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docx(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15:3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docx》,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docx》。

第一篇: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docx

南宁市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调查研究

经济与贸易学院

国贸1342 XXX 摘要:非物质文化保护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了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是社会发展转型期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内容。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遗迹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专门机构不健全,缺乏专职人员,民众意识保护薄弱,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为了更好的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南宁市必须转变传承保护观念,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立法保护力度,构建宣传教育体系,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加大经费投入,打造特色品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队伍,拓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以此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关键词:南宁市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备受联合国和很多国家的重视和关注,也逐渐进入了的公众视野,成为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转型期一项重要的文化事业内容。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南宁作为广西的首府城市,如何挖掘、传承、保护与整合、优化、创新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塑造特色的城市精神文化依托,提升南宁市的文化感召力和影响力,解放文化生产力,用文化振兴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文化兴市、文化强市”战略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南宁市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自建制以来已有1 6 0 0年的历史,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南宁拥有壮、汉、瑶 等民族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逐步创造了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艺、传统医药、民俗等1 0大类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0 0 5年底,南宁市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2 0 0 6年2月1 5日,南宁市颁发《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制定下发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方案》,成功地举行了多期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巡展和巡演,使许多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发掘并得到有效保护。

自2 0 0 6年至2 0 0 9年,南宁市成立各级普查工作队,并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普查工作历年搜集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线索共1 2 4 4 6条,包括壮族三声部民歌、广西八音、“ 三月三 ”歌圩、壮族 民间故事“百鸟衣”、宾阳壮锦编织技艺、宾阳师公戏等,其中,民间文学有4 7 7 2 项,民间音乐有5 8 7项,民间舞蹈有2 0 1项,戏曲有1 0 1 项,曲艺有3 6 项,民间杂技有2 项,民间美术有3 1项,民间手工技艺有7 5 7项,生产商贸习俗有 3 8 9项,消费习俗有9 5 9项,人生礼仪有9 1 4项,岁时节令有6 3 0项,民间信仰2 0 5 8有项,民间知识有7 6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有2 0 6 项,传统医药有7 0 8 项,其他共1 9项。

二、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 多、价值高,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处于不断探索和不断完善的阶段,也存在很多不足,阻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

(一)保护意识薄弱,缺乏重要性认识

不仅部分县(区)政府及官员,还有很多老百姓,尤其是年轻的一代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仍较 薄弱,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很多人依旧抱着“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 一切都为经济服务 ”的思想,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只能是表面功夫上的事情,而 “ 招商引资” 才是雪中送炭的当务之急。在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 重 申报轻保护”的倾向,甚至也存在着保护工作的应付现象,没有从守护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高度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同时,很多民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层面出现断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尤 其是年轻人,更是不愿意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方面的东西。因而很些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濒临消亡或失传的趋势。

(二)专职人员缺乏。保护机构尚未完善

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和人员设置不合理,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专职人员和各类专业化人才极为匮乏。目前,全市只有市文化新闻出版局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科,而且只有一个人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也是唯一的一个专门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在编人员。至今,非遗保护工作主要是依赖市群众艺术馆调研部的同志为主,依 靠志愿者、老干部等非一线人员来承担,这些人都担负着许多其他的工作任务,只是兼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方面工作。专职人员缺乏,保护机构尚未完善致使非遗保护工作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运作,使得保护工作在人员、时间效率、效果等方面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导致许多资料征集后不能及时有效地开发、保护和利用。

