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跨境汇款业务常见虚假问题表现形式及其甄别措施分析
跨境汇款业务常见虚假问题表现形式及其甄别措施分析
摘要:本文总结归纳了企业在跨境汇款结算业务中常出现的十项虚假情形,透过对外管政策的对比分析,寻找驱使企业有意、无意制造虚假问题的深层原因。笔者发现,现阶段企业汇款虚假问题大都分布在经常、服务贸易、资本等项目下,驱使因素主要有:规避外管规定、人为简化必要结算流程、偷逃税款等。针对虚报款项用途、外债还本付息随意、款项收付款人与实际业务发生主体不对应等虚假问题表现形式,提出了甄别措施。
作为国际贸易结算工具中最高效、便捷的汇款,在与信用证和托收的对比中展现了无可比拟的便捷优势,但是这种便捷也给外汇管理局的监管制造了难题,为了避免“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管理陷阱,外汇管理局于2013年在资本项目、服务贸易等项目下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作为银行等业务经办金融机构,一方面是要吃透外汇管理局政策法规的意图和要求,一方面要给予客户以最大的便利,在“了解你的客户,了解你的业务”的原则指导下服务客户。而客户则是业务发起的主要行为人,结算便捷、降低成本是客户始终追求的利益,于是在日常办理业务过程中,客户偶有提供虚假材料、构建虚假交易背景企图蒙混过关的情况,此时有效的甄别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
本文将按照经常项目、服务贸易项目、资本项目和退汇四个部分,逐一展开论述各项目下常见的虚假问题、驱动因素及其甄别措施。
一、经常项目下虚假问题论述
情形1:货权出让方非款项受让方。具体常见为:境内C公司与境外A公司发生的货物进出口贸易,但款项却试图支付予境外B公司。
一般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A,B两家公司为母子公司,母公司为省去资金归集步骤,直接要求采购方支付货款给总公司。另一种情形则是A,B两公司为债权债务关系人,A公司亏欠B公司款项,而通过C与B公司的贸易结算来抵消相关债权债务关系。情形2:违规用外币结算未经关货物贸易。具体常见为:两家境内区外企业间发生的非进出口贸易以外币结算。
情形3:不具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对外付汇。这种情况常出现在代理进口业务中,货物实际经营单位与收货单位不具“一体性”,经营单位为实际货物报关责任主体,进口数据产生在该企业名下,而收货单位一般不具进出口经营资格,所以在实际操作中,收货单位将本单位账户上自有外币划入经营单位或以人民币形式支付经营单位代垫进口款项是合规的,但实际中时常有收货单位,常为精简结算步骤,直接将款项支付到境外卖方。导致款项汇出方非货物经营单位的主体偏差。
以上三种虚假形式的驱动因素均为人为简化结算流程,企业经办人员操作的随意性和对外汇政策的认知盲区是导致这些情况时常出现的主因。银行经办人员在审核资料时,对于发票要做到“两定两数”,具体而言,第一个“定”是确定该INVOICE为采购方出具,是否为对方函头纸张、落款签字盖章是否正确是审核的关键点。第二个“定”是确定该INVOICE是否为出具给付款方,时常在INVOICE上有BILL TO XXX,SHIIP TO YYY,此时YYY付款就是上述的情况1。“两数”中第一个“数”即为INVOICE NO,如果遇到没有发票号的INVOICE就要注意了,因为INVOICE有付款通知的作用,企业一般会要求付款方在汇款附言中注明该号码,以便核对入账。第二个“数”即为开立日子,很多虚假的INVOICE是企业自己套用模板打印,日期和实际出口和报关日、合同签订日前后逻辑矛盾,比如合同日期在后,发票日在前等不合常规的情况。
