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专业-文献综述

时间:2019-05-13 14:38: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汽车专业-文献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汽车专业-文献综述》。

第一篇:汽车专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院系:工学院

专业:13交通运输 姓名:张 勇

学号:2013093055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摘 要:随着现代发动机的进步,环保立法的加强以及乘客对汽车舒适度要求的提高,汽油滤清器在汽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创新,特殊功能的汽油滤清器也相继出现,汽油滤清器在不断发展、进步,并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汽油滤清器;结构;技术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设计目的

汽油滤清器位于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将燃油中的水分和氧化铁、粉尘等固体杂质滤除,向发动机提供无水、无杂质的清洁燃油,保护发动机电喷系统中喷射阀、冷启动阀等精密零部件,提高发动机的性能,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汽油对于汽车的重要性就如同食物对于人体的重要性一样,没有汽油的供应,车辆寸步难行。另外,在汽油油品方面,如果油品不是很好、汽油内所含的杂质比较多,这会对发动机内的喷油嘴、燃油泵、燃油管路等部件造成损害,从而影响燃油系统的正常工作。因此,在这个时候,汽油滤清器的作用就完全体现出来了。简单的说,汽油滤清器的作用就是把含在汽油中的氧化铁、粉尘等固体杂质或是水过滤掉,一方面可以减少喷油嘴被杂质堵住的几率;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流入燃油系统的汽油油质。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结构

2.1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工作原理

汽油滤清器简称汽滤。汽油滤清器的作用是将汽油中的水分和杂质滤除。发动机工作时,燃油在汽油泵的作用下,经过进油管进入滤清器的沉淀杯中。由于此时容积变大,流速变小,比油重的水及杂质颗粒便沉淀于杯的底部,轻的杂质随燃油流向滤芯,而清洁的燃油从滤芯的微孔渗人滤芯的内部,然后经油管流出[1]。

汽油滤清器主要功能是滤除汽油中的杂质。如果汽油滤清器过脏或堵塞,主要表现为:加油门时,动力起来较慢,或起不来,汽车启动困难,有时候要打火2-5次才能打着。目前多数发动机上装的都是一次性不可拆洗式的纸质滤芯汽油滤清器,更换周期一般为10000公里,如果你加的汽油杂质少,15000-20000公里更换一个也问题不大。滤清器有进出油口箭头标记[2],更换时切勿装反。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2.2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原理

如右图所示汽油滤清器的分级图。滤芯和沉淀杯装在滤清器盖上,与上盖之间分别用密封垫密封。上盖上装有进油管接头盒出油管接头,沉淀杯底部装有防污螺塞。

如图所示各部分名称[3]:

图1 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图

1-螺栓

2-油管接头

3-滤清器盖

4-密封垫 5-滤芯

6-密封圈

7-沉淀杯

8-固定螺栓 9-防污螺栓

汽油机工作时,汽油从进油管接头进入沉淀杯,汽油中的水分和较大机械杂质沉淀在沉淀杯底部,较小的杂质被隔离在滤芯外层表面,清洁的汽油进入滤芯内部,经出油管流向汽油泵。车用汽油滤清器的主要性能要求[4]

(1)总成密封性:将滤清器出油口封闭,进油口连接在试验装置上试验。以油为介质,压力不低于100KPa,保压1min,不允许渗漏。以空气为介质,压力不低于100Kpa,将滤清器置于水中,保压1min,不允许有气泡产生。

(2)总成原始阻力:新滤清器或新滤芯的滤清器在额定流量下,原始阻力(滤清器进出油口压力差)符合标准要求。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3)总成原始滤清效率及堵塞寿命:在固定粒子度为180目和240目时,新滤清器或新滤芯的滤清器在额定流量下的原始滤清效率(按质量计)及实验室寿命达到既定要求。

(4)总成耐振动性能:模拟实车安装方式以加速度98m/s2,振幅为3.5mm,上下振动1h后,滤清器必须符合上述的密封性能、原始阻力、原始滤清效率的限值。

(5)总成外表面质量:新滤清器或新滤芯的滤清器放置在盐雾试验性中96h后取出,表面镀、涂层无起泡、脱皮,单边腐蚀不大于2mm。

(6)总成耐冷热试验:将滤清器置于温度为80摄氏度的恒温箱中1h,然后将滤清器置于低温装置中降温,在负40摄氏度恒温1h。试验结束后,滤清器必须符合上述的密封性能、原始阻力、原始滤清效率的限值。

(7)总成内部清洁度:在规定试验条件下从滤清器清洁面冲洗出的杂质量符合下表规定

表3-1 滤清器清洁面杂质量

额定体积流量Q L/min

≦0.3

≧0.3--2.0

≧2.0--3.3

清洁度限值W

mg ≦6 ≦8 ≦10 汽油滤清器的材料的选择和计算、试验方法

4.1 汽油滤清器材料的选择

材料的选择对滤清器的工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滤材选择考虑的因素:过渡精度、原始滤清效果、额定流量的原始阻力不大于9.8KPA、滤芯的阻塞寿命。另外,滤纸以及外壳、汽油滤清器进出口管口等的选择都需要按要求进行选择,必要时可进行计算选择出合适的材料[5]。

滤芯有多孔陶瓷和纸质的两种,纸质滤芯由经树脂处理过得微孔滤纸制成,滤清效率高,成本低廉,更换方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

4.2 汽油滤清器的设计计算

在汽油滤清器内部,折叠的滤纸和塑料或金属滤器的两端连接,污油进入后,由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滤清器外壁经过层层滤纸过滤后到达中心,洁净的燃油流出。根据奔奔轿车的装配及发动机运作情况需要相应的进行流量计算:Q=AF,Q—额定体积流量,L/min;A—0.00027,L/(min.cm2);F—滤芯有效过滤面积,cm2。滤芯参数计算A=Q/K,A—过滤面积,cm2;Q-额定体积流量,L/min;K-流量常数,m3/h.cm2。另外还需要根据进出油管的直径等尺寸来进行设计计算,从而满足要求,使汽车正常行驶,并注意考虑经济适用性,设计出安全可靠又经济的汽油滤清器[6]。

4.3 汽油滤清器的试验

为了检验汽油滤清器是否有漏胶、破裂等缺陷,需要对其进行试验检验,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三种试验方法:气泡试验、液力特性试验、原始滤清试验。可经过试验进行校核,汽油滤清器过滤性能的好坏对发动机的可靠性、经济性、动力性和其使用寿命均有重要影响[7]。国内外汽油滤清器的情况和发展

5.1 国内外汽油滤清的情况

国内情况:早期国产汽车的汽油滤清器,是采用镀锌铁皮冲成斜孔然后卷成圆筒。这种结构的滤清器效果很差,而且在汽油内水的作用下生成氧化物可直接进入发动机内,引起气缸活塞组零件的磨损。目前,国产的轿车、吉普车、货车几乎都采用装有陶瓷滤芯的282型汽油滤清器[8]。陶瓷滤清器的过滤效率比镀锌铁皮滤芯好,但是滤料本身就是磨料,当砂粒粘结不牢,常有砂粒掉一下来,这对发动机是很不利的。据调查了解,国内陶瓷滤芯的使用寿命差别较大,一般使用几千公里就堵塞,个别也有 用到一万多公里的。这主要与油料的清洁状况、司机保养情况及滤芯本身的质量等方面的因素有关。使用中发现,陶瓷滤芯的孔隙被胶质和杂质堵塞后,通过清洗的办法不易复原,当买不到滤芯备件时,汽车就处在无汽油滤芯的状态下工作。

国外情况:欧美和日本等国的汽油滤清器,由于对汽油过滤性能要求不断提高,由铜网、铜片、多孔纸板发展到了微孔滤纸。因为滤纸过滤效果好而被普遍采用。

5.2 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滤清器行业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在以后的发展中,新能源汽车是国家的重点发展项目,新能源汽车与滤清器关系密切,所以必须高度重视关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另外必须密切关注排放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滤清器的原材料利用,生产工艺和监测要求,对于排放的过滤要求等,要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做好生产准备[9]。

随着汽车工业的发展,相关的标准越来越完善,汽车滤清器标准在汽车行业将逐步替代内燃机滤清器标准,在产品设计和产品监测中应该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车用滤清器。另外,市场是生存的条件,技术必须为之服务,未来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条件,必须领先于市场。结论

本次是奔奔轿车的制动系统为设计研究对象,通过这次设计,可以使我对汽油滤清器的结构和形式进行分析后,对汽油滤清器零部件的布置,滤芯的设计及计算,从而对绘制零部件图纸及装配有了较深的认识,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和绘图能力。同时设计出了比较理想的汽油滤清器,可以提供发动机清洁的燃油,提高发动机的寿命。

此次设计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尝试,通过查阅大量的有关汽车制动系统资料后,能使我学到了很多先进的汽油滤清器的相关知识,培养我对设计的课题的兴趣,对我以后的继续学习、工作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庆福.国外汽车最新结构图册[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3: 52-57.[2] 简晓春,杜世武.现代汽车技术及应用[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 52-53.[3] 肖永清,杨忠敏.汽车的未来与发展[M].化学工艺出版社,2004,5: 60-61.[4] 田晋跃.现代汽车新技术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 5-9.[5] 张世昌,李旦,高航.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5: 20-25.[6] 黄玉美.机械制造装备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15-18.[7] 高志,黄纯颖.机械创新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7:30-31.[8] 邓文英,宋力宏.金属工艺学(第五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 12-15.[9] 陈家瑞,马天飞.汽车构造(第五版)[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6: 120-125.[10] 赵波,赵晓昱.汽车滤清器的相关参数优化与分析[J].汽车设计,2007,2: 30-35.[11] 邓晓东.CG机省油汽油滤清器的设计[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11: 32-33.[12] 孟少农.汽车设计与方法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2,6: 90-95.[13] 张林.机械零件设计手册[M].北京: 冶金工业出版社,1980,3: 10-20.[14] Pietro D, Hubert B, Carlos C W.Observer-based optimal control of dry clutch engagement [J].Proceedings of the 44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 and the European Control Conference, 2005, 31: 440-445.[15] Matthew R S, Michael A D.Modeling and simulation of vehicle ride and handling performance [J].Proceedings of the 15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 2002, 85: 123-140.[16] 刘惟信.汽车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7 [17] 成洁.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及其控制技术[J].城市车辆,2008-7 [18] 刘飞,陈大宇.车辆半主动悬架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J].上海汽车, 2009-6 [18] 张宝琳.汽车主动悬架系统的最优跟踪控制[J].系统仿真学报,2009-2 [20] 陈家瑞.汽车构造[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 [21] 徐安.悬架变截面弹簧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城市车辆,1999

