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在务实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教育部课题《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课题组的各位领导、各位辛勤耕耘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课题实验学校-----陕西省延安市富县沙梁中学的课题学术负责人于少堂,今天,我是抱着学习这样一个心态来参加本次交流研讨的盛会,为了得到各位参会领导、同仁的指点,我就把我校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向诸位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组建素质过硬的研究队伍。
现在,课题研究的热潮日益盛行,可是一部分老师对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仍一知半解,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把握不住“把来自教育教学实际作为起点,把服务教育教学作为归宿”的研究原则。甚至给课题研究蒙上了功利化的色彩。我们富县教研室近几年在课题研究的倡导、培训和执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在政策导向上也做了不上的工作,比如说,把是否有课题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大多数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了课题研究的行列中来,像我们沙梁中学自2012年秋季以来,几乎人人有课题,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和德育管理,有30个市级微型课题、10个省级微型课题先后结题,两个省级规划课题已经递交了课题资料等待结题。但就教师真正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来说,有一部分还是因为上职称,这样就出现了研究走形式、研究不出来具有推广价值结论的不良现象。接到《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这个规格较高的立项书后,我真正感到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保证质量的顺利开展,也为了带动高效研究的风气,我校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和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引导,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潜能,同时选取12位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课改带头人组建了课题研究试验队伍,保证了业务资源。这也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人们常説,态度决定成败,只有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才可能有所收获。
二、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开展。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亲自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德育、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年级主任,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并加强对实验环节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每个研究阶段子课题的确立、成果的整理、问题的研讨都要经过研究小组的讨论。我们还专门修订了《校本研修制度》汇编,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在经费投入上,我们一贯坚持“只要是合理的、有益于工作的”就全力支持,仅2013年课题经费投入就达2万多元。通过制度保障的约束,不仅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组织,也确保了研究的有序和高效。
三、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鼓励教师大胆研究,创新研究。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已经有两年多的课改历史,好多瓶颈问题还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如课堂的长效评价机制问题),而此项课题的研究正好就是对课改工作的延续和整理,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最大的优势。但由于好多教师缺乏研究的经验,老是感觉自己的理论支撑太单薄,能扑下身子吃苦,但不善于梳理总结,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所以缺乏自信,老是怀疑自己行不行。为此,我校专门请教研室的邬主任到我校就研究的流程、方法、技巧做专门培训,解开课题研究神秘的面纱,破解了老师“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困惑。教导处还专门制作了《课题研究手册》,把学习、观摩、反思、跟踪、小结等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既不额外增加教师的负担,又强化了课题研究的专业针对性。解决了以往试验教师因负担过重而不愿参与的问题,如果教师把一项工作当成了负担,必然会出现应付交差、敷衍了事的结果。
四、注重学习交流,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组织课题沙龙。为了引导教师把研究研讨常态化、生活化,我们每月组织一次课题沙龙,就近期的研究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放松的心态下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的习惯。
2、注重外出交流。2013年9月,我校三位实验教师到丹凤县组织的陕西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做专题报告,新颖的课堂组织模式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好评,同时他们也带回了好的理论和做法,运用于自己的课题实践之中。
3、教导处搭建反思交流平台。每学期教导处都要安排三次大型的常规检查,特别是近两年运行基本趋于规范的教学反思都由教导主任亲自检查指导,然后在教职工例会上作细致的总结,把比较典型的反思案例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讨,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积极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除参加常规的教互研活动外,每个备课组每个月必须安排一次邀请领导参与的主题研讨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5、积极参与延安市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经验交流活动,除了学习南征老师主编的课题简报外,市教研室还在3月7日延安市课题实验学校搭建了经验交流的平台,拓宽了我们学习借鉴的眼界,帮助我们把更多的优质资源引进来。2014年3月10日下午,黄陵县店头中心小学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等一行五人参加了我校的课题阶段研讨会。12位实验教师就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子课题“如何培养学生高效预习的能力和习惯”的研究情况作了汇报交流。分析了学生的预习现状、阐述了自己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归纳了自己总结的经验、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困惑以及今后准备努力的方向,德育处主任就班级自主管理的经验也与兄弟学校做了交流,店头小学的代表也谈了参会的体会,交流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整个会议在热烈有序中进行,各中心发言人准备充分,内容真实,各备课组成员积极补充,各抒己见,所有参会人均感到受益匪浅,达到了交流、探讨、学习、进步的目的。
6、利用联片研修加强校际之间的互动。
近年来我们联片研修的主题是高效课堂,和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为此我们每次活动都有意识的安排实验教师上示范课、参加点评互动。同时,我们还主动申请承办全县有效课堂教学大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的机会,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流通、经验共享。
6、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
为了避免走弯路、走老路。我们在自主研究的同时,先后三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课题研究专项培训,两次邀请县教研室参加课题研讨进行业务指导,2013年11月,南征老师还来我校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提升了我们看问题的高度。
7、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
规划课题研究的周期比较长,我校把规划课题与课改相结合,依据课改中形成的“三环节导学模式”(预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我们把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主题定位在“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预习”这样一个学习的起始环节上,经过半年的实践研究和资料分析,实验老师利用假期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3月10日进行一次学术研讨,各教师均已拿出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教导处负责正在整理研究结果,计划在校内推广,经过试验验证后进行再研究。如果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显著,我们将安排下阶段的研究主题: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合作、高效探究的的习惯和能力。
五、课改工作一如既往不放松。
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改的进程,是对前期课改的细化深入研究,所以课改将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课改工作上,一方面我们加强集体备课中的备写。《学研稿》是一种集学案、教案、练习、作业于一体的教学材料,一开始主要追求了内容形式上的多样化,2012年到洋思中学考察回来后,开始注重强化备教法和学法指导,突出课堂使用的实效性。二是在使用时强化二次备课的落实。看老师有没有二次备课的痕迹,有没有教法、学法的二次批注。在检查课题研究效果时,我们就有针对性的看预习环节的落实怎么样,效果怎么样。这样一来,课改和课题研究相依相辅,互相作用,老师积累的材料就越多,经验也就越多,两者齐头并进。如果把课题研究比作鱼,那么常规教学就有如水,任何课题研究如果脱离了教学实际,必将是纸上谈兵,最终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课题研究中面对的问题:
1、我校教师结构老化,性别比例差大,经验型、细致型教师比较多。但大多数女教师都面临上有老、下有小,自身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的现状,所以无形中影响了教师的进步意识和创新意识。开展课题研究也是教科室怎样要求就怎样做,研究缺乏个性。
2、我校班次大,中青年教师教师的课业负担重,语数英老师都是带两个班,在课题研究的精力分配上还是有些影响。
3、教师的理论建构还需加强,好多老师还是有想法,但上升不到理论角度,在经验推广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以上是我们在课题研究中积累的经验和面对的问题,希望能够得到各位专家、同仁的批评和指点。同时,在课题研究方面不断成长的我们,对未来的研究旅程充满信心和期待,一定会为本课题研究画上圆满的句号。
最后,借今天这个平台,我想对所有热衷于课题研究的同行们说,实现中国梦是华夏儿女共同的理想,实现《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的课题梦,也应该是在座各位的共同理想,我们用辛勤和智慧构筑的课题梦,必将让承载民族希望的中国梦更加辉煌!
第二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经历着 收获着 成长着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一、课题研究基本做法
(一)理解课题研究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学校的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的提出是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新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的实践,只有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显得十分必要。为了转变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我们突出培训目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同行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路,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教研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建立课题研究机制,为课题研究提供措施保障
1、注重学习,端正认识,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等辅导讲座,提高实验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展特长,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浏览学校魔灯网站等方式,使家长清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最后对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
2、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多次邀请专家和各级名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师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成为课题实验的新亮点。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组织教师前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学习,加强校际交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会议,以期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准。
3、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我校成立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信息技术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全体教师则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保障和规章的约束,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上下互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5、建立经费设备保障机制
作为一所大学校,要提升教育品位,创建特色名校,必须增添、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如今我校已拥有网络计算机房、教师课件开发室、多媒体教室、电教室,建立起校园局域网,利用魔灯系统平台创建了学校网站,硬件与软件配置为稳步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参与并实施好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课题研究
1、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备课重点以“活动设计”为中心,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实践活动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实用性。课题组还定期就课题实验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研”。
2、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形式,探索课题研究的模式
⑴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其他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受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⑵定期举办实验论文、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实验教师将实验论文以及优秀教学案例上传到学校网站,其他教师通过发帖子谈感受,谈体会和反思,起到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作用。
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分析会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讨解决课题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保证了课题实验的稳步推进。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我们的指导教师队伍中,有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级教坛新星,学校把他们作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挖掘课题研究资源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示范课教学,分析教学个案,举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把我校的课题研究推向了深层次的发展。
4、强化过程记载,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每个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都严格按照要求,定时收集、整理好常规性研究资料。
⑴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资料的积累。我们收集了研究过程中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并及时归档、总结,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校课题组分别用照片、音像进行了记录。
⑵各个年级段由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比较大,所以其过程也有很大区别。我们主要结合学校子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制定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步骤。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阐述
(一)在课时设置上
实验过程中,在课时的设置上实行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结果我们发现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活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课程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由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的师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四)活动模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逐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而在中高年级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外。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棉花棉被》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报告。
(五)活动评价形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向的结果性评价。后来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家长评和教师评。其后,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汇报星”、“智慧星”、“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过程。
(六)活动主题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整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文化、艺术、科学、环保等多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力的保证。
三、认真研究、发挥作用
课题组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是得到普遍使用,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了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目前,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具有主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各年级、各学科均开展了专题实践活动、常态综合实践活动课,多项实践活动DV短片如《春播》、《捉河蟹》等在央视《大风车·我看见》栏目中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全程管理,以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进行有效调控,为课题资料的再利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课题研究的态度,观念意识的更新,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地提高。
(二)促进了学生学的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为: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四、正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课题组已经进行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然而由于时间与课题组成员能力、精力的限制,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盲点。
(一)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盲目,一些教师遇到具体问题不是通过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此外,由于教师代替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了学生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化和成人化倾向。
(二)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很大功夫。一个任务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其创造性,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此同时,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很高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的研究与现行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之间该如何协调? 如何看待及评价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一些教育管理者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在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但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认为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四)如何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合理评价?
