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任职回避措施(要打印)
二、现行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缺陷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古代之所以实行任职回避制度, 就是为了避开亲属间的舞弊嫌疑和地域上的乡情关系, 自实施以来一直行之有效。1993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回避制度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为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保持清正廉洁, 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中虽也有任职回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 但在实践中, 官员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等各种问题仍然屡见不鲜, 这说明现行公务员制度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尤其是在任职回避方面, 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1.近亲属和需要亲属回避的主要情形范围过窄, 需要进
一步扩大。
合理、可行的亲属范围, 应当是根据亲属间血缘和姻亲关系的远近程度以及联系是否紧密、来往是否密切来确定。我国《公务员法》中所规定的任职回避亲属范围, 基本上把最重要、最紧密、最具法律意义和实际意义的亲属包括了进去。但由于我国人口的主体在农村, 有相当大比例的公务员在成人前是在农村长大的, 而在姓氏血缘关系聚居的农村, 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旁系血亲都是非常亲近的。我国公务员任职回避中规定的亲属仅仅包括三代以内, 遗漏了一些重要亲属, 使回避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 应将亲属回避的范围扩大至第四代旁系血亲及相应的姻亲关系。
另外, 现行公务员任职回避中, 具有监管关系需要回避的公务员只包括主要领导, 范围较为狭窄。机构、职务之间的监督关系, 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特定监督关系, 即监督者只负责监督一类或某一部分特定对象, 如检察机关对审判、公安机关的监督;二是普遍监督关系, 即监督主体所监督的范围比较广泛, 如纪检机关监督所有党政机关;三是特定监督关系与普遍监督关系并存, 也就是既重点监督一些特定对象, 又在较大范围内行使监督权, 比如审计部门, 对财政部门是特定监督关系, 而所有机关的财务工作又是普遍监督关系。
实行亲属回避的重点应当是具有特定监督关系的职务。[1]在 这些部门, 监督机关和被监督机关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 即使 不是担任主要领导的公务员, 也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 应增加具有监管关系职务亲属的回避情形, 把回避对象范围 扩大到中层以上领导人员。
2.任职回避中的地域范围限制过小, 需要适当增加
地域回避是指担任一定层次领导的公务员不得在自己原籍及其他不宜任职的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公职。之所以要这样规定, 是因为行政机关的任何一项职权都是要由具有自然人特性的公务员来行使的, 而每个公务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在行使职权的时候, 经常会遇到本人与其所处理的公务之间存在着一定利害关系的情况, 尤其是在其出生地或长期在一地任职的公务员。为了避免亲属、宗族关系、友情对工作的干扰, 我国很早就制定了地域回避制度。现行公务员制度在地域回避方面, 仅仅规定公务员不能在其成长地担任县级一些行政部门的正职领导职务, 这就把其他的一些情形排除在外。我国古代一直规定, 官员不能在原籍任官。在当代社会, 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很多人虽然不是出生在原籍, 但其父母或者祖父辈很可能是在其原籍成长的, 与原籍的人员有密切联系, 并对该公务员能否公正执行公务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至少应该规定公务员的原籍是其父母或祖父母的成长地时, 也不能够在原籍担任县级一些行政部门的正职领导职务。
此外, 我国目前强调干部的年轻化, 很多公务员在30岁左右就担任了乡级或县级的一些重要领导岗位职务。这样, 离他退休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如果他在一个地方工作10年以上,也会形成相当紧密的关系网, 对于他公正执法相当不利。因此, 建议在县级某一行政部门担任科级以上领导10年以上的公务员, 不得在同一县级部门担任正职领导。
历史证明, 当认真而严格执行回避制度时, 官员的腐败行__ 为就会得到有效制止, 至少可以避免发生在亲族中间。大量的 腐败, 主要表现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 而在亲族中的腐败较 少发生。因此, 恰当限定任职回避中的亲属和地域范围, 对于 杜绝各种腐败行为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任职回避中缺少对亲密关系人员的规定, 应该加以明
确限制
我国历史上官员社会关系的回避, 包括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回避。亲缘关系包括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 业缘关系包括师生、主幕(主官与幕友)、部属和同学等关系, 尤其是师生 关系最重要。
