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必备2011年4月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三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
连日来,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所到之处,人们满噙热泪,充满感动,深受震撼。报告团朴实无华的叙说,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共产党员所达到的精神境界,走进了一位领导干部用毕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草鞋书记”、“泥腿书记”、“粮食书记”、“种树书记”„„每一个特殊称谓,都在诉说着杨善洲的感人事迹,表达着老百姓的深厚感情。从当地委书记到上山种树,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着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恪守着人民公仆的精神高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他是老干部的优秀代表,创先争优的突出典型,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杨善洲就是最现实、最生动、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杨善洲就是一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科书。
在面向党旗庄严举起右手的那一刻,每一名共产党员都许下了终身誓言。一个共产党员一时一地为人民群众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的创先争优活动。在创先争优中学习杨善洲,就要学习他始终如一地坚守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始终如一地秉持深入一线、深入实际的群众路线。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经常用杨善洲这面镜子照一照:对照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自己是否理想坚定?对照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自己是否保持本色?对照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自己是否始终如一?对照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自己是否廉洁自律?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时代印记和历史使命。今天,面对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和任务,我们需要不断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但在这一过程中,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变。不能交通发达了,离群众却远了;生活条件好了,对群众感情却淡了;通信方便了,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传统却丢了。身处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只有像杨善洲那样,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精神追求,党员干部才能永葆高风亮节,党的事业才会经得起任何风险考验。
曾经山秃水枯的大亮山,如今森林郁郁葱葱,溪流四季不断。这是杨善洲一生为民的形象写照。让我们把学习杨善洲同志与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对杨善洲同志的感动和崇敬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2011.4.7 携手前进 共享繁荣
从三亚到博鳌,风景如画的中国海南汇聚来自代表新兴市场国家的声音,来自创造经济奇迹的亚洲大陆的声音。这就是,呼唤团结合作、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美好愿景。
胡锦涛主席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深刻精辟,启人思考。在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共同思考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使人类拥有一个和平安宁、共享繁荣的21世纪?
国际舆论认为,胡锦涛主席阐发的重要理念,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对于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们看到,世界正经历着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金砖国家、亚洲大陆的强劲发展,必将对世界的和平、发展、合作发挥更大作用。
金砖国家伙伴关系历经5年发展,合作内涵不断丰富,层次不断拓展,成果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架构。实践证明,金砖国家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亚洲大陆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开放包容的学习精神、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引领下,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合作不断深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提高。亚洲发展不仅给亚洲人民带来福祉,而且日益影响世界发展进程。
无论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还是亚洲大陆的持续增长,都无可辩驳地表明,当今世界所需要的,是真正推动和平、发展、合作的理念和行动。正如胡锦涛主席所指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使人民安居乐业,是各国政府和领导人需要承担的首要责任;应该建设公平有效的全球发展体系,公平、公正、包容、有序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公正合理的国际自由贸易体系;应该充分利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各层次的多边合作机制,开展务实有效的合作;金砖国家应该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团结互信、开放透明、共谋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合作加强互信,永远做好朋友、好伙伴。
中国“十二五”开局之年,适逢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两大多边盛会,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郑重宣示,更为世界所瞩目。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中国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深化同亚洲和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更加重要。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实施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战略,建立长效机制,释放消费潜力,着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和人民生活的项目合作。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区域合作,推动国际经济金融体系改革,推动建立均衡、普惠、共赢的多边贸易体制,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未来5年,中国将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入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节约能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维护和平,重在发展。新兴市场国家的合作势必进一步加强,亚洲的未来势必更具活力。携手前进,共同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代表了共同的渴望——诚如凝聚金砖国家共识的《三亚宣言》所承诺,致力于和平、安全、发展、合作的宏伟目标,共同努力将21世纪建设成为和平、和谐、合作和科学发展的世纪。
2011.4.20 始终与人民血脉相连
—— 一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在建党90周年之际,重温胡锦涛总书记这一语重心长的讲话,可以更深刻地领会我们党与人民群众的本质联系,更准确地把握我们党奋斗历程的基本规律。始终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脉联系,充分把握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这是对以往经验的秉承汲取,是对时代挑战的积极回应,更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根本要求。
历史中蕴藏着走向未来的智慧。近日出版的《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汇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关于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推动全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读本。这部重要读本揭示了群众工作深刻的思想渊源,总结了群众工作丰富的实践内涵,提出了群众工作峻切的时代要求。它告诫我们,只有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战略高度出发,才能深刻理解“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才能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其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是其政治主张与执政理念。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群众工作,把党与群众的关系,比之如鱼水,喻之为血肉,视之为种子和土地。回望90年峥嵘岁月,历史阶段不同,但“群众观点”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宗旨,“群众立场”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要求,“群众路线”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坚守。这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成长为7800万人的执政党的决定性因素。人们常说,延安革命根据地政权“是陕北人民用小米哺育出来的”,淮海战役“是人民用独轮小车推出来的”,改革开放“是适应人民愿望、根据群众创造搞起来的”。这充分证明,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我们的事业才能顺利推进;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戴,党的领导地位才能巩固和加强。
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的群众工作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面临不少新挑战,存在着一些“不适应”。这些问题损害了党和群众的鱼水关系,更会影响党和人民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战略机遇与风险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全党同志务必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和危机意识,深刻认识“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深入贯彻中央“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战略部署,认真学习我们党关于群众工作的重要论述,从历史的经验中汲取智慧,不断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汇聚起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
没有一种根基,比扎根于人民更坚实;没有一种力量,比从群众中汲取更强大;没有一种执政资源,比赢得民意更珍贵持久。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奋斗,我们一定能以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2011.4.26 人民利益是块“试金石”
——二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为人民谋利益,赢得人民支持,才有生命力。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更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鲜明政治立场,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方针。人民利益是块试金石,能否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决定了我们是否坚持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否做好党的群众工作。
长期以来,作为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得到了有效贯彻,人民利益得到维护。但也应当看到,在现阶段一些地方和干部那里,还存在群众观念淡薄、决策脱离实际、作风不扎实、违法违规问题严重、以权谋私现象多发、损害群众利益事件增多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淡忘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群众立场,没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深刻地启示我们,为人民谋利益必须始终成为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和根本要求。“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干部搞特殊化必然脱离群众”,“为什么过去很困难的局面我们都能渡过?根本的问题是我们的干部、党员同人民群众一块苦”。“我们所有的领导干部,都要始终关心群众的疾苦,倾听群众的呼声,满腔热情地帮助群众解决困难,扎扎实实地为群众办实事。”“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重温《论党的群众工作》中的这些重要论述,回望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历史实践中的光辉历程,我们应该更深刻地懂得,只有始终为人民谋利益,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兴旺发达。
无论是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还是应对“社会矛盾凸显期”挑战,都迫切要求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迫切要求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关键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有利于群众的就干,不利于群众的就不干,绝不能干劳民伤财、违反群众意愿的事,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没有做好群众工作,能不能做好群众工作,都不妨用人民利益这个试金石试一试。看一看,我们究竟是站在人民立场上,还是站在个人、少数人立场上说话办事?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还是代表某一个人、某一部分人的利益?问一问,我们有没有对人民群众的真感情?有没有为人民谋利益?是不是在为人民掌权用权?
人民是大地母亲,离开大地的支撑,我们飞不高、走不远。在任何时候,党员干部都不要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怎样实践党的宗旨。这样,我们才会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更加坚定地为人民谋利益。
2011.4.27 群众路线就是科学方法
——三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管理环境深刻变化,社会管理领域出现新的情况,对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挑战。应对这些新课题、新挑战,关键就在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扎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作为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创造的一种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也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方法。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涉及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只有坚持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实现人民福祉,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
群众路线所以是党的一种科学方法,乃是历史实践充分证明了的。“一切为群众的工作都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而不是从任何良好的个人愿望出发。”“只要我们信任群众,走群众路线,把情况和问题向群众讲明白,任何问题都可以解决,任何障碍都可以排除。”“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去发展我们的各项事业。”“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中的这些实践经验结晶,正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在历史实践中,我们党正是始终坚持了群众路线,才战胜了困难考验,取得了伟大成就。
群众路线所以成为科学方法,就在于它能够针对变化了的实际,为我们开启智慧、开阔思路。在社会管理领域,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方法难以完全适应新变化,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坚持好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方法。实践总是在发展变化的,过去再有效的方法也不可能为一切变化提供现成的答案,关键就是要开动脑筋,把群众路线中包含的精神、精髓、原理、原则等等充分灵活运用于新的实际,创造出适应新形势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来。比如,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情况下,如何密切联系群众?在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情况下,如何增进干部群众之间的信任和社会共识?在各种利益博弈加剧的情况下,如何更好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在一些干部作风不实、行为失范的情况下,干部如何更好带领群众?如果不结合实际深入思考创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会自己跑出来的。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在任何时候,做任何工作,我们都不要忘记了这一点,都要把群众路线更加自觉地贯穿到党和国家工作的各个方面,把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心齐气顺地干事创业。
2011.4.28 群众工作检验执政水平
——四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
善于做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能否不断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决定了我们能否在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中,始终保持和扩大这一优势,决定了我们在新形势下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
群众工作贯穿于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是一项全局性、经常性的工作。要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光喊口号是不行的。“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只有切实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动真感情,拿硬措施,找到做好群众工作的“船”与“桥”,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群众工作的本领,是做好全局性、经常性工作的本领,也是实现党的根本宗旨的本领,是执政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根本来源。
夯实执政基础、提升领导水平,必然要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从“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让群众讲话的方法”到“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从“老老实实调查研究,老老实实听取群众的意见,老老实实改进工作”,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重运用现代科技”,《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中这些论断,既是立足具体时代的工作实践,也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升华。正是不断提高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我们党才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与信赖,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的伟大成就。
无论实践如何发展变化,这些规律性的认识,都是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遵循。我国正处于战略机遇期、改革攻坚期,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中,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充分激发各方面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中,兼顾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和处理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切;在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中,寻找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共同语言,拉近与群众的思想感情距离,都需要在总结运用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高群众工作的本领。
与过去相比,今天我们拥有的经济实力和财力大大提高了,我们掌握的各方面资源大大增加了,我们可以运用的科技手段大大丰富了,这些理当使我们在把握群众所思、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上,有更大决心、更多智慧、更多方法。如何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满足群众利益需求?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平台,畅通群众表达渠道?如何不断完善各项制度法规,提高群众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水平?这些都是考验我们群众工作本领、检验执政能力的时代课题。
“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群众工作的本领,决定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只有积极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才能增强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为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2011.4.29
第二篇:201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_公务员考试必读_1-9月
201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社论)
——元旦献词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01日 01 版)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形势空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房全年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兴起热潮……我们以各项建设新成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中东北非政局持续动荡的艰难时局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更为处于变动和挑战中的世界带来机遇与希望。
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最重要的是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昂首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积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我们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内外考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123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开拓前进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03日 01 版)
‚完成今年各项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去年成绩,展望新年前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的根本性要求。
刚刚过去的2011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各项建设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已经到来的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做好今年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举世瞩目。改革发展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新的一年如何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坚定信心,就是要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心百倍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这不仅是我们党90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近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的根本优势和力量之源,更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就是要万众一心、奋勇拼搏,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力攻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关,坚决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亟需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问题矛盾、风险挑战躲不开、绕不过,只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凝心聚力,通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破浪前行。
开拓前进,就是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形势有新变化,现实有新挑战,人民有新期待,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而应增强忧患意识,焕发改革精神,勇于创新实践,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开创各项事业更加蓬勃兴旺的新局面。
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使命光荣而重大。在任重道远的征途上,坚定信心,就能把握方向、充实底气,鼓舞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干劲;攻坚克难,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健前行铺平道路;开拓前进,就能始终保持进取状态和生机活力,不断谱写发展新篇章,为‚中国信心‛写下最有力的诠释,持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2012年的大幕已经拉开,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各项工作新成绩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答卷。
/ 123
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新发展(社论)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08日 01 版)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金融稳健运行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五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做好金融工作至关重要。过去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蔓延、深化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驾驭复杂经济金融局面的能力,积极稳妥处臵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全面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这与国内金融稳定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充分证明,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行之有效的。
形势虽好,尤须兢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我们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加大,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任务艰巨。我国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金融宏观调控有待改进,金融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开创金融工作的新局面。
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紧紧围绕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坚持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坚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为金融创新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监管条件,并把防范风险始终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的永恒主题,将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有效防范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金融与财政风险相互传递、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把握时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全面落实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村、小型微型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金融法制、社会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建设。今年,各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做好金融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棋活,全盘皆活。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 123 把发扬民主贯穿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全过程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2日 01 版)
做好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体现党内民主。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严格遵循代表产生的程序规定,把发扬党内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贯穿选举工作全过程。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代会代表的产生过程,既是党员依据党章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也是各级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集中多数党组织和党员意见、实现党组织意图的过程,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内生活中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产生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办法进行,实质就在于强调代表选举工作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使选出的十八大代表能够反映大多数党员的意愿,能够代表全国各地各行业各方面的广大党员。
要广泛发动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推荐提名。选好选优代表,需要激发广大党员的参与热情,拓宽党员参与渠道。要深入宣传发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认识选举十八大代表的重要意义,了解代表选举工作的要求,积极参与代表人选的推荐提名。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推荐提名工作,特别是要注意针对流动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等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电话、邮件联系和上门通报情况等方式,组织他们参与推荐提名工作,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参与率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要逐级遴选择优,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坚持推荐提名从基层党支部开始,基层党委、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单位党委都要根据多数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遴选确定推荐人选和考察对象。坚持对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实行差额考察和考察预告,充分听取基层党组织、党代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坚持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确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并公示,进一步征求党组织、党代表和党员的意见,征求同级纪检机关的意见,对金融机构、企业等方面的初步人选,还应听取行政执法、行业监管等有关部门意见。坚持由选举单位召开党委全委会(工委会议、党组会议),采取投票方式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全委会召开前,要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
要认真开好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这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选好十八大代表的关键环节。要实行差额选举,差额比例应多于15%。要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为选举人真实表达意愿、自主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选举办法,既充分尊重选举人的意志,又旗臶鲜明地做好有关说明和引导工作,周密细致地组织实施选举。要严肃纪律,绝不允许出现拉票贿选等违纪行为,确保党组织对大会选举的组织领导坚强有力,确保选举产生的党的十八大代表符合中央提出的素质和结构比例要求。
/ 123
保持纯洁性,让党更加坚强有力
——一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2日 01 版)
自身肌体的纯洁,反映了一个政党光明磊落的底气,决定着一个政党坚不可摧的力量。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保持纯洁性的总体要求,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部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把握和深化。
党的纯洁性同先进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纯洁性是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纯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行为准则,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追求和坚守。它贯穿了党的90多年发展历程,与我们党夺取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紧密相联,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密相关,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抓手,从保持纯洁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旗臶鲜明地反腐败作为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有力地保持了党的肌体健康。作为一个拥有8000万党员的执政党,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有战斗力的。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面对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摇摆。有的作风不正,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有的原则性不强,热衷于搞‚小圈子‛。有的为政不廉,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有些党组织则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等等。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要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要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的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才能从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保持清正廉洁、严明监督纪律五个方面,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每个人自身的纯洁性来确保党的肌体纯洁健康,让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
/ 123
保持思想纯洁,坚守精神家园
——二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3日 01 版)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将‚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首要任务,充分表明思想纯洁的极端重要性。
对一个政党来说,能不能在思想上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回顾我们党90年奋斗历程,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经受了‚思想上入党‛的洗礼,为中国革命打开了胜利之门;世纪之交的‚三讲‛教育活动强党性正党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世纪以来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继续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为党带领人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思想上建党、立党、兴党,始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反观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国际上一些大党老党退出执政舞台的教训,无不与思想变质、意志涣散、信仰动摇等有着深刻关联。
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说,思想纯洁是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政用权就有了正确方向,‚拒腐蚀永不沾‛就有了钢铁屏障。大量腐败案例也警示我们,精神懈怠容易导致消极腐败,腐化堕落,起于一念之贪;滥用权力,源于一念之私。
当前,全党的精神面貌是奋发向上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深入人心。但也应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淡漠,权力观、政绩观还存在误区。更应看到,党长期执政的国际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社会思想观念正在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保持思想纯洁,坚守精神家园,需要高扬理想信念旗臶,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需要抓住理论武装核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需要推动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常态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需要破解道德建设的现实课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带头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心灵之镜勤拂拭才能更明亮,精神家园常呵护才会更美好。保持思想纯洁,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需要全党坚持不懈、奋发进取,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让壮丽的精神图景与壮阔的发展图景交相辉映
/ 123
保持队伍纯洁,巩固党的基础
——三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6日 01 版)
一个政党,只有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8000多万党员,从一个小党发展为引领13亿人民的世界第一大党,从‚工农兵老大哥‛、知识分子扩展到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90多年来,我们党的党员数量不断增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
90年光辉历程告诉我们,因为追求先进和纯洁,我们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才能吸引亿万民众的追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正是因为不断把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才确保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时代风云变幻的今天,在党员数量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管党治党的任务更加艰巨,保持队伍纯洁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有战斗力的,但也面临严峻挑战。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使我们党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归根到底要靠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保证。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需要严把入口、疏通出口。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防止徒有其名的党员‚混‛进党内。重视思想上入党,重视党员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但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给动机不纯、操守不洁者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疏通出口,建立党员、干部退出机制,及时清除‚害群之马‛,解决党员、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2010年,有3.2万名党员出党,绝大部分是被开除的。及时清除肌体上的‚毒瘤‛,我们党才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关键是‚练好内功‛,提高党自身的‚免疫力‛。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靠日常教育管理来维护,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严格的教育管理;需要把好选人用人关,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形成结构合理、人才辈出、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需要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抓好队伍建设,强壮党的肌体,才能自觉抵制金钱物欲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党员干部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坚强、品德更高尚,使党组织更团结巩固,更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和纯洁,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依托。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抓手,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我们的队伍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的党才能始终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 123
保持作风纯洁,密切血肉联系
——四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8日 01 版)
作风是一个政党的形象,它反映着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现了政治素质、个人品德和精神境界。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性的具体体现,必须将作风纯洁作为衡量和检验党的纯洁性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
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回望90年光辉历程,纯洁的作风是我们党始终能得人心、聚民力的重要原因。井冈山时期,‚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党的领导同志也是一身补丁、一双草鞋;延安时期,毛泽东革除迎来送往的‚官场‛礼节,‚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雷锋到郭明义,无数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无论是密切联系群众,还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无不体现着党的纯洁性,是我们永远不能丢的传家宝。
保持作风纯洁,核心问题是强化宗旨意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失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将无从谈起。
当前,还有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不敢碰矛盾、不去着力解决问题。社会转型期,群众对自身利益更自觉、更敏感,党员干部面临的压力更大、诱惑更多,保持作风纯洁,是我们能否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关键。
保持作风纯洁,群众路线是‚指南针‛。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如何更好地走进群众、走进基层?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如何增进党群、干群互信和共识?利益博弈日趋加剧,如何协调不同关切和诉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把握好群众路线这个根本遵循,了解实情察民意,加强沟通听民声,办事公道聚民心。
保持作风纯洁,群众利益是‚试金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作风纯洁的基本要求。做决策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从群众利益出发;干工作时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在为人民谋利益,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是群众期盼的纯洁作风。
党员、干部只有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保持作风纯洁,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要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尤其要正确对待各方面批评意见,坚决反对压制批评甚至打击报复的行为。
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无论是抓住发展关键期的机遇,还是应对矛盾凸显期的挑战,都迫切要求党员、干部保持作风纯洁、密切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党的宗旨才能得到最切实的体现,国家才能获得最持久的发展动力。
/ 123
保持清正廉洁,恪守为政底线
——五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9日 01 版)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这一重要论断旗臶鲜明地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决心与信心,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部署,更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严肃要求。
党的纯洁性同一切腐败现象是根本对立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消极腐败现象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水火不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背道而驰,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一些国家和政权垮台的事实也反复证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清正廉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高度来看,我们党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正因如此,在90多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防止和反对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始终注意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也要看到所面临的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党员干部为政不廉,无视廉洁自律要求,少数人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易发多发,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严重。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总体态势,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对照这些规定进行自查,凡是规定不准做的事项绝对不能做,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必须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健全及时揭露腐败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努力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必须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加强案件剖析和案件通报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政者,正也‛。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 123
强化监督纪律,筑牢反腐防线
——六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01 版)
严格的监督和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从防止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高度,再次重申了监督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一个拥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严格的监督和严明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保证。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认真贯彻执行,我们党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如果对中央三令五申的禁令和规章臵若罔闻,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这个党就会被搞散,甚至丧失执政能力。
党的纪律不允许任何特权和腐败的存在。坚决惩治腐败,就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严格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坚决改变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执行纪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状况。只有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以权谋私、违纪违法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被铲除。
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领导全国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党掌握着管理国家的权力。能否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甚至日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没有跟上。
因此,筑牢反腐防线,不仅要有严明的纪律,同时要有严格的监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让监督始终与权力同行,防止人民赋予的权力岗位化、岗位形成的权力个人化、个人掌握的权力商品化,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党内监督与制约。筑牢反腐防线,就要强化党内民主监督,加强普通党员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党员干部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对第一把手的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防止由少数人专断所导致的腐败。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知情是监督的保证。筑牢反腐防线,就要推进党务公开,让党员、群众全面了解和有序参与党内事务,明确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行为,防止权力滥用,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健全监督机制,不仅要强化自上而下、左右制约的监督,还要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加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筑牢反腐防线,就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培植反腐败斗争的深厚基础。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跳出历史周期律‛,再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90年来,监督和纪律始终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更好地筑牢反腐防线,我们党一定能够解决好防腐拒变的历史性课题,以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 123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社论)《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2日 01 版)
龙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实践证明,这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很多;在高基数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更要看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站在高起点,再续‚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下大气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三农‛这根弦,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 123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一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6日 01 版)本报评论员
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陆续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形成新的领导集体。时代有新要求,人民有新期待,新班子如何造就新气象?首要一点,是自觉树立从政道德,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常修为政之德‛。
老百姓中流传一段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群众为何如此看重政德?因为作为政德主体的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党的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一般人无德,影响再大也可想见;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失德,则会损害社会进步、危害人民利益、贻害党的事业。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政德,看的是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真心拥护,还是虚与委蛇;对中央决策部署是认真执行,还是阳奉阴违;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清醒坚定,还是模糊动摇;对人民群众是满怀真情,还是感情淡漠;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是挺身而出,还是临阵退缩;在矛盾纠纷问题前是迎难而上,还是明哲保身;对个人名利是淡泊处之,还是热衷追逐;在道德操守上是慎独慎微,还是言行不一。概言之,看他能否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说到底,看他是否能有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今天的中国,正处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最大的政德就是历史担当。思想政治领域风云激荡,没有自觉的政治担当,如何能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转型期中国矛盾不断积累叠加,没有自觉的社会担当,如何能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精神文化阵地百舸争流,没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如何能凝聚社会共识、重振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
‚文革‛中小平同志曾两陷逆境,但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仍决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选择与担当,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开天辟地的伟业、改革开放中国激荡人心的篇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举世瞩目的辉煌。权既为民所赋,当为民所用,这是最深刻的为政之德、最根本的党性修养。
一个干部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意味着个人的机遇,更预示着历史的责任。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面对日益峻迫的‚发展以后的问题‛,面对‚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我们党所承担的领导责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繁重,这一代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大的历史担当,考虑的不能只是眼前的平稳发展,更应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倘若只计个人得失,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不敢作为做庸官;倘若热衷表面文章,大张旗鼓弄虚,花团锦簇作秀,不愿作为做昏官;倘若在其位不谋其政,上不能利党,下无以益民,无所作为做懒官;甚至弄公权以谋其私,贪赃枉法,胡乱作为做贪官,则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更会让人民丧失信心。
有政德才会有政绩。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党委完成换届,今年还将有17个省区市党委要进行换届,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也将全面展开。各地选拔新班子时,要将政德作为重要标准;换届后的新班子,更该认真思考:为政之德如何修?
