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了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以及试点方

时间:2019-05-13 15:3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介绍了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以及试点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介绍了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以及试点方》。

第一篇:介绍了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以及试点方

黄闯

摘要: 介绍了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以及试点方案的主要内容,认识到科学规划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机制与制度改革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保障,节约集约用地真正目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谐型发展。

关键词:政府综合性工作 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

建设模式

组织保障

1、引言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对于我国人多地少的状况,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节约集约用地,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2008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国发〔2008〕3号)中明确指出:切实保护耕地,大力促进节约集约用地,走出一条建设占地少、利用效率高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利用新路子,是关系民族生存根基和国家长远利益的大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条根本方针。合肥市近年来明确提出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立市之本,积极推动土地管理创新,探索节约集约用地长效机制,努力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闯出一条新路,从而为全国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2005年5月和2006年7月,在国土部无锡会和长沙会上,安徽省合肥市首次提出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市的请求。2008年,受长沙新河三角洲以及黎托片区成为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项目启发,结合合肥市国土管理的新举措,合肥市政府决定申报国家节约集约用地试点,同时委托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试点方案。接受任务后,编制单位意识到此次试点方案与传统的城市规划和国土规划比较,无论从编制套路还是成果表达形式上都有很大不同,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工作思路和方式需要随之更新。

项目接手初期,编制单位与政府、国土部门多次沟通,交换工作思路,合肥试点方案经历了从项目试点到新区试点,再到全市试点的变化过程。开始阶段,计划以个别项目作为试点探讨节约集约型的建设模式;第二阶段,以新区作试点探讨科学规划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最终,确立了以合肥全市为试点,通过综合科学规划、建设模式、机制改革等层面为国家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进行全面探索。三个阶段工作思路的改变基于这样的考虑过程:申报试点之时,国土资源部已批准长沙黎托片为功能区试点,广东省也正在申报省级试点,而全国节约集约用地缺少市级层面试点,市级试点较单个项目试点以及新区试点,范围上涵盖更广,涉及面更宽,与省级层面试点比较,不光体现在政策引导、指标控制等方面,而且将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建设模式的集约化摆在重要位置。

节约集约用地在宏观上需要以严格和易执行的政策和机制做支撑,在这一方面,合肥市国土管理工作已经从实际工作中初步形成了一套经验,包括集体决策、项目规划优选、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双向约束”、“阳光地产”、失地农民保障等等机制,在政策的系统化和延续性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础;在宏观上,要有符合城市特点的规划和实现城市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设模式,在这一方面,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通过多年来合肥市总体规划、片区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编制,对合肥市城市规划体系和合肥城市发展动向有较强的把握;在微观层面,结合具体项目,如合肥新高铁站设计、土地整理及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整合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前期所做的专项研究对方案编制的作用较大。

2008年7月14日上午,合肥市向国土部汇报了试点方案,国土部贠小苏副部长等部、司领导在听取汇报后,认为该方案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了建设“两型”城市的思路,战略眼光高远,立意新颖,目标系统,重点突出,指标明确,可操作性强,一致表示将给予合肥开展节地试点工作积极支持,并且明确表态支持合肥开展节地试点。

2、方案内容介绍

2.1 开展试点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2.1.1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2.1.1.1 合肥市目前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2亩,必须转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2.1.1.2 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转变粗放的土地利用方式,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作为省会城市,合肥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资源保护、科学发展保障机制建立方面积极探索,创造新鲜经验,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2.1.2 是实现中部地区奋力崛起的重大举措 中部崛起面临的资源、环境背景与东部地区发展初期已有很大不同,国家对中部的要求也不同于东部地区。一方面,发展不足是中部地区普遍面临的最大问题,另一方面,发展的资源约束十分严峻。中部崛起的这一特殊难题首先表现为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合肥作为中部省会城市,既要奋力崛起,又要切实保护耕地,为国家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做出应有的贡献。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难题,唯一的出路在于节约集约用地。2.1.3 是加快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世界城市化发展规律表明,人口向大城市集聚特征明显。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是全省人民的殷切期望,是省委省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合肥市委市政府的重大历史责任。合肥要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必须未雨绸缪,坚定地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走节约集约用地之路。2.1.4 是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

节约集约用地是我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根本方向,是土地规划、保护、开发、利用等各项工作任务的核心目标。我国目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管理体制、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尚不健全,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城乡规划、产业发展、财税政策、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制度环境也未形成。合肥以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为平台,推动土地管理制度创新,促进相关制度改革,可以为全国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先行探索,提供借鉴。2.2 基础条件

2.2.1 合肥市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2005-2007年,合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853.6亿元、1073.9亿元、1334.2亿元,增幅分别为16.9%、17.5%、18.1%,增速连续3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占安徽省经济总量由16.3%提高到18.2%;财政收入由130.9亿元增加到215.2亿元,年均增长28.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324.4亿元增加到469亿元,年均增长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9684元增加到13427元,年均增长17.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07元增加到4486元,年均增长18.3%。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07年单位GDP能耗为1.0649,同比下降5.21%,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百强城市中,综合实力由2005年的第31位提升到2007年的第21位。

按照《合肥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到201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00-2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000美元,财政收入360-37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18600元和6500元。

2.2.2 国家在合肥已开展多项试点 合肥拥有国家级称号的试点有: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试点市、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城市、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国家动漫产业基地。

国土资源部在合肥开展的试点有: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的试点工程、数字国土工程、城镇地籍管理系统工程、土地规划管理系统工程、区域产业用地变化分析工程、金土工程。

2.2.3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王金山指出,合肥是安徽的合肥,理应为安徽发展做出榜样、做出贡献。省委、省政府一定会大力支持合肥市的发展,而且在改革发展稳定问题上的支持没有时空障碍,什么时间需要就什么时间支持,什么问题需要支持就支持什么问题。省长王三运要求,各部门要支持合肥,尽快把合肥做强做大,使省会的综合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更好、更快地完善起来,努力使合肥发展成为在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很有实力、很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省会城市。

2.2.4 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的探索与经验

近年来,合肥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敢闯新路,敢破难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土地管理方面,认真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创新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节约土地、集约建设、持续发展” 的土地利用模式。2.2.4.1 集体决策机制

合肥市成立了高规格的土地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城市规划委员会,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孙金龙担任主任,市长吴存荣担任第一副主任,分管副市长和相关市领导担任副主任,市发改委、经委、建委、国土局、规划局、财政局、监察局、审计局、国税局、地税局等为成员单位,所有用地均经集体审批。此举不仅从体制上有力地加强了土地供应的宏观调控,保证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而且有效地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2.2.4.2 项目规划优选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面向全国发布拟出让地块信息,广泛引导意向投资单位对土地开发进行深度研究,提出规划方案、经营计划等,从而为政府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为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提供最优的供应条件,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益最大化。