可以说, 我国现行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中, 对亲缘关系的回避考虑得比较充分, 对于业缘关系的回避却几乎没有什么规定。但在我国历史上, 业缘关系的回避是得到相当重视的。例如, 清初曾严格规定凡乡试和会试中分房取中之人, 出任地方官时不得在座师(即受知师和各类考试中主考官及其阅卷推荐者)辖下任职。雍正时规定: “乡会试考官取中之人, 若同任外官即令回避。”[2]并且, 对应回避人员进行备案, 一旦有人遭到举劾, 查清事实后, 将会得到严厉惩处。清朝通过实行这一制度, 有效遏止了结党营私和派系斗争。在现代社会, 一个人的工作流动性很大, 多数从事公务的人往往不在其出生地或成长地任职。他在成长地之外的地方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 主要包括: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同乡关系等, 这些人员的存在, 形成了一个人的情感基础。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放宽了对报考人员的限制, 例如中央级的公务员考试, 取消了对报考对象的户口和所从事职业的限制, 使得以前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人, 只要在公务员考试中成绩较高, 又通过了政审、体检等, 就可以从事公务员工作, 而在这之前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人, 有可能会在同一领导集体里或在同一机关担任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等, 从而干扰相互之间公正履行公务。
因此, 对上述与公务员关系紧密的人员, 也应该加以适当的任职回避限制。当然, 与公务员有师生、同学、战友和同事关系的人有很多, 不可能都加以限制, 但也要有适当限制, 把这些人员中与该公务员联系较多、关系相当紧密的核心人员规定进去, 例如, 可以通过调查, 找出在这些关系中与该公务员关系最为紧密的5至10人, 加以限制, 并且要求回避人自觉申请;国家机关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实践表明, 公务员中各种违法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在很多时候都是与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相关。
权力寻租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掌握权力的人, 更在于掌 握权力者身边的人间接利用权力进行寻租。我们要尽量通过 完善任职回避制度, 把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责的对象在最 大范围内加以限制, 以消除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 从刚性约束 的角度杜绝权力寻租, 引导广大公务员廉洁从政。
4、建立选人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用人失误失察包括:选任了任前有问题的“带病”干部。选任了任后不胜任的“平庸”干部。选任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的“违规”操作。
基本思路:
要明确责任追究的操作主体,解决“谁来追究”的问题。要明确责任追究的对象,解决“追究谁”的问题。要明确责任追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解决“如何追究”的问题。另外,还要畅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问题的反映渠道,确保失误失察能够及时发现,和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记实,确保失误失察有据可查。
第二篇:公务员任职回避措施(要打印)
二、现行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的缺陷分析及对策建议
我国古代之所以实行任职回避制度, 就是为了避开亲属间的舞弊嫌疑和地域上的乡情关系, 自实施以来一直行之有效。1993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行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回避制度作为公务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 为保证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 保持清正廉洁, 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提高行政效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行的公务员制度中虽也有任职回避方面的原则性规定, 但在实践中, 官员贪污腐败、买官卖官等各种问题仍然屡见不鲜, 这说明现行公务员制度仍不适应新形势下的新情况, 尤其是在任职回避方面, 还存在一些问题, 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1.近亲属和需要亲属回避的主要情形范围过窄, 需要进 一步扩大。
合理、可行的亲属范围, 应当是根据亲属间血缘和姻亲关系的远近程度以及联系是否紧密、来往是否密切来确定。我国《公务员法》中所规定的任职回避亲属范围, 基本上把最重要、最紧密、最具法律意义和实际意义的亲属包括了进去。但由于我国人口的主体在农村, 有相当大比例的公务员在成人前是在农村长大的, 而在姓氏血缘关系聚居的农村, 第四代甚至第五代旁系血亲都是非常亲近的。我国公务员任职回避中规定的亲属仅仅包括三代以内, 遗漏了一些重要亲属, 使回避制度的功能大打折扣, 应将亲属回避的范围扩大至第四代旁系血亲及相应的姻亲关系。
另外, 现行公务员任职回避中, 具有监管关系需要回避的公务
员只包括主要领导, 范围较为狭窄。机构、职务之间的监督关系, 大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一是特定监督关系, 即监督者只负责监督一类或某一部分特定对象, 如检察机关对审判、公安机关的监督;二是普遍监督关系, 即监督主体所监督的范围比较广泛, 如纪检机关监督所有党政机关;三是特定监督关系与普遍监督关系并存, 也就是既重点监督一些特定对象, 又在较大范围内行使监督权, 比如审计部门, 对财政部门是特定监督关系, 而所有机关的财务工作又是普遍监督关系。
实行亲属回避的重点应当是具有特定监督关系的职务。[1]在 这些部门, 监督机关和被监督机关之间存在着利害关系, 即使 不是担任主要领导的公务员, 也可能会起到关键作用, 因此, 应增加具有监管关系职务亲属的回避情形, 把回避对象范围 扩大到中层以上领导人员。
2.任职回避中的地域范围限制过小, 需要适当增加