而对于情形2,3中的情况,银行工作人员务必做到货物贸易项下付款企业在外管局收付汇登记名录内,若经查两家均为区外企业,务必要求企业提供经海关签章的进口报关单或电子关单截屏信息。若不在名录内,坚决不予付汇。
二、服务贸易项目下虚假问题论述 2013年9月的服务贸易外汇管理制度改革基于法理的改变,外汇管理局监管思路从有罪假定转变为无罪假定,这直接导致了单证审核的简化,但也正是由于税务、单据要求等方面的简化,企业故意、无意的虚报款项用途,人为减少供审单据的行为时有发生。
情形1:将境外个人境内工作报酬以顾问服务费、咨询服务费等款项用途汇出。现行外汇管理政策要求企业在支付境外个人工资报酬时,需提交《劳动合同》、《完税证明》、《就业证》等资料,证明交易的真实性。而《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的通知》(汇发[2013]30号)中《指引》第八条规定,办理单笔等值5万美元(含)以下的服务贸易外汇收支业务,金融机构原则上可不审核交易单证,但对于资金性质不明确的外汇收支业务,金融机构应要求境内机构和境内个人提交交易单证进行合理审查。这就激发了企业为人为简化付汇资料而故意变更款项用途的内在需求。因此为防范该情形,银行在企业支付顾问服务费、咨询服务费时,要求企业提供顾问合同,企业出具情况说明,保证税金处理与款项用途合规。可能有人认为这是银行凌驾于外汇管理政策而强加给企业的限制,实则不然,外汇政策也给予了银行以自主控制的自主权,依据依旧在《指引》第八条。
情形2:将本属于外方投资的利润资金汇予相关第三方
这里有个很具代表意义的案例,有境内外商投资企业A,外方投资方为萨摩亚企业B,现试图将A产生的归属于B的利润分配给注册地在台湾的企业C,B、C两企业为同一台籍个人D所有。实则是D为了享受特殊投资优惠政策,在萨摩亚注册企业B,后通过B投资境内企业A,而B所投资的款项来源实则为D通过C公司汇予,所以企业B在收到A公司的利润资金后,也必然将款项汇予企业C。所以企业A为了满足投资方简化资金结算流程的要求,直接将资金汇予C也是常有的事。但是,这样就不符合“利润资金汇予投资方”的要求,而且特别是在B,C两家企业开户名字相似甚至相同时,就很难识别出真实外方投资方。在防范此类虚假时,虽然可以按照验资报告上的投资主体以核对,但是时有企业在投资方变更后并未再次验资,导致最近一期验资报告所示投资方非实际投资方。因此,要以《外商投资批准证书》为核心,构建以验资报告、董事会利润分配决议为主要材料的投资方识别体系,换言之,以《外商投资批准证书》上的投资方为准,另外还需特别注意《证书》上投资方国别,以避免发生情形2中案例的错汇事例。
情形3:将代垫或分摊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服务贸易费用虚报为一般服务贸易费用款项。
《指引》第九条规定:办理具有关联关系的境内外机构代垫或分摊的服务贸易费用项下付汇,若单笔等值5万美元以上,需提交原始交易合同、代垫或分摊合同(协议或说明)、发票(支付通知),代垫或分摊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
换言之,超过12个月的代垫代付相关款项需报备外管方可汇出,因此在此情形中,企业往往会将超期款项以差旅费、海外拓展费等名义汇出,以规避政策限制。这种情况的甄别方法也较为简便,在情形1中有论述,再次不再赘述。
三、资本项目下虚假问题论述
