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社区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说起蔡云德,道东社区泰园巷的居民都知道,这是一个孝敬婆婆的好媳妇。
蔡云德今年69岁了,自1963年 结婚以来,蔡云德一直和婆婆吴德珍住在一起,四十多年中,她尽心尽力照顾自己的婆婆。婆婆如今已经98岁了,身体经常生病,当婆婆病了时,蔡云德一刻不离地在婆婆身边伺候;婆婆闹情绪,不管是谁的错,蔡云德总是耐着性子,变着花样逗婆婆开心。
每天早晨,蔡云德总是先给婆婆做好婆婆喜欢吃的早点,等婆婆吃好了再给丈夫和孩子们做早饭。逢年过节对蔡云德来说是最忙活的日子了,婆婆家的亲人都会到家里来过节,房子顿时显得
异常拥挤,蔡云德总是屋里屋外、任劳任怨地忙活,没有丝毫怨言,用她自己的话说:“人多人气旺,这是咱家的福气!”
婆婆身体好的时候,整天笑哈哈逢人就说:我有一个好“女儿”,这是我的福气。
多年来,婆婆由于年龄原因,行动不便,需要人一刻不离的进行照顾。蔡云德退休了,更加用爱心、耐心、细心的照顾老人,伺候着老人的起居生活。老人生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逢年过节聚在一起时,老人总在夸着蔡云德。在蔡云德的精心照顾下,现在老人身体还算可以,能够拄着拐棍行走,蔡云德无怨无悔的细心照顾着老人的起居生活。每天和老人坐在一起唠家常,陪着老人看电视。尤其在老人生病的时候,蔡云德照顾得更是无微不至,老人见人总是在念叨:“不知是哪辈子修来的福气,我家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媳妇。” 尤其令人感动的是,在青海玉树地震捐款活动中,这位九十六岁高龄的老人通过看电视,
要儿媳蔡云德到社区来为她捐款一百元,向青海地震灾区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老人的爱心感动着社区的每一个人。
四十多年来,蔡云德始终如一的悉心照顾着年迈的婆婆,以实际行动感动着家人,感动着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大家从心里对她表示由衷的称赞和敬佩。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老敬老的传统美德,体现了当代女性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她的事迹,也影响着道东社区的广大居民,大家以她为榜样,在社区形成了尊老爱老、构建和谐家庭的好风气。道东社区居委会组织广大居民学习了蔡云德同志先进事迹,并号召广大居民向她学习,树立榜样。通过活动开展,在社区掀起了一个尊老、爱老、敬老的高潮,大力弘扬孝敬老人的高尚美德。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化产车间郑书斌
泱泱中华,礼仪之邦,道德传统,源远流长。孝老爱亲是我们的传统美德,
是我们做人的本分。郑书斌同志就是这样一个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是化产车间最有经验的工段长,平时在工作中,他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不但在岗位技能上不断的学习进步,多次取得上级领导的肯定,思想上更是积极的向党组织靠拢,并于2014年光荣的成为党组织的一员,在生活中,他更是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爸爸。多年来,他在外工作努力,在家细心照料父母,和妻子相濡以沫,用他的真心教育可爱的女儿。
郑书斌家中兄妹众多,可他总觉得自己有份正式的工作,生活条件稍微好一点,就把照顾父母的担子一人揽了下来,妻子也很孝顺的和丈夫一起照顾老人。老母亲常年身体欠佳,所以心情总不太好,常常看什么都不顺眼,爱唠叨,可他依然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心平气和地安慰着,经常讲故事逗老人开心;后来母亲病情严重,大小便失禁,他二话不说赶快收拾干净;住院期间,他想尽
一切办法让老人住的舒心,不惜卖掉房子??郑书斌两口子的作为让邻里都羡慕老人有这么一个好儿子、好儿媳。
郑书斌每天起早贪黑的上下班忙,妻子就在家打点一切,教育孩子的重担自然也落在妻子的身上,妻子身体力行的做榜样,教育、引导女儿积极向上,健康成长。他们的女儿如今聪明伶俐,成绩名列前
茅。
工作中,郑书斌一丝不苟,他负责的罐区是焦化厂一级危险源区,但他从不让领导操心,总是把工作安排的井井有条,从未发生过任何事故。生活中,他亦是个懂得浪漫的好男人,每逢过节或者妻子生日的时候,他总会带给爱人惊喜;女儿取得好成绩时,他也不忘适时的给女儿准备一份精美的礼品。他的细腻、体贴,让妻子和女儿感受到他对她们无微不至地爱、对这个家面面俱到的贴心。
郑书斌常说,“老婆的支持就是我
努力工作的动力,我能有今年取得的成功,军功章上有老婆的一半。”他们夫妻两人相扶相持,共同教育孩子,孝顺老人,共同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幸福家庭的楷模形象。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用爱心温暖亲人 以行动诠释孝道
——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第九村民小组张德芝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满和睦、社会进步发展的基石。《论语〃学而》中就有“事父母,能竭其力”的说法,也有“父母在,不远行”的警句,唐代诗人孟郊更是留下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数千年生活在彝乡苗岭间纯朴善良的人们,对孝的含义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撒营盘镇撒冲村委会九组的张德芝,一个平凡朴实的农村妇女,几十年如一日,无怨无悔的侍奉年逾90岁的父亲和双目失明的哥哥,还要照顾年幼的孙子,给予他们无微不至