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评价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但在实验中该如何结合、怎么侧重,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将继续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功能。
要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课题研究的兴起,需要学校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方针;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题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尚不稳固,专家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我们衷心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给老师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
第三篇: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一)——王英莲
素质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必须有一种紧迫感,都应当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开展必须和未来人才的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教育部陈至立部长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革教育观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尤其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为主。”这表明,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能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是21世纪人才的核心品质。我们的教育应当促进学习生动、活泼、主动地有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肯动脑、勤动手、有个性的创造型人才。
一、阅读教学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迫在眉睫
教学是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尤其是小学阅读教学更有创造因素。因为:(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本身既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还会表达出丰富多样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2)•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3)•小学生正处在思维发展时期,更需要发展创造思维。而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本身和教材的创造因素以及儿童待发展的创造思维,来提高阅读教学的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1)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提问很少,提问的思路不开阔;学生的答问重复的多。这主要由于教学缺乏创造性造成的。(2)•教学方法机械死板。如不少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教一句,学三句。又如受教学模式的束缚较大。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多种阅读教学模式。教学时,根据不同教材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但目前在教学中,往往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课课是一种模式,这样就显得机械死板。(3)受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太大,凡考试都要以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要求做标准,否则即给扣分。因此教师教学不敢有半点灵活。有这样一个例子,题目要求根据意思写成语,有一条是“思想一致,共同努力”,学生填“齐心协力”,老师判错;还有一条是“刻画描摹得非常逼真”,学生填“栩栩如生”,老师也判错。原因是第一条应是“同心协力”,第二条应是“惟妙惟肖”,这是标准答案!其实,中国语言之丰富,词汇之多,所谓同义词、近义词,相应的不止一条,怎么会就有一个答案呢?老师以标准答案为圣旨,学生即把原来活跃、灵动的心收起来了。这样的教学能不束缚学生的创造思维吗?(4)•更主要的是缺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有的学生课堂上提出个人看法,有的老师不但不支持,反而批评学生,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以上不难看出,抛弃阅读教学中的机械死板的形式主义以及非民主的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即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所需的人格,使学生沉睡的创新
潜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并使之升华,形成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无限的创造能力迫在眉睫。
二、发挥语文学科功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一定目的,运用已有的知识,通过思维活动,产生新认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思维的智力活动,新颖独特是它的本质特征。创新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个性品质三个方面。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
(一)发挥语文教材蕴含的创新教育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与态度。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能力品质的基础和动力。它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两个方面。
创新意识是一种渴望用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超常规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意愿。创新意识强的人总是能够从超出常规和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欲望和可贵的创新勇气。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
(二)发挥语文学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任何学科都具有发展学生思维的能力。但由于语言的性质作用,决定语文学科具有发展思维的特殊功能。语言与思维是相互联系的。思维是认识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体现。语言和思维处于一个统一体之中,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是统一的。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一方面要进行思维活动,另一方面通过语言的学习,又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勇力。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就是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创新的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思维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是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是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补,是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交融。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有助于推陈出新,产生大量新奇独特的构想,被认为是创造思维的核心。直觉思维则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敏锐洞察、直接理解和整体判断,是一种灵感的迸发和认识的顿悟,被认为是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对思维能力正在形成的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是最根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1、•设法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应是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对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发言,切忌过早评价或越俎代疱,否则会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限制学生思维的展开。
2、•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师生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要以经过不断的评价和引导而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
3、•把语言文字训练同思维训练密切结合起来。比如,可以将字词教学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词义的辨析中进行思维训练。学生在多次比较过程中,积极用脑分析整理,区别异同,可以促进迁移想象,培养迁移思维能力。
(二)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和发展创新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去努力。
1、•师生间加强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要善于创造一种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地投入进去,动脑思考问题,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参与,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2、•把语文学习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语文教师要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把语文教学活动组织得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从而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如教学《海上日出》一课,运用投影图像和配乐朗诵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等多种手段施教,课堂教学造成一种美的情境,既可使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激发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展开想象,又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感知和理解教材。
3、•把教学始终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维果斯基认为,儿童身心发展包括两种水平,一种水平是“现有发展水平”,另一种水平为“最近发展区”。正确的教育,不能只是去顺应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而应立足“最近发展区”,依靠儿童正在成熟的身心机能,使“最近发展区”转化为高一级的“现有发展水平”。教学的原地踏步,会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挫伤儿童的学习兴趣。众多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儿童对力所能及又要开动脑筋的问题,一旦有了独立思考的正确结论时,就会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这种情感又反过来激发
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组织得具有一定的难度,以达到一种“跳起来摘桃子”的目的。
三、改革阅读教学方法,训练学生创新能力。
(一)设疑导释,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没有质疑就没有思维,就没有探索,更谈不上创造。想质疑,是创造意识的启蒙;会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端;而释疑的过程正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在释疑中得到升华。
1、引导学生乐疑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的确,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设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新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1)教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态。
①要坚信: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小进,大疑大进,无疑不进。切忌满足于学生表面上的、暂时性的“没有问题”而不着力去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更不要有“质疑恐惧症”,担心教师自己驾驭不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如一位教师教学《田忌赛马》,在课间,她听到学生议论一个问题:这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谁?于是在紧接着下一节课中,她大力肯定了同学们所提问题的价值,并引导学生结合对
课文中心思想的理解进行议论释疑。由于教师善于抓住学生疑惑之处,及时强化了本课关于中心思想的重点训练,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②忌不耐烦。“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懂!”“刚才不是已讲得很清楚吗,还不懂!”“你昨天有没有预习!”这类表现出不耐烦并带有责备语气的语言会关闭学生质疑的闸门,应列入教学忌语。
③不要怕学生在质疑时出现“无轨电车”“脱缰野马”的情况。要看到,此时学生的思维已处于兴奋状态,正等待教师去引导。
(2)掌握学生难以生疑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引导。
学生一下子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对此,教师要对学生多鼓励,只要能提出问题,就大力表扬。二是学生满足于一知半解。对此,教师就不要随便表扬了,可以即时追问,促使学生提出更有深度的问题。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对此,教师就要作些具体的引导。
(3)运用激励性的语言。
激发学生乐疑的语言不能简单化。棒极了!真棒!好棒!这三板斧得多就不会灵了。我们运用的激励语言要有变化而到位。例如:询问法──“这个问题怎么解决?相信我们班同学是能解答的。”“看谁提出的问题多,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质量高。”
激将法──“有人敢回答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吗?” 辐射法──“他提的问题很好,但这只是一种看法,其他同学还有别的看法吗?”
