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发言提纲(最终版)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及发言材料
(2017年7月)
机关第二支部 王博琦
开展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活动,是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实践。活动中,我本着以“学”为基础,“做”为关键,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的学习教育思路,认真学习实践、深入查摆问题、扎实整改到位。现自查报告如下:
一、存在问题
我作为组工干部,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决策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通过“两学一做”专题教育,深入查摆自身不足,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理想信念方面。自参加工作以来,已从不悔岁月步入而立之年,自认为工作稳定、家庭美满,为党的事业奋斗,为梦想拼搏的革命意志有所减弱。主要原因还是疏于对理论学习,改造主观世界的自觉性不强,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没有很好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没有自觉增强“坚定不移、坚贞不屈、忠于革命、无畏无惧”的革命信念,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1 问题,对党在新时期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认识不足,缺乏危机感,对于发生在身边的一些小道消息、不良言论,警惕性不强,缺乏主动制止的政治担当。
(二)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方面。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在组工干部岗位,我始终严于律己、保持本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认真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特别是新《准则》《条例》出台后,我坚决贯彻执行,立足自身实际从严整改,在干部职工中带头示范、以身作则。但做得不够深、不够实,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不能敏锐地领会部里和领导的决策意图,导致在服务过程中科学性、前瞻性、预见性不够,在超前服务、主动服务上做得还不够好。
(三)党的组织生活方面。个人始终牢记党员身份,坚持以普通党员身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主动参加所在党支部活动。今年,参加了支部组织的“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服务意识”等专题讨论3次。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中,开展党组书记讲“党课”、党组成员讲“业务课”、党支部书记讲“辅导课”、党员干部讲“微党课”、专家教授讲“党史课”、先进党员讲“示范课”活动。参加活动积极性有待提高。
二、原因分析
(一)理论武装不到位。个人平时注重业务政策的学习,放松了政治理论的学习,没有系统深入地学习政治理论,2 仅仅停留在了解一些条例、规定的章节条款上,导致放松了主观世界的自我改造。共产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来自于不断地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只有不断地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才能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提升自身的党性修养由于放松了学习,自觉不自觉淡化了“三观”教育,忽视了主观世界的改造,导致工作满足于现状,创新意识不强,缺少应有的进取精神。
(二)宗旨意识不深刻。没有自觉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归根结底是政绩观出现偏差,更多精力和时间是在落实领导批示,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缺少全面深刻的认知,没能自觉地把群众答不答应、高不高兴、满不满意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没能真正把握为人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是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
(三)党性修养不牢固。入党10年,从企业职员到政府工作者,自认为多年接受党的教育培养,党性修养很深厚、很坚定。但是随着岗位的变化,疲于应付事务工作,忙于人际关系应酬,逐渐疏忽了系统的思想改造和精神洗礼。这些都应归结为没有严格按照党员干部的标准来提升党性修养,缺乏刮骨疗伤、自我改造的勇气。片面强调实现个人价值,注重面上成绩,少了甘于奉献思想。
三、改进措施
(一)强信念之基,时刻拧紧思想总开关。自觉将加强3 理论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克服以工代学的现象。带头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省市各项文件会议精神,学深学透学懂,提升政治境界,从根本上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强化党性锤炼,自觉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严格对照“五好干部”标准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强化自身的党性修养、道德情操、公仆情怀,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产党人道德观、荣辱观的模范践行者。强化能力提升,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坚持“向群众拜师、向先进求教、向基层问计”,科学应对“四种危险”和“四大考验”,切实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二)强担当之责,切实提升工作执行强律己之心,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实底线。带头廉洁自律,牢记权利与责任是孪生兄弟,有权必有责。带头讲操守、重品行,自觉净化朋友圈和社交圈,做到谨慎交友、冷静交友、从善交友,树立良好的生活作风。带头厉行节约,倡导和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自觉抵制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从思想根源上摒除“讲排场、讲规格、好面子”等错误观念。严把“三公”经费支出关,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和要求,禁止超规格、高标准。带头正风肃纪,严厉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衙门作风,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
