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日报发文建议重塑新乡贤文化,倡议乡贤挂职当村官
人民日报发文建议重塑新乡贤文化,倡议乡贤挂职当村官
【编者按】 9月3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重视现代乡贤》和《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两篇文章,谈论基层“乡贤治理”之作用。在《重视现代乡贤》一文中,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颐武认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张颐武将乡贤分为两类: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张颐武认为,乡贤能起到上述作用的关键人物。乡贤一方面扎根本土,对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张颐武指出,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最后,作者强调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当然,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在《重视“软约束”“软治理”: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一文中,作者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黄海认为,建构新乡贤文化应摒弃传统乡贤文化中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等糟粕,倡导民主法治理念等现代文明因子。新乡贤文化应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黄海认为,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手。黄海建议培育新乡贤文化需多策并举,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在形成新乡贤文化中的引领作用,一方面要颂传“古贤”,另一方面也要引进“今贤”,更要培育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甚至可以实行乡贤挂职“村官”和乡镇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治理。以下为两篇文章全文: 重视现代乡贤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颐武 随着时代发展,我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传统社会的架构并没有完全坍塌,乡村社会错综的人际交往方式、以血缘维系的家族和邻里关系依然广泛存在。作为农村中有声望、有能力的长者、贤人,乡贤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地位依然重要,他们协调冲突、以身作则提供正能量的作用不可或缺。现代社会存在两种乡贤,一种是“在场”的乡贤,另一种是“不在场”的乡贤。有的乡贤扎根本土,把现代价值观传递给村民。还有一种乡贤出去奋斗,有了成就再回馈乡里;他们可能人不在当地,但由于通讯和交通便利,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关心和支持家乡发展,他们的思想观念、知识和财富都能影响家乡。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浓浓的乡愁情怀,无论知识分子还是农民工,只要出自农村,即使身在异乡、异国,对于故土就有深深的眷恋和认同。在乡村社会结构发生很大改变的当下,他们保持着精神的稳定和内心的坚守,很大程度上就是传统的乡贤文化给了他们心灵的慰藉。在乡村的传统秩序受到冲击、传统社会纽带越来越松弛的情况下,如何让乡土社会更好地粘合起来,让社会转型中的个人和家庭得到社群的关注,让“风筝不断线”,让人走得再远也不至于“失魂落魄”、没有认同感,乡贤就是能起到这种作用的关键人物。乡贤大都对传统和现代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一方面,他们扎根本土,对我国传统文化和乡村情况比较熟悉;另一方面,他们具有新知识、新眼界,对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知识技能有一定把握。因而,现代乡贤成了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让传统与现代有了“可译性”。他们可以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周边的人,用村民们能够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现代知识,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在以城镇化为主要表征之一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受到冲击,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会出现很多难以预料的矛盾。乡贤在村子里地位比较高,村民比较能够听得进他们的意见,可以起到弥合社会分歧的作用,使社会改革发展进程在乡村这一层面变得更加平顺,有利于农民、农村顺利融入现代化进程,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从这个意义上说,乡贤就像高压锅的“安全阀”,可以把社会矛盾化解于无形。乡贤用自己的知识和人格修养成为乡民维系情感联络的纽带,让村民有村落的归属感和社区的荣誉感,这样的乡贤文化是有凝聚力、感召力的。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这不是传统士文化的回归,而是要实现社会贤达和社会体系的有机融合、现代社会治理在乡村基层的有效落实。传统社会的乡贤不仅是道德模范和价值观的引导者,而且是乡民行为的规范者和约束者。传统乡村,人们生活在熟人社会中,并不太重视法律和契约的作用,而更加看重有威望的乡贤对于社会公正的维护。