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富带头人丁华先进事迹材料
创业致富带头人丁华先进事迹
丁华,女,汉族,1965年5月出生,200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城郊镇堡子村的一个农村家庭的普通农村子弟,却凭自己良好的素质和惊人的胆识,搏击风云,以他不平凡的人生奋斗轨迹充分展示了白手起家创业致富的风采。
一个人要想成就自己的事业,实现自身的价值,除了有过人的胆识外,就是要能敏锐的觉察到创业的时机和善于利用自身的资源。认识到在创业初始阶段,寻找一个良好的创业项目是成功的关键。1995年,在工程队打工的丁华,敏锐的观察到,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承包工程为代表“包工头”如雨后春笋般在河州的大地上涌现,丁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
他产生了以承包房屋翻新、新建为主的小型工程的想法,但是,在最初的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找活,为了找活丁华想了很多办法。由于以其独有的人格魅力,以及诚信待人和他工程队工作的几年中结交了大量的朋友,这些“熟人经济”中蕴藏着巨大的金矿,只要善于挖掘、巧于利用、长于合作,就会创造出双赢的良好局面,就能为自己带来巨大的收益。只有巧妙地利用各种条件来发展壮大自己,借外在的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创造最佳的机遇,以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大的利润。在他的大力说服下,很多亲戚朋友为他介绍工程,顺利的解决了没活干难题。
在当时对于丁华来说搞工程就是出力气但并不难,如果想搞出个名堂,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为了在群众中树立好的口碑,增加收益,丁华多方获取资料,深入研究房屋建筑知识。由于他吃苦、善钻研,慢慢的找他承包工程的人越来越多,他也成为了一个小队长,他以工地为家,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在他的时间表里,没有星期天、节假日,除了工作还是工作,不知干了多少个通宵。在施工过程中,他白天于施工人员一起干活严把工程每一关,晚上加班整理资料,工程质量被得到了群众一致好评。
有了致富路,应该带领乡亲一起走。为此,丁华带领更多的乡亲搞起了承包工程。有了带路人,乡亲们就少走了很多弯路。“丁华人很热心,口才也好。对于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他总是及时帮助我们解决。”
创业如浪中行舟,要坚定信心,矢志不移,果敢地搏击冲浪,就能到达成功彼岸,这是丁华对创业的感悟。风雨几载,始终锐意向前,虽然创业的过程是艰辛的,但创业成果却令人欣慰,也让人刮目相看,成为当之无愧的致富带头人。用他的话说:“我以我的成功作为示范,把经验和理念传授于人,让大家一同致富,是我理所应当的义务。”
第二篇:党员带头致富先进事迹
xx同志现年40岁,家住xx乡xx组,中共党员,在党员“定区联户、助政惠民”活动中,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光辉作用,结合自身优势,带头带领群众,发展茶叶发展。
一、调整发展思路
为了努力打造高山有机茶,今年在风景秀丽、奇石凸出、山青秀美、海拔1400米的石公岭新植茶园200多亩,现正在整地打带。结合户外活动和旅游产业,着力打造旅游型茶园,提升茶叶知名度。
二、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今年自投资金,按食品安全认证的要求,新建茶厂530平方米,现正在施工过程中,新开村部至石公岭公路4公里,现基本完成路基工程,完善茶园浇灌40多亩,预计总投资近40万元。
三、进一步完善茶厂加种植大户加农户的发展思路
以党员 “定区联户、助政惠民”活动为平台,发展种植茶叶。现有老茶园100多亩,新植茶园100多亩,每月义务带领农户,深入茶园指导、茶园管理和病、虫、害防治,每月召开一次座谈会,宣传发展茶叶产业的优惠政策,指导发展思路,与农户签订茶叶长期收购合同,进一步明确了茶厂与农户的权利与义务,解决了农户的后顾之忧,增加了农户种植茶叶的信心。通过党员“定区联户、助政惠民”活动,密切了党群关系,加速了产业的发展,解决了群众的实际困难,增加了群众收入。
例如:
1、xx农户有茶园15亩,以前因无技术管理茶园和因无固定收购鲜叶的茶厂。一年只有2000元的收入,对发展种植茶叶鲜叶上根本没有信心。在今年,通过年初与xx茶下签订了收购鲜叶的合同和对茶园进行合理的管理,增加了茶叶产量,保证了茶叶价格。就今年纯收入1.6万元,比去年增加纯收入1.4万元。
例如2:xx农户,以前全靠种田和务工维持家庭生活,家庭年收入不到5000元,家庭生活十分困难,通过“定区联户、助政惠民”活动,xx同志多次深入农户,谈心、宣传发展茶叶产业优惠政策。今年邓修操农户主动承包了xx50亩茶园进行管理和茶叶操作,由xx同志提供技术管理和资金,就在今年邓修操农户纯收入近3万元,直接增加了家庭收入近2.5万元,改变了以前家庭生活困难的面貌。
第三篇:带头致富材料
