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15:24: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

第一篇: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

2008年10月7日,小岗村新带头人、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前右)与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严俊昌、严金昌、严学昌交流小岗村的改革发展情况。

新华社发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个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元。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第二篇: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生平简介

沈浩生于1964年5月,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

小岗村人心中的丰碑

追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上)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安徽省遭遇几十年罕见的一场大雪,皖东大地千里冰封。

凌晨5时,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石马新区村民殷广勇抱着4岁的儿子殷有宝,牵着6岁的儿子殷有强,冒着风雪,一步一滑,艰难地向前走着。

嘎吱,嘎吱„„1个小时过去了,6岁的儿子已经滚得浑身泥雪。58岁的殷广勇又背起殷有强,继续朝着村东头的小岗村公墓走去。

殷广勇是小岗村最困难的特困户,前一天借了20元钱,买了烧纸和鞭炮,一定要在农历十月初一这天,去祭拜他家的大恩人——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鞭炮响起来,殷广勇带着儿子跪在沈浩墓前,老泪纵横:“沈书记,我和儿子看你来了„„没有你,我们全家早都饿死了。只要我有一口气,我和孩子都不能忘了你啊!”

86岁的邱世兰老太太,腰坏了背驼了,她冒着风雪颤颤巍巍拄着拐杖来到沈浩墓前,抚摸着墓碑,顾不得去擦腮边的泪水:“沈书记,我又来看你了。”行动不便的老人提前一天就到小溪河镇买了烧纸和鞭炮,第二天天不亮搭了一辆三轮车赶到沈浩墓前。

风雪中,鞭炮声不绝于耳,前来祭扫的人们扶老携幼,向墓地走来。天还没有亮,沈浩墓前早已摆满群众送来的鲜花。

沈浩是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他有如此非凡的人格魅力,让小岗村的男女老幼在大雪中祭拜他?为什么他能让小岗村村民在6年中,又按了3次红手印,将他苦苦挽留?为什么他这位似乎不经意间来到小岗村的选派干部,能成为群众眼中最亲的亲人?

沈浩,一位普通的共产党员,因长期积劳成疾,心脏病突发,于2009年11月6日清晨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沈浩,在他生命最后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里,将自己的生命融进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将名字永远铭刻在小岗村百姓心头,书写了小岗村改革25年后的新传奇。

“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拍拍身上的灰尘,振作疲惫的精神,远方也许尽是坎坷路,也许要孤孤单单走一程„„莫以成败论英雄,人的遭遇本不同,但有豪情壮志在我胸„„”虽然沈浩不擅长唱歌,但朋友们相聚唱歌时,这首《壮志在我胸》一直是他的保留曲目。虽然唱着唱着,他就走调了,但脸上认真的表情,会让在场的人无不动容,因为他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唱自己。

沈浩上学期间是班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因父亲过早离世,中学时代他曾一度辍学回家务农。改革开放后,家里经济条件好了,沈浩才可以继续读书,并以优异成绩考入铜陵财经专科学校。

能上大学,沈浩一直怀着感恩的心态,想把身边每一件事做好。

学习中,他刻苦上进,先后获得过“三好生标兵”、“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生活中,他热情爽朗,关爱同学。学校发放助学金,按照沈浩家庭的困难程度,他完全应当享受一等助学金,但他每次都主动要求降为二等,把有限的一等助学金名额让给其他困难的同学。虽然只差几块钱,但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已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个同学父亲去世了,他捐了10元钱,这是他半个多月的生活费,他还倡议其他同学一起捐款。

大学时代,沈浩生活简朴,每天三餐只吃馒头咸菜,一年到头总穿着那几件旧得不能再旧的衣服。在同学眼中,沈浩是个“很阳光、充满活力”的人,干什么事都很积极,他还曾高票当选班里的团支部书记。同学们评价他:“语言表达能力强,学习工作有目标,组织活动有计划,做事踏实努力,不服输。”

1986年7月,毕业前夕,沈浩加入中国共产党。2009年12月3日,记者在沈浩的遗物——《入党志愿书》上看到一段话:“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绝不叛党。”

23年前的誓言,成为之后沈浩23年人生的写照。为了人民的需要,他鞠躬尽瘁,矢志不渝。

“人活在世上,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

大学毕业后,沈浩被分配到安徽省财政厅综合处工作,历任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副调研员等职务。在综合处工作时,沈浩主要从事国债发行、兑付、销毁和指导地市国债发行管理工作。

时任财政厅综合处处长的李益国介绍说,当时国库券发行起步时间不长,许多人对此还不太了解,国库券发行、兑付和变现都比较困难,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倒买倒卖国库券的违法行为。针对这种情况,沈浩深入调研,撰写宣传文章在媒体上发表,积极会同中国人民银行安徽省分行等部门严厉打击非法交易,并及时建议成立国债服务部。通过一系列措施,圆满完成国债发行任务,开启了安徽省国债管理工作新局面,使安徽省国债管理工作步入全国先进行列,得到财政部的充分肯定。

据安徽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回忆,那时他们都住在集体宿舍。有一年冬天冷得出奇,一天晚上,朱长才外出归来,看见沈浩的房门虚掩着,便推门进去,只见他裹着厚厚的棉被,蜷缩在床上,脸肿得很厉害,连说话都有些吃力。原来,为了赶印一份加急文件,他独自一人骑车去郊外的印刷厂,因路面结冰,被摔得很重,但他还是强忍着疼痛,坚持把文件送到厂里。看他伤得不轻,朱长才立即送他去医院。没想到第二天一早,沈浩又一瘸一拐地出现在办公室里。

在省财政厅工作的18年,沈浩就是这么一副硬骨头,坚韧、刚强、充满毅力,他以对工作的执著和出色的业绩,赢得厅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赞誉。

从2001年开始,中共安徽省委先后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单位分3批选派1.2万名优秀年轻党员干部到村担任党组织第一书记。2003年底,第二批选派工作开始,安徽省委将“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小岗村新农村建设帮扶任务交给财政厅,并要求财政厅选派一名优秀年轻干部到村任职。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但限于自然条件、家族宗派矛盾影响,“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跨不进富裕门”,村里换了几任领导,村民仍不富裕,发展压力很大。财政厅党组决定选派沈浩去小岗任职,找他谈话时,他当场表态:“只要组织信任,我就去,而且一定要干好。”

