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后静)(5篇)

时间:2019-05-13 15:38: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后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后静)》。

第一篇:1、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后静)

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

作者:后静 何伊 沈熙翊 徐晗升

指导老师:

(中国计量学院 质量与安全工程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基于个人切身感受、社会调查,网络数据分析发现,快节奏生活的侵蚀非物质文化现象较严重,其前景不容乐观。在此背景下,本调研团队围绕“弘扬绍兴非物质文化,寻找最美传承人”为主题,通过走访、问卷等形式对绍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进行了调查,并以宣传单的形式予以宣传普及,展开大学生等青年群体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文化之旅。

本文总结和揭示了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保护现状及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本调研团队通过多方面了解切合实际提出几点可行建议。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绍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当地的人都不甚了解;网络、电视等媒体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可以取到一个相当不错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社会关注;对非物质文化,进行适度的商业开发,既可以达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商业化的得到足够的资金上的支持。因此,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

传承

弘扬

调查

一、引

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现代化的汹涌浪潮下,从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捍卫世界各国的文化主权、强化不同民族的文化身份、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大前提出发,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2006年正式生效为标志,保护包

括口述传统、表演艺术、风俗礼仪和节庆、传统手工伎艺、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的传统知识与实践、以及相关文化活动空间在内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中国作为有着5000年未间断传统的文明古国,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最早缔约国之一,中央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全面规划和重点部署。提出了通过政府主导,逐步评审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建立由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四级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和将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国家“文化遗产日”等具体的保护工作思路。从而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确立为国家意志,体现为政府行为。这是新世纪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思路。但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还存在着许多思想认识上的模糊,和操作实践上的偏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就是有些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人群与团体,包括个人与机构,常常会比较狭隘功利即实用主义地从各自不同的立场、认识、角度甚或利益出发,进行所谓的保护工作。其结果,不仅可能导致出现由于重复劳动或实用功利而事与愿违的后果,而且可能导致出现由于只从各自不同的学科领域或者门类划分入手,对许多原本“整体性”很强的文化事象进行“盲人摸象”式的认识与对待,最终导致出现保护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工作效率的大大降低,甚至保护效果的南辕北辙。

目前中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87万项,中国非物质遗产中85%没有得到有效保护。日韩等国家相继抢注优秀的华夏文明,比如日本抢注同仁堂,韩国抢注中秋节,元宵节,七夕节也被抢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是人类出于自身发展与安全积极考虑而主动所为。而意图却不能单一归纳。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聚合与扩散,使生活在这一环境中的群体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今

天的人们在知识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的突破性进展,但在一过程中人们却失落了认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人类变得越来越具有破坏性。因而一直以来非物质文化具有的认知意义与建设意义被人们忽视了。作为一个有知识的当代大学生,我们非常有必要去保护继承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势在必行。

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

为了能够对绍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做出初步了解并能针对性的提出建设性意见,我们针对绍兴非物质文化中的代表性文化(黄酒文化和戏曲文化)设计了调查问卷进行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遍及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以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该问卷先是对被调查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采集,然后是调查其对黄酒文化、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最后是征集了居民对于文化发展现状的看法以及如何推进文化传播的建设性观点意见。

(二)数理统计法

本次实践共发放500分调查问卷,有效收回482份。实践结束后我们对问卷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且通过对比百分比、绘制图表等形式让调查现状更加清晰地呈现。

(三)个人访谈法

实践期间,我们采访了乐曲名家“二度梅”获得者吴凤花老师,以及著名戏曲表演家李敏老师,从他们那里了解戏曲的发展现状,并得到一些关于其发展的建设性建议;对于小百花艺术团青年演员的采访,让我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年轻人群中的观点看法、以及普及程度有所了解。在黄酒文化上,我们采访了古越龙山的厂长以及劳模,熟悉了黄酒工艺及黄酒文化。从访谈中我们从传承者身上得到引导和启发。

(四)实地考察法

实践期间,我们亲身来到了古越龙山,参观酿酒工艺技术;走访了社区,发放问卷,宣传非物质文化;观看了戏曲表演,感受国粹的魅力。这种亲身经历都让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认识。

三、关于绍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现状分析

本调研团队对绍兴市社区居民及流动人口进行了有关黄酒和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了问卷抽样调查,本次调查遍及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以确保数据具有代表性。此次共发放500份问卷,有效问卷482份,其中我们分别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对黄酒文化的了解程度、对戏曲文化的了解程度、对其未来发展的看法以及反映出的现状做出呈现如下图所示。其中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如下图所示:

(一)被调查者基本信息

表1.被调查者的年龄

表2被调查者性别

因为本次调查的主题倾向于传承这一方面,所以调查的对象以青少年为主。基于调查的年龄层的原因,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大部分集中在高中和大学水平线上。问卷调查的地点选择在人较多的广超和购物中心,造成了受调查对象女性比例高于男性比例的情况,但是由于是随机的抽样调查,故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

(二)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途径

表4.非物质文化的了解途径

表5你所亲睐的宣传方式

表6 你接触戏曲的途径

从这三张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看随着媒体宣传方式的不断丰富,处在信息时代的受访对象更加倾向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动宣传,而不是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更加贴近生活的宣传方式比博物馆这样的传统形式能取更好的效果。因此,想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在如今的社会上健康发展,提升受访对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丰富宣传形式,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对绍兴酿酒工艺的了解程度

表7对绍兴酿酒工艺的了解程度

黄酒酿造工艺作为绍兴最为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绍兴本地,只有5成的调查对象对黄酒酿造工艺有所了解,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并不乐观。结合调查人群,我们发现了解黄酒酿造工艺的人群大多数为30岁及以上人群,这说明了非物质文化在青少年群体的传承堪忧。

(四)对戏曲的了解程度

表8对绍兴戏曲的了解程度和喜爱程度

与黄酒酿造工艺相比,绍兴的地方戏曲的情况相对而言就乐观不少,有超过6成的的受访对象对绍兴的地方戏曲还是有一定的兴趣的,并且戏曲这种音乐艺术也比黄酒酿造技术这种纯粹的手工艺技术更加容易深入民心,更加贴近生活的宣传让其广泛地为人所了解。但还是有超过3成的受访者对戏曲不感兴趣,且同黄酒文化相似,戏曲文化的主要吸引人群还是中年及以上人群,3成的受访者中有93%均为30岁以下人群。这说明要提高戏曲文化在青少年范围内的吸引力有利于其更加广泛的传播。

(五)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现状分析发展前景的展望

表9你认为阻碍非物质文化发展的原因

表10.您如何看待这两种文化的发展前景?

表11.如何看待非物质文化与商业化的结合?

从表9中我们可以十分明显地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社会关注,传承人减少、政府支持力度不足以及缺乏资金支持也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为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问题解决方法上提供指导。整体上看来,有过半的受调查者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看好的,有三成多的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景并不看好,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对这方面的事情并不关心,针对这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不足的受访者,如何让他们了解、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是急需解决的问题。据了解,非物质文化产业化的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调查中我们发现,绍兴市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商业化发展看法各异,根据受访者选择的选项比例,可以看出市场化产业化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辩证看待、有机结合。

四、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力的宣传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绍兴市民对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青年群体,很少有人了解甚至接触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非物质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阶段必须要进一步加强整理与保护,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指导方针,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丰富宣传形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多人去关注,只在两会上提出要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的,需要的是让这种传承和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从本次调查可以明显看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之类的宣传活动可以有效增加老百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因此建议多开展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的宣讲会、文艺汇演、与非物质文化有关的知识问答等。

2.在媒体迅速发展的今日,可以广泛运用媒体这一媒介传达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念,呼吁大众群体重视起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的意识,深刻体会到这一行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3.调查中发现去博物馆了解非物质文化的人群较少,主要原因是生活节奏快、空闲时间较少。一方面可以博物馆陈列形式较为单一,如果丰富展示形式如:配以视频、音画、表演等,可以大大增强宣传的感染力、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深入社区进行非物质文化宣传,使得非物质文化深入群众、深入实际。

(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竞争力

1.以戏曲文化为例,它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现状并不乐观,在现代的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的冲击下,显得竞争力不足。如何提升戏曲文化在现在这个社会上的竞争力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著名越剧演员吴凤花老师提到,戏曲文化是不会因地区差异而失去魅力,方言的差异可以用配文来弥补,久了就会更能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同时还可以在保留原有本质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化的、新潮的元素,结合当代人的审美使其更具影响力。

2.以黄酒文化为例,调制、勾兑、添加以得到适合不同体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的“养生酒”将会满足大众需求得到大众的青睐。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的建设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但这些非物质文化并不是所有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为一些非物质文化保护机构与教育机构搭建平台将十分

有利于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三)建议对非物质文化适度开发

1.对非物质文化,我们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在保留其原有本质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化,既可以达到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又可以通过自身的商业化的得到足够的资金上的支持,这一点上需要在政府部门的监督下四类群体相互协调后达成共识后进行,秉承宣传效益好,商业能够获取利效益并能将一部分资金应用到后续的保护工作中。

