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研究
【摘要】2007年中央首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始试点。本文分析了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模式及现阶段存在的欠缺专门的法律、保险市场供需双方矛盾、缺乏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等问题,提出了重视制度建设、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宣传力度、加强巨灾风险管理、完善保险制度配套措施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对策
1.选题背景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保险在我国的试验和发展,2004年到2009年连续六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业保险进行了战略部署。作为政府支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保险尤其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近两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果。然而,随着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日趋扩大、参保农户数量的日益增加,诸如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巨灾风险分散机制缺失、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的存在,掣肘着政策性农业保险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4 年在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等地开展试点以来,保费规模和保险覆盖面呈现出快速扩张的态势。我国在2007 年开始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由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农户共同承担保险金额。中央财政初次决定10 亿元对六个省区实行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初期包括水稻、玉米、小麦、棉花、大豆5 个品种,当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51.94 亿元,同比增长了6 倍多。2008 年,全国有9 000 万农户参加了政策性农业保险,农民获得了2397.4 亿元的风险保障。保险业所支付的农业保险赔款为70亿元,其中在种植业方面的保险赔款是46 亿元,保险共承保农作物及林木5.1 亿亩,有6 700 万户农户参保;在养殖业方面的保险赔款是24 亿元。上述数据均比2007 年翻了一番(以上数据来自保监会网站)。2.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可以创新政府救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
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以下四项特征:一是政府引导。运用财政补贴等手段,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引导和鼓励农户、种养大户、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参加保险。种植业财政补贴占到保费总额的80%,农户只承担20%的比例。举例来说,种一亩水稻,保险金300元,保险费率是5%,保费总额就是15元,按上述比例计算,财政补贴为12元,农户交纳3元即可。如果这一亩水稻在成熟期遭受大灾绝收,农户即可获得300原保险赔款。非成熟期受灾,将按不同生长期确定不同的比例赔款。二是市场运作。发挥保险机构风险控制优势,积极运用市场化手段,防范和化解农业生产风险。三是自主自愿。在做好宣传的前提下,农户自愿参保,不搞强制保险。四是协同推进。各级政府和财政、农业、保监、宣传、水利、气象、民政等部门协力推进,在承包、查勘、定损、理赔、防灾防损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
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国家对保险也的重视和信任,也是保险业服务“三农”和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减少灾害对农民生产生活的影响,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有利于通过保险机制发挥财政支持政策的杠杆效应,使广大农民享受到党中央国务院惠农政策带来的效益;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培育的发展,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有利于扩大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业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有着本质的区别:(1)从保险目的上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实施贯彻政府政策为首要目标,有着明确的公共利益取向;而商业性保险是以赢利为目的,属于保险公司的个体行为。(2)从保险形式上看,政策性农业保险既可采取强制性形式,也可采用自愿参保的方式;而商业性保险则表现为自愿和非强制性的特点。(3)从保险费的赔偿设计上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通常带有相对固定金额的特点;而商业性保险的保费设计具有对称的、非固定金额的特征。
3.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概况
农业保险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就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云南省分公司(以下简称“人保公司”)在云南省全省范围内办理,1959年随国内保险业务的停办而停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内保险业再度兴起。人保公司以国有保险企业的体制,从支援农业的角度出发,于1982年开始进行了农险的尝试,至今已历经26年。在这26年中,经过起步试点、艰难曲折的探索过程,由于坚持了积极稳妥的试办方针,业务从无到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保险已初具规模。2007年中央首次对农业保险给予补贴,对农业保险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2009年云南省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67亿元,同比增长2.1倍。能繁母猪保险取得明显成效,全省共承保能繁母猪253.3万头,承担风险保障25.33亿元。2010年1月至4月,包括能繁母猪在内的农业保险赔款支出共计3252.57万元,对促进农民生活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3.1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云南农业保险从1983年开始经营农业保险业务,到2002年,该项业务共收取保费5.2383亿元,保险金额115.5亿元,赔款支出4.5684亿元,总体简单平均赔付率为87.21%,发展大致经历了(1)1983-1990年的恢复试办低速发展时期;(2)1991-1997年的较快增长时期;(3)1997-2002年的平稳发展时期。云南省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边疆省份,烤烟保险是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唯一持续发展到现在的农业保险险种,具有其自身的特色。
3.2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