地域回避是指担任一定层次领导的公务员不得在自己原籍及其他不宜任职的地区担任一定级别的公职。之所以要这样规定, 是因为行政机关的任何一项职权都是要由具有自然人特性的公务员来行使的, 而每个公务员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在行使职权的时候, 经常会遇到本人与其所处理的公务之间存在着一定利害关系的情况, 尤其是在其出生地或长期在一地任职的公务员。为了避免亲属、宗族关系、友情对工作的干扰, 我国很早就制定了地域回避制度。现行公务员制度在地域回避方面, 仅仅规定公务员不能在其成长地
担任县级一些行政部门的正职领导职务, 这就把其他的一些情形排除在外。我国古代一直规定, 官员不能在原籍任官。在当代社会, 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很多人虽然不是出生在原籍, 但其父母或者祖父辈很可能是在其原籍成长的, 与原籍的人员有密切联系, 并对该公务员能否公正执行公务具有很大的影响。因此, 至少应该规定公务员的原籍是其父母或祖父母的成长地时, 也不能够在原籍担任县级一些行政部门的正职领导职务。
此外, 我国目前强调干部的年轻化, 很多公务员在30岁左右就担任了乡级或县级的一些重要领导岗位职务。这样, 离他退休还有二三十年的时间, 如果他在一个地方工作10年以上,也会形成相当紧密的关系网, 对于他公正执法相当不利。因此, 建议在县级某一行政部门担任科级以上领导10年以上的公务员, 不得在同一县级部门担任正职领导。
历史证明, 当认真而严格执行回避制度时, 官员的腐败行__ 为就会得到有效制止, 至少可以避免发生在亲族中间。大量的 腐败, 主要表现在贪污受贿、徇私舞弊, 而在亲族中的腐败较 少发生。因此, 恰当限定任职回避中的亲属和地域范围, 对于 杜绝各种腐败行为的产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任职回避中缺少对亲密关系人员的规定, 应该加以明 确限制
我国历史上官员社会关系的回避, 包括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的回避。亲缘关系包括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 业缘关系包括师生、主幕
(主官与幕友)、部属和同学等关系, 尤其是师生
关系最重要。
可以说, 我国现行公务员任职回避制度中, 对亲缘关系的回避考虑得比较充分, 对于业缘关系的回避却几乎没有什么规定。但在我国历史上, 业缘关系的回避是得到相当重视的。例如, 清初曾严格规定凡乡试和会试中分房取中之人, 出任地方官时不得在座师(即受知师和各类考试中主考官及其阅卷推荐者)辖下任职。雍正时规定: “乡会试考官取中之人, 若同任外官即令回避。”[2]并且, 对应回避人员进行备案, 一旦有人遭到举劾, 查清事实后, 将会得到严厉惩处。清朝通过实行这一制度, 有效遏止了结党营私和派系斗争。在现代社会, 一个人的工作流动性很大, 多数从事公务的人往往不在其出生地或成长地任职。他在成长地之外的地方形成了多种社会关系, 主要包括: 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同乡关系等, 这些人员的存在, 形成了一个人的情感基础。
目前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放宽了对报考人员的限制, 例如中央级的公务员考试, 取消了对报考对象的户口和所从事职业的限制, 使得以前从事不同岗位工作的人, 只要在公务员考试中成绩较高, 又通过了政审、体检等, 就可以从事公务员工作, 而在这之前所形成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和同事关系的人, 有可能会在同一领导集体里或在同一机关担任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员的职务等, 从而干扰相互之间公正履行公务。
因此, 对上述与公务员关系紧密的人员, 也应该加以适当的任
职回避限制。当然, 与公务员有师生、同学、战友和同事关系的人有很多, 不可能都加以限制, 但也要有适当限制, 把这些人员中与该公务员联系较多、关系相当紧密的核心人员规定进去, 例如, 可以通过调查, 找出在这些关系中与该公务员关系最为紧密的5至10人, 加以限制, 并且要求回避人自觉申请;国家机关还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实践表明, 公务员中各种违法和腐败行为的产生, 在很多时候都是与具有这些关系的人相关。
权力寻租的可怕之处不仅仅在掌握权力的人, 更在于掌
握权力者身边的人间接利用权力进行寻租。我们要尽量通过 完善任职回避制度, 把影响公务员公正履行职责的对象在最 大范围内加以限制, 以消除权力寻租等腐败现象, 从刚性约束 的角度杜绝权力寻租, 引导广大公务员廉洁从政。
4、建立选人用人失误失察责任追究制度
用人失误失察包括:选任了任前有问题的“带病”干部。选任了任后不胜任的“平庸”干部。选任过程中出现了不规范的“违规”操作。
基本思路:
要明确责任追究的操作主体,解决“谁来追究”的问题。要明确责任追究的对象,解决“追究谁”的问题。要明确责任追究的内容、方式和程序,解决“如何追究”的问题。另外,还要畅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问题的反映渠道,确保失误失察能够及时发现,和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记实,确保失误失察有据可查。
第三篇:公务员的任职回避
公务员的任职回避
《公务员法》是事业单位考试当中的一个常见考点,尤其是近两年的事业单位考试,对此考点的考察比重逐渐加大。今天华图老师就带大家一起来学习《公务员法》当中的“任职回避”。
考点一:应回避的亲属关系 1.夫妻关系。夫妻是男女双方以感情为基础、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依法结成的伴侣。法律承认的婚姻关系的双方,即丈夫和妻子,互为夫妻关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夫妻关系限于有效的夫妻关系,即曾经是夫妻关系而现在已经离婚的,不属于任职回避的范围。
2.直系血亲关系。直系血亲关系是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他们和自己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包括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曾祖父母、外曾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曾孙子女、外曾孙子女等。鉴于人的寿命的有限性和公务员任职年龄的限制(18周岁以上),直系血亲的链条中同时担任公务员的人所分属的辈分并不会太多