(三)保护经费投入不足,普查和保护进度缓慢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方面,主要是依靠政府在单兵作战,并且市政府和各级县(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费投入也参差不齐。虽然政府有一定 的资金投入,但是投入的力度不够大,一些县(区)只把有 限的经费投在申报工作方面,对于名录保护没有专门保护经费投入,甚至部分县(区)还没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2 0 1 1 年,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投入是 3 0 万,昆明是 1 2 0 万,成都则投入了2 0 0 万。已建成了总投资加亿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并成功举办了三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相对其他几个城市来说,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显得捉襟见肘,严重不足,致使无法配置先进的普查器材,而现有的设备又达不到标准要求,这导致普查和保护工作进展较为缓慢。即使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出现和濒临消亡,也因经费问题而保护工作搁浅,甚至有些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了抢救,但也难以及时、有效地挖掘、传承、保护。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老化后继乏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才能使之薪火相传,反之,没有传承就相对于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判了死刑。从南宁市已经确认和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名单中发现,传承人老化程度严重,无论是第一批传承人,还是第二批传承人 ; 无论是国家级传承人,还是自治区级传承人,或是市级传承人,很多传承人的年龄大部分都在6 0岁以上,有的老艺人甚至高达 8 l岁,看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 产濒临消亡,老艺人虽然心急如焚,苦苦地在寻觅接班人,但 因没有市场,没有效益,更难以养家糊口,使得很多年轻一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望而却步,拒之门外。同时,随着环境的变化、市场的冲击等原因,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 目逐渐惨淡经营,无人问津,一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老艺人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迫于这一困境,甚至有些传承人也不得不放弃与自己相伴一生的独特 的手艺和技艺,另谋生路。基于此,南宁市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随着老承人的与世长辞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因此,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备力量的培养刻不容缓。

三、加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对策建议

加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已刻不容缓,坚持“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 ”的方针,抢救和保护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全面推动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加大经费投入。广开渠道筹措资金

一是各县(区)政府要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的投入,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加。

二 是筹措资金,并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采录、保护、传承、研究、传播、出版、资助培养传承人和进行基础公益项目设施建设,并积极举办各类活动,包括常规性仪器设备的购买、宣传保护以及开展活动等经费,确保专项经费能够及时、足额到位。

三是在政府宏观指导下,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手段,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等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适当地在税收等方面给以一定程度上的优惠,以便鼓励他们更进一步地来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开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适度的保护和传承。

(二)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队伍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功抢救和保护离不开专业人才的使用和培养,尤其是离不开精通专业理论且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指导。专业人才和专家能在理论层面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深入论析,并且能在应用实践的层面去形成一 套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一是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的教育培训,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针对目前存在的机构不全、人员短缺等不足,政府部门要支持职能部门增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岗位,增加人员编制,调配专业人才负责专项工作,形成一支素质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队伍。

二是制定传承培养制度和奖励制度,用制度规范传承培养工作,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针对目前大量保护项目传承后继乏人的状况,积极为传承人提供优惠的传承条件和保障,提高传承人的社会地位,鼓励民间老艺人带徒授艺,确保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或技艺传给后辈,培养接班人,切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下来。同时,健全传承奖励制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绩效与奖励结合挂钩,激励更多人才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高传承人的荣誉感,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内在动力。

三是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实现非遗传承保护研究人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聘请相关专家学者或各大院校知名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指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规划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指导,使保护传承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有效化。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和学校,把南宁市非物质文化纳入教学内容,把学校教育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人才培养,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专业素质。

(三)强化文化法制建设。完善传承保护法规。加大立法保护力度

立法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根本保证。虽然中央2 0 1 1 年已经出台并正式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但很多地方,包括南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法律法规还没正式出台,有关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结合有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际情况,南宁市要强化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条例的建设,明确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本原则、任务举措、考评监督等方面内容,以及明确各方保护主体的责任和义务,把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融为一体,保证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 1 ] 参阅南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 2 ] 王文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 北京文化艺出版社,2 0 0 6.[3] 叶春生主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 1 0辑)[ M] 广州中山大学出社,2 0 0 6.

第二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作者:乳源县文体旅游局

2013-04-1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记忆和活态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该县积极转变思维,解放思想,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深化传承与保护的对接,将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带动经济产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打破资金瓶颈,使申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拜盘王》、《瑶族刺绣》列入国家级名录,《乳源瑶歌》、《乳源瑶族传统医药》、《乳源过山瑶服饰》列入省、市级名录。

二是建立健全传承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遗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瑶绣研究所、瑶绣协会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使非遗传承有机构、有组织、有保障。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人们生活无缝联接起来,关爱项目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实现瑶绣、瑶歌校园教学常规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扩展到最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邀请苏绣工艺大师顾金珍在乳源设立工作室,开设瑶绣培训班;组织瑶族绣娘赴广州学习粤绣技法,加快刺绣技艺提升;举办瑶绣艺术节,邀请省内外绣娘进行技艺比拼,交流、学习刺绣技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瑶绣》、《拜盘王》、《乳源瑶族山歌选编》、《过山瑶的乡源》等30多册书籍,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

