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托贷款玄机重重 额度管理催生银行表外之外业务
信托贷款玄机重重 额度管理催生银行表外之外业务
21世纪经济报道 徐永 上海报道 2011-05-27
核心提示:在多家信托公司人士处已经心知肚明:额度内信贷资产腾挪的空间已经不大,银行现在满足客户融资需求,都是走资金业务或者理财等表外通道。
5月底,银行信贷再次进入额度紧张的状态。
尽管今年信贷额度有总规模的控制,不过随着融资类银信合作监管的深化,银行见招拆招的形式也在丰富。
“4月底,我们行今年的信贷新增已经超过年计划的一半了,从均衡投放的考虑,5、6月份的投放都会放缓,这几天投放已经很少了。”5月25日,一家银行的公司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几轮强力的监管,银行在额度内现在都不会太激进了,每月的额度都有规模指导。
他说,5月底还不是太重要的时间点,估计6月底才是额度最紧张的时候。“如果确有企业融资无法满足,也能找一些其他的渠道解决,额度不是大问题。”
这所谓其他的渠道,在多家信托公司人士处已经心知肚明:额度内信贷资产腾挪的空间已经不大,银行现在满足客户融资需求,都是走资金业务或者理财等表外通道。据记者调查,目前银行常用方式包括信托收益权转让、应收款项类投资、委托贷款债权转让、理财产品对外委托贷款等四种,通过这些操作,银行或者把客户贷款变成了资金类金融资产(应收帐款类投资),或者直接在表外。
5月16日,美银美林发布报告,随着政策的收紧,导致“表外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之外的业务”激增,尽管央行推出新的社会融资总量等指标,但鉴于表外业务的不透明和潜在信贷风险,监管层应对这部分业务提高警惕。
信托贷款玄机
相关信托人士表示,所谓收益权转让,即银行先找一家有资金闲余的大企业,通过信托发放单一信托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企业,然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去购买这个大企业的信托贷款收益权。
在这个过程中,信托还是起了通道作用,实质还是融资,但由于理财资金并没有委托给信托公司,因此不受银监会2010年72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关于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定。
“借款企业起了过桥融资的作用,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也会打一个时间差,比如信托计划当天成立,理财产品隔天再购买。” 一家央企信托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收益权转让费率是千分之八左右,做200亿就有1.6亿的中间收入。”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前4个月,组合投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达到4122亿元,占到所有理财产品规模的3/4,这些理财产品投向虽然不透明,但不少是有信托计划或者信托收益权等类别。
当然也有全部购买信托收益权的,比如北京银行5月25日开始募集的超越系列信托债权理财产品,就是“与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信托受益权转让协议,理财资金将用于购买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持有的,其委托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放的信托贷款债权”。
前述信托公司负责人认为,部分发这类理财产品的银行或信托公司还是比较激进的,因为监管层随时可能禁止这类合作。“于是有银行提出用自有资金而非理财产品购买。”
自有资金购买信托收益权,此即目前银行规避额度的又一力招。
一家银行资金部的人士告诉记者,这类投资属于资金业务,从会计科目上来讲,是放到金融资产里面的应收款项类投资(部分也放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非客户贷款,因此也可以避免贷款额度的控制。
从2010年报或季报来看,多家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都有大幅增长。例如某城商行2009年年底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还不到80亿,但2010年年末已经超过200亿,实现超过100%的增长。不过,该行资金部人士表示,由于银行体系结构性紧张,这类操作适合那些流动性较为充裕的银行。
据了解,如果涉及到银信合作,银行此前首选还是利用互持的方式去购买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这类投资也算到应收款项类的投资。
由于银监会禁止银信合作的信托资金用于购买自家行的信贷资产,于是去年以来,出现了银行之间互相购买对方银行信贷资产,或互相购买对手方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来释放信贷额度。
委托贷款大增
受访多位银行人士认为,无论信托收益权转让还是资金类投资,都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因此今年来部分银行还转向了委托贷款这类工具,形式主要有两种:比如银行不受让信托收益权,而受让委托贷款债权,先有一家企业向融资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然后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这个委托贷款债权。
除此之外,则是由银行直接募集理财产品,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发放给融资企业,都在额度之外,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比如建行今年发行的乾元系列委托贷款理财产品。