3.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旁系血亲,即非直系血亲,但在血缘上和自己同出一源的亲属。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关系包括:同源于父母的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含同父异母、同母异父的兄弟姐妹);同源于祖父母的堂兄弟姐妹或者表兄弟姐妹之间关系;同源于外祖父母的姨表或舅表兄弟姐妹之间以及不同辈份的叔、伯、姑、舅、姨与侄(侄女)、甥(甥女)之间关系。
4.近姻亲关系。姻亲是指以婚姻关系为中介而形成的亲属关系。姻亲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血亲的配偶,如儿媳、女婿等;二是配偶的血亲,如岳父岳母等;三是配偶的血亲的配偶以及血亲的配偶的血亲,如妯娌之间,或者与儿媳之父母等。
我们来看一道事业单位考试中的真题:
下列亲友关系中,国家公务员任职或从事公务应当回避的是: A.小姨子 B.同学 C.老丈人 D.干兄弟
这道题当中,小姨子是妻子的姐姐或妹妹,因此是近姻亲。老丈人是妻子的爸爸,也是近姻亲,因此这一题选择A和C。
考点二:应回避的职务
1.不得在同一机关担任双方直隶于同一行政首长的职务。2.不得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职务。
3.不得在其中一方担任领导职务的机关从事监察、人事、审计、财务工作。考点三:地域回避
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行地域回避,即不得在原籍任职。我们来看一道事业单位考试的真题:
根据我国《公务员法》的相关规定,下列情况违反回避制度的是()A.李某为教育局审计科副科长,其姐夫为教育局局长
B.张某为某市档案局普通公务员,希望组织将其妻子调入本局工作 C.王某为青山县人,现任该县委组织部长
D.赵某为县地税局局长,其子在某乡税务所任税务员
A选项李某与其姐夫是近姻亲关系,并且李某从事的是审计工作,其姐夫是领导。公务员担任乡级机关、县级机关及其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职务的,应当实施地域回避,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C选项属于地域回避。B、D两项中关系人之间并不直接隶属于同一领导人,张某及其妻子可能分别隶属于档案局不同部门领导,而赵某之子则受乡税务所所长直接管理。故该题选A和C。
以上就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公务员的任职回避”的相关考点,特别是第一个考点中的亲属关系容易混淆,因此需要广大考生注意咯~
第四篇:任职回避规定
最高院今天发布实施了《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同时,北京市法院队伍建设暨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又传出消息:配偶或子女是律师,法院领导干部或一线法官必须离岗。
打造防止利益冲突的“廉政隔离墙”又何止仅仅是法院的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业务岗位工作的法官?影响法官独立审判的因素不仅仅有“极个别法官利用其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便利条件,相互勾结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还有更多来自上一级法院、政府、政法委等等的直接或间接干扰;即使在法院内部,亦有其不同领导、不同部门、不同内部人员的“指示”与“招呼”。不少基层法官对此亦苦不堪言,但又无可奈何。
当过十几年法官的知名律师张燕生说的好:法院应加强法官独立审判力度,建立法官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的审判机制,不应片面地把律师当作法院审判不公的替罪羊。
附1: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
法发〔2011〕5号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解放军军事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生产建设兵团分院:
现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一一年二月十日
为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防止法院领导干部及法官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制定本规定。
第一条 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其配偶、子女在其任职法院辖区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实行任职回避。
本规定所称法院领导干部,是指各级人民法院的领导班子成员及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
本规定所称审判、执行岗位法官,是指各级人民法院未担任院级领导职务的审判委员会委员以及在立案、审判、执行、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部门从事审判、执行工作的法官和执行员。
本规定所称从事律师职业,是指开办律师事务所、以律师身份为案件当事人提供诉讼代理或者其他有偿法律服务。
第二条 人民法院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不得将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作为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拟任人选。
第三条 人民法院在补充审判、执行岗位工作人员时,不得补充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
人民法院在补充非审判、执行岗位工作人员时,应当向拟补充的人员释明本规定的相关内容。