文章简介:“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富裕村民是两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变**村的落后面貌,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首要的任务。近年来,针对本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偏弱这一现状,村支部两委富有创造性地实施了“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手,把发展能手培养成„“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经济、富裕村民是两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改变**村的落后面貌,是摆在**村两委面前的首要的任务。近年来,针对本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致富能力偏弱这一现状,村支部两委富有创造性地实施了“把党员干部培养成发展能手,把发展能手培养成党员干部”和“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双培双带”工程,双孢菇种植基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步步发展壮大的。“双培双带”先锋工程的实施,让群众尝到了甜头,农村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干部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农村发展能手的示范带动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也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重点建设任务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
牛粪引发的思考
**村紧邻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乳业集团,**村许多农户抓住这一时机,大力发展奶牛养殖业,为**集团供应鲜奶。全村奶牛每年大约产生近五十万吨的牛粪垃圾,牛粪垃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处理,就会对村里的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村两委干部回想起前几年**省夏邑县的客商来到收购牛粪,解决牛粪污染问题的场景。于是便组织到到**夏邑考察后,了解到牛粪是种植双孢菇的重要原料之一。生产双孢菇的主要培养料是稻草和牛粪,这两项资源本地区十分丰富,外省种植户到我们地区高价收购原料,发展双孢菇项目都有丰厚的收益,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发展这个项目呢?村“两委”经反复考察论证,认为双孢菇种植产业是一个收益高、见效快,且能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清理牛粪污染,解决秸杆焚烧问题的好项目。于是在**同志的动议下,村支“两委”组织村里几位有“双培双带”经验的党员**新家开始探索发展双孢菇种植项目。
强化引导思富源
“思路决定出路”。发展双孢菇种植在村里还是第一次,为了降低风险,村支“两委”会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反复论证探讨。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村里制定了以发展双孢菇种植为龙头,多元并举抓经济的发展思路。利用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双孢菇项目。双孢菇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色白质嫩,营养丰富。我国现已成为双孢菇产量最大的国家,是我国食用菌产品中出口创汇最多的拳头产品。生产双孢菇的主要培养料是稻草和牛粪,这两项资源本地区十分丰富,近几年双孢菇市场前景看好。可是,土地、资金、技术成了制约双孢菇基地建设的头等难题,村委会采用“反租倒包”的形式,将位于**村委会以东,**东路以南,洛电专线以西的面积约2.2万平方米的土地集中起来,流转给带头发展双孢菇项目的“双培双带”户使用。一开始流转这块土地的时候,原来的十几位承包户意公务员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xxxx,男,现年49岁,出生于xxxx62年6月,中共党员,中专文化,现任洛南县xxxx镇xxxx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洛河源头“金钱石”协会会长、县文联委员、县党代表、商洛市人大代表、商洛市民间手工艺协会副会长,陕西省宠石文化俱乐部副主任委员,省奇石协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xxxx99年筹建“金泉山庄”,占地32亩,设有休闲、娱乐、,餐饮,住宿,垂钓,会议,奇石,年接待游客2万余人。建有1000平方的奇石馆,收藏各类奇石3000多平方,60多件精品石。xxxx3年7月,在xxxx的带领下,成立了“金钱石”产业协会,吸收会员100余名,协会成立九年来,引导带动了洛南地区的奇石、花卉、根艺等手工艺的快速发展,xxxx0年在xxxx区域内已形成了专业的”金钱石'加工户52家,根艺10多家,开有家庭奇石馆20多家,门店10多家,截止目前金钱石的开采、打磨、加工、销售与一体的产业链已形成,年销售收入达260多万元。
