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感染。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结核病: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专家温馨提示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时,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应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这样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人群集中地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
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第二篇: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宣传小常识
学校春季传染病预防宣传小常识
冬春季易发的呼吸道传染病有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水痘、单纯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脑、猩红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两类新病种。
这些传染病的主要传染途径是病原体通过呼吸道的排泄物(飞沫等)传播的。冬春季寒冷,学生在外边活动减少,多集中在教室内,这更增加了传染机会。为了御寒,习惯把门窗关得很严,室内外的空气很难交换,空气相对静止的室内,带有病菌、病毒的飞沫在空气中飘浮,学生在教室时间长,空气不新鲜,自然容易感染呼吸道传染病。另外,寒冷的空气会使鼻黏膜的血管收缩,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这也是容易得病的一个原因。
呼吸道传染病预防措施有以下几点:
1、坚持晨检制度,发现病例,及时隔离,环境消毒,疫情上报。教室每天保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抗病能力。多到户外活动,适时增减衣服。
3、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平时多喝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把住“病从口入”关。
4、尽量减少到空气不流通的场所集会,特别是不要到网吧长时间玩游戏。
5、对流感、流脑、麻疹等,在流行期间还可注射相应疫苗预防。A: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简称流感,俗称重伤风。流感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本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起病急,病程短,潜伏期一般一至三天,通常自然病程为一周左右。
流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一般体温超过38℃)、全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痛、疲倦乏力、食欲不振、咳嗽、鼻塞等,严重时会引起肺炎及其它并发症,可以致命。流感病毒有不种类型,一般每十年左右便会出现新的病毒品种,并常常引发新病毒株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的药物和方法。高热、头痛、全身酸痛较重的病人,或剧烈咳嗽者均可酌情予以对症治疗。对继发性细 1
菌感染者,可酌情予以抗生素治疗。病人高热时,切忌捂得大紧,以防体温继续上升而引起惊厥。
天气变化大、过度疲劳、精神紧张以及长期处于封闭环境都会造成免疫力下降,给流感病毒可乘之机。因此,对付流感最有效、也最健康的方法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合理搭配日常饮食中的营养。主要的措施有以下几条:
1、提高自身免疫力
坚持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不能让自己疲劳过度,注意休息;保持轻松的心情;保持室内相应温度(20℃左右)和湿度(70%)。
2、合理搭配饮食
饮食要营养充足;适当补充维生素C;多饮绿茶(含有Catechin儿茶素,有助于抵抗流感病毒)。
3、减少传染机会
在流感高发季节及当地有流感暴发疫情时,避免去人多地方;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和流通,必要时可适当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如家中有流感病人应注意经常洗手,避免相互传染。
4、接种流感疫苗
流感疫苗,顾名思义是一种预防流行性感冒发生的有效措施。一般来说,接种流感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可以在人体内维持一年以上,但因为流感病毒在不停地发生变异,所以流感疫苗需要年年接种。
5、流感的防治中的“五忌”与“二宜”
“五忌”为:一忌多吃“荤”,以清淡饮食为主;二忌劳累;三忌烟
酒;四忌洗澡,以免再次受寒;五忌乱服药。
“二宜”为:一宜多喝开水。补充足量的水分能稀释血液中的毒素,减轻感冒的症状,缩短病程;二宜好好休息。减少消耗,保持体力,才能增强机体抵抗力。
B:流脑的预防
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多在春季流行。
该病的一般表现症状是:突然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不振,颈项强直,重者可出现昏迷、抽搐。流脑根据病情轻重分为普通型和暴发型。暴发型起病急骤,常在24小时内出现严重休克和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因此,在流脑高发期,若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或者突发高热、身上有出血点、头痛、喷射状呕吐、嗜睡、烦躁不安等症状,要立即到正规医院抢救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流脑有以下并发症:脑及其周围组织因炎症或粘连可引起第Ⅱ、Ⅲ、Ⅶ及Ⅷ对颅神经损害、肢体运动障碍,失语、大脑功能不全、癫痫等。脑室间孔或蛛网膜下腔粘连可发生脑积水,后者又导致智能障碍、癫痫等。经脑膜间的桥静脉发生栓塞性静脉炎后可形成硬膜下积水,多见于1-2岁的幼儿。当及时和适当的治疗效果不满意,恢复期出现抽搐,喷射性呕吐,特别伴有定位体征,颅内压持续升高,以及发热等即应想到硬膜下积水的可能。化脓性迁延性病变有结合膜炎、全眼炎、中耳炎、关节炎、肺炎、脓胸、心内膜炎、心包炎等.流脑虽来势凶猛,发病急剧,但只要掌握发病规律,采取综合措施是可以预防的,生活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脑膜炎双球菌具有怕热、怕冷、厌氧的弱点,因此要经常晒衣服、晒被褥、晒太阳。居室内的温度要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和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让孩子多增加户外活动,上午10点到下午4点最为适宜,以提高小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在流脑好发季节,室内还可用食醋、艾叶等熏蒸消毒,杀灭病菌。