此外,激励性的体态语运用也能很好地促使学生乐疑。(4)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富有创造性的质疑
学生在质疑上往往会闪现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教师要善于发现与鼓励。一位学习在学习寓言《守株待兔》时打断别人的发言,提出:“猎人用陷井并获取猎物的方法不也是守株待兔吗?这有什么不好呢?”这样的质疑不拘泥于现成结论,敢于反向思维,大胆探索,这正是创造性的表现。教师即时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保护,以后就更乐于质疑了。
(5)创设乐疑的情境
教师特别要注重创设问题情境。疑难和矛盾的问题情境,学生最感兴趣,也就容易引发问题。一位教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引导学生理解“中部井法”的有关文段时,故意错画示意图:两个表示掘进的箭头没有对准。于是,这一情境引起了学生的疑惑。学生对照,纠正了示意图。
(6)要回应学生的质疑,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要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每一个提问。要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或即时引导释疑,或当即由教师解释,或交代在深读课文时解决,或提示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找答案,等等。总之,对学生的质疑要有满意的回应,不能敷衍了事。不然,学生求知欲得不到满足,质疑的乐趣也就会随之消失。
2、引导学生会疑
我们要尽量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这就需要让学生做到会疑。(1)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①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各种水平的提问一是感知性的提问。如:詹天佑克服了哪些困难?二是理解性提问。如: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三是评价性提问。如:在这个句子中,用XX词比用XX词好吗?四是创造性提问。如: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既是本段的中心句,又是全文的总结句,把它作为课文最后一段不是更好吗?要引导学生不停留在直觉型的质疑上,而要引导学生逐渐掌握思辩型的和探究型的质疑。
②让学生掌握不同阶段的质疑重点
在学习一篇课文时,不同阶段是有不同的质疑重点的。在初步感知课文阶段,可抓“写什么”质疑。在深入理解阶段,可重点抓“为什么”和矛盾处质疑。在消化吸收阶段可重点抓“怎样写”质疑。
③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方法质疑
用比较方法找问题是质疑的好方法。例如,《别了,我爱的中国》一课中三处写了“别了,我爱的中国,我全心爱着的中国!”它的含义是什么?最后使用时,“别了”的后面为什么标上感叹号?
④引导学生能从矛盾中质疑
不少课文在内容上有些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的地方,其实正是作者落墨的着力之处。例如《挑山工》中挑山工所走的路比游人长一倍,而所用的时间并不长;《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鲁迅救助了车夫并不欣慰,反而“变得那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穷人》中桑娜企盼着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抱回了西蒙的遗子后又那样“忐忑不安”,门一响,甚至“惊得站起来”,仅仅是怕自己挨揍吗?这种“自相矛盾”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引导学生在这些地方上质疑,也可以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使通过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⑤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质疑
在课始抓课题质疑有助于学生运用预测、猜想的方法理解课文思路,以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飞夺泸定桥》,一位学习质疑:题目中的“飞”“夺”各是什么意思?文章重点写什么?“飞”与“夺”这两部分怎么接?这样,学生就能对照自己的猜想,主动有效地阅读课文。在课中可回顾课题质疑,•让学生进一步理清文章思
路。•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在课中,可以引导学生再回顾课题重疑:写到这里,为什么还未讲到“只有一个”,课文这前半部分与后半部分及课题有什么关系?这一问,就促使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结构。
⑥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质疑
词句教学在小学是十分重要的。要多让学生在品词品句中提出问题。如,《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中“他接过助手递过来的镊子,从伤员的腹腔里敏捷地取出一块弹片扔在盘子里。”学生抓住体现人物动作、感情的关键词语进行了质疑:“敏捷”是什么意思?如果把“敏捷”换成“迅速”“灵敏”“熟练”行吗?这里为什么用“扔”而不用“放”?还要注意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难句进行质疑,如,涵义深刻的句子、长句、情感强烈的句子、在课文结构上有逻辑关系的句子(如过渡句)、归纳总结的句子,等等。
⑦引导学生从课后练习题中学习质疑
教材中课后有不少精心设计的问题,这些大都是质疑的典范。学生可以参照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方法学习提问。
⑧要教会学生从多方面质疑,特别是从理解、积累、运用语言文字方面去质疑。例如,从推敲重点词语、探究内容联系、学习表达方法、突破重点难点等方面质疑。
(2)质疑学法指导的操作方法
学会创造,就要学会质疑。我们要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质疑方法,不能让学生死背条文。对小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进行渗透点拨,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能质疑,还要重视肯定学生质疑的方法。如,“这位同学用比较的方法质疑,真好!”“能抓住重点词语质疑,很好!”“这也是一种质疑的方法。”还可追问学生用了什么方法质疑。当学生质疑卡壳时,可以提示方法帮助学生质疑。
3、引导学生释疑
(1)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信息的实质
要有效地引导学生释疑,教师就一定要能正确判断出学生疑在哪里。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质疑的深层信息,了解其实质,以便对症下药。一位学生在听读“我才不吃那苦头呢”这句子时提出:为什么要吃老虎的头?老师很快判断出,这学生闹出这笑话的实质是分不清声母h和k的发音。于是,教师在读音上稍加提示,学生这问题就解决了。一位学生在学习“独钓寒江雪”这一诗句时质疑:“钓”是什么意思?教师很准确地判断出,“钓鱼”的“钓”大家理应都会明白,这位学生的疑问实际上是:为什么会钓雪?这是因为学生没掌握古诗句语序的特点,于是,教师引导这学生理清了“下雪天在寒江独钓”的句序,学生就正确地排解了这疑难,并更好地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有关知识了。
(2)分类处理学生的质疑
要注意对学生在某一阶段提出的问题分类处理。例如,在课始阶段,对一些简单的字词问题,可让学生再读课文与查字典解决。对与中心关系不大,而学生又知之甚少的常识性问题,教师可即时作简要说明。对理解课文有直接关系的,可在细读课文时解决。对学生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切忌不归纳分类、不分类处理,或是不作出回应。
(3)要重视处理课末质疑
学生的质疑与释疑是有一定的阶段性特点的。在课末,要注意提高释疑的深度。例如让学生联系课文的中心思想,写作思路等。这时,可把释疑与让学生读收获与总结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参与释疑,使释疑既起互相帮助的作用,又使学生有汇报展示自己释疑能力的机会。在这阶段的释疑,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做好补漏补缺的工作。
(4)处理好学生提出的节外生枝的问题
在质疑时,学生提出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是难免的。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可顺着学生提的问题加以引导,让学生的问题回归主旨。如《飞夺泸定桥》有一句子:人走上面摇摇晃晃的,就好像荡秋千一样,教学时,学生问:“荡秋千不是很好玩吗?”对此,教师加以引导,•这是个怎样的秋千?•(十三根凌空而架的铁索)在什么地方荡?(几十丈的深谷,水急浪高)在什么情况下荡?(炮火连
天)这样,学生的思绪就回到课文所述的情境了。对一些与本课训练关系不大而又不易一下子解决的,可放一放,留下悬念,放在课后解决,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引导学生作课外延伸。
(5)释疑要准确
在引导学生释疑时,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作反馈,让学生准确地释疑。学生甲提出问题:“雨天过晴”是什么意思?学生已帮助释疑:“是大雨过后的意思。”这时,教师及时抓住词素引导:“‘晴’呢?”学生乙马上给予正确的释疑:“大雨过后,太阳出来了。”
(6)要顾及全体学生
对学生的质疑,可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分别把这些问题交给不同程度的学生解决。这样,既满足了各层次学生追求释疑成功的需要,又促成学生间的互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二)——徐金丽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应该是阅读教学的永恒主题,“以读为本”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书声琅琅”应该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特征。无论何时何地,无论语文教学改到了什么程度,放弃了读,就等于放弃了一切。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补充内容,续编故事,启发创造性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记叙文,根据表达的需要,某些情节又是会有跳跃性或写得相当见解,甚至省区不懈,而在阅读时,又往往需要对这些地方进行扩充和填补,才能获得真正的理解,这就为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想象的条件。如《鸟的天堂》这课中的前四节是作者巴金在一个热天的黄昏和朋友们划船出去玩,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河面很宽,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船平静地在水面移动。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象一曲音乐。”教学时可引导想象,深入体会意境。“白茫茫的水上没有一点波浪”会使人产生什么感觉?“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是怎样的情景?“那声音”指的是什么声音?由这些内容想象出一幅充满情趣的画面:宽宽的河面水平如镜,四周的一切都十分平静。载着几个人的一只小船在水面上缓缓地移动着。三支桨有节奏地拨着水,碧波荡漾。那桨划动时发出的咿呀声和拨水的哗哗声就像一曲悦耳的音乐荡漾在宁静的河面上„„从另一个方面表现出“鸟的天堂”的迷人的美。又如《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秀短诗,要体会诗人对延安精神的赞颂,光靠读不一定能行,但是,通过“追寻”一词去进行想象,就可以获得真切的感知。追寻“叮咚的流水”,实际是讲人们在延安度过的革命岁月;追寻“枣园梨花的清香”,想象毛主席等革命领导在延安从事革命活动的情景;追寻“开荒的镢头”,体会大生产运动中所体现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追寻“杨家岭讲话的会场”,联想到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中国革命的正确领导。由这四个“追寻”实在的事物,通过展开想象,引发了读者对延安精神的领悟以及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任何描绘得再细腻的作品,总要留下许多艺术空白,要我们边读边想象边补充,就会体会到作品中那言而不尽、余意无穷的艺术韵味。这样的想象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精心选才,深入研究,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例如《司马光》一文中,司马光果断地办起石头砸缸,使思维变通的结果。在学完课文后,我又问:假如你是司马光,你会怎样做呢?有的学生说一起用力推倒水缸,有的说爬上假山舀水等。虽然方法不是最好,但是这样反映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又如 诗歌《秋思》,描述的是:秋风乍起,居住在洛阳城里的诗人想给家里人写封信,可想表达的意思太多,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当捎信的人准备出发时,诗人担心匆匆写的信不够完全,于是又匆匆拆开已封的信查看。学生很难理解诗人那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不明白诗人为什么将封好的信又拆开,现正值中秋佳节,而我班留守儿童特别多,在这月好明
圆时,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们最想的是什么?再加上秋天是最令人思乡的季节。见秋风而起乡思,古来有之。待学生进入角色,及时给学生布置一项作业:拿出纸和笔给远在异乡的爸爸妈妈写一封信,以表达你们对他们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指导不仅精简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而且又给学生打开了广阔的自我探究的空间,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广度以及灵活度等都得到良好的锻炼,这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了必要的作用。教师还应当将发问权归还给学生,抓准时机,鼓励学生质疑,尝试自悟。
三、利用语言,发散思维
美国加德纳教授经过多年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提出了“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思维方式”,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仅是其中的两种方式,“每一种智能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启示我们,无论师生,在进行阅读教学时都要注意创新形式,以多种方式来解读文本,结合阅读内容开展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我没有采用一般的问答方式,而是创设了“登基盛典”这一场景,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通过“小记者”采访“老国王”、“雄日”和曾经培育出美丽鲜花的“孩子”之活动,使学生深入领会文本的主旨。在表演与对话的过程中,学生不光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智能,而且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的智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又如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课文《胖乎乎的小手》,结合课文内容,我以“手”为主题开展
