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网络问政呈现三个新现象
网络问政呈现三个新现象
——网络执政能力建设调查(上)
新华社讯记者近日在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等地调研发现,领导干部是否会用网、善用网、勤用网成为推动网络问政有序发展的关键。目前,一些基层领导干部善用网络问政平台,宽容批评、尽可能做到“不删帖”,善待网民、不打官腔用“网言”,勤上网、经常“在一线”,受到网民的肯定和支持,体现出了较强的网络执政能力。
理性对待网民批评“不删帖’’赢得信任网络给各种观点表达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平台,一段时期以来,有的网络管理部门动辄删帖的做法引发网民不满。搜狐网总编辑于威认为,除了法规或相关文件明令禁止上网传播的信息外,一般性的批评或质疑,在没有正面回应的情况下,就匆忙删除帖子,这样做不利于网络舆情的引导。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部分地区尝试改变传统管理思维,加强正面回应,“不删帖”正在逐渐成为共识。
公安部门利用微博、博客问政不轻易“删帖”,公信度迅速提升。记者在广东、北京、江苏、湖北等地公安部门采访了解到,由于善意对待网民的各种疑问、甚至是质疑,坦率地与网民进行互动,这些公安微博受到网民追捧。广东各级公安的微博“粉丝”超过lOOO万,公安形象得到有力提升。广东省公安厅办公室副主任邓建伟说,作为公安机关,要对微博上的言语有心理承受力,要用包容的心态来看待来自各方面的意见。武汉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宣传处处长陈骥说,在与网民的互动中开始有点儿紧张,也做好了删帖的准备,但后来发现网民总体上是有责任感的,除了极少数反动的帖子必须删除外,提意见大多是理性的,所以基本上不删帖,公信力大大提升。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理性对待来自网民的批评或“挑刺”,激发了网络问政的热情。常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孙洁茹说,我们依法管理论坛,特别是对商业网站、民间网站和政府新闻网站一视同仁,实践证明,通过严格操作规范,广开言路,网络问政能够赢得健康发展。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主任莫高义说,各地正在形成这样的共识,即互联网上一些文章,哪怕是骂娘的、难听的话都不要删,这是有价值的,骂得多的领域,就是我们要反思的,保持这样的态度,我们就知道怎样更好地与网民交流。
摒弃“官腔官调’’“用网言”拉近距离
“我们研究研究„‘这个不归我们管„‘过几天再说”“领导不在,我们作不了主”等这些容易脱口而出的“官腔官调”,最令网民反感。但目前频繁“触网”的不少领导干部或部门,开始用听得进、看得懂、接受得了的“网言网语”,与网民进行情感交流、情绪疏导、平等对话,拉近了与网民之间的感情。
“用网言’’增进感情,解决矛盾。江苏省睢宁县曾是一个信访重点管理县,干群矛盾突出,但近几年县里发挥网络联系群众的作用,大力推动网络问政,倡导“有话好好说、有事依法办”理念,有效化解了各种矛盾。县委书记王天琦说,在网络上说官话、大话、套话网民不会理睬,必须说实话、真话、管用的话,比如群众对县城内涝很有意见,我们就通过网络等渠道公开承诺“今年家里不进水”,一句大白话说得市民心里热乎乎的,也警示我们必须兑现承诺。资深网民、四川省巴中市市委书记李仲彬说,我有多名长期固定的网友,他们会帮助我搞一些调查,有的人都没有见过面,但是长期给我提供信息,有时我让他们了解一下相关情况,他们就会去做,许多网民在网上称我为“彬哥”,我认为这是对我最大的尊重。在平等交流中,大家都只有一个身份即网民,“网言网语”成了最好的“心灵鸡汤”。
网民欢迎领导干部“用网言网语”交流。南京网民“无事佬”说,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在重大节假日通过网络向广大网民问候,用的不是严谨的书面语,也不是秘书代劳起草,而是自己上网直接写帖i连“神马都是浮云”“给力”“欢迎置顶、拍砖”等这些网络流行语都用上了,让网民看了十分亲切,产生了感情共鸣。安徽网民“徽人”说,从“官腔官调”到“网言网语”,这不仅仅是说话方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的作用认知和对平等对话的尊重。
领导干部带头“触网“ “在一线”示范推动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一些网络问政氛围浓厚、基础较好、成效较明显的地区,有一个共性特点,即主要领导干部走在网络问政的“第一线”,带动和示范各层次、各部门、各主体的网络问政行为,推动网络问政向更广范围拓展。
主要领导的用网习惯影响一个地方的网络氛围。江苏省宿迁市400多名处级干部中,开博客的达到近一半,这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市委书记张新实带头示范所致。据张新实介绍,他在宿迁工作7年多,目前已经发表博客文章800多篇。在网络空间里,张新实向全市百姓亮美丑、谈理想、抒情怀,而网民则可以通过回帖评论、质疑乃至批评。对群众通过跟帖反映的问题,张新实非常关注,常常电话跟踪、及时回帖,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张新实 说,这么多干部开博客与网民形成互动,其实质就是在做群众工作,领导干部面对迅速发展的互联网,不能袖手旁观,而要用网、知网、在网,在平等互动中形成
一个健康的意见群,影响和引导网上舆情。
记者在南京、常州、铜陵、巴中等网络问政比较活跃的城市采访发现,在当地主要领导干部的带动下,基层干部表现出较强的网络执政能力。南京市所有部门都建立了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构筑统一的网络问政公共平台,做到群众网上表达诉求,件件有回音;常州市建立网络问政事项“每日一报”“每月一告”“每季再告”制度,回应网民批评、质疑,不留死角;铜陵市建立网络市民论坛,把66个部门的工作与市民联系在一起,累计访问量超过200万人次;乐山市利用当地新闻网建立民意上传平台和社区会客厅,党委政府与网络民意良性互动,较好地疏导了社会情绪。
南京大学网络舆情研究中心教授杨溟说,从各地的生动实践不难看出,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把网络执政能力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这是一个可喜的开端,但还要进一步强化认识,即充分认识到网络上有政治建设、网络上有民心向背、网络上有群众工作,真正把网民看成朋友,把网络视作桥梁,着力化解网络群体性事件,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第二篇: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一、当前开展网络问政的有利条件:
