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优秀导师苏秀榕先进事迹-浙江教育厅5篇

时间:2019-05-13 14:54: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宁波大学优秀导师苏秀榕先进事迹-浙江教育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宁波大学优秀导师苏秀榕先进事迹-浙江教育厅》。

第一篇:宁波大学优秀导师苏秀榕先进事迹-浙江教育厅

宁波大学优秀导师苏秀榕先进事迹

苏秀榕,女,1956 年 6 月出生,中共党员,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科方向带头人、宁波市健康食品与海洋药物重点实验室主任。自2001年调入宁波大学工作以来,作为奋战在科技创新前沿的高科技女性人才,始终坚持将服务宁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提高自主创新科研能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成功实施了数十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技项目,构建了 “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综合创新体系,悉心培养了一批创新型人才,创造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年来,先后获得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五一巾帼标兵、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宁波市巾帼科技人才奖、宁波市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奖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和科研上,共承担国家、省、市各级各类项目40余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研究论文180余篇,SCI检索研究论文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5项,出版教材和专著6部。共承担研究生6门、本科生7门课堂教学,共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人,博士研究生8人。指导本科生获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一等奖1项,宁波市大学生“挑战杯”大赛二等奖1项,宁波大学三等奖1项。指导本科生SRIP重点课题5项。

一、孜孜以求,科研业绩突出

苏老师对待工作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对自己负责的每个项目,都阅读大量的资料,反复研究,制订详细的实施方案。工作精益求精,坚持科研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和科研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踏踏实实,以严谨的科研作风、突出的研发能力和卓越的研究成果赢得了学生、教师和社会的认可。

她主持的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要海域致病性细菌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自2011年5月启动以来,利用16SrRNA、ISR、PCR-DGGE技术鉴定可培养的致病菌,也用454、Solexa测序鉴定不可培养的致病菌。运用D-DIGE和2D-E技术研究了阴沟场杆菌、哈维弧菌、创伤弧菌等的差异表达蛋白和致病机理,根据这些蛋白设定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制备了灿烂弧菌、鳗弧菌、阴沟肠杆菌等10株菌微阵列荧光和非荧光标记基因芯片。进一步完善腐败希瓦式菌、短小芽孢杆菌、荧光假单胞菌的LAMP、FQ-PCR 和多重PCR的检测技术。建设了课题的网络平台,实现项目的一体化管理。目前,该项目申报发明专利81 项、软件登记1项;发表研究论文24篇,其中SCI收录15篇。培养博士研究生6名,硕士研究生17名。举办了36人参加的微阵列基因芯片的培训班,并获国家基因芯片工程中心的结业证书。目前已经完成项目总任务的2/3。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基于纽虫的自割和吐捕食器解析凝溶胶蛋白的新功能”、“星虫铁结合蛋白基因的真核表达及富铅功能的解析”、“星虫富集汞、铅、砷有毒重金属的分子生物学机理解读”等。研究了断裂、再生的相关基因,星虫对有毒重金属Hg2+、Pb2+和As2+的超量富集后遗传物质的变异,功能基因组分的变化等,推测相关生理功能的改变,确定有毒重金属在星虫体内无毒化的迁移过程,掌握星虫解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等,并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成果。

二、科技攻关,服务地方经济

苏秀榕同志率领的科研团队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她经常带领科研团队和学生深入企业第一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与相关企业建立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为企业的科技创新、技术升级换代做出了重要贡献。如参与的“刺参南移浑水养殖与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为宁波市海水养殖增加了新的品种。在刺参的精深加工方面已累计创造产值5亿多元,经济效益上亿元。刺参的综合加工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宁波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通过对海地瓜高值化加工,首次开发出即食海底瓜、抗疲劳液,企业通过该项目获得了当地发改委的资助。自2011年起同宁波今日食品有限公司合作,主持完成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金枪鱼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目前联合开发了适合国内人群的蔬菜金枪鱼罐头、金枪鱼红肉即食食品、DHA和EPA的分离纯化、金枪鱼骨制备补钙剂;为外资企业打开国内窗口奠定基础,也为该企业尽快摆脱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研究了宁波特色产品浒苔等大型海藻的的营养成分、多糖、寡糖抗肿瘤细胞活性。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比例的浒苔粉,研究其对仙居蛋鸡生产性能、产蛋性能、肉、蛋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并对其作用机理做初步的探讨。针对不同指标,确定浒苔粉在生产中最适宜的添加配比与添加时间,为生产应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研究了地衣芽胞杆菌发酵浒苔份的条件,利用二次回归方程确定最佳培养条件。利用动物实验证明发酵液残渣具有降低血清TC、TG,促进HDL-C的2 生成,减少脂质在血管内膜的沉积、增加自由基清除率和机体抗氧化的能力,是很好的鸡饲料添加剂。将地衣芽胞杆菌通过驯化培养出具有高富集重金属的变异菌株,将这些发酵液进行有机肥配制。将加工后的浒苔残渣利用挤压机成型制成燃料的生产工艺,也研究了浒苔的减肥效果和浒苔面条的加工技术,为宁波沿海生产、加工浒苔的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榜样示范,带领团队共同进步