了多项学习活动:认识小手,用手指作画,拓印自己以及亲朋好友、老师的手,设计图案,再挑选一两个手印图案,写下这双手为自己做过的令人感动的事,以及开展天天做家务的服务活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手的生理知识,而且调动学生与他人的互动,锻炼了学生的艺术设计和写话,还渗透了可贵的情感教育以及劳动教育,学生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获得的却是富有个人意义的生命体验。如果说文本阅读强调的是“智商式思维”,那么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活动由于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的差异性,注意以趣味性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以及从平面化学习跳跃到多维度的实践空间,因而更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让学生的创新思维犹如多棱面的钻石,折射出璀璨的光芒。
四、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1.提倡独立思考
独特的见解,新颖的方法等,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标志。只有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才能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
提倡独立思考能力关键是实行教学民主。在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提出了“三个不迷信”、“三个欢迎”、“三个允许”。
“三个不迷信”包括:不迷信古人、古人说的话好多是对的,但不一定全对;不迷信名家,许多名家很有学问,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他们所说的话,不一定每句都正确,也可能有某些不恰当或需要发展和补充的;不迷信老师,老师的学问有限,老师的授课也可能有不正确的。这“三个不迷信”,实际就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就是让他们树立勇于超前人,开拓创新的信心。
“三个欢迎”是指:欢迎质疑。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思考的标志。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见解。教材是学习的范例,作为学生对于教材,首先是学习,但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教材之中有什么问题,允许发表意见,这也是为了让学生不迷信,能坚持独立思考。欢迎发表与老师不同见解。欢迎学生提出与老师不同的看法,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个允许”即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正如一位未来学家所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只有培养了学生有主见、不盲从,坚持独立思考,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决不盲从于别人,我们的学生才具有了未来人的重要素质。
2.教会学生积累知识
我们的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但它不能凭空而产生。“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因此,创造性思维必须植根于知识积累的土壤中。没有知识的积累,就谈不上
创造,知识不牢,根基不固,何来谈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呢?这岂不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吗?要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使他们懂得厚积而薄发的道理。使学生有条件、有可能去思索和探究,从而发现新的知识。
那么,又如何积累知识呢?对于这个问题,方法很多,因人而异,应该让学生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例如:阅读一些精美的课文后,把读到的课文的大意摘录下来,逐句逐段地背诵课文。再模仿原文的风格写一篇文章,而后,把自己写的与原文比较,发现自己的一些缺点,就把他改过来。就这样,一篇文章,先是读,后是摘,再是背。几天之后,可以又写,写了又进行比照,发现错误立即改正。靠这一套积累知识的方法是:读、摘、背、写、比,使知识逐渐积累,达到厚积勃发。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未来的教学之路还很漫长,“教学有法,又无定法”,在二十一世纪的明天,还需我们不懈的努力,不断地探索、研究。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三)——李汉彬
《语文课程标准》)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学校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学实践表明,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其创新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作用。
一、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
创新思维的阅读教学是以民主性为基础的。现代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才能活跃,想象才会丰富,个性才得以张扬。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它要求师生互动,强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在平等、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才有主体参与的意识、独立自主地探究,才能迸发熠熠闪光的创造思维的火花。那种传统的“一鸟入林,百鸟无声”的课堂教学秩序扼杀了儿童的天性、灵性和个性,是与现代教学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要求相悖的。因此,我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创新精神,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开发创新思维
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一些学生往往试图寻求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有时甚至有些离经叛道。面对这些情况,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这些求异思维经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往往能点燃创造的火花。要创新就需一些非常规的思维,而这些就是求异。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有目的、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敢于求异的品质及善于求异的素质,使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自己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所以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允许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体会,教师只需要在关键之处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即可。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阅读教学不应该把目标仅仅拘泥于课文所涉及的知识,而应该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取得
超越文本的收获。为此,教师必须在平时树立一种人人平等的思想,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观念和做法,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自由,营造民族和谐的课堂气氛,创造轻松活跃的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受,进而在富有创造性自主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
三、抓住教材空白处,培养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认为发散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新颖性的特征。语文教材有许多空白处,只要教师抓住了就能引导学生去探究,培养发散性思维。如〈大海的歌〉第二自然段写到“飘着各国旗帜的海轮犹如卫队,密密麻麻地排列在那头两边”。这句话只写海轮的多,于是教师就可以抓住空白处,让学生想象一下,我国海轮在运输什么,外国海轮又在运输什么?这就要求学生整和多门学科的知识,将课内外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提取并加以合理的想象表达出自己独特的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儿童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外,课文中的标点符号也是发散性思维训练的好材料,如文中的省略号就很有研究价值。
四、鼓励学生续编故事,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人类发展史上,很多重大发现或发明均来自科学家创造思维中的“突发奇想”或“异想天开”。在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发表独特见解,挖掘“异想天开”中的合理因素。像续编故事,就为学生创造了“异想天开”的一片广阔天地。尤其是童话题材的课文更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欲望,要鼓励他们大胆地想、说、写。当然,具体操作时,教师应加以积极地引导,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理念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要有的放矢,而不是一味地“胡思乱想”、“胡言乱语”。如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某些课文的结尾内容进行续写。如:《穷人》一课结尾是这样的:“你瞧,他们在这里了,桑娜拉开了帐子。”根据这一结尾,教师问:“这时桑娜的丈夫看到了什么?能说些什么?桑那又能怎么说呢?”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续写,学生写出了许多既不相同又合情合理的内容。这一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 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如教《小摄影师》一课,课本结尾言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推理想象,启发学生: 从高尔基的语言动作中展开想象,小男孩还会再来吗?为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
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可以联系上下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看法的依据有的说:小男孩再来的可能性很大,理由是小男孩给高尔基照相的愿望是那么的强烈,这一强烈的愿望促使他必须还会再来 有的说:高尔基如此热情地接待他,配合他,他相信自己再来,仍然会受到高尔基的热情接待
六、通过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股利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比如: 《十万个为什么》、、上下五千年》、《自古英雄出少年》等,把古今中外的好书变成学生的语文课本,鼓励学生从大量的课外读物中汲取更丰富的营养,从而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七、利用现代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类学科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网络并不陌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或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有益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读物或作文等放于网上供学生阅读。比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外作业中留下上网阅读作文的作业,让孩子在家长的帮助下上网阅读,这样既增加了孩子语文阅读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也使孩子进一步拉近了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距离。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纪实材料
(四)——杜文胜
“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和最显著的特征。创新思维是指一种具有主动性、独特性的思维方式,往往能突破习惯的束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观点总是富有新的创意。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新思维。小学语文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新思维的学科。可见,小学语文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有独特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会主动地、积极地、执著地去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学习兴趣作向导。