(四)多主体形成体系共同参与非物质文化保护

在现实中,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包含了多种身份:政府,传承者,工商界,学术界、广大群众。一般说来,由于地位、动机的差异,他们会各有自己的立场与诉求。政府主要处于决策、组织、统筹的地位。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级次之间地位与诉求也会有差异:居于高层的,以制定法规政策为主,掌管宏观调控;越往下,实际参与的程度越高;到基层,甚至具体组织,直接参与。各级政府都把自己的介入视为执政政绩的一部分,要求别人按照它的意志执行。由于这种介入以权力为依托,具有某种强制的功能,构成一种主导力量。这种主导力量,可以以其强势地位,统辖全局。也因此,如果认识或措施上出现偏失,将会酿成大面积损害。

社区民众(传承和享有者)置身最直接的保护中心位置,其处境和考虑比较复杂:对于有条件接触到非物质文化的人群,他们一方面,他们能够认识到非物质文化的重要性,深怀感情,在国内外争抢等大局之时振臂高呼;另一方面,面对现代经济物质的诱惑,他又急切希望改变自己的现实生活;寻求两全其美,却苦于不知道如何权衡.他们是保护实践最终能否成功的关键力量,也是最焦虑、最矛盾,也是意见、建议、诉求最多的一方。如何保护、发挥好这支关键力量,实际是保护实践中的一个焦点和难点。对于地域原因及文化溯及力等因素没有能全面接触非物质文化的人群,他们一部分是原因是文化程度有限,忙碌于生计,一部分原因是高节奏快步伐的生活让其无暇顾及于此,对于他们这些潜在的文化传承与传播者,如何发动起他们的力量来保护也是尤其重要的。

工商业者大多是出资者,他们很自然地从市场观念出发,注重投资的回报与利润。从本质上讲,这是一支异己力量,商业性质的牟利,很容易让文化本质丢失,将保护引入歧途。例如,他们常常为了短期效益或者个人利益将非物质文化的本质魅力抛在外。但他们手中有资金——这又是保护实践所必不可少的,因此需要很好的协调与引导来发挥其积极作用。

学术界情况比较特殊。他们不求政绩,远离利润,相对超脱。从研究的角度出发,他们更关注对象是否遭到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国粹精华能否最有效的保护这类根本性问题,因而是一支最可靠的科学力量。但在现实中,他们一无权,二无钱,三不具体参与,只能以有限的舆论表示意见,显得脆弱而乏力。但是处在信息时代,媒体的力量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管理作用,转移矛头、压力能更快得推进问题的解决。

理论上讲,综合四种群体的力量可以达到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最好效果。然而,现实中多的是各自站在自我角度,造成大局上及长远利益的损坏。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建议成立一个被赋予特殊权力的机构。这个机构自然要接受相关政府机关的监督和领导,但在组织上应该是独立的,这样才可能解除政府干预,更好地发挥“合力”的作用。在组成上,应以由上述四种代表综合组成。四种主体享有平等的权利,政府处在必要时发挥权威力量的位置;但其对权力的不当使用,也应该受到有效的限制和制约。在这一前提下,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宗旨,充分调动经济的、文化的、权力的各种手段,合理协调,兴利抑弊,使之保持积极和谐持久的态势,创造最佳的保护环境。

参考文献

[1]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3]徐金龙.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1.[4]白鑫刚.大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略[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3

第二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作者:乳源县文体旅游局

2013-04-1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记忆和活态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该县积极转变思维,解放思想,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深化传承与保护的对接,将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带动经济产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打破资金瓶颈,使申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拜盘王》、《瑶族刺绣》列入国家级名录,《乳源瑶歌》、《乳源瑶族传统医药》、《乳源过山瑶服饰》列入省、市级名录。

二是建立健全传承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遗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瑶绣研究所、瑶绣协会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使非遗传承有机构、有组织、有保障。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人们生活无缝联接起来,关爱项目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实现瑶绣、瑶歌校园教学常规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扩展到最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邀请苏绣工艺大师顾金珍在乳源设立工作室,开设瑶绣培训班;组织瑶族绣娘赴广州学习粤绣技法,加快刺绣技艺提升;举办瑶绣艺术节,邀请省内外绣娘进行技艺比拼,交流、学习刺绣技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瑶绣》、《拜盘王》、《乳源瑶族山歌选编》、《过山瑶的乡源》等30多册书籍,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

四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突出瑶绣、瑶歌、瑶舞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张扬传统节庆文化,延伸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经济产出,使其反馈并促进新的传承与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交流展示,引进广州番禺壹雅工艺、中山博爱名城、深圳福德公司等企业,从事瑶族节庆文化、瑶绣工艺、瑶族服饰等产品开发经营,积极打造集瑶绣文化研究、人才培训、工艺营销等于一体的瑶绣产业基地,带动3000多瑶族群众从事瑶绣生产经营。