2.2.4.3 用地指标项目管理制

从2008年1月起,按照统筹的原则,改变用地指标按区域一次性分配方式,由计划管理向项目管理转变。根据产业政策、投资强度、税收额度、就业岗位等综合因素,将用地指标向节能环保型、高附加值的项目倾斜。本着成熟一个分配一个的原则,把握土地供应节奏。此举不仅改变了县(区)政府将主要精力放在争指标,却忽视项目储备和土地利用监管的现象,而且通过土地规划、计划、征收、供应、监管扁平化管理,切实保障优质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从体制上找到了解决土地闲置的新路径。

2.2.4.4 双向约束机制

“双向约束”就是以土地为“闸门”,对项目建设单位和政府双方都制定了一系列的约束制度,实现建设项目用地长效管理。对建设项目设立投资强度、产出额度、上缴税收、就业规模等指标,明确项目建设周期,建立建设履约保证金、验收考核、项目退出等约束制度。2.2.4.5 考核奖惩机制

2004年以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保护土地资源加强土地市场管理的意见》(合政办[2004]40号)、《关于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通知》(合政[2007]81号)等文件,将节约集约用地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

坚持投资有强度,配套有限度,建设有进度,建筑有高度,监管有力度的项目管理原则。建立土地投资率、土地销售额产业率、土地税收产业率、吸纳就业率、产业集聚率等5项考核指标,强化对开发园区项目用地情况的综合评价与考核。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安排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奖罚分明。

开发园区建设3层以上标准厂房,市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资金补贴。对包括拆迁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在内的住宅建设,严格控制多层,除特殊情况外,一律建高层或小高层,单体建设高度超百米的,则对超出部分建筑面积予以奖励。2.2.4.6 格网地价管理机制

在城市规划确定的城镇密集区范围内,均匀设定公里格网为价格管理单元。依据土地交易资料、土地定级总分值和基准地价修正系数,利用神经网络、多元回归等算法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构建格网地价评价模型,评估公里格网内正常市场条件下,商业、住宅用地完整土地使用权的平均价格。通过格网地价体系,从宏观上达到总价平衡,微观上达到优质优价,实现地价管理的动态化、精细化、公开化,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产业集聚、用地节约。

2.2.4.7 “铁腕”清理闲置土地 2006年,合肥市依法开展了清理闲置土地工作,中央电视台曾予以专题报道。通过采取“收回或重新配置、完善供后监管、清欠社保资金、调整年度用地计划、在建项目检查、规范入区入园协议、建立工业项目投入产出经济综合评价体系”七项重点措施,共收回、调整闲置土地7300亩。

2007年,又相继开展了69个房地产项目(面积3435亩)和193个工业项目(面积10306亩)专项督查行动。采取统一标准、每周调度、现场核查、责任“倒逼”等方式,促使57个房地产项目和143个工业项目在规定时间内开工建设,收回、调整工业项目50个(面积4235亩),房地产项目12个(面积195亩)。此举进一步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项目建设和土地的节约集约。

2.2.4.8 打造阳光地产 优化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创新经营性用地管理办法,将市、县经营性用地统一到市招投标中心组织上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经营性用地“定期推介、全国公告、政府拆迁、净地出让”的供应方式,致力打造公开、公正、透明、开放的“阳光地产”。2007年以来,合肥市供应的经营性用地中,净地拍卖已占供地总量的70%。经营性用地供应前通过推介会的方式,在全国性报纸和各大网站同时对外公告,每宗土地均须在公告推介2个月后方可上市供应。从而保证了土地市场运行的公开、公平、公正。创新经营性用地管理办法,将市、县经营性用地统一到市招投标中心供应,此举实现了城乡土地优化配置,确保了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

2.2.4.9 充分发挥土地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

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编制了城市土地储备五年规划,建立城市土地潜力评价体系,使土地收购储备与城市建设和区域经济发展有机衔接;稳步推进城市危旧房改造、城中村改造,促进工业企业“退城入区入园”,盘活土地存量,拓展了城市发展空间;根据房地产市场状况,合理调控土地供应规模,改善土地供应结构,保证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土地供应,促进了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2.2.4.10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 严格依法征地,保障失地农民长远生计。2004年,合肥市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土地补偿费主要用于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保障。政府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公共服务,开发公益型就业岗位,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合适的就业培训机会。

2006年,实施失地农民养老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障资金专户,启动失地农民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并对征地拆迁复建安置实行统一拆迁、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配套、集中安置。

2008年5月起,建立了全市统一保障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失地农民保障体系。一是提高保障标准,由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260元,并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而相应提高;二是扩大保障范围,将1988年10月8日-2003年12月31日期间的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三是保障资金由原来的区级统筹改变为市级统筹;四是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政策与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了衔接,对以自由职业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2.3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目标 2.3.1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产业结构与布局,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新途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2.3.2基本原则

科学规划,统筹发展;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改革创新,因地制宜;节约集约,效益提升;示范带动,项目引领。2.3.3目标任务

建设全国节约集约用地试验区和示范窗口,成为国土资源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验基地。推动制度创新,构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新机制。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现行土地行政管理体制,突破市、县行政界限,加强对市域内土地的统一管理;改革现行土地审批制度,按照“责、权、利”统一的原则,调整土地征收和农用地转用审批方式,实现土地“审批、供应、监管”一体化严格管理;改革现行土地管理手段,综合运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管理土地;在保证耕地保有量不减少的前提下,突破区域界限,探索建设占用耕地在省域范围内平衡机制。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保质保量完成国家、省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其它配套制度和政策。改革现行的土地管理和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公共财政、城乡建设、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各自为政、服务效率低下、管理成本过高的状况,以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推动相关配套制度的改革,形成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制度和政策环境。以土地管理为龙头和抓手,其它相关制度和政策密切配合,提高土地调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逐步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成为宏观经济管理、调控的综合协调部门。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土地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基础性作用,探索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新机制,以价格杠杆为主导,形成城乡统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土地市场。

逐步建立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技术标准。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基础上,摸清家底,全面掌握全市城乡土地利用水平,完善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支撑手段。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提高城乡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水平。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市节约建设用地面积25%以上,其中工业用地容积率提高50%,经营性用地容积率提高30%,文教卫体等其它用地容积率提高20%,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新增亿元GDP所需建设用地量逐年下降,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值增加80%。产业用地单位面积税收增加50%以上。实行划拨用地目录中经营性公益设施、基础设施用地有偿使用,有偿供地比例达到80%以上。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高20%。全面提高耕地、园地和生态用地等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杜绝浪费和破坏土地资源现象。