1、政府态度积极;
2、网民规模较大,参与热情高;
3、网络技术较完善,反应快、平台成本低、参与方便。
二、网络问政的重要作用:
1、加大沟通,以了解民情、完善管理、引导舆情;
2、吸收民智,以优化决策、提高效率、加强监督。
三、“网络依赖症”指干群沟通渠道过分依赖网络,互动机制畸形发展。一是干部有以网络民情取代下基层的倾向;二是网民过分倚重网上信息和诉求。
四、学者担忧网络问政的理由有:
1、网络普及率和覆盖人群有限;
2、网民结构在城乡、年龄、职业、学历等方面失衡;
3、干群上网沟通习惯尚未形成,政务微博信息少、更新慢、影响力不高;
4、平台共通难,有效信息整合分类难度大;
5、存在网络水军操纵民意,影响政策的风险;
6、存在网上泄密和外国干涉内政的风险。
五、就“官员A”所属部门的工作人员的遭遇拟写一份微博留言稿,作为他回复广大网友的参考。(10分)要求:1.体现诚意,说明实情,赢得理解; 2.简明、通俗,利于网民理解; 3.不超过200字。
尊敬的网民朋友:感谢你们的关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您的批评永远会警醒和促进我们的工作。确实,身为公务员,仅仅对校车惨剧表示痛心是不足的。尽管这次事故是由责任人违法超载和违规行驶造成,但我们也有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我们会尽最大努力处理好善后事宜,给家长和孩子一个交代。同时,给广大网友一个庄严承诺:我们一定会加强校车管理,从严防范此类事故。
【赋分说明】
1、整体上按表达谢意、承认不足、说明实情、工作安排的逻辑顺序作答,语言得体给3分;作答环节不足或顺序混乱、语言不够得体酌情给分。
2、表示感谢给1分,承认不足1分,说明实情给3分,工作安排2分,共7分。关键点分别为:警醒和促进、不足、违法超载、违规行驶、监管不到位、善后事宜、加强管理。
六、当前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有:
1、主体不对等、功能单一。政府大多“以我为主”发布信息,互动少,网民参与公共事务机会少;
2、文风呆板、回应迟钝。官话套话多,内容单一,有用信息少,消极逃避不同意见;
3、规范缺失、监管不力。有的微博为了名声和利益,肆意炒作;防范泄密等风险能力不强。
七、政务微博面临的一些问题相应的解决对策有:
(一)、统一制度,完善机制。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
2、规范实施细则,形成固定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责任到人,加强监管。
1、完善平台,增加互动和网民参与力度;
2、改革文风,坚持讲真话、办实事。
(三)、加强学习,提高效率。
1、学习网络知识,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
2、学习管理,提高服务能力。
八、有人认为:网络世界信息发布充分及时,使人兼听而明智;网络问政更是当前揭露贪腐官员,倒逼政务公开,提高行政效率的最好平台之一。因此,网络空间应该是不受管制 的自由领地。请你针对这种观点,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参考给定材料,自拟题目,中心明确; 2.联系实际,说理充分,结构完整,语言流畅; 3.不少于800字。【内容要点】
1、网络空间巨大优势:交流充分、个性解放、参与方便,干群有效交流的全新形式。
2、网络世界的弊病: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各方利益主体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平台。
3、网络空间是自由的,但也是有边界的,需要适度监管,应以促进国计民生为导向。
4、可以结合以上各方面全面论述,也可以就其中一个方面深入论述。
维护网络自由政府当有为
从口耳相传到结绳记事,从甲骨刻字到活字印刷术,从书报广播到网络微博。交流媒介的变革过程,就是我们知识的增长过程,就是我们自由空间的拓展过程。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逐年攀升,网络日益成为人们自由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近年来,政府网站的建立和政务微博的兴起更是成为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问政成了实现人民民主权力的最新形式。与通过著书立说、报刊杂志和上访等传统渠道相比,网络问政参与方便,准入门槛低,交流直接,是实现干群充分沟通和交流的有效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人民想和政府通通气,乃至天天见面成了轻而易举的事”。
2008年以来,许多中央和地方党政领导,通过答复网上留言、走进BBS论坛、开设博客或个人邮箱、设立网络新闻发言人等形式,在互联网上了解民情、听取民意。凡此种种,都是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民主权力的全新形式,大大促进了干群和谐和执政效率。
网络问政需要依法有序。网络行为有其先天弱点。当前,网络行为的道德和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完善,网上规范更没有深入人心,网上言行杂乱无序。信息爆炸、碎片化、片面偏激,虚张声势,虚实难辨是其主要缺点。
另一方面,网上言论的背后是不同主体的利益诉求,大多数片面偏狭,自私自利,无法形成公共利益的诉求平台。欺诈行骗,网络盗窃等非法行为更是防不胜防,对个人生命财产和公共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就需要政府在风气引导、信息鉴别和监管方面有所作为。一要加强完善网络行为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监督执法力量,坚决打击欺骗行诈、煽动闹事的不法之徒;二要加强对网络信息的鉴别和筛选技术,积极保护网络世界的真实健康;三要创新形式,加强对广大网民的理性引导,增强其自我规范意识,提高其辨别力和防范意识。
政府的有效监管,是维护网络世界自由畅通、纯净和安全的重要保障。而网络自由是人民群众发出诉求,参政议政,参与民主监督的有效平台,也是实现干群有效沟通的崭新形式,更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契机。因此,网络自由也需要党的领导,政府应是保护网络自由的积极力量。
第三篇:网络问政
目前我国网民总人数已超过3亿。互联网在改变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深刻改变着我国的政治