对于到小岗村,沈浩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心声:“人的生命是伟大的,但人的生命也十分脆弱。作为一个人活在世上,官是当不到头的,钱也是难以挣尽的。那么更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活得有价值。就拿自己到小岗村来说吧,虽然吃苦、受累,但作为丰富人生的一个平台,使自己得到锻炼,这是花钱也难以实现的。”

2004年2月8日,39岁的沈浩,作为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

真情、实干让他走进村民的心里

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沈浩义无反顾地来到小岗村。

迎接他的是:一张床、一张桌子、一个书柜、两条长凳,一间10多平方米西北朝向的小屋,冬天冷没暖气、夏天高温西晒。

沈浩就租住在村民马家献家的这间房中,一住就是6年,他人生中的最后6年。

在人们含泪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他床边的7双鞋子都沾满泥土。小岗村人知道,那是即将竣工投产的1000亩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的泥土、那是正在建设的小岗石马新村的泥土、那是刚刚动工的小岗敬老院的泥土、那是五保户们庭院里的泥土„„

“东风吹落战云沙,梦想西湖处士家,只恐江南春意减,此心元不为梅花。”这是沈浩生前很喜欢的一首诗,他将这首诗挂在自己的陋室中。梅花最令沈浩倾倒的气质,是一种寂寞中的自足,一种“凌寒独自开”的孤傲。

2004年2月16日,天寒地冻,北风呼啸,沈浩第一次踏上小岗村的土地。名满天下的小岗村的现实情况令沈浩十分吃惊。用“偏、穷、乱、散”4个字来概括当时的小岗村一点不为过:一条土路坑坑洼洼、破旧不堪,村里离县城直线距离只有20多公里,但需要整整绕一个大圈,乘车至少要一个小时;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村集体欠债4万元;小岗村连续多年没有选出“两委”班子,一选举就有人捣乱,村里乱建房子、乱堆柴垛、乱倒垃圾;村里人心涣散,没有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来到小岗村后,沈浩才知道,遇到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村民们对他投来的是怀疑的目光。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向记者介绍,沈浩刚来的时候,有的群众对他抱着不信任的态度,甚至当着他的面就问他,“你一个省城来的年轻人,能改变小岗村面貌吗?”还有人说,沈浩来只是挂个名分,借小岗村名气“镀金”的,待不了几天就得跑。

村里有势力的人还提出要“岗人治岗”,扬言沈浩不走就要揍他。小岗村治保委员关正银向记者讲述,沈浩来了不久,小岗村有人指使外村的五六个人在一条路上将沈浩围起来,准备打他,还叫嚷着让沈浩“赶紧滚蛋”。幸好关正银开着摩托车路过,奋力救下沈浩。

一个村民承包的招待所,私接了村里的公共自来水给自家用。沈浩知道了,前去了解情况。谁知一见面,这个村民就用脚狠狠地踹到沈浩小腹上,一点都没防备的沈浩痛得倒在地上半天都起不来。

面对一个经济落后、社会矛盾复杂、村民素质亟待改善的小岗村,沈浩一个人的时候也落过泪,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在2004年2月22日的日记中写道:“是啊!小岗肯定是难搞,不然我来了就没有意义了!但是,既然来了,还后怕吗?要退缩吗?绝不!”

孤寂的夜,寒冷的陋室,一盏台灯下,寥寥数语道出沈浩的决心。沈浩想用自己一颗火热的心,融化小岗村的坚冰。

初来乍到的1个多月里,沈浩起早贪黑,围绕“小岗怎么发展、要实现什么目标”的话题,挨家挨户走访村民。30多个日日夜夜,沈浩将全村108户农民家跑了两遍,将小岗村的根底全部装进心里。

沈浩踏实认真的作风赢得了村民的好感,也让村民真正认识了新来的沈书记。“沈书记没有架子,见到人总是笑呵呵的,不管是老人还是孩子,他都关心地问这问那,不把村民当外人。”2009年12月3日至7日,记者住在小岗村采访时,许多村民都这样讲出对沈浩的第一印象。

经过深入调研后,沈浩决定组织村干部、“大包干”带头人等到华西、大寨等名村参观学习,回村后认真开展“小岗怎样快发展”的大讨论,解放思想找差距,引导村干部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以前的小岗人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捧着“第一村”的金字招牌富不起来。“是沈浩带着我们开阔眼界,转变观念,找准了路子”。

当时村民意见最大的是村里的道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村民希望把村里友谊大道以东的1.2公里土路修成水泥路。沈浩决定,修建村中水泥主干道。一开始打算外包,对外招标,报价最少也要四五十万。沈浩召集村民开会精打细算,最后决定由村里租机械,村民出工自己干。

修路的那段日子,每天天刚亮,沈浩就出现在工地上,晚上九十点钟才休息,一身泥巴一脸灰。扛水泥,拌沙浆,谁也看不出,这些修路人中,哪个是沈浩。

“有一次,车子轧倒了水泥模板,刚拌好的水泥熟料漏出来,沈浩一时找不到锹,急忙用手把水泥熟料一趟趟捧回路基。边跑边说,可别把这么好的熟料糟蹋了。”“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回忆说,他光想着为村里省料钱,自己的手却被水泥烧得鼓起大泡。

沈浩疼在手上,群众看在眼里。路修好了,大家一算账,村里省了近20万元!全村劳动力每人还挣了1000多元工钱。小岗村到县里比原先缩短20多公里。村民们看着晒得又黑又瘦的沈浩,纷纷说这个省城来的干部是“自家人”。

村里一些人长期占用村里的集体资产,群众有怨气,村干部没威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沈浩请来法律顾问,依法收回20间集体办公房、两台推土机和农用机具等集体资产,并成立集体资产管理小组,建立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几件实事,让沈浩走进小岗村民的心里。信任取代了怀疑,敬佩赶走了冷漠。村民们说:“这样的好干部,是为小岗村办实事的,我们信得过他!”

