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石油学会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附件
中国石油学会第二届
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1.王招明,男,汉族,1955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原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总地质师。长期在一线从事科研生产工作,创新形成含盐前陆冲断带超深砂岩油气地质认识和礁滩复合体、层间岩溶型油气藏地质新认识,对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东河
1、克拉
2、克深气藏群、塔中、哈拉哈塘、古城
6、中深1等多个油气重大发现的核心技术贡献者,为油田的跨越发展和新疆的发展、稳定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二等奖18项。
2.王香增,男,汉族,1968年12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在特(超)低渗油藏渗流机理及开发关键技术、特(超)低渗油藏提高采收率、致密砂岩气藏高效开发、页岩气勘探开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2项,授权专利29项(发明专利13项),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60余篇,被聘为陕西省三秦学者,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十佳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提名奖、第二十四届孙越崎能源大奖。是国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冯庆善,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管道公司管道完整性管理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负责ISO管道完整性管理标准编写和工作组召集,担任美国(国际)腐蚀工程师协会NACE TM0125-2015《防腐层耐划伤测试方法》标准编写委员会主席、ISO/TC67/SC2/WG21工作组召集人、ISO19345《管道完整性管理》项目负责人、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第一编写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19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30余篇。发布NACE标准1项、国家标准3项,编写行业标准2项、企业标准9项。获ASME全球管道奖、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4.兰玲,女,汉族,1963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清洁燃料重点研究室主任。长期在科研一线潜心从事加氢技术研究工作近30年,进行多项国家攻关课题、中石化十条龙攻关课题、中石油重大专项课题等研究。首创的柴油加氢改质MCI技术、汽油加氢脱硫DSO技术广泛应用于中石油、中石化20多家企业大型汽柴油加氢装置,创造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获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申请专利70余项,取得技术发明授权20余项,发表论文30 余篇。获中国石油先进科技工作者、十大科技金花、劳动模范,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
5.刘书杰,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海油研究总院钻采研究院院长。从事钻完井专业现场和科研工作27年,具有陆地和海上油田开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钻井隔水导管下入深度控制、区域井壁稳定性等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和建树。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海洋工程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80余篇。获中海油建设“海上大庆油田”立功个人、渤海3000万吨立功个人、“十一五”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6.刘合,男,汉族,1961年3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攻克精细分层注水提高老油田采收率、非常规油藏提高单井产量和深层火山岩气藏开发等采油工程关键技术,支撑了大庆油田可持续发展,对同类油田勘探开发起到先导示范作用。作为863首席专家和中美“能源与水”政府合作中方负责人,引领先进采油工程技术方向,开展CO2无水压裂等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解决能源开发与水资源短缺之间的尖锐矛盾,协调能源与水纽带关系。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集体奖)1项、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8项,发明专利19项,出版著作3部,发表论文70余篇。获光华工程科技奖、孙越崎能源大奖、黑龙江省长特别奖。
7.刘向君,女,汉族,1969年6月出生,教授,西南石油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一直致力于岩石力学、测井以及石油工程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技术研究,是我国首先在测井资料工程应用领域做出成功探索的专家之一,在工程地质力学参数场预测,复杂地层井眼稳定性预测、地质-工程一体化设计领域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6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110余篇。获孙越崎能源科技青年奖,入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8.李杰训,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设计师。作为大庆油田地面工程技术领军人物,组织开展聚合物驱地面工程技术研究,取得的系列技术创新成果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为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三次采油基地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优秀设计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优秀规划设计奖18项,获得专利4项,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32篇。获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优秀中青年专家,中国石油工程建设行业设计大师。
9.李浩,男,汉族,1963年7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技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作为加氢专业和天然气净化专业的带头人,带领团队攻关形成适应大型高酸天然气净化的系列工程技术,完成海南炼厂大型渣油加氢工艺及工程技术开发和几十套加氢装置的设计工作,负责加氢及天然气净化技术开发与研究等科研项目20多项。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项、银质奖1项,金钥匙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中国石油和化工勘察设计行业突出贡献优秀人物,中国石化突出贡献专家、劳动模范,石油和化工行业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10.张水昌,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在海相油气生成与成藏机理方面取得一系列创新成果,对海相石油地质理论进步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推动油气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在海相油气资源预测与勘探发现中成功应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发明奖和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发表论文284篇。获中国石油杰出科技工作者。