2013年5月的随外债管理改革出台的《外债登记管理办法》中《操作指引》十四规定银行为非银行债务人办理资金类划转外债还本付息需要如下材料:申请书、境内机构外债签约情况表、非银行债务人提供的还本付息通知书、银行认为必要的其他材料。
在实际操作中,银行依旧沿袭外汇局核准时期要求提供税务凭证的要求,要求企业提供国税申报表、地税申报表、缴税凭证等,问题往往也就出在税务凭证上面。情形1:将其他项目下的完税凭证充当本笔外债项目下税务凭证。情形2:境内机构外债签约情况表登记债权人与实际收款方不符
《中华人民共和国扣缴企业所得税报告表》中核对纳税人基本信息,这一项基本很少出现错误,计算实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以100美元外债利息为例,税务申报时点汇率为6.2,若税金由债权人即收款人承担,那么申报收入为USD100/0.845=USD118.34,国税税金为CNY118.34*6.2*10%=CNY73.37。再看《地方税(费、基金)综合申报表》,按一般规定,分别征收营业税(申报收入的5%)、城建税(营业税的5%)、教育费附加(营业税的3%)、地方教育费附加(营业税的2%),加权税率即为5.5%,地税税金为CNY118.34*6.2*5.5%=CNY40.35,分析计算过程不难发现国地税税金之间有固定的换算关系即国税税金乘以0.55即为地税税金。
对于外债签约情况表所登记债权人与实际收款方不符的情况,产生原因主要是企业外债管理混乱,时常有企业持数份《外债签约情况表》前来付汇,待银行查询可付汇余额后,随意选择一笔支付,这显然为外债的规范统计埋下了风险。
防范措施为,仔细核对外债签约情况表上的签约金额,特别是债权人经营地所在国家,有效规避同一债权人在不同地区开户后拆出资金后,资金回笼的不对应。
四、退汇业务中的虚假问题论述
退汇业务是企业在外汇结算中时常办理的业务,比如货款错汇、服务贸易合同取消、投资款撤回等,在这里也经常遇到企业有意为之的虚假情形。
情形1:将合同撤销、次品赔款等其他原因产生的款项汇出虚报为因错误汇入产生的退汇。情形2:将退汇日期与原收、付款日期间隔在180天(不含)以上的货物贸易项下收款对应的退汇虚报为服务贸易项下退汇
先来看两条法规,《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法规有关问题的通知》(汇发[2012]38号)中《货物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第十六条规定:金融机构为办理贸易收汇的退汇支付时,对于因错误汇入产生的退汇,应当审核原收汇凭证;对于其他原因产生的退汇,应当审核原收入申报单证、原出口合同。
对于退汇日期与原收、付款日期间隔在180天(不含)以上或由于特殊情况无法按照本条规定办理退汇的,企业应当先到外汇局办理贸易外汇业务登记手续。8 m* R: t/ T/ d!B 《国家外汇管理局关于印发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法规的通知》(汇发[2013]30号)中《服务贸易外汇管理指引实施细则》(下称《指引》)第十六条规定:服务贸易项下退汇,按照原汇入或汇出资金交易性质规定的交易单证和整个退汇过程的相关说明或证明材料,退汇金额不得超过原汇入或汇出金额,且原路汇回。
不难发现,企业只要稍加判断,把退汇原因归集为错汇就只需提供原收汇凭证即可,该情形下由于法规制定的不严密,很难做到甄别,因此在该情形下一般是采用企业自主说明加银行判断的模式,具体操作就是企业出具情况说明承诺该笔款项的退汇原因,并告知不同因素所驱动的退汇项下的申报差错风险对于可疑和大资金退汇可要求汇款方出说明以证明交易真实性。对于情形2,相对来说甄别起来较为容易。可通过查看原始收款凭证,甄别款项用途。若原始汇款报文无附加信息可以用来判别用途,还可查询该笔款项的申报信息。