五是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目前,瑶绣、瑶歌、瑶舞成为提升瑶族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瑶族“盘王节”、“十月朝”特色文化节庆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纽带。瑶文化特质更加突出,“瑶绣”参展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瑶歌”走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该县民族艺术团成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团分团,并与乳源东阳光公司联合打造东阳光民族艺术团。2010年底,乳源荣获“中国瑶绣之都”称号。

第三篇: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描述: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摘 要: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合理制定保护措施,并利用各种途径进行文化传承,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永久流传。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深,为使经济的发展在社会和谐的背景下进行,就必须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其中非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的现实意义和悠久的文化底蕴,是和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但能构建和谐社会,还能刺激社会经济的发 展,从而出现双赢的局面。

一、建立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

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是整个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构建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可替代的作用。建立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机制、工作机制,切实执行落实“非遗法”,设立专项保护资金,纳入到政府财政预算,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制定传承人保护计划,完善四级名录保护 体系,加强普查成果的研究整理与保存。加强“非遗”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性很强,涉及范围广,要取得卓有成效的“非遗”保护,就 必须努力建立起一支真正素质高、业务精、热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优秀人才队伍。要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利用,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和滥用,在科学认定的基础上,采取有力措施,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 中得到确认、尊重和弘扬。

二、重点项目保护

明确“非遗”重点项目保护,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保护的切入点。重点项目的保护,主要是针对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科学的论证和 划分,既要客观又要有重点和分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明、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应当制定重点保护规划,实行区域性整体保 护,对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濒临灭绝、亟待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重点优先保护,采取图像录制、图片采集、文字记录、实物收集等一切 有效手段进行收集并建立数据库,经论证后,按级别积极申报进入名录保护体系,对重点项目进行深入发掘、整理和研究,扶持鼓励重点项目的传承和传播,采取展 示、展演、宣传和推广等积极措施,加大对重点项目的保护力度,使一批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抢救保护。

三、“活态”传承是非遗保护最有效的方法

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传承的文化、是传人的文化,代代相传、口传心授是其独特的传播延续方式。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关键在于人,尤其是针 对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积极有效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保存,得以流传至今。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最理想的方式就是“活态”传 承。

(一)名录项目保护

建立本地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对那些确有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项目保护,要鼓励积极申报国 家级、省级、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调查工作,摸清家底,建立起四级名录保护体系。

(二)传承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是人的存在,要想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文化形态,更重要的是以人为载体的知识和技艺的保护与传承。要健全传 承制度,加大对代表性传承人、学艺者的培养和扶持,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建立传承人档案,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保障,政府要大力支持和鼓励传承我国优 秀的传统文化,提供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做好非遗知识普及教育,加强对熟练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技能艺人的跟踪调查,有针对性 地进行有效保护,支持和提供其参与社会公益性活动,把“活态”保护和传承保护结合起来。

(三)节会保护

利用“文化遗产日”、宣传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扩大知名度,提高影响力,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举办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 动,搭设传统手工技艺展示平台,期刊征文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展览、展演、讲座等宣传展示活动,积极培育传统表演艺术精品项目,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和弘扬,让人民 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民间传统节会中复活。

(四)基地保护

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基地和生态保护区等各类载体,弘扬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本真的形式再现给世人,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和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使民间习俗、绝技、绝艺在基地保护中得以存活、传承,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社会、融入生活,促进当 地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将基地保护和活动保护结合起来。

四、非遗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

非遗与旅游、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是“非遗”生产性保护的一种常见模式。发掘、抢救一个“非遗”项目,不是要把它们放入博物馆,而是要拓展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公共性文化空间,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让人们通过旅游,真实地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我们的身边,使民众有一种认同感、历 史感和归属感,将文化资源优势转换为经济优势,让文化旅游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创新宣传机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特殊文化形式,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也催生了人们对更高精神文化的需求,在非物质 文化遗产这个当今热门词语下,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心理日益强烈,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那些涵盖在民族民间习俗内的古老传统的智慧与价值所在。要 积极运用现代技术传播平台,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宣传展示,不仅要靠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宣传,更重要的是注重传统文化的教育,要 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学园,让青少年了解和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精神,利用一切宣传手段,营造良好氛围,凝聚全社会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形成合力,弘 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六、正确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关系

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保护与传承、传承与发展的关系,要认真贯彻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的方针,要正确 理解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保护和传承我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发展和合理利用又是创新的基础和动力,发展是为了更好的保护 和传承,它们又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将其中的优良基因延续不断地传承下去,并在传承的过程加以发展和创新,进行 活态保护和活态繁衍,在繁衍中得到发展壮大,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为建设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使经济和文化协调发展。