根据国发〔2008〕3号文件精神,结合合肥实际,探索建立公共设施、社会事业等行业节地技术标准。2.4 建设模式

2.4.1“141”统筹发展 到2010年,全市人口达到580万人,城市化水平由2007年的 55%提高到62%;到2020年,全市人口达到710万人,城市化水平提高到74%,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20%,节地率提高20%,实现主城区、新区、组团、重点镇协调紧凑发展的目标。主要采取全面提升主城区 ;融合发展四组团 ;紧凑开发滨湖新区 ;协调建设小城镇等四项措施。2.4.1.1 社会效益 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口集中,产业集聚,用地节约集约,城乡经济高效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城镇与新农村协调发展,形成合肥特色的城镇化模式。2.4.1.2 环境效益

环境基础设施得到加强,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2.4.1.3 节地效益

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的不足0.4提高到1.0以上,节地不低于25%。

居住项目由过去的以多层建筑为主,改变为以高层建筑(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及拆迁安置房)为主,容积率由过去的1.3左右提高到2.5以上,节地不低于30%。大型商办设施由过去的不足2.0提高到4.0以上,节地不少于30%。

在国家规定的用地指标基础上,根据合肥市实际,制定新的文教体卫等社会公益用地指标,节地不低于15%。2.4.2 开发园区建设

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全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知名家电产业基地、重要汽车产业基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环保产业。3-5年,建设工业产值1000亿元以上园区2家,500亿元以上2家,100亿元以上3家。工业项目容积率由过去平均不足0.4提高到0.7以上,新增工业项目容积率达到1.0以上,亩均投资强度提高50%以上,亩均税收增加50%以上。采取合理布局、严格审批、加强管理、精细建设等措施,实现: 2.4.2.1 社会效益

通过工业产业集聚发展,城市经济更加繁荣,就业更为充分,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布局优化,功能提升,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2.4.2.2 环境效益

通过试点,促进工业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型产业。各开发园区配套污水处理厂、管网、垃圾转运站、防护林等环境设施得到完善,实现环境友好型发展。2.4.2.3 节地效益

通过试点,强化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土地价值,单位工业用地产出提高30%,节约工业用地25%,投资强度提高50%,亩均税收提高50%。

2.4.3 城中村改造

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以空间形态改造为重点,集中连片改造,对建设用地进行整理,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城中村改造。采取统一规划、阳光操作、综合改造等措施。2.4.3.1 社会效益

破旧立新、双向利用、加倍节约、集约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功能得到完善,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社会治安根本好转,抗震防灾能力全面提高。2.4.3.2 环境效益

城市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城市道路网结构得到优化,沿街景观进一步美化,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完善。通过城中村改造,可为城市提供约5700亩基础设施用地(含城市道路、市政设施、绿地等)。

2.4.3.3 节地效益

城中村现状平均容积率约为0.47,按改造后平均2.1测算,可增加建筑面积约4200万平方米,相当于节约用地21平方公里。

按亩均改造成本100万元计算,全市城中村改造总成本为400亿元。城中村改造土地30%用于安置,40%用于文教体卫、市政基础设施、绿地等社会事业,30%用于出让,出让土地按亩均150万元计算,总收入为180亿元。全市城中村改造需要政府补贴220亿元。2.4.4 土地整理 与宅基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 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把土地整理、宅基地整理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集约发展和农民增收,积累解决三农问题经验。每年整村推进整理项目不少于10万亩,建成“田成片、路通畅、林成网、渠配套、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建成基础设施完善(通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等)、公益设施配套、生态环保、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新型农庄。采取整合资金,形成合力,明晰责任,各司其职,统一标准,严格管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等措施,实现: 2.4.4.1 社会效益

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社会和谐。2.4.4.2 环境效益

农村民居特色更为突出,村容村貌、生产生活条件大为改善。2.4.4.3 节地效益

在增加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5年内,每年村、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不少于10万亩。其中,整治自然村不少于200个,新增耕地约8000亩,用于“增减挂”,按每亩补贴7万元计算,全市村庄整理每年共需补5.6亿元;整理农田约10万亩,按亩均整理投资约0.3万元计算,共需投资3亿元,新增耕地4000亩,用于折抵建设用地指标或占补平衡。

2.4.5 滨湖区建设

滨湖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优先、社会事业优先、群众利益优先、聚集人气优先”,突出生态环保,依照核心引领、纵轴推进、横向延展、点轴片块的总体思路,严格按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合法合规发展。滨湖新区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合肥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建设以商务金融、行政办公、旅游会展为主导功能,文化体育为互补功能,科技、教育、研发、创意为特性功能,生活服务、商贸物流为支撑功能的多元复合互动的综合性城市功能区。主要采取如下措施: 2.4.5.1 方格网道路方式 方格网道路体系通达性高,土地利用率高。滨湖新区道路系统规划选择方格网的道路骨架形式,相对其它自由式路网结构节省土地5-15%。2.4.5.2 综合交通节地方式

公交优先,多种形式的交通系统:滨湖新区按照公交都市理念,建立以BRT、轨道交通系统为骨干的快速公交系统,有效降低了小汽车占用城市道路资源。综合交通枢纽:高铁站场集约化利用模式主要包含高铁车站、城市轨道交通、长途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公交停车场、出租车停车场、社会停车场、站前广场为一体的站场枢纽区,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交通引导开发:滨湖新区在启动初期就确立交通引导开发模式,在徽州大道开通安徽省首条BRT公交线路,极大地促进了沿线用地的紧凑开发。为进一步提高交通承载力,合肥市将在滨湖新区建设轨道交通,并对站点周边容积率要求不低于4.0。2.4.5.3 立体城市开发方式

立体交通:立体交通模式应用于滨湖核心区,具体范围为西至徽州大道,东至重庆路,南至环湖路,北至方兴大道,面积约15平方公里。采用立体交通、人车分流,实现交通组织的平面布置向立体布置的转变,提高道路交通用地强度,在大大改善城市交通环境的同时节约了道路用地的面积。居住区建设:滨湖启动区居住区,包括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农民拆迁安置房,均采取高层建设模式,提高容积率,降低建筑密度,增加绿地率,在保证人居环境的同时节约集约用地。居住用地容积率达到3.0。

公共建筑(物)群立体开发:结合高铁、轨道交通站点布置高密度、高容积率的大型公共建筑群,在地下层相互连通,布置配套商业服务和停车场、交通枢纽等,形成完善的商业系统和交通系统,在提升城市公共节点活力和服务功能的同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