这类委托贷款操作中,有的是总行作为委托人,分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有的则是分行作为理财产品发行方和委托人,找一些村镇银行或者中小银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比如建行内蒙古分行的一期产品,就是将理财资金委托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发放委托贷款。在央行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中,今年来委托贷款的凶猛已经为业内侧目。在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的情况下,委托贷款却增加3204亿元,同比多增1684亿元。
在美银美林的报告中,把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都作为“表外业务之外的业务”来测算,并估计“表外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之外的业务”这类业务,大约占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10%-20%,相当于25%-60%的银行贷款总额。
美银美林预计,基于表外业务进行调整,H股上市的中资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可能会下降30至40基点,国有商业银行下降至9.3%,股份制银行下降至7.7%。
本文源自21世纪网,文章地址:http:///2011-5-27/wNMDAwMDI0MDkwNA.html
第二篇:信托贷款玄机重重 额度管理催生银行表外之外业务2011.5.29
信托贷款玄机重重 额度管理催生银行表外之外业务
5月底,银行信贷再次进入额度紧张的状态。
尽管今年信贷额度有总规模的控制,不过随着融资类银信合作监管的深化,银行见招拆招的形式也在丰富。
“4月底,我们行今年的信贷新增已经超过年计划的一半了,从均衡投放的考虑,5、6月份的投放都会放缓,这几天投放已经很少了。”5月25日,一家银行的公司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几轮强力的监管,银行在额度内现在都不会太激进了,每月的额度都有规模指导。
他说,5月底还不是太重要的时间点,估计6月底才是额度最紧张的时候。“如果确有企业融资无法满足,也能找一些其他的渠道解决,额度不是大问题。”
这所谓其他的渠道,在多家信托公司人士处已经心知肚明:额度内信贷资产腾挪的空间已经不大,银行现在满足客户融资需求,都是走资金业务或者理财等表外通道。
据记者调查,目前银行常用方式包括信托收益权转让、应收款项类投资、委托贷款债权转让、理财产品对外委托贷款等四种,通过这些操作,银行或者把客户贷款变成了资金类金融资产(应收帐款类投资),或者直接在表外。
5月16日,美银美林发布报告,随着政策的收紧,导致“表外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之外的业务”激增,尽管央行推出新的社会融资总量等指标,但鉴于表外业务的不透明和潜在信贷风险,监管层应对这部分业务提高警惕。
信托贷款玄机
相关信托人士表示,所谓收益权转让,即银行先找一家有资金闲余的大企业,通过信托发放单一信托贷款给需要资金的企业,然后银行发行理财产品去购买这个大企业的信托贷款收益权。
在这个过程中,信托还是起了通道作用,实质还是融资,但由于理财资金并没有委托给信托公司,因此不受银监会2010年72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关于融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的监管规定。“借款企业起了过桥融资的作用,银行理财产品一般也会打一个时间差,比如信托计划当天成立,理财产品隔天再购买。” 一家央企信托公司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收益权转让费率是千分之八左右,做200亿就有1.6亿的中间收入。”
用益信托数据显示,前4个月,组合投资类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达到4122亿元,占到所有理财产品规模的3/4,这些理财产品投向虽然不透明,但不少是有信托计划或者信托收益权等类别。
当然也有全部购买信托收益权的,比如北京银行5月25日开始募集的超越系列信托债权理财产品,就是“与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签订信托受益权转让协议,理财资金将用于购买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持有的,其委托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有限公司向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发放的信托贷款债权”。
前述信托公司负责人认为,部分发这类理财产品的银行或信托公司还是比较激进的,因为监管层随时可能禁止这类合作。“于是有银行提出用自有资金而非理财产品购买。”
自有资金购买信托收益权,此即目前银行规避额度的又一力招。
一家银行资金部的人士告诉记者,这类投资属于资金业务,从会计科目上来讲,是放到金融资产里面的应收款项类投资(部分也放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非客户贷款,因此也可以避免贷款额度的控制。
从2010年报或季报来看,多家银行的应收款项类投资都有大幅增长。例如某城商行2009年年底应收款项类投资规模还不到80亿,但2010年年末已经超过200亿,实现超过100%的增长。不过,该行资金部人士表示,由于银行体系结构性紧张,这类操作适合那些流动性较为充裕的银行。
据了解,如果涉及到银信合作,银行此前首选还是利用互持的方式去购买其他银行的理财产品,这类投资也算到应收款项类的投资。
由于银监会禁止银信合作的信托资金用于购买自家行的信贷资产,于是去年以来,出现了银行之间互相购买对方银行信贷资产,或互相购买对手方银行理财产品的形式,来释放信贷额度。
委托贷款大增