[22] 陈思忠,杨波,杨林,吴志成.非线性复合式悬架系统设计[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7-5

[23] 蒋三青.变跨距变刚度钢板弹簧悬架的设计[J].矿用汽车,1993-4 [24] 梅丽歌.汽车电子控制悬架系统的原理及应用[J].科学之友,2006-7

车用汽油滤清器的发展

[25] 齐志鹏.汽车悬架和转向系统的结构原理和检修[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5 [26] 李明.我国电动汽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J ].科技论坛,2010-3 [27] 章桐,贾永轩编著.电动汽车技术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8] 付主木,王斌, 高爱云, 费树岷.HEV再生制动时电池快速充电模糊控制策略[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2(3): 435-440.(EI: 20122715214982)[29] 张博,李君, 高莹, 等.Plug-in 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优化设计[ J].农业机械学报, 2009, 40(9): 20.[30] 张 松,吴光强,郑松林.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多目标优化[ 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39(7)[31] 王晓明;谢辉;吴志新 混合动力轿车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研制与开发 [期刊论文]-汽车工程2006(06)[32] 徐梁飞,相俊,剑锋.燃料电池混合动力参数辨识及整车控制策略优化[ J].机械工程学报, 2009 [33] 王国海,韩以伦.汽车动力总成参效匹配与仿真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7)[34] 周荣.混合动力汽车与混合动力汽车用发动机.天津: 中国国家汽车技术研究心,2005.[35] LIN C C;PENG H;JESSY W G Power management strategy for a parallel hybrid electric truck [外文期刊] 2003(11)doi:10.1109/TCST.2003.815606

第二篇:汽车网络营销文献综述

前言

随着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技术的发展和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已经扩展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逐渐进入到寻常百姓身边,并给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带来了重大变革。汽车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传统的汽车营销模式受到了由互联网带来的无障碍沟通方式的空前严重的挑战。汽车销售业也已经开始进入到网络化时代,越来越多的汽车企业意识到网络对汽车销售带来的重要推动作用,纷纷挤占这一科技制高点,并将之视为未来营销竞争优势的主要途径。

1、我国汽车业网络营销的发展现状

欧阳丽转在文献[7]《我国汽车营销策略初探》中分析了目前我国的汽车营销策略:(1)强势品牌逐渐降低价格,品牌和价格的双优模式;(2)强势品牌的策略与结构性 价格—产品调整;(3)品牌价值定位和价格优势。并以此得出四点启示。(1)了解顾客需求,针对竞争对手实施差别化战略;(2)构建服务于独特针对性的价值链;(3)以差异化战略避免价格战;(4)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高志杰在文献[27]《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研究》中阐述了影响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的主要因素。指出自主品牌汽车的最大优势在于其价格低廉,相对于其他国际品牌的价格来说,其价格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自主品牌汽车存在诸多的劣势,首先品牌专营店的数量不多,地理位置布局不合理,造成资源浪费和亏损严重,同时现有自主品牌汽车营销渠道模式较为单一,同时营销服务体系质量不高。并进行了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探讨:(1)发展适合自身的营销模式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2)改变汽车消费观念以有竞争力的价格进入市场;(3)实施品牌营销策略,建立起自主品牌汽车的品牌效应,巩固自主品牌汽车的地位。戚金凤在文献[20]《汽车营销策略研究》中对汽车营销策略进行了探讨:首先,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营销模式。其次,建立汽车营销的模块化战略发展模式。最后,环保型营销策略。并列举了汽车营销策略的新发展趋势:(1)“微”营销。微博、微视频(电影)等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就很快地被一些勇于尝鲜的汽车厂商所拿来,运用为其主要的营销手段。(2)“炫”营销。简单的游戏机制“,嘿,顶一个”让网民可以有效及时分享,“炫”不仅是80后的主流生活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汽车品牌传播核心DNA。(3)“互动”营销。现在所有的汽车厂商都明白一个基本道理:不互动,不营销!所以,互动是一个在制订营销方案时的最基本的考虑,如果没有广泛的观众参与和互动机制的形成,那这个活动基本可以说是失败的。互动的本身,并不在于为了互动而互动,更重要是一个能否让观众自发形成一个互动机制。(4)“跨界”营销。通过跨界合作进行营销。李昕在文献[26]《浅谈我国国产品牌汽车营销策略》中及刘海涛在文献[3]《探讨我国汽车营销策略》中提出自主品牌经销商市场营销策略:(1)多品牌营销策略、降低经营风险;(2)加大售后服务的力度,提高服务水平;(3)积极发展下线,广泛布点。并提出了自主品牌制造商市场营销策略:(1)品牌设计变化;(2)培养顾客忠诚度;(3)培养顾客忠诚度。

7] 欧阳丽转.我国汽车营销策略初探[J].汽车维修,2015(01):2-3.[8] 杨萌.基于品牌战略的豪华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21):77-78.[9] 王敬.关于汽车营销模式的几点探讨[J].科技与企业,2014(17):117.[10] 刘海亮.汽车营销渠道的管理与发展策略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4(09):201.[11] 王香.中外汽车营销渠道模式的对比及对策研究[J].科技创业家,2014(09):242-244.[12] 杨德荣.什么是汽车营销“正在发生的未来”?[J].中国机电工业,2014(07):36-37.[13] 孙振.奇瑞汽车营销策略创新[J].无线互联科技,2014(02):91.[14] 魏传鹏.浅析汽车营销的现状以及发展[J].才智,2013(29):3.[15] 冯刚.基于网络环境的汽车营销[J].科技视界,2013(28):35,64.[16] 曲丹.浅析汽车营销的6C模型[J].经济管理者,2013(26):272.[17] 刘小勇.汽车营销不必推倒重来[J].汽车观察,2013(10):4.[18] 刘海涛.探讨我国汽车营销策略[J].品牌(下半月),2013(09):76.[19] 许恩军,陈海山.我国的汽车营销策略新探[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2):77-78 [20] 戚金凤.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科技资讯,2013(02):222-223.[21] 万腾.我国汽车营销市场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1):91-92.[22] 佟子鹤.新时期汽车营销的创新模式发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114.[23] 闫忠.浅谈我国的汽车营销模式及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家,2012(17):243.[24] 张建友.基于网格营销的汽车营销网格的构建[J].中外企业家,2012(15):82-83.[25] 刘文静.当前经济形势下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企业导报,2011(17):113.[26] 李昕.浅谈我国国产品牌汽车营销策略[J].民营科技,2011(03):69.[27] 高志杰.自主品牌汽车营销策略研究[J].经济管理者,2010(17):228.

第三篇:汽车召回事件 文献调查报告

文献调查报告

课题名:由汽车召回事件引发的思考

团队名:

成员名:

2011 年月

目 录

一、调查方案………………………………………………………….2

(一)调查目的和任务……………………………………………….2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范围………………………………………….2

(三)调查内容和问卷………………………………………………..2

(四)调查方法和样本量的确定…………………………………….2

(五)确定调查经费预算…………………………………………….3

(六)质量控制与保证……………………………………………….3

(七)其他……………………………………………………………..3

二、课题设计论定……………………………………………………..3

(一)选题背景……………………………………………………….3

(二)研究内容……………………………………………………….5

(三)研究价值……………………………………………………….6

(四)研究基础……………………………………………………….7

三、调查全面总结…………………………………………………….8

(一)准备阶段 ………………………………………………………8

(二)实施阶段……………………………………………………….9

(三)研究阶段..………………………………………………………9 附件…………………………………………………………………....14

一 调查方案

最近汽车召回事件频频发生,光是去年就有22位厂家总共实施了36次召回行动,平均每月3次,召回车辆累计已超过28万辆。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厂家在回收过程中巨额的运营成本,这使得召回行为本身就意味着诚信和勇气。不过召回频率之高,又让消费者对现在的汽车的品质充满了疑虑。为此,我们我们组织了此次调查:

(一)调查目的和任务

在汽车召回事件在中国车市愈演愈烈的情况下,特组织此次面向广大汽车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此次调研旨在了解消费者对召回事件的看法,在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汽车行业内存在的管理缺陷,进一步加强其责任意识,完善汽车召回制度,为保障中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供参考和支持。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范围:全国范围内的网友

调查对象:所有收到网络问卷的网络用户 调查单位:每一个被抽中的用户

(三)调查内容和问卷 1)调查内容

1、了解汽车召回事件对消费者今后购买的影响

2、消费者对我国汽车召回制度的认识

3、对汽车召回事件事后处理的看法

4、探索召回事件激增的原因 2)调查问卷见附件

(四)调查方法和样本量的确定

1)本次调查拟以标准问卷工具,采用采访法进行访问调查。

2)由于本次调查没有充足的可以利用的有效的辅助信息,根据实践经验,我们选取P=0.5得到一个样本量的保守估计。在相对允许误差不超过5%,且置信水平为95%的条件下估计样本量。样本量确定的计算公式及步骤如下:

1、初始样本量的确定:

N0=t^2PQ/△^2 N0=1.96^2*0.5*0.5/0.05^2 =384(人)

2、样本量的调整:

考虑到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50%,对样本量作如下调整得到最终样本量n’:n’=n0/0.60=474(人)

(五)确定调查经费预算

(六)质量控制与保证

1.严格按照调查方案,遵循随机性原则,保证样本具有充分的代表性; 2.严肃调查纪律,按调查要求,保证调查数字真实可靠; 3.充分的检验,确保调查信息的效度与信度的高度一致;

4.实行分组督导制度,统一部署,科学调度与协调,避免虚假现象; 5.汇总前、中、后完整性和正确性两方面审核以及数字录入无误审计; 6.出现问题及时弥补解决;

7.逐级审核,层层把关,随机回访10%,联合堵假。

(七)其他

调查时间:2010年10月1日——2010年10月10日

二 课题设计论定

(一)选题背景:

2010年1月份来,丰田、本田、日产接连召回汽车,涉及中国十多万车主。发生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汽车召回共77次。而2009年全年,汽车召回总共只有57次,在汽车召回事件在中国车市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我们准备对此问题进行调查。此次调研旨在了解消费者对召回事件的看法,在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研究 3 的基础上,发现目前我们车企存在的管理缺陷,进一步加强其责任意识,为完善汽车召回制度,保障中国百姓的安全提供参考和支持。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是指由缺陷汽车产品制造商进行的消除其产品可能引起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缺陷的过程,包括制造商以有效方式通知销售商、修理商、车主等有关方面关于缺陷的具体情况及消除缺陷的方法等事项,并由制造商组织销售商、修理商等通过修理、更换、收回等具体措施有效消除其汽车产品缺陷的过程。1国内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纷纷建立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制度。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由汽车缺陷引起的安全问题日益增加。为此,我国于2004年开始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

2004年3月12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商务部、海关总署等四个部门联合发布《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规定我国缺陷汽车召回由国家质检总局主管,鼓励汽车制造商采取主动召回,必要时采取主管部门指令召回。

2004年10月1日该规定正式实施,率先将M1类车辆(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不超过9座的载客车辆)纳入召回范围。之后国家质检总局于2006年、2009年先后分别发布公告,将M2和M3类车辆(驾驶员座位在内座位数超过9个的载客车辆)、N类(至少有4个车轮且用于载货的机动车辆)和O类(挂车和半挂车)车辆纳入缺陷汽车产品召回范围。

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工作自开展以来,取得了良好成效。据统计,截止2009年9月,我国共召回缺陷汽车305.6万余辆,涉及56家国内外企业的226种车型,召回次数达192次,为社会挽回直接经济损失近30亿元。

2010年,汽车召回仍受广大人民的关注,根据中国汽车召回网发布的召回公报统计,2010年涉及国内的汽车召回一共95次,其中涉及召回乘用车约117万辆。2010年,实施召回的汽车制造商仍以合资品牌企业为主,克莱斯勒、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也多次发布召回公报;而自主品牌中,只有奇瑞一家企业召回了3200辆瑞麟X1,仅占2010年国内乘用车召回总量的0.2%。

虽然我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已实现良性发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主动召回率不高。据统计我国已召回车辆中受国家质检总局调查影响而召回的达到88万辆,占全部召回车辆的28%;二是召回处理措施不够完善,国内制造商以召回方式消除缺陷的意识不强,大部分制造商甚至没有完成过一次召回,而更倾向于通过“技术服务”等方式处理质量问题;三是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虽产销量不断提升,但其召回观念与国际化的汽车企业相比差距较大。2研究汽车召回的影响的重大意义:

通过我们的调查和研究,有助于厂商、消费者还有国家各个方面都深刻的了解汽车召回的影响。

1)就消费者角度来看,可以使老百姓更加熟悉汽车召回,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生命健康权、财产安全以及公众利益。

2)从企业制造角度来看,对汽车制造商的产品设计和改进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

3)在召回制度方面,通过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的反馈,发现问题,对于国家进一步完善汽车召回制度,进而更一步保障汽车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研究的主要思路

我们分别从视角、方法、途径、目的四个方面进行介绍

1)视角:本次调查主要从汽车企业,消费者,召回制度三个角度来进行。2)方法:文献调查法,网络查阅法,筛选法

3)途径:通过互联网,图书馆,书店等地方来查阅各种文献,主要包括各种文字文献和数字文献。

其中:文字文献主要指报纸、杂志、书籍、档案、日志、日记等材料。

数字文献主要指统计年鉴、统计报表、数据表格等

4)目的:通过我们的调查和分析,可以了解目前我国汽车召回的现状,发现消费者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对汽车召回的自主性以及召回制度的实施力度和不足之处可以有个深刻的意识,以便于各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

(三)研究价值:

1创新程度

虽然说近两年来对于国内汽车召回的问题研究的比较多,但是系统、深刻的研究其影响的很少。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研究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方向,有比较广阔的创新空间。2理论意义

汽车召回无论对厂商、消费者还是国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从保护消费者权益和与国际接轨的角度看,缺陷汽车召回势在必行。汽车召回制度是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法规,是反映汽车产业对汽车消费者生命及财产是否负责的一种制度,不能以“中国汽车业尚处在幼稚阶段”为由而无限期推迟或不实行这一制度。长期以来,由于基础工作薄弱、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系不完善,经多个生产和销售环节之后,使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缺乏互动的平台,对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双方都产生了损害。

2)汽车缺陷召回有利于推动汽车工业和汽车市场的健康发展。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缺乏自主开发能力,尤其是轿车产品基本是通过合资合作企业引进的,这些产品中许多是输出国更新后的产品和淘汰的技术,某些缺陷问题早以得到解决。有些缺陷由于产品销量小,加上用户缺乏相应的知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缺陷汽车召回也是汽车今后售后服务的一种行为,它使用户对实行汽车召回制度的汽车制造商有一种信任感,反过来也是汽车制造商对市场的一种自我保护。3)汽车缺陷召回能够使厂商和消费者取得“双赢”。缺陷汽车不仅给用户造成危害,同时也会损害汽车厂商的信誉。问题汽车流入市场将会严重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

4)汽车缺陷召回将对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更加严格。某种缺陷的汽车产品需要召回,受伤害的不仅仅是汽车制造商,也可能是零部件企业。

5)汽车缺陷召回有利于实现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汽车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任何汽车产品都会有需要改进的地方。许多被召回的汽车实际上并不存在行驶方面的安全隐患,召回是为了改进汽车的机动性能和配置,目的是让汽车的 6 质量更好,让消费者更加满意。一次成功的召回丝毫不会对厂商及其产品的形象造成危害,相反,将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厂商的信任度和忠诚度。3应用价值

就消费者角度来看,可以使老百姓更加熟悉汽车召回,更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生命健康权、财产安全以及公众利益。对于解决消费者在购买前发现质量问题难、购买后出现质量问题举证难、发生质量问题后纠纷解决难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从企业制造角度来看,对汽车制造商的产品设计和改进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可以对提高零部件质量稳定性提出宝贵意见;通过对消费者的调查,了解消费者的需求,进一步完善售后服务和改善企业管理制度,这将有利于对汽车进行大范围的检修、检测,及时发现问题,并有能力及时召回。

在召回制度方面,通过消费者和汽车制造商的反馈,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汽车召回制度,进而更一步保障汽车质量,维护消费者权益。

(四)研究基础

1.已有相关成果 1)对于管理方面:

一是快速扩张的发展战略会导致企业管理失控。二是过度削减成本埋下了产品质量隐患。

三是公司与供应商的捆绑式合作模式存在很大弊端。四是质量管理体系重在执行。2)对于制度方面:

一是国内汽车召回制度亟待完善,在中国意欲大展拳脚的各方车企责任意识仍有待加强。召回并不是单纯的认错或改错,而是一种维护和提高产品质量的一种必要的手段。

二是召回制度需以保护消费者为前提。

三是国家应该设立更多第三方检测机构,保持一定的独立性。2.主要参考文献

[1].谢滨,吕春燕.汽车召回制度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软科学.2010(4)[2].曾国平,李雪松.建立我国缺陷汽车召回制度的思考[J].经济管理.2004(23)[3].冯子煜.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对中国汽车业的启示[J].中国贸易救济.2010(4)[4].王琰,王赟松.汽车召回现状及缺陷模式研究[J].汽车工程.2008(11)[5].陈莉,庄明惠.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对国内汽车企业的启示[J].中国质量.2010(4)[6].孙建业,王柏苍.丰田汽车召回事件对我国石油企业的启示[J].国际石油经济.2010(3)[7].李金桀.丰田召回门带给中国制造的思考[J].光明日报.2010年03月28日 [8].陈晨.丰田“召回门”对商用车行业的启示[J].汽车与配件.2010(3)[9].张天蔚.保护消费者权益是汽车召回目的[J].中国贸易经济.2002(10)[10].谌洁.盘点2010年国内汽车召回大事件[J].中国工业报.2011(3)

.三 调查全面总结

(一)准备阶段

1、选题

最近汽车召回事件频频发生,光是去年就有22位厂家总共实施了36次召回行动,平均每月3次,召回车辆累计已超过28万辆。这些数据的背后,是厂家在回收过程中巨额的运营成本,这使得召回行为本身就意味着诚信和勇气。不过召回频率之高,让消费者对现在的汽车的品质充满了疑虑。在此背景下,我们决定开展有关汽车召回事件影响的课题。