生态环境。
网上问题、网下解决,上网交心、下网服务。
网民发帖留言只是一种外在形式,其内在本质是公民表达情感、观点或者诉求的一种途径。妥善办理网民留言,既是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又对公共事务大有裨益。
“网络问政”需要“魅力语言”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网络在信息传递、舆论形成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种利益群体开始利用互联网表达利益诉求,各种社会力量“汇聚”到网络上,形成民间舆论的强大磁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也开始以“与网民在线交流”、“开设博客”、“开通省(市)长电子信箱”等各种形式,主动借助网络征询民意。特别是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之后,更是引发了广大领导干部和网民的参与热潮,一股“网络问政”新风在各地党政系统蔚然兴起,为中国政治生态环境添加了一抹新绿。
那么,领导干部在“网络问政”中,如何才能在“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共谋发展”方面,实现其效能最大化呢?我们的领导干部除了要尊重每一个网民表达、参与、监督的权利,满怀诚心地面对网民,心怀责任感地去履行职责之外,还需要在“网络问政”时使用“魅力语言”。具体而言,应把握好“四化”。
大众化
伟大的思想家老子说过“大道至简”。因此,领导干部在与网民交流时,要尽可能使用大众化的语言,包括一些大众化的网络语言。不管面对的是普通网民,还是基层干部,都应力求语言通俗、大众化。即便面对的是有一定层次的领导干部、知识分子,如果尽是用些生僻怪异、晦涩难懂的词语,也会影响交流效果。“曲高和寡”,无论言论水准多高,但如果语言不通俗,深奥难懂,就很难受欢迎。只有生动、鲜活、群众熟悉的大众化语言,才能增强其感染力,引起共鸣。
2008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通过省内主要新闻网站发布的《致广东网民朋友的一封信》,就体现了语言大众化这一特点。汪洋、黄华华在信中写道:面对近期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许多网民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成为支持我们决策的重要基础……许多网民朋友“有知识、有思想、有热情、有锐气”,我们愿意成为大家的网友,求计问策,接受监督。对于共同关心的话题,愿意和大家一起“灌水”;对于工作和决策中的不完善之处,也欢迎大家“拍砖”。
毋庸置疑,这封公开信的内容通俗易懂,让人看了倍感亲切、深受鼓舞,应该算得上是语言“大众化”、实现网络有效沟通的典范了。尤其是“灌水”、“拍砖”等网络语言的运用,更是拉近了与网民的心理距离。此信一经发布,网上人气独占鳌头,有建言献策的,有高度评价的,仅奥一网一家网站3小时就有17万网民点击浏览,1000多网友跟帖发言,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也进行了转载。更有专家评价:省委书记省长上网邀网民“灌水”、“拍砖”,是信息时代领导干部领导模式、领导魅力的一个创新。
个性化
个性化的语言是一个人思想、学识、阅历、才华、性格、气质以及语言修养的集中表现。网络交流中,善于运用富于个性的、有独特风格的语言,领导干部的“话”才能更精彩、更感人。而那些缺乏个性化的语言,即使是满篇漂亮的词藻,长篇累牍地引用名家名言,恐怕也难以吸引网络人气,更难引起网友共鸣。
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鸿忠在荆楚网等网站与网民的在线交流,就是这方面的典范,被称为“史上最牛的省长访谈”。访谈中,李鸿忠省长侃侃而谈,积极回应网民提出的问题,既意高旨远,又妙语连珠,可谓个性十足。其中,李鸿忠在谈到网络作用时一再强调,“网络是政府决策的一个富矿”;听到网民积极参与“对话省长”活动时,李鸿忠表示,“网友如此热情是湖北兴旺发达的表现”、湖北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很强;在谈到经济危机时这样给湖北网民鼓劲,“熬过冬天就是春天”;在农民网友反映合法权益受侵害时强调,“农民朋友要据理力争,要投诉”;在谈到搞经济建设的态度时,他说“要想办成事,要有一种韧劲、耐力和精工细作的精神”;在对湖北人文化精神的评价时说,“湖北人既具有秦岭巴蜀的强悍,又具有江南文化底蕴的文雅”; 谈到发展与民生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强调,“政府工作最终是要给老百姓带来生活水平的提高,否则没有任何意义……”这些话令人振奋、催人向上,表达出了李省长对湖北发展的一种信心,又体现了他雷厉风行、意气风发,讲求闯劲、速度和效益的个性化特点。
人文化
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其集中体现是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对“网络问政”的领导干部而言,就是要尊重、关心、爱护网民,替网民着想。“网络问政”是一个执政为民的全新课题,从根本上讲也是一个态度问题。领导干部是站在网民的立场上,为网民着想,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给网民,还是高傲自居,“官气”凌人,热衷于讲官话,讲大话、套话、空话,其效果截然不同。如何与网民互动交流,真诚听取意见?温家宝总理为广大领导干部做出了示范。
2009年2月28日下午3时,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的联合专访。温总理一开始就说:“我总记得母亲常跟我说的一句话,无论是对什么人,要诚实,要用心讲话。我想今天的在线交流应该是一次谈心,或者说用心谈话,所以应该诚实,把真实情况告诉大家,倾听群众真实的声音。”温总理以“诚实用心”的姿态和温情、知性的话语与网民互动交流,博得了亿万网民的好评。毫无疑问,广大领导干部只有像温总理那样,平和朴实,充满人文情怀,与百姓用心沟通、真诚互动,才能听到“群众真实的声音”,从而确保“网络问政”更有实效。
形象化