11.张丽霞,女,汉族,1962年8月出生,正高级工程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党委书记。主持参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11项,提出“陆相湖盆具备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新认识,组织完成中国陆相页岩气第一口出气井,填补我国陆相页岩气勘探空白。实现延长油田深层石油勘探、天然气勘探及陆相页岩气勘探的全面突破,有效缓解延长石油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的被动局面。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20篇。获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延长石油集团劳动模范及先进个人。
12.张玮,男,汉族,1957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长期工作在物探科研与生产一线,担任“十一五”“十二五”国家重大油气专项《高精度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长,带领科技团队开展物探核心软件、装备、配套技术的研发与攻关,取得重大突破,宽方位高密度地震勘探配套技术成为我国陆上新一代地震勘探技术,在国内全面替代国外技术,为中国油气勘探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
13.金成志,男,汉族,1960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地质师。全国能源行业页岩气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松辽盆地致密油开发示范工程和“大庆探区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关键技术研究与现场试验”项目长,主持完成19项省部级、公司(局)级科研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9项,发表论文28篇。
14.胡志海,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具有25年加氢技术研发和管理经历,研发方向包括清洁燃料生产技术、重油高效转化技术、油化结合技术、替代燃料技术、炼油产品结构调整技术和催化剂降成本等,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和“十二五”支撑项目子课题及数十项中国石化课题的研发,主持开发的技术在30余套工业装置成功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前瞻性基础性技术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发明专利近300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论文36篇。
15.赵勇,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技术发展处处长。长期从事低渗及致密油气田开发科研工作,对水平井分段压裂工艺和工具、超低渗透油藏改造技术、子洲米脂气田防漏堵漏路技术和大型储油罐阴极保护技术作了较深刻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攻关试验,为长庆油田实现年产5000万吨、建成“西部大庆”做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表论文20余篇。
16.唐建明,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分公司勘探首席专家。从事生产科研一线工作25年,主持并承担“七五”至“十二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及数十个部级大型油气地震勘探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发明专利8项,出版著作4部,发表论文20余篇。获黄汲清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中国石化劳动模范、杰出科技工作者、科技创新功勋奖,四川省青年科技创业奖。
17.贾爱林,男,汉族,1966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鄂尔多斯分院院长,国家油气重大专项“天然气开发关键技术”项目长。长期从事开发储层、地质模型建立、开发方案的研究工作并有一定的造诣,攻关形成我国6类主要气藏的主体开发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10项,出版专著11部,发表论文100多篇。获银锤奖、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中国石油十大杰出青年、特等劳动模范,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40余名。
18.常宏岗,男,汉族,1965年6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研究院院长。从事油气田开发和石油化工领域科研及管理,主持“大型高含硫气藏安全开采和硫磺回收”获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各级科技成果奖励14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制定“ISO 16960用氧化微库仑法测定总硫含量”国际标准和“GB 17820-2012 天然气”等12项国家标准,主编《配方型脱硫溶剂的应用与气体净化工艺的发展动向》《天然气气质管理与能量计量》等专著,组建“国家能源高含硫气藏开采研发中心”等。获国家“做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19.谢玉洪,男,汉族,1961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副总地质师兼勘探部总经理。主持并参与“八五”至“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专项、国家“863”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科研项目30余项,创建南海深水油气勘探开发理念和勘探工程技术体系、莺琼盆地高温高压天然气成藏理论和技术体系,研发平台拖曳隔水管移位技术和耐温抗压防冲蚀为核心的测试模块化工艺等,为南海西部油田2008年油气产量上千万方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实现国内油气产量5000万吨做出重大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团体奖)和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发明专利16项,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40余篇。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
20.漆立新,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主导塔河油田整体评价、顺托果勒大型凝析气藏和顺托-顺南大型天然气藏勘探,发现两个亿吨级油气田群,新增三级地质储量超 5 亿吨,探明储量超过2亿吨。提出早古生代稳定克拉通盆地具备完善的生、储、盖组合,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热液溶蚀型储层形成模式,为古生界碳酸盐岩大型气田勘探发现奠定理论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二篇:中国石油学会首届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结果公示
附件
中国石油学会首届全国石油石化优秀科技工作者
入选人员及主要事迹
(人员按姓氏笔划排序)