2、初步探索

确定了大概方向之后,我们小组着手于相关文献资料的搜索阶段,通过我校的图书馆资源与网络图书资源,搜索到与课题有关的文献50篇,经过仔细筛选之后,最终确定10篇。

3、研究假设

参考搜集到的部分文献之后,我们初步假定汽车质量下降是造成召回门事件 8 频发的主要原因,并且召回门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度以及未来的购车计划。

4、调查方案(调查总体部署计划)(见附件)

5、调查队伍

陈 丹:命题选择及确定

侯翠丽:文献搜集

高 姗:调查方案设计

汤新成:调查结果整理

冉新歌:调查总结的撰写

赵 迎:资料全面整理及制作

(二)实施阶段

快速浏览相关文献,进一步进行资料筛选,小组成员及时沟通,分享心得和看法,逐步缩小课题范围,效率颇高。

(三)研究阶段: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析,提炼出所调研课题的主要观点。对于汽车召回事件频发的原因和所造成的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思考进行了阐述。具体内容见下:(1)质量管理重在执行,力保产品整体质量

据调查,对于现在汽车召回大增的原因中,选择汽车整体质量下降的有41.25%,与此同时,还有32.34%的消费者选择零件供应商质量整体下降,此外,选择汽车厂商管理制度不当,处罚不完善的和厂商责任心缺失分别占16.17%和5.94%。由此可见,产品质量不合格是造成汽车大量召回的主要原因。

我国汽车业,进入新世纪后,宇通、苏州金龙、大金龙、恒通、黄海等汽车企业先后通过了ISO/TS16949质量体系认证,这是一项结合了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汽车行业质量管理要求的技术规范,经多年实践,在质量管理与缺陷预防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效果。但就目前来看,尽管国内一些企业通过了认证的门槛、拿到了证书,但将质量体系真正融入到企业日常管理中才是更为关键的要 点。绝不能为了应付认证而做出花哨的表面文章,否则,TS16949证书将与市井中常见的“花钱办证”别无二致。质量体系认证是严肃认真的,企业在贯彻质量体系时同样应不打折扣的严格执行,这也与企业管理中常说的一句话相呼应——重在执行

汽车产品的研发是一项科学、严谨的长期工程,一款乘用车型的开发时间可能长达数年之久。一款汽车产品在设计之初便需进行整车参数的匹配优化与关键总成选用,在试制阶段进行长期路试与持续改进,直至最终定型,进行生产销售,这才称得上成熟的定型产品。

但在商用车业内,由于企业、用户以及多方原因,产品的开发周期被压缩。从提出需求到产品设计,直至公告下发、产品销售,最短只有几个月的时间。目前客车业普遍存在用户“点单制”的风气,即在产品开发时选择用户指定的发动机、变速器、车桥、悬架等配套产品,这对传统的汽车产品开发流程是一种颠覆,车企无法对产品的配置进行优化,而且往往受制于供货周期,新型号的客车产品无法进行30000km路试,这便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质量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因此,严格执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合格下线势在必行。

(2)召回不影响继续购车,对召回汽车及时转手

被问及到在召回汽车后对您的购车计划有何影响时,40.26%的消费者认为召回汽车是正常现象,不影响购车计划,23.10%的消费者表示不再关注,绝对不会购买,同时,有24.75%的消费者会把召回事件作为参考,也许会改变购买汽车计划。

可以看出,消费者在未来购买汽车的消费信心还是很足的,在召回事件频发的现实面前,消费者大多显得很平静,他们也并不以召回与否作为衡量汽车质量好坏的标准。当然,也会有人对频频的汽车召回产生质疑。有消费者认为,车辆下线之前已经经过各种安全测试,发动机等核心技术都应该没有大问题,从这个角度说,车主不必过于担心,反而觉得厂家主动召回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现在汽车召回的事多了,消费者不会因某款车被召回过就不买。当然,如果一个厂家召回频繁,消费者也会慎重购买。但是,对于已经出问题的汽车消费者的态度还 10 是很坚决的。及时转手处理掉已经出过问题的汽车是大部分消费者的首选,毕竟汽车关系着人身安全。

(3)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完善汽车产品召回

在被调查的消费者中,有56.77%的人认为我国的召回制度急需完善,很多都不合理,认为我国的完善制度在进步,正与国际接轨的占32.34%,由此可见,从2004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以来,我国的汽车召回工作有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有不足之处,我们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1.加强法制建设,从法律的角度完善汽车召回

按照现行的 《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那些故意隐瞒产品质量缺陷、规避主管部门监督以及因制造商过错致使召回未达到预期效果的企业,仅仅只会受到主管部门重新召回、通报批评和罚款的处罚。在中国,企业违规的成本最高只有3万元。但如果选择召回,费用轻易就会超过千万元。不把条例改成法,召回问题就很难有突破。

第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建立对消费者的赔偿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第二,在汽车召回中增加相关保险内容。鼓励保险公司适时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召回相关保险产品。充分发挥保险经纪公司等中介机构在投保方案设计、风险管理等方面功能,利用其引导广大汽车零部件厂家、整车厂家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第三,根据实际情况出台汽车质量责任险法案,将汽车质量责任险作为保险公司承保的范围。2 建立完善的全国召回信息系统

建立完善的全国性的召回信息系统目的就是采取各种形式和手段扩大信息的搜集能力。当消费遇到汽车质量问题时,可能会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反映出来。那么,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全国各地消费者反映出来的问题汇总起来,提供给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作为定性的依据,从而确定该问题是否为普遍问题。为了对大量信息进行筛选和管理,国家应建立大型数据库系统,将车辆信息、技术数据和各类缺陷投诉等信息进行系统管理。信息采集方式主要有:汽车安全热线电话投诉、互联网问卷投诉、信函、早期预警信息及制造商报告等。因此,实施汽车产品召回制度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信息反馈中心—— 汽车召回信 息系统。提高缺陷汽车产品质量认证的权威性和加大违规处罚的力度

由于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技米问题,必须成立一个由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的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并由专家委员会实施对汽车产品缺陷的调查和认定,提高其诀证和结论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根据专家委员主管部门可以委托国家认可的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实施有关汽车产品缺陷的技术检测,并且,这个国家认可的汽车产品质量检验机构必须是独立的 公正的和非企业性质的,它的检验结果必须具有权威性,必须作为国家主管部门决策的重要依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认证的公平性和权威性。同时,为了打击违规的企业,创造主动召回的社会环境,国家应修改《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的处罚规定,加大顶风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如对于违规企业处罚几千万和上亿元的惩罚),使之不敢不承担起召回的义务,促使企业提高召回的主动性。4 把召回纳入考核企业诚信问题的重要标准

为了加强对企业召回制约的力度,有关部门应把召回纳入考核企业诚信问题,每年通过企业诚信公布,加强对消费者的引导,促使企业更加关注诚信问题,从而增强召回的主动陛、积极性,增强产品的质量,巩固在消费者心中的口碑。例如有关部门通过发布风险警告对汽车产品进行曝光等。(4)应主动道歉,要酌情赔偿

在问到是否在意汽车召回的处理结果和商家态度时,有59.74%的被调查者认为在意,起码有个道歉的态度,有26.53%的认为不在意,只要把召回的车修好就成。与此同时,关于商家是否应该被召回车主的问题,认为应酌情考虑车主利益,给出适当赔偿的消费者有67.33%,只有26.40%的人认为赔偿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汽车的安全质量。车企在汽车产品出现问题之后,应该主动道歉,安抚消费者,消除消费者对商家不信任的消极心理,维持自己良好的商业信誉,维护企业的长远利益。

另外,应采用新的赔偿责任认定标准。汽车召回制度本身在于保护消费者,因而必须处理好赔偿难的问题,完善产品责任制度。现阶段,《产品质量法》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作为判断产品是否有缺陷的首要标准。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最低的质量标准,汽车质量符合这一标准未必不存在缺陷。况且我国没有在 12 司法上确认行业责任——符合国家标准的商品因缺陷致消费者人身或财产损害的由制定该标准的国家部门承担责任,这便存在汽车质量虽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但仍然侵害消费者的安全权,而消费者最终却无法寻求法律救济的可能。故而,应当以产品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构成危险作为提供法律救济的首要标准,只要汽车存在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或说明缺陷,即使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也构成侵权,由制造商承担责任。附件:

您对汽车召回了解多少?

---汽车召回事件认识调查问卷

朋友,您好!

近日,丰田、本田、日产接连召回汽车,涉及中国十多万车主。汽车召回在中国车市正呈现激增态势。为更好的服务大家,我们特设计此次问卷,希望了解您对这些汽车召回事件的看法。谢谢合作!