受访多位银行人士认为,无论信托收益权转让还是资金类投资,都有打擦边球的嫌疑,因此今年来部分银行还转向了委托贷款这类工具,形式主要有两种:比如银行不受让信托收益权,而受让委托贷款债权,先有一家企业向融资企业发放委托贷款,然后银行理财产品购买这个委托贷款债权。
除此之外,则是由银行直接募集理财产品,通过委托贷款的形式发放给融资企业,都在额度之外,满足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比如建行今年发行的乾元系列委托贷款理财产品。
这类委托贷款操作中,有的是总行作为委托人,分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有的则是分行作为理财产品发行方和委托人,找一些村镇银行或者中小银行作为委托贷款的中间方。比如建行内蒙古分行的一期产品,就是将理财资金委托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发放委托贷款。
在央行社会融资总量的统计中,今年来委托贷款的凶猛已经为业内侧目。在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加4.19万亿元,同比少增3225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元,同比少增3524亿元的情况下,委托贷款却增加3204亿元,同比多增1684亿元。
在美银美林的报告中,把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都作为“表外业务之外的业务”来测算,并估计“表外业务”以及“表外业务之外的业务”这类业务,大约占银行风险加权资产的10%-20%,相当于25%-60%的银行贷款总额。
美银美林预计,基于表外业务进行调整,H股上市的中资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可能会下降30至40基点,国有商业银行下降至9.3%,股份制银行下降至7.7%。
第三篇:大力推进信托贷款表外业务的发展
大力推进信托理财与融资财务顾问业务的发展
受2012年7月初银信合作产品被叫停的政策影响,信托理财融资类产品的发行量一度跌至冰点。不过,随着宏观经济的进一步好转,市场信心有所增强,投资者对风险相对较高的产品的接受度也有所增强,信托理财贷款类产品的发行又出现了回暖迹象。银行业纷纷利用此次契机大力推进信托理财融资业务的发展。
近日,我行完成了苏州市兴丽物资贸易有限公司信托理财融资项目的发放,实现了对公存款留存,创收了财务顾问收入,提高了表外业务的综合回报水平。相较于普通银行贷款,以信托公司为媒介的信托贷款更具有优势。
首先,信托理财融资具有很强的个性化色彩,针对不同融资客户、融资需求区别对待。其灵活性表现为定价灵活、风险与收益灵活匹配、放款灵活,能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例如产品价格可以根据理财方的收益率、中间方的成本、信托公司的提成以及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比例自行协商。而银行贷款是比较标准化的产品,产品的价格即利率的弹性比较小。银行为了减少管理成本、防止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贷款的规则比较抽象和一般化,缺乏弹性。
其次,信托理财融资把风险局部化,不同信托项目之间风险互不交叉利益互不渗透。信托理财融资属于直接金融产品,资金从特定理财方经过银行对外投资到委托人再到受托人最后到融资人手中,处于环行封闭运行状态,风险传递是线性的,如果一个信托贷款项目发生风险,其他信托计划不受影响。与之不同,银行贷款属于间接金融产品。资金从资金盈余方到资金短缺方经过银行中介,金融风险集中于银行,银行所承担的责任重大,间接金融的风险具有传染效应、羊群效应,如果一家银行发生风险,可能迅速传递给其他银行,存款人在恐慌心理的驱动下,群体挤提容易造成系统性风险。
再者,信托贷款不承担流动性风险。银行对存款人的服务宗旨是存款自愿取款自由,这是银行的信用,所以银行要承担流动性风险;信托则受到信托财产的约束,除非信托文件约定流动性,例如受益权赎回,否则受托人并不提供流动性的义务。
办理信托理财融资业务,能实现了各利益主体共赢的局面,从银行角度出发可实现以下综合收益:
一是争夺优质客户,促进传统业务发展。信托融资的发放,不仅可以获得可观的财务顾问收入,还可以增强银企合作关系,扩大市场份额。通过该业务可帮助客户降低融资成本,提高客户忠诚度。
二是实现综合回报。本业务的合作将进一步巩固银行与融资公司、信托公司以及中间方企业的业务合作,提高银行在存款、结算等业务方面的市场份额。
三是信托理财与融资财务顾问业务是农行系统的创新业务,也是我行投资银行业务的拳头产品之一,开展此类业务有利于提升我行的服务能力与竞争优势,在市场上逐步树立起农业银行财务顾问的品牌形象。
姑苏支行公司部 姜毓磊
第四篇:银行表外业务与贷款规模
银行表外业务“拯救”贷款规模
尽管该企业由于资信不错,之前获得了银行1000万元的贷款授信额度,但银行目前都闹起来了“贷款饥荒”,就算企业有授信额度,若银行无贷款规模,“授信”也只能是纸上的一个饼,对企业来说,并不能用来充饥。
信用证缓解资金燃眉之急
前段时间,乐清某企业因生产所需,进了一批原材料,价值数百万元。由于该企业的现金并不充裕,短时间内筹不齐全部货款。尽管该企业由于资信不错,之前获得了银行1000万元的贷款授信额度,但银行目前都闹起来了“贷款饥荒”,就算企业有授信额度,若银行无贷款规模,“授信”也只能是纸上的一个饼,对企业来说,并不能用来充饥。
在银行的建议之下,经与供货商协商,该企业通过银行向供货商开具了一张期限为6个月的信用证,顺利拿到了这批原材料。
“在企业有银行的贷款授信额度,但银行没有贷款规模的情况下,利用国内信用证,可以缓解企业的短期融资难问题。”中国银行温州市分行国际结算部总经理吴显中告诉记者,去年以来,随着银行贷款规模的日益紧张,国内信用证业务良增幅很大。据该行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全市该业务共做了19.5亿元人民币,而前年全年只有2.7亿元。今年以来,前来办理国内信用证的企业比去年更多。