身为女性,苏秀榕同志从不囿于性别的差异而降低工作标准,而是怀着对科研和教育事业的热爱,用满腔热情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以出色的工作业绩和严谨的工作作风赢得领导和同事的尊重和肯定。同时,也为其他科研老师树立了标杆、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促进科研团队建设和促进教师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

作为宁波大学海洋学院的学科带头人之一,她更多关注同事的成长而不只是关注项目,在工作中十分注重沟通协调好各个部门和各个工作环节,并且及时传递“默默耕耘,不计回报,追求卓越,追求完美”的价值观和正确的工作方法。每当同事遇到棘手的难题,都会积极出谋献策,力求妥善地解决问题;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和科研工作者,她与每位新同事共同寻求事业的进步,在与同事的交流和分享中不断拓宽事业。在她的感染和带动下,学院多位女职工在工作处处争先创优,无私奉献,取得了优秀的工作业绩。苏秀榕同志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在促进浙江省海洋经济事业发展及学术创新、教书育人、全面提升自身素养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各项工作中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四、潜心教学,学生的良师益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先育人,教师不仅在知识和言行上是学生效仿的对象,而且教师更为学生、为我们大家树立了良好的品德样板,教师的优秀品格都将令每一位学生终生受益。

苏秀榕老师一直承担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先后讲授过的课程有《食品安全学》、《食品毒理学》、《食品加工新技术》和《中外饮食文化》、《食品工业新技术》、《水产品质量安全》、《功能食品评价》等。她能够把好教学环节中的每一关,备课详尽细致,精心设计教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较好地掌握教学节奏。充分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作风,更注重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提高了课堂学习效果。她教过的学生一致认为,听了苏老师的课没白听,既学到了知识,又3 学到了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努力做好园丁、路标和摆渡人。苏秀榕同志在工作中一直牢记“教师是园丁,教师是路标,教师是摆渡人。工人劳动创造的是产品,农民劳动创造的是食粮,科技人员的劳动是发明新技术、新工艺,而教师的劳动是培育出精神高尚的人。教师的职业是影响人一生的职业,教师的教诲是照亮人心灵中永远的指路灯”。所以,她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让学生为之感动,每年报考她的学生人数都居全院之首。苏秀榕老师十分关心学生的生活。当听说一位刚入学的自费研究生因经济原因而打算放弃继续攻读硕士学位时,苏老师循循善诱,并为这名同学缴清研究生期间的学费,让其安心学习。当学生因生病住院,苏老师又积极联系医生,在手术期间一直守候在医院,学生感动得流泪,“苏老师就像妈妈一样,关心和爱护着我们!”同样,学生们也非常尊重苏老师,每年新年、教师节,苏老师收到学生的贺卡和祝福无数,体味着为师的喜悦。

五、倾心引导,培育学术品格

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室每一块空间,合理分割功能,达到充分利用、洁净整齐,为学生创造了安心做研究的天地。师生关系即不是雇佣关系也不是“放羊式”关系,学生都非常敬佩她。在实验室非常紧张的条件下,苏秀榕同志想尽办法,利用有限的空间设计方便的折叠桌、安装网络等,为学生建造自习室,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注重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年新的研究生在入学1个月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毕业论文课题、开始查资料写方案,定期开讨论会,导师讲评,这样就形成一种蓬勃向上的风气,所有同学为追求创造出好的研究成果、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而努力。近3年来,硕士研究生人均发表2-3篇A,B类文章,影响因子最高的为3.46。

立足于学科前沿,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苏秀榕同志每天了解相关学科最新资讯,与学生讨论实验方案和研究结果。对于学科交叉的实验,她不厌其烦的手把手教,直到掌握为止。她每天早晨7:30前就到学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既做了“好的教练员”,又要做了一个学生佩服的“好运动员”,她与学生一起研究,一起实验。该实验室毕业的学生,传承了良好的研究习惯,在工作岗位上表现优秀。