我们当然不能回到过去那种状况,但在依法治乡、完善现代乡村治理的同时,也应强调乡贤对于当下乡村稳定的重要作用,以更好地让村民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重视“软约束”“软治理”:用新乡贤文化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黄海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植根于乡村社会土壤,蕴含见贤思齐、崇德向善、诚信友善等优秀文化基因。结合时代需要建构新乡贤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新乡贤文化的精神实质。从基本理念上说,建构新乡贤文化应摒弃传统乡贤文化中等级森严、尊卑有别等糟粕,倡导民主法治理念、开放竞争意识、包容创新氛围、幸福平等精神等现代文明因子;从文化主体上说,新乡贤既包括道德模范、社会贤达等,也包括以自己的专长、学识和财富建设乡村、改善民生的优秀人物。因此,新乡贤文化应是对传统乡贤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它既汲取传统乡贤文化中的价值精华,又践行和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发扬传统乡贤品格,又凝练现代乡贤品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相契合、传统与现代相对接的文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有效推手。新乡贤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软治理”,有利于健全乡村居民利益表达机制,营造新乡贤参与家乡建设的氛围,激发村民参与乡村事务的积极性,建设乡村共同体,并提高其凝聚力和自治能力。从优化乡村治理文化看,新乡贤文化所蕴含的文化道德力量,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新乡贤的示范引领作用,能教化乡民、反哺乡里、涵养文明乡风,使村民遵循行为规范、价值导向。新乡贤文化作为乡村地域精神和文化的标记,还可优化整合乡村文化与价值体系,推动乡村社会善治。从提升乡村治理手段看,在一些乡村出现“空心化”等现象的情况下,推进新乡贤和乡村社会结构有机融合,能促进公共服务普及与公序良俗形成,构建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现代乡村治理模式。培育新乡贤文化需多策并举。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知识分子、优秀农民工、企业家等在形成新乡贤文化中的引领作用,实施新乡贤培育与成长工程。颂传“古贤”,挖掘整理、培育宣传传统先贤的思想、精神及其先进事迹;引进“今贤”,鼓励新乡贤回乡投资、参与公共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贤”,培养有见识、有担当、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注重完善机制,搭建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平台,通过组建县、乡、村三级乡贤协会或商会等社会组织的形式,鼓励和支持新乡贤积极参与乡村公共建设和公益事业;搭建新乡贤引领乡风良俗的平台,通过乡贤理事会、乡贤调解员、乡贤宣讲员等形式,邀请新乡贤参与乡村建设,传承和弘扬乡村文明;搭建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实行乡贤挂职“村官”和乡镇长助理等制度,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推动中国特色乡村治理现代化。
第二篇:重塑乡贤文化
重塑乡贤文化
端午的鼓声,让人们又一次回到了历史和乡村,念屈原,思国士,怀乡贤。
乡贤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乡土社会的一朵奇葩,历千百年而留芳。在社会转型时期重新建构新乡贤文化,对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乡村、破解乡土社会多重困境、推进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中华文明进程中,乡贤文化在古代乡村治理结构中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方民众敬重、推崇的贤德长者,乡贤重修身,兴教化,崇善举,德行高尚,嘉言懿行垂范乡里,对乡土公共事务有突出贡献,以强烈的道德文化影响力造福一方。
他们有文化见识,有奉献精神,通过宗祠、乡约、仲裁、兴学、崇孝、义赈、义庄以及修桥补路挖井筑堤等善举,涵养一方水土的文化带动力,培养引领一个地方的文明教化风尚。
他们维护乡土社会的有效运转,促进政令推行、民意上递,协调冲突,化解社会矛盾,传承地域文化传统。
他们在乡民修身、立业、齐家、交友等方面发挥着示范与规制作用,使人们行为有法度,价值有引领,操守有规范。他们是保障社会基层长期稳定与和谐的基石,推进了地域文化繁荣与发展。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乡愁”,不只是山水,更是风物与精神。要让城乡背离的态势逆转,必须重建乡土社会。而乡土社会的重建,关键是促使现代人才和现代知识输入到乡村里去。
我们欣喜地看到,新乡贤正从现代乡村社会破土而出,发芽拔节。新乡贤是一批富于奉献精神的时代精英,既有长期扎根本土泽被乡里者,也有从乡村走出去又回归乡土反哺桑梓者。无论本土威望有加的贤德长者,或是解甲归田、怀富回乡的故土游子,或是身居都市、心系乡士的鸿儒硕彦,都怀揣着浓得化不开的深深乡愁,一头扎进眷恋的土地,奉献自己,造福乡亲。他们拥有现代理念、广阔视野和成功经验,以自己的品德、学识、专长、财富参与新农村建设和治理,维护社会公正,凝聚人心,让现代的法律和契约精神与传统的价值和伦理得以协调;他们既传承乡贤文化的历史传统,又创新乡土文化建设,其事迹其风范都具有积极意义。
当代中国需要乡贤文化的复兴。近年来,新乡贤的培育、提倡、褒扬已得到各级党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湖南多地举行了新乡贤的推选评比活动,广大乡村正在逐渐形成良好的新乡贤文化风尚。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寻访新乡贤”系列深读报道,选择其中的一批突出者进行推介,旨在推动新乡贤形成蓬勃之势,让新乡贤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开花。
第三篇:2016年河南公务员申论热点:培育新乡贤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