(三)强化自律意识,做到心中有戒。牢记“打铁还需4 自身硬”。带头执行新修订的“三条例、两准则”,严格遵守中央八项规定,认真落实党风廉洁建设“一岗双责”,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重点推动党内监督制度的建立健全和执行落实,不断扎紧制度笼子、净化政治生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在签订党风廉政责任书时,结合岗位实际,因人施策,避免出现“千人一面”现象;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带头上党课、参加所在支部活动,提高党内生活质量;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严格执行廉洁自律有关规定,追求积极健康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管好管住工作圈、生活圈,纯洁“朋友圈”,带好队伍、管好家人、树好形象。
以上对照检查不到位、不深刻的地方,敬请各位同志帮助批评指正。
第二篇: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的体会
近日我学习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09年,黄大年同志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今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黄大年教授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无私的爱国者、吉林大学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新兴交叉学部学部长,作为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国家深探专项装备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863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首席科学家,黄大年教授负责协调和组织管理我国跨部门和跨学科优势技术资源和团队,充分挖掘我国在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成果并形成了技术能力,首次推动我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攻关技术瓶颈,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是新时代海归科技报国的楷模。
黄大年同志身上的闪光点有很多,但是最让我感动的是他那一颗拳拳的爱国心,他放弃了在国外的资产,毅然决然的投身于科技兴国的浪潮中。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放弃现有的成绩重新去开疆扩土更难。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舍”很难,舍掉自己辛苦打拼的一切更是难上加难。能为国家发展、国家利益而舍弃自己小家利益是需要极高思想觉悟和政治觉悟的。
黄大年同志回国在积极投身于科技强国发展一线的同时还投身于高校人才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总书记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通过近期的一系列先进人物的学习,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榜样的力量。在日常工作中,我在科室内部组织的了先进人物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以榜样的力量鞭策自己,像黄大年同志一样立足本岗、甘于奉献,为天津市道桥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三篇:学习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学习黄大年同志事迹”做合格党员
2017年9月9日和19日上午,学习县检察院召开《践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习黄大年同志事迹”做合格党员》专题会议。会议由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张x主持,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支部书记韩x传达了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党组书记、检察长贾xx作了重要讲话。院全体党员干部参加,支部组织党员进行了专题讨论,韩x同志在介绍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时说:黄大年同志作为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在吉林大学任教,刻苦钻研、勇于创新、乐于奉献,于2017年1月8日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总书记对黄大年同志的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2017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公开宣传发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知识分子”黄大年的先进事迹,追授黄大年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
大会后,支部组织党员干部集中讨论,分别发表学习黄大年同志事迹的心得,大家纷纷提出,黄大年教授是时代楷模、社会精英,值得所有检察干部学习,对黄大年老师的行为表示敬佩,同时提出要勤于锻炼,保证好的身体投入工作;有的同志说学习黄大年同志事迹后表达年轻人对科研工作的钻研精神,对学生的热情,确实值得所有检察干部学习,特别是年轻检察官要以其为榜样,学习其乐于奉献的黄大年老师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同时对教育学生诲人不倦的精神表示敬佩;还有的同志学习后表示黄大年同志是近年来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楷模,党员干部同志应当以榜样的力量,切实履行好检察官的职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检察工作中,将一个共产党员的使命体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
最后,党组书记、检察长贾xx同志强调 :在对于黄大年老师在思想中宁可放弃国外的高薪回到祖国建设的爱国精神表示值得所有人学习,在学术中饱含的一种诚笃的精神,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心的需要,内在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什么目的做所谓的追求真理的工作,这个时候才能说这个人是真正在从事学术研究,希望大家在干好检察工作的同时加强身体锻炼,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把工作做好。
本次活动是我院“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专题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支部的讨论活动强调工作实效,确有所得,支部将会按照计划,继续开展各项学习和研讨活动。