第二篇:优秀客户经理案例(苏秀姐)

仙游政企部的一朵奇葩

仙游局政企部活跃着一个靓丽的身影,她叫苏秀姐,是政企部少有的女客户经理。凭着一个对工作对客户热忱的心,在激烈的信息市场竞争中抒写了一个个巾帼不让须眉的营销篇章。进入政企部以来,累计营销天翼手机

部,ITV

部,光纤

条,策反多个异商业务。

“当客户感动的时候,就是你营销成功的时候”。作为一个女客户经理,她总是能一次次的用真诚的服务打动客户的心,突破异商的营销壁垒。

仙游万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作为全省63个重点项目之一,有着巨大的信息通信需求,是各大运营商的必争之地,往往是上午移动的客户经理上门拜访,下午联通的客户经理又到了。起初公司考虑到员工多数使用移动的手机,选择移动网络、通信产品可以组建起企业内网,减少通信费用。便选择了移动公司的产品,包括固话20多部,光纤1条,组建企业通信内网,开通短号功能,形成了一个看似完善的企业通信系统。当时,多数人都认为这样企业已经没有多大的营销必要,该企业对通信的需求已经饱和且移动设置了坚固的营销壁垒。然而,苏秀姐却不这么认为,她觉得这样的客户不应当轻易放弃,移动的壁垒虽然坚固,但也不是牢不可破。客户是不愿意在通信业务上在花费心思了,因为他们需求已经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想要让客户放弃异商的产品只能在感情上打动客户,并为寻到新的利益点说服客户。苏秀姐并不急于直接的上门营销,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客户的一些相关情况,寻找突破口。但她了解到,公司的老总在企业运营中遇到了一些小麻烦,便主动上门拜访,在谈业务的同时表示能帮客户解决其当前遇到的困难。面对这个热情帮助的自己的客户经理,万鑫公司的老总被打动了,当即表示如果电信的提交的方案比移动的方案合理的话愿意与电信进行合作。懂得为客户争取利益的方案是另外一件打动客户的利器。众多的合理化建议,全方位的服务支持,多个未被关注到的服务细节,女性的细腻的优点在这份方案上显示的淋漓尽致。这又是她手中的一件制胜利器,又是一个能让客户感到的方案。再客户看来,这已经不是一份来向他所要利益的方案,而是一份为客户着想,给客户带去利益的方案。结果已经没有了悬念,在场的工作人员纷纷对该方案表示赞同,当即决定放弃与移动的合作,与电信签订通信业务全面合作协议。至此,移动的固话、光纤被全部策反。带着中国电信标志固话、光纤、一卡通全面进入了万鑫公司。

乘胜追击,在现有的业务合作的基础上,苏秀姐又进一步向客户提出天翼团购的建议,组建天翼移动内网,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公司的领导也表示赞同,愿意与电信进行进一步的合作。后期的天翼团购活动在进一步的洽谈中。

“心细总有新发现,机会其实就在身边。”在工作中,她总是能够敏锐的发现新的需求,找到营销的突破点。

仙游地区外人人口较多,宾馆业也比较发达,新车站建成后,其周围的宾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当时,我司正紧锣密鼓的开展ITV的营销活动,苏秀姐依靠着敏锐的嗅觉,感觉到新开的宾馆是ITV业务拓展的一个重要突破口。通过细心的观察,她发现有两家宾馆对ITV有着比较强的潜在需求。这两家宾馆的档次较高,房间多,室内的设备都比较先进,装潢高档,特别是大专院校常驻于此,对宾馆的电视娱乐需求要求较高。同时宾馆开业不久,希望能够资金流不足,希望能节约开支。如果能将电话与ITV打包营销,降低客户通信支出,将是一个良好的营销突破口。于是,苏秀姐主动的拜访宾馆的老板,细心的讲解ITV业务的功能及优点,以提高宾馆品味和节约通信费用作为卖点积极推介,引起了宾馆老板的极大兴趣。同时,开展体验营销,临时调度ITV信号,将专用的ITV调整到宾馆老板家中进行免费体验。在用户在为话费担心时,为客户设计了ITV与固话相融合的存量保底协议,从而让客户直接的感知到组合产品的优惠所在。最终,成功的签约了这两家宾馆,共计55部ITV。

“真诚的服务会让不诚的客户感到内疚”。中茂公司是我司的一个重要客户,月通信费达八千多元。但也是一个不诚的客户,在苏秀姐接手该客户之前,这个客户已经累计8个月未缴纳通信费。考虑到这个客户比较重要,勉强维持了客户关系。在接手之后,她热情、周到的服务让该公司的领导感到对电信的愧疚,及时的缴纳了拖欠的费用,从一个不良客户变成了一个优质客户。