所谓形象化,就是把一些抽象的、概念化的,或者较难理解的、枯燥无味的内容加以形象化处理,给人以较直观的感受。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中讲抗战胜利果实应该属于谁时,以种桃树、浇桃树、摘桃子作比喻,说明胜利果实是属于抗战军民的,既形象生动,又深刻有力。邓小平同志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发展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黑猫白猫论”等表述,凝练而形象,老百姓不但听得懂,而且记得住,容易达到沟通的良好效果。“网络问政”中,领导干部面对的群众面比较广,且涉及老中青幼、各行各业,因此,要达到交流效果的理想化,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语言“形象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曾经做客东方网,与广大网友交流互动。在两个小时的交流互动时间里,俞正声就网友关注的问题,认真作答,真诚交流,其中不乏“形象化”语言。网友“外地人”向俞正声提问说,“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国内许多企业也开始计划„过冬‟,这连带影响到了许多行业,如旅游、金融保险等,上海市政府有什么计划?”对此,俞正声风趣地说,“是不是要准备过冬了?我只能说天上下雨了,赶紧拿伞。问题是你的伞张得及时不及时,你的伞管用不管用。”这个回答,巧妙地借“雨天打伞”来比喻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既形象地说明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又表达了从容应对危机的心态和信心。真可谓构思新颖,形象生动,寓意深刻,自然得体。
“网络问政”作为一种新型议政、问政方式,不仅创新了民主形式,而且成为中国特色政治文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网络问政”的语言魅力,更重要的是要依靠领导干部广泛的“知民度”和温暖的民生情怀,那种“打官腔”式的语言,只能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第四篇:网络问政
网络问政
[摘 要]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问政成为政治生活的一种新形式。网络问政具有开放性、快捷性、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力量的不可预测性等特点,成为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同时,网络问政的载体、客体、主体、焦点等方面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从加强互联网的管理、提高网民素养、深化领导干部的认识、调高领导干部的能力等方面加以解决。
[关键词] 网络问政 党的建设 对策建议
当前,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我国民众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新途径,也成为党政官员汇集群众智慧、倾听群众呼声、拉近官民距离、坚持群众路线的新方式。网络问政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对我党实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出了新挑战,应当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
一、网络问政的现状、特点和意义
网络问政,就是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从而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随着互联网规模的迅猛扩大及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一)网络问政的发展现状
我国从1994年4月起进入互联网时代至今十五年,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截至2009年12月底,我国互联网规模已居世界第一位。网民规模达到3.84亿,其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网民数量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年增长率为28.9%。
以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网络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其覆盖面之广、辐射力之强、渗透性之深,超过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人民网,已成为最大的中文和多语种新闻网站之一,每天页面访问量达1亿人次左右。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政府网等网站也被国人和世界广泛关注。网络媒体已经成为目前的主流媒体,论坛、博客、微博、搜索、邮件、网游、BBS、聊天室等已经成为大众所认可和广泛使用的传播和表达途径。
互联网的应用和快速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已成为汇集舆情、畅通民意的重要平台,成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加强网络问政已经成为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网络问政也成为党政官员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有效方式,对推动我国民主建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前不久,人民网联合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进行的一项网络调查显示:69%的网友对网络问政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充满期待。
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重视,推动了网络问政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官员将“办公室”搬到了网上,开始与普通老百姓平等地以网民相称,并以民主、开放、自信、坦诚赢得了网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2003年12月23日,时任外交部长的李肇星,在中国外交部网站“中国外交论坛”和新华网“发展论坛”回答了网民很多“尖锐问题”和“私人问题”,成为我国第一位与网民直接对话的省部级官员;2006年3月8日,河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光春通过强国论坛与网民对话,是与网民直面交流的首位省委书记;2007年2月15日,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论坛实名发帖,网友称父母官近在咫尺;2008年春节期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和广东省省长黄华华邀网民“灌水”“拍砖”。
