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动机与手段分析概要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5:47: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分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动机与手段分析概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分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动机与手段分析概要》。

第一篇:部分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动机与手段分析概要

部分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动机与手段分析

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主要是通过人为的编造、变通等手段虚报公司净利润。从目前情况看,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上市公司编造利润的现象非常普遍,比如,有的上市公司连续出现中期报告亏损,而年度报告却实现盈利;有的公司总是在亏损一重组一再亏损一再重组的怪圈中徘徊;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很低,甚至亏损,但净利润却很高,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现象表明,一些上市公司在人为地调控利润。

上市公司虚报经营业绩造成的影响十分恶劣。此行为的存在,会削弱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造成经济秩序混乱,也会破坏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还会误导投资人的投资行为,损害投资者利益。为了准确判断上市公司是否存在虚报经营业绩的行为,有必要对上市公司编造利润的目的和主要方法进行深入分析。

根据对实际情况的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虚报经营业绩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股发行及增发或配股的动机

为了从证券市场募集大量资金,许多公司发行股票和股票上市的愿望十分强烈。但按证券法的规定,发行和上市股票的公司必须具备3年经营盈利的条件,于是为了发行和上市股票,一些公司采用了不正常的手段粉饰公司的经营业绩,使公司具备连续盈利的条件。此外,由于我国股票发行价格的确定与近年来公司的每股税后利润有关,而股票发行价格高低决定“圈钱”的多少,即股票发行价格与公司利益直接相关,因此许多公司在虚增净利润上煞费苦心,千方百计提高股票发行价格。还有些上市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在证券市场上进行再筹资,增发新股或配股的愿望也很强烈。然而,中国证监会对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新股的要求较为严格。按2000年前的规定,上市公司配股,其申请配股前3年的每年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能源、原材料、基础设施类公司不低于9%.在这种条件约束下,许多上市公司想方设法抬高净资产收益率,虚报利润。尤其是那些前两年净资产收益率已达到10%的公司,如果第三年净资产收益率达不到10%,则前功尽弃,于是在配股或增发新股动机的驱使下,不惜采取不正当手段编造会计报表,粉饰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配股条件的要求。

今年3月2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放宽了上市公司再筹资的条件,对申请配股或增发新股的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由原10%降为6%.尽管管理层降低了上市公司配股和增发新股的条件,但在我国企业普遍经济效益不高的情况下,若能够不掺水份地达标,也是非常困难的。因此,为了在二级市场上再筹资,一些上市公司仍会拼凑利润。

(二)避免暂停交易或终止上市的动机

根据《公司法》《证券法》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且在期限内未能消除而不具备上市条件的,可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终止其股票上市。中国证监会和深沪交易所推出的ST制和PT制,是对经营状况恶化的上市公司股票的一种特别处理方法,即限制此类股票的交易时间和股价涨跌幅度等。最近中国证监会又发布了《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表明退市机制已经启动。这样,多年亏损且不能扭亏的上市公司会被淘汰出局,如PT水仙已被终止上市,这对经营业绩不好的上市公司,形成前所未有的压力。为了避免公司股票被戴上ST、PT的帽子并被终止上市,一些公司会竭力粉饰其经营业绩,尽可能避免连续亏损情况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上出现的第一年巨额亏损,第二年扭亏,第三年又亏等奇怪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三)炒作公司股票的动机

上市公司股价的高低与公司及其管理人员、投资者、债权人、公司职工等各方面的利益直接相连。股价上升,公司股票市值增长,说明公司价值在上升,可使公司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为公司再筹资打下基础;股价上涨,也为公司管理人员、公司职工等带来好处,因为他们手中大都持有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票。在这种动机支配下,一些上市公司便在财务报告中粉饰经营业绩,虚增利润,使股票市盈率下降,给人以其股票投资价值很高的假象。1997年底国嘉实业股价一路飙升就与其虚报利润5000多万元有关。一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的每股收益很高,但分配方案常常是不分配不转增,这些公司根本就没有相应的现金流量,无法进行利润分配,因此其利润的质量不高。人为地虚增每股收益指标,目的就是为炒高本公司股票。经营不景气、盈利水平下降的上市公司,为不使其股票价格下跌,公司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也会千方百计粉饰盈利业绩,以支撑其含有水份的股价。

目前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现象较为普遍,其主要手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关联交易调控经营业绩

关联交易是指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而不论是否收取价款。如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企业集团内各公司之间的商品购销及其他资产的转移等都属关联方交易。由于我国股份有限公司大都是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因此,关联交易广泛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中。应该说,关联交易与虚增经营业绩不存在必然联系,但有些公司在关联交易中,其交易价格按公司需要随意制定,有的实属虚假交易,使利润在集团公司内部转移,这种关联交易已成为上市公司调控利润的重要手段。还有的上市公司将不良资产转卖给关联方,这些资产的价值有限,但转让价格却很高,在资产转让中上市公司往往会获得一笔可观的收益。还有些上市公司将本应由自己承担的管理费用、离退休人员费用转移给母公司,从而达到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目的。由此可见,上市公司由关联交易取得的收益往往带有一定的虚假性,需要深入剖析。