/ 123
是与非不容含糊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二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8日 01 版)
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这些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抱有怎样的理想信仰、秉持怎样的根本宗旨、选择怎样的方向道路。在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臶鲜明地坚持‚是‛、反对‚非‛,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
是与非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认识党、如何认识人民、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政党。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90年艰辛探索始终铭刻人民利益;无论是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还是根本宗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亿万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坚定了是与非的选择,也才是把握住了最根本的政德——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倘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连封建社会的‚清官之德‛都不能比,遑论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信念。
有人认为,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玄、谈宗旨太泛,是非问题抽象、空洞、刻板。这种看法,反映的正是是非观的模糊。
面对不同利益诉求,是站在少数人立场,还是站在大多数人立场?面对复杂发展局面,是着眼一时一地,还是着眼全局长远?对不良现象是站出来压下去,还是退避三舍明哲保身?对矛盾问题是说真话办实事,还是文过饰非敷衍塞责?是非问题并非‚高高在上‛,政德问题更非‚虚无缥缈‛,其实就体现在对一个上访者、一家拆迁户、一条排污管甚至一张购物卡的态度之中。
也有人认为,时代条件变了,是非问题不再是‚大是大非‛,而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实际上,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开放执政环境,处身利益诉求、矛盾问题交织互联的转型发展时期,是非问题更尖锐、更复杂。口号可以少喊,但群众立场不能动摇;信仰不靠形式,但自我要求不能放松;思想可以多元,但核心价值不能跑偏。不能坚守宗旨、坚定信仰、坚持真理,如何更敏锐地洞察具体问题、更深刻地体认群众利益,又如何头脑清醒、站稳脚跟,真正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是非问题直接体现政德,深刻决定着领导干部能否领导科学发展、能否切合民心民意、能否完成执政使命。现实中,那些‚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稀泥干部‛,那些‚盯着位子、想着票子‛的‚禄蠹干部‛,那些‚你算什么,他算什么‛的‚霸王干部‛,那些‚拿点应当,贪点没事‛的‚蛀虫干部‛,作风不正、立场不稳甚至违法乱纪的背后,正是丧失理想信念、丢失原则立场,在是与非上的含糊和动摇,甚至触碰了政德底线。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命题,每一代人都要给出自己的回答。民主革命时期,无数党员以‚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谱出‚求真‛篇章;改革开放之初,讨论真理标准、平反冤假错案,写下‚求是‛答卷。今天,领导干部只有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在是非抉择中筑牢政德的基石,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 123
公与私岂能混淆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三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0日 01 版)
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做人诚为本,政德廉为先。这些年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其根本特征就是以权谋私。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合法与非法利益界限模糊,这种混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不仅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更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
当然,我们强调公私分明,并非否认个人正当权益。领导干部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也应该逐步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必须遵循法律、符合政策,绝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经营自己的安乐窝。
‚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在革命胜利后却为自己定下了与亲友交往三原则。有个人利益,不徇私方才难能可贵;有亲朋好友,持公心更显为政之德。所谓政德,关键的一点是看执政者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如果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亲朋故旧,或者小团体利益,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那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公道正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执政为民。
历史经验表明,一些政党或政治集团之所以人亡政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执政后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与人民群众尖锐对立,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我们常说,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党?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老百姓为什么拼死支持我们党?在经济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百姓为什么拥护我们党?就是因为在90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谋求的不是党的私利,不是党员干部的特殊利益,而是‚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这是极其朴素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省自警:热衷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怎能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又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如果说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那么公私分明就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换届之际,新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如何自觉抵御社会各种诱惑对权力的侵蚀,如何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人民在注视,时代在考验。
/ 123
真与假衡量政治原则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四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01 版)
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靠实事求是吃饭‛,邓小平同志提倡共产党人做‚实事求是派‛。求真理、讲真话、做实事,不仅是镌刻于党旗之上的政治理念,也是衡量政治原则的重要维度,更是政德修养的现实支点。
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看一个干部是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要看其干事创业,是真抓实干,还是弄虚作假?问题矛盾面前,是说真话出实招,还是说假话躲着走?社会监督之下,是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真与假‛之间,折射出一个领导干部,对党是否忠诚老实,对人民是否真诚服务,对改革发展事业是否勇于担当。
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说假话、办假事、造假数字、搞假政绩的现象不少。比如,积弊丛生,却视而不见一味‚报喜不报忧‛;工作失误,却文过饰非,拒绝批评;成绩有限,却大吹大擂进行‚数字注水‛。工作造假,思想作伪,社会就失真,不仅影响当地发展,损害群众利益,还造成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流失,对社会风气也产生严重误导。
‚假‛字作祟,根子还在‚私‛字当头,问题常在政德不修。不珍惜在任机会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一门心思想着官如何越做越大,反映了一些干部面对权力私欲膨胀;不鼓起改革勇气攻坚克难,却想着如何争功推过,求得‚太平无事‛,说明了面对问题精神懈怠;不真情关心群众冷暖忧乐,而一门心思试图引起‚上头注意‛,暴露了面对群众感情冷漠。为政以德,无欲则刚,无私则直。一旦受私心杂念摆布、为功名利禄所惑,就难免突破政德底线,导致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扭曲变质,催生和放任说假话、办假事等错误言行。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也应看到,说假造假之风的泛滥,与风气不正、导向有误的政治生态不无关系。在一些地方,讲真话者被‚收拾‛受排挤,干实事者被忽视受冷落,‚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形成恶性循环,少数领导干部听不得逆耳之言,这说明提倡讲真话、做实事,也需要创造真话真言的发声环境,提供真抓实干的动力保障。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古往今来,这是为政的真经。
换届之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人民更加呼唤讲真话、做实事的‚老实人‛。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这也是非常紧迫的政德修养课题:如何讲真话、讲实话,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如何言必信、行必果,带头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如何明是非、辨真伪,带头做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人?当‚头皮硬‛的‚顶真‛干部多起来,‚脚跟软‛的‚风派‛人物少下去,党内才会形成讲真话、做实事的好风气,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能让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人民的眼前为之一亮。
/ 123
奋力推进创先争优
——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系列评论之三十四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02 版)
党中央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创先争优活动围绕目标,把握节奏,深入推进,为‚十二五‛良好开局提供动力和保证,书写了创先争优的新篇章。
回顾2011年的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成效显著,成绩可圈可点。推动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小巷里弄田间地头。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形成全社会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学习以文建明、杨善洲为代表的时代先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普遍开展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创先争优的自觉性责任感。
特别是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三亮三比三评‛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国共有50个部门467万个窗口、105万个基层党组织、1433万名党员、7272万名从业人员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公安系统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品牌创建活动,力争让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工商、质检系统创建‚文明服务窗口‛,加大督查力度,不断解决食品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医药卫生系统对照‚三好一满意‛标准,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找差距、转作风、办实事、提效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来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本职岗位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基层组织和党员履职尽责的内生动力;只有拿出改进工作的诚意和行动,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将各部门齐抓共创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结合起来,创先争优的价值取向才能转化为全社会‚同频共振‛的伟大实践。2011年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创先争优活动分值为84.58分,比上年提高了1.65分,在12项党建工作测评中位居第一。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而艰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基层组织,深化为民服务,推动干部下基层,全面落实创先争优活动的总要求。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措施,奋力推进创先争优,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 123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02 版)
物质丰盈之后,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怎样满足?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道德建设如何坚持正确方向?量的增长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靠什么获得更有力的支撑?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矛盾、新问题不容回避,每个党员、各级党组织都可能面临‚本领恐慌‛。
‚突围‛的力量源自学习。政党在学习中成熟,国家在学习中进步,民族在学习中成长。对于个人来说,抓住了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才能适应时代变化,跟上时代脚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认识新经验,才可能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政党,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有着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既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每一个大变动、大转折、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向全党发出学习的号召。从革命年代毛泽东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的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始终是我们党保持优势、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正在38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中蓬勃兴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首创之举‛。将学习组织化、制度化、长期化,既要解决‚知识断档‛、克服‚本领恐慌‛,更是通过学习强化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在因应时代变革、顺应发展要求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各级党组织创造了丰富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先进经验。从实施领导干部‚排头兵工程‛,到建设‚学习—思考—创新三位一体‛学习型党组织体验中心;从健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到共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在学习中谋发展、抓工作、解难题,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努力追求中,党员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党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必须完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命题,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予以强化,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实施,作为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予以坚持。在回答这一时代命题的进程中,全体党员同志都应更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强身健体‛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担当责任和使命。
/ 123
切实加强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领导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4日 01 版)
做好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代表选举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程序严,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各选举单位党委(工委、党组)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组织、宣传等党委职能部门和纪检机关,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履行好各自职责。组织部门承担着代表选举的具体组织工作,要严格执行程序规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抓好任务落实,重大问题及时向党委汇报,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
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次代表选举,党员领导干部代表名额适当减少,实行差额考察、差额选举,没有被推荐提名的、被提名而没有当选的同志会相对增多。各选举单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教育引导党员把发扬党内民主与贯彻党的主张统一起来,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不投感情票、人缘票、地域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推荐提名和选举结果,正确对待落选同志,鼓励没有被推荐提名或没有当选的同志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做好工作,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要加强代表选举工作的全程监督。十八大代表选举,全党上下、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如果在代表选举产生过程中出现不正之风,将严重影响党的威信,败坏党的形象。各级党委必须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措施,确保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风清气正。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针对代表选举工作中易发不正之风的部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坚决防止拉票贿选、个人说了算等问题发生。对出现的违纪行为等不正之风,要严肃查处,典型案例要及时通报。要重视党员群众的来信来访,对反映代表人选的有关问题,凡是线索清楚的,一定要认真核查。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开展代表选举工作宣传,广泛宣传履行党章、发扬民主、加强领导、选好选优的新做法新举措,宣传十八大代表的政治先进性和党员代表性,宣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为代表选举工作顺利进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 123
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方式转变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5日 02 版)
2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谢家麟院士、吴良镛院士颁发奖励证书,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受到表彰。我们谨向荣获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二年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发展的殷切期望。十二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奋勇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时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还要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技进步和优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科技成果只有转变为新型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力增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要建立健全企业主导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协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企业和产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臵和有效利用,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创新驱动,不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科技需求,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相信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会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 123
实与虚考验人品党性 ——换届之际谈政德之五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6日 01 版)
是干出硬邦邦的‚实绩‛,还是制造虚幻的‚泡沫‛?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有些干部未必能做得令人信服。
有的地方只热衷大手笔的‚形象工程‛,其他的则统统让路;有的地方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看得见的做得很漂亮,看不见的则粗制滥造;有的干部想的是‚自己种树自己乘凉‛,为求任上见效,哪怕竭泽而渔。不重‚实绩‛重‚虚功‛,是领导作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实与虚不只检验作风,更照鉴人品,考量党性。只有思想实、干事实、为人实,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如果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待人做事不实在、耍滑头,就干不好事业、得不到拥护。群众最反感这样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搞短期行为,宁可‚做势‛不愿‚做事‛;在事业上不下功夫,搞小团体利益不遗余力,做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在人际交往中庸俗成风,吹吹拍拍拉关系,拉拉扯扯搞圈子,不讲原则讲意气。对于这些不良作风,人民群众不仅反感,而且厌恶。
‚泡沫‛的特点就是好看,甚至还顶着五颜六色的光环,乍一看能力了得、硕果累累,很能唬人。一些地方和干部喜欢制造‚泡沫‛,目的就是为自己捞取升迁的‚资本‛。有的‚泡沫‛破裂后留下巨大后遗症,造‚泡沫‛的人也很难受到追究。如果总是虚功常奏效,实绩难建功,难免在社会上推助‚投机钻营者得利‛的恶劣风气。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而言,还应‚为政一时,教化一方‛。党风正则民风淳,政德影响公德。领导干部以为政之德表率乡里,忠诚践行宗旨信念,社会风气能不淳厚?德有高标,官有榜样,民必勤劳正直善良,党的事业才会有保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热衷制造‚泡沫‛的干部,不是认识上出了问题,也不是能力上出了问题,说到底是丢弃了基本党性、丧失了起码的政德。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我们正处于发展转轨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执政兴国靠的是求真务实,实功虚做只会让发展陷入停滞、问题不断积累、矛盾更加尖锐。
干部换届是事业的继往开来。要真正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与虚‛问题,必须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杠杆,科学分析、准确评价干部的德才与实绩,真正让实干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工作飘浮、投机取巧的人受到批评和惩戒。新任领导干部更要讲党性、重品行,从一开始就做好求真务实的文章。
/ 123
干部之德在为民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六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7日 01 版)
同样为官一任,为什么有的人如过眼云烟,没能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印象,而县委书记谷文昌病逝30余年,他工作过的福建东山,每到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仍是当地习俗?同样是‚能人‛,为什么有的人利令智昏,从权力顶点摔下马来,被老百姓钉在耻辱柱上,而‚甘当人民马前卒‛的小岗村支书沈浩却人去声犹在,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答案很简单,干部之德在为民。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把人民利益臵于心中最高位臵,只有准确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干出让群众满意的政绩,不负为政之德,获得百姓拥戴。
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何以如此重要?因为,‚才‛虽是‚德‛的支撑,但‚德‛才是‚才之帅‛,决定着‚才之用‛。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利为民所谋。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冒出‚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雷语;模糊了‚群众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就会纵容‚强拆血拆‛的悲剧发生;不尊重百姓意愿、不了解民众需求,就难免让‚惠民工程‛变成‚伤民工程‛甚至‚败家工程‛;失去了群众的监督,‚能干‛就可能一步步滑向‚能贪‛。最终只能是,失了官德,伤了民心,自己也身败名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执政为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政德。对百姓而言,衡量党性的纯洁度、评价领导干部的好与坏,尺子永远只有一把,就是百姓的生活能否切实改善,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否稳定提升。当前,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动上。说到底,干部之德在为民,是与非的分界线,是群众利益是否放在心上了;公与私的分水岭,是百姓立场能否站稳了;真与假的试金石,是群众观念是否树立了;实与虚的检验剂,是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了。
一个领导干部,一任地方官员,干不干事、为谁干事、怎么干事,群众的眼睛最雪亮,感受最直接。只会耍嘴皮,不愿干实事,老百姓不会买账;热衷形象工程,群众的急难愁事却‚选择性治理‛,老百姓不会欢迎;只顾眼前利益,牺牲子孙后代,老百姓不会满意。至于那些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私欲膨胀、中饱私囊者,老百姓更不会容忍。所以,干部之德如何考察得准、考察得实,选拔的人对群众到底有没有感情,就得到群众中去,听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
今天的社会,改革攻坚,社会转型、矛盾凸显。领导干部的政德要求,日显重要。为政者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坚定‚干部之德在为民‛,才能始终坚守正确的政绩观;也只有符合‚政德‛的成绩,才会被历史和人民肯定。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牢记这个根本,肩负起历史责任,党的事业才能生机勃勃,国家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 123
为乐学勤学善学提供不竭动力 ——论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7日 01 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效果。面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课题,同样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
当前,在全党蓬勃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不勤学,有的装点门面不真学,有的浅尝辄止不深学,有的学用脱节不善学。有的党组织缺乏制度支撑,学习任务不落实;有的党组织思路闭塞、方法陈旧,学习吸引力不足;有的党组织重形式轻内容,学习效果不佳。这些问题,既暴露了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折射出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优良学风是灵魂。作为执政党,我们的学习不应只是书生论政,而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统一起来,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学,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关切来学,紧密联系自身改造和提升执政能力来学,这样才能认识学习的紧迫性,增强自觉性,体现针对性,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科学制度是保障。小平同志曾提醒全党:‚要把学习搞好,认真建立学习制度。‛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有没有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从近年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来看,学习靠自觉,更靠制度。有了完善而管用的学习管理、督查、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才能把学习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由‚一阵风‛变成‚常态化‛,由‚单个学‛变成‚团队学‛,从而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改革创新是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形势下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学习理念,彰显学习魅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内容上,对接党员干部的知识需求,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方式上,采用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等形式,不断探索适用有效的学习形式,才能持续点燃学习热情;在学习载体上,既用好传统学习载体,又善用信息技术新平台,积极拓展学习阵地,才能不断开发学习潜能。
学无止境,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永远都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我们应再接再厉,牢牢抓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现实支点,大力改造学风,完善学习制度,加强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奋力开拓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境界。
/ 123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任仲平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8日 01 版)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 123
(三)翻开共和国的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姓名,我们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精神的高地,那么,雷锋正是这一底色上闪耀的夺目亮色、这片高地上飘扬的鲜艳旗臶。而在雷锋之后,不同时代的‚雷锋‛,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有人落水,他跳进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拒绝亲人给的走私手表,即便被称作‚临时工‛也兢兢业业,这是‚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面对6000多户居民水电维修、房屋养护需求,一干20多年,笑着婉拒酬谢、耐心接受挑剔,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里弄中的‚新时代雷锋‛徐虎;
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多倍;开微博宣传雷锋精神,‚粉丝‛达到620多万,这是我们身边可感可触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
从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50年来,雷锋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社会变革的意识深处。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患;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的赞叹。如同一个磁场,雷锋精神把那些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纳入其中,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甚至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正是在一代又一代‚雷锋‛传棒接力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抵达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我们时代的社会风尚,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四)这是一种怎样的象征?
50年来,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曾被还原为骑摩托车、戴瑞士表、穿皮夹克的时尚青年。这样一个年轻战士,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伟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曾堵过枪眼,不曾拦过惊马……但他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幸福。他用短暂的一生,回答了植根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追问:‚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雷锋所提出的人生命题,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剧情‛。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
/ 123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为我们计算出‚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抢着驾驶车体高大、操作困难的推土机,忘了病痛在路过的工地上推起运砖小车……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如果能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就会有最宝贵的归属感,也才能释放最强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为我们澄清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这是雷锋最深入人心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一己,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可能只是帮助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细微之处方显精神。雷锋的一生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路径:伟大出于平凡,人皆可为圣贤。
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总有人一次次被雷锋打动,他的精神因此能超越时空、穿越时代;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小个子战士的灿烂笑容,依然要经历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拷问。
(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碾碎欧洲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让狄更斯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镀金时代‛,也面临贪污腐败盛行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精神危机。
而我们同样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徐本禹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最美妈妈‛用双臂托举的精神之花,也有彭宇诉讼引发的道德迷思。
当交换成为很多人的存在哲学,一切似乎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一切似乎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短长,‚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的物种。有人断言,雷锋早从社会上消失,换算成明码标价的各种服务。
当冷漠成为很多人的人生面具,意义和价值在怀疑中消解,行动与实践在质问中延宕。扶起跌倒老人会不会反被诬陷撞人?爱心捐助会不会反被贪污挪用?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中,有人感叹雷锋若在也寸步难行。
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在这种普遍的道德焦虑中,对雷锋的呼唤也从未停止。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学雷锋》网络游戏风行一时,时尚明星荧幕再现雷锋音容事迹……
一边是对雷锋的疏离、怀疑甚至解构,另一边却是对雷锋的认同、呼唤乃至回归。这样的矛盾,正凸显我们时代的道德困惑: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社会如何找到一种核心的价值?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个人如何构造一种心灵的支撑?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时代如何唤回一种实践的德行?
(六)‚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变动的时代,如何坚决遏 25 / 123 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更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体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传递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再到今天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体国民的痛切思考,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探寻中,雷锋精神再次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主体人格提升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特殊品格;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需要以这种‚精神原型‛为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为深刻转型的社会,寻找一种心灵动力。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这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一环,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七)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雷锋‛代表了什么?‚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雷锋命题‛需要怎样的答案?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公民需要以精神信仰作为人生灯塔,需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需要敬业创新的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就是公民精神,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我们需要秉持公民精神,正如雷锋一样,他不会袖手旁观社会的发展,而是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他会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是权衡再三退避三舍;他会把奉献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会对他人保持诚信、友爱甚至谦卑,而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一个社会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公民意识,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包含着一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文关爱和家国情怀。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八)1962年8月10日,雷锋写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续写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汇聚成荡气回肠的‚中国精神‛,那个在部队营房前不幸倒下的身影从未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视线——
他就在六盘山下武警某部一连官兵们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的奉献中,他就在北京东四七条小学孩子们19年不避寒暑义务服务的坚持里,他就在长江边大学生们接力救人搭成的人链中,他就在白方礼老人艰难蹬行的‚支教三轮‛上,他就在陈贤妹面对无助孩子‚救人最重要‛的一闪念,他就在‚最帅警察‛挺身接住坠桥青年的一瞬间。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勇气,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为雷锋阐释的‚自我与他人‛增添了时代的温度。这个时代,有放弃‚体面工作‛帮助麻风病康复者的大学生司占杰,有离开大城市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的年轻白领李英强,汶川地震后10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百 26 / 123 万青年人热情服务……价值、奉献,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价值,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把雷锋描绘的‚有限与无限‛光大出生命的力量。当上不起学的孩子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中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当西部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内响起支教者的爱心合唱,当青岛募捐册上成千上万的‚微尘‛奏响道德乐章……公民精神在实践中凸现了价值,雷锋精神在践行中丰富和升华。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坐标,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将雷锋注解的‚平凡与伟大‛演绎出崭新的内涵。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雪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这些普通人身上敬业奉献的精神,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
让抱怨者努力去改变,让迷茫者尽力去探寻,让批判者勉力去建设。正是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赓续了雷锋的精神,塑造了社会价值的内核,赋予了时代前行的信心。以雷锋之名,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是每个人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以雷锋之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先进分子道德觉悟,张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九)也许,你挤在上下班地铁的人潮中,不愿与他人视线相接;也许,你算计着住房的贷款、孩子的学费,无暇顾及更多的感受;也许,你关上窗锁上门驻守高楼,难以看到左邻右舍的笑脸……
即便这样,雷锋的召唤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
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可以做的——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一首简单的歌,敲开公益组织的大门填一张志愿者表格,或者只是给满身泥水挤上公共汽车的农民工一个温暖笑脸,甚至只是微博寻人、网上捐物的一次顺手转发。举手之间,你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
/ 123
书写我们时代的精神史诗(社论)——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2日 01 版)
春天来到了,大地一片勃勃生机,公民的道德实践也呈现着新的图景。无论是志愿者们以‚这是我应该做的‛积极奉献,还是成千上万网友参与的‚微公益‛如火如荼,无论是部队官兵为驻地群众服务,还是城市街头屡屡闪现扶老助残的身影,雷锋,这个熟悉而温暖的名字,再一次唤起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学雷锋‛,这项影响深远的群众性活动,在今天依然展现着时代的魅力。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美丽动人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近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在广大干部群众中传承弘扬,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从舍身拦惊马救群众的解放军战士刘英俊,到长期扶助孤老、救危济困的‚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从坚守‚爱心之路‛的深圳义工丛飞,到把雷锋道路作为人生选择的‚当代雷锋‛郭明义,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行进中,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本色,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心灵旗臶。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凸显,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更加需要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更加需要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弘扬雷锋精神,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唤、文明进步的坚实阶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要求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正是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引导人们升华爱国主义情怀,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自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以激发人们思想道德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学雷锋活动正在火热地开展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应该是雷锋精神的倡导者,更应该是学雷锋的自觉践行者,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不负群众期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像雷锋那样奋发进取,像雷锋那样敬业奉献,像雷锋那样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共同书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史诗!