1、激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在总结自己的科学经历和科学成就时曾深刻指出:“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既是创新人才求知欲望的一种具体表现,同时他又激发创新人才的求知欲望。好奇心越强烈,想弄清楚“是什么”“为什么”的心情,也就越迫切,进而发现和提出各种问题。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爱护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如《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课,介绍了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办法。学生初读课文后,感到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办法很巧妙,提出疑问;“为什么会有那么好的办法?”,产生了好奇心。于是,教师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引导学生亲眼看、亲手摸几种植物,体会植物的外形特点,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启发。只有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才能带着愉快的、高涨的情绪去分析、去比较、去实验。这种通过学生自己的智力活动,发现认识对象奥秘的方法,是激发兴趣最根本的源泉。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激发思维兴趣。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问难本身就蕴含着思维的火花,也是创新的起点。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质疑问难,有效地诱导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使学生善于从“看似无疑处生疑”,从“看似平常处见奇”。
在教学中,给学生讲解质疑问难的重要性,使他们知道疑问是思维的开始,是求解的前提,是进步的阶梯,从而积极的去质疑。还要教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方法,给学生创设质疑的时间。如学生有了疑问,教师不急于回答,通过“悬疑”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去思考。最终通过自行解疑使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语文的乐趣。
3、利用媒体再现情景,提供思维材料。
由于时代限制,小学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是学生所不熟悉的,给学生的思维造成障碍。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情景,提供思维的各种感知材料,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帮助学生对客观事物充分感知,头脑中留下清晰而鲜明的表象,丰富其感知认识,从而顺利的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如:教《假如》一课,在课前组织学生观看动画片《神笔马良》,学生边看录像边为马良的聪明才智喝彩。在学习课文时,学生有了课前的感知基础,排除了思维障碍。对课文内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兴趣。课上,学生在交流体会时,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体会,争先恐后的用创造性语言谈得有声有色。
二、开拓知识领域,奠定创新思维基础。
兴趣是创新的先导,有兴趣不等于就有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使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就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受到启示。法国科学家巴斯德说过:“偶然的机会对素有准备的人有利。”这说明了知识的广博性和创新思维的“顿悟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开拓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好语文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技能。如:使学生善于阅读、善于笔记,还给学生提供更多时间到课外去摄取知识,到知识的海洋中去遨游。又如:在教学课文之前,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并做好笔记。在学生储备好多种相关知识后,再学习课文。教《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大胆发言:“我想告诉大家书上写一共有498只石狮子是不对的,应该是501只。”另有学生则认为书上说的 是对的,并说出了各自的理由。学生的讨论是在课前有知识准备的基础上产生的,更可喜的是学生有了知识准备后敢于向书本挑战,这正是创新思维的火花。学生丰富的基础知识、扎实的基本技能是创新思维得以培养的土壤。
三、挖掘教材因素,拓展创新途径。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思维培养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创新因素。创新思维表现在创造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的新与活。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能力的核心。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1、鼓励学生在理解中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独立思考的环节,给每个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使他们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上几遍书;有时间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哪些,还有哪些不懂的;
特别是能有一点,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在读书中悟到的见解。如:学习《卢沟桥的狮子》一课,在学生读书体会狮子的形态各异后,给学生创设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你喜欢哪种形态的狮子?为什么喜欢?”再读出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这个展示自己的机会中很积极,有的说:我喜欢“依在母狮的怀里的正在熟睡的石狮子,因为我小时候就喜欢依在妈妈的怀里,多温暖啊!我不喜欢正在长吼的石狮子,因为它让人觉得有点害怕。”教师对学生的独立见解应给予热情鼓励。
2、鼓励学生在表达中有自己的语言。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大话、空话,而是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真情实感。如鼓励学生发表创见,语言的表达可以有多种的方式。学习完《秋天》一课,教师创设:“你觉得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学生说:“秋天是丰收的、美丽的、忙碌的、凉爽的季节„„”学生各抒己见。正所谓“解放孩子的嘴,使他能畅所欲言。”
3、鼓励学生想问题时思路要宽。
在思考问题时,鼓励学生思路要宽,不要局限在某一点、某一方面,思维不应是线性的,而是分散的、放射的,做到在广阔的背景下沿着多条路径思考。如《日记两则》的结尾写睡觉时“我”做了一个甜蜜的美梦,课文留下了一串省略号。教师可以在结尾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我”写信给阿英妹妹: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阿英妹妹收到“我”写的信后寄来的回信内容,像这样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4、鼓励学生思考时思维要活。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不囿于思维的定势,善于变换角度灵活地思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探寻具有创新意义地新方法。利用教材的优势,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灵活性训练。如教《称象》一课,问学生:“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说出了多种与众不同而又切实可行的办法。一个学生说:“称石头太麻烦了,可以让随行官员一个个地上船,直到船沉到画线的地方,称称每个人有多重,把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是多么可喜的求异思维!教师经常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想想,打破课堂教学中只允许一种声音,只能有一种答案的局面,使学生冲破“标准答案”的索邦。就像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
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既要重视求异思维的培养,又要注意求异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结合,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补。
语文阅读教学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学生在求知过程中善于发现、乐于表达,走向成功。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会使学生产生难以名状的愉悦和快乐,使学生爱学语文,也使语文
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切实发挥作用。
第四篇: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篇一: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在务实中收获,在收获中成长
——教育部课题《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课题组的各位领导、各位辛勤耕耘在课题研究领域的同仁大家好: 我是《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课题实验学校-----陕西省延安市富县沙梁中学的课题学术负责人于少堂,今天,我是抱着学习这样一个心态来参加本次交流研讨的盛会,为了得到各位参会领导、同仁的指点,我就把我校半年来的课题研究情况向诸位汇报如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之效果。
一、转变教师对课题研究的认识,组建素质过硬的研究队伍。现在,课题研究的热潮日益盛行,可是一部分老师对于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仍一知半解,只是随波逐流而已。把握不住“把来自教育教学实际作为起点,把服务教育教学作为归宿”的研究原则。甚至给课题研究蒙上了功利化的色彩。我们富县教研室近几年在课题研究的倡导、培训和执行上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在政策导向上也做了不上的工作,比如说,把是否有课题成果作为职称晋升的硬性条件。大多数教师也积极参与到了课题研究的行列中来,像我们沙梁中学自2012年秋季以来,几乎人人有课题,课题研究的范围涉及到了初中教学的各个学科和德育管理,有30个市级微型课题、10个省级微型课题先后结题,两个省级规划课题已经递交了课题资料等待结题。但就教师真正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来说,有一部分还是因为上职称,这样就出现了研究走形式、研究不出来具有推广价值结论的不良现象。接到《教学多元化与素质教育》这个规格较高的立项书后,我真正感到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保证质量的顺利开展,也为了带动高效研究的风气,我校一方面加大培训力度,从专业发展的角度和学校发展的角度进行引导,激发教师的研究热情和潜能,同时选取12位业务精湛、责任心强的课改带头人组建了课题研究试验队伍,保证了业务资源。这也是课题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人们常説,态度决定成败,只有对课题研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全心全意的投入其中,才可能有所收获。
二、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保证课题研究有序开展。为了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校长亲自主持,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德育、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德育主任、年级主任,以保证执行力度和业务引领。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并加强对实验环节的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每个研究阶段子课题的确立、成果的整理、问题的研讨都要经过研究小组的讨论。我们还专门修订了《校本研修制度》汇编,有明确的奖惩规定,在经费投入上,我们一贯坚持“只要是合理的、有益于工作的”就全力支持,仅2013年课题经费投入就达2万多元。通过制度保障的约束,不仅规范了课题研究的组织,也确保了研究的有序和高效。
三、克服教师的畏难情绪,鼓励教师大胆研究,创新研究。
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已经有两年多的课改历史,好多瓶颈问题还没有找到可行的解决办法(如课堂的长效评价机制问题),而此项课题的研究正好就是对课改工作的延续和整理,这是我们课题研究最大的优势。但由于好多教师缺乏研究的经验,老是感觉自己的理论支撑太单薄,能扑下身子吃苦,但不善于梳理总结,上升不到一定的高度,所以缺乏自信,老是怀疑自己行不行。为此,我校专门请教研室的邬主任到我校就研究的流程、方法、技巧做专门培训,解开课题研究神秘的面纱,破解了老师“老虎吃天,无法下爪”的困惑。教导处还专门制作了《课题研究手册》,把学习、观摩、反思、跟踪、小结等常规工作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既不额外增加教师的负担,又强化了课题研究的专业针对性。解决了以往试验教师因负担过重而不愿参与的问题,如果教师把一项工作当成了负担,必然会出现应付交差、敷衍了事的结果。
四、注重学习交流,拓展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1、组织课题沙龙。为了引导教师把研究研讨常态化、生活化,我们每月组织一次课题沙龙,就近期的研究困惑进行交流研讨,这种形式不仅能让教师在放松的心态下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说出来,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教师随时随地进行交流的习惯。
2、注重外出交流。2013年9月,我校三位实验教师到丹凤县组织的陕西省骨干教师培训班上示范课、做专题报告,新颖的课堂组织模式受到了主办方的高度好评,同时他们也带回了好的理论和做法,运用于自己的课题实践之中。
