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科农合作社案例剖析 马义玲
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创新: 科农合作社案例剖析
马义玲
(中国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支行,陕西渭南 714000)
内容摘要: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本文阐述了“科农”经营模式的内在逻辑,并对“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制度设计进行了评价。“科农”经营模式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推动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建立全方位“保姆式”社会化服务,引入订单质押贷款解决农村融资难问题,进而实现农业规模化经营。通过该典型案例的剖析,为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探索出一条有益的道路。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社:土地流转:农业规模化:经营体制
一、“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制度安排
(一)背景介绍
陕西省富平县科农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2007年10月成立,注册资本1500万元,合作社入社成员5000户,2010年被陕西省农业厅评为“百强示范社”,2012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12年,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适度规模经营的号召,积极探索新型农业,逐步开始开展土地流转。2013年,富平县被列为全国21个农业改革和建设试点示范区之一,科农合作社抓住这一机遇,发展规模化生产,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合作社现拥有现代果业示范园4000 收稿日期:2016-5 作者简介:马义玲(1979-),女,甘肃庄浪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渭南市中心
支行。亩、粮食生产集中连片16500亩、果品交易市场一个、气调库一个、柿果醋厂一个、农资连锁店数个,还组建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270个,现有员工37人。产业覆盖粮食、果业、瓜菜、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合作社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立足于富平,延伸至省内铜川、三原、耀县,省外至甘肃天水、正宁、静宁等市县。2015年,合作社所属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种植小麦16500亩,由于合作社统一物资采购、统一技术服务便利等为农民节支211.2万元,规模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使农民增收195万元;所属4500亩现代果园示范园总产值6620万元,净利润2820万元,对周边农民起到积极地带动示范效应。
(二)制度安排
“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具体制度安排如下:
1、土地流转及订单生产。合作社与农民签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合同(由村委会做鉴证),从农民手中以800元/亩的价格流转到土地,合作社再以原价格将土地承包给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合作社按粮食生产200亩一个家庭农场,果园50亩一个家庭农场进行划分。转入土地期限与转出土地期限保持一致,果园承包期限均为30年,种植粮食土地承包期限为5—10年。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必须严格遵守合作社的章程,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规划和安排种植相应农作物,根据合作社与农业龙头企业签订的订单进行生产,从而实现规模化经营。
2、社会化服务。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从种植—管理—收购— 销售的全程“保姆式”服务。合作社与陕西面业及省内种子企业、果品企业等签订生产订单合同,与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合作社为社员的物资配送实行“六统一”服务,即统一采购、统一标识、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技术服务、统一产品购销,年终统一结算返利。合作社建立了以合作社和果农协会为龙头、以镇连锁经营服务站为依托、以村级示范户为主体的三级服务网络;并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技术服务队伍,46名技术人员中外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5名、县级农业专家12名,其余为土生土长的农民专家,按照产业分布的不同划分技术人员服务区域;合作社还创办了《三秦果农报》和《科农通讯》等刊物作为信息平台,在陕西人民广播电台和县电视台作为宣传阵地举办知识讲座。
3、融资机制。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没有合格的贷款抵押物很难从银行贷到生产所需资金。加入合作社后,有两种方式可以获得资金。一是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二是由合作社为其提供担保获得订单质押贷款。合作社资金来源是法人注资和社员入股,资金互助仅限于成员内部有偿使用,主要用于社员资金调剂。“订单质押贷款”是以“订单农业”生产为基础,通过《金融合作协议》、《订单农业生产收购合同》、《订单农业贷款四方协议》、《“订单农业“小额贷款合作协议》、《订单农业贷款反担保双方协议》等信用结构文件进行约定,政府以农业改革建设试点补助资金设立担保基金,银行按1:10的放大比例向从事订单农业生产的农 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发放信用贷款的融资模式。合作社以固定资产、流转土地使用权、政府各项补贴、补助等为自身及相关种粮大户、家庭农场的贷款向农业局提供反担保。