最有意义的是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问候网友并同网友在线交流。实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与网民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带来了新气象。
在“经济最为困难”的2009年,温家宝总理首次在两会前夕,2月28日下午3时,与网民在线交流,通过网络问政的方式,提振了人们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在“经济最为复杂的”2010年,温总理“带着真心、真意、真情”,于2月27日再次与网民交流,并且与网民“勾指相约”,相约2011年。温总理如此重视网络民意并身体力行,使网络问政正在逐渐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一种习惯,一种常态。
另外,在前不久的地方“两会”上,安徽、湖南、广东等省,“网络问政”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1月25日发布的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加快参事参政咨询工作,发挥院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听证、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
从地方官员到中央最高领导,中国官员越来越重视互联网这种新媒体,并将其作为了解民意、汇集民智的重要渠道。可以预见,今后,网络问政将进一步推动我党执政能力提升,执政风格开放,加速我国民主政治进程。
(二)网络问政的特点
网络问政以其开放性、快捷性、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及力量的不可预测性等特点而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有利于实现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快服务性政府的建立,使社会的民主化进程更加完善。
1.开放性。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个IP地址,就拥有了公开表达言论的条件和权利。网络上,人人都有麦克风,不需要举手和允许就能发言。同时,那些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没有经过政府部门的层层过滤,显现出最原始的社情民意。
2.快捷性。互联网实现了声音、文字、图像的即时传递,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是当今社会最便捷的传播方式,为网络问政搭建了新平台。
3.使用者身份的隐蔽性。网上匿名发言,起到了保护网民安全的作用,使人们更容易表达真实的想法。互联网打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沟通壁垒,避免了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了官员在民众心理的威压感,增强了网民问政的积极性。
4.交流双方地位的相对平等性。网络上,可以不考虑官民的分野、贫富的差距、地位的高低,让政府官员与老百姓处于一种相对平等的状态,让问政于民处于一种良性的平等的氛围之下。这就能够极大地激发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提升民众政治参与的能力。
5.网络力量的不可预测性。网络就是一个巨大的“问政平台”,在电话中不敢投诉的问题,在网上就可以发帖举报;在电话中无法描述的问题,在网上就可以以图片的形式予以曝光。而这样的举报平台、问政平台、投诉平台,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惠州网络问政一年解决网民2.7万个问题,温州公款考察团的清单等揭示出显示了网络问政的巨大威力。当然,由于使用者自身受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的限制,拥有的信息不均衡,对文化、历史和国情的了解也各不相同,其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存在很大差异,其发布的信息存在不同程度的虚假性、欺骗性、破坏性,也应区别对待
(三)网络问政的意义
网络问政因其具有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所不具有的显著特点和优越性,在群众和政府官员之间架起了一条“网上在线交流”的民智线、民意线、民生线,推动了中国网络民主政治不断走向成熟。
1.网络问政是了解民情、排解民忧的“直通车”。“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通过网络可以更直接、更广泛的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使很多问题更显性化、公开化,可以极大地拓展党和政府了解民情、帮助群众排忧解难的渠道,促使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沟通更直接、更有效。
2.网络问政是荟萃民智、辅助决策的“信息库”。古人云: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网民的意见和建议表达了社会各个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对于政府部门捕捉舆情信息、不断挖掘民智具有积极作用,极大丰富了政府的信息来源,是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富矿”。网络问政使领导者视野更宽广,头脑更清醒,思路更开阔,决策更科学。
3.网络问政是预防贪污、防治腐败的“好帮手”。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江宁区房产管理局局长周久耕抽天价烟被曝光,到最后获刑,网络起了重要作用。网络举报可以使纪检部门快速获取举报信息,成为反腐利器。2009年6月和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纪委监察部举报网站开通当日均因访问量过大造成网络瘫痪,显现网民积极参与的热情。