发展中的xxxx村,辖14个村民小组,501户1801人,耕地面积1764亩。作为村支部的带头人,xxxx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不忘相亲们的生活。自xxxx99年担任村支部书记以来,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支部一般人的配合下,逐步发展xxxx村的各项工作,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主导产业不断明晰,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一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村支部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总体思路,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抓好支部班子建设和活动阵地建设及党员队伍建设,在党员中开展科学发展观和创先争优学习,有力的促进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按照’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核桃产业,截止xxxx0年底全村共有核桃园1350亩,现已全部挂果,年产值达710余万元,户均13000余元,人均创收入1380多元。三是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全村6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已铺设、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已完善,已解决全村群众的自来水工程和70盏路灯的安装,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四是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按照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要求,不断提高村民的精神文明素质,组建秧歌队,在春节为群众演出。丰富群众生活。建立农家书屋,定期想广大群众传授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硬化活动广场,安置健身器材,修建了村级卫生室和农家超市及老年活动室,方便了群众生活。
xxxx做为基层干部,他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宗旨,把为集体和群众的利益作为人生的追求,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他人生的价值。
第五篇: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带头致富事迹材料
他们带领村民致富,加强了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文化生活质量。下面是我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
篇一
近年来,为了全面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我县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县农业局通过各种培训渠道,大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全面提升我县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和依靠科技致富的能力,涌现出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全面实现农村小康社会提供了智力支持。
现将我县部分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的事迹介绍如下,供广大农民朋友们学习交流,借鉴先进经验,选准致富项目,尽快走上小康之路。
发展食用菌生产 带领众乡亲致富
现年 49 岁的刘银柱,是河南省武陟县小董乡磨庄村人,高中文化。他从事食用菌生产栽培二十余年,1999 年他了解到食用菌中的稀有品种--白灵菇的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就开始从事白灵菇生产,初步获得一定效益。随着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如何确保产品顺利销售成为头等大事,在农业局信息中心大力帮助下,他毅然投资 8000 元购置了电脑、传真机等设备,开展了食用菌网上购销业务,拓宽了销售渠道,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3 年,以他为主创建的小董乡食用菌生产基地获得省无公害食用菌生产基地认定,2004 年他荣获省劳动模范称号,2005 年初,在他的发起下成立了小董乡磨庄村食用菌
生产合作社,合作社打算今年新上一条白灵茹罐头生产线,以抵御和降低社员的产品市场风险,从而实现食用菌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发展。目前,该村的食用菌种植户已达 600 余户,占全村人口的 70%,食用菌年总收入达 250 万元,占该村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以上,人均增收 800 余元。(联系电话:0391-7441135)