4、收益分配。合作社在流转土地时按转入价原价将土地承包给社员,不赚取社员任何费用,只是在农资供应、机收、产品销售等环节收取低于市场价的一定比例费用,用于合作社费用支出及社员股金分红,有效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社员种植粮食、果园的所有收入归社员所有。合作社股金分红采用流量分红和资本分红两种方式。
5、政策支持。合作社规模化经营模式响应了国家适度规模经营的号召,积极探索新型农业,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一是提供金融担保。农业局出资500万元设立担保资金,由银行按1:10的放大比例办理订单质押贷款;二是给予保险支持。合作社所属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农业保险费用由农业局全部“买单”,同时还给予设施农业保险补贴;三是给予财政补贴。合作社及社员农机具购置除享受国家不超过30%的补贴外,在此基础上再由当地农业局给予不超过30%的补贴;四是帮助建立家庭农场服务中心,家庭农场服务中心的晒场、仓储、烘干塔等设施,可对内对外提供低于市场价的社会化服务。
二、“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的内在逻辑
(一)破解土地流转难题,为规模化奠定基础。农民视土地为“命根子”,土地对农民具有生存保障、养老保障、就业保障 等社会保障功能,失去土地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失去生活保障,因此,农民对土地根深蒂固的依赖情结是制约农村土地流转的最重要因素。“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解决了这一难题。合作社从农民手中流转到大片土地,再将流转到的土地原价承包给有经营能力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土地流转由村组干部全程监督实施。流转土地的农民既可获得固定的土地流转费,而且可以腾出时间安心打工创业增加收入;不愿外出务工的农民可以选择给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打工,使农民离土不离乡。合作社根据农作物特性确定不同土地的流转期限,并且土地转出期限必须与土地转入期限相一致。依托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省去了个人与一家一户农户打交道等诸多麻烦,流转期限、费用稳定,便于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租金、期限稳定,而且合作社有把握按期收回土地,农户也较为放心。
(二)实行订单生产销售,为规模化保驾护航。虽然家庭农场或种植大户种植农作物有一定规模,但是仍然会存在市场行情把握不准、产品质量不高、科技应用水平低、竞争力差、销售不畅等问题,尚不能完全有效地与市场对接。“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使家庭农场与种植大户依托合作社,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生产订单合同,与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签订种植收购合同。合作社根据市场变化和生产订单合同统一规划安排生产,发展规模化经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使农民通过规模化经营增收。目前,合作社按高于市场价0.1元的价格 收购粮食;高于市场价0.1-0.2元的价格收购果品,不仅解除了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而且使其有较为稳定的高收益。
(三)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为规模化提供保障。合作社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服务网络,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技术服务队伍,常年分区域巡回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创办报刊、网站作为宣传教育阵地,依托广播电台、电视台普及农技知识,推出电商平台减少流通环节,组建土地流转服务、资金服务、机耕队、技术部、农资采购、品种繁育供应、收购仓储、销售部、物流部等服务部门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保姆式”服务。土地集中连片便于社会化服务,六统一采实现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竞争力、解除了销售后顾之忧和增加了社员等效果。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多元型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科农”服务模式作为公益性社会服务体系的补充力量,做到了“零距离”为农服务。
(四)突破抵质押担保瓶颈,为规模化提供资金支持。农业是弱质产业,缺乏有效抵质押物是制约农村融资的最大障碍。目前,农户贷款多为信用贷款或小额担保贷款,额度小、期限短,对于发展规模化生产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来说就是“杯水车薪”,“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中,合作社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生产订单合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又与合作社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农业局出资500万元作为担保基金,由金融机构 按发放订单质押贷款,突破了农村抵质押担保瓶颈,同时还引入反担保机制和农业保险机制为金融机构发放订单质押贷款提供了保障。
三、制度设计评价
经济机制设计理论是研究在自由选择、资源交换、信息不完全及决策分散化的条件下能否设计一套机制(规则或制度)来达到既定目标的理论。设计一套好的机制必须满足三个要求:资源的有效配置、信息的有效利用以及激励相容。“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实际上是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制度安排,可以用机制设计理论的三个要求予以评价。