“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

赢得小岗人的认可和支持,只是开展工作的第一步。要让小岗村村民的口袋真正鼓起来,需要一个坚强的团队,需要广大村民齐心合力。

沈浩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我这个村支书在小岗村的角色只能是个引导者,而不能代替村民决策,当前最核心、最紧迫的是要把领导班子建设好,把村民拢起来,充分发挥当地村民的主体作用”。沈浩在日记中,这样给自己定位,也给自己明确了任务。

如何凝聚小岗村人心,如何共谋小岗村发展,沈浩决定从“两委”制度建设入手,规范工作程序,先后制定《党支部议事规则》、《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民主评议干部、党员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深入推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党员承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作用,初步形成“主要干部抓全面,一般干部管一片,党员包户搞创建”的工作机制。

结合小岗村实际,沈浩与村“两委”一班人为小岗村发展明确方向,确立“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跳出小岗求发展,着力办好工业园;加快设施建设,发展旅游业”的经济发展思路,并制定详细的工作措施和发展目标。

思路一变天地宽,小岗人的发展热情被激活了。

2004年,沈浩依托已建成的80亩葡萄示范园,通过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培育壮大葡萄特色产业,办起葡萄文化旅游节。现在,小岗村优质葡萄发展到600多亩,亩均纯收入3000多元,葡萄已成为小岗村村民增收的主要来源,人均增收2000元。

为突破产业发展人才不足的问题,2006年,沈浩从安徽科技学院首批引进3名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发展双孢菇生产,先后成立蘑菇、葡萄等产销合作社,不仅给村民们带去先进理念,推广种养技术,也解决了销售难题。

从2006年开始,沈浩弘扬“中国改革第一村”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开始探索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行规模经营。有媒体报道说,“小岗村要重走集体道路”,沈浩的改革好像是在否定“大包干”。当时,顶着巨大压力的沈浩对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说:“只要小岗人真正得实惠,我什么困难都不怕。”他坚信,“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高土地产出水平,也是改革,都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沈浩引导农民以每亩每年500元的价格把土地租了出去,并成立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心。全村3000多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仅大大提高了土地收益,而且进一步优化了资源配置。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介绍说,正是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步伐,保证了招商引资企业的顺利进驻,让小岗村的土地焕发出新的活力。农民除了拿土地流转的租金,富余的劳动力还可以在村里的企业优先就业,再拿一份工资,实实在在提高农民的收入。

沈浩坚持走现代农业之路,建成一个占地两平方公里的园区,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小岗村先后引进美国GLG集团到村发展甜菊糖生产加工,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等十多个项目。引进广州从玉菜业集团到村兴建1万亩现代蔬菜生产基地,引进深圳普朗特集团到村创办生态农业园,引进“天下一碗”米线食品企业到村投资设厂,引进凤阳瑶海集团与凤阳国家粮食储备库到村联合投资发展物流仓储和粮油加工,这些项目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

为了投资15亿元的GLG项目及时落地,村里有204座坟墓要在3天内完成搬迁。沈浩带领村“两委”一班人事先就挨门逐户做工作,村民们终于在搬迁期限前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支持。那天在群众迁坟的现场,沈浩双手抱拳动情地对大家说:“谢谢你们了,我给你们的先人鞠躬了!”在场的村干部和企业代表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几年来,凤阳、滁州、合肥的一批企业相继落户小岗村,小岗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作为“全国十大名村”,每年到小岗村参观考察的游客络绎不绝。如何在小岗村发展旅游业,让老百姓尽快富起来,一直是沈浩心中的重要课题。

由于京沪铁路隔开了小岗村与307国道的联系,长期以来,小岗人出行要绕行20多公里,这一直是制约小岗村发展的瓶颈。可是谁都知道,要想在繁忙的京沪铁路线上架桥谈何容易,更何况是为一个村修公路让火车停下来。然而沈浩迎难而上,他一次次去铁路和交通部门协商,不辞辛苦,不怕碰壁,用诚意感动人家,半年以后终于把项目跑了下来。在高架桥合龙的时候,京沪铁路专门为此停运了40分钟。

2008年6月,小岗村快速通道正式通车。乡亲们争相来到大桥上,村民们说:“这条路我们盼了多少年啊!沈书记带我们修通了这条路,我们小岗大发展更有希望了。”

路修通了,沈浩带领村干部在旅游开发上做文章,先后建成大包干纪念馆、农家茅草屋、文化广场等旅游休闲景点,还创建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目前,小岗村已有19位农民办起了家庭宾馆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村民吴广德在沈浩帮助下率先卖起了花生、黑豆、麦粒脆饼等旅游小食品,每天净收入100元以上。小岗村旅游开发已初见成效。

如今的小岗村每天都有一批批参观者光顾,尤其是假期,还有来自合肥和江苏、上海、山东等省市的大学生,他们打着校旗、戴着太阳帽、身背照相机、拿着笔记本,奔走在小岗村的每个角落调查、采访,成了小岗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谋划和谐村庄建设,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沈浩为小岗村谋划的振兴之路,正在一步一步实现。沈浩又开始思考和谐村庄建设,让村民过上更好的日子。

为提升小岗人的生活质量,沈浩主动跑省里、市里和县里,积极争取各方的支持,用于完善小岗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住房条件。2007年,沈浩争取来资金,全村每户发两万元加盖2层楼房,修复自来水和广播电视等设施,兴建党员活动室、卫生服务中心和档案室。当年,3个居民小区200多户村民入住新居。

记者在小岗村采访时,就住在村民寇国秀家。她指着自家的新房子高兴地告诉记者:“沈书记给我们家发了两万元,我们自己又掏了几万元,现在盖起了楼下3间、楼上3间的大房子,连儿子今后娶媳妇的房子都有了,我什么后顾之忧都没有了。”

如今,走在小岗村的友谊大道上,农户自己盖的2层小楼整齐地排列在道路两侧,白墙红顶,一幅新农村的崭新景象。过去污水横流、脏乱差的街道和低矮破旧的土房早已不见踪迹。

沈浩曾说,别看农民家盖起两层楼,但是走进家里,发现农村人家里和城里还是有很大区别。农民家里的物件加起来不会超过5000元,有的房间空空的,什么也没有。沈浩的目标是,不仅要让农民住进大房子,还要让农民买得起家电、家具,把大房子填满。

村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新追求。为鼓励村民做好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工作,在沈浩提议下,村里专门设立“教育基金”,哪家孩子考上大学,上专科的奖励3000元,上本科的奖励5000元。村里还办起幼儿园,乡亲们都说,现在村里小孩子爱干净了,懂礼貌了,见面会主动问好了。

村里还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示范户”评选活动,组建腰鼓、花鼓表演队,兴建图书阅览室、文娱活动室,每周还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在村民文化广场放映露天电影。

45岁的村民郭平先,是小岗村腰鼓队队员。“打腰鼓现在是我们对沈书记最好的怀念方式。”她告诉记者,腰鼓队是沈浩支持组建的。以前农闲的时候,人们一般是拉闲话、打麻将,还有人赌钱。现在农闲的时候,每天下午两点多,她都和村里的姐妹们一起打腰鼓。