第三篇:王秀珍先进事迹

王秀珍先进事迹

王秀珍,今年57岁周岁,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结婚三十年来,她一直跟婆婆住在一起,家庭和睦,婆媳之间相处非常好,她的家庭曾先后多次被区乡村授予“五好文明家庭”。婆媳相处三十年,她把赡养老人作为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的动力,竭尽全力用真情去帮助老人,用仁爱去伺候老人,用爱心去善待老人,大爱无疆,真爱无言,三十年来,她用博大的胸怀和仁厚的挚爱,换来了人间至纯至爱、至善至孝。

婆婆杨培秀,今年83岁,患有高血压、肺心病等多种疾病,长期靠药物维持生命。王秀珍的婆婆没有生育过子女,儿子是婆婆抱养的,三十年来,她们陪着婆婆住院看病、伺候老人的生活。朴实善良的王秀珍常说:“婆婆虽然没有自己的亲生子女,她却养育了我们,我们就要善待老人,孝敬老人,让她享受天伦之乐”。王秀珍和阮杰正结婚后,先后生育了两个孩子,女儿已出嫁,儿子阮红星就读于重庆医科大学,在父母的教育下,阮红星从小勤奋好学,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在学校多次被评为优秀学生。

2003年,宜昌市污水处理场落户共联村四组,王秀珍夫妇积极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率先拆迁腾地,她承包的一亩多菜地被征占后,家庭失去了生活来源,丈夫主动到外面打工,让妻子在家照顾婆婆。可后来55岁的丈夫突然感觉视力模

糊,头痛难忍,她带丈夫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脑积水,医生告诉她必须立即手术治疗,否则,性命难保。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病魔,王秀珍毫不犹豫地拿出1.9万元的征地安置费,把丈夫送进了伍家医院,丈夫住院期间,她每天来回奔波于家庭与医院之间,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婆婆,她却从来没有怨言,丈夫经过1个多月的住院治疗,终于保住了生命,但却丧失了劳动能力,出院后,王秀珍在家里一边照顾丈夫,一边照顾婆婆,冬天婆婆的肺心病反复发作,婆婆能动的时候,她就用三轮车把婆婆带到村卫生室输液,严重的时候,就把医生请到家里给婆婆输液,婆婆看到身心疲惫的儿媳,常常感到拖累了她,她对儿媳说“秀珍呀你真是太孝敬老人了,你比亲闺女还亲呀!”。王秀珍对婆婆説:“您老人家安心养病,孝敬您是我们的责任”。王秀珍自己省吃俭用,对婆婆从不吝啬。婆婆因长期患有肺心病,常常咳的起不来床,她便买来些梨子和冰糖炖好后,一勺一勺的喂给婆婆喝,只要婆婆想吃啥,她都要为婆婆做好,冬天天气冷,她便为婆婆放上热水带,夏天天气热,她又座到床头边用扇子给婆婆纳凉,婆婆的床单总是勤洗勤换,干干净净。为了在经济上保障婆婆和丈夫治病,王秀珍找亲戚朋友借来了几千元钱,将现有的房屋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对外进行了出租。当村干部问起她有什么困难,她总是笑着説:“困难也是暂时的,我的儿子大学就快毕业了,找到了工作,有了收入,就

不怕了”。

王秀珍,一位普通的农民,她用柔弱的身躯撑起了家庭的一片天。她心中只有一个目标,担起照顾婆婆和丈夫的重担,自己只有选择坚强,坚强就是家中的希望。她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自己的决定就是婆婆和丈夫的生命,这是一种孝心,更是一种责任。这也是一个普通女性光辉形象的真实写照。

为更广泛的弘扬敬老孝亲美德,让广大市民在乘车的过程中能充分感受到孝亲文化的氛围和中华民族敬老孝亲的魅力,宜昌三峡电视台记者采访了宜昌市全国敬老孝亲模范之星伍家区伍家乡共联村王秀珍,并且宜昌公汽公司将他的照片和事迹在7路公交车上展示。让广大市民通过公交车厢这个载体将敬老孝亲文化引入,成为一堂生动的爱老敬老流动课堂,不仅可以让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来关心、关爱老年人,还可以作为我们伍家区、乡爱老敬老典型人物来加以宣传学习,进一步巩固我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有效的提高我区、乡人民的道德修养和思想素质,让我市全国文明城市的发展再添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全国“孝亲敬老之星”评选登记表