第四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男,汉族,1958年8月生,中共党员,2017年1月8日因病不幸逝世,享年58岁。
黄大年同志是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曾担任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联谊会第三届执委会副会长,吉林大学新兴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大年是英国归侨、著名地球物理学家,生前担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9年,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二
黄大年同志是有浓厚家国情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重道义、勇担当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也是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的教师职业典范。作为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黄大年同志归国后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
我校是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行业性大学。在深地探测相关研究方面,黄大年同志与我校师生有着深远的渊源和紧密的联系,他所取得的成就为我校相关研究取得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治学为师的风范值得我们所有地球科学教育科研工作者认真学习。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优秀品格,是传承五千年文明、凝聚十三亿人心的根本力量。黄大年同志在名利双收的事业巅峰期,毅然放弃自己在海外半生奋斗赢得的一切,带着满腔热情回归祖国,肩负起科研领军的重任,并为之奋斗到生命的终点,一份拳拳报国之心溢于言表,令人感佩。作为以地质、资源、环境、地学工程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大学,我校也将爱国情怀作为学校发展的精神指引。从新中国地质事业草创之时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到遍览祖国的山河大地;从青藏高原研究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到积极对接“三深一土”等国家重大战略,爱国情怀为我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爱国情怀就是自觉服务于国家建设需要和重大战略需求。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爱国情怀与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办学定位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增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意识,提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主动与国家重大战略对接,在积极承担、努力完成国家重大需求中谋划学校新发展。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就是要我们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黄大年同志履行教书育人的使命一丝不苟,凭借人格魅力和科研能力的双重感召力,培养了一批优秀地学人才。他在职业操守和人生信念面前敢为人先,为教师的敬业精神添加了一个生动注脚。地学是一个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领域,与其他教学环节相比,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锤炼品格具有更加明显的相辅相成关系。为了确保育人效果,包括我校在内的广大地学专业教师在野外卧冰躺雪、身先士卒,学生培养在野外,成果产出在大地。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敬业精神与引导广大教师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结合起来,继续发扬地质人坚韧不拔的优秀品格,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攀登地球科研高峰的使命面前始终敢为人先。
我们要积极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学习黄大年同志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具有崇高的职业属性,国家和人民对教师寄托着高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期望。“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黄大年同志在个人修养上不急功近利、不追名逐利、不争权夺利,但在国家利益面前却分毫不让。他掌握着数以亿计的项目经费,不仅自己甘于奉献,而且断然拒绝“拉关系”“搞请托”,为当今教育科研事业注入了一股清流。这种高尚情操与我校“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高度契合。地学是一个“性价比”较低的专业领域,必须耐得住淡泊名利的清苦,耐得住甘于奉献的寂寞。我们要把学习黄大年同志的高尚情操与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在社会变革的浮华和喧嚣中,始终保持地质人敦厚质朴的本色,争做一名理想纯粹的教育工作者。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整理三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第五篇: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今天我们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汇总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我们用学习来纪念黄大年教授,下面是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1
黄大年教授走了!
带着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带着他对事业的无限留恋,带着他对学生的无限惦念„„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教授因病不幸逝世。1月13日上午9时,长春市殡仪馆西辰厅内庄严肃穆。来自社会各界的近800人在这里送别黄大年教授。偌大的告别厅装不下太多的悼念,省领导来了,国家有关部委领导来了,国内外专家学者来了,同事们来了,学生们来了„„人们默默垂泪,几十名学生跪倒一片,痛哭失声„„
他到底是怎样一个人,能让人们如此惋惜,能让人们如此不舍?
“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从来没觉得我和祖国分开过,我的归宿在中国” ——黄大年
他是一个至诚无私的爱国者,时刻惦记着养育他成长的这片土地,他的脉搏时刻和祖国一起跳动,祖国是他最大的眷恋!
