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对其监管的福利效应分析
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对其监管的福利效应分析
【摘 要】我国影子银行规模迅速膨胀,引起监管层及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以信托贷款为例描述了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过程,并通过构建模型分析对影子银行的监管社会福利水平的变化,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监管模型
一、引言
2013年4月9日,惠誉下调了中国主权的信用评级,将中国长期本币信用评级从AA-降到A+,一个重要理由是中国信贷增长过快,并特别表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崛起助长信贷扩张的担忧。数据显示,仅我国信托规模从2009年的2.05万亿元攀升至2013年度的10.91万亿元,银行理财产品从2009年的1.9万亿元陡增至2013年的10.21万亿元。影子银行不仅对传统的流动性及信用创造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对我国的监管方式提出挑战。本文尝试从理论角度阐述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并借鉴Plantin(2012)构建的最优资本监管模型,为影子银行的监管提供理论基础。
二、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以信托贷款为例
我国影子银行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是监管套利。商业银行收存贷比、资本充足率等监管指标的限制,商业银行有将表内资产表外化的冲动。为了腾挪信贷空间,商业银行通过理财产品募集资金,经层层通道最终以信托贷款的形式发放给企业,借款企业往往将募集的资金按银行的要求存放在第三方托管户,从而产生了一般性存款、扩大了贷款供给、创造了信用,而通过银信、银证信、银基信等合作方式发放的信托贷款很好的代表了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方式,下面我们以信托贷款为例分析影子银行的信用扩张机制,在此我们假设:
1.各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只持有法定存款准备金。
2.R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rd表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D表示活期存款,H表示理财资金,B表示贷款金额。
从上述表格中,商业银行在T=0时刻,募集了理财资金△H,由于理财资金不需要缴纳存款准备金,因此银行将全部理财资金通过信托贷款放给企业,同时企业将该笔资金存入自己的开户行(T=1时刻),这笔存款在T=1时刻开始,进入了与传统商业银行相同的信用创造过程。然而区别在于T=0时刻,银行募集的资金不需要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有效的规避了信贷规模控制的要求,且在T=0时刻为社会经济体多注入了△H的流动性,而这部分流动性未缴纳法定存款保证金,也未受到监管机构的严格监管。即影子银行实质上放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扩张规模,增加了社会的货币供给,而这将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及经济的发展造成深刻的影响。
研究表明,作为影子银行之一的信托贷款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即信托贷款规模的增加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从而放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应,如果考虑到民间金融、典当行、私募股权基金等模式,影子银行信用创造的作用将会更加明显。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影子银行是我国信用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监管范畴是大势所趋,下面将通过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思想为影子银行监管提供理论基础。
三、对影子银行监管的理论分析--最优资本监管模型
1.模型的基本假设
(1)社会经济主体的风险偏好为中性。
(2)社会经济主体追求财富最大化为目标,消费函数大于等于0,并剔除现金折现的影响,该简化假设不对结论产生影响。
(3)社会的经济主体为企业、家庭、银行,时刻的选取分别为T=0、1、2,通过三期模型,刻画出经济体的相关行为,如银行在三个时期分别发放贷款、出售贷款、收回贷款。
2.不存在影子银行情况下的监管行为
(1)行为特征及目标函数
①家庭
假设家庭在T=0时刻,其财富W>0,家庭选择储蓄和投资实现财富目标,剔除折现影响后家庭在T=1、2时刻的财富期望值仍然为W。
②企业
企业的生产决策通过两期完成,在T=0时产值为I0,企业根据实际情况在T=2时刻对产值I2作出调整,调整带来的成本为 k/2(I_2-I_0)^2,其中K>0。1单位的产值需要c单位的投入,c∈(0,1),则企业在T=2时刻的目标函数为:
UE= I2(1-c)-k/2(I2-I0)2,公式(1)
③银行
首先,银行与家庭的业务往来主要有两方面,其一,家庭T=0时刻在银行储蓄并获得无风险利率;其二,银行可以向家庭出售贷款资产,贷款资产在T=2的回报为π(π > 0),收回贷款的概率为p ∈(0,1)。根据风险偏好中性,则该贷款资产的期望价格为pπ。