/ 123
弘扬雷锋精神 引领时代风尚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3日 01 版)
在学雷锋活动的热潮激荡神州大地之际,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授予鞍山钢铁集团工人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国家荣誉彰显道德价值,先进模范引领社会风尚,‚当代雷锋‛向我们走来,诠释了新时期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吹响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行动号角。
胡锦涛总书记曾对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站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深刻指出了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感召着广大人民像郭明义那样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为在新时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指明了方向。
‚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的10多倍;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30多年来,郭明义同志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点滴奉献汇聚成浩荡的爱心潮流。
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既体现着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又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气质,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内涵。从雷锋到郭明义,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生动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学雷锋、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50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当代雷锋‛郭明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无论是遍布全国的上百支郭明义爱心分队,还是郭明义微博上的680万‚粉丝‛,或是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泪流满面的听众,无不表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焕发出引领时代风尚的独特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热切的心灵呼唤、强烈的道德自觉。
郭明义说过:‚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郭明义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也非高不可攀,通过每一笔捐款、每一次献血、每一项业务攻关、每一个面对陌生人的微笑,他不断让人们感受到雷锋精神其实就在身边,更告诉人们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是‚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感人事迹及其引发的强烈社会效应启示我们:普通人身上蕴藏的道德力量何等伟大,平凡道德践行所创造的精神价值何其巨大。
时代需要行动者,社会需要热心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郭明义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共同建设我们时代的精神家园。
/ 123
凝聚思想共识 合力攻坚克难(社论)——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3日 01 版)
伴着初春的暖意,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今天齐聚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如何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建言献策,推动中国乘势而上?如何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献计出力,实现发展稳中求进?时代赋予人民政协光荣使命。我们相信,2000多名政协委员定会不负历史的期待和人民的重托。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统筹做好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臶,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着眼于服务科学发展与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人民政协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巩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围绕主题主线献计出力,进一步凸显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优势和作用;增强文化自觉,发挥人才资源渠道优势,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参与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坚持群众路线履职为民,进一步协助党和政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泛凝心聚力,拓展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强基固本,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实现新发展。
过去一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证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参政议政,人民政协大有可为。正是通过积极务实、科学创新的工作,人民政协以理论创新推动事业发展,以制度创新保障有序规范,以工作创新增强履职成效,在凝聚思想共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科学发展上产生了有力影响,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创造了新鲜经验,在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上取得了可贵进展,不仅使人民政协事业开创了崭新局面,也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贡献了力量。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做好今年政协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建设、议政建言质量、社会服务成效,直接关系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人民政协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必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改革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凝聚社会共识;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才能推进国家进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合力攻坚,奋力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 123 忠实反映人民意愿 切实推动国家进步(社论)——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5日 01 版)
沐浴着龙年春风,承载着人民重托,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齐集北京,依法履职,共商国是。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一年一度的人大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会议,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推动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更加注重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更加注重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紧紧围绕推动‚十二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继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更加紧扣大局、更加贴近民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以贯彻实施修改后的代表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同外国议会和多边议会组织的友好往来,为推动国家关系全面发展、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证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十二五‛时期开局良好势头,对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一定能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上取得新成效,在代表服务、对外交往、自身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自己庄严职责的最重要活动,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身后,站立着13亿中国人民。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使人民意愿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为改革发展凝聚智慧力量,人大代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深信,人大代表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将本次大会开成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 123
勇立时代潮头 展现巾帼风采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04 版)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良好的祝愿!向全世界的妇女姐妹表示亲切的问候!
纵观世界文明史,女性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占我国人口一半的广大女性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她们身上既秉承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又鲜明地展示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女性精神。她们勇立时代潮头,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2012年是稳中求进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实施‚十二五‛规划进入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时代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妇女大有可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转方式、调结构任务十分繁重,各行各业妇女要自觉发扬主人翁精神,埋头苦干、争创一流,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展现‚半边天‛的风采。创新社会管理是时代的要求,广大妇女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党和政府做好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并能应基层群众之需,发展各类妇女社会组织,主动承接社会功能。女性是创造精神财富的重要力量,广大妇女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活跃在城乡基层的‚巾帼志愿者‛活动,以常态化的服务,壮大道德的力量,把温暖源源不断地输入社会肌体。
妇女的地位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群众利益的实现和权益的保护。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妇女发展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目标和策略措施。这是惠及亿万妇女儿童福祉的具体举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应该看到,受历史和现实众多因素制约,我国妇女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在我们身边,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各个层面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总体偏低,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等现象时有发生,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妇女事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妇女的积极作用,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主体地位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妇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尽显巾帼风采。
/ 123
引领乐学勤学善学的社会风尚 ——论从学习型政党到学习型社会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04 版)
‚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历经十年实践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不仅激发了社会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的源动力,在新形势下更获得了来自学习型党组织释放的新带动力。这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取得的令人振奋的变化。
在城市,在农村,在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带动起蓬勃的学习热潮。在山东淄博,870多家‚民生政策宣讲站‛为基层群众解答民生问题,各区县各具特色的‚村居讲堂‛传播党的理论。在吉林通榆,由青年农民刘福成创立的理论学习小组,以‚自找对象、自定时间、自选内容、自择方式‛的灵活学习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帮助他们创业致富。在首都师范大学,8个理论社团、近百个理论小组,带动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习、真信、真实践,推动他们发展成才。在各类学习型党组织的影响下,社会正展现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气象、新面貌。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臶。‛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就是坚持表率带头,使党组织成为学习的‚堡垒‛,使党员成为学习的‚旗臶‛。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作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火车头‛,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决定了必须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整个社会的‚学习化‛进程,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潮流。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只有以‚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与忧患感,去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才能推动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学而不用,知识与理论就停留在书斋里、书本中,学习就难以产生现实的影响力。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关键是坚持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的效果,也是无声的语言,是最有力的带动。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农村党员通过学习成为种植养殖能手,周围群众就会向党员学习寻找致富门路。城市社区党组织通过学习与实践创新了社会管理经验、解决了实际难题,其他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也会结合实际在学习中追求创新。许多学习型党组织正是这样在学习的实践中一点一滴、一桩一件地带动周围的群众和其他组织,使全社会学习的良好风气不断形成。
发展奋进中的中国,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所要直面的矛盾问题,所要解决的课题难题,大多没有现成经验可参照,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也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本领。学习是求解之道,也是破解之法。坚持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党全社会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一同去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应对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航船一定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 123
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社论)——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闭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4日 04 版)
民主、开放、团结、奋进,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
10天紧张有序的会期里,来自34个界别的近2200名政协委员,认真听取审议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本次政协会议各项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讨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圆满完成了五次会议议程。
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稳中求进基调,在过去的10天里,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开幕会和闭幕会,参加联组讨论,与委员深入协商国是,共议发展大计,给全体委员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委员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务实全面,鼓舞人心,进一步统一了社会各界对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亿万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委员们牢记人民的重托,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弘扬民主协商传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咨政建言,展现了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数十场气氛热烈的分组讨论,6000多份精心调研的提案和833份大会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必须把凝聚共识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必须把服务大局作为履职尽责的中心,必须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为发挥作用的保障,必须把深入调研作为建言献策的根基,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会议提出的做好人民政协工作‚五个必须‛,彰显了人民政协为国担责、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对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包含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组织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政治上具有开放的包容性,智力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为集中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民智民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一年,我们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中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格局中风景独好。来之不易的成绩,凝聚着人民政协事业的智慧和力量;鼓舞人心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实际国情,有利国家发展。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展望神州,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规划将跨入深度推进的关键时期。放眼寰宇,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在经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判断国内国际形势,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这就更需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巩固思想政治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繁荣、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提升自身工作水平等方面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推动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和人民政协事业登上新的高峰。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需要更加关心、支持和重视人民政协工作,更好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
民主凝聚力量,团结成就伟业。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最大限度地汇聚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就一定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迈向更壮丽的现代化征程!
/ 123
乘势而上再谱发展新篇章(社论)
——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5日 01 版)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在特殊重要年份召开的这次大会上,近3000名代表牢记人民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共谋发展大计,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顺利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民主、求实、团结、奋进,代表们聚民意、汇民智,重实际、求实效,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发挥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展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机活力。
会议充分肯定国务院一年来的工作,赞成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突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总结工作实事求是、重点突出,部署任务积极稳妥、针对性强,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提振信心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更加注重服务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立法质量,更加注重监督实效,更加注重自身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表决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制定于1979年,此次修改是1996年后刑事诉讼法的又一次‚大修‛。修正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关系,使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是我国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进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得越好、发展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越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政治优势,发挥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优势,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体制优势,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国家将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乘势而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将在继往开来中再谱新篇。人大换届选举事关国家政权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修改后的选举法,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将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进步。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搞好这次选举,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性质,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回首过去,中国成就举世瞩目;展望未来,中国信心更加坚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 123
构筑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 一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6日 01 版)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迎来了新的春天。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郭明义同志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全社会兴起‚学雷锋‛热潮。中央的大力倡导,公民的积极践行,都表明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雷锋精神始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无论是在事业初创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还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当今时代,‚雷锋‛这个名字及其代表的崇高精神,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推向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跨越半个世纪,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时代场景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艰巨的道德建设任务。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公民道德实践引发了强烈社会共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小悦悦‛事件等也带来深刻的道德反思。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如何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经济越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越是深入,社会就越是需要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人们就越需要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四大考验‛越是严峻,‚四大危险‛越是紧迫,就越需要我们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越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解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中找到答案,要从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中获得力量。
这也充分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因为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迫切需要、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一要求,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每一个公民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加主动地率先垂范,我们就一定能构筑起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 123
焕发亿万民众的道德热情 ——二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9日 01 版)
在北京,年轻人踊跃报名注册‚学雷锋志愿者‛;在长沙,‚这是我应该做的‛成为流行语;在抚顺,学雷锋小组就有4万多个……近日,遍及神州大地的学雷锋活动,将雷锋精神熔铸于时代脉搏、播洒在公众心田。
雷锋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座精神丰碑,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雷锋精神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落实,必然能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激发人民中间蕴藏的道德热情,焕发人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当前的中国,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这让道德领域呈现复杂图景,也让人们面临更艰难的选择。在扶起跌倒老人或许惹上官司、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的疑虑中,善念在负面的想象中迟疑,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延宕。一个经历着深刻转型的社会,有这样的道德困惑可以理解,但更应主动正视、积极引导。
在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雷锋的名字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对于社会而言,这个普通的士兵呈现出一种‚精神原型‛,以其体现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为核心,可以构筑起我们社会的精神天际线;对于个人,这个年轻生命激发了一种‚道德动力‛,在他确立的坐标系下,我们能校准心灵的航向,向着更有意义的人生出发。
实际上,我们的道德热情从未消减,雷锋的召唤总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从繁华城市走入大山深处,用知识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灵的徐本禹;撑起困境中的家庭,艰难中自强,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草原医生王万青高原行医40年……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正是他们可赞的善良、可敬的坚持和可贵的行动,焕发出照亮心灵的光亮,在我们的时代赓续雷锋奏响的乐章。
涵养良好道德风尚,有赖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正如雷锋一样,可能只是给带小孩的乘客找个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每一次日常的抉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让我们不断靠近这个伟大的灵魂。蕴藏于内、发散于外,无论是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还是创业精神、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中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普遍的人生思考,是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精神需求,也必然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当‚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符号,当‚学雷锋‛这个群众性活动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亿万民众焕发的道德热情,定能绘就我们时代恢弘的精神画卷。
/ 123
激发我们时代的文化力量 ——三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1日 01 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时代打磨下、岁月洗礼中,无论是《雷锋日记》作为‚影响中国人半个世纪的宣言书‛,还是雷锋成为公众心中的‚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无论是学雷锋活动几十年来持续影响社会风尚,还是以郭明义为代表的‚雷锋式‛道德模范层出不穷,雷锋精神总是不断释放出振奋人心的文化力量。
雷锋精神不是无源之水,它凝结着天下为公、扶危济困、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闪烁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夺目光辉,彰显着敬业奉献、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等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这是中华文化孕育的精神之花,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因此,雷锋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在时代进步中始终散发着魅力。
相比雷锋生活的时代,当代中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快速推进,社会转型犹在进行,思想文化领域也经历着巨大变革。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另一方面,转型期的心灵迷惘、道德阵痛,一再向全社会警示,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从一桶‚地沟油‛所映照的‚道德血液‛缺失,到一个炫富名牌手袋所折射的精神贫血,再到一个倒地老人所引发的‚扶还是不扶‛的道德困惑,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比雷锋当年更为复杂的道德课题: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如何以理想信仰构筑精神高地?观念世界多元多变,如何用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经济发展节节攀升,如何提升文化品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清醒地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既是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传承与光大包括雷锋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财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安顿人的精神家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我们今天开展学雷锋活动,重在学习雷锋精神的本质,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这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不断改进、创新和完善。
面对时代要求、现实挑战,今天的学雷锋活动,应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使雷锋精神更深刻地融入民族血脉,更有效地滋养精神世界,从而不断激发我们时代的文化力量,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 123
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品质 ——四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01 版)
50年前,当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时,曾谆谆告诫:不但普通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今天,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的学雷锋热潮中,中央又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8000万共产党员面临新的时代任务。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的深刻总结,也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自觉追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广大党员该如何继承发扬雷锋精神?身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领导干部如何成为先行者、排头兵?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半个世纪以来,承载着崭新社会制度的道德向往,雷锋精神总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最广大的共鸣。他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诗篇,树立了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标杆。党中央一次次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学习号召,就是因为雷锋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做雷锋式的优秀党员,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当前,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状况整体向好,但必须承认,也有少数干部党员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降低了‚先进性纯洁性‛的标准,放松了‚党性修养‛的要求,甘当懒官庸官昏官太平官。正因如此,尤其需要我们紧紧追随雷锋脚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用雷锋精神校正个人追求,肩负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
回望过去,从朱伯儒到郭明义,从孔繁森到杨善洲,正是不同时期涌现的无数雷锋式人物,提升了我们民族的道德境界,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审视今天,我们身处的世情、国情、党情更为复杂。臵身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面对市场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顺应人民群众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热切呼唤?遭遇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实挑战,如何引导向善力量、构筑精神家园?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以雷锋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风引导民风,官德影响民德。8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倘若都能成为雷锋那样‚滋润土地‛的一滴水、‚照亮黑暗‛的一缕阳光、坚守岗位的一颗‚螺丝钉‛,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定能够历久弥新,一个政党的先进品质方能更加彰显,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 123
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04 版)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业人员在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已占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已达相当规模。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对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非公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
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首先要明确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非公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明确‚两个作用‛,旨在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开展党的活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贯彻落实,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创先争优、彰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引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只有充分发挥‚两个作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才能得到广大党员的认同和响应,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抓好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首要任务。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积极引进党员职工,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设臵党组织,坚持党群共建,探索利用网络条件组建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的有效方式,扩大党的影响力。凡具备条件的企业都要抓紧建立党组织,不具备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努力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职工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两支队伍‛建设,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关键所在。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热爱党务工作、熟悉群众工作的标准,选优配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壮大党建工作骨干力量。要加强教育培训,抓好示范培训、任职培训和普遍轮训,提高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能力素质。要强化激励保障,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薪酬待遇,注重政治激励,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善非公企业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作用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纳入本地党的建设总体工作布局,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和阵地建设力度,确保非公企业党建有人抓、有人管、有工作条件,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 123
把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根本途径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6日 01 版)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引领学习风尚,党委中心组成为组织学习的‚发动机‛,许多党员干部踊跃到基层学习调研……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日益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也深化着新形势下执政者如何加强学习的思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特别是把领导干部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有100个至200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也强调,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中,中央更是一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学习的挑战更为严峻,任务也更为繁重。
当我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继续开动脑筋、激发智慧,努力破解‚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问题?当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如何把脉中国城镇化进程,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当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应对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更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学习,需要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执政能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始终立场坚定、头脑清醒;通过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才能拓宽视野、判明大势,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完成肩负的职责使命,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不仅事关个人修养,更关系执政能力、事业发展。
‚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正是从时代发展、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认识学习,展现了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谋划。各级领导干部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多一些学习思考,少一些事务应酬,努力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者、促进者、实践者,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夯实基础。
/ 123
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9日 01 版)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民主、团结、和谐、务实的大会,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确定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政治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和其他决议和办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深化着中国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首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更加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历史经验表明: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思想上同心同德,才能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坚定信心才能明确方向。两会既是民主政治的盛会,也是对中国发展的检阅。从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到覆盖13亿人的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从粮食总产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到全面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正是取得这些扎扎实实的成就,我国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站上了新的起点。事实与变化最有说服力,学习两会精神,回顾发展成就,就更能坚定信心,坚持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不断增强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不断增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信心百倍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攻坚克难才能激发动力。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躲不开、绕不过。我们既要正视前进中的问题与矛盾,也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总体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就要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难点,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今年两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提出了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价格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府改革等改革的重点任务,为继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了动力。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开拓前进才能再创佳绩。形势有新变化,现实有新挑战,人民有新期待。从两会的新起点出发,需要我们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而应增强忧患意识,焕发改革精神,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巩固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开创各项事业更加蓬勃兴旺的新局面。
/ 123
全国两会已经胜利闭幕,但改革发展的伟大进程仍在持续。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自觉的态度、扎实的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31日 01 版)
稳中求进,是党中央确定的今年工作的总基调。‚坚持稳中求进,坚持科学发展,中国一定能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两会闭幕以来,5000多名代表委员和13亿人民带着这样的共识踏上新的发展征程。集中精力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
稳中求进既是工作总基调,也是工作总要求。所谓‚稳‛,就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所谓‚进‛,就是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坚持稳中求进,就是要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把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抓改革、促和谐更好地结合起来,朝着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
历史地看,稳才能更科学地发展、更持久地前进。过去30多年里,正是靠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我们才积小成为大成,推动着社会主义现代化航船不断向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大起大落,不仅会影响人们的心态和情绪,也会影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眼未来,只有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才能坚定地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认真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在今年各项工作中做到稳中求进,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使‚政策稳‛;坚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保持经济平稳运行,使‚增长稳‛;继续采取综合措施,防止物价走势反弹,使‚物价稳‛;积极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风险隐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使‚社会稳‛。
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断呈现的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越是形势复杂多变,就越要头脑清醒、立场坚定;越是面对风险挑战,就越要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来之不易的良好局面,还是推动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不断向前,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稳‛既为当前攻坚克难提供基础,更为长远乘势而上创造条件。在多种的思潮中,思想无定力,难以凝聚发展力量;在错杂的环境下,心若有旁骛,极易错失发展良机。只有不为困难风险所惧,不为杂音噪音所扰,不为传闻谣言所惑,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把智慧力量凝聚到两会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才能扎扎实实地稳中求进,取得各项工作的新进展、新突破、新成效,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稳中求进,考验智慧能力,考验决心勇气。在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新的阶段性特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我们就能够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将中央的科学决策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巨大动力,更好地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办好实事,更好地增进活力、促进发展、推进事业。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统一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加快改革创新的力量,以坚定的信念和信心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 123
满怀信心迎接党的十八大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05日 01 版)
乘着全国两会的春风,中国大地涌动着科学发展、稳中求进的热潮。大江南北忙春耕,各级干部走基层,调整结构转方式,体制创新促发展,破解难题惠民生。不负大好春光,抓住历史机遇,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各地各部门正以真抓实干的积极行动,意气风发地书写各项事业发展新图景。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大将对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全面部署,进一步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目标和宏伟蓝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两会确定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确定了深化改革的重点任务,激励着我们满怀信心努力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十八大。
当前,改革发展呈现出活力迸发、蓬勃兴旺的良好态势。从城市到农村,从海港到边疆,从工厂到矿区,调结构转方式迎难而上,形成转型发展新热潮;惠民举措频频推出,力推民生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领域改革稳妥推进,破解难题迎来新契机;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推动城镇化进程进入新阶段;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有机结合,大力构建社会管理新格局;文化事业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风生水起,社会风气和人民精神面貌展现新气象……各地各部门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巩固和发展了‚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正如中央一再强调的,今年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依然复杂多变,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也面临新情况、新变化。在这样的形势下,更加要求我们坚定信心、聚精会神、攻坚克难、开拓前进,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我们充满了信心与底气。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城镇化率突破50%,初步建立世界上第一个覆盖10多亿人的全民医保体系,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许多困难家庭住上了梦寐以求的保障房……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历史性成就,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的结果,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活力不断释放的结果,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励精图治,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把握历史和现实,思考现象与实质,不难得出这样一个基本判断: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指日可待,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景无限光明,中华民族正昂首行进在近代以来梦寐以求的伟大复兴之路上。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我们更加需要沉着与实干。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风险的考验,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最宝贵的经验就是坚决排除各种阻力干扰,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当前,国际竞争态势逼人奋发,改革发展形势令人鼓舞,人民群众期待催人进取。历史机遇稍纵即逝,事业发展不进则退。在这关键时刻,更加要求我们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更加要求我们立足本职坚守岗位,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分内的职责尽到,切实做好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心无旁骛解决改革发 44 / 123 展稳定的重点难点问题,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谱写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篇章。
潮起海天阔,扬帆正当时。回望新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中国奋斗崛起的伟大历程,党中央带领亿万中国人民上下同心、众志成城、团结奋斗,推进了国家实力前所未有的增强,促进了社会民生前所未有的改善,成就了社会主义中国前所未有的辉煌。展望未来,机遇和挑战犹存,信心与勇气同在,只要我们继续凝心聚力、乘势而上,就一定能为中国发展迈向新高度打下坚实基础,创造新的更加伟大的成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转变作风开创新局面(走基层〃干部在一线)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09日 01 版)
从深入田间地头与群众共忙春耕生产,到走基层转作风蹲点调查研究;从下厂矿进车间解决实际困难,到走入寻常巷陌破解民生难题。当前,一股干部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的热潮在神州大地兴起。广大干部努力以优良的工作作风,积极贯彻落实两会精神,力争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改革重点已经确定,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心愿。能不能实现改革发展的预期目标,能不能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关键在于各级干部能否以优良作风、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再创佳绩。
当前,我国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社会矛盾和问题也日益凸显,前进中遇到不少需要克服的困难和风险。特别是在今年,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更加复杂,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不少新矛盾新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从容应对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所指出的‚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果断破除制约科学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无不需要通过转变作风来激发智慧、增强力量、做好工作,为干部群众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奠定坚实基础。
无论是把握历史机遇,还是破解现实难题,都要求各级干部大力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践、直面矛盾、正视问题,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迎难而上,多到矛盾突出的基层去,多到困难较多的一线去,多到难点焦点问题聚集的地方去,这样才能在克服困难、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中抓落实、促发展、出实绩。如果遇到困难绕道走,遇到矛盾就缩手,只能贻误改革发展时机,给党和人民事业造成损失。
无论是突出科学发展这个主题,还是贯穿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都要求各级干部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用更加科学的调控措施稳定经济增长,切实缓解物价压力,用更加有效的实施方案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用更加得力的社会管理举措确保和谐稳定,一步一个脚印力求实效,这样才能朝着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推进。如果务虚名而不下实功,爱作秀而不做实事,图形式而不抓落实,就难以符合时代要求、顺应百姓期待,也不可能实现各项工作的‚稳中求进‛。
无论是统一思想坚定信心,还是凝聚共识激发力量,都要求各级干部大力发扬密切联系群众、执政为民的优良作风。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走进基层、融入群众,积极面对各方诉求和利益关切,高度重视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民生难题,认真探索解决之策,这样才能在倾听民意、汇集民智、改善民生中暖 45 / 123 人心、谋共识、得民心。如果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只会损害党群、干群关系,影响党的执政基础和事业发展前途。
任何一幅发展蓝图,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化为现实;任何一项科学决策,只有真抓实干才能惠及百姓。‚一分布臵,九分落实‛。作风体现党风,现在决定未来。当下,在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全党同志务必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把智慧力量凝聚到科学发展实践上。各级干部务必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求真务实转变作风,形成全国上下干事创业的热潮。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大力锤炼优良作风,不断鼓舞奋斗精神,奋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11日 01 版)