3、教导处搭建反思交流平台。每学期教导处都要安排三次大型的常规检查,特别是近两年运行基本趋于规范的教学反思都由教导主任亲自检查指导,然后在教职工例会上作细致的总结,把比较典型的反思案例提供给课题组进行研讨,拓展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4、积极组织专题研讨活动。课题组规定,以备课组为单位,除参加常规的教互研活动外,每个备课组每个月必须安排一次邀请领导参与的主题研讨活动,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
5、积极参与延安市教研室组织的课题经验交流活动,除了学习南征老师主编的课题简报外,市教研室还在3月7日延安市课题实验学校搭建了经验交流的平台,拓宽了我们学习借鉴的眼界,帮助我们把更多的优质资源引进来。2014年3月10日下午,黄陵县店头中心小学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科室主任等一行五人参加了我校的课题阶段研讨会。12位实验教师就课题研究第一阶段子课题“如何培养学生高效预习的能力和习惯”的研究情况作了汇报交流。分析了学生的预习现状、阐述了自己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归纳了自己总结的经验、提出了目前存在的困惑以及今后准备努力的方向,德育处主任就班级自主管理的经验也与兄弟学校做了交流,店头小学的代表也谈了参会的体会,交流了自己的做法和经验。整个会议在热烈有序中进行,各中心发言人准备充分,内容真实,各备课组成员积极补充,各抒己见,所有参会人均感到受益匪浅,达到了交流、探讨、学习、进步的目的。
6、利用联片研修加强校际之间的互动。
近年来我们联片研修的主题是高效课堂,和我们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不谋而合,为此我们每次活动都有意识的安排实验教师上示范课、参加点评互动。同时,我们还主动申请承办全县有效课堂教学大赛,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观摩的机会,和兄弟学校的骨干教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流通、经验共享。
6、虚心听取专家的意见。
为了避免走弯路、走老路。我们在自主研究的同时,先后三次组织教师参加县级课题研究专项培训,两次邀请县教研室参加课题研讨进行业务指导,2013年11月,南征老师还来我校对课题开展情况进行了检查指导,提升了我们看问题的高度。
7、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规划课题研究的周期比较长,我校把规划课题与课改相结合,依据课改中形成的“三环节导学模式”(预习—合作探究—展示反馈),我们把课题的第一阶段研究主题定位在“如何指导学生高效预习”这样一个学习的起始环节上,经过半年的实践研究和资料分析,实验老师利用假期对研究结果进行了整理,3月10日进行一次学术研讨,各教师均已拿出了自己的研究论文,教导处负责正在整理研究结果,计划在校内推广,经过试验验证后进行再研究。如果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显著,我们将安排下阶段的研究主题: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合作、高效探究的的习惯和能力。
五、课改工作一如既往不放松。
我们研究课题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课改的进程,是对前期课改的细化深入研究,所以课改将是我们永恒的主题。在课改工作上,一方面我们加强集体备课中的备写。《学研稿》是一种集学案、教案、练习、作业于一体的教学材料,一开始主要追求了内容形式上的多样化,2012年到洋思中学考察回来后,开始注重强化备教法和学法指导,突出课堂使用的实效性。二是在使用时强化二次备课的落实。看老师有没有二次备课的痕迹,有没有教法、学法的二次批注。在检查课题研究效果时,我们就有针对性的看预习环节的落实怎么样,效果怎么样。这样一来,课改和课题研究相依相辅,互相作用,老师积累的材料就越多,经验也就越多,两者齐头并进。如果把课题研究比作鱼,那么常规教学就有如水,任何课题研究如果脱离了教学实际,必将是纸上谈兵,最终失去鲜活的生命力。
课题研究中面对的问题:篇二: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课题研究经验交流材料—— 经历着收获着成长着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体会与收获
一、课题研究基本做法
(一)理解课题研究内涵,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学校的课题研究是行动研究,强调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性研究,它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和教师的专业发展。课题研究的提出是推进课改实验的一个重要策略,也是我们针对实践需要变革教研制度的一种必然选择。在新课改实验的过程中,每一项实验内容的深入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有力指导和高素质教师的创造性的实践,只有这二者有机结合,才会使实验进程产生质的飞跃。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教师心中的困惑也就越多。因此,加强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显得十分必要。为了转变观念,强化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我们突出培训目标,采取集中培训与自学相结合、同行互助与专家引领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了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和全体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领悟新的教学思路,熟练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教研实际,适时运用,使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地迁移到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
(二)建立课题研究机制,为课题研究提供措施保障
1、注重学习,端正认识,建立理论学习制度
我校在进行此项课题实验研究之前,首先,对教师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背景、开发理念、实施和操作办法等辅导讲座,提高实验教师对该课程的认识;其次加强对学生的宣传,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活动中发展特长,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再次,加强对家长的宣传,通过召开家长会、浏览学校魔灯网站等方式,使家长清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意义,从而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与支持;最后对实验的每个环节都加强管理与指导,进行全程监管。
2、建立对话交流制度
多次邀请专家和各级名师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流、经验共享。教师围绕某一典型案例或者细节,用新课程的理念及观点进行剖析,使教研不再是简单的备课,成为课题实验的新亮点。通过定期组织理论学习与实践交流会,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促进课程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组织教师前往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学校学习,加强校际交流,参加各级课题培训会议,以期提升课题研究的水准。
3、建立课题研究制度
以教育教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课题,深入探讨,形成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加强对课题的过程管理,在实践的探索与总结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4、建立组织保证机制
强有力的组织管理是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开展的关键。我校成立的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教科室主任、信息技术老师、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等。全体教师则是参与者、行动者、研究者。拟定了相关管理制度,制定详实的活动计划,做到人员、内容、检查督促三落实。通过制度保障和规章的约束,促使课题研究活动由被动变为主动,由自发走向自觉,有无序走向有序。目前我校已形成了上下互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5、建立经费设备保障机制
作为一所大学校,要提升教育品位,创建特色名校,必须增添、完善现代教育设施。如今我校已拥有网络计算机房、教师课件开发室、多媒体教室、电教室,建立起校园局域网,利用魔灯系统平台创建了学校网站,硬件与软件配置为稳步开展课题研究创造了物质条件和基础,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广大教师参与并实施好课题研究的信心和决心。
(三)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推动课题研究
1、抓集体备课改革,发挥课题组的群体优势 改变传统的备课活动形式,强调备课重点以“活动设计”为中心,备课程理念、备学生心理、备课程资源,使实践活动尽量体现开放性和实用性。课题组还定期就课题实验中疑难问题开展集体“会诊”活动,召开教师集体研究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个性教研”。
2、创新课题研究活动形式,探索课题研究的模式
⑴开展“新课程课堂教学展示”活动,通过课堂展示自己的研究所得,其他教师通过听课、评课,受到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⑵定期举办实验论文、优秀教学案例征集评选。实验教师将实验论文以及优秀教学案例上传到学校网站,其他教师通过发帖子谈感受,谈体会和反思,起到了相互借鉴和学习的作用。
⑶定期召开课题研究阶段分析会议。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研讨解决课题实验中的问题与困惑,保证了课题实验的稳步推进。
3、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在我们的指导教师队伍中,有市、区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各级教坛新星,学校把他们作为课题研究的骨干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指导青年教师挖掘课题研究资源和编写校本教材,通过示范课教学,分析教学个案,举行经验交流会等活动,把我校的课题研究推向了深层次的发展。
4、强化过程记载,注重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
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积累和整理工作,是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每个研究阶段,课题组成员都严格按照要求,定时收集、整理好常规性研究资料。
⑴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资料的积累。我们收集了研究过程中的实物、图片音带等各种资料,并及时归档、总结,对整个综合实践活动中各个重要环节,校课题组分别用照片、音像进行了记录。
⑵各个年级段由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的差异比较大,所以其过程也有很大区别。我们主要结合学校子课题《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改革的研究》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制定出我校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步骤。
二、课题研究实施过程阐述
(一)在课时设置上
实验过程中,在课时的设置上实行灵活变动和调整。第一年,我们尝试在每个实验班设置两节连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了一学期后,我们发现:是动手操作性较强的课,学生一般能保持高亢的热情。而如果是产生主题的背景课、设计活动方案课或汇报课,一般都很难保证学生的活动热情能持续到第二堂课的结束。为此,在第二学期,我们就尝试调整为弹性课时制,即任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安排,把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和其他学科的时间进行调整。结果我们发现各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活动都开展的有声有色、丰富多彩。
(二)在师资配备上
权衡学校任课老师的课程安排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身对任课教师的要求,我们因校制宜,因课用人,在师资配备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了合理的搭配。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有时需要家长的配合,班、科任老师担任方便与家长联系,可以及时和学生交流信息的考虑,我们由本班的班主任、科任老师担任综合实践活动。同时,我们还由专职的信息技术老师来担任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操作的指导。这样的师资设置,一方面保证活动有效地指导,一方面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实施效果显著。
(三)在课程资源上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其丰富性、多样性远远超过单一的学科课程资源。我们根据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把可以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实施服务的一切因素发掘出来,利用起来,使这门课程的设计更为科学,实施更为有效。
(四)活动模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在开展活动前,应该先要让学生知道综合实践活动要做什么,如何做。实验中,我们首先把第一次案例中学生的所有活动过程的录像和资料呈现给孩子们,让学生逐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例如我们在低年级推出了短周期的活动。而在中高年级的实践活动中,我们让学生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自由选择想要了解的内容,然后讨论交流自已的感想、困惑及收获,这样就把自主性学习延伸到课外。
同时,我们还发现在许多综合实践活动中,老师们容易偏重活动形式,忽略具体活动方法的指导;偏重学生活动方案,忽略教师指导方案等,学生的深度体验不够,个别存在着“形式化”的倾向。因此教师应增强活动方法指导的有效性。于是我们结合某个活动主题的某个情景侧重对学生渗透
一、两种活动方法和能力的培养,以内容为载体,进行系统、有趣、实效地活动方法指导,从而强化、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如:在《棉花棉被》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进行调查,怎样做好活动的总结及写好活动报告。
(五)活动评价形式上
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促进本课程的开展。
