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播种者的激情人生——郑垧靖先进事迹追踪-玉溪师范学院
播种者的激情人生——郑垧靖先进事迹追踪
“你们认识郑垧靖吗?”
“认识,郑老师3个月前还来采访我们村子呢!”
“当然认识,郑老师3个月前还来教我们搞夏烟早植呢!”
追寻一名38岁基层党员短暂而充满激情的岁月,选取几个片断,我们勾勒出一位农村工作“多面手”的画面——
他站在田野,永远的迷彩服,永远的黄胶鞋;身揣钢笔,手拿锄头;脑袋不停地接收新信息、新知识,快速处理;双脚插入山葵丛、烤烟地、茶树林,一垧一垧的庄稼生长着农民的憧憬;嘴巴宣讲着党的政策、法律知识,播报着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平达之声”。
一个激情燃烧的形象。
如今,这个激情燃烧的形象,成为平达乡2.6万名农民朋友心中的永恒雕像。
情:爱农亲民恋故土
郑垧靖的故乡在象达乡邦工村。
1989年中考后,郑垧靖与县教育局签订委培协议,毕业到边疆、困难地区任教。从保山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派往距离县城100多公里的木城乡中学,隔怒江与缅甸相望。
当时“他的情绪非常低落,找我帮他活动活动,希望留在条件好一点的地方。”他的堂哥郑尚强告诉记者。郑垧靖弥留之际一直留守在他身边的堂哥,是县里一个部门的领导。自豪和悲戚一起写在他的脸上。
“你先学会写‘人’字,再想想你的工作。”当时郑尚强告诉堂弟,人一定要有良心。“你与县里签了到艰苦乡村任教的协议,就应该认真履行;如果你没签这份协议,将有另一名农家子弟得到这份工作。”
郑尚强含着泪说,“他哭着离开了我的家,后来把名字改了。”
郑垧靖,原名郑尚敬。这名农家孩子誓把“人”字写在大地上,写在田畴,在故乡的土地上静静耕耘。
躁动的心渐渐平息,化作回报家乡父老、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激情。
郑垧靖勤学善学,很快就与农民子弟形成了水乳交融的关系,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我们的郑老师”。
追寻郑垧靖的人生路径,发现郑尚敬变为郑垧靖之时,正是他的人生充满激情之际,由于在各个岗位成绩突出,2003年被选举为乡党委委员,任宣传委员。
也就是短短几年,平达乡宣传工作声名大噪。他自己设计,自己架线,自己调试,办起闻名龙陵县、保山市的宣传阵地——乡广播站;发表在省市县各级媒体的新闻作品300多篇(条、幅);30年的山林纠纷矛盾爆发,他率人调停并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小河村发展茶产业,傈僳族村黄连河发展山葵产业,他住到农户家里一手抓;平安村、河尾村抵制烤烟产业,多年前的失败经历让村民“谈烟色变”,他却把这些村民的土地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新烟区,培植起新产业……担任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挂钩河尾村,他把村里的党员活动室变成了全县最规范的县级党建示范点。
“郑委员的工作不亚于乡党委政府的任何一位实职副科级干部。”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说。乡长廖书发进一步阐释道,作为一个有产业的乡镇,2 没有单纯的宣传干事、宣传委员,人人都围绕中心工作抓产业发展。
有人为郑垧靖抱不平:你在老百姓心目中是乡党委领导,什么事都找你;你其实是一个事业编制人员,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工资,乡里新招一名公务员,第一个月工资就超过你460元;按照规定,35岁以下才能提拔为副科级干部,你都要满40岁了……
“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是一个按月领工资的农民,我的根在土地上。”郑垧靖经常用自豪的口气回答,“农村的工作、农民的事情,都非常具体,都需要我们去做。”
学:书生转身多面手
在平达农民群众眼里,郑垧靖什么都懂。
从民族村寨到田间地头,从学校机关到村组场院,从基层党建到包村进户抓产业,从产业选择到技术指导,我们看到了一个基层共产党员的“多面手”形象。
这个“无所不能、无处不在”的“多面手”,从思维方式到工作方法,总会透出基层宣传员的浓厚色彩,表现出一个学习型干部的独特魅力。
他本一介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就转变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工作者?答案很简单:学习!