2.保护易感人群,提高免疫能力。注意在流行期内,与流脑病例密切接触的人员均应接种疫苗。目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A+C群双价多糖疫苗,能有效诱导出抗体,免疫年龄在两岁以上的人群,次年不需要加强,3-5年后需加强接种。
3.及时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在流脑流行季节,一旦发现不明原因的发热、乏力、咽喉痛等症状的病人,应提高警惕。若病人出现高烧不退、剧烈头痛、喷射呕吐等,应立即送医院检查,确诊者应隔离治疗。病人污染的环境、用品等要严格消毒,以防扩散。
4.培养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按时作息,保证睡眠,经常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少去或尽量不去公共场所。初春时节,尽量少去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公共场所。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流脑的预防控制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五项
●加强疾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并及早就近住院医治病人。
●对病人密切接触者,立即进行预防性服药。
●若流脑流行出现在过去未实施疫苗免疫或注射疫苗较少的地方,可对15岁以下未免疫的儿童应急接种疫苗。
●一旦发生流脑流行,应劝阻大型集会、串门访友或探视病人,不带儿童去公共场所。
●及时组织对疫点进行消毒处理,如疫情发生在学校等人群集聚场所,要做好环境卫生、个人卫生,保持通风。
C:水痘的预防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常见的急性传染病。水痘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唾液飞沫传染,亦可因接触水痘病毒污染的衣服、玩具、用具等而得病。患者以婴幼儿多见,集体儿童亦为易感人群,托儿所、幼儿园、小学校等容易发生局部暴发流行。
水痘的平均潜伏期14—21天,多为15一17天。易感者接触病人后约90%会传染发病,病初症状较轻,可出现微热,全身不适。发热的同时或1—2日后,躯干皮肤、粘膜分批出现和迅速发展为斑疹、丘疹、疱疹与结痂。水痘病毒可波及多脏器,还可并发皮肤感染、肺炎、脑炎等。本病一般预后良好,极少数人出现严重并发症。部分病人恢复后体内可潜伏病毒,成年后某些诱因可引起复发成为带状疱疹。
主要预防措施:
1.加强水痘防病宣传,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2.冬春季节学校的教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流通。
3.学校每天晨检,发现水痘患者应及时报告,隔离传染源,患病学生必须在家隔离治疗,待结痂干燥后方能复学(自发病起21天左右)。
4.对易感儿童接种水痘疫苗,接种疫苗后15天产生抗体,30天时抗体水平达到高峰,抗体阳转率95%左右,免疫力持久,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有效手段。
D:麻疹、风疹的预防
麻疹(以6个月至5岁小孩为主要发病群),麻疹俗称“疹子”、“痧子”,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两季,麻疹传染性非常强,病毒随飞沫排出直接感染,间接传播很少。但患过麻疹后可获得免疫力。
发病症状:麻疹潜伏期为10—14天,发病时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炎症,急起发热,咳嗽、流涕、畏光流泪、眼睑浮肿。出疹期:于第4病日左右开始出疹,持续3—5天。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躯干与四肢,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高达40℃,精神萎靡、嗜睡;恢复期:皮疹出齐后,中毒症状明显缓解,体温下降,约1—2日降至正常。皮疹1—2周退净。若治疗不及时可引起肺炎、喉炎、心肌炎、脑炎等并发症。
风疹(此病多见于1—5岁儿童),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两季是多发季节,其传染性强,在幼儿园及小学可成批儿童患病。病毒一般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或由患者的口、鼻、眼的分泌物直接传染。
发病症状:风疹从接触感染到症状出现,要经过14—21天。症状有低热或中度发热,轻微咳嗽、乏力、胃口不好和眼发红等上呼吸道症状。通常在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24小时蔓延全身。出疹第二天开始,面部及四肢皮疹可变成针尖样红点,皮疹一般在3天内迅速消退,留下较浅色素沉着。在出疹期体温不再上升,患者饮食如常。风疹并发症很少,一旦发生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或脑膜脑炎等并发症时,应及时治疗。
防治措施:因两种病都有很强的传染性,一旦发病,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播。麻、风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尤其是医院),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
E:腮腺炎的预防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冬春季节发病率最高,对两至十五岁的儿童威胁严重,常在幼儿园和学校中流行。
腮腺炎可因说话、咳嗽、打喷嚏而通过唾液进行传播,少数也可以通过被患者污染的物品(食物、食具和玩具)间接传播,起病较急。
该病潜伏期一般为十六至十八天,主要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展,充塞于下颌骨和乳突之间,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并有轻度触痛,局部皮肤肿胀发亮,表面发热,但不发红,不会化脓,张嘴、吞咽和吃东西时疼痛,吃酸性食物时局部更疼。一般是一侧腮腺先肿,一至四天后另一侧相继肿胀,颌下腺、舌下腺、颈淋巴结因受累而肿大。严重的还可见到下颌部、颈部甚至胸部前肿胀,这是由于舌下腺、颌下腺也受累的缘故。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严重者伴有发冷、恶心、呕吐、嗜睡、颈部发硬、昏迷或抽筋等。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再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六至七天后体温逐渐下降,经治疗,症状十天左右即可消失,并获得终身免疫。腮腺炎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近年来发现应用潘生丁、病毒唑,疗效显著。中药可用紫金锭醋调局部外敷。