1、王峰,男,汉族,1967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公司总工程师。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首批高级技术专家。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973计划、中国石油股份公司重大专项等多项研究工作,在水平井压裂技术、提高低渗透油田采收率技术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能源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5项,国家专利9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5篇,出版专著1部。获孙越琦青年科技奖。
2、田军,男,汉族,1964年2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创新形成的前陆盆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地质理论与技术,在库车找到一个2万亿方储量大气区;在塔中塔北找到两个10亿吨级碳酸盐岩大油田,为塔里木油田连续八年油气三级储量超4亿吨,连续六年年产油气2000万吨以上做出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5项。获第五届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
3、白旭明,男,满族,1969年10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华北物探处总工程师。创新提出了体现华北探区特色的系列物探技术,所倡导形成的城区勘探、二次三维、2.5T等勘探技术,为华北油田增储上产,油气勘探大发现、大突破作出贡献。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发明专利1项,受理专利1项,发表论文近20篇,出版著作1部。
4、冯耀荣,男,汉族,1960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集团石油管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从事石油管工程科技工作32年,主持、负责或作为骨干成员完成了3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有28项成果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7项。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和研究文集9部。获第十五届孙越崎能源大奖、中国石油集团杰出科技工作者。
5、刘文汇,男,汉族,1957年1月出生,教授,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在油气地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丰硕成果,为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和勘探技术支撑作出重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已合撰专著10余部。
6、刘玉章,男,汉族,1955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页岩气研发中心主任,是国家973页岩气开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在中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有30多年工作经验,在堵水调剖、提高采收率、储层增产改造方面取得多项成果,特别在高含水油田改善水驱开发和非常规储层改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近期组织开展页岩气开发机理和水平井分段压裂改造工艺研究,形成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引领了国家相关规划、政策和标准制订。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发表论文40余篇,专著4部。
7、李相博,男,汉族,1965年7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战略规划研究所副所长。长期致力于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尤其在陆相盆地深水沉积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认识,建立了深水砂质块体搬运沉积(SMTD)的判别标准。研究成果为鄂尔多斯盆地近年取得一系列油气勘探重大突破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中国石油“西部大庆”建设作出了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发表论文32篇,其中1篇入选“中国精品期刊顶尖论文——领跑者5000”(F5000),1篇荣获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AAPG)优秀论文奖。
8、杨智光,男,汉族,1966年3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钻探工程公司总工程师兼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院长。主持开展了碳酸盐岩、火成岩及酸性气藏高效安全钻井技术、复杂地质条件下深井钻井液与高温高压固井技术等国家重大专项课题研究。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发表论文或在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30多篇。获国家工程技术事业突出贡献者、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工程技术十大杰出科技贡献者。
9、罗东红,男,汉族,1961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开发总师。从事海上油气田开发、生产研究和科研管理工作30多年。参加国家重大专项和863课题3项。负责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综合科研6项,生产性科研52项,解决重大技术问题13项。负责主持了30多个油气田的开发方案研究和报告编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项,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4部。
10、张师军,男,汉族,1962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北京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高级专家。参加了十余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63、973项目和国防化工新材料项目,完成20余项中国石化项目。主要从事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发泡技术研究,高性能BOPP专用料等合成树脂、纳米级全硫化粉末橡胶粒子的开发、加工及应用。获国家科技发明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金奖1项,中国石化科技发明奖及进步奖15项,国外专利10项,已授权国外专利8项,国内发明专利47项,发表论文68篇,参与编写学术书籍8部。
11、张金权,男,汉族,1972年6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天然气管道通信电力工程总公司总工程师。主持应急通信与信息、油气物联网、管道安全监测等重要领域技术攻关,完成 863 计划、国家重大专项、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4 项、中国石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3 项,被评为国家重点新产品 1 项,中国石油自主创新重要产品 2 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14 项,专利 106 项,主持编写国家行业标准 2 项和国家工法 1 项,发表论文10余篇。