其次,在T=1时刻,银行有投资机会的概率为q ∈(0,1),投入为x,投资净回报为f(x),其中f’(x)>0,f”(x)<0。
最后,T=1时刻,银行知道该贷款资产投资机会的选择情况(如银行风险部门是否批准信贷资产转让等),然而家庭对银行的投资机会不掌握,但监管者则能了解到家庭和银行在T=0、1时刻的交易行为,从而作出监管决策。
综上,由于信息不对称在T=1时刻,银行即使能收回贷款,有投资机会的银行(简称:G银行)在T=1时刻出售该贷款组合,家庭作为投资者仍然受贷出现不良情况的银行影响(简称:B银行)。从而投资存在逆向选择问题,G银行贷款组合得不到适当的评估,最终促使银行尽量在T=0时刻出售贷款。假设T=0时刻,银行出售贷款的比率占总贷款比率为λ ∈[0,1],此时,银行的目标函数为:
UB=pπ+qf(λpπ)公式(2)
λ代表了杠杆率,且监管越严格,λ可取的值越小。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家庭在T=2的财富分布如下:
将公式L=(1-λ)π代入公式(13),求导可得:
ψ′(λ)=βqπ[f’(λpπ+r(1-λ)(p-r)-f’(λpπ)p]+k(1-p)rλπ2>>0
故有ψ(λ)= U’S-US ≤ψ(1)=0。
结论3:在对银行存在监管的情况下,影子银行活动降低了社会总福利效用水平,且对银行的监管程度与社会福利下降水平正相关,这表明现实中最优的社会总福利函数是一种次优选择。
我们假设φ代表监管者的监管强度,φ∈[0,1],φ越大表示监管程度越小,从结论2可知,银行想卖出更多的贷款组合,我们之前L表示银行希望通过影子银行卖出的贷款,而φL表示银行在当前的监管强度下能够卖出的贷款。引入φ后,社会总福利函数变为:
U’’S= W(1-c)-k/2(1-p)(pλ2 π2+rφ2 L2+2λrφπL)+β[pL+qf(λpπ+rφ L)] 公式(14)
其中φ∈[0,1],对公式(14)求一阶导数,并根据L=(1-λ)π可得:
当k(1-p)π≤βqf’(λpπ+r(1-λ))时,φ=1最优;
当βqf’(λpπ)≤k(1-p)λπ时,φ=0最优;
在其它情况下满足:
k(1-p)π[(1-φ*)λ+φ*]= βqf’[λpπ+φ*r(1-λ)π],其中φ*最优。公式(15)
然而我国不出现λ=1的情况,也就意味着在φ≠1恒成立。考虑公式(15)中φ=0的成立条件,令ω(λ)=βqf’(λpπ)-k(1-p)λπ,则有ω(λ*)=0。
ω’(λ)=βqpπf’’(λpπ)pπ-k(1-p)π<<0,这表明仅当λ≥λ*时,φ=0。
结论4:当对传统银行监管较宽松式,为优化社会福利要对影子银行严格监管。
四、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影子银行不缴纳法定存款准备金,从而放大了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倍数,为维持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及金融稳定,必须要加强传统商业银行的监管,但这又诱发影子银行的监管套利,并降低整体社会福利水平。
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其产品主要包括银信、银证等合作的各种理财产品,为此我们一方面应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营造宽松的信贷环境,减少影子银行的监管套利,让影子银行活动曝光于阳光之下;另一方面将影子银行活动纳入统计监管口径,关注影子银行资金来源、期限错配等,建立风险止损和自救机制,从而促进我国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丽萍.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效应和应对思路[J].金融评论,2011(4)
[2] 彭文玉.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对货币供应的影响.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10)
[3] 郭忠军.银行盈利模式转型与调控路径探讨.金融发展研究,2012(8)
[4] 毛泽盛.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阀值效应研究.2012(11)
[5] 朱孟楠.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问题-基于最优资本监管模型的分析.2012(9)
[6] 陈华,伍志文.银行体系脆弱性:理论分析及基于中国的实证.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
[7] 肖钢.影子银行将是中国金融业五年内的最大风险.每日经济新闻,2012-10-11
[8] De Rezende,Felipe Carvalho.The Securities Regulation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10(9)
[9] Bill Gross.Beware Our Shadow Bank System.Fortune,2007(11)
[10] Elias,Bengtsson.Shadow Banking and Financial Stability:European Money Market Funds in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oney and Finance,2012(6)
[11] Donald C.Langevoort.Global Securities Regulation 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10(9)