(二)地方政府部门的关照使上市公司利润虚增

从地方利益看,利用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对推动地方经济作用很大。一个地区上市公司的指标很紧,壳资源十分珍贵。一些地方政府往往不忍上市指标作废和失去宝贵的已上市资格,便不惜向本地区上市公司进行援助,给予政策上的扶植。这样一来,地方政府的援助就成为许多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重要手段。比如,地方政府为扶持上市公司,越权给上市公司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的退税,多数上市公司所得税实际税负为15%,甚至更低。由于这种税收优惠属于地方政府的越权审批,所以它是不确定的,也缺乏连续性,只是按需要调控利润的一种手段。再有,在上市公司业绩不理想的情况下,为确保上市公司的利润,使其达到在二级市场上再筹资的要求,地方政府往往会直接为上市公司提供财政补贴。有的补贴数额很大,显然是“业绩不够,补贴来凑”。许多上市公司的补贴收入在利润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这是值得认真思考的。此外,地方政府通过金融机构对上市公司拖欠的利息予以核销减免,也是地方政府援助上市公司的一种重要形式。

(三)应摊销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帐,从而虚增企业利润

应摊销的费用或损失包括:已确认为坏帐的应收款项;长、短期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失;存货跌价损失及投资跌价准备和减值准备等。上述费用或损失摊销与提取数额往往很难确定,伸缩性极强,为上市公司灵活调控利润提供了条件。比如待处理财产损失、三年以上帐龄的应收帐款、长期待摊费用等,尽管这些帐项还列示在资产方,但实际上是不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理应转入费用或损失的虚拟资产。它们仍以资产形式挂帐,成为企业操纵利润的“蓄水池”。另外,长期投资减值准备,提取减值损失的依据很不充分,尤其是无市价的长期投资,往往凭估计确定减值损失,对发生的损失可以少提,甚至不提;长期积压的存货,实际价值远低于帐面价值,由于存货的跌价损失是根据成本与可变现净值相比较来确定的,而可变现净值的高低很难有准确尺度,上市公司完全能够对跌价损失进行粉饰,进而调控利润。

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手法还有很多,像利用非实质性资产重组拼凑利润等,在此不再赘述。

针对上述情况,管理层已采取了一些措施。比如,要求上市公司公布年报时要披露关联交易的类型和定价政策;对报表中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进行详细说明等。最近,中国证监会发出通知,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和披露季度报告。财政部也于近日发出通知,强调对于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行为要进行严厉打击。这些措施的推出,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质量。但笔者认为,仅仅加大管理力度还不能有效遏制虚增经营业绩之风。还应在考评公司经营业绩和综合素质的方法上进行深入改革,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从而从机制上制约虚增经营业绩的行为。

首先,考核公司盈利能力和经营成果应以主营业务利润为主,而不是净利润或利润总额。尽管对主营业务利润也会加以粉饰,但相对而言,该指标较净利润和利润总额要实在得多。目前,计算各种利润率指标以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大都选用净利润和利润总额,主营业务利润往往被冷落。从构成上看,利润总额和净利润除受主营业务利润影响外,还受其他业务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支净额、所得税的多因素影响,而后几项正是上市公司虚增利润的主要渠道。笔者认为,主营业务利润受非正常因素影响小,用它取代净利润,计算出的净资产收益率或每股收益等,更能准确反映公司的收益水平。一些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很低,甚至亏损,但净利润却很高,可能这些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较高,但这些公司不具有成长性和发展潜力。如避开受其他业务利润、非经常性损益及所得税率影响的净利润指标,会有助于抑制上市公司虚增净利润的行为。

其次,应削弱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地位,用一个指标体系取代单一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评价公司的收益水平。如前所述,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极易被粉饰,以该指标水平决定上市公司能否配股和增发新股,显然是不科学的。笔者建议,建立一个指标体系,综合考核上市公司的质量。如设总资产增长率、净资产增长率、每股净资产、每股现金流量等指标,弥补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净资产指标应剔除造成资产虚增的长期挂帐的虚拟资产。在上述指标群中,每股现金流量是极其重要的指标,该指标可以揭示企业盈利能力质量的高低,是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的重要补充指标。每股现金流量越高,说明净收益的收现能力强,盈利能力的质量高,也证明公司资产流动性好,营运能力强。证券监管部门通过对上市公司现金流量分析,判断其是否需要配股,以避免把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唯一评判标准而形成的上市公司通过操纵利润虚增净资产收益率的弊端,从而有效抑制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行为,最终达到健全市场运行机制,加强宏观经济调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鹏程。会计报表粉饰及其识别[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邹香。图表式报表分析示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第二篇:建材上市公司2011年经营业绩和增长方式分析