第1题:您觉得现在汽车召回大增的原因是什么? A.汽车整体质量下降 B.零件供应商质量整体下降

C.汽车厂商管理制度不当,处罚不完善 D.厂商责任心缺失 E.其他

第2题:作为消费者,对于召回的汽车您会怎样? A.正常现象,不影响购车计划 B.不再关注,绝对不会购买

C.作为参考,也许会改变购买汽车计划 D.其他

第3题:如果您是被召回车车主,对您的召回车是怎样看的? A.心里不舒服,被修好后希望能及时转手 B.基本不在意 C.担心再出现故障 D.其他

第4题:您认为我国的召回制度如何? A.急需完善,很多都不合理 B.在进步,正与国际接轨 C.没有概念

第5题:汽车召回的处理结果和商家态度,您会在意吗? A.在意,起码有个道歉的态度 B.不在意,只要把召回的车修好就成 C.没有遇到过

第6题:你觉得应该赔偿被召回车车主么? A.应酌情考虑车主利益,给出适当赔偿 B.赔偿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汽车的安全质量 C.无所谓

第四篇:汽车营销论文英文文献

Foreig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rar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for the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and also rare.After the existing data

collection and found that foreig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of literature concentrate on franchising(4S monopoly)in the field.John S Kiff(2000)view is that the car manufacturers, franchise model represents a low input, low-risk and control channel for the market.Franchise mode on the car because franchisees have many requirements, such as the minimum level of sales and service capabilities.Car manufacturers do not need to sell part of investment capital and management, these tasks borne by the dealer.Johny K Johansson McCrane / shaker(1998)that the franchise mode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atures of manufacturers and distributors from the “zero-sum race” into a mutually suppor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in-win” relationship.Abell, Mark(1993)found that consumers store to buy a car through the license, especially high-end cars, not only the purchase of the product itself, but more importantly a symbol of status, peer recognition and the reality of man's spirit so that if The expensive high-end cars with poor car market crowded together on the show, will greatly reduce the value of the former.On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many of our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angles, using different methods to make their respective contributions,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reas: Sized Enterprises Jiang-hui, “Multinational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ls”(2004)proposed: the current mode of the general framework of the car market is divided into three main elements: marketing ideas,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and marketing.Construction of the network from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the network marketing model into construction mode, and network by network models and patterns;from the marketing organization's point of view, the agent system into marketing mode, auto trading market system, distribution system of licensing, multi-brand specialty forms, etc.;from the marketing point of view, the agents and direct marketing model into other ways.Hanxue Chun in “System of China's auto sales and auto sales market structure model”(2002)that: a

reasonable model would be automotive products as the main distributor for the leading all aspects of service features, the user at the core to the Automotive enterprises, automobile products(vehicles, parts and

components), car dealers, car product users, car repair services, auto finance services, car insurance services, and business management

together.He Jihong Yu country side and the “Reform and Reconstruction of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2006), the proposed guidance based on ecological theory, marketing models of new cars: car sales Ecological Park.The park, car manufacturers, dealers, consumers and stakeholders to realize the value of the transfer and for the purpose of forming a value chain and value network, build a “living system” the interests of the community.WANG Yi Jun Wu submerge cases and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auto sales model the dynamic features of analysis”(2005)to

construct a development pattern of China's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of the system dynamics model, marketing model analyzes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various characteristics, and prediction within the next few years, China's overall vehicle sales model pattern trends.Mu Xiaoli and Li Yuan in “emerging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2002)presented a paper on Cultural Marketing Model: Dalian University of arrest and Zhoukuai Bin Yu Duo also “E-commerce will be applied in the automotive marketing”(2002)article,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e-commerce applications in the automotive industry opportunities and difficulties, and e-business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auto industry made a preliminary study.Bear Country Dr.Qian Zaiqi thesis “based on the value of transferring the system mode selection of the Chinese car market evaluation”(2006), the use of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from value creation, value added, value delivery and value of collaborative 4 categories 30 transferring the system to establish the value of indicators

competitiveness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car on the five main marketing mode were evaluated.In summary, the present theoretical model of vehicle service marketing research is lagging behind,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actical level, more, there is a certain lack of theoretical depth;from a local point of view of many, but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infrequent.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practice, an urgent need for our automotive service marketing model features, performance and its future pattern of running in-depth, Ji Tong analysis and research, so as to China's automotive industry to provide the sound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theory of Jian Yi Zhi Dao and useful.原文:

国外少有汽车营销模式的提法,对于汽车营销模式的研究也并不多见。经过对现有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国外汽车营销模式的文献集中在研究特许经营(4S专卖)领域。John S Kiff(2000)的观点是对汽车制造商来说,特许经营模式代表着一种低投入、低风险和针对市场的可控渠道。因为特许经营模式对汽车特许经销商有许多要求,诸如最低销售水平和服务能力等。汽车制造商不必对销售环节投入资金和管理,这些任务由经销商承担。Johny K Johansson

McCrane/shaker(1998)认为特许经营模式最重要的特点是制造商和经销商从“零和竟赛”的关系转化为相互支持的“双赢”关系。Abell,Mark(1993)研究发现,消费者通过特许专卖店购买汽车特别是高档车,不仅是购买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同龄人的认同以及现实男子汉的气概等,如果这些昂贵的高档车同低劣的车一同放在拥挤的市场中展示,会大大降低前者的附加值。关于汽车营销模式,我国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康灿华、姜辉在《跨国公司在华汽车营销模式研究》(2004)中提出:目前一般把汽车营销模式的框架划分为三大要素:营

销理念、营销组织和营销手段。并从营销网络的构建角度,把营销模式分成建网模式、借网模式和并网模式;从营销组织的角度,把营销模式分成总代理制、汽车交易市场制、特许经销制、多品牌专卖形式等;从营销方式的角度,把营销模式分成代理和直销等几种方式。韩学春在《中国汽车营销体系和汽车销售市场结构模式的探讨》(2002)中指出:合理的模式应该以汽车产品为主体、经销商为主导、全方面服务为特点、用户为核心地把汽车制造企业、汽车产品(整车、零部件)、汽车经销商、汽车产品用户、汽车维修服务、汽车金融服务、汽车保险服务和工商管理联系在一起。俞国方和贺继红在《汽车营销模式变革与重构》(2006)中,提出了基于生态学理论为指导的新型汽车营销模式:汽车营销生态园。园区内,汽车生产商、经销商、消费者及相关利益者以价值转移和实现为目的,形成了价值链和价值网,构建了“类生物”的利益共同体。吴泅宗和王奕俊在《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格局的动态特征分析》(2005)中,构建了中国汽车营销模式发展格局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剖析了各种营销模式的动态演化特征,并且预测了未来几年内中国汽车营销模式格局的总体发展趋势。牟晓莉和袁理在《新兴汽车营销模式探讨》(2002)一文中介绍了文化营销模式:大连理工大学的逮宇铎和周会斌也在《电子商务将在汽车营销中得到应用》(2002)一文中详细分析了电子商务在汽车工业中应用的机会和困难,并对中国汽车工业的电子商务改造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熊国钱在其博士论文《基于价值让渡系统的中国轿车营销模式选择的评价》(2006)中,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模型,从价值创造、价值增值、价值交付和价值协同4大类30个指标建立了价值让渡系统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五种主要的轿车营销模式进行了评价。综上所述,目前有关汽车服务营销模式理论上的研究相对滞后,实际操作层面上的讨论较多,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探讨不够;从某个角度出发的局部研究多,但全面的系统性研究较少。实践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对我国汽车服务营销模式特征、运行绩效及其未来格局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为我国汽车产业未来的良性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国外汽车企业营销模式对于我国的启示 The Enlightenment of the Marketing Modes of the Foreign Automobile Enterprises on Our Country 笔者:张建英, 期刊 科技谍报开发与经济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2006年 第11期我国汽车市场营销模式探讨 笔者:白玉,程莎, 期刊 神州团体经济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07年 第30期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现状及对于策 笔者:邢伟, 期刊 天津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JOURNAL OF TIANJIN MODERN ENTERPRISE MANAGEMENT COLLEGE FOR STAFF AND WORKERS 2003年 第04期关于我国汽车营销模式成长的探讨 Probing into Chellona automobile

marketing mode development 笔者:刘飞,徐成, 期刊-焦点期刊 特区经济SPECIAL ZONE ECONOMY 2007年 第08期浅显的议论我国汽车营销模式 笔者:蔡云,聂丹丹, 期刊 神州团体经济CHINA COLLECTIVE ECONOMY 2007年 第08期我国汽车市场营销模式和计谋的成长标的目的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The Sales Mode and Strategy in Chellona Automobile Market 笔者:胡晓, 期刊 上海汽车SHANHAI AUTO 2002年 第10期

第五篇:经济学专业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范文之一

关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建立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许多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很多领域,Michael Hoel 和Tor Iversen(2002)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对强制保险和非强制保险下人们的行为差异进行研究,得出了在某些领域实施强制责任保险的必要性。William R Johnson(1977)对强制保险下的逆选择问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科学合理的强制保险制度可以实现帕累托改进,提高经济效率。Adam Whitmore(2000)建议将强制保险制度引入环境保护中,实行环境责任强制保险,以化解因为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气候改变的风险。

国外学者也从多个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制度进行了研究,Michael G.Faure LL.M(Netherlands)(2004)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进行了研究。他在研究中阐述了目前国际学术界对现行强制责任保险的两个方面的争论,一是强制责任保险政策的制定者制定相关法律和规定时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二是一个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能够根据相关的法律政策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在他看来,这些争论表明了现在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的一个趋势:即从强制第三者责任保险向强制第一责任保险转变。

Michael(2004)教授认为当市场失灵时,对市场给予一定的干涉是必要的,可以增加整个社会的福利。在此基础上他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功能、运行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对强制责任保险运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逆选择等一些问题进行了研究,并给出了自己的意见。

Paul Bou-Habi(University of Essex)(2006)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强制责任保险的作用作了阐述。他认为,适当的强制责任保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他不赞同“家长式的强制保险”,而是提倡“非家长式”的强制保险(NPCI),只有这样才能让强制责任保险的实施走出困境。

Tony Sheldon(2003)认为,现行的强制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太小,强制责任保险应该扩大保障范围,只有在某些关键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实施相应的强制责任保险才能实现社会的安定团结。

从国外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现状来看,发达国家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相对比较成熟,一般都有多个成功实施的强制责任保险险种,并且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立法,实施和监管方面都积累了大量成熟的经验,形成了适合自己国情的运作模式,这 些经验值得我们国家学习和借鉴。

二、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学者对于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也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在强制责任保险的界定方面,杨华柏(2006)、赵华栋(2006)、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人都对强制保险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契约自由是近代民法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对于强制投保的合理性,邹志洪、曹顺明(2007)从多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曾祥生、周珺(2007)等人对强制责任保险与社会保险、政策性保险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阐述。