的关怀,用爱心温暖亲人,以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谱写了一曲曲敬老爱亲的赞歌。
张德芝,现年57岁,丈夫张世珍为帮助其照顾家庭,于1986年从北京建伟安装公司回到禄劝,在县黄磷厂工作,2014年3月因病去世。从此,一家人的担子压在了她的肩上,她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爱全给了亲人,把汗水和劳累留给了自己。
父亲张口苴,生于1919年9月,已经92岁高龄,数年因病卧床不起;哥哥张德位,大自己5岁,双目失明,生活无法自理;儿子张继国患精神分裂症,2014年妻子与之离婚后远走他乡,留下孙子张福,现年刚刚11岁,在撒营盘中心校读三年级。面对这样的家庭境况,张德芝没有退缩,她竭尽全力的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帮助父亲穿衣、洗漱,端屎端尿,悉心照顾哥哥和自己的小孙子,还要照
管好患精神分裂症的儿子,同时还要家里家外的忙着活计,每天都不厌其烦的重复着这些繁琐的步骤。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张德芝却用行动改写了这句话,她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侍奉父亲在床前,从不让亲人因自己受委屈和伤害,毫不嫌弃,毫不厌烦的照顾每一个亲人。她是父亲的好女儿,哥哥的好妹妹,儿子的好母亲,孙子的好奶奶。
无数次面对父亲满床的屎和尿,看到哥哥行走时的跌跌撞撞,猛听到儿子不知所踪而满山遍野的寻找,以及担心孙子往返于上学的路上。好几次,她都在院子里徘徊,在床上
辗转反侧,害怕家人会有什么闪失,想到今后的日子,有些时候她失望了,她感到很累,她怀疑她也许根本撑不住这个家。她的泪水在黑夜中流淌,但良心、责任在推着她,对老人的孝,对亲人的爱又使她一次次的坚定信心,挺直腰杆,黎明来临之时,又满面微笑
的迎接着新的一天。
张德芝没有闲的时候,总是急匆匆的,她除了照顾好家庭,还要忙差地里的活计,毕竟一家人都还指望着她。但她对村里的大事小物很热心,谁家有红白事都要挪出时间去帮忙,她敬村里的老人、长辈,爱周围的兄弟子侄,尽管日子过得不算宽裕,繁重和家庭重担有时让她几乎喘不过气来,但她始终微笑开朗,没有怒气,没的怨言,脸上写满天了满足,她不但是村乡四邻眼中的“孝星”,也是团结乡邻,睦邻和谐的典范,她用无言的爱和满心的孝来充实使自己的生活,去诠释人生的价值。
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是张德芝为人处世的标杆,她用爱心和孝心演绎着人间真情。她从孝父亲,爱兄弟叔伯,亲戚子侄到乡村四邻;从一个家开始,侍奉好父亲,照顾好哥哥,看管好儿子,扶养好孙子,努力建设温暖、和谐、幸福的家,再到村邻四舍的和谐共融,每一处,每一刻
都体现着她无尚的爱和崇高的孝。她坚信,只要爱心无涯,孝心永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就能使家庭和谐美满,使社会的稳定发展有了坚实保障。
2014年10月11日
以实际行动诠释孝道
--记店集镇孝老爱亲模范韩洪明
二十年如一日,竭力奉养老人,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新时代尊老爱亲的含义,在兄弟姐妹中树立了榜样,赢得了同事和邻居们的一致称赞,他就是店集镇镇东村党支部书记韩洪明。
韩洪明,男,汉族,1947年出生,中共党员。二十多年来,他在做好工作的同时,恪守“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格言,无怨无悔地侍奉年弱多病的父母双亲,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谱写了一曲敬老孝亲的赞歌。
韩洪明的父亲在73岁时突患脑梗塞,言语不清,行动不便,全靠韩洪明夫妇照顾护理,而且这一病就是卧床十
年。韩洪明为了更好的照顾父亲,就在父亲的病床前铺设了一张床,和母亲、妻子一起共同帮助父亲穿衣、洗漱、喂饭、按摩、烫脚、通便。每天都重复着这些繁琐而又必须的护理步骤。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可韩洪明却用实际行动改写了这句话。经过十年的精心护理,韩洪明的老父亲以84岁的高寿辞世。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在老父亲辞世没多久,韩洪明的母亲又病倒在床。白天,韩洪明的妻子邓夫兰在家做饭、喂养老人,韩洪明则尽可能的抽时间给母亲按摩,晚上的时候更是寸步不离的予以照顾,陪母亲聊天。冬天天冷的时候,怕冻着母亲,就提前买来电炉子、电热毯等给母亲加热,为了母亲的更好的恢复,夜里每隔两个小时就要给母亲翻身。在韩洪明夫妇的悉心照料下,韩洪明的老母亲
精神一直很好,逢人就说:“我之所以能熬到现在,全是托儿子、儿媳的福!”。今年3月,韩洪明的老母亲逝世,
享年90岁。
二十多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任劳任怨的照顾父母的感人事迹在店集镇广为传颂,凡是认识韩洪明和听到他事迹的人,无不感受到来自心理的巨大震撼,受到了全镇父老乡亲的一致赞誉,在店集镇树起了敬老孝亲的榜样。
在悉心照料卧病在床双亲的同时,韩洪明还特别注意家庭的和睦。韩洪明的两个妹妹一直在外出务工,且嫁出去之后也有自己的赡养义务,因此对于双亲的赡养,韩洪明夫妇一直都坚持自己独立承担。耐心的侍奉老人吃喝拉撒,从不让老人受一点委屈,受一点伤害,毫无怨言的侍奉老人在床前。为了更好的照顾老人,工作上的应酬、朋友之间的聚会他都尽量推掉,是在推不掉的应酬也会提前处理好老人的吃饭问题再参加。常常是在忙完工作之后继续守在老人床前。对此老人有时深感内疚,但他总是安慰老人:“家里事我来操心,一切
都会好起来的,你就安心养病吧”。