五、总结和思考
企业和外管局作为市场的参与者和监管者,从本质上讲是老鼠与猫的关系,银行在办理业务时为了避免处于一方违反外汇规定一方低效率办理客户业务的尴尬境地,就必须把盲区找出来,在事前甄别虚假问题上下足功夫。企业寻求业务的低成本如同资本追求盈利一样是天性,因此企业基于寻找政策上漏洞的行为也是促使外管政策不断完善的推力,但这种完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但这些成本不应该由银行来承担,所以谨慎合规办理是银行和经办人员的底线。
另外,纵观上述十项虚假情形的驱动因素,总结起来就是为了少提交点资料、少跑一趟外汇局、少交点税,这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了企业是真的有降低业务办理成本的需要,令人欣喜的是外汇局今年数次重大的外汇改革正是朝着“精简审批”的方向前进的,另外值得一提是,大数据分析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市场监管机构的有力监管提供帮助和支持,本文限于篇幅将不予以展开,留待今后专文论述。
第二篇:桥梁桩基施工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措施分析
桥梁桩基(冲击钻)施工中常见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一、桩基在钻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坍孔
坍孔的特征是孔内水位突然下降又回升,孔口冒出细密的水泡,出渣量明显增加而不见进尺,钻机负荷显著增加等。
坍孔原因:大多数是由于泥浆性能不符合要求、孔内水头未能保证、机具碰撞孔壁等原因造成的。
处理措施:发生坍孔后,应查明坍孔的位置再进行处理。坍孔位置较深且不是很严重时,采用粘土回填至坍孔位置以上2m~3m,并采取加大泥浆比重、改善泥浆性能、加高水头等措施,继续慢慢钻进;坍孔严重时,应立即将钻孔全部用砂类土或砾石土回填,如果无砂类土和砾石土,可采用粘质土掺入5%~8%的水泥进行回填,待孔内回填土稳定后重新开钻;坍孔位置不深时,可采用加深护筒的方法,将护筒内的填土夯实,重新开钻。
2、斜孔
斜孔一般多发生在采用冲击钻成孔上。
斜孔原因:通常是由于地质松软不均、岩面倾斜、钻架移位、钻架不平或钻头遇到探头石等原因造成的。
处理措施: 钻孔时,要经常检查钻盘是否水平或钢丝绳是否垂直,孔口位置的钻杆或钢丝绳的平面位置是否正确,一旦发现偏差应及时调整。当出现斜孔时,一般可在偏斜处吊住钻头反复扫孔,使钻孔正直。偏斜严重时,应回填粘质土(采用回旋钻成孔)或片石(采用冲击钻成孔)到偏斜处顶面,待沉积密实、稳定后重新开钻。
3、扩孔
扩孔原因:扩孔大多数是由于孔壁坍塌或钻杆摆动过大造成的。
处理措施:一般是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改善钻机的机械性能(减小钻摆动)来控制扩孔率。
4、缩孔
缩孔原因:通常是由于地层中含有膨胀土、软塑土、泥质页岩等不良地质造成的,钻头磨损过大亦能使孔径稍小。
处理措施:缩孔发生后,应立即查明原因,如因钻头磨损过大造成的缩孔现象,应对钻头及时补焊,加大钻头。如因以上不良地质条件造成的,当缩孔不严重时,可采用钻头上下反复扫孔来扩大孔径;当缩孔严重时,采取钢护筒防护,一般情况下钢护筒的长度要根据不良地质的厚度情况来确定,最好是不良地质部分全部下钢护筒。
5、孔内漏浆