4.网络问政是改进工作、创新服务的“助推器”。网络问政是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需要,是推动政府进一步转变职能,创新服务方式的一个很好的载体。如政府网站的电子自助服务、“12345有事找政府”的服务系统、短信群发应急预警等网络工具的运用为政府服务群众、服务社会提供了新的途径,创造了新的空间。
二、网络问政存在的问题
网络问政为公民表达诉求、参与政治搭建了新平台,为领导干部了解民情、汇集民智、接受监督开辟了新途径,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对网络问政的载体互联网的监管、网民的素养、领导干部的认识和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隐患,应引起高度重视。
1.网络问政的载体――互联网的管理尚不完善。在网络环境中,信息容量具有无限性,任何团体和个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他们通过网络下载信息,从登陆到发布都由服务器自动完成,不用像传统媒体那样,发布信息要经过政府审核,政府也很难也不应该对网络上的每一条信息都进行过滤,于是网络信息的可信度和客观性就难以保证,一些虚假信息、错误信息甚至是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害信息得以通过互联网而广为流传。
2.网络问政的客体――网民的素养尚待提高。互联网世界的虚拟特质,网络政治参与法制治理的失位,网络法律的缺失使得某些网民借网络问政的幌子将网络作为肆意妄为的平台,随意发表各种偏激言论,更有甚者在网络上组织煽动网民危害国家安全。一些别有用心的敌对分子,借机煽动网民的不满情绪,操纵网民意志,副作用不可低估。
3.网络问政的主体――党政干部的能力亟需加强。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员干部应该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网络已经成为传递信息重要载体的今天,有些党员干部仍然很少把网络信息纳入自己关注的视野,而很多民众已经走在了领导干部的前面,这显然是一种缺憾。党员干部面临着网络问政的严峻考验和挑战。
第一,党员干部对网络问政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有人认为党联系群众的传统工作模式和方法非常有效,足以应对新形势下网络媒体带来的挑战,做好新时期党群工作无需开辟新的路径;有人认为网络媒体只是用来娱乐,花力气学习是浪费时间;也有人把网络媒体看作传声筒,不注重研究网络媒体给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带来的新变化、新问题。
第二,党员干部自觉运用网络问政的责任意识有待强化。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思想文化阵地,无产阶级不去占领,资产阶级就必然去占领。马克思主义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与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相互碰撞,使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控制的难度加大。党和政府在舆论宣传中的地位遭受冲击。网络媒体既是信息传播工具,更是一块争夺异常激烈的思想舆论阵地。西方发达国家借助经济实力和技术优势,特别是利用其网络优势,大肆传播资产阶级价值观念,势必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造成影响和冲击,对我党一元化指导思想构成挑战。另外,网络媒体传播的虚拟性、隐蔽性和开放性使信息的传递、交流具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人们不再仅仅听从单方面的报道和解释。所以,在各种信息传播中,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说服群众,为民众所接受,发挥其教育引导群众功能的难度不断加大。
第三,党员干部自觉运用网络问政的能力有待加强。网络媒体传播的信息量极大,这些信息有的是真实有效的,有的是虚假甚至是恶意的,更有一些是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媒体,散布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客观事实的反动言论,给人民群众的思想带来混乱。而有的干部不重视媒体的建设性作用,不善于利用媒体开展工作,对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民主性知之不深,只是被动盲目地接受,不能从海量的信息中获取关键有用的东西;有的对群众参与公共事务和政治生活认识不够,对网民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及时回应,导致群众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甚至偏激情绪;有的不能正确引导舆情,对待网站信息简单地删、封、堵,甚至发现不良信息时,仍置若罔闻,任其发展,缺乏应有的政治警觉性和敏感性。
4.网络问政的焦点――影响社会和谐的因素大量存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既提高了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引发了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如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司法不公、贪污腐败等现象时有发生,使群众产生仇官、仇富心理。人们很容易利用网络媒体提供的交流平台,寻求思想共鸣和信息支持,宣泄不满情绪,这就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加强与群众的沟通联系,做好群众教育疏导工作。但部分党员干部任然习惯于“高高再上”、“我说你听”的说教,不仅降低了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而且可能直接引发党群之间发生冲突。