沈浩,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人。他要把小岗村过去浪费的25年,在自己手里抢回来。他在小岗村工作6年,小岗村引进项目13个,到位资金2.3亿元,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是小岗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6年。6年来,再也没有一个小岗村村民上访。2008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 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

沈浩,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跋涉者。在小岗村的2090天里,他写了19本工作日记,记录他每天的工作和心得。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沈浩没有一天不在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

2009年11月6日,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头一天刚刚写好的《小岗村近期重点工作责任分解及完成时限表》还摆放在他的案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及组织建设、小岗村敬老院工程、GLG用地遗留问题的处理、从玉菜业奠基仪式筹备及遗留问题处理、村庄整治等年底以前完成以及需要常抓不懈的11项工作„„

在小岗村工作期间,沈浩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记者 刘声)小岗村人刻骨铭心的第四次“红手印”

追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下)

2009年11月7日晚,在“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的倡议下,200多名小岗村村民含泪第四次庄严地按下鲜红的“红手印”,请求上级允许将沈浩的骨灰安葬在小岗村东头新建的公墓里。几位“大包干”带头人还请求上级允许村民们为沈浩立一座雕像,放在大包干纪念馆,让小岗村的子子孙孙永远记住沈浩。

小岗村让世人记住了他们按过4次“红手印”。其中,3次都是为了留下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沈浩。

“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

对下派任期结束后是继续留下还是回省城,沈浩日记的字里行间以及他和朋友的交谈,都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情感漩涡。一边是几千名小岗村村民殷切希望他留下来、两次按下“红手印”的依依不舍;一边是92岁白发苍苍的老母亲、6年不在身边的妻女渴望他回家的望眼欲穿。

他该何去何从?

3年前,第一个下派任期即将结束,小岗村出现令人震撼的一幕:小岗人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要沈浩留下——“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严立学等98人的签名和98个鲜红的“红手印”。沈浩深知“红手印”的分量。

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位村民按下唤醒中国农村的“红手印”,那时是为了吃饭而“留地”;今天他们再次按下手印,是为了致富而“留人”。面对自己亲手培育、刚刚步入正轨的小岗,面对小岗村村民的“请求”与个人利益的矛盾,沈浩最终选择了留下。

他在日记里写道:“人生能有几个3年,如此这样地深入基层、深入农民,虽苦犹甜,是组织的信任与赐予,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他怀着对家人深深的歉疚,扛起一名共产党员对小岗人民肩负的历史责任,毅然选择留在小岗,成为安徽省那一批6000名选派干部中唯一留任的村支书。

又是一个3年,小岗村在沈浩的带领下驶向发展的快车道,然而第二个下派任期眼看又要结束。2009年9月24日,小岗村186名群众第三次按下鲜红的“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再次要求挽留沈浩。

小岗村村民们深情地写道:“国家政策再好,没有一个好的领头人是不行的。而沈浩同志,正是我小岗村一位好的领头人。请求省委组织部、财政厅把沈浩继续留在小岗村„„”

留下还是回家,这个问题困扰着沈浩,让他难以抉择。女儿在萧县寄宿读书实在太苦了,92岁的老母亲更是见一面少一面,沈浩实在无法向家人说出继续留任3年的话。

在2009年春天的体检中,沈浩已经查出心脏有问题。之后他多次感到心脏不舒服、胸闷,但一直没有时间去医院做详细的检查。身边的同事劝他,他总是说等忙完这个任期再去查。他要在任期剩下的日子里,一天当几天用,尽可能为小岗的乡亲们多做些事情。

谁也没想到,生命有时竟是这么脆弱。

2009年11月6日凌晨,他太累了,累得没留下一句话,就匆匆离世。最早发现沈浩去世的是一早到他住处取钱的村民杜永兰。“沈书记怎么喊也喊不醒,原来他已经停止了呼吸!”最让杜永兰想不到的是,沈书记人走了,但是答应借给她1万元看病的事还是办了。在沈浩的桌子上,整整齐齐放着捆好的1万元,那是留给她的。

群众的事总是时刻放在心上,自己的事却一推再推,直到无法挽回。这就是沈浩,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直到生命尽头,他还在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在沈浩去世的前3天,“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对沈浩说:“沈书记,现在3年任期又到了,我们还想再‘扣’你3年。”沈浩笑着说:“我不走了,永远在小岗干了。”每提起那天的对话,严金昌就老泪纵横:“没想到,他真的永远留在了小岗村。”

听到沈书记去世的消息,小岗村的乡亲们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音容笑貌、言犹在耳,那个热情爽朗、事事为百姓着想的沈书记,难道就这样走了吗?

“让像父亲一样的农民享福,就是让咱父亲享福了”

“你可是又在村口把我张望,你可是又在窗前把我默想,你的那一根啊老拐杖,是否又把你带到我离开的地方。娘啊,白发亲娘,儿在天涯,你在故乡„„朝思暮想,泪眼迷茫,责怪吧,我的娘,儿想你却不能去把你探望。娘啊,白发亲娘。”

沈浩一听到这首《白发亲娘》,眼角就会湿润。因为他知道,90多岁的老母亲就是这样在苦苦地思念着他„„不会唱歌的沈浩,2008年元旦在团凤阳县委组织的联欢会上,深情演唱了这首歌。虽然一开唱就跑调了,但他眼含热泪演唱的神情,令在场的很多人动容,久久不能忘怀。

许多人都知道,沈浩是出名的大孝子。早年丧父,兄弟5人,大哥也去世了,母亲一直由他照顾。

6年前,沈浩离开家的时候,母亲已是86岁高龄。因为妻子在银行工作很忙,沈浩担心母亲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就与在安徽萧县工作的四哥商量,把母亲送回萧县老家。那天,母亲回萧县临上车的时候,沈浩扑通一声跪在母亲面前说:“老娘,儿子听从组织安排,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一时不能回来好好照顾您,请您到我哥那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说完,给母亲磕了一个响头。等抬起头时,沈浩已是满脸泪水。

把老母亲送回萧县后,沈浩一直觉得对不起母亲,每次回到老家,都要给母亲梳头、洗脸,晚上就睡在母亲床边的沙发上听母亲说话。农村家庭出身的沈浩经常对妻子说:“母亲受了一辈子苦,父亲早逝,也没有享过福。让小岗村富了,让像父亲一样淳朴老实的农民享福了,就是让咱父亲享福了。”

6年前,沈浩去小岗村任职,他的女儿沈王一才上小学五年级。当时,11岁的女儿不理解爸爸为什么离开自己和妈妈去那么远的地方当村官。妈妈告诉沈王一,村官是特别大的官,爸爸做的工作是一项很宏大的工作。懂事的女儿听了以后,临别前送给爸爸一张照片,背面写着:“爸爸,我爱你,不要做贪官!”