孔内漏浆原因:一般是钻孔钻至透水层时由于泥浆的性能较差、或护筒周围透水、或钻孔遇到小溶洞时发生的。
处理措施:当遇护筒内水头不能保持时,一般采取护筒周围回填土夯实、增加护筒埋置深度、适当减小护筒内水头高度、增加泥浆相对密度和粘度、倒入粘土使钻头慢速转动等措施。当用冲击钻冲孔时,可往孔内回填片石、卵石及适当投入一定数量的水泥,反复冲击,增加护壁。
6、卡钻
卡钻原因:常发生冲击钻冲孔时,因先形成了梅花孔、十字孔、冲锤磨损未及时补焊、钻孔直径变小而新钻又过大、冲锤倾倒、遇到探头石或孔内掉入物件卡住等原因造成的。
处理措施:卡钻锤后不宜强提,可用小锤冲击或用边冲边吸的办法将卡锤周围的钻渣松动后再提出。
7、掉钻
掉钻原因:一般是由于钻杆磨损过甚、钻锤的钢丝绳磨损过甚或钢丝绳的卡口螺丝松动造成的。
处理措施:掉钻是在桩基钻孔过程中经常发生的故障之一,每台钻机都应配备足够的打捞工具。掉钻后应马上用打捞叉、打捞钩、绳套等工具打捞。如果由于打捞时间过长造成钻头被埋,应先清理泥沙,然后再使用打捞工具进行打捞。特别强调指出:初次掉钻头时,钻头在孔内一般是正立的,如果一次打捞不成功造成第二次或者多次掉钻,那么钻头掉在孔内就不一定是正立的,给打捞造成更大的困难。
二、桩基在清孔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清孔造成塌孔
塌孔原因:由于换浆过快、较快地降低泥浆相对密度造成的。
处理措施:清孔造成塌孔时,要根据塌孔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塌孔不严重时,可采用加大泥浆相对密度等改善泥浆性能的措施后继续清孔。塌孔严重时,该孔需要回填重新钻孔;
2、泥浆含砂率过大及沉渣过大
形成原因:泥浆含砂率过大及沉渣过大都是由于清孔时加水过快、过多、换浆时不及时捞渣或捞渣不干净、没有使用二级以上沉渣池等原因造成的。
处理措施:泥浆含砂率及沉渣过大时都应加大泥浆相对密度继续清孔,边清边捞渣,等泥浆的含砂率符合要求后再把泥浆的相对密度降低至符合要求。
3、声测管堵塞
形成原因:在安放桩基钢筋笼时,每节声测管连接完成后没有往管内灌水,以检测声测管是否漏水。
预防措施:声测管在每一节焊接完后,孔内要灌水,水要经过净化处理后才能灌深测管,达到预防探测管底部堵塞目的。声测管施工时接头焊接要牢固,不得漏浆,顶、底口封闭严实,声测管与钢筋笼用粗铁丝软连接。
三、桩基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处理措施
1、导管进水
形成原因:导管进水是由于多提升导管且管口超出已灌混凝土表面时发生的。处理措施:首批混凝土下落后导管进水,应将已灌注的混凝土用吸泥机(可用导管作吸泥管)全部吸出,再针对导管进水的原因改正操作工艺或增加首批混凝土储量重新灌注;在混凝土灌注的中期,遇到导管进水时,可依次将导管拔出,用吸泥机或潜水泥浆泵将原灌注混凝土表面的沉淀物全部吸出,将装有底塞的导管重压插入原混凝土表面2m以下,然后在无水导管中继续灌注,将导管适当提升,继续灌注的混凝土可冲开导管底塞流出。
2、导管堵管
形成原因:初灌导管堵管大多数是由于隔水硬球栓或硬柱塞被卡住而造成的。中期导管堵塞大多数是由于灌注时间过长,表面混凝土已初凝或者是由于混凝土的砂石级配差造成混凝土离析或者是由于混凝土中有大块物体或者是由于混凝土在导管内停留时间过长而发生堵塞的。
处理措施:发生初灌堵管时,可用长杆往管内冲捣,或用振动器振动、硬物敲打导管外侧,或提升导管迅速下落振冲,或用钻杆加配重冲击导管内混凝土。如果这些方法都无效,应将导管拔出,取出导管内物质,重新下导管灌注混凝土;发生中期导管堵塞时,处理的方法是将导管连同堵塞物一起拔出,疏通导管。若原灌注的混凝土表层尚未初凝,可用新导管插入原灌混凝土的表面2m以下深度,用潜水泥浆泵下入导管底将管内的泥浆抽干净,再用圆杆接长的小掏渣桶将管内表面混有泥浆的混凝土掏干净后继续灌注混凝土。