第四篇:120304-教育厅-优秀科学家先进事迹-陈庆富-ok

崇尚科学精神,创新成就未来

——记洪堡学者陈庆富教授

陈庆富同志,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农业大学博士,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博士后。现任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教授,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校遗传学学科带头人。2003年1月,怀着对故土深深的眷念,带着对贵州割舍不掉的情怀,提前完成了在德国的博士后研究,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贵州师范大学。他忠实地履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诺言: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一、励志求学,播下科学精神的种子

陈庆富同志1966年出生于贵州省边远地区(沿河县洪渡镇)一个十分贫寒的农民家庭。在缺衣短粮的极度困苦中度过了整个儿童及少年时代。六岁开始,在洪渡完小,背着木书包,边放牛边读书,一直到初中毕业。为了补贴日常生活、能吃顿饱饭,但凡是学习的业余时间,就用他瘦弱的身躯做搬运工。但生活的苦难没有压垮他,相反地,激励他奋发上进。14岁初中毕业,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沿河县第一重点中学。

16岁,考入贵州农学院植物保护专业。从此,学农爱农,勤奋刻苦,学业优异,先后获得“三好优秀生”及“三好生”等奖励。20岁,获农学学士学位。大学生活让他更加崇尚科学、求实奋进、追求真理。毕业那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考上贵州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硕士研究生。三年后硕士毕业并留校工作。尽管继续努力自学,仍深深地感到所学知识和技术赶不上日新月异的科学进展。因此,5年后考入四川农业大学攻读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博士学位。直到2001年获得德国最高奖学金---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支撑他整个求学过程的只是一个朴素的观念:机会只有一次,我应该充分把握。

二、不懈追求,科学精神铸就生命支柱

他在大学期间就积极参加教师组织的科研活动,并合作发表研究论文。1986年考上硕士研究生以后,学习和科研大有进展。1998年博士毕业后回到贵州,分到贵州师范大学生物系。当时师大方兴未艾,经费缺乏、实验条件差、教学工作任务重,尽管如此仍然尽量抽出时间进行科研工作,经常是到深夜12点才休息。由于知识和能力的储备,百折不回的意志,独到的领悟和见地,特别是在贵州师范大学校学校及各职能部门领导的关怀下,在科研上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到2001年初,已在国际刊物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5篇。并于当年获得德国最高奖学金---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他在德国勤奋科学研究近两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世界上首次生产出了普通荞麦三体系列。在他中途回家休假时,邻居问他:“德国好不好?”他回答说:“德国很好,但那是别人家的”。为了使刚申请到的国家基金项目按时启动,毅然缩短在德国滞留时间,回到贵州师范大学,继续从事遗传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从德国学成回国后,学校投入了专项经费,成立了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一定程度地改善了其科研条件,使他的科研事业顺利转型深化。

从1986年以来,他的研究方向一直是作物遗传、进化与育种,从基础到应用的一条龙研究。在已有的前期研究中,不仅基本弄清栽培荞麦等植物起源与进化规律,提出了很有价值的新理论和新假说,而且同时还创造了一批新材料、培育出了一批新品种、开发出了一批新产品、探索出了一些新技术,为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创建荞麦等特色作物产业奠定了基础。其研究在贵州省科技厅主持的科技成果鉴定中被函审专家(中国荞麦学会主席林汝法研究员、中国农科院王天云研究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柴岩教授)及到会专家一致认为相关研究达国际先进水平,部分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三、教书育人,科学精神在生命中延续

在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担任副院长期间,陈庆富教授提倡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指导工作。在一次工作会议中他指出:自然和社会发展都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本质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其目的是谋求社会的全面、健康、快速的发展,谋求我们学校的快速进步。由此,他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作为学术主体的高校的具体体现是:代表教职工生的价值实现和发展要求、代表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要求及其发展方向。他力图推行研究式教学、研究式学习、研究式工作和团队式研究机制,实施以科研促教学的战略。

目前,该学院的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已初步建立了教学相长机制,对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针对原教学计划中存在很多不良课程、课程安排时间不合理、缺乏增强学生就业的相关课程等问题,对原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使教学计划符合认识规律和教学规律,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与社会需求相一致,从而为增强学生就业和工作能力打下基础。针对原教学大纲不规范、课程间教学内容重叠等问题,对教学计划中的主干课程和限制选修课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对部分课程实行相对集中教学。为增加考研成功率,建立考研辅导班,促进考研课程学习。

为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他和院里的同事们一起,正在为创办新的硕士点及博士点而努力,为提升办学档次和树立名牌而勤奋工作。