一旦发现孩子得了腮腺炎,应立即隔离,其生活用品、玩具、文具等煮沸或暴晒消毒,居室要注意通风换气,病人要注意卧床休息。给予流质饮食,不给过硬、过酸、过甜的刺激性食物,要多喝水,以利于毒素排出,要注意口腔卫生,防止继发性感染。如体温过高,可给予适量退热药,如出现并发症可用抗菌素和磺胺类药物对症治疗。预防腮腺炎和并发症的发生,要在冬春季节注意孩子的营养、保暖,加强耐寒锻炼。注射腮腺炎减毒活疫苗也能起到预防作用。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对流行性腮腺炎没有预防效果,应加以留意。发病后可口服板兰根冲剂,并常用淡盐水漱口、冲鼻。腮腺炎流行期间,不要去人群集中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传染源。
学校宣传部
2012年2月
第三篇: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气候仍然寒冷、干燥,人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春季来临时,人体内环境很难一下子与外界环境相适应,人体的免疫力相对低下,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趁机而入、侵袭人体,特别容易引起流感、流脑、流腮等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若平时不注意锻炼,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感染。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预防
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性疾病。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主要症状:人禽流感的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结核病:结核病过去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专家温馨提示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
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时,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应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这样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
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人群集中地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第四篇: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学校预防春季传染病知识宣传材料
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由于天气多变,时暖时寒,特别容易引起呼吸道传染病,同时随着气温转暖,手足口病等传染病也逐渐抬头。再加上室内空气不流通,很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流行。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主要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
预防措施:接种流感疫苗已被国际医学界公认是防范流感的最有效的武器。由于流感病毒变异很快,通常每年的流行类型都有所不同。因此,每年接种最新的流感疫苗才能达到预防的效果。另外,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在流感季节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老年人、儿童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等等,也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措施。
2.麻疹:
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凡是没有接种过麻疹疫苗,接触后90%以上均会发病,1-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但同时出现眼红、眼皮发肿、流泪、怕光、打喷嚏、咳嗽等更严重的症状。第4天起从耳朵后面开始出现玫瑰色的斑丘疹,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随后疹退,脱屑。其他症状也逐渐消退。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预防措施:尽量减少和患者及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3.水痘:
.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水痘患者多为1-1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最容易发生和流行。虽然水痘属于急性传染病,但通常比较温和,不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主要症状: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是最有效、最经济的预防措施。流行期间小孩子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开窗通风等也很重要。
4.风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先天性风疹的患儿,病人鼻咽部分泌物(如鼻涕、痰等)、血及尿中均带有病毒,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一年四季均可传染得病,以冬春季为多。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主要症状: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布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若孕妇在妊娠早期感染风疹可能导致胎儿先天畸形。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预防措施:风疹的预防与麻疹、水痘等出疹性传染病不同,其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同时还应当包括育龄妇女。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孕妇尤要当心,以免感染而殃及胎儿。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5.流行性腮腺炎 :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一种通过飞沫传播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容易发生,多发生于儿童。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少数通过用具间接传染,传染性强。主要症状:本病大多数起病较急,有发热、畏寒、头痛、咽痛等全身不适症状。患者一侧或双侧耳下腮腺肿大、疼痛,咀嚼时更痛。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整个病程约7-12天。易感人群:多见于5到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预防措施:及时隔离患者至消肿为止。接种腮腺炎疫苗。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预防措施:免疫接种是预防流脑的主要措施,接种对象为1-15周岁儿童。7.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感染。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预防措施 :勤洗手、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预防春季传染性疾病传播温馨提示