4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对***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公布了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依法复查结果并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司法机关。这充分体现了重事实、讲法治的精神,完全符合我们党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和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表明了我们党保持自身纯洁性的坚定决心,彰显了党和政府坚决维护党纪国法的鲜明态度,彰显了党和政府坚定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宗旨信念,深得党心、深得民心,一定会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从目前公布的事实来看,王立军事件是一起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的严重政治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是一起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严重刑事案件,***的行为严重违反了党的纪律,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损失,对党和国家的形象带来很大损害。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果断决策,对相关事件进行深入调查和严肃处理,及时公布情况,这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定维护。事实证明,我们党代表人民利益、接受人民监督,对腐败现象决不姑息、对违法违纪现象必查必究。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职位多高,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肃处理、决不姑息。法律面前没有特殊公民,党内不允许有凌驾法律之上的特殊党员,任何人都不能干扰法律的实施,任何犯了法的人都不能逍遥法外。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王立军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和***严重违纪问题依法依纪予以彻底查清,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我们党维护党纪、依法治国的坚强决心。
我们要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努力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 123
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12日 01 版)
中共中央决定对***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的消息和公安机关对尼尔〃伍德死亡案件依法复查的结果公布后,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广大干部群众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普遍认为,中央的决定依据事实尊重法治,顺应党心符合民意,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政治勇气,彰显了我们党立党为公的宗旨信念。人民群众从中看到了我们党维护党的纯洁性、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坚强信心。
当前,我国各项事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改革发展稳定凝聚着最广泛的社会共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释放巨大活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好局面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倍加珍惜爱护、不断巩固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央决定的重大意义,自觉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把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到改革发展上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必须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当前,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尤其需要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立足本职真抓实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分内的职责尽到,改革创新促进事业发展,认真负责维护和谐稳定,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只有统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前提,也是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根本前提。统一思想,就是把我们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上来,把我们的行动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我们要从政治和全局的高度,坚决拥护党中央的正确决定,坚决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统一思想、满怀信心、扎实工作、奋发进取,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自觉遵守党纪国法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13日 01 版)
‚我国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的尊严和权威不容践踏。不论涉及到谁,只要触犯法律,都将依法处理,决不姑息。‛日前,中共中央对***同志严重违纪问题立案调查、公安机关公布对尼尔〃伍德死亡案进行依法复查结果并将犯罪嫌疑人移送司法机关,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衷心拥护,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成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凝聚着改革发展稳定的强大力量。
无论是作出依法依纪予以彻底查清的果断决策,还是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原则,无论是采取正确有力的各项措施,还是将相关情况及时向社会公布,中央的处理决定,既是落实从严治党的根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主义法治的必然之举。同时也充分说明,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决不允许有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的‚特殊党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任何人触犯法律都将受到严肃追究和严厉惩处。
/ 123
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一切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这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作为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增强全体公民的法律意识,对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利益、保障公民权利,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面对体制转轨、社会转型、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只有所有社会成员都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尊严,才能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也才能谈得上实现公平正义、推进社会和谐。
严密的组织纪律性,是我们党的一个鲜明特征;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严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的纪律约束,是我们党的重要优势,也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保证。对党员干部而言,如果说遵守国家法律是基本义务,那么遵守党的纪律则是基本要求。遵守国家法律就是时时处处模范践行国家法律,遵守党的纪律就是要首先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自觉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王立军事件、尼尔〃伍德死亡案件和***严重违纪问题再次警示我们,只有坚决执行党的纪律、遵守国家法律,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逾越法律、纪律和道德的底线,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真正做到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圆满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必须依靠全体人民的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不断增强纪律和法治观念,自觉遵守党纪国法,我们才能更好地增强党和国家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改革发展稳定营造良好环境,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坚实保障。
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 —— 一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17日 01 版)
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确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十七届二中全会要求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和方案。近日,《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全文发布,围绕到2020年建成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路、新举措。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对事业单位改革进行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改革发展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事业单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事业单位提供的公益服务总量不断扩大、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实践和探索,不断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为事业单位改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 123
同时要看到,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公众的需求不断提高,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日益凸显,公益事业历史欠账较多,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质量效率不高。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框架还没有从根本上打破,事业单位管理和运行中仍存在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民生改善。无论是教育、卫生还是科技、文化,事业单位都与民生密切相关,只有深入推进改革,才能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科学发展。公益事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扩大消费的重要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对调结构、转方式有着重要作用。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事关政府改革。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把政府不该管、管不好的微观事务交给事业单位,才能更好地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目标,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改革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改革紧密联系、相互影响。从改革开放总体布局出发,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有利于尽快补上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这块‚短板‛,努力形成各领域改革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分类指导,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实施改革和管理;坚持开拓创新,鼓励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实践;坚持着眼发展,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注意与行业体制改革、政府机构改革等相衔接。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活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公益服务的需求。
事业单位改革是继农村改革、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我们党不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在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中,始终把握人民利益这个根本出发点,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凝聚改革的信心、智慧和力量,我们就一定能更好地推进这一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续1:
/ 123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 ——二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4月24日 04 版)
人民的需求是改革的最大动力,群众的利益是改革的根本目的。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满足人民群众需求,是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社会事业也不断跨越。从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到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从建立门类齐全的科技服务体系,到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加快发展的各项公益事业,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更惠及亿万人民群众。
事业单位是政府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与民生紧密相连。长期以来,事业单位在提供公益服务、改善人民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问题,阻碍着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和效率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创新服务方式,加大供给总量,享有更多更好公益服务的要求日益迫切。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万美元提升的阶段,这既是由中等收入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迈进的重要阶段,也是公共服务需求激增、各种矛盾凸显、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身处这样的发展阶段,只有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才能促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要求落在实处。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是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的重大改革举措,目的在于促进公益事业大力发展,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公益服务,绝不是为了‚甩包袱‛、‚卸担子‛而简单地精简机构和人员,也绝不是把事业单位搞小变弱。这一改革,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政府职能转变,有利于公益事业资源的优化配臵和事业单位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也必将调动事业单位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最终是为了让人民满意。解决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是事业单位改革的着力点。针对覆盖不广的问题,要统筹兼顾、确保重点,优先发展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基本需求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公益服务;针对供给不足的问题,要增加公益服务品种,满足不同社会群体不同程度的公益服务需求;针对布局不合理的问题,要打破条块分割和行政区划的界限,科学设臵事业单位,优化公益服务资源配臵;针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尤其要让农村及城市低收入群体的服务需求得到保障。从长远看,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总体目标,就是逐步形成‚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理、服务公平公正‛的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真正让人民群众受益。
一项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人民的支持、群众的参与。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诉求当作第一选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的需求,才能最大程度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凝聚民力,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向深入。
/ 123
第三篇:201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_公务员考试必读_截止9月
2012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迈向充满希望的2012(社论)
——元旦献词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01日 01 版)
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我们告别了充满挑战、奋发有为的2011,迎来了充满希望、奋发进取的2012。
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回顾过去的一年,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国际形势空前动荡变幻,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高于9%,粮食生产连续8年增产,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收入增速创1985年来最高,全年城镇新增就业有望达到1200万人,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保障房全年基本建成400万套以上、新开工1000万套,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兴起热潮……我们以各项建设新成绩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中东北非政局持续动荡的艰难时局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发展态势,不仅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信心,更为处于变动和挑战中的世界带来机遇与希望。
判断一个国家的未来走向,最重要的是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大势。我们必须头脑清醒,看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新的一年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将严峻复杂,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我们更应提振信心,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人民昂首奋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上,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实力。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奠定了良好的物质积累、科技基础、体制条件,实现更大发展的实力底蕴深厚;我们战胜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内外考验、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不断释放;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方兴未艾,中国人民过上更好日子的期待更加强烈,改1
革发展依然是党心所归、民心所向;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时期,大国实力此消彼长,对我国机遇大于挑战。这一切,为我们充满希望地迈向2012年提供了扎实的基础和有利的环境。
从2011迈向2012,我们有‚中国信心‛的底气。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为继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央确定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牢牢把握加快改革创新这一强大动力,牢牢把握保障和改善民生这一根本目的,这四个‚牢牢把握‛集中体现了对中国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的战略思考,表明党和政府对国际国内形势有清醒判断,对复杂矛盾问题有重点把握,对科学发展规律有深刻认识。新的一年,只要我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总体要求和决策部署上来,中国发展的步伐就会更加稳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新进展,深化改革开放就有新突破,民生改善就有新成效,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会迈上新台阶,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也会迎来新变化。
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13亿人民的共同奋斗,中国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中国美好的前途充满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坚定信心 攻坚克难 开拓前进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03日 01 版)
‚完成今年各项任务,我们必须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的重要讲话,回顾去年成绩,展望新年前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提出了做好2012年各项工作的根本性要求。
刚刚过去的2011年,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各项建设取得新成就,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已经到来的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十八大,做好今年党和国家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举世瞩目。改革发展如何抓住机遇2
乘势而上?新的一年如何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坚定信心,就是要始终不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心百倍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这不仅是我们党90年奋斗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近年来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的根本优势和力量之源,更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各项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就是要万众一心、奋勇拼搏,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奋力攻克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关,坚决战胜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亟需突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依然深刻,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影响和制约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问题矛盾、风险挑战躲不开、绕不过,只有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凝心聚力,通过加快发展、深化改革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破浪前行。
开拓前进,就是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努力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不断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推向前进。形势有新变化,现实有新挑战,人民有新期待,我们决不能也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而应增强忧患意识,焕发改革精神,勇于创新实践,继续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发展‚十二五‛开局良好势头,开创各项事业更加蓬勃兴旺的新局面。
我们的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的使命光荣而重大。在任重道远的征途上,坚定信心,就能把握方向、充实底气,鼓舞改革创新、开拓进取的干劲;攻坚克难,就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为社会主义中国的稳健前行铺平道路;开拓前进,就能始终保持进取状态和生机活力,不断谱写发展新篇章,为‚中国信心‛写下最有力的诠释,持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日月开新元,天地又一春。2012年的大幕已经拉开,美好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创造。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各项工作新成绩交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新答卷。
努力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 更好服务经济社会新发展(社论)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08日 01 版)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金融稳健运行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会议全面总结五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金融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金融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关键是把自己的事情办好,做好金融工作至关重要。过去五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蔓延、深化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极为复杂严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完成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金融改革,不断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加强金融监管,提高驾驭复杂经济金融局面的能力,积极稳妥处臵金融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全面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水平,我国金融业发生了新的历史性变化。在应对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我们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这与国内金融稳定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关系。事实充分证明,中央关于金融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确、行之有效的。
形势虽好,尤须兢慎。当前,我国金融改革发展既面临难得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我们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将为金融业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更广阔的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新的阶段性特征,对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并未结束,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市场动荡对我国经济金融的影响仍然存在,甚至可能加大,确保金融安全高效稳健运行任务艰巨。我国金融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潜在风险:金融机构经营方式总体粗放,农村金融和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领域风险隐患比较突出,金融宏观调控有待改进,金融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结合得不够紧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不够及时有力,金融业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居安思危,努力开创金融工作的新局面。
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紧紧围绕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原则,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切实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4
要求,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坚持市场配臵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该放的坚决放开、该管的切实管好,坚决取消各种不必要的金融管制,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为金融创新营造有利的政策环境和监管条件,并把防范风险始终贯穿金融创新全过程;坚持积极防范化解风险的永恒主题,将防范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的生命线,有效防范经济与金融风险相互作用、金融与财政风险相互传递、外部风险向境内转移;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在确保国家经济金融安全的基础上提高金融对外开放水平。
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必须把握时机、突出重点、统筹兼顾、有序推进,全面落实今后一个时期金融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要加大对农村、小型微型企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的金融支持,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防范化解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加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建设,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扩大金融对外开放,加强金融法制、社会信用体系等金融基础建设。今年,各金融部门和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做好金融工作,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棋活,全盘皆活。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要按照中央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不断开创金融工作新局面,让金融更好地服务于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把发扬民主贯穿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全过程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2日 01 版)
做好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充分体现党内民主。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要求,严格遵循代表产生的程序规定,把发扬党内民主、坚持走群众路线贯穿选举工作全过程。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党代会代表的产生过程,既是党员依据党章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党内政治生活的过程,也是各级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集中多数党组织和党员意见、实现党组织意图的过程,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内生活中的生动实践。党的十八大代表的产生采取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反复酝酿、逐级遴选的办法进行,实质就在于强调代表选举工作必须充分发5
扬党内民主,使选出的十八大代表能够反映大多数党员的意愿,能够代表全国各地各行业各方面的广大党员。
要广泛发动所有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参与推荐提名。选好选优代表,需要激发广大党员的参与热情,拓宽党员参与渠道。要深入宣传发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充分认识选举十八大代表的重要意义,了解代表选举工作的要求,积极参与代表人选的推荐提名。要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推荐提名工作,特别是要注意针对流动党员和离退休党员、年老体弱党员等群体的实际情况,采取电话、邮件联系和上门通报情况等方式,组织他们参与推荐提名工作,确保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参与率在十七大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要逐级遴选择优,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坚持推荐提名从基层党支部开始,基层党委、地方各级党委和有关单位党委都要根据多数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遴选确定推荐人选和考察对象。坚持对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实行差额考察和考察预告,充分听取基层党组织、党代表、党员和群众的意见。坚持党委常委会集体研究,确定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名单并公示,进一步征求党组织、党代表和党员的意见,征求同级纪检机关的意见,对金融机构、企业等方面的初步人选,还应听取行政执法、行业监管等有关部门意见。坚持由选举单位召开党委全委会(工委会议、党组会议),采取投票方式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全委会召开前,要向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报情况并听取意见。
要认真开好党代表大会或党代表会议。这是充分发扬党内民主、选好十八大代表的关键环节。要实行差额选举,差额比例应多于15%。要创造良好的民主环境,为选举人真实表达意愿、自主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选举办法,既充分尊重选举人的意志,又旗臶鲜明地做好有关说明和引导工作,周密细致地组织实施选举。要严肃纪律,绝不允许出现拉票贿选等违纪行为,确保党组织对大会选举的组织领导坚强有力,确保选举产生的党的十八大代表符合中央提出的素质和结构比例要求。
保持纯洁性,让党更加坚强有力
——一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2日 01 版)
自身肌体的纯洁,反映了一个政党光明磊落的底气,决定着一个政党坚不可摧的力量。
早在1945年,毛泽东同志就曾提出,要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就要有一个有纪律的、思想上纯洁的、组织上纯洁的党‛。在刚刚结束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进一步6
强调:‚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只有不断保持纯洁性,才能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才能赢得人民信赖和拥护,才能不断巩固执政基础,才能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
在党情国情世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提出了保持纯洁性的总体要求,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重点部署。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把握和深化。
党的纯洁性同先进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纯洁性是先进性的重要体现。纯洁性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行为准则,始终是我们党不变的追求和坚守。它贯穿了党的90多年发展历程,与我们党夺取的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紧密相联,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紧密相关,与党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相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抓手,从保持纯洁性的高度深刻认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旗臶鲜明地反腐败作为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手段,有力地保持了党的肌体健康。
作为一个拥有8000万党员的执政党,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有战斗力的。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面对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面临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尖锐。我们要清醒地看到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我们的党员、干部中,有的理想信念不坚定,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认识模糊、态度摇摆。有的作风不正,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有的原则性不强,热衷于搞‚小圈子‛。有的为政不廉,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有些党组织则对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等等。
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要解决问题、应对挑战,要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就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的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才能从思想纯洁、队伍纯洁、作风纯洁、保持清正廉洁、严明监督纪律五个方面,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才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全党都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切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以每个人自身的纯洁性来确保党的肌体纯洁健康,让我们党更加坚强有力。
保持思想纯洁,坚守精神家园
——二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3日 01 版)
思想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纯洁性的根本保证。胡锦涛同志的重要讲话,将‚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首要任务,充分表明思想纯洁的极端重要性。
对一个政党来说,能不能在思想上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关系事业兴衰成败。回顾我们党90年奋斗历程,延安整风运动使全党经受了‚思想上入党‛的洗礼,为中国革命打开了胜利之门;世纪之交的‚三讲‛教育活动强党性正党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新世纪以来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继续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为党带领人民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从思想上建党、立党、兴党,始终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制胜法宝。反观苏共丧失执政地位、国际上一些大党老党退出执政舞台的教训,无不与思想变质、意志涣散、信仰动摇等有着深刻关联。
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说,思想纯洁是立身之本、从政之基。‚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思想防线,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为政用权就有了正确方向,‚拒腐蚀永不沾‛就有了钢铁屏障。大量腐败案例也警示我们,精神懈怠容易导致消极腐败,腐化堕落,起于一念之贪;滥用权力,源于一念之私。
当前,全党的精神面貌是奋发向上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在深入人心。但也应看到,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宗旨意识淡薄,群众观念淡漠,权力观、政绩观还存在误区。更应看到,党长期执政的国际国内环境更为复杂多变,社会思想观念正在深刻变化,在新形势下保持党员干部思想纯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
保持思想纯洁,坚守精神家园,需要高扬理想信念旗臶,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使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需要抓住理论武装核心,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在大风大浪面前立场坚定、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需要推动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常态化,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需要破解道德建设的现实课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带头弘扬以8
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争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
心灵之镜勤拂拭才能更明亮,精神家园常呵护才会更美好。保持思想纯洁,不可能一劳永逸、一蹴而就,需要全党坚持不懈、奋发进取,需要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一辈子、改造一辈子、奋斗一辈子,让壮丽的精神图景与壮阔的发展图景交相辉映
保持队伍纯洁,巩固党的基础
——三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6日 01 版)
一个政党,只有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才能永葆党的先进性,赢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发展到8000多万党员,从一个小党发展为引领13亿人民的世界第一大党,从‚工农兵老大哥‛、知识分子扩展到新社会阶层中的先进分子……90多年来,我们党的党员数量不断增长,党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大。
90年光辉历程告诉我们,因为追求先进和纯洁,我们党才能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才能吸引亿万民众的追随,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强领导核心;也正是因为不断把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才确保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使我们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在时代风云变幻的今天,在党员数量和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的新形势下,管党治党的任务更加艰巨,保持队伍纯洁性的问题更加突出地摆在我们面前。当前,我们党的队伍总体上是纯洁、团结、有战斗力的,但也面临严峻挑战。有的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不够,发展党员、选拔任用干部把关不严,使我们党面临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问题严重损害党的纯洁性,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巩固和执政使命实现。
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归根到底要靠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来保证。列宁有句名言:‚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 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需要严把入口、疏通出口。一方面要把好入口关,防止徒有其名的党员‚混‛进党内。重视思想上入党,重视党员质量,成熟一个发展一个,把社会各领域各阶层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但也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给动机不纯、操守不洁者可乘之机。另一方面要疏通出口,建立党员、干部退出机制,及时清除‚害群之马‛,解决党员、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问题。2010年,有3.2万名党员出党,绝大部分是被开除的。及时清除肌体上的‚毒瘤‛,我们党才有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纯洁,关键是‚练好内功‛,提高党自身的‚免疫力‛。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靠日常教育管理来维护,做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严格的教育管理;需要把好选人用人关,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形成结构合理、人才辈出、朝气蓬勃的干部队伍;需要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抓好队伍建设,强壮党的肌体,才能自觉抵制金钱物欲和腐朽思想的侵蚀,使党员干部思想更成熟、党性更坚强、品德更高尚,使党组织更团结巩固,更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和纯洁,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基础和依托。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抓手,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我们的队伍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我们的党才能始终引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保持作风纯洁,密切血肉联系
——四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8日 01 版)
作风是一个政党的形象,它反映着党员和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体现了政治素质、个人品德和精神境界。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胡锦涛同志强调要‚大力保持党员、干部作风纯洁‛。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作风纯洁是党的纯洁性的具体体现,必须将作风纯洁作为衡量和检验党的纯洁性最直接最现实的标准。
执政党的作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回望90年光辉历程,纯洁的作风是我们党始终能得人心、聚民力的重要原因。井冈山时期,‚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也当粮‛,党的领导同志也是一身补丁、一双草鞋;延安时期,毛泽东革除迎来送往的‚官场‛礼节,‚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新中国成立后,从焦裕禄到杨善洲,从雷锋到郭明义,无数党员、干部以优良作风造福于民、取信于民。无论是密切联系群众,还是理论联系实际、批评与自我批评,无不体现着党的纯洁性,是我们永远不能丢的传家宝。
保持作风纯洁,核心问题是强化宗旨意识,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伟大事业,失去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就会失去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一切工作将无从谈起。
当前,还有少数党员、干部作风不正,宗旨意识淡薄,对群众利益漠不关心,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不敢碰矛盾、不去着力解决问题。社会转型期,群众对自身利益更自觉、更敏感,党员干部10
面临的压力更大、诱惑更多,保持作风纯洁,是我们能否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的关键。
保持作风纯洁,群众路线是‚指南针‛。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如何更好地走进群众、走进基层?思想意识多元多变,如何增进党群、干群互信和共识?利益博弈日趋加剧,如何协调不同关切和诉求?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把握好群众路线这个根本遵循,了解实情察民意,加强沟通听民声,办事公道聚民心。
保持作风纯洁,群众利益是‚试金石‛。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作风纯洁的基本要求。做决策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站在人民立场上、从群众利益出发;干工作时问一问,自己是不是在为人民谋利益,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才是群众期盼的纯洁作风。
党员、干部只有以更高标准要求自己,才能保持作风纯洁,加强党群干群关系。要坚持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作风。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尤其要正确对待各方面批评意见,坚决反对压制批评甚至打击报复的行为。
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无论是抓住发展关键期的机遇,还是应对矛盾凸显期的挑战,都迫切要求党员、干部保持作风纯洁、密切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这样,党的宗旨才能得到最切实的体现,国家才能获得最持久的发展动力。
保持清正廉洁,恪守为政底线
——五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19日 01 版)
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是共产党人的做人之本;洁身自好、克己奉公,是领导干部的从政之基。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从应对新形势下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出发,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大力保持党员、干部清正廉洁。这一重要论断旗臶鲜明地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着力点,一以贯之地体现了我们党反对腐败的决心与信心,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部署,更是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的严肃要求。
党的纯洁性同一切腐败现象是根本对立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消极腐败现象与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水火不容,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愿背11
道而驰,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一些国家和政权垮台的事实也反复证明,如果腐败得不到有效治理,就会丧失人民信任和支持,就有亡党亡国的危险。
清正廉洁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基本要求。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高度来看,我们党经受考验、化解危险,最根本的是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就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正因如此,在90多年来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防止和反对党员干部腐化变质,始终注意保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当前,我们党员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但也要看到所面临的不少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党员干部为政不廉,无视廉洁自律要求,少数人利用职权谋取非法利益,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易发多发,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然严重。当前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呈现出成效明显和问题突出并存、防治力度加大和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并存、群众对反腐败期望值不断上升和腐败现象短期内难以根治并存的总体态势,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保持党的纯洁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要守住清正廉洁的底线,保持党的纯洁性,必须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各项规定,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经常对照这些规定进行自查,凡是规定不准做的事项绝对不能做,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必须坚决查办腐败案件,健全及时揭露腐败机制,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的力度,努力遏制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势头;必须加强警示教育,通过加强案件剖析和案件通报工作,使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从中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政者,正也‛。恪守清正廉洁的为政底线,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必须把反腐倡廉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既扎实抓好各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又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定信心、扎实工作,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强化监督纪律,筑牢反腐防线
——六论学习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讲话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1月20日 01 版)
严格的监督和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优势。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根据历史经验指出:‚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在新的历12
史条件下,胡锦涛同志从防止党员干部腐化变质、维护党的纯洁性的高度,再次重申了监督和纪律的极端重要性。
对于一个拥有8000万党员的大党来说,严格的监督和严明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有力保证。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认真贯彻执行,我们党就不可能有统一的意志,不可能有战斗力;如果对中央三令五申的禁令和规章臵若罔闻,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们这个党就会被搞散,甚至丧失执政能力。
党的纪律不允许任何特权和腐败的存在。坚决惩治腐败,就要严格执行党的纪律,严格遵守党章和其他党内法规,对违反纪律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坚决改变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执行纪律失之于软、失之于宽的状况。只有做到纪律面前人人平等、遵守纪律没有特权、执行纪律没有例外,以权谋私、违纪违法等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被铲除。
腐败的本质是权钱交易,对权力进行有效监督,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核心内容。作为领导全国人民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我们党掌握着管理国家的权力。能否对权力加以有效的监督,直接关系党的形象和威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近年来,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有的甚至日趋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没有跟上。
因此,筑牢反腐防线,不仅要有严明的纪律,同时要有严格的监督,做到权力行使到哪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让监督始终与权力同行,防止人民赋予的权力岗位化、岗位形成的权力个人化、个人掌握的权力商品化,确保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没有广泛的党内民主,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党内监督与制约。筑牢反腐防线,就要强化党内民主监督,加强普通党员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加强党员干部对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的监督,加强领导班子成员对第一把手的监督和领导班子内部监督,防止由少数人专断所导致的腐败。
公开是监督的前提,知情是监督的保证。筑牢反腐防线,就要推进党务公开,让党员、群众全面了解和有序参与党内事务,明确权力边界,规范权力行为,防止权力滥用,确保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
舆论监督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健全监督机制,不仅要强化自上而下、左右制约的监督,还要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加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筑牢反腐防线,就要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正确对待舆论监督、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创造条件、拓宽渠道方便群众监督,培植反腐败斗争的深厚基础。
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到‚跳出历史周期律‛,再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90年来,监督和纪律始终是我们党的制胜法宝。大力加强监督和严明纪律,更好地筑牢反腐防线,13
我们党一定能够解决好防腐拒变的历史性课题,以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社论)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2日 01 版)
龙年伊始,万象更新。今天,本报全文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九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紧紧围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这个中心任务,突出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必将大大推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农业农村基础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八连快‛。实践证明,这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是‚三农‛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2011年,可以说是农业农村发展整体提速、全线飘红的一年,是农民顺心、农村祥和的一年,也是本世纪以来总体发展最好的一年。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为管理好通胀预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赢得了战略主动,为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大局作出了突出贡献。
好形势来之不易,应当倍加珍惜。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在连年增产增收之后,出现滑坡拐点的几率在累积、风险在上升;在高成本下继续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约束很多;在高基数上延续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难度很大。更要看到,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于通过科技创新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站在高起点,再续‚黄金期‛,做好新形势下的农业农村工作,就必须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必须把农业科技摆上更加突出的位臵,明确方向,突出重点,面向产业需求,着眼长远发展,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问题;下大气力强化农技推广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推动农业科技14
跨越发展。必须继续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生态保护,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稳中求进,必须避免农业出现闪失,避免主要农产品供给出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务必始终保持清醒认识,绝不能因为连续多年增产增收而思想麻痹,绝不能因为农村面貌有所改善而投入减弱,绝不能因为农村发展持续向好而工作松懈。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始终绷紧‚三农‛这根弦,坚定信心,乘势而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力争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开创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领导干部要有历史担当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一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6日 01 版)
随着地方各级领导班子换届,一大批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陆续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形成新的领导集体。时代有新要求,人民有新期待,新班子如何造就新气象?首要一点,是自觉树立从政道德,也就是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常修为政之德‛。
老百姓中流传一段话:‚有德有才,大胆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坚决不用‛。群众为何如此看重政德?因为作为政德主体的领导干部,不同程度地掌握着党的领导权和国家权力。一般人无德,影响再大也可想见;主政一方的领导干部失德,则会损害社会进步、危害人民利益、贻害党的事业。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一个领导干部是否有政德,看的是他对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是真心拥护,还是虚与委蛇;对中央决策部署是认真执行,还是阳奉阴违;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清醒坚定,还是模糊动摇;对人民群众是满怀真情,还是感情淡漠;在急难险重任务前是挺身而出,还是临阵退缩;在矛盾纠纷问题前是迎难而上,还是明哲保身;对个人名利是淡泊处之,还是热衷追逐;在道德操守上是慎独慎微,还是言行不一。概言之,看他能否正确处理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虚与实的关系,把握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说到底,看他是否能有共产党人的历史担当。
今天的中国,正处千年未有的大变革中,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挑战,执政党的领导干部,最大的政德就是历史担当。思想政治领域风云激荡,没有自觉的政治担当,如何能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改革开放的坚定信心,熔铸到执政兴国的政治实践中?转型期15
中国矛盾不断积累叠加,没有自觉的社会担当,如何能攻坚克难化解社会问题、激流勇进突破发展瓶颈、不畏艰险推动改革大业?精神文化阵地百舸争流,没有自觉的文化担当,如何能凝聚社会共识、重振民族精神、建设文化强国?