刚开始实验时,我们给予激励性的口头评价或书面评价。但是这样的评价还是教师单向的结果性评价。后来我们在活动过程中引入评价表,评价表中有小组评、自评、家长评和教师评。其后,我们又采用了星级评价。通过观察,关注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参与积极性等表现,及时地奖励各种激励星。如“汇报星”、“智慧星”、“资料星”??这样让每个孩子及时地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的评价方式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做到既关注过程又兼顾结果,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评价,让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发展的过程。
(六)活动主题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贯穿着“人与自我”、“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三大主线。整个活动主线包括了文化、艺术、科学、环保等多方面,可以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经过实施,我们发现产生的活动主题范围扩宽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很多,为探究与深度体验做了有力的保证。
三、认真研究、发挥作用
课题组十分重视信息技术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以网络、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更是得到普遍使用,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了课题组成员教学和教研水平的提高
目前,课题组成员基本上都具有主动、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信息技术资源的意识。各年级、各学科均开展了专题实践活动、常态综合实践活动课,多项实践活动dv短片如《春播》、《捉河蟹》等在央视《大风车·我看见》栏目中和地方电视台播出。在此基础上,我们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对课题研究实施网络全程管理,以便课题研究领导小组能随时掌握课题研究的最新动态,并进行有效调控,为课题资料的再利用、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在课题研究实验中,全体成员的思想素养,业务素质,开拓创新精神,课题研究的态度,观念意识的更新,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得到充分地提高。
(二)促进了学生学的能力提高
课题实施,营造了一种新的学习环境,产生了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思维活跃,热情高涨,学生乐于动手、实践、创新,乐于搜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表现为:
1、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情境,强化了学生有意注意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多样性的特点,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获取和保持。
3、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4、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5、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学习环境,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意识。
四、正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研究,课题组已经进行了一些较为成功的教学实践。然而由于时间与课题组成员能力、精力的限制,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还存在不少盲点。
(一)由于许多指导教师缺乏专业的系统的培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把握不准,导致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盲目,一些教师遇到具体问题不是通过合作研讨、实践反思的途径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而是凭个人经验处理,导致指导过程中出现偏差。其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开发的学科化倾向。此外,由于教师代替学生选择主题的现象严重,也导致了学生研究的主题有社会化和成人化倾向。
(二)在指导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要求教师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能力?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不仅需要教师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下很大功夫。一个任务怎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发挥其创造性,培养其实践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是一个难题。它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与此同时,它对教师的知识结构也有很高的要求。
(三)信息技术促进综合实践活动的改革的研究与现行教育评价与管理制度之间该如何协调?
如何看待及评价信息技术手段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在一些教育管理者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现在的评价体系基本上是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但在该课题研究中,我们始终认为过程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四)如何对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合理评价?
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评价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对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小组集体的评价,以体现团体合作的精神。但在实验中该如何结合、怎么侧重,对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效是至关重要的。本课题将继续对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建立起多元化的评价功能。
要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内容,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决。课题研究的兴起,需要学校真正确立科研兴校的方针;教师角色的转变、科研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课题研究共同体的形成尚不稳固,专家引领的渠道不够畅通;为了促进课题研究的广泛开展,还需要逐步探索和完善一些有效的管理制度。我们相信,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成长和进步的过程。我们衷心期待通过我们的努力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张扬个性的天地,给老师提供一个成功的舞台篇三:微型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作者:
肖平科学:
《激发学生创新动手能力,在自制学具中寻找快乐》 微型课题经验材料
本学期我的微型课题是自制学具,这个课题的确立和实施,都和我这个学期自制教具的过程分不开,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制教具的乐趣。从开始的不 情愿、不了解到后来不知不觉的想这个问题,开始专研这个课题。我 感到了快乐。于是我把这种快乐带给了学生。在科学的课程中,有很多动手实验操作的东西,有些课程需要配应的学具。但有些学具和实验的器材实验室没有,这样学生在领悟知识的时候就不会很扎实,存在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探究。例如:建高塔、拱形、桥等课题都是需要学生自制的。这个学期我和学生都自制了不少教具,我发现学生通过自制学具对教材的理解也 加深了,在自制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对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收获很多!有很多学生自治的教具都保留下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帮助。这个课题的实施中我和学生的收获都不小。
郭杰英语
培养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快乐自主学习
低年级学生英语认读能力培养
由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存在认读困难问题,而认读困难往往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偏低,学习兴趣和信心逐渐下降,如不及时给与帮助,这部分学生很可能会转化为后进生,因此,提高学生认读能力变得尤为重要。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采用了声母迁移法,排列句子顺序,形近词比较等方法,例如:在教学cap、hat两词时为了帮助学生记忆这两个词,我拿出cat一词,把cat的结尾字母换成p,学生便自己读出cap,把cat的开头字母换成h,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可以读出单词hat,这样,在学生学习读音的同时,也记住了单词的字形。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认读能力,可以为学生的英语学习和教师的后续教学铺平道路。
韩笑美术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
我的微型课题的题目时《小学美术“五步趣味教学法”的实践与研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五步趣味教学法”即选题激趣——问题激趣——目标激趣——活动激趣——点评激趣五步。运用趣味性的教学方法,通过选择趣味课题,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树立创作的目标以及自信心。
例如“变废为宝”这一趣味课题的确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中的各类废弃物越来越多,除了一部分可以回收再利用外,我引导学生利用这些废弃物设计成可以欣赏的作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会变的盒子》作为“变废为宝”专题中的一课,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
白杨语文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如果想要更好地提升自己,形成自己的风格,就要理论、实践相结合,摆脱模仿,多点思考,要成为一个教育科研工作者,而不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近几年,学校鼓励教师展开微型课题的研究,在日常的教学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我和身边的老 师一样,首先确定了自己要研究的方向。为此,我还经常阅读一些理论书籍,有时候读到的文章真让人觉得醍醐灌顶,原先困扰自己的问题一下子就明白了,有的文 章能引发我的感想,由此也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多的思考,在不断的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改进、提高。当然,光一个人闭门造车,用处不大,每次备课组活动,都是 我们大家交流的大好时机,在一起探讨教学中的困惑、反思、经验,思想火花的碰撞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学习、研究让我有所收获,上公开课更是一次提高自己的过 程。我多次上示范课、研究课,更好地去实践自己在微型课题上摸索出来的经验,也更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教学上的长处和存在的不足,有了努力的方向和改进的目 标。把自己一点浅薄的看法撰写成文,是对自己一阶段研究的总结,更是对今后探索的思考。
史志伟体育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
《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在愉快中教学》
学校体育科研是体育工作者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丰富了体育的内容,改进体育的方法,使我校的体育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科研改革是确有成效的。
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在体育活动实践中是非常重要的。有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在的教师都想在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但并不是每一种教学方法都能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练习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教学、情境教学让故事、游戏等学生喜闻乐见的 东西走进课堂,体育就会活灵活现、高潮迭起,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爱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培养。情境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创新教材教法,根据教学内容设置情境,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活动环境中让学生入境动情师生在 共同的情节中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用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模仿动物的跳跃》这一内容时,我创设了去动物园旅游的情境。学生通过观看动画课件兔子、袋鼠、青蛙等的跳跃动作,再自己模仿练习,教师加以引导,学生们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小动物,非常投入地练习跳跃动作。接着教师又创设动物运动会进行跳跃比赛,学生兴趣十足。通过以上练习,基本上掌握了双脚跳的要领,比直接模仿动物跳效果好多了。
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是每一位教师都要做好的,但真正做好较难,希望大家同我一起想这个方向努力。