当前,轰轰烈烈的“非遗”保护,已成为全社会普遍话题,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劳动人民的智慧,反映了时代烙印,见证了中华文明历史发展与辉 煌,是研究我国历史延续,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结晶,包含了人类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精粹,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集中 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志,内涵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稳步推进,发展有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已经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取得新的进展,生态文化保护区初步形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有效保 护、传承和发展。

七、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任务极其艰巨,只有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自己民族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再切实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传承民族文化思想。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2、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内容

根据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以下5个方面:

 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 表演艺术;

 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 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3、中国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1年(1项): 昆曲

2003年(1项): 中国古琴艺术 2005年(2项):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蒙古族长调民歌(与蒙古国联合申报)2009年(22项):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福建南音 南京云锦 安徽宣纸 贵州侗族大歌 广东粤剧

《格萨尔》史诗 浙江龙泉青瓷 青海热贡艺术 藏戏

新疆《玛纳斯》 蒙古族呼麦 甘肃花儿 西安鼓乐 朝鲜族农乐舞 书法、篆刻 剪纸 雕版印刷

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 端午节 妈祖信俗 2010 京剧

中医针灸 2011 皮影戏

4、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指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申报、审批而确定的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命名了四批世界非物质遗产,其中中国涉及26项。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2006年6月,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并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此后,2008年6月又出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11年6月10日出台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1项)。而各省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方式。联合国有《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和《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前者管“非物质”,后者管“物质”。《保护非物质遗产公约》生效之前,作为试验,中国目前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非物质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为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化,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制定“国家 + 省 + 市 + 县”共4级保护体系,要求各地方和各有关部门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按照国家文化部规划建立的“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也都建立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逐步向市/县扩展。

5、传承与保护

(一)开展深入调查,建立较为完善的档案和数据库

通过开展深入的调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前的生存状况、分布区域、传承人、相关场所、实物资料、相关民俗活动、保护情况等,全面掌握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要运用文字、图片、音像以及数字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项目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收集相关代表性实物,予以妥善保存,并建立档案及相关数据库。

(二)分类指导,科学保护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特征各异,目前国家级名录项目共分十个大类,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因此,应根据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不同项目类别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地开展保护工作。

一是要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各个类别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科学的保护规划,落实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例如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要注重传统剧节目及其文献资料的挖掘和整理,及时抢救记录老艺人及其代表性剧节目;对传统技艺类的项目,要注重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及原材料保护和原料基地建设,注重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品的征集和保存;对民俗类的项目,要注重在相关社区的宣传、教育,注重与民俗活动的结合,促进群体传承。

二是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与其文化生态环境进行动态的整体性保护。不仅要保护每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主要表现形态,而且要保护与它相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例如传统技艺类项目要保护其原材料及其产地,还要适应当代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传统表演艺术类项目的保护要与其相关的民俗活动紧密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文化生态保护的方式。

(三)加强对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建立有效的传承机制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着和传承者,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因此,我们要继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认定、命名,不仅要为其出书立传,而且要为其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传承场所,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对传承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代表性传承人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学艺者采取助学、奖学的鼓励方式,以培养更多的后继人才。

与教育部门合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知识纳入大中小学相关课程或教学内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利用公共文化设施,开展讲座、培训等活动,对社会公众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教育。

(四)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落实资金是开展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从2004年开始,中央财政已专门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资金,支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工作。目前,各地财政大多也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但支持力度有待加强。我们要继续加大中央专项资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传承人的资助力度,并将入选联合国名录项目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尽快产生成效,取得保护成果,为其他项目的保护工作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要督促各地落实相应的配套资金,确保保护经费落实到位。此外,也要扩大投入渠道,积极吸纳社会力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兴建展示传习场所

我们要求各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展示与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十二五”规划。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在地市级以上城市建设一批综合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项目建立专题展示馆和传习所。在现有的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中,设立专门的展厅、展室。鼓励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设立相关的专题博物馆、传习所。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展示相关的实物资料,另一方面也为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活态展示和组织传习活动提供场所,增强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使这些专题博物馆或传习所成为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

(六)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传承发展

我们要对有开发潜质的传统美术、传统技艺类项目可采用生产性保护,例如书法、篆刻、中国桑蚕丝织技艺、南京云锦、安徽宣纸、龙泉青瓷、雕版印刷等项目,在保持这些项目本真特点和核心技艺的前提下,积极促进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这些项目的传承发展。我们将配合有关部门加紧研究有关产业政策,制定融资、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各地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企业等经营单位予以扶持,并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途径,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贡献。

(七)开展科研教育,加强人才培训

我们将积极鼓励开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关的科学、技术研究和保护方法研究,充分发挥有关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作用,鼓励建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或社会团体,命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利用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交流会等方式,推动相关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深入。

通过组织培训班、现场考察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经常对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同时,委托相关大专院校或研究机构,培养一批高层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八)推进立法进程,制定相应保护政策