无论是乡领导还是同事,都被郑垧靖不争名不争利、无怨无悔、用激情化解矛盾和困难的精神所打动。但有一样是郑垧靖经常“争”的,那就是学习机会。
“一有学习机会他就会提出请求,一有时间他就看书看报、上网学习,查找信息。”黄生留最难忘的一幕是“郑委员”高声走进来:“书记,我昨 3 晚上看到一条消息……”
“他的宣传工作,既向群众宣传,又向党委班子成员宣传,传递新消息、新信息、新知识。”平达乡党委书记和乡长都把他当作得力的参谋和助手。
白天,他扛着摄像机,背着数码相机,翻山越岭,走村串寨采写新闻;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办公室,顾不上喝一口水、擦一把汗,打开电脑写稿;写完稿,抓紧时间学习新闻采编制播和平面设计技术,成为全乡第一个会编辑、制作影视节目的人,制作和上传了平达乡概况和10个村委会的影像资料,“数字乡村”工程圆满完成;为相关单位提供了“乡土教材”;编写了《平达乡宣传画册》等宣传资料。
为办好乡广播站,他茶饭不思,连续3天进行调试,“平达之声”顺利开播,“党的声音进万家”树起了边境乡村广播覆盖新品牌。
他的宣传作品《傈僳山寨办起产业科技培训班》、《引进产业需慎重??致富希望不落空》等获得了上级表彰奖励,《视频对话解心结?千里亲情一线牵》荣获中国地市报新闻三等奖。
郑垧靖追求和获得的更大“奖励”,是大地的丰收!
所以,郑垧靖不是为宣传而宣传,他不仅要为平达乡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更要把宣传化为生产力,化作基层干部群众想发展、谋发展的动力。
因为郑垧靖的图像资料,深圳电信公司了解了小田坝小学的困难,捐资27.5万元帮助小田坝小学建设了教学综合楼等,解决了157名学生的上学难题;
因为郑垧靖的图像资料,云天化集团了解了平达乡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投资9.6万元解决了安庆村85户491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同时为小学校捐赠 4 了课桌椅、高低床等;投资20万元在河尾村周家寨实施了人畜饮水、中学运动场、道路建设等项目。
为了抓好产业发展,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茶叶、烤烟、石斛、山葵、核桃、红花油茶种植技术、市场营销等等。
他的一个电话挽救了小河村杨进德等12条生命,就是他学习掌握了地质灾害预警知识,在最关键的几分钟内发挥了作用。
新:传创新更贴心
远离县城的平达乡,宣传工作创造了两大亮点。
一是“千里亲情一线牵”,二是“党的声音进万家”。
平达乡四处可见姬松茸菌种植大棚。这项产业每年为平达农民创造收入200多万元。
这项产业的引进缘于视频电话。
劳务输出是平达的一项重要工作,2005年输出劳务人员约3000人。当时,农家电话较少,再说打电话只听声音不见人,家人与外出人员相互非常牵挂。
郑垧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外出人员与家里缺少沟通,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会危及劳务输出工程。他想,为什么不充分利用乡政府的视频系统,为外出打工青年和在家的父母搭建一个快捷方便的平台?