在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营模式方面,强制责任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两种,其一是由专营公司经营,其二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目前国内学术界普遍主张采用商业化的经营模式,以交强险为例,操道伟(2006)认为,采用商业保险公司代办经营的方式有诸多好处:其一是充分利用了现有的保险资源,避免了政府直接运营的压力;其二是可以实现既定的“不盈不亏”的经营原则,部分减轻了普通民众的投保负担;第三是增加了保险公司的积极性,对提高保险服务质量大有裨益。武汉大学的汪炜(2006)则认为,基于交强险的特殊性质,在效率追求与平等目标发生冲突的情况下,应优先考虑实现效力的安排,即在我国确立专营公司作为交强险的保险人的规定。在交强险实施一年后的费率调整听证会上,也有代表(蔡国峰,2007)提出应参照商业保险模式经营交强险,另外有代表(李冠如,2007)建议采用代办模式来实现交强险的商业化经营。

对于我国目前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邹志洪、曹顺明(2007)认为,我国强制责任保险立法方面存在的不足。对于目前我国确立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广大学者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汪炜(2006)从保险人、赔偿原则、立法方面分析了交强险制度的不足之处。上海财经大学的丁凤楚(2007)认为,我国直接规定机动车强制责任制度的《条例》的法律效力等级偏低。

在完善我国强制责任保险法律制度方面,赵华栋(2006)建议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法律制度体系,修改现有法律制度中不合理的规定,建立科学合理的强制责任保险设定制度。杨华柏(2006)主要从监管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邹志洪、曹顺明(2007)等学者认为,我国当务之急是要明确立法理念,理清立法思路,增设强制责任保险的一般规定;允许地方性法规设定强制责任保险;明确强制责任保险的统一监管机构。

从我国目前的发展来看,强制责任保险发展缓慢,险种较少,理论研究也主 2 要还是局限于目前正在实施的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制度上面,对于强制保险的立法,强制责任保险的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等问题的研究较少,对于整个强制责任保险制度的完善进行的研究较少。

文献综述范文之二

制度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理论综述

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与制度的起源、制度变迁与创新、国家制度供给一起被称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四大支柱”,而且,在很大意义上,制度的起源、变迁与创新、供给与需求都与经济发展和增长相关。从结论上说,有效率的制度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无效率的制度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增长和发展。

一、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回瞻

1.马克思经济增长理论中关于制度的论述

马克思认为,没有抽象的生产,也没有离开制度(马克思的提法是生产关系,实质上就是制度)的生产力及其发展。生产力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组织和运行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持续一定时间跨度的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制度框架)为生产力提供了一个相应发展的制度“空间”,这对许多经济学家研究制度与经济增长和发展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启示。

2.西方经济增长理论主要流派的论述

(1)模型派

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增长或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配置、叠加和质变的结果。他们将各种增长要素作为自变量,把经济增长(通常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表示)作为因变量,确定函数关系,建立各种经济增长模型,解释经济现象。最著名的有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即索洛=斯旺模型)以及卡尔多、罗宾逊、帕西内蒂等人倡导的剑桥经济增长模型。这些经济增长模型实质上只是说明了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中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力求使得产出决定的总需求的增长要与生产产品的总生产能力匹配,逐渐强调了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忽视了制度因素的作用。

(2)结构派

他们认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既是一国经济量(总量与均量)和能力的增长与扩张过程,也是一国经济结构的转换过程。主要有刘易斯等的“二元结构论”;纳克斯的“贫困循环论”;由“投资不可分性”而产生的罗丹的“大推进论”;钱 纳里等人主张的“发展型式”理论;以及“两缺口理论”,以及“平衡与不平衡增长”的理论等等。在这一流派中,已经隐含着制度这一因素和背景。其中,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尤为明显。因此,有人甚至将刘易斯划为新制。

(3)阶段派

代表人物是罗斯托,他将经济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准备条件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不难看出,制度背景的框架越来越明显。

(4)因素派或起源派

这一流派中,丹尼森将经济增长的因素划分成为两大类: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生产率。细分为八个方面,(有人归纳为7个)即:使用的劳动者的数量及结构;工作小时;使用劳动者的教育程度;资本存量的规模;知识的状态;分配到无效使用中的劳动的比重;市场规模;短期需求压力的格局和强度。

丹尼森在1967年出版的《为什么增长率不同:战后几个西方的经验》中利用了因素分析方法。习惯称为丹尼森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引发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各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可以通过模型进行计算,但是,是什么原因(因素)将这些因素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第二个问题:将应该计算的因素计算之后,仍然存在“剩余”或“余值”,即所谓“剩余溢出”,那么,这些“余值”应该归入到哪个因素?

而库兹涅茨强调需求结构的高改变率对现代经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转换率影响巨大。它会引起创造新产品的技术高新与发明,促进新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最终促进现代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速度。

(5)新增长理论派

主要有罗默的“收益递增经济增长模式”;卢卡斯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积累增长模式”;鲍依德的“动态联合体资本增长模式”;阿温杨的“创新与有限度的边干边学模式”等等。这些理论不仅将知识和人力资本因素引入经济增长模式,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增长理论确认了制度与政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并总结出了一套政策来促进经济发展,例如,支持教育;刺激物质资本的投资;保护知识产权;支持研究与开发工作;实行有利于新思想形成并在世界范围内传递的国际贸易政策;避免政府在市场上的大的扭曲等。

(6)劳动分工演进派

杨小凯为代表的这一学派首先指出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先天不足,即,将社会的产业结构或分工状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因素,然后研究资源在其中的最优配置,然后构建了分工演进模式解释经济增长。他们认为,当人们经验不多时,生产率低下,因此付不起交易费用,人们只有选择自给自足。通过实践学习,生产率提高,能够付得起交易费用,因而,人们开始选择高一级的分工与专业化水平。而这种通过专业化学习会加速学习速度,从而可以支付更高的交易费用。这个正反馈(良性循环)将使劳动分工自发地演进。分工之所以能提高生产力正是因为专业化造成了某种信息不对称,卖者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知之甚多,而作为买者 却知之甚少。

杨小凯等人的分工演进理论模式给我们有两点启示:

启示一:促进分工与交易以及知识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和发展极为重要。

启示二:一国的制度创新,应当朝促进分工、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方向发展。

(7)“反增长”或“零增长”派

以米多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认为人类经济增长和发展付出的代价太大,因此主张反增长或增长价值怀疑论;米多斯将人口增长、粮食供给、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等5大因素连接成为一个“反馈回路”,建立了“世界末日模型”。为了避免世界末日来临,就必须使主要的经济增长因素实现“零增长”,因此,该理论被称为“增长极限论”或“零增长论”。

二、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论点

1.诺斯的观点

(1)制度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

新制度经济学派对制度与经济发展有创造性贡献的是诺斯。他关于经济增长与发展理论的核心论点简明扼要,即,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是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的制度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而在制度因素中,财产关系的作用最重要。其依据是,在传统经济学中,市场的运作被假定为完备的信息、明确界定的产权条件和零成本的运行过程。人们在市场交易的过程被过滤为单纯的价格机制的操作,就连为达成交易而搜寻信息的费用也不存在了。在这一模式分析逻辑下,其它一些协调组织与组织经济活动的“制度”和“组织”被看成无足轻重。如果用传统经济学分析方法无法解释1600年到1850年海洋运输业在技术上并无多大进步的情况下,生产率却有较大幅度提高的现象。因此,制度因素不可忽视。制度的功效在于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来界定交易主体间的相互关系,减少环境中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进而保护产权,增进生产性活动,使交易活动中的潜在收益成为现实。

诺斯指出:制度环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生产、交换与分配的基本的政治、社会、法律规则,制度安排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规则,而制度本身是“一整套规则,它遵循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的行为。”也就是说,制度不同于体制,它是一系列被制订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旨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制度框架约束着人们的选择集。既然这些规则不仅造就了引导和确定经济活动的激励系统,而且决定了社会福利与收入分配的基础,那么,制度结构在静态上就决定了一个经济实体及其知识技术出路的增长率。诺斯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将创新、规模经济、教育、资本积累和知识进展等等归入经济增长的原因,其实就是经济增长本身。而引起经济增长的真正原因是制度的变迁。制度变迁是从均衡到不均衡又回到均衡的过程。在各种因素使潜在的外部利润在现有的制度安排下无法实现时,新的制度就有可能建立以降低成本。他认为,除非现行的经济组 织或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增长不会简单发生。进而,诺斯对制度的供给与需求进行了分析,当制度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时,达到制度均衡。这种制度均衡的实现条件是制度供给者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R=MC。据此,诺斯提出了构建有效率的新制度的基本(理想)标准或原则是使得新机制(制度)下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相等或接近。

(2)国家在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国家并非“中立”的,国家决定产权结构,而经济增长有赖于明确的产权,但在技术和现有的组织制约下,产权的创新、裁定和行使代价都极为昂贵,因此国家作为一种低成本的提供产权保护与强制力的制度安排应运而生,以维护经济增长和发展,并最终对造成经济的增长、发展、衰退或停滞的产权结构的效率负责。

(3)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的特征有三个:

第一,意识形态是节约机制,通过它,人们认识了他们所处环境,减少了“试错”成本。

第二,意识形态会通常与个人观察世界时对公平、公正所持的道德、伦理评价交织在一起,也就是说有时会在相互对立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中作出选择。例如,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评价等。

第三,当人们原有的观念或经验与意识形态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试图其意识形态,来发展一套更加适合其观念或经验的新的理性选择。

因此,意识形态是影响制度安排和经济变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国际经济增长中心的最新研究表明:

(1)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维持经济增长和提高经济效率两大难题,而问题的根源在于基本制度框架,例如,寻租。

(2)制度安排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首先,制度通过影响信息和资源的可获得性、塑造力以及建立社会交易的基本规划而扩展了人类的选择,即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制度“矫正价格”的努力成效,即对经济发展的基本的和长期贡献。再次,尽管技术创新会推动经济发展,但在发展中国家技术创新依赖于促进创新、界定产权和契约关系或分担外在风险的各种制度安排。

(3)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方面研究,制度创新需求产生于经济中无效率的增多、技术变化、市场特征以及确立个人与集团维护自身利益方式的立法秩序;而制度供给依赖于立法秩序、制度设计成本及寻找可选择目标的知识基础。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确立以立法秩序为核心的制度环境,塑造市场力量以驱动创新。

(4)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根本问题是缺乏发展市场经济的制度背景。如法律和秩序、稳定的道德、产权的界定、人力资本的供给、公共品的提供、支配交易和分担风险的法规等。因此,在发展中国家,如何使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制订一套公开、透明的规则体系,防止寻租、以权谋私和欺诈行为,为市场经济运作制造出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才是实现市场经济顺利转型并高效 运作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简单的评述及问题

1.诺斯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框架,把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应用现代产权理论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指出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他使制度研究和分析更加成熟,对经济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2.新制度经济学派方法的应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许多原来对制度不以为然的经济学家广泛地吸收和利用了新制度经济学家们的分析方法,普遍认为,解决经济发展问题,不仅只关注资本积累、技术引进、资金筹集、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的改善等等纯经济方面的因素,而更加应该将注意力放在制度因素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上。

3.将制度因素纳入经济增长和发展问题研究的范围内,大大扩大了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视野,而研究对象也由以前的以资本主义发展中小国家或地区为主转向发展中的大国。

4.几个应当深入研讨的问题

(1)在许多人看来,制度仍然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如何将制度因素进一步量化。

(2)既然制度变迁在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怎样才能加快制度变迁的步伐,促进经济的发展。

(3)在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已经非常容易,那么,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石之一的交易费用的地位是否会动摇。

新制度经济学派的许多观点越来越多地为人们所接受,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但上述这些问题仍然困扰着新制度经济学派及其追随者,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

文献综述范文之三

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与评价

经济全球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向纵深层次发展。我国已加入WTO,一方面,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蜂拥而至: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市场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成百上千的我国企业走出国门:我国已渐渐融入世界经济这个大家庭中。但我国绝大多数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政府一时也难以认清复杂的国际市场,因此,研究经济全球化理论已是十分迫切与必要。

一、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回顾

经济全球化理论在西方始于英国的工业革命时期,在过去200多年的岁月里,各主要流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立场对经济全球化做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内容将其归纳为以下几种流派: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的经济全球化思想。我们可从马恩(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简称,下同)1845年的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分析、表述“世界历史”的定义与特征里看出马克思对经济全球化的最初理解。他说:“„„生产力的这种发展(随着这种发展,人们的世界历史性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时已经是经验的存在)之所以是绝对必要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使贫困、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会重新开始争取生活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其次,生产力的这种发展之所以是必需的实际前提,还因为,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可以产生在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在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普遍竞争)使每一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替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86.)恩格斯在其著作《共产主义原理》中指出:“单是大工业建立了世界市场这一点,就把全球人民,尤其是各文明国家的人民,彼此紧密地联系起来,致使每一国家的人民都受着另一个国家的事变的影响。”(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368.)由此可见,最初,马克思把经济全球化寓于“世界历史”之中,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各国人民的普遍交往、彼此紧密联系是世界历史的主要内容。恩格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大工业是导致经济全球化的根本诱因,经济全球化的最根本内容和基础是以世界市场为纽带的世界性的物质生产和消费。1848年,马恩在其合著的《共产党宣言》中又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与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隔绝和对立日益消失。”(注: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267.)在马恩看来,只有在各地区、各民族广泛分工的基础上形成世界市场,才意味着从根本上消灭了各地区、各民族相对孤立的发展状态,从而最终形成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统一的世界市场;同时,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其他方面的交往必然也随之发展起来。由此可见,马恩在这里认识到了经济全球化与民族问题、国际分工的关系,并意识到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非经济影响。马克思在其不朽著作《资本论》里较为详细地论述了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以及它们的影响。他说:“现在,一切国外投资都已采取股份形式„”,(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1030.)“成立国际卡特尔,例如英国和德国在铁的生产方面成立的卡特尔,使得英、德两国的铁产量飞速增 长„„”(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495.)。可见,马克思已经充分认识到了作为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主体:跨国公司的早期形式——卡特尔的性质与作用。后来他又指出,“资本输出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支付手段或购买手段的输出,另外一种是作为投资为目的的输出。”(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653.)“资本输往国外„„是因为他在国外能够按较高的利润率来使用。”(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5,285.)“生产的全球化使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代之而起的是使用来自世界各国原料的工业„„生产的‘国界’因此被模糊。”(注: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497.)从以上论述看出,马恩不仅找到了经济全球化执行主体——跨国公司,分析了经济全球化的具体运行方式:生产全球化和资本运作全球化(商品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的全球化),而且还指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是对利润的追求以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2.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思想。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结合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发展的新特点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相联系的世界经济格局的形成,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巴兰在其《增长的政治分析》中认为,不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是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即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它一方面攫取了很大一部分生产剩余,为发达国家资本主义的加速发展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外来的破坏性竞争摧跨了发展中国家幼稚的民族工业。沙米尔·阿明在其《世界规模的积累》、《不平等的发展》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对外扩张问题。他认为,资本对外扩张的原因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心”(宗主国)的结构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它仅包含一种生产方式,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二个特征是资本积累过程基本上是在宗主国内地产生的,竞争使得内地的利润率下降,使资本不得不寻求距离“中心”越来越远的市场。伊曼努尔在其著作《不平等交换:贸易帝国主义》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下的国际生产价格形成问题,论证了西方发达国家通过不平等交换剥削欠发达国家。美国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伯克特在其题为《第三世界的金融限制和金融自由化:对新古典发展理论的批判》一文中指出,历史地看,全球范围内资本积累的不平衡发展限制了第三世界的工业化,从而妨碍了第三世界国家金融的自由发展,也导致这些国家颁布限制利率的政策。第三世界国家的金融发展及其政策其实是受它们各自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决定的。帕洛依克斯在其《世界范围的资本扩张》、《资本的国际化和社会资本循环》等著作中指出资本的国际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指商品资本被国际化,这引起世界市场的出现。第二阶段是货币资本循环被国际化,资本被迅速积累。第三阶段是生产资本的国际化,引起了跨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

3.新马克思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S.Amin、A.Callinicos和S.Gill是该流派的代表。该流派的主要观点是,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就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帝国主义化,他们认为,今天的全球化代表了反动的全球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胜利(Callinicos,1994),其结果必然是不公平、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与贫富两极分化,当今各国政府已经沦为国际垄断资本的代理人(Gill,1995)。所以,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西方文明(西方体制、西方观念等)的全球性扩张(Amin,1996)。

(二)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

1.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喜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首先,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他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里。他在其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里提出了反对政府干预经济,倡导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他还看到了对外贸易、世界市场对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意义。他说:“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对外贸易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49.)他的经济自由主义在国际贸易上表现为主张自由地发展对外贸易,反对垄断和政府限制政策。他指出:“以某种形式把世界上最远的部分连接起来,让他们满足相互之间的需求,增加生活的乐趣,相互推动工业的发展,那么这样的总趋势就会使大家受益。”(注: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下卷,商务印书馆,1972,356.)可见,斯密不仅提倡国内贸易自由化,还主张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并对经济全球化的总趋势及其影响做了预测。其次,斯密的经济全球化理论体现在其倡导国际贸易的“绝对成本”理论中。他认为,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基础则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的生产条件。它们都可以使一国在生产上和对外贸易方面处于比其他国家有利的地位。如果各国都按照各自的有利的生产条件进行分工和交换,将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增加物质财富。可见,斯密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自然资源或后天的生产条件,并指出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各国节约资源、世界总产品和福利的增加。李嘉图认为,对外贸易是一国经济的重要补充,是一国经济增长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他还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与自行调节。在国际经济交往和经济政策上,他认为使国际贸易处于自由状态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国的繁荣不是由另一国的贫困来促进的,对贸易的自由不加束缚并制定开明的政策,才能最好地促进每个国家的福利与所有国家的福利。他说:“在商业完全自由的制度下,各国都必然把它的资本和劳动用于最有利于本国的用途上„„它使得人们都得到好处,并以利害关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纽带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结合成一个统一的社会。”(注: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2,113.)李嘉图在斯密“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优势”理论即相对成本说。他认为,在资本和劳动不能自由流动的假设前提下,即使一国在自然禀赋和生产条件与他国相比都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仍然会进口产品,因为每一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产品,而应权衡利弊,按“两优取其更优,两劣取其次劣”的原则进行国际贸易。这样,生产总量将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可见,李嘉图不仅认识到国际贸易的作用,提倡国际贸易的自由化,还希望国际贸易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他突破了斯密的见解局限,提出了符合国际贸易实际的“相对优势”理 论,为后来西方各国国际贸易的增长与经济全球化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2.赫克歇尔与俄林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只是解释了贸易为什么会给贸易的双方带来好处,但并没有说明为什么这个国家在生产这种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在生产那一种商品上也具有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说则在此基础上揭示了比较优势的源泉。它从一国生产某种商品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结合起来考察一国的比较优势。根据要素禀赋说,各国所拥有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种类和质量是不同的;国与国、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商品的价格差是产生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而产生各国商品价格差异的原因又是各国生产这些商品的生产诸要素的价格与配置的比例不同。因此,每个国家或地区应利用它相对丰富的生产诸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从事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利用其相对稀少的生产诸要素进行商品生产,就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因此,每个国家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体系中生产和输出前面那些种类的商品,输入后面这些种类的商品。最后,他们指出,国际贸易的一般趋势是可以消除(即使是部分地)工资、地租、利润等生产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别,从而使国际间商品价格与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化。