四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突出瑶绣、瑶歌、瑶舞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张扬传统节庆文化,延伸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经济产出,使其反馈并促进新的传承与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交流展示,引进广州番禺壹雅工艺、中山博爱名城、深圳福德公司等企业,从事瑶族节庆文化、瑶绣工艺、瑶族服饰等产品开发经营,积极打造集瑶绣文化研究、人才培训、工艺营销等于一体的瑶绣产业基地,带动3000多瑶族群众从事瑶绣生产经营。

五是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目前,瑶绣、瑶歌、瑶舞成为提升瑶族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瑶族“盘王节”、“十月朝”特色文化节庆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纽带。瑶文化特质更加突出,“瑶绣”参展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瑶歌”走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该县民族艺术团成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团分团,并与乳源东阳光公司联合打造东阳光民族艺术团。2010年底,乳源荣获“中国瑶绣之都”称号。

第三篇: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描述: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摘 要: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深,为使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和谐的背景下进行,就必须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其中非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是和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能构建和谐社会,还能刺激社会经济的发 展,从而出现双赢的局面。

一、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整个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机制、工作机制,切实执行落实“非遗法”,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制定传承人保护计划,完善四级名录保护 体系,加强普查成果的研究整理与保存。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范围广,要取得卓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就 必须努力建立起一支真正素质高、业务精、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秀人才队伍。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 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重点项目保护

明确“非遗”重点项目保护,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切入点。重点项目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论证和 划分,既要客观又要有重点和分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应当制定重点保护规划,实行区域性整体保 护,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濒临灭绝、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重点优先保护,采取图像录制、图片采集、文字记录、实物收集等一切 有效手段进行收集并建立数据库,经论证后,按级别积极申报进入名录保护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扶持鼓励重点项目的传承和传播,采取展 示、展演、宣传和推广等积极措施,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保护力度,使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

三、“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承的文化、是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人,尤其是针 对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活态”传 承。

(一)名录项目保护

建立本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对那些确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项目保护,要鼓励积极申报国 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起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二)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人的存在,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要健全传 承制度,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学艺者的培养和扶持,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建立传承人档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保障,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传承我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做好非遗知识普及教育,加强对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艺人的跟踪调查,有针对性 地进行有效保护,支持和提供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把“活态”保护和传承保护结合起来。

(三)节会保护

利用“文化遗产日”、宣传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 动,搭设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平台,期刊征文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积极培育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和弘扬,让人民 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民间传统节会中复活。

(四)基地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等各类载体,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本真的形式再现给世人,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使民间习俗、绝技、绝艺在基地保护中得以存活、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促进当 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基地保护和活动保护结合起来。

四、非遗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非遗与旅游、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一种常见模式。发掘、抢救一个“非遗”项目,不是要把它们放入博物馆,而是要拓展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文化空间,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人们通过旅游,真实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民众有一种认同感、历 史感和归属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让文化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创新宣传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催生了人们对更高精神文化的需求,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个当今热门词语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心理日益强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那些涵盖在民族民间习俗内的古老传统的智慧与价值所在。要 积极运用现代技术传播平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宣传展示,不仅要靠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更重要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要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学园,让青少年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利用一切宣传手段,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关系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要正确 理解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发展和合理利用又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和传承,它们又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良基因延续不断地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加以发展和创新,进行 活态保护和活态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壮大,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使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当前,轰轰烈烈的“非遗”保护,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话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时代烙印,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与辉 煌,是研究我国历史延续,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精粹,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 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涵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发展有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文化保护区初步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有效保 护、传承和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极其艰巨,只有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自己民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再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传承民族文化思想。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内容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

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 表演艺术;

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1项): 昆曲

2003年(1项): 中国古琴艺术 2005年(2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9年(22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书法、篆刻 剪纸 雕版印刷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端午节 妈祖信俗 2010 京剧