‚文革‛中小平同志曾两陷逆境,但他再度出来工作时,仍决然表示:‚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正是一代代共产党人的选择与担当,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开天辟地的伟业、改革开放中国激荡人心的篇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中国举世瞩目的辉煌。权既为民所赋,当为民所用,这是最深刻的为政之德、最根本的党性修养。
一个干部被推选到领导岗位上,意味着个人的机遇,更预示着历史的责任。今年是小平同志南方谈话20周年,面对日益峻迫的‚发展以后的问题‛,面对‚四大危险‛与‚四大考验‛,我们党所承担的领导责任,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为繁重,这一代领导干部必须有更大的历史担当,考虑的不能只是眼前的平稳发展,更应有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倘若只计个人得失,遇到矛盾绕着走,碰到问题不敢抓,面对风险不敢闯,不敢作为做庸官;倘若热衷表面文章,大张旗鼓弄虚,花团锦簇作秀,不愿作为做昏官;倘若在其位不谋其政,上不能利党,下无以益民,无所作为做懒官;甚至弄公权以谋其私,贪赃枉法,胡乱作为做贪官,则不仅损害党和政府形象,更会让人民丧失信心。
有政德才会有政绩。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党委完成换届,今年还将有17个省区市党委要进行换届,地方人大、政府、政协换届也将全面展开。各地选拔新班子时,要将政德作为重要标准;换届后的新班子,更该认真思考:为政之德如何修?
是与非不容含糊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二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08日 01 版)
我是谁?为了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对这些根本性、原则性问题的回答,关系到抱有怎样的理想信仰、秉持怎样的根本宗旨、选择怎样的方向道路。在这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旗臶鲜明地坚持‚是‛、反对‚非‛,是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
是与非的问题,说到底是如何认识党、如何认识人民、如何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问题。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了绝大多数人的政党。无论是革命、建设还是改革,90年艰辛探索始终铭刻人民利益;无论是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还是根本宗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亿万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是坚定了是与非的选择,也才是把握住了最根本的政德——16
作为执政党的领导干部,倘不能‚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连封建社会的‚清官之德‛都不能比,遑论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信念。
有人认为,谈理想太远、谈信念太玄、谈宗旨太泛,是非问题抽象、空洞、刻板。这种看法,反映的正是是非观的模糊。
面对不同利益诉求,是站在少数人立场,还是站在大多数人立场?面对复杂发展局面,是着眼一时一地,还是着眼全局长远?对不良现象是站出来压下去,还是退避三舍明哲保身?对矛盾问题是说真话办实事,还是文过饰非敷衍塞责?是非问题并非‚高高在上‛,政德问题更非‚虚无缥缈‛,其实就体现在对一个上访者、一家拆迁户、一条排污管甚至一张购物卡的态度之中。
也有人认为,时代条件变了,是非问题不再是‚大是大非‛,而是‚似是而非‛、‚似非而是‛。实际上,面对全球化、信息化的开放执政环境,处身利益诉求、矛盾问题交织互联的转型发展时期,是非问题更尖锐、更复杂。口号可以少喊,但群众立场不能动摇;信仰不靠形式,但自我要求不能放松;思想可以多元,但核心价值不能跑偏。不能坚守宗旨、坚定信仰、坚持真理,如何更敏锐地洞察具体问题、更深刻地体认群众利益,又如何头脑清醒、站稳脚跟,真正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
是非问题直接体现政德,深刻决定着领导干部能否领导科学发展、能否切合民心民意、能否完成执政使命。现实中,那些‚这也可以,那也可以‛的‚稀泥干部‛,那些‚盯着位子、想着票子‛的‚禄蠹干部‛,那些‚你算什么,他算什么‛的‚霸王干部‛,那些‚拿点应当,贪点没事‛的‚蛀虫干部‛,作风不正、立场不稳甚至违法乱纪的背后,正是丧失理想信念、丢失原则立场,在是与非上的含糊和动摇,甚至触碰了政德底线。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命题,每一代人都要给出自己的回答。民主革命时期,无数党员以‚实践其所信,厉行其所知‛,谱出‚求真‛篇章;改革开放之初,讨论真理标准、平反冤假错案,写下‚求是‛答卷。今天,领导干部只有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惑,在是非抉择中筑牢政德的基石,才能永远赢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
公与私岂能混淆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三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0日 01 版)
领导干部从走上岗位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着公与私的考验。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克己奉公、一心为民,是对领导干部政德的基本要求。
‚政在去私,私不去则公道亡‛。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着权力,掌管着公共资源,公私分明、秉公用权,是起码的政治道德和为政职守;以权谋私、损公肥私,既为老百姓所不容,也难逃党纪国法的制裁。
做人诚为本,政德廉为先。这些年来,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现象,其根本特征就是以权谋私。个人与公家‚彼此不分‛,合法与非法利益界限模糊,这种混淆公私,把职权当特权、用公权换私利的现象,不仅是导致腐败的重要诱因,更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背道而驰。
当然,我们强调公私分明,并非否认个人正当权益。领导干部有正常的家庭生活,也有正常的社会交往,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领导干部的物质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也应该逐步得到改善。但这种改善必须遵循法律、符合政策,绝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经营自己的安乐窝。
‚恋亲,但不为亲徇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牺牲了六位亲人,在革命胜利后却为自己定下了与亲友交往三原则。有个人利益,不徇私方才难能可贵;有亲朋好友,持公心更显为政之德。所谓政德,关键的一点是看执政者如何对待手中的权力。如果一事当前,首先考虑亲朋故旧,或者小团体利益,把个人或小团体的利益凌驾于党和人民利益之上,那么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公道正派,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执政为民。
历史经验表明,一些政党或政治集团之所以人亡政息,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执政后利用手中权力谋取个人或小集团私利,与人民群众尖锐对立,最终被人民所抛弃。我们常说,共产党执政,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我们党?在极其残酷的战争环境下,老百姓为什么拼死支持我们党?在经济环境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老百姓为什么拥护我们党?就是因为在90年的风雨历程中,我们谋求的不是党的私利,不是党员干部的特殊利益,而是‚把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摆在自己的私人利益之上‛。这是极其朴素的真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手中掌握权力的领导干部,更要时刻自省自警:热衷追逐个人利益或小集团利益,怎能兑现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又如何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
‚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尔。‛如果说公而忘私是崇高境界,那么公私分明就是领导干部的基本职业操守。换届之际,新的领导班子和成员,如何自觉抵御社会各种诱惑对权力的侵蚀,如何不为私欲所动,不为私情所困,自觉做到履行职责为公,行使权力为民,人民在注视,时代在考验。
真与假衡量政治原则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四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01 版)
毛泽东同志强调共产党‚靠实事求是吃饭‛,邓小平同志提倡共产党人做‚实事求是派‛。求真理、讲真话、做实事,不仅是镌刻于党旗之上的政治理念,也是衡量政治原则的重要维度,更是政德修养的现实支点。
在复杂的执政环境中,看一个干部是否实事求是、求真务实,就要看其干事创业,是真抓实干,还是弄虚作假?问题矛盾面前,是说真话出实招,还是说假话躲着走?社会监督之下,是言行一致还是言行不一?‚真与假‛之间,折射出一个领导干部,对党是否忠诚老实,对人民是否真诚服务,对改革发展事业是否勇于担当。
当前,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说假话、办假事、造假数字、搞假政绩的现象不少。比如,积弊丛生,却视而不见一味‚报喜不报忧‛;工作失误,却文过饰非,拒绝批评;成绩有限,却大吹大擂进行‚数字注水‛。工作造假,思想作伪,社会就失真,不仅影响当地发展,损害群众利益,还造成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流失,对社会风气也产生严重误导。
‚假‛字作祟,根子还在‚私‛字当头,问题常在政德不修。不珍惜在任机会实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一门心思想着官如何越做越大,反映了一些干部面对权力私欲膨胀;不鼓起改革勇气攻坚克难,却想着如何争功推过,求得‚太平无事‛,说明了面对问题精神懈怠;不真情关心群众冷暖忧乐,而一门心思试图引起‚上头注意‛,暴露了面对群众感情冷漠。为政以德,无欲则刚,无私则直。一旦受私心杂念摆布、为功名利禄所惑,就难免突破政德底线,导致权力观、政绩观、群众观扭曲变质,催生和放任说假话、办假事等错误言行。
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也应看到,说假造假之风的泛滥,与风气不正、导向有误的政治生态不无关系。在一些地方,讲真话者被‚收拾‛受排挤,干实事者被忽视受冷落,‚数字出官,官出数字‛形成恶性循环,少数领导干部听不得逆耳之言,这说明提倡讲真话、做实事,也需要创造真话真言的发声环境,提供真抓实干的动力保障。
‚老实人,敢讲真话的人,归根到底,于人民事业有利,于自己也不吃亏。‛古往今来,这是为政的真经。
换届之际,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人民更加呼唤讲真话、做实事的‚老实人‛。对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来说,这也是非常紧迫的政德修养课题:如何讲真话、讲实话,带头做光明磊落、襟怀坦荡的人?如何言必信、行必果,带头做言行一致、诚实守信的人?如何明是非、辨真伪,带19
头做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人?当‚头皮硬‛的‚顶真‛干部多起来,‚脚跟软‛的‚风派‛人物少下去,党内才会形成讲真话、做实事的好风气,整个社会风气才会跟着好转,才能让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人民的眼前为之一亮。
奋力推进创先争优
——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系列评论之三十四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02 版)
党中央高度重视创先争优活动。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多次作出指示,为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创先争优活动围绕目标,把握节奏,深入推进,为‚十二五‛良好开局提供动力和保证,书写了创先争优的新篇章。
回顾2011年的创先争优活动,工作成效显著,成绩可圈可点。推动党政机关干部下基层、接地气,将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小巷里弄田间地头。党群共建创先争优,形成全社会齐争共创的良好局面。学习以文建明、杨善洲为代表的时代先锋,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普遍开展领导点评和群众评议,激发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创先争优的自觉性责任感。
特别是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三亮三比三评‛为抓手,开展多种形式的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让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全国共有50个部门467万个窗口、105万个基层党组织、1433万名党员、7272万名从业人员积极投身到活动中来。公安系统深入开展‚大走访‛开门评警活动,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交通运输系统开展‚微笑服务、温馨交通‛品牌创建活动,力争让旅客走得了、走得好;工商、质检系统创建‚文明服务窗口‛,加大督查力度,不断解决食品安全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医药卫生系统对照‚三好一满意‛标准,努力解决‚看病难、看病贵‛……各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以群众满意为导向,找差距、转作风、办实事、提效能。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年来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本职岗位融为一体,才能激发基层组织和党员履职尽责的内生动力;只有拿出改进工作的诚意和行动,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只有将各部门齐抓共创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结合起来,创先争优的价值取向才能转化为全社会‚同频共振‛的伟大实践。2011年组织工作满意度调查显示,创先争优活动分值为84.58分,比上年提高了1.65分,在12项党建工作测评中位居第一。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成就未来。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而艰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加强基层组织,深化为民服务,推动干部下基层,全面落实创先争优活动的总要求。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措施,奋力推进创先争优,以优异成绩向党的十八大献礼!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3日 02 版)
物质丰盈之后,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怎样满足?面对思想观念多元多样,道德建设如何坚持正确方向?量的增长积累到一定阶段后,发展靠什么获得更有力的支撑?身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思想、新事物不断涌现,新矛盾、新问题不容回避,每个党员、各级党组织都可能面临‚本领恐慌‛。
‚突围‛的力量源自学习。政党在学习中成熟,国家在学习中进步,民族在学习中成长。对于个人来说,抓住了学习,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才能适应时代变化,跟上时代脚步。对于一个政党来说,把学习作为一种精神追求,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不断总结群众创造的新认识新经验,才可能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个有着90多年历史的政党,我们党从诞生那天起,就有着高度自觉的学习意识。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既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宝贵历史经验,也是我们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重要力量源泉。在每一个大变动、大转折、大发展的历史时期,我们党总是向全党发出学习的号召。从革命年代毛泽东提出,‚把全党变成一个大学校‛,全党的同志‚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到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强调,‚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学习始终是我们党保持优势、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一个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热潮,正在380万个基层党组织、8000多万名党员中蓬勃兴起。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我们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首创之举‛。将学习组织化、制度化、长期化,既要解决‚知识断档‛、克服‚本领恐慌‛,更是通过学习强化党组织的共同意志,在因应时代变革、顺应发展要求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
让学习成为一种精神追求,各级党组织创造了丰富的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先进经验。从实施领导干部‚排头兵工程‛,到建设‚学习—思考—创新三位一体‛学习型党组织体验中心;从健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到共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经验,在学习中谋发展、抓工作、解难题,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工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正是在这样的努力追求中,党员的各方面素质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执政能力不断增强,全党的思想政治科学文化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面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我们必须完成‚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时代命题,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予以强化,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予以实施,作为保持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关21
键环节予以坚持。在回答这一时代命题的进程中,全体党员同志都应更加乐于学习、善于学习,在‚强身健体‛中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好地担当责任和使命。
切实加强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的领导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4日 01 版)
做好党的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组织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圆满完成。
要统筹安排、精心组织。代表选举工作任务重、要求高、程序严,政治性、政策性很强。各选举单位党委(工委、党组)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主要领导要亲自抓。组织、宣传等党委职能部门和纪检机关,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协同工作,履行好各自职责。组织部门承担着代表选举的具体组织工作,要严格执行程序规定,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加强工作指导,抓好任务落实,重大问题及时向党委汇报,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
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这次代表选举,党员领导干部代表名额适当减少,实行差额考察、差额选举,没有被推荐提名的、被提名而没有当选的同志会相对增多。各选举单位要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和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要教育引导党员把发扬党内民主与贯彻党的主张统一起来,以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不投感情票、人缘票、地域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正确对待推荐提名和选举结果,正确对待落选同志,鼓励没有被推荐提名或没有当选的同志放下思想包袱,继续做好工作,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
要加强代表选举工作的全程监督。十八大代表选举,全党上下、干部群众高度关注,如果在代表选举产生过程中出现不正之风,将严重影响党的威信,败坏党的形象。各级党委必须以坚决的态度、过硬的措施,确保十八大代表选举工作风清气正。要坚持教育在先、警示在先、预防在先,针对代表选举工作中易发不正之风的部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坚决防止拉票贿选、个人说了算等问题发生。对出现的违纪行为等不正之风,要严肃查处,典型案例要及时通报。要重视党员群众的来信来访,对反映代表人选的有关问题,凡是线索清楚的,一定要认真核查。同时,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开展代表选举工作宣传,广泛宣传履行党章、发扬民主、加强领导、选好选优的新做法新举措,宣传十八大代表的政治先进性和党员代表性,宣传生产和工作第一线代表的先进模范事迹,为代表选举工作顺利进行、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加强自主创新 促进方式转变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5日 02 版)
2月14日,党中央国务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自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谢家麟院士、吴良镛院士颁发奖励证书,一批优秀的科技成果受到表彰。我们谨向荣获2011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者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十二年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发展的殷切期望。十二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不辱使命,奋勇攻关,取得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支撑经济发展、提升综合国力、改善民生发挥了巨大作用,为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根本的是要靠科技的力量,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国家要保持充满活力、持续向上的发展态势,关键是要跟上世界科技革命和新兴产业发展潮流,不断形成新的战略支点。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充分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紧紧抓住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带来的战略机遇,时时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谋求经济长远发展主动权,形成长期竞争优势,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科学技术是人类智慧的精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我们不仅要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还要把自主创新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攀高峰的科学精神,发扬学术民主,倡导百家争鸣,鼓励创新,宽容失败,为科技进步和优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的科技队伍,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科技成果只有转变为新型的生产方式和产业,才能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必须把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作为‚十二五‛时期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要大力增强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大幅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要建立健全企业主导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鼓励企业协作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要鼓励广大科研人员、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同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升企业和产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臵和有效利用,推动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要坚定不移地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保护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动力,激发创新活力。
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建设创新型国家、坚持创新驱动,不仅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科技需求,也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相信全国的科技工作者会再接再厉、勇攀高峰,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实与虚考验人品党性 ——换届之际谈政德之五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6日 01 版)
是干出硬邦邦的‚实绩‛,还是制造虚幻的‚泡沫‛?这道看似简单的选择题,有些干部未必能做得令人信服。
有的地方只热衷大手笔的‚形象工程‛,其他的则统统让路;有的地方只重显绩不重潜绩,看得见的做得很漂亮,看不见的则粗制滥造;有的干部想的是‚自己种树自己乘凉‛,为求任上见效,哪怕竭泽而渔。不重‚实绩‛重‚虚功‛,是领导作风不正的一个突出表现。
实与虚不只检验作风,更照鉴人品,考量党性。只有思想实、干事实、为人实,才能得到群众的真心拥护;如果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待人做事不实在、耍滑头,就干不好事业、得不到拥护。群众最反感这样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搞短期行为,宁可‚做势‛不愿‚做事‛;在事业上不下功夫,搞小团体利益不遗余力,做形象工程劳民伤财;在人际交往中庸俗成风,吹吹拍拍拉关系,拉拉扯扯搞圈子,不讲原则讲意气。对于这些不良作风,人民群众不仅反感,而且厌恶。
‚泡沫‛的特点就是好看,甚至还顶着五颜六色的光环,乍一看能力了得、硕果累累,很能唬人。一些地方和干部喜欢制造‚泡沫‛,目的就是为自己捞取升迁的‚资本‛。有的‚泡沫‛破裂后留下巨大后遗症,造‚泡沫‛的人也很难受到追究。如果总是虚功常奏效,实绩难建功,难免在社会上推助‚投机钻营者得利‛的恶劣风气。我们常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执政党的领导干部而言,还应‚为政一时,教化一方‛。党风正则民风淳,政德影响公德。领导干部以为政之德表率乡里,忠诚践行宗旨信念,社会风气能不淳厚?德有高标,官有榜样,民必勤劳正直善良,党的事业才会有保障。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热衷制造‚泡沫‛的干部,不是认识上出了问题,也不是能力上出了问题,说到底是丢弃了基本党性、丧失了起码的政德。小平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也没有。我们正处于发展转轨期、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执政兴国靠的是求真务实,实功虚做只会让发展陷入停滞、问题不断积累、矛盾更加尖锐。
干部换届是事业的继往开来。要真正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实与虚‛问题,必须用好考核评价这个杠杆,科学分析、准确评价干部的德才与实绩,真正让实干苦干、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工作飘浮、投机取巧的人受到批评和惩戒。新任领导干部更要讲党性、重品行,从一开始就做好求真务实的文章。
干部之德在为民 ——换届之际说政德之六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17日 01 版)
同样为官一任,为什么有的人如过眼云烟,没能给老百姓留下什么印象,而县委书记谷文昌病逝30余年,他工作过的福建东山,每到清明‚先祭谷公,后祭祖宗‛仍是当地习俗?同样是‚能人‛,为什么有的人利令智昏,从权力顶点摔下马来,被老百姓钉在耻辱柱上,而‚甘当人民马前卒‛的小岗村支书沈浩却人去声犹在,永远留在人民的心中?