征得乡领导同意后,从2005年9月开始,郑垧靖利用视频会议设备,与广东惠州锦多玩具公司和保山市工商联合会相互开通了QQ聊天视频电话。全乡已经有1000多人次到乡政府使用视频电话与亲人对话。每个平达街天,都成了亲人千里“相会”的日子。
一位种植姬松茸的外地老板从工人的这个视频对话中了解了平达的气候条件,认为平达的发展氛围和环境很好,把这个新产业带进了平达。
每天7:00至7:30,18:00至19:00,平达乡间村落总是准时响起广播声:“传递党的声音,宣传法律法规,丰富群众生活,敬请收听平达之声节目……”
播音员陈平凤是郑垧靖手把手教出来的徒弟。她介绍,“平达之声”定时转播中央、省、市广播节目,播报本乡信息、实用生产技术、“致富经”、“民情热线”等8个栏目。
小广播还有大用场。
去年12月29日,河尾村一户农家起火,广播里一呼百应,数百人就提着救火工具从四面八方赶到现场;有个孩子走丢了,广播一响,所有路口被村民守住……
郑垧靖创下的这个文化工程被称为“党的声音进万家”试点工程。在龙陵县委的关心帮助下,投资10万余元,在乡广播站基础上建设了调频广播发射系统,10个行政村及集镇区设立了13个调频广播收扩点,覆盖70个村民小组、3000户群众,每天有15000人能分享到这道“精神大餐”。
“我们要在今年内实现全乡覆盖,让郑垧靖同志创新建设的文化成果惠及所有村民。”乡领导说。
郑垧靖在宣传工作上大胆探索、创新,努力把宣传工作落到实处。
河尾村有一位名叫李从富的党员,流着泪讲述了郑垧靖在他身上创造的“新闻故事”。
在李从富为自己的种植养殖业都不成功而苦恼的时候,郑垧靖来到他家里,帮助他分析原因,立足实际理出新的发展思路,并帮助他贷款搞起了中 6 药材三七的种植,他淘到了第一桶金。“你应该带动更多农户致富。”郑垧靖说。
20多户农民种三七成功,郑垧靖又提出,请老李发展经济林苗木,以解决中低产林改造苗木紧缺难题。
李从富有了更大发展时,被郑垧靖请到广播站播音室,向全乡26000多名干部群众讲述自己的发展经历,受到热烈欢迎,极大地鼓舞了群众发展新产业的信心。李从富的事迹还被郑垧靖拍成电视片,刻成VCD光盘,免费赠送给各村,在乡内外广泛传播。
记者搞宣传,是在发现、挖掘新闻亮点;郑垧靖搞宣传,则是结合中心工作,不惜用10年时间,培养一个新闻故事,一个推动发展的新闻故事。平达人说,郑垧靖的宣传实践创新,亲切入脑贴心。
“垧靖‘走’的那一天,他连续参加了3个会,间隙的一点时间里,都在向村民小组长了解种核桃树打塘的事。他是带着对群众致富产业的牵挂与我们永别的。”龙陵县平达乡河尾村委会主任陈开能捧着《云南日报》发表的长篇通讯《永远的坚守》哽咽地说,垧靖身穿迷彩服、手持话筒走在前面的这张照片,就是去年8月22日他们到腾冲县界头乡参观种植烤烟的场景……
“一位手中没有钱、没有物的宣传委员,凭什么赢得乡亲们的爱戴?”陈开能毫不犹豫脱口而出:“我们看人不看他官大官小、有钱没钱,只要他真心实意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就认他!”
实:挂钩不是只挂名
“郑老师确实苦得呢,从挖台地开始,就挽袖撸裤地一道道工序领着我 7 们种茶!”小河村党支部书记陈必寿指着山坡上绿油油的茶树说,4年前的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
当时,小河村有140多户人家,茶地共1000亩,平均亩产却只有40多斤。郑垧靖提出,实施“低改”700亩。群众宁愿茶树“疯长”,也不肯“砍”一些枝丫。他动员党员率先改造,手把手指导修剪、中耕、施肥。第二年,茶叶每亩产量增1倍。村里全部完成“低改”目标,还引来果树大户投资,在荒坡集中连片新开300亩茶园。
“挂钩不挂虚名”,这是郑垧靖的风格。2007年,他挂钩平安村,因10年前种烟夭折,村民“谈烟色变”。他挨家挨户做动员,帮群众搭建育苗棚,教群众如何“漂浮育苗”,如何降低生产成本。移栽烤烟时,乡政府提出“苦战40天”。他果然一沉到底,仅在帮烟农到乡上拉水管时回家换了一身衣服,没有在家吃过一顿饭,也没有回家住过一晚。邻居们说:“郑老师是个‘工作狂’,要他去40天,他绝不会只去39天。”当年,平安村原想能种100亩“烤烟样本”就不错了,结果却猛增到300亩,农民户均增收4000元。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故事,太多了。黄连河村委会石洞河村民小组是个偏远的傈僳族村寨,村民们都难以相信致富“引路人”已经远去。58岁的“老社长”余文孝从自家地里拔出一株山葵,就像凝视一位亲人:“这棵草全身是宝啊,当年就是小郑最先动员我家开始发展起来的,多亏他帮我们过上了祖祖辈辈盼望的好日子。”种山葵时,郑垧靖请来技术员,一家一户指导;采收时,他帮农户分级、打包、装车,不顾下雨、路滑,连夜押车将新鲜山葵送到保山市,拿到钱,又赶快返回兑给群众。很快,山葵种植从79亩发展到312亩,在这里诞生了全县第一个山葵种植专业合作社,山葵亩产值达7000多元。
“郑老师到过我们家大棚绝对不少于50次。他去世了,大家心里都很难过!”河尾村石斛种植能手匡艳芬说,“他去世前几天,还帮我家联系了石斛销路,不然前几天霜冻可要受大损失了。”什么时候该浇水,什么时候该打药,郑老师都会来提醒,还帮她家从县上引进种植技术,帮她家建起沼气池用沼液施肥。为了扶持壮大石斛产业,郑垧靖成了种植户家里的常客。如今,全村石斛种植专业户已经从3家增到10家,群众又多了一条致富路。
硬:硬本领啃硬骨头
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骄傲地说:“我们遇到棘手的工作时,总会不约而同想到郑委员,他从来没有完不成的任务,而且出乎意料地好。”
如何超越“忠心耿耿、不知咋整”?原来仅有保山师范中专学历的郑垧靖选择了做一名“学习型人才”。近几年来,先后就读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云南省委党校函授学院法律专业本科班。他的同事陈平凤回忆,郑老师总是很忙,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一有空闲就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他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总结,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因此,平安村新寨村民小组村民李加润特别钦佩郑垧靖“比技术员还像技术员”。烟地开墒时,技术员指导都是一个标准,他却是对不同的地块有不同的要求,按照他指导的墒有多高、面有多宽来操作,果然旱时保水、涝时排涝,烟叶长势特好。