银行人士说,以前,国内信用证一般只被当做结算工具,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把它当做融资的工具。所谓信用证业务,是指开证银行依照申请企业(购货方)的申请向受益人(销货方)开出的有一定金额、在一定期限内凭信用证规定的单据支付款项的书面承诺。在银行的财务报表上,属于表外业务,对开立信用证的银行而言并不占用信贷规模。由于它既可以解决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又不需要占用银行贷款规模,近年已经成为了部分银行着力拓展的业务。
对于购货方来说,利用国内信用证来解决资金问题,其成本并不大。据吴显中介绍,购货方在银行存入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后,需要支出的其他费用还有:开证金额的0.15%的开证手续费,每月0.05%的远期承兑费。假设一企业开具一张金额为1000万元,期限为3个月的国内信用证,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为3万元。
据悉,目前大部分银行都有开展国内信用证业务,最长期限为6个月。
银行承兑汇票大行其道
记者从银行了解到,比起“国内信用证”这个听起来尚有些新鲜的名词,同样属于银行表外业务的银行承兑汇票,则规模要大许多。“虽然国内信用证将是企业间结算或融资的一个趋势,但目前来看,银行承兑汇票依然是主流。”工行温州分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
工行温州分行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该行承兑汇票余额为90亿元;截至今年3月末,该业务的余额达到了130多亿元。由于该业务单笔的最长期限为半年,因此一年办理的承兑汇票总额会远远大于余额。而该行截至目前的“企业贷款业务”的贷款余额是380亿元。这意味着,该行通过表外业务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的金额,超过了企业贷款金额的1/3。而去年全年,该行国内信用证业务余额只有1亿元左右,虽然比前年增加不少,但跟银行承兑汇票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据银行人士介绍,所谓的银行承兑汇票,是由在承兑银行开立存款账户的存款人出票,向开户银行申请并经银行审查同意承兑的,保证在指定日期无条件支付确定的金额给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通俗的理解,就是“购货方”向“销货方”开具一张支票,“销货方”凭支票到银行领取货款。与国内信用证一样,它的最长期限也是6个月,提前支取也需要向银行贴息。
比国内信用证更具优势的是,银行承兑汇票的手续费更加低。根据现行的规定,银行承兑汇票按票面金额向承兑申请人收取万分之五的手续费,不足10元的按10元计。
不过,银行承兑汇票所需要的保证金比例,通常会高于国内信用证。记者从我市几家银行获悉,目前国内信用证的保证金比例在10%左右,而银行承兑汇票的保证金比例浮动较大,一般需要50%左右的保证金,部分银行对一些资信稍微差一些的企业,要求保证金比例甚至为100%。同样是1000万元的“融资”,开信用证,只需要在银行存入100万元的保证金,而开具银行承兑汇票,一般需要500万元左右。
信贷理财与委托贷款复苏
同样属于银行表外业务,为企业解决融资困境的,还有信托贷款与委托贷款等业务。这两项业务曾一度受到监管部门的“严管”,淡出了市民的视线,但是目前,这两项业务有复苏的迹象。
工行温州分行公司业务部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来咨询委托贷款的企业或个人比前两年有所增加,截至目前,该行企业间的委托贷款余额近6亿元。其余几家大银行的委托贷款余额也比上年有所增加。据悉,前些年,由于一些银行在委托贷款方面有违规操作的现象,因此监管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目前,银行对委托贷款依然比较谨慎,但整体上该业务“复苏”现象比较明显。
同样一度被监管,目前又有“复苏”现象的还有银行的信贷理财产品。据金融界网站“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周国内银行共发行了5只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总募集金额超过5亿元。
银行人士说,一边是投资者有资金需要找到比存款利息更高的收益,一边企业需要通过银行,但不占用银行的贷款规模而获得融资,于是就出现了委托贷款与信贷理财产品。这两者跟国内信用证与银行承兑汇票相比,“表外”得更加彻底。因为承兑汇票与信用证如果出现“议付”(提前支取)时,银行需要动用贷款规模,而信贷理财与委托贷款则不存在议付的可能。
“贷款规模很有限,银行都需要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来缓解企业的贷款难。”工行与中行的相关负责人都表示,贷款难的现象估计还将延续,表外业务将成为银行的下一个竞争点。
第五篇: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基于TRICK理论的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机制研究
摘要:对国内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与创新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比较,结合我国国情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的特点,在TRICK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6+1+1”驱动机制模型。关键词:银行,表外业务,驱动机制
一、西方“5+1”模式下的TRICK理论
关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西方国家比较权威性的一项研究成果是1987年2月在美国召开的关于“存款机构资产证券化和表外业务的发展与风险”研讨会上形成的所谓TRICK理论。
该理论将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归结为一个模型:
TRICK+理性的自我利益=表外业务发展+证券化