2009年12月24日,黄大年教授走下飞机,迈出了回归祖国的第一步。虽然以前他也多次回国,但这一次,意义不同。他辞去了在英国公司的重要职务,挥别了共事多年的科研伙伴,说服妻子卖掉了经营多年的两个诊所,留下了还在读书的女儿„„回到母校——出任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全职教授,开始为我国的航空地球物理事业耕耘、播种。
“为什么回国?”经常有人问他这个问题。
是啊,他为什么回国?在英国奋斗了18年,他已拥有了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高效率的研究团队。他在英国剑桥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任高级研究员12年,担任过研发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培训官。他带领由牛津和剑桥优秀毕业生组成的团队长期从事海洋和航空快速移动平台高精度地球重力和磁力场探测技术工作,致力将该项高效率探测技术应用于海陆大面积油气和矿产资源勘探民用领域。由他主持研发的许多成果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数产品已应用于中西方多家石油公司,他也成了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享誉世界的科学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被追赶者。
他的家庭也早已超出了衣食无忧的水平线。位于剑桥大学旁边的花园别墅,宽阔的草坪,豪华的汽车,学医的妻子还开了两家诊所,他已成为少数跻身英国精英阶层的华人之一。这是多少人羡慕的生活,也是多少人奋斗的目标。舍弃这些回国,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中国„„”这句歌词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无论身在何处,《我爱你,中国》都是他最喜爱的歌,歌里有他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回国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我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洁的答案。
追溯他的成长历程,会发现对祖国的爱一直都是他最深的情结。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1982年1月,他在大学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的留言就已表明了爱国报国的心志。
黄大年1958年8月出生在广西省南宁市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就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读小学时随父母下放到桂东南六万大山里的一个小山村,高中毕业后,17岁的黄大年考到地质队工作,作为物探操作员,他首次接触到了航空地球物理,并深深地爱上了这个职业。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黄大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长春地质学院(现吉林大学朝阳校区),从此与地球物理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先后完成了本科与硕士研究生的学业,并留校任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2年,黄大年得到了全国仅有的30个公派出国名额中的一个,在“中英友好奖学金项目”全额资助下,被选送至英国攻读博士学位。1996年,他以排名第一的成绩获得英国利兹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黄大年回国报到后不久,又被派往英国继续从事针对水下隐伏目标和深水油气的高精度探测技术研究工作,成为当时从事该行业高科技敏感技术研究的少数华人之一。
一些老教师还记得当年送别黄大年时,他曾经深情地说:“我一定会回来的。”黄大年没有对师长食言,他更没有辜负父母的教诲。
2004年3月20日晚,他正在大西洋深水处与美国某公司开展技术攻关研究,却接到辗转而来的父亲离世前最后一通电话:“儿子,估计我们见不到最后一面了,我能理解你的处境。你要记住,你可以不孝,但不可不忠,你是有祖国的人!”两年后,母亲离世前给他留下的依然是这句话。父母的教诲给出了黄大年一生中几乎所有抉择的答案——祖国高于一切!
海漂的18年,黄大年的心和祖国一直连在一起,他关注关心祖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惦念着母校,无论是参加学术会议还是讲学,他招之即来。“对我而言,我从未和祖国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
2009年4月,当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把国家“千人计划”(即“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有关材料试探性地发送给黄大年时,让他没想到的是,黄大年第一时间就把电话打了回来,并明确表示要认真考虑回国。
听到祖国的召唤,黄大年心潮澎湃。那朝思暮想的祖国啊,那片魂牵梦绕的土地啊,那些血脉相连的亲人啊,一瞬间占据了他的脑海。回家!一定要回家!