赵丽丽语文
微型课题经验交流材料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项重点训练项目,学生对课文内容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教师应该使学生养成大声朗读的习惯,一篇文章,读出声音来,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来,比单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对于文章的思想感情,领会得透彻得多,从中受到的感染要强得多。下面我就谈一谈我作为一名低年级的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点滴感想
一、利用学生心理,激发朗读兴趣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便越积极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者想方设法,调动一切手段,让每一个学生都迫切参与其中,都跃跃欲试。
低年级的学生表现欲特别强。学校的红领巾电视台,播音员都是中高年级的学生。看见大哥哥大姐姐在电视中那神气的模样,班里的学生又敬佩又羡慕,恨不得出现在屏幕上的就是自己。针对他们的这一心理,我告诉他们,如果你们好好练,朗读水平高了,到三年级就可以去竞聘小播音员,到时候出现在屏幕上的就可能是你们中的一员了,现在,我们先来评选咱们班的小播音员,每天早上领大家读古诗。学生们听了,个个情绪高涨,朗读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了。
学生朗读的兴趣,不只在于形式是否多样化,内容是否好玩有趣,还在于有没有从朗读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所以在朗读教学中,要善于创造机会,给学生以成功感。因此,我经常在班里开展一些朗读活动,如“课文朗读大比拼”、“诗歌朗诵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己的读书成绩,感到读书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二、运用多种手段,培养朗读能力 1示范导读
低年级语文教材,或韵文,或诗歌,或童话,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满童趣,有利于学生练习朗读。但课文中那么多生字,不同的句式,对刚入学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有感情地朗读还是显得有些困难的。“模仿是最好的老师”,而低年级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因此,范读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是极其重要的。
由于受日常口语的影响,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常会出现添字、漏字、读错字的现象。我除了要求学生读书时集中注意力,采用了先范读的办法,让学生在听读中对课文先留下一个正确的印象,以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有些学生在朗读时,拉腔拉调,还有的学生将轻声字也读出声调来。这些错误的读法,对学生将来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有影响的。那么如何让学生读得正确、规范化呢?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朗读节奏。低年级儿童的听力已经完备,对节奏已能分辨且能较好的再现。教师可以通过范读,让学生体会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什么地方该轻声。朗读时,语气的轻重很难掌握。这时,教师可通过范读来指导他们朗读。教师的范读极具立体感,除了声音的传递外,教师的眼神、表情、手势等体态会作为一种信息,即时直接传递给学生,更易感染学生,帮助学生读好课文。
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潜移默化中不仅声入学生之耳,而且情入学生之心。在教师范读的基础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就能渐渐形成语感,渐渐学会把握语句的逻辑停顿和情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2情境诱读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朗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在读中锻炼朗读能力。
学生都是喜欢参与表演的,给他们营造一个情境,他们就会在情境中绘声绘色地进行表演,伴随着的朗读训练就会简洁高效。3评价促读
总之,低年级的学生,如果纯理论地对其讲解朗读的方法和技巧,产生不了多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来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
郑巍微机
微型课题《利用电脑画图软件启发学生创作热情》经验交流
我的微型课题的题目是 “利用电脑画图软件启发学生创作热情》”,在本课题的研究实施过程中,我主要利用电脑了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我的课题实践,以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创作热情,例如在我执教的三年级信息技术第9课《圆的世界》中,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了解椭圆工具的功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个个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查缺补漏,使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学会了椭圆工具的使用,能画出椭圆,并利用shift键画出正圆,但是学生习惯用椭圆直接画出感觉上认为的正圆,针对学生习惯运用椭圆工具直接画出看似的正圆,而不习惯用shift键,我设计了一个个关于正圆的小任务,如画一些球类等正圆,在让学生习惯用shift键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我的收获是在教学中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能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太少,对于新知识的讲授,给学生巩固新知时要有更多的选择,充分体现学生的创造性,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想象与创造。
第五篇:思维导图课题研究经验交流(终稿)
以教带研,以研促教,全面提升课题研究质量 ——“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招远市泉山学校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提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新课改以来,如何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已成为一线教师探究的重点课题。
一、研究背景
为了“和谐高效”课堂的运转,高效利用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校在教研室的领导下,大胆地尝试将思维导图融入课堂教学。自2014年暑期的远程研修,老师们就已经接触了思维导图,一致认可了思维导图的神奇功能。思维导图就是一幅幅帮助你了解并掌握大脑工作原理的使用说明书。它能够增强使用者超强记忆能力,增强使用者的立体思维能力(思维的层次性与联想性)和总体规划能力。历年来专家们研究证明:思维导图是基于对人脑的模拟,它的整个画面正像一个人大脑的结构图,突出了思维内容的重心和层次;强化了联想功能,正像大脑细胞之间无限丰富的连接,让你更有效地把信息放进你的大脑,或是把信息从你的大脑中取出来。
思维导图是一种放射状的辐射性的思维表达方式,是一种将放射性思维具体化的方法,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图形技术,是打开大脑潜能的万能钥匙,可以应用于每个学科的教学,其改进后的学习能力和清晰的思维方式会改变学生的行为表现。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主题明确,利于发散思维,层次分明,使用图形,便于联想和记忆,并且颜色鲜明,能吸引学生注意力。把思维导图应用于教学,可以变平面的、线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为立体的、放射性的教学、学习方式,从而使我们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与我们大脑的工作方式一致起来,从而达到减轻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作用。为此,我校在2014年11月成立了思维导图课题研究小组,首先在语文、英语、化学、生物、历史、政治学科实现思维导图复习课、新授课模式的使用,并进一步研究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
二、研究内容
1.利用mindmanager软件探索它在学科教学中复习课的基本模式;2.利用mindmanager软件探索它在学科教学中新授课的基本模式;3.研究学生如何用思维导图来帮助学习(高层次)。
三、实施过程
1.兵马未动,粮草先行。2014、11-----2015、01,课题组成员对mindmanager软件的安装、运用、功能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和功能的初步探索、运用,课题组老师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方法和各项功能的灵活运用,每位老师都能够独立制作精美实用的教学思维导图,完成了技术上的突破。之后,各位课题组老师利用软件绘制一幅思维导图,共同研究,找出问题和疑惑,予以解决。
2.以教带研。2015、03——2015、07,课题组成员在熟练掌握了思维导图的制作技术后,就各自在教研组内进行课件的制作,并根据需要实现思维导图与幻灯片的有机结合。然后在本教研组内进行思维导图复习课的示范,通过教研组教师的反馈信息,对思维导图进行修改和完善,以便于更为灵活和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服务。这样,各学科以教研活动为中心,带领全校教师积极参与,课题组老师给予技术指导与支持,相互评判,取长补短,继续夯实技术。
3.以研促教。2015、09-----2016、01,为助推科研为教学服务,我校在课题组成员分批对本教研组教师进行思维导图的技能培训后,开展了校级思维导图课堂教学大比武。通过思维导图的制作,课堂授课,形成了教师之间知识与技能的良性竞争,在比武中涌现出了一大批课堂备课灵活,思维导图制作精美,课堂教学过硬的多面教学能手。4.春色满园。2016、03——2016、07研究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模式以及学生如何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
四、研究成效
本课题自2014年底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托尼·布赞的《思维导图丛书》,统一了对思维导图的认识,并学习了思维导图软件MindManager制作方法,如今已能在复习课中灵活使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以及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较好地显示了本课题研究的优势与初步成效。
1.教师能够熟练应用导图软件制作出画面精美且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思维导图,并能结合自己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写出使用报告,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完善使用方法,课题组成员在思维导图软件技术开发方面已日趋成熟。
2.教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主动进行教学研究,探索出复习课思维导图模型。
课题组成员在思维导图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对传统的“五步教学法”进行反思,设计出了复习课的教学流程:
复习课:提炼主题——构建联系——手绘导图——互相交流——形成导图——补充导图。
做法:以单元为单位,把单元主题提炼出来,形成中心词,用同样的方法把章、节、目的主题提炼出来,形成关键词;构建关键词之间、中心词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明确章、节、目在单元中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绘制本单元的思维导图;教师之间互相交流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相互取长补短;然后利用思维导图软件形成导图,在经过课堂教学反思后进一步对导图加以修改。
3.正是由于我校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课题研究方式,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技能的提高,为我校教师参加2015年春天我市举行的思维导图课堂教学比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比赛中,我校参赛教师能够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地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灵活的教学,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9名教师参赛,6名教师获奖,展现了我校教师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过硬的教学技能。
五、今后研究计划及措施
(一)下阶段研究计划
1.研究思维导图在新授课中的应用模式。
2.从学生层面探索如何利用思维导图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具体措施:
1.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效果是要通过学生才能体现出来的。我们要在教学中使用思维导图,那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就不能不了解思维导图的基本知识。但我们又不可能要求学生自己去研究托尼•布赞的理论,因此只有通过教师的讲解来让他们了解。
2.教会学生手绘思维导图的方法
在本课题的研究中,让学生手绘思维导图是一个重要的内容,我们拟培养每位学生都必须学会。
3.让学生学会用思维导图作笔记
托尼•布赞创立思维导图理论的时候,一开始就是为了作笔记的。学生学会手绘思维导图后,就要用它来作笔记,尽量使笔记图形化。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素质教育呼唤扎实高效的教育科研。今后,我校思维导图课题组将会更加勇于创新,积极探索,在教师中进行范围更广的技能培训与专业知识提升,注重思维导图功能的开发与运用,向科研精细化方向发展,争取做到人人精通思维导图,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人人灵活使用思维导图,为提升我校教育科研水平而努力,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人才而孜孜不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