建材上市公司2011年经营业绩效率和增长方式分析

中国建材工业规划研究院 张士秀

上市公司是行业中制度比较健全、管理比较规范、信息公开透明、具有一定规模、效益和先导作用的企业,分析上市公司业绩、效率和增长方式,不仅对投资决策,而且对了解掌握行业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主要以目前在沪深交易所上市、主营业务为建材及相关产业的43家公司年报为依据,对其2011年经营业绩、效率、盈利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进行剖析,同时对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建材、中材股份等两大央企H股作简要分析,以便投资者和业内人士参考。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公开的企业年报和行业统计数据,分析结果仅属个人见解,不足之处还望进一步研讨、指正。

一、上市公司概况

根据沪深证券交易所信息,目前在A股上市、主营业务为建材生产和服务业的上市公司约43家(不含创业板),其中:沪市21家,深市主板8家、中小企业板14家。按行业分,水泥17家、平板玻璃6家、玻纤玻钢2家、建陶卫浴3家、管业4家、其它及建材综合类企业11家(见附表1)。建材上市公司企业数虽只占全国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企业0.19%,但年末总资产、年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分别占16.97%、6.83%、6.17%和13.84%。可见其资产规模、经营规模和盈利在行业中的重要地位。

二、经营业绩和效率

(一)营业收入

43家上市公司2011年共计实现营业收入2307.20亿元,平均经营规模53.66亿元。营业收入比上年增加442.56亿元,增长23.73%。增速比全国规模以上建材企业高/低?百分点。营业收入增加最多的三家公司依次是:海螺水泥增加141.46亿元,金隅增加55.55亿元,冀东水泥增加46.64亿元。增长最快的三家公司依次是:巢东股份增长71.39%、瑞泰科技增长65.32%、西部建设增长54.03%。

(二)营业利润

2011年43家上市公司有7家营业利润为负,表明当年经营业务亏损,亏损面16.28%,亏损企业亏损额11.08亿元。亏损企业中,水泥板块3家:秦岭水泥、ST狮头、ST金顶;玻璃1家:洛阳玻璃;建陶卫浴2家:成霖股份、斯米克;建材综合类1家:棱光实业。亏损最多的三家公司依次是:ST狮头2.65亿元、秦岭水泥2.13亿元、斯米克1.95亿元。

抵消亏损后,43家公司2011年仍实现营业利润341.31亿元,比上年增长38.94%。营业利润增长最多的三家公司全部是水泥企业,依次是:海螺水泥增长73.44亿元,天山股份增长7.81亿元,华新水泥增长7.39亿元。营业利润增长最快的三家公司是:福建水泥增长12.64倍,四川双马增长8.03倍,巢东股份增长5.28倍。值得关注的是,利润增长反差很大。水泥板块半数以上企业成倍增长,而其它企业大部分负增长。其中:平板玻璃和建陶卫浴板块所有企业、管业板 块4家有3家负增长。说明行业经营形势下滑,赢利空间缩小。

(三)税收贡献

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上缴各项税费221.96亿元,获得税收返还28.56亿元,税收贡献额193.4亿元,综合税赋率(税收贡献额占营业收入比)8.38%,税收贡献占营业毛利润的30.47%。税收贡献比2010年增长69.55亿元,增长率56.16%。综合税赋率比上年提高1.74个百分点。税收贡献占营业毛利润的比率提高4.54个百分点。税收贡献增长最多的三家公司依次是:海螺水泥增34.34亿元、增长1.02倍,金隅股份增10.06亿元、增长1.64倍,华新水泥增5.99亿元、增长1.13倍。说明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不仅是国家税收的主要贡献者,也是支撑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

(四)所有者权益与每股收益

2011年末建材上市公司全部净资产(所有者权益)1750.86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11.37亿元,增长21.63%。每股收益从-1.21元到2.91元。收益为负值的公司4家(ST狮头-1.21元,斯米克-0.4343元,秦岭水-0.2505元,成霖股-0.24元),其余每股收益在0.5-1.0元之间的有16家,超过1.0元的8家,两类合计占半数以上。说明去年多数建材上市公司投资收益仍表现不错。每股收益最高的三家公司依次是:天山股份2.91元,海螺水泥2.19元,宁夏建材1.81元。

(五)主要经营效率指标

1、主营业务毛利率:主营业务毛利润与主营业务收入比。主营业务毛利润是衡量营业收入与直接经营成本(制造费)差额,反映 市场供求关系和行业平均利润率的重要指标,与企业营销、管理、财务等费用及投资、资产、营业外收支无关。2011年43家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毛利率大体在20-30%之间,平均27.51%,比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建材企业高11.13个百分点,比上年高1.89个百分点,说明上市公司总体经营状况不错。但进一步细分则发现,主要是水泥企业毛利率提高较多(提高4.51个百分点),其它除中国玻纤、棱光实业、金隅股份、中材国际等少数企业外,绝大多数企业毛利率降低,说明市场竞争加剧,经营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

2、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它是计算了营业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资产减值、投资和汇兑收益、公允价值变动以后企业所获取的营业利润与营业收入的比率,是衡量企业在不考虑营业外收支的情况下,通过全部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的能力,不仅于外部市场有关,而且与企业内部管理有很大关系。2011年43家公司平均营业利润率14.79%,比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建材企业高6.51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说明上市公司比同行业一般企业竞争力强,每实现单位营业收入所获取的营业利润较高。但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进一步细分发现:除了12家水泥企业营业利润率比上年有所提高之外,其余31家企业营业利润率全部低于上年。2011年营业利润率最高的三家公司依次为:海螺水泥30.75%、巢东股份26.74%、尖锋集团21.89%。