但当这一刻真的来临时,对谁都会是一种煎熬。团队里伙伴不舍地抱着他恳切地挽留,而最触动他的一幕是,妻子在卖掉自己苦心经营的两个诊所那天失声痛哭,“她是学医的,那是她一辈子的梦想”。面对黄大年的祖国梦,妻子放下了个人的梦想。
黄大年后来回忆说,离开英国更像是一场落荒而逃,“诊所里的药堆满了车库,车都扔在了停车场,什么都不管了”“必须立刻走,我怕再多待一天都有可能改变主意”。
“回想当初的选择,我没有后悔过。”这是黄大年常说的话,“为国担当,是父母从小的教诲。我是国家培养出来的,我的归宿在中国。”2009年12月30日,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从英国回来,他失去了太多太多,但回到祖**亲身边,他就像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站在大地上一般,拥有无穷的力量和豪情。“从海漂到海归一晃18年,得益于国家的强大,在各国才子强强碰撞的群雄逐鹿中,几乎从未败过!有理由相信,回归到具备雄厚实力的母校,一定能实现壮校情、强国梦。”这是黄大年在微信朋友圈有感而发的一段话。
“作为中国人,无论你在国外取得多大成绩,而你所研究的领域在自己的祖国却有很大的差距甚至刚刚起步,那你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黄大年
他是一个目光高远的科学家,在科研上他始终是一个被追赶者,他的梦想是把地球变成透明的。
作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科学家,黄大年关注的不仅仅是当下的科研,而是祖国未来30年、50年在航空地球物理领域要达到的目标——巡天探地潜海,向深地深海深空进军。
地球深部隐藏着多少秘密,是人类一直以来不断探索研究的重大课题,这不仅是科研人员的梦想,也是一个国家的战略需求,而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就是找到开启“地球之门”的钥匙。国家实施这一计划,给黄大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舞台。
作为计划的重要部分,探测技术装备从军事工程、国防安全到能源资源探测开发,都是必需的利器。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黄大年深知这一装备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也深知国外是如何严控这一装备对华出口的。
“这是国家发展无法回避与绕开的话题,必须突破发达国家的装备与技术封锁。”一回国,黄大年就被国家选为“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的负责人,该项目是国家“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下设的第9项目。黄大年一方面协助国土资源部完善战略部署,另一方面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担任项目直接负责人,从一名尖端科技研发科学家变身为一个大国的战略科学家。
5年间,国家财政投入该项目约4.4亿元人民币,被认为是当时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科研项目中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力度最大的一个。
这个项目以吉林大学为中心,汇集了400多名来自高校和中科院的优秀科技人员。经过5年的时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地面电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产业化和参与国际竞争奠定了基础;固定翼无人机航磁探测系统工程样机研制成功,填补了国内无人机大面积探测的技术空白;无缆自定位地震勘探系统工程样机研制突破关键技术,为开展大面积地震勘探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坚实基础;成功研制出万米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样机“地壳一号”,为实施我国超深井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装备支持;自主研制出了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处理与集成软件系统,为深探计划实施提供强有力技术支持;建成首个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野外实验与示范基地”,为规范管理仪器装备研发和引进程序提供了验证基地„„这些成果,为实施国家地球探测计划奠定了技术经验和人才储备,全面提高了我国在地球深部探测重型装备方面的自主研发能力,加速了我国地球深部探测进程。
在2011中国科技十大进展的盘点中,评选专家认为“深部探测专项开启了地学新时代”;2014年,该专项被25位院士推选为“中国地质学会2013十大地质科技进展”;2013年,黄大年教授的团队入选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4年,团队获得第五届中国侨届创新团队奖。2016年6月28日,“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专家组最终结论是:项目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这是国内大型项目评审中的最高评价。2011年,作为国家“863计划”资源环境技术领域主题专家,他负责策划、协调和组织中科院、高校等高科技资源形成高科技联合攻关团队,承接科技部“863计划”航空探测装备主题项目,开展军民两用技术研究。
“他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仪器装备,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重载荷物探专用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黄大年的大学同学、吉林大学仪电学院教授林君对他的研究了解得更深一些。