云南省为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力度,保障粮食作物及主要经济作物产业的健康发展,结合云南省实际情况,制定了《2010年云南省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2010年度,云南省财政部在继续对云南能繁母猪、奶牛保险给予中央财政保费补贴的基础上,将青稞、玉米、水稻、油菜、牦牛、藏系羊、森林火灾等7个农业保险品种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地区之一,至此,云南省共有9个农业保险品种获中央财政保费补贴扶持政策,投保品种基本覆盖了全省主要农特产品种和主产区,投保品种种类已达中央农业保险试点总品种种类的60%。今年,云南各地计划投保441万头能繁母猪保险、14万头奶牛保险、8万亩青稞保险、200万亩玉米保险、300万亩水稻保险、100万亩油菜保险、4.7万头牦牛保险、22.7万头藏系羊保险和12777万亩森林火灾保险,预计全省将获得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资金20432万元。除中央补贴资金以外,云南各省、州(市)、县财政将配套资金18398万元,投保农户将获得585亿元的风险保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151倍,其中森林火灾保险保障比例为投保费用的1000倍。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的实施,使有限的财政资金发挥了成倍的使用效益,对各地农户学习运用金融工具保障农业生产,稳定农民收入,拉动农村消费需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以上数据来自云南省财政厅网站)
3.3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
随着云南省农业保险覆盖面的日趋扩大、参保农户数量的日益增加,诸如缺乏专门的法律支持和明确的长效机制,缺乏对农业保险市场供需双方的有效培育和管理,缺乏与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相关的配套机制的支持和保障等问题的存在,使农业保险日益凸显其不利影响,并制约着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
(1)欠缺有关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专门法律支持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农业制度,对相关法律法规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它能够保护并发展农业。农业保险是国家发展农业和农村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基本来说它是准公共物品,具有公益性。云南省要想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必须制定与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然而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完整的法律、法规,因此农业保险经营一直无法可依,也没有相应的政策对政策性保险业务予以扶持,中央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长效支持机制也尚未形成。
云南省自2008年以来,虽然给予了积极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地区的参保农户的保费支出一部分财政补贴(《云南临沧政策性甘蔗保险保险单》云南省财政承担45%,市县财政承担15%)。全面地在全省试点,必然会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补贴的压力。由于中央缺乏明确的财政扶持手段和力度,又没有做出任何有关的政策期许和支持承诺,因此会造成地方政府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不明确。虽然云南省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2010年云南省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但是如果发生大灾需要巨额赔付时,地方财政的力量十分有限,我国又没有建立巨灾补偿基金和农业保险法定再保险,这会严重打击地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如果一直这样持续下去,也很难维持目前地方政府的有限的积极性。
(2)政策性农业保险市场的供需双方的深层次矛盾亟待解决 在逐渐扩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的进程中,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不能满足农户的有效需求,因此农业保险发展得并不是很顺利。云南省农业主要由小规模的农户分散经营,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又没有强烈的保险意识,大部分农民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投保是一种负担。此外,农民的购买力普遍较低,购买欲望也不强烈,因此不能仅仅靠政府来补贴投保农户。农业生产由于自身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使农业保险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各国的经验表明,农作物的保险费率一般在2%—15% 之间,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而且地区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农民收入较低,在购买各项生活生产资料、供养子女上学等必要的开销之后,基本上没有可供自己支配的收入,所以即便在现阶段政府财政能够给予农民50% 的保费补贴的情况下,农民也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来支付政策性农业保险费。
(3)缺乏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的配套机制 目前,在试点的农业保险公司面前都存在着这样一个难题:缺失农业再保险。在我国,各地都极易发生不同程度的旱灾和水灾,这对农业生产产生的消极影响极大。巨灾发生时,农业保险公司难以承担巨额赔偿。这就导致:一方面,即使有政府补助,农户也经常认为保险费用高而“保不起”;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因为突发性的巨大农业灾害需要支付的保险赔偿金太高而“赔不起”。由于我国缺乏有效的机制来支持再保险和转移分摊巨灾风险,风险无法更大范围地分散,因此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经营积极性和经营能力,这也严重制约了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的进一步发展。
4.国内外发达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借鉴
从世界范围看,约有40多个国家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较为典型的有以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模式,以菲律宾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模式,以及前苏联模式。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要想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完善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专设的管理机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另外,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险种与承保范围、保险责任、实施方式等经营层面上也有显著不同。这些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启示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益经验和一般规律,结合国情,加强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4.1发达国家政策性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是世界上实施政策性农业保险比较成功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农业保险是基于其农业灾害补偿制度来实施的,该制度被定性为“国家实施的应对农业灾害的一种经济政策性保险”。与日本农业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实相适应,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的是民间非盈利团体——互助保险合作社经营、政府提供补贴和再保险支持的模式。