上式中,“TRICK"中的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K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德语中Capital的首写字母为K)。
可以这样来简单地理解TRICK模型,该模型将影响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因素归结为一个“5+1”模式。其意义是,表外业务的发展和证券化,从外部驱动因素看,是由TRICK的诸因素驱动的,而商业银行为寻求新的盈利机会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所进行的自我约束和激励则可成为表外业务发展的内在动力。模型表明,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来自外部的压力有:受到金融管制、面临利率等方面的风险、受到同业竞争的逼迫、还有金融监管当局对最低资本金的要求等,或者甚至同时面临上述多种压力。
必须指出,这个模型是基于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环境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运作方式下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驱动机制进行的描述,而且这个模型也并非完美无缺。将这个模型或理论应用于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应当经受我国金融市场的检验,同时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二、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外部驱动因素中外比较
下面就TRICK模型中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个外部驱动因素进行中外情况比较。
(一)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对表外业务创新与发展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
在我国,现代高新科技在金融业的应用应该说已经很普遍。银行业已是电子化、数字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都已建立了自己的数据库,并且各商业银行之间,以及商业银行与其它行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能够实现共享,这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在我国金融业的应用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各种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滞后于业务的发展、电算化步伐较慢等。
(二)金融管制
金融管制对金融创新发展的驱动作用理论可索源于凯恩和米什金的“管制规避说”。根据这个理论,金融机构会通过金融创新来回避管制,以求获得管制外的利润。开发或创新表外业务产品,就是绕开金融管制的限制并增加利润的极好途径。
在我国,金融管制行为比较普遍。利率、汇率、资本充足率等都有较严格的管制规定。按照“管制规避理论”,仅从较普遍的金融管制这一点来看,我国的金融环境对促进表外业务创新发展是有利的。虽然我国现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应当说,这是一种有利于金融创新的经济大环境,但是事实上对金融创新而言,应有的效果并没有真正出现。分析原因,问题只能出在监管的执行方式上。监管属于一种强制行为,这种强制行为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实施,也可通过行政手段来完成。国内外情况的不同,恰恰就在这里。以美中两国的情况进行比较。美国的中央银行美联储对美国金融市场的监管运用的是法律手段。采用法律手段监管金融市场的特点,一是稳定性强,二是银行的运作空间较大,风险相对较小。而我国对国内金融市场的监管方式,甚至可以通过中央银行或银监会发布紧急行政命令的形式来取缔银行刚开发的某个金融新产品,以致商业银行对产品开发的预期效果落空。这样监管的后果无异于对商业银行创新开发表外业务新产品的积极性是一种扼杀。对比之下,在我国的金融监管工作中,加强法律法规建设显得十分必要。
(三)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产生强大推动作用。从理论上说,金融市场利率、汇率频繁地波动,虽会使利率、汇率风险增大,但也能使能够转移价格风险的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增大。从实际上看,发达国家上世纪70-80年代的利率和汇率出现频繁而剧烈地波动,催生了一系列表外业务产品的产生和发展就是有力的证明。
在这方面,我国的情况目前还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长期实行的是官方利率制度。加入WTO后,国家虽已允许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但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对利率的管制仍还比较严格,真正的利率市场在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我国的外汇市场,从目前情况看,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外汇交易市场,而只能算是银行之间的外汇市场。目前,这样的利率、汇率制度尽管对稳定我国的金融市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从表外业务的属性看,以避险为目的的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必然受到抑制。
(四)同业竞争