12、钟兵,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多年从事低渗高含水、复杂气水关系等不同类型气藏科学开发和提高储量动用率、采收率的技术攻关,先后主持和承担完成各级攻关项目60余项,多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13、贺晓军,男,汉族,1966年7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化长岭分公司科技开发处副处长。主持和参与科技攻关项目50余项,其中5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国内首创,8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FITS加氢系列技术更是全球首创,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累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0亿元。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项,申报国际发明专利6项、中国发明专利13项,发表论文16篇。获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优秀青年知识分子、首届湖南省石油化工优秀工程师。
14、聂红,女,汉族,1962年1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石油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炼油工艺与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从事石油炼制核心技术加氢催化剂与工艺研发近30年,主持并承担多项国家和中国石化重大项目。所开发的技术成功应用于50多套装置,为重油高效转化以及生产满足国IV、国V排放标准的车用燃料作出重要贡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主持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航煤生产技术,并已成功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该项生产技术的国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中国石化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中国石化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和优秀奖各1项,中国专利授权120余件,国外专利授权50余件,发表论文90余篇。获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
15、高雄厚,男,汉族,1963年4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主持完成了国家973、科技支撑计划在内的40余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围绕高品质清洁油品生产、重劣质原油高效转化及降低石油加工过程碳排放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创造经济效益逾60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47件,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索引30篇),出版专著3部。获何梁何利基金技术创新奖、甘肃省科技功臣、中国石油劳动模范。
16、高瑞民,男,汉族,1964年11月出生,教授级高工,现任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院长。多年从事钻采工艺、提高采收率及油田化学等技术攻关,先后主持和参与重大科研项目2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部级5项。主持攻关的特低渗透油田提高采收率关键技术、陆相页岩气勘探发现与技术突破及鄂尔多斯盆地下组合低渗/特低渗低温油藏工程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延长油田增储上产和区域经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6项,授权专利27项(其中发明专利14项),发表论文22篇。
17、董月霞,女,汉族,1968年5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总地质师。从事石油地质勘探理论和方法技术研究21年,主持、参加并完成国家油气重大专项、中国石油“九五”重点科技工程项目等30余项。针对渤海湾盆地复杂地质条件,创造性地实践了富油气凹陷立体勘探理念和精细勘探配套技术,使油气钻井成功率和储量发现率大大提高。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创新奖12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编撰专著6部。获第十五届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奖、第十一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中央国家机关企业劳动模范、中国第十八届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8、董绍华,男,汉族,1972年1月出生,高级工程师,中国石油北京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科技信息处处长。在中国管道界率先开展管道完整性管理,组建国内最早的管道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管道检测、评估、修复为一体的多元化技术创新基地,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全国安全生产科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12项,编制国家、行业、企业标准45部,获国家发明、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专著4部。
19、程杰成,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先后主持国家和中国石油攻关课题20多项,解决了化学驱相关理论和多项重大工程技术难题,其中聚合物驱技术实现系列化、产业化,三元复合驱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工业应用,发明的泡沫复合驱油方法拓展了四次采油技术新领域。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多个油田应用,大庆油田化学驱产油量连续12年达1000万吨以上,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化学驱生产基地。是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大庆油田高含水后期4000万吨以上持续稳产高效勘探开发技术”(集体奖)主要贡献者之一,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0多项,专利12项,发表论文65篇,著作2部。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20、缪长喜,男,汉族,1965年9月出生,教授级高工,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先后承担国家973、863计划及中国石化“十条龙”攻关等重大科研项目35项,主持开发的乙苯脱氢催化剂和苯乙烯成套技术,每年为应用企业创造效益18亿元以上。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发明专利优秀奖1项,省部级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156项,发表论文77篇。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石化有突出贡献专家。
第三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简要事迹
万方浩,1955年7月生,汉族,湖南临澧人,中共党员,现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生物入侵、生物防治及昆虫生态等方向研究,创建了我国新型学科-入侵生物学,组建了一支具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入侵研究国家团队;多次成功组织国际和全国生物入侵大会,提高了我国生物入侵领域国际地位与影响。先后主持973计划等2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18项;发表论文360余篇(Science等发表SCI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15部;获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入选农业部神农计划;为入侵生物学学科创建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刘勇,1966年6月生,汉族,湖南湘乡人,中共党员,现任湖南省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保护学会理事。