第二篇: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分析及其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分析及其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摘 要: 网络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美国经济,银行开始向那些收入很低、信用很差的人发放房屋抵押贷款,这样就搞活了美国的地产,带动了经济的发展,然后,放贷银行要么自己把这些按揭贷款打包成债券,要么把这些按揭卖给两房(房地美和房利美),由他们打包成债券,这个就是最原始的次贷证券,次贷证券充满了风险,随着风险的积累,发生了始于美国的次贷危机。2006年始于美国的次贷**,并没有像分析家们最初预期的那样,很快风平浪静,反而由于金融市场中的羊群效应,愈演愈烈,最终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本文通过分析此次危机中的各种羊群行为,进而提出政府监管的几项建议。
关键词:次贷危机;羊群效应;政府监管;启示
一、相关概念解释
羊群效应(herd effect)是行为金融学的术语。指在一定时期内,当采取相同策略(买或卖)交易特定资产的行为主体达到或超过一定数量时,羊群效应就发生了。羊群效应的分类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理性的羊群效应(rational herd effect);另一种是非理性的羊群效应(irrational herd effect)。在金融市场上,羊群效应主要是指一种非理性的羊群效应,即金融市场的决策主体由于受其他相似决策人的影响而出现趋同的市场行为。在某些情况下,决策主体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决策,而根据社会舆论做出决策,是个体理性与集体非理性的矛盾综合,其根源在于决策信息的不足和市场机制的不完善。
次级债是由次级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后形成的债券。次级住房抵押贷款是相对于优质房贷而言的,是指对信用记录不高,还款能力不强的低收入贷款者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它的利率比优质房贷要高很多。次级房贷证券化的过程主要是由贷款商向购房者发放次贷,然后将次贷出售给经纪商,由经纪商将次贷重新组合完成证券化之后再出售给投资者。通过证券化,贷款风险由贷款发放者转移给债券投资者。
二、羊群效应分析
(一)次贷危机之前
1.借款者和投资机构的羊群效应。在房地产市场繁荣时期,随着房价的节节升高,不仅是一般住房抵押贷款借款者也包括次级债申请人争先恐后地申请住房抵押贷款,借款合约中规定的两年后的高利率也没能阻止大家的从众行为。那些在房地产的巨大利润诱惑之下,最后才加入购房热潮中的低收入美国家庭,他们接过了市场的最后一棒,不仅没有赚钱,还背上了巨大的债务。而这也是羊群行为中经常看到的一幕。
同样对于已经被投行打包过的证券化的次债衍生品,没有投资者去关心它的核心资产内容是什么。当时这些次债衍生品在市场上非常流行,基金和机构投资者鼓动人们购买这些产品。的确,最初的赚钱效应让投资者动心了,在这种跟风过程中,许多投资者都被卷入了这个次债市场,当然这也包括世界各地的大金融机构。
2.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效应。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房地产金融机构产生了强烈的扩大住房抵押贷款供给的冲动。在基本满足了优质客户的贷款需求后,房地产金融机构逐渐把目光投向原本不够资格申请抵押贷款的潜在购房者群体,即次级抵押贷款申请者。次贷发放机构们为了市场扩张和盈利目标,大大降低放贷标准,向信用等级不够的借款者发放住房贷款,完全不考虑可能出现的信用风险,表现出极大非理性。2006年之前,在美国借款人不需要提供任何资产证明,就可以借到贷款。次贷发放机构的羊群行为为次债危机的爆发埋下了种子。
(二)次贷危机后的羊群效应及政府救市行为
1.违约行为扩大引起金融市场恐慌。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特别是2006年和2007年发放的抵押贷款违约率更高。优先市场违约率也在上升,利率上调导致更加沉重的月供,给优先贷款借款人施加同样的压力。接着次债**又向信用卡市场和优先级市场扩散。所有这些情况引起了金融市场的恐慌,羊群效应扩大。
2.次贷危机引起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羊群效应。2007年3月5日,新世纪金融股价突然暴跌68.87%,3天后,新世纪金融宣布贷款银行已拒绝为其提供周转资金,4月14日,新世纪金融申请了破产保护。2007年8月出现了资本市场上的挤兑,未到期的商业票据也都在想办法抛售。2007年9月14日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两天挤提15亿英镑。评级机构也给出了与以前截然相反的评级报告,穆迪和标准普尔9月调降了约1000亿美元抵押贷款相关证券的评级。11月全球最大独立结构性投资工具之一Victoria SIV的信用评级由AAA级被大幅调降13级至B-。2008年1月花旗业绩报告出台之后,标准普尔将花旗的信贷评级降为AA-。另外美国一项对房地产中介机构进行的调查显示,2007年9月至11月,美国约1/3住宅销售合约被推迟执行或取消,主要原因是购房者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美国购房者因无力还贷而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案例也大比例增加。2008年2月14日摩根士丹利宣布,计划削减美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规模,并结束其英国住宅抵押贷款业务,为此将裁撤1000个职位。