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用相互制保险模式,以农民合作社为载体。组织结构有三级:基层是由农民会员组成的共同抵御风险的合作社——农业共济组合;中间一级是都道府县成立的以共济组合为会员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第三级是“日本全国农业共济协会(NAIA)”——以全47个都道府县的农业共济组合联合会为会员。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体变现在:为农业保险提供立法、再保险、资金、管理和技术支持,建立相应的业务协作机构。虽然政府的参与面很广,但是定位非常明确,仅是为农业保险提供外部支持和管理监督,保险业务的经营完全由农业共济组合、农业攻击组合联合会这样的农民组织来承担。
在日本,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了互助合作的组织模式,以农民合作社作为政府落实农业灾害补偿制度的载体,既节省了财政补贴的支出(不需要补贴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盈利)、又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率。这种模式的另外两个好处是: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和逆选择;减少甚至避免定损环节的纠纷,降低交易成本。4.2国内发达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2004年以后,我国多个省份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探索,主要形成了上海安信、黑龙江垦区阳光相互制、吉林安华、新疆建设兵团中华联合、浙江共保体等五大典型模式。这五种模式的相同点体现在:地方政府主导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兼顾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实现保险规模扩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分散风险以及实行“以险养险”等方面,这些制度设计有效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开办条件的限制,五种模式在区域特色、经办主体、保险对象、保障方式与程度、政府扶持力度、扩散效应等方面有所差异。这些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启示我们,制度设计是否合理、财政补贴是否有力是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
5.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5.1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模式
在《2010年云南省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中规定在试点期间,开展农业保险的经办机构按照下列条件确定:
1、已得到保险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具备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资质;
2、具备专门的技术人才和相关业务管理经验,能够做好条款设计、风险评估、费率厘定、赔偿处理等相关工作;
3、机构网络设置健全,能够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业务;
4、具备一定资金实力,能够承受相关经营风险。根据上述条件,我省选择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开展我省政策性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的经营业务。并可委托具有保险兼业代理资质、符合有关条件的单位协调全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
早在2008年中国人保云南省分公司在云南省临沧市和云县、凤庆县政府分别签订了《云南临沧政策性甘蔗保险保险单》。这两单保险共承保云县和凤庆县种植的28万亩甘蔗,签单保费714万元,每亩缴纳25.5元保费,其中云南省财政承担45%,市县财政承担15%,蔗糖龙头企业承担20%,蔗农承担20%,保险金额为每亩600元。在2010年云南省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中,保山市腾冲县水稻、油菜保险和玉溪市红塔区春和镇政策性农业(油菜)保险试点工作中都均与中国人保公司合作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由此可见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政府财政财政把补贴、商业性保险公司代办模式。
5.2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1)重视制度建设,完善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相关的法律文件
由于农业保险的政策性属性及其特殊性,《农业法》和《保险法》等其他法律对其皆不适用,各国在发展农业保险时都是立法先行,通过立法支持农业保险,用法规明确农业保险的地位、政策性特性、各级政府的管理职能和支持作用、经营主体应该享受的政策支持、农业保险补偿体制框架等内容,从而使农业保险能够稳定、持续和透明地发展。所以,在我国还没有明确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之前,云南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出《2010年云南省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避免了政府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随意性,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行为,但仍然需要制定地方性法律文件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完善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相关的法律文件。
(2)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探索适合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实情的财政补贴办法
目前云南省应积极采取措施,想法设法加大对基层的财政补贴力度,以激发基层保险机构的积极性。云南省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适当地减少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税款,以增加经营主体的准备金积累,使其保险费率降低,进而使农民的保费支付能力得到提高。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适度地增加农业风险基金额度,为农业提供一定的经济补贴,在经济上对政策性农业保险及农业再保险给予支持。当遭受不可抗拒的重大自然灾害时,还可实施省级财政紧急援助政策。通过逐步建立鼓励和扶持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的长效机制,保证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保险在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3)加强宣传力度,制定系统的农业保险宣传方案