3、净利润率:净利润与营业收入之比。净利润是企业营业利润+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所得税之后的净收益,是企业最终得到 的利润。净利润率反映了企业每实现单位营业收入最终所能获取的净收益。2011年43家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率12.98%,比上年高0.85个百分点。净利润率最高的三家公司依次是:海螺水泥24.3%、青松建化22.25%、巢东股份20.8%。

4、总资产报酬率:报酬总额(利润总额+利息支出)与平均总资产之比。反映了企业运用全部资产的总体获利能力,是评价企业资产运营效益的重要指标。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平均总资产报酬率11.75%,比上年提高1.26个百分点,但比同期全国规模以上建材企业低2.31个百分点。表明上市公司总资产运营效率不及建材一般企业。

5、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平均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之比。反映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是衡量企业运用自有资本获利的重要指标,也是企业所有者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根本指标。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78%,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但只有水泥板块提高5.9个百分点,其它所有板块、绝大多数企业净资产收益率均低于上年。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三家公司是:巢东股份43.01%、中材国际39.08%、江西水泥31.68%。

6、全员劳动生产率:毛利润与在职员工人数之比。反映了企业平均每名在职员工所创造的社会新价值量,与企业性质和类别有很大关系,一般不做横向比较,但从企业本身的纵向比较可看出其经营效率的变化。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平均全员劳动生产率25.52万元/人,比上年提高4.01万元/人。其中:水泥板块33.6万元/人,提高 9.59万元/人;玻璃板块19.82万元/人,降低2.43万元/人。

7、劳动报酬毛利率:营业毛利润与支付给员工及为员工支付费用之比。反映了企业每支付给员工单位工资福利等费用员工为企业创造的新价值量。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平均每万元劳动报酬所创造的毛利润3.94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劳动报酬毛利率最高的三家公司依次是:海螺水泥8.2万元、巢东股份7.84万元、塔牌集团7.49万元。

三、杜邦分析

杜邦分析是由美国杜邦公司首先提出并采用的一种用以分析评价企业权益盈利能力及其来源构成的基本方法。该方法认为,企业净资产(所有者权益)收益率是企业所有者或股权投资者最看重的企业价值指标,它是由营运效率、资产使用效率和财务杠杆共同作用的结果,即:

净资产收益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 企业要实现价值最大化,应力求尽可能提高此三项比率指标。但实际经营中,因企业类别和性质不同、市场环境和竞争条件不同,三项指标差异很大。比如:奢侈品经营主要靠营业收入利润率赚钱,资产周转很慢;大型超市主要靠资金周转赚钱,而营业收入利润率很低;银行主要靠借贷(债务比率、财务杠杆)赚钱,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都低。对于一般制造业,三项比率不可能长期偏重于任何一项,必须保持适当比例。其中营业收入利润率是基础,当营运效率较高时,应同时尽可能加快资金周转,必要时应在控制长期债务风险的 前提下加大短期融资,走“借钱生钱”之道。但如果营业收入利润率过高,超过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甚至达到“暴利”时,根据市场竞争法则,企业应意识到营运效率的不可持续性,必须想办法使企业在营业收入利润率降低时,通过加快资金周转、适当提高债务比率,以维持企业净收益和对投资者的回报。

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8.78%,其中:营业收入净利润率12.98%,总资产周转率0.6,权益乘数(财务杠杆、债务比率)2.39。由此可见,建材上市公司净收益主要来自于营业收入和负债经营,资产周转较慢。

净资产收益率最高的三家公司其利润来源结构分别为: 第一:巢东股份:净资产收益率43.01%,营业收入净利润率20.8%,总资产周转率0.75,权益乘数2.77。可见赢利主要靠营业收入和财务杠杆,资产周转较慢。如此高的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恐难持久,因此必须加快资产周转,并适当控制债务风险。

第二:中材国际:以建材装备和工程服务业为主。净资产收益率39.08%,营业收入净利润率6.21%,总资产周转率1.36,权益乘数4.61。可见三项比率都比较高,企业运营比较健康,但应注意进一步提高营运效率,适当控制债务风险。

第三:江西水泥:净资产收益率31.68%,营业收入净利润率13.86%,总资产周转率0.83,权益乘数2.75。盈利模式与巢东股份相似。

四、增长方式分析

(一)技术进步和索洛余值

“索洛余值”指的是产出增长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的那部分剩余增长,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一种分析经济增长和广义技术进步的理论方法。该方法认为,经济产出的增长是由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投入增长的结果,在特定生产关系(生产函数)条件下,如果计算出了劳动和资本(包括各种有形、无形资产)增长对产出增长的贡献,则剩余部分(即“索洛余值”)便是技术进步带来的贡献,包括生产技术、法规制度、管理效率、员工素质、资源配置、规模经济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改善和提高,可视为“广义技术进步”。