城市道路广场及绿地地下空间开发:充分利用城市道路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开发多元化的交通、商业、文化、休闲娱乐、市政、人防等公用设施。在保证城市开敞空间和人居环境的同时,达到美化环境、改善交通和集约节约用地的多重效果。2.4.5.4 CBD节地开发

把握城市发展内在规律,构筑CBD高效紧凑的空间形态。

鼓励办公、酒店、酒店式公寓等多种功能混合的综合开发项目及功能丰富的街区营造,以提高CBD的功能混合性,增加生机与活力。

以核心区中央商务功能的集聚与培育为重点,政府投资项目及住宅用地控制在30%以下,70%土地均为商务、金融、办公等核心功能用地,且核心功能在总开发量中占80%以上,实现了城市最大程度上的集约开发。2.4.5.5 社区中心节地方式

滨湖新区把社区服务单元和城市行政管理单元合二为一,采用社区中心模式。在满足服务半径的前提下,共设置社区中心15个,每个社区中心占地75亩左右,将社区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公园、市政、商业、社区管理等公用设施综合一体化布置,改变了各自选址、分散建设的传统模式,既提升了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又实现节约集约用地。2.4.5.6 基础设施走廊节地方式

结合高速公路、铁路用地形成的城市对外通道,建设城市基础设施走廊。滨湖新区东西向有沪汉蓉高铁、312国道,南北向有合安高速,利用这些交通走廊,把城际轻轨、川气东送管道、500KV高压走廊、城市输水和燃气主干管等基础设施整合进来,将大大节约建设用地。2.4.6 滨湖新区市政管网

布置方式采用综合管沟布置方式,整合给水、信息、电力(35kV以下)、热力,建设综合管沟,综合管沟比传统的管网分散建设模式节地50%。滨湖新区正在研究启动区综合管沟示范建设,取得经验后向沿湖片区共10条主要道路展开,形成综合管廊骨干网络。2.4.6.1 社会效益

提升合肥的城市品位,增强城市综合功能、辐射功能和服务功能。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对失地农民进行培训,建立被征地农民基本情况、劳动力基本情况和培训就业意向台帐,实现失地农民充分就业,确保失地农民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2.4.6.2 环境效益

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为巢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资金及用地保障。

居住用地绿地率提高15%,部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地下化和半地下化,在节约城市用地的前提下,改善城市环境。

巢湖水域、岸线、滨湖新区内水系得到综合整治,优化区域生态环境。2.4.6.3 节地效益

通过六大节约集约用地方式,共节约用地29.16平方公里,节地率23.1%。其中,居住用地由人均24平方米减少到18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承载人口由126万人增加到170万人,增加44万人,相当于节约居住用地10.56平方公里。

节约用地用于提高绿化率,发展研发、物流、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产业用地,新增绿化用地7.4平方公里,增加研发、物流、总部经济等产业发展用地11.2平方公里。相对于传统建设模式,滨湖新区六大节地方式将增加投资约320亿元。

3、思考与总结

3.1 转变观念,贯彻思想 俗话说:“人最难过的就是思想关”。只有思想观念转变过来了,才能克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的困难。在粗放式发展进入生态环境制约的困境,城市扩张不断侵蚀耕地危及子孙生存之机之时,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迫在眉睫。节约集约用地的思想需要国土、规划、环保、宣传等部门在各部门工作中具体体现,且要以协作形成合力,树立起“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观,走“内涵式”挖潜之路,以极少的资源消耗,获取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以笔者工作经历为例,在控制性详细规划、工业园区规划和市政设施等专线规划编制过程中,节约集约用地的理念在土地用途控制、用地规模、空间布局和发展时序制定中得到落实。我们认为:节约集约用地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新文化,节约集约用地应成为城乡规划的核心理念。

3.2 合理规划,科学指导

合理编制和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才能科学指导土地利用,才能为节约集约用地奠定基础。

城乡规划是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重要手段,有些规划本身即以促进城乡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重要目的,如土地整理规划,城中村改造规划,地下空间规划,市政设施整合规划。有些规划在编制过程中选择性渗透了节约集约的理念,如工业园区规划、新农村规划、轨道交通与站点周边土地利用规划。有些规划对指导城市用地节约与否具有重要意义,如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战略规划。

合肥市在编制滨湖新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正探索打破单纯按照行政区划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惯例。在规划编制和操作过程中,城乡规划与国土规划之间的衔接逐步加强,已经形成了以规划预方案指导项目招商和政府供地的操作模式,促进“两规融合”乃至“多规融合”,做到“规划节约是最大的节约”。3.3机制保障、制度创新

机制与制度是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保障。为了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有章可循,国家和地方政府要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如尽快建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奖惩激励机制,使浪费粗放用地行为受到惩罚,使节约集约用地者受到表彰、奖励、得到经济实惠,以调动各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积极性。同时,需建立符合国家标准和地方实际情况的评价指标体系,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科学评价提供依据,并将评价结果同政府考核和建设用地指标相结合。3.4部门协调、整体联动

城乡土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分布面广,从农民建房到城市建设无不涉及到土地的利用,而且因土地利用产生的关系非常复杂,有个人之间的关系、有部门之间的关系、还有个人或部门同政府之间的关系等,给土地管理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单靠国土部门一己之力无法推动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在实践中要以政府为龙头,以规划等相关部门为支撑,相互协调、整体联动、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

第二篇: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

【发布单位】汕头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汕府办〔2009〕83号 【发布日期】2009-05-14 【生效日期】2009-05-14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汕头市

汕头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汕头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汕府办〔2009〕83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直属机构:

《汕头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实施方案》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汕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九年五月十四日

汕头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方案

我市的土地后备资源缺乏,人均土地面积仅为0.67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15亩,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增加,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市的建设用地需求量仍将较大,走内涵挖潜、节约集约用地模式是保障我市经济建设用地需求,促进汕头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根据温家宝总理关于“希望广东成为全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示范省”的重要指示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明电〔2009〕16号)、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粤府办明电〔2009〕27号)要求,为切实推进我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制定本工作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如何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中心思想,以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以保护耕地为前提,建立以规划和标准控制为基础,以政策约束激励为导向,以评价、监管、考核为保障,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用地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耕地保护严、建设占地少、用地效率高的科学发展道路,为汕头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资源保障和服务。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