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通过召开农业保险专题会议、编印通俗易懂的宣传图册、利用典型案例、张贴、发放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业保险的政策、原理、条款、费率、操作办法等内容,做到家喻户晓,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保险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只有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和懂得国家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意图,学习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才能促进他们积极自觉地参加保险,改善农村保险收费难的情况,引导农民积极主动参加农业保险,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参保率和覆盖面。(4)加强巨灾风险管理
积极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探索建立巨灾准备金或其他风险分散方式,提高保险机构发展农业保险、旱灾保险和地震保险的积极性,为云南省保险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5.3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分散机制
参照2011年4月7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建立健全农村保险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的要求构建多层次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机制。
(1)积极拓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区域。
拓宽试点地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一方面不断增加试点地区,另一方面努力提高试点地区农户的参保率。通过增加农业保险单位,并利用大数法则,实现在直接保险层面上、更广空间上的风险分散。
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农民自愿”的原则,不断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形成试点险种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的长效机制,力争每年新增1至2个政策性保险试点品种。积极推进中央财政支持开展的能繁母猪保险等畜牧业和种植业保险试点,争取将森林保险和橡胶、甘蔗保险优先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试点项目。加快发展农房保险、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计划生育家庭保险和特色优势种养两业保险等地方政策性农业保险。积极探索由农业龙头企业统一承保的政策性保险发展新模式。
(2)建立农业再保险机制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组建政策性的全国农业再保险公司,也可以由目前的中国再保险公司兼营保险再保险业务,使农业风险在再保险机制的基础上,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最大程度地分散。(3)设立巨灾风险基金或巨灾风险的融资机制
巨灾风险基金的筹集应以国家为主、地方为辅,主要将国家财政拨款、从农险公司无大灾年份保费节余滚存中抽出的部分、农险公司的税收减免部分作为资金筹集渠道。与农业保险服务标的对应的资金还有从防灾减灾和救灾专项资金支出中抽取的部分和每年从国家的粮食风险基金中抽取的部分。
(4)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有机结合。
建立广覆盖、多层次、政策互补、风险共担的保险与信贷互动机制,通过开发农业信贷保证保险产品和开展与信贷需求相关的关联保险业务,充分发挥银行利率与保险费率的杠杆机制,实现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的有机结合,探索分散农业风险和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的有效方式。(5)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措施
①建立市场化资金筹措机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再加上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难以满足政策性产业发展的巨额资金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稳定的资本补充机制.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将难以为继。因此,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市场资金融通的功能.建立市场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如发行由政府担保的金融债券,从社会投资者手中筹措资金,或利用国际金融市场。通过发行债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与此同时,还可积极争取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的优惠贷款.这类贷款期限长、数额大、利率低,正好符合政策性金融资金来源的基本要求。另外.还应进一步探索新的国际融资方式,如项目融资等。
②建立多样化资金运用机制。公共性、政策性、低利性的放款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运用资金的最主要方式,在保障偿付的基础上,还应尽可能坚持农业保险基金运用的多样化,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保险资本运作.以促进农业保险资金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动态均衡.如允许农业保险基金投资优良证券品种等。
③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设立农业灾情研究机构,分析和研究农业灾害发生的规律.以便建立超农业风险预警系统。此外,随着资本市场的完羹乓发展,在资本市场上进行农业风险转移.开发与天气指数、期贷指数相关的农业保险新产品.采取像脸证券化运作方式,如巨灾债券、巨灾保险期贷、臣灾保险期权等风险证券化产品.从而实现农业风险的有效分散和转移。6.结论
(1)关于云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两种组织模式共同发展
从我国农业保险试点的实践来看有两种比较成功的组织模式:一种是政府财政补贴、商业性保险公司代办;另一种是互助保险模式。将来政策性农业保险采取何种模式在学界和业界是一个争议比较大的话题,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应采取“政府财政补贴、商业保险公司为政府代办”的模式,也有学者主张成立农民互助保险合作社,采用相互制 模式。孙炜琳等人认为,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可以允许这两种组织模式共存。待到合作社发育成熟后,把互助保险合作社作为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方式。在初级阶段需要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的组织模式政府应当有不同的补贴标准和监管内容。