三、促进网络问政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问政的作用不断增强。对此,必须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培育公民的自治精神和自律意识,深化领导干部对网络问政重要性的认识,提高领导干部网络问政的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1.提高政府管理网络的能力,使网络问政依法进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政府一方面应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网络问政平台,鼓励更多的公民参与网络问政;另一方面,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网络问政进行规范管理。第一,修改《互联网管理制度》,明确取消网络实名制,除非涉及影响国家安全的因素,保护网民采用虚名表达民意的权利,鼓励网民通过网络表达诉求、监督政府工作,未经法定程序,禁止采取任何手段非法追索网民IP地址等信息。第二,制定《政府网络公共服务条例》,明确要求保护公民行使网络问政权利,强制要求地方政府主要官员通过网络问政,接受社会公众监督,促进地方政府主要官员通过网络问政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2.培育公民的自治精神和自律意识,使网络问政有序进行。
首先要培育公民的自治精神。网络社会作为一种自治性质的公共社会生活形态,必须形成一套自治规则,让广大网民接受、熟悉、运用和遵守,并自觉地在这一套规则之下共同运作。毋庸讳言,在发展初期,这些网络自治规则的建立,离不开政府引导,但更多是要依靠广大网民去探索、去发展、去规范。
其次是培育公民的自律意识。网络秩序的维系主要靠自治,自治规则的落实关键靠自律。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匿名性,能否自律就更加关系到网络民主的秩序、网络民主的发展和前途。作为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成员,广大网民在参与网络民主中要增强自律意识,诚信守法,自觉抵制和反对网络民主中的消极现象。只有千千万万网民自觉自律,网络民主才能健康有序。
3.深化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充分发挥网络问政的积极作用。
第一,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对于互联网的鉴别力,分清网络功能的主流和支流。互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网民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一些敌意的、不健康的信息及其传播,直接威胁到我国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领导干部要学会辩证地分析互联网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加以引导,切忌采取一刀切、全盘否定和一棍子打死的态度。应该采取正确对策,利用党报党刊新闻网站的资源,培养自己的主流媒体,改善宣传方式和手段,扩大宣传范围和影响,来主导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定的政治社会环境。
第二,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对于互联网的包容力,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过激言论。对于网络上的过激言论需要进行辩证的分析。领导干部要以更大的包容性,在尊重宪法的前提下,使各种不同社会阶层的多元利益诉求能够通过互联网提供的表达渠道反映到决策层,这只会有利于社会局面的稳定。相反,缺乏这种包容性,反而易于使某些主流意识形态演化为“反主流”意识形态,造成社会的紊乱。
第三,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接受网络监督的自觉性主动性,做社会的表率。网络监督是广大网民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对掌握一定社会公共权力者进行监督,这是传统监督方式在网络社会条件下的拓展。领导干部自觉、主动地接受网络监督,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领导干部一要正确认识网络监督,勇于接受网络监督,自觉地把自己置于党的监督之下,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置于网络的监督之下。二要开辟更多更畅通的网络监督渠道,以人民公仆的姿态、光明磊落的心态正视来自公民的网络监督。三要不断提高依法应对网络监督的能力。网络时代的舆论监督,范围更广、触角更深,不仅覆盖了工作的八小时内,还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对政府和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领导干部既要认真倾听这些来自基层群众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更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自律、端正作风,严肃纪律、提高自身修养,从思想作风、言行举止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使之符合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做群众的楷模、社会的表率。
4.培养领导干部的网络问政能力,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第一,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利用网络搜集和把握社情民意的能力,应对时代发展的挑战。党员干部要制定出正确的决策,关键是要能够听到百姓的真话、心里话,了解真实的社情民意,这样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当做自己工作的着眼点和出发点。党中央强调要建立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就是要充分利用各种渠道了解社情民意,而互联网则是其中越来越重要的渠道。庞大的网民群体包含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这使互联网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成为各种意识形态的较量场,也成为领导干部搜集和把握民情民意的重要渠道。领导干部重视网络和网络民意,是自信的表现,是党员干部能力提高和作风改进的体现。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只有融进网络时代,使网络为我所用,才能紧跟时代、引领时代,成为一位合格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党员干部。