第四条 在本规定施行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十二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者岗位调整的手续。
第五条 在本规定施行前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但在本规定施行后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应当自任职回避条件具备之日起一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者岗位调整的手续。
第六条 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在前述规定期限内没有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的,相关人民法院应当自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有关程序免去其所任领导职务或者将其调离审判执行岗位。
第七条 应当实行任职回避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任免权限不在人民法院的,相关人民法院可向具有干部任免权的机关提出为其办理职务调动或者免职手续的建议。
第八条 因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而辞去现任职务或者退出审判、执行岗位的法院领导干部和法官,应当尽可能按原职级待遇重新安排工作岗位,但在重新安排工作时,不得违反本规定第二条、第三条的要求。
第九条 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法院领导干部及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酌情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者纪律处分:
(一)隐瞒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情况的;
(二)采取弄虚作假手段规避任职回避的;
(三)拒不服从组织调整或者拒不办理公务交接的;
(四)具有其他违反任职回避规定行为的。
第十条 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的配偶、子女不在本规定所限地域范围内从事律师职业的,该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不实行任职回避,但其配偶、子女采取暗中代理等方式在本规定所限地域范围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或者将其调离审判、执行岗位;其本人知情的,还应当同时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最高人民法院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打造防止利益冲突的“廉政隔离墙”
——最高人民法院建立任职回避制度的情况综述
2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正式颁布并在全国法院统一施行。这一制度的出台,积极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廉洁问题的关切,在法官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最容易发生冲突的关键部位打造了一道“廉政隔离墙”,有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廉洁,提升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
制定任职回避制度的过程
《规定》出台,绝非一时的心血来潮或突发奇想,自2009年以来,就有一些地方法院针对个别司法不公的案件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相继探索建立了法官和律师互为亲属的一方退出机制。地方法院在实践中创立的这一机制,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高度重视,王胜俊院长曾多次作出批示,明确指出“规范法官与律师关系和建立法官配偶为律师的一方退出机制,是加强法院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对保障队伍公正廉洁执法是一项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的工作。随着反腐倡廉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日益关切,总结地方有益经验,建立全国法院统一施行的任职回避制度已成为当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2010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对各地法院建立“一方退出机制”的做法开展了专题调研,同年10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启动了《规定》的起草工作,在广泛征求中央有关部门和地方法院的意见并反复论证修改后,最终公布施行。
制定任职回避制度的意义
法官与律师都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力量,由于在诉讼活动中的职责分工不同,二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形成相互独立、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监督的良性互动关系,从而共同推动司法公正。但在当前的司法实践中,却有极个别法官利用其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便利条件,相互勾结谋取不正当利益,严重损害了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严重损害了司法的公正性和公信力。