目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列入国务院立法计划。我们将积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立法进程和地方性法规的建设,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早日出台,并鼓励有关省区出台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或专项保护法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律保障。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和各地区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出台相应的保护扶持政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深入持续地开展。

(九)广泛开展宣传展示活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弘扬

通过广播影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积极报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种传播机构拍摄制作相关的视听节目或音像制品,组织相关保护成果的出版;鼓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档案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机构、保护机构以及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研究、宣传、展示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结合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广泛开展健康有益的民俗活动和群众文化活动,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知识,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增强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仅对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中华文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保持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个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保护和弘扬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另一个角度的思考: “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博物馆和市场都要进

“我们奉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但非遗不是死去的历史,不是放进博物馆保护起来就够了,它的非物质性决定了它是在历史中流传发展的,应当在生活土壤中恢复生命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郑长铃说。他认为,抢救保存是非遗保护初始阶段的首要任务,在文化空前繁荣、文化多样性日益显现的今天,传承与发展已成为新的时代命题。

郑长铃介绍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通过生产销售等方式,将非遗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与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这一概念得到了广泛赞同。

既然能够生产流通,就具备了发展相关文化产业的可能性。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指出,产业化经营能够克服家庭作坊式生产的弊病,增加经济收益,壮大非遗的生命力。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李荣启也表示,开发非遗文化产业既可实现非遗保护的造血功能,弥补保护资金的不足,也可通过扩大生产规模使更多人参与其中,增加传承人数量。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藩归纳了利用非遗资源实施产业化的三种途径:将原生态的非遗项目搬上舞台;请受众参与表演、制作,亲身体验;吸纳非遗艺术元素二度创作,采用综合手段提高产品文化附加值。

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化可以成为某些非遗项目的发展模式,但非遗保护绝不能以产业化为导向”。郑长铃强调,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利益为中心,而生产性保护是以保持非遗文化内涵为主旨,借助市场手段激活非遗内在生命力。因此,对非遗项目的生产性保护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这一观点得到了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傅谨的呼应——开发利用是有益探索,但“博物馆保护”同样不可偏废。“以戏剧为例,像京剧、越剧等剧种完全可以产业开发,但一些更古老或传播范围很小的剧种,应当像对待文物一样去保护。”中国传媒大学副教授陈小申强调,对待非遗要有科学的态度,建立一套具有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实施严格的价值鉴定和评估,对于兼备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潜质的,走生产性保护之路;对于已经失去了生存环境的,应收入博物馆妥善保存。

李荣启补充,要避免混乱无序的损毁式开发——“例如少林功夫,这是国家级保护项目,但现在很多商业项目都打出了少林的牌子,却传授些鱼龙混杂的武功,这种现象亟待规范。”

“传统和现代可以契合”——保持和创新都要抓

让非遗走进现实甚至走进市场,必须解决一个首要问题:是一成不变地忠实于原生态,还是跟随时代做必要的革新?郑长铃认为,两者均不可取其极,尊重非遗真实面貌固然是第一要义,但原生态也是随着历史演进而变化的。因此,“传统和现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契合。”

“考证历史就会发现,原生态的‘原’是相对的,昨天是今天的‘原’,前天是昨天的‘原’。”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魏力群以皮影戏为例说明:“民国之前影戏靠油灯照明,到了解放初逐渐使用电灯。皮影人的大小从开始的一尺发展到三尺,再到现在的各种尺寸,一直在变,所以适当改良是历史的选择。”

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贾磊磊则认为,尊重传统,其实质是尊重传统艺术的精髓与内核,而非拘泥于表面。“我们不该把传统文化永远留给过去的时代,而应把这种文化资源进行现代化的转化。”

以不失其本真为度,在原生态基础上进行延伸性创新,李荣启的观点颇具代表性。“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是个启示。它对原剧的舞美、唱本等都进行了创新,吸引了大批年轻观众,提高了昆曲的热度。”李荣启说,这样的创新在现实中并不鲜见,比如山西剪纸、广西对歌,都由群众自发地创新形式、拓展内容,从而为古老艺术加入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感。

创新是发展之必需,那么如何创新,由谁创新?对此,傅谨感触颇深。他认为,有资格和权力决定创新的是非遗项目的传承人,而非学者和官员。“专业知识和乡土现实是有距离的,所谓专业人士指导下的改造,很多时候是一种善良的破坏。”傅谨坦言,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对传统艺术做了大量整理工作,可很多地方的文化主管部门采集了民间原生态艺术后,进行了自以为是的加工和整理,失去了民间原有的东西。因此,对民间艺人的艺术判断要抱以尊敬之心,他们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更符合文化艺术的发展规律。“比如民间戏曲班的乐队,有的开始加入西方大提琴。我开始很反感,可慢慢深入现实才明白,大提琴的加入是为了代替已经消失的一种民间低音乐器,从而再现原有的艺术效果。这就是艺术演进中自然发生的变化,是仅凭教条难以想象的。”傅谨说。