(三)当代经济学家的经济全球化理论流派

1.新自由主义流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K.Ohmae和W.Grieder是该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经济和市场一体化,其市场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对双方都有利的“正和游戏”,是世界资源的优化组合,绝大多数国家将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得到长远的比较利益。他们还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进步的先驱,因为它正促使全球市场与全球竞争的一体化的出现(Ohmae,1995;Grieder,1997)。新自由主义流派还大力赞美世界贸易组织的积极功能,因为它确立了国际贸易的四项普遍性原则:即非歧视性原则、互惠性原则、透明性原则与公平性原则(Sachs and Waner,1995)。新自由主义派强调市场的作用,通过生产要素在市场上的自由流动达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经济全球化意味着贸易、资本、技术、信息等冲出国界,生产国际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认为,自由贸易有利于发挥各国比较优势,而国际化生产能够实现生产要素的国际间最优配置,形成新的国际劳动分工,从而创造更多的利润,推动经济增长。

2.怀疑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P.Hirst和G.Thompson。该流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个神话。首先,怀疑派从经济史的角度提出,20世纪以来的全球化并不是史无前例的,19世纪末的“金本位”时期就已经出现过全球经济、市场和金融的更高度的一体化。如果以商品贸易对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作为国际经济一体化的标志,那么,1993年的一体化水平与1913年的情况类似(Thompson,1996)。该派认为,如今的全球化充其量是一种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化(Hirst and Thompson,1996),或者只是一种区域化而已,因为它只是三大区域(欧洲、亚太和北美)的金融与贸易的合作(Boyer and Drache,1996)。而经济区域化却正朝着逆全球化的方向发展,因为今天的区域经济日益走向排他、封闭与保护。所以,目前的区域化不是全球化的发展,而是阻力(Gordon and Weiss,1998)。所以,当今的经济全球化完全是一种错误的“夸张”(Hirst,1997)。同时,该派通过大量的定量研究,认为“全球化”学派所认定的国家弱化与消亡完全是耸人听闻、无知可笑的,因为这从根本上低估了国家和政府干预国民经济的持续性力量,目前所有国际间的经济交往只有依靠国家与政府的协调和推动,才能保证经济合作的正常运转。所以,政府决不是国际化被动的牺牲者,而是国际化的主要建筑师和设计师(Gilpin,1987)。

另外,怀疑派认为,国际化并没有使南北差距、不平等消失,相反,它意味着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经济边缘化的发展,因为贸易和资本更多地在发达国家间流动,并由此产生更强大的“排弱”效应(Hiest and Thompson,1996)。怀疑派还认为,在经济结构方面,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际化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世界经济的不平等、不公正的旧秩序和等级结构。所以,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只能导致更极端的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世界文明分解成不同文化、宗教和种族的独立领地,而不是什么世界大同、全球文明一体化的出现(Huntington,1996)。

3.秩序转型派的经济全球化理论。其代表人物是Anthony Giddens、J.A.Scholte和M.Castells。该学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推动社会、政治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并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Giddens and Castells,1996)。目前的经济全球化是史无前例的。跨国界的政治和社会正在对世界进行重大的调整,国际与国内、外交与内政的界线已不清晰,所谓的“国内外相交的事物”日益成为一种新的意义上的“边疆”,经济全球化正在促使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空间急剧扩大,成为影响一个社会和地区的决定力量(Rosenau,1997)。所以,该派认为,经济全球化正在产生一种强大的“转型”力量,导致世界秩序中的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剧变(Giddens,1996)。另一方面,这种世界秩序的剧变又充满着变数,因为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在根本上是一种偶然的历史进程,谁都无法预测它的发展方向与它所构建的新世界政治经济秩序(Ruggie,1996)。

二、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及我们的观点

(一)对各流派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

1.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本文认为,马恩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来考察经济全球化问题。他们抓住了资本的本质“夺得整个地球作为它的市场”,并科学划分经济全球化的三个阶段:商业资本全球化、借贷资本全球化与产业资本全球化。因此,他们不但预见了分工、资本、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而且还从商品经济和资本运动的规律性角度揭示了经济全球化的根源。但他们毕竟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性,无法提出有关经济全球化具体方式的见解,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也分析较少。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经典经济学家较客观地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破坏了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攫取了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生产剩余”,并使发展中国家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中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但他们没有看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也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新马克思主义派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是有失偏颇的,他们只看到西方文化、体制伴随着经 济全球化输入的负面作用,并把这种作用认为是主要的,而无视经济全球化对全球经济发展所起积极的、主导作用,最后得出一个悲观的经济全球化结论。

2.对古典或新古典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斯密和李嘉图都认识到对外贸易及其自由化的重要性,这无疑具有进步意义。斯密提出的绝对优势理论在当时对指导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他只看到了其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而掩盖了在一个不平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对外贸易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及其工业化的负面影响。另外,在现代信息社会里,作为“绝对优势”的自然条件与生产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已退居次要地位。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无疑比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对国际贸易更深刻、更有见地,但他的理论建立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等一系列假设条件之上,因而大大降低了其理论的可操作性。赫克歇尔与俄林仅从生产的角度来分析国际贸易的产生,并认为国际贸易的结果导致各国各生产要素价格趋同,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他们没有揭示国际贸易中资本的作用,以及国际贸易对欠发达国家的不利影响。

3.对当代经济学家经济全球化理论的评价。新自由主义派认为,经济全球化从长远来看会使“绝大多数国家”受益,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先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工业革命至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亚洲的欠发达国家仍陷于贫穷、落后之中。所以,这是经济全球化程度不够呢,还是应把“绝大多数国家”改为“少数国家”?本文认为至少应改为“部分国家”。怀疑派的一些观点也值得推敲:他们认为经济区域化阻碍了经济的全球化,其实,经济全球化与经济一体化是紧密联系、互为条件的。从地域的维度看,全球经济不可能同时一起实现一体化,而是部分地区先通过签订契约实现区域内国家经济的一体化,经过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邻的两个区域又通过协议实现两个区域内的经济一体化。以此类推,当全球经济都实现了一体化,经济的全球化也就完成了。秩序转型派肯定了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经济、社会、政治的巨大影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同时他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偶然的、其发展趋势是不可预测的,这就否认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类对世界认识的可知性,显然是错误的。

(二)对经济全球化的几点看法

我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市场机制成为世界经济运行的主导规律时,全球经济走向紧密合作、相互依存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在宏观上表现为各种生产要素如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在微观上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在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各个方面的既合作又竞争。有关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我们提出以下几个观点:1.经济全球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趋势,是人类节约全球资源、保护全球环境与自身文明的一种进步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2.经济全球化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经济上的合作与竞争,不存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性质之分、正确与错误之分、应该与不应该之分,至于在全球化过程中出现的不公平、不平等现象,是因为各国生产力水平差距的现实体现,属于人类道德调节的范围,需要通过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来解决。3.资本对利润的追逐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机;节约资源、提高 经济效率,从而保护环境是人们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动机;而科技革命是经济全球化的自然动机,同时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通讯工具等)。4.经济全球化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经济区域化仅仅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一种方式里的一个环节),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是曲折、多变的,但其趋势是可以预测的,也是可知的。5.经济全球化与各国经济国际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紧密联系,世界经济的发展将经历一个由浅至深的渐进过程:从国际化起步,发展到全球化,最后实现世界经济的一体化。

下载汽车专业-文献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汽车专业-文献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际贸易专业文献综述

    山西省对外贸易的优势、缺陷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的研究 文献综述 引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加入WTO组织的国家也越来越多,由于组织内国家相对的自由贸易,导致了国家间的竞......

    设计专业 文献综述

    xxx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第1页 文献综述 在选此次课题前,曾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不仅搜集了大量的成功案例,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对其进行了反复翻阅和学习,从中收益很......

    关于《汽车轻量化》有关文献的阅读报告

    有关《汽车轻量化技术》文献阅读报告 引言: 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内涵是指:采用现代设计方法和有效手段对汽车产品进行多种优化设计, 或采用新材料在满足汽车正常工作的各项要求......

    汽车专业求职信[★]

    汽车专业求职信 来源:(58.com)发布时间:2011-05-27 汽车专业求职信 尊敬的领导: 好您! 很高兴参加贵司公的人才招聘。俺作为汽车业专即将毕业的本科生,确信想在贵司公寻求份作工。......

    自荐信格式--汽车专业

    今天,好范文的小编为你搜集到了的求职信,内容齐全,简单而不失礼节,敬请收看!xiexiebang.COM;尊敬的领导: 您好!感谢您百忙之中来关注我的求职信。很高兴参加贵公司的人才招聘。作为......

    汽车专业自荐书

    尊敬的领导: 您好! 我叫XXX,现就读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所修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 术。长久的学习和实践,对领域的知识,也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作为汽车维修专 业即将毕业的......

    汽车专业教学计划

    临沧市技工学校汽车专业教学计划 (适用于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 一、培养目标 以培养实用型汽车中级维修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技工学校现有汽车维修专业的师资和技能训练的......

    汽车专业求职信

    汽车专业求职信 汽车专业求职信1 尊敬的HR: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阅读我的求职信。我是xx学院05届汽车专业的一名应届毕业生即将面临实习踏入社会的我对未来充满着期待我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