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前提下,加强规划控制和引导,优化土地空间布局,科学配置城乡、区域、产业发展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土地产出率。设立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指标等,实现至2012年,每新增亿元GDP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逐年下降,全市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节约集约用地水平明显提升。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质按量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使汕头成为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良好的节约集约用地示范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思想解放推动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通过改革创新,破解资源保障与保护的难题,使改革创新和保障促进科学发展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始终。

2、坚持统筹规划,开源节流。发挥国土规划的宏观引导作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作用和刚性效力,加强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衔接。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不断拓展建设用地和开发耕地新空间,整合用地,重点盘活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3、坚持市场调节,政策激励。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合理调整供地政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占用成本的约束和产出激励作用。

4、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建设用地供应向产业升级和城乡优化布局倾斜,优先保障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重要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

5、坚持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调查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切实落实政府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责任制。

6、坚持结合实际,以点带面。充分考虑各地实际和优势,认真选准试点工作的切入点,认真总结试点经验做法,及时推广应用。

三、主要任务及分工

(一)严格管理制度,切实落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严格土地用途管制,严格执行土地规划,引导建设项目按规划用地并少占或不占耕地。

1、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制定相应农业政策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并组织落实,提高耕地的比较效益,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不减少耕地以至增加耕地的方向发展。(市农业局牵头,会同市委农办等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2、制订鼓励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优惠政策的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并组织落实,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直接增加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地区的经济收入,保证当地农民享有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全面摸清耕地后备资源,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切实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工程进度,努力增加补充耕地储备指标。(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农业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促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设置要求,制订地区间差别化供地政策措施。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地区、产业升级、基础建设、重点项目、重要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用地。

1、研究制订用地效率评价体系,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制订全市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供地指南,鼓励高效用地。(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规划局、经贸局、建设局等部门负责)

2、整合现有开发区,推进工业企业集中进园进区,以“集约”促“节约”,对土地利用绩效高的开发区实行用地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园区集约用地示范带动作用。(市经贸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局、外经贸局、科技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规划局等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区级工业区由各区县人民政府牵头负责)

(三)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

1、健全完善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局、建设局、规划局、经贸局、交通局、水利局等部门负责)

2、探索完善现行土地税费制度,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成本。(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地税局等部门负责)

3、建立有效的用地批后监管制度,防止产生新的闲置土地。(市国土资源局负责)

4、探索改革土地使用权转让增值收益分配办法。(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负责)

5、制订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政策。(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规划局等部门负责)

6、研究探索宅基地管理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委农办、市建设局、规划局、财政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四)深入挖潜,整合盘活现有建设用地。

1、开展对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以及闲置地和低效用地的清查工作,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对闲置地的处置力度,优先开发利用废弃地、空闲地和低效用地。(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发改局、规划局、财政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2、制订扶持政策和试点办法,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以下简称“三旧”改造)。(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旧城办、规划局、财政局、经贸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制订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政策措施。(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规划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

4、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用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与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发展改革局、规划局、建设局、农业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

(五)健全经济调节机制,加大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

1、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的取得和保有成本,约束粗放浪费用地行为。(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规划局、建设局等部门负责)

2、继续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深化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监察局等部门负责)

3、在确保国家土地收益不流失的前提下,探索改革现行一次性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方式。(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国土资源局等部门负责)

4、深化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委农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

5、建立土地储备专项资金,完善具体管理办法。(市财政局会同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实施)

6、完善土地储备投入与利益分配机制,拓宽投融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土地储备项目。积极收储国有改制企业划拨土地,盘活国有土地资产。(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财政局、市国资委等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六)开拓土地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减轻建设占用耕地压力。

1、在符合生态环境要求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做好专项规划,积极改造开发部分低效园地和山坡地,按项目管理规定可将新增加的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农业局、财政局、林业局等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2、积极开展未利用地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做好专项规划,把开发未利用地作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增加建设用地的有益补充。(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农业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3、结合汕头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多的特点,按照省、市海洋功能区划和符合生态保护、防潮、防洪、船舶通航等要求的前提下,制订专项规划,科学合理开展围海造地工程,增加建设用地,减少建设对农用地的占用。(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规划局、海洋渔业局、环保局、财政局、建设局、海事局、东部城市经济带开发建设管理中心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4、研究制订围海造地的鼓励政策措施。(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海洋渔业局、财政局等部门负责)

5、研究探索采用政府出资、公司运作的模式和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进行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开发整理。(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国资委、人事局、财政局、农业局等部门负责)

6、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筹集资金,用于开展“三旧”改造、低效园地和山坡地改造、围填海工程和生态保护用地等重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市财政局牵头,会同市国土资源局、农业局、林业局、海洋渔业局等部门以及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七)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定期评估机制。

定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并根据节约集约用地实际效果的好坏、国家法律的修改和形势的变化对试点示范工作进行及时的修正。(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

四、实施步骤

(一)制订方案阶段(2009年5月完成)。

(二)推进实施阶段(2009年6月至2012年4月)。按照工作方案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建设工作,逐项落实工作任务,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和操作办法。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2年5月至2012年8月)。全面总结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的阶段性情况,形成专题报告报省政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市原成立的“围海造地先行先试专题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更名为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并增补部分成员,名单如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国土资源、规划、财政、建设的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发改、国土资源、规划、财政、建设、农业林业、海洋渔业、经贸、劳动保障、交通、水利、环保、监察、国有资产、科技、地税、港口管理、海事等部门和市委农办、东部经济带管理中心、各区县人民政府、高新区、保税区的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

市政府建立国土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另文规定)。

各区县政府也要建立国土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和联合执法机制,明确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

(二)强化用地监管。

1、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问责制,构建覆盖土地审批、供应、使用全过程、各工作环节紧密衔接、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监管体系。(市国土资源局、监察局会同相关部门负责)

2、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完善动态巡查通报和社会监督机制;强化乡(镇)村两级土地巡查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基层协管员制度和国土资源管理志愿者制度的开展。(协管员制度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人事局等相关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负责;志愿者制度由团市委牵头会市国土局负责)

3、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从严查处违法案件,最大限度减少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发生。(各级人民政府领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处理土地违法问题督导组成员单位负责)

(三)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

1、按照《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确定的规划指标,将规划控制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抓紧汕头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并同步开展区(县)、镇(街道)的规划修编工作。(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

2、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的项目和工程,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基本农田的,可按照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衔接,先补后调,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等级不降低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原则,编制涉及基本农田调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待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同意后,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各区县人民政府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

(四)加强新技术、新手段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成果的应用。

充分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提升相关调查、清查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利用监管水平和效率。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体系,构建国土监察动态监测网络。在加快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按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耕地保护目标,准确核定各地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进一步细化土地的类别,科学界定水域归类。在规划中探索水面不计入建设用地规模的做法,小水库的水面列入坑塘水面,与河流相连的水库水面可不作为建设用地统计。(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农业局、海洋与渔业局、水利局负责)