发展苗木花卉生产 开创利国利民事业
郭颂东,男,现年 51 岁,高中文化,系河南省武陟县龙源镇祝徐店村人。他从 1991 年开始率先尝试苗木繁育生产,规模逐年扩大。1995 年注册了“河南省武陟县东华园艺场”,并与北京林业大学签订合作育苗协议,引进三倍体毛白杨种条和技术,与中国果树研究所、泰安果树研究所建立了长期业务合作关系。他的种植规模由 1991 年的 5 亩地发展到现在的 1000 余亩,由当初的 1 个品种发展到现在的150 个,产值也由 10 万元发展到了 500 万元。产品销到山西、陕西、甘肃、宁夏、新疆、内蒙等全国十几个省、市。郭颂东致富不忘众乡邻,积极引导和带领周边村民发展苗木繁育事业,无偿为乡邻进行育苗技术指导,并多次赊销给困难户种苗,帮助大家共同致富。截止目前,加盟郭颂东公司的农户已达 250 户,育苗面积 6000 余亩,出圃苗木 5000 余万株,产值 3000 余万元。(联系电话:***)
科技进步结硕果 致富不忘众乡邻
荆国斌,男,现年 38 岁,汉族,高中文化,系武陟县嘉应观乡东营村农民。近年来,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和县、乡农业部门的帮助下,他积极从粮食生产自身找出路,瞄准优质粮广阔的发展前景,依托科
技进步,发挥黄河滩区土地肥沃,耕地比较集中的优势,承包 1200余亩黄河滩地,引种优良品种,购买联合收割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农机具 20 余台,走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业生产之路,累计销售各类优质粮食 3800 余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带动当地百姓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成为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巨大贡献,2003 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十大种粮标兵”荣誉称号。(电话:***)
情系蔬菜生产 带领群众致富
王长武,男,现年 37 岁,汉族,初中文化,武陟县圪当店乡邢庄村人。1982 年就跟着村里的菜农学习种植蔬菜。2000 年 6 月开始从事日光温室蔬菜大棚生产,2003 年他积极参加了县农业局日光温室蔬菜生产者岗位培训,系统学习了节能日光温室建造、茬口安排、温光气热调控、病虫害防治等高产栽培技术及蔬菜生产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回去后他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从育苗、嫁接、到大田生产,严格按照操作要领去做,当年就取得了明显成效。一茬春黄瓜就卖了 9000 多元,加上秋季棚内外的收入,一年下来收入达到 12000元。同时,他还带领广大菜农引进了一批先进生产技术如新型紫光膜、EVA 膜,遮阳网、防虫网以及配方施肥技术、CO2 施肥技术、安全间隔期产销技术等,增加了蔬菜生产的科技含量,改善了品种质量,提高了蔬菜产量,增强了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为邢庄蔬菜大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辛苦不白费 养鸡带来高效益
李长兴,男,现年 40 岁,高中文化,系武陟县北郭乡北郭东村人。1993 年春开始从事养鸡业,但由于经验和技术欠缺,蛋鸡产蛋率低,死亡率较高。一年下来,不仅没有赚到钱,还亏了近1000 元的本钱。1998 年春,他通过学习比较系统地掌握了养鸡科学技术。从此养鸡厂就像滚雪球一样,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目前发展到占地6660平方米的四幢鸡舍、存栏商品蛋鸡 6000 只、后备鸡 4000 只的养殖规模,蛋鸡病死淘汰率在 5%左右,产蛋率 95%以上可达半年之久,年利润可达到八、九万元。在李长兴的帮助和带动下,一些村民也开始发展蛋鸡饲养,从中获取了可观的经济收入,使乡邻的生活得到了切实改善。
致力怀药求发展,小康路上领头雁
李火金,男,现年 43 岁,高中文化。系武陟县西陶镇古凡村人。高中毕业后靠种菜、卖菜维持生计,但由于经营者太多,收益甚微。1992 年,他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发展当地优势药材品种“四大怀药”前景看好,当即将自家的 4 亩承包地全部种上了怀药,并购买书籍学习种植技术,还多次到省中药研究所、河南农大等地请教咨询专家教授,他的辛苦没有白费,当年获利 1500 元。2000 年,在河南省中药研究所和河南农大有关专家的支持和指导下,李火金又成立了占地200 亩的武陟县沁怀四大怀药研究所,专门从事培育怀山药、怀地黄、怀牛膝和怀菊花四大怀药新品种,组建了研究培育四大怀药的基地。他投资 380 万元研制的无硫加工设备,年加工无硫四大怀药 2800 吨,他的沁怀四大怀药研究所以高产量、高品质赢得了河南、山西、山东
等地药农的信赖。产品不仅销售到北京同仁堂、东阿阿胶集团、汇仁集团,还远销到韩国、日本等国家,深受世界友人的好评,为我县“四大怀药”的发扬光大做出了突出贡献。
你无我有 你有我优,百亩果园显身手