答案很简单,干部之德在为民。领导干部只有真正把人民利益臵于心中最高位臵,只有准确把握‚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才能干出让群众满意的政绩,不负为政之德,获得百姓拥戴。
我们党选拔领导干部,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德何以如此重要?因为,‚才‛虽是‚德‛的支撑,但‚德‛才是‚才之帅‛,决定着‚才之用‛。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以人为本,权为民所用;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利为民所谋。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会冒出‚替党说话还是替人民说话‛的雷人雷语;模糊了‚群众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就会纵容‚强拆血拆‛的悲剧发生;不尊重百姓意愿、不了解民众需求,就难免让‚惠民工程‛变成‚伤民工程‛甚至‚败家工程‛;失去了群众的监督,‚能干‛就可能一步步滑向‚能贪‛。最终只能是,失了官德,伤了民心,自己也身败名裂。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执政为民‛始终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最大政德。对百姓而言,衡量党性的纯洁度、评价领导干部的好与坏,尺子永远只有一把,就是百姓的生活能否切实改善,人民的幸福指数能否稳定提升。当前,领导干部的政德问题,主要表现在对待是与非、公与私、真与假、实与虚的态度和行动上。说到底,干部之德在为民,是与非的分界线,是群众利益是否放在心上了;公与私的分水岭,是百姓立场能否站稳了;真与假的试金石,是群众观念是否树立了;实与虚的检验剂,是老百姓是否得到实惠了。
一个领导干部,一任地方官员,干不干事、为谁干事、怎么干事,群众的眼睛最雪亮,感受最直接。只会耍嘴皮,不愿干实事,老百姓不会买账;热衷形象工程,群众的急难愁事却‚选择性治25
理‛,老百姓不会欢迎;只顾眼前利益,牺牲子孙后代,老百姓不会满意。至于那些沉溺于灯红酒绿、声色犬马、私欲膨胀、中饱私囊者,老百姓更不会容忍。所以,干部之德如何考察得准、考察得实,选拔的人对群众到底有没有感情,就得到群众中去,听听他们怎么说、怎么看。
今天的社会,改革攻坚,社会转型、矛盾凸显。领导干部的政德要求,日显重要。为政者只有‚常修为政之德‛,坚定‚干部之德在为民‛,才能始终坚守正确的政绩观;也只有符合‚政德‛的成绩,才会被历史和人民肯定。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牢记这个根本,肩负起历史责任,党的事业才能生机勃勃,国家的未来才能更加美好。
为乐学勤学善学提供不竭动力 ——论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7日 01 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决定学习效果。面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时代课题,同样需要注重方式方法,不断提高科学化水平。
当前,在全党蓬勃开展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正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干部和党组织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有些党员干部热衷应酬不勤学,有的装点门面不真学,有的浅尝辄止不深学,有的学用脱节不善学。有的党组织缺乏制度支撑,学习任务不落实;有的党组织思路闭塞、方法陈旧,学习吸引力不足;有的党组织重形式轻内容,学习效果不佳。这些问题,既暴露了一些党员干部对学习的思想认识问题,也折射出提高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破解的现实课题。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优良学风是灵魂。作为执政党,我们的学习不应只是书生论政,而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在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需要引导党员干部把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统一起来,紧密联系改革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来学,紧密联系群众生产生活的现实关切来学,紧密联系自身改造和提升执政能力来学,这样才能认识学习的紧迫性,增强自觉性,体现针对性,真正做到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科学制度是保障。小平同志曾提醒全党:‚要把学习搞好,认真建立学习制度。‛衡量一个党组织是不是学习型党组织,很重要的一条标准,就是看有没有科学完备、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从近年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实践来看,学习靠自觉,更靠制度。有了完善而管用的学习管理、督查、考核等方面的制度,才能把学习由‚软任务‛变成‚硬约束‛,由‚一阵风‛变成‚常态化‛,由‚单个学‛变成‚团队学‛,从而为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供根本保障。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改革创新是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新形势下的学习型党组织建设,需要与时俱进,创新学习理念,彰显学习魅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内容上,对接党员干部的知识需求,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才能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在学习方式上,采用互动式学习、研究式学习、共享式学习等形式,不断探索适用有效的学习形式,才能持续点燃学习热情;在学习载体上,既用好传统学习载体,又善用信息技术新平台,积极拓展学习阵地,才能不断开发学习潜能。
学无止境,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永远都不是‚完成时‛,而是‚进行时‛。我们应再接再厉,牢牢抓住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科学化的现实支点,大力改造学风,完善学习制度,加强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奋力开拓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新境界。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任仲平
《 人民日报 》(2012年02月28日 01 版)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27
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三)翻开共和国的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姓名,我们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精神的高地,那么,雷锋正是这一底色上闪耀的夺目亮色、这片高地上飘扬的鲜艳旗臶。而在雷锋之后,不同时代的‚雷锋‛,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有人落水,他跳进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拒绝亲人给的走私手表,即便被称作‚临时工‛也兢兢业业,这是‚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面对6000多户居民水电维修、房屋养护需求,一干20多年,笑着婉拒酬谢、耐心接受挑剔,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里弄中的‚新时代雷锋‛徐虎;
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多倍;开微博宣传雷锋精神,‚粉丝‛达到620多万,这是我们身边可感可触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
从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50年来,雷锋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社会变革的意识深处。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患;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的赞叹。如同一个磁场,雷锋精神把那些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纳入其中,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甚至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正是在一代又一代‚雷锋‛传棒接力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抵达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我们时代的社会风尚,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四)这是一种怎样的象征?
50年来,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曾被还原为骑摩托车、戴瑞士表、穿皮夹克的时尚青年。这样一个年轻战士,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伟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曾堵过枪眼,不曾拦过惊马……但他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幸福。他用短暂的一生,回答了植根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追问:‚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雷锋所提出的人生命题,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剧情‛。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为我们计算出‚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抢着驾驶车体高大、操作困难的推土机,忘了病痛在路过的工地上推起运砖小车……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如果能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就会有最宝贵的归属感,也才能释放最强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为我们澄清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这是雷锋最深入人心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一己,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可能只是帮助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细微之处方显精神。雷锋的一生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路径:伟大出于平凡,人皆可为圣贤。
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总有人一次次被雷锋打动,他的精神因此能超越时空、穿越时代;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小个子战士的灿烂笑容,依然要经历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拷问。
(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碾碎欧洲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让狄更斯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镀金时代‛,也面临贪污腐败盛行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精神危机。
而我们同样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徐本禹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最美妈妈‛用双臂托举的精神之花,也有彭宇诉讼引发的道德迷思。
当交换成为很多人的存在哲学,一切似乎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一切似乎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短长,‚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的物种。有人断言,雷锋早从社会上消失,换算成明码标价的各种服务。
当冷漠成为很多人的人生面具,意义和价值在怀疑中消解,行动与实践在质问中延宕。扶起跌倒老人会不会反被诬陷撞人?爱心捐助会不会反被贪污挪用?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中,有人感叹雷锋若在也寸步难行。
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在这种普遍的道德焦虑中,对雷锋的呼唤也从未停止。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学雷锋》网络游戏风行一时,时尚明星荧幕再现雷锋音容事迹……
一边是对雷锋的疏离、怀疑甚至解构,另一边却是对雷锋的认同、呼唤乃至回归。这样的矛盾,正凸显我们时代的道德困惑: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社会如何找到一种核心的价值?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个人如何构造一种心灵的支撑?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时代如何唤回一种实践的德行?
(六)‚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变动的时代,如何坚决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更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体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传递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再到今天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体国民的痛切思考,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探寻中,雷锋精神再次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主体人格提升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特殊品格;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需要以这种‚精神原型‛为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为深刻转型的社会,寻找一种心灵动力。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这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一环,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七)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雷锋‛代表了什么?‚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雷锋命题‛需要怎样的答案?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公民需要以精神信仰作为人生灯塔,需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需要敬业创新的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就是公民精神,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我们需要秉持公民精神,正如雷锋一样,他不会袖手旁观社会的发展,而是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他会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是权衡再三退避三舍;他会把奉献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会对他人保持诚信、友爱甚至谦卑,而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一个社会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公民意识,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包含着一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文关爱和家国情怀。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八)1962年8月10日,雷锋写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续写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汇聚成荡气回肠的‚中国精神‛,那个在部队营房前不幸倒下的身影从未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视线——
他就在六盘山下武警某部一连官兵们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的奉献中,他就在北京东四七条小学孩子们19年不避寒暑义务服务的坚持里,他就在长江边大学生们接力救人搭成的人链中,他就在白方礼老人艰难蹬行的‚支教三轮‛上,他就在陈贤妹面对无助孩子‚救人最重要‛的一闪念,他就在‚最帅警察‛挺身接住坠桥青年的一瞬间。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勇气,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为雷锋阐释的‚自我与他人‛增添了时代的温度。这个时代,有放弃‚体面工作‛帮助麻风病康复者的大学生司占杰,有离开大城市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的年轻白领李英强,汶川地震后10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百万青年人热情服务……价值、奉献,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价值,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把雷锋描绘的‚有限与无限‛光大出生命的力量。当上不起学的孩子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中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当西部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内响起支教者的爱心合唱,当青岛募捐册上成千上万的‚微尘‛奏响道德乐章……公民精神在实践中凸现了价值,雷锋精神在践行中丰富和升华。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坐标,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将雷锋注解的‚平凡与伟大‛演绎出崭新的内涵。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雪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这些普通人身上敬业奉献的精神,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
让抱怨者努力去改变,让迷茫者尽力去探寻,让批判者勉力去建设。正是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赓续了雷锋的精神,塑造了社会价值的内核,赋予了时代前行的信心。以雷锋之名,做中华民族传32
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是每个人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以雷锋之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先进分子道德觉悟,张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九)也许,你挤在上下班地铁的人潮中,不愿与他人视线相接;也许,你算计着住房的贷款、孩子的学费,无暇顾及更多的感受;也许,你关上窗锁上门驻守高楼,难以看到左邻右舍的笑脸……
即便这样,雷锋的召唤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
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可以做的——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一首简单的歌,敲开公益组织的大门填一张志愿者表格,或者只是给满身泥水挤上公共汽车的农民工一个温暖笑脸,甚至只是微博寻人、网上捐物的一次顺手转发。举手之间,你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
书写我们时代的精神史诗(社论)——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2日 01 版)
春天来到了,大地一片勃勃生机,公民的道德实践也呈现着新的图景。无论是志愿者们以‚这是我应该做的‛积极奉献,还是成千上万网友参与的‚微公益‛如火如荼,无论是部队官兵为驻地群众服务,还是城市街头屡屡闪现扶老助残的身影,雷锋,这个熟悉而温暖的名字,再一次唤起了亿万中国人的热情;‚学雷锋‛,这项影响深远的群众性活动,在今天依然展现着时代的魅力。
‚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以短暂的一生谱写了美丽动人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令人景仰的思想道德丰碑。近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雷锋精神在33
广大干部群众中传承弘扬,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
从舍身拦惊马救群众的解放军战士刘英俊,到长期扶助孤老、救危济困的‚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从坚守‚爱心之路‛的深圳义工丛飞,到把雷锋道路作为人生选择的‚当代雷锋‛郭明义,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行进中,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先进本色,内涵丰富、意蕴深刻,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心灵旗臶。
今天的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变革日新月异,思想观念日益多元,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凸显,思想道德建设面临新的情况。正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所指出的,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更为紧迫,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任务繁重。处在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关键时期,我们更加需要艰苦创业的奉献精神,更加需要处处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更加需要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
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弘扬雷锋精神,正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唤、文明进步的坚实阶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要求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正是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思想道德建设新形势、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思想道德基础的一项重大举措。
雷锋精神的生命力,就在于始终与每一个时代的社会发展、现实问题、精神需求相对接。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需要不断赋予雷锋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以引导人们升华爱国主义情怀,追求高尚的人生价值,自觉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上;就是要大力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以激发人们思想道德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改善人际关系,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千帆竞渡,百舸争流,学雷锋活动正在火热地开展着。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不仅应该是雷锋精神的倡导者,更应该是学雷锋的自觉践行者,这样才能顺应时代要求,不负群众期望。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像雷锋那样奋发进取,像雷锋那样敬业奉献,像雷锋那样有益于他人、社会和国家,共同书写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史诗!
弘扬雷锋精神 引领时代风尚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3日 01 版)
在学雷锋活动的热潮激荡神州大地之际,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决定授予鞍山钢铁集团工人郭明义同志‚当代雷锋‛荣誉称号。国家荣誉彰显道德价值,先进模范引领社会风尚,‚当代雷锋‛向我们走来,诠释了新时期对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吹响了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行动号角。
胡锦涛总书记曾对郭明义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批示:‚郭明义同志是助人为乐的道德模范,是新时期学习实践雷锋精神的优秀代表。要大力宣传和弘扬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品德,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站在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高度,深刻指出了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价值和时代意义,感召着广大人民像郭明义那样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为在新时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指明了方向。
‚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人生追求‛,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相当于全身血液的10多倍;15年里每天提前2小时上班,相当于多干了5年的工作量……30多年来,郭明义同志时时处处以雷锋为榜样,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关爱他人、无私奉献,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以点滴奉献汇聚成浩荡的爱心潮流。
郭明义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既体现着与雷锋精神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又具有改革开放的时代气质,赋予了雷锋精神新的内涵。从雷锋到郭明义,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生动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索取与奉献、平凡与崇高等人生课题,对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学雷锋、践行共产党员先进性,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精神的力量是伟大的。50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人物,‚当代雷锋‛郭明义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今天,无论是遍布全国的上百支郭明35
义爱心分队,还是郭明义微博上的680万‚粉丝‛,或是郭明义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泪流满面的听众,无不表明随着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越来越焕发出引领时代风尚的独特力量,越来越成为人们热切的心灵呼唤、强烈的道德自觉。
郭明义说过:‚只要去做,人人都是雷锋。‛郭明义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也非高不可攀,通过每一笔捐款、每一次献血、每一项业务攻关、每一个面对陌生人的微笑,他不断让人们感受到雷锋精神其实就在身边,更告诉人们学雷锋、做好事其实是‚人人可学、处处可为‛。‚当代雷锋‛郭明义的感人事迹及其引发的强烈社会效应启示我们:普通人身上蕴藏的道德力量何等伟大,平凡道德践行所创造的精神价值何其巨大。
时代需要行动者,社会需要热心人。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以郭明义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雷锋精神,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日常小事做起,争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共同建设我们时代的精神家园。
凝聚思想共识 合力攻坚克难(社论)——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3日 01 版)
伴着初春的暖意,来自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今天齐聚北京,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共商改革发展大计。我们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这次会议,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如何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建言献策,推动中国乘势而上?如何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献计出力,实现发展稳中求进?时代赋予人民政协光荣使命。我们相信,2000多名政协委员定会不负历史的期待和人民的重托。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世情国情,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协力、锐意进取,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统筹做好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崭新篇章。
一年来,人民政协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臶,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着眼于服务科学发展与实现自身科学发展,人民政协不断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进一步巩固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围绕主题主线献计出力,进一步凸显人民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优势和作用;增强文化自觉,发挥人才资源渠道优势,进一步明确人民政协参与文化建设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36
坚持群众路线履职为民,进一步协助党和政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广泛凝心聚力,拓展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同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团结,营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良好环境;坚持强基固本,加强自身建设,进一步推动人民政协事业实现新发展。
过去一年卓有成效的工作证明,以奋发有为的精神参政议政,人民政协大有可为。正是通过积极务实、科学创新的工作,人民政协以理论创新推动事业发展,以制度创新保障有序规范,以工作创新增强履职成效,在凝聚思想共识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推进科学发展上产生了有力影响,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创造了新鲜经验,在巩固和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上取得了可贵进展,不仅使人民政协事业开创了崭新局面,也为国家改革发展稳定贡献了力量。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党的十八大召开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做好今年政协的各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民政协的履职能力建设、议政建言质量、社会服务成效,直接关系各项工作的落实推进;人民政协发挥好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必将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更好地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改革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牢牢把握时代脉搏,才能凝聚社会共识;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才能推进国家进步。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任务,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合力攻坚,奋力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忠实反映人民意愿 切实推动国家进步(社论)——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5日 01 版)
沐浴着龙年春风,承载着人民重托,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今天在北京隆重开幕。来自全国各地区、各民族的近3000名人大代表齐集北京,依法履职,共商国是。我们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一年一度的人大会议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的会议,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开好这次会议,对于推动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推进改革开放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奋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我们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实现了‚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这些来之不易的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
过去一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大局开展工作。继续加强和改进立法工作,更加注重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更加注重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紧紧围绕推动‚十二五‛规划纲要顺利实施,继续加强和改进监督工作,更加紧扣大局、更加贴近民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以贯彻实施修改后的代表法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行职责,充分发挥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坚持服从服务于国家外交大局,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同外国议会和多边议会组织的友好往来,为推动国家关系全面发展、维护我国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强自身建设尤其是思想政治建设,提高人大工作质量和水平。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充分证明,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途径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的一年。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努力做好全年各项工作,巩固和发展‚十二五‛时期开局良好势头,对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面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就一定能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上迈出新步伐,在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上取得新成效,在代表服务、对外交往、自身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自己庄严职责的最重要活动,是人民群众表达意愿、实现有序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身后,站立着13亿中国人民。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和改革攻坚期,使人民意愿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为改革发展凝聚智慧力量,人大代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38
我们深信,人大代表一定能够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将本次大会开成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大会。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勇立时代潮头 展现巾帼风采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08日 04 版)
今天是‚三八‛国际妇女节。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向全国各族各界妇女致以良好的祝愿!向全世界的妇女姐妹表示亲切的问候!
纵观世界文明史,女性始终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占我国人口一半的广大女性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她们身上既秉承着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又鲜明地展示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时代女性精神。她们勇立时代潮头,为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着自己的美丽人生。
2012年是稳中求进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十八大,实施‚十二五‛规划进入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时代提供了广阔舞台,广大妇女大有可为。当前经济发展面临复杂严峻的形势,转方式、调结构任务十分繁重,各行各业妇女要自觉发扬主人翁精神,埋头苦干、争创一流,在服务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展现‚半边天‛的风采。创新社会管理是时代的要求,广大妇女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党和政府做好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并能应基层群众之需,发展各类妇女社会组织,主动承接社会功能。女性是创造精神财富的重要力量,广大妇女要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通过活跃在城乡基层的‚巾帼志愿者‛活动,以常态化的服务,壮大道德的力量,把温暖源源不断地输入社会肌体。
妇女的地位决定着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女群众利益的实现和权益的保护。去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妇女发展纲要,确定了未来1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目标和策略措施。这是惠及亿万妇女儿童福祉的具体举措,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应该看到,受历史和现实众多因素制约,我国妇女事业发展仍然面临不少问题。在我们身边,侵害妇女劳动权益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各个层面妇女参政议政比例总体偏低,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侵害农村妇女土地权益等现象时有发生,留守、流动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环境有待改善。妇女事业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工作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历史和实践证明,没有妇女的积极作用,就不可能有伟大的社会变革。各级党委政府要通过扎实的工作,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妇女群众的切身利益,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妇女主体地位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妇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价值,尽显巾帼风采。
引领乐学勤学善学的社会风尚 ——论从学习型政党到学习型社会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2日 04 版)
‚学习是提高人的能力的基本途径‛,历经十年实践的学习型社会建设,不仅激发了社会自觉学习、主动学习、坚持学习的源动力,在新形势下更获得了来自学习型党组织释放的新带动力。这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取得的令人振奋的变化。
在城市,在农村,在学校,学习型党组织带动起蓬勃的学习热潮。在山东淄博,870多家‚民生政策宣讲站‛为基层群众解答民生问题,各区县各具特色的‚村居讲堂‛传播党的理论。在吉林通榆,由青年农民刘福成创立的理论学习小组,以‚自找对象、自定时间、自选内容、自择方式‛的灵活学习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参与,帮助他们创业致富。在首都师范大学,8个理论社团、近百个理论小组,带动大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习、真信、真实践,推动他们发展成才。在各类学习型党组织的影响下,社会正展现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新气象、新面貌。
‚一个党组织就是一个战斗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臶。‛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就是坚持表率带头,使党组织成为学习的‚堡垒‛,使党员成为学习的‚旗臶‛。从时代发展的要求来看,建设学习型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一场影响深远的教育革命。作为引领中国发展的‚火车头‛,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决定了必须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带动整个社会的‚学习化‛进程,引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时代潮流。各级党组织和每一个党员干部,只有以‚能力不足‛和‚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与忧患感,去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才能推动一个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学而不用,知识与理论就停留在书斋里、书本中,学习就难以产生现实的影响力。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关键是坚持学以致用,把所学到的本领应用到实践中去。学以致用的效果,也是无声的语言,是最有力的带动。一些地方的实践表明,农村党员通过学习成为种植养殖能手,周围群众就会向党员学习寻找致富门路。城市社区党组织通过学习与实践创新了社会管理经验、解决了实际难题,其他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等也会结合实际在学习中追求创新。许多学习型党组织正是这样在学习的实践中一点一滴、一桩一件地带动周围的群众和其他组织,使全社会学习的良好风气不断形成。
发展奋进中的中国,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所要直面的矛盾问题,所要解决的课题难题,大多没有现成经验可参照,考验着党的执政能力,也考验着全社会的智慧本领。学习是求解之道,也是破解之法。坚持以学习型政党建设带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全党全社会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40
新知识、新经验,一同去思考问题、解决矛盾、应对挑战,中国现代化的航船一定会走得更稳、走得更好。
汇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社论)——热烈祝贺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闭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4日 04 版)
民主、开放、团结、奋进,昨天,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在北京落下帷幕。
10天紧张有序的会期里,来自34个界别的近2200名政协委员,认真听取审议贾庆林主席代表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审议通过本次政协会议各项决议和提案审查情况报告;列席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五次会议,听取和讨论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讨论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圆满完成了五次会议议程。
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稳中求进基调,在过去的10天里,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开幕会和闭幕会,参加联组讨论,与委员深入协商国是,共议发展大计,给全体委员以极大鼓舞和鞭策。委员们一致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务实全面,鼓舞人心,进一步统一了社会各界对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认识,进一步增强了亿万人民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信心。委员们牢记人民的重托,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弘扬民主协商传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咨政建言,展现了高度自觉的责任意识和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数十场气氛热烈的分组讨论,6000多份精心调研的提案和833份大会发言,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显示了人民政协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
必须把凝聚共识作为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必须把服务大局作为履职尽责的中心,必须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作为发挥作用的保障,必须把深入调研作为建言献策的根基,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工作的动力,会议提出的做好人民政协工作‚五个必须‛,彰显了人民政协为国担责、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对国家的改革发展稳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将产生重大而积极的作用。
作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包含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族各界的代表人士,组织上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政治上具有开放的包容性,智力上具有独特的优越性。这为集中反映社会各阶层的民智民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提供了广阔而坚实的基础。
过去的一年,我们实现了‚十二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中国在低迷的世界经济格局中风景独好。来之不易的成绩,凝聚着人民政协事业的智慧和力量;鼓舞人心的发展,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优越性和生命力。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符合实际国情,有利国家发展。
2012年,是我国发展进程中极为重要的一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展望神州,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十二五‛规划将跨入深度推进的关键时期。放眼寰宇,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正在经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综合判断国内国际形势,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前所未有,但机遇大于挑战的总体态势没有改变,这就更需要人民政协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巩固思想政治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文化建设繁荣、深化对外合作交流、提升自身工作水平等方面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推动国家改革发展大局和人民政协事业登上新的高峰。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需要更加关心、支持和重视人民政协工作,更好发挥人民政协的重要作用,不断推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
民主凝聚力量,团结成就伟业。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最大限度地汇聚改革发展的强劲动力,我们就一定能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前进,迈向更壮丽的现代化征程!
乘势而上再谱发展新篇章(社论)——热烈祝贺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胜利闭幕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5日 01 版)
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了。我们对大会的成功表示热烈祝贺!