多年来,处在这样的家庭中,面对一个接一个的困难,面对父母的病,他心中也有过苦痛,生活也充满累与忧,但韩洪明一想到他们是自己的至亲,他们与自己血脉骨肉相连,作为家中的主心骨,他不能垮。作为男人,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勇敢地把这一份责任、亲情与义务担当起来。韩洪明说:“他们给予我生命,现在他们病了,但给我的也并非全是痛苦。我的劳动与付出,同样得到了他们的回报。父母的坚强,妻子的宽容与理解,儿子的进步,家里家外、村里老小、单位的理解支持,使我得到了很多的宽慰,我坚信,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是值得珍惜的!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我就是苦点累点,远比他们受病痛、受折磨要好很多,负起孝老爱亲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为人子女起码的道德与良知!”他对孝的理解是:人的一生可以错过很多东西,但万万不能错过回报
父母恩情的机会,老人把儿女养大不容易,儿女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应该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价。他怀着一颗孝顺之心、一颗体贴之心、一颗关爱之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高贵品质,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绎着点点滴滴的亲情故事。
虽然家里的琐事很多,但是韩洪明并没有因为家里的事情而影响自己的工作。作为一个村的党支部书记,韩洪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的工作。为了更好的做好工作和家里的事情,他每天都是起早贪黑,白天忙公事,夜里忙着照顾家庭,工作和家庭得到了兼顾。在他的带领下,镇东村的工作一直在镇里名列前茅,他本人也多次受到县、镇等各级部门的表彰,2014年在全县七一表彰时,荣获“扎根基层奉献奖”。
这些年,韩洪明尽好儿子的孝道和义务。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民支部书记,虽然没有做什么大事,但却做了这些感天动地的事。韩洪明坚守自己责任和义
务,坚定对家庭的信念,面对家庭的困难,不抛弃,不放弃,把为人子的美德,在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平凡而又平淡的点点滴滴的生活中,最大限度地传承下去,用真心待人,以挚情爱人,让孝老爱亲成为不灭的长明灯,去照亮更多的家庭。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一
田义华,女,广元市元坝区沙坝乡红寨村九组村民。2014年9月,在外打工的田义刚被查出患上了尿毒症。经过医院诊治,医院提出要延续生命必须换肾。对田义刚来说,如果不能早日进行肾移植,他的生命只能以分钟计数了。当他的妹妹田义华得知后,毅然决定把自己的一个肾捐给哥哥。她的决定遭到其丈夫坚决反对,并提出捐肾就离婚。田义华没有因此而改变,一方面她不断和丈夫做思想工作;另一方面积极实施自己决定;此举终究得到了丈夫的理解。她不仅捐出了一个肾,还把全部存款拿来支付换肾手术费用,拯救了哥哥的生命。
田义华也是远近闻名的孝顺媳妇。其公公去世得早,丈夫又长年在外打工,她便担负起了照顾孩子和患病婆婆的重担。婆婆一直以来身体不太好,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口齿不清楚,行动不便。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而田义华悉心照料着婆婆,毫无怨言,无悔付出,为老人喂饭,梳头,端屎端尿……十多年如一日,直到婆婆去世。她用无私的双手托起了婆婆的老年生活,她用自己善良的心照亮了家里的每一个角落。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二
我叫××,家住××镇水泥预制厂,在××一中工作,上有八十多岁的奶奶和五十多岁的父母,全家总共有八口人。多年以来,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邻里团结,遵纪守法等方面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情,下面就几个方面作以下汇报:
一、孝敬父母
我和妻子潘柯是xx年初结婚,至今已有四年了,一直和父母同住一个院、
同吃一锅饭.我门是这样想的:父母岁数都大了,他门一辈子经历的苦难不可胜数,可想而知。随着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勃勃生机,我门的日子是越过越好、越来越红火,但我门绝不能因为生活好了而忘记生我、养我的父母,是他门给了我生命,抚养我门成人,是他门带我步入社会,教我怎样作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是作人最起码的标准,人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门的良知不但仅埋再心里,更重要的是落实再行动上,精心赡养我门的父母与奶奶。奶奶从年青时身体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几次院,爸爸工作忙,每当这个时候,都是我第一个带奶奶去医院,尽管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每次都是坚持到奶奶病情稳定、痊愈后才离开病房。今年夏季的一个傍晚,天上的雨哗哗的下个不停,突然听到我的妻子焦急地喊:”您快来呀,咱奶病了”我立即赶到奶奶的房间,看到奶奶吃力地低这头,呕吐不止.我没有再多想,立