临别时,女儿朴实稚嫩的语言,成为沈浩来到小岗后,为官处事的原则。他把对女儿的爱,投入到对小岗村孩子教育的关注中,兴建幼儿园,翻修小学校舍。他对父母的孝,延伸至对小岗村乡亲们的爱,对父母未能享福的愧疚化为让小岗村民尽快过上富裕生活的不竭动力。

沈浩在小岗村连任后,因为妻子工作太忙,沈浩将女儿送到萧县老家的一所中学寄宿,学校生活条件不怎么好,教学质量也没法与合肥比,直接影响到女儿的学习成绩。沈浩常说,他做人问心无愧,就是欠家人太多。

“他太不在意自己,却始终牵挂着群众的冷暖”

沈浩原名沈明月,上大学时他将名字改为“沈浩”。他曾说:“我们男人不需要诗情画意,要响当当、浩浩荡荡做事情。”

沈浩把小岗村的乡亲们当做自己的亲人一样热爱。6年来,他始终与小岗人同呼吸共命运,把赤诚的心捧给农民,把无私的爱献给百姓,一心为民、浩浩荡荡为人民做事的公仆精神令人敬仰。

小岗村到凤阳县的路途遥远,为了方便工作,沈浩把家里的车开到小岗村,私车公用了6年。省财政厅每月发给他的工资,他不是拿去帮助了有困难的群众,就是垫付了村里出差的费用。然而,他对自己却吝啬得几近苛刻。

皖东的冬天,屋里没有暖气非常阴冷。一向节俭的沈浩,冬天就穿最便宜、实用的老棉袄,脚下穿的是从农贸市场花5元钱买来的老式棉鞋,羊毛衫破了很多洞还继续穿。实在冻得受不了,沈浩2008年才花120元买了一件蓝色羽绒服。

来小岗村前,沈浩的胃就不好,他的爱人在家每天都给他煲汤调理。来到小岗后,沈浩没喝过一口自家炖的汤。在租住的农户家谈工作,常常到很晚,他也不想麻烦房东,剩饭、凉饭端起来就吃,渴了连隔夜剩茶也喝。

在小岗村,谁都知道沈浩太不在意自己,但心里却始终装着百姓,牵挂着群众的冷暖。村民谁家有困难,沈浩心里都有一本账。“有困难,找沈浩”,成为村民的一种习惯。

“沈书记的房门始终是敞开的,连晚上也不关,群众有事找他,随时都可以直接进到房间。他重情重义,心底坦荡,能把一颗心捧给别人,没一点儿个人计较。”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说。

6年来,沈浩一直在房东马家献家搭伙吃饭,每个月交600元伙食费。在马家献眼里,沈书记太累了,每天一大早就起来,天天忙到很晚。村民有个鸡毛蒜皮的小事都来找他,两家吵架,甚至是小两口吵架都来找他。每次吃饭,叫他好几遍都上不了饭桌。“沈书记就是不烦,还让他们消消气、慢慢说。”

今年25岁的大学生村官赵玲告诉记者,沈浩在小岗村办公室有一把转椅,但他很少坐。他说坐在上面说话,就比来找他办事的乡亲们“高半头”,和乡亲们就有距离了。他更愿意和找他办事的乡亲一同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亲切自然,没有距离。有时遇到火气大的村民,见面就指着沈书记的鼻子大声嚷嚷,沈书记不生气,还给老乡们倒茶,再不讲理的人,气也消了一半。

2005年夏天的一个晚上,突然下起暴雨,沈浩马上想到徐庆山一家还住在3间危房里。他从床上爬起来,拿把雨伞就往外冲。一路上,天黑路滑,深一脚,浅一脚,鞋子陷到泥里拔不出来,他干脆光着脚,一口气跑到徐庆山家。

一进门,看见屋里到处漏雨,房顶上的泥灰“哗啦哗啦”直往下掉。沈浩跑到床边,急忙把孩子抱在怀里,并连声招呼还在发愣的徐庆山两口子:“还不快走。”折腾大半夜,才把徐庆山一家安顿好。

因为这件事,沈浩下定决心,要改善群众的住房条件。他想方设法,四处筹钱。当年年底,第一批住宅新区终于建好。就在这年春节,26户村民搬进了新居,徐庆山一家也住上了两层楼房。

村民韩庆江的屋子漏雨,经济又困难,沈浩就组织村委会干部帮助他家修房子。“沈书记带人来给我修房子时,发现我哮喘很厉害,又把我送到镇上住院治疗。我在小溪河镇医院住了38天,没花1分钱,哮喘被彻底治好了。”韩庆江说,沈书记还安排他到小岗钢构厂当门卫,一个月能挣500多元。

沈浩心很细,看到“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的拐杖有了裂痕,生怕她摔着,到合肥出差时专门给老太太买回一根新拐杖。老人惊喜不已,逢人就说:“自己孩子没有操心到的事,沈书记都挂在心上。”

“大包干”带头人关友章的遗孀毛凤英老大娘病得奄奄一息,沈浩在家庭访问中得知后,立即把她送到医院。

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出世后,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知道了,自己拿出1000元,赶紧给韩德国家送过去。

关友林全家6口人中有4人智障,生活十分困难。沈浩对关友林特别照顾,逢年过节,都给他家送去慰问金和年货,就连他家的被子、衣服都是沈浩自己花钱买的。

村里有位20多岁的智障青年关小伟,不知冷暖,冬天里还穿着拖鞋、短裤,坐在村里的友谊大道上。沈浩见了,赶紧脱下自己的外套,送他回家,还教育围观的人,“他已经够可怜了,不要欺负他。”

小岗村渐渐富裕起来,来小岗打工的人也多了。除了照顾小岗村的困难群众,沈浩对来到小岗村的外地打工者,也同样关心照顾。

50多岁的江西人老温来小岗村种西瓜,夏天就住在西瓜地里,蚊虫叮咬,卫生条件差。沈浩经常去地里看他,问他有没有吃的,生怕他饿着,还带他去洗澡。看他没有换洗的衣服,就把自己比较新的衣服送给他。西瓜成熟后,为了照顾他的生意,沈浩先后两次买他的西瓜,送到GLG公司的建设工地上,慰问夏天干活的工人们。

“为小岗倾注心血,我值!”