发掘典型、树立典型,更是郑垧靖打开工作突破口、以点带面的“常规武器”。平达乡乡长廖书发讲述了一件“公开的秘密”:郑垧靖挂钩平安村发展烤烟时,就以动员与自己私交较好的寺坡村民小组长蒋朝周带头种植3.38亩烤烟为突破口,自己一面与乡政府领导讲“条件”,如果种失败了要 9 弥补蒋朝周一定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他手把手指导蒋朝周种植烤烟,还探索如何在烟地里套种包谷。一炮打响,亩均产值达到1860元,远远高出了种包谷的收入。第二年,群众很快就跟上来了。在郑垧靖出生的象达乡邦工村采访时,挂钩该村的乡武装部长韩生安非常感激郑垧靖的“金点子”。在郑垧靖的帮助下,采取“扶持大户带动一般种植户”,一位村民小组长带头种植20亩烤烟,全村很快完成了278亩的种植任务。
郑垧靖懂农民、懂农村、懂土地。他发动村民培植新产业时,从来不讲大道理,总是从身边人、身边事出发,一笔一笔对比算账,群众从“要我干”变为“我要干”。农民群众相信“眼见为实”,他主动向乡领导反映组队到外地核桃、烤烟种植区学习,将参观过程拍摄下来,做成VCD光盘,让村民“见贤思齐”。
柔:百折不悔赤子心
“阳光、激情”是郑垧靖给人的第一印象,他仿佛不知什么叫忧愁和困难。其实,在培植、发展产业过程中,他也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委屈,经历过难题,不变的是他的赤子之心。
2005年,他刚从平达乡教办调到乡政府,作为工作队员之一参加小河村试验种植烤烟。一家农户见烟苗长势不好,中途就放弃了管理。郑垧靖与同事拼钱买化肥,给烟地浇水,烟叶长好了,却因烘烤技术不过关而失败。他们付出了工资,付出了心血,付出了汗水,结果还被群众认为被干部“害了”,大家都觉得很委屈。原来担任过平达乡副乡长的刘志仓说起这件事时,更肯定了郑垧靖可贵的一面:“从失败中看到了这片土地种植烤烟的希望,也进一步坚定了苦练本领的决心。”郑垧靖经常与农民打交道,对如何发展产业 10 也有深刻的认识,这些思考从他写的《盲目引进产业慎防农民返贫》可见一斑:“引进产业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盲目‘刮风’,要多分析、多研究,看历史、看市场,预估发展产业的效益和前景,选准了,就坚决干。”
说起委屈,河尾村委会主任陈开能记忆犹新。去年,郑垧靖刚挂钩村里时,他与村干部苦口婆心做动员工作,效果并不理想。有的农户直接说,如果你有别的事,就进来家里坐坐,吃饭喝茶随你的便;如果是谈种烤烟的事,就不要白费口舌了,你说破了天我们也不种!郑垧靖没有气馁,他鼓励村干部:“如果事情容易干,那还要我们干什么?有压力才有动力,只要有决心、有毅力,方法得当,措施有力,就没有干不成的事。”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郑垧靖的真情面前,好多事确实干成了。
郑垧靖的同事中,不止一人提到他的缺点就是“说话太直”。我们在采访中,却没有听到过他与群众有过什么言语冲突。面对群众的“闭门羹”,他一次一次登门,叩开关闭的心灵之门。平达乡在启动河尾村陈回寨机耕路建设时,一家农户因不愿让出一块地造成了“肠梗阻”,上级部门多次做工作无效,准备取消项目。郑垧靖深知“没有便捷的交通,产业发展如同蜗牛爬行一般缓慢”,主动向上级立下“军令状”,承诺由自己做通农户思想工作。他的诚心,终于软化了“钉子户”,也感动了上级领导,机耕路终于修通。
遇到群众的热点问题,郑垧靖不搞“硬”碰“硬”,往往用真情化险为夷。去年,村里涉及8个村民小组的一起长达30年的山林权属纠纷再次凸显,有的村民甚至拎起长木棍、砍柴刀准备打群架。郑垧靖连夜摸黑赶到现场,出人意料地不判纠纷是与非,却提出要与村民小组长们“划上两拳”。喝上一轮酒,紧张的气氛缓和了,他再劝解大家握手言和,签订了调解协议。
为了推进全乡产业的发展,郑垧靖经常下乡,多数时间都是骑自己的摩托车。不管路程有多远,他从没有向单位和个人要过一分汽油钱。他去世几个月前,在与妻子商量买一辆二手微型车。一个经济并不宽裕的家庭为什么要买一辆车呢?他对妻子说:“经常在路上遇到烟农搬运化肥、农药和农膜,他们太辛苦了,我有了车,就可以帮烟农减轻一点负担。”
今年3月,60年不遇的干旱给平达乡带来紧张压力,平达乡党委书记黄生留坚定地说,我们对郑委员最好的怀念,就是战胜这场灾害,让他关注的产业茁壮成长……
——摘自《保山日报》
第二篇: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以郑垧靖为榜样,努力搞好教育工作
———学习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的心得体会
通过观看和学习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使我进一步了解郑垧靖同志在平凡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我们要以郑垧靖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加强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如何做人,全面发展。