马撑起雨伞,找车把她送到了医院,楼上楼下拿药、输水,一直忙到下半夜一点多钟,直到奶奶病情稳定下来,这才喘了一口气。常言道:”顺者为孝”,老人上了岁数,话多唠叨是经常的,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和妻子、女儿讲,不能和老人计较小节,尊敬老人是我门的传统美德.虽然有些话年轻人不爱听,但绝无恶意,我门要耐心听,等听完再作解释,这样就会化解某些误会.所以结婚几年来,一家人关系一直很融洽,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好心就有好报,我门对父母、奶奶的精心照料,同时也换取了她们对我门儿孙的疼爱,每当工作都忙的时候,父母总是能给我门烧好开水、作好饭菜,奶奶还能照顾好小孩子,使我门安心工作.二、兄弟团结、妯娌和睦
我们堂兄弟六个,虽然都已分家过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我门是分家不分心,每当家庭有事或困难的时候,总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决困难的办
法,特别是对待老人的问题上,我门都是争先恐后地孝敬她们。比如:每当奶奶住院交药费的时候,我们兄弟六人都是争这去交钱,争着在医院照奶奶。我们之间相互谦让、相互体谅,从不为鸡毛蒜皮的事计较,都本着以和为贵的态度对待对方,每年孝敬父母赡养费都是多给。您敬我一尺、我敬您一丈,人心换人心、四两换半斤,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从不因一些锁碎的小事而破坏家庭和睦.有些兄弟之间、妯娌之间闹矛盾都是小事引起,他门之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什么也没得到,到是受到了别人的指责,是背着不忠不孝的骂名,最终走上法庭.我门要本这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的态度,本这吃亏是福的心态.这样才能处理好他门兄弟之间、我门妯娌之间的关系.”这些年来,正是她门的高风亮节,大仁大义的作法,使我门这个大家庭和睦幸福,让四邻羡慕,并且的到大家的交口称赞。
三、邻里关系
我的家住再一个不太大的院子里,周围有零几户人家,这些年来,我门家从未和邻里产生矛盾,大家都本这和平共处相互尊重的原则,一家有难、多家支援,把邻里关系处理的很不错,我门有一个邻居是从外地搬来的,家境较为贫寒,他的儿子经人介绍毫不容易找了个对象,但家里穷的连见面礼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我给了他二千钱才应付过去,后来结婚,照旧拿不出钱办喜事,为成就这对青年的婚事,我再一次毫不犹豫的拿出二千元钱来,帮他门办了婚事,使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感动得他门的老母亲逢人就讲、见人就夸,讲我是天底下最好的人.四、遵纪守法
我们一家人在工作、生活等社会活动中,总是能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遵守村规民约,积极交纳社会公益款,从未出现过任何违法乱纪的现象,我也多次被评为××一中党支部的优秀党员。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有为的青年,尊敬老人、爱护老人、关心老人,是我们年轻人应该保持的优良传统,我也做了一些自己应该做的事,但比起好的家庭来还差得很远,今后还要更加努力,争取做得更好,努力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老的美德。
第二篇: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她——是丈夫心目中的贤内助,她——是女儿眼中值得骄傲的母亲,她——是得到百姓认可的一名称职的村官,她——更是常挂在公婆嘴边赞不绝口的好儿媳,她就是xxxx市一位平凡而普通的农村女性——xxxx。
没有感天动地的事迹,不用振耳发聩的表白,无需豪言壮语的抒发,她只以一个典型东方女性的心态,默默无闻地做着她应该做的事,把“孝”字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用实际行动谱写着“孝”的朴实与无华。这就是好儿媳xxxx的写照。
丈夫说她是好妻子
xxxx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从小勤奋懂事的她,被爸妈视为掌上明珠,高中毕业后在爸妈的鼓励下连续三年参加高考,终因三五分之差而名落孙山,无缘进入高校深造。一九八五年嫁给xxxx镇毛群村李明俊,公婆性格开朗,纯朴热情,家境虽不算富裕,但一家人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九八六年,公公因搞工程亏本,欠下了四五万元的工人工资,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笔巨大的债务,考虑到接近婚龄的弟弟尚未成家,xxxx跟丈夫商量,决定将家中前年刚建的三间新房全部让给弟弟,夫妻俩带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和父亲的四五万元债务搬出家门,东拼西凑,搭起了一个冬不能避风,夏不能挡雨的石棉瓦屋,一家三口住了进去。夫妻俩进过厂,打过工,做过生意,没日没夜地拼命挣钱。自己再穷,也不能抵赖父亲欠下的那笔债务,那是人家打工的血汗钱啊,经过三年的辛勤劳作,甚至变卖了娘家陪嫁的家具,终于还清了父亲欠下的工资款。一位即将退休的办案人员感慨地说:不简单啊,办案几十年,从没见过这么深明大义的好儿媳啊!历经那么多磨难,遭受那么多坎坷,xxxx从没对丈夫、对家庭没有一句怨言。几十年如一日,他们夫妇和睦相处,最大的秘决就是二人之间的沟通非常到位,他们经常彼此向对方敞开心扉聊天,在处理家庭的大小事务,夫妻平等对待,相互通气,共同磋商决定。他们勤俭持家,合理安排收入,家中日常琐事、培养女儿等,从不让丈夫操心,全由xxxx一人承担,让丈夫有充足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的事业上。
日子一天天过去,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他们的女儿也成家了,夫妻俩的付出得到了回报,新房盖了,家具买了,汽车有了,日子也越过越火了,丈夫李明俊深有感触地说:我能有今天的发展,多亏了我有一个聪明能干、贤惠善良的妻子啊!