即使过年,沈浩也很少回家,而是为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送去慰问的钱和物,并与他们一起过节。离开家的6年中,沈浩回合肥不超过100天。因为没有太多团聚的时间,女儿和妻子的生日他合并安排在3月8日过,母亲的生日也合并与重阳节一起庆祝。

合肥的“小家”很温馨,但小岗的“大家”更需要他。6年的相知相处,沈浩已经融入小岗。

每年春节,大年三十很晚或者初一凌晨,沈浩才能赶回来和家人团聚。一回到家,他就开始惦记小岗的事情。刚去那年,操心牛棚倒塌的事,现在又在担心蘑菇大棚会不会被冰雪压倒,东边大严村的几户危房要不要紧,卫生院是否还有没回家的病人,几位“大包干”的遗孀过年可有难处。虽然年前,他给当年18户“大包干”带头人家里都送去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和慰问金,但心里总觉得还有什么事放心不下。

放心不下的沈浩,每年大年初三就铁定匆匆开车回小岗。有一年春节雪很大,公路上结了厚厚的冰。沈浩从未在这样的冰冻路上开过车,一路上,他紧握着方向盘,但还是出事了,一个打滑,他的车滑进路边的小沟里。幸好被一棵树挡了一下,他没怎么受伤,头脑还清醒。打电话请来几位村民帮忙,才把小车抬到路上,开回小岗村。

小岗村那间滴水成冰、简陋凌乱的小屋里,蒙着一层灰尘,与合肥舒适温暖的小家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想想几个小时前的车祸,沈浩难过得落泪了。想起临出门时白发苍苍的老母亲流着泪对他说:“孩子,要去,就要把人家那里的事情办好!”沈浩抹去泪水,又投入到小岗的工作中去了。

沈浩的付出,换来了小岗乡亲们的爱戴和拥护,小岗人对他就像亲人一样。2007年大年三十一大早,沈浩一开门,就看见门前坐着“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5岁的邱世兰老人。沈浩以为她有难处,忙问什么事,老人说要请他吃年夜饭。沈浩不忍打扰,连忙推辞,可大娘不依不饶:“20多年来,我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不行!”面对老人的一片真情,这一年除夕,沈浩和老人一齐吃了一顿普通却又难忘的年夜饭。

2008年4月,凤阳县进行行政村区划调整,小岗村与相邻的石马、严岗村合并,成立新的小岗行政村,管辖23个村民小组,共849户、3823人。

沈浩高票当选新的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合并后,沈浩的压力更大,担子更重。在困难面前从来不低头的沈浩,在日记中写道:“为小岗倾注心血,我值!”

在沈浩小岗村租住的房间里,床头摆着一张醒目的照片,那是他向胡锦涛总书记汇报小岗村发展时记者拍摄的。那是沈浩一生中最激动、最难忘的时刻。

2008年9月30日,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当得知沈浩是财政厅选派干部,是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支书时,总书记连声说好,并勉励他说:“群众的认可,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的激励,更加坚定了沈浩对小岗村发展的信心,沈浩曾兴奋地说:“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的艰辛、酸楚、冤屈都没有了。”

“他心里装满小岗村,唯独没有他自己”

沈浩曾对身边的好搭档、好友不止一次谈起过,如果组织再让他干3年,他在第三个任期内一定要做3件事:第一件事是成立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好好打造几家企业,让“小岗村”也上市;第二件事是在村北修建一条路,在村南修建GLG大道,不让卡车、载重车辆驶入小岗村中心的友谊大道,保证友谊大道两边就读的小学生、幼儿园孩子出行安全;第三件事,就是将小岗村南边150亩低洼地修建成一个水库,发展旅游业,再建一家酒店。

沈浩带着他对小岗村的美好憧憬走了。6年来,沈浩为了小岗村操碎了心,45岁的他头发基本全白了,平时全靠染发让自己看着精神点。沈浩比在萧县老家工作的四哥小5岁,但看起来他却比四哥老很多。好些久未谋面的朋友,私下都感慨:“去小岗前,沈浩还是个小伙子,6年后怎么一下变成小老头了,憔悴了很多啊!”

“沈书记把自己的事、把对家庭的小爱全都抛弃了,把整个身心都无私奉献给了小岗人民。他心里装满小岗村,装满了群众,唯独没有他自己。”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伤感地对记者说。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沈浩去世后小岗人写的挽联,也是沈浩6年来在小岗村任职的真实写照。

过度的劳累,而且没有及时就医,使得沈浩没留下一句话,就匆匆离开了爱他的人们。沈浩的大学同学、蚌埠市委副书记毕小彬说,像沈浩这样突发心脏病,多是长期积劳成疾造成的,如果有家人在场或者抢救及时,即便是递上一杯水,也许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他对小岗太有感情了,他就是这样一个拼命三郎。

沈浩走得太匆忙了,让家人痛断心肠。2009年11月8日,在凤阳县举行的沈浩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上,匆匆赶来的女儿沈王一扑在爸爸的遗体上,亲着爸爸的脸,撕心裂肺地哭道:“爸爸,你说话不算数,你不是说年底回家的吗?”“沈浩,回家吧„„”妻子王晓勤的呼喊声,女儿痛彻心肺的哭声,让在场的人们无不潸然泪下。

一片丹心,两袖清风,噩耗传来恸九州。在沈浩先进事迹的感召下,近日一些干部通过多种形式,向安徽省委组织部门要求到农村基层工作,或到小岗村任职。

沈浩的大学同学、铜陵市经济开发区财政局副局长程啸已向组织部门报名,希望去接沈浩的班,到小岗村工作。他对记者说,自己对农村比较了解,原来经常和沈浩通电话,了解他的发展思路,很有信心把小岗村的工作做好。

如今,沈浩被安葬在小岗村东头新修建的公墓中。黑色的大理石墓碑庄严肃穆,小岗村的乡亲们在沈浩的墓周围种下几十棵松树。前来凭吊的人络绎不绝,他的墓前,总是鲜花簇拥„„

小岗人渴望吃饱穿暖,渴望生活幸福,用他们的红手印迎来了“大包干”;又用他们3次的红手印留住一个人,以及一个人长存的精神,这个人叫沈浩,这个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将再也不会和小岗村分开。(记者 刘声)

第三篇:永远留在小岗的“第一书记沈浩”

永远留在小岗的“第一书记沈浩”

《 中国青年报 》(2011年08月15日 06 版)