把互助保险合作社作为将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组织模式,除了互助保险能有效地规避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降低交易成本的好处之外,还因为: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最大特点是非盈利性,而这与商业性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是相反的,现实中许多商业性保险公司愿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高额的补贴,而不是本着为农民服务的目的,否则就不会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商业性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业保险市场而导致的农业保险全面萎缩;商业性保险公司追求利润无可厚非,因为它们需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既然商业性保险公司具有追求盈利的内在要求,那么从长远来看就不适合承担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经营。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基本由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户构成,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农民缺乏自我组织能力,缺乏合作意识和动力,互助合作的组织基础十分脆弱,而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又迫在眉睫,所以现阶段应扶持两种组织模式共同发展,以带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2)加快发展云南省商业性农业保险,以险养险
由于种养业得高风险,因此单纯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往往亏多赚少,这就意味着经营政策性农险业务的机构需要财政的巨额补贴才能维持运营。但是,若能够利用已有的业务网络同时办理风险较低的其他险种比如农民家财险、农机具险、农民人身险等,则可以实现“以盈不亏、以险养险”,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又能够保证相关机构正常运营。例如日本《农业灾害补偿》规定共济组合经营能够盈利的商业险(建筑物保险和农机具保险),并提供事业费补贴。而我国也可以通过立法规定农村地区的商业险种只能由保险合作社和代理政策性农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专营,以此弥补亏损。
2011年4月7日在《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提到要着力发展云南省烤烟、三
七、花卉等优势农业产业保险,稳妥推广农村沼气保险。鼓励保险机构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业产业化、现代农业发展和保障改善农村民生等重要领域,积极发挥保险的社会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保险公司、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探索开发适合农村、农业和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逐步建立起覆盖农业生产生活各主要环节和主要风险的保险保障体系,逐步建立除中央政策性保险以外的地方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并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农业保险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德宝,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农村金融研究,2009,(7);
2.陈向飞,河南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研究,吉林画报·新视界,2010,(9);3.许晓波、李覃勤,云南省农业保险模式探索,现代商业,2008(24); 4.李海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2009;
5.曾忠东,关于发展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的探讨,农村经济,2004(5); 6.孙炜琳,王瑞波,薛桂霞,日本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做法及对我国的借鉴,农业经济问题,2007(11);
7.2010年云南省政策性农业(种植业)保险试点工作方案
8.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保险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2011.4.7
第二篇: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227]李海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研究
胡继连.山东农业大学,2009.农业是人们利用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长机能,通过人工控制和培育以获得产品的基础产业,容易受到多种自然灾害和环境变化(如旱、涝、风、冰雹、寒潮、病虫害等)的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和自然灾害频发国家,探索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分散农业风险,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既是降低农业生产系统性风险、保障农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
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迫切需要。-----------------------------告诉你仅花7天时间搞定专业论文的绝招 写论文一定找一个清静的地方闭关。因为是论文是一个完整、逻辑连贯的体系,如果干扰太多,写起来就会很慢,而且心也会很烦。如果在实验室或办公室,杂事太多,估计就是给两个月都写不完。写论文之前最好先做一个报告,阐述一下做论文的思路,因为你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你所作的东西用最简要的话说出来,就说明你的思路是清晰的。如果写论文没有清晰的思路,最好先不要写,否则是浪费时间。
↓最最最重要的,重要的,重要的↓ 这一步是最关键的。抓大放小,逐层细化。开始的时候,我论文写得很细,每一个论点的证明都要做到尽善尽美,但后来发现不行,一是写起来太慢,二是越写越发现自己沉陷于一个泥潭之中,根本写不下去了。所以我决定放弃,先是简要写出主要需说明内容,很快就能把论文的主体结构完成。感觉很有成就感,于是再把一些需要补充说明的东西逐步逐步加进去,使其丰满。这样,每细化一次,就把论文从头到尾过一遍,有整体感,逐步写下来,论文就写得非常快。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醒一下,至关重要的是按照第3点完成主体内容,我有一点心得可以分享给大家,您可以淘宝或百度上搜索一家叫“馨雅文献”的店家(QQ:47935525),他们家最贴心的业务是这样的:只要给出所写论文的题目和关键词,花费100左右吧,你就可以从他们家得到一份有200-500篇非常专业,且最贴近你所写论文主题的重点大学硕博士论文目录,基本能涵盖所有和主题相关的论文,然后会让你从目录中再挑选出其中30篇左右最贴近主题的硕博士论文全文给你,全文文字都可以复制黏贴的哦,就是这些精选后的论文内容构成了我这篇论文的基本框架和血肉。
就这样子,本来拖延了进度的我,仅仅花了7天时间就完成了我的论文,成为一篇立意新颖,博采众长的优秀论文,顺利通过了毕业答辩。
-----------------------------
本论文试图运用准公共产品理论、博弈理论、制度变迁理论等作为分析工具,系统总结研究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比较分析国内外政策性农业保险典型模式,并专门考察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探索情况。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理性思考,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如下:(一)梳理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生成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认为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事关农业稳定持续发展,既有坚实的理论支撑,也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问题。准公共物品理论分析表明,无论是多风险或一切险,农业保险都具有准公共产品的基本特征,需要政府在制度供给、环境营造和财政补贴等方面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生成的根本原因。