田和周边几个乡镇超过16万亩农田全面种植超级稻,‚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顺利实施。
同时,结合隆回县金银花种植的优势,发动组织赵家冲7名思想进步年轻人种植100多亩金银花,为他们募集资金,帮他们联系专家指导生产,经过2年的努力,金银花的种植为种植户带来了效益,获得了种植户的感谢。
王化永在担任县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期间,认真履行代表职责,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向有关部门提出了有关农村农田的可行性建议或议案达10余件,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他提出的《有效杜绝荒田现象和隐形荒田现象》的议案,针对现状,客观反映了导致荒田的各种因素和杜绝荒田的良计妙策,引起了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在2012年3月县人大常委会刘文成主任在隆回县十四届人大代表会议上高度赞扬了王化永同志在农业科技上的成果,并号召广大代表向王化永同志致敬,向王化永同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