在特殊重要年份召开的这次大会上,近3000名代表牢记人民重托,认真履行职责,共谋发展大计,审议并批准了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顺利完成了会议的各项任务。会议开得民主、求实、团结、奋进,代表们聚民意、汇民智,重实际、求实效,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发挥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作用,展现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生机活力。
会议充分肯定国务院一年来的工作,赞成温家宝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代表们一致认为,报告贯穿了科学发展的主题,突出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总结工作实事求是、重点突出,部署任务积极稳妥、针对性强,是一个求真务实、开拓进取、鼓舞人心、提振信心的报告。
会议充分肯定全国人大常委会一年来的工作。在过去的一年里,全国人大常委会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更加注重服务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立法质量,更加注重监督实效,更加注重自身建设,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成果,是表决通过了刑事诉讼法修正案。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制定于1979年,此次修改是1996年后刑事诉讼法的又一次‚大修‛。修正案坚持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落实‚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正确处理‚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的平衡关系,使刑事诉讼制度进一步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这是我国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重大成果,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大进展。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得越好、发展得越好,就越有利于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越有利于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要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发挥我们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坚强领导核心的政治优势,发挥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制度优势,发挥民主集中制的体制优势,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今年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我们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我们国家将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中乘势而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将在继往开来中再谱新篇。人大换届选举事关国家政权建设,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按照修改后的选举法,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将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进步。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以高度的政治意识和责任意识搞好这次选举,就一定能够更好地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性质,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回首过去,中国成就举世瞩目;展望未来,中国信心更加坚定。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胜利而努力奋斗。
构筑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 一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6日 01 版)
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迎来了新的春天。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对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作出具体安排,郭明义同志被授予‚当代雷锋‛荣誉称43
号,全社会兴起‚学雷锋‛热潮。中央的大力倡导,公民的积极践行,都表明在新形势下弘扬雷锋精神,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的重要时代课题。
雷锋虽然离开我们快50年了,但雷锋精神始终放射出夺目的光芒,照亮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无论是在事业初创的艰难岁月,还是在激情燃烧的建设时期,无论是在风起云涌的改革年代,还是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当今时代,‚雷锋‛这个名字及其代表的崇高精神,始终具有感召人心的独特魅力,始终激励着亿万中国人奋发向上,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推向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跨越半个世纪,在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时代场景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也提出了更为复杂艰巨的道德建设任务。
当前,我国思想道德领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方面,以‚当代雷锋‛郭明义为代表的公民道德实践引发了强烈社会共鸣;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小悦悦‛事件等也带来深刻的道德反思。如何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如何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摆在全社会面前的严峻课题。
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社会转型期,经济越是快速发展,改革开放越是深入,社会就越是需要建设与物质文明相协调的精神文明,就越需要凝聚人心的核心价值;物质条件越是改善,思想观念越是多元,人们就越需要启迪心灵的精神生活、引领人生的理想坐标;‚四大考验‛越是严峻,‚四大危险‛越是紧迫,就越需要我们党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念,越需要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破解这些问题,我们要从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内涵中找到答案,要从爱党爱国、助人为乐、敬业奉献、锐意创新、艰苦奋斗的雷锋精神中获得力量。
这也充分说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而且因为其不断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与社会进步潮流相契合、与党的先进本色相融汇,越来越成为全党全社会迫切需要、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正因为如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一要求,对于动员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每一个公民更加自觉地身体力行,每一个共产党员更加主动地率先垂范,我们就一定能构筑起当代中国的精神高地。
焕发亿万民众的道德热情 ——二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19日 01 版)
在北京,年轻人踊跃报名注册‚学雷锋志愿者‛;在长沙,‚这是我应该做的‛成为流行语;在抚顺,学雷锋小组就有4万多个……近日,遍及神州大地的学雷锋活动,将雷锋精神熔铸于时代脉搏、播洒在公众心田。
雷锋是社会主义中国的一座精神丰碑,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雷锋精神中,凝结着中华民族的优秀品德,闪烁着社会主义的道德光辉,具有引领人们崇德尚义、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落实,必然能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激发人民中间蕴藏的道德热情,焕发人们参与道德建设的积极性,引导人们自觉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
当前的中国,利益多元、观念多样、思想多变,这让道德领域呈现复杂图景,也让人们面临更艰难的选择。在扶起跌倒老人或许惹上官司、爱心捐赠恐被挪作他用的疑虑中,善念在负面的想象中迟疑,善行因利益的考量而延宕。一个经历着深刻转型的社会,有这样的道德困惑可以理解,但更应主动正视、积极引导。
在加强道德建设、培育良好风尚的社会期许中,雷锋的名字再次成为时代的呼唤。对于社会而言,这个普通的士兵呈现出一种‚精神原型‛,以其体现的传统美德、时代精神为核心,可以构筑起我们社会的精神天际线;对于个人,这个年轻生命激发了一种‚道德动力‛,在他确立的坐标系下,我们能校准心灵的航向,向着更有意义的人生出发。
实际上,我们的道德热情从未消减,雷锋的召唤总是在我们内心深处回荡。从繁华城市走入大山深处,用知识和智慧点亮孩子们心灵的徐本禹;撑起困境中的家庭,艰难中自强,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烤羊肉串的阿里木8年资助上百名贫困生,草原医生王万青高原行医40年……他们都是再普通不过的人,正是他们可赞的善良、可敬的坚持和可贵的行动,焕发出照亮心灵的光亮,在我们的时代赓续雷锋奏响的乐章。
涵养良好道德风尚,有赖每个人的身体力行。正如雷锋一样,可能只是给带小孩的乘客找个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每一次日常的抉择,每一份平凡的坚守,都让我们不断靠近这个伟大的灵魂。蕴藏于内、发散于外,无论是奉献精神、敬业精神,还是创业精神、创新精神,雷锋精神中包含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普遍的人生思考,是植根于人性深处的精神需求,也必然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
雷锋曾在日记中写道:‚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正确的道德观念,只有转化为社会群体意识,才能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当‚雷锋‛这个普通的名字成为一个国家的精神符号,当‚学雷锋‛这个群众性活动影响一个时代的社会风尚,亿万民众焕发的道德热情,定能绘就我们时代恢弘的精神画卷。
激发我们时代的文化力量 ——三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1日 01 版)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时代打磨下、岁月洗礼中,无论是《雷锋日记》作为‚影响中国人半个世纪的宣言书‛,还是雷锋成为公众心中的‚20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无论是学雷锋活动几十年来持续影响社会风尚,还是以郭明义为代表的‚雷锋式‛道德模范层出不穷,雷锋精神总是不断释放出振奋人心的文化力量。
雷锋精神不是无源之水,它凝结着天下为公、扶危济困、自强不息等中华民族的传统品德,闪烁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夺目光辉,彰显着敬业奉献、艰苦创业、锐意创新等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这是中华文化孕育的精神之花,更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正因此,雷锋精神在历史发展中始终焕发着光彩,在时代进步中始终散发着魅力。
相比雷锋生活的时代,当代中国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建设快速推进,社会转型犹在进行,思想文化领域也经历着巨大变革。一方面,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另一方面,转型期的心灵迷惘、道德阵痛,一再向全社会警示,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从一桶‚地沟油‛所映照的‚道德血液‛缺失,到一个炫富名牌手袋所折射的精神贫血,再到一个倒地老人所引发的‚扶还是不扶‛的道德困惑,今天的中国社会,面临着比雷锋当年更为复杂的道德课题:物质潮流席卷而来,如何以理想信仰构筑精神高地?观念世界多元多变,如何用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经济发展节节攀升,如何提升文化品质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小平同志就谆谆告诫:‚随着经济的发展,如果不注意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很大危险。‛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也清醒地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既是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背景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传承与光大包括雷锋精神在内的民族精神财富,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道德,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有利于安顿人的精神家园,提升人民幸福指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我们今天开展学雷锋活动,重在学习雷锋精神的本质,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这就需要结合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等不断改进、创新和完善。
面对时代要求、现实挑战,今天的学雷锋活动,应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眼于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以青少年为重点,以社会志愿服务为载体,使雷锋精神更深刻地融入民族血脉,更有效地滋养精神世界,从而不断激发我们时代的文化力量,共同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
彰显共产党人的先进品质 ——四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01 版)
50年前,当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时,曾谆谆告诫:不但普通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更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今天,在神州大地蓬勃兴起的学雷锋热潮中,中央又明确要求‚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学雷锋活动中的示范带头作用‛,8000万共产党员面临新的时代任务。
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学雷锋活动的深刻总结,也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自觉追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广大党员该如何继承发扬雷锋精神?身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倡导者、组织者,领导干部如何成为先行者、排头兵?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半个世纪以来,承载着崭新社会制度的道德向往,雷锋精神总能在人们心中激起最广大的共鸣。他以对党的无尚忠诚、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人民的无限深情,谱写了光彩夺目的人生诗篇,树立了历久弥新的思想道德标杆。党中央一次次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学习号召,就是因为雷锋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党的宗旨,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用短暂的一生诠释了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丰富内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做雷锋式的优秀党员,是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当前,党员干部的从政道德状况整体向好,但必须承认,也有少数干部党员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降低了‚先进性纯洁性‛的标准,放松了‚党性修养‛的要求,甘当懒官庸官昏官太平官。正因如此,尤其需要我们紧紧追随雷锋脚步坚定理想信念,不断用雷锋精神校正个人追求,肩负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
回望过去,从朱伯儒到郭明义,从孔繁森到杨善洲,正是不同时期涌现的无数雷锋式人物,提升了我们民族的道德境界,彰显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力量。审视今天,我们身处的世情、国情、党情更为复杂。臵身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当代社会,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面对市场经济、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如何顺应人民群众对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热切呼唤?遭遇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现实挑战,如何引导向善力量、构筑精神家园?广大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必须自觉以雷锋为榜样,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有效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党风引导民风,官德影响民德。8000多万名共产党员,倘若都能成为雷锋那样‚滋润土地‛的一滴水、‚照亮黑暗‛的一缕阳光、坚守岗位的一颗‚螺丝钉‛,跨越了半个世纪的学雷锋活动定能够历久弥新,一个政党的先进品质方能更加彰显,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地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切实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2日 04 版)
当前,非公有制企业已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力量,从业人员在我国工人阶级队伍中已占多数,党组织和党员已达相当规模。加强和改进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对于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维护非公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特殊而又重要的意义。
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首先要明确非公企业党组织的地位作用。非公企业党组织是党在企业中的战斗堡垒,在企业职工群众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在企业发展中发挥政治引领作用。明确‚两个作用‛,旨在引导非公企业党组织紧紧围绕生产经营管理开展党的活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贯彻落实,切实维护职工群众合法权益、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组织带领党员群众创先争优、彰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引领建设先进企业文化、培育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只有充分发挥‚两个作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才能得到广大党员的认同和响应,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抓好党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是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也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首要任务。要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创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积极引进党员职工,为组建党组织创造条件。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设臵党组织,坚持党群共建,探索利用网络条件组建党组48
织、开展党的活动的有效方式,扩大党的影响力。凡具备条件的企业都要抓紧建立党组织,不具备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党的工作,努力实现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哪里有职工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
加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和党建工作指导员‚两支队伍‛建设,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作用的关键所在。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重品行,懂经营、会管理、善协调,热爱党务工作、熟悉群众工作的标准,选优配强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加强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建设,培养壮大党建工作骨干力量。要加强教育培训,抓好示范培训、任职培训和普遍轮训,提高非公企业党务工作者的能力素质。要强化激励保障,健全管理制度,落实薪酬待遇,注重政治激励,充分调动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完善非公企业党建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作用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领导,纳入本地党的建设总体工作布局,建立健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领导机构,配强工作力量,加大经费投入和阵地建设力度,确保非公企业党建有人抓、有人管、有工作条件,为非公企业党组织发挥作用提供有力保障。
把学习作为提高执政能力根本途径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6日 01 版)
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引领学习风尚,党委中心组成为组织学习的‚发动机‛,许多党员干部踊跃到基层学习调研……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日益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推动了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也深化着新形势下执政者如何加强学习的思考。
我们党历来重视学习,在每一个重大历史转折时期总是号召全党同志加强学习,特别是把领导干部的学习作为重中之重。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我们党有100个至200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也强调,几百个中央委员,几千个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干部,要带头钻研现代化经济建设。在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战略部署中,中央更是一再要求,党员领导干部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
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分析新矛盾,解决新问题,研究新情况,掌握新知识,摸索新经验,既是新的实践过程,也是新的学习过程。各级领导干部承担着执政兴国、执政为民的重要职责,肩负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重要使命,学习的挑战更为严峻,任务也更为繁重。
当我国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当改革进入深水区,如何继续开动脑筋、激发智慧,努力破解‚躲不开、绕不过‛的深层问题?当城镇化率历史性地突破50%,如何把脉中国城镇化进程,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当PM2.5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应对快速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更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这些问题,都离不开学习,需要在学习中丰富知识储备、完善知识结构、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执政能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志。选择了学习,就是选择了进步。通过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始终立场坚定、头脑清醒;通过学习掌握各方面知识,才能拓宽视野、判明大势,切实提高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才能深化规律性认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如果不加强学习、不抓紧学习,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就会僵化,能力就会退化,就难以完成肩负的职责使命,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对领导干部来说,学习不仅事关个人修养,更关系执政能力、事业发展。
‚党的领导干部要自觉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领导工作的根本途径‛,胡锦涛总书记的明确要求,正是从时代发展、治国理政的高度来认识学习,展现了新形势下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的战略谋划。各级领导干部应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多一些学习思考,少一些事务应酬,努力成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者、促进者、实践者,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良好学习风气,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夯实基础。
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本报评论员
《 人民日报 》(2012年03月29日 01 版)
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是在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民主、团结、和谐、务实的大会,凝聚了共识,提振了信心,确定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政治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通过的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和其他决议和办法,体现了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深化着中国改革发展的战略思考。学习贯彻两会精神,首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更加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历史经验表明: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思想上同心同德,50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2011年1-2月)
2011年1月
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
本报评论员
2011年01月0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2 条 手机看新闻
刚刚过去的2010年,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速度加快,规模创下历史之最。全国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开工590万套,基本建成370万套;农村危房改造开工136万户,基本竣工108万户,均超额完成年初国务院部署的任务。许多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困难,改善了住房条件,圆了期盼已久的安居梦。
这是党和政府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成果,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衣食住行是人的基本需求。住有所居,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解决住有所居问题。在加强宏观调控,遏制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同时,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加快棚户区和农村危房改造,大力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这不仅能有效解决城乡住房困难群众的燃眉之急,使低收入和中等偏下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和农村居民实现住有所居,也有利于增加住房有效供给,完善住房供应体系,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惠及更广大人民群众。2011年乃至整个“十二五”时期,保障性安居工程的力度还将进一步加大,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的目标将加快实现。
住有所居,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样。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既包括买房,也包括租房。大力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适应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促进形成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公共租赁房具有租金水平低、租赁关系稳定、设施完善、环境安全等优势,符合“夹心层”的实际需要,可以促进解决中等收入偏下家庭住房困难问题。新就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同样可以通过公租房改善居住条件。
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各部门要密切配合,把大力发展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当作改善民生的实事来抓,采取有力措施,下大气力推进,保证人民群众“住有所居”目标早日实现。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严管理干部就是对党和人民负责
2011年01月09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2 条 手机看新闻
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此前召开的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也对从严治党、从严管理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从严管理干部,对于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管理干部。关心爱护干部是我们党干部工作的优良传统,从严管理干部是对干部最大的爱护,更是对党和人民事业的高度负责。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管理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重选拔轻管理和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问题,上级对下级,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捧着抬着;同级之间,包着让着。一些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或者没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或者思想不见面,蜻蜓点水,避重就轻,避实就虚,言不及义,看似批评、实为表扬。干部出了问题,应进行组织处理的不及时处理,该承担责任的不及时问责,其结果,不良倾向得不到及时纠正,干部身上的小毛病演变成大问题,小事情酿成大事件,不仅使干部个人身败名裂,而且损害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非常令人痛惜。
从严管理干部,既需要干部加强自身党性修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更需要组织上对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把从严的要求贯穿到干部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常言道,“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从严管理干部,关键是认真执行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对苗头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应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核干部,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对敢于负责、实绩突出、作风过硬、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要予以鼓励、表彰和提拔重用;对工作不力、作风飘浮、群众不满意的干部,要进行诫勉谈话、及时采取组织措施。应督促党员领导干部及时报告个人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有关事项,加强事前防范。在接到群众反映、班子出现不团结苗头等问题时,应通过诫勉谈话、函询等方式及时提醒,防微杜渐。此外,进一步强化党内监督,对干部开展全方位的监督。
从严管理干部,须坚决调整那些工作不力、作风不好、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应按照四中全会《决定》的要求,通过职务调整、离职培训、降职、免职等方式加大对不胜任、不称职干部的调整力度。对因工作失职而给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公共财产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干部,要严格问责;对以权谋私的干部,要及时查处。通过必要的组织调整和处理,警示和挽救干部,进而形成人人忠于职守、守土有责,对党和人民负责的良好局面。
一些地方和部门干部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的领导干部担心丢选票,怕得罪人;有的存在片面认识,认为严格干部管理是“整人”。从严管理干部,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和组织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从严管理干部的意见》,切实负起责任,克服好人主义,敢于坚持原则,敢于碰硬,不怕得罪人,对违反原则的人和事,该批评的批评,该制止的制止,该处理的处理,这才是对干部的真爱,对党的事业的大爱。
人民日报评论员: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一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本报评论员
2011年01月12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6 条 手机看新闻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根基和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一贯的政治主张和执政理念。”在近日举行的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再次强调,“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在“十二五”开局的重要时刻,为什么必须强调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推动我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进一步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在深刻论述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历史经验,深刻总结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阐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极端重要性,为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实现“十二五”宏伟蓝图,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和政治准则。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最根本的就是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彻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贯彻到党和国家全部工作之中。
长期以来,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得到日益广泛的实践。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在实际工作尤其是基层工作和干部队伍中仍然存在一些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群众观念淡薄,想问题、干事情不把群众放在心里,居高临下,发号施令,态度生硬,方法简单。决策脱离实际,不顾群众意愿,不顾群众利益,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作风不扎实,庸懒散问题突出,见困难就缩,见问题就推,见矛盾就躲,对群众提出的诉求敷衍了事,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久拖不决甚至放任不管。违法违规问题严重,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违规操作、粗暴执法。以权谋私现象多发,吃拿卡要,与民争利。这些问题严重损害群众利益、严重影响党和政府形象。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党共同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和反腐倡廉建设中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的积极作用,坚决反对腐败、严厉惩治腐败分子,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我们的工作就能够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不可破,我们的事业才能蓬勃发展。
人民日报评论员:打牢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
——二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1年01月13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1 条 手机看新闻
“党员干部要做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最根本的是要牢固树立和自觉实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的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打牢党员干部的思想基础,使广大党员干部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转变成自觉行动。
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成效、积累了新经验,同时也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比如,权力集中部门和岗位腐败案件依然多发,资金密集领域和行业商业贿赂、内幕交易等现象严重,土地和矿产资源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监管薄弱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突出,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屡禁不止。这些情况表明,只有打牢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要求、行为准则和衡量标准,才能从思想源头上拒腐防变,建树良好党风政风。
打牢党员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基础,关键就是要着力加强三个方面的教育。加强党的性质和宗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牢固树立和自觉坚持正确政绩观,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多干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加强责任意识、公仆意识、服务意识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理解权力就是责任、干部就是公仆、领导就是服务,凡是对人民群众有利的事情都要全力做好,凡是对人民群众不利的事情都坚决不做。
实践一再表明,只有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尊重信任干部;只有干部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干部当亲人。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群众、脱离群众,都要为了群众、服务群众,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表率。这样,党员干部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我们党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人民日报评论员:完善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
——三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1年01月14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做什么决策,怎样做决策,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十七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再次强调:着力建立健全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要求的决策机制。
群众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的决策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从机制建设入手,才能在作决策、定政策时,以制度保证群众利益被充分考虑、群众意愿被充分尊重,最大限度防止因决策不当带来损害群众利益问题。
当前,新老问题交织,发展局面复杂,决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难度和要求不断提高。一些地方在决策时,脱离实际情况,不顾群众意愿,乱铺摊子,乱上项目,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沽名钓誉的“政绩工程”,损害到群众利益、影响到党和政府的形象。这其中既有一些党员干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保障群众利益决策机制不完善方面的原因。
改革深水区,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特别是各方面群众利益关系十分紧要。要保证各种利益诉求在政策中能得到充分反映,只有广泛了解民情、掌握民意、吸纳民智,建立健全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
了解民情,是做好决策的基础。要加强深入了解民情的决策调研,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准确掌握群众所思、所忧、所盼,让群众更多参与到他们自身利益相关的决策过程中来。
反映民意,是做好决策的关键。要形成充分反映民意的决策导向,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建立畅通无阻、运转协调、规范有效的民意反映机制,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和重大政策制定的评估机制,健全决策失误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凡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改革方案、重大政策措施、重点工程项目,在决策前都要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全面评估可能影响群众利益的各种问题,充分考虑群众承受能力。
好的决策,应该体现党和人民共同的意愿与选择,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对一些从长远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和群众根本利益而群众一时想不通、不理解的决策,要主动把实际情况和工作设想向群众讲清楚,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群众利益无小事。只有建立健全保障群众利益的决策机制,才能在发展的每一步、施政的每一策中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才能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凝聚我们的力量之源,筑牢我们的执政之基。
人民日报评论员:让依法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
——四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1年01月17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着力按照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工作”。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重要讲话中,从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高度,从维护人民群众权益出发,对党员干部依法办事提出明确要求。
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达。《党章》明确指出,党员必须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党员干部依法办事,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重要体现,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当前,一些违背党的宗旨、损害群众利益的事件,往往与不依法办事有关。近年来,在土地征用、城镇拆迁、城市管理等过程中,之所以发生一些群体性事件和个人极端事件,违规操作、粗暴执法甚至滥用强制手段是重要原因。
应该看到,在改革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方面,群众法治意识、维权意识不断增强,要求我们必须不断提高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的水平;另一方面,身处社会转型和矛盾凸显期,只有运用法律手段才能广泛凝聚共识,并从根本上预防和化解矛盾冲突、促进社会和谐。这就要求党员干部把依法办事作为行为准则,自觉地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越是工作重要,越是事情紧急,越是矛盾突出,越要坚持依法办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让依法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就要大力增强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意识,强化法律法规政策知识培训,督促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和准确掌握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提高法律素养,让执法守法、依法办事成为每一名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
“没有程序正义就没有实体正义。”让依法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就要大力推行依法行使权力,确保各级党政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开展工作,协调利益、化解矛盾,防止权力滥用。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让依法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就要大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把严格依法、按政策办事贯穿工作各个环节,正确处理各种问题,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保证法律法规和政策得到正确实施。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 让依法办事成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就要大力实施各项公开制度,加强和改进包括舆论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加强对党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行为的有效监督,保证权力在阳光下运行,防止违法行为发生,防止群众利益受损。
依法办事是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党员干部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就一定能更好地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民日报评论员:维护群众利益是党员干部的基本职责
——五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1年01月19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我们党的宗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人民群众看我们党,不仅要看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是否代表他们的根本利益,而且要看他们身边的党员干部是否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是否切实维护群众权益。”这段话深刻揭示了我们党群众路线的根本遵循,论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我们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政党,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60多年的执政实践证明,正是因为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我们党才能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奋斗,取得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的成就。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推动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协调发展,这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政治主张的核心内容。
应该看到,一些地方出现的上访和群体性事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少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群众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有效维护。解决这些问题,消除一些群众的不满情绪,要求每个党员干部既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要有在实际中维护群众利益的行动。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要思考,如何切实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关切;如何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得力措施集中加以整治,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我们的工作成效。
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必须切实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健全群众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全面落实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必须切实健全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实现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认真排查化解由损害群众利益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当前,尤其要完善中央惠民政策落实保障机制,建立政策实施和资金使用过程中权力分解和实时监控机制,抓好流程管理,减少中间环节,使惠民政策与群众面对面,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实。
群众利益无小事。检验党员干部是否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是否密切联系群众,不是看你口头上说得怎么样,而是看你心里是否想着群众、工作是否依靠群众,办事情的出发点是否为了群众、落脚点是否有利于群众。要真正明白,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每个党员干部履行好基本职责,我们党才会永远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人民日报评论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六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1年01月25日04: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1 条 手机看新闻
群众的切身利益,与群众的生活生计息息相关,是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能够直接感受得到的。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群众首先看的就是自己的切身利益是否得到保障。损害了群众的切身利益,就谈不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是维护群众利益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也是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这表明,在对待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党中央的立场旗帜鲜明,态度坚决果断,决不允许任何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
近些年来,大量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面对群众办事,面对民生需求,面对利益调整,一些地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不少,有的还比较突出。这不仅违背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更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形象,损害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与拥护。
在党的历史中,一切从群众出发,高度重视群众利益,始终是我们的根本宗旨。回顾过去,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我们党能够始终从群众利益出发,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因此能最大程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这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如果我们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姑息之,放任之,那么,群众为什么还会跟我们走?执政为民的宗旨又如何能实现?