(五)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新机制。

按照“约束要严、激励要实、责任要明”的原则,推行节约集约用地。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列入汕头市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市政府每年对各区县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成绩突出的区县予以奖励,并在分配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予以倾斜。鼓励开发区高效利用土地,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达到要求的开发区,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促进产业集聚,集中布局。(市国土资源局牵头,会同市委组织部以及市人事局、规划局、建设局、统计局等部门负责)

(六)鼓励扶持“三旧”改造。对开展“三旧”改造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和占用农用地的,按照“增加建设用地流量,不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的原则,利用上级下达的国家专项的“周转指标”安排解决。对历史形成的无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属已建成使用的,按“区别对待、调减规模、依法处置”改造,以促进用地布局优化和现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市国土资源局牵头负责)

(七)对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建立各类工程节约集约用地设计标准。

1、支持国家重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探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多途径、多渠道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并根据土地资源条件,鼓励各行业在各类工程设计中积极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建立和完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标准。(市国土资源局牵头市规划局负责)

2、鼓励技术创新,支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地。(市建设局牵头负责)

(八)营造试点示范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大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和有关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广泛进行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土地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确保试点示范建设顺利开展。(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市文广新局、各区县人民政府、各新闻单位负责)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1印发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

印发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的通知

粤府明电〔2009〕16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由国土资源部和我省共同制订,并经国务院领导审阅同意的《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合作推进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是国土资源部和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我省创新发展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按照方案要求,切实加强对试点示范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节约集约用地共同责任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保证各项工作责任和任务落到实处,确保节约集约试点示范工作取得实效。各单位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国土资源厅反映。

附件: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广东省人民政府 2009年2月4日

广东省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 , 2007年达到30673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八分之一。但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耗了大量的土地资源。广东省土地后备资源不足,国土面积仅占全国的1.87%,到2007年底,全省人均耕地只有0.45亩,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未来一段时期,广东用地需求量仍然较大,走内涵式挖潜的模式、节约集约用地是广东发展的必由之路。2008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希望广东成为全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示范省。为落实温家宝总理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广东省人民政府经商国土资源部,拟以省部合作方式在广东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为全面推进广东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为全国探索和提供可借鉴的土地管理新经验,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如何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中心思想,以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以保护耕地为前提,建立以规划和标准控制为基础,以政策约束激励为导向,以评价、监管、考核为保障,以市场配置为主导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有效促进城乡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努力走出一条耕地保护严、建设占地少、用地效率高的科学发展道路,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宝贵的土地资源保障。

二、工作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工作目标。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前提下,优化国土空间布局,科学配置城乡、区域、产业发展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土地产出率。设立单位GA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指标等。从而实现至2012年,每新增亿元GDP所需新增建设用地量逐年下降,全省单位建设用地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约达到每平方公里2.93亿元,比2007年增长约80%,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居全国前列。严格落实耕地占补平衡,按质按量完成国家下达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任务,使广东成为经济发达、杜会和谐、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二)基本原则。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思想解放推动观念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体制创新和手段创新,在发展中破解资源保障与保护的难题,使改革创新和保障促进科学发展贯穿于试点工作的始终。

——坚持统筹规划,开源节流。发挥广东省国土规划的宏观引导作用,强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整体调控作用和刚性效力,加强相关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不断拓展建设用地和开发耕地新空间,重点盘活现有建设用地,大力提高农村建设用地的利用效率。

——坚持市场调节,政策激励。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逐步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合理调整供地政策,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奖励机制,充分发挥土地占用成本的约束和产出激励作用。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建设用地供应向产业升级和城乡优化布局倾斜,保障基础设施、重点项目、重要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

——坚持强化监管,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土地市场动态监测调查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强化建设用地批后监管,切实落实政府耕地保护和节约集约用地的目标责任制。

三、主要任务

(一)严格管理制度,切实落实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建设用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加强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制定相应的农业政策,提高耕地的比较效益,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向不减少耕地以至增加耕地的方向发晨。制订鼓励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的优惠政策,建立和完善经济补偿机制。通过财政补贴,直接增加耕地保护和基本农田保护重点地区的经济收入,保证当地农民享有基本相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大力推进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切实落实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二)统筹安排各行各业用地,促进建设用地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国土规划试点成果,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设置要求,制订地区问差别化供地政策。新增建设用地优先保障重点发展地区、产业升级、基础建设、重点项目、重要产业和民生项目用地需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产业结构调整。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和高能耗、高污染项目用地。研究制订用地效率评价体系,制订全省不同地区、不同项目的供地指南,鼓励高效用地。整合现有开发区,推进工业企业集中进园进区,以“集约”促“节约”,对土地利用绩效高的开发区实行用地倾斜政策,充分发挥园区集约用地示范带动作用。

(三)合理配置,严格拉制新增建设用地。健全完善各类建设用地定额指标体系,严格执行用地定额标准。探索完善现行土地税费制度,提高新增建设用地成本。建立有效的用地批后监管制度,防止产生新的闲置土地。探索改革土地使用权转让增值收益分配办法,制订新增建设用地配置政策。研究探索宅基地管理政策,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四)深入挖潜,盘活现有建设用地。开展对现有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评价以及闲置地和低效用地的清查工作,出台激励政策,加大对闲置地的处置力度,优先开发利用废弃地、空闲地和低效用地。制订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以下简称“三旧”改造),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容积率。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用地,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与地质灾害治理相结合,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试点工作。(五)健全经济调节机制,加大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力度。合理调整建设用地的取得和保有成本,约束粗放浪费用地行为。继续完善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交易制度,深化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在确保国家土地收益不流失的前提下,探索改革现行一次性征收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方式。深化征地制度改革试点,控制征地规模,完善征地补偿机制。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制度改革,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以转让、出租、作价入股等方式流转,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推进农村集体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六)开拓土地开发利用的新途径,减轻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在符合生态环境要求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科学实施工程和生物措施,积极整理开发部分低效园地和山坡地,按项目管理规定新增加的耕地用于耕地占补平衡。积极开展未利用地的调查和评价工作,做好专项规划,把开发未利用地作为落实耕地占补平衡和增加建设用地的有益补充。结合广东海岸线长、沿海滩涂多的特点,按照广东省海洋功能区划和符合生态保护、防潮、防洪等要求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开展围海造地工程,用于建设用地,减少建设对农用地的占用。研究制订围海造地后的鼓励政策。研究探索采用政府出资、公司运作的模式和引入社会资金等多种方式进行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开发整理。从农业土地开发资金收入、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中筹集资金,用于开展“三旧”改造、低效园地和山坡地改造、围填海工程和生态保护用地等重大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工程。