中医针灸 2011 皮影戏

4、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其中中国涉及26项。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此后,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6月10日出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生效之前,作为试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5、传承与保护

(一)开展深入调查,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

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并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二)分类指导,科学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征各异,目前国家级名录项目共分十个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因此,应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项目类别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保护工作。

一是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类别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要注重传统剧节目及其文献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及时抢救记录老艺人及其代表性剧节目;对传统技艺类的项目,要注重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及原材料保护和原料基地建设,注重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品的征集和保存;对民俗类的项目,要注重在相关社区的宣传、教育,注重与民俗活动的结合,促进群体传承。

二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与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主要表现形态,而且要保护与它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例如传统技艺类项目要保护其原材料及其产地,还要适应当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表演艺术类项目的保护要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文化生态保护的方式。

(三)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着和传承者,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继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命名,不仅要为其出书立传,而且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与教育部门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纳入大中小学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对社会公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

(四)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落实资金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已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目前,各地财政大多也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但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我们要继续加大中央专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的资助力度,并将入选联合国名录项目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尽快产生成效,取得保护成果,为其他项目的保护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督促各地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确保保护经费落实到位。此外,也要扩大投入渠道,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展示传习场所

我们要求各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展示与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十二五”规划。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建设一批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项目建立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在现有的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中,设立专门的展厅、展室。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设立相关的专题博物馆、传习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展示相关的实物资料,另一方面也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态展示和组织传习活动提供场所,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使这些专题博物馆或传习所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六)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传承发展

我们要对有开发潜质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可采用生产性保护,例如书法、篆刻、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安徽宣纸、龙泉青瓷、雕版印刷等项目,在保持这些项目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这些项目的传承发展。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加紧研究有关产业政策,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企业等经营单位予以扶持,并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七)开展科研教育,加强人才培训

我们将积极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保护方法研究,充分发挥有关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作用,鼓励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或社会团体,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利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深入。

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经常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委托相关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培养一批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八)推进立法进程,制定相应保护政策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我们将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和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早日出台,并鼓励有关省区出台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或专项保护法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应的保护扶持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持续地开展。

(九)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

通过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积极报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种传播机构拍摄制作相关的视听节目或音像制品,组织相关保护成果的出版;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宣传、展示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博物馆和市场都要进

“我们奉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但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它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是在历史中流传发展的,应当在生活土壤中恢复生命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说。他认为,抢救保存是非遗保护初始阶段的首要任务,在文化空前繁荣、文化多样性日益显现的今天,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郑长铃介绍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通过生产销售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赞同。

既然能够生产流通,就具备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指出,产业化经营能够克服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弊病,增加经济收益,壮大非遗的生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也表示,开发非遗文化产业既可实现非遗保护的造血功能,弥补保护资金的不足,也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增加传承人数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藩归纳了利用非遗资源实施产业化的三种途径:将原生态的非遗项目搬上舞台;请受众参与表演、制作,亲身体验;吸纳非遗艺术元素二度创作,采用综合手段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化可以成为某些非遗项目的发展模式,但非遗保护绝不能以产业化为导向”。郑长铃强调,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中心,而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持非遗文化内涵为主旨,借助市场手段激活非遗内在生命力。因此,对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傅谨的呼应——开发利用是有益探索,但“博物馆保护”同样不可偏废。“以戏剧为例,像京剧、越剧等剧种完全可以产业开发,但一些更古老或传播范围很小的剧种,应当像对待文物一样去保护。”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小申强调,对待非遗要有科学的态度,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实施严格的价值鉴定和评估,对于兼备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潜质的,走生产性保护之路;对于已经失去了生存环境的,应收入博物馆妥善保存。

李荣启补充,要避免混乱无序的损毁式开发——“例如少林功夫,这是国家级保护项目,但现在很多商业项目都打出了少林的牌子,却传授些鱼龙混杂的武功,这种现象亟待规范。”

“传统和现代可以契合”——保持和创新都要抓

让非遗走进现实甚至走进市场,必须解决一个首要问题:是一成不变地忠实于原生态,还是跟随时代做必要的革新?郑长铃认为,两者均不可取其极,尊重非遗真实面貌固然是第一要义,但原生态也是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的。因此,“传统和现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合。”