郑垧靖同志是龙陵县象达乡邦工村人,生前是云南省龙陵县平达乡党委委员、宣传委员,2009年病逝在工作岗位上,年仅38岁。他以自己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人生的真谛--赤胆忠心、脚踏实地、不图名利、只求奉献。他参加工作17年来,心系广大群众,全心全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受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他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始终保持党员的高尚情操。他是宣传思想战线广大干部的杰出代表,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的榜样,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学习郑垧靖同志的那一颗赤诚忠心,学习他那种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的崇高品质,学习他那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敬业精神。我认为,郑垧靖同志的精神闪光点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郑垧靖同志的一生表现出这样的一句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对人民、对国家、对党和事业无限的忠诚。他干事情从不好高骛远,而是从点滴做起。他能立足岗位,立足本职工作,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把事情办好。在工作上,他敢于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多年来,他养成了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了自已的综合素质,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他注重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总结经验。经过他的不懈努力,终于成长为一个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岗敬业的优秀干部。然而,正是在他的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正是在他的理想即将实现的时候,也正是他风华正茂的时候,却在会场上的发言中突然昏到,并彻底的走完了自己的人生之路。郑垧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充满坎坷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光芒万丈。
二、赤胆忠心、情系百姓。
郑垧靖同志自从参加工作以来,尤其是作为平达乡的党委委员、宣传委员以来,就树立了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坚定信心。为了搞好宣传工作,他起早贪黑,早出晚归、奔波于村村寨寨、田间地头,给老百姓摆事实、讲道理。他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分析研究、总结经验、与同行交流、与乡亲们共同探讨,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对党的忠诚和坚定的信心。在他的心中,随时想着人民群众的利益,什么时候该水稻播种了,什么时候该早植烟移栽了,这个村的土地适合种三七,那个寨的土地适合发展石斛产业,他都一清二楚,并能及时宣传发动。在他的动员指导帮助下富裕起来的老百姓,都对他钦佩不已,夸奖不断。他切切实实成了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三、不图名利、只求奉献。
郑垧靖同志时刻以党员领导干部的身份要求自己,而自己始终只是一名普通的乡党校教员。工作18年了也还只是个初级职称。年龄超过35岁、只有大专文凭的他不符合公务员的报考条件。因此,教育系统涨工资时,他没份;公务员系统涨工资时,他也没份。10多年来他的工资收入没什么变化,仅1600元。别人都觉得他受委屈了,但他知足常乐,还随时为老百姓垫钱买这买那,还经常给老百姓送吃送穿,这就是他拥有的宽广胸怀。敬业勤奋,奉献社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图名利、只求奉献,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在工作中,他要求严格,事必躬亲。他还心系群众,奉献社会,难能可贵的是,他清正廉洁,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
总而言之,深入学习郑垧靖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争做郑垧靖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一流业绩。要把开展学习郑垧靖同志活动与巩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起来,与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确保学习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要以郑垧靖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激励广大干部群众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更加自觉地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万众一心、开拓进取,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不懈奋斗。郑垧靖的先进事迹使大家感受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的坚定信念,感受到了一名基层宣传干部对工作高度负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敬业精神,感受到了一名党员干部严格要求自己、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郑垧靖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第一位在全国广泛宣传的先进人物典型,全市广大党员干部为保山市涌现出这样一位先进模范而深感骄傲和自豪。