(一)资源配置的有效性。资源有效配置通常采用帕累托最优标准。“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中涉及的资源主要有两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和资金。从土地资源角度分析,“科农”模式通过土地集中连片、综合规划、土地整理、技术引进、产业升级等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高了土地的综合收益,实现了土地流转的规模经济效应。转出土地的农户在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获得了稳定的资金收入,而且可以摆脱土地少不经济的困境而去务工或创业,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从资金角度分析,“科农”引入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开展订单质押融资,突破农村缺乏抵质押物的瓶颈。同时,通过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调剂临时周转资金,为社员解决资金困扰。可见“科农”模式实现了帕累托改进,即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二)信息利用的有效性。有效利用信息要求机制运行需要尽可能低的信息成本。“科农”模式制度安排从以下几方面降低了信息成本。首先,合作社统一整合土地,使农业经营者无须面对众多分散农户,交易成本较低;其次,通过订单质押融资,政府部门推荐合格贷款者及提供基金担保;合作社为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提供担保,大大降低了金融机构的调查成本等;第三,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保姆式”社会化服务,省去社员在产前、产中、产后等各个环节的信息成本。第四,合作社扮演“中间人”角色,发挥了良好的信息传导作用,能吸引外部市场主体参与到土地整理、产业升级当中来。因此可以说此制度安排提高了信息的有效利用。
(三)激励相容性。激励相容性要求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一致,在“科农”案例中就是要实现各方利益紧密相关,以各方共赢为共同目标。“科农”模式中,参与主体包括合作社、承租土地的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从参与主体收益来源看,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的收入来源为土地经营收入和合作社分红,分红可以使社员享受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合作社的收入为在给社员提供社会化服务时采购农资、销售农产品等环节收取的费用。“科农”模式使得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与合作社的利益紧密相连,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土地经营越好,合作社利润越高,相应社员的分红就越多,这就是合作社积极整合土地、引进先进技术、提供全方位服务,推动产业升级的原因所在。
四、结论
“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实现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盘活了土地资源,顺应了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政策;合作社开展“保姆式”社会化服务符合国家支持多种类型的新型农业服务主体开展代耕代种、联耕联种、土地托管等专业化规模化服务的要求;订单质押融资破解了农村融资难问题。规模化生产不仅便于公益性、社会化服务,而且便于生产经营管理,有利于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和形成品牌效应,增强产品核心竞争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规模化经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规模,就没有产业布局的区域化、农业生产的机械化、农业技术的标准化,就不可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科农”农业规模化经营模式制度安排实现了土地资源、资金资源的有效配置,更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相关信息得到有效利用,所有经济单位达到激励相容,因而,从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集约化角度而言具有合理性。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最大障碍是土地承包经营权处置问题,可考虑在制度设计中继续延伸使农村土地真正资本化,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地集中连片便于土地评估、流转等;二是土地、产品在合作社手里,合作社可控制资金安全以及及时收回土地;三是金融机构处置土地承包经营权时可 由合作社接手,由合作社继续经营或重新发包。
参考文献: [1]陈海青,庆建奎.基于信托制度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青州南小村案例剖析[J].金融发展研究,2015,(2):60-68。
[2]郭熙保.“三化”同步与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规模化经营[J].社会科学研究,2013,(3):14-19。
[3]焦必方.日本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动向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0,(7):69-76。[4]马晓河,崔志红.建立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区域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J].金融发展研究,2002,(11):63-77。
[5]徐忠波等.有效制度安排下的承包经营权抵押:莱阳“梨农贷”案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5,(12):41-48。
第二篇: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农业合作社
联合社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农户+超市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带动型、专业协会引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镇现拥有耕地面积75000亩,旱地面积10000亩,山林13000亩,河流总长度368公里,渔船总数348艘。我镇虽然在保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龙港的农业与工业间、城乡与城区间的发展仍有差距,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法律观念的了解,农田抛荒现象屡有出现,粮食生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营销人员缺乏,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的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1