博弈论分析表明,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可以有效调动农业保险经营者开办业务、农民参加保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实现政府、农业保险经营者、农民三个相关行为主体互动平衡的主导因素。制度变迁理论分析表明,制度在发展中处于基础和根本的地位,研究发展问题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重点,突出制度设计和实施的相关内容,其中政府推动农业保险制度变迁的动力最强,可以运用行政、经济或法律手段诱导和强制农业保险制度变迁,并履行相应的职责。福利经济学理论分析表明,政府支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大大增加社会总福利。农业弱质性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和农业多功能理论分析表明,政策性农业保险属于政府对自然灾害的补偿和救济内容,实施的意义广泛而重要,并且对国际贸易不产生扭曲作用,是WTO框架下政府加强对农业支持保护的重要措施。(二)按照政府干预和扶持力度的强弱,可将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大体划分为早期波折阶段(1950-1993年)、制度缺失阶段(1994-2003年)和恢复试点阶段(2004年至今)。其中,1994年以前的农业保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一种萌芽形态和简单形式,2004年是商业性农业保险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另一个重要分界时点。通过分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历程、曲折成因及其启示表明,对于政府、农业生产者和保险公司三个行为主体而言,政府财政补贴等相关优惠政策的实施力度,决定着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际供给水平和农民有效需求水平。没有政府的积极介入和有力支持,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就很难有稳定、持续发展,更难以摆脱曲折、徘徊、萎缩的发展困境。这一历史实践也启示我们,政府采取合理的方式积极介入,尽快确立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法律地位,不断加大财政补贴和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措施,是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不断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供求均衡的关键。(三)2004年以后,我国多个省份开展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探索,主要形成了上海安信、黑龙江垦区阳光相互制、吉林安华、新疆建设兵团中华联合、浙江共保体等五大典型模式。这五种模式的相同点体现在:地方政府主导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兼顾运用市场和行政手段实现保险规模扩张、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分散风险以及实行“以险养险”等方面,这些制度设计有效推动了试点工作的开展。同时,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基础开办条件的限制,五种模式在区域特色、经办主体、保险对象、保障方式与程度、政府扶持力度、扩散效应等方面有所差异。这些发展模式的探索实践启示我们,制度设计是否合理、财政补贴是否有力是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重要因素。(四)2006年,山东省正式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从对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探索情况的专门考察来看,试点取得了较好效果,特别是在帮助试点地区农户分散农业风险、推动农业生产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政策性农业保险属于新生事物,在山东省刚刚起步,制度设计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仍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行政色彩比较浓厚、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不够完善、保险责任与农民实际需求有一定差距、个别险种保险责任认定困难、农民群众保险意识淡薄且消费能力有限等诸多方面,特别是农户、保险公司、政府三者相互平衡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的问题,成为制约今后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五)从世界范围看,约有40多个国家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较为典型的有以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模式,以菲律宾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模式,以及前苏联模式。这些国家的实践证明,要想实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保障、强有力的政府支持、完善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专设的管理机构、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模式。另外,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各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在险种与承保范围、保险责任、实施方式等经营层面上也有显著不同。这些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践启示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有益经验和一般规律,结合国情,加强制度创新,健全完善法律和政策支持体系,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健康发展。(六)在我国建立科学、有效、完善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立足中国国情,大胆探索,抓住关键,勇于实践,积极推进,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这其中的关键因素和环节主要包括:加强立法,尽快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制度;设立农业风险管理机构,统筹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建立农业巨灾风险分散转移制度,多渠道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税收制度,促进承保公司可持续发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农业信贷投放相结合制度,实现农村银保互动发展;坚持自愿与适度强制相结合,为提高参保率提供制度保障;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资金使用与监管制度,确保资金保值增值。
第三篇: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
1、什么是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投保人支付少额保费、政府补贴大部分保费,把被保险人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风险转嫁给保险人的一种制定安排。政策性农业保险具有政府补贴力度大、惠及人口多的特点。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有利于增强农业抵御风险能力,稳定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培育农民市场意识与风险意见,促进“三农”和农村金融发展。
2、政策性农业保险保什么?