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向郑垧靖同志学习,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不断创新,为国家的教育事业而不懈努力。“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郑垧靖的事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要培养刻苦钻研的精神,不怕挫折,投身艰苦岗位锻炼自己,承担挑战性工作增长才干。要保持创新锐气,在工作岗位上大胆探索、开拓创新。要养成勤学习、多读书、善探究、爱思索的好习惯,不断丰富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素质。要自觉向实践学习,在实践中更新思维、开阔眼界,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学会忍耐,成为知识丰富、技能精湛、视野开阔、爱国、爱党、爱人民的先进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向郑垧靖同志学习,通过学习,我感到自己在很多方面还需要继续不断的努力,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学生和家长着想,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第三篇: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郑垧靖同志的先进事迹,从在XX到XX的集体学习,屈指算来已有6次之多。平常也从报纸、电视等媒体看到过从不同侧面对郑垧靖事迹的宣传报道。但每一次看到或听到关于他的报道,总是会有不同的感受,然而,感动总是不变的主旋律。郑垧靖已离我们而去了,但却把他那种一生为民、默默奉献的精神永远留给了我们。
郑垧靖像一颗坚强的种子,在平达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默默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直至把生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那片土地。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层宣传员,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他却用他踏实、勤奋的工作作风和平和、真诚的为人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一直疑惑,身在艰苦的基层,是什么让他具备如此忘我工作的精神力量。通过学习他的事迹,我才知道,对工作满腔的热爱和对群众深切的关爱是他为人做事的动力源泉。他善于钻研、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感染了我,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面对种种物质诱惑,要做到甘于清贫,守住自己的信念,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干一行,爱一行,认真钻研、刻苦学习,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保持着永不熄灭的热情和激情,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因为挚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郑垧靖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群众也有着很深的情感,他扎根群众,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他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需,把自己的一腔热情倾注给广大群众,并为之服务,为之奋斗。他的诚实与务实,他的宽宏与公正,他的豁达与开朗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最广泛的支持和信任。他任劳任怨、默默奉献、民生为本的思想境界和扎根群众、关爱百姓、关心疾苦、服务大众的为民情怀久久地鼓舞并激励着我。
读着郑垧靖的事迹报道,总有一种精神激励着我,引起我共鸣。郑垧靖在工作上实实在在,不飘浮、不务虚,勤勤恳恳工作,踏踏实实创业,任劳任怨奉献。他始终坚持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说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立足岗位、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他一身迷彩服,一双黄胶鞋,一只军挎包,风尘仆仆地奔走在乡间地头、千家万户,无怨无悔、无私奉献,见证了他的扎实干事。从事基层宣传工作近7年,郑垧靖跑遍了这个偏远山乡的村村寨寨,把党的大政方针、富民政策、科技知识传播到田间地头。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郑垧靖,办公室里亮到最晚的那盏灯见证了他的勤奋和坚守。郑垧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直到去世前,郑垧靖还是一名事业编制的干部,工作17年,拿着小学教师初级职称的工资,每月收入1600多元,比刚刚考进来的公务员还少400多元。教育系统涨工资,没有他的份;公务员系统涨工资,也没有他的份。但他从来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还宽慰有类似情况的同事说:“我们月月有稳定收入,很好了。”郑垧靖的事迹应该让那些斤斤计较于一己之私、与民争利者汗颜,应该让那些醉心于权术、欺上压下、漠视群众、不甘心在基层工作的人感到惭愧,以郑垧靖为镜,我们应该好好反省一下,我们的工作还有哪些需要完善、补救、创新,我们的宗旨意识还有哪些需要强化、提高、巩固……