教风即教师风范,是教师德与才的统一表现,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核心,是教师道德、才学、作风、素养、治教的集中反映。同时教风也是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有着熏陶、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树立良好的教风是提高学风的重要前提。陈庆福教授在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中秉承“慎思笃行 博学致新”的精神,不断加强自身教风建设,以优秀的职业道德和良好教风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育人。

1989年以来,他在贵州大学和贵州师范大学担任过遗传学、作物育种学、生物统计学、高级生物统计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技术等课程的本科或研究生的教学工作。作为主编之一,编写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师范院校的《遗传学》教材1部。所主讲的《遗传学》课程被评为贵州省精品课程。2005年他作为主要人员参加的遗传学教改成果获得贵州省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为了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主编《生物统计学》教材1部,43万字,2011年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对科研试验设计的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实例说明。

“学高为师,身正是范”。在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他更以自己的人品给学生以身作则。优秀的职业道德使他对学生的指导循循善诱,耐心执着,深得学生尊敬。2002年9月,他的第一个研究生张以忠入校。当时,陈庆富教授正在德国做博士后研究。为了使张以忠尽快进入研究生角色,通过电子邮件和网络聊天系统等各种方式进行指导。在陈教授的精心指导下,张以忠学有所成,发表活性期刊论文10多篇,破格提升副教授。

2003年,陈教授的三个研究生有两个来自山东一个来自安徽,都是远道而来。在与陈教授相处的日子里,他们深有感触地说:陈老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人品高格,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到贵州师大读研究生,能师承于陈教授,得到他的指导,此生不枉此行。陈教授对学生的思想、学风、学业要求严格,为使他们得到比较大的进步,他对学生们的选题、开题、试验设计及论文都严格把关,决不允许弄虚作假企图蒙混过关。陈教授通过自己的生活经历知道,能拥有一次求学的机会不容易,因而特别理解这些研究生,尤其是从外省来的同学。有一个来自山东的女生,因为调剂专业不对口,加上南北生活差异太大,很上一段时间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情绪低沉对自己的学业几乎失去信心。陈教授了解情况后,百忙之中多次找她谈心,从生活的琐事到科学的发展前景,从他的研究成果和在研项目到对她的殷切期望,事无巨细,如春风化雨,使她终于鼓起勇气迎接新的生活。

到目前为止,陈教授已培养毕业硕士研究生22人,还有8名硕士研究生和1名博士生在读。其中约50%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部分内容整理成论文后都能在国际刊物上发表。有人说,陈教授把硕士研究生当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有的甚至达到了博士研究生的水平。

四、潜心治学,科技之光在生命中绽放

陈庆富教授对科学事业和理想的不懈努力,对科学前沿的不断探索创新,对生活的正直和宽容,这些宝贵的品格再现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使他成为朋友和同事中的榜样,学生敬仰的师表。陈教授长期稳定地从事荞麦属、薏苡属、淫羊藿属、小麦属等植物的遗传、进化与育种研究。

一路走来,不经意间,发现在这条铺满荆棘的道路上处处闪耀着他踏过的足迹。他主持在研或完成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荞麦育种岗位科学家专项资金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德国洪堡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荞麦产业技术科技创新团队建设项目1项、贵州省长基金1项、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贵州省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贵州省留学归国人员项目1项、贵州省动植物育种专项2项、贵州省农业攻关项目1项、贵州省中药现代化专项1项、贵州省教育厅培育项目1项、贵阳市科技局科技项目1项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在美国《Crop Sciences》, 英国《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Biochemical Systematics and Ecology》, 德国《Plant Breeding》、《Genetic Resources and Crop Evolution》, 奥地利《Hereditas》, 荷兰《Plant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等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13篇,均被SCI收录。主编《遗传学》(200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和《生物统计学》(2011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高校教材2部、《荞麦生产100问》(2008年,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和《荞麦属植物科学》(2012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著作2部。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3项。培育出“丰甜1号”等荞麦新品种4个。开发出富含黄酮类成分极具保健功能的荞麦叶茶和花茶新产品。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贵州省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等。2000年12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AvH Foundation)研究奖学金和语言学习奖学金。2005年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科研支持计划。2006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国务院津贴专家。2011年被聘请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