(七)建立节约集约用地定期评估机制。定期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评估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并根据节约集约用地实际效果的好坏、国家法律的修改和形势的变化对试点示范进行及时的修正。

四、实施步骤

(一)制定方案阶段(2008年10月完成)。由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将试点工作方案上报国务院。

(二)推进实施阶段(2008年11月至2012年8月)。按照工作方案,广东省人民政府和国土资源部共同开展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工作,逐项落实工作任务,不断完善相关政策体系。

(三)总结推广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底)。全面总结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的阶段性工作情况,形成报告报国务院。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广东省政府拟与国土资源部联合成立“建设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解决试点工作中的重大政策问题。广东省各级政府要建立国土资源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落实政府主导、国土资源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国土资源管理共同责任和联合执法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二)强化用地监管。建立和完善土地管理问责制,构建覆盖土地审批、供应、使用全过程、各工作环节紧密衔接、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监管体系。加强国土资源执法监察队伍建设,完善动态巡查通报和社会监督机制;强化乡(镇)村两级土地巡查执法力度,积极推进基层协管制度的开展。加大土地执法监察力度,从严查处违法案件,最大限度减少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发生。

(三)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批。广东省按照《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全国纲要》)确定的规划指标,抓紧广东省规划修编的各项工作;同时,将规划控制指标自上而下逐级分解,同步开展市、县、乡(镇)的规划修编工作。国土资源部尽快组织广东省和广州、深圳等须报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查工作。省内同步开展审查报批,在依法发挥规划自上而下控制作用的前提下,上下结合,提高效率。实施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的项目和工程,需优化土地利用布局调整基本农田的,可按照与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相衔接,先补后调,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等级不降低以及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有明显提高的原则,编制涉及基本农田调整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改方案,待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审查同意后,由省政府批准实施,并报国土资源部各案。

(四)加强新技术、新手段和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成果的应用。充分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网络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提升相关调查、清查工作的科技含量,提高土地利用监管水平和效率。完善卫星遥感监测体系,构建国土监察动态监测网络。在加快完成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按广东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耕地保护目标,准确核定省内各地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进一步细化土地的类别,科学界定水域归类。在规划中探索水面不计入建设用地规模的做法,小水库的水面列入坑塘水面,与河流相连的水库水面可不作为建设用地统计。

(五)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新机制。按照“约束要严、激励要实、责任要明”的原则,推行节约集约用地亡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评价制度,将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的相关指标列入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省政府每年对各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区)予以奖励,并在分配下一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时子以倾斜。鼓励开发区高效利用土地。对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达到要求的开发区,可以申请整合依法依规设立的开发区,或利用符合规划的现有建设用地扩区,促进产业集聚,集中布局。(六)鼓励扶持“三旧”改造。对开展“三旧”改造需要新增建设用地和占用农用地的,按照“增加建设用地流量,不增加建设用地规模”的原则,创立国家专项的“周转指标”安排解决。对历史形成的无合法用地手续的建设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属已建成使用的,按“区别对待、调减规模、依法处置”的原则,一并纳入“三旧”改造,以促进用地布局优化和现有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

(七)对重点项目加大支持,建立各类工程节约集约用地设计标准。支持国家重点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线型工程,对征用土地的可按地市为单位分段报批。对一些国家重点项目确急需用地的,可批准控制性工程先行用地,再办理建设用地报批手续,对省的一些特殊重点项目探讨用地的保障措施。探讨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多途径、多渠道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办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并根据土地资源条件,鼓励各行业在各类工程设计中积极实施节约集约用地标准。严格执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建立和完善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所占比重、绿地率等标准。鼓励技术创新,支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节约用地。

(八)营造试点示范省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宣传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和有关政策,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广泛进行宣传和教育,增强全社会的土地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确保试点示范省建设顺利开展。

附件

国土资源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建设节约集约

用地试点示范省领导小组人员名单

一、领导小组

组 长:徐绍史(国土资源部部长)黄华华(广东省省长)副组长:鹿心社(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林木声(广东省副省长)成 员:国土资源部有关司局、广东省有关厅局和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北京办会室

主 任:国土资源部司长 成 员:相关工作人员。(二)广州办公室

主 任:罗 欧(广东省政府副秘书长)副主任:招玉芳(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成 员:相关工作人员。

第四篇: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试点方案

关于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的试点方案

土地二级市场是我国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近30年来,土地二级市场对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深入,土地二级市场运行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逐步凸显,交易规则不健全,政府的服务和监管不完善,交易信息不对称、交易平台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存量土地资源的盘活利用,难以满足新型城镇化和经济转型发展需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的决策部署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求,制定本试点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坚持问题导向,以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方向,以促 1 进土地要素流通顺畅为核心,以提高存量土地资源配置效率为目的,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相关产业规划相衔接,着力构建完善土地二级市场规则,健全服务和监管体系,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把握正确方向。坚持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放管服”总体要求,强化监管责任,不断健全和发展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

规范市场运行。完善交易规则,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市场主体能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进行交易,保障市场依法依规运行、健康有序发展,促进要素流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维护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权利人意愿,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切实维护土地所有权人权益。

提高服务效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交易流程,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务水平,提高办事效率,方便群众办事。

注重改革协同。注重与不动产统一登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协同,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改革合力。

(三)试点目标。通过改革试点,到2018年年底,在相关地区建立符合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要求,产权明晰、市场定价、信息集聚、交易安全的土地二级市场,市场规则基本完 2 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显著提高,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成果,为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形成竞争有序的土地市场体系、修改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供支撑。

(四)试点范围和地区。试点的范围是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转让、出租和抵押,重点针对土地交易,以及土地连同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一并交易的情况。

试点地区选择转让、出租、抵押等交易量较大且不动产登记工作基础较好的大、中城市,共34个市县(详见附件)。其中6个已开展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的县(区)同时开展国有和集体土地二级市场试点。

二、试点政策措施

(一)完善交易机制。

1.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机制。明确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形式。将各类导致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的行为都视为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包括买卖、交换、赠与、出资等,以及司法处置、资产处置、法人或其他组织合并或分立等形式涉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的,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所有权应一并转移。

明晰不同权能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必要条件。明确以划拨、出让、作价出资(入股)和授权经营等方式供应的建设用地在转让前应满足的条件。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土地用途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不补缴出让收入,3 直接办理不动产登记手续;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由受让方依法依规足额补缴土地出让收入。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的,在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出让合同约定的前提下,应保障其交易自由;原出让合同对转让条件另有约定的,从其约定。以作价出资(入股)和授权经营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可以参照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规定。