女儿说她是好母亲
xxxx的女儿xxxx出生于一九八五年冬天,女儿从小调皮好动,从小到大,女儿就没有让她省过心。自打女儿进了幼儿园,她每天早起服侍女儿洗漱吃饭,晚上陪女儿看书做作业,进入高中后,女儿住校,她隔三差五地就要去学校与老师沟通,了解女儿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直到女儿到南京上大学,她还定期不定期地去学校与班主任联系。xxxx不仅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更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鼓励她勤奋学习,同时要养成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尊敬老师、礼貌待人的好习惯。女儿遇上不愉快的事情,她就以朋友的身份,跨越代沟,与女儿谈心,引导女儿走出困境。女儿走上工作岗位后,xxxx谆谆告诫女儿对待工作,再难也要坚持,对待名利,再好也要淡泊,挫折面前,再差也要自信,金钱面前,再多也要节省,对身边的人,再冷也要热情。如今女儿也成为一家地产公司的管理人员,初创业绩,于前年结婚。从小耳濡目染了母亲的尽贤尽孝,嫁到婆家的女儿,得到了公婆亲友的一致好评,女儿的婆婆对xxxx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培养了一个好女儿,找到这么个知书识理,孝顺懂事的儿媳妇是我们全家的福气啊!
女儿跟同事们经常说起:我从小生性叛逆,妈妈是我的良师益友,要不是妈妈的正确引导,教育有方,哪有我今天的结果啊,我为有这样的妈妈而自豪。
邻居说:她是位好姐妹
困境中走出来的xxxx夫妇,时刻不忘那些携手并肩、互帮互助的乡邻们,邻里之间相处融洽,关系和睦,营造了一个一人有事,大家相帮的氛围。二十多年如一日,和睦相处,从未发生一次争吵。作为基层妇女工作者,xxxx对妇女的维权更是十分关注,村上一位妇女因受丈夫的打骂,离家出走,xxxx配合镇妇联经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将这位妇女劝说回家。同时打电话叫回了她在外工作的女儿,一起做她爸爸的思想工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对夫妻尽释前嫌,和好如初,相亲相爱,再也未发生过夫妻争吵、家庭暴力。
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一位儿童的父亲因故离家,孩子的母亲常年在外打工,这位孩子只能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为了确保孩子身心不受伤害,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xxxx主动与这位儿童结对,当起了社会妈妈,辅导孩子的学习,关心孩子的生活,为孩子购买学习用品,添置衣服七年之久,直到孩子的爸爸妈妈回来。
xxxx地处的毛群村离集镇较远,不管谁家有个急事难事,只要找到她,不管是寒风冰冷的冬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二话不讲,随即去办。乡邻们说,xxxx为人随和,待人厚道,比我们亲姐妹还要亲。
公婆说她是好儿媳
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公公兄弟四人,老祖母随三叔生活,而三叔一家人都在外打工,作为这个家庭的长孙媳,照顾老祖母的担子全由xxxx一人承担过来,老太太田里的生活由她承担,老太太身体不适,她为她寻医问药,端茶送饭。xxxx6年老祖母身患绝症,整整六个月,xxxx一直陪伴在老祖母的身边,为她梳头洗脸,洗澡擦身、倒尿盆,每天变着法子为老太太调剂口味,投入了全身的精力,花费了不少的财力,没有跟哪个叔叔和兄弟去计较,让老太太安详地走完最后一程。老祖母临终的时候拉着xxxx的手,发自肺腑地说道:孩子啊,我们家孙子娶了你,是我们这个大家族的福啊!xxxx2年冬天,xxxx的婆婆因骑车不慎将腿摔断了,当时丈夫和弟弟、弟媳都不在家,在乡邻们的帮助下,将婆婆送到了医院,那时候xxxx三院还没有电梯,身体羸弱的xxxx背着比她重的婆婆从一楼背到三楼,再从三楼背到一楼,来回多次,累得浑身是汗,但没有让婆婆受到一点痛苦,见到的都问婆婆:她是你女儿吗?婆婆自豪地说:是我儿媳妇。路人发出了由衷的感叹:真不容易啊!
到了换季的时候,xxxx就为公婆买好换季的衣服,公婆需要零花钱,她随手就给,从不问他们用于何处,经常买来老人喜欢吃的食品,老人遇上不顺心的事,总是向儿媳倾诉,xxxx总是笑笑安慰他们:什么也别去计较,天大的事有我们呢!你们年轻时吃的苦太多了,好好安度晚年吧!
弟弟妹妹也都成家了,二十多年了,兄弟、妯娌、姑媳之间从未红过脸,谁家有个大小事,都是找哥嫂商量,弟弟妹妹们都是亲切地称大嫂为姐姐,他们由衷地说:大嫂对我们百般呵护和谦让,她就是我们的亲姐姐呀。婆婆逢人总是自豪地介绍:我是xxxx的婆婆,xxxx就是我儿媳呀!