以美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产品等表外业务市场的发展,美国金融结构的种类逐渐增多,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涌入原属于银行金融机构的业务市场。例如,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保德信和美林证券公司就积极涉足各种银行业务。不仅如此,甚至还有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开始经营金融业务。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就成立了专门机构,如福特财务公司,来经营金融业务,而且福特财务公司已成为美国当时十大信用卡发行公司和十大抵押贷款公司之一。
激烈竞争的结果,使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严重萎缩,这大大削弱了美国的银行竞争力。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只有在存贷款业务之外,不断开辟新的业务,不断进行表外业务创新,才能保持自身竞争力和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商业银行的同业竞争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业里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无论是资产规模、资本金,还是网点分布,都大大超过股份制商业银行,技术力量也占有优势。尽管近年来有研究结果显示,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正在由高度集中的寡头垄断性向垄断竞争性转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银行业内的竞争程度仍比较低,不利于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
(五)资本充足率
上世纪80年代,“巴塞尔报告”出台后,要求各国银行在1992年底前资本/风险的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严格规定。这一规定虽为防止国际范围内的金融.危机产生了积极作用,但对处在激烈国际竞争形势下的商业银行健康发展资产业务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种情况下,在美国及西方各国,金融业便兴起了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外化热潮,将盈利点由资产业务向表外业务转移和扩张。由此反映了商业银行逃避资本充足率要求的管制,对自身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驱动作用。
中国政府接受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规定。央行为补充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出台了许多措施,力求达到巴塞尔委员会的规定。但我国国有银行仍处在垄断地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提高资本金比率的压力不大。再加上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不是强制性的,因而长期缺乏为逃避资本金充足率管制而创新发展银行业务的动力。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驱动因素的“6+1+1”模式
应当看到,TRICK理论的产生及其内容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上述资本充足率要求对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影响就是明显体现。同时也应当指出,这个模型的创立和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国度和国情局限性。当今的中国已远非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也与这个年代的美国有很大的不同。因此,运用TRICK理论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必须紧密结合我国当代的国情,结合我国当代的社会、经济环境,同时也应当紧密结合当代的国际大环境。从这个角度看,对原创的TRICK理论有加以补充和完善的必要性。
实践证明,“5+1”模式的TRICK理论中提出的促进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5种外部压力驱动因素,以及商业银行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部驱动因素,对用于研究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动力条件具有普遍意义。但是,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的国情,TRICK理论所描述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驱动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面将对此进行讨论,并试图对原始TRICK模型进行一些补充。
(一)市场需求外部驱动因素
第一,13亿人口巨大的整体需求是推动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因素。