正是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积累,陈教授在国内外有很高声誉。2004年8月捷克共和国Prague举行第9届国际荞麦学术研讨会、2010年俄罗斯举办的Orel举办第11届国际荞麦学术研讨会上,陈庆富教授被组委会邀请为会议主持人。2001年被国际著名学者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Zeller教授邀请,受国际著名奖学金德国洪堡基金(AvH Foundation)资助,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植物栽培与利用研究所和德国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IPK-Gartenslenben)做博士后研究近2年,创造出普通荞麦三体系列。在第一届(2004年)和第二届(2008)全国小杂粮品种审定委员会中被选为全国小杂粮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2005年被芬兰食品、农业与环境学会聘请为其主要国际刊物《Journal of Food, Agriculture and Environment》杂志中国区域编辑。2007年10月被韩国植物资源学会邀请和资助下分别到韩国生物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和江原大学作特邀学术报告2场。2010年10月巴基斯坦阿迦汗基金会乡村支持计划专门组织基金会经理、公司CEO、联邦农业部政府高级官员组成的高级访问团到贵州师范大学学习荞麦生产和加工技术,陈庆富教授亲自执教。

面对荣誉,陈教授低调谦逊、心态平和。他说,成绩属于大家,那些成绩算不了什么,那已经属于过去,未来的事业具有更大的挑战性,也更加地有意义。在中国大地上有广阔的仍不发达的农村,中国科技与发达国家相比,许多方面仍很落后。贵州省的特色农业产业仍有待开拓,贵州农业科研和产业仍然很落后。他深深意识到时代赋予这一代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他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教学和科研事业、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三农问题等等工作都任重而道远。但是他认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是确定一个正确的目标,让生命为之燃烧,即使没有天时、地利、人和,也不泯灭奋斗的激情。人生价值,就是在这种不断奋斗中才得以体现。他有远大的理想。他想在不远的未来,培育出能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高产优质的、能使人健康长寿的荞麦等特色保健作物新品种,开发出极富保健功能的新产品,创立新的特色作物保健产业,为贵州的振兴和西部大开发建功立业,为人类的健康幸福做贡献。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学习和工作简历:

1982.9-1986.7,贵州大学农学院大学本科毕业,获得植保专业农学学士学位;

1986.9-1989.7,贵州大学农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获得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硕士学位;

1989.8-1994.8,贵州大学麦作研究中心,从事作物育种学、小麦育种与栽培等课程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任职讲师;

1994.8-1998.7,四川农业大学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得作物遗传育种专业农学博士学位;

1998.7-2001.3,就职于贵州师范大学生物系,从事遗传学及生物统计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任职教授;

2001.3-2001.6,德国Prien歌德学院,在德国洪堡基金会(AvH Foundation)语言奖学金资助下学习德语;

2001.7-2002.12,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TUM)植物栽培与利用研究所,在德国洪堡基金会(AvH Foundation)研究奖学金资助下做博士后研究,任职客座研究员;

2002.9-2002.10,德国植物遗传育种所(IPK-Gatensleben),在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奖学金资助下从事双色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应用于普通荞麦的研究,任职客座研究员;

2003.1-至今,就职于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遗传育种研究所,从事《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育种学》等课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同时进行荞麦、薏苡、淫羊藿等植物遗传育种科研工作,任职教授、所长。

第五篇:全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张秀玲的先进事迹

全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张秀玲的先进事迹

果品蔬菜

张秀玲同志是旗推广中心高级农艺师,长期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2004年旗科技局成立“科技110”服务中心(现为12396)时,被专聘为坐诊专家。她在技术服务工作中本着“有问必答、有急必救、快捷及时、主动服务”的原则。积极主动为广大农民释疑解难,及时解决了农民生产中遇到的突发性技术问题,避免和减少农民由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她的努力使科技110服务获得巨大成功,她本人也得到广大农民的爱戴和推崇。在2006年杭锦后旗实施科技特派员专项创业行动中,张秀玲同志被首批聘用为科技特派员。她创办了植保医院。利用自己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技术专长,指导农民防治农作物病虫害,她既开药方、又配药,采取从理论到生产实践上指导农民在遇到疑难问题时,都能使农民迫切而焦急的求救变成喜悦的笑脸。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庄稼大夫”,科技特派员也被社会上认可,成为杭锦后旗全体科技特派员的榜样。