种植业保险责任为人力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包括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内涝、风灾、雹灾、冻灾、旱灾、病虫草鼠害等,对投保农作物造成的损失。
养殖业保险责任为重大病害、自然灾害、意外事故以及强制捕杀所导致的投保个体直接死亡。具体包括:⑴重大病害。能繁母猪:猪丹毒、猪肺疫、猪水泡病、猪链球菌、猪乙型脑炎等。奶牛:口蹄疫、布鲁氏菌疫、牛结核病等。⑵自然灾害。暴雨、洪水(政府行蓄洪除外)、风灾、雷击、地震、冰雹、冻灾。⑶意外事故。泥石流、山体滑坡、火灾、爆炸、建筑特倒塌、空中运行物体坠落。⑷强制捕杀。当发生高传染性疫病政府实施强制捕杀时,经办保险机构应赔偿投保户保险金额与政府支付捕杀补贴的差额部分。
第四篇: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保险在各级ZF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农业保险的承保险种明显增多,业务规模不断增大,覆盖领域逐步拓宽,保险主体日益多元,功能作用逐步发挥,各项试点逐步推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推进。2008年,中央财政在2007年基础上大幅增加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保费补贴经费预算由2007年的21.5亿元增加到60.5亿元,对种植业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费补贴由2007年的25%提高到35%,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已由2007年的6个省区扩展至16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截至2008年底,农业保险实现签单保费110.7亿元(如表1示),同比增长112.5%,承保各类农作物5.32亿亩,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5%,参保农户达9000万户次,为农民提供了2397.4亿元风险保障,三项指标分别比2007年增加了130%、80.7%和113%。
表1 2004~2008年农业保险经营情况年份 财产保险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占 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
保费收入 保费收入 财产保险比重 赔付金额 赔付率
(亿元)
(亿元)
(%)
(亿元)
(%)2004 1089.89
3.7
30.3
42.875.34 2005 1229.86
7.00
0.56
5.67
81.00 2006 1509.43
8.50
0.56
5.91
69.53 2007 1997.74
53.33
2.67
29.755.78 2008 2336.70
110.70
4.74
70.00
63.23
数据来源:赔付率为赔付金额与保费收入之比,实际上是简单赔付率。以上数据根据200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由作者整理而得。
二是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农业保险险种达160多个,基本涵盖了种养两业的各个领域。种植业方面,2008年中央财政支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所涵盖的主要农作物,在2007年初期的玉米、水稻、小麦、棉花、大豆5个品种的基础上,又新增加了花生、油菜,达到7个品种;养殖业方面,2008年在巩固发展能繁母猪、奶牛等养殖业保险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家禽、淡水养殖和地方特色农业等领域的保险服务,截至2008年8月22日,能繁母猪保险第一个承保周期结束,全国共承保能繁母猪4355万头,提供风险保障4373亿元,承保覆盖面超过90%。另外,除主要农作物外,各地还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林木、烟叶、葡萄、西瓜、青稞等特色险种,进一步拓宽了农业保险的服务领域。例如北京市2008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新增了豆类、柿子、大桃等险种,承保险种已达到16个,全年实现保费收入2.495亿元,惠及农户16.4万户,已覆盖全市主要农业资源的30%。
三是政策性新农业保险组织形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在鼓励人保、中华联合等全国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自2004年以来,保监会先后批准了5家专业经营农业保险的公司:黑龙江阳光农业互助保险公司、吉林安华农业保险公司、上海安信农业保险公司、法国安盟保险成都分公司、安徽国元农业保险公司,此外,浙江等地结合本地农业发展特点,在“ZF推动+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原则的指导下,采用“共保经营”和“互助合作”两种方式,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中国渔业互保协会也在积极开展渔业保险经营的探索。目前,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险组织形式主要有:股份制的商业保险公司形式、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农业保险合作组织、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外资或合资农业保险公司等,政策性保险经营主体日益丰富,并形成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推动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稳步向前迈进。