长期从事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控及南方蔬菜清洁化生产的技术与理论研究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一),省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排名第一),其它奖励8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及湖南省“12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在《Biodegradation》及中文核心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篇),独立或合作出版专著4部(95万字),培养硕士和博士15名。
郑建秋,男,1960年10生,汉族,重庆云阳人,中共党员,现任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副站长,二级推广研究员。
长期从事蔬菜病虫测报、防治、植物检疫等相关试验、研究、推广工作。先后主持部市重大项目16项,一般项目30余项,参加国家项目4项,引进、研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120余种(项),以第一发明和第一设计人获发明专利15项和实用新型专利19项。获国家级、省部级成果奖和推广奖30项,出版著作14部,独立撰著《现代蔬菜病虫鉴别与防治手册》大型工具书一部,拍摄病、虫、草防治录像片和技术光盘20余套,发表论文和技术文章70余篇,协助CCTV和BTV
制作科普节目60余期,培训北京市和外省市各级技术人员约15万人。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四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推荐候选人简要事迹
林东昕,研究员,1955年生,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实验室主任
1996年以来负责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九五”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肿瘤研究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国家863项目等。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40余篇;论文累计SCI影响因子达500余分,被引用2800余次.曾获2006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5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发表在《自然∙遗传学》的研究工作被评为2007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一。个人荣誉有:2004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技部973基础研究先进个人;2008年被评为“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等。
朱正纲,教授,1954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院长
从事胃癌综合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研究30 余年,作为负责人先后承担国家“863”重大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骨干师资课题、上海市科技重大课题、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项目等课题15项。作为第一完成人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上海市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007、2006)、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007)等多项国家与省部级奖;共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近5年在国内外杂志发表学术论著156篇,SCI收录25篇,73篇被369篇文献引用;主编或副主编专著7本;并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3)、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8)、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2005)、上海市领军人才(2008)等称号。
张志愿,教授,1951年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院长
从事口腔颌面肿瘤临床诊治和应用基础研究36年。2002年被评为“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07年获得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他所领导的教学团队在本专业首获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全国“五一”劳动模范集体,《口腔颌面外科学》首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先后申请到国家863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重点资助课题1项,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项目1项和自然基金资助面上项目5项,以及多项上海市科委重点课题。分别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2007,2010年),教育部提名国家科技进步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上海市医学科技一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2007年获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已发表学术论文343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45篇,SCI收录41篇。他引460次(单篇最高他引42次)。主编专著10部,副主编10部。
第五篇:“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人选主要事迹 -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
“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候选人推荐人选主要事迹
李树君 农业工程技术与装备科技专家,现任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院长,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和亚洲农业工程学会主席,入选新世纪千百万人才工程。开发了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薯类从种植到加工成套装备,开创了农作物秸秆集储运装备技术体系;积极推动联盟运行发展,牵头制定了农业装备产业科技“十二五”专项规划,组织实施了系列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
袁寿其 长期从事排灌机械工程科学研究工作,现任江苏大学校长。主持完成国家863项目等3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3项,发表论文290余篇,被SCI和EI收录150余篇,出版专著2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科学精神,曾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中国农机学会农业机械发展贡献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