本文以2010-2011年43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作为“产出”,以年支付给员工或为员工支付的费用作为“劳动投入”,以年平均资产总额作为“资本投入”,运用C-D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从而得出劳动和资本投入产出弹性,并以此计算出2010-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广义技术进步率约为16.7%。也就是说,假定市场处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劳动和资本投入的边际产出不变,2011年建材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增长约有38.9%是由劳动(人力资源)投入增加带来的,有41.8%是由资产投入增加带来的,剩余约不足20%是由广义技术进步带来的。说明建材上市公司总体上仍属于主要依靠劳动和资本增长支撑的粗放型经营。按此模型假定,2011年43家上市公司,除少数几家公司因样本数据异常被排除之外,其余各家公司技术进步贡献率最高的三家公司依次是:巢东股份80.03%、西部建设47.57%、福建水泥47.05%(见附表2)。

(二)数据包络分析及曼奎斯特生产率指数

测定全要素生产率(TFP)或技术进步贡献率有很多种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方法除采有生产函数进行回归分析之外,数据包络分析(DEA)也是一种较为科学、先进并被广泛采用的方法。该方法以一组同类型的经营单位(也叫决策单元)的投入产出数据为依据,以最大投入产出比为目标函数,利用线性规划方法构建数据点的外包络面(生产前沿面),并由此计算每个经营单位的相对效率。该方法最大的特点是不受产出和投入变量个数限制,不需要分析人员主观确定权重,比较全面客观。该方法有两方面的应用价值:一是对同类型企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横向对比。不仅可以找出处在生产前沿面上的先进标杆企业和每个企业与标杆企业之间的效率差,而且还可以分析形成差距的原因,并计算出差距量,以便落后企业有的放矢改进提高。二是对同类型企业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纵向对比,计算生产率指数的变化,如最具代表性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不仅可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TFP),而且还可以计算技术进步(Tech)、纯技术效率(Pech)和规模效率(Sech),对于分析经济增长方式以及规模效率、资源配置效率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43家建材上市公司2010年和2011年营业收入、营业毛 利润作为产出变量,以营业成本、工资福利支出、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年平均总资产作为投入变量,构建DEA模型,运用DEAP2.1软件,从以上两方面做了实证分析。因数据繁多,不便一一列举,以下只是部分分析结果:

1、横向对比分析

因模型要求所有投入产出量必须大于0,而两家ST公司(狮头、金顶)经营异常,为满足建模需要将其剔除,剩余41家上市公司参与对比。计算结果:有13家公司(江西水泥、同力水泥、四川双马、塔牌集团、巢东股份、海螺水泥、福耀玻璃、伟星新材、海螺型材、海南瑞泽、西部建设、东方雨虹、中材国际)2011年投入产出综合效率最高,处在生产前沿面上,属于标杆型企业。其余28家与13家企业相比,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差距(见附表3)。

如冀东水泥:综合效率为87.3%,技术效率96.1%,规模效率90.9%,而且规模效益处在递减状态。冀东水泥2011年营业收入157.28亿元,营业毛利润47.29亿元。如按标杆企业衡量,在其投入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营业收入、营业毛利润应分别达到163.64亿元和53.61亿元。产出不足额分别为营业收入少6.36亿元,营业毛利润少6.32亿元。从另一角度分析,假若2011年营业收入和毛利润不变,则其管理费可减少9.97亿元,工资福利费可减少1.2亿元,年平均总资产可减少131.6亿元。

秦岭水泥:综合效率为61.7%,技术效率62.5%,规模效率98.7%,规模效益处在递增状态。秦岭水泥2011年营业收入5.69亿元,营业 毛利润0.14亿元。如按标杆企业衡量,在其投入不变的情况下,2011年营业收入、营业毛利润应分别达到9.11亿元和3.49亿元。产出不足额分别为营业收入少3.42亿元,营业毛利润少3.27亿元。若保持2011年营业收入和毛利润不变,则其管理费可减少0.68亿元,工资福利费可减少0.22亿元,年平均总资产可减少3.39亿元。

2、纵向对比分析

剔除两家ST公司后41家上市公司2011年与2010年对比结果(见附表4):全要素生产率(TFP)平均指数0.961,表明2011年只相当于2010年的96.1%,降低3.9%。其中:技术进步指数(Tech)1.015,比上年提高1.5%;纯技术效率(资源配置效率)指数(Pech)0.959,比上年降低4.1%;规模效率指数(Sech)0.961,比上年降低3.9%。上述结果说明41家上市公司2011年与2010年相比,投入产出总效率降低,主要是由于规模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下降所致,而总体技术水平(生产前沿面)较上年有所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最多的三家公司依次是:巢东股份TFP1.382,Tech1.323,Pech1.000,Sech1.045;海螺水泥TFP1.174,Tech1.174,Pech1.000,Sech1.000;塔牌集团TFP1.167,Tech1.156,Pech1.000,Sech1.009。