第二,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利用网络与各方面交流互动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一是实现角色转换,和谐地融入网络。网络是个大世界,任何人进入了网络,都会有大海中的一滴水的感觉。领导干部在网络互动中要实现从领导到普通网民的角色转换。在与民众的网络互动中,既从领导的角度思考问题,又以普通网民的身份进行对话交流;既体现网络言论平等性,又注意把握网络互动的引导力,在平等的网络互动中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二是借助网络搭建桥梁,直面群众。直面群众不仅是领导干部的一种胸怀,一种做人的境界,更是一种政治责任。领导干部上网,是在信息时代直接面向群众、联系群众的一种重要方式,开辟了新的与群众沟通的渠道。三是整合网络互动信息,推动实践。上网了解情况属于认识世界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还得靠社会实践。领导干部利用互联网,一方面要整合信息资源,听民意、聚民智,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通过理性思考、科学决策,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互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另一方面要把科学的决策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实实在在地推进各方面问题的解决。
第三,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对于互联网的引导力,正确疏导网络舆论。要通过与网民的网上交流互动,及时了解网民的思想,与网民进行平等的语言沟通和交流,激发和鼓励他们积极地创造出健康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网络语言,拒绝使用粗俗的网络语言,净化网络文化环境。支持建立更为强势的政府网站,使用规范化的网络语言,为其他网站做出表率,促使广大网民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做文明网民、说文明话语,唱响网上主旋律,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第五篇:网络问政(范文)
网络问政,政府部门新作为
上一篇 / 下一篇2011-06-09 17:55:09
字号 大 中 小
查看(825)/ 评论(16)/ 评分(25 / 0)
“问政”一词由来已久,古语的意思是咨询或讨论为政之道。《礼记·中庸》云“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如今所谓的问政,既有自上而下的问政,即政府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也有自下而上的问政,即公众对政府的咨询投诉、建言献策,维护自身权益,要求解决实际问题。随着互联网及信息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政府通过网络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排解民忧,越来越多的百姓通过网络提出诉求、表达意愿,网络问政应运而生。
古人为官尚能讲究“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的境界,追求“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目标,知道“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的道理,何况我们这些当代政府机关干部呢?且不说宗旨意识、服务观念、党性修养等大道理,单从我们的良知、道德、感情、伦理出发,就应该把为老百姓办事当作份内之事,而绝不是对老百姓的恩赐。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忘了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就应当全心全意为百姓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所以,政府机关要把网络问政作为改进执政方式、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渠道,作为服务百姓、改善民生的民意直通车,“上网访民意,下网解民忧”,积极采取各项措施,快捷有效地解决百姓诉求,将网络问政工作落到实处,让问政“问”了不白“问”,拍砖“拍”了不白“拍”,“不看广告看疗效”。
近期,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网络问政工作,缪书记、蓝市长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构建了全市网络问政工作网络。建立了符合网络问政要求和适合网上互动特点需求的网络问政工作队伍,实行专人分管、专人承办。每个单位和部门明确一位分管领导作为网络问政工作的主要负责人,配备至少一名工作人员负责网络问政咨询投诉的日常受理反馈工作,同时要求各部门之间相互协同配合。如今全市共有79家单位及部门参与网络问政的回复工作,基本形成了“上下成线、左右成网”的工作网络。二是明确了网络问政办理流程及时限要求。今年3月3日和5月27日,市委办、市政府办先后两次下发文件,对网络问政的受理反馈流程和工作时限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各单位、各部门坚决执行“及时受理—初步回复—报领导审阅—按程序办理—跟踪督办”的流程和3个工作日办结的时限要求,不停办、不漏办、不超时办,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办结时间的,必须向网民说清缘由,并告知具体办结时间和办理进程。三是严格督查督办,严肃责任追究。建立了网络问政的督查督办机制,由市电子政务中心定期对各单位、各部门的网络问政受理反馈情况进行督查,每月通报一次,年终进行综合通报,通报结果纳入目标考核和政行风评议范围。对不办理、不及时办理或办理工作出现失误的,将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真正做到不问政就要“问责”。
些小吾曹县州吏,一枝一叶总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