李保,男,现年 60 岁,高中文化,系武陟县阳城乡布庄村人。他曾是武陟县乡镇企业局下属公司的业务经理,1994 年主动辞职,在布庄村承包了原属集体所有的 100 亩苹果园,但因品种不对路、品质不优良而收效甚微。1995 年他审时度势,大胆调整品种结构,把老苹果园改为优质杂果园,栽种“稀少、优精”的红枣、石榴等品种。为了克服资金、品种、技术三大难题,他四处奔波,求亲拜友,筹措资金、寻求技术,先后到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所向专家、教授请教咨询,购买各种果树管理书籍、杂志 200 多本,并多次到郑州、南阳、山东、安徽等地实地考察,根据专家建议和当地实际,引进栽种了泰山红石榴、大王枣、冬枣、早中晚、熟油桃等优质果木,建立了拥有 7 大品种、30 个品系的优质小杂果园,年收入 80 万元。在他的带动下,周边村又发展小杂果 200 多亩,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亮点。
篇二
xxx 同志系 XXX 实验场场长,“农民科技致富带头人”,“市林果业标兵”,“区十佳青年星火带头人”,他经营的寒富苹果实验场 2003 年被市科技局认定为农民科技研修基地。至今他从事林果栽培已有 16年历史。十几年来,他一个普通、朴实的青年农民凭着对林果业的执
着追求,进农大、学技术、找市场、拓销路,通过艰辛努力,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开辟了一项新的事业,为农民致富找到了一个好项目,为沈阳市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一项新产业,使沈阳成为名符其实的寒富苹果之乡。随着寒富苹果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实验场的经营额也由最初的 3000 元达到了 160 多万元,带动了沈阳市 1000 余户农民发展寒富苹果生产,他本人先后被评为沈阳市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国家科技部“科技致富能人”等荣誉称号。
转化科技成果 育苗栽培试种
寒富苹果的前身是杂交育种苹果,1978 年由从事果树杂交育种多年经验的沈阳农业大学李怀玉教授研究开发的新品种。1993 年,正在沈阳农业大学大专班进修果树专业,并加入抗寒新品种苹果课题组,当时,新品种需要区域性试验,而他由于有从事李子栽培的经验,再加上住在深井子镇金德胜村,地处东陵的东部山区,具备良好的果树生长自然条件,于是决心咬住青山不放松,把自己家仅有的 5 亩地拿出做试验田,试种了杂交育种苹果 10 个品种,育苗 550 株,开始了苹果生产经营之路。苹果不像其它的产业,当年生产当年受益,苹果需要三年见效益。当时风险很大,主要是不知道三年后苹果的产量、质量和市场怎样,到了 1996 年秋季,他看到果园里挂满枝头的苹果,有了一点点喜悦,但销售后仔细算了一下,杂交育种苹果的产量是700—800 斤/亩,由于刚上市,当作富士苹果卖,市场价格是 1 元/斤,只挣了 3000 多元,初试中使他从成熟的果实中看到了成功的希望。
推广扩大种植 打造寒富苹果之乡
有了实践经验,掌握了技术要领,使他进一步坚信了寒富苹果的长远发展,于是从 1996 年开始在东陵地区推广这一优质、抗寒、适应能力强的新品种,当年他带头育苗几千株,栽培面积达 12 亩。由于1997 年杂交育种苹果被国家农业部审定,1999 年被国家科技部列为重点推广项目,使广大农民也坚信了发展寒富苹果的产业效应。同时,在他的试验、示范、技术指导、扶持带动下,东陵区寒富苹果开始被广大农民所接受,进行大面积种植。育苗数量 2000 年达到 5 万株,2002 年达 10 万株,2003 年达 15 万株,2004 年达 20 万株,2005 年达 25 万株,每年以 5 万株的速度进行增长,带动全区果树栽培面积达 6200 余亩,带动全区果农 1000 多户。梅花香自苦寒来,2002 年10 月 14 日,沈阳市政府李宝权副市长到深井子镇金德胜果园参观时说:“寒富苹果比富士好吃,沈阳要发展,要变成寒富苹果之乡”。市长的重托,使他把目标锁定在大生产、大流通上,积极投身到打造沈阳寒富苹果之乡的行动中来。几年的时间,寒富苹果的栽培辐射区域已扩大到我市于洪、康平、法库等地,全市寒富苹果的栽培面积达到了 3 万余亩。苗木的销售也扩大到我省抚顺、鞍山、海城等地,并远销到甘肃、新疆等地。
领办寒富苹果协会 为果农提供产销服务
随着生产的发展,带来一系列诸如技术、物资、销售、贮藏等难题,为使农民在生产经营环节、产品流通环节有保证,他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科技局、农林局、老科协的大力支持下,创办了
东陵区寒富苹果协会,入会会员 500 余人,理事 12 人。协会成立后,在苗木供应上执行一级苗标准,低于市场价格向果农销售,并及时把果农生产所需的肥料、农药、农膜、包装箱、农机具等送货到门;在帮助为果农提供育苗的同时、还帮助提供果树修剪等技术服务,并在现场指导手把手的教。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果农的栽培技术。在市、区财政局、科技局等单位的大力扶持下,协会还建立了占地 166平方米的培训中心,购置了培训设备,培训中心可容纳 110 人,2006 年第一期开班已培训果农 116 人。在销售环节上协会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协助销售。
制定行业标准 参与行业交流
为发展优质果品,增加果农收入,他充分发挥寒富苹果协会行业作用,制定了《无公害寒富苹果生产技术规程》和《寒富苹果优质果实参考指标》,帮助农民提高果品生产的专业化和标准化,从而生产出具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果品。同时,为打造地产果优质品牌,他于2005 年 9 月注册了“德胜”牌寒富苹果,在沈阳市农协、市经纪人协会的组织和支持下,在 2005 沈阳农业国际博览会上进行了参展;在中国长春首届“中华名果”博览会进行了参评,并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称号。通过展示、交流、合作、评比提高了寒富苹果的知名度,把品牌商品变成了名牌商品,提高了市场占有率,调动了果农发展寒富苹果的积极性。