在黄大年及其团队的努力下,超高精密机械和电子技术、纳米和微电机技术、高温和低温超导原理技术、冷原子干涉原理技术、光纤技术和惯性技术等多项关键技术进步显著,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研发也首次攻克瓶颈,突破国外封锁。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告诉记者,在黄大年回国前,我国对于航空重力测量的研究,尤其是重力梯度仪的研制,仅停留在理论和实验室样机研究阶段,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已经进入了工程样机研究阶段。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而在算法上,则达到了与国际持平的水平。
“航空移动平台探测技术装备项目作为精确探测的高端技术装备,我们用5年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20多年走过的艰难路程,取得的进展和成果填补了我国空白,将意味着中国又成功抢占了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对推动国防安全建设和深地资源勘探具有支撑作用和重要意义。”这是战略科学家黄大年对这一项目进展的定位与评价。
在英国学习和工作期间,黄大年致力于开展高精度重磁场探测装备及数据处理解释方法技术研究工作。回国后,他首推我国的实物车载、舰载、机载和星载“快速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工作,这是世界科技强国竭力追求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吉林大学成立了“吉林大学移动平台探测技术研发中心”,黄大年为带头人。团队集中研究了能够在空中、水面和深水环境下,高效率获取空间分布的重力场、磁场、电磁场、放射性能谱和光电等数据的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和技术,构建服务于陆地、海域、复杂地理环境和地质条件下的精确移动测量技术体系。
在带领团队冲上一个又一个国际前沿科技制高点的过程中,黄大年一直在推动科研团队与国际的融合。他利用自己在国外多年积攒下的人脉和声望,多次带团出国考察,并促成合作事宜。
一次,黄大年带队考察,国外的研究机构为了专门接待中国考察团停止工作半个月,不惜成本将处于零下200摄氏度的产品进行解冻,并拆开让中国考察团仔细观察。此情此景,让随团考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罗俊大为感慨:“我从事这项工作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受到西方发达国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爱迪生曾说过,有所成就是人生唯一的、真正的乐趣。在这个层面上,黄大年始终都在用自我成就与国家需求的紧密结合,塑造着一种超越个人快乐的伟大志趣。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2
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在当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筑梦路上,广大知识分子更是围绕我国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主动担当,积极作为。
中央电视台推出系列报道《家国栋梁》,为您讲述知识分子无愧于时代的奋斗故事。今天我们首先来认识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黄大年。
黄大年是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25年前,他带着科技强国的心愿,出国留学、工作,成为国际著名的航空地球物理学家。
然而,当黄教授得知国家的召唤,他放弃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国带领科研团队寻求技术突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4月19日,吉林大学召开《黄大年事迹报告会》,教师王郁涵回忆黄教授说过的话:“我一点都不想等到叶落了才归根,我想把我的所学交付给祖国。他说我和祖国从来没有分开过,只要祖国需要,我就义无反顾。”
这场报告会,正在吉林大学的校园里巡讲,师生共同缅怀一位逝去的教授——黄大年。
1977年,黄大年考入长春地质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系,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在当年的毕业纪念册上,黄大年的留言写到:“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心怀报国之志,1992年,黄大年被公派到英国攻读博士,并从事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成为这个领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术的少数华人之一。
2009年4月,当得知国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时,黄大年第一时间给母校打电话,明确表示要回国。
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刘财教授回忆说:“黄老师就没有提一个钱字,但是就强调他在国外的做的这种高精尖的这种科研工作,以及这种工作回到国内来怎么开展。”
“我觉得对我来说很简单,因为简单的根源就是情结问题,惦记着养育我成长的这片土地。我们国家从一个大国向一个强国迈进过程中,它需要很多很多像我这样的回来参与建设。”黄大年教教生前采访。
回国后的第6天,黄大年就与吉林大学签下全职教授合同,成为第一批回到东北发展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他带着先进技术,重点攻关国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测仪器”。这种设备就像一只“透视眼”,能“看清”深层地下的矿产、海底的隐伏目标,对国土安全具有重大价值。而这样的高端装备,国外长期对华垄断或封锁。