由此,傅谨呼吁,对待民间艺术,政府的态度应是“最大限度的支持,最小限度的干预”,支持主要体现在建立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设立非遗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开发,作好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调查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2.传统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礼仪、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技艺;

6.与以上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

活态流变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固态文化遗产”

三、总体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规律

1.“活态流变性”是其传承的基本规律;

2.对项目要坚持科学认定、正本清源。

具有杰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者文化空间;

具有见证现存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群体或者地方文化特性;

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或者社区文化传承的作用;

具有精粹的技术性;

具有影响人们思想情感的精神价值;

其生存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濒危性。

3.保护的基本方式和原则

(1)保护的基本方式

建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三级保护名录体系

转变为有形的形式加以保存

原始生态中保存它的活力

生产性方式进行保护

保护传承人

(2)保护的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职责、形成合力。

第一、坚持积极保护;

第二、坚持整体性保护;

第三、坚持本真性;

第四、坚持可解读性;

第五、坚持可持续性发展。第二部分 怎样进行“非遗”资源普查

一、普查前的准备

(一)是弄清普查对象的内容

(二)是查阅本地区非遗资源的相关资料(三)是广泛听取多方意见

(四)是编制普查计划,拟订普查提纲(五)是组建知识、年龄结构合理的普查队伍(六)是落实普查资金(七)是举办普查人员培训班

二、普查内容

主要包括:项目类别、项目名称、主体民族、产生背景、发展沿革、流传区域、兴盛时期、传承人员、班社团体、基本内容、主要特色、现实状况、濒危程度、保护构想等。

三、对“非遗”资源的分类定性和价值认定

从民间文化的思想性看,大致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文化;

第二种是有健康的因素又有不健康的内容,泛称落后文化;

第三种是有害的民间文化,但是从历史和学术上看,它又有一定价值,这也需要搜集、记录,把有关文物搜集到博物馆收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别划分 1.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神话(唐宋以前的古籍记载,包括开辟神话、自然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传说(包括人物传说、史事传说、地方风物传 说)、故事(包括地名、节日、特产、人物等)、笑话、歌谣(儿歌)、民间流传的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2.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包含民间歌曲:山歌、号子(如扳船号子、打夯号子等)、小调(如放羊调等);民间器乐,包括鼓吹乐、吹打乐、锣鼓乐、丝竹乐,以及各种传统节日、庙会、红白喜事等场合演奏的乐曲、上代流传下来的工尺谱、浪当谱、乐社组织等;宗教音乐,包括佛教音乐、道教音乐、班社艺人等。

调查涉及:

一、乐 器

二、乐 曲

三、民 歌

3.传统舞蹈

是指生产劳动、岁时节令、婚丧礼仪,信仰崇拜(祭祖、祭祀)等活动中表演的舞蹈。

按不同场合大致可分为:节庆类舞蹈、宗教信仰类舞蹈。

按使用的道具大致可分为:秧歌类、锣鼓类、彩灯类、车船类、花鸟类、拟兽类、武技类、神鬼类。

4.传统戏曲

包括川剧、京剧、傩戏、土戏、跳端公、花灯戏、灯儿戏、木偶戏、皮影戏、阳戏、杨戏、辰河戏、梆子戏、落子戏、秧歌戏、碗碗腔、二人台、小花戏、耍孩儿、线腔、皮簧等,还包括比较古老的“吟诵体”戏剧(没有唱腔曲调),如赛戏、锣鼓杂戏、对子戏等等。

调查涉及:

一、基本情况

二、行当组织

三、表 演

四、艺人生活

5.传统曲艺

又称说唱音乐,是以说唱为手段来状物写景、倾诉感情、表达故事、刻画人物的一种独 特的艺术形式,具体包括竹琴、金钱板、评书、谐剧、车灯、花鼓、快板、相声、小锣书、鼓词、弦书、说唱、莲花落、数来宝、琴书等。

6.传统杂技

如:叠罗汉、民间拳术、翻九楼、走钢丝、踩高跷、顶碗、魔术、马戏、口技、滑稽戏等。

7.传统美术

包括 ;剪纸、绘画(壁画、祖宗画等)、刺绣、花灯、布艺、面塑、炕围画、木版年画、珍珠贝雕、木雕、竹编、根雕(竹木根雕)、泥塑:漆画、砖雕、石雕、贝、骨、玉镶嵌雕画、麦秆贴画、堆锦(布贴、树皮贴)、脸谱等。