她——传承了中华的传统美德,以看似简单,然而却闪耀着人性光辉的小事,谱写了人间的至孝真情。她的作为为妻子的角色增添了魅力,为母亲的角色增添了美德,为女人的角色增添了内涵。她——热爱家庭、无私奉献;她——忠于爱情,尊老爱幼;她——勤俭持家,任劳任怨;她——温柔贤惠,情操高尚,她——就是最美儿媳xxxx。
xxx<_�n<��P�e='mso-spacerun:'yes';font-family:仿宋_GB2312;mso-hansi-font-family:Arial;font-size:14.0000pt;mso-font-kerning:0.0000pt;' >这么些年了,熟悉银杏之乡的特产银杏,价格虽然便宜,我与xxxx夫妇只一面之交,他们确实感动了我。很快,李亚领了几个客户过来,发觉xxxx、xxxx厂里的货质量非常过硬,来人二话没说全包了。很快厂里的货全部销光,又为来年加了许多订单„„
平时xxxx走南闯北,家务和厂内务的事问得少,从来都无后顾之忧,xxxx都处理得井井有条,xxxx有时脾气暴,批评人易走火。一次一个车间主任被丈夫批评了很长时间,实在下不了台了,xxxx从外赶回看到后,打了一个电话让丈夫到办公室处理一下事务,自己立即赶到那车间主任面前帮这主任分析了丈夫批评的原衷,并安慰了这位同志,事后这位主任非常服气,也非常佩服。她说:在有的人家夫妻都是一个拿刀一个拿盆,可xxxx这个人就是会把问题分析透,让你自我明白,自己也有问题„„
xxxx是一个事业性非常强的人,要做的事都得争第一,每次外出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那么xxxx就得帮他准备衣服、鞋子,还得帮他理顺资料放进文件箱,有新开辟的客户她必定要亲自开车陪丈夫去,帮丈夫想想办法。
xxxx有兄妹四个,他最小,xxxx为其父母所做的每一件事从不要丈夫提起,每次xxxx回家看到父母亲床头的药箱,里面的药从不缺。xxxx甚至多次受到父母的警告:“儿子,小芳这孩子世上少有,以后你都要记住她对我们的好!”
面对赞誉,xxxx说,她是用言传身教告诉自己的女儿,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让文明之风吹进千家万户。)
第三篇: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孝老爱亲模范事迹
一、黄xx同志是我单位推荐的孝老爱亲模范,主要事迹摘要如下:
1、常怀感恩之心,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让父母丰衣足食过晚年。
2、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家庭遭遇了一连串的不幸,母亲身患重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妻子身患绝症长期救治几乎失去生活信念,哥哥不幸去逝、弟弟家庭变故陷入困境,自己也患糖尿病,仍坚持岗位,他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独自承担起照顾、护理母亲、妻子的全部责任,在救治过程中,不怕苦,不怕累,不嫌脏,不惜钱财,给重病中的亲人以真切的亲情和人道的关怀;多年来陪护妻子治疗和养护,鼓励妻子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念,除此之个,还给予困难中的姊妹以力所能及的扶助。
黄xx同志孝老爱亲事迹材料
黄xx同志出生于1962年,父母生育兄弟姐妹四人,他排行第三;那时农村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他长大成人,成家立业,深知父母将儿女养育成人所付出的千辛万苦,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对父母常怀感恩之心,他关心父母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带头作用,不攀不比,尽心尽力尽责,让父母丰衣足食过晚年;他常说“百善孝为先”,身体力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弘扬孝亲敬老精神,培养后代孝亲养老的优秀品德,为文明家庭、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自2007年至今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他的家庭先后遭遇不幸际遇。先是年老的母亲身患多种疾病,大小便失禁,后来恶化成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当时他在单位担任执法队长职务常有外勤,忙完本职工作总是匆忙回家照顾母亲;但屋漏偏遭连夜雨,2008年春,年仅46岁的妻子患卵巢癌并已进入晚期,不仅如此,哥哥不幸去逝,孀居的嫂子带着尚未成家的侄儿经济也有些困难,弟弟也因家庭变故陷入经济困境,接着自已又患了较为严重的糖尿病,必需治疗。
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和领导给予他及时的关怀和照顾,他被委派到非公有制单位“银河数控”任党支部书记。尽管如此,独自撑持起这样一个家庭,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
母亲瘫痪在床,他体谅兄弟姊妹的难处,承担起母亲所有医治费用的同时,堂堂男儿独自担负起照顾、护理母亲的全部责任,大小便的清理、揉肩捶背、洗澡擦身的日常护理他都是亲自动手,为了让母亲呼吸新鲜空气,他买来轮椅推着母亲外出晒太阳,怕母亲生褥疮,他买来气垫床并亲自为母亲做按摩;他爱母亲,只要母亲活着,他吃苦、受累也心甘情愿;母亲多次病危,他都及时送到医院救治,<课件>尽可能挽留她的生命;母亲医治无效逝世,他为母亲办理丧事,老人入土为安,他常怀念于心,追思母亲恩德。
在孝敬自己父母的同时,也以“老吾老及人之老”之心关爱帮助有困难的老人。一天,他接到千里之外的一个求助电话,一位在外地工作的朋友,独居家中、八十多岁的母亲突发中风,急需送医院救治,尽管这位朋友与他平日没有往来,但他在安抚朋友的同时,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老人家中,将老人送到医疗条件较好的医院治疗,并垫付门诊费和押金,直到病人的亲属赶来才离开。由于救治及时,老人得已康复,目前生活完全自理。
妻子患的是卵巢癌,发现的时候已是晚期,严重的病情和即将面对的治疗中的痛苦使妻子几乎失去生活信念;一日夫妻百日恩,二十多年的夫妻更是情深义重的,“执子之手,与子皆老”,他用真情感动着妻子,多年来陪护妻子治病、养护,鼓励妻子战胜疾病痛苦,树立生活信念。在医生的建议下,他的妻子先后接受了近20个疗程的化疗和3次生物疗程;每次化疗之后,他都亲自护理,面对因疾病折磨得烦燥不安脾气古怪的妻子,他怀着心疼与爱怜任劳任怨、精心陪护。为了争取妻子生命的延续,他先后带妻子奔走于南京、广州、重庆、长沙、益阳、湖北等地,求医问药,不辞艰辛。当打听到一种叫“野生猕猴桃树根”对癌症有缓解作用的时,亲自开车数百里到茶林县,请当地药农带领他到原始森林中寻找。在他的精心关怀和照顾下,妻子鼓起生命的风帆,顽强战胜疾病痛苦,乐观生活,常参与练气功、打军鼓等有益健康的活动,创造了晚期癌症病人生命延续的奇迹。