多通风:新鲜空气能够去除过量的湿气和稀释室内污染物。应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让阳光射进室内,因为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杀菌作用;也可用食醋熏蒸房间,起到消毒效果。勤洗手:传染病患者的鼻涕、痰液、飞沫等呼吸道分泌物以及排泄物等中含有大量的病原,有可能通过手接触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给健康人,因此特别强调注意手的卫生。
常喝水:特别在气候干燥、空气中尘埃含量高时,人体鼻黏膜容易受损,应多喝水,让鼻黏膜保持湿润,这样能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还有利于体内毒素排泄,净化体内环境。
补充营养:适当增加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注意多补充些鱼、肉、蛋、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增强肌体免疫功能;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可中和体内毒素,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抵抗力。
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少食辛辣的食物,以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避免受凉:当人体受凉时,呼吸道血管收缩,血液供应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病毒容易侵入。坚持体育锻炼和耐寒锻炼:适当增加户外活动,因为运动不仅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对我们的呼吸系统也是一个很有益的锻炼。
注意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生活不规律易使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充足睡眠能消除疲劳,调节人体各种机能,增强免疫力。加强个人卫生和个人防护:要注意勤洗手、勤漱口,不要用脏手触摸脸、眼、口等部位。出门在外要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避免去拥挤的公共场所。
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咳嗽、呼吸困难、气短等一种或多种呼吸道症状时,应及时到医院就医并报告给相关部门,切忌不当回事,更不要自己胡乱吃药,以免延误诊断和治疗,即耽误了自己,又可能影响他人。
预防接种:及时给适龄人群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许多呼吸道传染病。
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人群集中地场所空气质量差、通风不够,而且人群集中的地方存在传染性疾病患者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尽量避免去往人群集中的地方。
第五篇:学校冬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学校冬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2014年12月10日)
各位老师、同学:
学习很重要,身体健康更重要!没有健康的身体,如何能搞好学习呢?要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就要重视并必须搞好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工作。学校内要形成领导、教师和同学积极配合、上下齐动、齐抓共管的局面,才能快速控制校内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有: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撑耳寒]、风疹等。这些传染病可通过病人打喷嚏、咳嗽飞溅出的飞沫或鼻涕等分泌物污染了空气,当近距离的健康人群吸入飞沫或污染这些分泌物的手拿东西食用时就可能被感染。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1例感染这些呼吸道传染病时更容易传播,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严重时不得不采取停课的措施才能控制疫情蔓延。因此学校的广大教师和同学们对冬春季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必要了解,掌握必要的防护方法。
一、冬春季常见传染病:
这里主要讲以下四种,其中概要讲解流脑、麻疹和水痘;重点讲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和冬春季常见传染病的防护措施。
1、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炎。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隐性感染者,传染期为1周。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重点讲解流感与普通感冒的区别]
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 状。传染源主要是病人或带菌者,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潜伏期一般为2—3天,最长的为1周。人群普遍易感,现在主要是未接种流脑疫苗[或接种针次不够4次]的儿童或成人发病。