3.次贷危机引起各国货币当局紧急救市。次债、信用卡、汽车贷款等信贷资产质量恶化,使银行由非理性放款转向了非理性惜贷,同时也不得不寻找更多的资本金。英国诺森罗克(Northern Rock)银行遭储户挤提后,由于从市场中不能借到资金,成为数年来第一个向英格兰银行寻求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这也是英国央行1997年以来首次充
当最后贷款者。2007年10月初,Northern Rock再次向英国央行借款50亿英镑。2007年12月中旬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加拿大央行和瑞士央行都明确表示正在合作,并强调,如果有必要,它们有能力给压力重重的市场提供更多资金。随后,欧洲央行于2007年12月18日创纪录地向市场倾注了3486亿欧元巨额资金。来自亚洲的主权财富基金也向濒临险境的华尔街投行伸出援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2008年1月10日表示,为避免住房和信贷市场的问题把经济拖入衰退境地,美联储已准备好在必要时进一步降息以刺激经济增长。市场由此预期美联储将紧急降息50个基点。2008年1月23日为阻止金融市场崩盘及经济衰退,美联储采取紧急措施,隔夜拆借利率调降了75个基点,这是自1980年以来降息幅度最大的一次。
三、次贷危机中的羊群效应对我国政府监管的启示
(一)政府要加强对衍生品监管
美国金融市场要推出新产品一般实行备案制或注册制,当某种新的金融产品报批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般会仔细审查,但是当有第二家金融企业再做同样的业务或同一家金融公司推出同样的产品,SEC只会做个备案,不再仔细审查。次级贷款证券化也是同样的程序,这种松散的审批监管模式,才使得次贷市场在短短几年内发展迅速。所以对于衍生品的监管,不仅要在审批时认真审查,而且要一直密切关注其发展过程,在发展过程中给予必要的监管和指导,从银行的金融到证券化的金融,对金融系统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正如中国银监会纪委书记王华庆所说,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合理评估创新产品风险,加强创新业务合规审查,坚决杜绝“拍脑门”、“赶时髦”式的金融创新。并且要实行事前沟通、事中审核到事后监督的业务创新全流程持续跟踪监管。
(二)政府要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从这次次贷危机的贷款者来看,贷款机构不是商业银行,而是众多的次贷机构。放贷者本来知道次级债风险很高,但是对利益的追逐和市场占有率的压力让放贷者忽略了风险。最初放贷机构及投资机构一直获利颇丰。从2000年开始,这种放贷行为就一直持续,风险却在不被关注的情况下积累,最终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显现,2007年激化。其实在2005年,美国不少州政府就觉察到了次级贷款违约的情况,并据此发布了新的规定要求次贷发放机构注意客户偿债风险。
从2005年我国股改以来,股市就开始一路上扬,房市也一路走高,居民储蓄大量地从银行流向股市和房市。银行的住房抵押贷款也大量增加。银行为了增加盈利,也不断地创新房贷产品,从循环贷到双周供,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申请房贷的队伍中来。更有甚者,有人通过假车贷,信用卡套现等手段,将所得资金投入了股市,造成我国股市一直节节上涨。随着房市、股市的不断走高,风险不断积累,资产泡沫也不断膨胀。
所以我们的监管层必须加强对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的监管,严查假房贷、假车贷等问题,严防资金违规进入房市或股市,人为推动资产泡沫。
(三)要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监管
此次次贷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信息不透明,信息不对称。创新金融工具在投资者和所投资的终端产品之间制造了太多的分离层面,投资者对所投资的资产池中的原始资产信用情况毫不知情,而仅是依靠评级机构的评级报告来进行投资决策。所以一定要加强对信息披露及评级机构的监管。对于一项金融新产品,有关金融机构一定要将其具体情况介绍清楚,向合适的客户推荐合适的产品,不能欺瞒客户,在客户不了解产品条款的情况下劝说其签定金融产品协议。
(四)加强投资者教育,重视研究羊群效应
次债危机中投资者由于金融知识少,不了解金融产品,才会轻易相信他人,最终造成自己的损失。所以,投资者教育十分必要。投资者教育,不仅是让投资者知道投资有风险,更要向投资者大力宣传金融证券知识,宣传金融证券政策法规,倡导理性投资并引导投资者依法维权。但是这点却恰恰是券商最不愿也最不可能做到的,最终政府还是要担负起投资者教育的主要职责。
另外,监管者还要注重研究羊群效应,充分认识到羊群效应在现代金融中的正负效应,不仅要研究个体投资者,还要研究机构投资者和有关金融机构的羊群行为,监督指导机构正确开发和运用金融工具,合理引导投资者的投资行为,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吉莲•邰蒂(Gillian Tett)、保罗•J •戴维斯(Paul J Davies),2007:《谁给次贷危机埋单》,英国《金融时报》。
[2]吴念鲁、郧会梅、高远达,2007:《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警示与思考》,《金融研究(实务版)》。
[3]冯郁青,2007:《次贷危机探源以及对全球经济影响》、《第一财经日报》。
[4]潘文波,2007:《美国次级房贷危机的原因分析及启示》,《金融时报》。
[5]王芳艳,2007:《房贷增长大爆炸解密5家国有银行占6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