3、灌注坍孔
形成原因:大的坍孔特征与钻孔期间比较相似,可用测探仪或测锤探测,如探头达不到混凝土面高程时即可证实发生坍孔。发生灌注坍孔有以下几种原因:护筒脚漏水;潮汐区未保持所需的水头;地下水压超过孔内水压;孔内泥浆相对密度、粘度过低;孔口周围堆放重物或机械振动。
处理措施:发生灌注坍塌时,如坍塌数量不大,可采用吸泥机吸出混凝土表面坍塌的泥土,如不继续坍孔,可恢复正常灌注。如坍孔仍在继续且有扩大之势,应将导管及钢筋骨架一起拔出,用粘土或掺入5%~8%的水泥将孔填满,待孔位周围地层稳定后再重新钻孔施工。
4、钢筋笼上升
形成原因:灌注混凝土时钢筋笼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凝土冲出导管底口后向上的顶托力把钢筋笼上浮。
处理措施:为防止混凝土灌注过程中钢筋笼上浮,灌注混凝土前,应将钢筋笼的顶端焊接在护筒或其他牢固的物体上。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当灌注混凝土顶面距钢筋笼底部约1m时,应降低混凝土的灌注速度;当混凝土面上升到钢筋笼底4m以上时,提升导管使导管底口高出钢筋笼底2m以上后即可恢复正常速度灌注混凝土。
5、埋管
形成原因:埋管一般是由于导管埋置深度过大所造成的。
预防措施:为了避免造成埋管事故,在混凝土灌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埋管深度在2m~6m之间;若已造成埋管事故,即要对该桩基进行处理。
6、断桩
断桩是由于桩基混凝土的某一部分和全部端面段泥浆浸入,破坏了桩的整体性受力形态, 形成废桩。
(1)常见的断桩形式一般有以下四种:
①、混凝上桩体与基岩之间不凝固。由于导管下孔距孔底过远或混凝上被冲洗液稀释,使水灰比增大,造成混凝土不凝固而出现断桩现象。
②、桩身中段出现混凝土不凝体。受地下水活动的影响或管密封不良,冲洗液浸入使局部混凝土水灰比增大,也能产生断桩现象。
③、桩身中岩渣沉积成层,将混凝土桩上下分开。在浇注混凝上时,导管提升过多,露出了混凝土面, 或因停电、待料等原因造成夹渣, 这些问题也是产生断桩现象的重要原因。
④、桩身出现空洞体。原因是未采用“回顶”法灌注, 而是从孔口直接倾倒的办法灌注混凝土,产生离析,造成凝固后不密实,个别区段产生疏松、空洞现象。
(2)影响断桩的因素
①、水泥初凝时间过短;
②、骨料粒径偏太,砂粒中有大卵石;
③、水泥混凝土的和易性差,流动性差;
④、清孔工作不彻底;
⑤、导管埋得过深或过浅;
⑥、导管进水、导管堵管;
⑦、由于机械故障、施工机具配置、劳动力组织不合理,致使灌注时间过长;
(3)产生断桩的原因
①、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
由于测定已灌混凝土表面标高错误,导致导管埋深过小,出现拔脱提漏现象,形成夹层断桩。特别是钻孔灌注桩后期,超压力不大或探测仪器不精确时,易将泥浆中混合的坍土层误认为是混凝土表面。因此,必须严格按照规程规定的测深锤测量孔内混凝土表面高度,并认真核对,保证提升导管不出现失误。
②、在灌注过程脱管
导管的埋置深度是一个重要的施工指标。由于导管埋深过大,以及灌注时间过长,导致已灌混凝土流动性降低,从而增大混凝土与导管壁的摩擦力,加上导管采用已很落后且提升阻力很大的法兰盘连接的导管, 在提升时, 因为连接螺栓拉断或导管破裂而产生断桩。
③、在灌注过程卡管