3、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潜伏期8—12日,一般10天左右可治愈。麻疹一般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即前驱期:出疹前3天左右出现38度左右的中等度发热,伴有咳嗽、流涕、流泪、畏光,口腔颊粘膜出现灰白色小点(这是特点);出疹期:病程第4-5天体温升高达40度左右,红色斑丘疹从头而始渐及躯干、上肢、下肢;恢复期:出疹3-4天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皮疹开始消退,皮肤留有糖麸状脱屑及棕色色素沉着。麻疹是通过呼吸道飞沫途径传播,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患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者极少。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容易感染发病,现在因为麻疹疫苗纳入免费接种后,发病对象主要见于未接种疫苗的6-7月龄婴幼儿、儿童或成年人。
4、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主要发生在婴幼儿,以发热及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冬春两季多发,其传染力强,接触或飞沫均可传染。易感儿发病率可达95%以上,学龄前儿童多见[因此幼儿园和学校内易暴发流行]。临床以皮肤黏膜分批出现伴有痛痒症状的斑丘疹、水疱和结痂,而且各期皮疹同时存在为特点。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后可获得终身免疫,也可在多年后感染复发而出现带状疱疹。现在的发病对象主要是未接种过水痘疫苗或接种针次不足的儿童。
二、冬春季传染病的特别防控措施
传染病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切断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即可终止。冬春季传染病的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病症虽然多种多样,但其传播途径基本类似,因此,针对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措施我们也是从这三个环节下手。
1、隔离控制传染源
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早报告,防止传染病蔓延。学校采取晨午检制度,发现有感冒症状的教师或学生要求其回家治疗,并要求感冒症状完全消退后方可返校复课,就是为了隔离传染期病人与健康人的接触,从而减少感染的机会。
2、切断传播途径
切断传播途径的方法,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讲究个人卫生方面,同学们要养成勤洗手、洗脸、洗澡、换衣等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饮水卫生;讲究环境卫生方面,要保持教室内卫生,坚持每天打扫,积极配合学校采取的教室内食醋薰蒸、84擦拭喷洒等消毒措施,上课时间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冬天开门窗要注意方位方法[保证室内四角门窗开放既防冷又通风]。
3、保护易感者
就是保护健康人群不感染传染病,措施有很多:不要让易感者[健康人]与传染源[病人]接触;易感健康人群在传染病流行季节前接种专用疫苗;传染病流行期间服用有效的中药汤剂提高抵抗力;流行期间不去人多拥挤密集的场所;冬天脱衣运动后及时穿衣,避免着凉。
三、冬春季传染病预防的一般措施
不同的传染病一般的预防措施是相同的,每个人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
2、流行期间,不参加或减少聚会,不去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如:网吧、游戏厅、影剧院、商场、歌厅等;
3、使用感应或自动化洗手设施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教室、寝室内空气新鲜;
5、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吃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海产品和肉食,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发热或有其它不适及时就医;回宿舍后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9、避免接触传染病人,尽量不到传染病流行疫区;
10、传染病人用过的物品及房间适当消毒,如阳光下晾晒衣被,房内门把手、桌面、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擦拭。
冬春季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感谢各位老师和同学花费时间听我讲解关于冬春季传染病的防控知识,希望这些知识能对大家冬春季防病、治病有所帮助,祝大家身体健康。
普通感冒和流感有哪些区别 许多人分不清流感和普通感冒有什么区别,总以为流感就是重感冒,多喝开水、用退烧药、休息休息就可以自愈,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实际上,流感在5岁以下婴幼儿和老年人,尤其对原本有心、肺、肾脏和血液病的儿童或老年人常常导致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脑膜炎、心肌炎等。
普通感冒发病有明显的气候变化、环境和自身因素,在同一环境中有人得感冒有人不得感冒,差异很大,因此普通感冒不是一种传染病。
普通感冒与流感在病原体和发病症状方面是有区别的。
一、病原体上的区别:
1、普通感冒
多半由病毒引起,病毒种类很多,达100种以上。小孩和老年人发病率比成人高,由于病毒种类多且不断变异,新型病毒不断出现,所以体质较弱的婴幼儿和老年人容易重复感冒,目前对普通感冒没有特效药物,常用抗病毒、清热解毒的中成药等对症治疗。一般发病一个星期后会慢慢恢复。对学生儿童来说,可继发细菌感染引起一些并发症。
2、流行性感冒
是流感病毒甲型、乙型、丙型三种引起的,流感病毒的最大特性是变易,人类得了流感后不能产生持久免疫力和交叉免疫力,这就是每个人一辈子可能多次患流感的原因,也是接种流感疫苗只有当年有效而需要每年接种的原因。目前对流感的治疗也多是参考普通感冒的药物或方法。
二、症状上的区别:
1、普通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较轻,以鼻咽部症状为突出,如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干咳]、咽痛等,伴有或不伴有发热[体温高在38度上下];大一点的同学也有发烧、头痛、咽喉痛,甚至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现象,高热持续三到五天后、全身症状减轻,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逐渐加重。普通感冒病程有一定自限性,通常为五到七日,预后良好,个别病程持续1-2周。
2、流感症状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包括持续高热、畏寒、出汗、全 身酸痛、头痛、骨痛、肌肉酸痛、明显疲倦乏力、食欲不振等,严重时会引起并发症。而鼻咽部症状咳嗽、鼻塞比较轻。流感流行有明显的周期性,如甲型流感每2~3年有一次小流行,10~15年一次大流行,乙型流感局部流行,而丙型流感主要是散发或家庭内传染。影响面广,危害性大,蔓延迅速,常呈流行。
三、并发症基本无区别:
1、普通感冒的并发症为:急性鼻窦、副鼻窦炎、中耳炎、气管、支气管炎、肺炎。
2、流行性感冒的并发症为:肺炎、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