司法回避是举世公认的防治司法腐败的重要措施,而任职回避制度则是在现有回避制度之外,再造了一道防止利益冲突的“隔离墙”,这对于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防范司法不廉、维护司法公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任职回避制度的建立,是对司法回避制度的完善和补充,不仅有利于引导法院领导干部和办案法官增强廉洁自律意识,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的发生,同时彰显了人民法院预防司法腐败、维护司法公正的决心和信心,有利于消除人民群众对法官与律师关系的疑虑。
制定任职回避制度的依据
任职回避制度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及中央关于防止利益冲突的一系列规定作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时,如有涉及本人利害关系及其他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情形,应当回避。《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法官应当清正廉明,忠于职守,维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中共中央于2010年1月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规定了党员领导干部不得“允许、纵容配偶、子女及其配偶,在本人管辖的地区和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社会中介服务等活动。”同时,中央纪委还曾于2000年至2001年期间先后印发了关于“不准在领导干部管辖的业务范围内个人从事可能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的经商办企业活动”的三项制度规范,明确规定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违反规定个人从事经商办企业活动的,或者领导干部的配偶、子女退出所从事的经商办企业活动,或者领导干部本人辞去现任职务或给予其组织处理”,并明确规定经商办企业活动“包括开办律师事务所、代理诉讼案件等有偿社会中介和法律服务活动”。最高人民法院建立的任职回避制度正是根据上述规定,并结合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制定的。
任职回避制度的主要内容
《规定》要求:凡人民法院领导干部和在人民法院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业务岗位工作的法官,其配偶子女在其任职法院辖区内开办律师事务所、以律师身份为案件当事人提供诉讼代理或者其他有偿法律服务的,应当实行任职回避;人民法院在选拔任用领导干部和补充审判、执行、立案、审判监督、国家赔偿等业务岗位工作人员时,也不得将具备上述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作为拟任人选。
为了防止人员更替给办案工作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考虑到因任职回避退出现有岗位的人员需要有一定的时间妥善安置,《规定》明确:在本规定施行前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应当在本规定施行之日起六个月内主动提出任职回避
申请,其所在法院应当在十二个月内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岗位调整手续;在本规定施行后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应当在其具备条件之日起一个月内提出任职回避申请,其所在法院应当在其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为其办理职务变动或岗位调整手续。
为了确保此项制度能够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规定》还明确了对违反任职回避人员的惩戒措施:凡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不主动提出任职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期限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按照程序免去其领导职务或将其调离现有岗位;凡具备任职回避条件的人员有隐瞒其配偶子女从业情况、弄虚作假规避任职回避以及拒不服从组织调动等情况的,应当酌情给予批评教育、组织处理或纪律处分;对于法院领导干部或法官的配偶子女表面上不在所限地域内从事律师职业,而暗地里仍在所限地域内从事律师职业的,应当责令该领导干部辞去领导职务或将该法官调离现有岗位,该领导干部或法官对其配偶子女的行为知情的,还应当同时给予其相应的纪律处分。
附2:
北京法院将推最严回避规定 配偶做律师法官须离岗
配偶或子女是律师,法院领导干部或一线法官必须离岗。这是记者从昨天召开的本市法院队伍建设暨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获悉的。
据了解,今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法院将出台《关于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法院领导干部和审判执行岗位法官实行任职回避的规定(试行)》,将是近年来法官任职回避方面最严厉的规定。本市法院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司法回避制度,防止法官私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冲突,防止人情关系对法院审判工作造成不良影响。本市有不少“法官+律师”夫妻档,如果推行回避制度,很多一线法官须要离岗,将产生审判资源稀缺问题。
如此严格的任职回避,此前在上海、重庆等地已经有过试行。以重庆为例,法院在招录或调入工作人员时,把“单方退出”作为刚性前置条件: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不再作为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的提名人选;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要逐步清理,要么配偶、子女不再从事律师工作,要么本人辞去领导职务。据悉,因回避制度,试点地区已有多名法官因配偶是律师而被调离岗位甚至脱下法袍。
法官与律师不能同在一个家庭,能杜绝“打官司”变“打关系”的不良行为吗?