一、以植物医院为窗口,为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解决技术难题,挽回了经济损失,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1981年张秀玲毕业于巴盟农牧学校,就职于磴口植保站,后调至杭锦后旗农技推广中心植保股工作。30年来不断自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更新专业知识,并且针对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危害趋势,认真调查研究,摸索出十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2006年担任科技特派员后,她深刻领会科技特派员的职责和义务,自愿为广大农民提供无偿的技术服务,并且在生产绿色食品的前提下,严把综合防治措施,既防治了病虫害又保证蔬菜、瓜果类作物的绿色食品生产。如在蜜瓜种植上,她开创性地采取双行种植法:大行1.4米,用1.4米地膜覆盖两行蜜瓜,种子点种在膜两边,瓜条对爬,小行1.1米,株距1.4尺,亩留瓜900—1000株,小行在田间锄草整枝、打药时形成一条沟,达到了作业带的作用。2006年她在陕坝镇联合五民张文宽蜜瓜地开展了30亩的示范及技术指导,获得7.5万元的经济收入。2007年本组农民辛世平、赵伍仁、王富民三户农民在她的技术指导下,共种植了80多亩蜜瓜,同样获得了20.5万元的经济收入。这项技术在全旗得到推广,农民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收入。在具体防治甜瓜蔓枯病上解决了反术难题,蔓枯病是蜜瓜最普遍的病害,而且农民束手无策,药打了5—6遍也没防治效果。她在2006年就利用科技特派员的身份独特创造了“涂沫技术”,采取先用雪糕木片消除病蔓裂口处的黄褐色分泌物,然后用70%的代森锰锌(或甲霜灵)加70%的甲基托布津调成1:50的糊状涂沫在病蔓处,收到非常好的防治效果。这一技术从2006年至2009年共推广了15万亩左右。给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二、着眼番茄产业,实施番茄晚疫病的防治技术探索,使番茄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2006年开始她就把番茄产业作为技术上的突破点来抓,首先在番茄育苗栽培上,大力开展“健康苗”育苗技术。她制定番茄苗的“健康苗”标准,既株高15—18cm,番茄苗移入大田5天内必须成活,而且15天内不发生任何病害。保证了番茄后期的正常生长。而后在防治番茄晚疫病上采用“配施农药”技术,即用两种农药在7月上旬就开始预防。这么一整套的配套技术防治番茄晚疫病,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使番茄产业健康发展。

三、立足康尔徕生态示范园区的科技服务,使设施农业在内蒙西部创立了榜样

康尔徕生态园区是内蒙古一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提高广大菜农的科技种植水平是关键措施。她从2008年每星期三赴康尔徕园区给菜农开展科技服务。48座温室从春节前后的瓜果蔬菜等十多种作物,春节过后又是番茄育苗,以后又是十多种的蔬菜类作物。张秀玲同志是回族,又不能随便吃饭,往往一整天地认真查看每一座温室,并做记录,而后又逐座温室逐户地给写下采取的技术措施。如2008年4月3日,黄大华的7号温室种植的蜜瓜、瓜苗叶色发黄,根茎坏死,一直按病症处理。张秀玲认真观察,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发现根部有好多微小的土色小虫子在蠕动。立既采取灌根杀虫,同时用绿亨一号加克露淋,三天后上午再去跟踪服务,瓜苗已经完全恢复,正常生长了。黄大华妻子也满脸笑容地感谢张秀玲说:“你这个科技人员才是特派的好技术员呀!”

通过对康尔徕48座温室的技术指导,农民的经济效益有了明显的提高,每座温室增加收入3000元以上。

四、以高度责任感和科学态度应对新发生的病虫害

近年来,草地螟、葵花螟、巨膜长蝽及各种作物的病毒病和黄萎病都有所发现和发生,张秀玲同志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对待,下乡发现巨膜长蝽、草地螟大量发生,及时制作电视讲座,通过媒体告知广大农民,并且指出科学的技术防治方法,给广大农民认真讲解和技术指导,使这些病虫都得到有效的防治。四年来共指导广大农民防治这些新生的病虫害达5万多亩,取得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五、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编写技术资料

自2006年以来张秀玲同志开展技术培训近百场次,培训达5000多人次,尤其在2007年市妇联在沙海镇组织300多名妇女培训会,邀请张秀玲主讲,她根据农民急需的技术难点,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使300多被培训妇女社员感慨为地说:我们多少年来还没听到这么出色的女技术人员讲的这么好的培训了。同时也受到了市妇联领导的称赞,所以很多农民都热情邀请她讲授技术。四年来在旗电视台进行科技讲座8次,为广大农民解决了难题。

为了使自己多年来总结的病虫防治技术得到迅速推广,使更多的农民受益,张秀玲同志2006年为科协编写了《农业种植实用技术》,2009年为发改局和科技局编写了《高效农业读本》。

今后张秀玲同志将继续履行科技特派员职责,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应有的贡献。

下载宁波大学优秀导师苏秀榕先进事迹-浙江教育厅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宁波大学优秀导师苏秀榕先进事迹-浙江教育厅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