四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逐步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增强了农民抗风险能力和灾后恢复能力,确保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稳定,促进了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粮食安全战略和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2004~2008年,农业保险赔付共计117.26亿元,仅2008年农业保险就为1400余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70亿元。其中,种植业保险赔款46亿元,养殖业保险赔款24亿元(其中能繁母猪保险赔款17.5亿元,奶牛保险赔款1.5亿元)。在应对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自然灾害和“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仅能繁母猪保险赔款一项就近1亿元,有力地支持了灾区重建工作。同时,保险公司发挥在防灾防损和风险管理方面的专业优势,大大提升了农业防灾救灾的能力。例如,黑龙江阳光相互保险公司自成立以来,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购买相关设备及实施防灾作业,极大提高了农户在防损救灾方面的能力。现阶段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业保险是处理农业非系统性风险的重要财务安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之一,是世贸组织允许各国支持农业的“绿箱”政策之一。自2004年ZF在全国范围内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改革以来,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可以说取得了巨大的实质性进展,在ZF各种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迎来了黄金发展机遇期。但随着试点工作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诸多制约政策性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具体表现在:(一)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不够明确
尽管政策性农业保险这几年在我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各方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认识仍然不够明确,这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地方ZF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不明确。为什么要试验、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这种保险的政策目标和导向是什么?这是试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各地ZF至今仍难统一或存在众多疑惑的问题。因此有的地方ZF把开办农业保险当作一种“额外负担”,把征缴农业保险费看成是“滥收费”。加之中央没有相关配套政策,地方ZF害怕遇到大灾“吃不完兜着走”。这样,地方上的积极性会打折扣,目前这点有限的积极性也很难持久。二是农业保险的政策性经营方式不够明确。迄今为止,我国的农业保险试点一直没有突破“政策性保险+商业化经营”的框架,“以险养险”加ZF补贴的思路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这样,政策性保险业务和商业性保险业务之间没有明确的核算界限,ZF在提供补贴时无法准确判断经营政策性保险业务的商业保险公司的亏损究竟是来自政策性业务,还是商业性业务,难以确定合适的补贴额度,难以科学评价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保险的绩效,最终可能会影响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开展。(二)农民收入水平低,保险意识淡薄
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地区逐渐铺展的进程中,农户对于政策性农业保险有效需求不足的现实仍掣肘农业保险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费率与农户家庭低收入之间的矛盾。农业生产自身的高风险性、空间的分散性、时间的季节性、定损的复杂性,造成了农业保险的高成本性,于是决定了农业保险实现正常运营必须以高费率为保障。各国的经验表明,农作物的保险费率一般在2%~15%之间,比之家庭财产、企业财产的保险费率(1‰左右)高出十几倍到几十倍,而我国目前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过渡时期,农业和农村发展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地区间发展极不平衡,收入差距很大,农民在较低的收入水平并扣除购买各项生活生产资料、供养子女上学等必要开销之后,其可支配收入微乎其微,所以即便是在现阶段ZF财政给予50%的保费补贴的前提下,1%~7.5%的政策性农业保险费支出也大大超过了其消费能力。
第五篇:政策性农业保险承诺书
承 诺 书
为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风险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平乡“三农”经济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我乡镇(管理区)就扎实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工作承诺如下:
1.广泛宣传农业保险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户的投保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组织开展农户投保、保费收取、受灾报案、查勘理赔等工作,调解和处理当地政策性农业保险纠纷。
2.配合农业保险经办机构选聘乡镇和村级农业保险代理员、联络员和协管员,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扎实推进农业政策型保险工作开展。
3.认真总结经验,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投保模式,努力扩大农业保险业务范围。
4.对我县已开办的玉米、小麦主要农作物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农户的投保工作,小麦保险工作在3月20日前全面完成,玉米保险工作在7月20日前全面完成,力争做到应保尽保,确保参保率达到95%以上。
承诺单位: 监督单位:
2013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