由于人工配料的随意性较大,如果责任心差, 造成混凝土配合比在执行过程中的误差大, 使坍落度波动大, 拌出的混合料时稀时干。坍落度过大时会产生离析现象, 使粗骨料相互挤压阻塞导管;由于坍落度过小或灌注时间过长,使混凝土的初凝时间缩短,加大混凝土下落阻力而阻塞导管, 都会导致卡管事故,造成断桩。
④、在灌注过程坍塌
由于工程地质情况较差,施工单位组织施工时重视不够,有甚者分包或转包,施工者没有经验,在灌注过程中,井壁坍塌严重或出现流砂、软塑状质等, 造成类泥砂性断桩。
⑤、特殊原因
由于导管漏水、机械故障和停电造成施工不能连续进行,井中水位突然下降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断桩。
(4)断桩的预防措施
①、要选用初凝时间不早于2.5h 的水泥,对于桩较长,桩径大,灌注时间较长者,可在首批混凝土中掺入缓凝剂;
②、严格把好材料关,严格控制粗骨料最大粒径不大于导管内径的1/6 — 1/8 和钢筋最小净距的1/4,细骨料的级配选择良好的中砂,同时注意剔除细骨料中的大卵石;
③、最大限度地降低实际生产与试验之间的偏差,施工过程中要及时做好材料含水量的检测,应该做到每车集料都要过秤,采取重量比控制,保证用水量和含砂率不至产生较大偏差,保证混凝土的和易性和流动性,其坍落度控制在18cm-20cm 之间;
④、要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清孔。由于孔内沉淀层厚度对于摩擦桩不大于0.5 倍的桩径,对于柱桩不大于设计规定;泥浆的比重在1.05-1.20 之间,含砂率小于4%,粘度17s —20s。灌注前,必须对孔底沉淀层厚度再进行一次测定,如厚度超过规定,需再次清孔,可用灌注导管做吸泥管用空气吸泥机清孔,或对孔底高压射水或射风3min-5min,使沉渣悬浮,然后立即灌注混凝土;
⑤、灌注即将结束时,如出现混凝土顶升困难时, 除按规范保证漏斗底口高出井孔水面4m=6m 外, 应在孔内加水稀释泥浆,并掏出部分沉淀土。在拔出最后一段导管时,拔管速度应较慢些,以防泥浆挤入桩内。
(5)断桩的处理措施
①、灌注初期的断桩
在开盘后,仅仅灌注了数米就因故中止,而且确实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灌注,则应立即拔出导管,用气举法吸渣将孔内尚未凝结的混凝土清除干净,不宜采用二次剪球的方法,因为这样处理易造成夹泥的缺陷。如断桩时,孔内混凝土已有相当数量,气举法难以吸除而混凝土面离护筒底还有一定距离。这种情况下可考虑割除部分钢筋笼,趁混凝土强度低时用冲击钻将混凝土连同钢筋全部冲碎清除。钢筋碎断后可用电磁铁吸除。
②、内套钢护筒,清水接桩
在灌注中止时, 混凝土面离孔口不足20米, 可采用一个比钢筋笼直径稍小的牙轮钻,从混凝土面钻入1 米以清除表层混凝土,然后制作一条比现有护筒稍小而比钢筋笼直径稍大,尽量接近设计桩径的钢护筒,从外护筒与钢筋笼之间放入孔内, 可直至混凝土面。
③、旋喷帷幕法
要在桩身周围连续钻孔后旋喷灌浆,浆与砂土固结后形成一帷幕,然后用小钻头扫除桩经内1 米后混凝土表层,将泥浆置换为清水,由潜水员下去将余渣清除干净,最后在清水中第二次灌注水下混凝土。如果钻孔间距20~60 米不等, 依具体地质情况而定。为稳妥期间,要防止液窜入孔内,还应向孔内回填土才能保证质量。
④、冻结法
要用人工制冷技术,在桩外周钻孔,放置冷混凝土,将混凝土以上护筒以下的孔壁土体中的水冻结,形成强度约为5~10MPa 的冻土帷幕,达到人工处理断面并在干处浇注混凝土的目的。在冷冻孔内宜采取降低水化热措施,并搀加防冻早强剂,从而以免混凝土遭冻害及产生温度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