黄xx同志尊老敬亲的事迹感动着他的亲人、同事、邻里,是当之无愧的尊老敬亲道德模范。
第四篇:区孝老爱亲模范社区事迹
区孝老爱亲模范社区事迹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家庭和睦、社会文明和谐的根本。近年来,xx 社区“两委”不断加大宣传表彰力度,挖掘选树孝老爱亲模范典型,在社区上下广泛倡树文明新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选出的孝老爱亲的模范事迹被居民广为传诵,成为广大家庭争相学习的典范。如今,孝老爱亲美德已在社区蔚然成风,成为影响和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的主流力量。
一、弘扬传统美德,让新风正气树起来
xx 社区共有居民 306 户,950 人,在永安街道属于小村。然村虽小,事却不少。多年前因旧村改造等遗留问题引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造成了社区风气不正,邻里矛盾纠纷丛生,群众到省市的越级上访不断,社区连续几年选不出两委班子,社区的管理秩序严重混乱。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让家家文明和睦成为社区发展首当其冲的迫切任务。XX 年,社区“两委”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入手,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 21 万元修建了集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了 300m2 的文化活动室和 3000 m2 的文体活动广场,安装了20 余件室外健身器材,搭建了室外演出舞台,邀请“夕阳红”吕剧团专场演出“小姑贤”、“墙头记”等居民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同时还将《弟子规》、《论语》等内容搬到了文化大院的墙上,让居民在广场休闲娱乐之余随时接受道德伦理教育,引导规范居民行为。为更好地倡导孝老敬老,社区每年拿出 3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老年人待遇,为老年人每月发放 120—170 元不等的养老金,为 70 岁以上老人发放 150 元的祝寿金。社区专门为老年人组织多次活动,每年组织老年人健康查体,去年五一节组织青年志愿者陪社区老人到青岛游览观光,实现了老年人“看看大海”的心愿,重阳节时举办“孝老爱亲节”,大张旗鼓地表彰孝老爱亲模范典型,在社区内广泛倡树文明之风。
二、宣传模范典型,让孝老爱亲氛围浓起来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进一步挖掘典型、宣传典型,引导带动广大家庭,社区先后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的敬老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社区召开居民大会,当着全村人的面为模范佩带光荣花,发放物质奖励,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典型,同时把他们的事迹在宣传栏张贴,并通过媒体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目前,全社区形成了“孝老爱亲为荣、不敬老人为耻”的浓厚氛围。
在 xx 社区,孝媳石凤莲伺候瘫痪婆婆 XX 年的故事无人不知。XX 年来,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婆婆上,她把自己的床挪到婆婆房间,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婆婆服药喂饭、翻身擦背、整理梳洗,让老人生活得安逸舒适。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原本僵硬麻木的身体能够在人搀扶下下床走动了,老人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媳胜似亲闺女。“好丈夫”孙维正与妻子王淑英相濡以沫 60 多年。XX 年,妻子左腿不慎跌断,在妻子卧病在床的 500 多个日夜里,70 多岁的孙维正承担起了全部家务,并且十几年如一日的带着老伴出门锻炼、散步,让原本没有站立希望的妻子重新站了起来。XX 年妻子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失去了生活能力和所有记忆,不能独自吃饭、上厕所,甚至连儿女都不认识了。为了给妻子解闷,82 岁高龄的孙维正推着轮椅带妻子走遍了 xx 城区的大街小巷。他们老两口的背影成为 xx 社区居民最牵肠挂肚的温馨画面。“好儿媳”吕丕华,精心照顾已过世丈夫的继母张志兰直至去世,35 年来,她早已把婆婆当成了最亲的人,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心存感激,她的故事,打动了 xx 社区所有的居民……这样的典型在 xx 社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孝老爱亲赞歌。XX 年,吕丕华、石凤莲、孙维政先后被区委宣传部、区妇联授予“xx 区道德模范”和 xx 区“十佳孝老爱亲模范”荣誉称号。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内家家孝老爱亲、邻里互帮互助的美德蔚然成风,各类矛盾隔阂消于无形,自 XX 年社区内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xx 真正成为文明和谐幸福的“代名词”。
三、抓道德促发展,让居民生活富起来
在 xx 社区,道德建设与市场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村风正了,居民心中的火气、怨气、浮躁气越来越少。心齐了,气顺了,人与人的关系少了争执猜疑,多了纯净友爱。前几年,xx 沙发材料市场面对客商流失、市场萧条等