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室,形不成商品经济。
二、创建农业联合社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联合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整合。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和作用
(一)完善组织,创新模式
我镇以联合社为龙头,以“企业+农户+超市”的模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要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金互助,逐步扩大生产领域,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体系。着力提高联合协作,共同辅设致富路。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跨实体的联合性团体组织,以扎实工作作风,有效的服务理念,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股份加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
社、涉农经济组织组成大合作社、大联合,逐步建立起畅通高效的协作机制。
(二)强化纽带,助农帮农
我镇联合社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宗旨,解决各专业合作社农户遇到新困难和问题,为镇政府分忧。将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和产生的新建议,及时反映给当地政府,协调政府与合作社间、合作社与合作社间的关系,使其真正成为沟通“三农”的桥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和帮助作用,结合我镇各专业合作社的实际,积极引导各专业合作社的力量,兴建或扩建效益好的农业生产基地,引进新品种,利用合作社间、农民间的联合优势,发挥联合社的平台作用。
(三)拓宽渠道,多方出拳
我镇联合社充分利用其优势与财力,努力做大、做强农业企业自身体质,按照章程规定实行自我经营、自负盈亏的原则,引导有实力的农民合作社,拓宽经营渠道,贯彻实施省府(2012)73号文件精神与内函,着力创办农民合作社产品初、深加工企业;实行规范化生产,商品化流通,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机制,以解决季节性农产品协调和卖难买难的问题,提高农民种植积极性。
截止2013年底龙港镇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业企业)达367家,从业在册人员1800余人,注册资本金2.5亿元,固定资产1.5亿元。年种植水稻15000亩,西红柿7000亩左右,蔬菜10000亩左右,养殖业面积5000亩左右,瓯柑种植4000亩。农村土地流转面积36000余亩,占土地总面积45%;带动农户数和转移第一产业13000余户,占农户总数45%;实现农业产值4.9亿元。2013年全镇实现生产总值176.6亿元,农业总产值9.1亿元,工业总产值337.5亿元,财政收入18.5元,人均纯收入15370元。
四、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未来发展展望
我镇联合社目前发展的思路是建立规模大、效益好、规范化、集约化的新型经济组织,把科技是第一要素作为联合社发展的核心原则,促使我镇农产品走出镇门,挤进国内,跨入世界。
(一)我镇现有耕地7万多亩,水稻5万多亩,其中种粮大户、合作社15000亩,为此我镇将以联合社牵头,筹建农产品、粮食初深加工企业,计划投资购进大型碾米机、烘干机、烘干调换机及其它基础设施,预计年烘干及深加工粮食7000吨,能解决龙港镇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15000亩,1400万斤粮食生产安全,通过科技和先进设备投入,提升粮食附价值收益约1000万元,真正全面实现农民+企业+市场(超市)愿望,达到跨入竞争市场行列。
(二)切实做好市场对接,提供龙港及周边区域发展西红柿的形势,努力开拓营销市场,建立良好优美的交易平台,计划投资创办13000平米的综合西红柿交易市场,以缓解龙港镇7000余亩约1亿斤的农贸集散困境,从而增加劳务收入300-400万元,同时能解决200余人的就业问题。
(三)为有效稳定桌上产品安全,确保菜农的有效收入,我镇计划投资建立(果品、蔬菜、保鲜)高湿低温库,建立龙港镇1万亩蔬菜种植指导、收储、保鲜、销售一条龙服务
(四)瓯柑是我地的传统果品,有着解毒、止渴、去火的作用,同时也是送亲访友的最佳果品,有着历史良好美说,但市场面局限,影响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价格有所回潮的迹象,为解决果农种植积极性,联合社计划投资创办瓯柑深加工成汁,从而提高单位价格和市场供给。
为明确联合社农业经营体系是今后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镇政府将联合社农业经营体系主体发展摆在议事议程上来,加强指导和监督,继续加大土地流转支持力度。预期到2016年,土地流转率达70%,带动农户转移第一产业率85%以上,继续支持并制定观光、休闲、绿色农业的创新机制,拓展其发展空间,实现农、工、商同步发展。此外,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联合社与粮食生产安全建设,促使农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的道路发展。鼓励和支持单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向联合型和产业链的生产渠道上来,在此基础上全面实现龙港大农业、企业大覆盖。加大对联合社创办实型企业的支持力度(包括土地使用、规划落实、项目审批、农电
使用、资金扶持等)。建议农口加大培训专业人才的优惠政策,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的组织、法律和企业的规范建设准则,真正落实城镇发展与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轨道同步进行,实现共同繁荣和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