http://henan.jingjia.org
2016年河南公务员申论热点:培育新乡贤文化 建设美丽乡村
【背景链接】
近来,重庆市永川区弘扬“新乡贤”文化,提高了农村基层治理能力。新乡贤们带领村民崇德尚法、致富增收。永川区朱沱镇会垭村村民罗金太是远近闻 名的龙眼种植专家,自家致富后不忘乡亲,将技术传授给村民。在罗金太的带领下,会垭村通过种植龙眼收入过百万,全村推举罗金太为“新乡贤”,他家的门上悬 挂着“永川新乡贤”的牌匾。
2016年6月初,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续乡村文脉,创新发展农村乡贤文化,发挥“新乡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引 导广大群众见贤思齐,河北省石家庄新华区在全区乡村开展了“寻找新乡贤”活动。在钟家庄,大家一致推选段秀灵来当本村的“新乡贤”。村民韩学贞说:“段阿 姨对我们村贡献可大了,除了挖掘我们村的历史,还热心牵线搭桥,找专家帮助村里制作了现在的规划蓝图,这才有了现在的村容村貌。”在新华区,段秀灵这样的 “新乡贤”还有很多。
【政策理论】
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培育新乡贤文化。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乡贤文化。
【重要意义】
培育新乡贤文化对于缓解城市病、促进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加强乡村治理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培育新乡贤文化有肋于实现城乡人才流动,缓解城市病。广大城镇乡贤的“告老还乡”能实现人才资源从乡村流出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使社会人才分布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对缓解大城市过于拥挤、不堪重负等“城市病”,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育新乡贤文化有肋于乡村经济和文化发展。当下,我国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广大的农村地区正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变革。新乡贤对农村的贫困根 源深有感触,可以利用
http://henan.jingjia.org
他们的资源、优势、声望等,在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战中发挥更为积极的协调、引领作用;优秀乡贤文化作为可利用的资源,能在中国社会的 巨变中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倡导时代新风,构建乡村文明。
培育新乡贤文化有助于激发基层治理创新。乡贤文化积淀了我国千百年来的乡村基层治理智慧,新乡贤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对传统乡绅文化的接续,他们 在乡村治理中有相似的作用机制,把传统乡贤文化的智慧与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结合起来,能激活农村基层组织治理的活力,激发乡村自我发展的潜能。
【问题阐述】
1.新乡贤的文化建设作用未充分发挥。当前各地新乡贤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乡村治理方面,而在新乡村文化建设上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提升。在当代不断变迁的农村社会中,传统乡绅文化已经断裂,农村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缺乏核心价值观念的文化建设问题日益突出。
2.新乡贤的乡村治理存在权力意识观念。传统乡绅以儒家思想和家族观念为本,这与现代法制观念和权利意识相冲突,现今国家已进入法治时代,乡贤 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减少,但乡村治理中的民间矛盾以及官民矛盾,依然需要通过乡贤的柔化和缓冲机制来改善;退休官员通常有丰富的人脉资源,乡村请求难免违纪 甚至违法,可能使坏风气污染乡村社会环境。
3.新乡贤的人才吸纳机制尚显不足。多年实行的城乡二元体制导致城乡发展严重不平衡,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这在一定程度上束 缚了回乡创业者的脚步;现代社会本质上是陌生人社会,安土重迁、落叶归根的乡土观念大为淡化,但极少有人愿意定居乡间;当前新乡贤主要以离退休干部和退隐 企业家为主,吸引更多类型的乡贤较为困难,一些大学生村官受长辈旧有观念的影响,很难在农村扎根。
【解决对策】
1.营造崇尚新乡贤的文化氛围。大力弘扬传统乡村文化,让文化为“新乡贤”反哺乡村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挖掘好乡贤背后所隐含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持续树立新榜样,推选出“新乡贤”,营造崇德尚贤的文化氛围,让乡贤事迹垂范乡里。
http://henan.jingjia.org
2.用刚性制度约束权力磁场。新乡贤文化不能以情代法,以人代法,在倡导新乡贤的同时,还需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建设,将刚性的国家管理与柔性的乡 贤治理互为补充;在制度设计时就要堵住漏洞,使乡贤真正远离权力磁场,可以采用政府出面组织,成立乡贤志愿者工作队或工作站,由村委颁发聘书,持证上岗的 “抱团”模式,充分发挥乡贤的乡村治理功能。
3.用机制感情吸纳留住人才。赋予乡贤新的时代内涵,明确新乡贤的标准;以地方组织与政府架构为主导,广泛吸引包括在外功成名就的乡亲在内的力 量参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为新乡贤施展才华创造便利条件;出台相应的养老、医疗、住房保障、资金支持等政策措施,形成回乡光荣的社会舆论氛围; 积极培育发展各类乡贤组织,以乡愁乡情为纽带,引导乡贤回归;乡干部要主动上门当好“调和剂”,当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讲员,让“新乡贤”们在乡村找 到归属感,提升留在乡村、建设乡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