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的13亿人口,就整体而言,无论物质生活水平,还是精神文化层次,以及对更好更高的物质、精神生活的追求都已是今非昔比了。他们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涉及到方方面面,需求量之大是不言而喻的。这对商业银行个人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之大将是空前的。仅以上海市信用卡市场为例,据资料,到2006年8月底为止,仅上海一个城市,居民使用的信用卡数量就达5020万张,平均每一个上海常住人口就持有3张信用卡。随着全国联网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全社会征信体系的构建和进一步完善,我国信用卡市场的发展潜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
第二,居民群体贫富的差异性将刺激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市场的创新向纵深发展。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衍生出居民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就是约占80%的大部分财富为20%的少数人所有。但这些占有大部分财富的“少数人”,其绝对数字也是非常庞大的。此外,中国的所谓“中产阶层”实际上也在形成。富裕程度不同的几大居民群体,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产品的需求形式和需求量各有不同。仅就居民群体的富裕程度差异而言,由于各个群体绝对数量都十分巨大,对商业银行的差异性类表外业务产品的创新及发展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三,人口结构老龄化拉动我国商业银行特殊类表外业务的快速创新发展。
我国不仅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而且老年人群体数量巨大,这必将推动我国商业银行针对这一特殊人群的特殊类表外业务快速改革、创新与发展。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老年人的自身经济能力和自主经济能力不断在增强,其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全国老龄人工作委员会曾对全国13个省市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进行过调查,发现目前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每年均快速增长。当时预测,2010年将达到20000亿元。由此可见,针对老年人的个人金融市场及表外业务市场具有相当大的开发潜力。
目前,我国老年人在金融产品方面的需求主要有现金收入管理、信托服务、财务咨询等。金融机构应在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金融服务产品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例如,把银行储蓄业务与医疗保险结合起来,建立一套满足老年人医疗需要的储蓄+保险的产品;又如,将银行的储蓄产品与家庭财产的损失联系起来,满足老年人应付意外的需要;开发针对老年人的、满足家庭内部资源代际转移弱化所产生的需求的金融产品;开发老年护理保险产品和个人金融顾问业务等等。
(二)社会信用体系影响因素
金融市场的信用体系是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双方构成的一种双边关系体系。正常、健康的信用体系对于激发银行创新发展金融业务和客户积极接受金融产品都是具有强大动力作用的。相反,不正常的或者不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必将损害金融机构和广大消费者双方的利益。举例来说,商业银行在推出各类理财产品、委托代理等业务中,包括信息不对称、透明度不高等在内的银行信用问题,不能说不是客户选择这些产品时的很大顾虑。在今天的中国金融市场,客户对于这些表外业务产品确有非常大的需求,但银行信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这些表外业务的发展,其结果是银行和客户共同承受由此带来的损失。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表外业务信用体系建设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同于前述的几种外部驱动因素,它对于表外业务的创新发展,不成为动力就会成为阻力。因此笔者在研究对TRICK模型进行补充时,将这一因素单列于前述的、影响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六种外部驱动因素及银行自身内部利益驱动因素之外。
(三)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影响因素的“6+1+1”模型
归纳上述的讨论,影响当代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创新发展的因素可包括六项外部推动或拉动因素,一项双边关系推动或制约因素及商业银行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要求的内在驱动因素。结合当代中国国情,将我国表外业务产生和发展的驱动机制归结为一个“6+1+1”多元函数模型:
Z=F((T,R,IR,CC,CA,D)+CS,S1)
其中,Z:代表驱动力(Driving Power);T:代表技术(Technology);R:代表管制(Regulation);IR:代表利率风险(Interest Risk);CC:代表为争取顾客所进行的竞争(Competition for Customers),CA:代表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D:代表市场需求(Demand);CS:代表信用体系(Credit System);SI:代表理性的自我利益(Rational Self Inter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