郑垧靖的事迹在我内心深处燃起了一盏明灯,为我照亮了前进的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我要学习他,学习他立足本职、从点滴做起、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敬业奉献、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精神。
第四篇: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区政府办—陈晓辉
今天我们区政府召开了“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座谈会”,我和大家一样,心情非常沉重。郑垧靖作为我们身边一名普通的乡镇基层工作者,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17年如一日,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勇于创新,服务人民,以平凡的工作,铸就了不平凡的一生。
我们要向郑垧靖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忠诚于党、追求真理的坚定信仰,热爱党的事业、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情系百姓的人生追求,始终怀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百姓需要的宣传员,就是要学习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说真话、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立足岗位、真抓实干,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就是要学习他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甘于清贫、乐于奉献、勇于拼搏,把心思用在工作上,把精力投在事业上。
我们更要深入学习郑垧靖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要以郑垧靖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不断提高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郑垧靖同志一生矢志报国,始终不忘自己身为中国人,时刻牢记时代赋予知识分子的责任。他拥有宽广的胸怀,敬业勤奋,奉献社会,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工作中,他要 1 求严格,事必亲躬。他还心系群众,奉献社会,难能可贵的是,他清正廉洁,从不向组织提出任何要求。通过学习郑垧靖先进事迹,我深受触动,一名普普通通的共产党员,只要“爱民”、“淡泊”、“好学”和“务实”,那么无论在任何岗位上,都可以为人民群众、为党的事业、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每个人都应向郑垧靖学习,争做求真务实、敬业奉献、服务人民的模范,郑垧靖是改革开放以来,保山市第一位在全国广泛宣传的先进人物典型,我为这样一位先进模范而深感骄傲和自豪。
2010年7月19日
第五篇:县委领导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结合开展创先争优、“三个一”、“三查三看“等学习教育活动,认真学习了郑垧靖同志的先进事迹,对郑垧靖同志的为人做事有了一些了解和感悟。郑垧靖同志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虽然他只是一名普通的基层党员干部,没有留下什么豪言壮语,也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业,但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什么事“个人形象一面旗、工作热情一团火、谋事布局一盘棋”,他以实际行动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郑垧靖同志在短暂的人生中,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在大家心中竖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我学习完郑垧靖同志先进事迹后,我心里十分感动,认为一名基层干部,就是要以求真务实作风推进各项工作,多干打基础、利长远的事,切实把精力用在谋发展上,心思用在抓落实上,劲头用在抓工作上。当前,全国上下都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但是学习实践活动不能坐而论道,必须体现到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切实在抓落实促发展上下功夫、求实效。
第一,抓落实必须强化共识,树立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的观念。决策是一种重要的执政能力,落实是执政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环。谋划思路、作出决策,凡事必作于细、成于实。
—1—