对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我们应当严厉打击,坚决查处。当前,尤其要把查处严重损害群众经济权益、政治权益、人身权利的案件作为重点。对于侵占各种惠民补贴、土地补偿、扶贫救灾、移民安置等专项资金以及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侵吞集体收益的案件,对于违规征地拆迁、严重侵害群众人身权利的案件,对于官黑勾结、横行霸道、欺压群众的案件,对于干扰、破坏甚至操纵基层选举的案件,对于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严重侵害群众切身利益和生命安全的案件,都要严肃查处。对于那些重特大安全事故背后的腐败行为,尤其要从严惩处。
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注重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才会打下深厚群众基础、凝聚强大社会力量。在改革建设各项工作中,这一点我们始终都不能忘记。
人民日报评论员:基层干部作风关系党的执政基础
——七论学习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
2011年01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29 条 手机看新闻
党的事业,根基在基层,关键在干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高度,明确要求充分认识基层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并大力加强基层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层干部处于工作第一线,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骨干,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人民群众了解党和政府工作的窗口。干部怎么干,群众怎么看,人民群众往往从基层干部的作风和言行来评价我们党和政府。
从总体上看,广大基层干部队伍作风是好的,近年来涌现了以沈浩、王瑛、王彦生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人民群众普遍认可。但同时,也应看到,作风不正、行为不廉、能力不强等问题在一些基层干部身上还不同程度存在,办事不公、作风粗暴、平庸懒散等问题尤为突出。这些问题,损害了干群关系,影响了党和国家政策执行力,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日子的新期待,面对基层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面对变化交织的各种问题矛盾,迫切要求基层干部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基层干部作风呈现新气象,基层干部发挥新的更大作用。
干部思想要有新境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的主题,符合时代潮流,反映人民心声,需要各级干部深入一线,采取贴近基层的方式,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加强思想教育,教育引导基层干部提高党性修养,使要求转化为自觉,理念转化为实践。
转变作风要有新突破。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作风建设的着力点。针对“庸懒散”,应以治庸提能力,以治懒增效率,以治散正风气,促进基层干部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怀着服务群众、造福百姓的强烈责任感,满腔热情做好服务群众各项工作。针对“办事不公、作风粗暴”的情况,既要增强群众观念,形成干事创业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自觉;又要彰显程序意识和法治意识,养成干部在政策法律框架内开展工作的习惯。
干部能力要有新提升。机遇和挑战面前,干部如何提高能力、化解矛盾,事关改革发展大局。当前形势下,干部培训只能加强不能放松,帮助基层干部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提高正确执行政策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做好群众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能力。
干部工作要有新思路。基层干部不容易,基层工作不好做,需要开拓创新、以人为本,使干部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既要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完善各项制度,有效防范各种苗头性和倾向性问题;也要理解基层工作的困难、体谅基层干部的艰辛,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基层干部,做到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激励。
“十二五”刚刚开局,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艰巨。肩负党的重托、人民的期盼,基层干部唯有以更加廉洁的作风、更加勤勉的工作、更加扎实的业绩,身体力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才能成为人民群众的忠实公仆,成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坚强基石。
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全民共建秀美山川
2011年01月2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水土保持法》的审议通过,是我国水利和水土保持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对新时期水土保持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源。依法防治水土流失,是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根本保证。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水土保持法》,标志着我国水土保持工作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水土保持法》的施行,对预防和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原《水土保持法》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的需要。
新《水土保持法》的审议通过,是新时期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工作的重要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大、分布广、强度烈、危害重、治理难。严重的水土流失,直接威胁着国家生态安全、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甚至直接威胁中华民族的生存安全,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修订《水土保持法》,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更有效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法》的修订,不仅强化了政府及主管部门的监管职能,健全了相关管理制度,而且规范了监管程序,明确了违法行政的法律责任。
水土流失既是资源问题,又是环境问题。进入新世纪,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此,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新《水土保持法》,在全面总结分析全国各地实施《水土保持法》近20年来实践的基础上,吸收了国内外水土保持工作的新经验、新理念,把近年来党和国家关于水土保持新的方针、政策、思路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新《水土保持法》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指导方针,即实行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科学管理,注重效益,突出了预防和保护,并全面完善和细化了预防保护措施。这些新的规定和新的制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依法行政的理念和原则。
加强水土保持预防和治理工作,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认真学习贯彻新《水土保持法》,依法防治水土流失,全民共建秀美山川,呵护美好家园,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定能开创崭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以模范行动 起表率作用
2011年01月27日08:5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0 条 手机看新闻
广泛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经常性工作,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有力抓手,各级党政机关要发挥带头表率作用。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服务人民群众为主题,深入一线、深入实际,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深刻揭示了创先争优活动的主题和路径,是指导创先争优实践的原则和指针。温家宝总理要求,各级政府机关要按照中央部署和总体要求,紧密联系实际,带头创先争优,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模范行动,起表率作用。
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各级政府机关讲党性、重品行、走在前、作表率,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在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在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中创先争优,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
创先争优,积极投身科学发展的生动实践。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各级政府机关要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自觉坚定地走科学发展道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为“十二五”良好开局多作贡献。
创先争优,当好人民的“公仆”。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勤务员。只有始终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服务人民、造福百姓,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在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多办顺民心、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变化和好处。
创先争优,要引导干部下基层。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要放下身段、深入一线,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要提高化解矛盾和纠纷的本领,把握社会脉搏,及时排查隐患,为人民安居乐业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组织创先进,党员争优秀,群众得实惠。”各级政府机关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满腔热情地做好各项工作,以昂扬的精神风貌、一流的工作业绩,向党的90周年生日献礼。
人民日报评论员:确保对港澳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供
应
2011年01月31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又是新春佳节到。全力以赴做好对香港、澳门生活必需品的保供工作,确保港澳市场稳定,让广大港澳同胞度过又一个欢乐祥和、货丰菜鲜的春节,是内地人民的共同心愿。
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限制,港澳居民所需的蔬菜、肉禽等基本生活物资主要靠内地供应。中央政府历来十分关怀港澳市民的生活,高度重视对港澳地区生活必需品的稳定供应和质量安全。48年前,在物资相对匮乏的情况下,为保障香港市场农副产品供应,内地开通了供港“三趟快车”。此后,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条件下,“三趟快车”始终风雨无阻,源源不断地满足港澳居民消费需求,也传递着内地与港澳之间血浓于水的深情。今天,内地与港澳相关部门已建立完善的联系工作机制,有了一套从源头抓起、全过程监管的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保证体系,为确保供港澳农副产品数量丰盈、质量可靠,提供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春节期间,港澳地区对农副产品的需求上升,加上南方多地出现雨雪冰冻天气,给对港澳生活必需品供应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近日,按照中央政府统一部署,2011年内地供应港澳鲜活农副产品相关工作及应急工作机制全面启动,国务院有关部门已多次协商保障港澳节日供应问题。商务部等全面落实各项保供措施,积极协调相关各方及时下达供港澳粮食及制粉、活兽禽配额,强化出口经营企业管理,稳定出口经营队伍,减少供应环节,引入适度竞争,并与港澳保持畅通的交流和沟通机制。商务、质检部门还指导建立了一批供应港澳高标准的生产加工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对港澳出口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八个主供口岸已备足输往港澳的活畜禽。目前,内地供港澳鲜活农产品货源充足,完全可以满足春节期间及全年的供应。
内地与港澳骨肉相连,确保对港澳生活必需品的安全稳定供应,关系到港澳同胞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必须高度重视,把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有关部门要抓紧对保供企业的货源摸底,加强行业协调,力保供港澳生活必需品货足、质优、价稳;有关省市要发挥地缘优势,将各项保供措施落到实处,提前做好预案,确保物流通畅;有关企业要顾全大局,坚决把对港澳地区的应急保供放在重要位置,充分满足港澳居民春节消费和日常生活需求。
2011年2月
人民日报评论员: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2011年02月15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快速提升。物质文明的发展进步带来了广大农民精神面貌的新变化,也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为了适应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特点,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文明素质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这一根本任务的实现。另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动国家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系统工程。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
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加强,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水平,加速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设备的推广,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有利于形成依法经营、诚实守信、整洁有序的市场环境,落实好扩大内需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普及民主法制观念,稳步有序推进基层民主建设;有利于营造管理民主、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环境,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程度;有利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抵制封建迷信、“黄赌毒”等不良习气的侵染;有利于创造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经验告诉我们,依靠民力,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实实在在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受益者,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法宝。为此,《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特别强调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并将农民工、留守妇女儿童、孤寡老人等社会群体纳入视野,以活动为抓手,以实现农民的切身利益为落脚点,为加快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不断拓展内容和渠道。近年来,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的加速建设,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的文化渠道,“我们的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丰富的传统文化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此基础上,《意见》进一步强调创新文化产品、建设文化设施、加强人才培养,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充实和丰富新的载体提供了重要依据。
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建立起坚强的机制保障。资金、人才和制度,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前提,只有解决好“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事要怎么干”的问题,建立起长期有效的运行发展机制,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才能获得充足的发展后劲。为此,《意见》不仅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列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更将其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领导干部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充分彰显出国家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视,必将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任务进一步落到实处。
我们相信,随着《意见》的贯彻落实,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人民日报评论员: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
2011年02月1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留言 0 条 手机看新闻
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需求是第一选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是我国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过去的一年,司法体制机制改革聚焦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的热点问题,围绕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关键环节,攻坚克难,向纵深推进。执法行为进一步规范;诉讼程序进一步简化;刑事案件上诉率下降;社区矫正人员再犯罪率为0.2%;中央补助地方法律援助经费大幅增加„„从细节和数据中,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改革的实际变化和成效。
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最终是为了让人民满意。人民群众不满意的突出问题,是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着力点。每项改革措施都是针对群众不满意的某个问题或某一些方面进行的。在权力监督制约方面,建立检察机关立案和侦查监督机制,建立检察机关民事诉讼和执行工作监督机制,推行法院执行环节分权制约,建立完善人民陪审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员制度,对司法权的民主监督明显加强;在尊重保护人权方面,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推行量刑规范化改革,强化看守所监督程序,建立审查逮捕阶段的讯问制度,有效遏制刑讯逼供和超期羁押问题的发生;在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方面,通过修改刑法,加大对严重刑事犯罪打击力度,同时,完善老年人、未成年人犯罪从宽处理机制,加大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力度,落实刑事被害人救助制度,建立化解矛盾纠纷的大调解体系,全面推进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方面,政法编制向基层一线倾斜,缓解了中西部地区基层法律人才严重短缺的状况,严格“收支两条线”,提高基层经费保障水平,公正高效廉洁执法得到有力的物质保障。
改革取得的成效,充分说明深化司法体制机制的基本思路和举措,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因而也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国的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顺应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愿望进行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既认真研究和吸收借鉴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又不照抄照搬外国的司法制度和司法体制;既与时俱进,又不超越现阶段实际提出过高要求,坚持循序渐进,总体规划,分步推进,坚定不移地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各项改革。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务必认清形势、提高认识、正视问题。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事关人民群众的利益,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政法机关既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又处于化解社会矛盾的“前沿阵地”。在一个高度开放、利益多元、信息发达的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坚持不懈地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从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出发,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根本,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主线,以加强权力监督制约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司法民主,认真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体制性、机制性、保障性障碍,向着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断迈进,让公平正义“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
行百里者半九十。党的十七大作出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央部署的60项改革任务,目前已完成3/4。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司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一年。各地各部门要紧紧围绕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切实抓好司法体制机制改革措施的出台和贯彻落实,以群众看得见的更大成效和变化,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人民日报评论员: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2011年02月21日06:10
法治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以法律保障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要求。完备的法律体系,不仅是一个国家法律制度成熟的标志,也是依法治国的基本前提。
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个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是我们党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全面总结的基础上确立的一个重要目标,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一个鲜明特征。在我国,立法作为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国家意志化和法律化,是对全国人民根本利益的法律表达和法治保障。通过长期立法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我们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改革和建设成果,提供了制度化确认和法律化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也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惟一正确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重要的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涉及国家根本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不能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宪法和法律的形式,确立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确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确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些法律化和制度化的规定,厘清了一系列重大原则问题。从中国国情出发,郑重表明我们不搞多党轮流执政,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权鼎立”和两院制,不搞联邦制,不搞私有化。就此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夯实了立国兴邦、长治久安的制度基础。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政治文明不断演进,并始终与一定的国家形态相联系;而法律体系的完备程度,则反映着执政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和国家政权的生命力。在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程中,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显示出强大力量和巨大优越性。
人民日报评论员: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二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2011年02月22日04:3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正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党领导亿万人民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而进行的伟大实践,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经过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推进而得来的创新成果。从宪法的制定和修正,到规范保障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规范相继出台;从加入世贸组织后经贸领域立法与国际的衔接,到社会领域立法的不断加速,这一体系的形成,始终与时代进程同步、与国家发展同行,折射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反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客观规律。
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作为当代中国伟大的创新实践,改革开放为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波澜壮阔的舞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与改革开放相伴而生、互相促进,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紧密结合。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法律体系构建提供了内在需求和动力,丰富了实践基础和经验,扩展了法制建设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对多种资源的需求,催生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上世纪90年代初,资本市场发展的迫切需要,让证券法一年之内七易其稿形成草案;新世纪新阶段,各方利益关系更为复杂,“定分止争”的物权法适时出台。这一方面说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越向前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越深刻,对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的要求就越迫切,法律体系构建所依赖的基础也就越扎实。另一方面也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反映发展需要、不断体现人民诉求、不断契合时代精神的过程。
正是以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根据,我们才能不断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推动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和促进作用。
体现创新实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果,确认了党领导人民进行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方针政策,是改革开放基本经验和做法的法律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法律概括。这从制度上、法律上保障了国家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正处于一个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法律调整各种关系的难度必然越来越大,任务必然越来越重,法制建设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实践没有止境,法律体系也只有不断从现代化建设的创新实践中汲取发展的源泉,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法制基础。
人民日报评论员:加强职业培训 服务就业和经济
发展
2011年02月23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我国全面规划“十二五”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并召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全国职业培训工作会议,就新时期职业培训工作做出部署。这对进一步明确认识,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训是就业之基。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是促进和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总量供求矛盾十分突出。同时,由于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企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造成一些地区出现的企业“招工难”和求职者“就业难”并存的现象长期存在。解决就业难题,必须大力开展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实现劳动者技能就业、素质就业和稳定就业,这也是世界各国在解决就业总量矛盾,特别是结构性矛盾问题时普遍采取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
“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竞争力,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同时要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全面提升广大劳动者的工作能力和技能水平,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一流技工”,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大力加强职业培训工作,也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这就要加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特别是要加强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培训,形成一批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人才梯队。加强职业培训,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和非农产业领域的技能劳动者,也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对于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加速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职业培训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更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服务就业和经济发展为宗旨,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狠抓培训质量,加大资金投入,让职业培训贯穿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全过程,大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社会氛围,加快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劳动者,为促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伟大事业的法制保障
——三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2011年02月24日04: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我国的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它的一个重要意义就在于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提供法制保障。
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美好愿景和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这一美好愿景和奋斗目标的伟大道路,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党和人民为之奋斗的壮丽事业。它在党带领人民的艰辛探索中奠基,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开创,凝结着党和人民的智慧和经验,高度体现着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法制保障,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几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建,始终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伟大事业每前进一步,立法工作就推进一步,法律体系就完善一步。扎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和奋斗目标,着眼于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法制化,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在短短几十年时间里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走过了西方国家用了几百年才走完的路。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不断构建,我们就不可能推动依法治国进程,也不可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划时代的一件大事,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这是因为,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从制度上、法律上解决了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日益繁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构建,确定了明确的价值取向、发展方向和根本路径,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法制基础。
历史已经证明,我们取得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法制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到2020年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担负着世所罕见的艰巨重任。我们深信,在全面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需要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将不断完善,进一步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确保伟大事业的兴旺发达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景必将在我们的共同奋斗中变成现实。
人民日报评论员:弥足珍贵的经验
——四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2011年02月25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立法任务之重世所罕见,克服困难之多前所未有。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立法之路,书写了法制史上的辉煌篇章。
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这五条经验,指明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立法工作的正确方向、基本规律、基本要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才能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制定法律法规,确保一切法律法规都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才能实现巩固和完善党的执政地位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正确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前提。立法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此统一思想认识,确定立法思路,明确立法的指导思想,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
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客观要求。立法工作不能脱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实际,需要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作为立法基础,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在实践中正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妥善处理法律稳定性与实践的发展性的关系,妥善处理法律前瞻性与可行性的关系,理性辨别借鉴国外立法经验和简单照抄照搬的区别,确保立法进程与现代化建设进程相适应。
坚持以人为本、立法为民,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根本目的。通过法治协调利益关系,正确反映和统筹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公民合法权益。通过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体现民意,不断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尤其是基层群众的意见,使立法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增强贯彻实施的群众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是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做好立法工作的内在要求。维护法制统一,既要始终维护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的权威地位,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保证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不同宪法相抵触,保证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之间不相互抵触,又要妥善照顾到各地区的特点和差异,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立法工作也要不断推进。当前,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繁重艰巨,新情况新课题不断涌现,立法工作面临新挑战新要求,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自觉运用宝贵经验,把握方向、遵循规律、传承创新,在新起点上开创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新局面。
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五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2011年02月26日23: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立法工作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使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法律制度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是立法活动的终结,而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社会实践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是在书斋里造出来的,也不是从别的国家照搬来的。回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它始终发展适应并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需求,始终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始终体现为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体系。
社会实践永无止境,法律体系也必须与时俱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立法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
这样的判断,基于我们所处的新方位:一是,我国正处在深刻变革的历史进程中,在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新情况新问题,有些是可以预料的,有些是难以预料的,既要解决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又要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艰巨,立法工作的任务不会减少,难度也不会降低。二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十二五”时期,中央提出要牢牢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立法工作如何围绕“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从制度上、法律上推动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有大量工作要做。三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深入发展,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权利意识越来越强,利益诉求越来越具体,参与立法的愿望越来越高,这对做好立法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形势、新实践、新任务给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决定了我们的立法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就要求我们把修改完善法律和制定配套法规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注重法律的修改完善工作,督促有关方面抓紧法律配套法规的制定工作,继续做好法律制定工作,抓紧研究制定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法律,认真总结行政法规的实施经验,将那些应当用法律规范来调整、立法条件比较成熟、各方面意见比较一致的,及时上升为法律。同时,也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着力提高立法质量,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制度的变革、确立与完善,是国家政治稳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就辉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任重道远。在新的起点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我们必定能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人民日报评论员:在实施中彰显法律的作用
——六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2011年02月27日04:17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如果没有遵守执行,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只有在有效实施中,法律才能彰显其作用和价值。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法可依”的问题,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律的实施就成为发展的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从总体上解决了有法可依的问题,结束了经济社会发展一些领域、方面无法可依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更加紧迫,必须成为全社会不容回避的共同命题予以面对,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守则予以遵循。
应当看到,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置法律于不顾或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现象还存在,一些地方、领域、单位和部门有法不依的问题还比较严重。这些现象和问题,直接影响了社会公平正义,引发了一些社会矛盾,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社会各方反映强烈。
如何确保法律在实施中彰显其作用?有三个原则理念需要铭记恪守。一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政党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二是坚持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国家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办事,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国家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要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我们应当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善于运用法律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广大人民群众要依法按程序表达利益诉求、解决矛盾纠纷,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法律的实施,离不开各方面的监督。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宪法和法律实施的重要职权,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保证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得到遵守和执行的重要职权,就能更好确保国家机关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国家其他监督机关要依法行使监督法律实施方面的职责,进一步发挥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就能更好促进各方面形成法治理念共识,推动各方面在法制轨道内办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以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实践和创新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写下了光辉篇章。在新的起点上,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切实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与权威,我们就一定能够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人民日报评论员:为中国赢得下一个五年
——寄语两会代表委员
2011年02月28日00:00
再过两天,全国两会就要开幕了。代表委员已陆续启程,带着人民的重托汇聚北京,共议国是,共话未来。
两会年年开,今年又不同。“十一五”规划完成,“十二五”航程开启,谋划蓝图,把握未来,今年的两会可谓继往开来。
这些天来,广大干部群众通过媒体、网络,表达着热切心情。人民网两会的相关专题,留言已超过10万条;两会热点调查,参加人数持续上升。正如网友所说:“不分会内会外,都是代表委员。”每一次点击、每一条留言,都充满了深切的期待。
5000多名代表委员背后,站立着13亿中国人民。能不能反映人民心声,把百姓的期待带到两会;能不能做好调查研究,为改革发展积极建言,关系到能否把这次两会开好,关系到“十二五”能否起好步,关系到下一个五年能否更好地回应群众的期待。
群众期待的是,下一个五年进一步改善民生。房价物价、工资社保、看病上学、收入分配„„两会热点调查中,群众最关注这些跟自己密切相关的事。两会上,政府会交出“民生答卷”,接受人民打分,也会继续汇聚民智民意,破解民生难题。面对群众的民生期待,代表委员理应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做出更好回应。
群众期待的是,下一个五年更好地科学发展。我们的国内生产总值已上升到世界第二,让人自豪。但也要看到,按人均计算我们还相当落后,发展方式要加快转变、经济结构要大力调整、自主创新要强力推进,仍是负重爬坡、不进则退。群众对发展的期待,就是对国家更强盛、生活更幸福的期待。这就需要代表委员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建言献策,让发展质量更高、发展步子更稳。
群众期待的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牢牢抓住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历史经验表明,这也是我们能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的关键时期。代表委员有责任把群众对抓住机遇、趁势而上的期待,化为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行动,从根本上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期盼。
“十一五”时期,我们紧紧抓住战略机遇期,专心办好了自己的事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使我们的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时机、保持了良好的势头。这样的局面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十二五”的五年,关系到能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前进的路上,还有很多难题需要解决。快速发展的同时,如何实现质与量的统一、快与好的统一、物与人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经济总量攀升后,如何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社会转型期,如何更好满足不断增长的民生需求,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排除各种干扰,防范各种风险,不自满、不懈怠、不折腾,抓住机遇,扎实奋斗,不仅是群众的愿望,也是国家发展的关键。
将人民的期待上升为国家的意志,是代表委员的责任。确保社会大局稳定、确保两会圆满成功,回应广大群众的期待,凝聚亿万人民的力量,才能让中国在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加奋发有为。
第五篇: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发布时间: 2012年03月30日 00:47:51 来源: 中国网络电视台 作者: 佚名 责任编辑: 梁平毕明宇 点击率:中国网络电视台消息(新闻联播):今天出版的《人民日报》刊发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贯彻好》。
文章指出,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确定了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对于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最重要政治任务,就是集中精力把两会精神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文章强调,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统一思想才能行动一致。首先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智慧力量凝聚到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更加自觉地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在大是大非上头脑清醒,在路线原则上立场坚定。历史经验表明:统一思想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是我党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是我们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只有统一思想,才能达到共识,坚定信心,凝聚力量;只有统一思想,才会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致,奋发有为,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
文章指出,贯彻落实好两会精神,坚定信心才能明确方向,攻坚克难才能激发动力,开拓前进才能再创佳绩。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自觉的态度、扎实的工作,积极贯彻落实两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