新华社合肥8月14日电(记者鲍晓菁)又到了葡萄丰收季节,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隔三差五总会给沈浩墓前送去几串葡萄、几根香烟,乡亲们想念这位下派到小岗村的第一书记。

2009年11月6日,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因积劳成疾,猝逝在他在小岗那间破旧的宿舍里,年仅45岁。悲痛的村民在请愿书上按下一个又一个红手印,要求把沈浩永远留在小岗村。

“我一定按照领导要求,引导和带领小岗群众齐心协力谋发展。我相信,我一定能干好。”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第二批选派干部被派往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委第一书记。

从此以后,他就成了小岗人的主心骨、小岗村的顶梁柱,时刻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和职责。在六年的下派时间中,沈浩带领群众修路、引导村民发展现代农业、为小岗引进先进工业,将“一夜跨过温饱线、20年没迈进富裕坎”的小岗村一步步引上快速发展轨道。

村里的友谊大道凝结着他辛勤的汗水。修路时,为了尽可能节约资金,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沈浩决定让村民成为这条路的建设者。那段时间,沈浩天天都在工地上,和村民一起扛水泥、拌砂浆,什么脏话累活都干。有一次,沈浩在即将收工的时候看见一桶水泥泄漏在地上,身边却没有任何工具,情急之下,他就把袖子一挽,双手插进水泥,用手将水泥一捧一捧地运回桶里。

村里的现代农业归功于他智慧的谋划。2006年,在村民纷纷质疑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模式时,沈浩默默承受着各种非议,挨家挨户向村民耐心解释。最终,小岗村1800亩土地有600余亩得以顺利流转,村里发展起粮食、葡萄规模种植等现代农业。村民严俊昌在这场“改革”中尝到了甜头。他一个人承包了200亩葡萄园,每亩收益是种粮的10倍。严俊昌父子逢人就讲:“现代化农业是小岗人的救星。”

落户于小岗的GLG等现代工业见证着他辛勤的奔走。2008年12月25日,美国GLG董事局负责人来到小岗考察投资,沈浩与他们一直商谈到当天下午,送走客人后,他又参加广州从玉菜业集团的投资商谈会直至傍晚。晚上刚坐上饭桌,沈浩就接到GLG集团相关负责人要求在明光市进一步商谈的电话。于是他马不停蹄又赶往明光,午夜12点结束会谈后,沈浩带着一身疲倦冒着漫天大雪回到小岗。

沈浩三年下派期满,小岗的村民舍不得他离开,就像当年“大包干”一样,朴实的小岗人在请求沈浩留任的请愿书上按下98个鲜红的手印。沈浩被感动了,他说:“我是农村长大的,了解农民的难处,就让我再干三年吧!”

然而,长期的过度疲劳,一点一点地侵蚀着沈浩的健康。2009年8月初,沈浩在出差返回的途中突然觉得心里难受,提出让同行的村干部来开车。村干部问:“要不要去医院看看?”沈浩摆摆手说:“今年4月份,财政厅组织体检时,医生告诉我心脏不大好,需要休息和治疗。最近事情太多,等忙过一段时间再说吧。”可是,三个月后,45岁的沈浩终因连日劳累,突发心脏病去世,这位“第一书记沈浩”就这样永远留在了小岗,留在了老百姓的心里。

第四篇:第一书记——沈浩

第一书记——沈浩

剧情简介

向党89岁生日献礼影片《第一书记》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首映礼。“第一书记”沈浩的妻子王晓勤、电影《第一书记》主创人员等一起观赏了这部影片。片中沈浩为了小岗村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习近平出席《第一书记》: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了电影主创人员代表、图书编辑人员代表和沈浩亲属。他强调,沈浩同志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是创先争优活动中要学习和宣传的榜样。

习近平说,在沈浩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广大党员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电影中由杨立新扮演的主角沈浩现实生活中是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男,生于1964年5月,安徽萧县人,毕业于安徽省铜陵学院。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他积极响应省委号召,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 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在小岗村任职近6年来,沈浩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干事创业,勤奋务实,勇于创新,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忠实履行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在广大干部群众心中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1964年出生于安徽省萧县圣泉乡孙秦庄行政村,2009年11月6日去世。铜陵学院(原铜陵财专)1986届会计专业毕业,为安徽省财政厅派驻小岗村的选派干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在小岗村村民中享有很高的声誉。2004年到小岗村工作以来一直为小岗村的发展兢兢业业,先后为村里修了公路、为散居的二十六户村民集中盖了住宅楼并在村里成立了大包干纪念馆。

沈浩在小岗村住下来了,一住就是几年。处处为村里谋规划、办实事,大年三十还泡在村里,几年来一直租住在村民家中。

2006年底,沈浩在小岗村任职三年届满,村民强烈要求把沈浩留下来,二十多年前集体按下手印的故事再次在小岗村发生。村民派了十个代表,按下手印到安徽省组织部、财政厅要求沈浩留在小岗村,再带领他们干三年。2009年11月6日,江河含悲、小岗村动容。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沈浩在小岗村临时租住的房子内去世,年仅46岁。

电影《第一书记》正是取材于现实中的沈浩,真实还原一位真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马占文:他带领小岗人走上了致富路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直机关优秀年轻干部,被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那一年他在日记里写到:“只要小岗能繁荣,村民们能得到实惠,就是献出生命也无怨无悔” 一朝越过温饱线,二十年没跨进富裕门,这是当年沈浩来到小岗村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20多年过去了,为什么当年改革的先行者迟迟没能走进发展先进者的行列?小岗村的崛起之路到底在哪里?刚刚上任的他彻夜难眠。他走进每个农户的家门,细心倾听乡亲们的心里话。他紧紧抓住村党组织建设这个关键,迅速调整充实了村两委班子。他还带领“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先后到大寨、华西、南街等名村考察,解放思想。

视野开阔了,思路也就打开了。要继续改革,再闯新路逐渐成为小岗人的共识。筑巢引凤、发展现代农业、红色旅游和特色工业是小岗崛起的希望之路。2006年初,中共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发表后,沈浩便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向县里提出要引进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希望得到县里的支持,不久县里专门出台了一个鼓励大学生到小岗村创业的政策文件,可是那时的小岗村交通很不方便,生产生活条件都比较差,还是让大学生们下不了决心。沈浩连续四次到学校去动员,介绍中央新农村建设的战略部署和重大政策机遇,描绘小岗村发展的美好前景,还结合自己到小岗工作的切身体会和他们一起谈论人生的价值,请大学生们到小岗去参观。他对生活的热情、对人的诚恳、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和果断的做事风格给 大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就有三名大学生来到小岗创业,带动八户村民建起了35个大棚。第二年又发展到35户179棚。引进大学生到小岗创业,激发了小岗人创业致富的热情,小岗村现代农业终于迈出了新的步伐。