从零开始的黄大年,带着研究团队日夜奋战。他出差始终赶最晚的那一程,这样就不耽误白天工作;同事经常两三点钟接到他的信息,得知新的任务。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教授马芳武回忆:“黄老师他说非常急迫,我们现在要创建双一流大学,一定要跟上时代快速地发展步伐。”
和家人聚少离多,让黄大年心怀愧疚,他在朋友圈感叹:“可怜老妻孤守在家,在挂念中麻木,在空守中老去”。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王献昌说道:“黄教授有一句话很典范的,他说我们等于说为国家损失了20年的工作时间,我们要把它补回来,那真的就是一种家国情怀,回来以后是只争朝夕。”
黄大年带领400多名科技人员,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万米科学钻——“地壳一号”,自主研制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分析一体化的软件系统,提高国家深部探测关键仪器的制造能力。
2016年12月8日,黄大年因胆管癌住进医院。即便在病床上,打着吊瓶的黄大年还在改方案,给学生答疑解难。
黄教授的学生周文月告诉我们:老师刚打完点滴,这手还没有缓过劲来呢,然后就开始给他讲,所以我就拍下来这个照片。他跟我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出去,出去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8日,黄大年因病逝世。众多师生带着伤痛和怀念,默默垂泪,悼念送别。
斯人已去,未尽的事业却仍在继续。黄大年生前规划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航空重力梯度仪研制,已通过阶段论证即将启动。昔日与黄老师并肩奋战的同事,正在让“地球深部探测仪器”从理论走向应用。
在吉林大学档案馆,黄大年写的入党申请书,读起来仍让人感慨:“人的生命相对历史的长河不过是短暂的一现,随波逐流只能是枉自一生,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
2017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3
2017年1月8日,著名地球物理学家、吉林大学交叉学科学部学部长黄大年教授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这不幸的消息震惊了吉林大学师生,也震惊了中国的学术界。
几天来,同学、好友向我致电询问病情始末,电话不断。他们难以相信这一悲痛的事实,而我每次在陈述大年已离开了我们,都泪如泉涌。与大年相识、相知近四十载,我们共同为地球探测装备自主研发而奋斗的往事历历在目。夜里,我辗转反侧,大年的音容笑貌一直在眼前浮现。
与大年相识在1978年,这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是在长春地质学院物探系金属物探专业新生报到的日子,大年来自广西地质队,我来自辽宁乡村。大年分在3773班,我分在3771班。我们金属物探专业四个班的同学一起上课,一起在地质宫二楼阅览室上自习,我俩经常共同讨论问题。1982年毕业留校,大年留在物探系,而我分到了仪器系,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许下心愿,共同努力,发展地球物理方法,研制属于我国的地球物理探测仪器。
我们真的有缘。1982年,我俩又在学校组织的教师英语高级班学习一年英语。之后共同研修物探系硕士研究生课程。1990、1991年我赴英国留学、交流回国后,1992年大年也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资助,同样赴英国求学。送大年出国的时候,大年坚定地对我说,老同学,再会,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大年从未忘记自己对祖国的承诺。从1992年到英国访问、学习、工作共计18年,大年总是惦念着母校,经常回访交流,以拓展师生们的国际视野。物探系77级留校的同学还有杜晓娟和我,为了便于大年常回来,专门为大年申请了学校的流动编。2009年,中科院和吉林大学共同组织申报“深部资源探测关键仪器装备与实验”重大项目时,需要紧急召集海归优秀人才组建团队。大年听闻,义不容辞地处理掉剑桥的住房,作为吉林大学第一个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和夫人一起,于2009年12月全职回到了母校,组织全国优势研究团队,开启了国家千人计划作为首席科学家的深地探测关键装备攻关研究。2016年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的验收会上,大年带领的研究团队,经过短短6年的刻苦攻关,所完成的深地探测仪器装备成果获得了国际领先水平的高度评价!
大年忘我的工作,令人难以想象。2010年以来,大年跨学科组织团队,与探测仪器专家合作研发深地探测和海洋反潜,与机械领域专家合作研发大载重量无人机,与计算机专家合作研发地球物理大数据处理与解释,涉猎地学、信息、军事和军民融合等多个领域。作为老同学,我总是愿意给他最大的帮助。仪电学院分别自2009年从国外引进的骨干人才曾晓献、从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引进的刘杰、从高压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留校的杨大鹏等均派到大年团队,以支撑他不断拓展研究领域的脚步。回国后,大年不知疲倦,几乎是夜以继日的连续工作。2016年12月初,大年晕倒在出差途中。组织上安排大年检查,2016年12月4日,大年检查完出院又到办公室工作,我到大年办公室,看到大年脸色不好,劝大年在家休息几天。为了不影响工作,大年紧接着又到北京出差。刘杰在北京给我打电话,说黄老师身体不好,需要回长春住院。8日大年住院,14日手术之后,刘杰给我发短信,告知手术做完了,让我放心。15日早上,我心急如焚,尽管大年的秘书告诉我手术后在ICU无法探望,我和仪电学院余国友书记还是不放心,坚持去医院看望了大年的家属。当听到手术成功、术后不用化疗时,心里感到安慰。回来后一直盼望大年能早日康复,没想到„„