对此,北京市合川律师事务所律师刘铭认为,从律师行业竞争、社会大众公正和法官队伍建设三方面考量,实行回避制度利大于弊。刘律师介绍,一个和法院工作人员有关系的律师,代理案件优势明显大于普通律师是不可否认的现状,这样就造成了律师行业不公平竞争,为打赢官司,律师不追求完善证据,而是想方设法和法官拉关系,律师行业整体发展方向就会出现偏斜。
如果切断了法官对私情袒护的源头,那么,社会大众也就能接受公平的裁判,不会出现大量的因认为审判不公致缠诉缠访问题。
对于回避制度剥夺了法官及亲属择业权的质疑,刘律师表示,法官行业是比较特殊的职业,需要“耐得住寂寞”,为了保证法律的公正和社会的正义,法官做出一定牺牲是正常的,就像公众人物要丧失一定隐私权一样。
当过十几年法官的知名律师张燕生则认为,法院应加强法官独立审判力度,建立法官不受任何因素干扰的审判机制,不应片面地把律师当作法院审判不公的替罪羊。张律师还建议,我国应该逐步改革法官遴选制度,尝试从职业道德高尚、法律水平优秀的律师中选拔法官。她认为,我国毕业生直接走进法院,从社会阅历、财富积累、司法体会和法律认识等方面都局限了法官队伍的能力,导致法官容易受到外界干扰。
其他亮点
督察组将检查中级、基层法院
依据最高法院推出的审务督察制度,今年,市高级法院将向中级、基层法院派出督察组,着重督察审判作风、审判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通过督察督办工作,查漏补缺,强化对违法违纪行为的纠正和惩戒。市高级法院表示,将坚持每年对3到5个基层法院和派出法庭进行日常巡查,同时,针对法院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开展专项巡查。
各法院开通信访举报网站
本市法院还将进一步改进信访举报、案件审理和案件监督管理工作,完善举报受理、线索核查和案件督办机制,中级、基层法院应开通信访举报网站,及时揭露、发现、查处违纪违法案件,重点查处以案谋私、贪赃枉法和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对于暴露出的问题,以“零容忍”的态度一查到底,绝不手软。(记者高健)
第五篇:任职回避制度
想学法律?找律师?请上 http://hao.lawtime.cn
任职回避制度
“我爸爸是某某法院的领导,我给你打官司肯定能赢。”今后,如果还有律师打着这样的旗号代理案子,那他肯定是在“假打”。
从今年开始,重庆市法院将全面推行法院领导干部“单方退出”机制,其配偶或是子女不能再从事律师职业,或者配偶子女继续当律师,则本人要辞去领导职务。
市高院院长钱锋表示,确保司法公正,最好也是最笨的办法就是物理隔离,关键在于规范法官和律师关系。即只能实行单方退出,否则腰板永远硬不了。
钱锋称,今后在招录或调入工作人员时,将把“单方退出”作为刚性前置条件。对配偶、子女从事律师职业的人员,不再作为院长、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庭长、副庭长的提名人选。而已经担任领导职务的,要逐步清理,要么配偶、子女不再从事律师工作,要么本人辞去领导职务。
此外,法院工作人员离任后去当律师,要想在原来工作过的法院代理案子打官司也将行不通了。对此,钱锋提出了一条硬杠子:全市法院工作人员离任后,均不得担任原法院案件诉讼代理人或辩护人,不受两年离任年限的限制。同时,要严格限制离任法官开办的律师事务所在原法院代理案件。
有法律问题,上法律快车http://www.xiexieb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