作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小岗村历来是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也是小岗干部的特殊压力。为了加快小岗农业产业化步伐,2006年,沈浩引进了一家养殖公司到小岗发展规模养殖,需要流转一部分土地,并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可是刚刚开始丈量土地,就有媒体报道说小岗村要重走集体化道路,一时间外界议论纷纷,各方高度关注,调查组走进小岗、媒体跟踪报道、专家学者前来求证,可谓山雨欲来风满楼,仿佛他的改革是在否定大包干。那时候他的思想压力特别大,我去小岗看他时,他的嘴上都起了泡,嗓音也有些沙哑,他问他怎么看待这些议论?他说:“大包干以来,党中央一直关注小岗村的发展,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才是富裕小岗村的出路”。他说:“当年的大包干是改革,现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是改革,改革总是要承担风险的,当年搞大包干难道没有风险吗?只要能使小岗村富裕起来,别说这点儿误解和委屈,就是献出生命我也愿意。”那次他握手的力量特别大,我知道那是他继续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土地流转为发展小岗现代农业奠定了基础,也为发展工业创造了条件,沈浩有了更大的设想,他要进一步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新路。要把小岗村发展成一个中等规模的城镇,要建设小岗工业园区,将来 小岗品牌要资本化,甚至上市,用小岗拉动整个凤阳东部经济发展。他说:“小岗这个金字招牌擦一擦就能放光”。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这一年,小岗以无形资产合作的第一个工业企业——小岗面业正式落户。2007年11月,新的小岗村总体规划通过了省级评审,小岗村城镇化步伐迈出了第一步。

2008年9月30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当总书记得知沈浩是在圆满完成三年选派任务后被村民自发按手印挽留下来连任的,高兴地勉励他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后来沈浩激动地告诉我:“那一瞬间,我什么辛酸和委屈全都没有了,我感到浑身充满了力量。”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既是荣誉又是动力,小岗村是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不久,他和大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建设四型小岗村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利用五年时间把小岗村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制度创新的试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作为村党委主要负责人,沈浩一直紧紧抓住村党组的建设这个关键。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他根据村民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制定整改方案,提出了小岗村重点工作责任分工和完成实现制度,大大提高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效益,赢得了村民的一致好评。

为了引进好的项目,沈浩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宣传推介小岗,今年元月5日,美国GLG集团董事局主席专门来到小岗村,沈浩早早跑到村口不停张望。张博士说,当我握着他冰冷的手,看到他热切的目光时,我的心被他深深打动了,后来总投资1.5亿元落户到了小岗 村,这是小岗村发展最快的6年,6年来小岗村家家住上了新房,这是小岗村村容村貌变化最大的6年。更重要的小岗村的村民信心更足了,如今小岗村已经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小岗葡萄供不应求,小岗牌民用甜菊糖等项目一天天竣工。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沈浩却累了,倒在了他住了6年的小屋里,倒在了他无限热爱的那片土地上,离开了他无法割舍的小岗村父老乡亲,作为农村基层组织的带头人,他忠诚履行了一心为民的宗旨,他发扬了艰苦奋斗,扎根基层的实干作风,他弘扬了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他具有团结农民,带领百姓的群众工作本领。他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楷模,是机关干部下基层为群众服务的先进榜样,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涌现出的生动典型。在他倒下的地方,必定会有更多的人继续坚定地走下去,在广袤的田野上,必将会有千万个沈浩带领群众奔向富裕安康的明天。

第五篇:第一书记 沈浩 观后感

《第一书记,沈浩》观后感

看完《第一书记》的电影后,我的感触很大,让我深思的地方很多,在沈浩书记身上,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三按手印留沈浩,这是农民最质朴的表达,他的一生虽短暂,所做的也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然而对百姓来说又是最重要的事,他全心全意为人民,和百姓鱼水情深,一心为民谋幸福,始终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就是他的伟大和崇高,是党员的骄傲,党员的榜样,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榜样,坚定信念,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从沈浩身上,我们看到这不是一句口号,在电影中我再次被感动,各行各业,只要你付出努力就会有所收获。我们要牢记这样一位为民服务、不计个人得失的好干部,千方百计、谋求更大发展的好领导;同时我们要学习他敢于担当、身先士卒的优良品质,坚定不移、事不成不罢休的办事劲头,事无巨细、为民着想的爱民之心。

在今后的生活当中,从沈浩书记身上我看到了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也能清晰的对比找出自己在工作中和生活中的不足和差距,即将面临毕业的我,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的困难,但是无论多么交困难耐,我也会去愿意担当,在责任、压力、困难面前,我会向书记好好学习,不是逃避问题而是解决问题。我要学习他敢于担当、身先士卒的优良品质,学习他坚定不移、事不成不罢休的办事劲头,还要学习他事无巨细、为民着想的爱民之心,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

下载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先进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一书记沈浩》思想汇报

    上几天,在生物楼301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感触颇多。该片是根据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优秀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 通过对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观摩、学习,我切切实实......

    第一书记沈浩心得体会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了电影《第一书记》,被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沈浩同志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该......

    《第一书记 沈浩》观后感

    《第一书记》观后感 花沟镇徐家村支部书记助理张豹我们于11月10日上午在县影剧院集体观看了影片《第一书记》,影片中从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的沈浩同志因积劳成疾倒在了......

    沈浩先进事迹

    浩气激荡天地间——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综述 连续43场巡回报告,现场听众4万余人„„去年11月中旬至今年6月初,伴随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足迹,“群众离不开的好书记......

    沈浩先进事迹

    关于开展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实施方案“学习沈浩,服务群众,争做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这是开发区平安办事处党工委在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中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

    小岗人民的好书记沈浩

    小岗人民的好书记沈浩 时间:2009-11-10 21:45:06 | 浏览: 186 “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这是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

    观看《第一书记》沈浩心得体会(推荐)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看了电影《第一书记》,被沈浩同志的事迹和精神深深打动。沈浩同志扎根小岗六年,为小岗的发展鞠躬尽瘁,用年轻的生命诠释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该......

    谈谈沈浩先进事迹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谈谈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沈浩同志是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是2003年从安徽省财政厅下派到农村工作的公务人员。机缘巧合之下,我曾与沈浩有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