完善土地分割转让政策。探索土地分割转让措施,明确分割条件,规范分割流程,促进存量土地盘活利用。

实施差别化的税费政策。各地可根据本地实际,在地方权限内探索差别化的税费政策。充分发挥城镇土地使用税在节约集约用地中的作用。对于闲置土地,从严征收土地闲置费。

2.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机制。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或以租赁方式取得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租的,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出让合同或租赁合同的相关约定。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的,应经依法批准,并按照有关规定上缴应缴的土地出让收入。研究建立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的巡查发现、举报和查处机制,严格加强监管。国土资源、财政、税务、工商等部门应加强协作,在不动产登记、税务、工商等方面加强联动,加大土地出让收入征收管理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机制。放宽对抵押权人的限 4 制。按照债权平等原则,明确自然人、企业均可作为抵押权人依法申请以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其地上房屋等建筑物、构筑物所有权办理不动产抵押登记。合理确定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价值。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依法抵押,其抵押价值应根据划拨建设用地使用权权益价格设定。

(二)创新运行模式。

1.建立交易平台。在现有市(县、区)国土资源部门的土地交易机构或平台基础上搭建统一的二级市场交易平台,提供服务场所,办理交易事务,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提供信息发布、归集和查询服务,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2.规范交易流程。明确土地二级市场各交易环节和流程的基本规则,建立“信息发布—达成交易—签订合同—交易监管”的交易流程。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土地交易管理部门应对划拨决定书的履约情况以及交易的合法合规性等进行审核;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的,土地交易管理部门应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交易合同包括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合同、建设用地使用权出租合同、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合同等。试点地区要研究制定土地二级市场交易合同示范文本。

3.加强交易管理与不动产登记的有序衔接。各地要建立健全土地交易平台和不动产登记信息平台的互通共享机制。土地交易管理部门要将土地转让、出租、抵押交易监管信息等原始 5 资料提供给不动产登记机构。

(三)健全服务体系。

1.培育和规范中介组织。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在市场交易活动中的桥梁作用,发展相关机构,为交易提供咨询、估价、经纪等服务。各地要加强指导和监管,引导其诚信经营,对失信的要建立惩戒和退出机制。

2.做好咨询和调解服务。发挥土地交易机构或平台的专业优势,提供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协调矛盾,化解纠纷,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

3.提高办事效率。在土地交易机构或平台内汇集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或机构的办事窗口,为交易各方提供一站式服务,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监测监管。

1.强化监测分析。各地要健全土地二级市场动态监测监管制度,完善监测监管信息系统,掌握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的数量、结构、价款、时序等信息,研判分析市场形势。

2.完善市场调控。强化一、二级土地市场联动,加强土地投放总量、结构、时序等的衔接,适时运用财税、金融等手段,加强对土地市场的整体调控。

3.强化价格监管。完善公示地价体系,定期发布基准地价或标定地价。完善土地二级市场的价格形成、监测、指导、监督机制,防止交易价格异常波动,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交易主 6 体应当如实申报交易价格,不得瞒报或者作不实申报。申报价格低于基准地价或标定地价一定比例的,政府可行使优先购买权;高于基准地价或标定地价一定比例的,政府可依法依规实施交易管制。

4.加强合同履约监管。土地转让后,出让合同和登记文件中所载明的权利、义务随之转移,受让人应依法履行。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等部门要加强合同履约监管,并将相关情况纳入诚信体系进行信用考评。

5.严格责任追究。要强化监督问责,减少寻租空间,对违反土地二级市场相关规定的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以及责任人员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坚决打击各种腐败行为。

(五)强化部门协作。

各级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房产、规划)、财税、国有资产管理、工商、金融监管等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落实相关责任,强化沟通衔接。加强涉地司法处置的衔接,对于司法处置涉及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的案件,国土资源部门应加强与地方人民法院的沟通,主动提供所涉不动产的权利状况。加强涉地资产处置的衔接,国有资产等管理部门进行国有资产处置时涉及建设用地使用权转移的,在处置前应取得规划、国土资源部门出具的意见,并如实告知当事人。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7 稳妥有序推进试点。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工商总局、银监会等单位或部门,建立共同推进试点的工作机制,统筹协调和指导支持试点各项工作。试点地区所在省、市、县(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试点运行。

(二)推进试点实施。

1.编制实施方案。有关地区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根据本方案组织试点地区编制实施方案,经省级政府同意后,由省级国土资源部门报国土资源部批复。

2.部署启动试点。有关地区省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指导试点地区根据批复的方案,尽快完成各项基础性准备工作,完善工作机制,明确责任分工,部署开展试点。2017年3月底前就试点工作启动、机构设立、规章制度建设、部署实施等情况,形成汇总报告报国土资源部。

3.试点实施、跟踪及总结。国土资源部和有关地区省级政府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及时研究解决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边试点、边研究、边总结、边提炼的要求推进试点工作,2017年11月底前,试点地区就试点做法与成效等形成进展报告,经省级政府同意后报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试点中期评估,形成评估报告按程序上报。2018年8月底前,试点地区形成试点总结报告,总结政策实施效果、提出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建议,经省级政府同意后报国土资源 8 部。2018年12月底前,国土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形成全国试点工作总结报告,按程序报送党中央、国务院。

(三)强化指导监督。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监督,依法规范运行。要注意分类指导,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健全激励和容错纠错机制,允许进行差别化探索,切实做到封闭运行、风险可控,发现问题及时纠偏。

(四)完善制度建设。国土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密切跟踪试点地区工作进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并及时提出制订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建议。

(五)做好宣传引导。试点地区要加强对试点工作的监督管理,密切关注舆情动态,妥善回应社会关切,重大问题及时报告。

附件:试点地区名单

附件

试点地区名单

开展国有土地二级市场试点的28个试点地区名单 北京市房山区、天津市武清区、河北省石家庄市、山西省太原市、内蒙古自治区二连浩特市、辽宁省抚顺市、吉林省长春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江苏省南京市、浙江省宁波市、安徽省宿州市、福建省厦门市、江西省南昌市、山东省临沂市、河南省许昌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南省长沙市、广东省东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三亚市、重庆市主城九区、四川省泸州市、云南省昆明市、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天水市、青海省西宁市、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

同时开展国有和集体土地二级市场试点的6个地区名单 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四川省成都市郫县、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

下载介绍了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以及试点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介绍了合肥市节约集约用地试点方案编制过程以及试点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