是否做到求实、务实、落实,不仅是一个工作作风、工作方法问题,也是一个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问题。忽视了落实,不抓好落实,任何正确的政策、任何缜密的计划、任何严格的制度,都只能成为一纸空文;任何创新的思路、任何有效的方法、任何重要的会议,都只能是画饼充饥;任何辉煌的前景、任何宏伟的蓝图、任何理想的目标,都只能成为空中楼阁。基层干部处于抓落实、促发展的第一线,必须深刻认识抓落实的极端重要性,始终把抓落实作为加快发展的永恒主题、作为转变作风的重中之重、作为领导干部的主要职责,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抓落实,以各项工作的大落实促进地方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抓落实必须咬定目标,切实做到既统筹兼顾又突出重点。抓落实一定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劲头。全局工作千头万绪,实际情况纷繁复杂。在抓落实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兼顾;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提纲挈领,把握重点。在不同的时期和阶段,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对每个时期和阶段的目标任务,要分清轻重缓急,善于抓住“牛鼻子”,以重点工作突破之利,收整体工作推进之效。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机制转换、社会转型、公民转性的重要阶段,如何从千头万绪的工作中找到突破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竞争中找准定位,从而将决策部署落到实处,是我们谋求新发展的关键所在。年初,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都是刚性的目标、必保的目标,必须抢抓进度,保证质量,奋力冲刺,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
—2—
第三,抓落实必须勇于创新,善于用科学的方法、开阔的思路破解难题。当今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是创新者的时代。唯有不断开拓抓落实的思路和思维,才有可能寻找出破解难题的新办法;唯有不断更新抓落实的观念和理念,才有可能把握住时代的新脉动;唯有不断创新抓落实的方式和方法,才有可能抢抓到改革发展的新机遇。在抓落实的过程中,面对发展导向、发展环境、发展激励性和约束性条件的新变化,领导干部不仅要善于学习,更要勇于创新,敢于摆脱定势、突破传统、超越常规,以头脑中思维瓶颈的率先突破,带动发展中现实瓶颈的全面突破。
第四,抓落实必须优化环境,营造一心一意抓工作、同心同德干事业的氛围。领导干部要更多地深入实际、深入基层,经常到困难和问题多的地方去,直接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政务公开,打造阳光政务,重点围绕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把服务内容、规定条件、所需手续、收费标准、办事时限、办事程序、办事人员等予以公开,作出承诺,接受群众和企业监督。切实转变工作作风,领导干部必须从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谋大事、创大业。大力推行网上办公,严格控制发文,切实精简会议,实行五月、八月无会月制度,提倡开短会、现场会、会办会。规范控制各类达标评比和检查考核活动,减少对基层的干忧。
第五,抓落实必须凝心聚力,形成同频共振、齐抓共管的合力。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强化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把心思凝聚到干事业上,把精力集
—3—
中到办实事上,把功夫下到抓落实上,把本领用在促发展上,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率先垂范,做好表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部门之间要积极主动搞好政策对接和项目衔接,对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多协调、多支持、多配合,做到部门联动、上下互动、左右配合、优质服务,努力形成一切围绕重点工作、一切服务重点工作、一切服从重点工作的浓烈氛围。加大宣传发动力度,引导广大群众理解、支持和参与各项重点建设,最大限度地动员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智慧,为建设美好家园献计出力。
第六,抓落实必须为民惠民,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政之要在于爱民、富民、安民、乐民。老百姓的情感是最朴实的,老百姓的力量是最无穷的,老百姓的思想是最纯真的,老百姓的眼光是最明亮的,老百姓对事物的评判也是最客观、最公正的。层层召开会议,绝不是领导干部自娱自乐,而是要通过会议推动工作落实,真正为老百姓多办几件实事、多做几件好事。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以为民惠民为目标,把老百姓关注的焦点、生产生活中的难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点,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好事、实事。既要言必行、行必果,又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不随意承诺许愿,不凭空妄夸海口,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广大干部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到,从而形成和衷共济干事业、群策群力图发展的生动局面。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