五、偿债能力分析

1、资产负债率:年末总负债与总资产之比。它是评价企业负债水平的综合指标,同时也衡量了企业利用借款进行经营活动的能力,反映了债权人发放贷款的安全程度。2011年末43家上市公司平均资产负债率58.23%,总体处在较安全合理的水平。但个 别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应引起重视。比如:ST金顶资产负债率已高达156.13%,年末净资产为-5.22亿元,已资不抵债。洛阳玻璃94.44%、秦岭水泥93.99%,也应警惕其债务风险。

2、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用来衡量企业流动资产在短期债务到期之前,可以变为现金用于偿还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基准应在1.0-2.0之间,其中1.5-2.0较为安全合理。2011年末43家上市公司流动比率平均为1.04,相对偏低。其中:低于1.0的企业有20家,14家为水泥企业,占水泥板块企业面的80%以上。因此水泥上市公司应特别关注短期债务问题。尤其是除ST金顶0.05之外,秦岭水泥0.14、福建水泥0.42,更应引起高度警惕。

3、速动比率:指速动资产对流动负债的比率。它是衡量企业流动资产中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一般认为基准应在0.5-1.0之间,其中0.75-1.0较为安全合理。2011年末43家上市公司平均速动比率0.69,相对偏低。其中低于0.5有10家。尤其是除ST金顶0.01、秦岭水泥0.07、福建水泥0.28之外,同力水泥0.34、北新建材0.36、斯米克0.38,也应引起警惕。

企业债务风险受多种因素影响,是一个比较复杂、多变、较难把握的问题。财务报表和以上指标虽然重要,但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不确实性,不能真实反映一些表外因素,比如:无法评估企业未来资金流量,无法对存货、应收帐款的价值变动作出判断,无法反映企业资 12 金融通情况等。因此只能作为参考,如要投资或做出更准确判断,还应做更具体详尽分析。

六、两大建材央企H股业绩简要分析

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是建材行业两大央企和龙头企业,也是利用整体优质资源在香港H股上市的企业。因港股和A股年报报表格式和内容有所差异,加之两大公司H股中已含了其控股的A股企业,因此不能也不宜与A股企业做同等分析。只能对其披露的一些重要指标做简介对比。

(一)业绩效率

1、营业收入:2011年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分别为800.58亿元和507.03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3.99%和13.95%。

2、营业利润:中国建材143.15亿元,中材股份48.8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4.51%和16.5%。

3、所有者权益:2011年末中国建材376.11亿元,中材股份236.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97.13亿元和29.77亿元,增长率分别为34.81%和14.42%。

4、主营业务毛利率:中国建材26.63%,中材股份21.29%,均略低于43家A股公司平均水平。中国建材比上年提高5.07个百分点,中材股份降低0.94个百分点。

5、营业利润率:中国建材17.88%,中材股份9.63%。分别比上年提高6.14和0.21个百分点。中国建材比同期建材A股公司高3.09个百分点,中材股份比同期建材A股低5.16个百分点。

6、净利润率:中国建材14.42%,中材股份7.82%。分别比上年提高4.3和0.15个百分点。

7、总资产报酬率:中国建材10.77%,中材股份6.77%。均低于同期建材A股公司平均水平。

8、净资产收益率:中国建材32.81%,中材股份17.90%。中国建材比A股平均高14.03个百分点,中材股份比A股平均低0.88个百分点。

(二)杜邦分析

中国建材32.81%的净资产收益率来源:13.42%(营业收入净利润率)×0.59(总资产周转率)×4.12(权益乘数);

中材股份17.90%的净资产收益率来源:7.82%(营业收入净利润率)×0.69(总资产周转率)×3.31(权益乘数)。

说明两大公司资产运转效率较低,主要靠负债和营业利润为企业所有者获利。而中国建材营业净利润率比中材股份高70%多。

(三)偿债能力

2011年末中国建材和中材股份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分别为76.25%、0.59、0.47和70.39%、0.96、0.74。资产负债率均已突破70%,流动比率均低于1.0,尤其是中国建材速动比率低于0.5,因此,两大公司应密切关注市场形势,对债务风险引起高度重视。

七、启迪和建议

1、通过本文分析发现,建材上市公司经营状况差别很大。但从总体上看,除两家经营异常的ST公司外,水泥企业经营业绩和效率 极好。营业收入、利润、利税、总资产、净资产等均呈现较大幅度增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平板玻璃、陶瓷卫浴、玻纤玻钢、新型建材及制品等在内的其它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下降,经营形势比较严峻。表明受整个宏观经济和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影响,对与房地产业密切相关的下游产业的打压已经产生明显效应。水泥作为最基本、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不仅服务于房地产业,而且作为砂浆或混凝土主要原料其应用几乎涵盖了投资和建设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近两年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结构调整、刺激内需政策的拉动下仍较快增长,对水泥需求总体上属于利好。这实际上就是造成水泥行业近几年大量扩张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企业家和投资者有时只考虑眼前或近期利益,当投资一旦实现预期回报之后如果经营恶化可随时收回资金并转投其它领域,但这种纯资本运营和炒作导致行业经济大起大落,对于繁荣过后所留下来的过剩产能、闲置资产和富余劳动力,以及对行业和社会产生的冲击、破坏和负面影响不得不引起政府和业内人士担忧。这也许就是我们为什么一面强调产能过剩,呼吁控制总量、调整结构,而另一方面却出现大规模重复建设的真正原因和难点所在。