困境,社区居民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不等不靠,积极出谋划策,查漏洞,找不足,集思广益,齐心协力用真情和规范服务留住了客商。在居民的支持下,社区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水、电、路、消防等配套设施,合理划分经营区域,保持市场环境干净整洁,经营秩序规范有序,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整体实力和诚信度。如今,金周沙发材料市场已发展成占地 9 万 m2,拥有 600 余家商户,年营业额 21 亿元的国内北方最大的沙发装饰材料和窗帘专业批发市场。社区经济发展了,居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居民年人均收入达 16000 元,全部住上了楼房,7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轿车,社区居民实实在在地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xx 社区也真正成为了文明富裕、和谐幸福的新 xx。
第五篇:区孝老爱亲模范社区事迹
**区孝老爱亲模范社区永安街街道**社区事迹 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家庭和睦、社会文明和谐的根本。近年来,**社区“两委”不断加大宣传表彰力度,挖掘选树孝老爱亲模范典型,在社区上下广泛倡树文明新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评选出的孝老爱亲的模范事迹被居民广为传诵,成为广大家庭争相学习的典范。如今,孝老爱亲美德已在社区蔚然成风,成为影响和促进社区三个文明建设的的主流力量。
一、弘扬传统美德,让新风正气树起来 **社区共有居民306户,950人,在永安街道属于小村。然村虽小,事却不少。多年前因旧村改造等遗留问题引发的诸多不稳定因素,造成了社区风气不正,邻里矛盾纠纷丛生,群众到省市的越级上访不断,社区连续几年选不出两委班子,社区的管理秩序严重混乱。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只有家庭和睦了,社会才能和谐稳定,经济才能健康发展。让家家文明和睦成为社区发展首当其冲的迫切任务。2007年,社区“两委”从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推动家庭文明建设入手,不断加大投入,先后投资21万元修建了集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社区文化大院,建设了300m2的文化活动室和3000 m2的文体活动广场,安装了20余件室外健身器材,搭建了室外演出舞台,邀请“夕阳红”吕剧团专场演出“小姑贤”、“墙头记”等居民耳熟能详的传统剧目,同时还将《弟子规》、《论语》等内容搬到了文化大院的墙上,让居民在广场休闲娱乐之余随时接受道德伦理教育,引导规范居民行为。为更好地倡导孝老敬老,社区每年拿出30余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提高老年人待遇,为老年人每月发放120—170元不等的养老金,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150元的祝寿金。社区专门为老年人组织多次活动,每年组织老年人健康查体,去年五一节组织青年志愿者陪社区老人到青岛游览观光,实现了老年人“看看大海”的心愿,重阳节时举办“孝老爱亲节”,大张旗鼓地表彰孝老爱亲模范典型,在社区内广泛倡树文明之风。
二、宣传模范典型,让孝老爱亲氛围浓起来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进一步挖掘典型、宣传典型,引导带动广大家庭,社区先后开展了“五好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媳妇”、“好儿女”等评选活动,努力提高居民的敬老意识和责任意识。对评选出的先进典型,社区召开居民大会,当着全村人的面为模范佩带光荣花,发放物质奖励,大张旗鼓地宣传表彰典型,同时把他们的事迹在宣传栏张贴,并通过媒体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看到、听到、感受到,目前,全社区形成了“孝老爱亲为荣、不敬老人为耻”的浓厚氛围。在**社区,孝媳石凤莲伺候瘫痪婆婆12年的故事无人不知。12年来,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照顾婆婆上,她把自己的床挪到婆婆房间,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婆婆服药喂饭、翻身擦背、整理梳洗,让老人生活得安逸舒适。在她的精心照料下,婆婆原本僵硬麻木的身体能够在人搀扶下下床走动了,老人逢人就夸自己的儿媳胜似亲闺女。“好丈夫”孙维正与妻子王淑英相濡以沫60多年。2001年,妻子左腿不慎跌断,在妻子卧病在床的500多个日夜里,70多岁的孙维正承担起了全部家务,并且十几年如一日的带着老伴出门锻炼、散步,让原本没有站立希望的妻子重新站了起来。2011年妻子又患上了小脑萎缩,失去了生活能力和所有记忆,不能独自吃饭、上厕所,甚至连儿女都不认识了。为了给妻子解闷,82岁高龄的孙维正推着轮椅带妻子走遍了**城区的大街小巷。他们老两口的背影成为**社区居民最牵肠挂肚的温馨画面。“好儿媳”吕丕华,精心照顾已过世丈夫的继母张志兰直至去世,35年来,她早已把婆婆当成了最亲的人,不仅没有丝毫怨言,还心存感激,她的故事,打动了**社区所有的居民„„这样的典型在**社区还有很多,他们用自己的勤劳、朴实和善良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孝老爱亲赞歌。2012年,吕丕华、石凤莲、孙维政先后被区委宣传部、区妇联授予“**区道德模范”和**区“十佳孝老爱亲模范”荣誉称号。在他们的带动下,社区内家家孝老爱亲、邻里互帮互助的美德蔚然成风,各类矛盾隔阂消于无形,自2008年社区内未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真正成为文明和谐幸福的“代名词”。
三、抓道德促发展,让居民生活富起来 在**社区,道德建设与市场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村风正了,居民心中的火气、怨气、浮躁气越来越少。心齐了,气顺了,人与人的关系少了争执猜疑,多了纯净友爱。前几年,**沙发材料市场面对客商流失、市场萧条等困境,社区居民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不等不靠,积极出谋划策,查漏洞,找不足,集思广益,齐心协力用真情和规范服务留住了客商。在居民的支持下,社区又进一步健全完善了水、电、路、消防等配套设施,合理划分经营区域,保持市场环境干净整洁,经营秩序规范有序,大大提高了市场的整体实力和诚信度。如今,金周沙发材料市场已发展成占地9万m2,拥有600余家商户,年营业额21亿元的国内北方最大的沙发装饰材料和窗帘专业批发市场。社区经济发展了,居民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居民年人均收入达16000元,全部住上了楼房,70%以上的家庭购买了轿车,社区居民实实在在地过上了幸福的小康生活,**社区也真正成为了文明富裕、和谐幸福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