如今,已成了农民和农村果树产业发展的导航员,果农咨询培训找他,村里建园找他。几年来,辽宁电视台《黑土地》栏目、辽宁农民
报、沈阳电视台《庄稼院》栏目等多家新闻媒体对他的事迹进行过宣传报道。目前为更好地促进我市寒富苹果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他正在实施新的规划:一是建立寒富苹果技术创新基地,与沈阳农业大学合作开展寒富系列品种选育和新技术引进开发研究,在重点乡镇建立寒富苹果示范基点;二是培养果树建设技术队伍,采取长短班结合的办法加速人才培养,争取 2—3 年时间使 1000 个以上的果园都有自己的技术员;三是筹建技术服务部、职业培训部和供销服务部,通过优质服务,创造寒富品牌,搞活果品流通,帮助农民赚更多的钱,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篇三
***同志,男,1958 年 12 月出生,汉族。20xx 年 7 月任**镇**村支部书记。几年来,***同志充分发挥党支部书记的先锋模范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党委、政府的决定,勤政爱民,恪尽职守,团结和带领村两委一班人,勤奋努力,扎实工作,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为我镇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一、临危受命,规范、理顺两委班子建设
20xx 年前***是**村村委会主任,20xx 年春夏之交**村与**村合并为**村,合并后全村人口 2800 人,耕地面积 5700 亩,***在支部换届选举中被选举为新合并村支部书记。合并前两村的经济情况差距较大,特别是作为小型村村干部领导一个新的大村,对他来说一个巨大的挑战。
上任伊始,他着手制定了针对两委干部的财务管理制度,村务政务
公开制度,两委民主议事制度,并且带领遵守执行,加快了该村农民主化进程,向群众展示了一个清正廉洁的两委班子形象,为两委各项工作打下群众基础。
二、加强支部党建进程,党委支部各项建设
村党支部不但对两委成员严格要求,他们还实行对普通党员实施考核,对于违反党章和违法行为的党员绝不姑息,该教育的教育,该上报上级纪检的上报,为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状况,他们定期请镇党委对全村 69 名党员进行政策、法规的培训,使全村党性近一步加强,使党员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民主管理职权充分发挥,把支部建设真正落在了实处。
***同志带头与生活有困难的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在他的带领下,全村有 43 名党员在帮扶结对子活动中发挥余热,在群众中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平衡村民贫富差距
合并前两个村经济上各有特色,原许家村的棚菜生产为主导产业,原**村以养殖业为致富项目,两村都以水田为大田种植业支柱。20xx年开始,**同志带领群众在全村新建千头仔猪繁育场 2 个,半自动鸡舍 3 栋,年平均肉产量 2 万斤,蛋产量 1 万斤,鸡产量 5000 斤。
全村新打电井 24 眼,新发展水稻田 400 亩,生姜种植 200 亩,全年裸地菜产量突破 10000 斤。20xx 年全村新建大棚 47 座,近70 亩,全村蔬菜产量 8 万斤以上。
全村充分发挥运输业强劲势头,继续占领绥中运输业市场份额,目
前全村有大货车 105 辆。
广泛开展劳务输出和剩余劳力就业的引导和安置,逐步清除村屯经济不平衡现象,减轻人民群众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产生的负面压力。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改善村民文化生活质量
在集体经济好转后,***同志带领两委成员修建了标准化支部,对村屯路面进行整修,全村村通油路达 3 公里,有线电视覆盖率达 70%以上,全村电话普及率达 85%,30%群众用上了自来水,全村有定点诊所 2 个,小学一所,80 ㎡以上标准化超市 2 个。
五、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村是六股河干渠最早受益村,全村水田达 900 余亩,自 20xx 年干渠用水不足,**同志一边多方筹措资金,一边到上级水利部门争取援助水泵、管带等设备,同时带领群众打井耕田,使全村水田及时插秧耕种,受到了广大群众和上级领导广泛的认可。
20xx 年,**村历史遗留的机动地承包到期和一些历史原因造成承包户和广大群众的矛盾一触即发。**同志配合镇政府干部逐户做工作,调节各个矛盾,多次召开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双方和解,避免了群访事件的发生和矛盾的扩大与激化。
几年来,**同志清正廉洁,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他把一个面貌相对落后的村逐步打造成**镇中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社会相对稳定的村,他舍己为人,努力工作。为我镇农村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