“考证历史就会发现,原生态的‘原’是相对的,昨天是今天的‘原’,前天是昨天的‘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力群以皮影戏为例说明:“民国之前影戏靠油灯照明,到了解放初逐渐使用电灯。皮影人的大小从开始的一尺发展到三尺,再到现在的各种尺寸,一直在变,所以适当改良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则认为,尊重传统,其实质是尊重传统艺术的精髓与内核,而非拘泥于表面。“我们不该把传统文化永远留给过去的时代,而应把这种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转化。”

以不失其本真为度,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延伸性创新,李荣启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是个启示。它对原剧的舞美、唱本等都进行了创新,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提高了昆曲的热度。”李荣启说,这样的创新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比如山西剪纸、广西对歌,都由群众自发地创新形式、拓展内容,从而为古老艺术加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创新是发展之必需,那么如何创新,由谁创新?对此,傅谨感触颇深。他认为,有资格和权力决定创新的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非学者和官员。“专业知识和乡土现实是有距离的,所谓专业人士指导下的改造,很多时候是一种善良的破坏。”傅谨坦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对传统艺术做了大量整理工作,可很多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采集了民间原生态艺术后,进行了自以为是的加工和整理,失去了民间原有的东西。因此,对民间艺人的艺术判断要抱以尊敬之心,他们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比如民间戏曲班的乐队,有的开始加入西方大提琴。我开始很反感,可慢慢深入现实才明白,大提琴的加入是为了代替已经消失的一种民间低音乐器,从而再现原有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艺术演进中自然发生的变化,是仅凭教条难以想象的。”傅谨说。

由此,傅谨呼吁,对待民间艺术,政府的态度应是“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小限度的干预”,支持主要体现在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设立非遗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开发,作好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第五篇: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背景链接】

2012年6月9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市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首次公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承诺给予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1万元,用于开展展演展示、学术交流、带徒授艺等传承活动。

对于京剧、昆曲等列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和国家级非遗项目的著名表演艺术家,给予足额支持,保障其带徒授艺、展演展示、资料整理、集体教学等活动。该办法将于7月初实施。

【标准表述】

[问题]

一是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解决,现有传承人年岁偏大,年轻人因收入偏低、掌握技艺时间长等原因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不高;

二是重开发、轻保护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

三是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工作不够扎实、深入;有些保护的方式、方法,保护的原则性规定在实践中没有很好的得到贯彻落实;

四是基层保护工作人员流动性大、专业基础薄弱,素质亟待提高。

[措施]

第一,北京市将建立代表性传承人带徒补贴制度,定期组织相关领域专家考核传承效果,为成绩优异的学徒提供资金补贴。非遗传承需“口传身授”,要保护它、延续它,首先要为它找到优秀的传承人和学徒,政府要帮助这些传承者,特别是要让年轻的徒弟们生活有尊严,学习有自豪感,能创造效益,生存无压力。

市非遗保护中心今年将实施人才培训计划,由政府出资,组织和鼓励传承人参加项目运营管理、营销等相关培训;优选代表性传承人和有专长的学徒,到高校或研究机构授课或深造。

第二,将在全市范围内,创建2至3个集生产、展示、体验、传习、交流功能于一体的非遗集聚区,为项目单位免费提供场地和基础设施运行保障,以形成“传习培训基地+生产基地+市场集聚”的集聚区模式。

第三,北京将推动非遗与科技融合,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遗项目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开展文化服务。同时,推动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支持在重点旅游景区适当位置设非遗展览展示展销厅。支持以“传统手工技艺+民俗+旅游+公司”的模式,设计制作具有北京特色、代表首都形象的非遗旅游产品。

第四,北京市要加大对旅游产品的监管,特别是打着非遗旗号售卖的旅游产品,一定要打击“粗制滥造”,确保精心、精致。

下载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docx(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docx(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传承XX 保护非物遗产——记XX传承人XXXXXX,出生于四川省XX市XX乡,从小受祖母、母亲及家庭长辈的影响,非常喜欢针线活,大人在一边绣,她就跟着在一旁学,心灵手巧的她通过自身的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