服饰类:

一、纺 线

二、织 布

三、印 染

四、刺 绣

五、剪 裁

饮食类:

一、餐饮厨炊用具

二、食品供

建筑类:

一、宅 居

二、年 画

门神、吉庆、生活、戏曲、传说、神仙、符像、杂画

三、剪 纸 1.窗 花 2.门 笺 3.其 他

四、家 具

工艺传承

交通类:

道路、桥梁的装饰与形制、雕刻、贴塑、绘画形式

传统交通工具的装饰 生产生活器具类:

一、生 产

二、生 活

神像类:

一、绘画形式

二、塑作形式

8.传统手工技艺

包括金、银、铜、铁、锡等制作工艺、戏服、印染、绗缝、桑麻纸制作、酿造技艺、生产、生活竹木制品技艺,推光漆器制作、编织(线、草、绳)、传统面食制作、泥工、石匠、木匠、裁缝制作、制茶工艺、砖、石、玻璃雕刻等、花灯、龙灯制作、制陶工艺等。

9.生产商贸习俗

灌溉、耕田、播种、收割、求雨、捕捞、加工、交易、果实采集、伐木、猎手上山猎狩前祭祀活动,货郎担子、剃头挑子、老字号、商店开张、生意兜揽、传统集市等习俗。

生产习俗:

一、农业生产习俗

二、林业生产习俗

三、狩猎习俗

四、桑蚕养殖习俗

五、畜牧养殖习俗

六、染织习俗

七、煤业习俗

商贸习俗:

一、商业种类

二、交易习惯

三、商业组织

四、从业人员

10.消费习俗

指祭祀时的饮食、待客时的饮食、过节时的饮食、不同场合的穿衣打扮习惯、建房时的动土、上梁等习俗。

分类: 服饰习俗

饮食习俗

居住习俗

11.人生礼俗

求子、坐月子、满月、给小孩过百日、抓周、做媒、相亲、订婚、迎娶、拜堂、闹洞房、回门,做生、做寿、做坟、送终、守夜、入殓、报丧、吊孝、送葬、安葬、做七等习俗。

分类: 生育习俗

婚姻习俗

寿诞习俗

丧葬习俗

12.岁时节令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冬至、清明等中国二十四节气,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重阳、除夕、腊八节等习俗。

上九、二月二、三月会、七月半、赶社、羊马节、牛王节、报菜节、四月八、六月

六、过赶年、早斋节、踩红犁等习俗。

13.民间信仰

各种庙会、祭祖仪式,拜财神等行业神崇拜,巫术、看风水、算命等习俗。

分为:

一、信仰习俗

二、庙会习俗

14.民间知识

解释风、雨、雷、电、地震等现象,预防瘟疫、虫灾等灾害,各种民间的测量、计算方法等。分为 :

一、医药卫生

二、物候天象

三、灾 害

四、数理知识

五、测 量

六、记 事

七、建 筑

15.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

荡秋千、下棋、过家家、滚铁环、猜拳、踢毽子、放风筝、龙舟赛、三六福、打麻将、扭扁担、蹴球、扳手腕、麻四角、五马棋、裤裆棋、鸡母棋、竹马、抢花炮、民间武术等。

16.传统医药

怎么保养身体、诊断急病,各种疾病的治疗办法、民间药物、偏方医书、药典等。

17.其他

传统行会,香会等民间组织,村规乡约、家谱族谱等。

五、普查步骤

第一步:组织人员,按照普查计划和工作步骤开展调查工作,要落实具体任务、确定普查点(城镇街道或村落)、配备专兼职人员、以及实施的目标和完成的时间等。

第二步:在第一步摸清文化资源家底的基础上,对本地区最有价值、最有特色、最为濒危、最亟需抢救保护的对象,进行深入调研,列出保护项目名录清单。

六、普查的基本方式

1.普查的形式:

一是个别访问

二是开座谈会

三是现场观摩

四是亲自参与

2、记录的方法

一是文字记录

二是拍照

三是录像

四是录音

五是测绘

六是搜集实物或标本

七是拓片

八是统计数据

七、普查工作总结

撰写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应按照普查计划和调查提纲逐一叙述,要对各项要求做出分析和统计,各项调查均需写出书面报告,要对普查的成果与调查的完善程度作出评估。

下载1、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后静)(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1、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调查研究报告(后静)(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申论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背景链接】 2012年6月9日,第七个文化遗产日,北京市召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首次公布《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扶持办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传承XX 保护非物遗产——记XX传承人XXXXXX,出生于四川省XX市XX乡,从小受祖母、母亲及家庭长辈的影响,非常喜欢针线活,大人在一边绣,她就跟着在一旁学,心灵手巧的她通过自身的努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2)联系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