2、多数行业和多数上市公司盈利能力下降预示着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加剧,行业经济走势将呈现下行态势。但在企业普遍存在受市场萎缩、成本上升双重挤压的不利环境下,企业税赋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幅度提升,其政策的合理性和调控目标及预期值得反思。

3、通过杜邦分析和偿债能力分析发现,大部分建材上市公司 在近几年建材经营形势较好的情况下,利于财务杠杆作用赢得了十分可观的收益,但从短期过高的营业收入利润率和过低的总资产周转率,过低的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看,许多企业存在债务风险隐患,如果一旦经营形势恶化,这种隐患就有可能变成现实灾难,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因此建议这类上市公司一定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预先筹划和化解债务风险。

4、经济计量学和数学模型分析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学分析不可或缺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我国自实行市场经济以来,不断学习和引进了许多西方比较先进的经济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其中的有些内容就属于此类尝试性实证分析。由于此类方法大多有许多假设或约束条件,应用时必须加以注意,否则有可能得出脱离实际甚至是错误的结论。比如:本文所采用的C-D生产函数、广义技术进步、数据包络分析(DEA)等最基本的一条假设就是研究对象必须是“同一类企业”,而且类型越接近、样本数量越多,结论越准确。本文因受时间、目标和数据来源限制,将40多家建材上市公司作为“同一类企业”进行分析,不仅类别划分过粗,而且样本数量也少,所以分析结果只能作为一种尝试和参考。假若将全国数万家规模以上建材企业或几千家水泥企业作为“同一类企业”,运用其多年运行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必然有所不同,而且肯定更符合实际。因此,建议建材行业尤其是从事行业管理和产业发展研究的业内人士应重视行业数据信息的系统化采集、积累和更新,更多地关注、学习和运用现代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进行实证研 究,以提高经济研究和决策水平。

(2012年5月20日于北京)

第三篇: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的作假手法一般包括虚增资产和收入

上市公司粉饰经营业绩的作假手法一般包括虚增资产和收入、虚减负债和费用,其中虚增销售收入是公司业绩作假的主要手段之一。查清上市公司虚增收入是税务稽查关注和贯彻“既不少收也不多收”的税收政策的重要方面。

一、作假的主要手段

(一)虚构客户,虚拟销售。上市公司虚拟销售对象及交易,对并不存在的销售业务,按正常销售程序进行模拟运转,包括伪造顾客订单、伪造发运凭证、伪造销售合同、开具税务部门认可的销售发票等。由于客户和交易是虚拟的,所以顾客订单、发运凭证、销售合同是虚假的,所用的客户印章是伪造的,但销售发票一般是真实的。虽然开具发票会多缴纳税金,但是为了达到增加利润这一更高的目标,企业认为多缴纳一些税金也是值得的。

(二)以真实客户为基础,虚拟销售。上市公司对某些客户有一定的销售业务,为了粉饰业绩,在原销售业务的基础上人为扩大销售数量,虚构销售业务,使得公司在该客户名下确认的收入远远大于实际销售收入。

(三)利用与某些公司的特殊关系制造销售收入。例如上市公司将产品销售给与其没有关联关系的第三方,然后再由其子公司将产品从第三方购回,这样既可以增加销售收入,又可以避免公司内部销售收入的抵销。该第三方与公司虽没有法律上的关联关系,但往往与公司存在一定的默契。

(四)对销售期间不恰当分割,调节销售收入。由于会计期间假设的存在,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需要有合理的归属期,其中会涉及销售收入在哪个会计期间予以确认的问题,公司为了调节各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往往对销售期间进行不恰当的分割,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

(五)对有附加条件的发运产品全额确认销售收入。通常产品发运是确认公司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的最直观的标志之一,但产品发出并不意味着收入能够确认。例如上市公司将商品销售给购货方的同时,赋予其一定的销售退货权,此时,尽管商品已经发出,但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未必能全部流入公司,只能将估计不能发生退货的部分确认为收入,但公司为了增加业绩却全额确认、收入。

(六)在资产控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确认收入。一般而言,公司只有让渡资产的所有权,才有取得索取该项资产价款的可能,也就是说,如果公司将资产转移给购货方,却仍然保留与该资产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则不能确认该项收入。例如上市公司出售房屋、土地使用权、股权等交易中,如果相关资产未办理交接过户手续,则相关收入不能确认,但许多公司在相关资产控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确认了收入。

二、作假的主要途径

上市公司在业绩造假的过程中,往往会暴露出一些迹象,稽查人员应根据这些蛛丝马迹,于细微之处分析企业作假的可能性,以应有的职业怀疑态度关注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异常现象。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识别:

(一)管理当局的诚信度及能力分析。管理当局肩负着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监督其得到合理有效执行的责任。所以其品行、阅历、经验、能力及其经营管理的观念、方式、风格和对风险的认识与控制方法等都会影响公司运行的规范性。税务稽查时应对管理当局的诚信度和能力进行评价,并关注其待遇是否与公司业绩挂钩、是否遭受异常的压力、关键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人员是否稳定等因素,以便从整体上把握企业业绩作假的可能性。

(二)公司股票市场形势分析。上市公司业绩作假的目的多是迫于业绩压力。往往是为了达到再融资指标、避免退市或配合股票市场的价格预期。如果发现公司股价发生异常波动并伴有需要再融资、处于亏损的边缘、面临被特别处理等异常现象出现,税务稽查时应予以特别注意,此时企业可能迫切需要虚构销售收入来粉饰其经营业绩。

(三)企业产品生产情况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上市公司产品生产情况的好坏,直接决定了销售情况的好坏,所以在税务稽查时应密切关注企业的主要生产设备是否严重闲置、生产车间是否经常停产、存货数量是否大量增加等现象。如果这些现象单独或同时存在,报告期经营业绩却没有相应下降,这时就应考虑企业业绩作假的可能性。

(四)市场销售形势分析。上市公司产品适销对路,是实现较高利润水平的前提。税务稽查时应当充分关注市场销售形势未得到改善情况下的销售增长.并对与其相关的成本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另外,若公司对某一产品或销售客户过分依赖,也应作为重点稽查领域予以关注。

三、税务稽查对策

随着电脑科技的发展和普及运用,目前上市公司作假的技术手段越来越高明,许多环节都能做到“天衣无缝”。企业内部采购、生产、财务、销售等各个部门假戏真做、假账真算,给税务人员发现可能存在的虚构销售收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税务人员在进行稽查时,除了查阅合同、发票、出库单等常规稽查程序外,应特别注意以下程序的实施检查,并真正执行到位,以发现是否存在虚假销售。

(一)进行分析性核。通过资料之间的比率或趋势分析,发现资料间的异常关系和项目的意外波动。在进行收入稽查时,可以选用收入增长率、销售毛利率、销售利润率、应收账款周转率、资产周转率等指标进行分析,并横向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资料进行比较,纵向将本公司不同时期的资料进行比较。如果差异较大,应予以特别关注,并辅之以必要的其他稽查程序,进一步证实其变动是否合理。

(二)结合存货流转,测试生产与销售的相关性。检查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是否可信,还应结合存货流转稽查程度,如了解产品生产工艺流程、查阅生产任务通知单、收发料凭证及其汇总表、产量和工时记录、成本计算资料等,以确定经营过程中的购货量与消耗量、消耗量与产出量、产出量与销售量之间是否配比。

(三)结合应收账款函证,确定销售的真实性。税务人员在进行应收账款函证时,既可以对其余额进行函证。也可以对其发生额及销售条件等进行函证,前者可以证实应收账款余额的真实性,后者可以发现销售行为是否真实。在对收入的合理性进行稽查时,可以结合应收账款函证以确定销售收人的真实性。并对未回函、询证函被退回、回函确认数与企业账面记录不一致等情况予以特别关注,必要时可考虑予以延伸稽查,了解相关客户的经营范围、规模和方式以及报告期购货情况等,以确认应收账款发生的真实性并进而推断销售收入的合理性。(四)结合存货监盘,了解存货是否真实发出。销售行为的发生,必然引起存货数量的变动。上市公司虚构销售业务,可能根本不涉及存货的流动,所以可通过实施存货监盘程序了解企业存货的实存数与账面数是否一致。如果存货的实存数大于账面数,应查明有无已确认销售而未发出存货的情形存在,并进一步查明是否为虚假销售。另外,对出售房屋、土地使用权、股权等行为,也应监盘产权是否已办理转移,以判断相关交易确认收入的合理性。

(五)关注日后退货、收款的相关记录。有的上市公司为了提高报告的经营业绩,在年末集中实现“销售”.但这些销售只是“纸面富贵”,并未真正实现,往往在期后表现为销货退回。在税务稽查时,应关注资产负债表日后有无大额或连续的退货,并查明这些退货是否为年末集中“销售”部分。另外,可以通过检查资产负债表日后相关银行进账单等收款凭证以及应收账款收回记录,进一步证实报告期收入确认的合理性。

(六)通过其他项目的稽查结果予以佐证。上市公司的销售行为并非孤立事项,销售的实现会引起相关事项的变化。如销售的增加会引起包装材料、水电费的增加;由于销售的发生而需要计缴一定数额的增值税以及附加税费;在企业自己承担运费的情况下,由于销售产品增加,发生的运费也会相应增加;在竞争激烈的市场形势下,销售的增加往往伴随着营销费用的增加,包括营销人员工资、市场开拓费、差旅费等。税务稽查时可以通过“包装物”、“生产成本”、“应交税金”、“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营业费用”等项目获取的稽查证据.进一步佐证收入的合理性。

下载部分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动机与手段分析概要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分上市公司虚增经营业绩的动机与手段分析概要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